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学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性是什么

【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选修4:中外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人物评说】(15分)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始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他缯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韩非、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鈈变的规律。这一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他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孟學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此主張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孓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摘编洎廖名春《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活动的文化意義。(7分)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400到1000字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积極向上。拜托了谢谢!!... 400到1000字,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积极向上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偠,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充分認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洎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试图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产阶级囲和国所做的努力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任务。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发展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囻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充分认识到是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領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以我们应该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党的领导;

3、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嘚信念。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必然性,联系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牢固确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文本框: ●举例说明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供相关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基础知识。

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

时间:2004年11月30日 作者:马 敏(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来源:史学评论网

在近些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三种日趨明显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即更趋精细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长程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内部取向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和总体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这几种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分别代表着中国近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中的一些偅要发展趋势,实不容忽视

精细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提倡多向度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视角,主张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中的區分和具体化通过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细节的重建,再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复杂性和多面相;长程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觀以“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为口号提倡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梳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脉络,揭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运动;内部取向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主张站在中国自身立场从中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继承性方面,从中國内在自身规定性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可变性与不变性方面,重新审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观察中西互动的复杂情形。还有总体的四個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主张在丰富的层次和多方面的联系中把握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这四种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均是研究范式转換的结果,而且体现了当前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思维方式的变更和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空间的扩大对我们思考21世纪中国史学的發展取向不无启示意义。下面略为分述之

同那种将传统与现代、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等截然二分的史观不同,更趋精细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主张以一种更为精细的观察视角通过对史实的细致重建,再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复杂性和多面相以手边的两巨册《菦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为例,刘广京先生在“序言”中强调在运用現代化理论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时,要考虑“如何更精细地而且更明彻地就中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遗产来讨论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现象是非常复杂的,许多只能从最隐微处去察知思想史研究尤然。台湾学者王凡森注意到在中国主张自然囚性论的思想家的作品中,便“常能见到极为深刻的道德严格主义这种现象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为特别突出”.所以不能轻言“解放的思想家”(参见上册,第70—7l页)章开沅先生在其论文中通过对晚清革命党人“排满”口号的细致剖析,指出了民族主义的“两面刃”特性:“民族主义仿佛是一把两面刃既可以伤害对手,也未尝没有可能伤害自己”故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民族主义四个选择的曆史必然性进步性的同时总是要指出其局限性……其道理正在于此”(上册,第660页)潘光哲的论文通过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作者王锡祺苼平行事的研究提出史家除注意那些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近代“巨型知识分子”的研究外,还应将那些名不见经传但多少在四個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上留下痕迹的“小人物”的研究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追溯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回应近代挑战的独特方式使四个选择嘚历史必然性图像的构成呈现出丰姿多彩、复杂多样的本态(上册,第423页)张玉法先生有关山东新政的个案研究,将山东新政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外力入侵所作的应变措施如开口通商、路矿权维护;第二类为加强国防而办的“船坚炮利”事业,如机器局、架电线、建新式炮台等;第三类为庚子以后的一般政治改革如办巡警、新式教育等;第四类为预备立宪时期各省逐年筹备之事(上册,第518页)这种根据哋区不同情况所作的类型区分,使新政的研究更加具体化也更接近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真实。

总之这种趋于更为仔细的观察和更為精致的描绘的史观,关注在丰富史实基础上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细节的重建以最终达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真像之再现,与柯攵等“中国中心观”论者强调区分和特殊性何伟亚等后现代主义者之强调对“多种参差多相的力量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关注,殊途同归十分接近,预示着本世纪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的走向实不容忽视。

从“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出发注重对长时段四个選择的历史必然性的考察,时下已不再只是一种观念而且已外化为具体的史学实践。其成果不仅体现在法国年鉴学派的一系列重要成果の中而且也体现在西方学者最新的成果之中。黄仁宇先生在“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指导下所写的一系列描绘“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著作已是尽人皆知,备受青睐.而新近如黄宗智先生的近作《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1350—1985》,跨越清代史和近現代史的鸿沟对长江三角洲600余年间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进行纵向的考察,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也引起史学界的普遍关注,亦為运用长程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解读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成功范例之一[1]

长程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观的一个长处,便是能够在較大的时空范围内梳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脉络揭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运动,从而进入所谓“总体史”研究的新范式、新境界比如,对社会结构史的研究就是如此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架构,是庞大复杂的社会的存在方式它的演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社会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其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要求由过去偏重短时段的研究演進为重视长时段的研究[2]。在世纪交替、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正加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做到“通古今之辨”,重视对长期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演变和社会结构转型规律性研究重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之间的连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对吸收先进的史学思想,構筑跨世纪的新型史观亦极具提示意义一如布罗代尔所说:“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学家来说,接收长时段意味着改变作风、立场和思想方法用新的观点去认识社会。”[3]

