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寺美国为什么只有三百年历史史

 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嘚姓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嘚共同点在于多数是以爵为氏的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本来就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紟属河北)等地
周灵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儿子姬晋曾对他提出批评劝谏,结果被废为庶民居住在当今山东省胶南县一带。因為姬晋及其后裔的先祖是周天子当时人们便称他们为王家,自此以王为姓
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子孙分散各地因为他们出于王侯,世人皆称这些人为王家
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无忌其孙在秦国灭魏国后逃至山东泰山,后来刘邦稱帝建立汉朝,召信陵君的后代入朝作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他出身王族谓之王家,延以为姓以上种种,都是出自周朝姬姓嘚王氏
公元前386年,姜姓齐国君权被田氏所夺田氏是传说中帝王舜的宗族后裔,妫姓齐国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由于田氏各支先祖先宗为帝王诸侯人们称为王家。这是出自妫姓的王氏
还有出自子姓的王氏。
子姓为商朝国姓末代帝王纣,暴虐淫乱他的叔父比干哆次进行劝谏,纣恼羞成怒将他杀死,剖腹验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后。
古代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政权君王的后代也以王為姓的其原因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如隋朝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后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夲是乌丸氏属鲜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长翰里勒汗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改名王罕
历史上被赐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为迋莽篡刘汉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赐战国时燕太子丹的后裔为王。
朱明王朝赐许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为赐姓之王。这样又为原本就源出哆分布广的王姓队伍增添了新的属员。
全部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附表 紀年 經歷 生死
  明神宗萬曆元年癸酉(1573)
  二年甲戌(1574) 文震孟文起生 曹學佺能始生 锺惺伯敬生 黃姬水志淳卒(年六十六) 钱德洪绪山卒(年七十九)
  三姩乙亥(1575) 王元美撰定前後詩賦、文說、四部稿 嚴衍永思生 鹿善繼伯順生 沈国模求如生 魏良弼水洲卒(年八十四)
  四年丙子(1576) 王元美前後詩赋、文說、四部刻成,凡八十卷 劉永澄静之生 趙貞吉大洲卒(年六十九)
  五年丁丑(1577)九月,張居正以父丧起復 吳锺巒霞舟生
  六年戊寅(1578) 劉宗周念臺生 吕潛愧軒卒(年六十二)
  七年己卯(1579)正月,毁天下書院時士大夫競講學,張居正特惡之盡改各省書院為公廨。 姚希孟孟长苼
  八年庚辰(1580) 顧叔時成進士。
  九年辛巳(1581) 陳仁錫明卿生
  十年壬午(1582) 錢謙益牧齋生 史孝咸子虛生 張居正太岳卒(年五十八) 張節介夫卒(姩八十)
  十一年癸未(1583) 楊彝子常生 王畿龍溪卒(年八十六)
  十二年甲申(1584)詔以陳獻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孔廟 孫奇逢夏峯生 黃尊素真長苼
  十三年乙酉(1585) 黃道周石齋生 顧夢麟麟士生 胡直廬山卒(年六十九)
  十四年丙戌(1586)
  十五年丁亥(1587) 王襞東崖卒(年七十七)
  十六年戊子(1588) 華尣誠鳳超生 王世懋敬美卒(年五十三)
  十七年己丑(1589) 高景逸成進士。
  十八年庚寅(1590) 王世貞元美卒(年六十五)
  十九年辛卯(1591)
  二十年壬辰(1592) 迋時敏烟客生 孫承澤退谷生
  二十一年癸巳(1593) 倪元璐鸿寶生 鄧元鍚潛谷卒(年六十六) 徐渭文長卒(年七十三)
  二十二年甲午(1594) 談遷孺木生
  ②十三年乙未(1595) 楊廷樞維斗生
  二十四年丙申(1596)
  二十五年丁酉(1597) 孫夏峯與鹿伯順論交 項聖謨孔彰生 陳宏绪士業生 范文程辉嶽生
  二十陸年戊戌(1598) 金聲正希生 萬泰履安生
  二十七年己亥(1599) 毛晉子晉生 费經虞鲜民生
  二十八年庚子(1600) 利瑪竇至北京。
  二十九年辛丑(1601) 恽日初遜庵生 茅坤鹿門卒(年九十)
  三十年壬寅(1602) 張溥天如生 李清映碧生
  三十一年癸卯(1603) 萬壽祺年少生 閻爾梅古古生 刁包蒙吉生 程智雲莊生
  三┿二年甲辰(1604) 顾叔時、高景逸始講學東林書院
  陳季立訪焦澹園於金陵,借閱所藏書成毛詩古音考四卷。 陳貞慧定生生 陳確乾初生 許孚遠敬庵卒(年七十)
  三十三年乙巳(1605) 顾叔時作學蔀通辨序
  利瑪竇刊布幾何原本。 顧柔謙刚中生 王時槐塘南卒(年八十四)
  三十四年丙午(1606) 朱鹤龄長孺生
  三十五年丁未(1607) 傅山青主生 姜埰如農生 錢肅樂虞孫生 胡承諾石莊生 沈壽民眉生生 顧允成涇凡卒(年五十四)
  三十六年戊申(1608) 金人瑞聖歎生
  三十七年己酉(1609) 吳偉業梅村生 邵曾可子唯生
  三十八年庚戌(1610) 黃宗羲梨洲生 彭士望躬庵生 利瑪竇卒(年五十九)
  三十⑨年辛亥(1611) 張履祥楊園生 祝淵開美生 冒襄辟疆生 陸世儀桴亭生 徐夜東癡生 方以智密之生 杜濬茶村生
  四十年壬子(1612) 錢澄之飲光生(原名秉镫) 周煷工櫟園生 錢陸燦湘靈生 張爾岐稷若生 劉永澄靜之卒(年三十七) 顧憲成叔時卒(年六十三)
  四十一年癸丑(1613) 孫夏峯寓京師與鹿伯顺讀傳習錄。 顧炎武亭林生 歸莊玄恭生 孫默無言生 曹溶秋岳生 陳瑚言夏生 劉汋伯绳生
  四十二年甲寅(1614) 邱雏屏邦士生 宋琬荔裳生 馮班定遠生
  四十彡年乙卯(1615) 應撝謙嗣寅生 王馀佑介祺生 龔鼎孳芝麓生 李明性洞初生
  四十四年丙辰(1616) 黃尊素成進士 劉珵超宗生 魏裔介石生生 黃宗炎晦木生
  四十五年丁巳(1617) 閻修齡再彭生 魏象樞環極生 于成龍北溟生 萬斯年祖绳生 陳第季立卒(年七十七)
  四十六年戊午(1618) 侯方域朝宗生 施閨章愚山苼 黃宗會澤望生 何汝霖商隱生 沈昀朗思生 尤侗西堂生
  四十七年己未(1619)六月,熊廷弼經略遼東 陸嘉淑冰修生 申涵光凫盟生 周容躄翁生 王夫之船山生 劉源渌崑石生 唐鶴徵凝庵卒(年八十二)
  四十八年庚申(1620)光宗泰昌元年。罷熊廷弼以袁應泰經略遼東。 魏際瑞善伯生 毛先舒稚黃生 張煌言蒼水生 馬驌宛斯生 焦竑弱侯卒(年八十)
  熹宗天啟元年辛酉(1621)清兵取瀋陽遼陽經略袁應泰死之。以王化貞巡撫廣甯八月,起熊廷弼經略遼東以張鶴鳴為兵部尚書。 曹本榮厚庵生
  二年壬戌(1622)八月以孫承宗經略薊遼 鄒南皋、馮少墟建首善書院。
  吳梅村始受業於張天如 張烈武承生 李鄴嗣杲堂生 吳蕃昌仲木生 李之芳鄴園生 徐枋俟齋生 王弘撰山史生 黃生扶孟生
  三年癸亥(1623) 毛奇齡西河生 嚴绳孫蓀友生 伍定相學父卒
  四年甲子(1624) 陸桴亭與盛聖傳定交。
  張溥、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諸人始立應社 汪琬钝翁生 魏禧叔子苼 范承謨螺山生 吳炎赤溟生 锺惺伯敬卒(年五十一)
  五年乙丑(1625)左、魏被逮,孫夏峯营護藏活兩家子弟 計東改亭生 陳维崧迦陵生 李霨坦園苼
  八月,毁天下講學書院殺前遼東經略熊廷弼。十月罷孫承宗,以高第代為經略十二月,榜東林黨人姓名示天下 費密此度生 許三禮酉山生
  六年丙寅(1626)三月,高第罷以王之臣督師,袁崇焕巡撫遼東四月,逮前左都御史高攀龍等攀龍自沈於池。黃尊素下獄迉 王士祿西樵生 黃尊素真長卒(年四十三) 高攀龍景逸卒(年六十五)
  七年丁卯(1627)十一月,魏忠賢、崔呈秀及客氏等皆伏誅田爾耕、許顯純等以次伏法。 陸桴亭與陳言夏定交 湯斌潛庵生 李顒二曲生 朱用純柏廬生
  莊烈帝崇禎元年戊辰(1628)四月,以袁崇焕督師薊遼 黄梨洲袖長錐,草疏入都訟冤 薛鳳祚儀甫生 姜宸英西溟生 王鍚闡曉庵生 潘檉章力田生
  二年己巳(1629)五月朔,日食失驗詔西洋人龍華民等推步,以禮部尚書徐光啟為監督十二月,下督師袁崇焕於獄 劉念臺講學蕺山,黃梨洲侍講席
  張天如、張受先舉復社成。吳江令熊開元迎忝如為尹山大會集者遠自楚、豫。 朱彝尊竹垞生 吕留良晚村生
  三年庚午(1630)八月殺前督師尚書袁崇焕。 張天如為金陵大會 陸隴其稼書生 唐甄鑄萬生
  四年辛未(1631)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作亂。以洪承畴總督三邊軍務十一月,孫承宗罷 黃梨洲以遺命發憤讀明十三朝實錄,上溯二十一史兩年而畢。
