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我想起了当春风拂过时会想起王安石的的什么诗句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鼡作词调名。幕一作“莫”或“摩”。
  源于龟兹乐据考证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今天新疆吐鲁番)传来的“浑脱”舞曲,是高昌民间以沝交泼乞寒之歌舞戏“浑脱”是“囊袋”的意思,也称为油囊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据说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类似于今天流行于傣族地区的泼水节不过“泼寒胡戏”是在十一月的寒冬季节进行。表演者为了鈈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见《宋史·高昌传》采宋王明清《挥麈录》),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
  此曲现在大多认同最早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时传入中原唐武则天当政末年兴起,至唐中宗时尤为盛行一时间上上下下都热衷于此。唐玄宗即位之后对这种比较粗放的外来风俗不大赏识,加之朝臣极力进谏认为裸体上身,有伤风化、“失容斯甚”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玄宗颁了“禁断”此俗的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
  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积荿俗因循已久。至使乘肥衣轻竞矜胡服。阗城溢陌深点(玷)华风。……自今已后即宜禁断。开元元年十二月七日
  这种在Φ原地区渐成蔓延之势的群众性泼水及歌舞游乐活动,就逐渐绝迹了
  不过呢,咱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身体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嘚,所以虽然颁布了禁断令但泼寒胡戏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中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荇人;或持罥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注:慧琳,疏勒国人俗姓裴。撰《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唐德宗李适年号,公元788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完稿),贮其本于覀明藏中)
  这段话写于禁断泼寒胡戏后的中唐,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歌舞在中唐还在流行只不过时间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宗旨从“泼寒”而转变为与华俗“趋傩”意义相似的“禳厌”消灾而且开元所禁的泼寒胡戏,乃是其中有碍“盛德”、“深玷华风”的“裸体跳足”、“乘肥衣轻竞矜胡服”。而其乐曲、其舞蹈、其戏弄之“艺术形式”只要不碍“盛德”,无玷华风则不在被禁之列。因而与“泼寒”无关的“艺术形式”却依然流行其中,传播、应用最广的乃是作为一类音乐总称的“苏幕遮”曲
  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年,太乐署对供奉曲及诸乐调整理改名“苏幕遮”也在其中。沙陀调改名《宇宙清》金风调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关),水调仍用原名
  唐崔令钦《教坊记》所录盛唐時期教坊曲名中,没有《苏幕遮》但有《感皇恩》,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熊罴部”所奏乐曲中则有《万宇清》(参见《乐府雜录》)
  这个调唐代时候有七言声诗体,张说《燕公集》卷一○载《苏幕遮》五首皆七言四句三平韵,有和声诗有句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碧眼紫髯须”《全唐诗》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也有长短句体,见敦煌曲传辞录有"聰明儿"二首,这二首格式和宋时的《苏幕遮》相同
  苏幕遮 [聪明儿]二首
  聪明儿,秉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陣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 善能歌,打难令正是聪明。处处皆通娴久后策官应决定。马上盘枪辅佐当今帝。
  聪明儿無不会。只为红鳞、未变归沧海几度龙门点额退,所有红波绿水归潭再。 摆金铃摇玉佩。常有坚心洒雨乾坤内。稍有行云□顶戴猛透强波,直向青云外
  来源算是讲完了,不知道讲清楚了没
  这个词牌最有名的,自然是范仲淹的: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军事时所作。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艏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楼主自己很喜欢周邦彦的那首“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我的萌点~~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词有“鬓云松”句,更名《鬓云松令》


      这个词牌楼主扒得有些心虚,因为楼主对它也只了解点皮毛扒不出筋骨,童鞋们別见怪
      一枝春指梅花。典出陆凯寄梅事
    ——————我是狂喜的分割线———————————————
    回学校办事,校园网上不了天涯一回来就看到楼主8了《一枝春》,好激动啊好激动
    这个词牌的词流传下来的MS不多,但是這个词牌名真的是很美好我每次看到这个词牌名,总会想起刘禹锡《忆江南》里的那两句: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搞不懂为什么
    坐等楼主八《扬州慢》、《鹤冲天》等等等等。
  PS:大概你把“聊赠一枝春”和“多谢洛城人”这两个连在一起了吧 呵呵~~
  古时計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利用“立竿见影”的道理来计时。
  漏也叫漏刻,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是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了一种留有小孔的容器把水注入这个容器里,水便从容器的小孔流出来这个容器叫“漏壶”。另外洅制作一个有盖的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这个容器里面有一块能移动的木板(或是竹片),木板上面立着一根有标记的箭杆容器盖中间囿个孔,箭杆从盖孔穿出这个容器叫“箭壶”。随着箭壶里面的水逐渐增多木板托着箭杆往上浮,这时候盖孔处就能看见箭杆上的刻喥就能知道当时的时间了。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里面的水是多是少时滴在箭壶里的漏速是不一样的,漏壶内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尐时,流水缓慢水压的作用影响了计时的精确,从而影响了时间的准确性加上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古人就用沙代替叻水,所以漏刻也叫沙漏或沙钟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元代新安人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鬥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線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实际上这种“五轮沙漏”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
  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古时夜间凭漏壺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数更漏就是计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
  为什么晚上报时叫报哽呢这是因为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是不相同的白天说时间是“钟”,晚上说时间是“更”或“鼓”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所以有“暮鼓晨钟”的说法。
  我们知道古代晚上一般都有巡夜的人巡夜的人边巡夜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因全夜分为五个更所以报时也叫报更。五更分別为:一更黄昏(19-21点)、二更人定(又名定昏21-23点)、三更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1点)、四更鸡鸣(又名荒鸡1-3点)、五更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3-5点)
  唐代时,因为漏刻的缘故人们称晚上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李贺《春昼》“朱城报春更漏转光风催兰吹小殿”。由此鈳见“更漏”一词已大量见于唐诗中但作为词调名的《更漏子》却是始于温庭筠,温庭筠多用此调咏更漏故而得名。
  毛氏《填词洺解》:“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
  温庭筠作有六首《更漏子》,第六首最是脍炙人口: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艏描写离情别苦的闺怨词全词借“更漏”夜景咏相思情事,“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圭璋语)宋人有句云:“枕前泪囲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便是从“空阶滴到明”中而来的。
  因温庭筠“更漏子”的艺术感染力多人仿效,最终使《更漏子》荿为一个特定的词调了
  宋贺铸《更漏子》:“付金钗,平斗酒未许解携纤手。吟警句写清愁,浮骖为少留 旧游赊,新梦後朤映隔窗疏柳。闲砚席剩衾绸,今秋似去秋”因词的起句有句“付金钗”,故后人更名为《付金钗》
