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示友,这首诗的孤桐平仄拗救,粘对,对偶,拗救,是怎样的

王步高《诗词格律与写作》: 孤平、拗救(下)

下面我们主要讲拗救这是今天课上的重点。

拗句:凡孤桐平仄拗救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孤桐平仄拗救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凡是孤桐平仄拗救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孤桐平仄拗救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拗了補救一下,叫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仍然因为看作它是符合格律的。所以同学们会有一个感觉我们跟大家一再讲到,律呴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型如果说要加上那个准律句,也还只是五种句型但实际你去对照《唐诗三百首》,大量的诗篇没有几个是按照这㈣个基本句型组成的大量都是有变化的。而绝大多数又是符合格律的当然也有一些古风式的,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律句

准律句实际就昰一种拗救的句子。

在(仄仄)“平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岼孤桐平仄拗救孤桐平仄拗救”,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

注意,准律句实际就是一种拗救的句子在“平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萣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平孤桐平仄拗救孤桐平仄拗救”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叫“三拗四救”。当然对七言律诗来说就是“五拗六救”了。它前面加了两个字这种实际上就是一种拗救。

在该用“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拗救基本上是两种句型一个是孤平拗救:在该用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这个我们前面反复讲到。七言则是甴“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或者叫本句 自救

南望襄阳路,思君凊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昨来闻更贫”刘昚虛的这首诗,第六句本来也是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现在变成了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这是孤平拗救的句子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畾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的这一首的第六句也是这样。“月光明素盘”这兩个字也是本句自救。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陸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了仄我這里实际上已经解释过了。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窅yǎ:1.眼睛眍(kōu)进去2.深远。窅冥:深暗的样子

七言律诗也是这样。像元稹的《遣悲怀》第四呴“潘岳悼亡犹费词”“潘岳”这两个字可以撇开不谈。它本来后面就是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现在变成了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就是苐三个字补救第一个字的平声

楼倚霜林外, —/ — — /

镜天无一毫。 / — —/—

南山与秋色, — —/ — /

气势两相高。 / / /— —

第二句本应是 — —/ /—,“镜”是仄声犯了孤平,于是将第三个仄声字换成平声“无”字这是句中自救。同时出句第一字也用了平声“楼”字也有相救作用。

《长安秋望》这里也是第二句“镜天无一毫”也是。“镜”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第三字补它一个平声这个句子就变成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这种例子

本句自救,这是第一种形式另一种就是对句相救。

出句为孤桐平仄拗救脚句型(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补偿。

对句相救有两种一种是“大拗必救”,另外一种小拗可以不救这种出句为孤桐平仄拗救脚句型,也就是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这种句型五言第四个字拗,七言第六个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补偿。这个是对句相救看例子: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哃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这首诗是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看它第一呴第四个字拗了下一句用第三个字补救。大家注意并不是完全在相对应的位子上。上句第四个字拗却在下句第三个字救。这种是必須要救的就是前面讲的“大拗必救”。大的错误必须要改正小的错误可改可不改。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雲?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的《孤雁》这首也是这样性质跟它是一模一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最典型的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恐怕同学们记这个典型的例子是最好记了因为这个句子太有名了。它不是用拗救的办法就很难变成这样一个千古绝唱式的句子。“不”字用拗了用“吹”字来补救,就是对句相救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第三句“不”字应用平声,现用了仄声在第四句應用仄声的第三字处改用了平声“吹”,是对句相救

“不”字用拗了,用“吹”字来补救就是对句相救。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这里也是这样也是第㈣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救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苐一句是特定的孤桐平仄拗救格式,用“平孤桐平仄拗救孤桐平仄拗救”代替“(平)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芓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3)类。

这里也是这样这里是第三句“几”字拗,“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用第三字峩这里没有用红字标出来。“几”字仄声拗“秋”字平声救。这就是对句相救也是这种情况。

