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 首都哈拉和林到大都在内蒙吗

中国和蒙古要走向崛起成熟的曆史观必不可少。

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因为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又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对这个与中国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邻国是那么无知,以至于国内有些人还在一厢情愿地谈论“回归”的鈳能

“回归,是100%没有可能的”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在蒙古的中国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容置喙。关于蒙古大呼拉尔第43次讨论回归中國的议题也纯粹是好事之徒的画饼充饥。现实情形是蒙古人拒中国千里之外尚且不及,又何谈投怀送抱呢

“想知道中国人在蒙古人嘚心里是什么位置吗?日本人在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样中国人在蒙古人心里就是什么样。”一位在蒙古生活了多年的朋友这样跟我说

中國人在蒙古的真实境遇

到过蒙古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我去蒙古之前,朋友就告诫我说自己一个人要小心,特别是晚上的时候要离街上的醉鬼远一点儿。

Idre’s Guest House酒吧的老板曾经对我说:“我从不接待中国人因为你分不清谁是生意人,谁是旅行者”他很坦诚地当着我的面表达自己对中国商人的厌恶感。

中国在蒙企业是这种抵触情绪的最大受害者山东正元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向我提及,2003~2005姩间正元公司在苏赫巴托省开发金矿时,当地的环保警察与县长经常会来找麻烦2006年在公司另外一个项目场地,地方环保警察让所有中國工人站成一排在太阳底下站着,自己则坐到蒙古包里喝起酒来“这是一种侮辱,但我们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其他的外资企业便不会受到这样的对待。”正元公司负责人李德亮对此表示无奈

在乌兰巴托,曾有多名中国劳工向我倾诉自己在蒙古被打被抓的遭遇我在二連浩特的一个朋友也曾亲口告诉我,前几年他曾在苏赫巴托广场被小偷偷去手机谁知追到小偷后却被当地警察带到警察局,小偷被放走自己反而挨了打。

在蒙古的中蒙混血儿一般不会主动对别人谈及自己的中国血统,特别是有中国血统的蒙古官员对此更是讳莫如深洇为这是断送政治前途的危险举动。

我在蒙古时值奥运现任侨协会长李有生对我说,中蒙选手争夺射击金牌时蒙古选手手枪出现问题,当时电视台主持人脱口而出是不是中国人搞得鬼?一家大众媒体的主持人在毫无调查的情况下口无遮拦,无疑是不负责任的然而這“脱口秀”的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动因

蒙古人对中国人的种种不友好,蒙古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往往将集于一点嘚事情渲染成一个面,以至于中国大使馆不得不做一些公关工作来维持中国在蒙古的形象然而,如果当地报纸做了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鉯后往往不久就要再做对应的负面报道进行中和,由此可见其国内读者的社情民意蒙古的政党同样如此,在议会选举中反华往往成為选举的政治筹码。在一个民主国家这至少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好恶。

在蒙古如此的舆情之下中国民间要求蒙古回归的民族主义者们,無疑缺少更深层面的思考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只顾自己在网上自说自话,有时只能帮倒忙

2006年,是对中蒙关系颇具考验的一年只因這一年是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前中国驻蒙大使高树茂出于淡化历史、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考虑说出了“成吉思汗是你们的,也是我们嘚既然我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就要共同发展”的话结果依然被蒙古媒体列为最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之一,说这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現

高大使这样说过:中国的崛起,历史观必须走向成熟坦率地说,历史问题不正视很多周边国家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国家发展是有阶段的有一个大的长远的战略利益在其中,国家一再强调尊重蒙古主权但是我们民间却有不同看法,不能说这些人是不爱国的但要认嫃思考这些问题。

驻蒙使馆工作的多位朋友在谈及中蒙当前的主要问题时都不约而同提到“增信释疑”这四个字。的确如果做一下换位思考,小泉去靖国神社参拜中国人尚且暴跳如雷。当蒙古懂中文的人打开中国网站看到的都是要求收回蒙古的言论时,蒙古人会怎麼想这个问题绕不过去,中蒙民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友好往来

中国人对蒙古特殊的情感,全因我们的“海棠叶”情节而蒙古人对中國人的种种不友好,也起源于这片“海棠叶”不同的是,中国人对这片海棠叶充满向往蒙古则充满厌恶。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中国将蒙古建国看作国家分裂与领土缺失蒙古则看作是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看成自己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彻底摆脱了中国将近300年的“殖民統治”。

我的蒙古朋友孟和在跟我聊历史的过程中曾反复用到“征服王朝”这一概念。“蒙古在元代也曾征服过中国为什么不说现在Φ国是蒙古的一部分呢?”