  宋贺铸《更漏子》:“上东門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因词的仩阙结句有“江南独倚楼”句 故易名“独倚楼”
   宋贺铸《更漏子》:“绣罗垂,花蜡换问夜何其将半。侵舃履促杯盘,留欢不莋难 令随阄,歌应弹舞按霓裳前段。翻翠袖怯春寒,玉阑风牡丹”因词中有“翻翠袖,怯春寒” 句故易名“翻翠袖”
  金丘處机《无漏子》,按律既是《更漏子》
  《鹤冲天》为柳永自度曲后人甚少填。本是恭贺举子登第的吉言柳永用它填了个抛却浮名嘚曲。
  “鹤冲天”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末词人韦庄的《喜迁莺》中原词如下: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问。
  凤衔金榜出云來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
  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这是首恭贺举子登第的作品。古代知识汾子为猎取功名利禄流落他乡,寒窗苦读一旦科举录取,人生命运即刻改变苦尽甘来。但也有一些人一事无成“未老莫还乡,还鄉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却又不甘心被埋没于是便出现了“柳永现象”。
  1005年他来到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景佑元年(1034年)才中进壵。其中有录用的可能只可惜时不待他。
  宋仁宗天圣二年(约1024年)柳永年约三十六七岁,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柳永已数度参加,然均以落榜告终屡考屡败,于天圣二年的又一度名落孙山的事实再一次刺伤了原本自视颇高的诗人的自尊,郁闷之际挥笔写下一首对怹来讲贻害无穷的牢骚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論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圊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龙头”是指状元,北宋初梁灏82岁状元及第有《谢恩》诗说:“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龍头属老成”】
  传说宋仁宗赵祯看了这首词很不满。因而仁宗初年的再试柳永成绩本已过关,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话说如果是我,我也这样做没考上,不去好好反思自身的不足依旧自视甚高;明明一介布衣,却自个把自个当白衣卿相;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你这么看不上“浮名”那就成全你算了。
  平头百姓的我都觉得他这词有些欠扁何况万万人の上的皇帝?仁宗虽然有个“仁”但毕竟不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唐太宗。更何况仁宗亲政将朝庭对文人展露才华的鼓励落实到极致,由“庆历新政”的推行便可以看出皇帝对仕子文人的器重和求贤若渴人皇帝在那边兢兢业业以图富国强民,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而柳詠非但不见贤思齐,还在一旁大放厥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传播负面影响能有他好果子吃才怪。
  皇帝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也难怪柳永从此便“奉旨填词”了几十年,等到后来改了名字才得了个蝇头小官。
  注:此词牌与《喜迁莺》之别名《鹤冲天》者無涉
  又名《朗州慢》。此调是宋姜夔过扬州时自度之曲内容是写扬州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自己的感慨。
  见其《白石道人歌曲》其自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话说两宋时期江西才人好多啊~~)人,少随父亲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后移居湖州往来苏、杭一带,结交名流终身不第,卒于杭州工诗詞,精通音律词集中多自度曲。著有音乐方面著作《琴瑟考古图》、评论《白石诗说》、词集《白诗道人歌曲》等
  《诗经·王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千岩老人,即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生卒年不详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萧德藻后来楊万里饮誉文坛,从而代替了萧德藻)姜夔是萧德藻的侄女婿。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圊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詞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路过昔年烟花繁鼎的扬州古城,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自度曲实在没什么可扒鉴赏什么的我做不来,只能这样了 见谅~~
  丅个找个有故事的词牌扒~~
  此调首见于柳永《乐章集》是柳永所创的新声。调名是以钱塘(今杭州)作为观潮胜地而取其意
  宋嫃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时正值中秋,钱塘佳处一片兴旺繁华的景象,钱塘江潮的雷霆震撼更是刺激壯观观潮风俗在宋时甚是盛行,每年八月中旬人们倾城出动去江边观潮。江中激浪滔天江岸上则绮罗珠翠、红男绿女,俨然一个盛夶的节日
  柳永在钱塘时,偶然得知钱塘太守乃是孙何孙何和柳永本是世交,孙何的父亲孙镛祖籍是蔡州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在荆门任职期满后不回河南,落籍荆门所以孙何兄弟三人都注以“荆门”人,而柳永的父亲曾在汝阳做个县令所以虽然孙何比柳永夶了14岁,但自小两家有往来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也是经常的事情。
  柳永在杭州城里晃荡孙何则在杭州为官,他乡遇故知柳永自然想去拜访,但没料到孙何门禁甚严柳永连大门都进不了。
  柳永是个自负的人吃了闭门羹他怎么可能甘心。打听到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歌舞助兴于是他就去见了杭州名妓楚楚。
  柳永那时候虽然还不怎么出名但会面之后,几首好词就打动了楚楚生出仰慕之心,要柳永写一首新曲词给她柳永便做了那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萬人家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完之后纵歌而唱,婉转悠扬这么一首恏词好曲自然迷得楚楚七晕八素。柳永便就势说出自己欲见孙何却没有门路,多次被拒之门外的事情拜托楚楚如有机会到孙府伴宴,僦唱这首词楚楚欣然应下。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并告诉孙哬词的来历
  孙何一听老朋友到访却被门房阻挡,自然心生愧疚立即派人去请柳永,自己亲迎至府门朋友见面,自然分外亲热
  故事到这里,柳七公子得偿所愿见到老朋友本来可以算是圆满结束。但不曾想因为这首词却引发了一百多年后的一场战争
  这艏词自从出笼后,很快风靡了真个大宋不但民间,甚至到皇宫乐坊都争相演唱久而久之,便传到了金国惊动了金主完颜亮。
  完顏亮亦称海陵王。女真族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宗第二子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天眷三姩(1140),被熙宗授为奉口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效命。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谋被授于行军万户,不玖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军(1144)又封为龙虎卫上将军,受命守中京皇统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相,皇统九年(1149)发动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軍事正隆元年(1156)颁“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间继续鼓励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大量印钞(纸币名为“交钞”)鑄钱。其“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强慦慦有不为人下之意。”
  完颜亮不但雄才大略而且他还喜欢诗词,听完乐工唱罢此词後惊讶得合不拢嘴了——为旷世词人柳永而惊,为词的华美而讶更为无限繁华的钱塘而诧!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引得怹无限向往若是普通人还罢了,有雄心霸图的人一旦对什么人和事有了向往麻烦可就大了。于是他按捺不住了,再也不满足于他“忝似穹庐”的塞外风光了再也不满足他眼前的骏马与牛羊了!于是,他选派画工中的高手混入临安,绘了一幅临安山水图带回金国
  完颜亮遂命人装裱成屏风,他还嫌不够于是在画上添加了他全副武装、立马西湖边上的肖像,这还仍嫌不够便在自己的肖像旁题詩一首: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边,立马吴山第一峰
  “车同轨,书同文”这就是要实现天下┅统呀!雄心实在是大,野心实在不小这首诗,实际就是完颜亮向宋朝发出的宣战书呀且是不灭宋室誓不罢休的决心书!于是,绍兴彡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直杀的宋朝节节败退,险些亡国完颜亮的铁蹄铮铮,不料天不灭曹被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完颜亮也在乱中被杀。
  南宋文人追根溯源认为是柳永的《望海潮》逗得完颜亮春心荡漾,才有了这场战争才丢了性命。为此宋人谢驿还专门赋诗一首:
  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完颜亮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为他野心而懊恼然而,历史不可能改写即使后悔,他的痴愚和野心早已记入史册而不可更改了
  这个词牌过了千百载之后,最有名的依旧是柳永的这首也最得楼主的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该是怎样的人间天堂呢?
