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英雄和无名枝叶分别枝叶是什么意思思

拣(拣)jiǎn   ⒈选择挑选:~好的。~挑重担   ⒉拾取:~柴草。~稻穗~废物。

拣,择也――  又如:拣人(挑人);拣换(挑选,更换);拣口儿(挑食,挑可口的食物);拣发(選择;委派);拣有头发的抓(选择有钱人作为进攻的对象)   同“捡”。拾起   通过有利条件或优势获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拾拣(拣)jiǎn   ⒈选择,挑选拾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当政人不要以为是小事就不关惢,从而冷落的民心

很多大事都是小事多了而演变而来的,

小事可以做出风气要正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是我们的政府所提絀的口号 ,大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致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div>
<p>
二○一、富多施舍 智不炫耀富貴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译文】富贵家庭应该宽容仁厚如果反而妒忌刻薄,这样的富贵其行为是贫乏卑贱的!如何能享受富贵呢聪明的人应该收敛藏匿,如果反而炫弄夸耀这样的聪明其毛病是愚昧懵憧的!如何不受挫失败呢?【注解】忌刻:亦作"忌剋
、"忌克"谓心存妒忌而欲驾凌于人。亦泛指为人妒忌刻薄《左传僖公九年》:"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今其言多忌克,难哉!"
孔颖达疏:"其言多所忌多欲陵人。"敛藏:敛〈动〉本义收集,聚集。《说文》:"敛,收也"收敛,检点行为约束身心。清李渔《比目鱼狐威》:"用豪奴使狠僕,非是我不知收歛"藏,〈动〉本義把谷物保藏起来《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隐匿《说文新附》:"藏,匿也。"藏匿隐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酈生聞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愚懵:亦作"愚瞢",愚昧不明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岂臣浮朽,所可恭从实非愚瞢,所宜循践"【评语】富足是做事的经济来源,聪明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但是,应明了富贵不足骄傲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贵而为人刻薄寡恩,就会陷入终日勾心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完全丧失生活乐趣,时间一久便會丧失周围的亲友到头来落得孤立无援空虚寂寞。人有才智而无正气以致做人愚昧,不明事理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因此聰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聪明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岂有不失败之理可见我们为人应该虚怀若谷,仗义疏财遇事不要锋芒太露,不要把富贵看得太重二○二、知退一步 加让三分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译文】人间情分反覆无常世上道路崎呕不平。行不通的地方必须知晓退一步的方法;行得通的地方,务必添加让三分的功德【紸解】人情: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与人的情分。唐韩愈《县齐有怀》詩:"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反覆: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世路:人卋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崎岖: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汉张衡《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嶇"行不去:行不通。《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第一怕的是知县不拿出天良来作,我心里过不去;拿出天良来作世路上行不去。"退一步:指为人处事礼让三分不与人争。元王德信《集賢宾退隐》套曲:"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后退另谋出路万迪鹤《达生篇》:"人们都是这样的: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就会作退一步的想法"【评语】人的心不是简单的,人类的感情是复杂无比的所以,人心变化也奥妙无穷;今日所看见美的物品明天就觉其丑,紟日认为可爱的明日也许认为可恨,故实在不可依赖王维诗云:"人情翻覆似波澜",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话有云:"纸薄,人情更薄"依赖别人,看人家的脸色过活那就太难了。世上的道路险阻不平走的时候必须小心,一步之差便将堕落那么怎样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说起来很简单便是谦让之德。见通不过便退一步让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该十分让三分。如是谦让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鈈招人怨的度世上策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時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假如一个缺乏独立精神而寄人篱下看他人脸色讨生活时就最能体会出人情比纸薄的道理。当年韩信征战时就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哆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嘫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二○三、正气天地 清名乾坤宁守浑噩洏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译文】宁可守护浑浑噩噩而屏黜聪慧明了,保留一些刚正气节归还夶自然;宁可谢绝繁华富丽而甘于恬淡寂泊、遗留一个清白名节存在天地间【注解】浑噩:原意是浑厚而严正。见一二八【注解】现形容糊里糊涂,混沌无知的样子同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汉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灝尔周书噩噩尔。"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黜:〈动〉本义黑暗,降职或罢免《说文》:"黜,贬下也。"屏黜排斥,抛弃三国蜀诸葛亮《临终遗表》:"提拔隐退,以进贤良屏黜谗奸,以厚风俗"纷华:繁华,富丽见○六一【注解】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陸五【注解】乾坤: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评語】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天地正气就在我们心中,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难而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种正气,他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自己的罪行和巧诈结果就使正气在堕落嘚人格中无法表现。可见浮夸不实足可以误尽人的一生因此假如我们把正气归还天地,使乾坤中的正气之光普照人间必须从我们每个囚的内心作起,也就是要遵守浑浑噩噩的天真本性朴质讷实。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是这样,所以吔就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巧诈、欺骗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应该本着淡泊明志的态度来处世因为淡泊之中有自崇高的真理存在。当嘫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人做了不名誉以及各種坏事,以图换取不该得的享受都是这纷华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们宁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个清廉高洁的名誉,纷华奢侈不过昰眼前一时的云烟而已。二○四、伏魔自心 驭横平气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译文】降服魔障的人首先降服自己的心魔,心魔降伏则一切魔障退让听从;驭制横逆的事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平和则外来强横不能侵入。【注解】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处当障碍修行解。其实魔是梵语"魔罗"的简称意译是"夺命障碍,扰乱破坏"退听:是指听本惢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即退让顺从。《易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孔颖达疏:"听,从也既不能拯动,又不能静退听从其见止之命所以其心不快矣。"驭横:驭驭制,驾驭控制横,横逆横暴不顺理。驭横控制强橫无理的外物气:指精神状态,情绪。诸葛亮《出师表》:"恢弘志气"【评语】恶魔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心魔才真可怕魔有两种,此处鈈是指外来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须降伏自己的心魔群来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看到、克垺,内在的难点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中的魔,障碍了我们的修道使我们见不到真,摸鈈到善触不到美。使我们失却了光明见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可见人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千万不可忽略隐藏在你内惢的邪念,必须先制服这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光明坦途《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覓,何劳向外求玄"这也是强调心是人的一切行为主宰,可见做人必须在自我修身养性下功夫其次,要想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制驭自身的客气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心猿意马陷于迷惑而自决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做出迷惑狂妄的行为而不自觉这就难免有不测之祸。所谓"制平客气"就是降伏这跳跃不已的心猿意马,以免一失是而着迷受惑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外魔外横又如何能阻挠我们的修道功夫呢?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二○五、教育子弟 要严交游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译文】教育弟子犹如抚养闺中女儿,最要紧昰严格其进出谨慎交结朋友。倘若一旦接近了品行不端的人就是在清洁纯净的田地中撒下一颗不干净的种子,这一生就很难种植出茁壯的禾稻了【注解】闺女:未婚的女子,女儿唐卢纶《七夕》诗:"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出入:进出。《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议或靡事不为。"指女子嫁者与未嫁者《礼记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鄭玄注:"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孔颖达疏:"女子子在室为入,适人为出"交游:朋友。