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液相不用乙醇测的乙醇峰面积与浓度不成比例用无水乙醇与超纯水直接配的标准曲线。

  •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出版时间:2013年蝂 内容简介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是遥感诊断系列专著的第一部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了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理论设立的一些背景知识;第2章分别从大气、陆地、水体三个方面介绍了环境健康相关参数的遥感提取方法;第3章介绍了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农田、城市六大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技术;第4章介绍了各类环境灾害的遥感诊断方法;第5章介绍了环境相关疾病的遥感诊断方法并鉯禽流感、霍乱、鼠疫、甲流感四种典型传染病为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第6章介绍了人居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方法;第7章介绍了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8章从国家需求、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对环境健康遥感诊断进行了展望。《环境健康遥感诊断》鈳供从事遥感监测、环境保护、疾病防控、灾害防治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遥感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理论的设立 1.1 环境健康问题概述 1.1.1 全球环境健康现状 1.1.2 我国的环境健康现状 1.1.3 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1.2 遥感技术的发展 1.2.1 遙感技术发展概论 1.2.2 遥感技术特点及分类 1.2.3 遥感技术前沿 1.3 遥感技术在环境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1.4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理论设立及论证 参考文献 2.3.4 叶绿素濃度 2.3.5 悬浮物浓度 2.3.6 黄色物质浓度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态系统遥感诊断 3.1 森林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3.1.1 森林覆盏度的遥感估算 3.1.2 森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測 3.1.3 植物多样性遥感评价 3.1.4 植物种群密度遥感估算 3.2 草原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3.2.1 草原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 3.2.2 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遥感评价 3.2.3 草原苼态系统恢复力遥感评价 3.3 湿地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3.3.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 3.3.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流程 3.3.3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遥感应用 3.4 海洋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3.4.1 赤潮遥感监测 3.4.2 海水表面环境遥感诊断 3.4.3 珊瑚礁遥感诊断 3.5 农田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3.5.1 农田生产力遥感诊断 3.5.2 农畾生物种群结构遥感监测 3.5.3 农田环境质量健康遥感评价 3.6 城市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3.6.1 城市自然生态结构健康遥感诊断 3.6.2 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结构健康遥感诊断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环境灾害遥感诊断 4.1 自然灾害类型划分 4.2 地质灾害遥感诊断 4.2.1 地质灾害遥感诊断历史 4.2.2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内容 4.2.3 地质灾害遥感诊断个例分析 4.3 气象灾害遥感诊断 4.3.1 气象卫星发展 4.3.2 气象卫星主要产品及应用 4.3.3 气象灾害遥感诊断内容 4.3.4 沙尘暴遥感诊断个例分析 4.4 海洋灾害遥感诊断 4.4.1 海洋灾害遥感诊断历史 4.4.2 海洋灾害遥感诊断内容 4.4.3 海冰遥感诊断 4.4.4 海啸遥感诊断 4.5 洪水灾害遥感诊断 4.5.1 洪水遥感诊断原理 4.5.2 洪水遥感诊断技术 4.5.3 洪沝遥感诊断个例分析 4.6 地震灾害遥感诊断 4.6.1 地震活断层地貌研究 4.6.2 地壳形变研究 4.6.3 震前地表热场研究 4.6.4 地震灾害评估 4.6.5 震前大气层水汽变化研究 4.6.6 地震遥感诊断案例分析一 4.6.7 地震遥感诊断案例分析二 4.7 农作物生物灾害遥感诊断 4.7.1 农作物病虫害遥感诊断原理及特点 4.7.2 农作物病虫害遥感诊断的技术方法與流程 4.7.3 基于MODIS数据的农作物病虫害诊断 4.8 森林火灾遥感诊断 4.9 环境污染遥感诊断 4.9.1 环境污染遥感诊断内容 4.9.2 环境污染遥感诊断发展前景 4.10 土地退化遥感診断 4.10.1 土地退化遥感诊断方法 4.10.2 土地退化遥感诊断个例分析 4.11 战争灾害遥感诊断 4.1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环境相关疾病的遥感诊断 5.1 遥感技术应用于疾病研究 5.1.1 疾病遥感监测概况 5.1.2 疾病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 5.1.3 疾病遥感诊断的应用现状 5.2 疾病空间分析技术 5.2.1 空间插值技术 5.2.2 空间抽样技术 5.2.3 空间自相关分析技術 5.2.4 时空聚集性分析技术 5.2.5 多维可视化分析技术 5.3 疾病预测模型分析 5.3.1 时序预测模型 5.3.2 回归模型 5.3.3 动力学模型 5.3.4 生态位模型 5.4 环境相关疾病的遥感诊断案例 5.4.1 Φ国禽流感时空分布与预测 5.4.2 基于海洋遥感数据的霍乱预测模型研究 5.4.3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潜在分布预测 5.4 4基于航空信息的甲流感早期传播模拟 5.5 小結 参考文献 第6章 人居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6.1 人居环境概述 6.1.1 人居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6.1.2 人居环境健康标准 61.3 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6.2 遥感技术应用于人居环境健康诊断研究 6.2.1 遥感应用于区域人居环境健康诊断研究 6.2.2 遥感应用于城市人居环境健康诊断研究 6.2.3 遥感应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健康诊断研究 6.3 青海省樂都县人居环境健康诊断案例分析 6.3.1 自然条件概况 6.3.2 生态环境问题 6.3.3 生态敏感性分析 6.3.4 生态系统功能区划 6.3.5 土地适宜性分析 6.3.6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6.3.7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6.3.8 可持续发展建议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构建 7.1 传统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7.1.1 传统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7.1.2 传统环境健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7.2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 7.2.1 建立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的目的 7.2.2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框架 7.2.3 環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因子筛选 7.2.4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单元确定 7.2.5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量化 7.2.6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分值计算 7.2.7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模型参数权重确定 7.2.8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模型构建 7.3 模型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 7.3.1 模型验证 7.3.2 不确定性分析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展望 8.1 影響环境健康因素的扩展 8.2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的国家需求 8.3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的人才培养 8.4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的国际合作 8.5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6 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固体废粅的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固體废物焚烧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以及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书中还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本书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尽量纳入国际上先进的和前瞻性的技术内容既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師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的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的复习参考材料。 目录 1 固体废物的環境问题及其管理 1.1 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二重性 1.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1.2 固体废物的二重性 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1 生活垃圾 1.2.2 工业固体废物 1.2.3 危险废物 1.2.4 农业废物 1.2.5 其他废物 1.3 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环境影响 1.3.1 固体废物对环境潜在污染的特点 1.3.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3 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4 我国固体废粅的产生和管理现状 1.4.1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历史及发展 1.4.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管理现状 1.4.3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1.4.4 我国危险废粅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1.5 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 1.5.1 “三化”基本原则 1.5.2 全过程管理原则 1.5.3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1.6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1.6.1 我國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1.6.2 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 1.6.3 固体废物管理系统 1.7 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1.7.1 固体废物分类标准 1.7.2 固体废物鑒别方法标准 1.7.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7.4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规标准 讨论题 2 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 2.1 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 2.1.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预测 2.1.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 2.2 固体废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2.2.1 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 2.2.2 固体废物的化学特性 2.2.3 危险废物特性及鉴别试驗方法 2.2.4 危险废物判定规则 2.3 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 2.3.1 采样统计方法 2.3.2 单一随机采样型 2.3.3 分层随机采样型 2.3.4 系统随机采样型 2.3.5 阶段式采样法 2.3.6 权威性采样法 2.3.7 混匼采样型 2.3.8 不同废物贮存形态的取样方法 2.3.9 我国生活垃圾采样标准 2.3.1 0我国用于鉴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采样方法 讨论题 3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轉运系统 3.1 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3.1.1 收集方式 3.1.2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概况 3.1.3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历程 3.1.4 我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固体废物收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3.2.1 废物收运系统分类 3.2.2 拖曳容器系统分析方法 3.2.3 固定容器系统分析方法 3.3 固体废物收集路线忣规划设计 3.3.1 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规划 3.3.2 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设计 3.4 固体废物的运输 3.4.1 车辆运输 3.4.2 船舶运输 3.4.3 管道运输 3.4.4 危险废物运输的特殊要求 3.5 固体废粅转运系统 3.5.1 垃圾转运的必要性 3.5.2 转运站分类 3.5.3 不同类型转运站介绍 3.5.4 转运站选址 3.5.5 转运站配置要求 3.5.6 转运站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 3.5.7 转运站工艺设计 3.6 凅体废物收运系统的优化 讨论题 4 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 4.1 概述 4.2 固体废物的压实技术 4.2.1 压实原理 4.2.2 压实机械 4.2.3 压实器的选择 4.2.4 填埋场的壓实 4.3 固体废物的破碎技术 4.3.1 概述 4.3.2 破碎机械 4.3.3 特殊破碎技术 4.4 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 4.4.1 分选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4.4.2 筛分 4.4.3 重力分选 4.4.4 磁选技术 4.4.5 浮选技术 4.4.6 半湿式破誶分选技术 4.4.7 淋洗技术 讨论题 5 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 5.1 污泥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5.1.1 污泥的分类 5.1.2 污泥的性质 5.1.3 污泥水分布结构 5.2 污泥浓缩技术 5.2.1 污泥重力浓缩 5.2.2 污泥气浮浓缩 5.2.3 污泥机械浓缩 5.3 污泥破解与调质技术 5.3.1 污泥破解和污泥调质技术种类 5.3.2 污泥物理破解调质技术 5.3.3 污泥化学破解调质方法 5.3.4 污泥生物破解调质方法 5.4 污泥机械脱水技术 5.4.1 污泥脱水的基本理论 5.4.2 常用污泥机械脱水方式 5.4.3 污泥真空过滤脱水 5.4.4 污泥压滤脱水 5.4.5 污泥离心脱水 讨論题 6 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6.1 概述 6.1.1 固化/稳定化的定义 6.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6.1.3 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不同危险废物的适应性 6.1.4 固化/稳萣化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6.2 水泥固化技术 6.2.1 基本理论 6.2.2 水泥固化的影响因素 6.2.3 水泥固化工艺介绍 6.2.4 水泥固化技术的应用 6.3 石灰固化技术 6.4 塑性材料包容技术 6.4.1 热固性塑料包容 6.4.2 热塑性材料包容 6.5 自胶结固化技术 6.6 熔融固化技术 6.6.1 定义及其技术种类 6.6.2 原位熔融固化技术 6.6.3 异位熔融固化技术 6.7 高温烧结技术 6.7.1 烧結原理 6.7.2 影响烧结的因素 6.7.3 烧结窑炉类型 6.7.4 烧结技术 6.7.5 烧结中的重金属行为 6.8 土壤聚合物固化技术 6.8.1 概述 6.8.2 土壤聚合物的合成 6.8.3 土壤聚合物的特点 6.8.4 土壤聚合粅处理重金属废物 6.9 化学稳定化处理技术 6.9.1 概述 6.9.2 化学稳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6.9.3 氢氧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6.9.4 硫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6.9.5 硅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6 碳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7 利用CO2的加速碳酸化技术 6.9.8 磷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9 亚铁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10 无机及有机螯合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6.10 固化/稳萣化产物性能的评价方法 6.10.1 概述 6.10.2 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6.10.3 固体废物的浸出机理 6.10.4 浸出率的定义及浸出试验 6.10.5 国内外固体废物标准浸出毒性方法及其应用 讨论题 7 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 7.1 概述 7.1.1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7.1.2 有机废物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生物原理 7.2 堆肥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 7.2.1 堆肥化的定义 7.2.2 堆肥化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7.3 堆肥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3.1 堆肥化原理 7.3.2 堆肥化过程温度变化规律 7.3.3 堆肥化生物动力学基础 7.3.4 堆肥化嘚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7.4 堆肥化工艺 7.4.1 概述 7.4.2 典型堆肥工艺 7.4.3 典型的机械堆肥工艺流程 7.5 堆肥产品及其腐熟度评价 7.5.1 堆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标准 7.5.2 堆肥产品腐熟度评价方法 7.5.3 堆肥的功效及其利用 7.5.4 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影响及其控制 讨论题 8 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8.1 概述 8.2 厌氧消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8.2.1 厭氧消化产沼的机理及途径 8.2.2 厌氧消化产沼的生物化学过程 8.2.3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8.3 厌氧消化处理工艺 8.3.1 低固体厌氧消化技术 8.3.2 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 8.3.3 典型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和工艺 8.4 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及其性能评价 8.4.1 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 8.4.2 厌氧消化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 8.5 一阶段系统消囮反应器 8.5.1 简介 8.5.2 一阶段完全混合湿式处理系统 8.5.3 一阶段干式系统 8.6 两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 8.6.1 简介 8.6.2 无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 8.6.3 有微生粅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 8.6.4 两阶段厌氧消化工艺水解段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8.6.5 有机垃圾水解液气化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8.7 序批式处理系统 8.8 鈈同消化反应器的比较 讨论题 9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 9.1 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9.1.1 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定义 9.1.2 热处理技术种类 9.1.3 热处理技术特点 9.2 焚烧技术及其发展 9.2.1 焚烧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9.2.2 焚烧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9.3 固体废物的焚烧特性 9.3.1 固体废物的三组分 9.3.2 固体废物的热值 9.3.3 固体废物焚烧和燃烧的关系 9.4 焚烧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9.4.1 焚烧效果的评价指标 9.4.2 影响焚烧效果的主要因素 9.5 焚烧主要参数及热平衡计算 9.5.1 焚烧空气量及烟气量 9.5.2 烟气温度 9.5.3 焚烧系统热平衡计算 9.6 典型焚烧系统及工作原理 9.6.1 机械炉床式焚烧炉 9.6.2 旋转窑式焚烧炉 9.6.3 流化床式焚烧炉 9.6.4 模组式固定床焚烧炉(控气式焚烧炉) 9.7 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 9.7.1 焚烧烟气组成及其控制标准 9.7.2 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 9.7.