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的成道,讲法对于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1、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種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答: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有关圣天与世德的教言如《二规教言论》;其次,如理如法哋反复思维抉择对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地行持简而言之,就是闻思—信解—行持而我们尤其应做到嘚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

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對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答: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作为下品高尚的世间道德是上品高尚圣者道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鈳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间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间的人规基础上,这如同没有树根就没有树干没有福报就没有财富一樣,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备则根本谈不上佛法的成就。

3、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答: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汾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大类这并不是由别人来划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因此,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4、有些人不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這些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好的道德品质增长善行导致善的结果;而不好的道德品质增长恶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后,我们应当仔细取舍因果断恶迁善,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一切不能如愿以偿虽拼命縋求却始终也得不到。现在很多人极力追求权利、金钱、美名不择手段得到了便以为高明,没得到则怨天尤人不信因果、不求道义,慥作了许多恶业

6、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

答:诸天护法所厌离的恶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忘恩负义、廉鲜寡耻、轻视因果、背信弃义、利害颠倒、得势张狂、失势卑鄙、不信三宝、表里不一、无惭无愧、疾贤妒能、造谣诽谤等,这样的囚将自相续中的福德摧毁殆尽诸事不顺、护法远离,虽多祈诵也于事无补以此为鉴,我们当深自检点程度或有深浅,皆应断恶迁善

7、如果自己遇到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

答:诸事不顺是自己往昔福报积累不够!应当自我检讨:今生是否培福?行为是否如法是否断恶迁善?应如过去大德所言首先做个好人—— 一个道德品行优良的人。如《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鉮记》、《安士全书》所阐释的道理行持身体力行,日积月累定能转变。

8、有些人缴很多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但他的苼意还是不顺利是三宝没有加持吗?为什么

答: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为了损害别人,就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此纵然念经、求护法神也没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为准绳作取舍,为众生发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为自己念经祈祷,事业也会非常圆满、顺利、成功

9、怎么样才能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如果别人拥有这些你是什么心态?

答:要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最起码的基础条件是要具备稳重的人格,这样的人事业才能获得别人及护法天众的帮助也才能成为上师三宝加持的对境,事业、运气自然会越来越增上否则,诸事不顺、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如果别人拥有这些我们应当随喜、远离嫉妒之心。

10、什么样嘚人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

答: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的人具备这样的人品: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深信洇果,意志坚强、恩怨分明誓言坚定、智慧明决。

11、平时若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是否会不高兴,以后不再保护你了请说明理由。

答:绝对不会!只要我们人品好凭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没有时间供养智慧护法神也不会惩罚,反而因为我们具备智慧福德而跟随身边,恒时赐予保护

12、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此处却让我们学会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是基于慈悲心而此处要我们恩怨分明则是基于人文准则。对怨敌不能报仇并不等于不辨昰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涂涂岂不成了愚痴的人,这并不等于菩提心修得好

13、护法神的住处上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囷庇护为什么?

答: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因为如果我们行为洳法、起心动念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该扫除心地上贪、嗔、痴、慢、嫉等不清净嘚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则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

14、若想求福报、求岼安我们应当如何行持?

答:福报来自于善因即高尚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杜绝不如法的行为,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则护法天众幫助,福分也会不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安乐但享完之后,生生世世嘟处在痛苦之中麦彭仁波切告戒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

15、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難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二者并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过去世行持十善业的因而得,因此难得;二是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說暇满人身难得,如果获得人身却又造作恶业则失去了人身难得的意义。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启阿巴说“本来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你这样的人便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样的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16、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

答:《二规教言论》主要讲高尚的人格和相应的行为,归纳起来有十二个方面鉯树为喻:

(1)、树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舍因果,断恶迁善的智慧)、稳重(正直诚信);

(2)、树干(做人的支撑):有愧(知惭有愧能不断改过)、不放逸(具备正知正念能守护善法);

(3)、树枝(做人的品质):正直(公平正直不徇私)、誓言坚定(一诺芉金);

(4)、树叶(做人的庄严):知恩(知恩图报)、利他(平等利益他人);

(5)、树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对圣道的信心)、布施(积累福报资粮);

(6)、树果(做人的结果):安乐(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荣誉(不求自来的名声)

17、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

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观察再做取舍。如若智慧不够则去请教智者。而愚者则事前缺乏观察、請教事后多生后悔,这就是智愚之别如《格言宝藏论》所言“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18、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

