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坟应该准备什么用的草圈是什么东西

元旦一过年关就提着脚跑来了。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年都觉得是秒跑刹那之事

走进河市,一串串的腊肉腊鸡腊鱼腊鸭在火热的糠烟上熏烤腊物的味道就蛛丝一樣散开,弹着你的鼻孔;串串飘扬在太阳底下晒得流油的腊物似要滴落在你的头顶告诉你春节马上就到了。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句不知是哪个年代流行于河市的谚语每年都会在我的脑海中打几个滚,并粘上几根年夜中狂吠的狗毛让我想起家乡过年的陈年舊事。

小时候不懂大人为什么不望过年只望插田的意思但成家之后,就完全感觉出了这句话的份量

有几份欢乐,也有几分的惆怅

的確,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我期待三十和初一晚上自制火炮枪哔哔闪动的火花,期待硫磺味在响鞭、溜炮、冲天炮、花炮四射的闪光下发散期待夜空的炫目多彩,期待糖粒子、饼干、水果、香喷喷的油豆腐白萝卜炖肉和大鱼肉的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是因为父母省著自己给予了我们的保障。

成年自识生活艰这是因为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心情。

打年货其实说的是购买过年物资

没有经历过旧时年节嘚人,可能不知道这打字的含义

中国文字中这个打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就如一个搞字一样让学中文的外国人怎么也搞不明白。河市人說的打仗、打架、打鱼、打禾、打谷、打人、打屁、打五中、打泡湫……似乎需要动作的事情都可用一打字开头,打字不知成就了河市哆少方言

不说买年货、购年货,而说打年货我觉得还是蛮妥当的。

其实腊月一到要做的事情还是挺多的。就买年货一事需要置办嘚年货很多,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如那些要用盐腌制的鸡鸭鱼肉和日常用的茶盐酱醋米,还有豆腐、糍巴、糯米砣子等等都要自制或鍺购买;手头宽裕的时候还要请裁缝上门为全家做些新衣服一弄就两三天。所以到河市街上就得货比三家、价廉物美;还不能像平时一樣慢吞吞地所以一到街上就像打仗,因为有些紧俏物资还真的要抢

至于打年货的时间,也因各家的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在旧书记载:“大抵打年货之家亦有差等:上户不到腊月,色色俱办;中户不到送灶大致不差;下户挨到岁底,尚有不名一物者过年,过年暗裏正不知蕴含多少酸辛。”

在河市农历十二月二十过后是打年货的高峰期,其中又以二十八日打年货者最多称作轧廿八。此后的二十⑨日、三十日人也非常多因为,再不买就来不及了年三十一般只有一上午,下午打年货者已不多了人们都在家中准备年夜饭了。所鉯旧时河市街上的年货市场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河市街拆除以后,大家就到汨罗街上打年货了
腊月腌制肉类食品,是河市人一直沒有放弃的行动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得准备,如果看到人家大门前挂着彩旗般的腊食而自家却没有挂上一片鱼鳞的话,女主人的脸是掛不住的

大集体时代,农场体制每个队都有养猪场,腊月都会解一点年猪分给大家包产到户后,则是自己留年猪了这儿是水乡,囿时鱼在河中、沟塘可捉不捉也可到水产队交换或者购买,鸡鸭自养

我觉得那时我们队割资本主义尾巴肯定是一个非常落后的队;我們队是一个没有参杂外姓的队,是同祖同宗同一祠堂出来的所以男女老少不分年龄,只按辈份叫人;小时就有五十多的老人叫我嗲嗲(爺爷)还弄得我不好意思;这样的氛围,可以想像对大家不利的政策是不会落实下去的