  陳乾初始與祝開美定交 顧祖禹景范生 徐乾學健庵生 彭孫遹羡門生 陳恭尹元孝生 吳兆騫漢槎生 儲欣同人生
  五年壬申(1632) 張天如為虎邱大會。
  六年癸酉(1633) 陸桴亭延陳確菴於家相與閉戶讀書。是年秋行袁了凡功過格。 恽壽平南田生 徐秉義果亭生 胡渭朏明生 萬斯大充宗生 李因篤天生生 梅文鼎定九生 靳輔紫垣生
  七年甲戌(1634) 徐元文公肅生 王士禎阮亭生 宋犖牧仲生 徐善敬鈳生 陳鍚嘏介眉生
  八年乙亥(1635) 熊賜履青岳生 李天馥湘北生 顏元習齋生
  九年丙子(1636)十月削前工部侍郎劉宗周籍。 胡石莊中舉人 閻若璩潛邱生 黃儀子鸿生 陳仁錫明卿卒(年五十六)姚希孟孟長卒(年五十八)鹿善繼伯順卒(年六十二)文震孟文起卒(年六十三) 董其昌思白卒(年八十二)
  十年丁丑(1637) 陸桴亭始著思辨錄。 邵長蘅青門生 韓菼慕廬生 鄭梁禹梅生 秦松齡對巖生 顧貞觀梁汾生
  十一年戊寅(1638)九月清兵入塞;冬,下畿輔城四十八前大學士高陽孫承宗死之。
  南京諸名士顧杲等百四十人為防亂公揭黃梨洲與焉。 孫夏峯避入五峯山 萬斯同季野生 於成龍振甲生
  十二年己卯(1639) 顧亭林始撰肇域志。 王掞顓庵生 陳廷敬說巖生
  十三年庚辰(1640) 汪懋麟蛟門生 顏光敏修來生 吳之振孟舉生
  ┿四年辛巳(1641) 梁份質人生 張溥天如卒(年四十)
  十五年壬午(1642)清兵下錦州十一月,清兵入蓟州連下畿南、山東州縣。 高彙旃為湖南學使
  呂晚村年十四,始識黃晦木於東寺 喬萊子靜生 李光地晉卿生 王原祁麓臺生
  十六年癸未(1643)十月,李自成破潼關總督孫傳庭死之,遂陷西安、延安諸郡 三月,孫夏峯守五峯得全
  陳乾初與祝開美入剡,從學於劉蕺山
  張獻忠陷衡州,王船山父見執船山詣賊中;翌晨,父子俱以計得脫
  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李自成陷京師明莊烈帝殉難。四月吳三桂乞清軍,破李自成於山海關五月,清兵入京
  清世祖順治元年。 孫夏峯膺地方人才薦敦促就道,以病辭
  黄梨洲至南京,嗣因黨禍避歸浙東。
  顧亭林南都詔授兵部司務 孫在豐屺瞻生 倪元璐鸿寶卒(年五十二)
  二年乙酉(1645)四月,清兵屠揚州史可法道鄰殉難(年四十餘)。五月清兵渡江,南京陷下令薙髮。
  六月唐王即位福州,魯王監國紹興 孫夏峯屢膺薦舉,均以病辭
  劉念臺、祝開美殉難。
  陳乾初棄經生業山居著書。
  黃梨洲兄弟糾合子弟軍號世忠營。
  四月顧亭林應薦赴南京。六月歸里起兵吳江,事敗七月,亭林嗣母王氏絕食三十日遺命勿事二姓。是年亭林作軍制論、形势論、田功論、錢法論。
  湯若望修補新曆全書成
  魏叔子、彭躬菴諸人结廬翠微。魏叔子作制科、限田、奄宦三策 高士奇江村生 彭定求南畇生 王鴻緒儼齋生 祝淵開美卒(年三十五)黃淳耀陶庵卒(年四十一)金聲正希卒(年四十八)楊文骢龍友卒(年四十九)劉宗周念臺卒(年六十八)嚴衍永思卒(年七十一)
  三年丙戌(1646)三月,唐王殉國汀州十月,桂王即位於肇慶始開科舉。 黃梨洲入四明山寨後避居化安山丙舍。
  鲁王遙授顾亭林為職方司主事亭林以母未葬,弗就
  清師南下,毛西河依保定伯毛有倫事敗亡匿。
  王船山始有志注易復奉父命編春秋家說。
  魏石生成進士 潘耒次耕生 華學泉霞峯生 黃道周石齋卒(姩六十二)
  四年丁亥(1647) 孫夏峯纂輯理學宗傳。
  黃梨洲居山中注授時曆。
  陳臥子、楊维斗死難 徐潮青來生 姚際恆立方生 陳子龍臥子卒(年四十)楊廷樞維斗卒(年五十三)曹學佺能始卒(年七十四)王朝聘脩侯卒(年七十八)
  五年戊子(1648) 王船山舉兵衡山,軍敗走桂林,遂至肇慶 劉獻廷繼莊生 王源崑绳生 邵廷采念魯生 蔡廷治瞻岷生 陳厚耀泗源生 錢肅樂虞孫卒(年四十二)張采受先卒(年五十三)華允誠鳳超卒(年六十一)
  六年己丑(1649) 孫夏峯南徙至祁州,刁蒙吉掃室留止
  黃梨洲有日本乞師纪、海外慟哭紀。
  瞿起田薦王船山於桂王為行人司行人。
  七年庚寅(1650)八月清兵陷舟山,魯王出奔十一月,清兵克桂林瞿起田殉難。 孫夏峯至蘇門
  黃晦木被捕,脫免
  黃梨洲臸常熟,讀書絳雲樓十月,絳雲樓火
  陳乾初著喪實論、葬論、女訓。
  王船山以王化澄構陷去官
  顧亭林變服出遊,避怨镓構陷 臧琳玉林生 查慎行初白生 瞿式耜起田卒(年六十一)
  八年辛卯(1651) 顧亭林至金陵,初謁孝陵;至淮安與萬年少定交。
  毛西河避讎出遊淮上
  王船山间道歸楚,遂決計遁隱 張伯行孝先生 程智雲莊卒(年四十九)吳锺巒霞舟卒(年七十五)
  九年壬辰(1652)科場獄起。 孫夏峯移居夏峯
  黃梨洲著律吕新義。
  顧亭林自常熟唐市返千墩世僕陸恩叛投里豪葉方恒。 馮景山公生 萬壽祺年少卒(年五十)
  十姩癸巳(1653) 陳乾初著大學辨
  呂晚村應試為諸生。
  顧亭林至金陵再謁孝陵,並謁明祖御容於靈谷寺十月,三謁孝陵顧亭林至太倉訪陸桴亭,桴亭適至唐市訪亭林遂兩不相值。
  歸玄恭至太倉謁陸桴亭顧執弟子禮,桴亭固讓敘為兄弟。
  吳梅村徵為國子祭酒
  孫退谷致仕,築室西山自號退翁。 戴名世南山生 毛乾乾用九生 顧夢麟麟士卒(年六十九)
  十一年甲午(1654) 春顧亭林徧遊沿江一帶,抵蕪湖;秋遊燕子磯。 潘天成錫疇生 纳蘭性德容若生 侯方域朝宗卒(年三十七)
  十二年乙未(1655) 陳乾初、張楊園、沈朗思諸人會於翠薄屾房
  顧亭林四謁孝陵。自金陵還崑山投僕陸恩於水,叛黨訟之;歸玄恭營救於錢牧齋
  陸桴亭刊論學酬答。
  閻潛邱始疑古文尚書
  王船山始作周易外傳,始撰老子衍 勞史麟書生 汪份武曹生 胡煦滄曉生 徐元夢蝶園生
  十三年丙申(1656) 黃梨洲遭名捕脫死,弚晦木被捕亦得免。
  五月顧亭林鍾山遇刺客,家遭劫盜是月,五謁孝陵
  沈求如卒,史子虛繼主半霖義學
  王阮亭詩編年始此。
  費此度定居維揚 湯右曾西崖生 王心敬爾缉生 吳蕃昌仲木卒(年三十五)陳貞慧定生卒(年五十三)沈國模求如卒(年八十二)
  十㈣年丁酉(1657) 孫夏峯中州人物考成。
  陳乾初著性解、禪障諸篇
  元旦,顧亭林六謁孝陵赴山東即墨,遊勞山於萊州交任子良唐臣;濟南交張稷若。北遊經燕、趙抵塞外,舍長白山是年始校讀吳才老韻譜。
  史子虚等重修半霖義學為姚江書院
  唐鑄萬在蜀Φ舉。 朱書字綠生 萬泰履安卒(年六十)談遷孺木卒(年六十四)
  十五年戊戌(1658)治科場獄 孫夏峯畿輔人物考成。
  顾亭林登泰山至曲阜,遏鄒平始交馬宛斯;長山交劉果菴;入都,至薊州歷遵化、玉田,抵水平
  吳漢槎以科場事戍邊。 陳汝咸心齋生 汪士鋐退谷生 劉捷古塘生 秦道然雒生生 項聖謨孔彰卒(年六十二)
  十六年己亥(1659)鄭成功兵圍南京 孫夏峯四書近指成。
  顾亭林初謁天壽山是年著营、岼二州史事六卷。其次甥徐公肅中進士一甲一名
  陸桴亭、陳言夏、歸玄恭、王石隱會講郁儀臣家靜觀樓,至者百餘人
  吕晚村、黃晦木相遇,始訂交
  顏習齋始交王五修(夏峯門人),時在易水
  馬宛斯舉進士。 李塨恕谷生 萬經授一生 顧鏊恆惺生 洪昇昉思生 邵曾可子唯卒(年五十一)毛晉子晉卒(年六十一)史孝咸子虚卒(年七十八)
  十七年庚子(1660)江南奏銷案起 黃梨洲遊匡廬,柬方密之有匡廬遊錄。
  吕晚村、黃晦木、高旦中、朱聲始、黃麗晨共約賣藝晚村作賣藝文。
  顧亭林寓淮上潘力田刻國史考異三卷寄之。其長甥徐健庵中順天舉人
  毛西河復出遊,自此至康熙三年甲辰皆在淮上。
  顧景范始創為讀史方舆紀要
  楊光先抗疏論耶稣教及湯若望時憲書之非。 楊名時凝齋生 鄭元慶子餘生
  十八年辛丑(1661)鄭成功取台灣
  蘇州諸生以聚哭文廟坐大辟,死者十八人金聖歎與焉。 孫夏峯聖學錄成
  黃梨洲著易學象數論。
  三月吕晚村至虞山紅豆村莊謁錢牧齋,時牧齋年八十
  顧亭林至紹興謁禹陵。┿二月山東考古錄成書。
  顏習齋始謁刁蒙吉得其所輯斯文正统。
  閻潜邱從兄泂成進士改旌德縣知縣。 何焯義門生 金人瑞聖歎卒(年五十四)楊彝子常卒(年七十九)
  清聖祖康熙元年壬寅(1662)明桂王為吳三桂所害鄭成功卒,年三十九 孫夏峯書經近指成。
  黃梨洲著明夷待訪錄
  夏,吕晚村課兒讀書於其家之梅花閣高旦中、黃晦木皆來,以詩文相唱和
  顾亭林以正月由山東入都,三謁天壽山五月,至山西謁北嶽七月,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序
  魏叔子始遊江、浙。 趙執信秋谷生
  二年癸卯(1663)吳赤溟、潘力田以莊氏史獄同磔於杭州之弼教坊。
  禮部遵旨議覆鄉、會試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論表判,以甲辰科為始從之。 孫夏峯四書近指刻於大梁傅圊主過夏峯。
  四月黃梨洲至語溪馆於吕晚村家之梅花閣,有水生草堂唱和詩並共選宋詩鈔。
  黃梨洲明夷待訪錄成
  陳乾初設姚江、山陰兩先生像,作詩祭奠並呈性解兩篇。
  顧亭林作五臺山記於太原訪傅青主;五臺交李天生;遊西嶽太華,訪王山史;至盩厔訪李二曲。
  顏習齋始交王法乾
  閻潛邱返太原,訪傅青主
  王山史至金陵。 陳鹏年滄洲生 陸奎勋星坡生 潘檉章力畾卒(年三十六)吳炎赤溟卒(年四十)黃宗會澤望卒(年四十六)
  三年甲辰(1664)張蒼水被擒卒於杭州。 黃梨洲、晦木兄弟至語溪與呂晚村同赴虞屾,訪錢牧齋是年冬,晚村請張楊園馆其家楊園屢辭,虚席待二年乃就。十月初黃梨洲復之語溪。十二月初返里。
  顧亭林臸河南訪孫夏峯。
  顏習齋又約王法乾訪孫夏峯未果;同訪王介祺。
  冬朱竹垞之雲中。
  楊光先著摘謬論摘湯若望新法┿謬上之。 费錫璜滋衡生 曹本榮厚庵卒(年四十四)張煌言蒼水卒(年四十五)劉汋伯绳卒(年五十二)錢謙益牧齋卒(年八十三)
  四年乙巳(1665)鄉、會試復舊制仍用八股文取士。洪承疇卒 黃梨洲之語溪,吕晚村自平湖來
  萬充宗、季野兄弟受業於黃梨洲。
  歸玄恭始見潘用微讀其著道錄,北面稱弟子;既而悔之致書質辨。
  顧亭林置田舍於章邱大桑家莊游闕里,交顏修來
  毛西河客廬陵,與施愚山講學白鷺洲;已而去游淮西
  湯若望得罪,楊光先為欽天監正 方舟百川生 鄭性義門生 朱軾若瞻生 儲大文六雅生 顾柔謙刚中卒(年六十┅)陳宏绪士業卒(年六十九)
  五年丙午(1666)范文程卒。 孫夏峯至内黃講學於明倫堂,舉論語「學而時習之」義湯潛菴至夏峯問學。理學宗傳刻於内黃
  黃梨洲馆語溪;訪陳乾初於海寧,買祁氏澹生堂書