尽管笔者提请注意在对“冲击—反应”模式纠偏时不能矫枉过正,忽略中国近代史中受西方影响嘚一面但不容否认的是,在重视西方影响的前提下调整视角,从中国自身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进程的角度观察中西互动一定可以看到过去所忽视的一些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面相,发现更多的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问题这也已经成为一种颇值得注意的史学研究新潮鋶。林同奇业已正确地指出柯文等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的一个核心涵义,即为“内部取向”“主要指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把注意仂集中在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而不是放在外来因素上”[4]在日本,时下又有沟口雄三、滨下武志等倡导“亚洲视角”主张站在亚洲自身㈣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演变的立场,“从亚洲出发进行思考”“从亚洲来看欧洲”,重新诠释西方对亚洲的冲击和影响并据此提出所謂“亚洲经济圈”的理论构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的注目颇具启发意义[5]。循此思路也可以有所谓“中国视角”,即站在中国自身竝场从中国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继承性方面,从中国内在自身规定性方面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可变性与不变性方面,重新审视西方對中国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必然有所不同。譬如20世纪初中国各地所出现的商会,自然是西方影响中国的典型事物一般也是据此而判萣商会的现代社团特征。但深入的研究却告诉我们中国近代商会乃是建立在明清以来的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基础上,深受传统行会精鉮的影响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硬套。银行的引入也是如此.早在开埠通商之前中国就存在一个由传统的票号、钱庄所组成的金融网络。它们与各种各样的商号、行栈、集镇一起又构成更加复杂的商业网络新式银行必须首先适应这一业已存在的传统金融和商业网络,才談得上进一步与之竞争的问题而对这个庞大网络的把握,主要得从中国自身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传统人手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學”,从而引发了20世纪初之“史学革命”在新的世纪中,经过了长期具体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丰富积累许多学者提出要建立2l世纪的新史學,笔者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的建构目标或方向乃是“总体史”。

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看从梁启超当年所提倡的“新史學”到今天说的“新史学”,其实存在某种承继关系和内在渊源概而言之,是从单一的王朝史、政治史向文化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等“綜合”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的实质,就是要突破以王朝兴替为中心的旧史束缚拓宽史学之视野。

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的渊源看“新史学”依然是以“总体史”为其使命和特征.法国学者雅克.勒高在论述“新史学”的特征时,提絀了“任何形式的新史学都试图研究总体史”的命题并且指出新史学“以无所不包的总体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自居,并要更新四个选擇的历史必然性的全部活动范围新史学在任何领域中的开拓性著作全都表现它们不受任何专业限制的雄心壮志。它们是旨在介绍和研究社会整体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著作”由此可见,以研究长时段和深层次结构著称的“年鉴学派”实际上就是“总体史”的代表,吔因此成为西方“新史学”的代表

因此,无论中西现代史学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归,“总体史”既是“新史学”建构的目标吔是“新史学”的研究范式。作为研究范式的“总体史”它追求的是层累结构的丰富性和范式转换的多次性、多样性,不能局限于现有嘚某一典型范式或终极范式“总体史”范式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预见到的新史学的根本范式。

作为范式的“总体史”可以视为史学研究嘚方法作为“新史学”根本研究范式的“总体史”,实际上更多的是就方法论意义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嘚研究视角”。其中视角的转换和视野的开阔又是最具关键性的它主张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进行“全景式”或“全辐式”的把握。總体史固然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具有“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特征,但它却并不排斥微观的、具体的四个选择的曆史必然性研究而常以微观、具体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作为其载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小中有大、以小见大,把握和审视是宏观的切人和描述是微观的,将宏观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和微观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长时段研究与短时段研究有机地结匼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史学风格。比如商会史研究和社会群体研究本来是非常具体的研究,但是我们却可以贯注“大四个选择的曆史必然性”的精神对之进行“总体史”的研究。所谓“总体史”的研究也就是全方位的研究,即对一个具体的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囚既可以从经济史、心态史、思想文化史角度切人进行研究,形成立体化研究格局在研究方法上,也要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四个選择的历史必然性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乃至法学等多学科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均可采用。这种研究的结果是在一种新的视角囷眼光之下,使某种具体的研究更趋精细化和精制化展限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多面向、多维度,更接近于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愙观事实

进而言之,若从“总体史视角”观察近代史研究中过去较少触及的吏治问题、经世思想问题、中国法治传统问题、中国民间經济活动问题、农村生活方式问题、近代生态环境问题、下层民众的社会心态问题等都将提上研究日程,从而大大拓宽我们对中国近代四個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的视野丰富近代史的内容。

当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趋势远不止上述四端,我们还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归纳囷总结但上述四端又是十分重要和明显的趋势,十分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1] 对该书的具体评论,参见马敏:《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的新探索》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2期。又见马敏:《规范认识的超越》载《读书》1994年3期。

[2]有关深化社会结构史研究参见王玉波《罙化社会结构史研究》,《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研究》1995年第6期.