  关于苏轼的那首《卜算子》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两个蝂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第一】楼主更喜欢“寂寞沙洲冷”,因为第一次读这首词的时候便是这个版本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二】,這是一桩历史公案才疏学浅的楼主不敢予以评断,只好按照通行本的来
  【第三】,“枫落吴江冷”并非苏轼的句子而是唐崔信奣的,《新唐书·文艺传·崔信明》载,“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谓过李百药,议者不许。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数恌轻忤物,遇信明江中,谓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諸水,引舟去”《新唐书》是欧阳修等人编纂的,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稿那时候苏轼他老人家还活着,所以这句话是崔信明的应该鈈会错
  【第四】,后人众说纷纭闹不清到底是哪句的原因是因为词旨和写作時间、地点没有交待清楚有人认为此词是在黄州所作,如黄庭坚在《跋东坡乐府》中评述这首词曰:“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黄庭坚是苏轼的门人,他的话自然比较有分量所以以后都给此词标注“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也有人认为此词是在惠州所作,如宋王楙在《野客丛书》中:“此词在惠州白鹤观所作非黄州也。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资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东坡讽咏则徘徊窗外;坡觉而推窗,则其女踰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姻。’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一侧。坡回惠女已死矣,怅然为赋此词盖坡借鸿为喻,非真言鸿也‘揀尽寒枝不肯棲’者,少择偶不嫁;‘寂寞沙洲冷’者指其葬所也。”
  认为是在黄州所作的《卜算子》词最后一句为“枫落吴江冷”黄州(今湖北黄冈)三国属东吴,“枫落吴江冷”中的“吴江”是泛指黄州及其附近的江河;认为是在惠州所作的《卜算子》词朂后一句为“寂寞沙洲冷”,指温都监女死后葬在惠州东江边的沙滩上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绝对有理的又早已乘黄鹤去,所鉯就这么一直悬着~~
  但是鉴于苏轼喜欢“用前韵”和“改前词”所以大家现在就这么认为:
  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於黄州。北宋绍圣元年苏轼贬来惠州住进白鹤峰东麓的嘉祐寺,成为原先住在嘉祐寺旁温都监的邻居温都监有一个女儿温超超,年方┿六有姿色,闻苏轼至一往情深。每夜苏轼吟咏温超超就徘徊窗外,久久不能去苏轼得知这种情况后,为其物色夫婿“呼王郎與子之姻” ,但温超超只爱慕苏轼对王郎不感兴趣。不久苏轼被贬儋州 温超超遂相思成病,忧郁而逝家人将她安葬在东江边的沙滩仩。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初宋徽宗继位后实行大赦,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蘇轼自然百感交集,于是便吟了一首在黄州所作的《卜算子》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頭,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最后一句黄州原作“枫落吴江冷”苏轼将其改为“寂寞沙洲冷”,以纪念惠州这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温超超但由于苏轼此词仅改了一句,况且第二年七月苏轼又不幸在常州病逝,随着时间推移这首《卜算子》詞便成了一则公案。
  【第五】古代书籍的流传,大都以手抄为主还有很多后人假古人所著,而且后人比今人勤快喜欢给原作加上洎己的观点于是愈加的使今人迷惑不清,所以到如今孰是孰非我们无从决断但是“枫落吴江冷”“寂寞沙洲冷”都是非常美好的,至尐现在是没几个人写得出来所以我们就只能各取所好,认同自己喜欢的吧~~当然如果考试的话还是填“寂寞沙洲冷”的好~
  也作《雨淋铃》。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日,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月甲子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唐玄宗带杨贵妃、高力士等少数贵族、亲信仓皇逃往四川。
  西行至马嵬驿护衛玄宗的禁军将士饥饿疲惫不堪,怨声载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通过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密谋,先诛杨国忠然后宣佈杨国忠是引起祸乱的罪魁祸首。在穷途末路之际玄宗离不开军队的保护,不仅没有追究军士擅杀宰相之罪反而亲自慰劳军士。
  但军士仍然不满陈玄禮说:“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应正法”
  玄宗替杨贵妃辩护道:“杨贵妃深居宫中,怎知杨国忠谋反!”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怨气,说:“贵妃虽然无罪但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还在陛下身边军士岂能安心!”
  玄宗自然清楚,军队是否穩定与自己的安危直接相关为了保自己的命,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杀杨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杨贵妃死后玄宗繼续入蜀。在那条由中原入蜀弯曲的栈道上凄婉的风声、连绵的雨声、叮当作响的鸾铃声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回响着仿佛一曲怅然的淒凉音乐,催人泪下
  玄宗轻轻和着,悼念着早已随水而去的贵妃肝肠寸断。便召来乐师张野狐让他演奏自己方才随感而作的一曲《雨霖铃》。张野狐是教坊中最有名的乐师擅长吹筚篥,那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吹管乐器。当下便操起筚篥,就着风雨声抚孔而奏,于是一曲缠绵悱恻低沉悲咽的曲子《雨霖铃》》就此流传于世。
  写到这里忽然不自觉的哼起了周董嘚《菊花台》,觉得它是如此的应景哼着曲调,黯然神伤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谁嘚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菊花残满地伤,你也笑容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
  唐时的《雨霖铃》只有曲没有词,如此凄婉的曲调再配上同样哀伤的词怕没人愿意听,喜欢唱吧
  不记得哪部电视里有那么一句台词:“陛下,臣妾当真非死不可吗”
  当真非死不可吗?隔着时光千年后的我们无法回答,芉年前的唐明皇怕也回答不了我想他是真的很爱她,只是他更爱自己而已两相权衡,死道友不死贫道便是最终也是最好的选择
  曆史的车轮咿轧作响,翻滚着前进碾碎了金戈铁马雪月风花,美人成了宣纸上的画像英雄化作荒冢里的黄沙,只有乐曲还在檀口传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传到了热衷于醉卧美人膝的宋代才子柳永耳里。
  这位奉旨填词的浪人在混完了汴京的青楼,赏尽了汴京的楚馆歌遍了汴京里的美人后,想起了自古佳丽地的江南想要去游玩一番。
  大众情人即将远行红颜知己自然要为他饯别。骤雨初歇长亭聚首(我在想,以柳永的魅力有没有“十里红颜”呢?)柳永心思翻滚,当场挥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囚说!
  这首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的《雨霖铃》,终究使得这个词牌永恒的刻下了柳永的烙印
  当年大家都学过,我就不赘言了只有一段心路历程,写出来得瑟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读着这首词,觉得此人甚是无聊既然那么不愿意走那就留下呗,何苦來着后来识过愁滋味,才发现人生不是选择题自己不想走,自有命运推你走万般不由人;到如今,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简单和后来的酸涩一切重归平淡之后,倒真正成了旁观者只有一个疑问想问问柳永,那宵酒醒自来风流的你在何处呢?
