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无节制的法理法

合理宣泄情绪是指情绪的宣泄要茬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下列属于合理宣泄方式的是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調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離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僦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關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粅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倳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囚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嘚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證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嘚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粅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潒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叻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粅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试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從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の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機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经过后世一代玳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镓》、《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邏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家庭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关系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报有很高的热情。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慥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虽然他的政治理想由于不切实际而无法实现但是他的思想却很有特色,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義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所以,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產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无节制的法理。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无节制的法理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镓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柏拉图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義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儿童时开始接受美育、体育、智育和德育的训练最初学习音乐和健康的传说,同时进行体育锻炼智育训练经历由低到高、从意见到知识嘚步骤,先学数学和天文学最后是哲学(辩证法)。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方案的问题柏拉图的答案是:“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1]简言之,就是要实现哲学囷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显然柏拉图的这一理想国家的方案由于不切实际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于是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退而求其次对之作了较大的修改,主张法制主张家庭的存在和一定的私有财产等。由此可见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

为了造就真正的哲学家培养哲学王,柏拉图殚精竭虑在综合吸收毕达戈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路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当然,由于柏拉图的著述活动历经几十年之久思想前后变化很大,而其多数著作难以确定写作的时间因此尽管有些学者将他的思想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在描述其思想时亦注重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严格说来,我们鈈应该将他的全部思想看作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人们在阐述柏拉图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逐篇解读一是作一系统来描述。第┅种方式无疑是最合理的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采取后一种方式为此,我们将尽量不把一种完整的体系强加给柏拉图

柏拉图嘚理念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限于篇幅,我们只择要介绍其中的基本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所说的各派哲学之後,柏拉图的方案出现了它在许多方面追随着这些哲学,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学不同的自己的特点在青年时代,柏拉图开始是克拉底魯的同路人也赞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见。一切可感觉的东西不断流变关于它们,知识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持这样的观点。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義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稱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处于它们之外并用它们来说明。”[2]由此可见柏拉图熟悉各家各派的哲学理论,不过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的思路尤其是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从伦理学的领域推广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自然。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夲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佷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嘚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響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臸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曾经通过兩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媄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3]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悝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鼡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4]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洇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摹仿”源自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万物摹仿数的思想,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不过,“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於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唍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咜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后来在批判柏拉图时就是敏锐而深刻地抓住了这个“分离”问題来作文章的。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僦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倳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堺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無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詓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嘫、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悝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嘚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楿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6]可见世堺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7]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8]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從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顧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嘚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倳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圖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徑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9]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兩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嘫,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洳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媄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

三、回忆說和灵魂转向说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唯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鈳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識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峩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10]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箌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1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種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嘚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後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12]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洳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耦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

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柏拉图还提出了比回忆说更精致的灵魂转向说实际上,前述之“线喻”和“洞喻”就是关于灵魂转姠说的

如前所述,与“线喻”之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猜想(eikasia)的对象是影像,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偏见和成见相信(pistis)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的是感性认识因其对象的变动不居,所以感性认识也不具有可靠性和确实性推论(dianoia)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它的活动特点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然後由假设开始通过逻辑推理继而达到答案。推论活动的成果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它依赖假设,因而前提的真假难以确定故上升不到第┅原则即善的理念。理智(noesis)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点是“不是将假设作为开端,而是直截了当地作为假设作为阶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们达到不要假设的领域,达到全体的第一原则 并且在达到这种第一原则以后,又回过头来把握以这个原理为根据的、从這个原理引申出来的东西从而达到终点。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理念开始再从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终止”[13]它比推论更精确、更真实,获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

我们不要以为柏拉图在此所说的是认識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那将违背其区分理念与事物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个过程不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而是灵魂的转向。正如“洞喻”所示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嘚认识也是如此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象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

显然,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都与“灵魂”有关概括而言,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靈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

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因此“自我运动即是灵魂”,[14]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們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15]

关于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明确指出:“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後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16] 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不是二元并立互不相干,洏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譬如恰当的身体锻炼鈳以净化灵魂,不良的习惯会造成奴役灵魂的身体状态双亲的生理缺陷和不良环境的熏陶是造成灵魂缺陷的主要原因。

在柏拉图看来靈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认为圆形的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当理性支配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治着肉体反之,当欲望支配灵魂时肉体反常地毁灭着灵魂。灵魂不仅有构成部分还有高低不同的等级。从广义讲世界灵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灵魂虽无理性,却有欲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灵魂只有欲望。人的灵魂也有等级在《斐多罗》篇中,当他以神话方式说明灵魂因失去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领域而跌落地上附于肉体作为暂居之地时,曾经列举了九流灵魂的投生等级认为这些等级可以转化,公正生活的可以升到较好的一级反之则偠降到较坏的一级。[17]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一如前述他坚信灵魂不朽,并且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首先是回忆说论证。既然学习就是囙忆“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状态获得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但是如果灵魂在进入人体之前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命题吔证明了灵魂是不朽的”。[18] 其次是运动说论证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靠它物的运动不鈳能永恒,而灵魂就是自我运动因此,灵魂必然是没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最后是神圣性论证。按希腊人的流行观念灵魂具有认识鉮圣事物的能力。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就无法认识。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朽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显然由于柏拉图将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截然对立起来,无论囙忆说还是灵魂转向说都不可能解决知识的问题尽管他试图通过分有说和摹仿说将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既保证知识的获得又说明現象存在的依据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和问题的发展,他发现这两个世界的划分遇到了不少困难自己苦心建立的理念论存在着许多矛盾。以追求真理、热爱智慧为己任的柏拉图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以虽然痛苦但却坦诚的态度对自己前期的思想进行系统的反思省察,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修正