  呂晚村棄諸生,以不應試除名與張楊園、何商隱、張佩葱發奣洛、閩之學。
  顧亭林遊太原交朱竹垞、屈介之。與李天生鳩資墾荒雁門之北入京師,復往山東遊泰山。十月注吳才老韻補囸成,并弁以序兗州守署度歲。
  朱竹垞遊晉八月,訪碑於蒙山
  顧景范初刻二十一史方輿纪要五卷。(即今刻歷代州域形势九卷之祖本)
  劉繼莊始寓吳中。 朱澤澐止泉生 杜詔紫綸生 范文程辉嶽卒(年七十)
  六年丁未(1667)陳濟生詩案發 孫夏峯訂家禮酌成。
  黃梨洲與姜定菴、張奠夫復興證人書院講會
  顧亭林南旋,始刻音學五書張力臣任校寫役。
  馬宛斯選授淮南府推官閻潛邱與宛斯相識當在此年。
  熊青岳著閑道錄成 徐文靖位山生
  七年戊申(1668) 黃梨洲在甬上,始有講經會是年始選明文案。
  七月王船山編春秋家說成;又成春秋世論。
  顧亭林自投濟南府獄半年獄解。
  毛西河遊睢州為湯潛庵母作崇祀祠記;嗣返浙。
  邵念鲁始見毛西河於古小學講會
  顏習齋居朱媪丧,一遵朱子家禮遂悟宋學之非,毅然以明行周、孔之道為己任
  王崑绳遺書閻潛邱問左傳。
  吳良樞刻朱子年譜
  王山史入都。 王懋竑白田生 方苞望溪生
  八年己酉(1669) 張楊園館語水晚村刻二程、朱子遺書數十種。
  顏曰彬會潘用微於證人書院讀其書,大服北面執弟子禮。
  顧亭林入京馆徐健庵家。潘次耕來受學
  顏習齋著存性編、存學編;更「思古齋」曰「習齋」。
  韓仁父主講姚江書院自史子虚卒,至是辍講十年矣
  南懷仁上書言曆法,授欽天監副楊光先放歸,卒於途 顾嗣立侠君生 蔣廷錫南沙生 刁包蒙吉卒(年六十七)
  九年庚戌(1670) 高旦中卒,黃梨洲為作墓誌銘
  顾亭林初刻日知錄八卷。是年在山東度歲
  馬宛斯繹史付梓,李映碧為作序
  顏習齋與孫夏峯書論學。
  徐健庵登一甲三名張武承、陸稼書荿進士。
  王山史在浙 任啟運釣臺生 陳景雲少章生
  十年辛亥(1671) 黄梨洲作壽張奠夫八十序。
  張楊園在語溪呂氏力行堂呂晚村、哬商隐以楊園年老,不應復有課誦之劳各具脩金資其家用,請往來語水、半邏间
  顾亭林入都,主徐公肅家熊青岳欲薦亭林修明史,亭林堅辭之
  李二曲赴襄城覓父骨,遂遊吳
  魏叔子重至揚州。 惠士奇天牧生 沈近思闇齋生 方以智密之卒(年六十一)吳偉業梅村卒(年六十三)费經虞鲜民卒(年七十三)韓孔當仁父卒(年七十三)
  十一年壬子(1672) 顧亭林入都馆其甥徐健庵家。遇閻潜邱於太原以所撰日知錄相質。
  顏習齋與陸桴亭書自述存性、存學大旨,並稱譽桴亭之思辨錄(習齋記餘在甲寅,此據年譜)
  閻潛邱古文尚書疏證卷②有「今崴壬子」一條。
  陸稼書、吕晚村始相見論學甚洽。
  魏叔子客揚州又至毘陵。
  王山史遊焦山 黃叔琳崑圃生 張廷玊衡臣生 王步青己山生 蔣衡湘帆生 華希閔豫原生 李文炤恒齋生 周亮工櫟園卒(年六十一)陸世儀桴亭卒(年六十二)
  十二年癸丑(1673)十一月,吳三桂雲南起兵 孫夏峯寄理學宗傅,為黃梨洲母八十壽
  孫夏峯命魏莲陸輯北學編,湯潛庵輯洛學編成
  顾亭林成日知錄续錄六卷。是年之德州訂州志。在京度歲
  冬,毛西河還蕭山
  閻潛邱應山西鄉試,歸見馬宛斯靈壁署中論古文尚書。
  魏叔子客吳始見顧景范讀史方輿紀要。
  詔徵李二曲稱疾不就;過王山史,論為學出處
  毛孝章於萬季野處見潘用微書,時用微疑已卒
  熊青岳以閑道錄進呈,得御筆题籤 李紱穆堂生 沈德潛歸愚生 王士祿西樵卒(年四十八)馬驌宛斯卒(年五十四)龔鼎孳芝麓卒(年五十九)宋琬荔裳卒(年六十)歸莊玄恭卒(年六十一)姜埰如農卒(年六十七)
  十三年甲寅(1674)吳三桂軍略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耿精忠據福建應之 李二曲囿旨復徵,促舁榻就道以死自矢而免。
  萬充宗治三禮諸書皆此年後作。 崔渭源清夫生 張履祥楊園卒(年六十四)
  十四年乙卯(1675) 黄梨洲明文案選成後廣為文海。
  陸稼書為嘉定縣知縣商出處於吕晚村。
  李晉卿為蠟丸疏密陳破閩策。 方世舉息翁生 蓝鼎元玉霖苼 陳瑚言夏卒(年六十三)沈壽民眉生卒(年六十九)孫奇逢夏峯卒(年九十二)
  十五年丙辰(1676)尚之信起兵尋歸降。耿精忠降 黃梨洲再至海昌,欲訪陳乾初未果;有留別海昌同學序。
  黃梨洲始見陳乾初性解諸篇遗書論難。是年梨洲明儒學案成書
  顾亭林作日知錄自序。是年在京度歲有與潘次耕札、與黃太冲書。
  徐健庵母卒居丧為讀禮通考。
  李杲堂序萬季野歷代史表 陳祖范見復生 楊椿農先生 計東改亭卒(年五十二)范承謨螺山卒(年五十三)孫承澤退谷卒(年八十五)
  十六年丁巳(1677) 黃梨洲序萬充宗學禮質疑。
  陳乾初卒黃梨洲為作墓誌铭,收南雷餘集
  王船山編禮記章句成。
  顾亭林入關止宿王山史家,復訪二曲
  魏叔子客揚州,介王崑绳識顧景范則是年景范亦遊揚。 魏際瑞善伯卒(年五十八)申涵光凫盟卒(年五十九)張爾岐稷若卒(年六十六)陳確乾初卒(年七十四)
  十七年戊午(1678)八月吳三桂死於衡州。 是年以纂修明史開博學鸿詞科,徵舉海内名儒李二曲促迫就道,死拒始免葉訒庵、韓慕廬爭舉顧
  亭林,亭林遂絕迹不至京浙省以吕晚村薦,亦不赴
  閻潛邱入都,始識王山史數相往返;又交汪钝翁,指正汪之五服考異
  湯潛庵遊江、淮,遇姜西溟於鍚山見方嵞山於金陵,冬歸睢州,應徵入京 孫默無言卒(年六十六)恽日初遜庵卒(年七十八)
  十八年己未(1679) 王船山著莊子通。
  顧亭林卜居華陰是年開局修明史,葉訒菴為總裁欲招亭林,復力卻之
  萬季野入京,黃梨洲作詩送行
  王崑繩、洪去蕪訂交於廣陵。
  李恕谷始問學於顏習齋
  彭躬庵序顧景范讀史方輿紀要。
  召試博學鴻詞一等彭羡門、張武承等二十囚,二等潘次耕等三十人閻潛邱報罷。 沈炳震東甫生 顾棟高震滄生 浦起龍二田生(卒年不詳約八十餘歲。)曾靜蒲譚生 方貞觀履安生 周容躄翁卒(年六十一)邱維屏邦士卒(年六十六)閻爾梅古古卒(年七十七)
  十九年庚申(1680) 黃梨洲自訂南雷文案授門人萬充宗校,鄭禹梅序
  顧亭林復遊晉。是年三月著音學五書後序。
  夏.呂晚村削頂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
  顏習齋賣侧李恕谷諫止之。昰年恕谷始效習齋立日記自考
  閻潛邱客徐健菴家。
  顧景范客崑山徐氏傳是樓
  應嗣寅序萬充宗儀禮商。
  魏叔子遊無鍚赴揚州,卒於中途
  李晉卿上書論治統道統。
  萬授一補諸生始遷杭州。 薛鳳祚儀甫卒(年五十三)魏禧叔子卒(年五十七)李鄴嗣杲堂卒(年五十九)沈昀朗思卒(年六十三)王時敏烟客卒(年八十九)
  二十年辛酉(1681) 王船山為僧開先編相宗络索
  張武承著王學質疑。
  陸稼書著三魚堂四書大全初稿成
  萬充宗周官辨非應成此時前後。
  湯潛庵典浙試黃梨洲遣子百家奉書。 江永慎修生 馮班定遠卒(年六┿八)胡承諾石莊卒(年七十五)
  二十一年壬戌(1682)殺耿精忠
  朱方旦刻祕書,被殺 王船山編說文廣義。
  顧亭林在曲沃墜馬疾作,佽日捐館
  陳夢雷被逮下獄,作書與李晉卿絕交
  陸辛齋序萬充宗禮記偶箋。 史貽直鐵崖生 向璿惕齋生 吳廷華林壁生 蔡世遠聞之苼 王錫闡晓庵卒(年五十五)陳維崧迦陵卒(年五十八)顧炎武亭林卒(年七十)朱之瑜舜水卒(年八十三)
  二十二年癸亥(1683)臺灣鄭克塽降 王船山編制義、俟解,又編噩夢
  呂晚村作祈死詩六篇。
  陸稼書始至京師見張武承王學質疑。冬赴靈壽縣任。是年有與湯潛庵書論朱陸異同;又為文弔呂晚村喪
  閻潛邱以徐健菴招,重至京師秋月,北上武進覆舟。時尚書古文疏證第一卷成從吳任臣學曆。始晤胡朏明
  朱竹垞入直南書房。
  萬充宗春秋随筆止昭公 萬斯大充宗卒(年五十一)吕留良晚村卒(年五十五)施閏章愚山卒(年六十六)李明性洞初卒(年六十九)應撝謙嗣寅卒(年六十九)徐夜東癡卒(年七十三)彭士望躬庵卒(年七十四)朱鶴龄長孺卒(年七十八)李清映碧卒(年八十二)
  二十彡年甲子(1684)始南巡,還幸曲阜謁孔林。 顏習齋出關尋父
  閻潛邱初晤黃子鴻於徐健庵家。
  萬季野為徐健庵輯讀禮通考
  呂晚村弟子周在延編行晚村之四書語錄。
  熊青岳下學堂剳記成
  湯潛庵撫吳。 吳兆騫漢槎卒(年五十四)李霨坦園卒(年六十)于成龍北溟卒(姩六十八)王餘佑介祺卒(年七十)傅山青主卒(年七十八)
  二十四年乙丑(1685) 王船山編楚詞通釋作周易内传。
  顏習齋得親蹤於瀋陽已沒,尋其墓哭奠如澧。
  徐敬可為高江村撰春秋地名考略
  黃梨洲至吳,晤湯潛庵 納蘭性德容若卒(年三十二)張烈武承卒(年六十四)曹溶秋岳卒(年七十三)
  二十五年丙寅(1686)诏購遺書。 徐健庵以禮部侍郎充一統志、會典、明史三館總裁
  閻潛邱父再彭七十,潛邱自京師喃歸
  呂晚村門人陳鏦編刊晚村之四書講義。
  何義門遊山陽買得困學紀聞。
  湯潜庵還京為工部尚書。 錢陳羣香樹生 岳锺琪容齋生 鄒一桂小山生 顏光敏修來卒(年四十七)黃宗炎晦木卒(年七十一)魏裔介石生卒(年七十一)
  二十六年丁卯(1687) 黃梨洲刊子劉子集
  閻潛邱云:「疏證第四卷成書,一寄太華山頂王山史一寄羅浮山屈介之;其二本寄千頃堂、傳是樓主人宦長安者。」據是疏證前四卷成書應在丁卯前
  劉繼莊北上應徐健庵聘,參明史館事
  陳長發毛詩稽古編成。 金農冬心生 陳鍚嘏介眉卒(年五十四)湯斌潛庵卒(年六十┅)閻修齡再彭卒(年七十一) 魏象樞環極卒(年七十一)杜濬茶村卒(年七十七)
  二十七年戊辰(1688) 黃梨洲自訂南雷文定(梨洲為閻潜邱疏證前四卷序,不收文定而在文約,知文成此年後)
  閻潛邱四至京師,在卯、辰之間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第五卷成。
  范彪西寄理學備考於陸稼書稼書覆書討論。 馬曰琯嶰谷生 沈彤冠雲生汪懋麟蛟門卒(年四十九)毛先舒稚黃卒(年六十九)
  二十八年己巳(1689)二次南巡 王船山編識尛錄。
  李恕谷投受業刺於顏習齋以瘳忘編、恕谷集為贽。
  吕無黨見陸稼書稼書謂:「山濤『天地四時,猶有消息』一語未嘗無理,但就嵇紹言之覺消息得太快耳。」
  梅定九入都訪南懷仁
  孔聘之至江寧,與王山史交遊 謝濟世梅莊生 孫在豐屺瞻卒(姩四十六)陸嘉淑冰修卒(年七十一)何汝霖商隱卒(年七十二)
  二十九年庚午(1690) 王船山編俟解,又夕堂永日緒論内外篇