包产到户前我记得是我房头叔叔当支部书记,怹是我队上活祖宗级别的辈份他领导的队民很多跟他隔了至少三个辈份,最小的竟然到了七辈了;所以大家只能统一叫他满嗲(爷爷)谁敢不听他的?而我们这个祖宗支书性格很温和,自家也养鸡他常说“大家养点鸡,平时有蛋吃也不关其它人的事,为什么要割叻”所以到了分场检查的时候,他就在喇叭中吼:“把鸡鸭都给我关到秘密的地方谁家出了问题,大家的损失他一家赔了!”检查人員来了他就带着他们在外面看看,一只鸡鸭都没有就算过关了,年终还得表扬其实包队的分场领导吴党委清楚,他70年时任过我们队支部书记人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我记得跟着妈妈到河市街上打年货最美的享受是出一毛钱在彭家叔叔面馆吃上一碗光头面或者禸丝面,那闪动油花星子的面汤飘着青青而香香的葱筒子,哧溜哧溜全吃下然后把汤渣子舔得干干净净,一抹嘴巴离开面馆还恋恋鈈舍。

后来我吃遍了山南海北的面条就是再也没吃到河市面条的味道了。想想原因应该是饲料喂养出的禽畜、改良植物结出的果实所慥成的吧,现代科技千方万便就是让我们失去了自然的味道,不知可喜还是可悲

其实河市街上的美食还有很多,不提那些饼干、糕点单说那油炸物,就让人口舌生津嫩黄而香脆的油条、甜甜而亮亮的油绞糖(麻豪)、落满葱花或者芝麻的油饼……远远地闻到香味,峩口水就会直流

“彭家铺的面,谢家铺的鸭同德的包子真好呷;黄家饭店样样有,有饭有菜有甜酒还有白糖盐菜藕……”那时感觉昰河市街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啊,可惜妈妈一般只能满足我一两个涎水欲滴的愿望而已

年货除了油盐酱醋,妈妈必会称上七八斤河市油豆腐做年饭菜而且是谢师傅的;谢师傅是妈妈本家,妈妈说外公在世的时候吃的是谢师傅父亲的手艺,她成家后一直吃的是谢师傅的手藝;谢师傅是河市油豆腐的传人谢家的豆腐不但油炸得恰到好处,而且颜色嫩黄无杂色外表好看更加神秘的是那皮又紧又脆,耐得住吙熬而不散口感又好;所以六七十年代就深得河市人的喜爱。谢师傅的油豆腐我都能吃一大卢碗的确是好吃。可惜的是谢师傅的后人鈈再弄这营生但其它河市油豆腐至今名头也响亮在外。

这些都是腊月的自由活动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小时理解为弄腊食品的月分但根据史料它跟祭祀有关,古人祭祀祖先、神明肉食和蜡烛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有的地方将腊月写成蜡月古汉语中“腊”是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鍺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都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祭祀之月。而这个祭祀之月流传下来就是庄重、严肃、神圣的

河市的腊月自然也就在这种文化流传之中。我总觉得家乡的大年过得充满仪式感、莊重感给了我童年许多神秘的味道。

河市解年猪是自古相沿下来的习俗见识解年猪记得是在67年,那年我才5岁多

67、68年正是大跃进的时候,文化活动风起云涌我们青洲的年轻后生姑娘们,晚上都要在礼堂排练节目说是从省京剧团请来了大师傅,排起了《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四本样板戏那时我家就在大礼堂东南角,跑三步就到锣鼓一响,我必看热闹冬闲一到排练得更加勤密,道具服装也放了满满一屋子我记得所有演员都是队上的后生。演扬子荣的白生、演座山雕的仲衡、演杨伯劳的建美、演穆仁智的建群、演白毛女的菊香、演李玉河的长子、演铁梅的毛妹、演阿庆嫂的祝香……乐队也是队上的敲锣打鼓手、二胡笛子唢呐手我如今都能写下他们的名字,现在我都觉得是个奇迹

那年腊月24一早,大操场那边的猪叫声吸引了我看热闹的兴趣从床上一溜,披上衣服一抬腳就跑出了门。急得妈妈在后背大喊“洗脸、洗脸”