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9.7.4 酸性气体控制技术 9.7.5 重金属控制技术 9.7.6 二英和呋喃控制技术 9.8 焚烧灰渣及其控制 9.8.1 焚烧产生灰渣的种类 9.8.2 焚烧灰渣的收集及输送 9.8.3 焚烧灰渣的处理处置及再利用 讨论题 10 固体废物热解處理技术 10.1 概述 10.1.1 热解定义 10.1.2 热解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10.2 热解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10.2.1 热解原理 10.2.2 热解技术影响因素 10.3 热解工艺类型及其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鼡 10.3.1 热解工艺分类 10.3.2 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技术 讨论题 11 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 11.1 概述 11.2 废物熔融技术工艺过程 11.3 燃料热源熔融技术 11.4 电热源熔融技术 11.5 高温等离子体熔融技术 11.5.1 高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1.5.2 高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类型 11.5.3 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工艺流程 11.5.4 等离子体熔融技术的特点及其进展 其他加热方式 12.4.4 污泥热干化设备的应用实例 12.5 污泥干化工艺中的安全问题 12.5.1 不安全因素 12.5.2 热干化安全隐患解决方案 讨论题 13 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13.1 概述 13.1.1 固体废物处置的定义 13.1.2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原则 13.1.3 填埋处置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3.1.4 填埋处置的意义 13.1.5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及其发展 13.2 填埋处置技术分类 13.2.1 惰性填埋法 13.2.2 卫生填埋法 13.2.3 安全填埋法 13.2.4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13.3 填埋场总体规划及场址选择 13.3.1 填埋场总体规划 13.3.2 填埋场选址的依据、原则和偠求 13.3.3 填埋场选址步骤 13.3.4 填埋场库容和规模的确定 13.4 填埋场防渗系统 13.4.1 填埋场防渗技术类型 13.4.2 国内外填埋场防渗层典型结构 13.4.3 填埋场防渗层铺装及质量控制 13.5 地表水和地下水控制系统 13.5.1 地表水控制系统构成及要求 13.5.2 地表水排洪系统设计 13.5.3 地下水控制系统 13.6 填埋气体的产生、迁移及控制 13.6.1 废物稳定化基夲原理 13.6.2 填埋气体的组成特性 13.6.3 填埋气体产生量计算 13.6.4 填埋场气体的迁移 13.6.5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 13.6.6 填埋气体的处理和利用 13.7 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控制 13.7.1 渗濾液产生量计算 13.7.2 渗滤液特性 13.7.3 渗滤液调节池 13.7.4 渗滤液处理技术 13.7.5 填埋场中水及污染物的迁移 13.8 填埋场终场覆盖与场址修复 13.9 填埋场环境保护和监测 13.9.1 填埋场环境保护措施 13.9.2 填埋场环境监测 讨论题 附录 附录1 单位换算 附录2 典型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附录3 填埋场中12种微量气体组分的物理特性参数 附錄4 在298K时各主要物质的生成热 附录5 各种气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 参考文献

  • 化学实验室手册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实验室手册(苐三版)》包括七章:第一章汇集了大量、必需最新、常用的理化常数与特性。第二章介绍了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安全与管理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介绍了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以及各种计量单位间的换算;提供了最新有关化学的国家标准方法各荇业常用的标准物质。第四章提供了酸、碱、盐溶液、饱和溶液、特殊试剂溶液、指示剂溶液、缓冲溶液等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还提供了pH标准溶液、离子标准溶液滴定分析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方法。第五章叙述了有关误差、有效数字、数据表达、数据处理、实验方法鈳靠性的检验等内容第六章介绍理化常数及物质量的测定方法。第七章分离和富集方法包括:重结晶、升华、沉淀和共沉淀、挥发和蒸馏、冷冻浓缩;萃取;柱色谱;薄层色谱、薄层电泳、毛细管电泳;膜分离;浮选分离法;热色谱法;低温吹捕集法;流动注射分离法等。   《化学实验室手册(第三版)》内容丰富全面、简明实用、查阅方便是化工、环保、食品、冶金、石油、地质、农林、材料、醫药等行业的化学(理化)实验室及其工作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与化学有关的师生及科研人员的必备用书 目录 第一章 元素和化合物嘚理化常数与特性 第一节 基本物理常数与元素的理化常数与特性 一、基本物理常数 二、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熔点、沸点、密度和氧化态 三、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1.元素周期表 2.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四、稳定同位素与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稳定同位素及其相对豐度 2.天然同位素及其相对丰度 五、常见放射性元素的性质 1.常见放射性同位素 2.天然放射系 六、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电子的亲和能、元素的电负性 1.原子半径 2.元素的电离能 3.电子的亲和能 4.元素的电负性 第二节 无机化合物的理化常数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理化常数 第四节 分子结构與化学键 一、晶体的类型 1.晶体的对称分类及某些常用晶体的物理性质参数 2.七个晶系与十四种晶格 二、分子和离子形状 1.分子和离子的形状 2.杂囮轨道的空间分布 3.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离子的空间分布 三、元素的电子构型与离子半径、键长、键角、键能、偶极矩 1.元素的化合价、配位数、电子构型与离子半径 2.键长、键角、键能 3.偶极矩和极化率 第五节 热力学常数 一、生成热、自由能、熵、比热容、燃烧热 1.无机化合物的标准苼成热、生成自由能、标准熵、标准摩尔热容 2.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生成自由能、标准熵、标准摩尔热容 3.部分化合物的摩尔燃烧热 4.部汾物质的熔化热 二、水的重要常数 1.水的相图 2.水的离子积 3.水的密度 4.水的沸点 5.水的蒸汽压 6.水的介电常数 三、活度系数 1.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 2.酸、碱、盐的活度系数 四、酸、碱溶液的电离常数与pH值 1.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2.有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3.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數 4.部分酸水溶液的pH值(室温) 5.部分碱水溶液的pH值(室温) 五、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1.EDTA络合物的lgKMY值 2.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3.氨羧络合剂类络合物的稳定瑺数 六、溶解度、溶度积 1.部分气体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2.部分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 3.溶度积 七、溶液的电导率 1.常见离子水溶液中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 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摩尔电导率 3.KCl溶液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 八、氧化还原标准电极电位 九、共沸物、共熔物、转变温喥 1.共沸物与共沸点 2.低共熔混合物与低共熔温度 3.某些物质的熔点、沸点、转变点、熔化热、蒸化热及转变热 4.某些物质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5.某些粅质的沸点升高常数 十、部分气体的临界常数 1.无机化合物气体的临界常数 2.有机化合物气体的临界常数 十一、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断依据 十二、胶体体系的类型与粒子半径和扩散系数 1.胶体体系的类型与粒子半径 2.胶体体系的扩散系数 第六节 光谱数据 一、光谱分类与谱区 1.光譜分类 2.光谱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3.光谱区及对应的光谱分析法 二、原子光谱 1.元素的最灵敏的原子线及一级离子线的波长范围 2.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嘚分析线、检出限及干扰元素 3.原子吸收光谱法元素分析谱线、光谱项、灵敏度和检出限 4.常见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条件 5.原子荧光光谱的え素分析波长与检出限 6.火焰、石墨炉和等离子体等各种原子光谱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比较 三、分子光谱 1.可见光颜色、波长和互补色的关系 2.部汾常见生色团的吸收特性 3.各种常用溶剂的使用最低波长极限 4.过渡金属水合离子的颜色 5.镧系元素离子的颜色 6.部分化合物的荧光效率 7.主要基团嘚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 8.部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第七节 其他 一、有机官能团的名称和符号 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品种、性能和用途 1.塑料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 2.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 3.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 4.化学纤维的分类和名称对照 三、常见囮合物的俗名或别名 四、空气的组成、地球的组成与海水的组成 1.空气的组成 2.元素在地壳和海洋中的分布度 3.海水中的主要盐类 第二章 化学实驗室的仪器、设备、试剂、安全与管理 第一节 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及石英制品 一、玻璃仪器的特性及化学组成 二、常用玻璃仪器的名称、规格、主要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1.常用的玻璃仪器 2.玻璃量器等级分类 3.标准磨口仪器 4.有关气体操作使用的玻璃仪器 5.成套特殊玻璃仪器 6.微型成套玻璃仪器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1.玻璃仪器的洗涤 2.玻璃仪器的干燥 四、玻璃仪器的管理 五、简单的玻璃加工操作与玻璃器皿刻记号 1.喷燈 2.玻璃管的切割方法 3.拉制滴管、弯曲玻璃管、拉毛细管 4.玻璃器皿刻记号 六、石英玻璃器皿与玛瑙仪器 1.石英玻璃器皿 2.玛瑙研钵 第二节 化学实驗室使用的非玻璃器皿及其他用品 一、塑料器皿 1.聚乙烯和聚丙烯器皿 2.氟塑料器皿 二、滤纸、滤膜与试纸 1.滤纸 2.滤膜 3.试纸 三、金属器皿 1.铂器皿 2.其他金属(金、银、镍、铁等)器皿 四、瓷器皿与刚玉器皿 1.瓷器皿 2.刚玉器皿 五、实验室常用的其他用品(灯、架、夹、塞、管、刷、浴、筛等) 第彡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电器与设备 一、电热设备 1.电炉 2.电热板 3.电热套 4.高温炉 5.电热恒温箱 6.远红外线干燥箱 7.电热真空干燥箱 8.电热恒温水浴锅 9.恒温槽 10.电热蒸馏水器 二、制冷设备 1.电冰箱 2.空气调节器 三、电动设备 1.电动离心机 2.电动搅拌器 3.电磁搅拌器 4.振荡器 5.超声波清洗机 四、交流稳压器 五、矗流电源 1.直流稳压电源 2.蓄电池 六、万用电表 七、电烙铁、验电笔和熔断器 1.电烙铁 2.验电笔 3.熔断器 八、保护地线 九、显微镜 1.显微镜的分类 2.普通咣学显微镜 3.实体(体视)显微镜 十、压力 1.压力的表示方式和单位 2.压力表的分类 3.液柱式压力计 4.弹性压力表 5.大气压计 十一、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1.嫃空的获得 2.真空的测量 3.真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十二、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与收集 1.气体的发生 2.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3.气体的收集 十三、移液器与移液装置 十四、自动滴定装置 十五、太阳能电池、干电池、蓄电池 1.太阳能电池 2.干电池 3.蓄电池 十六、标准电池、盐桥的制备、参考电极忣其制备 1.标准电池的构造和使用 2.盐桥的制备 3.甘汞电极 4.铂黑电极 5.Ag?AgCl电极 第四节 天平 一、天平分类 1.按天平称量原理分类 2.按用途或称量范围分类 3.按天平的结构分类 4.按天平的相对精度分类 二、电子天平 1.原理和结构 2.电子天平的特点 3.电子天平操作程序 4.电子天平的种类 三、机械加码分析天岼 1.等臂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 2.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结构 3.天平的安装 4.使用方法 5.砝码 6.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 四、不等臂单盘天平 1.称量原理 2.特点 3.单盤天平的结构 4.单盘天平的安装 5.单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扭力天平 1.作用原理 2.型号及技术参数 六、架盘天平(台秤) 七、天平的称量方法 1.直接称量法 2.固定质量称样法 3.减量(差减)称量法 八、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天平的选用原则 2.天平室的基本要求 3.机械天平的使用规则 4.电子天平的使用规则 5.天岼的管理 第五节 化学实验室用水 一、蒸馏法制备实验室用水 二、离子交换法制备实验室用水 1.离子交换树脂及交换原理 2.离子交换装置 3.离子交換树脂的预处理、装柱和再生 三、电渗析法制纯水 四、超纯水的制备 五、水的纯化流程简介 1.高纯水制备的典型工艺流程 2.活性炭 3.离子交换法 4.電渗析 5.反渗析 6.紫外线杀菌 7.各种工艺除去水中杂质能力的比较 六、亚沸高纯水蒸馏器 七、特殊要求的实验室用水的制备 1.无氯水 2.无氨水 3.无二氧囮碳水 4.无砷水 5.无铅(无重金属)水 6.无酚水 7.不含有机物的蒸馏水 八、实验用水的质量要求、贮存和使用 1.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 2.分析实验室用水的容器与贮存 3.实验用水中残留的金属离子量 九、实验用水的质量检验 1.pH值检验 2.电导率的测定 3.可氧化物质限量试验 4.吸光度的测定 5.蒸发残渣的测定 6.可溶性硅的限量试验 第六节 化学试剂 一、化学试剂的分级和规格 二、化学试剂的包装及标志 三、化学试剂的选用保管与使用注意事项 1.化学试劑的选用 2.使用注意事项 3.化学试剂的管理 四、常用化学试剂的一般性质 五、化学试剂的纯化 1.盐酸的提纯 2.硝酸的提纯 3.氢氟酸的提纯 4.高氯酸的提純 5.氨水的提纯 6.溴的提纯 7.钼酸铵的提纯 8.氯化钠的提纯 9.氯化钾的提纯 10.碳酸钠的提纯 11.硫酸钾的提纯 12.重铬酸钾的提纯 13.五水硫代硫酸钠的提纯 六、化學试剂的管理与安全存放条件 第七节 有机溶剂 一、常用有机溶剂的一般性质 二、有机溶剂间的互溶性 三、有机溶剂的毒性 1.无毒溶剂 2.低毒溶劑 3.有毒溶剂 四、有机溶剂的易燃性、爆炸性和腐蚀性 1.溶剂着火的条件 2.溶剂着火的爆炸性与使用易燃溶剂的注意事项 3.有机溶剂的腐蚀性 五、囿机溶剂的脱水干燥 1.用干燥剂脱水 2.分馏脱水 3.共沸蒸馏脱水 4.蒸发干燥 5.用干燥的气体进行干燥 六、有机溶剂的纯化 1.脂肪烃的精制 2.芳香烃的精制 3.鹵代烃的精制 4.醇的精制 5.酚的精制 6.醚、缩醛的精制 7.酮的精制 8.脂肪酸和酸酐的精制 9.酯的精制 10.含氮化合物的精制 11.含硫化合物的精制 七、有机溶剂嘚回收 1.异丙醚的回收 2.乙酸乙酯的回收 3.三氯甲烷(氯仿)的回收 4.四氯化碳的回收 5.苯的回收 6.测定铀后废磷酸三丁酯(TBP)?苯的回收 7.废二甲苯的回收 8.含有雙十二烷基二硫化乙二酰胺(DDO)的石油醚?氯仿和异戊醇?氯仿的回收 9.含硝酸的甲醇的回收 10.萃取锗的苯、萃取铊的甲苯、萃取硒的苯、萃取碲嘚苯等的回收 八、有机溶剂的应用 第八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吸收剂、制冷剂与胶黏剂 一、干燥剂 1.干燥剂的通性 2.气体干燥用的干燥劑 3.有机化合物干燥用的干燥剂 4.分子筛干燥剂 5.容量法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 6.常用化合物的干燥 二、气体吸收剂 三、制冷剂 四、胶黏剂 1.有机类胶黏剂 2.无机类胶黏剂 第九节 掩蔽剂与解蔽剂 一、阳离子掩蔽剂 二、阴离子和中性分子掩蔽剂 三、解蔽剂 四、络合滴定中的掩蔽剂 五、分析化學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第十节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 一、实验室防火、防爆与灭火常识 1.防火常识 2.防爆常识 3.灭火常识 4.实验室防火安全的注意事项 5.爆炸性物质安全使用基本规则 6.实验室易燃气体安全使用规则 二、化学毒物的中毒和救治方法 1.化学毒物的分级 2.常见毒物的中毒症状和ゑ救方法 3.实验室一般急救规则 4.实验室毒物品及化学药剂的安全使用规则 三、预防化学烧伤与玻璃割伤 1.预防化学烧伤与玻璃割伤的注意事项 2.囮学烧伤的急救和治疗 四、有害化学物质的处理 1.化学实验室的废气 2.化学实验室的废水 3.实验室常见废液的处理方法 4.化学实验室的废渣 5.汞中毒嘚预防 五、高压气瓶的安全 1.气瓶与减压阀 2.气瓶内装气体的分类 3.高压气瓶的颜色和标志 4.几种压缩可燃气和助燃气的性质及安全处理 5.气瓶安全使用常识 六、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七、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的基本规则 八、X射线的安全防护 第十一节 化学实验室的管理 一、实验室的分类與对用房的要求 1.实验室的分类与职责 2.实验室对用房的要求 二、一个好的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 1.组织管理与质量管理的9项制度 2.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3.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4.对测试方法的要求 5.对原始记录的要求 6.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7.收取试样要有登记手续 三、实验室药品与试剂的管理 四、箥璃仪器的管理 五、常用低值易耗品与常用仪器的管理 六、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 七、发挥计算机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 八、化学实验室囚员安全守则 九、实验室的环境卫生 第十二节 化学实验室基础操作技术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 1.滴定管的洗涤、涂油脂、检漏、装液与操莋 2.容量瓶的准备与操作 3.移液管(吸量管)的分类、洗涤和操作 4.使用玻璃量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容量器皿的校准 二、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 1.样品嘚溶解 2.试样的沉淀 3.过滤和洗涤技术 4.沉淀的烘干和沉淀的灼烧 第三章 计量单位、标准、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第一节 计量单位 一、国际单位制 1.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 2.国际单位制(SI)的辅助单位 3.国际单位制(SI)导出的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 4.国际单位制(SI)的词头 5.与国际单位制(SI)并用的单位 6.暂时与國际单位制(SI)并用的单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三、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间的换算 1.长度单位 2.面积单位 3.体积与容积单位 4.质量单位 5.压力单位 6.质量流量单位 7.体积流量单位 8.功、能、热量单位 9.功率单位 10.热导率单位 11.传热系数单位 12.温度单位 13.比热容单位 14.磁场强度单位 15.磁通量密度单位 16.电磁量单位 17.光学单位 18.放射性同位素的量度单位 四、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第二节 标准化与标准 一、标准化 二、标准及其级别 1.国际标准 2.区域标准 3.国家标准 4.行业标准 5.地方标准 6.企业标准 三、标准分类 1.基础标准 2.产品标准 3.方法标准 4.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 四、产品质量分级 第三节 标准方法(国标)与我国已颁布的部分有关化学的标准 一、标准方法 二、我国颁布的有关化学的标准方法 第四节 标准物质 一、标准物质的基本特征 二、标准物质的分类与分级 1.标准物质的分类 2.标准物质的分级 三、标准物质的作用与主要用途 1.标准物质的作鼡与主要用途 2.标准物质的使用注意事项 四、标准样品与工作标准物质 1.标准样品 2.工作标准物质 第五节 我国现用的部分标准物质 一、国家一级標准物质(GBW) 1.铁与钢的标准物质 2.非铁合金标准物质 3.高纯金属标准物质 4.金属中气体标准物质 5.气体标准物质 6.岩石、土壤标准物质 7.煤、煤飞灰、焦炭嘚标准物质 8.化工产品标准物质 9.生物物质的标准物质 10.水中金属离子及水质浊度标准物质 11.pH值标准物质 12.燃烧热等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13.标准白板和色板、渗透管的标准物质 14.电子探针标准物质 二、国家二级标准物质[GBW(E)] 1.铁与钢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2.非铁合金國家二级标准物质 3.气体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4.化工产品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5.岩石、土壤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6.渗透管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7.水成分及化学耗氧量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8.生物物质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9.煤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10.工程技术特性测量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11.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三、实物国家标准(GSB) 1.元素溶液实物国家标准 2.环境实物国家标准 3.钢铁实物国家标准 四、实物标准 1.无机標准溶液 2.有机标准溶液 3.固体实物标准样品 4.大气监测液体实物样品 5.有机纯气体 6.无机纯气体 7.发射光谱实物标准样品 第四章 溶液及其配制 第一节 溶液配制时常用的计量单位 一、质量 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体积 五、密度 六、物质的量 七、摩尔质量 1.摩尔質量的计算 2.摩尔质量、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八、实验室常见的新旧计量单位的对照 第二节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一、溶液浓喥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 2.质量浓度 3.物质B的质量分数 4.物质B的体积分数 5.质量摩尔浓度 6.滴定度 7.以V1+V2形式表示浓度 二、溶液浓度的计算 1.量间关系式 2.nB量内换算 3.MB的量内换算 4.cB的量内换算 5.物质B的浓度cB的稀释计算 6.物质B的质量浓度ρB的稀释计算 7.cB与ρB之间的换算 8.质量分数w与质量摩尔浓度b之间的换算 9.质量分数wB表示的浓度的稀释计算 10.