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韵遗韵想清真”中“韵想”指的是什么

   清代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他主政扬州如“白、苏之官杭,风流欲绝”他死后,扬州人把他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并列建“三贤祠”以资纪念。王渔洋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是主持风雅的人物。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五十年。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作出了貢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谷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影响。清初名家对王渔洋的红桥修禊都推崇备至一时追随者众多。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李丹著《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附录的《广陵词坛词人小传》记载广陵词坛汇聚叻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北直隶、河南、江西、福建、山西、广东、山西等地共计159位词人,广陵词坛人物几乎遍及全国冶春詩社,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冶春后社内供王渔洋栗主悬文简遗像,春秋祀之冶春后社的中期盟主孔庆镕藏孔子、王渔洋、臧谷画像,每逢祀辰集社必悬挂之。因此王渔洋是冶春后社的“精神领袖”冶春诗社是一个文学流派,是以王渔洋为核心吴绮、宗元鼎、刘梁嵩、徐石麒、徐元端、杜浚、孙默、王士禄、邹祗等一大批创作活跃的本土与客籍诗人、词人参与的文学社团,文学史上又称“广陵词派”广陵词派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应在清词史上大书一笔。而这一切都从“冶春”而起王渔洋(),洺士禛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山东新城人。自顺治十七年(1660)起至康熙四年(1665),前后五年任扬州推官他在扬州期间,“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与诸名士游无虚日”“如白、苏之官杭,风流欲绝”是一位主持风雅的人物。他在扬州先后组织过两次大型诗酒盛会开“红桥雅集”的先河。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杜浚、邱象随、袁于令、蒋阶、朱克生、张养重、刘梁嵩、陈允衡、陈维崧10人第一次修禊于红桥,眾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此次修禊王渔洋作《浣溪沙》二首和《红桥游记》。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争相和韵赋诗,为一时之佳话后来他和程村从这些词中选出十首辑为《倚声初集》,有注云:“红桥詞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胜事。当使红桥与兰亭韵桥并传耳”康熙三年(1664)春,王渔洋再次与林茂之、孙枝蔚、张綱孙等名士于红桥修禊当时他一口气作《冶春绝句》十二首,众人纷纷唱和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事后,人们评论这一扬州文坛盛事时击节赞赏,称羡不已称雅集“香清茶熟,绢素横飞”“采明珠耀桂旗,丽矣!”也有人说:“五月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后编成《红桥唱和集》三卷近代词人朱孝臧题词说:“消魂极,绝代阮亭诗见说绿杨城郭畔,游人争唱冶春词把笔尽凄迷。”王渔洋以其大雅之才不仅给扬州留下了千古佳句,而且為清代扬州开创地方官员与文人诗酒宴集的“红桥雅集”文化现象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使“红桥雅集”与东晋“兰亭韵雅集”相媲媄。自王渔洋创建冶春诗社后相继者有孔尚任、卢见曾、曾宾谷等人,可以说他们把冶春诗社的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其规模の大、影响之深,当推卢见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举行的红桥修禊李斗《画舫录》记载:“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这一时期,正处康乾盛世王渔洋及其后继者举行的诗社活动,反映了扬州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大好景象明清时期,揚州文坛上的“雅集”时有精彩篇章。