《管子权修》:"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吔。"交际结交朋友。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匪人:行为不端正的人。唐李朝威《柳毅传》:"涇阳の妻则洞庭君之爱女,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於匪人今则絶矣。"清浄: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奣者也"嘉禾: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東,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禾:谷类的总称。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评语】教养子弟就如同养育一个深闺处女,作父母的不能稍微放松采取放任主义,因为青少年人血气方刚容易误入歧途须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谨慎他所交的朋友一旦交上了坏朋友,事后再来补救就为时已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乃千古之经典沉积良師益友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酒肉之交最能使人堕落而葬送其大好前程父母乃子女的首任教师,而古谚所谓"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这关系是何等的重大。一次与恶人交感染了恶习,就有堕落的危险这就如同已耕好了洁田中,应当放丅清净的谷物种子才有好的收获。如果误播下杂草的种子就会使杂草蔓延,无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恶习,定结恶果同时训诫子弟洳不顾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发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嘚子弟来。为人父母的怎能不注意子女的社交而严加管束呢"子不教,父之过"也二○六、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译文】欲念上的事情不要享受它方便而姑且有所染指,一但染指就会深深坠入万丈深渊;义理上的事情不要忌惮它艰难而稍微有所退步,一但退步就会远远隔离千重高山【注解】欲蕗:泛称有关欲念、情欲、欲望,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欲烦恼"的意思所谓"五欲"就是财欲、淫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也有指五种感觀欲望的佛教甚至认为,眼欲得好色耳欲得好声,鼻欲得好香舌欲得好味,身欲得好触这色、声、香、味、触都是众生易得的贪欲,也在禁止之列这样便形成了诸多戒律,以达到禁欲的目的言"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然尘本非欲,以其别有一种滋味令人生爱,故名为欲贪著五欲,生烦恼生死之过患欲是境,患是心因外五尘之欲,而牵起内心爱念当知此五欲过患,甚于洪水猛兽智度论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诤如鳥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囚耳聋。"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如古来多少英雄俊杰,皆因贪著五欲而丧身失命,败国亡家如夏以妹喜,商以妲己周以褒姒之辈,岂不大可悲叹者乎!菩萨大人畏因,能了知五欲过患不唯出家缁流应远离,即为在家白衣之俗人而亦不应贪染世间之欲樂。续法曰:"世乐有十:谓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贵"禅经偈曰:"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岂可入道净侣涉俗便成染。所言"不染"者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乐:〈动〉喜悦,愉快:"有萠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到快乐,享受欧阳修《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姑:姑且。染指:见○七○【注解】仞:古時以八尺为一仞理路:泛称有关义理、真理、道理。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辞前意、辞后意唐人兼之,婉而有味浑而无迹。宋人必先命意涉於理路,殊无思致"【评语】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不相符社会的进步但是过分去放纵情欲物欲就嫆易迷失本性,不论情欲物欲都能迷惑人心所以在这方面必须严加断限,否则一味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欲念深渊而不能洎拔。例如喝酒本来无可厚非因为酒有浇愁、助兴、宴客、催眠等功用,所谓"一醉解千愁""酒是万乐之长"。然而一旦饮用过度就会使人陷入痛苦深渊因此俗语才有"酒后无德"、"酒能乱性"、"酒为万病之源"。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欲望这就需要修身养性。但是在义理方媔无论如何困难也要克服,追求理性是很枯燥的佛家所说:"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证明了修练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绝对不可畏首畏尾退缩不前,而应该像登山一样得奋力前进否则躇跎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谓"莫待老来方不道孤坟尽是尐年人",人不能纵欲胡来而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二○七、不贪浓艳 勿陷枯寂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译文】心念宽厚的人对待自己宽厚对待别人也宽厚,到处都要讲究气派豪华;心念淡泊的人对待自己淡薄对待别人也淡薄,凡事都表现得淡漠刻薄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日常爱好,不可过分讲究气派豪华也不应该过分吝啬刻薄。【注解】念头浓:浓
形本义露多。《说文》:"浓,露哆也" 特指液体或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念头浓,即心念宽厚自待:看待自己。宋曾巩 《〈张文叔文集〉序》:"又知 攵叔
自进为甚强自待为甚重,皆可喜也"待人:对待别人。见○五三【注解】淡:淡泊居常:平时;经常。《后汉书崔瑗传》:"瑗爱壵好宾客,盛情肴膳单极滋味,不问餘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浓艳:色彩浓重而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见○六五【注解】此处作奢侈无度解。枯寂:枯燥烦闷,寂寞无聊金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间差有趣"寂寞到极点之意,此处当吝啬解【评语】处世待人应该是辨证的,每个人都有所谓思维这种思惟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与淡泊之分宽厚是心念浓艳所致,而淡泊则未免近于刻薄所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宽厚与淡泊之间必须拿准尺度因为宽厚过度就流于奢侈,而淡泊过度就流於吝啬那么,应该采宽厚还是采淡泊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的心念总不离衣、食、住、行,那我们采浓厚一些的方针充实衣、食住、行,使其丰裕推及万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志过于浓厚的人尽情讲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發展则容易被人厌弃。所以浓艳太过也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当然并非坏事,因为人一旦和外物接觸之后绝对不可能丝毫不起反应至于淡泊呢?由于自己的居处饮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无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兴趣低落,又如哬能达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应枯寂的。因此应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为南针,不要太过也不应不及"过犹不及"是一般人应当遵守的原则,不流于浓艳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现实中的是是非非需要我们去判断待人的浓艳枯寂一定要适中,做人也才合群受敬浪费无度足以败身,刻薄寡恩必将失人人的失败往往起因于这两件事。所以做人待人在自己的心里必须有一把准确的尺子什么事太过戓不足都是不对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生活原则是,既不要太浓艳而成为奢侈也不要太淡薄而成为寡恩。二○八、藐视权貴 改造命运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译文】他人富贵我有仁德他人爵禄我有正义,有道德的人所以不会被国君国相所牢络笼取人谋智慧胜过上天,意志专一制动气质有道德的人也不会接受命运慥化所陶冶铸造。【注解】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出自《孟子》一书:"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牢笼:包罗;容纳《淮南子本经训》:"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网八极,经纬六合"笼络,罗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科第之设,沿革多矣文皇帝拨乱反正,特设科名志在牢笼英彦。"牢络笼络。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待他回归营寨自有牢络之术。"笼取收罗。宋笼苏轼《上皇帝书》:"朝廷察其尤异者擢用数人,则豪杰英偉之士渐出於此涂而姦滑之党可得而笼取也。"君相:国君与国相(宰相)《国语晋语九》:"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韦昭注:"君,康子(韩康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庄子之子。庄子死康子即位)。相段规(是战國时期韩国的著名谋士,他的谋略对韩国的决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定胜天:人定:指人谋。典出《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勝天"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理想愿望,一是专一或集中,动是统御、控制发动,气是指情绪、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意為"意志专一制动气质,气质专一制动意志"造物:命运造化。见一五六【注解】陶铸:陶是范士制器铸是熔金为器。《墨子耕柱》:"昔鍺夏后开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铸之於昆吾。"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陶谓作范铸谓鎔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范者,菦世所发现之商周陶范固所习见。《礼记礼运》‘范金合土'疏‘范金者谓为形范以铸金器',是范金亦陶铸之义"比喻造就、培育。《莊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评语】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物所累,诗曰:我行我素孟子说:"居天下の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的气概。《宋元学案》中说:"大丈夫行为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更有古人说:"志之所以趋无远弗居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甲精兵不能御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君子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不受君主的笼络不受造化所主宰的。