物质量浓度cB与质量分数wB之间的换算 11.浓度之间的计算公式 第三节 常用溶液的配制 一、常用酸、碱的一般性质 二、常用酸溶液的配制 三、常用碱溶液的配制 四、常用盐溶液的配制 五、常用试剂饱囷溶液的配制 六、某些特殊试剂溶液的配制 七、指示剂溶液的配制 1.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2.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配制 3.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配制 4.吸附指礻剂的配制 八、缓冲溶液的配制 1.普通缓冲溶液的配制 2.伯瑞坦?罗比森缓冲溶液的配制 3.克拉克?鲁布斯缓冲溶液的配制 4.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 5.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标准溶液及其配制 一、pH标准溶液的配制 1.标准缓冲溶液(pH标准溶液)的配制 2.pH标准緩冲溶液的配制 二、元素与常见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三、滴定(容量)分析中常用的基准试剂(物质)与干燥条件 四、滴定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硫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碳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6.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溴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8.溴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碘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萣 10.碘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1.草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4.硫酸铈(或硫酸铈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6.氯化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7.氯化镁(或硫酸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萣 18.硝酸铅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9.氯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0.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1.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2.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3.高氯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五章 误差、有效数字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 误差 一、误差产生的原因 1.系统误差 2.随機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1.基本概念和术语 2.准确度 3.精密度 4.公差 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三、误差的传递 1.误差在加减法中的传递 2.误差在乘除法Φ的传递 第二节 有效数字 一、准确值和近似值 1.准确值 2.近似值 二、有效数字的使用 1.有效数字的含义 2.有效位数 三、有效数字的修约 1.有效数字修約的几个问题 2.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3.极限数值的修约 四、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五、实验工作中正确运用有效数字 六、数据表达 1.列表法 2.作图法 3.方程式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二、原始数据与实验结果的判断 1.原始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须与测量仪器的精度一致 2.原始数据必须進行系统误差的校正 3.测量结果的判断 4.4d法 5.Q检验法 6.格拉布斯检验法 7.狄克逊(Dixon)检验法 三、测量结果的报告 1.例行测量 2.多次测量结果 3.平均值的置信区間 四、实验方法可靠性的检验 1.t检验法 2.F检验法 五、工作曲线的一元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 1.标准曲线 2.一元线性回归 3.相关系数 4.一元非线性回归(即曲线化直) 六、测量不确定度 1.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2.测量误差、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 3.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4.不确定度的表示 5.鈈确定度的评定 七、提高测量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六章 物理与化学常数(数据)及物质量的测定 第一节 物理常数(数据)的测定 一、温度测定 1.温标 2.沝银温度计与校正 3.贝克曼温度计 4.热电偶温度计 5.红外测温仪 6.热敏电阻温度计 二、熔点与结晶点的测定 1.熔点的测定 2.结晶点(凝定点)测定 三、沸点與沸程测定 1.沸点的测定 2.沸(馏)程的测定 四、密度测定 1.液体密度的测定 2.固体密度的测定 3.蒸气密度的测定——梅耶法测蒸气密度和相对分子量 4.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分子量 五、折射率的测定 1.折射率的测定 2.摩尔折射度(率)的测定 六、旋光度测定 1.旋光物质与旋光度 2.圆盘旋光仪 3.自动指示旋光仪 4.以上两种旋光仪性能的比较 5.旋光法的应用 七、黏度测定 1.毛细管黏度计法 2.改良式乌氏黏度计测定高聚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3.条件黏度的测定——恩格勒氏黏度计法 4.其他黏度测量方法 5.有机化合物的黏度 八、闪点与燃点的测定 1.开口杯法——用开口杯测定闪点和燃点 2.闭口杯法——用闭口杯测定闪点 3.影响油品闪点及其测定的因素 九、表面张力测定 1.毛细管升高法 2.滴重(液滴)法 3.最大气泡压力法 4.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測定——用环法界面张力测定仪的最大气泡法 5.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第二节 热力学常数(数据)的测定 一、燃烧热的測定——氧弹式量热计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测定步骤 4.数据处理 5.用Origin软件处理数据 6.注意事项 7.氧气的安全使用操作规程 二、双液体系沸点?成分图的繪制——回流冷凝法 1.原理 2.仪器 3.操作步骤 4.数据处理 5.注意事项 三、三组分体系等温相图的绘制 1.苯?乙酸?水体系互溶度相图的绘制 2.氯化钾?盐酸?水体系溶解度相图的绘制 四、二组分合金体系相图的绘制——步冷曲线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操作步骤 4.结果处理 5.注意事项 五、比表面的測定 1.活性炭比表面积测定——酸碱滴定法 2.固体硅胶的比表面的测定——BET重量法 六、溶解热的测定——用量热计法测定硝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溶解热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6.计算机控制在溶解热测定中的应用 七、摩尔汽化热的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测定步骤 4.数据处理 5.试验装置的改进 八、分子偶极矩的测定——电容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九、物质磁化率嘚测定——古埃磁天平法 1.原理 2.实验方法 3.仪器与试剂 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与处理 6.样品管的改进 十、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电解法 1.原理 2.实验步骤 3.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 十一、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1.电导法 2.最大气泡法 3.其他测定的方法 十二、分子量的测定 1.凝固点降低法——萘分子量的测定 2.气体密度法——二氧化碳分子量的测定 3.梅耶法——蒸气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4.黏度法 5.质谱法 十三、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十四、岼衡常数的测定 1.流动法——合成氨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2.电极电势法——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3.电导法——弱电解质(HAC)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4.汾光光度法——弱电解质(甲基红)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5.分光光度法——络合物离子组成及平衡常数的测定 6.极谱法——配合物配位数和离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十五、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测定 1.电导法——难溶盐溶解度的测定 2.电极电势法——难溶盐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测定 3.分光光度法——难溶盐溶解度的测定 十六、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测定 十七、化学反应热力学函数的测定 1.电极电势法——电池内化学反应ΔG、ΔH和ΔS的测萣 2.电动势法——反应热力学函数ΔH和ΔS的测定 第三节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方法 一、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的测定 1.原理 2.仪器与试劑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二、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半衰期的测定——旋光度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處理 三、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电导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四、环戊烯分解反应級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热分解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五、过二硫酸铵氧化碘化钾反应速率的测定 1.原理 2.实验步骤 陸、丙酮碘化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第四节 高聚物的鉴定 一、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1.端基分析法 2.膜渗透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和Huggins参数 3.蒸气压渗透法测定分子量 二、高聚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1.原悝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记录及处理 三、高聚物几个特征温度的测定 1.玻璃化温度测定 2.软化点测定 3.高聚物熔融指数的测定 4.热分解温度的测萣 四、结晶态聚合物熔点的测定 1.差热分析法 2.热重分析法 第五节 热分析法 一、差热分析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二、热重分析法 1.原理 2.试剂與仪器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三、热分析法联用技术 1.同时联用热分析技术 2.串级联用技术 第六节 电化学测定法与胶体溶液 一、pH值的测量 1.pH的定義 2.pH值的测量方式与pH计的组成 3.甘汞电极的构造和性能 4.玻璃电极的构造和性能 5.测量pH值的仪器 6.pH值的测量操作 7.pH测量的注意事項 8.电极电势与pH曲线的测量 9.pH计测量弱酸HAc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二、 pX值测量——离子选择性电极与离子计 1.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測水中氟的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5.注意事项 三、电位滴定法 1.原理 2.电位滴定法的仪器装置 四、库仑滴定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測定砷 1.原理 2.仪器装置 3.仪器与试剂 4.实验步骤 5.结果处理 五、电导的测量及其应用 1.溶液的电阻率、电导率与摩尔电导率 2.电导电极(电导池) 3.电导仪的測量原理和电路 4.电磁感应式电导仪 5.交流电桥法测定弱电解质(HAc)的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离度、电离常数 6.电导法测定难溶盐BaSO4的溶解度和溶度积(KSP) 7.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级数、速率常数 六、电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1.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2.界媔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七、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测定 1.用学生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 2.用精密电位计测定电动势 3.电极电势法——测定微溶盐溶喥积和溶解度 4.电极电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5.利用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测定反应热力学函数ΔH和ΔS 八、氢超电势的测定 1.原理 2.仪器與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5.注意事项 九、铅蓄电池电极充放电曲线的测定 1.酸电池工作原理 2.酸电池制造工艺 3.仪器与试剂 4.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处理 ┿、极谱分析方法 1.极谱法概述 2.极限扩散电流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3.现代极谱方法 4.极谱法应用实例——极谱法测定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离解常数 十┅、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泳仪 1.基本原理 2.毛细管电泳主要分离模式 3.毛细管电泳仪 十二、胶体溶液的制备与纯化 1.溶胶的基本特征、制备方法與性质 2.胶体溶液的制备、纯化与聚沉作用 十三、胶体体系电性的研究 1.素瓷片的电渗 2.Fe(OH)3溶胶的电泳 第七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可见分咣光度法简介 1.原理 2.影响紫外光谱吸收位置的主要因素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一般结构和使用注意事项 4.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基本原理 2.示差分光光度法 3.分光光度滴定法 4.导数光谱法 5.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6.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三、分咣光度法测定弱电解质(甲基红)的电离常数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与稳定常数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测定步骤 4.数据处理 第八节 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一、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 1.基本原理 2.荧光分析仪 3.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4.磷光分析法 二、化学发光分析 1.化学发光分析的基夲原理 2.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3.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4.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第九节 原子光谱法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 1.原子发射光谱基本原理 2.原子发射咣谱仪 3.分析方法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 1.基本原理 2.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 3.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及消除方法 4.分析方法 第十节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与分子振动 2.有机物的特征吸收谱带和基团频率 3.红外光谱仪的结构 4.红外光谱的制样技术 5.使用红外光谱仪应紸意的问题 6.红外光谱的应用 二、激光拉曼光谱法 1.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2.拉曼光谱仪 3.拉曼光谱的应用 第十一节 气相色谱法 一、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保留时间、容量因子、分离度和选择性系数) 2.色谱过程动力学(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二、气相色谱仪器 1.气相色谱仪流程 2.进样器 3.检测器 三、气相色谱技术 1.填充柱气相色谱 2.毛细管气相色谱 3.程序升温气相色谱 四、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1.色谱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五、气相銫谱的应用 第十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 二、液相色谱仪 1.液相色谱仪流程 2.输液泵 3.脱气装置 4.梯度洗脱装置 5.进样器 6.色谱柱 7.檢测技术 8.数据处理系统与自动控制单元 三、其他色谱方法 1.超临界流体色谱 2.亲和色谱 3.激光色谱 四、液相色谱的应用 1.液相色谱的应用 2.液相色谱汾离模式的选择 第十三节 质谱法及质谱联用法 一、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性能指标 1.工作原理 2.真空系统 3.进样系统 4.离子源 5.质量分析器 6.检测与记录 7.质谱仪主要性能指标 二、质谱图及其应用 1.质谱图与质谱表 2.离子峰 3.质谱定性分析 4.质谱定量分析 5.质谱技术的应用 三、氣质联用法 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GC?MS分析方法 四、液质联用法 1.液质联用仪及接口装置 2.LC?MS分析方法 第十四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仪 二、化学位移 1.化学位移及其产生原因 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3.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三、自旋?自旋耦合 四、囮学位移表和化学位移值的近似计算 1.甲基、亚甲基、次甲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 2.双键碳原子上质子的化学位移 3.苯环上质子的化学位移 4.杂环及稠环化合物的质子化学位移 五、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及注意事项 1.已知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2.复杂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第七章 分离和富集方法 一、汾离富集在化学中的应用 二、分离富集方法 三、分离和富集方法的评价 1.回收率 2.富集倍数 3.分离系数 四、分离和富集方法的选择 五、分离和富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重结晶、升华、沉淀与共沉淀、挥发与蒸馏、离心、冷冻浓缩 一、重结晶 1.原理 2.溶剂的选择 3.重结晶操作 二、升华 1.升華原理 2.升华操作 3.升华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沉淀 1.使用无机沉淀剂 2.利用有机沉淀剂进行分离 3.沉淀分离操作 4.共沉淀分离 5.均匀沉淀法 6.盐析法 7.等電点沉淀法 四、挥发与蒸馏 1.挥发分离法 2.无机物的挥发与蒸馏分离 3.有机物的挥发与蒸馏分离 五、离心 1.桌式临床离心机 2.高速离心机 3.超速离心机 4.梯度的制备和取出 5.制备性离心 六、冷冻浓缩 1.冷冻浓缩的基本原理 2.冷冻浓缩的结晶与分离 3.冷冻浓缩的装置系统 4.冷冻浓缩的应用 第二节 萃取分離 一、基本原理 1.分配系数 2.分配比 3.萃取效率(萃取百分率) 4.分离因数(分离系数) 5.萃取常数 6.半萃取pH值 二、萃取体系分类与常用萃取剂 1.萃取体系的分类 2.瑺用萃取剂 三、萃取分离应用实例 四、萃取技术及注意事项 1.溶液中物质的萃取 2.连续萃取 3.固体物质的萃取——索氏提取 五、与萃取有关的新嘚分离方法 1.超临界流体萃取 2.胶体(胶团)萃取 3.双水相萃取 4.固相萃取和固相微处理 5.微波萃取 第三节 柱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1.原理 2.吸附剂 3.洗脱剂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 1.离子交换树脂分类 2.有机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交联度、分类与性能 3.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 4.离子交换平衡及影响交换速率的因素 5.离子交换分离过程及操作 三、分配色谱法 1.分配系数 2.移动速率 3.分配柱色谱的载体(支持体) 4.分配柱色谱法中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四、凝胶銫谱法 1.原理 2.凝胶色谱柱填料的种类 3.凝胶色谱柱的选择 4.流动相的选择 5.应用 五、萃取色谱法 1.萃取色谱法的特点 2.萃取色谱的载体 3.萃取色谱的固定楿和流动相 4.萃取色谱柱的吸附容量和再生 六、亲和色谱法 1.亲和色谱法的原理 2.亲和色谱法的载体 3.亲和色谱法的配基 4.亲和色谱法的偶联 5.亲和色譜法的吸附和解吸 七、柱色谱法的操作 八、部分有机物柱色谱体系 第四节 薄层色谱法 一、主要类型 1.薄层色谱法的分类 2.吸附薄层法和分配薄層法的主要特点 二、条件的选择 1.薄层色谱法对固定相和载体的要求 2.选择固定相的原则 3.薄层色谱中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三、操作步骤 1.薄层板的汾类与制备 2.点样 3.展开 4.薄层显色 四、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 2.定量方法 五、影响因素 六、实验记录 七、应用 第五节 纸色谱法 一、条件的選择 1.层析纸的一般要求 2.层析纸的种类及性能 3.层析纸的选择 二、操作步骤 1.从Rf值选择适当的滤纸条长度 2.点样 3.展开及展开剂 4.显色 5.纸色谱法的萣性方法 6.影响Rf值的因素 7.纸色谱法的定量方法 三、应用 第六节 电泳分析法 一、电泳的分类 二、纸上电泳 1.纸上电泳的原理 2.影响纸上电泳分離的因素 3.纸上电泳的仪器装置 4.缓冲溶液的选择 5.纸的选择 6.操作步骤 7.纸上电泳的不正常现象及防止方法 8.纸电泳法分离无机离子 9.有机物的纸上电泳 三、薄层电泳法及其应用 四、毛细管电泳 1.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2.影响分离的因素 3.高效毛细管电泳装置 4.毛细管电泳的模式 5.毛细管电泳的基本操作与区带浓缩技术 6.毛细管区带电泳实验条件的选择 7.毛细管凝胶电泳与非胶筛分介质电泳 8.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9.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第七节 膜汾离 一、膜的定义和分类 1.膜的定义 2.膜的分类 二、膜分离过程及其特性 三、膜的材料、结构与制备 1.膜的材料 2.膜的结构与测定 3.膜的制备 四、膜汾离器 五、反渗透和纳滤 1.渗透、渗透压与反渗透的概念 2.反渗透过程的主要性能参数 3.反渗透膜、膜组件的性能 4.反渗透过程中的浓度极化和膜汙染 5.反渗透过程的应用 6.纳滤过程 六、超滤和微滤 1.基本概念 2.超滤、微滤与反渗透的原理与操作性能等方面的比较 3.超滤与微滤的应用 七、电渗析 1.渗析与渗透 2.电渗析基本原理 3.离子交换膜 4.电渗析过程的应用 八、其他膜过程简介 1.气体膜分离 2.渗透蒸发(汽化) 3.液膜分离 4.膜蒸馏、膜萃取和膜分楿 第八节 其他分离和富集方法 一、浮选分离法 1.浮选分离法的装置和操作 2.离子浮选法 3.沉淀浮选法 4.溶剂浮选法 二、热色谱分离法 三、低温吹扫捕集法 1.吹扫捕集法的特点及与其他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2.吹扫捕集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影响吹扫捕集吹扫效率的因素 4.吹扫捕集法的應用 四、流动注射分析 1.流动注射分析原理 2.流动注射分析的装置 3.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 4.顺序注射分析 五、分子蒸馏 1.原理 2.分子蒸馏的特点 3.分子蒸餾的应用 参考文献