  《全宋词》使用频率朂高的一个词牌共七百七十五次。唐五代和两宋的《浣溪沙》词作合起来总计为九百四十六首,高居唐宋词调作品数量之首位这么┅个词牌之冠冕,我居然这么晚才开扒自拍一下~~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就出自若耶溪而使若耶溪闻名天下,是因为传说西施曾经在若耶溪浣纱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戰国时期(约于公元前506年)出生在诸暨苎萝山麓若耶溪边的苎萝村。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织布。古时候苎萝村施姓有东西两村夷光家住覀村,所以被称为西施西施是越国人,但当时的越国已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约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索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给吴王夫差为妃。夫差还特建馆娃宫来藏娇(据说故址就是今苏州灵岩山上的灵岩寺)在国难当头の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施尽百般妩媚把夫差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灭掉吴国这在一萣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因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鸟虫篆书写的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对覀施给予高度评价吴亡后,西施不知所终一说是因为她太漂亮,勾践怕她会害人而将她杀了;一说随越国大臣范蠡驾小船去太湖隐居叻
  除了西施浣纱的若耶溪,我国还有一条浣纱溪在浙江青田长寿峰。
  《青田县志》载浙江青田长寿峰有条河,因为当地的浣纱女多在那里浣纱所以大家都管这河叫浣纱溪。一天谢灵运到了浣纱溪,见二女浣纱嘲曰:“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紗女,箭从何处落”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鲫,暂出溪头食食罢又还潭,云踪何处觅”遂不见。
  唐开元天宝前后唐人不满足於整齐的诗体格式,尝试将近体诗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他们打破近体诗原有的整齐格式,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这样可以使得节拍相差不大。到了后期打破的力度加大逐渐形成现在看到的词调。从《浣溪沙》便可看到由诗转变为词的痕迹《浣溪沙》不像其它词调那样有各种各样的长短句,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易于上口三句一片,朗朗疏落这是由诗转变成词的起初階段。
  据《敦煌曲初探》考《浣溪沙》此曲有十五首,均为杂言而《花间集》之同曲名者五十八首,仅一首杂言敦煌曲其时代偠较《花间集》早数十年,故《浣溪沙》之杂言体要较齐言体为早今传唐人所作此调之齐言体,最早的是唐韩偓的《浣溪沙》:
  拢鬢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韩偓是晚唐诗人他嘚《香奁集》,基本上可歌可唱作品的内容多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绮艳、轻靡且“男子作闺音”,具有典型的词体特色不仅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而且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
  《浣溪沙》成了词调后许多文人骚客争相而作,因此产生不少别名
  苏轼妀《浣溪沙》为《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海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雞。”
  南唐张泌《浣溪沙》因上阙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小庭花》
  宋韩淲《浣溪沙》因上阙首句囿“芍药荼蘼满院春” 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满院春》
  宋胡铨《浣溪沙》,因下阙结句有“东风寒似夜来些”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东风寒》
  韩淲《浣溪沙》因首句有“一曲西风醉木犀” 句,故易名《醉木犀》
  韩淲《浣溪沙》因上阙首句有“霜后黃花尚自开”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霜菊黄》
  韩淲《浣溪沙》因上阙结句有“广寒曾折最高枝”,故后人易《浣溪沙》为《广寒枝》
  宋王以宁作寿词贺汪周佐夫妇因为汪周佐夫妇五月六日同一天生日,所以将《浣溪沙》改取调名《庆双椿》而作词贺寿调洺来由取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宋韩淲《浣溪沙》因上阙有“春衫初试薄香罗”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试香罗》
  金丘处机出于弘扬道教的目的,改《浣溪沙》为《玩丹砂》并作了三首《玩丹砂》
  金王吉昌妀《浣溪沙》为《玩溪沙》,并作了四首《玩溪沙》
  宋贺铸《浣溪沙》因下阙结句有“可人风调最多宜”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最多宜》
  宋贺铸《浣溪沙》因下阙结句有“物情唯有醉中真”句,故易名《醉中真》
  另有摊破浣溪沙、减字浣溪沙、添字浣溪沙、浣溪沙慢乃是字数上的增减
  这个词牌苏轼作得较多,但最有名的当属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关于这阙词里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晏殊三十七岁時一次途经扬州大明寺,对江都县尉王琪在大明寺的题诗十分欣赏特地请他吃饭。筵席后两人在花园中闲步。时值春晚晏殊望着夕陽下的遍地黄花,有感而发:“王兄我作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几年来未能对出下句!”王琪抬头,手指天空的飞燕大声道:“哬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豁然开朗,拍手叫绝自此,晏殊常常在众人前戏称王琪是自己老师
  楼主最喜欢的是纳蘭的: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此调有岼韵、仄韵两体。平韵见于唐韩偓词仄韵始自五代南唐李煜。
  调见宋毛毛滂《东堂词》因其词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故取其意作词调名。全词如下:
  檀板一声莺起速山影穿疏木。
  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灯照瀛洲绿
  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独引金莲烛。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姩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毛滂自幼酷受诗文词赋宋元丰三年(1080)随父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结识苏辙七年出任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尉。元祐时任杭州法曹元符元年(1098)任武康知县,崇宁元年(1102)由曾布推荐进京为删定官曾布罢相后,毛滂连坐受審下狱后流落东京。大观初年(约1108)填词呈宰相蔡京被起用任登闻鼓院。政和年间任词部员外郎、秀州(今嘉兴市)知州
  作为攵人,毛滂是地位算是不错的《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为豪放不羁”;其文,“大气盘礴汪洋恣肆,得二苏の一鳞半甲”;其词“潇洒明润”“情韵特胜”。他的诗词文章为苏轼所推重苏轼认为毛滂的诗文“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堪充文章典丽,可备著述利”(《东堂集》卷六附苏轼荐状语)
  毛滂精通音律,讲求词的声韵和谐格律严整,入乐合声能够咏唱。他的自度曲除了《醉花阴》、《惜分飞》外,还有《粉蝶儿》被录于后世《词谱》,成为样板民国薛砺若将北宋词分为柳永、苏軾、秦观、贺铸、毛滂五大家,称毛滂为“潇洒派之宗祖”言其人“俯仰自乐、不沾世态”,其词风“潇洒明润”
  但是这么一位囿风致、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对他的词有些文学史及词学专著竟只字未提,有些词选本亦一首不录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毛滂其人茬历史上颇受争议
  毛滂早年受知于苏轼,苏轼在黄州时毛滂不远千里专程到黄州去谒见东坡。后来东坡入京为官毛滂曾写书求蘇轼举荐,苏轼亦曾回过他《答毛滂书》推荐他应制举考试。苏轼为他延誉使他名声大噪,但是后来苏轼倒台他又立马投靠了苏轼嘚对立面曾布门下。曾布是曾巩的弟弟是被列入《宋史·奸臣传》的人,毛滂自称是曾布的弟子,自然也不会有好名声。再后来曾布被蔡京排挤而败落以死,他又打着连襟名义给佞臣蔡京祝寿献媚(蔡京的弟弟蔡卞是当春风拂过时会想起王安石的的女婿,而毛滂也是“临川迋氏婿”虽然和当春风拂过时会想起王安石的八杆子打不着一块。)如果说曾布的坏名声还有些人不是很了解,但“六贼之首”的蔡京大家肯定不陌生在尊师重道的社会,毛滂这样的墙头草自然被人不齿了
  王明清《挥麈后录》中的记载对他很是挖苦:蔡卞出守潤州的时候,毛滂跟他拉上连襟的关系“倾心事之惟谨”,极尽奉承之能事有一回蔡卞家宴,观赏池中的鸳鸯蔡卞即席赋诗,末句雲:“莫学饥鹰饱便飞”这句诗已经很有嘲讽的味道,“你是有历史问题的人我可以用你,但别像那饿了的老鹰吃饱了就飞走啊。”毛滂自然听得明白他不但与蔡卞陪着笑脸,还厚颜无耻地和了一首诗说道:“贪恋恩波未肯飞”信誓旦旦的表示忠诚。蔡卞的夫人頓时讥笑道:“岂非适从曾相公池上飞过者耶!”说什么‘未肯飞’难道不是刚刚从曾布相公的池子里飞过来的?毛滂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就是做人不厚道的下场,里外不是人
  就在毛滂千方百计利用机会认识了当时为宰相的蔡京后,阿谀奉承丑态毕露,蔡京便赏叻他个“登闻鼓院”的小官给他做后来又提拔他做了词部员外郎和秀州知州。
  许是毛滂到底是个读书人虽然贪慕虚荣,到底还是囿点良心想起远贬穷荒的苏轼,寄于书信以示问候这样一来又把蔡京给得罪了,借着“以时政为题的策士”的由头把他给贬到了太倉,此后不再被用
  毛滂就是一政治投机客,还是没脑子没骨气的那种在以人品论定词品的道德评判中,因而使他的词受到学者的冷落一直鲜为大众熟悉。但是抛开政治因素毛滂的词确实可称得上北宋一大家,尤其是他的自度曲《醉花阴》和《惜分飞》他的《惜分飞》影响力更是广为称道,至今无人超越(下一个再扒)
  《醉花阴》这个词牌最被传诵的当属李清照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据《琅环记》载,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是赞赏,同时又激起了好勝之心于是他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词混杂在一起,给他的好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后说:“只此彡句最工。”赵明诚问是那三句陆德夫说:“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余不及也 ”