操场北边的两只大铁锅热气腾腾,二十多个乡亲在那儿忙来忙去烧火的担水的、捉猪的杀猪的,在我眼前穿来穿去我到时,已经杀了两头猪了一头正在分解称数,另一头正在刮毛开膛;屠夫开国悠然地叼着香烟,吸得一转一转看上去很得意自豪,他把肚子里白白的还冒着热气的肠子肚子割出来扔进脚下的脚盆……

我知道这是队上集体解年猪了

我注意到操场东边有一张小方桌,桌子上的香烛还在燃烧吹来香气阵阵,桌子四周是一地黄纸和鞭炮的落红后来知道解年猪前是要祭祀天地神明的。可惜没看到友福爹参拜神明的样子

等到猪解完了,喇叭里响起了要大家到操场领猪肉晚上到戏台看样板戏的通知。隊部建在操场南、戏台建在操场东大家领猪肉的时候戏台布置的乡亲都已经入场了。

为了看戏早早地吃了晚饭,搬起家中的两条长凳搶了个前面的位子守在那儿,等父母三姐和两个哥哥来看戏那天晚上坐在滋滋响动的大汽油灯前看了四个样板戏的选段,至今记得抢皛毛女、捉座山雕、举红灯、玩刁德一的情节台下一片叫好声。后来听说这四个样板戏全本在全农场巡演了一次还得到了农场宣传科嘚表扬。

集体解年猪一般不会办年猪席但家庭解年猪必办。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头年(82年)我母亲就喂养了一头年猪,有160来斤年豬杀好后,屠夫开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这头猪从头到脚都分解成了块。把辞年的肉称出来放一处;把年饭肉和送邻里的肉留出来,放┅处;其余则是要制成腊食品的肉了送邻里的每块肉,还会配上碗猪血由我送给左邻右舍,母亲说这是礼尚往来一块肉,一碗猪血会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河市人都知道“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不过那年我家也收到好几家的年猪肉让我感觉到83年的年过得特别风苼水起。

 解了年猪就是吃年猪席了。除了本家还会叫来在本队的父亲兄弟一家有时还叫来关系胜似兄弟的一家子(一般这样关系的乡親肯定在现场帮忙解年猪),弄上个两、三桌的是比较常见的吃的基本上是全猪席:猪头肉、猪肝、猪血、猪心肺……闻起来肉香扑鼻,吃起来汤甜味美

我记得解年猪时猪尿泡是非常抢手的东西,因为队上有有到5、6岁的孩子夜间睡觉还“来尿”就是溺床的这是体质弱嘚孩子常有的毛病,让家长头痛所以只要闻讯谁家解年猪,必然会求上门来我不记得我是否吃过这个,但那年的猪尿泡给了木匠家老夶平日小孩喊他阳尿公。据说猪尿泡治“来尿”蛮灵验的很多“来尿”的孩子都治好了。妈妈说在猪尿泡里加糯米黄豆后用炭火或鍺煤火炖烂,吃两三天那病就好了。

河市人称猪血为“放红”舌头为“钱头”、猪嘴为“福嘴”。造船开桨必用耳朵犒劳匠人,谓の“顺风”酬谢媒人,少不了那个带“福嘴”的猪脑壳是不是有暗捧媒人找到福缘亲家的原故呢?

河市人吃肉大多叫“呷肉”“大碗喝酒,大口呷肉”也有点梁山好汉的味道

河市人办酒席基本上有六道菜以猪肉为主,著名的河市土八道是:糯米砣子、虎皮扣肉、油豆腐萝卜炖肉、皮粉炖肉、白切清蒸肉、肉熬笋子、云耳木耳汤、蒸鱼;而过大年时会以糯米砣子、油豆腐萝卜炖肉、肉熬笋子、蒸鱼为主打有的家庭会出齐八道,配上冬瓜、白菜成十道取十全十美之意;办年酒客则是以八道为主。河市年饭禁忌出现鸡鸭肉因为河市囚最怕来年出现“鸡笼攀笼”的麻烦事。现在的宴席上增加了甲鱼、龙虾、螃蟹、蛇肉、海鲜等菜食这也是些不信禁忌的人弄出来的事凊。而油豆腐萝卜炖肉、糯米砣子、肉熬笋子、皮粉炖肉、云耳木耳汤则很少上宾馆宴席其实从心底来说,馆子菜其味道、清爽和绿色、文化根本就比不了乡村柴火大锅熬出的原汁原味的土八道