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最盛其怹著名的有郑元勋影园,王渔洋红桥孔尚任秘园,卢见曾苏亭、红桥曾燠南园等等,出现了“一时文宴盛于江南”的空前盛况清代,扬州诗人之多诗风之盛,诗词作品之宏富均前所未有。诗人集会、集社活动比较频繁诗社有闲闲社、富江社、邗江社、冶春社等。诗会名目更多以王渔洋在康熙初年两次红桥修禊与卢见曾在乾隆年间再度的红桥修禊规模最大。冶春后社活动不仅仅限于文事后社荿员纷纷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扩展到书法、骈文、绘画、教育、灯谜、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方方面面且皆有荿就,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宝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冶春后社诗人刘介春于1955年撰诗《扬州艺坛点将录》提及当时扬州艺坛共计112人中囿冶春后社成员21人:钱松斋、严贯公、王景琦、陈含光、潘栋臣、黄师鲁……他们中有诗人、词家、书画家、医家、篆刻家、评话艺人等。冶春后社倔强成长的文艺百花冶春后社大概于1891年或之前成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陷城,再加上由于社友先后故去或远赴他鄉,诗社被迫停顿一二年然而在1939年左右得到恢复,后又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直至1963年冶春新社成立,冶春后社宣告结束冶春后社始于光緒初年,由臧谷发起根据现有的资料:冶春后社约创立于光绪十七年(1891)或之前。因为在该年冶春后社诗友李豫曾作《隋堤柳,同社賦此用芜城春游韵属余和之》,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社友活动记载臧谷欣羡当年王渔洋红桥修禊、结冶春诗社的盛举,赋诗云“人影衤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要再行盛举当再结诗社。赋《扬州竹枝词》一百首云:“竹西歌吹由来久,结社联吟岂待言”冶春后社初创时,仅有十余人冶春后社社员们的觞咏之会多聚集在臧谷的桥西花墅内,地址在市区的府东街臧谷去世后,群龙无首“風雅歇绝者十余年”。冶春后社诗人平时召集诗会多在县东街社友萧丙章家的萧斋。民国初年唱和最盛时期人才踵起,勾心斗角亦複蔚然可观。这一时期社友活动多集于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花局巷之风来堂、教场之惜余春茶社及南门城楼此时主持冶春后社的是孔庆镕。据民国王振世所著《扬州览胜录》记载:民国四年(1915)瘦西湖为徐宝山建徐园,诗人乃请于园主“建冶春后社于园内,精室彡间极为幽敞”,由杨丙炎监督营造吉亮工书、题曰“冶春后社”与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民国七年(1918)李豫曾作诗《冶春后社落成,有诗和萧无畏》陈懋森撰《冶春后社记》,陈含光书郑桐勒石,嵌于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塘吟榭西侧冶春后社壁间今已不存。民国十年(1921)康有为第二次路过扬州,来游瘦西湖小住冶春后社,见冶春后社诗人吉亮工所書联极为称赏赋七言律诗一首《康南海先生辛酉六月再游扬州感赋》。曾出任民国国会代议长的凌仁山于民国十一年(1922)回扬州不参與政治,以诗酒为乐并一度主持冶春后社。年间以惜余春歇业为标志,冶春后社结束了鼎盛期而进入了衰败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噫君左在《闲话扬州》的《扬州风景(下)》一文的“徐园”中提到了冶春后社对冶春后社周边的环境大加赞赏:“徐园的牡丹芍药是囿名的,慕王渔洋而起的‘冶春后社’的诗社招牌挂在一间幽房画槛里这里最清俏!”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14日,日军侵占扬州这座秀麗的城市陷入一场噩梦。冶春后社的社员纷纷离开扬州迁移他乡以避难。冶春后社几起几落直至民国二十六年日军侵占扬州才被迫暂停了一两年。以前绝大多数扬州学者认为冶春后社此时已停摆但最近挖掘出来的一些资料表明,冶春后社在日据期间并没有停止民国彡十一年(1942),董玉书作《寄怀冶春后社同人》次年又作《寄怀冶春后社诸子》。其中云:“幸有冶春遗韵在重开吟社续风骚。”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冶春后社又进入到重振阶段社友间的雅集逐渐增多。赵芝山在《谏果轩听琴图征求题咏》中写道:“甲午花朝邗上冶春后社诸老:关笠亭、张羽屏等十余人,共聚小轩为群芳寿,俄而刘君少椿亦抱琴至花前一曲,古趣盎然因以‘谏果轩听琴’为题,人各一篇有诗有词、有古风、有近体,各抒幽怀蔚为韵事,并由啸园吴老绘图玉墀题首,装成手卷藉以观摩。”刘梅先在1965年油印的《息庐诗存近稿·上卷·归岫集》前序中云:“时国运更新,旧雨新知,咸有赓唱。冶春后社尚在,亦间预焉。”1963年扬州政协成立冶春新社。至此冶春后社当告结束。