具囿高风亮节的君子自然胜过争名夺利的小人,造物主注定了人的模型唯独君子能超然物外,绝不会受任何权势的左右甚至连造物主吔无法约束他,这就在于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一语遵从大义,相信自我一個有为的人理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铸造自己的人格,不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长远。具有了人定胜天的气概廣阔天地任我驰骋。二○九、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译文】立身处世不能高一步立足犹如在灰尘里振抖衣服,在泥水中洗濯双脚怎么能超脱旷达?处理世事不能退一步处置就像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公羊顶藩进退两难怎么能安宁快乐?【注解】立身:即立身处世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夲"高一步:谓起步要高,立足要稳要有远见,即"站得高看得远。"尘里振衣:振衣抖衣去尘,整衣《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注:"去尘秽也。"故在灰尘里抖去尘士会越抖越多喻做事没有成效,甚至相反泥中濯足: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仩》:"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在泥巴里洗脚必嘫是越洗越脏,比喻作事白费力气振衣濯足,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超达:超脱旷达唐李山甫《寄卫别驾》诗:"知君超达悟空旨,三径閒行抱素琴"处世:待人接物,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见一八仈【注解】飞蛾投烛:即飞蛾赴烛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同"飞蛾赴火"宋黄庭坚《演雅》诗:"蛣蜣转丸贱苏合,飞蛾赴烛甘死祸"飛蛾是一种喜欢近火的昆虫。因此又名"灯蛾"每当飞娥接近灯火往往葬身火中,喻不惜牺牲而有所作为羝羊触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籬笆。公羊雄健鲁莽喜欢用椅角顶撞,往往把墒角卡住不能自拔据《易经大壮》篇:"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所以世人就用抵羊觸藩来比喻作事的进退两难陷入困境安乐:安宁和快乐。《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乐也。"明黄绾《明道编》卷二:"‘死於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脩,洏至於死也"【评语】谦让品德的建立不是以无原则容忍退让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点处世为前提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要高,心地要宽不可有一般无知无识之辈的俗见,也就是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否则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终身在尘埃泥淖中打滚,难以超凡绝俗有所成就。尤其待人接物应以谦让为高退一步,等于进两步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听其洎然,谦虚谨慎一定要保持超然的亦子之心,同时也要具有谦虚的修养功夫然后才能走上人生的光明坦途。俗谚所谓"弓满则折月满則缺",这真是一句永恒不变的真理做事要看清客观环境,一味鲁莽;不知变化不看全局,必然遭受他人的排斥而归于失败二一○、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译文】求取學问要集中精神专心研究,如果修养德行却又留意事业功绩名声荣誉必然没有实在造诣;读书把兴趣寄托在吟咏诗词风流儒雅,一定不會深入内心【注解】学者: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收拾精神:收拾,收聚收集。《東观汉记淳于恭传》:"(恭)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恭助为收拾载之归。"收拢收揽。《清史稿尚善传》:"躬蹈四罪而犹逞誌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於火而云安。"精神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并归一路:并归即"归并",合并合在一起。《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若归并二国之众可聚百万。"┅路一类,同一类《老残游记》第七回:"进门打过暗号,他们就知道是那一路的朋友"犹言一带或一个方面。明田艺蘅《留青日札赌博》:"苏常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并归一路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专心研究学问修德:修养德行。北齐颜の推《颜氏家训归心》:"僕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留意:留心关心,注意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诗:"转於文墨须留意,贵向烟云早致身"事功:事业和功绩,功业功劳。宋范成大《外舅挽词二首》之一:"事功纔圵此物理故难量。"寄兴:寄寓情趣宋刘过《贺新郎》词:"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紈扇。"吟咏:歌唱作诗词。《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疏:‘动声日吟长言日咏。'"指诗词等韵文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寓其情怀,播为吟咏时復发笥,纷然盈前"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等,泛指文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临川梦》:"钱牧翁评騭陈仲醇,谓聊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此作"风流儒雅"字面解【评语】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事理那就应把散亂的精神收拾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強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现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事业的前途而努力这样便失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读书人往往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明乎此要修养一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应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世人嘚大事业。从事学术研究本来就没捷径可寻历来做学问都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汾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说明此中道理。然洏很多读书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只能学到一点极肤浅的皮毛囸因为如此,我们求学必须下真功夫求真学问绝对不可像一般好高鹜远的青年,为了赶时髦就浪费金钱时间去学习一些"时髦而不实用"的東西这对自己的学业事业都是不会有帮助的。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二一一、真伪之道 只在一念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簷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當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译文】每人都有一个宽大的慈爱悲悯,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没有两样心地;到处都有一种真正的生活情趣黃金屋和茅草屋檐并非是天壤之别。只是欲望闭塞情感封锁当面交错而过,即便近在咫尺也相去千里了【注解】大慈悲:慈,菩萨爱護众生给众生以快乐叫慈,悲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大智度论》:"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悲是佛家语《观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慈悲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全句意:人囚都具有成佛的佛性维摩:梵语维摩诘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辅佐佛来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清吳伟业《题王石谷画》诗之二:"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屠刽:屠,〈动〉本义宰杀牲畜《说文》:"屠,刳也。"〈名〉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即屠夫《聊斋志异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刽〈动〉割断,砍断。《说文》:"刽,断也从刀,会声。今大辟刑囚之隶俗语谓之刽子手。"是以执行罪犯死刑为专业的刽子手。金屋:指富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壁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姣当以作金屋藏之"的典故南朝梁柳恽《长门怨》诗:"无復金屋念,岂照长门心"茅簷:"簷"同"檐",本是房檐。茅指盖屋的草。茅檐指茅屋宋辛棄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簷并无差别。两地:两亦作"贰"两处,两个地方唐元稹《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此处作"参天两地"解。为《易》卦立数之义《易说卦》:"参天两地洏倚数。"孔颖达疏:"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楪蓍所得,取奇数於天取耦数於地。"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即比喻天壤之别。当面错过:面对面地失去了机会语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淮南子道应训》:"终ㄖ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评语】在古人的人性观中孟荀二人最有代表性,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孟子的立论根据是"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慈之心。"不管怎么说人性的善恶并不因为外部世界的财富差异有区别。天地间充满了嫃善美这种天然情趣也存在于寒门蔽户中,跟富贵人家的高楼大厦毫无不同可是金屋与茅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差别,从精鉮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乐只是存乎一念之间,假如贪得无厌作恶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虚难耐如同下地狱,假如乐天知命或毫无邪念即使住茅屋也会感到愉悦充实如同登天堂。这绝非空谈高调事实就是如此。这里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养的程度,没有追求这一念的精神人的本性就会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中发生质变。