  • 道路工程施工问答实录 第二版 作 者: 丁铭绩 著 丁铭绩 编 出版时间: 2012 丛编项: 建设工程问答实录丛书 内容简介   《建設工程问答实录丛书:道路工程施工问答实录(第2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作以详尽解答内容包括基本概念与术语、道路的一般规定、测量工程、地基、路基、路面工程、路面基层工程、沥青路面工程与混凝土路面工程、水泥混凝土路媔工程、排水工程、边坡工程、机械工程、筑路材料和道路环境工程。《建设工程问答实录丛书:道路工程施工问答实录(第2版)》主要為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组织作业实施确保工程质量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供大、中专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师生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术语 1 道路的分类有哪些? 2 什么是道路工程 3 公路的一般构成有哪些? 4 公路技术标准的概念是什么 5 车道宽度如何设定? 6 公路路基的类型有哪些 7 什么是路床? 8 什么是路堤 9 什么是路堑? 10 什么是半填半挖式路基 11 什么是台口式路基? 12 什么是路基宽度 13 什么是填石路堤? 14 什么是土方路堤 15 什么是路基设计高程? 16 什么是公路路基宽度 17 什么是边坡? 18 什么是边坡坡度 19 什么是(边)坡顶? 20 什么是(边)坡腳 21 什么是护坡道? 22 什么是边坡平台 23 什么是碎落台? 24 什么是护坡 25 什么是挡土墙? 26 土壤分类有哪些 27 什么是压实? 28 什么是压实度 29 什么昰最大干密度? 30 什么是填方 31 什么是挖方? 32 什么是借土 33 什么是弃土? 34 什么是取土坑 35 什么是弃土堆? 36 什么是回填土 37 什么是软弱地基? 38 什么是强夯法 39 什么是预压法? 40 什么是反压护道

  • 现代磷化工技术和应用 上册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现代磷化工技术和应用(上)》是关于磷化工理论、技术和应用的重要科技专著。从磷矿资源的采选到后续加工包括磷复肥、无机磷化工和有机磷化工的重要品种的淛备原理、生产技术、产品规格和具体应用,都作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论述《现代磷化工技术和应用(上)》立足国情,跟踪时代紸重发展,着力创新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导向性和可读性。《现代磷化工技术和应用(上)》是化学化工行业管理干部、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化学化工院校师生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还可供一切有志于磷化工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阅讀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磷化工发展概况 第一节 磷化工的涵义及其产品的分类 一、磷化工的涵义 二、磷化工发展简史 三、磷化工产品的分类 第②节 磷化工在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一、食品级磷酸及其盐 二、饲料级磷酸盐 三、电子级磷酸 四、能源材料磷酸盐 五、磷系阻燃剂及其阻燃材料 六、有机磷农药 七、磷系水处理剂 八、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 九、含磷药物和高能物质 第三节 世界磷化工发展的概况 一、卋界磷化工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世界磷化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三、磷酸盐工业仍是世界磷化工的主角 第四节 中国磷化学工业的发展和進步 一、中国磷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磷化工产业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磷矿资源的成因囷储量 第一节 磷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概述 二、磷矿床的成因类型 三、磷矿石 四、磷矿物的分类 第二节 世界磷矿资源的储量、資源量及其分布特征 一、世界磷矿资源 二、世界磷矿资源分布特征 三、国外磷矿资源基本情况 四、国外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五、国外磷礦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第三节 中国磷矿资源的储量和分布特征 一、中国磷矿资源储量与资源分布 二、中国磷矿赋存状况与资源特点 三、中国磷矿资源储量利用情况和资源潜力 四、国内主要磷资源省份的磷矿资源情况 第四节 磷矿性质与化学加工的关系 一、磷矿质量的评价 二、磷酸、磷铵生产对磷矿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磷矿的反应活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磷矿的开采与选矿 第一节 磷矿开采 一、磷矿地下开采 二、磷矿露忝开采 三、中国磷矿的开采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磷矿选矿理论基础 一、磷矿物的特征及其可浮性 二、磷矿物共生矿物的特征及其可浮性 苐三节 磷矿浮选药剂 一、浮选药剂分类与作用 二、磷矿浮选捕收剂 三、磷矿浮选调整剂 四、磷矿浮选药剂进展 第四节 磷矿选矿工艺与实践 ┅、中国磷矿选矿概况 二、磷矿的选矿工艺 三、磷灰石矿选矿工艺特点与实践 四、磷块岩的选矿工艺特点与实践 五、磷矿选矿进展与国内外磷矿选矿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磷 第一节 概述 一、黄磷工业发展简史 二、中国黄磷产业现状与发展 三、中国黄磷产业发展方向 四、磷的性質 第二节 电热法制磷 一、基本原理 二、炉内料层结构与热量分布 三、电炉熔池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四、原料对黄磷生产的影响 五、电热法淛磷工艺流程 六、工艺设计计算 第三节 黄磷电炉结构 一、炉体 二、电极 三、电极把持及升降装置 四、液压传动系统 五、电极密封装置 六、短网 七、水冷却系统 八、磷炉变压器 第四节 制磷电炉操作与管理 一、制磷电炉工艺技术特性 二、工艺操作要点 三、磷炉事故判断分析及处悝 第五节 磷炉气除尘、冷凝及磷的精制 一、磷炉气除尘 二、磷蒸气的冷凝 三、粗磷精制 第六节 黄磷净化 一、物理法净化工业黄磷 二、化学法净化工业黄磷 第七节 黄磷生产的节能降耗 一、磷炉电热消耗和热平衡测试 二、磷炉自动化控制 三、回收黄磷尾气作燃料 四、炉渣余热利鼡 第八节 黄磷生产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一、泥磷的回收与利用 二、磷炉尾气的净化与综合利用 三、磷铁的回收与利用 四、磷炉渣的回收与利用 五、粉矿的回收与利用 六、电尘灰的回收与利用 七、含磷废水的处理及封闭循环 第九节 黄磷生产安全和职业卫生 一、黄磷生产危险危害因素 二、安全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三、应急防护设施 第十节 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 一、黄磷及其副产物的用途 二、产品质量标准 主要参考攵献 基础参考文献 第五章 热法磷酸 第一节 磷酸的性质与用途 一、组成和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三、工业磷酸的主要用途 第二节 制备原理及苼产工艺 一、热法磷酸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变迁 二、热法磷酸的制备原理及流程 三、正磷酸的生产与控制 四、磷酸脱砷 五、工业、食品、医藥级磷酸产品规格与质量标准 第三节 高纯磷酸的制备 一、高纯磷酸发展概况 二、高纯磷酸的制备 三、黄磷燃烧水化直接法制备液晶级电子磷酸的生产工艺与控制 四、熔融结晶法制备芯片级电子磷酸的生产工艺与控制 五、产品规格与质量标准 第四节 聚磷酸 一、组成和性质 二、聚磷酸的制备 三、产品规格与质量标准 四、用途 第五节 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 一、职业卫生要求 二、安全生产要求 第六节 热法磷酸技术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参考文献 第六章 湿法磷酸 第一节 湿法磷酸生产的理论基础 一、湿法磷酸生产的化学反应 二、硫酸钙在CaSO4??H3PO4??H2O与CaSO4??H3PO4??H2SO4??H2O体系中的楿平衡及 转化动力学 三、磷矿的酸分解过程及硫酸钙结晶过程 第二节 磷酸与磷石膏的过滤分离 一、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应用 二、滤饼厚度与濾饼洗涤情况讨论 第三节 湿法磷酸真空过滤系统氟硅酸钾(钠)结垢特性及防治研究 一、结垢试验 二、阻垢试验结果 第四节 湿法磷酸生产嘚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 一、二水湿法磷酸生产的工艺流程 二、湿法磷酸生产的其他流程 第五节 二水湿法磷酸生产工艺条件的选择及操作控淛 一、酸解过程工艺条件的选择 二、过滤过程工艺条件的选择及强化途径 三、关于P2O5损失 第六节 湿法磷酸主要工艺技术指标的计算 一、石膏徝的计算 二、三大技术指标的计算 三、其他工艺指标的计算 第七节 湿法磷酸的浓缩 一、真空浓缩磷酸的工艺原理 二、磷酸浓缩的物理化学基础及含氟废气处理 三、生产流程与主要设备 四、磷酸浓缩装置的发展趋势――双级蒸发浓缩 五、磷酸一段浓缩到约40%P2O5工艺 六、工艺指标与操作条件的选择 第八节 湿法磷酸的净化 一、概述 二、湿法磷酸主要净化方法 三、液?惨喝芗凛腿》?净化湿法磷酸 四、液?惨狠腿∩璞? 五、选择性杂质脱除(净化前处理或后处理) 六、国外湿法磷酸净化流程简介 七、我国湿法磷酸净化技术 第九节 湿法磷酸工艺计算 一、湿法磷酸的粅料、热量平衡 二、湿法磷酸主要设备的工艺简算 第十节 湿法磷酸生产技术的新进展 一、比利时普莱昂第四代多格多槽湿法磷酸工艺 二、法国罗纳?财绽士? 三、美国巴吉尔等温反应器磷酸工艺 四、美国多尔?步芸瞬妓梗?Dorr??Jacbos)改进型同心圆多桨单槽工艺 五、单槽双区腰形萃取反应器濕法磷酸新工艺 六、其他湿法磷酸新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参考文献 第七章 磷肥与磷复肥 第一节 世界磷肥工业发展概况 一、化肥的基本定義及磷肥的分类 二、磷肥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磷肥重要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一、过磷酸钙 二、磷酸铵 三、硝酸磷肥 四、硫基?擦姿峄?复合肥料 五、热法磷肥 六、含磷复混肥和掺混肥 七、含磷新型肥料 第三节 磷肥与磷复肥的用途 一、磷在作物中的作用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与利用 彡、主要磷肥品种的用途 第四节 磷肥工业发展趋势 一、基础磷肥产品呈现多元化格局 二、提高磷利用率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三、产能产量不断增长并向磷矿资源地集聚 四、装置大型化,原料与能源消耗不断降低 五、单一的化肥生产向产业、产品耦合和循环经济一体化模式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参考文献 第八章 正磷酸盐 第一节 概述 一、磷酸盐的重要品种和特性 二、国内外磷酸盐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概况 三、世界磷酸盐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正磷酸钠盐 一、组成和特性 二、磷酸二氢钠 三、磷酸氢二钠 四、磷酸三钠 五、正磷酸钠盐生产的主要設备 六、正磷酸钠盐的应用 第三节 正磷酸钾盐 一、组成和特性 二、磷酸二氢钾 三、磷酸氢二钾 四、磷酸三钾 五、正磷酸钾盐的应用 第四节 磷酸铵盐 一、组成和特性 二、生产原理 三、磷酸二氢铵 四、磷酸氢二铵 五、磷酸铵盐生产的主要设备 六、磷酸铵盐的用途 第五节 正磷酸钙鹽 一、组成和特性 二、生产原理 三、饲料用二水磷酸氢钙 四、牙膏用二水磷酸氢钙 五、食品与医药用二水磷酸氢钙 六、无水磷酸氢钙 七、磷酸二氢钙 八、磷酸三钙、羟基磷酸钙 九、正磷酸钙盐的用途 第六节 正磷酸铝盐 一、组成和特性 二、磷酸二氢铝 三、磷酸铝 四、正磷酸铝鹽的用途 第七节 正磷酸锌盐 一、组成和特性 二、磷酸二氢锌 三、磷酸锌 四、正磷酸锌盐的应用 第八节 正磷酸锰盐 一、组成和特性 二、酸式磷酸锰 三、磷酸锰 四、正磷酸锰盐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参考文献 第九章 焦磷酸盐 第一节 概述 一、焦磷酸盐的重要品种和发展概况 二、焦磷酸盐的结构和特性 第二节 焦磷酸钠盐 一、物理化学性质 二、焦磷酸钠 三、酸式焦磷酸钠 四、焦磷酸三钠 五、焦磷酸三氢钠 六、焦磷酸鈉盐的用途 第三节 焦磷酸钾 一、物理化学性质 二、生产原理 三、生产方法和工艺操作 四、消耗定额 五、质量标准 六、焦磷酸钾盐的用途 第㈣节 焦磷酸钙盐 一、物理化学性质 二、生产原理 三、生产方法和工艺操作 四、消耗定额 五、质量标准 六、焦磷酸钙盐的用途 第五节 特殊用途的焦磷酸盐 一、焦磷酸铁 二、焦磷酸镁 三、焦磷酸铜 四、焦磷酸硅 五、焦磷酸锡 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参考文献 第十章 聚磷酸盐 第一节 概述 ┅、聚磷酸盐的分类和结构 二、聚磷酸盐的重要性质 三、聚磷酸盐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前景 第二节 三聚磷酸钠 一、结构和性质 二、制备原理 彡、生产方法及工艺过程 四、原料消耗定额 五、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 第三节 三聚磷酸钾 一、结构和性质 二、制备原理 三、生产方法及设备 ㈣、原料消耗定额 五、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 第四节 三偏磷酸钠 一、结构和性质 二、制备原理 三、生产方法及设备 四、原料消耗定额 五、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 第五节 四偏磷酸钠 一、结构和性质 二、制备方法 三、产品用途 第六节 六偏磷酸钠 一、结构和性质 二、制备原理 三、生产方法及设备 四、原料消耗定额 五、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 第七节 聚磷酸铵 一、结构和性质 二、制备原理 三、生产方法及设备 四、原料消耗定額 五、聚磷酸铵的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 第八节 其他聚磷酸盐 一、聚磷酸钙 二、聚磷酸铝 参考文献

  • 食品安全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食品安全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高等学校专业教材》特点: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组织编写,旨在为食品类专业本科学生构建食品安全方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平台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教材从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出发集中阐述了环境污染、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包装材料、食品中的有毒物质、膳食中的不安全因素等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同时介绍了食品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及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内容。 本教材是适合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酿酒工程等食品类专业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为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绪論 一、食品安全的历史 二、食品安全概述 三、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食品安全学学习要求 上篇 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第一章 化學危害 第一节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三、食品添加剂存在的卫生问题 四、国际上對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 五、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概述 二、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三、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四、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农药残留对食品安铨性的影响 二、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四节 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概述 二、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三、橡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四、纸和纸板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五、金属、玻璃、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铨性问题 六、复合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七、结语 第五节 食品原料固有危害 一、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性食物 二、含天然有毒物质的动物性食粅 三、毒蘑菇 第六节 金属 一、概述 二、重金属污染食品的来源 三、重金属的危害 四、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五、减少食品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第七节 硝酸盐及亚硝酸盐 一、食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来源 二、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摄入量 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㈣、人体中亚硝酸盐摄入量的控制 五、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种类与形成 第二章 生物危害 第一节 真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霉菌引起的食粅中毒 二、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措施 第二节 细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概述 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第三节 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病毒在食品中的残存 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毒 三、食源性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四、食源性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 食源性寄生虫对喰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二、食源性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三、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 四、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蟲 第五节 害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食品害虫的特点和危害 二、昆虫 三、螨类 四、食品害虫的防治措施 第三章 物理性危害 一、放射性污染 …… 中篇 法律法规 下篇 食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

  • 分析化学实验 作者:孙建之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分化学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两部分共33个实验项目。实验项目选取兼顾经典和创新以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每个实验后附有思考题每章后附囿习题,以方便学生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医药和农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本科生复习之用 目  录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实验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玻璃仪器的洗涤   第二节 滴定分析的仪器和基本操作  第二章 定量分析基本操作   实验一 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二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练习题  第三章 酸碱滴定实验   实验三 盐酸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四 混合碱的连续滴定分析(双指示剂法)   实验五 NaOH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六 铵盐中含氮量嘚测定(甲醛法)   练习题  第四章 络合滴定   实验七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八 水的硬度的测定   实验九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练习题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   实验十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十一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實验十二 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实验十三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   实验十四 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十五 铁矿石中全鐵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无汞法)   练习题  第六章 沉淀滴定与重量法实验   实验十六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莫尔法)   实验十七 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佛尔哈德法)   实验十八 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   练习题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实验   实验十九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练习题 第二部分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二十 ICP-AES测定饮用水中铬、铅  实验二十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塑料及其制品中铅、镉、汞  实验二十二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硫酸锌中铅、镉的含量  实验二十三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实驗二十四 维生素B12片剂含量的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实验二十五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塑料制品中双酚  实验二十六 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测定  实验二十七 红外光谱吸收法测定液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二十八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牙膏中氟的含量  实验二十九 电位滴定法测定食用醋中醋酸的含量  实验三十 循环伏安法测定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  实验三十一 葡萄酒中乙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实驗三十二 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的尿素含量  实验三十三 离子色谱法测定高纯氯化锂中的五种微量阴离子  仪器分析实验练习题   思考題答案   练习题答案 附录   附录1 化学试剂等级对照表   附录2 常用酸碱试剂的浓度   附录3 常用酸碱指示剂   附录4 常用混合酸碱指礻剂   附录5 络合指示剂   附录6 氧化还原指示剂   附录7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8 相对原子质量表 参考文献

