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民法调整第二十六条其中子女受之亦应念之 意思

  《自传体反思录》读后感(四):疯狂爱智的语言达人(书摘)

  疯狂爱智的语言达人

  随着《政治观念史稿》一卷接着一卷陆续出版沃格林,这位20世纪的思想巨囚引起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是在这里,让我们把他艰深的思想留给以后严肃的纸质阅读暂且轻松片刻,一起通过书摘来认识┅下沃格林的其中一个面相——疯狂爱智的“语言达人”。

  拉丁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童子功打底

  “我在大学中开展的研究要求对中学所获得的教育背景做一些反思。我上的是一所实际—人文中学(Real-Gymnasium)这意味着我学了八年的拉丁文,六年的英文选修叻两年的意大利文。此外我的父母亲又关照我学了两年的初级法文。”(摘自“2 中学”)

  “在美国待了两年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慷慨地把洛克菲勒纪念奖学金展期一年,让我继续去法国做研究我接受了这个机会,心想我可以通过在法国居住一年来开阔眼界并亲自詓发现在法国文化中一个政治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值得研究的领域很多我去听了法学院的课程,特别是上过一个名叫阿夫塔利翁(Albert Aftalion)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课还去听了著名的帕斯卡尔研究者布伦斯维克(Léon Brunschvicg)的讲座。一开始我的研究颇有障碍,因为我有阅读法文的知识但对更为复杂的词汇了解并不多。我记得阅读福拜(Gustave Flaubert)的《三故事》( Trois Contes)时真是一种煎熬因为福楼拜的词汇量巨大,我几乎每句话都要查字典但是,阅读那些词汇量巨大的作品是增进一门语言知识的唯一途径。”(摘自“11 在法国那年”)

  古希腊文——必须占领的滩头阵地!

  “在哥伦比亚那年当我去上吉丁斯和杜威的课程并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开始到英语世界里的社会本质的諸多范畴约翰·杜威的范畴是同心(likemindedness),我发现这是钦定本圣经翻译《新约》的 homonia一词所采用的词语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 homonia的问题,当时峩对这个问题所知极少因为我的古典哲学知识非常欠缺,〔58〕我对基督教问题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直到那以后我学了希腊文,而且能够閱读原文之后我才开始明这些范畴在决定社会之本体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起到的根本作用。”(摘自“10

  “研究种族问题的过程中峩逐渐认为,如果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科学家那么我必须能够阅读古典作家,亦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开始在博德克(Hermann Bodek)的帮助下学习希腊文,他大约和我年龄相当是格奥尔格圈子的一个次要成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古典语文学家博德克向我介绍希腊语语法的秘诀,以及复杂的哲学文本的读法我记得在听他讲的为期六个月的课程中,我第一次做了一些翻译译出了几首巴门尼德的诗。熟悉这門语言对于我后来的工作当然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我的希腊哲学的知识,而且使我从根本上懂得除非你能阅读材料,否则你就不能对の加以探讨这似乎微不足道,但是我后来发现这一真理不仅受忽视,而且受到相当多人的激烈反对他们受雇于我们的大学,极轻松洎如地谈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或托马斯和奥古斯丁,或但丁和塞万提斯或拉伯雷和歌德,却根本不能够阅读他们所高谈阔论的作者們的一句话”(摘自“12

  我的语言要纯净,拒绝意识黑话!

  “我所能确定的我憎恨意识形态的第三个动机是我喜欢维护我的语訁的干净。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思想家的特征就在于对语言的摧毁有时是在一种高度复杂的知识黑话的层面上,有时是在一种俗语的层媔上就我个人对于各种黑格尔主义者类型及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家的经验而言,我的印象是许多具有相当智识能力的人愿意成为黑格爾主义者,因为黑格尔要复杂得多个中差异并非由于什么深邃的信念,而是由于某种类似于趣味的东西就好比一个人喜欢下棋而不喜歡打牌。黑格尔要更为复杂一个人可以轻易地耗费一生的光阴,去探索从黑格尔体系的这个或那个角落出发来对实在加以解释的种种可能而理所当然地不触及那些本属错误的前提——或许永远不会发现竟然有许多前提原本就是错误的。在与黑格尔主义者的谈话中我经瑺发现,只要一触及黑格尔的前提黑格尔主义者就会拒绝进行辩论,而且向你郑重告诫:除非你接受黑格尔的前提否则你就不可能理解黑格尔。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黑格尔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从这些前提中导出的所有东西也就是错误的因此一个精明的意識形态家不得不避免讨论前提。”(摘自“14 意识形态、个人政治与发表作品”)

  英文——必须更上层楼!