蒙古人这种史观的叙事范本全部躺在它的国家博物馆里。位于首都乌兰巴托市中心苏赫巴托广场西北的国家博物馆共由10个分馆组成记录了从匈奴王朝到蒙古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展品的内容、陈列样式与展馆大小等细节我们可以了解蒙古人对自己的历史究竟是持怎样一种态度。

与中国民族大一统史观不同蒙古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蒙古国家博物館的墙上这一点被特别强调出来。蒙古国家博物馆在不同展厅里是这样叙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匈奴帝国鲜卑帝国,柔然帝国突厥人建竝的突厥帝国、蓝突厥帝国、维吾尔帝国及最后的蒙古帝国、满族统治之下的蒙古、革命前夜的蒙古、共产主义时期的蒙古与民主化后的蒙古。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博物馆在看似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的展品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向参观者证明自己国家民族的正統性与唯一性,蒙古国家博物馆也不例外蒙古国家博物馆展厅的历史排序,无疑是想告诉参观者蒙古国是自古以来中亚各个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历史上各个帝国的统治者或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或与蒙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千多年来中亚的居住者、建国者与统治者的后代,便是现在的蒙古人蒙古国家博物馆告诉人们的,并不只是蒙古人对国家正统的申述还有他们对外来统治者的态度。满族戓者中国在这里被当成一个侵略者的角色,用来批判

突厥王朝的展厅,是蒙古与代表土耳其政府的土耳其国际合作机构共建的因为突厥帝国创立者的后裔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蒙古人能坦然面对古代突厥人的统治却无法坦然面对满族或者中国人的统治。

照理说从1636姩清军入关前征服内蒙开始算起,到1911年清朝灭亡有清一代对外蒙古统治将近300年,比起后来苏联70年的间接“统治”要长出很多但如果你箌蒙古国家博物馆就会发现,300年历史的第五展厅“满族统治下的蒙古”不及“共产主义时期蒙古”展厅的三分之一,是10个展厅中空间最尛的

第五展厅展品的内容只突出两个主题:军事与刑具。前者强调清朝对蒙古的军事征服;后者用图片加实物刑具的方式刻意突出满族統治的残酷、黑暗。实际上稍对蒙古历史了解的人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可以看出蒙古国家博物馆陈述立场的偏颇

1921年苏联控制蒙古以后,没收佛教寺院的财产摧毁庙宇,逮捕喇嘛基本上毁灭了藏传佛教。在1932年蒙古出现反抗苏联的行动后苏联当局开始在蒙古进荇清洗迫害。从1933~1953年有36000人死亡或失踪,而当时的蒙古只有73万人短短20年间,这个国家将近5%的人非正常死亡在文化上,蒙古遭受了与越喃同样的命运传统蒙文被改为俄罗斯式的斯拉夫文字,隔断了他们自身文化的传承

以上数据都来自蒙古国家博物馆,对比便知第五展厅描述清朝对蒙古的残暴统治,只是大而空的宏观论述缺少历史证据的支撑,却几乎占到整个第五展厅的三分之一;而苏联统治下对蒙古货真价实的残暴统治却隐藏在共产主义时期蒙古工业化大生产的成就展品中,被轻描淡写般带过这分明是用政治来解释历史,用當下来诠释过去印证了克罗齐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

在第七展厅“革命前夜”里有一段描写更是赤裸裸地表现了蒙古囚对中国商人的愤恨,现照录如下:“中国商人充斥乡间从牧民手中以低价收购皮革、羊毛、骆驼毛等商品,再将这些商品高价卖出迫使蒙古人负债累累,由于牧民不能读懂中国商人的账本中国人因此很容易耍花招,蒙古人经常反抗他们的压迫”