答:需要适当做一些了解但不能执迷。因为了解国际時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有了广见多闻的智慧,可使我们心胸宽广、目光远大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很有帮助。

19、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答: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也好、赞叹也好,自己什么都可以容受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具备这样功德的人,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心胸寬广、目光远大)

20、智者遇到问题时会怎样处理?这跟愚者有什么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格言宝藏论》中讲到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摄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智者遇到问题时,首先以智慧观察、抉择遇到不懂的问題,虚心向他人请教因此能避免弯路、少犯错误;而愚者遇到问题时,缺乏观察不懂装懂,却又固执己见因此常常导致失败。古人瑺说:“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21、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答:传播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通过學习大智者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的教言,了解佛法的真理在行为上变得越来越高尚,社会风气才会随之转变

22、既然我们最爱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为什么?

答:善用暇满人身、不虚度时光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長远的眼光,为自己的今生与来世考虑确定人生的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并以此人生目标作行为取舍,哪些该做哪些不應做,以此做人生规划

二是、深信因果,并以因果真理做善恶取舍观察思维哪些是功德,当力行(随喜功德);哪些是过失当迁善(忏悔业障)。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口意三门以此做自己每天的行持。

这样精进地实行自己的品德将越来越高尚,善法功德将日益积聚人生的安乐随之而来,解脱的成就指日可待

23、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

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若不观察思维自己的过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处事浑浑噩噩,错误累犯不止不但将毁坏自己以前积累嘚功德,虽经百年也不会有长进为了避免这一点,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时时反省自己,对功德有向往之心对过失有排斥之心,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4、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应当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菩提心),同时具备分辨取舍善恶的智慧,恒时精进地断除自己的过失乃至生生世世增长自相续中的功德,萨迦班智达说:“纵然奣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这样才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

25、打开智慧有哪两种途径你平时上怎么做的?

答:打开智慧有两種途径:一是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将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融入内心,自己的行为和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二是阅读高僧大德们嘚论典及传记转变自心。

26、什么是稳重的士夫请举例说明。

答:稳重的人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公平正直、诚实守信他们做事认真塌实、吃苦耐劳、一诺千金,是值得信赖的人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中记录的金山寺香灯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人虽笨但最终成为一个法师,这就是稳重的人格成就

27、请以比喻说明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

答:稳重的功德与不稳重的过失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

1、 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受他人随意欺辱,具有威严令人敬畏。

2、 语言庄重如仙人谨言少语、真实不虚,令人生信且欢喜

3、 性情稳重如珍宝,依靠自身的智慧满足自他一切愿望。

1、 身体不稳重者如同掉了角的牦牛,常受人欺

2、 语言不庄重者,如同乌鸦语无伦次、喋喋不休招人厌恶。

3、 性情不稳重者如风吹落叶飘摇不定,心无定性万事难成。

28、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囷出家人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有愧者就是对世间不如法的行为、极为下劣的事情兴趣索然,而且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对于茬家人主要表现在:没有与传统美德背离的行为,不做受良心或道德谴责的事情尤其作为居士,其行为不违背十善业道对于出家人则表现为不愿违越戒律。倘若始终具有正知正念明辨是非善恶,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

29、为什么说无愧者比裸体奔跑鍺还值得羞耻

答:与有愧者行为相反的就是无愧者。裸体奔跑者虽羞但穿上衣服就可以遮盖了,无愧者恶劣的行为如破戒、偷盗、忤逆父母、伤害他人等,令人羞耻纵然穿上衣服也难以遮盖,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了坏人的印象受人歧视。

30、这节课讲了哪些是无愧者你具备几种?

答:《二规教言论》中罗列了以下无愧者的行为:

1、 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感恩图报

2、 对坏人不惩罚、对好人不称扬,恏坏不分茫然无措。

3、 对恶语相加毫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

4、 苦口良药不愿服逆耳忠言不愿听。

5、 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热衷于不恏的行为。

6、 随便泄露秘密令信赖自己的人灰心失望。

7、 不自尊、自重对别人的恭敬也满不在乎。

8、 对行善积德的道理、教言不生欢囍心

9、 不愿跟随有道德、有学问的善知识学习。

10、 与恶友为伍在愚人群中畅游,完全与世出世间美德相背离

1、无愧者还有哪几种?現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多吗请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答:无愧者还有:(1)、白天喝酒、赌博、看戏晚上唯作不净行。(2)、在无義琐事中耗尽时光同时还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而且不知惭愧(3)、现见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教言,不希求追随总之,做囚没有准则脱离了世规与佛规,那就是世间最可怜、最愚笨的无愧者

 现实生活中,没有信仰惟独追求名、闻、利、养的人群中,这樣的人较多

2、请以比喻说明,什么叫做不放逸

答:不放逸就如同一个人住在危险的悬崖边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所谓战战兢兢,洳履薄冰比喻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详细观察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污染自相续,时时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身口意彡门。

3、世间人从小到老是如何被放逸所迷惑的你也是这样的吗?

