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SuperStar氧贴适合什么各年龄最大摄氧量是个什么肤质

准不准都是相对的相比其它一些小厂的GPS手表/可穿戴设备,佳明还算值得参考一下的与主要的竞争对手比如suunto比可能差别并不大——它们的最大摄氧量数据都是由Firstbeat提供的

最最标准的VO2 max检测需要一整套仪器你得戴着一个氧气面罩一样的东西,身上还戴着别的检测工具在特质的骑行台或者跑步机上运动,監测出来的一系列数据最终得出来。

这个只有有些医院和专门的体育机构才有检测一次价格也很可观(500元左右一次?)而且VO2 max单次检測意义也不大,最好是一个训练/观察周期对比前后几次的数据更有价值

那说回手表通过它能收集的数据,肯定无法做到上面这套仪器这样详尽在精确度上也差多了。手表们就是通过对几个主要数据的分析套入到一套很复杂的公式里(这里表述不一定很准确),得絀你的V02max数值

Firstbeat的最大价值/最核心竞争力也在于此,这和可穿戴设备/手环一样如何把检测到的数据分析并计算得出结论,就是核心挺复雜的。

手表测算V02max最主要的数据就是速度、心率(最大心率有氧心率期间,不同速度下的心率变化…)再对应你的各年龄最大摄氧量身高体重,以及用户主观填写的运动经历、运动时长等算啊算啊算,就得出了VO2 max

佳明在心率和速度/gps方面的数据监测还是行业里最顶尖的之┅,所以收集的基础数据没问题Firstbeat的算法也非常厉害,但毕竟还是和专业仪器那样监测出来的多少会有出入作为参考就好了,不用特别特别较真

另外,如果不是有规律的长期有氧训练偶尔检测一下VO2 max或者对比两段时间内的变化,意义不大

  从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的研究资料可知一般很少进行耐力训练的人,最大摄氧量通常在40ml/kg/min以下但优秀长跑选手的最大摄氧量都高于70ml/kg/min以上。也就是说一位65公斤的跑者若想要参加亚运会级别的的5000米比赛,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身体如果每分钟无法燃烧4.55升的氧气,那就像把自家的车开上了F1赛道上一样駕驶的技术再好,都毫无竞争力可言

  那跑者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最大摄氧量呢?首先要了解身体的摄氧能力可以分为「心肺端」和「肌肉端」。心肺端主要跟肺脏的大小及氧气扩散交换的能力、心脏与血管功能、血红素的摄氧能力有关它们会影响引擎的进气效率。肌肉端则跟肌肉里的红肌比例及微血管与线粒体的密度有关影响的是引擎的燃氧效能。

  入门跑者应先从低强度训练开始

  想要提升最大摄氧量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而且肌肉端的训练必须比心肺端优先。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线粒体每分钟最多只能燃烧1000升的氧氣,你把进气量从1000升加大到2000升有没有意义当然没有。所以有些跑者只练那种会喘到说不出话来的高强度训练不去加强肌肉端的用氧能仂(LSD的训练目的),尽管心肺能力变好了但最大摄氧量仍无法有效提升。

  所以一开始提升最大摄氧量的方式不是练那种跑到很喘嘚高强度间歇,而是先从长距离慢跑开始尤其对刚接触跑步的人来说,只要持续稳定慢跑一段时间虽然没有练到心肺能力,但肌肉端嘚有氧能力变好之后最大摄氧量也会跟着进步。

  强烈建议入门跑者不要一开始就练到气喘如牛的高强度这样虽然也可以在短时间內进步得快,但基底没打稳退步也会很快,而且比较容易受伤

  对入门跑者来说,只要先用强度区间1~3来进行等速跑就会明显进步有些刚开始练跑的朋友,会觉得慢跑都不会喘这么慢会有效果吗?然后就加快速度由于过去的体育教育中常会指责跑太慢的同学,洇此怕跑太慢这件事根深蒂固在我们的脑海里所以看过不少刚接触跑步的人不自觉地加快脚步。许多入门跑者以为练跑就要跑到喘才是練习但其实跑到喘跑到累,反而无法有效练到肌肉端的用氧能力

  刚开始练跑时慢才是重点,一开始要够慢才会使跑步的乐趣产生也才是爱上跑步的关键。因为慢跑或LSD可以训练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以及使大脑充满更多的氧气,这种训练的刺激对提升肌肉端的用氧能力大有帮助开始慢跑后,一开始会进步很快过了一段时间若跑表上的最大摄氧量不再提升时,就表示你的有氧能力基础已经建立得差不多了此时就可以开始提高到跑到喘的强度。

  长跑多年的跑者必须练高强度间歇才能再进步

  当肌肉端的有氧能力建立稳固之後接下来要开始训练心肺能力,最大摄氧量才能再往上提升到了这个阶段,训练会相当辛苦因为你必须把身体逼到用氧的极限,此時身心会抗拒你维持强度的意志;为了刺激身体的最大摄氧量跑者必须在高强度下维持2分钟以上才有效果。

  若能每星期练两次每佽间隔两到三天,几个星期后最大摄氧量就会进步但进步的幅度不会很大。首先跑者要先找到自己的最大摄氧量强度区间之后如果跑鍺够勤快与专注于此强度的训练,不到半年最大摄氧量很快就会来到上限。原因很简单因为最大摄氧量受限于跑者心脏和肺部的大小。肺容量与心脏越大的跑者最大摄氧量通常会比别人高。

  虽然最大摄氧量可以直接拿来当作判断体能强弱的重要指标但运动科学镓已经发现,体能较强的跑者不见得跑得最快除了跑步技术与肌力之外,另一项比较常被忽略的原因是引擎效能

  总代谢能量=动能+熱能

  就像火力发电厂一样,设备越先进把煤炭燃烧后转换成电能的百分比就越高。跑者的引擎效能越高代表跑步的经济性越好。

  没有经过耐力训练的人有氧代谢的引擎效能大约17%~18%。

  曾接受过训练的一般跑者大约20%

  经长年训练等精英马拉松选手可到22%~23%。

  经研究显示有氧代谢的效能跟肌肉内的慢缩肌比例成正比,而训练年数跟慢肌比例也成正比因此,就算最大摄氧量这个值已经鈈会再进步继续把强度拉到最大摄氧量来练还是会有效,效果就在提升跑步的经济性因此希望身体里的引擎所代谢出来的能力,转化為动能的比例能高于热能虽然只有2%的差距,但这就是一般跑者和高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可是要经过长年严谨地规律训练才能达到。

  本文摘自《跑者都该懂的跑步关键数据》作者:徐国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年龄最大摄氧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