蒙古国家博物馆在这段文字旁,别有用心地配上了一幅没有具体出处的图片上面是一个带着镣铐正在受刑的蒙古人,暗示中国人对蒙古的残暴统治在这里,满族人的官府与汉人的商人都是被当作中国人来看待的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宣布自治八世呼图克图出任皇帝。1919年北洋政府派徐樹铮将军入蒙,解散自治政府外蒙古重归中国。“蒙古如此之少的人无法与中国人抗衡先后向俄、日、英、法、美求救,但均遭拒绝”蒙古国家博物馆回忆这段历史时这样记录到。

在蒙古国家博物馆的描述里从没有“分裂”这样的词汇,他们形容北洋政府的军队时鼡到的词汇是“入侵”其中一幅北洋军在广场阅兵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兵士们看上去趾高气昂旁边的英文图说是:中国政府撤销蒙古洎治的一个庆典。

这是该展厅极少有英文图说的一幅照片这颇让人奇怪,与其他展馆相比这个展馆的英文解说少的可怜,只有在涉及“中国军队侵略”的内容上才会出现英文图说。我因此怀疑是有些历史蒙古人不想让外国游客知道

其中一幅1919年徐树铮与蒙古王公贵族嘚合影或许可以印证我的想法。照片中立者为徐树铮与蒙古贵族右侧与后立者为北洋诸将,背后是各国国旗这至少表明,当时徐的介叺与取消蒙古自治是得到部分蒙古上层与国际支持的,这或许颇让现在的蒙古人感到难堪因此英文介绍便被隐讳不提。

中国人被区别對待的现实原因

历史永远是现实的拐杖现实才是行走着的双腿。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控制下的蒙古也被灌输了反华教育。但据在蒙古生活多年的老华侨回忆那时的蒙古民间,对中国并无反感只是两国政府彼此保持距离。

然而今天的情况却刚好反了过来如今,中國已经连续9年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中蒙贸易额占蒙古贸易总额的50%,用驻蒙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文睿的话说就是过去蒙古是反华但不反华人,而现在蒙古人却比较反感中国人

中国敞开国门以后,一批中国商人裹挟着伪劣商品来到蒙古淘金这些人在蒙古人眼中的形象,与蒙古国家博物馆里描绘的中国商人并无二致这部分人是抹黑中国的先锋队。随着中蒙经贸往来的加深淘金的大部队纷至沓来。据Φ国使馆统计去年一年中国公民赴蒙人数达20万人次。在人口只有280万人口的蒙古这个比例相当大。这20万人次又大多集中在人口只有130万嘚乌兰巴托,难怪蒙古人会惊呼:“中国人来了!”

如今在蒙古国中国人几乎涉足到了所有的商业领域。其中最主要集中在矿产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至于很多蒙古人会抱怨说,中国人正在掠夺他们的资源抢夺他们的饭碗。很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蒙古偏偏又不注意自巳的形象将自身的恶劣品行带入蒙古。一些华侨向我反应有些中国老板在当地一掷千金,随意追求蒙古女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這些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蒙古人由此生成的,便不仅仅是抱怨还有嫉恨。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的经济状况远不如蒙古,那时蒙古认为中国是个穷国现在却完全颠倒过来,这里面不能说没有妒忌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除了嫉恨,在蒙古国人最深层的心理层面上还囿对中国的恐惧。如果你有机会站在博格达山顶俯视整个乌兰巴托你就会体会到蒙古人的这种恐惧。蒙古国全国人口只有280万只相当于丠京市东城区的人口。当一个国家一半的人口可以被一眼望穿的时候当一个国家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夹在几山之间的时候,又有誰会对旁边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放心呢驻蒙大使馆政治部主任孙洪量说的更为到位:“与其说蒙古恐惧,不如说他疑虑包括蒙古在内嘚大多数国家,都不知道中国以后要走向何处”

给两个大国当了几百年夹心馅饼的蒙古,当然深知自己的境遇300年前,在中国与俄国之間蒙古选择了前者;1911年,蒙古则选择了后者在蒙古人看来,这两次选择都是处于被迫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1989年苏联解体蒙古洅一次获得选择权的时候,变精明的蒙古选择了“多支点”外交:用合纵连横之术来对付中俄这使得它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与这两个国家叫板。

中国人在乌兰巴托的得到不友好待遇与这个城市无度失衡的城市化也有关系,这是更深层次的一个原因据孙洪量介绍,原来乌兰巴托只有80万人口且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随着牧区经济的不景气大量牧民进入城市,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便聚集在乌兰巴托周围,形成了现在城市周边的棚户区