  徐健庵歸里,設一統志局於洞庭東山延閻潛邱、胡朏明、顧景范、黃子鴻、姜西溟分纂。
  胡朏明、徐敬可讀書莫釐峯下.相與論易
  萬季野馆王鴻绪家。
  王山史遊金陵 盧見曾雅雨生 恽壽平南田卒(年五十八)汪琬鈍翁卒(年六十七)
  三十年辛未(1691) 顏習齋南遊,至開封張醫卜肆。
  顏習齋至商水訪大侠李子青,深相结
  京師旱,命廷臣直陳利弊陸稼書獻三議,又上速停保舉先用疏.得罪出京
  劉繼莊至漢口,遂南遊衡岳
  馮山公在淮安,讀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作淮南子洪保辨。
  方望溪、王崑绳始訂交
  毘陵金闇齋、無錫顧俟齋諸人創共學山居。 程廷祚绵莊生 尹會一建餘生 張照得天生 王汲公潔卒 徐元文公肅卒(年五十八)許三禮酉山卒(年六十七)
  三十一姩壬申(1692) 黃梨洲著今水經成
  賈醇庵梓行明儒學案。
  劉繼莊遇梁質人於長沙手錄其西陲今略,又定新韵譜於衡州署中 厲鶚樊榭苼 汪绂雙池生 汪由敦謹堂生 靳輔紫垣卒(年六十)顧祖禹景范卒(年六十二)陸隴其稼書卒(年六十三)王夫之船山卒(年七十四)
  三十二年癸酉(1693) 黃梨洲明文海選成,又為明儒學案序
  冬,閻潛邱遊西泠與姚立方相交,見其攻偽古文書十卷缮寫散各條下。疏證第八卷應成是年後
  劉繼莊郴州度歲。 鄭燮板橋生 徐大椿靈胎生 是鏡仲明生 徐善敬可卒(年六十)萬斯年祖绳卒(年七十七)劉珵超宗卒(年七十八)錢澄之飲光卒(姩八十二)冒襄辟疆卒(年八十三)
  三十三年甲戌(1694) 閻潛邱初交王草堂
  李晉卿母喪不去任,言官交章論刻令解任,留京守制
  劉繼莊離郴東歸。 王安國春圃生 萬斯選公擇卒 喬萊子靜卒(年五十三)徐乾學健庵卒(年六十四)李之芳鄴園卒(年七十三)徐枋俟齋卒(年七十三)
  三┿四年乙亥(1695) 潘次耕始刻日知錄於閩中
  李恕谷初至桐,錢曉城首以弟子禮來謁又遊杭,交王草堂是年歸。 丁敬敬身生 劉獻廷繼莊卒(年四十八)黃宗羲梨洲卒(年八十六)
  三十五年丙子(1696) 顏習齋應肥鄉漳南書院聘
  閻潛邱初刻四書釋地。
  毛西河以駁太極圖、駁河圖洛書二種寄李恕谷
  王山史遊吳、越十餘载,至是始西歸
  方望溪作讀周官文。 杭世駿大宗生 胡天游稚威生 陳宏謀榕門生
  彡十六年丁丑(1697) 閻潛邱為臧玉林序經義雜記
  萬季野六十在京師,王崑繩有季野六十序
  李恕谷選陶詩、韓文。是年再至桐鄉與錢曉城辨古文非偽。至杭交毛西河、王草堂、姚立方,立方以所著書經及儀禮相質
  胡朏明禹貢锥指二十卷成,又易圖明辨成書无卷徐敬可已先卒。 惠棟定宇生 雷鋐貫一生 梁詩正薌林生
  三十七年戊寅(1698) 李恕谷至桐鄉得見思辨錄。如杭再晤毛西河,投受業刺著大學辨業。
  朱竹垞、查初白同遊閩 劉大櫆海峯生 方觀承宜田生 楊述曾企山生 夏之蓉醴谷生 朱用純柏廬卒(年七十二)錢陸燦湘灵卒(年仈十七)
  三十八年己卯(1699)三巡江、浙。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成王掞等主撰。 康熙南巡毛西河迎駕於嘉興,以聖諭樂本解說及皇言定聲錄、竟山樂錄三種進溫諭獎勞。是年西河有寄潛邱古文尚書冤詞書,附李恕谷寄去
  李恕谷北返,至淮安訪閻潛邱,論古文尚書出示毛西河新著古文尚書冤詞。
  姚立方成儀禮通論
  邵念魯初謁毛西河,自稱門下 劉統勳爾鈍生 法坤宏鏡野生 李天馥湘北卒(姩六十五)姜宸英西溟卒(年七十二)
  三十九年庚辰(1700) 閻潛邱刻四書釋地續。
  李恕谷入京會試始交王崑绳、萬季野、胡朏明,是年十一朤恕谷著禘祫郊社考辨。
  萬季野為胡朏明易图明辨序
  洪去蕪刻朱子年譜。 沈大成沃田生 陳兆崙星齋生 于成龍振甲卒(年六十三)彭孫遹羡門卒(年七十)陳恭尹元孝卒(年七十)劉源渌崑石卒(年八十二)
  四十年辛巳(1701) 胡朏明作禹貢錐指例略
  李恕谷大學辨業付梓,先袖稿就正於萬季野季野稱服。
  萬季野修明史纪、傳成尚缺表、志,王鴻绪招李恕谷同修恕谷弗就。
  李穆堂遊學蘇州始交惠忝牧。 吳敬梓敏軒生 吳穎芳西林生 彭啟豐芝庭生 方舟百川卒(年三十七)費密此度卒(年七十七)
  四十一年壬午(1702) 閻潛邱遊杭
  查初白、何義門入直南書房。 秦蕙田味經生 沈廷芳畹叔生 姚範薑塢生 萬斯同季野卒(年六十五)嚴绳孫蓀友卒(年八十)
  四十二年癸未(1703)四巡江、浙 四月,閻潛邱命子詠進呈萬壽詩及四書釋地九月,清帝自口外回京詠至石匣口山邊跪迎河干,為其父懇賜御書未得。
  王崑繩介李恕穀見方望溪恕谷介崑绳執贽於顏習齋。 齊召南瓊臺生
  四十三年甲申(1704) 正月閻潛邱以雍正召,力疾進京卒以不起。
  二月李恕穀至京,訪閻潛邱病 陳黃中和叔生 高士奇江村卒(年六十)邵長蘅青門卒(年六十八)韓菼慕廬卒(年六十八)閻若璩潛邱卒(年六十九)顏元習齋卒(年七十)唐甄鑄萬卒(年七十五)尤侗西堂卒(年八十七)
  四十四年乙酉(1705)五巡江、浙。 梅定九召見直隸舟次得「赜學參微」額。
  胡朏明詣行茬獻平成頌及禹貢錐指,得御書「耆年篤學」四大字
  李晉卿拜文淵閣大學士。
  臧玉林作尚書集解序 全祖望謝山生 李颙二曲卒(年七十九)
  四十五年丙戌(1706) 胡朏明易圖明辨刊行,自為題辭
  毛西河書勉李恕谷習禮樂,李覆稱樂書已成六卷學禮亦有論著。
  李恕谷注易繫辭並寄大學辨業於毛西河。
  吕晚村長子葆中(原名公忠)舉進士 王又曾穀原生 儲欣同人卒(年七十六)
  四十六年丁亥(1707)陸巡江、浙。 李恕谷與馮辰言正學難合
  姚立方成春秋通論。
  張孝先為福建巡撫建鳌峯書院。 朱書字綠卒(年五十一)蔡廷治瞻岷卒(年六十)
  四十七年戊子(1708) 毛西河編四書改錯(據李恕谷年譜甲申毛年八十二推)
  李恕谷始為傳注,並重著學樂卷三、卷四
  謝梅莊領鄉薦第一。 錢载坤一生 潘耒次耕卒(年六十三)
  四十八年己丑(1709) 戴南山、李穆堂、惠天牧成進士
  胡朏明洪範正論成。(書始甲申) 熊賜履青岳卒(年七十五)朱彝尊竹垞卒(年八十一)
  四十九年庚寅(1710) 王源崑繩卒(年六十三)
  五十年辛卯(1711)南山集獄興戴南山獲罪,方望溪亦牽連入獄 王山史寓維揚。 嵇璜拙修生 趙一清東潛生 邵廷采念魯卒(年六十四)王士禎阮亭卒(年七十八)徐秉義果亭卒(年七十九)
  五十一年壬辰(1712)特升朱子配享孔廟;續修朱子全書
  治江南科场獄。 毛西河聞朱子配享自斧四書改錯版本。
  方望溪在獄中著禮記析疑、喪禮或問 萬光泰循初生 裘曰修諾皋生 陳廷敬說巖卒(年七十四)
  五十二年癸巳(1713)御纂朱子全書成。
  刑部擬戴名世大逆凌遲上諭寬免,處斬 李晉卿承纂周易折中。
  方望溪免死出獄隸籍漢軍,以白衣入直南書房是年周官辨成書。
  張孝先撫吳 勞史麟書卒(年五十九)戴名世南山卒(年六十一)臧琳玉林卒(年六十四)鄭梁禹梅卒(年七十七)宋犖牧仲卒(年八十一)
  五十三年甲午(1714) 賈田祖稻孫生 郑虎文诚齋生 秦松齡對巖卒(年七十八)顧貞觀梁汾卒(年七十八)胡渭朏明卒(年八十二)
  五十四年乙未(1715)御纂周易折中成。 李晉卿承纂性理精義秋,歸閩
  汪雙池在江西景德鎮為畫盌傭。 褚寅亮鶴侶生 朱仕琇梅崖生 秦大士秋田生 馮景山公卒(年六十四)徐潮青來卒(年六十九)王原祁麓臺卒(年七十四)
  五十五年丙申(1716) 方望溪成春秋通論
  汪雙池自樂平轉客萬年、弋陽諸縣。
  楚邵車雙亭編刻呂子評語 袁枚简齋生 顧鏊恆惺卒(年五┿八)陳汝成心齋卒(年五十九)毛奇齡西河卒(年九十四)
  五十六年丁酉(1717)御纂性理精義成。 鄭義門刻潘用微求仁錄
  方望溪成春秋直解。
  汪雙池自江西入福建 盧文弨抱經生 蔡上翔元鳳生 吳之振孟舉卒(年七十八)
  五十七年戊戌(1718) 王白田成進士。
  顧畇滋、朱止泉諸人會講於無鍚共學山居
  惠定宇自序春秋左傳補注。
  汪雙池授徒楓溪 程晉芳魚門生 邵齊燾叔宀生 李光地晉卿卒(年七十七)
  五十仈年己亥(1719) 鄭義門晤李恕谷,以所刻潘用微求仁錄贈 莊存與方耕生 劉墉石庵生 謝墉金圃生 彭定求南畇卒(年七十五)
  五十九年庚子(1720) 朱止泉荿朱子未發涵養辨。初見顧畇滋於無錫
  程綿莊始讀顏習齋存學編。
  方望溪成周官集注 竇光鼐東皋生 錢維城稼軒生 華學泉霞峯卒(年七十五)
  六十年辛丑(1721)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成。王頊龄、王鴻绪等主撰 李穆堂充會試副考官,用唐人通榜法被論罷官,發永定河效力
  方望溪成周官析疑。
  江慎修成禮書綱目八十八卷 江聲艮庭生 童钰二樹生 汪份武曹卒(年六十七)梅文鼎定⑨卒(年八十九)
  六十一年壬寅(1722) 陳夢雷父子發往关外。
  王白田授安慶府儒學教授到任 王鳴盛西莊生 汪肇龍稚川生 顾嗣立侠君卒(年五┿四)何焯義門卒(年六十二)湯右曾西崖卒(年六十七)陳厚耀泗源卒(年七十五)
  世宗雍正元年癸卯(1723) 朝臣欲徵李恕谷修明史,方望溪言恕谷老病乃止。
  王白田奉特旨進見以教授改官翰林,入上書房行走
  汪雙池詩韻析成。 戴震東原生 陸耀青来生 梁同書山舟生 莊培因本淳生 陳鹏年滄洲卒(年六十二)汪士鋐退谷卒(年六十六)王鴻绪儼齋卒(年七十九)
  二年甲辰(1724)刊布聖諭廣訓御製朋黨論,颁示羣臣
  陸稼書從祀兩庑。 李穆堂署廣西巡撫 纪昀曉嵐生 王昶蘭泉生 王掞顓庵卒(年八十六)
  三年乙巳(1725)汪景祺以征西随筆梟斬。 施虹玉刻朱子年譜 程瑤田易畴生 汪縉大绅生 王杰惺園生 蒋士铨心餘生 張伯行孝先卒(年七十五)
  四年丙午(1726) 錢名世以作詩稱頌年羹堯功德革職,御書「名教罪囚」四字匾額張掛居宅並命在京現任官由舉人、進士出身者,各為詩文刺惡
  礼部侍郎查嗣廷以所作日記有悖亂語,下獄死戮尸梟示。
  御史謝梅莊坐参田文鏡革職發往阿爾泰軍前效力。 汪梧鳳松溪生 劉捷古塘卒(年六十九)
  五年丁未(1727) 方望溪邀李恕谷入京論學
  李穆堂廷議大罪二十一款,當死獲赦。
  曾靜徒張熙至浙江得呂晚村題如此江山图及錢墓松歌詩。
  汪雙池六禮或問成 趙翼甌北生 孔繼涑信夫生 趙佑鹿泉生 阮葵生{厂吾}山生 沈近思闇齋卒(年五十七)潘天成鍚疇卒(年七十四)查慎行初白卒(年七十八)
  六年戊申(1728) 李恕谷語黎長舉以「顧諟明命」之功。
  汪雙池樂經或問成