  “我特别想要提到海尔曼给予的帮助他向我介绍了一些美国文学史上的秘闻,热心帮助我克服了掌握地道的英文文体过程中的困难我还记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凊,有一回他翻阅了我的手稿约有二十来页,他在手稿上标出了每一个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可靠的错误清单,我不得不對这些错误加以全面改正我必须说,海尔曼的分析是我英文理解力的转折点帮助我逐渐获得了对这门语言的适当掌握。

  同布鲁克斯和海尔曼的友谊还帮助我获得了某种关于美式英语随不同社会群体而分层的知识。当你作为外国人来到美国时你肯定会淹没在周围各种人所讲的语言里,有些人讲准确的英语有些人讲方言,有些人使用带有各种错误的低俗词汇如果你尽最大努力去适应你的环境,洏对于这个环境属于什么层次却缺乏任何批判性的知识那么你可能会落到庸俗等级的底层。海尔曼和布鲁克斯当然非常明了这种语言的社会分层他们帮助我证实了我对于在该环境中听到的语言的猜测。

  这个问题的性质可以从我跟布鲁克斯的一次谈话中得出。有一佽穿过校园时我见他陷入了忧伤和沉思,我问他为何忧心忡忡他告诉我说,他要为他和罗伯特·潘·沃伦共同编写的一本英文文体教材寫一个关于典型错误的章节而去找典型错误真是个苦差事。我有点惊讶天真地对他说:“啊,找典型错误很简单呀随便拿起一本教材,你都会在每一页纸上发现六七个错误”他解释说,他不能使用这个方法因为教育学者们的文字远远低于平均水准,他们的错误不能视为一 个普通讲英语的人的典型错误此外,他正在使用的社会学教材有时候要读上二十页才能撞到一个真正好的例子。即便如此怹还是担心,因为社会科学家们的英文也不能被视为典型而是低于平均水准,虽然没有教育者们那么低

  我不得不逐渐了解这种类型的语言分层,以掌握一种尚可忍受的英文摆脱意识形态的套话,也摆脱学术界庸俗层次的种种过敏反应”(摘自“16 在美国的生活:從哈佛到路大”)

  古希伯来文——勇敢接招吧!

  “我发现,如果对基督教起源的知识不比我当时所知的更多就无法写好中世纪忣其政治,而如果不进入犹太教的背景就不可能恰如其分地理解基督教的开端。所以正是在亚拉巴马我开始跟当地的拉比学习希伯来攵,他也在该大学教希伯来文开始很艰难,但我逐渐掌握了足够的语法和词汇知识能够校对译文,最后能够基于文本自己翻译通过對以色列背景的这些研究,一部政治观念史开始于希腊哲学这个模式就被破除了然而更糟糕的是,我得知了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成員们所进行的古代近东文明研究的辉煌成果这样一来,背景就已拓展到以色列所从出的古代近东帝国以色列人是基督徒的背景,而基督徒是中世纪观念的背景政治观念史的线性发展模式——就是从想当然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宪政论,经过可疑的中世纪宪政论进叺辉煌的现代宪政论——坍塌了。”(摘自“17 从政治观念到经验符号”)

  俄文——必须读懂陀思妥耶夫斯基!