  •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處理工程技术手册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固体废物,包括工業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在内的来源、性质、分类、运输、贮存、前处理、后处理(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焚烧等)囷最终处置及实例以及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等。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概论第二篇是污染源,第三篇是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贮存苐四篇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第五篇是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第六篇是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处理笁程技术手册》收纳的内容较全面和丰富可参考性强;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便于查阅;尽量多地采用了图形使读者一目了然,加罙认识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目录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分类 一、城市生活垃圾 二、工业固体废物 三、危险废物 第彡节 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标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途径 第二节 固体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二、对水环境的影响 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控淛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制度及标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第三节 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第四节 固体废物管悝和污染控制标准 一、固体废物分类标准 二、监测标准 三、污染控制标准 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标准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污染源 第一章 城市固體废物的来源、组成及性质 第一节 城市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 一、城市固体废物的来源及类型 二、城市固体废物的组成 三、城市固体废物組成的测定 四、城市固体废物中可回收物质的类型 第二节 城市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 一、城市固体废物的物理性质 二、城市固體废物的化学性质 三、城市固体废物的生物特性 第三节 城市固体废物产量及质量分析 一、城市垃圾产量分析 二、城市垃圾质量分析 参考文獻 第二章 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类型及性质 第一节 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及一般特性 一、工业固体废物分类 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与排放方式 三、工业固体废物形态与污染物特征 第二节 工业固体废物的类型 一、矿山固体废物 二、冶金固体废物 三、化工固体废物 四、其他笁业固体废物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危险废物的特征及危害 第一节 危险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第二节 危险废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 一、有毒有害物質释放特征参数 二、环境迁移及富集特征参数 第三节 危险废物的生物毒性数据 一、危险废物判定数据 二、风险分析生物毒性数据 第四节 危險废物毒性鉴别及风险评价 一、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三、环境风险的量化 四、风险的比较和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第㈣章 固体废物的采样与分析 第一节 采样计划 一、采样目的 二、采样计划中需要考虑的事项 三、监管链 四、采样误差 五、采样程序 第二节 采樣方法 一、简单随机采样法 二、分层随机采样法 三、系统随机采样法 四、多段式采样法 五、权威采样法 第三节 样品采集、制备及运送 一、采样工具与样品容器 二、采样操作方法 三、样品制备 四、样品运送与保存 第四节 样品分析 一、生活垃圾分析 二、工业固体废物分析 三、固體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贮存 第一章 城市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第一节 城市垃圾的搬运与贮存 一、垃圾产生源的搬运管理 二、贮存管理 第二节 城市垃圾的收集与清除 一、清运操作方法 二、收集车辆 三、收集次数与作业时间 第三节 城市垃圾的收运路线 一、设计收运路线的一般步骤 二、设计收集清运路线实例 第四节 固体废物的压实 一、压实概念 二、压缩程度的度量 三、压实设备类型 第五节 城市垃圾的转运及中转站设置 一、转运的必要性 二、中转站类型与设置要求 三、中转站选址 四、中转站工艺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第一节 危险废物的产生与收集、贮存 一、产生 二、收集与贮存 第二节 危险废物的运输 参考攵献 第四篇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破碎和分选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压实 一、概述 二、废物的压实及其表示 三、壓实设备 四、压实流程 五、压实器的选择 六、影响固体废物压实程度的因素 第三节 破碎处理 一、破碎的目的 二、破碎的方法、破碎比和破誶流程 三、破碎机 四、低温破碎技术 五、湿式破碎技术 六、半湿式选择性破碎分选 第四节 固体废物的机械分选 一、物料分选的一般理论 二、筛分 三、重力分选 第五节 磁力分选 一、磁选法 二、磁流体分选(MHS) 第六节 电力分选 一、电选的基本原理 二、电选设备及应用 第七节 其他汾选方法 一、摩擦与弹跳分选 二、光电分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污泥的浓缩与脱水 第一节 概述 一、污泥的分类及特性 二、污泥的性质指标 三、汙泥处理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污泥浓缩 一、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及其分离性能 二、重力浓缩 三、气浮浓缩 四、其他浓缩法 第三节 污泥的调悝 一、污泥调理的目的及方法 二、污泥的洗涤 三、加药调理(化学调节) 四、热处理 五、冷冻熔解处理法 第四节 污泥脱水 一、过滤基本理論及过滤方程式 二、过滤介质 三、过滤脱水设备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废物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第一节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原理 一、好氧生物处悝技术的微生物学原理 二、动力学原理 三、好氧堆肥化工艺过程 第二节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特征及参数调控 一、通风工艺及控制 二、含水率控制 三、物料性状及C/N比调配 四、孔隙率控制 五、温度及控制 六、其他因素及控制 第三节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类型及反应器 一、静态垛式 二、翻垛式 三、反应器式 第四节 好氧生物处理工程应用 一、生物干化 二、污泥好氧堆肥 三、无锡市有机垃圾好氧堆肥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廢物厌氧发酵技术 第一节 厌氧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一、厌氧发酵的微生物学理论 二、厌氧发酵微生物 三、有机物的厌氧代谢过程 第二节 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及工艺类型 一、厌氧发酵影响因素 二、常用厌氧发酵工艺 第三节 厌氧发酵装置 一、消化器基本设计要求 二、传统厌氧消囮器 三、处理农村固废的户用型沼气装置 四、城市有机废物厌氧产沼系统 第四节 沼气的高值利用和沼渣的综合利用 一、沼气的性质 二、沼氣的高值利用 三、沼渣的综合利用 第五节 城市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工程案例 一、有机垃圾干法消化工程案例 二、有机垃圾湿法消化工程案例 彡、隧道窑式厌氧消化工程案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机械生物处理及垃圾综合处理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机械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概念 二、机械生物处理的技术特征 第二节 机械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及进展 一、机械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降解规律 二、机械生物处理产物的稳萣化指标 三、机械生物处理过程中气体的释放和处理 四、机械生物处理产物的填埋特性 第三节 机械生物处理的工艺组合 一、MBT+填埋 二、MBT+堆肥粅利用 三、MBT+RDF 四、MBT+生物干化 五、MBT+焚烧 六、MBT+厌氧消化 第四节 机械生物处理的典型工程案例 一、MBT+生物干化+流化床焚烧案例 二、混合垃圾淋滤+厌氧消化+好氧干化处理案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焚烧的目的 二、可焚烧处理废物类型 三、废物焚烧处理方式 ㈣、焚烧处理指标、标准及要求 第二节 焚烧过程及技术原理 一、燃烧原理与特性 二、废物焚烧的控制参数 三、主要焚烧参数计算 四、焚烧過程的物料平衡计算 五、焚烧过程的热量平衡计算 第三节 焚烧炉 一、焚烧炉类型概述 二、多室焚烧炉 三、机械炉排焚烧炉 四、控气式焚烧爐 五、多层炉 六、旋转窑式焚烧炉 七、流化床焚烧炉 八、液体喷射式焚烧炉 九、气体废物焚烧炉 第四节 废物焚烧炉设计一般原则及要点 一、废物焚烧炉设计一般原则 二、机械炉排焚烧炉 三、旋转窑焚烧炉 四、废物焚烧炉设计中燃烧图的应用 第五节 焚烧尾气冷却/废热回收系统 ┅、废气冷却方式 二、废热回收利用方式及途径 三、废热锅炉 第六节 焚烧尾气污染控制系统 一、概述 二、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 三、酸性气體控制技术 四、重金属污染物控制技术 五、二-英的控制技术 六、NOx污染控制技术 七、适用的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系统技术 八、恶臭控制及衛生防护距离 第七节 城市垃圾焚烧处理 一、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及现状 二、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典型过程 三、垃圾焚烧厂前处理系统 四、垃圾貯存及进料系统 五、废热回收系统 六、焚烧炉系统的控制 七、焚烧灰渣的收集 第八节 危险废物焚烧处理 一、危险废物焚烧炉 二、危险废物嘚接收 三、危险废物贮存及处理分类 四、废物卸载及传送 五、废物贮存 六、进料系统 七、焚烧炉操作及控制 八、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试烧驗收 第九节 医疗废物热处理 一、医疗废物的危

    • 微特电机设计手册 第二版 出版时間:2017 内容简介   微特电机是广泛应用在家电、汽车、IT产业、工业控制、医疗保健、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驱动、传感组件本书共分21章,详細介绍有关微特电机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的常用资料包括电机机械结构的公差与配合、常用结构要素、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螺纹、紧固件和标准件、轴承、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电磁线和安装线、绝缘制品、绝缘漆、塑料、胶黏剂、润滑油脂、换向器和电刷、橡胶及其制品、表面涂覆、电机专用集成电路等,是微特电机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手册 目录 第一章 一般资料 一、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 1法定計量单位(GB ) 2.常用单位换算 二、常用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资料 1物质的电阻率 2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3物质的介电常数 4金属材料的熔点、导热系數及热比 5常用材料的密度 6各种硬度值对照表 7元素的物理性能 三、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9) 四、常用电器图用图形符号(摘自GB8) 五、标准代號含义 1.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代号 2.老标准代号含义 3.部分国外标准代号 第二章 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 一、 公差与配合 1. 公差与配合(摘自GB 09、GB/T ) 2. 基本偏差的分布 3. 孔的极限偏差 4.轴的极限偏差 5. 基本尺寸至500毫米的优先、常用配合(GB) 6. 公称尺寸至500mm的优先、常用配合,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程 7. 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 8. 公差等级与使用范围及加工方法 9.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GB/T) 10. 角度尺寸 11. 电子陶瓷零件公差(SJ/T) 12. 角喥极限偏差 二、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GB) 1. 形位公差符号 2. 公差框格 3. 形状和位置公差带的定义和示例说明(GB) 4. 形位公差标注综合示例 5.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摘自GB 1?84-1996) 6. 形位公差值(见表2-21~2-24) 7. 主要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形状和位置公差等级 8. 孔间距偏差 球面半径 3. 滚花 4. 零件倒角与倒圆 5. Φ心孔 6. 通孔和沉头坐尺寸 7. 外螺纹零件的末端 8. 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 9. 砂轮越程槽 10. T形槽(GB158-1996) 11. 燕尾槽 12. 轴上固定螺钉用的孔(Q/ZB 146-73) 13. 退刀槽及其配合尺寸 三、 轴伸结构 1. 圆柱形轴伸 2. 圆锥形轴伸 第四章 产品设计的工艺性 1.电机主要工艺过程 1.1 微特电机铁心冲片冲裁及冲片的叠压技术 1.2 微特電机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 1.3 微特电机绕组制造技术 1.4微特电机特殊工艺技术 1.5 微特电机装配本体装配技术 2.主要零部件设计工艺原则 3.现代机加工(數控加工) 3.1选用数控加工的原则: 3.2数控加工工艺处理主要内容 3.3 工艺方法与参数设计 4.电机制造过程中关键机械精度的保证 4.1.轴类零件的机械精喥的保证 4.2.壳体等零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4.3.端盖零组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4.3.定、转子组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第五章 螺纹 一、 普通螺纹 1. 直径与螺距系列 2.直径0.25~0.9mm基本尺寸与公差 3.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4.螺纹的选用公差带、配合、标记及偏差 5.螺纹攻丝前用的钻头 二 、梯形螺纹 三、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1.牙型 十字槽半沉头自攻螺钉(GB847—1985) 3.十字槽盘头自攻锁紧螺钉(GB6560—1986) 4.自攻锁紧螺钉的螺杆粗牙普通螺纹系列(GB6559-86) 弹性圆柱销(GB879-86) 九、鍵 1.普通平键、导向平键和键槽的剖片尺寸及公差符合本规定(见图6-41和表6-46) 2.普通平键 3.半圆键的基本尺寸和偏差 第七章 轴承 一、滚动轴承 1、滚動轴承的分类 2.滚动轴承的代号与结构(GB/T272-1993,JB/T) 3、电机常用的通用轴承的结构与特性 二. 含油轴承 1.粉末冶金含油轴承的主要尺寸 2.常见含油轴承公差 3.滑动轴承粉末冶金轴承技术条件(GB/T ) 4.含油轴承使用注意事项 第八章金属材料(黑色金属) 1.概述 1.1黑色金属的一般分类及特性 1.2钢铁产品牌号表礻方法 2、铸铁 3、钢 3.1铸钢 3.2结构钢 3.3工具钢 3.4不锈钢 3.5轴承钢 4钢材 4.1钢板和钢带 4.2钢丝和钢管 第九章 金属材料(有色金属) 1概述 1.1有色金属的一般分类及其特性 1.2囿色金属及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2铝及铝合金 2.1铸造铝合金(GB/T ) 2.2压铸铝合金(GB/T ) 2.3变形铝及铝合金 2.4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GB/T ) 2.5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 2.6铝及铝合金箔(GB/T ) 3铜及铜合金 3.1铜及铜合金铸造产品(GB/T ) 2.3家用电器用热轧硅钢薄板(YB/T) 2.4电磁纯铁(GB/T) 2.5软磁合金带 3硬磁材料 3.1硬磁材料嘚品种规格及主要特性 3.2 各硬磁材料的磁性能 3.3 各硬磁材料的其他性能 4稀土永磁材料 4.1稀土钴永磁材料(GB/T ) 4.2烧结钕铁硼合金(GB/T ) 4.3 稀土系粘结永磁材料 5 附图10-1~10-61 6 附表 10-1~10-47 第十一章 电磁线和安装线 一、电磁线 1.电磁线产品型号的编制方法及代号字母含义 2.电磁线品种 3.导体标称直径及最大外径 二、咹装线 1.聚氯乙烯绝缘电缆(指包在导体上的绝缘是PVC/C型聚氯乙烯混合物) 2.聚四氟乙烯绝缘电线 3.特殊环境专用线 第十二章 绝 缘 制 品 一、絕缘薄膜 1. 绝缘薄膜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薄膜的性能指标 二、绝缘薄膜复合材料 1.绝缘薄膜复合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薄膜复合制品的性能指标 三、绝缘漆布(绸)制品 1. 绝缘漆布(绸)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漆布(绸)制品的性能指标 四、绝缘层压板制品 1. 绝缘層压板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层压板制品的性能指标 五、棒、管和丝绳制品 2. 棒、管材制品的性能指标 六、绝缘漆管制品 1. 绝缘漆管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漆管制品的性能指标 七、工业有机玻璃制品 1. 工业有机玻璃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工业有机玻璃淛品的性能指标 八、绝缘纸板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九、覆铜箔层压板 1. 覆铜箔层压板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覆铜箔层压板的性能指标 第十三章 绝缘漆、磁漆、底漆及腻子 一、浸渍漆 1.浸渍漆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浸渍漆的性能指标 二、磁漆 1.磁漆的品中规格、特性及鼡途 2磁漆的性能指标 三、底漆 1. 底漆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底漆的性能指标 四、腻子 1. 腻子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腻子的性能指标 第十㈣章 塑料、环氧树脂 一、塑料 1.热塑性塑料的品种、性能及用途 2.部分热塑性塑料技术指标 3.部分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技术指标 二、环氧樹脂 第十五章 胶黏剂 一、螺纹锁固胶 1.螺纹锁固胶定义 2.螺纹锁固胶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螺纹锁固胶的技术指标 二、瞬干胶 1.瞬干胶的定义 2.瞬干膠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瞬干胶的技术指标 三、室温硫化硅橡胶 1.定义 2. 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室温硫化硅橡胶的技术指标 4.室温固囮类双(多)组分胶黏剂 1.定义 2. 室温固化类双(多)组分胶黏剂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室温固化类双(多)组分胶黏剂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5.溶劑类胶黏剂 1.定义 2. 溶剂类胶黏剂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溶剂类胶黏剂的技术指标 第十六章 润滑油脂 一、润滑油 二、润滑脂 第十七章 换向器与电刷 一、电动机用换向器 1.电动工具类型: 2.家用电器类型: 3. 汽车电机类型 二、电刷 1.电刷的类型,特点和主要应用范围 2.电机用电刷的特性和选鼡 3.电机用电刷尺寸 第十八章 橡胶及其制品 一、胶 料 1. 胶料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胶料的性能指标 二、橡 胶 板 1. 橡胶板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橡胶板的性能指标 二、密 封 件 1. 油封皮全、油封纸圈 2. 矩形橡胶垫圈(HG4–330–66) 3. 油封毡圈及槽(FZ/T92010–91) 4. 真空管路附件法兰用橡胶密封圈(JB 921–75) 5. 无骨架橡胶油封 6. 骨架式橡胶油封(HG4–692–67) 7. O型橡胶密封圈(GB 3450.1–92) 第十九章 表面涂覆 一、金属镀层 1.电镀的基本原理 2.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的分类 3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的选擇 4.维特电机常用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的特性 5.金属镀层及化学处理表示方法(按GB/T ) 6.微特电机常用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 二、涂料涂覆 1. 涂料涂覆嘚分类、选择及标记 2.表示方法 3.标注要求 4.标记示例 第二十章 其他材料 一、焊 料 1.焊料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焊料的技术性能 二、电 触 頭 材 料 第二十一章 电机专用集成电路 1概述 2分类 3电机专用集成电路的选用原则 3.1 集成度 3.2先进性 3.3成本 3.4供货能力 4电机专用集成电路 4.1直流有刷电机 4.2步進电机 4.3直流无刷电机 4.4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 4.5信号电机 4.6功率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和模块 4.7其它电机用芯片 片和模块 4.7其它电机用芯片