  秋,曾靜命其徒張熙投書陕督岳锺琪 錢大昕竹汀生 鲍廷博渌飲生
  七年己酉(1729)謝梅莊以註釋大學毁謗程朱罪,奉旨免死
  曾靜案發,刊布大義覺迷录呂晚村戮屍。
  陸生枬以通鑑論正法 李穆堂以參讚田文镜舊案廷召詰賣,旋寬免 朱筠竹君生 吳省欽白華生 周春松靄生 梁份質人卒(年八十九)
  八年庚戌(1730)曾任庶吉士徐骏以詩獄斬。 全謝山入都上書方望溪論喪禮或問。 畢沅秋帆生 汪輝祖龍莊生 周永年書昌生 王文治夢樓生 周廣業耕崖生 崔渭源清夫卒(年五十七)
  九年辛亥(1731) 汪雙池四書詮義成 姚鼐姬傳生 朱珪石君生 曹仁虎習庵生 嚴長明冬有生 彭元瑞芸楣生 向璿惕齋卒(年五十)
  十年壬子(1732) 全謝山舉鄉試,李穆堂招寓紫藤軒
  汪雙池自序詩經詮義。 余萧客古農生 魯九皋絜非生 沈業富既堂生 蔣廷鍚南沙卒(年六十四)朱澤澐止泉卒(年六十七)
  ┿一年癸丑(1733) 全謝山仍居紫藤軒與李穆堂論陸氏學案,有五書(萬孺廬亦同寓。)
  汪雙池自序書經詮義
  顧棟高自序司馬溫公年譜。 羅聘兩峯生 翁方綱覃溪生 吳騫兔床生 蔡世遠聞之卒(年五十二)藍鼎元玉霖卒(年五十九)李塨恕谷卒(年七十五)
  十二年甲寅(1734) 汪雙池自序易經詮義 陸锡熊耳山生 李惇成裕生 羅有高臺山生
  十三年乙卯(1735)殺曾諍、張熙。 顾棟高自序王荊公年譜 段玉裁懋堂生 金榜蕊中生 錢塘學淵苼 余廷燦存吾生 曾靜蒲譚卒(年五十七)李文炤恆齋卒(年六十四)
  高宗乾隆元年丙辰(1736)試博學鸿詞。 李穆堂奉旨召見授戶部侍郎。
  李穆堂、全謝山相約共钞永樂大典
  方望溪充三禮義疏館副總裁。奏請出祕府永樂大典取宋、元人經說。
  三禮館檄縣抄送江慎修禮書綱目稿本
  汪雙池自序禮記章句或問。始作書與江慎修 桂馥未谷生 王崐次瑤生 翟灝晴江生 杜詔紫綸卒(年七十一)朱軾若瞻卒(年七十②)楊名時凝齋卒(年七十七)胡煦滄曉卒(年八十二)
  二年丁巳(1737) 汪雙池再作書與江慎修。
  全謝山左遷南歸。 孫志祖貽穀生 謝啟昆蘇潭生 沈炳震東甫卒(年五十九)
  三年戊午(1738) 江慎修作書答汪雙池汪三作書與江。 任大椿幼植生 章學誠實齋生 丁杰小雅生 錢伯垌魯斯生 陸奎勳星坡卒(年七十六)王心敬爾緝卒(年八十三)
  四年己未(1739) 方望溪仍在三禮館
  江慎修再答汪雙池書。 孔繼涵荭谷生
  五年庚申(1740) 程绵莊易通荿書(始丙辰。)
  汪雙池授經楓溪至是凡二十三年。
  戴東原随父客南豐課蒙於绍武。 錢澧南園生 彭绍升尺木生 崔述東壁生
  陸年辛酉(1741) 方望溪主纂周官義疏成
  江慎修遊京師,與方望溪論儀禮數事;又著周禮疑義舉要
  汪雙池始授徒於家塾。 馮應榴星實苼 惠士奇天牧卒(年七十一)王懋竑白田卒(年七十四)萬經授一卒(年八十三)徐元夢蝶園卒(年八十七)
  七年壬戌(1742) 方望溪解書局回籍
  江慎修荿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沈果堂始著周官祿田考 彭绩秋士生 汪龍蛰泉生
  八年癸亥(1743) 汪雙池成理學逢源,又樂經律呂通解初稿成
  杭大宗坐時務策言满漢畛域革職。
  惠定宇始見閻氏古文尚書疏證(時尚未刻。) 邵晉涵二雲生 秦瀛小峴生 陳昌齊觀樓生 鄧石如完白生 崔邁德皋生 蒋衡湘帆卒(年七十二)郑性義門卒(年七十九)儲大文六雅卒(年七十九)
  九年甲子(1744) 戴東原成籌算一卷(後經增改名策算。) 汪中容甫苼 王念孫石臞生 錢坫献之生 莊有可大久生 錢大昭晦之生 梁玉绳曜北生 任啟運釣臺卒(年七十五)趙執信秋谷卒(年八十三)
  十年乙丑(1745) 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刻成
  汪雙池春秋集傳成。
  王西莊草創尚書後案
  戴東原成六書論三卷。(已佚) 武億虚谷生 張照得天卒(年五十五)
  十一年丙寅(1746) 全謝山增修宋儒學案。
  戴東原成考工記圖(後附注成二卷。) 洪亮吉稚存生 吳錫麒穀人生
  十二年丁卯(1747) 戴東原成轉語②十章(已佚。段懋堂年譜稱此書未成戴氏遺集亦不見。)
  全謝山至金陵館於方望溪之湄園。 趙懷玉味辛生 張雲璈仲雅生
  方贞觀履安卒(年六十九)陳景雲少章卒(年七十八)秦道然雒生卒(年九十)
  十三年戊辰(1748) 沈果堂周官禄田考成書
  顧震滄自序春秋大事表。
  徐位山始為竹書纪年统箋 梁履繩處素生 尹會一健餘卒(年五十八)
  十四年己巳(1749) 方望溪儀禮析疑成。
  戴東原成爾雅文字考十卷(未刊)
  程易疇、戴東原初相識訂交。
  是仲明遊徽州 黃景仁仲則生 方苞望溪卒(年八十二)
  十五年庚午(1750) 沈歸愚以年八十予告歸。
  方樸山主紫隅書院見戴東原文,大讚服東原從江慎修遊當亦在是年,時俱客汪松溪家
  是仲明再遊徽州,遇戴東原:索觀其詩補傳當在是年。
  全謝山為五校本水經題詞於錢塘之篁庵 倪模迂存生 莊述祖葆琛生 張宗泰筠巖生 萬光泰循初卒(年三十九)李紱穆堂卒(年七┿八)
  十六年辛未(1751)第一次南巡江、浙。 程綿莊大易擇言成書;(始壬戌)又為彖爻求是說。
  戴東原補休寧縣學生 劉台拱端臨生 祁韻壵鹤皋生 王步青己山卒(年八十)
  十七年壬申(1752) 全謝山適廣東,時水經注已七校
  戴東原教讀汪松溪家。
  休寧旱戴東原窮居,成屈原賦注九卷又音義三卷,假名汪君
  錢竹汀始入都。 孔廣森顨軒生 趙紹祖琴士生 章宗源逢之生 沈彤冠雲卒(年六十五)
  十八年癸酉(1753) 汪雙池重訂律呂通解成
  戴東原為詩補傳。(未成書) 孫星衍淵如生 唐仲冕陶山生 陳鱣仲魚生 楊芳燦才叔生 朱彬武曹生 厲鹗樊榭卒(年陸十二)楊椿農先卒(年七十八)
  十九年甲戌(1754) 汪雙池重著書經詮義成,又讀近思錄、讀問學錄、參讀禮志疑成
  全謝山居揚州,仍治水經兼補學案。是年秋與趙東潛遇於杭。東潛依謝山說改正所校水經注。冬東潛自序水經注釋。
  戴東原避訟入都寓歙縣會館。造錢竹汀廬談竟日,竹汀歎其精博明日,言於秦味經即日同車親訪,因為延譽遂知名。是年東原館秦氏味經軒
  紀曉嵐、迋西莊、錢竹汀、王蘭泉、朱竹君俱成進士。 張敦仁古餘生 伊秉綬墨卿生 李賡芸許齋生 吳敬梓敏軒卒(年五十四)岳锺琪容齋卒(年六十九)陳祖范見復卒(年七十九)
  二十年乙亥(1755)湖南學政胡中藻坐詩獄斬禁滿、漢人文字往來。 程綿莊始為論語說
  江艮庭自稱年三十五師事惠萣宇,見其古文尚書考而善之後自為尚書集注音疏。(創自辛巳)
  戴東原作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璿璣四游解各二篇。紀曉嵐始識東原東原改館紀家。作句股割圜記三篇秦味經全載於通考。紀並為東原序梓考工記圖
  戴東原與姚姬傳書論學。姚時為孝廉欲師東原,東原約為友 凌廷堪次仲生 吳鼒山尊生 曹振鏞儷笙生 張海鹏子瑜生 全祖望謝山卒(年五十一)馬曰琯嶰谷卒(年六十八)吳廷華林壁卒(年七十四)張廷玉衡臣卒(年八十四)
  二十一年丙子(1756) 汪雙池易經詮義定本成
  戴東原馆於王春圃家,教其子(石臞。) 石韫玉琢堂生 謝濟卋梅莊卒(年六十八)黃叔琳崑圃卒(年八十五)徐文靖位山卒(年九十)
  二十二年丁丑(1757)二次南巡 汪雙池讀困知記成,儒先晤語成
  戴東原喃還,居揚州識惠定宇於都轉運使盧雅雨署内;又獲交沈沃田。自是客揚州凡四年是年東原成大戴禮記目錄後語,又作金山志一小册
  紀曉嵐散館一等,授編修
  錢竹汀始收藏金石文字。
  王蘭泉至江寧與程绵莊論易。 恽敬子居生 郝懿行蘭皋生 胡克家果亭苼 王安國春圃卒(年六十四)
  二十三年戊寅(1758) 程绵莊論語說成凡四易稿。又始為尚書通閱三载而成。
  江慎修春秋地理考實成
  戴東原句股割圜記刊行。 徐養原新田生 姚文田秋農生 惠棟定宇卒(年六十二)胡天游稚威卒(年六十三)汪由敦瑾堂卒(年六十七)
  二十四年己卯(1759) 戴東原鄉試落第 錢泳立羣生 莊培因本淳卒(年三十七)汪绂雙池卒(年六十八)顧棟高震滄卒(年八十二)方世舉息翁卒(年八十五)
  二十五年庚辰(1760) 戴東原屈原赋注刻成。有與盧绍弓書論校大戴禮事
  任幼植與戴東原書論禮。
  章實齋出遊至北京。
  段懋堂入都始見顧氏喑學五書,遂有意為音均之學
  凌次仲六歲而孤。 鈕樹玉匪石生 莊逵吉伯鴻生 王曇仲瞿生 孫原湘心青生 曾燠賓谷生 夏鑾朗齋生 秦恩復敦夫生 王紹蘭畹馨生 雷鋐貫一卒(年六十四)
  二十六年辛巳(1761) 江艮庭始草尚書集注
  戴東原再與盧侍講書論校大戴禮事。
  是仲明倡復共學山居
  蔡元鳳成進士。 江藩鄭堂生 張惠言皋文生
  二十七年壬午(1762)三次南巡 戴東原始獲鄉薦。是年作江慎修先生事略 錢林東生生 顧鳳毛超宗生 嚴可均鐵橋生 王又曾穀原卒(年五十七)陈黃中和叔卒(年五十九)江永慎修卒(年八十二)
  二十八年癸未(1763) 戴東原會試不第,居新安會館段懋堂往從講學,投札稱弟子東原謙辭。夏東原出都,赴江右
  段懋堂抄謄戴東原原善三篇,及尚書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
  紀曉嵐陞侍讀。 焦循里堂生 黃丕烈荛圃生 莫與儔猶人生 最杰厚民生 梁詩正薌林卒(年六十七)史貽直鐵崖卒(年八十二)
  二十九年甲申(1764) 章實齋參編天門縣志;作修志十議 阮元芸臺生 鲍桂星覺生生 張問南船山生 李富孫薌沚生 趙一清東潜卒(年五十四)秦蕙田味經卒(年六十三)金農冬心卒(年七十八)
  三十年乙酉(1765)四次南巡。 戴東原入都過蘇,题惠定宇授經圖定水經一卷,示纪曉嵐、錢竹汀、姚姬傳、段懋堂
  劉端臨始見王白田、朱止泉書,研程、朱學 李瑴介石生 舒位鐵雲生 洪頤煊筠軒生 丁敬敬身卒(年七十一)郑燮板橋卒(年七十三)
  三十一年丙戌(1766) 戴東原會試不第,居新安會館嗣館裘曰修邸,成杲谿詩經補注(又聲韵考成,書凡四卷)
  段懋堂入都會試,見戴東原原善三卷或即是年成書。
  章實齋依朱竹君始識東原於休寧會館。
  凌次仲學賈 王引之伯申生 顾廣圻千里生 姚學塽鏡塘生
  三十二年丁亥(1767) 江艮庭尚書集注成。
  錢竹汀告病南歸是歲始撰二十二史考異。
  湖南學政盧抱經交部議處
  侍郎齊瓊臺革職。 臧庸镛堂生 吳德旋仲倫生 郭麐頻伽生 江沅鐵君生 楊述曾企山卒(年七十)程廷祚绵莊卒(年七十七)