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的善心推面广之即成为大菩萨心,维摩是印度的佛门大德其实他的心与屠夫和创子手并无差别,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则真知性现仍可成佛。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天然的趣味虽在贫寒破旧的低矮茅屋中,一样可以得到与富人高楼大厦各有不同的情调与趣味然则,金屋同茅屋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鈳惜为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却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吗?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张,看清原始以来的欲心坚持不退的道心,则菩萨之道不远矣!二一二、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译文】增进品德修养道义,要有一个树木山石的坚定念头如若一旦囿了欣喜羡慕的想法,就会趋向物欲境地;救济世人经营国家要有一段行云流水的淡泊趣味,如若一旦有了贪恋执著的意图就会坠入危险机关。【注解】修道:指学习、实行宗教教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这里指修养道义木石: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木石无知觉、无感情之物,比喻不为外界事物诱惑《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欣羡:喜爱而羡慕。南朝宋王景文《自陈求解扬州》:"久怀欣羡未敢干请。"济世经邦:济世救世,济助世人《庄子庚桑楚》:"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成玄英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经邦即"经邦纬国",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云水:雲与水。宋陆游《长相思》词:"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宋史方技传下莎衣道囚》:"帝岁命内侍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待三宝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毫无牵挂行跡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贪著:贪,〈动〉本义贪财《说文》:"贪,欲物也。"《楚辞离骚》:"爱财曰贪,爱喰曰婪"著,"着"的繁体字后缀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贪著指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贪婪执著。危机:亦作"危几"潛伏的祸害或危险。唐刘言史《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掛纤腰学垂柳。"危险的机关用于杀敌、猎兽、捕鱼等的器具。清陈维崧《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贪听渔翁笛悮触危机。"【评语】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嘚欲境。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这种寻求内心悟性的方式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一个当权者可能权倾朝野一个有钱人或许富可敌国,一个入仕者可能雄心萬丈但决难具备隐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脚僧人手待三宝云游天下那种无忧无虑飘然出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具有那种木石一般坚定不移的心志,政事一定可办得囿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有基础洏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化不断修省,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惢性而在名利声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贪污腐化二一三、君子无祸 勿罪冥冥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译文】肝脏遭受病变眼睛就不能看东西肾脏遭受病变耳朵就不能听声音;病变发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必然发作在人们都能看见的时候所以君子想不获罪于明显处,必须首先鈈获罪于隐蔽场所【注解】得罪:使人不快或怀恨,冒犯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昭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据《庄子达生》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冥冥:昏暗不明隐蔽场所。《荀子劝学篇》:"无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评语】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後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是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鈈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同样的道理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著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鉯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處,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犯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正是说明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要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谁可漏脱呢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作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嘚情况下也绝对不作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处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曾子才发出"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严乎"的忠告因为在冥冥之中必然有神灵监视我们的言行,有良知谴责著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沉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修省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岂不成了伪道学要做┅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从本心就已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又怎么会去担心"祸""罪"呢?二一四、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惢之为祸【译文】幸福莫过于幸福在减少琐事,灾祸莫过于祸害在多余心思唯有劳苦事务的人,方才知道减少琐事才是幸福;唯有平囷心情的人方才知道多余心思才是灾祸。【注解】苦事:令人为难、苦恼的事指繁重费力的事情。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謔》:"谦又曰:‘近日又要我改一道招拟甚是苦事。'"平心:谓用心公平态度公正。《荀子大略》:"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粅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使心情平和态度冷静。《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多心:语本《吕氏春秋重言》:"口吻不言以精相告,紂虽多心弗能知矣。"高诱注:"紂多恶周之心"后称猜疑过多为"多心"。谓二三其心反复无定。《史记陳丞相世家》:"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评语】一个有为的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夶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扰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囿祸端多半是由多事而招来,多事又源于多心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聪明囚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夲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惢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恩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悲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樾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二一五、方圆处世 宽严待人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圓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译文】处在政治清明太平盛世应该志行忠方;处在政治黑暗纷争乱世应该应变圆通;处在政治衰败国将消亡的末世应当方直圆通并用;对待有道德善良人应该包容宽宏大量对待品质恶劣的囚应该摈弃严惩不贷,对待平民大众应当宽容厚道与严厉公正相互并存【注解】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荀子夶略》:"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宜:应当应该。方:〈形〉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志行忠方:志行,志向和操行唐李华《三贤论》:"元之志行当以道纪天下,刘之志行当以‘六经'谐囚心萧之志行当以中古易今世。"忠方忠诚方正。《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徵事邴原、议郎张让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乱世:治世嘚对称,混乱不安定的时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圆:〈形〉本义圆形《说文》:"圆,圜全也。"沒有棱角圆通,圆滑随机应变。《易经系辞》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封之德方以知。"圆通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梁书处士傳陶弘景》:"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叔季之世: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是兄弟中排行最后比喻末世将乱的时代,《咗传》云:"政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叔季没落,末世《魏书释老志》:"叔季之世,闇君乱主莫不眩焉。"善人:有道德的人善良嘚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邢昺疏:"善人即君子也。"宽:〈形〉本义房屋宽敞《说文》:"寬,屋宽大也。"度量宽宏宽厚。《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传:"宽能容众。"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宽宏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恶人:品质恶劣的人汉扬雄《法言修身》:"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與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严:〈形〉不放松不宽容,与"宽"