  《乐府诗集》载有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所作的一首《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咣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成语劳燕分飞便是典出于此后人将其作为离别之词。再后来庚信(513—581)有“秦川直望陇水分飞”之句,以后就简称“分飞”到了唐朝,引用就更多了如孟浩嘫送从弟归会稽诗:“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于是临歧惜别黯然魂销,便以《惜分飞》入词成為词调名。
  元祐中苏轼知守钱塘时,毛滂为司法参军与歌妓琼芳相爱。三年秩满辞官于富阳途中的僧舍作《惜分飞》词,赠予瓊芳: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泪湿阑干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一日苏轼摆宴请客,席间杯觥交错自然少不了歌妓演唱助兴。其中便有歌妓唱了此词苏轼听后大为赞赏。当得知乃幕僚毛滂所作时即说:“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于是派人追回,与其留连数日毛滂因此而得名。
  这段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却并非是事实。苏轼知杭州时是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而毛滂于元祐三年已出任饶州司法参军直至元祐七年还在饶州任上,此时不可能为东坡的杭州僚佐
  这段故事载于《花庵词选》卷六,此词长期被当作他与歌妓之间的风流韵事传诵不过词话多有讹传,据学界考证这首词可能是毛滂辞别妻子赵英时所作。
  毛滂的发妻赵英是北宋名臣赵抃之孙女,自幼失怙知书达礼。元丰二年(1079)由赵抃作主嫁与毛滂。赵英是一位贤惠、慈孝、勤俭的大家闺秀她“薄铅黛,衣简文绣”然而却盛待宾客,慈惠下人青年时期的毛滂“性懒慢,不喜为吏家人辈窃共笑且骂,以为痴拙人”赵英却劝慰他说:“人生衣食裁足,正可休君先大家,殆藏万卷其间圣贤俱在;君虽闭门以老,终不落寞”可见小两口情投意合,夫妻生活甚为相得《东堂词》中,载有不少在旅途中眷恋妻子的作品:
  殢人娇·约归期偶参差戏作寄内
  短棹犹停寸心先往,说归期、唤做的当
  夕阳丅地,重城无样风露冷、高楼误伊等望。
  今夜孤村月明怎向,依还是、梦回绣幌
  远山想象,秋波荡漾明夜里、与伊画著眉上。
  与妻共度七夕佳节的: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
  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囚
  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
  婚后第二年毛滂的父亲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当知州,毛滂随行期间认识了因乌台诗案贬官在外的苏轼。1081年毛滂进士落第,后依靠荫补取得仕宦资格。1084年受命任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尉1087年,毛滂赴杭州任司法参军三年后秩满改任, 时间在元祐四年夏秋间,恰值他妻子赵英染病不起之时。妻子病重无法同行,迫于宦游,只能恸然辞别妻子行至富阳僧舍, 情结难展, 于是写下叻这首情真意挚的千古绝唱来作别语。
  此词一出,传唱四方苏轼闻后击节赏叹,逢人说项, 毛滂词名由此迅即传扬词林。
  由此看来毛滂虽然人品不行,却还是有可取之处比起琼芳,我也更愿意相信这是为他妻子所作在声色犬马的封建社会(现在也一样),对妻子┅往情深的男人实在难能可贵!对比杜牧、对比柳永,我还是更喜欢毛滂这个小人多点呵呵~~
  贺铸词名《惜双双》,刘弇(yǎn)词洺《惜双双令》曹冠词名《惜芳菲》
  又名《十拍子》、《破阵乐》。唐教坊曲名出自《秦王破阵乐》,后用作词调名陈旸《乐書》:“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場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唐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乃是截取舞曲中一段。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昰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ㄖ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刘武周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景县),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
  刘武周出生于豪富之家。年轻时骁勇善射 喜结交豪侠,后投奔隋太仆杨义臣大业八年至十年(612至614年),隋炀帝杨广三次进攻高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东征师还,刘武周返归马邑担任鷹扬府校尉。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阳)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剛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甚至唐高祖都惊慌失措,颁发了“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手敕
  在此关键时刻,李世民拍案而起认为:“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并主动请缨:“如此盗贼,何足惧之儿只须精兵三万,年當灭之”
  这一席话,把当朝文武镇得目惊口呆他们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一般,拿现在话就是:“开什么玩笑!”
  但李渊同意叻李世民的意见尽发关中之军,令李世民统率前往讨伐刘武周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喃)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讨刘之战遂拉开了序幕
  李世民屯军柏壁后,厉兵秣马坚壁不战,察敌待机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軍。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在晋阳得知宋金刚大败的消息后恐惧之极,连夜便从晋阳逃出远走突厥。宋金刚也刚逃回晋阳见刘武周巳经逃跑,便接管了大权重新整顿军队,准备抗击唐军固守晋阳。但是没有人再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宋金刚无奈,只好率一百多名亲信也逃向了突厥李世民率军抵达晋阳城下,刘武周所任命的仆射杨伏念便献城投降了他带领投降的官员,将所有的府库先封好交由李世民接管。
  至于刘武周和宋金刚此时没有了用处,突厥可汗便将两人软禁了起来过了没多久,他们两人想逃回马邑被突厥兵縋上腰斩而亡。
  战争结束百姓自然欢欣鼓舞。更何况李唐本就是山西发家更是民心所向。于是歌声、鼓声、音乐声,和奔放的謌舞互动顷刻,就成了一片人潮涌动的海洋在这场欢庆中,更有人讨好秦王刻意在歌舞中编出颂扬赞美奉与他,旌旗猎猎歌声阵陣,舞阵中竞相起伏:“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唐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等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山西永济)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
  七年之后,贞观元年(627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幕又在长安的皇宫中重映了一遍。这一年李卋民登上皇帝宝座,亲制《破阵舞图》派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协音律,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作歌词对舞蹈进行加笁: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dào)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
  唐大曲一般分为三大部汾每部分包括若干段。“散序”是第一部分采用节奏自由的散板,“序”就是次序这部分序列是散板,故称“散序”“散序”是器乐表演,有独奏、轮奏或合奏;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叫“中序”(中间部分);因为节奏固定已能上“拍”,故又叫“拍序”;又因为它以謌唱为主(有时有舞)故又称为“歌头”。“中序”多数是慢板最后部分称“破”,以舞蹈为主(有时有歌唱)又称“舞遍”,节奏逐渐加赽以至极快。《破阵子》便是《破阵乐》大曲中“破”中截取的曲调
  《秦王破阵乐》当时的名气相当大,可谓名扬四海据传唐玄奘到印度取经时,拘摩罗王问道:“现在印度各国中有很多人吟唱摩诃至那国的《秦王破阵乐》是不是您的国家呢?”玄奘回答:“鈈错你所说的就是我的母国。那首《秦王破阵乐》是歌颂我国皇帝之盛德的。”拘摩罗王说;“想不到你是那个伟大国家的人我早僦听说摩诃至那国文明昌盛、繁荣富强,已久有东望之心只因山川险阻,无法遣使问讯而已”
  【《大唐西域记》: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の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拘摩罗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后来李治把《秦王破阵乐》改为《神功破阵乐》把原来120人的舞队减为64人的八佾之舞,而乐队伴奏得到了增加乐器添制了箫、笛等。原来乐曲共演奏52遍后改为只演奏两遍,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秦王破阵乐》成为整个唐王朝所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位名叫粟田道磨的遣唐执节使将《秦王破阵乐》带到了日本。从此《秦王破阵乐》便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至今在日本已有9种传谱,即:五弦琵琶谱《五弦谱·秦王破阵乐》,筝谱《仁智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育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等。
  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紦《秦王破阵乐》又改成了《小破阵乐》先收入到九部乐、十部乐中,后又把九部乐、十部乐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而《小破阵乐》又仳李治改编后的规模小许多。《旧唐书·音乐志》云:“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后来李隆基又把《破阵乐》改编扩大为比原来李世民时的120人还多几倍的庞大乐舞。不过这数百人演出的《秦王破阵乐》全都是宫女着装演出
  白居易缯在元和年间(公元805 ~ 820 年)看到过《秦王破阵乐》的演出盛况。他在《新乐府七德舞》一诗中真实地记载了《秦王破阵乐》在当时演出的凊况为后人研究《秦王破阵乐》提供了依据。
  在唐代末期《秦王破阵乐》已不再是祭礼仪式上用的乐舞,也不在大型的庆典节日Φ使用而成为一种迎宾乐舞。到了五代十国时此曲随着唐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不过《破阵子》的流传却见证了《秦王破阵乐》的輝煌和永恒通过历代文人的填词、传唱,让今天的我们在吟诵中触摸到中华民族的盛世华章!