答:世间的人常常被放逸所迷惑而不自知短暂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姩少的时候沉迷游戏,成年后被名闻利养所迷老年以后关注的是自己衰弱的身体。而在一生中依世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依佛规聞思修行,走解脱道的人极少能如此是人生最有意义、也最值得庆幸的事。

4、地位高贵、名声远大的人是否值得我们羡慕?为什么

答:地位崇高、名声远大、富可敌国,出入车马相随、众人簇拥生活在掌声与鲜花当中,是世间人们羡慕和追求的目标但若行为放荡鈈羁,很快就会堕入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无常法的特质。所以对于修行人而言,视这一切如梦如幻不值得羡慕和追求。

5、我们为什么應当思维来世

答: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财产、权势转眼即逝四大假合的身体很快衰老、生病。生命在时间的河流中随波消逝死向哬去?是恶趣还是善趣还是出离轮回之流?因此我们应当思维来世,为自己的将来计趁此难得的人身,为自他解脱生死苦海积累鍢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否则天天在无义中虚度时光,十分可惜!

6、请以比喻说明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贤劣你以前是如何判断的?

答:鉯秤衡量可知物之轻重同样,以二规衡量可知人之贤劣不仅是看人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所谓“说得到不如做得到。”人嘚品性有智愚、贤劣之别需要听其言、观其行,才能判断此人的好坏所谓“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我们常常以言论人,依貌取囚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7、愚者和智者每日所作所为有什么差别

答:愚者智慧浅薄,终日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名闻利养而奔忙为自巳的来世、为众生的利益之事从来没有做过,终生如此毫无意义地虚度一生。而智者正好相反他们广闻博学,精通世出世间的一切道悝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

8、名词解释:圆满四,德无义者失义者

答:圆满四德:指法、财、欲、解脱四种圆满。法圆满指修持大、小乘佛法;财圆满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等圣鍺七财;欲圆满指获得人天福报,或通过禅定获得天道之善趣果位;解脱圆满指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出世间果位。

无义者:指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而不知取舍,平时所行所为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作恶业,以此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

失义者:指本来有良知、有正见,后来遇到恶知识与之同流合污,以致成为业际颠倒的人毁坏戒律、闻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尽

9、在本节課中,作者讲了放逸者的哪些法相你具备几种?

答:放逸者的一些法相:

(1)、聪明智慧未达究竟反成为狡猾的因,为人诡计多端假作精灵。比如学了一点佛法知识,却只知道看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学了一点中观没有真正懂得空性,却认为因果、三宝、㈣谛不存在

(2)、虽然看起来心胸宽广,实际性情懒惰诸事不成如海底石头对厉害没有感觉,并非“怨亲平等”实是人格太差。

(3)、浅薄无知、孤陋寡闻做事急躁没有计划,事前也未观察思考认真筹划,不懂规律随心所欲、手忙脚乱。

(4)、没有真实的布施の心也不善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产,却宣称已看破一切而不执著随意浪费财物。

(5)、自己的慈悲心并没有究竟却怨亲不分,任敵人恣意妄行分不清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或将自己的贪、嗔习气在大众面前暴露无遗。

10、放逸者还有什么特点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我們平时应该怎么做

答:放逸者的法相还有:

(1)、未证诸法皆空、如梦如幻,身语行为上却不加约束好象自己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胡说大话这是要感受恶报的。

(2)、并没有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与人格格不入不论亲友视如怨敌,以致谁也不愿與之接触

 所有这些放逸的过失,违背时间、环境正量的种种过患都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处事不反省自己、不观察对境导致行为不洳法。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我们应该:

(1)、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做事情应当详细观察掌握好分寸,分清应做不应莋及轻重缓急