蒙古又是一个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城市,人均年龄不到30岁这些年轻人在城市中找不到自身定位,剩下的便只有对社会的不满由于有大量的务工人员在蒙古,加之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人理所当然的成了蒙古向外引导社会矛盾的替罪羔羊。

蒙古现在的民族心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浮躁。苏联统治时期对藏传佛教的禁绝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破灭,造成信仰上嘚真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部势力的介入造成不知所措。蒙古人还没有做好准备还不能用一种发展中国家的、上升中国家的平和心態来对待外来冲击。

蒙古还是一个骁勇好斗的民族对外国人,许多中国人骨子人里有一种敬畏蒙古人却相反。蒙古国人总希望挑战外國人这是一种沦肌浃髓的草原性格,这种性格也是促成中国人遭受不友好待遇的另一因素

在乌兰巴托最时尚的迪厅METRO POLIS,我亲眼看到过蒙古人挑衅欧美人的场面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几乎找不到一辆没有划痕的汽车,他们开起车来像参加那达慕韩国人、日本囚在蒙古也有过不敬遭遇,只不过中国人的不幸更为普遍而已

否极泰来,事分两面在蒙古国旗里有一个中国道家的阴阳图案,这表明蒙古人也相信阴阳转换的道理中蒙民间的友好往来,虽说任重道远但在某些地方,这种转换已经悄然发生蒙古人对中国人的缺乏善意,从另一面分析正是中蒙民间交往不断加深的表现。我接触到的蒙古人中凡是去过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对中国的态喥便明显积极据统计,08年一年蒙古公民赴华人数已经达到60万人次

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蒙古许多企业、个人到中国大使馆来吊唁、捐款原计划进行3天的哀悼活动,结果进行了半个月总计捐款280万人民币。对于蒙古这样的国家已属不易。

虽然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内蒙古夶地就已经开始接受工业化的洗礼;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席卷整个草原的工业化浪潮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加速。伴随着整个中国对于能源需求的暴涨和重工业时代的来临拥有丰富能源和资源的内蒙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以呼包鄂为首的蒙西金三角经济圈风头一时無二

对于草原来说,这是机会但更是挑战。草原的生态非常脆弱千百年来,游牧生活方式与草原的生态环境之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岼衡地状态而一旦现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机器的力量席卷往日的草原,对这里的破坏在所难免

发展还是保护?这不是一个可鉯二选一的命题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人能够选择停滞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五月的草原尚有几分寒意;而在老友楿见的酒席上,气氛却热烈非常这是五年以后的一次老友的再聚首,这更是二十五年之后对于那段草原情节的悠远回声

二十五年前,當时的王志纲还是新华社内蒙分社的一名记者当他带着满腔热情驰骋在西部的高原时,几乎跑遍了内蒙古的西部和中部凭着一个优秀記者的宏观视野和敏锐,他始终在思考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明天但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始终没有机会一瞻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采

这┅遗憾在二十年后得偿。当他从高高的兴安岭来到火热的南中国从一个纵论风云的记者变成了一个纵横四海的策划人,从一个体制内的“圈养动物”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野生动物”令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一桩夙愿竟以另一种方式再一次敲響了命运的大门。

曹征海当年内蒙极为活跃的“战略研究小组”副组长,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干起逐渐走向领导岗位,2005年由包头市党委副书记赴任呼伦贝尔市市长。上任之初长期研究战略的曹征海马上意识到,呼伦贝尔正迎来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于是,邀请王志纲工作室来到呼伦贝尔

在经历了纵横上千公里的大范围调研和对中俄蒙国际关系的深入调查之后,工作室给出了呼伦贝尔未来發展的方向——大进大退大开大合,打造新时期和谐发展的样本

所谓大进,就是抓住城市化和产业化的机会高度集约化,为大退奠萣基础腾出空间,通过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点式的、深度的开发大力发展重点城市的城市化,通过生产力的集约式布局延伸产业链,莋强经济实力集聚城市人口,强化产业集聚度所谓大退,则是在大进的基础上退够退尽退出一个草原天堂和绿色王国,通过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大力保护主动退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主动转移已经闲置的人口还草原、森林等以自然面貌,用不到1%的节点解放99%的艹原和森林,开辟一个地区发展的新时代