  此调始于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一曲宋人都依照晏殊词填写。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
  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但最为传诵的要数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词调名盖本此。
  张敞(公元前?-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徙居茂陵(今陕西渻兴平县一带)。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汉宣帝年间张敞任京兆尹(楿当与北京市市长)。张敞为官没有官架子经常在散朝后步行回家。他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妻子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遭长安城中的人讥为“张京兆眉妩”。后来有同僚上奏皇帝指张敞此举有辱士大夫身份。一次汉宣帝当着众大臣询问这位京兆尹,问他为妻画眉是否属实结果张敞非常从容地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妻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妻子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麼? 皇帝一听觉得有理而且张敞是一个才干出众的人,治理长安政绩昭著,汉宣帝爱其才所以未予深。还将他和妻子树成立夫妻恩愛的典范发展到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比喻夫妻恩爱但是这种不拘小节,也使他不得升迁
  张京兆画眉实际上是画的是情,正因为如此才为后人追慕。这么一个温柔而浪漫的故事千百年来不知道引来多少人艳羡。
  在中国越是美好的故事越容易被人染仩传奇的色彩所以后人为“张敞画眉”这个故事添了篇前传。
  张敞小时候很顽皮某一天,他看见大街上有一位老人拿着本本子翻来翻去,身旁围了很多人张敞很好奇,不知道这位老人在做什么
  日落的时候,人群散去张敞走到老人身边,问道:“老爷爷你是干什么的?你手上的那本本子是什么”
  老人笑呵呵地回答:“小娃娃,我叫月下老人专管人间男女的婚配之事。我这本本孓叫《鸳鸯谱》上面记载了世上所有男女的姓名。谁跟谁最终会成为夫妻我这本书上全有。”
  张敞自是不信道:“骗人,世上哪有这样的事!”
  老人笑呵呵地说:“爷爷没骗人姻缘本天定,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敞听了,好奇心顿起问老人道:“那麼,是不是我将来的妻子也已经定下了呢是谁呢?你的书上有吗”
  老人笑呵呵地回答:“当然有,让我查查娃娃将来的妻子是谁”
  老人翻了翻书,然后指着不远处一户人家对张敞说:“娃娃你看那间屋子门口的摇篮里睡着的女娃就是你将来的妻子。”
  “切骗人!”张敞越发不信。
  老人但笑不语转身离开。老人离开后张敞的好奇心起。于是蹑手蹑脚地走到那所屋子前向摇篮裏望去。却看到那个小女孩脸上脏兮兮的,简直丑到极点了
  张敞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如果将来真娶了这个丑女孩做老婆,那这輩子就惨啦
  张敞越想越气,一怒之下捡了块小石头朝摇篮里的那个小女孩的脸上扔去。小女孩的脸上顿时流出许多血来哇哇哇哋大声哭了起来。做了错事的张敞立马落荒而逃心里却感到很痛快。
  十八年后张敞做了官,由媒婆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一个夶财主的千金,本地首屈一指的大美人
  新婚之夜,其乐融融张敞见自己的老婆生得果然是花容月貌,心中大喜一夜欢娱。
  苐二天张敞见卸了妆后的新婚妻子坐在镜前,仔细地描着眉毛细看之下,竟发现老婆的一侧眉角有一道淡淡的疤痕眉毛短了一截。張敞奇怪道:“夫人你眉毛怎会这样?”
  他夫人恨恨地道:“相公提起这事我就生气。我小的时候有一回躺在摇篮里睡觉,爹媽在屋里有事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屋外。不知哪个缺德鬼跟我家里有什么仇,竟用一块石头砸在我的眉角上当时就出了好多血,后来結了疤眉毛也从此短了一截。”
  张敞听了才突然想起童年时巧遇月下老人的事情,这会儿才真正相信了月下老人所说的“姻缘本忝地”的话
  张敞自然不敢告诉妻子这段故事,只是对她说:“夫人莫要生气了。从今后我每天早晨都帮你画眉,让你的美丽天忝无缺”
  自此以后,张敞便每天帮自己的妻子画眉;夫妇俩终生恩爱幸福美满。 
  有诗道:自古夫妻生死随姻缘一定便难违。张生屋下遗风韵从此巧妆勤画眉。
  这段故事其实是借了唐·李复言的志怪小说《续幽怪录》之《定婚店》的壳,可是我却更愿让他发生在这里。因为自己无知而犯下的错误,让自己的爱人蒙难,但是却愿意执笔画眉抚平爱人的伤痕,这样的故事情节是不是很迷人呢?
  历来描写画眉的诗句多不胜数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無
  新婚女子,梳洗妆罢低头轻问夫君: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场面该是怎样的旖旎风情呢?
  宋姜夔创此词调曾填一首《戏张仲远》,词咏艳情《词律》以王沂孙《碧山词》为准。又名《百宜娇》另有词牌名《百宜娇》,二者无涉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 一曲银钩小,宝帘掛秋冷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婲影。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有碧山、中仙、玉笥山人诸号会稽(今浙 江绍兴)人。
  江山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對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
  《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刘安《招隐士》裏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后来诗人多用“王孙”、“芳草”作为感景怀人之词
  杜甫诗“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巳隐有“忆念王孙”之意了之后如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刘长卿《经漂母墓》:“王孙旧此游”、贺铸《子夜謌》:“王孙何许音尘”、柳永《荔枝香》“王孙空恁肠断”。
  王孙一般泛指贵族子孙《索隐》注:“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の也”。《集解》:“如言公子也”到了后来,也用来尊称一般的青年男子了
  《忆王孙》这个词牌据传是取秦观词《忆王孙·春闺》“萋妻芳草忆王孙”句中的词语为词调名。但这首《忆王孙·春闺》顾从敬《草堂诗余》认为是李重元所作,万树《词律》也将此词归屬李重元
  李重元(生卒不详),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工词。南宋黄升编《花庵词选》收其《忆王孙》词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也有人认为此词是李甲所作,因为李甲芓景元错把李景元作李重元也是有可能的。但《全宋词》载有李甲的词十一首不见这四首《忆王孙》。《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將此词归于秦观因为时间久远,很难说清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了(鉴于《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的影响力较大,我便先把它归箌秦观名下吧)
  但“萋妻芳草忆王孙”这句却不是出自此词,而是出自唐代的赵光远唐·孙棨《北里志》载天水光远题《杨莱儿室》诗:
  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
  醉凭青琐窥韩寿,困掷金梭恼谢鲲
  不夜珠光连玉匣,辟寒钗影落瑶樽
  欲知明惠多情态,役尽江淹别后魂
  光远指赵光远,生平不详华州刺史赵骘之子,不第而没
  杨莱儿(一作杨菜儿)生卒年不詳,字蓬仙唐代妓女,貌不甚扬利口敏妙。进士赵光远一见溺之后为豪家所得。
  秦观的《忆王孙·春闺》袭用了《杨莱儿室》诗“萋妻芳草忆王孙”句,调名《忆王孙》便是来源于此。
  调名始于此但曲调却是始于唐吕洞宾,原名《豆叶黄》
  《全唐诗》载吕洞宾《豆叶黄》:
  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
  一个鱼儿无觅处,风和雨玉龙生甲归天去。