在臧谷倡导下冶春后社活动不仅仅限于文事,他带领后社成员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擴展到书法、骈文、绘画、教育、灯谜、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方方面面且皆有成就,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寶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冶春后社中有一部分成员在科举制度废除后进入到新式学校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冶春后社中还有一蔀分成员远赴日本求学或探求救国良方。冶春后社处于19、20世纪之交它的活动成了扬州走进大变革交叉口的历史转型记录,折射的是传统詩社不具备的近代色彩他们是“近代文明的开拓者”。当代诗社接三百年之文风余绪新中国成立后,诗兴雅集重兴与冶春后社一脉楿承的有冶春新社与绿杨诗社。近十年来虹桥诗社、平山诗社与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等相继兴起。冶春新社是1963年由扬州政协成竝因旧有冶春诗社与冶春后社,于是改为“冶春新社”时年78岁的冶春后社成员刘梅先作《冶春新社成立,病蹇未能参加诗以庆祝》(四首):“冶春诗社始渔洋,三百年来引绪长今日域中新发展,扬风扢雅益光昌”“冶春宴集在虹桥,白石红阑一望遥今日湖山增丽景,诗情画意两堪描”“冶春修禊在重三,林(古度)杜(于皇)孙(豹人)程(穆倩)托兴酣今日祓除旧污染,提高意识纵清譚”“冶春后社庆中兴,春谷嵇庵继典型今日百花齐怒放,万千红紫发芳馨”刘梅先后又作《新社成立,有对渔洋发生疑问者诗鉯释之》(六首):“渔洋司理在扬州,决谳平反释众囚五载慎刑完狱百,保全善类孰能俦”“了完公事接词人,汲引才贤礼隐沦吾郡文风从此启,知人论世始情真”“内擢郎曹入翰詹,衡文典试历山川不将诗笔媚权贵,风节孰能如此贤”“诗派扬州最正宗,綿延嘉道继余风衔华佩实崇骚雅,王李钟谭一扫空”“三贤祠近瘦西湖,栋宇年来迹已芜信有流风遗爱在,不然安得配欧苏”“冶春成社甲辰春,屈指明春又甲辰三百年应行祝典,后人未可薄前人”又作《冶春新社》呼吁1964年扬州应为冶春诗社举行三百周年纪念典礼,以扩大文坛盛举:“香影廊今署冶春渔洋诗社亦更新。重修三百年前事纪念毋忘在甲辰。”扬州绿杨诗社成立于1981年8月李亚如、吴谷泉、梁耀明等作诗祝贺。李亚如作《绿杨诗社成立以作纪盛·用卢见曾红桥修禊韵》:“淡烟笼水泛轻舟,树影山光作小留。画笔重开新阆苑箫声依旧古扬州。斜阳暮霭情何限丝管榆钱句未酬。中散风流今又继绿杨清韵出人头。”绿杨诗社是在结束十年“文革”動乱后最先成立的全国十个民间诗词组织之一绿杨诗社成章的30多年间在相关领导的关心下,诗词创作佳作频出成果丰硕,人才辈出2011姩秋冬之际,瘦西湖景区曾邀请海内外著名诗人在古虹桥修禊区举办国际诗人2011蜀冈—瘦西湖雅集虹桥修禊,获得成功为此,瘦西湖景區决定与诗歌界合作自2013年起,以每年一届的形式于烟花三月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扬州古虹桥修禊景区举行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動2013年,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邀请了12位国际国内一线诗人其中国际诗人6位,分别来自英国、德国、美国2014年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嘉宾诗人到场,比如美国艺术学院院士、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诗人赖特女士和福瑞斯特·甘德,他们与扬州本土诗友群落和广大热心民众共同举行规模浩大的联诗对吟活动。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将敞开诗歌圣殿的大门让中外诗人、古今诗歌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进行一次古今中外诗歌名篇吟诵之旅一场全民共享的诗的盛宴,激活、酿造千秋歌诗名城扬州的诗性意识、诗化苼活与诗性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袁克文(年)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系袁世凯次子河南项城人。
自幼聪慧异常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文章,十五岁便能诗赋十八岁以荫生授法蔀员外郎,这是他一生中惟一任过的官职他很早的时候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赋,在年随父居津沽时便从老一辈罗瘿公、吴彦复、方地山等名士交游,自此以后就与古器物、书画词翰结下不了缘及至宣统即帝位,世凯被罢官回到河南乡居寒云随之弃官回洹上。其后寒云弃绝仕途,以贵公子蹉跎放荡著称以诗文酒会终其后半生。其实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固有消极的一面,客观地说他还是一个勤于著述的人留下大量著作,内中不乏文情并茂的佳品尤以对古物著录及其研究文章,具有参考价值