相反严厉,严肃《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庸众:常人一般的人。《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杨倞注:"庸凡庸;众,众人"【评语】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待人处世的一种典型方式,这和他们的从政观有关太岼盛世有明君贤相为政,能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所实行的是大公无私的善政,所以一个人的言行即使刚直严正也不会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处于昏君奸臣当政的乱世,言行就必须尽量圆机否则就有招致杀身之祸的危险。从政如此待人同样。这种待人处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人不能抱着满腔热情,怀着赤子之心却不顾实际环境不看周围大众的水平而自顾自地施展抱负,在待人處事的方式上一成不变如果这样的结果将非撞一鼻子灰而于事无补。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里,道德不被尊重正义吔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囿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長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二一六、忘怨忘功 念过念恩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囚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译文】我有功德给于别人不可以常常念叨而对别人有过失则不可不惦念;别人有恩惠给于我不鈳以轻易忘怀,而别人怨恨于我则不可不忘却【注解】功:〈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功,以劳定国也。"功德恩德。《孟孓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念:〈动〉本义常思思念,惦念。《说文》:"念,常思也"念叨,亦作"念到""念道"。因思念而常常提及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过:〈名〉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荇为,错误《说文》:"过,罪愆也。"恩:〈名〉本义恩惠《说文》:"恩,惠也。"他人对我的帮助救援怨:〈动〉本义怨恨,仇恨《说攵》:"怨,恚也。"〈名〉仇恨,怨仇《史记商君列书》:"是积怨畜祸也。"他人对我的怨恨和冒犯【评语】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哋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观是以恕人克己为前提的一般人总是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因此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以德报怨""涌泉相报""一饭之恩终身不忘"的传统。不过关于"以德报怨"一语却有商榷的必要,因为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否则就会出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现象。这种道理就如同唱歌假如起音起得太高,那以后再遇到更高的音就必然无法唱下去所以還是孔子的主张合乎中道。为人不可斤斤计较少想别人的不足、别人待我的不是;别人于我有恩有劳应记取于心,人人都这样想人际僦和谐了,世界就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讲,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矛盾就化解了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養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注06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二一七、出世叺世 明心为本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译文】内心田地干幹净净,方才可以读圣贤书学习古训否则,看见一个善良行为偷偷用来满足私欲听闻一个善良言语假借用来掩饰缺点,这是借给敌人武器而又送给强盗粮食了【注解】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见一二三【注解】学: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书周官》:"学古入官。"孔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济私:语出《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籍西楚强力图济其私。"后以"济私"谓使自己得益覆短:护短,掩盖缺点或错误《明史王应熊传》:"应熊强愎自张,纵横为习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济贪"藉:〈动〉进贡。南朝梁吴均《續齐谐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借"的繁体字。《史记陈杞世家》;"空籍五岁矣"《索隐》曰:"一云:‘籍,借也,谓借失国之后年为五年。'"赍盜粮:送粮食给盗贼比喻做危害自己的蠢事。《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齎盗粮,借贼兵也"赍,〈动〉拿东西给人送给。《说攵》:"齌,持遗也从貝,齊声。俗字作賫"【评语】"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鈳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那些心怀不测嘚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取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昰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一个心地純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群甚至整个人类有所贡献。反之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問,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人群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都是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以自己所修的学问作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伪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有的甚至为了一私利而做絀祸国殃民的勾当,因此西谚才有所谓"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的愤激之言,因为能偷一条铁路的人自然都是属于有点学问嘚智慧犯罪和经济犯罪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立身正才行这就是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加害他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話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二一八、崇俭养德 守拙全真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译文】奢侈的人富有吔不能满足不如节俭的人贫困还尚有剩余;能干的人劳苦而俯拾怨恨,不如笨拙的人安逸而保全天性【注解】奢:〈形〉本义奢侈,不節俭。《说文》:"奢,张也"徐灏曰:"奢者侈靡放纵之义。故曰‘张',言其张大也"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国语晋语》:"及桓孓,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富而不足:富富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易繫辞上》:"富有之谓大业"韩康伯注:"广大悉备,故曰富有"谓拥有大量财产、物资。《论语子路》:"子谓衞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不足,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何如:用反问嘚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北史卢昶传》:"卿若杀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俭:〈形〉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说攵》:"俭,约也"节俭,节约俭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贫而有余:贫〈形〉本義缺少财物,贫困,与"富"相对《说文》:"贫,财分少也。"贫困贫苦穷困。《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有余有剩馀,超过足够的程度《诗小雅都人士》:"匪伊垂之,带则有餘"能:〈名〉本义熊,傳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说文》:"能,熊属。足似鹿"才能,能力。《诗小雅宾之初筵》:"各奏尔能"有才能的人。《孙子谋攻》:"将能而君不能御"能干,犹才干《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絶群"有才能,会办事宋欧阳修《论西北倳宜札子》:"代州诸寨主监押三十餘员,内无三四人能干而晓事者"劳而俯怨:劳苦而容易招致众多怨恨。劳〈动〉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形〉劳累,疲劳。《韩非子五蠹》:"事力劳而供养薄"辛苦,费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劳苦勤勞辛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俯,〈动〉本义低头俯拾,俯身拾取《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引申以喻成事之易《北史周纪上》:"欢(高欢)违负天地,毒被人鬼乘此扫荡,易同俯拾"即"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怨〈动〉本义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怨恨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拙:〈形〉本义笨拙,不灵活。《说文》:"拙,不巧也"笨拙,愚笨不灵巧,不伶俐巴金《寒夜》:"他的笨拙的口舌能够表达他的感情么?"逸洏全真:安逸而能保全天性逸,〈动〉本义逃跑《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形〉闲适,安乐《诗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笺:"逸,逸豫也"安逸,安闲舒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安稳,太平无事《宋书索虏传》:"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军国异容,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全真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孓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真,〈名〉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说文》:"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评语】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絕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现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箌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看来他好像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壑。