在大退的过程中,王志纲非常看好额尔古纳的发展潜力这里有广袤的草原、纤尘不染的额尔古纳、还是蒙古族的发源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应该成为呼伦贝尔发展旅游业、吸引高端人群、营销区域的一张王牌,成为大北京地区的后花园

其次呼伦贝尔要大开大合,以大开放促大整合当好中俄蒙地区资源整合的超级二传手,打造大小两个金三角小金三角是由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构成的金三角。其中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的首府要把城市经济做大做强,打造产业服务的综合平台滿洲里要继续发挥口岸经济的优势,通过搭建平台充分挖掘俄罗斯的资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而额尔古纳则以旅游产业帶动人流、商流和投资流

所谓大金三角,是指以海拉尔、俄罗斯的赤塔洲和蒙古共和国乔巴山为支撑的区域这里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集嘚地方。目前三者的关系极好产业互补性很强,赤塔州的铁矿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都很丰富蒙古的石油、有色金属、盐都是我們最需要的,要整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企业来操作另外,俄罗斯做出来的东西只能从海拉尔出口

经历了一次终身难忘的草原之旅,留下一本受到高度肯定的策划报告工作室暂别了草原。在几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回到草原做项目,但是王老师对于来自草原的消息仍舊非常关注

五年之后,重续前缘呼和浩特将一个两百多平方公里的新区委托给工作室,而作为内蒙的首府作为一个已经“羊煤土气”的能源高地,如何摆脱资源陷阱挖掘区域更为丰富的价值,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成为不仅是呼和浩特,更是整个内蒙或者更夶范围区域领导所关心的问题。

当年的曹市长如今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常委。老友相见分外激动。谈起当年在呼伦贝尔的战略和实施情况两人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实际上今天内蒙所遇到的问题,当年的呼伦贝尔战略制定中都已经预见并提前解决了

每年退耕一百万亩耕地,五年连续退了五百万亩但是粮食产量从五十亿斤超过了一百亿斤。过去每年要采伐五百万到六百万立方米的木材现在我們每年退到开采二百万立方米,每年生长量大于一千万跟大兴安岭之间连接生态就上来了。增加了林木增加畜牧业,再一个退小的污染企业——这是大退;落地了五六个大项目支撑起了工业化,这是大进大退大进之间,保护的是青山绿水发展了旅游事业。不仅是夏天的那达慕还有冬天的冰雪节,旅游人群也是十倍数地往上涨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成为旅游的王牌,更通过鼓励传唱鄂伦春族、斡沃尔族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族的民族歌曲传承民族记忆,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片

说到激动处,曹征海向王老师发出了邀请:“迋老师你要回访啊。经济上来文化也上来了,民生方面我们叫“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这都是零六年定的。大思路在那里我们把咜给具体化,通过几年的努力把这些持续做下来,成气候了你派人去总结一下,很有必要”

2012629号,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这标志著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它是我国元代都城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完整的都城遗址见证了北亚地区遊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小的游牧群体不需要城市,但是治理一個帝国却离不开大的城市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蒙古帝国的都城随着疆域的变化几度迁徙从哈拉和林到大都到乌兰巴托,从开平到大嘟

今天,在内蒙古作为一个板块迅速起飞之际在工业化浪潮和信息化浪潮同时来袭的时候,作为它的首府要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进行文化产业战略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应邀承担了呼市如意新区战略的研究任务。

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思考呼市的发展方向

当今的Φ国,崛起已经成为事实然而从崛起到走向持续强盛,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建设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的中心城市,培育有国际竞争仂的产业和企业是我国许多首府城市制定新一轮发展目标的特点。

 从2010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许多区域中心城市纷纷把自己新一轮发展目標,确定为建设世界城市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例如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南宁建设北部湾区域中心城市等。

 中国东部沿海以东北亚和东南亚(中国-东盟)为主导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而北部内陆地区的北亚和中亚(西北亚)经济區,由于地缘政治特点、投资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基础等原因区域经济合作冷冷清清。

 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为3429亿美元中韩雙边贸易为2456亿美元,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为3628.5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俄双边贸易仅为800亿美元中蒙双边贸易额为63.3亿媄元。

 中国开展多边区域经济合作从参与型走向主导型战略意图主要指向能源战略和全球市场竞争。北亚经济区作为世界上资源最富集、发展潜力巨大、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区域,无疑是呼和浩特对外开放的最佳国际舞台和国际区域合作高地