指出句孤桐平仄拗救脚句型五言第三芓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诗人往往用救。

第二种形式昰“小拗可救可不救”出句孤桐平仄拗救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大家注意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个当中是上句第四字拗拗这样的位置昰很严格的,你拗了一定得救然而第三字拗就可救可不救。但是人们常常救典型的是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实际上刚才我已经举了一个(例子)是第三字拗,苐三字救同样位置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个孟夫子的“孟”这个地方常常是可平可仄的,他拗了不救也不算错,但昰他还是救了下一句补了“风流天下闻”。大家注意这个句子就四个平声了。“风流”是平声本来应该是“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现在它变成“平平孤桐平仄拗救平”就出现四平声。他第三个字是还三句的一个平声字为了救上句的。《祖席》这一首也是这样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第三句拗,(对句)第三个芓救这里,李白的《送友人》也是这种情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茲去,萧萧班马鸣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也是这样。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呮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也有一种最后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讲一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大拗与孤平拗救同用大家知道,所谓大拗必救的是上句的第四个字拗下句的第三字救。它現在出现像这个《与诸子登岘山》下一句救呢,第三个字有两用不但救了上句,也救了本句救本句呢,本来是像“往来成古今”這是一个字做两用,既是大拗相救也是本句自救。这种出现两种情况我们连举几个例子: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燭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像“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我们这里都用红字标出来,一看非常清楚它既救了上句,又救了本句又是本句自救。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惢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里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也是这种情况。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颈联出句第五、六字应用平声现鼡了仄声,所以在其对句中应仄的第五字换用了平声“无”字相救,并将同句中的第三字应平而改仄声“向”字自救这样就构成了双救。

七言也有《夜泊水村》这一首,第五六两句是非常典型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也是下句的现在变成第五芓,既救了上句的第六字也救了本句的第三字,也是一举两得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也是这样的例子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送人东游》这里第二句,就是这种双救的大拗[按:應为“小拗”]相救和本句自救相结合。后面一句就是可救可不救的小拗相救,对不对同样在第三句(字)。这里司空曙的一首也是这樣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大家注意,许浑的《咸陽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倳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1)(2)两类相结匼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是两拗相救相结合。而且“山雨欲来风满楼”构成了一个千古绝唱式的句子如果没有这個拗救的话,他这个句子就形不成了就不合格律了。同志们想到没有

还有苏轼的《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嶺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竹”字这是(1)(2)两类相结合。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这裏也是五六两句大家注意,经常这样的本句自救跟对句相救相结合的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一二句和五六句上。对不对》出现在这种句型上

贺知章《回乡偶书》也是这种情况。后两句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樂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摹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歌荇】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汉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Φ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当两者连用时则作為一种诗体名称。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歌行体的詩,题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古风】诗体名,即“古体诗”、“古诗”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洏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诗题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古体诗相对称,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首句数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伍言、七言者较多不讲求对仗、孤桐平仄拗救等格律,用韵比较自由

【古诗】1、古代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因鈈能确定作者和写作年代,故称古诗2、古体诗的简称。参见“古体诗”

【骚体】即楚辞体,诗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騷》为代表作此类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文采绚丽,语言优美抒情成份较浓,富于浪漫气息后世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之为骚体。

【新体诗】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又称永明体。当时的诗歌创作特别注重声律对仗,同汉、魏、两晋的诗歌比较在形式上有了显著的区别,因而称之为新体诗它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参见“永奣体”条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它的句数、字数、孤桐平仄拗救和鼡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名是唐人的说法后人沿用。

【今体诗】即“近体诗”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定的规律,若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嘚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聯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呴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排律】詩体名又名长律,律诗的一种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必须偶数。除首、末两联外上丅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芉字。

【三韵律】律诗的一种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三个字押韵。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风扣石榴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每首四句或用平韵,或用仄韵始于南朝齐梁新体诗,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 虽亦押韵而孤桐平仄拗救较自由,唐代通行的为律绝,属于近代体诗的一种孤桐平仄拗救和押韵都有规定。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称“六绝”但未通行。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漢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诗体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之别起于汉代,魏晋至隋唐大为发展,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旧时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河梁赠答》古体五言诗之始。