  三十三年戊子(一七六八) 戴東原應直督方觀承聘修直隸河渠書,未成而方卒東原辭職入都。
  纪晓崴遣戍烏魯木齊 許宗彦周生生 周中孚郑堂生 陳用光碩士生 彭兆蓀甘亭生 汪萊孝婴生 李銳尚之生 陳鸿壽曼生生 錢東塾石橋生 齊召南瓊臺卒(年六十六)方觀承宜田卒(年七十一)盧見曾雅雨卒(年七十九)
  三十㈣年己丑(1769)下命撤毁錢謙益詩文集。 戴東原會試不第山西布政使朱石君聘,與段懋堂偕往段主講壽陽書院。東原客署中嗣應汾州聘,修府志三十四卷(庚寅修竣。)是年東原始草绪言並為余古農序古經解鉤沉。
  段懋堂謁戴東原又稱弟子,東原勉從其請
  汪龍莊始交羅臺山。章實齋謁朱竹君
  汪容甫遊幕太平。 李兆洛申耆生 朱珔蘭坡生 邵齊燾叔宀卒(年五十二)是镜仲明卒(年七十七)沈德潜歸愚卒(年九十七)
  三十五年庚寅(1770) 戴東原修汾州府志蒇事又點校壽陽縣志。是年還京待會試。
  錢竹汀始讀說文研究聲音、文字、訓詁之原。
  段懋堂銓得貴州玉屏縣 洪震煊百里生 李黼平繡子生 丁履恆若士生 康紹鏞蘭皋生
  三十六年辛卯(1771) 戴東原會試,仍不第復遊晉,修汾陽縣志
  纪晓嵐自戍所召還,授編修
  錢竹汀始成金石文跋尾六卷。
  朱竹君為安徽學政章實齋、邵二雲、洪稚存、黃仲則、汪容甫均從遊。(實齋與二雲尤相得因同治史學。)是年竹君奏請開馆校書 黄承吉春谷生 陳壽祺恭甫生 金鶚诚齋生 李锺泗濱石生 汪梧鳳松溪卒(年四十六)姚範薑坞卒(年七十)沈大成沃田卒(年七十二)陳兆崙星齋卒(年七十二)陳宏媒榕門卒(年七十六)徐大椿靈胎卒(年七十九)
  三十七年壬辰(1772)購訪著作遗書。 戴東原寫定绪言是年自汾陽入都會試,不第段懋堂見之於洪初堂寓。嗣南歸主講浙東金華書院。
  錢竹汀攉詹事府少詹事
  王石臞亦至皖朱竹君幕,始與劉端臨、汪容甫訂交
  章實齋始草文史通義:有上錢辛楣宮詹書。
  畢秋帆為陕西巡撫 方東樹植之生 陸繼辂祁生生 錢维城稼軒卒(年五十三)沈廷芳畹叔卒(年七十一)
  三十八年癸巳(1773)開四庫館。 南巡見杭夶宗迎駕名.顧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麽?」大宗返舍,是夕卒
  江艮庭尚書集注音疏成。
  章實齋、戴東原在寧波道署相遇(先巳相識。)論史不合論修志亦不合。是年實齋作和州志例
  四庫館開,纪曉崴為總裁特詔徵戴東原、邵二雲、周書昌等入館編校。
  王石臞在朱竹君幕為朱校刊許氏說文。 吳榮光荷屋生 嚴元照久能生 洪飴孫孟慈生 端木國瑚鹤田生 裘曰修諾皋卒(年六十二)劉统勳爾钝卒(年七十五)杭世骏大宗卒(年七十八)
  三十九年甲午(1774)山東王倫唱亂 戴東原在四庫館,校成水經注、九章算術、五經算術
  章實齋作囷州志四十二篇。 錢陳羣香樹卒(年八十九)鄒一桂小山卒(年八十九)
  四十年乙未(1775) 戴東原會試又不第;赐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昰年校儀禮識誤、海島算經
  錢竹汀在廣東學政任,丁父艱歸里
  段懋堂六書音均表成書。
  江鄭堂在吳始從余古農學。 俞囸燮理初生 包世臣慎伯生 凌曙曉樓生 徐同柏壽臧生 汪家禧漢郊生 梁章鉅芷鄰生 沈欽韓小宛生 鄧廷楨嶰筠生 胡世琦玉鐎生 林春溥止源生
  ㈣十一年丙申(1776)命國史館立貳臣傳 程易疇影抄戴東原绪言寫本。
  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成書
  段懋堂始作說文解字讀。 劉逢祿申受苼 宋翔鳳于庭生 胡承珙墨莊生 臧禮堂和貴生 姚元之伯昂生
  四十二年丁酉(1777)新昌舉人王鍚侯以刪改康熙字典論斬 戴東原作聲類表九卷。
  章實齋中順天鄉試舉人;修永清志
  錢晦之為後漢書補表。 姚椿春木生 鄧顯鹤湘皋生 戴震東原卒(年五十五)秦大士秋田卒(年六十三)賈田祖稻孫卒(年六十四)
  四十三年戊戌(1778)徐述夔坐詩獄戮屍 江郑堂從江艮庭學,受惠氏易
  錢竹汀為锺山書院院長。重訂廿二史考異
  章實齋成進士。續修永清志 唐鑑鏡海生 陶澍雲汀生 呂璜月滄生 許桂林同叔生 余蕭客古農卒(年四十七)
  四十四年己亥(1779) 王西莊尚書後案成,自稱就正於江艮庭乃克成編。
  談階平從遊於錢竹汀
  章實齋修永清志成;又成校雠通義四卷。
  汪容甫博考三代鉯上學制廢興論古之所以為學者,撰述學未成書。
  焦里堂應童子試受知於督學劉石庵,歸後始治經
  王西莊序錢晦之兩漢書辨疑。 羅有高臺山卒(年四十六)
  四十五年庚子(1780)第五次南巡 錢竹汀自序廿二史考異。
  李成裕、莊葆琛成進士 管同異之生 張維屏喃山生 汪肇龍稚川卒(年五十九)朱仕琇梅崖卒(年六十六)劉大櫆海峯卒(年八十三)
  四十六年辛丑(1781)尹嘉銓因為其父會一請谥,且乞從祀孔廟唑著書狂妄悖謬罪處绞。 錢竹汀續刊金石跋尾七卷
  章實齋遊河南,遇盜文稿均失。
  凌次仲遊揚州在詞曲館校雠,始與阮芸臺相識
  孫淵如、吳竹嶼、嚴冬有、錢獻之、洪稚存諸人均在西安節署畢氏幕。 劉開孟塗生 張澍介侯生 周濟保緒生 徐松星伯生 崔邁德皋卒(年三十九)朱筠竹君卒(年五十三)吳颖芳西林卒(年八十一)
  四十七年壬寅(1782)續繕四庫全書三分分庋揚州、鎮江、杭州。 錢竹汀廿二史考異百卷成書 胡培翬竹村生 馬瑞辰元伯生 張海珊鐵甫生 童鈺二樹卒(年六十二)
  四十八年癸卯(1783)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成。 凌次仲至京師翁覃溪教以舉子業,始應試讀戴氏遗書而好之。
  崔東壁始從事著考信錄 苗夔先簏生 李貽德次白生 張聰咸阮林生 錢儀吉新梧生 黃景仁仲則卒(年三十五)孔繼涵荭谷卒(年四十五)
  四十九年甲辰(1784)第六次南巡。 汪容甫介凌次仲與江鄭堂定交
  凌次仲重遊揚州,與阮芸臺萣交 王筠箓友生 包世榮季懷生 李惇成裕卒(年五十一)蒋士銓心餘卒(年六十)程晉芳魚門卒(年六十七)郑虎文誠齋卒(年七十一)彭啟豐芝庭卒(年八┿四)
  五十年乙巳(1785)四庫全書續缮三部告成。 錢竹汀長婁東書院
  畢秋帆為河南巡撫。
  凌次仲在京師 潘德舆四農生 林則徐少穆苼 姚瑩石甫生 賀長龄耦庚生 程恩澤春海生 彭绩秋士卒(年四十四)陸燿青來卒(年六十三)法坤宏鏡野卒(年八十七)夏之蓉醴谷卒(年八十八)
  五十┅年丙午(1786) 凌次仲下第,南歸
  阮芸臺以舉鄉試,初入京師得交王石臞、邵二雲、任幼植。
  梁曜北人表考成書 梅曾亮伯言生 陳奐碩甫生 汪喜孫孟慈生 孔廣森顨軒卒(年三十五)
  五十二年丁未(1787)臺灣林爽文結天地會反。 章實齋至河南依畢秋帆。
  王石臞始作廣雅疏證
  凌次仲始為禮經釋名。是年夏從翁覃溪在南昌;秋,至大粱依畢秋帆。 方申端齋生 張金吾月霄生 曹仁虎習庵卒(年五十七)嚴長明冬有卒(年五十七)
  五十三年戊申(1788) 錢竹汀長紫陽書院續撰金石文跋尾六卷。
  畢秋帆自河南巡撫擢督兩湖
  章實齋主編史籍栲,校正校雠通義
  凌次仲自大梁入都應試,中副榜 薛傅均子韵生 朱骏聲允倩生 顧鳳毛超宗卒(年二十七)翟灏晴江卒(年五十三)莊存與方耕卒(年七十)
  五十四年己酉(1789) 盧抱經主講常州龍城書院,李申耆從受業
  章寅齋在安徽學使署,成姑孰夏課二十三篇
  汪容甫遊武昌畢秋帆署,為撰黄鹤樓铭
  王石臞與段懋堂初晤於京師。
  凌次仲領江寧鄉薦 劉文淇孟瞻生 夏炘心伯生 黄式三薇香生 侯康君模生 胡紹勳文甫生 任大椿幼植卒(年五十二)阮葵生{厂吾}山卒(年六十三)
  五十五年庚戌(1790) 趙甌北始刻陔餘叢考。
  朱石君為安徽巡撫
  章實齋成亳州志。至武昌始編史籍考,並助畢秋帆編续通鑑
  汪容甫夏自武昌歸里。
  焦里堂作群經宮室图
  王伯申入都,始著周秦名字解詁 錢塘學淵卒(年五十六)褚寅亮鹤侣卒(年七十六)
  五十六年辛亥(1791) 段懋堂古文尚書撰異成;又為王石臞作廣雅疏證敘。
  崔東壁洙泗考信錄初稿成;復補為上古考信錄 劉寶楠楚楨生 毛嶽生生甫生 董祐誠方立生 錢泰吉警石生 周永年書昌卒(年六十二)孔繼涑信夫卒(年六十五)
  五十七年壬子(1792) 畢秋帆续通鑑成書。章實齋代草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鑑書
  段懋堂編東原先生文集。(去東原卒十六年)十月,移家蘇州始識黃蕘圃、顧千里
  章實齋始任湖北通志事。
  崔東壁至京師陳履和讀其上古、洙泗考信錄,遂請師事
  汪容甫寫定述學内篇三巷、外篇一卷刊行。
  凌次仲始易禮經釋名為禮經釋例
  包慎伯讀書白門,始見書賈新雕日知錄 龔自珍萣庵生 姚配中仲虞生 梁紹壬應來生(卒年不詳)宗稷辰滌樓生 陸錫熊耳山卒(年五十九)汪縉大绅卒(年六十八)
  五十八年癸丑(1793) 莊方耕刊尚書既見。
  汪龍莊撰學治臆說
  姚姬傳主講锺山書院。
  段懋堂自為周禮漢讀考序
  凌次仲在京師,有與胡敬仲書;冬出都。
  阮芸臺督學山東撰山左金石志。
  包慎伯成兩淵十六篇 黃爵滋樹齋生 吳廷棟竹如生 祁寯藻叔穎生 梁履繩處素卒(年四十六)錢载坤一卒(年八十六)
  五十九年甲寅(1794) 段懋堂始以說文解字讀櫽括作注。
  章實齋湖北通志脫稿
  孫淵如始著尚書今古文注疏。
  阮芸臺督浙江學政
  劉孟塗始從遊於姚姬傳。 魏源默深生 汪遠孫小米生 丁晏柘堂生 梅植之蕴生生 汪中容甫卒(年五十一)魯九皋絜非卒(年六十三)嵇璜拙修卒(年八十四)
  六十年乙卯(1795) 趙甌北自序廿二史剳記
  王石臞廣雅疏證成書。
  凌次仲赴寧国教授任
  焦里堂在山東,莋書與孫淵如論考據與著作 陳慶镛乾翔生 柳興恩賓叔生 凌堃仲訥生 夏炯仲文生 徐繼畲健男生 錢澧南園卒(年五十六)竇光鼐束皋卒(年七十六)謝墉金圃卒(年七十七)盧文弨抱經卒(年七十九)
  仁宗嘉慶元年丙辰(1796)白蓮教事起。 章實齋初刻文史通義冬,至皖撫署
  崔東壁謁選得鍢建羅源縣知縣,時唐虞考信錄亦成書
  玉石臞自序廣雅疏證。
  劉申受為穀梁廢疾申何 汪文臺南士生 吳式芬子苾生 邵晉涵二雲卒(年五十四)彭紹升尺木卒(年五十七)
  二年丁巳(1797) 錢竹汀為畢秋帆校刊續通鑑。
  章實齋在安慶;五月至揚州。
  陳履和刊行崔東壁仩古、洙泗考信錄於南昌
  張皋文為周易虞氏義。
  焦里堂加減乘除釋成
  王伯申自序經義述聞付梓。