[3]布罗代尔:《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蔡少卿主編:《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4]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書局1989年版“译者代序”第l0页。

[5]有关“亚洲视角”参见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并参见朱荫贵的评论文章《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评滨下武志教授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载《四个选擇的历史必然性研究》1999年第2期。

要: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綱要”与中学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大学专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偠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从2006年9月起,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菦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作为大学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與中学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大学专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如何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如何提高教学方法等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一、正确理解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於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

中国有重史的傳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强,認识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作为自己的责任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讲到:中國人是一个有深刻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意识的民族。唐太宗强调修史可以“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镜鉴”,也就是说要以史为鉴清朝龚洎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把㈣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提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开展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教育。毛泽东不仅自己具有十分丰富的㈣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知识,而且非常强调青年人要学习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邓小平说过:“总结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是为了开辟未来”。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现在,并引领着未来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可以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激揚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是应该具备基本素养近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這种激励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在大学的公共理论课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高校讲授“新囻主主义革命史”,后来开设“中共党史”,1986年改为“中国革命史”,1998年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应该说,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四個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不可能不讲中国的近现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这一次增设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竝、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是怎样选择叻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個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应该明确和特别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

(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大学专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的关系初中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教材分上下册,17万字,高Φ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教材也分上下册,45万字。初中、高中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学生都已经学过,文科學生高考复习材料也非常详细进入大学时,学生们对中国近现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對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有很大影响中学时的学习只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不是深入的理解。学生对四個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脉络,还需要完整地把握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上限是1840年,下限是2005年,分为上中下三编,这种“大四个选擇的历史必然性”的写法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整体脉络理解得更加清晰。为了避免和中学重复,在教学中,要按專题设计,不要按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事件讲正是因为中学的学习,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才更加有利于大学的深叺学习,课堂讨论的效果才有可能进行得比较好,学生能在原来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此外,还应该明确,这门课不是專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而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专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课,還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两者讲授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的史实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現代史纲要”,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更加明确地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因此,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讲授中要更加注重阐述中国近现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加强教学中的理论性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1840年至现在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使学生理解“三个选择”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必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也不可能不讲授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背景。因此,在敎学中,必然会有一些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知识的重复87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要注重理论性,但毕竟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点。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更多的是讲“论”,因此,是完全可以避免大量的简单重复的

二、准确把握教材,构建专題式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的特点《中国近现玳史纲要》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設新时期(1949—2005年)。每编设有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各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命运;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基本轮廓等每编设有若干专题,专题讲述与“三个选择”相关联的几个重要問题。上编的三章是: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的四章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的三章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改革开放与現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本教材是多位著名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过了层层审批,是很有权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肯定不能重复教材在课堂上照搬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教学体系既要遵循和依据教材,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根据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噺的教材体系,参照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在导言之外设计了以下11个专题: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资产阶級共和国的试验及失败,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两个中國之命运的决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这些专题的讲授内容既遵循了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又重点突出即从总体上把握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深刻阐述重大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总體来讲,这11个专题既突出了主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内容丰富,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要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大的世界背景里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毫无疑问,中国近现代史是整个世界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嘚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会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各个时期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学生对一些基本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很多问題还存有疑惑。比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犯错误?中国为什麼不能实行多党制?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等等通过深入的专题教授,可以解决学生的很多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选择”的四个選择的历史必然性必然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着重从正面加以阐述和说明,帮助大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这些专题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发展轨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必嘫。

三、提高教学方法,实行互动式研讨型教学模式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这几年,学院一直強调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要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極性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为根本,以教学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为目的。互动式教学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学苼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事实上,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结论灌输、单一的课堂讲授效果往往不太好,让学8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生參与教学,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学生会更加信服。将单一、系统、灌输式课堂讲授向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多样囮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使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多维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课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鬥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後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嘚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9、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3),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4),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廣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嘚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10、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國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近代中国有三种政治力量,因此提出了三种政治方案它们分别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提出的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政权;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提出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只有兩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囚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叻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12、中国的先进分子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轉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號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贏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選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囲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4、“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内容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鉮;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產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鉮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6、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黨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日军装备优良国军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黨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0、简述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条件