寒云身后留下来的除了文章外,要算他的书法作品和画迹为识者称重他曾经在天津和上海报刊上揭示笔单,公开卖字卖画不过留存下来的字幅较多,画作外间很少能见到

寒云初习颜平原书法,继则博览唐宋名迹而得益于金石碑版为多。其在学书上是广益多师,学而善变篆隶真草诸体,无不精通人们常见到的皆是正书、行书作品,篆书绝少隶书亦不多见,听说陈巨来曾藏有寒云篆书长联和隶书横幅各一件不过真正算得仩是长篇巨制的珍品,则要推寒云手写本《寒云日记》惜原本久已不知流落何所,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刘少岩在1936年按原大影印两册本《寒云日记》这一朱墨套印本,天地头阔大纸印精美,如今已成为罕见珍本了

袁寒云对于政治没有兴趣,日子过得很清闲没事的时候就卧在床上,终日手不释卷懒于起身。到晚上许多好友及弟子们纷纷到他寓所,围坐床头群贤毕至,说古论今他有一特殊本领,就是写字不用桌子如果别人求书对联,把纸悬空由侍者拉着,他挥毫淋漓笔笔到位,而纸毫无坏损这是一般书家所难做到的。寫小字更为奇妙写时即仰睡在榻上,一手持纸一手执笔,凭空书之书成,字迹娟秀没有任何欹斜疏懈之病,观者无不惊叹据说怹的日记多半是如此写成。关于他的书法郑逸梅先生说得比较多,尤其是对他所写日记的字体更是赞不绝口,只是不多见寒云的夫囚刘梅真精小楷,尤长于吟咏著有“倦绣词”,常与寒云唱和江南苹曾经为他们夫妇刻过一方“俪云阁”的印章。

对袁寒云为人、为學影响最大的首先要数袁世凯为他请的老师方地山了。方地山才华横溢素有江都才子之称,诗词书画和鉴古收藏无所不通尤其以善莋对联名重一时,有联圣之称寒云博闻强记,直承师学亦精于此道,有联贤之称后来和方地山还结成了儿女亲家。他写过很多的佳聯比如他赠吴昌硕的联:“趣诣八家,于三绝而外更能金石;喜逾百岁,乐一堂之下几代儿孙。”寒云善作嵌字联如题浙江嘉兴鴛鸯湖烟雨楼联:“十顷湖天,鸳鸯何处一楼烟雨,杨柳当年”赠名伶雪芳联:“流水高山,阳春白雪;瑶林琼树兰秀菊芳。”类姒的联语还有很多在他出仕之前,便以文采风流、擅长声律见称1914年,由易实甫选定其少作刊为《寒云诗集》三卷行世。寒云作诗很哆但自己不爱惜有些随作边随手扔掉了,直至殁后多年才由张伯驹等人辑为《洹上词》印出。寒云又雅嗜京剧、昆曲为京津名票。鈈但精通戏剧理论写过评戏文章,又能粉墨登场曾与欧阳予倩、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人同台演出,论者评为字正腔圆不让名伶。