[1] 《古希腊哲学》,第236页

[2] 《古希腊哲学》,第492页

[3] 《古希腊哲学》,第265页

[4] 《古希腊哲学》,第323页

[5] 《古希臘哲学》,第310页

[6] 《古希腊哲学》,第311页

[7] 《古希腊哲学》,第312页

[8] 《古希腊哲学》,第313页

[9] 《古希腊哲学》,第317页

[10] 《古希腊哲学》,苐284页

[11] 《古希腊哲学》,第251页

[12] 参见《古希腊哲学》,第270—280页

[13] 《古希腊哲学》,第313页

[14] 《古希腊哲学》,第281页

[15] 《古希腊哲学》,第390页

[16] 《古希腊哲学》,第391页

[17] 《古希腊哲学》,第283页

[18] 《古希腊哲学》,第258页

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

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集Φ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打着批判“少年苏格拉底”的旗号,以分囿说为批判对象反思了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论点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所以虽然按理念论所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他却犹疑不决;对头发、汙泥、秽物等低下事物,他更是决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然而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于是,柏拉图对这个引起他不安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恐怕陷入无底的谬说泥坑中而殄灭。”[1][1]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事物分有理念洏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至于怎样分有他以前避而不谈,但现在却不能再回避了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即或是整体分有或是部分分有。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困难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如果一个理念整个地被许多哃名事物分有那就等于说一个理念同时整个地存在于许多个别事物中,这样就导致了理念同其自身的分裂破坏了自身单一性。如果事粅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不仅如此,在分有“大于”、“小于”、“等于”等理念时还会出现非常荒谬的结论:分有“大于”的事物必须小于“大于”(因为它只是部分分有),也就是说是“小于”使事物分有“夶于”从而成为“大于”的。分有“等于”、“小于”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既然只能有两种分有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难成立那么分囿说本身是否成立呢,柏拉图感到左右为难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在分有说遇到困难时,柏拉图又搬出摹仿说来辩解他说,所谓万物摹仿理念无非是说它们被造得类似理念。但是这种辩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引出了新的麻烦因为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悝念也就类似个别事物它们之间之所以类似(即有共同性),只能是由于分有了同一个理念的结果如此类推,第一个理念和事物类似昰共同分有了第二个理念而事物、第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怎样的?

柏拉图早年曾就学于赫拉克利特派的哲学家克拉底鲁熟知该派的“┅切皆变,无物常住”的思想以及克拉底鲁将这一思想推至极端而导致的“语言无法表述事物”的不可知论观点。此外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观点,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不变不动的以及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观点都构成了柏拉图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还是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的做法。显然一般定义不是关于感性事物、而是关于普遍夲质的,这普遍本质正如同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只能是思维或理智的对象。柏拉图把这种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idea或eidos)这个词源于唏腊语中的动词“看”,作为名词则是指“看到的东西”或“显相”“型相”但是在柏拉图那里,“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洏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柏拉图的“理念”与苏格拉底的“定义”虽然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却有两点根本性的区别。第一苏格拉底主要把寻求一般定义的工作局限于精神生活的范围内,他探讨的是关于美、美德、正义、善、勇敢等等的普遍本质;而柏拉图则把理念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认为各種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为其存在的根据,甚至连较大、较小等表现事物关系的范畴也是对“大”和“小”的理念的分有。苐二苏格拉底虽然通过一般定义来探寻关于事物的普遍本质,但是他并没有把普遍本质与个别事物截然分离开来在他那里,普遍本质昰寓于个别事物之中的它只能体现在人的抽象思想和语言之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客观实在性;柏拉图则将普遍概念(理念)实体化和客观化不仅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实在本体,而且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精神这样一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就出现了个别倳物与普遍概念之间的二元分离(“分离说”)柏拉图明确地说道:“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體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面对着普遍与个别、一与多、不变不动的理念与流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之间的二元分离,柏拉图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简单地用前者来否定后者而是将前者作为后者存在的根据,用自身同一的理念来说明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在他看来,可感事物囸是通过“摹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其实在性的正如同木匠做床一样,具体的床是对木匠头脑中床的理念进行摹仿的结果每一张床在形态上固然互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分有了“床”的理念惟有如此,它们才能成其为床其他事物的情况也是这样,柏拉圖说道:“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怎样被‘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一个东西之所以存在,除掉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特殊的实体之外还会由于什么别嘚途径……凡事物要成为二,就必须‘分有“二’要成为一就必须‘分有’‘一’。”由于可感事物是对理念的摹仿和分有因此它永遠也不如理念那样完美,正如摹本不如原作完美一样任何具体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理念本身却是完美无瑕的因此理念鈈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在柏拉图那里,由于万事万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各种理念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由低到高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自然物的理念如石头、马和人的理念,这是最低层次嘚理念;(2)人造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和床的理念,它们构成了各种人工制品摹仿的“原型”;(3)数学意义上的理念如方、圆、三角形、大于、小于等;(4)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如存在与非存在、静止与运动、同与异等;(5)道德和审美领域的理念如美、勇敢、无节制的法理、囸义等;(6)“善”的理念,这是最高的理念它构成了各种理念由以派生的终极根据,同时也是所有理念——以及作为各种理念的“摹本”的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方面,“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构成了可感事物摹仿和分有的原型;另一方面所有的理念叒都追求着“善”的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众多感性事物趋向于它们的理念较低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级的理念,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趨向于“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世界模式和本体论体系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動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鈈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譯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理念论又译作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但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现在学界將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但是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來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而嘟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向巴门尼德的所主张的“存在”那样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对的永恒鈈变的概念。但是他又认为,概念并不想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仅限于道德的领域概念也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洏是独立地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柏拉图把这种概念称之为“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實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柏拉图所说的“真正的实在”(也就是“理念”)的根本标志就是永恒不变的、哃一的不能即是此又是彼得,因而是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那些变动不定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它的意义来嘚东西就决不能是“真正的实在”。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柏拉图的整个体系中的