 抓住新普京时玳“东部大开发”的机遇,立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战略需求构建以北亚经济区为核心,辐射东北亚和西北亚(中亚)经济合作平台把呼和浩特打造成为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呼市具备这样的可能但是真正去实现这一构想,还需要新的战略平台

呼南新区的是一个跨行政區和拥有多个经济区的产业新区,有望在国家北亚经济区、首都经济圈、呼包鄂城市群战略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这一战略的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结束了对内蒙的考察之后,为了对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帝国的往日今生有直观的感受蒙古国庆期间,工作室调研组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乌兰巴托进行考察。

  从乌兰巴托到阿尔基森林公园从城市建设到文化旅游发展,从实地考察到学者访談在不长的时间里,对蒙古国这些年的发展有了一个初略的认识对于近些年来中蒙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了感性的认识。比如《狼图腾》在蒙古的热捧比如中蒙之间的边贸往来等等。在最后收官的时候大家在讨论:如何为内蒙的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定调呢?

讨论叻很多最后王老师说,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凝练的话可以用文明的升华。所有的交流与碰撞构成了文化演进的历程。而今天在新嘚机遇和挑战面前,在这片草原上的文明能否以及如何实现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交流乃至最后的升华,将是能否再现辉煌的关键且让峩用一段题记来为这一次新的内蒙访古作结: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独立的发展走向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无论是否愿意,任何一种文明迟早都会被卷入其中区别只在于能否以及如何去适应它。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来自蒙古高原的文明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在东到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辽阔草原上,走出了突厥、鲜卑、楼兰、蒙古、契丹等众多游牧文明从长江黄河到地中海都曾经回荡着阿提拉和成吉思汗的马蹄声。

游牧是他们永恒的特性:当他们跨上马背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而当他们停下脚步,则很难逃脱被同化的命运正是这一次次从猛烈冲击到神奇融合的转化,给一些高度繁荣而渐渐失去动力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能不说其中有着来自草原文明的莫大功劳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当康熙大帝的火炮在葛尔丹的马队前炸響,马背民族开始失去冷兵器时代纵横四海的气魄;当苏联和日本的坦克飞机把诺门罕变成钢铁战场更昭示着现代文明对草原征服和改慥的开始。无论是内蒙还是外蒙,伴随着逐步深入的工业化都在经历着游牧到定居的转变过程,牧民聚集到城市草原文明似乎步入低谷。

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在此过程中不只是被动地保持游牧文化,而是在游牧、农耕、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文明的交融之Φ实现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摆在所有草原文明面前的课题。而一直以来就处在游牧与农耕交融之地的内蒙古则面临着一次代言21世纪新艹原文明的机会。

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内蒙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东到西,有孕育了从东胡到肃慎众多族系的巍巍兴安嶺直到今天仍然有古老的驯鹿部落生活其间;有堪称“中国历史后院”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昔日的蒙古帝国王庭,今天的世界文化遗產;还有“塞上江南”的河套工业重镇与能源富地的呼包鄂和“苍天般的阿拉善”;往南,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圈辽阔的内蒙既是首都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屏障,也恰好可以借力世界城市面向全球

站在这样的角度上,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不能局限在“有什麼卖什么”不能仅仅成为往日荣光的再现和复原,而应该立足代言新时代草原文明的角度将在这一广阔地域之内并存的游牧、农耕、笁业与信息时代文化相结合,将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战略与文化的源流和底蕴相结合塑造一个新内蒙,展现一种新的草原文明

即便放到赽速发展的中国,今天的蒙古也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板块;如果按照代言新时代草原文明的高度上去整合资源谋划发展,未来嘚内蒙将能够真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再度爆发出影响世界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

出了额尔德尼召往北去就是哈拉和林到大都旧城。中午时分骄阳似火,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帽子忘在车里,太阳晒在脸上先是一阵火辣辣,然后就红扑扑刺痛感随即而来,许多天后方才消失

在敖其尔带领下,我们来到蒙古帝国最宏伟的宫殿万安宫遗址旁遗址侧有一溜台子,小贩们见有┅队人马瞬间提高叫卖声。大家一拥而上商品的种类不外乎是蒙古小刀、藏传佛教的铜像、首饰等小件,看起来制作并不精良很可能也是中国制造。围上去的队员又迅速散去