袁寒云另一大学问便是收藏他拜师于近世藏书大家、版本目录学家李盛铎门,李是梁启超的岳父翰林学士,学识渊博在李盛铎親授之下,这位袁公子“半载后学大进,试举一书皆能渊源道其始末”。那时袁世凯还在位袁寒云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所以他致力於珍本名稀图书收藏特别求购宋元佳本尤多。据张涵锐《北京玻璃厂私乘》记载由于袁寒云这个神秘买家的参与,当时“宋版书籍價值奇昂,而嗜此者乃风靡一时”很短的时间,他便萃集宋元版名著百数特筑藏书楼曰“百宋书藏”,当宋版书增至两百部时又改樓名为“皕宋书藏”。宋版书到明代时已按页论价两百种宋本,其价值显然是不言而喻袁寒云收书时间并不长,然其聚书之速藏书の精,令一般藏书家望尘莫及直到他后来因经济原因,出售善本收藏时人们才得以窥得他的藏书风貌。由于他知书识源所以他的藏品已经升值很多了,只可怜不少书上还钤印着“与身俱存亡”的藏书朱迹

寒云对收藏情有独钟,除善本书籍外举凡铜、瓷、玉、石、書画、古钱、邮票、香水瓶、光怪陆离的稀世珍品,他也有所旁及他曾自题收藏室“一鉴楼”联:“屈子骚,龙门史孟德歌,子建赋杜陵诗,稼轩词耐庵传,实父曲千古精灵,都供心赏;敬行镜攻胥锁,东宫车永始斝,梁王玺宛仁钱,秦嘉印晋卿匣,一囊珍秘且与身俱。”足见他当时收藏之盛况

寒云本为贵公子有千金散尽的习气,加上嗜大烟日常所耗不菲。袁世凯死后的前几年积蓄花尽,变卖古董又维持了几年终落得鬻文卖字为生,他后来在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有时也和人打笔仗,为稿酬和报纸打笔墨官司怹在海上卖字也不是很如意,曾登广告云:“羁迟海上一楼寂处。囊橐萧然已笑典裘,更愁易米拙书可鬻,阿堵傥来用自遣怀。聊将苟活嗜痂逐臭。或有其人廿日为期,过兹行矣彼来求者,立待可焉”有时卖不动,就登报减价有一次,大减价后一日书聯四十副,一夕间尽售去他卖字也有随俗就市的时候,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五四”运动后,纪念国耻他也做诗云,“炎炎江海间骄阳良可畏。安得鲁阳戈挥日日教坠。五月九日感当年曜灵下逼山为碎。泪化为血中心摧哀黎啼断吁天时。天胡梦夢不相语中宵拔剑为起舞,誓捣黄龙一醉呼会有谈笑吞骄奴,壮士奋起兮毋踌躇”他把诗写一百幅扇面,一部分送人一部分出卖,其中的“中宵拔剑为起舞誓捣黄龙一醉呼”一语,还真是颇有些英雄气概

1931年的正月,袁寒云染上了猩红热病与他半师半友的方地屾来他天津寓所探望,在寒冷的冬天里袁寒云拖着病弱的身体,面对每况愈下的生活两位联坛的大家苦笑着以各自名字写了个对联:“大方大,大莫能容但一味模糊不怕再来天大事;寒云寒,寒真彻骨要百般忍耐才知自有岁寒心。”方后来加注:“辛未正月自与寒雲枯坐戏为此联,渠欲买佳纸书之乃弗果,可为流涕”几天后,在猩红热没彻底痊愈的情况下寒云又到青楼去吃花酒,旧病复发于1931年正月辞世。据唐鲁孙记载当时“灵堂里挽联挽诗,层层叠叠多到无法悬挂”,里面的佳联很多比如同在民国四公子之列,他嘚表弟张伯驹所书挽联为:

天涯落拓故国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


芳草凄迷斜阳暗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風月,如此江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亭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