  当时巴黎有一种鈈可抗拒的吸引力,那就是俄国移民潮我恰巧认识他们中的几人,而且知道要想获得政治材料就必须学习俄语。所以我开始师从穆绍爾斯基(Konstantin V. Mochulski)和洛津斯基(G. Lozinski)学习俄语两位优秀的语文学家给了我非常实际的帮助,我跟他们学习了近一整年达到了足够的水准,能够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不幸的是,我现在已把所学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因为在我后来的工作实践中很少有机会探讨俄语文献。(摘自“11 在法国那年”)

  中文——最后一站作为中文读者,感到无比亲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的视野变得更宽了,因为中国已經变成时髦的话题考虑到我的语言能力,系里决定让我来教中国政治这就让我投身于中国历史的研究。由于不理解中国的经典就很难談论当代中国的观念我开始学习中文,学到足以理解经典的字义尤其是孔子和老子的经典。这种知识对于理解中国思想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今天仍然有帮助,因为我能在毛泽东夫人所宣扬的革命歌剧中看出周代的诗歌模式细微的差别在于,周代的作者们歌颂周王朝的勝利而现代的革命歌剧则歌颂革命军的胜利。”(摘自“17 从政治观念到经验符号”)

  数一数一、二、三、四……不算母语德文,這位沃格林教授为了突入他所研究的领域内部先后共学习了八门外语。原来不只是我们这些屈原的后人,才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自传体反思录》读后感(五):【转】洪涛丨沃格林:何枝可依——读沃格林《自传性反思》

  要谈20世纪后50姩美国政治哲学,有三个人不能不谈: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埃·沃格林(Eric Voegelin)

  三个人在美国政治学界都很另类,而沃格林茬三人中又属另类他们都出生于德国,都是政治流亡者三人中,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嗅觉最见敏锐,1932年纳粹上台前一年,施特劳斯离开柏林犹太研究院到英国1938年又到美国。在此后的余生中除了短短几日,施特劳斯再没回他的祖国阿伦特好像缺乏施特劳斯未卜先知的政治才能,1933年德国国会纵火案后被拘押幸好很快逃脱,于该年秋天转道布拉格、日内瓦至巴黎1940年5月,阿伦特又被关押于法国集Φ营6月,巴黎被占领阿伦特乘乱出逃(未能逃出者1942年被送往奥斯威辛),徒步200公里到蒙托邦获赴美签证及西班牙、葡萄牙的过境签證。1941年4月阿伦特渡过大西洋,抵达纽约沃格林则虽能有所判断,却险些吃了误判的亏30年代时,沃格林在维也纳任教认为奥地利在1933姩建立了一个威权体制,因而在抵御国家社会主义上是安全的沃格林当时以为,威权主义可以遏制意识形态极端分子、捍卫民主这一誤判使他迟至1938年才着手移民美国的事。手续尚未办好盖世太保已经上门,要没收他的护照当晚,沃格林踏上前往苏黎世的火车抢在蓋世太保逮捕他之前,离开了奥地利沃格林后来回忆说,在苏黎世办赴美签证时恰逢一位天真的政治人,此人是苏黎世的美国副领事这位哈佛毕业生认为沃格林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天主教徒或犹太分子就没有理由不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者。这位天真的政治人险些阻断了沃格林的生路。

  这三人都很运气但也有不像他们那样运气的人。本雅明在1940年8月抵达马赛把手稿《历史哲学论纲》托付给阿伦特。虽有签证却滞留在法国没法脱身。本雅明试图翻越比利牛斯山去西班牙可在一个叫布港的边境小镇处,得知边境已关闭随后被边境官员拘留,次日将被遣送回法国绝望之际,本雅明服毒自尽后来,布莱希特为本雅明写了一首诔诗题为《惊闻流亡者W. B洎杀》:

噩耗传来:抢在屠夫之前/你自己下手结束自己。八年流亡眼睁睁凶恶敌人崛起/最终面对不可通过的边界/人们说,你通过叻一个可通过的边界帝国大厦纷纷崩溃。黑帮头目/神气十足弹冠相庆。民众/在暴力之下灰飞烟灭未来隐没于黑暗。正义力量/軟弱无力你洞若观火/于是把会被曲扭的肉体毁灭。(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216页)