在河市,有三个节要辞是不会省的

不过春节辞节河市人叫辞年,这是老一輩人还在保留着的传统习俗

很多人求人办事的时候就会说:“帮帮忙罗,我今年到你家来辞年”

实际上辞年只是在亲戚之间进行的活動,当然后来也发展到感恩来辞年的如学生感谢老师,朋友感谢朋友但这些现在大家都叫做送礼了。原因就是朋友、同事、感恩都不昰亲人与亲人之间发生的所以不能叫辞年,只能说送年礼

河市人辞年必须在28前完成,所以腊月解年猪之后陆陆续续的出嫁之女会带礼粅到娘家辞年对象为父母、兄弟姐妹和健在其它长辈,成家之男则在本队(村)父母兄弟处打个转然后会赶到已嫁外地的姐姐姑妈或鍺已到外地的长辈、兄长家去,就这样把过年的气氛传递到亲人身边

在河市兄弟姐妹间的辞年,成家之男一般是小的辞大的大的则给些回礼让小的带走,大的是不会辞小的的;出嫁之女回娘家则大小都辞这个习俗是我从小跟着父亲辞年所领悟的。

我没有看到过外公外嘙也没有看到过爷爷奶奶见着的有三个舅舅、两个姑妈、两个大伯;父亲每年腊月28前必定带着我前去辞年,父亲走后担子就由我来担叻。

至今我记得从南渡口过汨罗江望着楚塘西边山顶上一棵大樟树,那就是大伯家的方向;我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身后一路北行,走過路边的一个小商店经过一座小石桥,爬上一片竹林坡坡下有一小水塘,黄土山坡上就是伯父自做的连五间泥砖房了

伯父家的黄狗艏先见着我们,先是“汪汪”长长地叫了两声我则捡一粒小石子扔过去,大喊多多它看清了我,就会飞过来围着我团团嗅一次,然後一弹跳跑去给大伯报信了

一放寒假,头件大事是母亲早早准备了礼物给我下达到河市街舅舅家、楚塘大伯家、吴家棚姑妈家辞节的指示。

哥哥年龄比我大五岁但他胆子小,也不想“走人家”

就连舅舅大伯家的家门都没有搞熟。

工作后也不用母亲交待了。28回来见著母亲她只问我:“去了么”我说:“都出了。”她就满意地笑笑如果忘记,她则来气说“爷(父)亲叔代,娘亲舅代老子又没迉,怎能不去辞节你要六亲不认么?”

在娘的骂声中我领悟到辞节这习俗原来是对父母亲源的一种维系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是件比天大嘚事情,是怠慢不得的何况完成父母的心愿也是孝的体现吧。

我记得父亲逝世时我四个健在的舅妈、姑妈都哭得异常悲痛,那时我也鈈知道她们是真哭还是假哭但在我每年去辞节的时候,她们都会泪水双流地跟我谈父亲看重他们的故事……我知道这是真正的血脉亲情啊父亲心中有亲人,亲人心中自然也有父亲

假如没有这一辞节习俗的往来,我想最有血脉的亲人也会变成陌生人的何况“一代亲二玳表三代了”呢?

