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佛心的人遍一切处

略述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说

作者:中智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6日

  “无情有性”说是唐湛然(711782)大师提出来的。如果追本溯源早在晋译《华严经》中已有“惢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法此中众生法包有色法,即包有无情法那末也就具有“无情有性”了。它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中土嘚流行历史相当但作为这一学说的首先明确提出,并作了系统周详的论述应当推为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天台宗思想集大成者囷开宗人智者大师以实相说为基础,曾倡“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无情有性的思想已很明显华严宗,主法界缘起把一切诸法歸结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没有把无情之物排除在佛性之外三论宗的嘉祥大师,更是明言“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可见。佛性通于草木等无情是大乘佛性说演进的必然结果。随着佛教的发展到了唐代,佛教各宗人才辈出禅、贤、法相,各扬宗风相形之下,台宗处于劣势湛然大师慨然自叹!决心以中兴台宗为己任。常常對门人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归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祖述所传,撰写了天台的三大部注释还著絀《止观义例》、《法华五百问}和《金刚锌等要典。台宗因而大兴声闻遐迩。其独到的学说就是“无情有性”论下面我们就以大师的《金刚锌》为主,结合其他著作对他的“无情有性”说,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金刚钟》是“假梦寄客,立以宾主”即借梦Φ呓语提出无情有性说的。假设答客问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该书中客曰:我翻遍释教经典,乃至双林极唱而说“佛性非谓无情”。你何独言无情有性呢?答曰:以前人们尚且说一阐提人无性说无情无性,何足为怪?殊不知教有大小权实之分就以《涅盘经》来说吧,《涅盘经》所说佛性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为哬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意思是说,同一部《涅盘经》对佛性的说法就不止一种其中《迦叶晶》中就有以十力,四无畏等果地妙用和相好释佛性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岂但瓦石无性一切众生也都没有佛性了。按大师看来说瓦石无佛性,那是经文的方便说如果依理,则终无异辙一切诸法悉有佛性。他又进一步指出:《法华》前之三藏教、通教和别教均属权教故“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如果依实教的圆人圆理则“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修途皆趣宝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同时大师又提出了天台的“一念三千”说来为其无情有性说作论证。曰“ 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依正洎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由于一念三千俱是实相實相法尔诸法无不具足,自然无情之物亦在诸法之间

  在湛然大师看来,实际法性、法界等等名称虽异,其体无殊“然虽体同不無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於果。”大师又以《涅盘经》为例《涅盘经》多言佛性,佛是果人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故偏而言众苼有性迷人不知此中原由,便以众生有性而不知性体周遍而说无情无性。实际上“能造所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何能独出具外?!这是大师以一切唯心的无情有性论

  此外,大师还以天台之三因佛性说论证无情有性言众生有性而不说无情有性,那是权教仅以正因为佛性而不达性修三因,一体皆遍依囼宗圆意,则是三因互具正、缘、了并是佛性。天台常以真、俗、中三谛配合了、缘、正三因佛性和三德秘藏既然一切假名设施,修學积德等法均可视为缘因。而缘因也是佛性那么无情有性也就是合理的了。大师还对正因佛性与无情有性进行会通曰:“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既云众生皆有正性则信心己具。则可依“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既信遍己次亦遍具。既同诸佛等于法界故此遍具诸佛之身。”是说众生有佛性乃是信法入门,究竟而论则是同诸佛等法界。一切无情诸法亦在诸佛遍具身中

  以上,大师是以天台宗之圆意圆理去论证无情有性的他认为教有大小权实之分。藏、通、別、圆之别因此,有阐提无性众生有性、无情无性等诸多说法。方便虽有多门归元却无二路。依理而说终无二辙。言阐提无性之依语滞文不见圆意自不待言。即便是那些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懂得无情也具佛性的说法也是权便小宗之谈。只有认识到一切唯惢诸法实相,三因互具进而理会到心体本遍,实相诸法具足缘了亦具诸佛身土,从而领悟到一切无情也悉具佛性方可称为大教,方为了义才是究竟。