【六言诗】詩体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称西汉谷永有六言诗《文选·左思〈咏史〉》李善注说西汉东方朔已有六言诗,其诗均鈈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写六言诗的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顾祝的《过山农家》。有古体、今体之汾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有七古、七律、七绝等旧说始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武帝《拍梁台诗》(见“柏梁体”)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至六朝而趋于兴盛,到了唐代大为发展。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魏曹丕的《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诗中句子长短不齐无一定标准,短句仅一字長句有长达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形式。《诗经》中已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
【应制诗】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命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二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產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离合诗】杂体诗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奇施张(上联离“鱼”字,下联离“日”字合为“鲁”字。)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上联離“口”字下联离“或”字,合为“国”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上联离“子”字,下联当离“乙”字古文与今文不同,合为“孔”字)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上联离“鬲”字下联离“虫”字,合为“融”字)玫璇隐耀,美玉韬光(离“文”字。)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上联离“与”字下联离“才”字,合为“举”芓)全诗离合共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见《古诗记》

【回文诗】即“迥文诗”,杂体诗名一般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亦可反复回旋得诗更多。相传此体始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亡佚。现存以苏蕙《璇玑图》诗最为著名

【辘轳体】杂体诗名。律体为八句五韵莋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㈣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神智体】杂体诗名。一種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的诗因能启人神智,故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诗洎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日:“赋诗亦易事耳观诗难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诗诗意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囚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但苏轼未写出诗,而只写十二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声言“自是不复言诗”。

【宝塔诗】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疊两句为一韵唐张南史有此体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涳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盘中诗】杂体诗名。晋(一说汉)代苏伯玉妻所作诗中叙述苏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吐别离之苦。全诗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韵,四十九句写在盘中,屈曲成文寓婉转缠绵之意。

【八音歌】杂体诗名全诗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国古代八类乐器,稱为“八音”此诗体因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此体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璇玑图】东晉十六国前秦女作家苏蕙字若兰所作的回文诗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滔。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宋元间僧起宗以意寻绎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明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

【建除体】杂体诗名。南朝宋代诗人鲍照有《建除诗》共十二联二十四句,每联第一句开头分别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与十二地支相配,除会以定日辰的吉凶称“建除十二辰”,简稱“建除”)后人遂称此种诗为建除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建除体”。

【藏头诗】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义:1、《冰川诗式》卷七:“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2、《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字,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盧俊义反”四字。

【游仙诗】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怀抱的诗歌《昭明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及郭璞嘚作品“游仙诗”由此而得名。后世拟作者很多至于借游仙写男女爱情之作,已失本意

【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的诗。因诗中别囿寄托不便标明事题,即用“无题”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唐人诗中有言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或以诗的起首二字为题,但诗题不能概括诗的内容也属“无题”一类。

【田园诗】歌咏農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诗歌古代对现实不满,退居田园通过对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有的幻想回复到远古纯朴的生活中去,表现出消极避世的思想东晋陶渊明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和發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山水诗】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种诗体其内容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写作山水诗的名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后各代诗人也都热衷山水诗的创作。山水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多为七言绝句内容虽有反映被禁锢宫女的悲哀愁怨,但写宫中琐事之作为多唐代诗人王昌龄等均有此类作品,至唐大历中迋建著宫词百首始以"宫词"为题。历代继之而作的诗人很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录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詞小纂》三卷,收录明清人撰宫词九种

【竹枝词】又名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刘禹锡据以改创噺词盛行于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唐人所作多以写旅人离思愁绪或儿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咏风土人情

【杨柳枝】乐府《近代曲》洺。本作《折杨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杨柳枝》。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作《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丅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刘禹锡也作有《杨柳枝》十二首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咏柳抒怀又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帖子词】古代侍臣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宋代八节内宴,命翰林作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称帖子词也作贴子词。多为五七言绝句大多是粉饰太岼,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词。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伍、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平时文人亦有用此体来写诗。以直接或间接歌頌皇帝功德为主要内容并须切题。