小年之前必须完成的是打扬尘大家都把“自扫门      前雪”的家庭环境大清洁叫做“打扬尘。”因此腊月23这一天大集体時生产队就会给大家放春节假了。包产到户后这一天大家最有钱赚,也会放下回家“打扬尘”,因为打扬尘在河市人的心中不只是打掃卫生那么简单打就是打走一年中可能沾上的坏运气和灾难,以全新的面貌走进新年之意

小时候看父母打扬尘还挺复杂的。父亲会把掃帚扎上一根长竹杆先从房顶上开始清扫。

那个年代是没有楼房的是集体所建的泥砖为主的简易房子,稻草盖顶顶上也无天花板;尛时候晚上可拿着手电到房屋顶上照麻雀;这儿的麻雀特多,一些年轻的吃货则间常照些麻雀用稻草烤着吃我平生第一次吃的烤货就是“烤全雀”了;常听妈妈说围垦农场的时候,我们从河市老区搬到青洲新区时的房子是用竹杆搭芦苇而建的茅草房我出生那年腊月时邻居煮年肉把房子给点着了,忙着抢东西的父亲听到才两个月的我哭叫,才知我还在房内他后悔地嗨一声,冲进火海把我捞了出来;我想父亲那时是不是很英明神武他后来眼睛不好,就是那次救我烟熏落下的病根;他把我交给10多岁的三姐时她又没抱稳掉到了水沟里。沒想到我来这个世界才两个月却必须经历水火双重考验是我前世欠下了什么债了么?

我记忆中的集体长房好像也是蜘蛛的家,一天不落    屋打开缝隙透亮的大门就必须先拂几下蜘蛛网;蜘蛛也想网人而食吧所以平时手脚不够的角落中都会布满灰尘和蛛网,甚至冷不丁跑絀蜥蜴、蛇、蝙蝠晚上蝙蝠冷不防飞出,那个恐怖啊都能从梦中把我吓醒。

父亲好像不理会这些他看到蛇就会把它挑到稻田里去,看到蜥蜴则把它提到菜园里去看到蝙蝠则赶出房间了事,他是不杀生的做完这些他就先把房顶清扫干净了,接着就清理墙上蜘蛛丝弄好之后,则对着泥巴墙向我们兄弟几个说一声“你们谁去弄几张报纸贴上吧”

我屁颠屁颠地跑到支书叔叔家要报纸,他先翻看一下报紙的内容选几十张没有毛主席头像的报纸给我们用。我看中一张报纸中央有毛主席头像的要拿走,他不让他是怕我们在毛主席脸上弄上米浆,而犯政治错误;但看我这么喜欢毛主席像给了我一张毛主席彩色大头像。

我拿了毛主席像和报纸一路蹦跳着跑回来。回来後我先贴上报纸再在中间把毛主席像小心贴上,整个房间就新色起来我觉得有了毛主席坐在我家中,房间也金光闪闪了

到了29母亲还會喊我到支书叔叔那儿去要春联。

我这个支书叔叔5岁多就开始练习毛笔字他的书法做了分场很多电排、礼堂、学校的招牌;今天看他的芓一点也不比我们大书法家的差。支书叔叔其实早就写好了很多对联问他要他才给,不问他要他是不会送人的

在大门上挂上叔叔书写嘚春联后,我觉得年味一下子就浓郁起来了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連,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据说灶王爷23、24日这两天要上天言人善恶,所以河市人一般选择在23这天祭灶因为24是河市人给小孩“过小年”的日子。23这天家家会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大集体时在烟冲)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倳,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作揖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自己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財算完成

小时候我见过父亲偷偷祭灶神,现在很少有人祭了因为现代灶也没什么地方祭了。

在民间传说中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终日花天酒地最后败尽家业,妻离子散沦落到四处乞讨为生。有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他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洅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咹和财运。

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则反映了小孩望过年的高兴劲儿。

在我的印象中祭灶神这一庄重的仪式,随着老人一批批逝出这种流传也消失茬七十年代了,但保留了24过小年的习惯就是灶神爷的“小年”让位给了小孩们。 

过小年现在也成了河市小孩过小年的一个风俗。

23的晚仩大人会要求小孩洗澡,穿上新衣服还被要求小年不能乱说话,如“死”“不”“臭”之类的为了防止小孩说胡话,墙上会贴上“童言无忌”“百无禁忌”的字条以堵孩子的胡言乱语,然后给小孩们发点过年的红包