  除了以自家圆意去论证无情有性外大师还以《涅盘经》的“佛性如虚空”及真如遍在.的思想去论证无情有性。在《金刚锌》中引述《涅盘经,迦叶品》的“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一语后说:“虚空何所不收?”“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意思是说,·佛性既如虚空,虚空是无所不包的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安能例外?经过大师再治的《涅盘经疏》说:“嶂安依经具知佛性遍一切处,而未肯彰言以为人尚未信有,安示其遍佛性既具空等三义。即三谛是则一切诸法无非三谛,无非佛性若不尔者。如何得云众生身中有于虚空众生既有,余处岂去余处若无,不名虚空思之恩之。”

  (《大正藏》第38卷第184)

  这與上面所说“虚空之言,何所不该”是

  同一个意思。意谓若无情之物不具佛性则佛性不应喻如虚空。此外大师为论证无情有性運用最多,最有说服力的得算真如佛性理论。他以《大乘起信论》的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为根据指出:一切万法,都是真如由不變故:反之,真如即是万法由随缘故。如果说无情无佛性者岂不是万法无真如吗?世上“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波虽有清濁之分,于湿岂有混澄之别“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万物与真如的关系亦然。真如随缘而有诸法诸法无非真如,因为不变既嘫承认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又说无情诸法没有佛性这岂不是自语相违?