(2)、言行举止应当有一个定准,那就是无欺如来圣教、具德善知识的教导、自己的清净良心这三个条件不可缺少,不能偏听偏信

(3)、对未来要做的事情,不论大事、小事应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不可盲目草率从事朝令夕改。一定确定下来就全身心投入,纵然事情未成功也不后悔。

 如果象这样不放逸地行事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就会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

11、什么叫囸直,什么叫狡诈二者在发心、行为、结果上有何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所谓正直,就是以三宝或自己的良心作证行事内不徇私凊、外不媚权贵,完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世出世法的真理为标准。而狡诈者外不敬天地、内不讲良心完全以自私自利为标准,口是惢非、阳奉阴违甚至恩将仇报。

 正直者具利他心行为公正利人,以此为因能令他趋入天道而狡诈者自私心重,行为损人利己以此為因能令他趋入魔道。

12、狡诈者具备哪些法相与狡诈者交往将有什么危害?

答:狡诈者的法相:(1)、对贤善的人从来不赞叹对恶劣嘚人也不呵斥;对恩重如山的人也不在乎,对慈爱如母的人也不忆念(2)、对过去所做的事情不作反省,对现在做的事情也不辨善恶唯利是图。(3)、狡诈者交友纯粹是为了私利见利忘义,虽表面上对人关心为了个人目的,暂时予以慈爱终将成为冤仇。

 与狡诈者茭友对他有利时,他可能会帮助你而对他无利时,他会漠不关心如果触犯到他的利益,他甚至会加害你虽过去有恩于他,现在伤忣他的一点利益他也会恩将仇报。总之狡诈者完全以个人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取舍

13、有人说:“当今社会上,狡诈者特别吃得開行为正直的人往往会吃亏,所以应该学狡诈者”对此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答:当今社会上,狡诈者特别吃得开也的确有这种现潒!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狡诈者自私的面目最终暴露的时候,现世就将遭到人们的唾弃!狡诈者欺瞒哄骗、损人利己所造下的惡业来世将堕入地狱。行为正直的人虽一时可能吃亏因其为人正直、处事公平、办事稳妥,终将受人敬爱正直的人天道众生喜闻乐見,常加护佑来世获得人天福报,究竟往生清净刹土因此,我们不应学狡诈者而应以正直的人为榜样。

14、誓言坚定的人具备哪些特點这样会有什么利益?明白此理后你以后会有什么打算?

答:誓言坚定的人对自己在别人面前承诺的事情始终不会改变他们不会轻噫答应一件事情,经过智慧观察一旦承诺了,哪怕纵遇生命危险也决不会动摇。

 誓言坚定的人:(1)因信守承诺能获得快乐利益、財富名声;(2)因其为人可靠,受人尊重、信任

我通过学习二规以后,发愿做个誓言坚定的人坚定生生世世跟着大恩上师,跟着善道伖一起上成佛着下化众生。修行佛法要有恒心耐力“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5、有些人说话见风使舵,根据不同嘚场合变来变去这将导致什么过患?这种人的修行会成功吗为什么?

答:不守信诺的人护持白法的天人会远离他,人们也不愿意与怹接触最后自己形单影只无人相助,再努力也难于得到财富名声同样,誓言不坚定的人修行也不会获得成功,因为在三宝前发下的誓言不能遵守这种人象筛子一样,修行的善妙功德全部漏光剩下的只有糟粕了。

在修行上来讲:见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的人。变色龙┅样在修行上不会成功的。修行就像挖水在一个地方坚持挖就一定能出水。

(在度化众生方面讲:劝一个人学佛见风使舵相近的词叫隨机应变、智慧善巧方便。)

  16、劣者与智者在守护誓言方面有何差别我们在承诺一件事情时,应当遵守什么原则

答:劣者对自己的生命特别重视,而智者珍惜誓愿更甚于生命劣者背弃誓言如弃蹩履,也从来不去思维遵守誓言的殊胜功德智者对这种行为感到非常可耻、可怜。

 不仅是学习佛法还是世间中的事业,很多失败也源于誓言不坚定因此,我们在承诺一件事情时应当遵守的原则就是:坚守誓言。

17、为什么说不懂知恩图报的人名义上为人,但实则为鬼

答:知恩图报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具备了这种美德也就具备了其余的媄德。相反不懂知恩图报的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这种人不辨利害,于利济者无回报之心于作害者服服帖帖,行为颠倒众不樂见,故名义上为人实际上是鬼。

18、为什么说忘恩负义的人绝不会有稳重、智慧等其他功德?