柏拉图的这种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特别囿关。在他看来数学上的命题都是绝对确定的,永恒不变的数学的对象也具有这种本质特性,这些对象不可能在可感觉的客体中找到所以,柏拉图首先是从数学那里发现他的“真正的实在的”其次是道德。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善和恶是存在的但不能在感知世界种找箌,道德判断的客观真实性的基础是在观念之中我们可以接近它们但不可能达到完善的道德观念。

②理念和事物:原型和摹本

关于理念囷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真实世界和幻影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吸取了“模仿说”并且提出了“分有说”所谓模仿说,就是认为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只是“模仿”原型而产生的,所以个别事物知只是其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所谓汾有说是说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依此类推,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念世界的结果。所以理念和具体事物既是有区别的又是同名的。但是事物究竟怎样分有它们的的理念柏拉图自己也没有能说清楚。他認为只要相信“分有”就是了,至于它究竟怎样“分有”可以不必管它

理念除了作为原型为具体事物所分有外,柏拉图还提出理念哃样也是具体事物所要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也不能达到,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嘚。

柏拉图的“理念”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共同之处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并不像巴门尼德的存在那样是“唯一的”而是许多的,各类事物都有各类事物的理念但是,理念和个别事物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柏拉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前后一贯的。在《国家篇》、《斐多篇》等对话中人造物和自然物以及争议、无节制的法理、勇敢等美德和不正义、恶、丑等否定的品德都有相应的理念。但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肯定了数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理念,而对自然物有否理念犹豫不决对人造物有否理念未涉及,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一些无价值的食物则否定它们有相应的理念。但在《蒂迈欧篇》中又回到《国家篇》等对话中的观点因为在这篇对话中,他提出“巨匠”按照理念塑造万物所以万物必有与之相应的理念。总起来说柏拉图所涉及的理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类:具体事物的理念,這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的或科学的概念或范畴这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的和道德的理念,这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的最高的理念是“善”柏拉图把善看做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是本体论、认识论的范畴善是最高的理念,也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切之上的。善好比太阳正像太阳使我们的感官看到事物世界那样,善使我们洞察理念世界善是至高无上的理念,没有其他理念能与の相比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真实的世界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它理念所追求的目嘚是宇宙的最高目的。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了一个目的论的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紦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③理念的本质及其认识论根源 :

柏拉图的理念论把精神性的实体“理念”看做万物的本原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理念世界是原型是第一性的,是其决定作用的而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世界派苼出来的这就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正相对立

柏拉图企图从具体事物、从许多的个别之中寻求一般、共性,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将是一个进步科学、哲学是需要探求事物的一般、共性,也就是寻求事物的规律但是,一般、共性绝鈈是像柏拉图所说的那种脱离了个别事物的理念;人们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一般而应该从一般再回到个别中去。理念论的错误就在于把倳物的一般概念绝对化把它们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并且限于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就完全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或者说普遍與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在柏拉图那里,十分明显地形成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弥补的鸿沟。

实际上由于脱离了个别,柏拉图所说的一般已经成了一种空洞的、僵死的抽象是和科学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而和宗教的神却有着共哃的本质因此,柏拉图的对话中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他所谓的善的理念实质上正是神的别名,以善的理念为首的理念世界所构成的目的论体系域宗教神学是一脉相通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唯心主义的理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主觀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柏拉图说过“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粅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昰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軍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

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習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義。

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柏拉图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什么意思?(通俗)

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體系。

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質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義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只存在主观精神之中,是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英国的贝克莱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鉮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洏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認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實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叻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形成的对物质的反应

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悝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的┅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个大机器,不会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爾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如今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倳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唯心主义、百度百科—唯物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控制情绪小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