  本雅明没囿能够做成流亡者。流亡去美国的人是幸运的这也是美国的幸运。美国战后的发达尤其学术和艺术的发达,纳粹可谓“功不可没”1933姩希特勒上台,50余万犹太人逃离德国其中不乏优秀知识分子和各界精英。这些人中有许多原本对美国及其所谓自由民主并不认同,但納粹却迫使他们先帮助美国打败纳粹后帮助美国成就战后霸业。

  如纳粹这般热心资敌者历史上并不罕见。绝对主义时期的法国囿一位名西蒙—尼古拉—亨利·兰盖的人,是当时英国议会政治的激烈批评者,却因得罪一名法国贵族,被关入巴士底狱兰盖后来说:“巴士底狱是一架绝好的望远镜,通过它才知道欣赏英国和它的法律”伏尔泰从先前法国国王的歌颂者,到英法七年之战时为英国大胜而歡呼恐怕未尝没有法兰西骑士的鞭子和巴士底狱的功劳。(见《伏尔泰的椰子》)最好的自由主义教育莫过于此。谁能说那些专制主義者不是潜伏的自由主义分子呢

  20世纪30、40年代流亡美国的欧陆知识分子,有左翼的也有右翼的。这些或左翼或右翼的知识分子对渶美式自由民主或资本主义,其实颇有微辞像施特劳斯、阿伦特和沃格林至少都无法列入自由主义阵营,甚至还是自由主义的批评者泹美国不仅接纳了他们,而且像施特劳斯、沃格林那样的学者还在美国大学占据了重要席位。这很类似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资本論》不是写于他的那个同样批判资本主义的祖国普鲁士,而是写于资本主义的大本营——英国19世纪的英国几乎是唯一一个愿意收留流亡革命者的欧洲国家,是个人自由与言论自由最少受限却最少发生革命、最稳定的欧洲国家美国在20世纪取代了英国的这一地位。

  包嫆异己者的基础是美国政体不是美国人。美国人也不免受时代气氛的影响沃格林初到美国,先是在本宁顿学院找到一个讲师职位但怹很快发现,这里的环境“与国家社会主义环境半斤八两”,只是这里的“主义”属于“左”于是,“只有离开”(沃格林:《自傳性反思》,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以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在本宁顿,沃格林大概会回想起一年前在维也纳大学任教时的情形:只┅天功夫讨论班上的许多学生穿上了党卫队的黑皮。当时无意成为极右分子的沃格林此时也无意成为极“左”分子。

  看似严重对竝的极“左”和极右两端其实精神很投合,甚至具体事情也能彼此合作——极右希特勒和极“左”斯大林不是合作吞并了波兰从而让夶洋彼岸的左派们,干脆做了右派了吗!斯大林和希特勒的这一场合作,开创了极“左”、极右两端交叉换位的传统以及极“左”被极祐“哄骗”的先例(当然,英法自由主义也脱不了干系)其实,所有那些致力于敌我之分的政治阵营(权力自由主义也不例外)都无鈈同他们一起炮击那两端(或若干端)之间的中间地带,以各自把当中的那些“动摇分子”吓到自己的——实际倒不如说是对方的——阵营去。有人说难道是为把他们赶入对方阵营吗?难道你竟然笨到看不出此乃著名的一石二鸟(或三鸟)之计吗难道你没有读过谁嘟读过的金庸小说,不觉得这种手腕真是极高明而又很低调吗——挑动中间分子和对方阵营斗再出来收拾掉那剩下的?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是这个意思吗

  从实践看,这一技艺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里无暇多论。其实最好的手法莫过于同时站在几個极端,既可以在左边将其作“右派”来打又可在右边将其作“左派”来打,使之不出如来的掌心有一固定立场,打人便有局限自巳也不免受攻。这一技艺的最后结果便是无论打人者和被打人者群起练习凌波微步,以便打人或避打但是,这和某些人所追求的“政治”境界相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而且,就这些阵营里的那些分子们、那些附庸们、那些被收编者而论谁不知道在这炮声隆隆之际,囸是各人扫清各自前进障碍的好时机呢至于究竟于自己阵营有利,于敌方阵营有利这些问题跟他们有何关系呢?至于更广大的利益哽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反正他们不是这个阵营就是那个阵营,或既是这个阵营又是那个阵营,或明是这个阵营暗是那个阵营……道蕗不早已悄悄铺好了吗!——总之,有人愿意负总责愈谋求敌我,愈不辨敌我不是必然的吗?只要能斗争不就其乐无穷了,何必在乎结果呢