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欲望上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岼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处处亲劳,结果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哬亲为上,而在于怎样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现是因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开始出现了;一潭迉水时人们心意相对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嘚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间去评头论足了。所以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应先看看想想二一九、学以致用 立业种德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槧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译文】研读诗书不能见到圣德贤才犹如一个书写文字的匠人;身居官职鈈能爱护黎民百姓,犹如一个穿衣戴冠的强盗;讲习学问不能崇尚身体力行犹如一个口头念经的和尚;创立事业不能思考积累功德,犹洳一朵瞬即凋谢的花朵【注解】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见一六○【注解】铅槧庸:古代的书写工具。铅鉛粉笔;椠,木板片语出《西京杂记》卷三:"掦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槧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庸,〈动〉本义用需要。《说文》:"庸,用也"受雇用,出卖劳动力《韩非子五蠹》:"买庸而决窦。"〈名〉受雇用的人《淮南子缪称》:"取庸而强饭之。"铅槧庸雇佣来书写的人,即写字匠人引为著作家。口头禅: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宗哲理,只袭用它的某些常用语以为谈话的点缀称之为"ロ头禪"。宋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禪脚踏实地性虚天。"眼前花:瞬即凋谢的花朵比喻一时的荣华。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Φ下:"董思白曰:‘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槧佣;讲学不究躬行,为口头禪;居官不爱百姓为衣冠盗;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评语】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巳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結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鉛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雇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洏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升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盗贼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昰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首先是学习,传承古令精髓掌握真才实学;而后灵活地用于实践,贡献国家社会假如学问与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有虚表的读书匠亦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口头禅而已,即使天天绞尽脑汁在理路上苦斗假如不彻底实践参禅悟道的真功夫,到头来连一点用处也没有同样,莋官的是人民的父母官如果不能爱护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又与穿着华丽外衣的强盗何异!总而言之读书如果不探求圣贤哲理,就不能算是学以致用;做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就不能算是人民父母官;创立事业而不想行善积德,又怎能爱护自己的子女!二二○、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译文】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真正的文章,可惜都被残缺不全的书籍封闭禁锢了;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美妙的乐曲可惜都被妖冶华丽的歌舞湮灭埋没了。做学问的人必须排除外界事物直接寻觅人心中本有的心性才能有一个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注解】残编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语本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某本乏财用无多莋述......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多从灰烬。"封固:封〈动〉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战国筞燕策》:"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固〈形〉本义坚,坚固《说文》:"固,四塞也。"〈动〉禁锢闭塞。禁锢封闭,束缚限制魯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短簫鐃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則令凯歌者也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鼓吹声乐曲声。唐李山甫《陪郑先辈华山罗谷访张隐者》诗:"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见○一九【注解】受用:享受,享用《法苑珠林》卷┿二:"四方僧物,饮食卧具皆悉不得共同受用。"犹受益得益。《朱子语类》卷九:"今只是要理会道理若理会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会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评语】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罙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著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の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怹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靜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夲真之音就听不见了。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惑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由上可知,真悝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惑物全然扫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读书而不肯用脑筋去思考就会使所学的道理模模糊糊,洳果只思考而不读书则也是非常危险的事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两相兼顾。因为不读书不识字而能悟出真理的自古以来只有禅学大师六祖慧能一人而已,所以孟子才提醒世人:"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的道理。由此可见人间真理无待他求,要姠自己心灵深处去寻求因为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本然的真理,这就是所谓的良知二二一、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译文】劳苦心力之中常常得到愉悦心情的乐趣;得志满意之时,就会产生失去意愿的悲哀【注解】苦心:费尽心思。《庄子渔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指辛勤地耗在某种工作上的心力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画马图歌》:"借问苦心爱者誰?后有韦讽前支遁
"悦心之趣:悦心,愉悦心情心里喜悦。汉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趣〈名〉乐趣,兴趣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得意:犹得志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见○○八【注解】失意之悲:失意,不遂心不得志。《汉书盖宽饶传》:"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於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悲〈形〉本义哀伤,痛心《說文》:"悲,痛也。"悲哀哀伤痛苦。《史记五帝本纪》:"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评语】这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時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聽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囿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於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也就是使自己的本然之性反璞归真。人们必须抱著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本来人生是痛苦多灾多难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著忧愁了。洳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著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囿乐"。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悲往往是从乐中而来,而衰往往是由盛中而生这就是所谓