哈拉和林到大都是大蒙古帝国蒙哥汗时期的首都,修筑在帝国强盛的年代12、13世纪时,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商人、教徒接踵而至位于该城西南部的万安宫是蒙古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对于游牧的蒙古人来说这么宏伟的固定建筑茬整个蒙古高原都是唯一的。

现在的万安宫遗址只是一处高出地面的土台,周围用一圈铁丝网围住由于有敖其尔带领,我们将铁丝网扒开钻了进去遗址2001年由德国考古队发掘,现在发掘后的遗址已杂草丛生有野兔奔走其中。经发掘后的台址纵横各分布八排方形石块烸个石块约为两米见方,是用来安置大殿圆柱的柱础石共有六十四个。柱础石之间有三四米可见宫殿的宏大。宫殿遗址上除柱础石之外并没有看见其他遗物,只在边上见到零星的绿色琉璃瓦片

据说,额尔德尼召的修建对万安宫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破坏。原来宫殿被废弃之后重要的碑刻、建筑材料尚保留在废墟中,修筑额德尔尼召时人们大量搬运这些东西,作为新建筑的原材料额尔德尼召中蒙古时代的伊斯兰教碑石,就是这样被利用的


毕竟,只看宫殿的基础一般人很难想象以前的规模12、13世纪著名西方旅行家鲁不鲁乞等人嘟曾到过这里,见证过它的奢侈与辉煌他们的旅行记中记录了所见所闻。

哈拉和林到大都有一座巨大的斡耳朵(宫殿)坐落在城墙附菦。它像欧洲修道院一样四面有砖墙在欧亚草原旅行了很长时间的鲁不鲁乞特地写道,四面和修道院一样有砖墙而并非蒙古大帐。蒙謌汗每年要在那里举行两次宴会一次在复活节前,一次在夏季后者规模更为盛大,因为在宴会举行的时候距离哈拉和林到大都有两個月路程的贵族们,都争先恐后地集合在这个宫殿里襄与盛会。蒙哥汗赐给他们各种礼物和锦袍以显示他的荣华富贵。


万安宫遗址德國考古队发掘区域食物匮乏伴随着人类的进程毫无节制地享用美味佳肴,在很长的历史年代都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无限的渴求欲望在殷勤主人的招待下,得到满足那种快感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然而蒙古上层的饮宴永远都不是欲望再三地放纵、满足,它是冗长政治鬥争的延续或许就意味着斗争高潮的来临。当蒙古贵族们看似从容不迫地品尝名肴佳酿时内心就得忍受最后抉择的煎熬。如果不能选絀合适的可汗宴会便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至胜出者现身

宫殿门口一套非常精制、奢侈无比的宴饮装置,给鲁不鲁乞留下了深刻的茚象他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详细描述:


按照当时蒙古人的习俗,在大帐的门口处要摆放盛着奶和各种饮料的皮囊,供客人们饮用在华麗巨宫入口处,放置若干皮囊显然与之并不匹配。蒙哥便命来自巴黎的金银匠威廉师傅建造了一个饮料机关说它是机关,因为真的会動这是一棵大银树,树根下蹲着四个狮子每个狮子口中有一根管子,会喷出白色的马奶酒树干上盘着四根管子直通树顶,并向下弯曲每根管子上都有一条镀金的银蛇,绕盘树干上四根管子,一根流出葡萄酒另一根流出哈剌忽迷思(马奶酒),另一根管子流出蜂蜜酒还有一根流出的是米酒。在银树狮子中间有四个大银盆,准备承接各自的饮料光这些并不能成为一个自流机关。威廉在树顶上淛造了一个手执喇叭的天使在树下又挖了一个地穴,可容人躲藏有一根管子从地下直通树干。宫殿外有一个房间贮藏着各种饮料,當听见天使吹喇叭时仆人们就把饮料倒出来,这些饮料沿着管子先到树顶再顺管子流出,到银盆中每人专门负责一种饮料的倾倒。司膳官们就汲取饮料拿到宫殿各处,供红男绿女们饮用
大银树——巴黎的金银匠为蒙哥汗制作的奢侈宴饮装置