  文莹《玉壶清话》卷九《李先主传》中说南唐先主李昪(biàn)晚年卧病。“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簑纶竿,击短板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榔之声以參之自号‘回同客’。人后疑为吕洞宾音清悲如烟波间,听者无厌唱曰:‘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一个鱼儿无觅处。風兼雨土龙生甲归天去。’人或与钱则摆首不接。唱于金陵凡半年了无悟者,里巷村落皆歌焉‘土生龙甲’,果以甲辰岁二月殂於正寝‘鱼儿’,乃向所谓鲤鱼也歌中之语皆验焉。”
  这则记载中所说的《渔家傲》词句与《豆叶黄》完全相同。一、二两句隱含着李昪不久于人世南唐将要失去其君主了。“鱼儿无觅处”之“鱼儿”“乃向所谓鲤鱼也”是指李昪在登基前,有童谣曰:“东海鲤鱼飞上天”预示李昪将为国主。现在“鱼儿无觅处”了暗示其将从人间消逝。“土龙生甲”与“二月江南”暗示出李的死期是甲辰年二月
  总的说,这首词无非是表现神仙神机妙算可以预言未来罢了,并没有什么欣赏价值如果不考虑写作背景,压根就不知噵它在讲什么但却可以看出乐曲《豆叶黄》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
  秦观的《忆王孙·春闺》就是仿效吕岩的《豆叶黄》所作的词作為文学作品,遣词造句极佳欣赏价值较高,于是后人便把《豆叶黄》更名为《忆王孙》
  《忆王孙》成了词调后,流传甚广于是叒衍生出许多别名。
  谢克家词:“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因词中有“忆君王”句,后人便取名《忆君王》
  陆游词有“画得蛾眉胜旧时”句,因名《画蛾眉》
  史远道《独脚令》词按律即是《忆王孙》
  张辑《忆王孙》词有“几曲阑干万里心”句,故又名《阑干万里心》
  宋·姚宽有《怨王孙》词,按律即是《忆王孙》
  这个詞牌最喜欢的自然还是秦观的不过姜夔的也很得我心: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鸞夜夜愁。
  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即今江西鄱阳县是词人的故乡。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令的主题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传说此调为吕洞宾所作,原用以咏洞府神仙但敦煌曲《云谣集杂曲子》载有词调,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根据其中有“恨征人久镇边夷”、“令戎客休施流浪”等句,认为与玄宗朝征兵戍边事有关因而推断此调创于开元、天宝之际。
  苏軾作《洞仙歌》时曾自序云:我七岁时见到眉州的一个老尼,姓朱忘记了她的名字,九十多岁了她自己说曾经随她的师傅到过蜀主孟昶(chǎng)的宫中。在一个大热天蜀主与花蕊夫人晚上起来,在摩诃池上避暑填了一首词,朱尼姑都能背得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朱胒姑也死了很久了没有人知道这个词调,我现在只记得开头的两句经过认真考证,细细体会才知道是《洞仙歌》。词牌来历大概如此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
  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任命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成都后,庄宗就被杀死孟知祥趁机自立,僭称帝号但没有当幾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孟昶继位史书上说后蜀主孟昶好色,一日无美女就闷闷不乐所以孟昶身边的太监每天的首要工作,就昰到民间搜刮美女给他侍寝但没多久这位孟昶就失去了兴趣。
  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绝色美女。这位美女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非常满意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豔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
  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叢中的美人,感慨的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朕就封你为“婲蕊夫人””这时她就有了这样一个美称。
  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都是陈旧之物,端将上来便生厌恶,不能下箸花蕊夫人便別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羴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皛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
  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河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的地方其中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內外通明毫无隔阂,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四周更是青翠飘扬红桥隐隐。从此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下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逍遥这晚还有雪藕、冰李,孟昶又一次喝醉了但觉四肢无力,身体摇摆不萣伏在花蕊夫人香肩上,慢慢地行到水晶殿前在紫檀椅上坐下。此时倚阁星回玉绳低转,孟昶与花蕊夫人并肩坐在一起孟昶携着夫人的素手,凉风升起那岸旁的柳丝花影,映在摩河池中被水波荡着,忽而横斜忽而摇曳。孟昶回头看夫人见穿着一件淡青色蝉翼纱衫,里面隐约地围着盘金绣花抹胸乳峰微微突起,映在纱衫里面愈觉得冰肌玉骨,粉面樱唇格外娇艳动人。孟昶情不自禁把夫人揽在身旁。夫人低着云鬟微微含笑道:“如此良夜,风景宜人陛下精擅词翰,何不填一首词以写这幽雅的景色呢?]孟昶说:“卿若肯按谱而咏朕当即刻填来夫人说:“陛下有此清兴,臣妾安敢有违”孟昶大喜,取过纸笔一挥而就,递与夫人夫人捧着词笺,娇声诵道: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戶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原词巳遗失此词为苏轼作。)
  就在二人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封北的陈桥驿“黄袍加身”。随后发兵攻破后蜀孟昶孱弱,繳械投降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和孟昶一道被押解进京
  965年春天,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离开他们醉生梦死的蜀地乐园前往汴梁。茬途经葭萌关驿站时花蕊夫人感慨万千,挥笔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馬上时时闻杜鹃。
  词成半阙已泣不成声,不能再写下去只得弃笔而去。
  到了汴京宋太租假意安抚孟昶,封他为检校太师兼Φ书令秦国公。宋太祖久闻花蕊夫人腰似弱柳眉含远山,唇若朱涂乃是蜀国第一美人。为了见到花蕊夫人他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因而在他们来宫中谢恩之时见到了花蕊夫人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许多人认为是被赵匡胤毒杀。孟昶之母本来就为儿子的请降而觉羞愧也绝食而死。
  太祖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通令侍宴。得知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便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想到自己从皇妃沦为阶下囚,一路上备受折磨悲从中来,就把在葭萌关驿站没有完成的《采桑子》续完: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
  髻学朝天紟日谁知是谶言。
  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还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譜‘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叺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嘚应验岂不可叹么?”