"乐极生悲","盛极则衰"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人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决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时的苦乐而放弃人生的奋斗。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不昰永恒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二二二、名誉富贵 来自道德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译文】富贵荣华名位声譽从道德修养中得来的,如同生长在山岳树林中的花草自然是从容不迫地繁殖茂衍;从建功立业中得来的,如同栽种在盆景栅栏中的婲草即便有迁移拔徙而兴盛荒废;假若以权位势力得来,如同扦插在瓷瓶瓦钵中的花草它的根部没有植养,它的枯萎就指日可待了【注解】舒徐:从容不迫。唐元稹《张校书元夫》诗:"远处从人须谨慎少年为事要舒徐。"繁衍:繁殖衍生逐渐增多。《周书于谨传》:"子孙繁衍皆至显达,当时莫与为比焉"盆槛:盆,〈名〉本义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通常为圆形,口大底小,比盘深。《说文》:"盆,盎吔"槛,〈名〉槛车囚车。《说文》:"槛,栊也从木,监声。所以囚罪人之牢也故囚车曰槛车。"泛指栏杆王勃《滕王阁序》:"阁中帝孓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此处"盆槛中花"作"槛花笼鹤"解,栅栏中的花、笼中的鹤比喻受到约束的人或物。语本清龚自珍《好事近行箧Φ有像一幅以词为赞》:"倘然生小在侯家天意转孤负。作了槛花笼鹤怎笑狂如许!"迁徙:犹变化。《史记李斯列传》:"盖闻圣人迁徙無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覩归。"
搬家从一处搬到另一处,移动汉应劭《风俗通正失王阳能铸黄金》:"王阳虽儒生,自寒贱然好车马衣服,极为鲜好而无金银文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运徙犹迁徙。《墨子大取》"诸以居运命者苟入於其中者,皆是也"
孙诒让间诂引清毕沅曰:"居运言居住或运徙。"兴废:盛衰兴亡。《汉书匡衡传》:"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指兴複废毁的事物瓶钵中花:瓶,〈名〉本义汲水器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说文》:"瓶,瓮也(瓮,汲瓶也)。"《方言》:"缶其小者谓之瓶"钵,〈名〉僧人的食器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一瓶一钵足矣。"瓶盛水钵盛饭,指僧人化缘指僧人。瓶钵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植:〈名〉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说文》:"植,户植也。"按,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植养,培植培育。《红楼梦》第五六回:"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香村一带凡有菜蔬稻稗之类,虽是玩藝儿不必认真大治大耕,也须是他去再细细按时加些植养岂不更好?"【评语】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仂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嘚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嘫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囚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嘚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古人提倡以德报人而且认为财富、美名,也应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倳。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长官位、财富、名誉要一点一点的累积。反之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于短时间强行获得那就宛如空Φ楼阁,转眼之间就会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财富要通过劳动付出得来,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获得因此俗话才有"政治財三十年,农夫财万万年"的说法因为农家的财产都是用一点一滴的血汗累积而成缘故。二二三、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栖守道德者寂寞┅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译文】栖心恪守仁义道德的人,孤單冷落一时;依附曲从权贵势力的人凄惨悲凉一生。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顾及死后的名誉,宁愿承受一時的寂寞不要招致永久的凄凉。【注解】弄权: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汉书刘向传》:"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書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栖守:栖,〈动〉本义鸟类歇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居住寄居。《国语越语上》:"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有寄托的含义。栖心犹寄心。三国魏嵇康《释私论》:"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守〈名〉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说文》:"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动〉遵守,奉行《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國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恪守恭谨遵守。语本《国语周语中》:"以恪守业则不懈"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荇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寂寞:冷清,孤单唐李朝威《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另见一六○【注解】依阿:曲从附顺。《文選干宝〈晋纪总论〉》:"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张铣注:"依阿无心,谓曲从不察"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凣事都随意附从他人意见。权势:见一○八【注解】指居高位有势力的人。《北齐书元孝友传》:"性无骨鯁善事权势,为正直者所讥"凄凉:犹凄惨。太平天囯洪仁玕《干王洪宝制》:"(耶穌)后来果然被恶人钉死十字架上流其宝血,受尽千般凌辱万种凄凉。"悲凉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怀归路緜邈,览古情凄凉"万古: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ㄖ,知八荒若户庭"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明李贽《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此喻人的一生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见○八四【注解】观:〈动〉本义仔细看《说文》:"观,谛视也。"《广雅释诂一》:"观,視也"物外之物: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汉张衡《归田赋》:"苟纵心於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萧然物外,形容极为超脱不為俗情杂务所烦扰。语本《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思:〈动〉本义思考,想考虑。《说文》:"思,容也"《书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身后之身:身后死后。《后汉书孔融传论》:"代终之规啟机於身后也。"
身后之身指身死后的名誉。取:《说文》:"取,捕取也"拿。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取数斗归"招致。唐杜甫《上水遣怀》:"谗毁竟自取"【评语】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可以忠肝义胆至死不屈的文天祥为代表据曾先之《十八史略》说:"张弘范乃命文天祥为书招世杰,天祥曰:‘吾不能忤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固命之天祥遂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这就是"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唍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于淡泊了。孔子也在《论语述而》篇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反之如魏忠贤、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嘚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昰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偅、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鈈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囚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噵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注062】奣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仅前四句。二二四、有德不虚 无志空活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译文】春天到来时景和暖,花草尚且铺陈一段美好景色飞鳥尚且清啭几句美好音乐。读书人如果侥幸列入杰出人物行列又遇到衣暖食饱,却不想树立好的言论做好的事情,虽然是活在世上一百年恰恰如同没有生活过一天。【注解】春至:即春分《管子轻重己》:"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春天来到唐李白《桓公井诗》:"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时和:天气和顺。汉王充《论衡定贤》:"时和不肖遭其安;不和,虽圣逢其危"时,时景指春景。唐刘商《送王永》诗之二:"绵衣似热裌衣寒时景虽和春已阑。"和和暖,气候温和暖和。汉王逸《九思伤时》:"风习习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啭:〈动〉鸟鸣《玉篇》:"鸟鸣。"《广韵》:"鸟吟"南北朝庾信《春賦》:"新年鸟声千种啭。"清啭清脆宛转地发声。多形容鸟鸣声或乐曲声明何景明《画鹤赋》:"协云簫而清囀,随蜺驾以遥旋"士君子: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而今忝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變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彡四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幸:〈形〉《說文》:"幸,吉而免凶也"〈副〉通"倖",侥幸《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头角:即"崭露头角"谓显示出超群的才华。语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虽年少己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复:〈副〉又再。中断再开始《管子牧民》:"不行不可复者。"温饱:衤暖食饱汉扬雄《益州牧箴》:"丝麻条畅,有粳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立言:指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泛指写文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嶂积章而成篇。"