13世纪欧洲大陆的宴会发苼了一些重大变化,餐桌上最重要的展品由原来的精制的金银餐具变成了所谓的餐桌喷泉。它们能让液体、酒水流动喷射而出,借着沝的压力又让其他东西动作起来铃铛响起。巧夺天工的机关使第一次看到的人目瞪口呆。这些能工巧匠也来到蒙古帝国马可·波罗也记录了忽必烈王宫的类似装置:


哈拉和林到大都的宫殿像一座教堂,中间有一个正厅;两边在两排柱子外面,各有一道走廊在南面囿三座门。中间的门里竖着那棵银树。大汗本人坐在北面一块高起的地方因此他可以被每一个人看到。有阶梯通往他的宝座银树和階梯之间,站满了带着礼品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左右两侧站着大汗的妃子、儿子和贵族们。

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到大都根据调查,南丠有4公里长东西也有2公里宽,有城墙环绕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角形,四周各有城门这对蒙古来说已经相当庞大了,但鲁不鲁乞却在遊记中讥讽道:哈拉和林到大都还没有法国的一个村子大当然,你要寻找昔日帝国雄伟都城的感觉那一定会让你感到失望。现在四媔的土墙荡然无存,更不要说城门了一百多年前,俄国旅行家波兹德涅耶夫还见到东边的城墙和城门,尽管已经破败不堪不过,鲁鈈鲁乞完全是站在定居民族的立场上来观察草原帝国的首都。

骁勇的蒙古人根本不屑用高大广阔的城垣来展示帝国的伟大鄂尔浑河谷財是他们的真正居所。可以设想当草青羊肥的季节,万盏雪白的蒙古包帐散落在碧草茵茵的草场上,万马奔腾牛羊成群,那是多么壯观的景象啊!很可惜远来的西人,没有将它们纳入帝国首都的视野中

鲁不鲁乞访问时曾详细地记录了哈拉和林到大都当年的繁荣。

城里有两个地区一个是萨拉森人区,市场就在这个区里许多商人聚集在这里,由于宫廷在它附近世界各地来的使者也很多。另一个昰契丹人区这些契丹人都是工匠。所谓的契丹工匠也就是来自中国的汉人。宫廷书记们也有若干座巨大的宫殿用于办公。十二座属於各种不同民族异教徒的庙宇这可能就是喇嘛庙。两座伊斯兰教寺院这使我联想到刚才在额尔德尼召中看见的阿拉伯文石碑,应该就昰这两座清真寺的遗物一座基督教的教堂,它坐落在城市的最末端宗教场所的分布情况,大体上代表了蒙古帝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嫆性它们的数量,应该是和信教民众的数量呈一定比例关系

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两年,苏联考古学家对哈拉和林到大都宽广的居民区进行栲古发掘中心居民区的房屋非常稠密,有两条街道相互交叉发掘地点选择在两条街道的十字路口。尽管哈拉和林到大都总共存在的时間大概只有三十年的光景但地下文化层的堆积却有60厘米,这种厚度的堆积对一个游牧民族城市来说是日常生活相当发达的结果。

文化層提示在很小一块地方就发现十余座冶炼炉子,还有大量车辆、破城抛石机和其他机械零部件甚至蒙古包部件也被发现。大量金属制品出土是手工业发达的表现。生活用具中带足的生铁锅釜这种大量使用的东西,是蒙古军队必要装备远征的蒙古人,就指望着哈拉囷林到大都的给养、装备源源不断运抵前方。

城池东门附近是商业区发掘出许多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文物,阿拉伯人的银币宋、金钱幣,美丽的中国镜子、马具、陶器甚至丝制品等生活用具鲁不鲁乞记载的市场分布情况是,北门卖马西门卖羊,南门卖牛和车东门囿粮食市场。


德国考古学家发掘的万安宫

帝国首都昔日的辉煌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尽管眼前看到的只是斷壁残垣。回来路上经过南门附近时,敖其尔指着说这里曾发现过砖、瓦的烧窑。看来修建万安宫时蒙古人就地取材做砖瓦,而高級的建筑材料如琉璃则是从中国中原地区运来。就是一般的制陶工匠也是由中国征来,器皿上有他们的名字

14点15分午餐结束,今天是禸汤泡馕还有意大利面条。馕是李肖他们从吐鲁番专门带来的好像有一百多个。

(本文摘自罗丰著《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拉和林到大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