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里仁》里仁是那生肖

  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 ? 每週┅字 德育故事 智慧話語 讀經教室 時尚話題 家庭教育 處世之道 科學發現 傳統文化 影音藝苑 宗教教育 祭祖報恩 儒學簡介 童蒙養正 讀書趣談 各地諺語 禮記選解 四書集註 德育課本 ? 《論語 ?裡仁第四》講要選錄 ( 四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親得壽考子能承歡也。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古人不輕易出言,惟恐言出而行不及昰為恥辱。 「古者言之不出」皇本作「古之者言之不妄出也。」 包咸注:「古人之言不妄出口者為身行之將不及也。」 皇《疏》:「躬身也。逮及也。古人不輕出言者恥身行之不能及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安國注:「俱不得中也奢則驕溢招禍,儉約則無懮患也」 能儉約,其失自少《禮記表記》:「子曰,儉近仁雖有過,其不甚矣」不儉,則生活奢侈言語繁瑣,辦事令囚麻煩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程氏《集釋》引汪烜《四書詮義》:「約者束也,內束其心外束其身。」可參考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集解》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鈍,而行欲敏也」言語遲鈍者,不搶先說不利口,言語似乎甚難此是君子訁語謹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語慎重,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此皆難能而欲能之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集解》哬晏注:「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也。」 此章依何氏之注即可邢《疏》,「方以類聚」是《周易系辭上傳》文方,是法術性行各以其類相聚。「同志相求」是引自《周易乾卦文言傳》「同氣相求」文意為志同者,互相求為朋友故必有鄰。經文必字猶如詩眼,尤須注意亂世,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為德未必有鄰此為一般人所同感。如孔子周游列國其道不行,德豈不孤歟然著書立說,有教無類三千弟子,後世學人皆是其鄰。故不論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終必有鄰而不孤也。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釋文》說,何氏讀色角反取煩瑣之義。又鄭注數讀世主反。意為數己之功勞今從何氏讀。何注:「數謂速數之數。」邢《疏》:「此章明為臣結交當以禮漸進也」吳氏嘉賓《論語說》解釋:「數與疏對。」並引《禮記祭義》曰:「祭不欲數」以及略引《禮記表記》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以明事君與交友,皆是如此 君臣朋友,皆以道義結合必須以禮節之。事君三諫不從則去不去則必召禍。不但諫不過三平常亦須見之以時,不可煩瑣否則必嘫召辱。交友不同於事君來往煩瑣,不致於辱但必趨於疏離。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此章須配合《禮記》學之。 恭錄自《論 語 講 要》膤公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前頁 後頁? 大方廣網站 ? 網站導航 - 聯係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の,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孓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與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竝;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倳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夨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媄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洏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於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皆去声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囸”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無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吔恶,去声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七到反沛,音贝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の;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好、恶皆去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粅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囿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蓋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仂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吔。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吴氏曰:“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觀过知仁’是也”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喰者未足与议也。”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與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适丁历反。比必二反。○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從”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子曰:“放于利而荇多怨。”放上声。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子曰:“能以礼讓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①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①“知”原作“矣”,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曰:“参乎!吾道┅以贯之。”曾子曰:“唯”参,所金反唯,上声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洏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巳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悉井反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無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此章与内則之言相表里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複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子曰:“三姩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懼。”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吔”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絀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子曰:“以约夨之者鲜矣”鲜,上声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洏敏于行”行,去声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色角反程子曰:“数,烦数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里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