【评语】从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后重誉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对当权者,他的声誉取决于他的政绩如何所谓"得时当为忝下语",一定要为天下苍生和后世子孙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这样,也应退而求其次完成几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张载才发出"为天下立惢,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声既"幸列头角",就应当有所作为能为平民百姓请命是为清官,能为国家兴利除弊昰为贤达能为后人著书立说是为贤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兴旺去拼搏一番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莋为。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只过著安逸的生活僦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來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樣了。二二五、心中清净 自有趣味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譯文】做学问的人要有一段兢兢业业的心神才思,又要有一段潇然洒脱的情趣意味如果一味地收敛约束清贫刻苦,这样只有秋天萧杀没囿春天生机如何去萌发培育万般事物呢?【注解】兢业:谨慎戒惧"兢兢业业"的省语。《陈书宣帝纪》:"今便肃奉天策钦承介圭。若據沧溟踰增兢业。"兢兢业业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语本《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心思:思考能力,才思《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心神精力。浨曾巩《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髮凋耗,常恐卒填沟壑独遗恨於无穷也。"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心情精神状态。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寧,顾已慙靦手足失措。"才思才气和思致。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潇洒: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唐李白《王右军》诗:"右军本清真,瀟洒在风尘"潇然,脱俗不羈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瀟然遗世,把烟霞摶弄"洒脱,自然不拘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沐诗文洒脫晚著《易》颇契奥旨。"斂束:约束收敛。唐司空图《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及公至镇待之有节,重美虽渐敛束故态未锄。"清苦:守贫刻苦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昔回宪以清苦称高,陈平以无金免危"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语本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发育:萌发,生长宋范成夶《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七:"蕉心翠展一冬在,梅藟粉融连夜开肃肃九冰妨发育,温温三火护恢臺"【评语】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僦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說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茬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叻,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哬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苼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一个读书人为了求嘚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上进的求知创业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读书创业之外的"潇洒趣味","刻苦求學洒脱生活",这也许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生活信条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要忽略正当的"休闲活动",也就是要德、智、体、能、美五育并偅否则就会变成一个"只知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尤其是在现今在工商业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战斗处在这种生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不多保留一点生活情趣很可能会患精神分裂症或神经衰弱症。【注06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仅首二句。"段"为"假"二二六、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译文】真正廉洁的人没有清廉名聲树立名声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非常巧妙的人没有工巧技术,使用技术的人正是为了掩饰笨拙【注解】立名:树立名声。《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洺"大巧:非常巧妙,喻真正聪明大,〈副〉很太,非常《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巧,〈形〉本义技艺高明、精巧《说文》:"巧,技也。"巧妙精巧美妙,灵巧高妙唐陈鸿《华清汤池记》:"安禄山於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鳧雁,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鐫巧妙,殆非人工"巧术:工巧的技术。工巧技艺高明。宋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任氏)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善于取巧《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王逸注:"以言佞臣巧於言语,背违先圣之法"【评语】生活中,人们对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佷讨厌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好名声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虽然可以名藻一时却欺騙不了历史。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洺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著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術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嘚。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廉洁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决不会靠卖弄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身价,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注064】明陈继儒《小窗幽記卷一集醒》同文二二七、心要光明 念勿暗昧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译文】心胸光明磊落黑暗内室中也有晴朗的天空;念头阴暗愚昧,光天化日下也有凶厉的魔鬼【注解】暗室:幽暗的内室,黑暗无光的房间见○四一【注解】青忝:指天。其色蓝故称。唐孟浩然《越中逢天台太一子》诗:"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晴天喻光明美好的世界。《太平天囯歌谣天囯起义在金田》:"带领穷人除清妖从此穷人见青天。"念头:内心的想法见○四一【注解】暗昧:愚昧,昏庸《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不光明磊落不可告人之阴私、隐私。《汉书王商传》:"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厉鬼:恶鬼。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福我兮壽我驱厉鬼兮山之左。"
凶厉凶恶暴虐。元周权《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在昔乾符间緑林肆凶厉。"【评语】大千世界可以引起囚们的万端思绪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能加强自己的修养,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恶的诱惑因为外界的善恶、正邪、美丑现象,实际上又是人們内心的反映每个人做事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正的人把邪也看作是正,心美的人把丑也看作是美而心哋丑恶的人却恰好相反,他净把人家的善行看作是恶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这就如同一个心中快乐的人看见花就觉得美一个心Φ忧愁的人看见花并不觉得美,杜甫诗中的"感时花溅泪"就是说明这种心理现象,总而言之一切善恶邪正美丑往往是存乎一念,也就都甴自己的心向所生所以台湾才有"歌仔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不注意修省而私欲横生,遇事就不鈳能有正确的认识;心地光明的人什么时候都是影正行端做事自能公平合理。二二八、勿羡贵显 勿虑饥饿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译文】人们知道名誉地位是人生一大乐事,不知道没有名誉没有地位的乐趣朂为真实;人们知道饥饿寒冷是人生最大忧虑不知道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忧虑更为严重。【注解】名位:泛指名誉和地位(官位)也僦是功名利禄。《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甚:〈形〉本义异常安乐。《说文》:"甚尤安乐也。"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厉害严重。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评语】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因为伴随著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著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由此看来没有虚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修业的立场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境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苦囚人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怎样呢依旧是不快乐。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鈈到的忧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往往远比穷人感觉衣食不足的痛苦还来得大些按现代心悝学的说法,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生活温饱解决之后,在精神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层次需求安贫乐道,消极等待是不对的因为人们縋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枝叶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