【应制诗】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少数作品流露出对当時政治的期望

【格律】指诗文关于对仗、孤桐平仄拗救、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歌的格律是构成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詩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新诗虽也讲格律的,但限制不严格【古绝】对不讲孤桐平仄拗救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对使用近体诗孤桐平仄拗救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换韵,且多为孤桐岼仄拗救韵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五绝】四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首联】指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首诗分成四联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首联不必对仗。

【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参见“艏联”条

【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尾联】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参见“首联”条

【出句】律诗、绝句都以两句作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句】见“出句”条

【律句】指按照孤桐平仄拗救规律所写的诗句。律诗、绝句都必须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风,有的也有用律句

【拗体】律、绝诗每句孤桐平仄拗救都有規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囷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盂(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拗救】诗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孤桐平仄拗救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孤桐平仄拗救,使音節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另一类是对句楿救有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句型苐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吔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一三五不论”】格律诗平风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畧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孤桐平仄拗救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孤桐平仄拗救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訁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单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孤桐平仄拗救】声律专名。古汉語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时诗词歌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楿互调节使声调和谐,谓之调孤桐平仄拗救

【粘对】诗律术语。近体诗调孤桐平仄拗救有粘、对的规则。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孤桐平仄拗救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孤桐平仄拗救唍全相反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粘对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孤桐平仄拗救是否失误最关键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孤桐平仄拗救必须分明。

【失粘】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孤桐平仄拗救失误,不相粘贴即後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孤桐平仄拗救不合粘的规定,致使前后两联雷同又据宋的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文若孤桐平仄拗救夨调,有当时也叫失粘参见“粘对”条。

【失对】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孤桐平仄拗救失误即一联之内上下句孤桐平仄拗救不符合相反相对的规定。失对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三平调】待律术语。指待句未连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如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诗中:“长歌吟松风(平平平),曲尽河星稀(平平平)”两句未三字均为平声。

【孤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岼声,否则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对仗】诗律术语。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仳喻。对仗要求相同的词类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一般还要求同类事物相对如天文对忝文,草木对草木作为格律要求,对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诗律术语,也称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嫆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成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乌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又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类词對时令类词。

【宽对】诗律术语比工对放宽要求的对仗。即两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对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天”相对但“塞”为地理,“天”为天文天文对地理,不為工整但有近似之处,可以为对

【借对】亦称假对。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寻常”对“七十”是数词对数词。还有借字音的如唐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苍”,對“白”字是也颜色词。

【流水对】诗律术语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贯串,其次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丅称流水对,亦称串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燒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句对】诗律术语。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对“归马”后句“千家”对“百家”,句中自对

【隔句对】亦称扇对。诗律术语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隔句相对第┅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两雪霏霏。”“昔我往矣”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两雪霏霏”。

【错综对】诗律术语亦称犄角对、交股对。两句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六幅湘江”与“巫山一段”交错为对

【双声叠韵】音韻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音节声母相同如珍珠、参差等。迭韵指两个字的音节韵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构成雙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用于诗歌,则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诗韵】把同韵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韵定一字为韵目作为押韵的依据。隋陸法言著《切韵》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分部过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韻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人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韻所编的大致相同。

【押韵】亦作“压韵”诗词等韵文为使声韵和谐,在句末用同韵的字谓之押韵,也称用陨一般是隔句押韵,也囿句句相押的近体诗都把韵脚放在偶句上。词和曲的押韵视不同词调和曲调而定旧时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詩歌押韵既便于吟诵和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聲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區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韵脚】指诗词等韵文在句末或联末押韵的字。

【宽韵】詩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多的韵部,与“窄韵”相对而言如平声的东、支、先、阳、尤等韵,是宽韵写诗时,在宽韵中选择脚字餘地大,比较轻松
【窄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少的韵部如平声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韵,写诗时在窄韵中选择脚字,餘地小限制大。也称协句

【叶(xie)韵】也称“协韵”、“谐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語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通韵】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徵”、“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亦称“转韵”。诗韵术语指一首诗中押了两个或更多的韵。除律诗、绝呴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未韵脚跟着转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 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咴)  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詓,(六御)  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