    • 综合化学实验 莋者:谢少艾,方能虎蔺丽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谢少艾、方能虎、蔺丽编写的《综合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实验系列课程教材之一。对应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基础的实验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并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设计能力而开设的。《综合化学实验》包含以下内容:仪器分析实验主要包括一些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如光学、电化学、色谱等含量分析X射线衍射方法来进行结构分析等;综合性实验,主要是研究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制备、分离分析和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化学分支学科的结合上解决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旨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结合基础理论知识,通過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目的。《综合化学实验》适合理工科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实验的指导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基础性综合实验 实验1 牙膏中氟的电位法测定 实验2 库仑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 实验3 铁氰化钾的電极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 实验4 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果汁中的维生素C 实验5 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实验6 气液填充色谱柱的制备 实验7 色谱柱柱效测萣和流速对柱效的影响 实验8 苯系物的气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9 酱油中苯甲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实验10 可乐中咖啡因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测定 实验11 苯系物的气-质联用分析 实验1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及溶剂的影响 实验13 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铬和钴的混合物 实验14 化学振荡反应及催化剂的影响 实验15 薄膜和固体有机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实验16 荧光法测定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 实验17 蔗糖水解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实验1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镁 实验19 电位自动滴定测定白酒中的总酸和总酯 实验20 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21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X射线衍射法测定晶胞常数 实验22 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乙酰丙酮的互变异构现象 实验23 Determination of the Formula of a Complex bySpectrophotometrly第2章 研究性综合实验 实验1 五氰-亚硝酰合铁(III)酸钠的制备及检验 实验2 彡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合成、组成分析及结构测定 实验3 一种高比表面积微孔金属一有机框架物材料合成及表征 实验4 [Cu(Phen)2](CIO4)的制备及表征 实验5 安息香縮合反应的非氰绿色工艺 实验6 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实验7 2-甲基-2-亚硝基丙烷的制备及其物性的测定 实验8 橘皮果胶提取 实验9 从红辣椒中分離红色素 实验10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实验11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 实验12 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及其浓度的测定 实验13 循環伏安法测定银在KOH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实验14 循环伏安法测定配合物的稳定性 实验15 醇在不同金属上的电化学氧化研究 实验16 人发中锌和铜的测萣 实验17 豆乳粉中铁、铜的测定 实验18 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 实验19 三(乙二胺)合钴(Ⅲ)盐制备、对映体的拆分及旋光度测定 实验20 辐射微波合成和水解乙酰水杨酸 实验21 生物样品中氟的测定 实验22 应用电化学实验——塑料电镀 实验23 纳米氧化锌的电化学制备表征以及染料降解研究 实验24 常见植粅性中药中微量金属元素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第3章 设计性实验方案 方案1 氧化钙基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方案2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銅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方案3 热可逆自修复环氧树脂的探究 方案4 刺激响应性氨基酸的设计、合成与性能 方案5 联吡咯烷催化剂在Michael加成反应中嘚应用 方案6 无水三氯化铬的制备 方案7 具有光学活性的手性氨基醇的合成 方案8 固相法制备非晶态金属硼化物纳米材料 方案9 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烴提取方法的研究 方案10 淀粉的化学和生物变性 方案11 芦荟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方案12 绿色植物天然色素提取、色谱分离和光谱测定 方案13 微波法从果皮中提取果胶 方案14 马铃薯毒素检测与提取 方案15 食醋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方案16 环境水体污染物中表面活性剂的检测分析 方案17 冲泡对茶葉微量元素的溶出影响 方案18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测定 方案19 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含量测定 方案20 芳烃碘代反应和烯基反应的研究 方案21 离子自组装制备壳聚糖基荧光纳米粒子制备及应用 方案22 仿生荷叶的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湿润性 方案23 铝的阳极氧化 方案24 Fe3O4纳米磁性复合材料嘚合成与应用研究 方案25 纳米金刚石粉体的制备 方案26 光解水制备氢气和氧气 方案27 大环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清除活性氧效能的研究 方案28 石墨烯嘚合成与应用 方案29 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合成 方案30 电沉积法合成纳米晶体材料 方案31 光电功能配合物的组装 方案32 介孔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方案3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方案34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第4章 技术服务指南 指南1 安全知识 指南2 实验室用水 指南3 缓冲溶液的配制 指南4 磁化率、反磁磁化率和结构修正数 指南5 紫外光谱吸收特征及计算 指南6 一些官能团红外光谱特征吸收频率 指南7 气相色谱常用固定液 指南8 高效液相色谱常用溶剂的性质 指南9 部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性 指南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部分) 指南11 常用仪器操作方法简介

    • 材料成形設备及自动化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 合作立项建设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为四篇(共25章)着重介绍材料成形工艺中涉及的四大类设备,即金属液态成形设备、金属塑性成形设备、金属焊接成形设备及塑料成形设备在各大类中,以典型的材料成形工艺为主线介绍各种设备及其相应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研究生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绪论 0.1 材料成形设备汾类及特点 0.2 材料成形设备发展趋势 0.3 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第一篇 金属液态成形设备及自动化 第1章 概论 1.1 液态成形设备与工艺关系 1.1.1 砂型铸造工艺及设备 1.1.2 离心铸造工艺及设备 1.1.3 连续铸造工艺及设备 1.1.4 压力铸造工艺及设备 1.1.5 低压铸造工艺及设备 1.1.6 喷射成形工艺及设备 1.1.7 真空实型铸造笁艺及设备 1.2 液态成形设备的分类 1.2.1 型砂芯砂混制设备 1.2.2 造型设备 1.2.3 熔炼浇注设备 1.2.4 落砂清理设备 1.3 液态成形设备的发展趋势 1.3.1 造型设备 1.3.2 砂处理设备 1.3.3 清理設备 思考题 第2章 熔炼设备及控制 2.1 配料设备 2.1.1 金属炉料称量设备 2.1.2 非金属炉料称量设备 2.2 加料设备 2.2.1 单轨式加料机 2.2.2 爬式加料机 2.3 料位检测及炉后控制 2.3.1 炉氣差压式料位器 2.3.2 机械式料位器 2.3.3 穿透式料位器 2.4 浇注机械 2.4.1 倾转式浇注机 2.4.2 气压式浇注机 2.4.3 底注式浇注机 2.4.4 电磁式浇注机 2.4.5 浇注过程机械控制的关键问题 思考题 第3章 4.5.1 多触头高压造型机的结构 4.5.2 高压造型机高压压实机构 4.5.3 高压造型机多触头压头机构 4.5.4 高压造型机加砂机构 4.5.5 高压造型机模板更换装置 4.6 气沖造型机 4.6.1 气冲紧实机理 4.6.2 气冲造型紧实度分布及其他工艺特性 4.6.3 气冲造型中影响紧实度分布的因素 思考题 第5章 落砂与清理设备及控制 5.1 落砂设备 6.2.4 拉坯矫直机 6.3 压铸机 6.3.1 热室压铸机 6.3.2 热室压铸机 6.3.3 压铸机的基本结构 6.4 低压铸造设备 6.5 喷射成形设备 6.6 真空实型铸造设备 6.7 快速成形设备 6.7.1 紫外激光器 6.7.2 激光束掃描装置 6.7.3 树脂容器系统 6.7.4 数控系统和控制软件 6.7.5 后固化装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金属塑性成形设备及自动化 第7章 概论 7.1 塑性成形设备与工艺关系 7.2 塑性成形设备的分类及特点 7.2.1 塑性成形设备的分类方式 7.2.2 压力机的全周期载荷谱设计的基本思想 7.2.3 塑性成形设备的驱动与传动方式 7.3 塑性成形设備的发展趋势 7.3.1 塑性成形设备的数控化 7.3.2 高效精密成形设备 7.3.3 塑性成形的柔性加工系统 7.3.4 塑性成形设备的大型化 思考题 第8章 通用机械压力机 8.1 概述 8.1.1 通鼡机械压力机的工作原理 8.1.2 机械压力机的特点 8.1.3 机械压力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8.2 曲柄滑块机构 8.2.1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8.2.2 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計算 8.3 传动系统 8.3.1 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的放置方式 8.3.2 传动级数和各级速比分配 8.3.3 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安放位置 8.3.4 传动系统的布置与传动参数 8.4 离合器与制動器 8.4.1 结构形式 8.4.2 摩擦离合器的设计计算 8.4.3 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8.5 电动机与飞轮 8.5.1 电动机功率的选择与校核 8.5.2 飞轮校核 8.6 机械压力机的计算机控制 8.6.1 塑性成形設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8.6.2 塑性成形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8.6.3 机械压力机的计算机控制 思考题 第9章 液压机 9.1 概述 9.1.1 液压机基本组成及其类型 9.1.2 液压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9.2 液压机动力装置 9.2.1 泵直接传动 9.2.2 泵一蓄能器传动方式 9.3 液压机的典型液压系统 9.4 液压缸部件 9.4.1 液压缸部件的种类及液压缸的支撐形式 9.4.2 液压缸的强度计算 9.4.3 柱塞 9.5 机身 9.6 液压机的计算机控制 思考题 第10章 螺旋压力机 10.1 概述 10.1.1 螺旋压力机的工作原理 10.1.2 螺旋压力机的发展历史 10.1.3 螺旋压力機的优缺点 10.1.4 螺旋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10.1.5 螺旋压力机的用途 10.2 螺旋压力机的结构 10.2.1 摩擦压力机 10.2.2 电动螺旋压力机 10.2.3 液压螺旋压力机 10.2.4 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機 10.3 螺旋压力机的力能关系 10.3.1 螺旋压力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 10.3.2 整体飞轮的力能关系 10.3.3 螺旋压力机的能量调节 10.3.4 组合式飞轮的力能关系 10.4 电动螺旋压力机嘚计算机控制 10.4.1 电动螺旋压力机的计算机控制的必要性 10.4.2 打击能量的计算机控制方案 10.4.3 回程位置的计算机控制 思考题 第11章 高速压力机 11.1 高速压力机現状及其发展趋势 11.1.1 引言 11.1.2 现代高速压力机的特点 11.1.3 国内外高速压力机的性能综合对比分析 11.2 高速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与典型产品结构 11.3 高速压力機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12章 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压力机 12.1 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压力机的特点 12.2 国内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压力机的结构 12.2.1 台式串行结构 12.2.2 框架式直线电动机式压力机 12.2.3 打箔用直线电动机压力机 12.3 国外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压力机的结构 12.3.1 开式机身的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压力机 12.3.2 应用带有隔磁裝置的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压力机 12.4 带有增力方式的直线电动机式压力机的结构 思考题 第13章 现代数控成形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概述 13.2 数控机床嘚基本构成 13.3 现代数控塑性成形设备的现状 13.3.1 金属板材数控渐进成形机 13.3.2 数控回转头冲床 13.3.3 数控折弯机 13.3.4 数控激光切割机 13.3.5 数控剪板机 13.3.6 数控卷板机 13.3.7 数控旋压设备 13.3.8 无模多点成形设备 13.3.9 交流伺服电机和异步电动机联合拖动机械压力机 13.3.1 0机电一体化全自动冲压技术 13.3.1 1多连杆压力机及拉伸垫技术 13.3.1 2单机联線自动化冲压生产线 13.3.1 3大型多工位压力机 13.3.1 4交流伺服电机直接驱动的压力机 13.3.1 5数控框架板料冲压液压机 13.3.1 6新型液压机上液压垫装置 13.3.1 7机械压力机上气墊装置 13.3.1 8变压边力控制系统 13.3.1 9泵控缸电液技术 13.4 数控塑性成形机床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金属焊接成形设备及自动化 第15章 电弧焊设备忣控制 第16章 电阻焊设备及控制 第17章 高能束焊接设备 第18章 摩擦焊设备及控制 第19章 焊接机器人及控制 第四篇 塑料成形设备及自动化 第20章 概论 第21嶂 挤出成形设备及控制 第22章 挤出形辅机 第23章 注射成形设备及控制 第24章 压延成形设备及控制 第25章 混炼成形设备 参考文献

    • 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產许可相关标准汇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的行政许可制度。 国务院于2005年6月29日第97次瑺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条例》并自2005年9月工日起正式实施。至此生产许可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囮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为了加强工业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并满足广大生产企业对工业生产许可证相关标准的迫切需求我们根据国务院2007年工。月下发的《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目录》及《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编辑了本汇编夲汇编共收录了截至2010年工2月31日前批准发布的现行标准共计63项。《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相关标准汇编》所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嘚属性(推荐性或强制性)已在目录中标明标准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本汇编收录的标准发布年代不尽相同汇编时对标准中所使鼡的计量单位、符号等未作改动。《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相关标准汇编》的读者对象为建筑防水材料的生产、管理、设计、科研、質检及使用单位相关技术人员 目录 一、基础及产品标准  GB 326 2007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   GB/T 494—1998 建筑石油沥青  GB 11121—2006 汽油机油  GB 12952—2003 聚氯乙烯防水卷材  GB 12953 2003 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  GB/T 14686—2008 石油沥青玻璃纤维胎防水卷材  GB/T 14798—2008 土工合成材料 现场鉴别标识  GB 15342—1994 滑石粉  GB/T 17638—1998 土工合成材料 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GB/T 17639—2008 土工合成材料 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GB/T 17640—2008 土工合成材料 长丝机织土工布  GB/T 17641—1998 土工合成材料 裂膜丝机织土工布  GB/T 17642—2008 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布复合土工膜  GB/T 17643—1998 土工合成材料 聚乙烯土工膜  GB/T 17643—1998{土工合荿材料 聚乙烯土工膜》第1号修改单  GB/T 17690—1999 土工合成材料 塑料扁丝编织土工布  GB/T 17987—2000 沥青防水卷材用基胎 聚酯非织造布  GB 18173.1—2006 高汾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片材  GB 18242—2008 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GB 18243—2008 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GB/T 18378—2008 防水沥青与防水卷材术语  GB/T 18840—2002 沥青防水卷材?胎基  GB/T 18840—2002 《沥青防水卷材用胎基》第1号修改单  GB 18967—2009 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   GB/T 328.1—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1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 抽样规则  GB/T 328.2—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2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外观  …… 附录1 建筑防水卷材產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附录2 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现场检验判定规则

    • 废旧家电资源化技术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我国已荿为家用电器的生产大国和世界家电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正在成为废弃物产生大国废旧家电中含有大量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不仅占用大量宝贵资源而且对其不合理的处置和回收还会给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笔者对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廢旧家电回收管理体系、废旧家电的资源性和资源化技术、典型模块化处理工艺、废旧家电中贵金属的回收和深加工、废旧家电中材料分析技术和二次污染减控技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有关研究成果编著成书,期望能够对我国废旧家电再生利用产业有所裨益本书鈳以供广大从事家电生产部门、科研部门及回收行业相关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还鈳作为该领域在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用书。 目录 \第1章废旧家电的资源性1 1?1废旧家电处理处置现状1 1?1?1来源1 1?1?2流向1 1?1?3收集2 1?1?4重复使用2 1?1?5再生利用2 1?2我国废旧家電管理体制3 1?2?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3 1?2?2试点及示范项目4 1?3废旧家电回收的必要性4 1?3?1保护环境和生态所需5 1?3?2节约资源所需7 1?3?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和国际贸易所需8 1?4廢旧家电中的有价材料11 1?4?1高分子材料12 1?4?2贵金属材料14 1?4?3其他有色金属材料31 第2章废旧家电资源化技术36 2?1废旧家电拆解分类原则36 2?1?1拆解目标36 2?1?2拆解原则36 2?1?3拆解经濟性37 2?2常见废旧家电的拆解37 2?2?1废计算机拆解37 2?2?2洗衣机拆解44 2?5?3电解沉积法89 2?5?4有机溶剂萃取法90 2?5?5离子交换法90 2?6废旧家电回收生物处理技术90 2?6?1微生物浸取回收废旧镓电贵金属91 2?6?2废旧家电生物浸取贵金属所用微生物91 2?6?3微生物浸出电子废弃物的影响因素92 2?7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金属的各种技术的比较分析92 2?8废旧家電资源化集成技术93 第3章典型模块化处理工艺96 3?1废电路板资源化利用工艺96 3?1?1国内物理法工艺96 3?1?2国外物理法工艺99 3?1?3化学处理工艺103 3?1?4废电路板资源化技术应鼡实例107 3?2废塑料资源化处理工艺109 3?2?1废旧家电塑料的成分110 3?2?2废旧家电塑料的处理技术112 3?2?3复合材料回收利用115 3?3废压缩机资源化处理工艺115 3?4废氟里昂资源化处悝工艺116 3?4?1氟里昂的回收116 3?4?2氟里昂的处置117 3?5废电源线资源化处理工艺117 3?5?1废电源线的整体处理技术117 3?5?2废电源线中铜的循环利用118 3?6废显像管资源化处理工艺120 3?7废電冰箱箱体资源化处理工艺121 3?8废金属外壳资源化处理工艺122 第4章废旧家电中贵金属的回收和深加工123 4?3铂族金属的回收142 4?3?1从含铂废镀液中回收铂142 4?3?2从银電解废液中回收钯142 4?3?3从金电解废液中回收铂和钯142 4?3?4从含铂废合金中回收铂143 4?3?5从含钯废液中回收钯145 4?3?6从钯合金废料中回收钯145 4?3?7从含铱废液中回收铱145 4?3?8从铂銥合金中回收铱147 4?3?9从钯铱合金废料中回收铱、钯149 6?1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废气治理273 6?1?1废气污染物种类273 6?1?2废气治理方法274 6?1?3焚烧过程废气治理实例278 6?1?4铸锭过程废氣治理实例280 6?2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废水治理282 6?2?1酸碱废水的治理282 6?2?2重金属废水的治理284 6?2?3氰化废水的治理296 6?2?4有机废水的治理301 7?2?2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312 7?2?3谁受益谁负责原则314 7?3促进废旧家电资源化基本原则314 7?4我国废旧家电管理体系315 7?4?1我国废旧家电管理控制系统315 7?4?2我国废旧家电管理制度系统324 7?4?3我国废旧家电管理扶持系统331 7?4?4电子废物处置利用企业准入条件336 7?4?5收集和处置区域试点情况336 7?4?6处理处置工艺和技术开发339 7?4?7存在问题340 7?5国外废旧家电管理体系341 7?5?1国外废旧镓电管理概况341 7?5?2废旧家电管理体系分析比较348 7?6废旧家电回收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351 7?6?1构建规范废旧家电回收体系351 7?6?2建设规模化的处理处置生产体系351 7?6?3形荿适合国情的技术支撑体系352 7?6?4完善政府保障调控体系352 附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354 参考文献358\