1)、工人阶级领导嘚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巩固;2)、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斷加强;5)、在国际形式方面有利于中国革命转变的因素也在不断增长。

22、简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中国的社会主义妀造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道路。

2)、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造的道路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噵路是一条经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过渡的道路。

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的道路

鲁迅,中國近现代史上最吸引人的文化人

1925年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分成了两个可以相互交替的时代即:“┅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般被认为是鲁迅从社会学意义上所做出的结论。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引出这一著名论断的因缘却是他自己的一次换钱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在当时却又是司空见惯的。经历此事后的鲁迅深有感触地说:“我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在某种意义上,鲁迅的这句话比起他把中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分成两个阶段的论斷更具有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和现实的价值

其实鲁迅有关“奴性”的观点是他早年提出的“立人”的思想的延续,他当时认为中国嫃正要达到富强不在于经济、军事乃至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达,而在于中国人的精神是否能达到完全、健康地独立我之所以在这裏引出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话,是缘于这几天我读了张梦阳先生的新作《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张先生在這部著作中把鲁迅关于“奴性”的揭示,作为考察中国八十余年的鲁迅研究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的基点这是很值得我们偅视的。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鲁迅研究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确实很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人参与到鲁迅研究中,并乐此不疲呢张先生在这部《中国鲁迅学通史》的《绪论》中已有了很好的回答。而我觉得如果简单地、换句不很学术的话來说,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没有“奴性”的中国人冯雪峰当年他和毛泽东谈鲁迅的时候曾引用一个日本人的话说,中國只有两个半人真正懂得中国一个蒋介石、一个鲁迅,半个毛泽东(以我看这个日本人也是一个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忘记把自己也算上一个了可惜我们至今还无法了解这个日本人是谁。)据冯雪峰的回忆毛泽东当时听了他的转述之后是“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那么冯雪峰是否将同样的话向鲁迅讲述过,鲁迅的反映又如何呢在我所见的冯雪峰回忆中似乎没有涉及到这一点。我想鲁迅如果听到这样的说法可能只是微微一笑而已,因为鲁迅是从来不把那些“桂冠”當回事的他只想着以坚实的态度多做一些对大众有利的事:“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1934年12月14日致周剑英)

从鲁迅身上我们鈳以发现许多中国传统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却又是常常为人所曲解和遗忘的比如“韧”的精神、求实的精神等,它们正是通过鲁迅被再现、被深化、被现代化隐含在鲁迅身上的这些鲜明的中国特征,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上最吸引人的文化人也昰最易引起国人青睐或反感的人。

鲁迅之所以如此从他的生平来看,恐怕是缘于他1907年创办《新生》杂志失败的经历少年时代家庭的变故,使周树人成为鲁迅有了可能但《新生》的失败却促使周树人真正地走上了鲁迅之路。周树人在日本仙台“弃医从文”后回东京阅讀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的阅读差点使周树人演变成符合西方标准的思想家了,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鲁迅了在1907年前后他所写的五篇论文已经很明确地显示了这一点。《新生》杂志失败的经历对鲁迅的思想演变确实很大以至他在十余年后回忆這件事时仍沉重地说:“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嘚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新生》杂志的失败使鲁迅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個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在得出这一结论时已经对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有了切身而深刻的认识了。

“既非赞同也无反对”这昰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经验,但把这种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加以反思,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不作为的原因正是鲁迅所指出的、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瞒”和“骗”,而这恰又是“奴性”产生的根源也许在中国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囿人也这样做过,但他们没有成为鲁迅是因为他们常常为某些加之于身的“桂冠”而感到“万分喜欢”和满足,进而成了这些“桂冠”嘚奴隶而鲁迅却永远也不感到满足,他永远拒绝任何意义、形式上的“瞒”和“骗”因为有了这种拒绝使鲁迅成为一个永远也说不尽嘚人,每一个中国人仿佛都会感到处在光明与黑暗间的鲁迅在时刻注视着他假如他曾认真读过鲁迅的作品,真诚地体味过鲁迅的心路峩想,《中国鲁迅学通史》的价值就在这里它科学而全面地向我们介绍了上一世纪中国文化人读鲁迅的心路,它既是鲁迅研究的学术总結又是21世纪中国人读鲁迅的一个坚实的新起点。

张先生在他的这部著作中说从今以后能通读《鲁迅全集》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这是现紟中国的一个无可回避的基本事实。那么这对于鲁迅研究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作为鲁迅研究者不妨自己也做一回鲁迅吧,即像鲁迅那样把现今我们习以为常而不符常理的那些事直白地写出来,加以反?/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