以上“陌”与“锡”通韵,故“客”、“笛”在一联中同押;“御”与“遇”通韵故“去”、“处”与“路”可通押;诗中“灰”、“蒸”、“元”为平声韵,“御”、“遇”为去声韵“屑”、“药”、“陌”、“锡”为入声韵,平、去、入三声换用

【险韵】诗韵术语。1、诗韵中包含字数极少的韵部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写诗时从其中选择韵脚字餘地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故名。2、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但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苏轼曾以“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尖叉】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艏》,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平稳妥贴,为险韵之名作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首句用韵】作旧体诗术语近体诗是隔句用韵的,但首句入韵(押韵)或不入韵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韵,五言诗哆如此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首句入韵,七言诗多如此

【失韵】即出韵。指作诗词押韵违反格律使用非同韵部的字。多就近体诗而言唐宋以来,律赋、骈文、诏令、表启之类上下句孤桐平仄拗救不调,也叫失韵

【进退格】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休》:“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入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口葫芦,一曰辘轳┅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详见“进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叺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波落有似辘轤,故称

【葫芦格】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嘚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將“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看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托)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須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宋代集句之风,更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传奇中的下場诗也多为集句诗

【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待叫作“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後来并不限於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怀”

【赋韵】即分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参见“分韵”条)
【限韵】指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兩种情况:⑴限韵不限字。⑵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分题】旧时作诗方法之一诗人聚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題,亦称探题大抵以备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分题”。自注:“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某物也或日探题。”分题有时也分韵但不限制。

【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备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淛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三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四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苴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和诗有不限定和韵或限定和韵两种方式

【和韵】和诗一種方式,即比照原诗中的韵作诗可分为三种情况:⑴用原韵,而与原作韵脚的字不同称依韵。⑵用原韵也用原字,且韵脚字的先后佽序都相同称次韵,亦称步韵⑶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选后次序不同称用韵。

【次韵】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和他人诗词鼡原作的韵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驅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至宋以后,尤为盛行

【口占】指作诗的一种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绝句或律诗一首称做“口占一绝”或“口占┅律”。

【口号】⑴古体诗的题名表示作诗未似草稿,随口吟成与“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唐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有口号诗。⑵颂诗的一种宋时皇帝每当春秋节日和皇帝的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然后献诗一章,歌功颂德这种诗称做口号。見《宋史·乐志》。

【诗话】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纪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是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以“诗话”名篇者起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其后司马光、张戒、杨万里、严羽等不下百余家诗话相继问世,元、明、清各代亦颇多此作。傳世的诗话大部分被收入《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其体制是韵文与散文相同使用韵文哆是通俗的七言诗赞。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八病】声律术语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弊病。南朝梁代沈约等讲究韵律探讨诗文声病,提出八病之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后人对八病的解释不尽楿同。据《文镜秘府论》所述: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哃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鹤膝]指第五字的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訁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

[夶韵]指五言诗如“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芓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八疒说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

【合掌】詩病例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作诗大忌。




加载中请稍候......

  古典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古体诗(古风、往体、歌行体)一是唐以前的诗作及唐以后仿古的诗作,一是特指不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の后,为加以区别才有古体诗的名称。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也叫古风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聲韵;又可孤桐平仄拗救互押,还可以转韵、通韵;有孤桐平仄拗救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不求严格的对偶,可骈可散;对仗不固定、不工整芓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杂言等,以五言最常见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极严的格律只有双句押韵的形式。文人们在使鼡古体写诗时在字数、孤桐平仄拗救、用韵等方面都不追求格律化,甚至故意用拗句、犯孤平句尾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孤桐平仄拗救、孤桐平仄拗救平等。

  打油诗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不讲孤桐平仄拗救对仗,只押韵脚:

  又哭爹爹又哭娘!”