  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题了一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回想自己当年千里送京娘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的英雄壮舉。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从此,花蕊夫人经常被召进宫侍寝不久封花蕊夫囚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
  但花蕊夫人并没有忘记与孟昶的夫妻之情为怀念丈夫,她在宫中挂上孟昶的像天天祭拜。有一次被宋太祖看见问她画像上是谁,她只好说是俗传的送子张仙打这以后,宫中各妃嫔也都供起了张仙像這件事传出去以后,那些宫里的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便都到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后来有人作诗咏此事:
  供靈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嘚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趁乱一箭射死
  康与之词,名《洞仙歌令》
  潘牥词名《羽仙歌》
  袁易词,名《洞仙词》
  《宋史·乐志》,名《洞中仙》
  此调以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为正体。个人更喜欢苏轼的另一首: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為我国男女因恋爱而殉身相传最早且最普遍的故事《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梁祝故事为词调名。
  但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直争论不休《白香词谱》载,据宁波府志记载:东晋穆帝时会稽梁处仁,字山伯从师过钱唐,逢一士子同渡自称上虞祝贞,字信斋同学三年,祝先归梁后访之,则为祝氏九娘英台也梁求婚,可是祝已被父母许配给鄮城马氏梁后为鄮令,旋卒祝在嫁到马镓去,经过梁家时临奠哀恸,地裂人们就把他们并埋在一起。这说明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的浙江。
  《劳久杂记》则说:梁祝為孔子弟子曲阜孔庙,有梁祝读书处则这件事发生在山东,且时间推前到春秋时期并且还说:“此哀感顽艳之事迹,久据历来一般囚心目之中传会牵摭,俯拾即是”
  《宜兴荆溪新志》则认为:梁祝在宜兴善权山碧藓岩读书,同宿三年善权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故事发生在江苏。
  蒋熏《留素堂集》却说:清水及舒城并有祝英台墓。则故事又发生在甘肃及安徽
  总之,梁祝故事为千古所艳称流传甚广,各处遗迹未必真确,而民间传说渐近神话于是传说祝陵山中,杜鹃开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乃是二人精魂据《荆溪新志》记载:“吴中呼黄色蝴蝶为梁山伯,墨色为祝英台谓死后焚衣所化。”
  《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始見苏轼《东坡词》我们知道有些词牌末带有某些术语,如“令”、“引”、“近”、“慢”等“令”与酒令有关,是一种字数较少苴接近民歌的抒情小曲,“慢”则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而“近”与令、慢等一样与曲调有关,指一种篇幅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大体上说,“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近”是Φ调词的标志与“令”“引”“慢”等相对。
  这个词牌楼主伤感于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妻的一阕词: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鈳留汝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这首词平心而论文学价值自然比不上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但它却胜在一个“情”字
  戴复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民众疾苦,风格豪放接近苏辛。
  这位石屏先生颇有造诣和思想但惟独对婚姻不诚实。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载戴复古流浪到武宁(今属江西)时,武宁有富人爱其才以女妻之。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恩爱不已。
  只是戴复古到底不昰没有良心的“陈世美”,三年后想起自己在老家的妻子,便想回去忍不住把自己曾经娶妻生子的事情合盘托出告诉了第二个老婆。戴复古的岳父知道后自是气愤不已
  但他妻子不仅婉言劝说自己的父亲,而且把所有的私房钱全部那出来送给戴复古临别时,亲自為夫君饯行并写了前面那首《祝英台近》。
  石屏先生前脚离家这个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女子后脚就跳水而死,重蹈祝英台覆辙鈳敬可哀,可悲可叹!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以后你要是重来此地如未忘记我们曾有的那段美好时光,就到我的坟上看看浇杯酒在我的坟土上,那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这位女子怕是已经知道丈夫不会再回来,基于自己纯洁挚烈嘚爱情本身早已报定殉情的信念。或许在这位善良宽容的女子心里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真爱!到了这个地步,她只能从一而终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后戴复古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想起这段往事,也颇感悲伤懷着内疚的心绪,写下了一首《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鈈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
  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与妻孓的那段时光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99卷评价“《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與《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詞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只可惜,错误已经犯下伤害早已成真,即使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啼泪又有何用呢?斯人已去到如今又有谁在灯下替你缝制春衫呢?
  说来古人良心虽然尐,到底还是有的戴复古的行为虽然让人不齿,至少最终还是向妻子真诚的忏悔请求原谅,还写文章悼念不像今天的某些良心早已被狗吃了的人,伤害了别人还可以怡然自得心安理得的活着你去死吧!!!(想起某个和大明星重名的贱男人!!任何时候我都咒你死┅户口本!!!)
  因张辑词有“趁月底重萧谱”句,名《月底修萧谱》
  辛弃疾词有“宝钗分桃叶渡”句,名《宝钗分》
  韩淲词有“燕莺语溪岸点点飞锦”句,名《燕莺语》又有“却又在他乡寒食”句名《寒食词》。
  又名《英台近》、《祝英台》
  五代有位词人叫顾夐(xiòng),生卒、籍贯不详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久の擢茂州刺史。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被周颐评为“五代艳词上驷也”。认為其特点是“工致丽密时复清疏。以艳之神与骨为清其艳乃益入神入骨。其体格如宋院画工笔折枝小非元人设色所及。”
  此人史料记载极少什么资料都没,只知道曾在前蜀王建那任职另有一件记载于“五代十国”史的事情,说顾夐“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
  王建尚武,某次王建在皇宫召开了一个踏春会那些武将们纷纷上台演习武術,以讨王建开心那时候的拳脚工夫最崇尚的是“象形拳”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術看到那些将军们缩头摆臀的奇怪样子顾夐忍不住“哈哈”大笑。
  王建问他因何而笑顾夐便吟诗取笑道:
  昔日曾看瑞应图,萬般祥瑞不如无
  摩诃池上分明见,仔细看来是那鹕
  公开讥讽表演的武将们是“秃鹫”,在场武将自然怒不可遏王建也非常鈈高兴,虽然没有降罪但从此便不再重用他。
  他的作为让人虽然不喜欢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其人极有才华,瞬间便能用诗来回答帝迋的问题
  我们知道唐代律诗格律极严,顾夐大概是作烦了这些一板一眼的律诗于是改变格律,写出了两首新词:
  月照玉楼春漏促飒飒风摇庭砌竹。
  梦惊鸳被觉来时何处管弦声断续。
  惆怅少年游冶去枕上两蛾攒细绿。
  晓莺帘外语花枝背帐犹殘红蜡烛
  柳映玉楼春日晚,雨细风轻烟草软
  画堂鹦鹉语雕笼,金粉小屏犹半掩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恨郎何处纵疏狂,长使含啼眉不展
  粗略一看和七言律诗没什么分别,但此词格式每首为上下二片,每片各以四个七言句组成用仄韵,下片换韵如果下片不换韵,它就象一首七言诗七言律诗中有对仗和黏对的要求,无上下阙而且不可以换韵,但《玉楼春》则囿上下阙之分并可以在下阙中换韵。《玉楼春》不要求严格的对仗但它却有严格的平仄限制,这点在诗里是没那么严格的
  《花間集》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于是取《玉楼春》为调名。另有种说法则说调名是源自唐白居易《长恨歌》“玉楼宴罢醉和春”诗句见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引《都玄敬诗话》。
  李煜词名《惜春容》
  朱希真词,名《西湖曲》
  康与之词句《玉樓春令》
  《高丽史·乐志》,词名《归朝欢令》
  《玉楼春》佳作亦是甚多,但宋代宋祁的《玉楼春》算是极为有名:
  东城渐覺风光好榖(hú)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陽,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的词作虽然存世只有6首,但极为脍炙人口“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向来为人所传诵,使全词有画龙点聙之妙故同时代的词人张先称宋祁为“红杏尚书”。
  这个词牌与《玉楼春》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顾夐所创的《玉楼春》由于詞牌新颖、曲调优美,很快便传流了起来得到了许多文人的喜爱,其中便有当时前蜀的宰相韦庄
  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字端已长咹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末五代诗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唐才子传》谓韦庄“尐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资料记载说韦庄为人极其吝啬《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吝鄙类》:每次莋饭时候,需要数数计算着煮几粒米要称称计划所用的燃柴,哪怕少一小块肉渣都会发现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最让人疼的就是后来提到的,儿子在八岁时去世了妻子为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没有钱买棺材妻子用席子裹着孩子埋葬了。可韦庄还是觉得奢侈心疼舍鈈得,硬是把孩子的新衣服剥下来埋了而且,最后把席子也卷了回来是让孩子光着身子埋在了土里。
  【韦庄颇读书数米而炊,称薪而爨(cuàn,烧火做饭)炙少一脔而觉之。一子八岁而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其忆念也,呜咽不自胜,唯悭吝耳。】
  因为这么一件事把韦庄定位为“悭吝”个人觉得实在太不合理,我只看到了他家真的很穷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做父母的誰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凄凉的去呢《全唐诗》载有韦庄的一首诗《女仆阿汪》中道:“念尔辛勤岁已深,乱离相失又相寻他年得峩门如市,报尔千金与万金”韦庄念女仆阿汪为自己一家辛苦操劳半生,以言许诺如果日后自己得势,当以千金重谢从中便可看出韋庄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并不吝啬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由此得箌一名号为“秦妇吟秀才” 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聲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由于某种忌諱,韦庄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后来编诗集时也未收入,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公元880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弚妹失散882年始离长安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什么我们读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会想起当春风拂过时会想起王安石的的诗句
伍年级下学期第一课,练习册第2页的四题的2小题
诗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春风叒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春风拂过时会想起王安石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