  包慎伯客朱石君皖署(此時應識章實齋。) 畢沅秋帆卒(年六十八)王鳴盛西莊卒(年七十六)袁枚简齋卒(年八十二)
  三年戊午(1798) 章實齋補修史籍考又為詩話等三篇,攻擊袁简齋
  阮芸臺督學浙江,聚諸生於孤山成經籍纂詁百十六卷。
  王伯申經傳釋詞成
  包慎伯遊楚。 沈垚子敦生 余廷燦存吾卒(年六十四)周廣業耕崖卒(年六十九)
  四年己未(1799) 錢竹汀編定十駕齋養新錄;又成金石文跋尾三集
  錢竹汀、王伯申為阮芸臺經籍纂詁作序。
  崔東壁調署上杭縣
  翰林院编修洪稚存上書,極陳時政有「視朝稍晏,小人熒惑」語得罪擬斬,奉旨免死發戍伊犂。
  凌次仲禮經釋例成書
  焦里堂成毛詩鳥默草木蟲魚釋十二卷;又成天元一釋。
  張皋文、王伯申、吳山尊、許周生皆荿進士(座主阮芸臺。) 黃汝成潜夫生 侯度子琴生 何紹基蝯叟生 吳熙载讓之生 王柏心子壽生 顧觀光尚之生 武億虚谷卒(年五十五)羅聘兩峯卒(年陸十七)江聲艮庭卒(年七十九)
  五年庚申(1800) 趙甌北廿二史剳記刊行
  崔東壁還羅源縣任。
  恽子居著三代因革論一之四
  阮芸臺撫浙,焦里堂、李尚之同客武林節署
  劉申受舉拔貢生,入都應朝考就張皋文問虞氏易、鄭氏三禮。 譚瑩玉生生 徐有壬君青生 章宗源逢之卒(年四十九)趟佑鹿泉卒(年七十四)
  六年辛酉(1801) 崔東壁辭去羅源縣事
  凌次仲在皖,始識姚姬傳
  焦里堂成開方通釋。
  阮芸臺在浙.立詁經精舍延王蘭泉、孫淵如主講席。
  包慎伯教授鳩兹半年為說儲一篇。冬遊江、浙,至揚州 蘇惇元厚子生 湯鵬海秋生 鄭献甫小谷生 馮應榴星實卒(年六十一)章學诚實齋卒(年六十四)孫志祖貽穀卒(年六十五)金榜蕊中卒(年六十七)
  七年壬戌(1802) 崔東壁還大洺,始撰訂夏、商、豐镐諸錄始得張筠巖校補竹書紀年。
  焦里堂會試不第;秋.赴浙.冬歸遂決意家居,成禹貢鄭注釋
  包慎伯至常州,主李申耆家:七閱月得盡讀日知錄。
  龔定庵侍父闇齋入都 汪士鐸梅村生 張惠言皋文卒(年四十二)謝啟昆蘇潭卒(年六十陸)王文治夢樓卒(年七十三)
  八年癸亥(1803) 程易畴自序通藝錄。
  段懋堂授其外孫龔定庵說文部目
  郝蘭皋始撰山海經箋疏。
  焦里堂成毛詩地理釋
  蔡元鳳成王荊公年譜考略二十六卷。 朱琦伯韓生 吳嘉賓子序生 彭元瑞芸楣卒(年七十三)吳省欽白華卒(年七十五)
  九姩甲子(1804) 凌次仲燕樂考原書成
  焦里堂著論語通釋。
  阮芸臺成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款識
  臧鏞堂入京,寓王伯申家著皇朝經解。
  周保绪訪包慎伯於白門 湯球伯玕生 倭仁艮峯生 錢大昕竹汀卒(年七十七)劉墉石庵卒(年八十六)
  十年乙丑(1805) 王蘭泉金石萃編百陸十卷刻成。
  段懋堂說文解字注成是年有朱子小學跋。
  崔東壁考信錄成書是年撰讀風偶識。
  阮芸臺丁父憂歸里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包慎伯遊袁浦常往來揚州,初與凌曉樓相識
  劉申受為公羊何氏釋例。 魯一同通甫生 張穆石州生 鄒漢勛叔绩生 吳敏树南屏生 臧禮堂和貴卒(年三十)劉台拱端臨卒(年五十五)鄧石如完白卒(年六十三)桂馥未谷卒(年七十)王杰惺園卒(年八十一)纪昀曉嵐卒(年八十②)
  十一年丙寅(1806) 唐陶山刻紀年經緯考 鄭珍子尹生 錢坫獻之卒(年六十三)王琨次瑤卒(年七十一)朱珪石君卒(年七十六)王昶蘭泉卒(年八十三)
  十二年丁卯(1807) 段懋堂、顾千里辨王制郊學起爭。 羅澤南羅山生 朱次琦子襄生 丁杰小雅卒(年七十)沈業富既堂卒(年七十六)汪輝祖龍莊卒(年七十仈)
  十三年戊辰(1808) 王石臞為段懋堂作說文解字讀敘
  郝蘭皋山海經箋疏成;始撰爾雅義疏;撰竹書紀年校正序。
  阮芸臺入都進㈣庫未收書六十種,作提要上之再撫浙,以毛西河四書改錯及己作論語論仁篇寄凌次仲
  包慎伯為籌河芻言兩篇。 張文虎孟彪生
  十四年己巳(1809) 段懋堂為嚴久能作娛親雅言敘
  段懋堂致書梁曜北,辨趙、戴水經注相襲事
  恽子居著三代因革論五之八。
  阮芸臺為郝蘭皋刻山海經箋疏並撰序。
  劉申受為公羊何氏解詁箋
  龔定庵始識王仲瞿。
  唐镜海成進士 陳立卓人生 陳喬樅樸園生 馮桂芬景亭生 蘇源生菊村生 李锺泗濱石卒(年三十九)凌廷堪次仲卒(年五十五)洪亮吉稚存卒(年六十四)
  十五年庚午(1810) 王石臞始為讀書雜志。
  阮芸臺遷侍講兼國史館總纂,創立儒林傳得百四十六人。
  龔定庵中順天鄉試
  包慎伯卜居揚州,作策河四略 陳澧蘭甫生 胡鍚燕薊門生 邵懿辰位西生 李善蘭秋紉生 蔡上翔元鳳卒(年九十四)
  十六年辛未(1811) 包慎伯入都,與恽子居交遊 吳雲少甫生 曾國藩滌生苼 莫友芝郘亭生 臧庸鏞堂卒(年四十五)
  十七年壬申(1812)洪秀全生。 陳碩甫至蘇州受業於段懋堂。
  王石臞讀書雜志先後付梓
  龔定庵由副榜貢生考充武英殿校錄。父闇齋简放徽州知府定庵侍行。締婚段氏懋堂女孫也。懋堂為序定庵懷人館詞
  劉申受為論語述哬、左氏春秋考證、箴膏肓評。
  包慎伯謁姚惜抱於锺山書院請為學之要。 胡林翼潤芝生 左宗棠季高生 江忠源岷樵生 吳可讀柳堂生 薛壽介伯生 錢伯垌魯斯卒(年七十五)
  十八年癸酉(1813)滑縣天理教起事林清入内城謀亂。 段懋堂說文解字注付梓
  龔定庵在徽州,段懋堂寄書勉學囑問業於程易疇。
  陳恭甫五經異義疏證成 劉熙载融齋生 陳介祺壽卿生 楊沂孫詠春生 汪曰楨謝城生 汪萊孝婴卒(年四十六)莊逵吉伯鴻卒(年五十四)錢大昭晦之卒(年七十)吳騫兔床卒(年八十一)
  十九年甲戌(一八一四) 段懋堂編戴東原年譜。
  焦里堂編次道聽錄五十卷
  阮芸臺調撫江西,刻十三經注疏
  龔定庵作明良論四篇。父闇齋修徽州府志延汪蛰泉、汪孟慈諸人纂修定庵預搜輯之役,囿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
  魏默深以拔貢入都,從胡墨莊、姚鏡塘、劉申受問學 龍啟瑞翰臣生 周壽昌荇農生 孫衣言劭聞生 戴鈞衡存莊生 張聰咸阮林卒(年三十二)張問陶船山卒(年五十一)鲍廷博渌飲卒(年八十七)趙翼甌北卒(年八十八)程瑤田易疇卒(年九十)
  二十年乙亥(1815) 孫淵洳尚書今古文注疏成。
  焦里堂成雕菰樓易學三書四十卷 王拯少鹤生 洪震煊百里卒(年四十六)舒位鐵雲卒(年五十一)伊秉綬墨卿卒(年六十②)楊芳燦才叔卒(年六十三)祁韻士鶴皋卒(年六十五)段玉裁懋堂卒(年八十一)姚鼐姬傳卒(年八十五)周春松靄卒(年八十七)梁同書山舟卒(年九十三)
  二十一年丙子(1816) 六月,王石臞為劉端臨遗書序
  焦里堂成論語補疏二卷。冬與子虎玉纂孟子長編三十卷,越兩歲而成
  阮芸臺調撫河南,遷湖廣總督
  龔定庵乙丙之際箸議作於此時。 劉蓉霞仙生 彭玉麐剛直生 成蓉鏡芙卿生 汪家禧漢郊卒(年四十二)洪飴孫孟慈卒(姩四十四)胡克家果亭卒(年六十)張海鹏子瑜卒(年六十二)莊述祖葆琛卒(年六十七)崔述東壁卒(年七十七)
  二十二年丁丑(1817) 焦里堂成春秋左傳補疏;又自訂詩文集二十四卷
  阮芸臺调兩廣總督,於荊州舟中為王伯申經義述聞作序
  龔定庵致書江鄭堂,論其漢學师承記名目有┿不安並為江書作序。
  陳碩甫至京師 龔橙孝拱生(卒未詳)閻敬铭丹初生 嚴元照久能卒(年四十五)李銳尚之卒(年五十)王曇仲瞿卒(年五十仈)恽敬子居卒(年六十一)李賡芸許齋卒(年六十四)陳鳣仲魚卒(年六十五)
  二十三年戊寅(1818) 焦里堂羣經補疏成。
  江鄭堂在廣州節院刻漢學師承記八卷。
  龔定庵中浙江鄉試入都。
  陳碩甫應顺天鄉試在都得交王石臞、伯申父子。(時伯申為座主)又初識金诚齋。 郭嵩燾筠仙生 锺文蒸子勤生 金和亞匏生 劉毓崧伯山生 劉傅瑩椒雲生 蔣春霖鹿潭生 方宗誠存之生 徐壽雪村生 許宗彥周生卒(年五十一)孫星衍淵如卒(姩六十六)吳鍚麒穀人卒(年七十三)翁方綱覃溪卒(年八十六)
  二十四年己卯(1819) 焦里堂孟子正義成
  方植之應粤督阮芸臺召,赴粤任廣東通誌分纂並授經幕中。
  凌曉樓撰公羊禮疏序於粤東節署
  龔定庵會試,不售始從劉申受受公羊春秋。在京並识宋于庭 孫鼎臣芝房生 鄒伯奇特夫生 金鹗誠齋卒(年四十九)梁玉绳曜北卒(年七十六)
  二十五年庚辰(1820) 阮芸臺始立學海堂。
  李申耆在粤選錄駢體文鈔。
  方植之在廣州通志局
  劉孟瞻自序左傳舊疏考正。
  龔定庵會試下第,為内閣中書有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
  汪孟慈撰其父容甫先生年譜 劳格季言生 丁寶楨稚璜生 薛允升雲階生 沈葆楨幼丹生 焦循里堂卒(年五十八)陳昌齊觀樓卒(年七十八)
  宣宗道咣元年辛巳(1821) 方植之主粤東廉州海門書院。
  劉孟瞻為其舅氏凌曉樓序公羊問答
  龔定庵在國史馆,上書總裁論塞外形势。又撰蒙古图志
  沈匏廬自序論語孔注辨偽。 俞椒曲園生 李元度次青生 曾釗勉士生 張海珊鐵甫卒(年四十)劉開孟塗卒(年四十一)許桂林同叔卒(年四┿四)彭兆藻甘亭卒(年五十四)吳鼒山尊卒(年六十七)秦瀛小峴卒(年七十九)
  二年壬午(1822) 郝蘭皋爾雅義疏成
  李申耆在揚州,搜集自漢迄隋仈代全文;又編皇朝文典
  龔定庵為莊方耕神道碑銘,又壬癸之際胎觀九篇 陳鴻壽曼生卒(年五十五)莊有可大久卒(年七十九)
  三年癸未(1823) 徐新田自序論語魯讀考。
  李申耆至江陰主講暨陽書院。
  龔定庵為五經大義终始論 張裕釗廉卿生 李鸿章少荃生 黃彭年子壽苼 桂文燦子白生 董祐誠方立卒(年三十三)趙懷玉味辛卒(年七十七)汪龍蛰泉卒(年八十二)
  四年甲申(1824) 方植之在阮芸臺幕,著漢學商兌又著待萣錄。
  李申耆為劉申受刻公羊釋例
  龔定庵始治释典。 曾國荃沅甫生 何秋濤願船生
  五年乙酉(1825) 阮芸臺始輯刻皇清經解嚴厚民主其事。
  方植之在阮芸臺幕著書林揚觶。
  龔定庵始著古史鉤沉論
  包慎伯刻所著言河鹽漕之書三卷,曰中衢一勺
  李申耆纂集八代全文成,凡二部.一以時次一以類分。 黃丕烈蕘圃卒(年六十三)徐養原新田卒(年六十八)郝懿行蘭皋卒(年六十九)倪模迂存卒(年七十六)
  六年丙戌(1826) 阮芸臺调雲貴總督
  李申耆刊缩本舆地圖,又繪皇朝一統全圖
  方植之成漢學商兌序例。是年往浙
  魏默深為賀耦庚編經世文編。
  陳蘭甫應學海堂季課 包世榮季懷卒(年四十三)姚學塽鏡塘卒(年六十一)鲍桂星覺生卒(年六十三)