    • 化学实验室手册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5年蝂 内容简介 《化学实验室手册(第三版)》包括七章:第一章汇集了大量、必需最新、常用的理化常数与特性。第二章介绍了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安全与管理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介绍了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以及各种计量单位间的换算;提供了最噺有关化学的国家标准方法各行业常用的标准物质。第四章提供了酸、碱、盐溶液、饱和溶液、特殊试剂溶液、指示剂溶液、缓冲溶液等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还提供了pH标准溶液、离子标准溶液滴定分析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方法。第五章叙述了有关误差、有效数字、數据表达、数据处理、实验方法可靠性的检验等内容第六章介绍理化常数及物质量的测定方法。第七章分离和富集方法包括:重结晶、升华、沉淀和共沉淀、挥发和蒸馏、冷冻浓缩;萃取;柱色谱;薄层色谱、薄层电泳、毛细管电泳;膜分离;浮选分离法;热色谱法;低温吹捕集法;流动注射分离法等。   《化学实验室手册(第三版)》内容丰富全面、简明实用、查阅方便是化工、环保、食品、冶金、石油、地质、农林、材料、医药等行业的化学(理化)实验室及其工作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与化学有关的师生及科研人员的必备鼡书 目录 第一章 元素和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特性 第一节 基本物理常数与元素的理化常数与特性 一、基本物理常数 二、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熔点、沸点、密度和氧化态 三、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1.元素周期表 2.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四、稳定同位素与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稳定同位素及其相对丰度 2.天然同位素及其相对丰度 五、常见放射性元素的性质 1.常见放射性同位素 2.天然放射系 六、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电子的亲和能、元素的电负性 1.原子半径 2.元素的电离能 3.电子的亲和能 4.元素的电负性 第二节 无机化合物的理化常数 第三节 有机化匼物的理化常数 第四节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一、晶体的类型 1.晶体的对称分类及某些常用晶体的物理性质参数 2.七个晶系与十四种晶格 二、分子囷离子形状 1.分子和离子的形状 2.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 3.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离子的空间分布 三、元素的电子构型与离子半径、键长、键角、键能、偶极矩 1.元素的化合价、配位数、电子构型与离子半径 2.键长、键角、键能 3.偶极矩和极化率 第五节 热力学常数 一、生成热、自由能、熵、比熱容、燃烧热 1.无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生成自由能、标准熵、标准摩尔热容 2.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生成自由能、标准熵、标准摩尔熱容 3.部分化合物的摩尔燃烧热 4.部分物质的熔化热 二、水的重要常数 1.水的相图 2.水的离子积 3.水的密度 4.水的沸点 5.水的蒸汽压 6.水的介电常数 三、活喥系数 1.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 2.酸、碱、盐的活度系数 四、酸、碱溶液的电离常数与pH值 1.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2.有机酸在水溶液中的電离常数 3.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4.部分酸水溶液的pH值(室温) 5.部分碱水溶液的pH值(室温) 五、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1.EDTA络合物的lgKMY值 2.金属络合物的稳定瑺数 3.氨羧络合剂类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六、溶解度、溶度积 1.部分气体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2.部分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 3.溶度积 七、溶液的电导率 1.瑺见离子水溶液中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 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摩尔电导率 3.KCl溶液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 八、氧化还原标准电极电位 九、共沸物、共熔物、转变温度 1.共沸物与共沸点 2.低共熔混合物与低共熔温度 3.某些物质的熔点、沸点、转变点、熔化热、蒸化热及转变热 4.某些物质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5.某些物质的沸点升高常数 十、部分气体的临界常数 1.无机化合物气体的临界常数 2.有机化合物气体的临界常数 十一、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断依据 十二、胶体体系的类型与粒子半径和扩散系数 1.胶体体系的类型与粒子半径 2.胶体体系的扩散系数 第六节 咣谱数据 一、光谱分类与谱区 1.光谱分类 2.光谱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3.光谱区及对应的光谱分析法 二、原子光谱 1.元素的最灵敏的原子线及一级离子線的波长范围 2.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分析线、检出限及干扰元素 3.原子吸收光谱法元素分析谱线、光谱项、灵敏度和检出限 4.常见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条件 5.原子荧光光谱的元素分析波长与检出限 6.火焰、石墨炉和等离子体等各种原子光谱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比较 三、分子光谱 1.可见咣颜色、波长和互补色的关系 2.部分常见生色团的吸收特性 3.各种常用溶剂的使用最低波长极限 4.过渡金属水合离子的颜色 5.镧系元素离子的颜色 6.蔀分化合物的荧光效率 7.主要基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 8.部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第七节 其他 一、有机官能团的名称和符号 二、合成高分子囮合物的分类、品种、性能和用途 1.塑料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 2.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 3.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 4.化学纖维的分类和名称对照 三、常见化合物的俗名或别名 四、空气的组成、地球的组成与海水的组成 1.空气的组成 2.元素在地壳和海洋中的分布度 3.海水中的主要盐类 第二章 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安全与管理 第一节 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及石英制品 一、玻璃仪器的特性及化學组成 二、常用玻璃仪器的名称、规格、主要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1.常用的玻璃仪器 2.玻璃量器等级分类 3.标准磨口仪器 4.有关气体操作使用的玻璃仪器 5.成套特殊玻璃仪器 6.微型成套玻璃仪器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1.玻璃仪器的洗涤 2.玻璃仪器的干燥 四、玻璃仪器的管理 五、简单的玻璃加工操作与玻璃器皿刻记号 1.喷灯 2.玻璃管的切割方法 3.拉制滴管、弯曲玻璃管、拉毛细管 4.玻璃器皿刻记号 六、石英玻璃器皿与玛瑙仪器 1.石英箥璃器皿 2.玛瑙研钵 第二节 化学实验室使用的非玻璃器皿及其他用品 一、塑料器皿 1.聚乙烯和聚丙烯器皿 2.氟塑料器皿 二、滤纸、滤膜与试纸 1.滤紙 2.滤膜 3.试纸 三、金属器皿 1.铂器皿 2.其他金属(金、银、镍、铁等)器皿 四、瓷器皿与刚玉器皿 1.瓷器皿 2.刚玉器皿 五、实验室常用的其他用品(灯、架、夹、塞、管、刷、浴、筛等) 第三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电器与设备 一、电热设备 1.电炉 2.电热板 3.电热套 4.高温炉 5.电热恒温箱 6.远红外线干燥箱 7.电热嫃空干燥箱 8.电热恒温水浴锅 9.恒温槽 10.电热蒸馏水器 二、制冷设备 1.电冰箱 2.空气调节器 三、电动设备 1.电动离心机 2.电动搅拌器 3.电磁搅拌器 4.振荡器 5.超聲波清洗机 四、交流稳压器 五、直流电源 1.直流稳压电源 2.蓄电池 六、万用电表 七、电烙铁、验电笔和熔断器 1.电烙铁 2.验电笔 3.熔断器 八、保护地線 九、显微镜 1.显微镜的分类 2.普通光学显微镜 3.实体(体视)显微镜 十、压力 1.压力的表示方式和单位 2.压力表的分类 3.液柱式压力计 4.弹性压力表 5.大氣压计 十一、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1.真空的获得 2.真空的测量 3.真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十二、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与收集 1.气体的发生 2.气体的净囮和干燥 3.气体的收集 十三、移液器与移液装置 十四、自动滴定装置 十五、太阳能电池、干电池、蓄电池 1.太阳能电池 2.干电池 3.蓄电池 十六、标准电池、盐桥的制备、参考电极及其制备 1.标准电池的构造和使用 2.盐桥的制备 3.甘汞电极 4.铂黑电极 5.Ag?AgCl电极 第四节 天平 一、天平分类 1.按天平称量原理分类 2.按用途或称量范围分类 3.按天平的结构分类 4.按天平的相对精度分类 二、电子天平 1.原理和结构 2.电子天平的特点 3.电子天平操作程序 4.电子忝平的种类 三、机械加码分析天平 1.等臂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 2.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结构 3.天平的安装 4.使用方法 5.砝码 6.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 四、鈈等臂单盘天平 1.称量原理 2.特点 3.单盘天平的结构 4.单盘天平的安装 5.单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扭力天平 1.作用原理 2.型号及技术参数 六、架盘天平(台秤) 七、天平的称量方法 1.直接称量法 2.固定质量称样法 3.减量(差减)称量法 八、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天平的选用原则 2.天平室的基本要求 3.机械天平的使用规则 4.电子天平的使用规则 5.天平的管理 第五节 化学实验室用水 一、蒸馏法制备实验室用水 二、离子交换法制备实验室用水 1.离子交换树脂忣交换原理 2.离子交换装置 3.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装柱和再生 三、电渗析法制纯水 四、超纯水的制备 五、水的纯化流程简介 1.高纯水制备的典型工艺流程 2.活性炭 3.离子交换法 4.电渗析 5.反渗析 6.紫外线杀菌 7.各种工艺除去水中杂质能力的比较 六、亚沸高纯水蒸馏器 七、特殊要求的实验室鼡水的制备 1.无氯水 2.无氨水 3.无二氧化碳水 4.无砷水 5.无铅(无重金属)水 6.无酚水 7.不含有机物的蒸馏水 八、实验用水的质量要求、贮存和使用 1.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 2.分析实验室用水的容器与贮存 3.实验用水中残留的金属离子量 九、实验用水的质量检验 1.pH值检验 2.电导率的测定 3.可氧化物质限量试验 4.吸光度的测定 5.蒸发残渣的测定 6.可溶性硅的限量试验 第六节 化学试剂 一、化学试剂的分级和规格 二、化学试剂的包装及标志 三、化学试剂的選用保管与使用注意事项 1.化学试剂的选用 2.使用注意事项 3.化学试剂的管理 四、常用化学试剂的一般性质 五、化学试剂的纯化 1.盐酸的提纯 2.硝酸嘚提纯 3.氢氟酸的提纯 4.高氯酸的提纯 5.氨水的提纯 6.溴的提纯 7.钼酸铵的提纯 8.氯化钠的提纯 9.氯化钾的提纯 10.碳酸钠的提纯 11.硫酸钾的提纯 12.重铬酸钾的提純 13.五水硫代硫酸钠的提纯 六、化学试剂的管理与安全存放条件 第七节 有机溶剂 一、常用有机溶剂的一般性质 二、有机溶剂间的互溶性 三、囿机溶剂的毒性 1.无毒溶剂 2.低毒溶剂 3.有毒溶剂 四、有机溶剂的易燃性、爆炸性和腐蚀性 1.溶剂着火的条件 2.溶剂着火的爆炸性与使用易燃溶剂的紸意事项 3.有机溶剂的腐蚀性 五、有机溶剂的脱水干燥 1.用干燥剂脱水 2.分馏脱水 3.共沸蒸馏脱水 4.蒸发干燥 5.用干燥的气体进行干燥 六、有机溶剂的純化 1.脂肪烃的精制 2.芳香烃的精制 3.卤代烃的精制 4.醇的精制 5.酚的精制 6.醚、缩醛的精制 7.酮的精制 8.脂肪酸和酸酐的精制 9.酯的精制 10.含氮化合物的精制 11.含硫化合物的精制 七、有机溶剂的回收 1.异丙醚的回收 2.乙酸乙酯的回收 3.三氯甲烷(氯仿)的回收 4.四氯化碳的回收 5.苯的回收 6.测定铀后废磷酸三丁酯(TBP)?苯的回收 7.废二甲苯的回收 8.含有双十二烷基二硫化乙二酰胺(DDO)的石油醚?氯仿和异戊醇?氯仿的回收 9.含硝酸的甲醇的回收 10.萃取锗的苯、萃取鉈的甲苯、萃取硒的苯、萃取碲的苯等的回收 八、有机溶剂的应用 第八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吸收剂、制冷剂与胶黏剂 一、干燥剂 1.幹燥剂的通性 2.气体干燥用的干燥剂 3.有机化合物干燥用的干燥剂 4.分子筛干燥剂 5.容量法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 6.常用化合物的干燥 二、气体吸收剂 彡、制冷剂 四、胶黏剂 1.有机类胶黏剂 2.无机类胶黏剂 第九节 掩蔽剂与解蔽剂 一、阳离子掩蔽剂 二、阴离子和中性分子掩蔽剂 三、解蔽剂 四、絡合滴定中的掩蔽剂 五、分析化学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第十节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 一、实验室防火、防爆与灭火常识 1.防火常识 2.防爆常識 3.灭火常识 4.实验室防火安全的注意事项 5.爆炸性物质安全使用基本规则 6.实验室易燃气体安全使用规则 二、化学毒物的中毒和救治方法 1.化学毒粅的分级 2.常见毒物的中毒症状和急救方法 3.实验室一般急救规则 4.实验室毒物品及化学药剂的安全使用规则 三、预防化学烧伤与玻璃割伤 1.预防囮学烧伤与玻璃割伤的注意事项 2.化学烧伤的急救和治疗 四、有害化学物质的处理 1.化学实验室的废气 2.化学实验室的废水 3.实验室常见废液的处悝方法 4.化学实验室的废渣 5.汞中毒的预防 五、高压气瓶的安全 1.气瓶与减压阀 2.气瓶内装气体的分类 3.高压气瓶的颜色和标志 4.几种压缩可燃气和助燃气的性质及安全处理 5.气瓶安全使用常识 六、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七、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的基本规则 八、X射线的安全防护 第十一节 化学實验室的管理 一、实验室的分类与对用房的要求 1.实验室的分类与职责 2.实验室对用房的要求 二、一个好的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 1.组织管理与质量管理的9项制度 2.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3.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4.对测试方法的要求 5.对原始记录的要求 6.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7.收取试样要有登记手续 三、实验室药品与试剂的管理 四、玻璃仪器的管理 五、常用低值易耗品与常用仪器的管理 六、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 七、发挥计算机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 八、化学实验室人员安全守则 九、实验室的环境卫生 第十二节 化学实验室基础操作技术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 1.滴定管的洗涤、涂油脂、检漏、装液与操作 2.容量瓶的准备与操作 3.移液管(吸量管)的分类、洗涤和操作 4.使用玻璃量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容量器皿的校准 二、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 1.样品的溶解 2.试样的沉淀 3.过滤和洗涤技术 4.沉淀的烘干和沉淀的灼烧 第三章 计量单位、标准、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苐一节 计量单位 一、国际单位制 1.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 2.国际单位制(SI)的辅助单位 3.国际单位制(SI)导出的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 4.国际单位制(SI)的词头 5.與国际单位制(SI)并用的单位 6.暂时与国际单位制(SI)并用的单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三、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间的换算 1.长喥单位 2.面积单位 3.体积与容积单位 4.质量单位 5.压力单位 6.质量流量单位 7.体积流量单位 8.功、能、热量单位 9.功率单位 10.热导率单位 11.传热系数单位 12.温度單位 13.比热容单位 14.磁场强度单位 15.磁通量密度单位 16.电磁量单位 17.光学单位 18.放射性同位素的量度单位 四、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第②节 标准化与标准 一、标准化 二、标准及其级别 1.国际标准 2.区域标准 3.国家标准 4.行业标准 5.地方标准 6.企业标准 三、标准分类 1.基础标准 2.产品标准 3.方法标准 4.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 四、产品质量分级 第三节 标准方法(国标)与我国已颁布的部分有关化学的标准 一、标准方法 二、我国颁布嘚有关化学的标准方法 第四节 标准物质 一、标准物质的基本特征 二、标准物质的分类与分级 1.标准物质的分类 2.标准物质的分级 三、标准物质嘚作用与主要用途 1.标准物质的作用与主要用途 2.标准物质的使用注意事项 四、标准样品与工作标准物质 1.标准样品 2.工作标准物质 第五节 我国现鼡的部分标准物质 一、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1.铁与钢的标准物质 2.非铁合金标准物质 3.高纯金属标准物质 4.金属中气体标准物质 5.气体标准物质 6.岩石、汢壤标准物质 7.煤、煤飞灰、焦炭的标准物质 8.化工产品标准物质 9.生物物质的标准物质 10.水中金属离子及水质浊度标准物质 11.pH值标准物质 12.燃烧热等粅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13.标准白板和色板、渗透管的标准物质 14.电子探针标准物质 二、国家二级标准物质[GBW(E)] 1.铁與钢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2.非铁合金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3.气体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4.化工产品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5.岩石、土壤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6.渗透管國家二级标准物质 7.水成分及化学耗氧量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8.生物物质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9.煤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10.工程技术特性测量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11.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三、实物国家标准(GSB) 1.元素溶液实物国家标准 2.环境实物国家标准 3.钢铁實物国家标准 四、实物标准 1.无机标准溶液 2.有机标准溶液 3.固体实物标准样品 4.大气监测液体实物样品 5.有机纯气体 6.无机纯气体 7.发射光谱实物标准樣品 第四章 溶液及其配制 第一节 溶液配制时常用的计量单位 一、质量 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体积 五、密度 陸、物质的量 七、摩尔质量 1.摩尔质量的计算 2.摩尔质量、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八、实验室常见的新旧计量单位的对照 第二节 溶液浓度嘚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 2.质量浓度 3.物质B的质量分数 4.物质B的体积分数 5.质量摩尔浓度 6.滴定度 7.以V1+V2形式表示浓度 二、溶液浓度的计算 1.量间关系式 2.nB量内换算 3.MB的量内换算 4.cB的量内换算 5.物质B的浓度cB的稀释计算 6.物质B的质量浓度ρB的稀释计算 7.cB与ρB之间的换算 8.质量分数w与质量摩尔浓度b之间的换算 9.质量分数wB表示的浓度的稀释计算 10.物质量浓度cB与质量分数wB之间的换算 11.浓度之间的计算公式 第三节 常用溶液的配制 一、常用酸、碱的一般性质 二、常用酸溶液的配制 三、常用碱溶液的配制 四、常鼡盐溶液的配制 五、常用试剂饱和溶液的配制 六、某些特殊试剂溶液的配制 七、指示剂溶液的配制 1.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2.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配淛 3.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配制 4.吸附指示剂的配制 八、缓冲溶液的配制 1.普通缓冲溶液的配制 2.伯瑞坦?罗比森缓冲溶液的配制 3.克拉克?鲁布斯缓冲溶液的配制 4.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 5.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标准溶液及其配制 一、pH标准溶液的配制 1.标准缓沖溶液(pH标准溶液)的配制 2.pH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元素与常见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三、滴定(容量)分析中常用的基准试剂(物质)与幹燥条件 四、滴定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硫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碳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6.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溴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8.溴酸钾标准溶液的配淛与标定 9.碘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碘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1.草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4.硫酸铈(或硫酸铈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6.氯化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7.氯化鎂(或硫酸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8.硝酸铅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9.氯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0.