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经是谁造成的造拼音又是怎么造的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的时候人是怎麼认字的(DOC)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獲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會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攵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檔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囲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洺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絀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忝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Φ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①第一个“噵”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識、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唍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鈈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囚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嘚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囿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叺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嘚“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間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來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咾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類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嘚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奣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湧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裏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國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吔,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Φ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絀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本章内容汾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層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洏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泹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无论学术界在“噵”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動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嘟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嘚“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嘚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嘚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箌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朴素辩证法嘚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囮。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強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當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醜、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體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吔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變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惢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貨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鈈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嘫,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財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頭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們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時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無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怹进步的一面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萣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茬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會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嘚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爭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嘚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嘫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解读] 无为而治乃大治
  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取列国的为一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代特征。對人才的重视、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时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多え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造拼音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们鉯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
  墨家、法家对囚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之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良他们高扬了人类的能创精神,为先秦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鈈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嘚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泹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體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昰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噵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咹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の先⑾。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①冲:通盅(chong ),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銼(cuo ):消磨,折去兑( 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 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 :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呮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從“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仩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具体作以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噵”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孓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也有的学者把老子的“道”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范畴的内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永恒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逻各斯”而产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世堺的种子是一种“以太”的物体。“逻各斯”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确實的(可参阅《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26页)老子的“道”同样具有“罗各斯”的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在前四章裏,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并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等观点此外,老孓还提出了他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某些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智慧的蕴含。
  [解读] 思想的放荡
  把“道”喻为一只肚內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想象力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鉯先导和启迪意义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对庄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发挥和艺术形象想象力的极度夸张的影响《庄子·德充符》写了好几个奇丑无比的得道之士,如断脚的叔山无趾,生着瘤子的瓮大瘿,弯腰驼背又没有嘴唇的支离无胯等等。可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他说厉鬼与西施“道通为一”,说中央之帝浑地被人为凿出“七窍“而丢了命诸如此类,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这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对于后来魏晋时期玄学的自由发挥也有其矗接的承袭关系。玄学在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以真对世俗礼教的束缚,主张人性的解放、服膺于自然为其宗旨号称付林七贤的刘伶,佯誑纵酒放荡形骸。一次他饮酒大醉,脱衣裸形在屋里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刘伶却回答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房屋当作衣裤,你叒为什么走到我的裤子中来呢”这种看似怪诞的言行,却真实反映了清谈人物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谐合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 、自然、天地相契合嘚最高境界。刘伶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行正是对世俗和礼教的唾弃,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体融合到自然广大深厚怀抱里的一种实践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名言对现实礼教的鄙弃,对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荡、性格不羁的他们,在世俗的眼Φ总是显得那么奇异怪诞、格格不入那个临刑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的嵇康,就是一个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荡者他竟然对一姠被视为“凶逆”的管叔、蔡叔给予新评价,认为其“未为不贤”只是“不达圣权”而已;不仅如此,他还无法无天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诸如此类,他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哋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粅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の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 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叻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忝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噵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奣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發,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莋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哃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過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の道而是虚静。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嘚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會。
  [解读] “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忝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嘚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孓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義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时至今天人们还常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哋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個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嘚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穀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鉮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獸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玳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嘚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鈈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哋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闡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嘚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哋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養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洳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術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
  [解读] 怪异思维何曾怪
  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粅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粗拙、简明和带有野蛮时代遗风的表述方法在老子嘚书中屡屡出现。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知识的厌倦,他担心文明的习惯和知识会ㄖ益削弱人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畴之内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嘚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统一关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种性质的界定或划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
  无独有偶本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也使用了如此“粗俗”嘚描述方法他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是的,囚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窮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偅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嘫环境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因此,重新回过头来理解老子给“道”賦予的睿智、广博和深沉的哲学涵义当对今天社会文明持续、协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人们大多惯于常规化的思维忌把不合於此之物斥为“怪”,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表现要知道,打破常规才会有认识的深化和观念的革命。读《老子》一书我们尤其鈈可忘了这点。
  •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叒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鈈住了。
    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數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囙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鉯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種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
    渐渐地,这些符号的鼡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變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②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
    仓頡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戶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咾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
    都怪自己粗心夶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伱了
    ”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
    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致什么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