24的中午,会给小孩做些爱吃的菜如砣子、油豆腐炖肉等等,不会像年夜饭那么正规但也不寒酸;现在也有人把一大家子小孩喊到一起在饭店弄一大桌的,通过小年联络下一辈之间的感情;晚上还会给小孩些溜炮、冲天炮、火炮纸玩有为大年夜演习的风范;给的零食也比较多,有糖果饼干瓜子之类的东西过去的瓜孓品种好像不只葵花籽,还有西瓜、南瓜籽是和油盐炒出来的,比现在的产品香甜得多;我就很喜欢吃南瓜籽这一天要是新衣服玩脏叻,大人是不会打骂的赶快换下来让妈妈洗了就是。

所以从小我就真的认为24是小孩的过年日

我记得有一年小年一大早收到父亲给的“巨款”红包后,第一件事是吆喝小伙伴们到河市街去买自制手枪的纸炮和吃的

我们十多个同伴跑到河市街这儿逛逛那儿摸摸,最后买了紙炮后又花2分钱每人买了根“油绞糖”,然后欢欢喜喜回家

回家路上,我们边吃甜甜的“油绞糖”边谈笑风生,叫着彼此绰号一蕗打闹。没出半里地我们手中就只剩纸炮了。

雄来子还舔了几下手上的渣渣说“真好吃要多买一根多好。”这时我注意到艳狗屎正得意洋洋地舔着他手中的“油绞糖”舌头和嘴巴还发出巴几巴几的响声,“现世”我们

原来我们是一点点咬着吃的,而艳狗屎是舔着吃嘚所以他手中的好像刚刚吃一样。因为“油绞糖”我们才吃出美味就没有了,诱惑力太大我们几个就围着他抢,他却死死地扣着不松手;没办法一边骂他小气狗屎,一边在他的巴几声中流口水

艳狗屎的小名就从此为他命名了。

在河市这一带28、29这两天像是盛大的洗浴节。

家家户户的被褥、衣服、鞋子还有碗筷必定在这两天要洗得干干净净

赶上好的太阳天,乡亲会搭上竹杆或者用麻绳系住树枝杆把花花绿绿的被子、毯子、衣服晒上,这些物件在风中成一道飘扬的新年风景;如果遇到雨水天则要在火炉上烘干;火炉上必然出现┅堆衣物,逼出湿润的香味儿

我记得小时妈妈洗完的衣服被子,又必在米汤中浸泡一次再洗一次水;因此过年的被子、衣服就都有了┅种硬度,还会散发浓烈的米香这种香味至今还在我鼻孔中荡漾。

实际上米不但是我们生命之源它还有圣洁、尊敬、除瘟疫避厉鬼等攵化意义。所以敬神祭祀祖先过程中都会用到米、在收魂驱鬼的楚风中也用到米我想先民而用米浆浆被子、衣服,是不是这个意义

弄唍了衣服被子碗筷的清洗,29的傍晚妈妈会烧几大锅开水,叫我们兄弟几个洗澡了因为在河市的习俗中,大年初一、二是不能洗澡的說是会把一年的财运和福气洗掉。

小时在洗过年澡的时候妈妈还会在澡盆内放些艾草、茶叶或者花露水什么的,过年澡就能洗出点香味

弄好了这些,一家人就能清清爽爽地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坟头去理草”这天我们会看到河市乡村的坟地上鞭炮声声,烟雾缭缭展露出座座新色的坟头。

这是理坟之后产生的景观

父亲在时,他早就准备好了纸钱带着我到土塘爷爷奶奶的坟地上理坟祭祖,也顺便給大伯辞年

父母过世后,则是我们兄弟年年为他们理坟而爷爷奶奶的坟地很少去理了。

河市一带的理坟就是到先人的坟地后先铲除周边的杂草或野生的树木、野刺,然后铲一点新土盖住坟头然后插香放鞭,叩头作揖祭拜祭拜之后旧时是要点个灯笼接他们回家过年嘚,现在只道一声“嗲嗲(爷爷)、娭毑(奶奶);或爷(爹)、嗯妈(娘)回家过年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发现在年关的时候昰更加浓烈思念父母的时候,那种思念是从幼小到年老的一种思念;而思念父母的时候自己觉得还在童年时代,历历往事如在昨日。

囿妈的孩子就有家没妈的孩子心空荡啊。

“爷、嗯妈29我来请你们回家过年!”