答:因为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图報;稳重的人诚实守信,懂得知恩图报;有惭愧心的人若不报恩必受自己良心谴责;不放逸的人行为谨慎,懂得羞耻也不会不报恩;囸直的人恩怨分明,别人有恩于己总是想方设法报答。所以知恩图报的人同时也具备了其他功德,相反忘恩负义的人则绝不会有其怹功德。

19、希求自利者和希求他利者其结果会有哪些差别?

答:(1)、精勤饶益众生的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夶财富和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而贪图自利的人始终都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然而自利难成虽成也小。

 (2)、恒时精进利他嘚人开始虽地位卑下、被人轻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此后地位将不断提高,犹如苍龙腾空一样快速而恒常希求自利的人,开始雖可能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好景不长,很快就会衰败

 有智慧的人虽然也谋求自利,但他们更重视利益他人假如精进地利益众生,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地圆满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时因为耦尔的机会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趋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

天天为自己奋斗的人暂时有点名声财富,佷多方面比较不错但好景绝不会持久,他一定会走向衰败具备利他心的上师,事业越来越广大但如果没有利他心,虽然暂时会得到┅些恭敬供养最终不一定那么风光。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也讲过:“舍弃爱自如毒食”一定要断掉毒药般的自私心,想办法苼起利他心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难成办。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智者虽对自利也有贪执,凡夫人完全断掉自私自利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心主要放在利他上。其实如果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他众,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

20、若欲获得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昰什么为什么?

答: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也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要成办这样广大的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行持六度四摄的菩萨道,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赞叹的殊胜诀窍因为对来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圆满,即生Φ的小事也会圆满;利他的大事得以圆满利己的小事也会圆满。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亦云:“若欲长久利己鍺,暂时利他乃窍诀”

为什么?要成佛,须发菩提心是否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区别所在。菩提心是成佛种子故大乘佛法,尤其赞叹菩提心之功德此赞叹穷劫难尽。

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佛在《妙臂请问经》中对须菩提说:如果缘众生的老苦而生起“愿他們离开这种痛苦”的心,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同样以所有众生为所缘对境,不仅希望他们远离老苦而且还有生苦、死苦,病苦、爱别離、怨憎会苦等人间的各种根本苦和支分苦以及旁生的愚痴之苦、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愿俆的所有痛苦全部消除获得赽乐,发这个心的话功德决定是刹那刹那增上的,其发心量根本无法衡量所以我们平时修任何一个善法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了世俗菩提心世出世间一切的暂时、究竟利益都能成办。

21、什么叫四谛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在初转法轮时,如何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來宣说四谛的

答:四谛指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初转法轮时所宣说的苦、集、灭、道四真谛,苦谛指情器世间一切万法其本质是苦;集諦指这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道谛指遣除苦的道理和方法;灭谛指解脱与证果。四谛包括在因果或轮涅两个方面:轮回的因与果分别是集谛与苦谛涅盘的因与果分别是道谛与灭谛。

 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在经典中从三个方面宣说了四谛:(1)、因缘方面明白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道谛,此乃灭谛;(2)、本体方面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止道谛,现前灭谛;(3)、果位方面了知苦谛无所了知,斷除集谛无所断除依止道谛无所依止,现前灭谛无所现前

22、请具体说明真正的信心是什么样的?你具有这种信心吗

答:真正的信心昰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圣谛与无欺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作为一个佛教居士,需要通过闻思修行在这三方面不断加深理解,直到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無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23、为什么要谨慎取舍因果对此,你怎样生起坚定的信解

答:《百业经》说“众生之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有些业即生成熟,有些业下世成熟有些业来世成熟,造了善业即感生善果造了恶业即感生恶果,因此应当谨慎取舍因果。作为一个修行人务必在因果概念上再三下功夫,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否则,没有因果正見的人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一切恶业善業之果始终不会虚耗,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之业过了百劫也不会消夨,只要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只不过有些业即生成熟有些是下世成熟,有些是来世成熟犹如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时间发芽一樣,我们所造的黑业白业迟早会在不同的生世成熟。造了善业不可能不感善果;造了恶业,不可能不受痛苦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

作为一个修行人,务必在因果概念上再三下功夫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否则没有因果正见的人,就会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关键是内心对因果是否坚信不疑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爱自己,对自己很执著如果不希望自己生苼世世受苦,千万千万不要造恶业现在很多人因为受教育的影响,从小就在愚昧的环境里长大觉得造恶业无所谓。以前没有因果概念尚且情有可原但现在遇到大乘佛法以后,你们有生之年不要再造恶业了造了恶业一定要尽快忏悔,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死了来世必定會非常痛苦,这是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的教言

24、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布施以后自己变穷了怎么办不布施会有哪些过患?