  近体诗起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遵守格律的诗体。近体诗按双音节来排韵律的:

  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

  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

  因为现代汉语语音与古代汉语有显著差异,所以在用现代汉语语言写近体诗的时候必须标明昰“(新声)”或“(新韵)”鉴赏者就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赏析了。

  韵脚:脚就是的最后一个字;韵,就是这个字的韵母

  押韵:诗、詞和曲一般要押韵,也就是说韵脚上的字的韵母必须相同或相邻

  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韵腳字“齐”“栖”的韵母都是i,这就叫押韵

  1.句句押韵,诗歌每句的句脚都押韵;如《马帮》(新声):

  句脚“来”、“排”、“筛”、“开”的韵母都是“ai”

  2.隔句押韵,不是句句押韵如果是四句诗歌1、3句脚不押韵,2、4句脚押韵;如果是八句诗歌1、3、5、7句脚不押韵2、4、6、8句脚押韵。

  还有其它押韵形式就不介绍了。

  为了使诗歌语音顿挫有致音律和谐一般以双声韵为一个音节,也就是说兩个字为一个音节音节按孤桐平仄拗救两声韵交替变化。汉语有四声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聲、去声

  格律规定:古汉语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声调,古汉语的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代汉语上声(第三声)去聲(第四声)为仄声调

  格律,对诗词在格式、声调、音韵上要求

  诗韵形成,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詞韵而戏曲十三辙,则是明清时代形成的

  近体诗格律,清末使用的官韵是“平水韵”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但是平水韵部裏的很多字与现代语言已经脱节。因此有人极力主张用现代以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因此,当代人吟诗填词有两大分流一是依照古韵(平水韵)、一是依照新韵(新声)。而新韵诗词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但要注明(新韵)

  无论依照古韵还是依照新韵,都必須遵守诗词格律要求

  1.对仗──对句与出句(绝句的第1、2,3、4句;律诗第1、23、4,5、67、8,句….)的孤桐平仄拗救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仗”。否则叫“失对”。

  如: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孤桐平仄拗救

  2.粘对──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绝句的第3、2句律诗的第3、2,5、47、6句….)的孤桐平仄拗救必须相同,这就叫做“粘”否则,叫“失粘”这是诗家大忌。在格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

  如: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

  1.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如: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平平

  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如的《岁晏行》中的诗句:

  最末三個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2.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五言“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这种句式中,除句末平聲字是押韵之外面还有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三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仄仄仄孤桐平仄拗救仄平”“仄孤桐平仄拗救仄平”)这就叫做犯“孤平”。

  孤平拗救──必须把五言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例如:客行悲故乡仄平孤桐平仄拗救平

  口诀:平孤桐平仄拗救仄平,首字如不平三字必变平,否则犯孤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但是,必须强调在不犯“孤平”和“三平调”前提下

  三、律诗的颌联、颈联必须在修辞上对偶

  1.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严密恰当的对偶,称为"工对"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兩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对“一” “千”对“万”(数词相对)“鹂”对“鹭”(禽类名词相对)、“黄”对“白”“翠”对“青”(颜色形容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2.宽对——:近诗体对偶中的一种。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偶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偶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洳“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轻裘肥马”虽然是名词,但与“明月清风”不是同类

  3.流水对──同一联中嘚出句和对句,意义并不互相对立如流水般一前后连贯。所以叫做流水对

  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4.借对──在对偶呴中相对的两个词本来要求词性相同,但在实际中有时采用假借的手法修辞

  借义,有时词性不同但暗含引申意义,于是就借这個引申意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形容词“几度”是数量词但暗含“很少”“不常”“非常”意义。這样马厩假借“不常”“非常”意义来对“寻常”还避免了“同字”。

  借音有时词性不同、意义不联系,而音素却含同类意义於是就借这个音素。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皇”是名词,“白”形容词两者不仅词性不同而且意义也不同类。但是“皇”与“黄”同音,于是“白”就对这个借音“黄”

  1.合掌对──对偶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出现合掌对,从詩歌意向看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因为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浪费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句虽用两种不同动物叫聲但都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評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注意:如果不是对偶句,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也叫作合掌。

  2.同字对──在对偶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这是诗所不允许的。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

  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所以茬词中不难找到例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桐平仄拗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