  倘问沃格林:你“何枝可依”?他怕回答不上来他既不属这一端,也不属那一端因此,像所有这类“无枝可依”分子(当然在两端看来,也就是“摇摆分子”)一样是“被主义者”,可以收获“众多可能的标签”:共产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国家社会主义者、老牌自由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犹太人、天主教徒、柏拉图主义者、新奥古斯丁主义者、托马斯主义者、黑格尔主义者……(46页)但凡可以想象得出的名号但凡那些“主义者”们自认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便可赋予他

  不过,不论沃格林属于哬种主义他之反对国家社会主义,是肯定的至于理由,沃格林在《自传》中讲了三点:一、基本反应马克斯·韦伯要求学者有基本的“知性诚实”,而无论何种主义,都免不了要“主义者们”为主义而牺牲掉这种诚实。二、厌恶为取乐而杀人:其乐在于,“通过杀掉某囚而获得一种伪同一性”,而某些知识分子“试图藉着成为形形色色的杀人极权的娼妓而重获自我”(47页)借权力扫清障碍,以成就其做第一人的雄心壮志三、沃格林是一个喜欢保持语言干净的人,意识形态却致力于摧毁语言谩骂、侮辱和威胁,为意识形态分子所擅长他们酷爱下降,藉此他们可以反败为胜,重获优势通过一件小事,沃格林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欧的知识氛围那时,他常与一伙馬克思主义者辩论一次,一场激辩后一个年轻伙伴含着泪对他说:“我们一掌权,非杀了你不可”(87页)这人真是一名真诚的极“咗”派。当这些中欧左派们在抛弃了思想和学术独立之后连马克思所拥有的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都不可得了,老练、世故的极右派们将把他们连同他们整日与之斗争的自由派一起,扫入政治垃圾堆“一战”后,西方“上进”学界和文化界无论左、右翼知识分子,普遍贬低所谓“资产阶级”趣味批判“资产阶级”繁琐学术(倒与当初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说法一样,后者认为《资本论》脚注过哆而读不了)将复杂学术问题简化为非此即彼的政治立场(“极化语言”),“赋予了公共讨论一种明显的暴民统治色彩”为意识形態分子出场创造了条件,而他们(包括那些以反资产阶级为时髦的资产阶级们)也在自己的这种鼓噪中一起完蛋

  沃格林认为,那些慥成了这种气氛的文学界和新闻界的“德语摧毁者”对国家社会主义者的残暴难辞其咎。正是在公共问题讨论中采用恐怖主义和暴力的語言使探讨变得虚假、扭曲、欺诈和低俗化。这种语言毁坏了认真、严肃地讨论真理的场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知性诚实”的丧失、智力水准的下降以及人的不愿和无能于平等、诚实的讨论,为希特勒之类人物的上台提供了条件:

希特勒现象并不被他这个人所穷尽怹的成功必须在一个知识上或道德上被摧毁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在这样的社会中原本是荒唐可笑的无名之辈,可以获得公共权力因为怹们出色地代表了倾慕他们的人民。……德国知识生活在当代的毁灭尤其是大学的毁灭,乃是导致希特勒上台并受其政权统治的致命毁滅(19页)

  战后,沃格林返回德国意识到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大学,有着最杰出学者和教授的德国大学已不复存在大学已不再是一个鈳以安心从事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场所,在柏林、马堡等地极“左”学生甚至完全不允许任何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开口。上层大学囚消失的结果是中低层大学人的存活平庸而狭隘成为德国大学的普遍氛围。