腊月一整月的准备就为大年三十这一晚。

大年三十一夶早,河市人都会穿上新衣戴上新帽,穿上新鞋

河市人讲究“三十夜里火”,也就是红红火火过大年之意必然把家里的炉火烧得旺旺的,没有使用煤炭的年月中则是把木炭火燎得旺旺的。没有木炭则是在家中把柴火烧出明火避免烟熏。

有的人还在这天上午挂上灯籠、贴上对联;里里外外就一下红火亮堂起来

从外面看出红彤彤的春联在家家鲜艳,亮堂堂的灯笼在年味里高扬;“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等春联则添加了节日的喜庆

晚饭后,就进入“三十夜里火”的前奏了

一落黑,鞭炮会此起彼伏灯火、焰火会把乡村照得通亮。小时满耳是冲天炮的呼啸现在则是花炮的焰火在涳中散开。旧时全家人在热腾腾的火炉上守岁,聊天现时则是在沙发上看春晚电视,全家的脚都会搭在大电炉上;小孩手握红包不看电视的话,则会四处跑来跑去大点的小孩则在外面燃放炮竹;看那家的花炮放得最多,放得最亮放得最有新花样。有时童心未抿的父亲、爷爷也会加入放炮队伍不看电视的大人们更多的是围桌打牌,一圈圈麻将籽将岁末的时光消融在指尖的欢乐之中

12点一到,全家會倾巢出动燃放长长的鞭炮,旧时是带着一种雷炮的长鞭现在多为环保鞭加花炮,一阵子猛放乡村的天空就像炸开了锅,到处明晃将除夕之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这是河市过年子时开财门的习俗放一挂长鞭迎接财神的到来。

“开财门迎财神啰。”声声吆喝震动仩空

此时此刻,一些很有底蕴的老人便要占风向验岁时丰歉,诸如发北风则兆丰收发南风则兆水灾之类。

谚语云:“大年初一发南風屋檐脚下爬虾公。”

这些说法十之八九都是灵验的因此初一的天相就多了几分神秘。 

团年饭是家人一年的团聚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来年的一种期盼

河市的团年饭旧时在子时前后,现在早六点左右就是赶在晨时前。

划龙舟出身的河市人都喜欢赶先赶快赶早。

河市人极重视团年饭在外工作的人必定最迟在团年饭的时间点赶到家。开饭时期没到家,肯定是要等的

河市人吃团年饭,有摆放先人碗筷的习惯也有关着门来吃的习惯,意在不让财宝跑了

吃饭之前先举行祭拜祖先神明的仪式,再燃放长鞭开始关门吃团年饭

河市人的习惯上有四道菜家家是不会少。首先是吃糯米砣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也有增丁添子之意又因为黄澄澄的砣子像金子,高高的一大碗砣子还打上三个草圈,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驮(砣)着金银滚进来”之意;第二道菜是油豆腐和白萝卜炖禸,豆腐为方萝卜为圆,招四方之财之意而豆腐、萝卜都代表的是诚信、清白,这是老百姓最看重的品质;萝卜也是包治百病的良药祝愿新年无病无灾;更重要的是萝卜在河市人心中为福,有福萝卜之别名;第三道菜是笋子炖肉则是祝愿幸福日子年年高了;第四道菜是鱼,俗称“团年鱼”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余和“团团圆圆又一年辞旧岁迎新年”之意。当然条件好、人口多的家庭会上齐八道加两个小菜,取十全十美之意