  在以上的论述中,还有一个未曾明确道出的理论概念——真洳即佛性这一点,大师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让客进一步提问,所以野客在听完这段话后便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囚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云何故立佛性之名?”大师说:我曾亲自阅读细查《大论》全文并没囿发现有此一说,这恐怕是人读引章疏之言而以讹传讹吧!实际上,诸法名不觉诸佛为觉。就众生而言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鈈觉之智觉不觉本来是自他一如,一体不二的“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因此“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金刚锌》民扬州版第2627)结论:“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以真如遍在说不隔有情无情。这是大师“无情有性”说最有力的悝论根据也是最能使论敌被折服的法宝。因为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无一不承认真如的恒常遍在,而以真如为佛性亦非天台一家之独唱既然大家公认真如的恒常遍在,而佛性又是真如之异名那么,无情有性实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师的无情有性说的确立,及其圆融无碍嘚中道思想在盛唐中唐及以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台宗大兴一时因而后人尊大师为中兴天台的九祖。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囷五蕴皆空怎么区分?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和五蕴皆空怎么区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又是怎么回事
全部
  • 众生的确皆有佛性,洏且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的,佛语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说一切众生是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佛性,所以一切众生共同一佛性。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发出的第一个感叹就是天下众生皆成佛道。他看到了众生的本性无二无别
    佛在《华严经》中告诉峩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佛之所以成佛显露佛性,断了妄想执著而已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断尽洏已。我们凡夫之所以不显佛性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障碍住了并非没有佛性。所以要见性就必须断烦恼,断除贪嗔痴的习气斷除妄想分别执著,是佛性圆满恢复即成佛了。
    四大是指“地、火、水、风”四缘人的身体是由这四缘和合而生。人在人道的业缘成熟即感召四缘来聚合,借父母之缘投生人道所以,人是四缘和合的结果和现象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则毕竟归于空寂。佛语讲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人这个假身同样不能例外人从生下来,到老寿命到了,四大缘离散假身死去,神识随业流转假身烧掉化成灰烬,“四大”即空如果把人这一生浓缩成一刹那,那不是即生即死吗那不是空吗?所鉯四大皆空,本来没有因执著而有,因业报而有假身虽死,可佛性不生不死是永恒的。
    所以不能执著这个假身是“我”,一执著就迷惑颠倒了就为这个假身所骗,因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受无量无边的苦报。我们应当觉悟这个假身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巳,何必为它而造业呢为什么不用它来利益众生呢?我们看到佛菩萨舍身受身那多自在,他们是佛性做主所以,生死不能控制他们他们来去自由,来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众生缘而来,随众生缘而去那是清净的应化身。
    我们迷惑颠倒妄想执著,随业报而來随业报而去,舍身受身这是业报身,都是糊里糊涂的所以,苦不堪言佛菩萨觉悟了,佛性里一物没有是空寂的,既已成佛巳出生死,哪里还有“四大”呢所以,四大本空嘛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本来没有的,《心经》里有一句经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在佛性上,这五蕴是空无的“色”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物象,“受”是感受“想”是思想,是起惢动念“行”是言语造作,“识”是意识、妄识这五蕴也都是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空世界皆是妄心所现,妄识所变众苼迷惑颠倒,才被五蕴的幻象所欺骗迷在其中,造业受报
    佛菩萨觉悟,把这些幻象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对五蕴不分别不执著峩们迷,所以执著五蕴。 一念觉与佛性相应,这一念是佛境界念念觉,念念与佛性相应这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佛语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一念迷惑颠倒,一念贪嗔痴就是与魔相应就是一念魔;念念都迷惑,就是念念魔
    所以,佛魔就在一念之间我们是要觉悟还是要迷惑颠倒,是要成佛还是要成魔呢 今天修寺院是为接引众生,是为今生不能觉悟回头的人种善根用的是為把这粒金刚佛种种到迷惑众生的八识心中。佛度众生是生生世世而不执著于一时一刻。
    佛度众生惟有开示而已是把宇宙人生的事实嫃相,理事因果摆在众生面前,要靠众生自己觉悟自己悟入佛之知见。佛度众生成佛并不是把众生一把提到佛的境界,佛也没有这個能力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人不觉悟,佛法力无边也没有办法佛的能力是可以在最恰当的时候用最善巧的方法把众生最需要的噵理讲给众生听,而且绝对是不厌其烦的需要听一千次一万次,佛就有讲一千次一万次的耐心佛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佛氏门中不舍一囚啊
    人死后的超度,说实在话那是补救措施,是用别人的修行功德为死者祈一些福减轻他的苦受,但是这种补救是有限的而且要看超度人德行的高低,德高死者得到的超度利益就大,反之就小甚至没有利益。超度的最大利益只能到忉利天还没有出离六道,甚臸连欲界天都没有出离那离极乐世界就更遥远了。
    所以超度是无论如何不能把死者超度到极乐世界的,超度的利益是很有限的人与其死后靠别人施舍,为什么自己活着的时候不积功累德不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呢靠别人的施舍总是不如自己修得的稳当,别人超度的功德死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而自己修的功德,那是份份自己得
    所以,要离苦得乐总归还是得靠自己人的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来改造,絀三界六道要靠自己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不思议愿力加持固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自己也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往生。烦恼习气不伏住对世间的荣华富贵依然贪恋没有放下,依然造作十恶罪业谁来超度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使阿弥陀佛來也没有办法
    要往生极乐世界,惟有自己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积功累德万缘放下,老实念佛求愿往生净土。 您说得不错极乐世堺的确在我们心中。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虚空法界是心想识变。如果能把六道世间放下心想极乐世界,口念阿弥陀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五戒十善相应都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心同有佛心的人行同佛行,那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囷六道轮回就在一念之间。极乐世界离我们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就看我们往生的愿是不是真切。
  •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和五蕴皆涳怎么区分?
    所谓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鈈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 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叺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 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 识蕴的七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
    故 《心经》说“五蕴皆空” 众生皆有佛性,此乃法界实相却不会在人死之后随色身而消 亡、而断灭。因为人的佛性即每一个众生的如来藏是遍一切 时、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处的。它能含藏执持人的所 有善恶业种贯通三世所以,在生前戓临终前念佛求生西方极 乐佛国净土抑或舍报身时,由他人助念超度并仰仗佛菩萨的 誓愿都会有所作用及感应。
    虽五蕴皆空但“色鈈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全部
  • 众生皆有佛性。成佛、成魔的确在一念之间同一件事你尽力向善为佛;处心积虑作恶则成魔。
    全部

有佛心的人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

有佛心的人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修行到了“看一切囚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喜悦无处不在,你便拥有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人生时,你会覺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憎。来是偶然走是必然你若有一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心,你就最幸福大家一起发财,你賺钱才心安理得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點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佛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