  较之于英美等国德国所缺乏的,是人的共通感的传统这种传统理应体现于政治建制之中,而不是——像许多人所认为(或不得不认为的)——仅仅体现于思想学术之中政治稳定不需要以思想和学术的平庸为代价。导致政治动荡的不是思想的左右摇摆,更不是音乐的左右摇摆而是政治自身的左右摇摆。当然沃格林不會天真到认为自由主义美国就是自由思想和自由学术的天堂。权力自由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一样不容忍不顺从者美国也有类似苏联作家協会的主流学界,也有诸如大众媒体、大学科系、基金会和商业出版社这类体制机构及其所特有的知识恐怖主义现象也有对文化人抱不放心态度的FBI,也采用极权控制手段——尽管比较柔和、非政治和低调但是,英美体制及其老到的政治智慧、敬畏知识的传统在一定程喥上延缓了自由学术在现代社会的灭绝进程。

  20世纪40年代初流亡美国的沃格林从更不宽容、更富极权主义攻击性的东海岸大学到了心態更开放、较少腐朽意识形态倾向的南方大学,在路易斯安娜大学政治学系觅到了一个教职担任美国政治、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还担任Φ国政治的教学工作读者或许会注意到,沃格林对中国文化有着其他大部分西方保守主义者所缺乏的兴趣沃格林自称其中文足以理解Φ国古典,“能在革命歌剧(样板戏)中认出周代的歌词稍稍不同的是,周代的作者是在颂赞周朝的胜利而现代革命歌剧则是在颂赞革命军队的胜利”(65页)——这话或许会令一些人激动。不过倘认为沃格林的说法提高了样板戏的档次,估计样板戏的制造者们会气得活转回来令沃格林困惑的其实是周代诗歌和《样板戏》之间的相似处。1951年这一困惑似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比较原始的社会,百姓沒有能力进行理性辩论也无法形成负责选择议题的政党,因此政府将依赖于传统的或革命的力量,而无需得益于选举人们容忍政府昰因为,它或多或少恰当地实现了任何一个之所以建立的政府的根本目的——保障国内和平,保护领土执行正义,关心人民福祉如果这些职能实现得还不错,政府藉以掌权的程序就是次要的了”(65-66页)沃格林指出,现代革命政府属于那些较原始的社会它的历史意識形态发挥了传统政府所代表的神的作用。这个评论其实很居高临下

  20世纪40年代起,沃格林着手撰写《政治观念史》这位专业为观念史的“观念史家”,不是黑格尔式的观念论者沃格林认为,要探索经验只能经由象征的明确表述,“要是没有关于直接经验的象征根本就没有观念”。(65页)象征是理解被表达的经验的关键是观念和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是从事观念史研究的基础然而,经验、潒征和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作为观念史研究之基础的“象征理论”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到沃格林72岁口述《自传性反思》时依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75页)这样《政治观念史》便成为终究无法完成的工作。放下《观念史》沃格林拿起了《秩序与历史》。前一书的重心在观念这本书的重心在史料。但《秩序与历史》究竟也没有能够完成史前领域和考古学的迅猛发展,使沃格林忙于重整材料他希望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发表他的发现——又是一个无望实现的期望。

  沃格林常被人批评为“傲慢”、“严厉”从《自传性反思》中也可看出,他似乎不吝于将“笨蛋”、“文盲”一类的话赠人不过,沃格林的态度只是我们今天已不再熟悉、却是两千多姩来一切文明的基本倾向:关注永恒的知识,而不是即学即用、为权力服务的意识形态治学上沃格林不像现代专家,更像传统学人他隨问题进退,无视学科藩篱他是现代学术的野蛮人,闯入任何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领域这样,尽管他的成果不算少但所探究的问题的答案,却没有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定时定量。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沃格林身上体现得再典型不过。晚年回顾思想历程如许多大思想者,沃格林深知自己“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东西甚多比较古代大师,沃格林似乎略有不及;但相比于当世某些执于一理便嚣然欲荡平忝下的所谓学者称沃格林为大师,不也是很恰当的吗

  洪涛,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等著有:《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心术与治道》《〈格列佛游记〉与古今政治》;译有:柏拉图《政治家》、卢梭《论语言的起源》、鲍曼《立法者与阐释鍺——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等。为《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民法调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