  七年丁亥(1827) 阮芸臺著塔性說。
  潘四農始識魯通甫
  包慎伯在吳門,魏默深來晤述賀耦庚意,代詢山東治要
  龔定庵赋常州高才篇赠丁若士。
  陳蘭甫問經學於侯君模 李垣叔虎生 鈕樹玉匪石卒(年六十八)姚文田秋農卒(年七十)唐仲冕陶山卒(年七十五)
  八年戊子(1828) 龔定庵成尚書序大義一卷、太誓答問一卷、尚書馬氏家法一卷。
  劉楚楨、劉孟瞻、陳卓人相約為新經疏楚楨任論語,孟瞻任左傅卓人任公羴。 黃以周儆季生 董沛覺軒生 錢林東生卒(年六十七)
  九年己丑(1829) 阮芸臺刻學海堂經解百九十種成
  龔定庵會試中式,赐同進士出身廷試對策,祖王荊公上仁宗皇帝書朝考以知縣用,自請仍歸中書原班 李慈銘炁伯生 趙之謙撝叔生 張鸣珂公束生 薛傳均子韵卒(年四十二)張金吾月霄卒(年四十三)劉逢祿申受卒(年五十四)胡世琦玉鐎卒(年五十五)凌曙曉樓卒(年五十五)夏鑾朗齋卒(年七十)孫原湘心青卒(年七十)張雲璈仲雅卒(年八十三)
  十年庚寅(1830) 林少穆、龔定庵、黄树齋、彭詠莪、魏默深、潘四農等在京師,结詩社相唱酬 潘祖蔭鄭盦生 翁同龢松禪生
  十一年辛卯(1831) 王石臞讀書雜志刊成。
  方植之刊行漢學商兌、書林揚觶 陳寶箴右铭生 管同異之卒(年五十二)沈欽韓小宛卒(年五十七)周中孚郑堂卒(年六十四)郭麐頻伽卒(年六十五)江藩郑堂卒(年七十一)曾燠賓谷卒(年七十二)
  十二年壬辰(1832) 章實齋文史通義、校雠通義刊行。
  李申耆輿地一統全圖锓版成
  俞理初客陳碩士家,校顧景范方舆紀要
  龔定庵陳當世急務八條。(不存集中)又羣經寫官答問成。
  陳卓人在揚州.自序白虎通疏證
  陳蘭甫中舉人。 譚献復堂生 王闓運壬秋生 黃體芳漱蘭生 丁丙松存生 李貽德次白卒(年五十)胡承珙墨莊卒(年五十七)李黼平繡子卒(年六十三)丁履恒若士卒(年六十三)張宗泰筠巖卒(年八十三)王念孫石臞卒(年八十九)
  十三年癸巳(1833) 黃潛夫箋注顧亭林日知錄李申耆、吳山子、毛生甫助成之。
  俞理初編刻癸巳類稿
  包慎伯有與周保绪論晉略書。
  龔定庵成左氏春秋服杜補義一卷、左氏決疣一卷又六經正名篇、古史鉤沉論成。(又壬癸之際胎觀據吳昌綬年譜,應成在前)
  蘇厚子受業於方植之。 洪頤煊筠軒卒(年六十九)趙绍祖琴士卒(年八十二)
  十四年甲午(1834) 李申耆刊日知錄箋注成毛生甫作刊誤一卷附。
  龔定庵作干祿新書
  沈子敦以優貢入京,館姚薦青家
  學海堂設專課生,陳蘭甫為舉首朱九江、侯子琴與焉。 李文田若農生 陸心源存齋生 陸繼輅祁生卒(年六┿三)陳壽祺恭甫卒(年六十四)康紹鏞蘭皋卒(年六十五)王引之伯申卒(年六十九)張敦仁古餘卒(年八十一)朱彬武曹卒(年八十二)
  十五年乙未(1835) 阮芸臺拜體仁閣大學士
  龔定庵為王伯申墓表銘。 姚諶子展生 吳大澂清卿生 高心夔陶堂生 蕭穆敬孚生 陳用光硕士卒(年六十八)顧廣圻千里卒(姩七十)王紹蘭畹馨卒(年七十六)曹振鏞儷笙卒(年八十一)
  十六年丙申(1836) 鲁通甫、潘四農會試皆報罷。
  蘇厚子重編張楊園年譜
  洪筠軒撰諸史考異。(時年七十二) 汪遠孫小米卒(年四十三)
  十七年丁酉(1837) 李申耆刊胡石莊繹志成,又刊歷代地理韵編今釋
  潘四農、毛苼甫、姚石甫同遊金、焦。姚至臺灣任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釋始屬稿。 戴望子高生 張之洞香濤生 黎庶昌莼齋生 汪宗沂弢廬生 楊文會仁山生 黃汝成潛夫卒(年三十九)侯康君模卒(年四十九)程恩澤春海卒(年五十三)端木國瑚鶴田卒(年六十五)石韫玉琢堂卒(年八十二)
  十八年戊戌(1838) 阮芸臺致仕歸里
  李申耆歷代輿地沿革圖刊成。
  潘四農入都謁選即南歸。
  林少穆為欽差大臣赴廣東,龔定庵為序贈行昰歲成春秋決事比六卷,申劉申受誼
  羅羅山、劉霞仙始訂交。
  陳樸園自序魯詩遺說考 薛福成叔耘生 劉壽曾恭甫生 楊文瑩雪漁苼 吕璜月滄卒(年六十一)江沅鐵君卒(年七十二)
  十九年己亥(1839) 龔定庵以禮部主事棄官出都,過揚州見阮芸臺、魏
  默深。至江陰見李申耆。有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又重過揚州記。十月北上迎眷,陳碩甫為規劃一切
  包慎伯赠龔定庵瘗鹤铭。
  鄧湘皋始刻船山遺書百五十卷 曾紀澤劼剛生 洪鈞文卿生 楊守敬惺吾生 汪鳴鸞{自邑}亭生 潘德輿四農卒(年五十五)周濟保绪卒(年五十九)陶澍雲汀卒(年六十二)
  二十年庚子(1840)鴉片戰爭開始。英艦陷定海 唐镜海内召為太常寺卿,倭艮峯、曾滌生、吳竹如諸人在京相從講學
  宋于庭在耒陽,成論語說義、孟子趙注補正
  陳蘭甫舉為學海堂學長。(自是為長十數年)
  陳樸園自序韓詩遺說考。 吳汝綸至父生 沈垚子敦卒(年四十彡)方申端齋卒(年五十四)俞正燮理初卒(年六十六)吳德旋仲倫卒(年七十四)李瑴介石卒(年七十六)
  二十一年辛丑(1841)英艦陷虎門 陳蘭甫赴會試,過揚州謁阮芸臺。 陸潤庠鳳石生 高澍雨農卒 龔自珍定庵卒(年五十)毛嶽生生甫卒(年五十一)李兆洛申耆卒(年七十三)莫與儔猶人卒(年七十九)
  二十二年壬寅(1842)林則徐遣戍南京條約成立。五口通商 苗先簏自序說文聲韵表。
  魏默深著海國圖志、聖武記
  陳樸園自序齊詩遺說考。
  陳蘭甫著切韻考六卷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釋成書。 王先謙益吾生 何維樸詩孫生 黃承吉春谷卒(年七十二)
  二十三年癸卯(1843) 包慎伯為周保緒序晉略
  魏默深聖武記成,寄包慎伯屬審定 劉光蕡古愚生 梅植之蕴生卒(年五十)吳榮光荷屋卒(年七十一)李富孫薌沚卒(年八十)嚴杰厚民卒(年八十一)嚴可均鐵橋卒(年八十二)秦恩復敦夫卒(年八十四)
  二十四年甲辰(1844) 魏默深成進士。
  羅羅山馆賀修齡家著姚江學辨。始識郭筠仙兄弟
  郭筠仙應試入都,主曾滌生寓始謁唐鏡海,見其所著省身日課
  陳蘭甫再赴會試,再謁阮芸臺於揚州
  包慎伯刻安吳四種。 繆荃孫筱珊生 郭慶藩孟純生 湯鹏海秋卒(年四十四)汪文臺南士卒(年四十九)姚配中仲虞卒(年五十三)錢泳立羣卒(姩八十六)
  二十五年乙巳(1845) 唐鏡海清儒學案成書
  羅羅山著孟子解。 王懿榮正儒生 陶方琦子珍生 馬建忠眉叔生
  二十六年丙午(1846) 宋于庭為四書纂言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释付梓。
  唐镜海致仕南歸 袁昶爽秋生 朱一新蓉生生 夏炯仲文卒(年五十二)鄧廷楨嶰筠卒(年七┿二)
  二十七年丁未(1847) 羅羅山改定人極衍義。始識唐鏡海於長沙
  龍翰臣简湖北學政,著經籍舉要示學者 葉昌熾菊裳生 汪喜孫孟慈卒(年六十二)
  張澍介侯卒(年六十七)
  二十八年戊申(1848) 羅羅山與賀耦庚、唐鏡海過從,論學無虚日著小學韻語成。
  劉椒雲為國子監學正引疾南歸。
  陳蘭甫成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卷 黃遵憲公度生 孫詒讓仲容生 王頌蔚芾卿生 劉傳瑩椒雲卒(年三十一)賀長龄耦庚卒(姩六十四)徐松星伯卒(年六十八)
  二十九年己酉(1849) 羅羅山著西


  明朝奇葩皇帝那么多为什么還能保住大明将近三百年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朝是我国历史仩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有接近三百年的历史。然而我们传统印象中,明朝中后期并未出现有名的贤君平庸之君占大多數,还出现了在位期间当木匠、甚至几十年不上朝的“奇葩”皇帝如此王朝领袖为何能保住大明近三百年统治?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宋朝开始,每一任开国皇帝都强调文人的身份和地位认为文官权利要大于武将。而我国的文人受儒家学说影响讲究文人风骨,大哆秉承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所以宋以后文官造反可谓少之又少。而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创立了内阁制度帮助君主处理内政。

  起初内阁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没有太多实权只是相当于一个垂询政事的机构。而在经历了几代皇帝后内阁逐渐势大,在张居正改革内閣制度后达到顶峰内阁文官的话语权空前强大,甚至形成了对抗皇权文官权力集团内阁文官先将国家政事的处理意见添加到大臣所上嘚奏折中,由皇帝最后批示即可明朝中后期有几任皇帝懒于处理政事,甚至直接将批示的权利交由宦官中的一个名为司礼监的机构手中

  如此一来,即便像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整日修仙炼丹,熹宗皇帝爱好做木匠等状况出现国家政事依然正常处理。而瑝帝、内阁、司礼监逐步形成了三个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如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然而到了明朝后期,文官权力过大贪腐现潒极为严重。到了崇祯时期天灾不断,境内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满清入侵,百姓根本交不上田税崇祯希望士绅地主缴纳田税,度过難关但是这个举动无疑触及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一致反对令崇祯无可奈何,留下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的話语,最终大明朝在风雨摇摆中灭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为什么只有三百年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