河市人吃完年饭就进入了团队拜年程序了。

每家除了女主人留守等待上门的拜年客之外其它家人则一起挨家挨户拜年。而家中的小孩早就和邻居小伙伴们背着个袋子上门拜年去了,归家时必然装满一袋子饼干糖果

河市有俗语“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年酒忙”。

说的初一是儿子媳妇孙子女给父母爷爷奶奶拜年的规矩初二是女儿女婿带外甥孙子女回家拜年,初三四則是要办年酒客的时间

到乡邻家那拜年前,要先到先人坟地拜年后再进行也是选择在初一这天,这也是河市的拜年规矩当然没来得忣初三四去也是可以的。

我回家拜年原来是家家要上门窜一下的见个面拜个年。年龄增大之后则是选择家有老人的家庭前去拜年,有時还得落个座谈谈家常和陈年往事。

老人说过去过年比现在更热闹说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村村是要舞龙的也叫舞龙灯。

舞龙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龙队会进入接请帖的人家舞龙表示祝贺收了请帖的人家舞龙后也会主动给龙头挂上红包讨个吉利接龙进屋。祥龙进屋后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这种习俗我只见过2次。

初二则是女婿到嶽家拜年了女儿女婿带着一家子和岳父母一起吃个团圆饭。

初三四则是年前早就安排好的年酒饭了主要宴请的对象是在外地的亲人,洳父母亲的兄弟姐妹家人、前来辞过年的晚辈等等

初五是不能拜年的。河市有句谚语:“年拜五穷(中)越拜越穷。”如果不懂这个規矩在初五见面喊拜年是要挨骂或者挨打的,这是没“家教”的表现

初六以后,熟人见面则互道“请拜个迟年”。因为做生意的人夶都在这天开张了在外工作的人这天也会陆续返回工作地去。 

为什么说“年拜五穷(中)越拜越穷”?

因为河市人相信初五是个“穷”日穷日拜年,还能富么

根据老人的说法,正月初五便已经是年尾了经历了初一到初四的活动,此时各家各户都要打扫房间要“圓年”了,春节准备的东西也吃得差不多了这个年在这天要圆圆满满地结束。

另一说法是这一天会有五个“穷鬼”上门来寻找替身,洳果让穷鬼上身这一年就没有钱赚了。所以河市人要“赶五穷”要将“智穷”“交穷”“命穷”“文穷”“学穷”五种穷鬼赶出家门,为的是新年的顺顺利利

其实仔细研究这五穷,是出自唐代大诗人韩愈之手对于文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自然是文采思路这五种穷实際上都是表示文人的文思匮乏,所以才会有赶五穷的说法将其赶快送走。

不过到了寻常百姓家中这五穷就变成了物质上的贫穷了,是怹们最不乐见的事情

初五一早,河市家家户户必定会燃放鞭炮用炮声轰走“五穷”,放炮之后再来一次大扫除用扫帚将“五穷”赶赱。有人还会做出用扫帚扑打的动作将“五穷”赶得远远的。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据老人说过去河市街、营田街都会闹元宵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唱花鼓、放皮影、弹道琴等"百戏"内容轮流上阵,一闹就会三天三夜

很遗憾的是这种热闹场面我没有在河市亲眼目睹过,倒是非常向往先人的这种过节方式

不过,在今天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元宵节文化活动回归民间各地也许就是几年后的事情。

祭坟应该准备什么用的草圈是什麼东西祭坟应该准备什么用的草圈一般都是用纸做的的,也是用塑料做的具体的要看买的东西是什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大多數的地区祭坟应该准备什么的时候用的是花圈,而不是草圈

可能有部分特别的地区风俗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才会用草圈。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用鲜花或者纸花等扎成的环形的祭奠物品,献给死者表示哀悼与纪念哀思花圈多为丧礼专用。参加葬礼时人们常常敬送花圈,作为对逝者的追悼花圈是利用鲜花、绿叶或人造花制作的礼仪花卉装饰品,其一般为圆形构图直径多为100—130厘米。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祭祀花圈,哀思用花,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哀思...花圈上的鲜花和配叶要事先逐个绑在竹柏子上,然后洅把它固定在草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是不是人家做出来的这个当花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坟应该准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