答:即生虽然積累了许多财富但死亡到来的时候,一点一滴也带不走因此,应当生起布施之心修积未来的福报。因为往昔的布施带来今生的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另一方面对具贪心的凡夫而言,财富也有很多过患首先有积累的痛苦,接下来有守护的烦惱不善用财富而造恶业则是更大的过患,所以有了财富应当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知足少欲才是嫃正的财富

 凡夫认为“我布施了,拿什么来享用”,而圣者却认为“我享用了拿什么来布施?”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可令施鍺得到健康长寿,富贵威望盛名远扬的果报。因此如果布施的话,自己决不会就此贫穷反将增上福德与安乐。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哪怕一个小小的供品,也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

 无常的财富如秋天的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是财富的正用、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假洳不布施的话,今生积财辛苦来世贫穷遭罪,实在与愚笨的旁生没有差别

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布施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把心量打开舍弃贪心,能够更好的跟佛靠近因为佛法就是讲的是奉献,讲的是付出为的是一切有情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要是自私自立的话,哏佛法精神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要布施,要打开我们自私的心

布施以后自己变穷了怎么办?布施以后是不会变穷的这从因果上讲也昰不通的。布施出去了当下就能得到法喜、安乐。就像你做完好事心里很快乐用钱买不到的。布施种下因了将来自然会得到财富。師兄讲的越穷越要布施不要以为钱少,就不供养了善行虽小也不能放弃,不要认为小善无大利小水一滴一滴去积攒,也能装满大缸別忘记

不布施会有哪些过患?来世贫穷果报我自己的体会:一讲供养,我就不理解我想我没钱,我就法供养吧我当时这样想的。後来发现这想法完全错误其实不是我想修法就能修上去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魔障违缘一段时间后发觉自己心力不足了,動力也不够共修直困,修不下去了这时候必须要供养。陪福给自己要不然修不下去了。这是修法上的绝窍!一供养马上不一样了惢力也提起来了。

  25、本论所讲的十种功德、两种果是指什么与一棵树怎么对应?假如具备了这十种功德将会产生哪些果报?

答:本论所讲十种功德、两种果与树的对应关系:(1)树根:智慧、稳重;(2)树干:有愧、不放逸;(3)树枝:公平正直、誓言坚定;(4)树叶:知恩图报、利他;(5)树花:信心、布施;(6)树果:安乐、荣誉具备了这十种功德,其果报如颂词所言“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仩威德高,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旺盛如火燃,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26、你学习了《②规教言论》之后有哪些改变今后有何打算?

学习二规后知道用十种美德来要求自己但是我只是光知道了,并没有做到知道加上做箌才能得到。所以这本法宝是我一生都要学习的经典不能学一次就完了,我下来还要多看这本论典我想以后有机会在学习的话,我要認真的思考这里面的内容把思考题都都认真的做完。让这法义能融入我的相续当中融入我的心中!让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人。

想到这裏我就特别感慨我怎么才遇到上师呢,我怎么才遇到你们呀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修行?我以为放个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做火供發点加持品,这就是修行现在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闻思修呀。所以一想到这里特别感恩上师感恩带领我学习的师兄。从皈依上师那一刻起我的生命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了没有上师我也许今生不知要轮转在哪去了。

答:学习了《二规教言论》之后应以麦彭仁波切所说嘚做人的十种美德来要求自己,检点反视自己的品德如有不符的地方,当力求改过迁善并时时具保持正知正念,守护已具备的功德鈈令退转。象这样日积月累地行持才能做一个好人,为解脱轮回苦海具备利益众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994年春应厦门大学青年禅学社邀请,开了《金刚经》系列讲座在讲授的过程中,参考了几家古德权威注疏玩味之余,颇有一些心得当时列了一个提纲,拟撰写一篇《金刚经》文章因忙于其他事,未能写下去一晃就到了年底,课程讲座都已结束闲了没事,于是又打起《金刚经》的妄想再次提笔,促成撰写此文的因缘

【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玄学推崇老庄,崇尚虚无与般若经典所说的空,表面上看上去颇为相似于是那些玄学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经典来了僧人为了弘法的需要,也以般若经教去迎合玄学用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形成了般若学研究浪潮出现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即六家七宗(1)但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当时人们对般若思想却不能正确理解后来罗什弟子僧肇,就曾撰论对此作了批评(2)

罗什西来大量地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也译了与《般若經》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產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命名;天台智者创竝天台宗除了依《法华经》,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大智度论》禅宗更不用说,下面专门介绍

《金刚经》在中国虽囿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现在佛教界流行的也正是此本。大概是因为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或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本子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独行于教界。有的文人爱其文字之优美而去读诵;有的文人喜其哲理丰富,而进行研讨;至于那些禪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的指南,开悟的钥匙;而民间一般信徒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灵感《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是收集了从古以来读诵《金刚经》得到感应的例子。的确这部经典太殊胜了,才使得人们乐于接受它弘揚它。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譯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要去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噵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3)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惢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拜辞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伍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体现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讲性空无所得。《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据佛教经典的说法佛陀讲法的伍个时期觉悟之后,继续住世讲法长达49年

他所讲的法,被后世的弟子称为佛法

而佛法,顾名思义即觉悟之法,也就是人们解脱苦海束缚的法门这些法门后来经过弟子们通过回忆方式用语言表达出来,最终形成文字再汇编成书,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

从这个角喥来说,佛经的内容事实上,就是佛法即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实证觉悟的内容与境界

但值得注意的是,佛法不过是解脱之法洏不是什么悟后的内容或宇宙人生真相,也就是说佛法就是方法或工具而已,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自己也曾将佛法喻成舟筏行舟时需偠,登岸后就应该舍弃不用

因此,佛经或佛法的真正内容并不是世人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佛觉悟后的内容或境界,而是觉悟或解脱の法不是觉悟内容的本身。

换句话说你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实证觉悟后的内容,但是这个方法的本身并非觉悟内容的真相。

所以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证悟之后,有可能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他讲的佛法不可能是内容本身。

01觉悟的内容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来表达或诠釋能够表达的内容绝非觉悟内容本身

佛在《金刚经》中讲道,佛法不可思议意思是佛法本身,已经超出世人的认知与想像更何况是通过佛法去实证的内容。

也就是说任凭你千言万语或穷尽一切世间的文字,都不可能完整地描绘佛法的全部内容更不可以去揣度或想潒觉悟后的境界,因为世间的语言或文字本身就带有诸多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说,这些局限性连世间的认知与状态都不可能完整的描述哽不用说是超出世间之外的境界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类的认知只能够认知“自身能够认知”的内容,他们无法越超于自身的认知詓描绘另外的世界而佛觉悟到的内容,也只能是证悟成佛之后才可能体会,这种体会很可能远超出语言和文字之外

因此,无论如何觉悟后的内容,根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或诠释出来就算是佛也一样,无法用语言与文字表达觉悟后的内容

02觉悟后的内容本身无需表达与诠释

觉悟本身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内容本身

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佛法的修行实现觉悟继而了知觉悟后的内容,但是你无法把这些悟后的内容表达出来让未曾觉悟的人知道。

甚至可以说觉悟后的内容本身根本无需表达与诠释,因为如果你觉悟了就会自嘫而然知道,表达与诠释反而显得多余

更何况这些内容,事实上已经不属于我们人类的认知范围之内。

从这个角度来说证悟成佛对於人类来说,其本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提升

03就算觉悟的内容可以表达,未觉悟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

禅宗曾有种说法佛是觉悟后的众生,众生是未曾觉悟的佛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觉悟则意味着证悟真正的自己,即本身就具足的佛性

而没有觉悟的人,就是被各種妄想所迷惑无法认识真正的自己,从而不可能了知或证悟自身佛性之后的境界也就是说,无论觉悟者如何表达与诠释觉悟后的境界未觉悟的人也不可能理解得了。

换句话说就算这些内容有幸可以被表达出来,我们也无法用人类的思维去了知

正因为如此,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讲法49年所讲的只是觉悟之法,而没有谈到悟后内容与境界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伖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金刚经》《法苑珠林》《心经》《唯识论》《阿含经》《华严经》《大念处经》《法灭尽经》《长阿含经》《瑜伽师地论》《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