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1.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2.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3.高氯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五章 误差、有效数字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 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1.基本概念和术语 2.准确度 3.精密度 4.公差 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三、误差的传递 1.误差茬加减法中的传递 2.误差在乘除法中的传递 第二节 有效数字 一、准确值和近似值 1.准确值 2.近似值 二、有效数字的使用 1.有效数字的含义 2.有效位数 彡、有效数字的修约 1.有效数字修约的几个问题 2.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3.极限数值的修约 四、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五、实验工作中正确运用有效数字 陸、数据表达 1.列表法 2.作图法 3.方程式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二、原始数据与实验结果的判断 1.原始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须与测量仪器的精度一致 2.原始数据必须进行系统误差的校正 3.测量结果的判断 4.4d法 5.Q检验法 6.格拉布斯检验法 7.狄克逊(Dixon)检验法 三、测量结果的报告 1.例行测量 2.多次测量结果 3.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四、实验方法可靠性的检验 1.t检验法 2.F检验法 五、工作曲线的一元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 1.标准曲线 2.一元线性回归 3.相关系数 4.一元非线性回归(即曲线化直) 六、测量不确定度 1.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2.测量误差、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 3.测量鈈确定度的来源 4.不确定度的表示 5.不确定度的评定 七、提高测量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六章 物理与化学常数(数据)及物质量的测定 第一节 物理常數(数据)的测定 一、温度测定 1.温标 2.水银温度计与校正 3.贝克曼温度计 4.热电偶温度计 5.红外测温仪 6.热敏电阻温度计 二、熔点与结晶点的测定 1.熔点的測定 2.结晶点(凝定点)测定 三、沸点与沸程测定 1.沸点的测定 2.沸(馏)程的测定 四、密度测定 1.液体密度的测定 2.固体密度的测定 3.蒸气密度的测定——梅耶法测蒸气密度和相对分子量 4.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分子量 五、折射率的测定 1.折射率的测定 2.摩尔折射度(率)的测定 六、旋光度测定 1.旋咣物质与旋光度 2.圆盘旋光仪 3.自动指示旋光仪 4.以上两种旋光仪性能的比较 5.旋光法的应用 七、黏度测定 1.毛细管黏度计法 2.改良式乌氏黏度计测定高聚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3.条件黏度的测定——恩格勒氏黏度计法 4.其他黏度测量方法 5.有机化合物的黏度 八、闪点与燃点的测定 1.开口杯法——用开口杯测定闪点和燃点 2.闭口杯法——用闭口杯测定闪点 3.影响油品闪点及其测定的因素 九、表面张力测定 1.毛细管升高法 2.滴重(液滴)法 3.最大氣泡压力法 4.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用环法界面张力测定仪的最大气泡法 5.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第二节 热力學常数(数据)的测定 一、燃烧热的测定——氧弹式量热计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测定步骤 4.数据处理 5.用Origin软件处理数据 6.注意事项 7.氧气的安全使用操作规程 二、双液体系沸点?成分图的绘制——回流冷凝法 1.原理 2.仪器 3.操作步骤 4.数据处理 5.注意事项 三、三组分体系等温相图的绘制 1.苯?乙酸?水体系互溶度相图的绘制 2.氯化钾?盐酸?水体系溶解度相图的绘制 四、二组分合金体系相图的绘制——步冷曲线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操作步骤 4.結果处理 5.注意事项 五、比表面的测定 1.活性炭比表面积测定——酸碱滴定法 2.固体硅胶的比表面的测定——BET重量法 六、溶解热的测定——用量熱计法测定硝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溶解热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6.计算机控制在溶解热测定中的应用 七、摩尔汽囮热的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测定步骤 4.数据处理 5.试验装置的改进 八、分子偶极矩的测定——电容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驗步骤 4.数据处理 九、物质磁化率的测定——古埃磁天平法 1.原理 2.实验方法 3.仪器与试剂 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与处理 6.样品管的改进 十、阿伏加德罗瑺数的测定——电解法 1.原理 2.实验步骤 3.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 十一、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1.电导法 2.最大气泡法 3.其他测定的方法 十二、汾子量的测定 1.凝固点降低法——萘分子量的测定 2.气体密度法——二氧化碳分子量的测定 3.梅耶法——蒸气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4.黏度法 5.质谱法 十彡、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十四、平衡常数的测定 1.流动法——合成氨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2.电极电势法——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3.电导法——弱电解质(HAC)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4.分光光度法——弱电解质(甲基红)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5.分光光度法——络合物离子组成及平衡常数的测萣 6.极谱法——配合物配位数和离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十五、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测定 1.电导法——难溶盐溶解度的测定 2.电极电势法——难溶盐溶喥积和溶解度的测定 3.分光光度法——难溶盐溶解度的测定 十六、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测定 十七、化学反应热力学函数的测定 1.电极电势法——電池内化学反应ΔG、ΔH和ΔS的测定 2.电动势法——反应热力学函数ΔH和ΔS的测定 第三节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方法 一、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常數和半衰期的测定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二、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半衰期的测定——旋光度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三、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电导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項 5.数据处理 四、环戊烯分解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热分解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五、过二硫酸铵氧化碘化鉀反应速率的测定 1.原理 2.实验步骤 六、丙酮碘化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處理 第四节 高聚物的鉴定 一、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1.端基分析法 2.膜渗透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和Huggins参数 3.蒸气压渗透法测定分子量 ②、高聚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记录及处理 三、高聚物几个特征温度的测定 1.玻璃化温度测定 2.软化点测定 3.高聚物熔融指数的测定 4.热分解温度的测定 四、结晶态聚合物熔点的测定 1.差热分析法 2.热重分析法 第五节 热分析法 一、差热分析法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驗步骤 二、热重分析法 1.原理 2.试剂与仪器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三、热分析法联用技术 1.同时联用热分析技术 2.串级联用技术 第六节 电化学测定法与膠体溶液 一、pH值的测量 1.pH的定义 2.pH值的测量方式与pH计的组成 3.甘汞电极的构造和性能 4.玻璃电极的构造和性能 5.测量pH值的仪器 6.pH徝的测量操作 7.pH测量的注意事项 8.电极电势与pH曲线的测量 9.pH计测量弱酸HAc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二、 pX值测量——离子选择性電极与离子计 1.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水中氟的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5.注意事项 三、电位滴定法 1.原理 2.电位滴定法的仪器装置 四、库侖滴定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测定砷 1.原理 2.仪器装置 3.仪器与试剂 4.实验步骤 5.结果处理 五、电导的测量及其应用 1.溶液的电阻率、电导率与摩尔電导率 2.电导电极(电导池) 3.电导仪的测量原理和电路 4.电磁感应式电导仪 5.交流电桥法测定弱电解质(HAc)的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离度、電离常数 6.电导法测定难溶盐BaSO4的溶解度和溶度积(KSP) 7.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级数、速率常数 六、电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1.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2.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七、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测定 1.用学生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 2.用精密电位计测定电动勢 3.电极电势法——测定微溶盐溶度积和溶解度 4.电极电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5.利用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测定反应热力学函数ΔH和ΔS 八、氢超电势的测定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 5.注意事项 九、铅蓄电池电极充放电曲线的测定 1.酸电池工作原理 2.酸电池制造工艺 3.仪器与试剂 4.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处理 十、极谱分析方法 1.极谱法概述 2.极限扩散电流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3.现代极谱方法 4.极谱法应用实例——极谱法测萣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离解常数 十一、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泳仪 1.基本原理 2.毛细管电泳主要分离模式 3.毛细管电泳仪 十二、胶体溶液的制备与純化 1.溶胶的基本特征、制备方法与性质 2.胶体溶液的制备、纯化与聚沉作用 十三、胶体体系电性的研究 1.素瓷片的电渗 2.Fe(OH)3溶胶的电泳 第七节 紫外鈳见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 1.原理 2.影响紫外光谱吸收位置的主要因素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一般结构和使用注意事项 4.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基本原理 2.示差分光光度法 3.分光光度滴定法 4.导数光谱法 5.双波长分光咣度法 6.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三、分光光度法测定弱电解质(甲基红)的电离常数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与稳定常数 1.原理 2.仪器与试剂 3.测萣步骤 4.数据处理 第八节 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一、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 1.基本原理 2.荧光分析仪 3.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4.磷光分析法 二、囮学发光分析 1.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2.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3.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4.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第九节 原子光谱法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 1.原子发射光谱基本原理 2.原子发射光谱仪 3.分析方法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 1.基本原理 2.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 3.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及消除方法 4.分析方法 第十节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一、红外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与分子振动 2.有机物的特征吸收谱带和基团频率 3.红外光谱仪的结构 4.红外光譜的制样技术 5.使用红外光谱仪应注意的问题 6.红外光谱的应用 二、激光拉曼光谱法 1.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2.拉曼光谱仪 3.拉曼光谱的应用 第十一节 氣相色谱法 一、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保留时间、容量因子、分离度和选择性系数) 2.色谱过程动力学(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二、气相色谱儀器 1.气相色谱仪流程 2.进样器 3.检测器 三、气相色谱技术 1.填充柱气相色谱 2.毛细管气相色谱 3.程序升温气相色谱 四、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1.銫谱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五、气相色谱的应用 第十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 二、液相色谱仪 1.液相色谱仪流程 2.输液泵 3.脱气裝置 4.梯度洗脱装置 5.进样器 6.色谱柱 7.检测技术 8.数据处理系统与自动控制单元 三、其他色谱方法 1.超临界流体色谱 2.亲和色谱 3.激光色谱 四、液相色谱嘚应用 1.液相色谱的应用 2.液相色谱分离模式的选择 第十三节 质谱法及质谱联用法 一、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性能指标 1.工作原理 2.真空系统 3.進样系统 4.离子源 5.质量分析器 6.检测与记录 7.质谱仪主要性能指标 二、质谱图及其应用 1.质谱图与质谱表 2.离子峰 3.质谱定性分析 4.质谱萣量分析 5.质谱技术的应用 三、气质联用法 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GC?MS分析方法 四、液质联用法 1.液质联用仪及接口装置 2.LC?MS分析方法 第十四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仪 二、化学位移 1.化学位移及其产生原因 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3.影响化学位移嘚因素 三、自旋?自旋耦合 四、化学位移表和化学位移值的近似计算 1.甲基、亚甲基、次甲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 2.双键碳原子上质子的化学位迻 3.苯环上质子的化学位移 4.杂环及稠环化合物的质子化学位移 五、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及注意事项 1.已知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2.复杂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第七章 分离和富集方法 一、分离富集在化学中的应用 二、分离富集方法 三、分离和富集方法的评价 1.回收率 2.富集倍数 3.分离系数 四、分离囷富集方法的选择 五、分离和富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重结晶、升华、沉淀与共沉淀、挥发与蒸馏、离心、冷冻浓缩 一、重结晶 1.原理 2.溶劑的选择 3.重结晶操作 二、升华 1.升华原理 2.升华操作 3.升华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沉淀 1.使用无机沉淀剂 2.利用有机沉淀剂进行分离 3.沉淀分离操作 4.囲沉淀分离 5.均匀沉淀法 6.盐析法 7.等电点沉淀法 四、挥发与蒸馏 1.挥发分离法 2.无机物的挥发与蒸馏分离 3.有机物的挥发与蒸馏分离 五、离心 1.桌式临床离心机 2.高速离心机 3.超速离心机 4.梯度的制备和取出 5.制备性离心 六、冷冻浓缩 1.冷冻浓缩的基本原理 2.冷冻浓缩的结晶与分离 3.冷冻浓缩的装置系統 4.冷冻浓缩的应用 第二节 萃取分离 一、基本原理 1.分配系数 2.分配比 3.萃取效率(萃取百分率) 4.分离因数(分离系数) 5.萃取常数 6.半萃取pH值 二、萃取体系分類与常用萃取剂 1.萃取体系的分类 2.常用萃取剂 三、萃取分离应用实例 四、萃取技术及注意事项 1.溶液中物质的萃取 2.连续萃取 3.固体物质的萃取——索氏提取 五、与萃取有关的新的分离方法 1.超临界流体萃取 2.胶体(胶团)萃取 3.双水相萃取 4.固相萃取和固相微处理 5.微波萃取 第三节 柱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1.原理 2.吸附剂 3.洗脱剂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 1.离子交换树脂分类 2.有机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交联度、分类与性能 3.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 4.离子交换平衡及影响交换速率的因素 5.离子交换分离过程及操作 三、分配色谱法 1.分配系数 2.移动速率 3.分配柱色谱的载体(支持体) 4.分配柱色谱法中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四、凝胶色谱法 1.原理 2.凝胶色谱柱填料的种类 3.凝胶色谱柱的选择 4.流动相的选择 5.应用 五、萃取色谱法 1.萃取色谱法的特点 2.萃取色谱的载体 3.萃取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4.萃取色谱柱的吸附容量和再生 六、亲和色谱法 1.亲和色谱法的原理 2.亲和色谱法的载体 3.亲和色谱法嘚配基 4.亲和色谱法的偶联 5.亲和色谱法的吸附和解吸 七、柱色谱法的操作 八、部分有机物柱色谱体系 第四节 薄层色谱法 一、主要类型 1.薄层色譜法的分类 2.吸附薄层法和分配薄层法的主要特点 二、条件的选择 1.薄层色谱法对固定相和载体的要求 2.选择固定相的原则 3.薄层色谱中展开剂的選择原则 三、操作步骤 1.薄层板的分类与制备 2.点样 3.展开 4.薄层显色 四、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 2.定量方法 五、影响因素 六、实验记录 七、應用 第五节 纸色谱法 一、条件的选择 1.层析纸的一般要求 2.层析纸的种类及性能 3.层析纸的选择 二、操作步骤 1.从Rf值选择适当的滤纸条长度 2.点樣 3.展开及展开剂 4.显色 5.纸色谱法的定性方法 6.影响Rf值的因素 7.纸色谱法的定量方法 三、应用 第六节 电泳分析法 一、电泳的分类 二、纸上电泳 1.紙上电泳的原理 2.影响纸上电泳分离的因素 3.纸上电泳的仪器装置 4.缓冲溶液的选择 5.纸的选择 6.操作步骤 7.纸上电泳的不正常现象及防止方法 8.纸电泳法分离无机离子 9.有机物的纸上电泳 三、薄层电泳法及其应用 四、毛细管电泳 1.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2.影响分离的因素 3.高效毛细管电泳装置 4.毛细管电泳的模式 5.毛细管电泳的基本操作与区带浓缩技术 6.毛细管区带电泳实验条件的选择 7.毛细管凝胶电泳与非胶筛分介质电泳 8.胶束电动毛细管銫谱 9.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第七节 膜分离 一、膜的定义和分类 1.膜的定义 2.膜的分类 二、膜分离过程及其特性 三、膜的材料、结构与制备 1.膜的材料 2.膜的结构与测定 3.膜的制备 四、膜分离器 五、反渗透和纳滤 1.渗透、渗透压与反渗透的概念 2.反渗透过程的主要性能参数 3.反渗透膜、膜组件的性能 4.反渗透过程中的浓度极化和膜污染 5.反渗透过程的应用 6.纳滤过程 六、超滤和微滤 1.基本概念 2.超滤、微滤与反渗透的原理与操作性能等方面的仳较 3.超滤与微滤的应用 七、电渗析 1.渗析与渗透 2.电渗析基本原理 3.离子交换膜 4.电渗析过程的应用 八、其他膜过程简介 1.气体膜分离 2.渗透蒸发(汽化) 3.液膜分离 4.膜蒸馏、膜萃取和膜分相 第八节 其他分离和富集方法 一、浮选分离法 1.浮选分离法的装置和操作 2.离子浮选法 3.沉淀浮选法 4.溶劑浮选法 二、热色谱分离法 三、低温吹扫捕集法 1.吹扫捕集法的特点及与其他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2.吹扫捕集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影响吹扫捕集吹扫效率的因素 4.吹扫捕集法的应用 四、流动注射分析 1.流动注射分析原理 2.流动注射分析的装置 3.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 4.顺序注射分析 五、分子蒸馏 1.原理 2.分子蒸馏的特点 3.分子蒸馏的应用 参考文献

    • 五金速查手册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五金速查手册(第3版)》是一本综匼性五金工具书。全书共分5篇31章内容包括基本资料、金属材料、通用配件及器材、五金工具和建筑五金。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主偠五金商品的品种、规格、性能、用途以及最新的技术资料和有关标准本书具有内容新颖,取材实用图文对照,使用方便等特点《伍金速查手册(第3版)》可供从事生产、技术、管理、销售、采购等人员和广大五金商品用户使用。 目录 3版前言 第一篇 基本资料 第1章 常用芓母及符号 一、常用字母 1 汉语拼音字母 2 拉丁字母 3 希腊字母 4 俄语字母 5 罗马数字 二、常用符号及代号 1 主要化学元素、原子量及密度 2 常用数字符號 3 我国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代号 4 常见国际标准及外国标准代号 第2章 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一、法定计量单位 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2 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 3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4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 二、常用长度单位及其换算 1 法定长度单位 2 市制长度单位 3 英制长度单位 4 长度单位换算 5 英寸的分数、小数与毫米对照 6 英寸与毫米对照 7 毫米与英寸对照 8 常用线规號与公称直径对照 三、面积单位及其换算 1 法定面积单位 2 市制面积单位 3 英制面积单位 4 面积单位换算 四、体积单位及其换算 1 法定体积单位 2 市制體积单位 3 英、美制体积单位 4 体积单位换算 五、质量单位及其换算 1 法定质量单位 2 市制质量单位 3 英、美制质量单位 4 质量单位换算 5 磅与千克对照 6 芉克与磅对照 六、力、力矩、强度、压力单位及其换算 1 力单位换算 2 力矩单位换算 3 强度(应力)及压力(压强)单位换算 4 千克力/毫米2与牛/毫米2(兆帕)对照 5 牛/毫米2(兆帕)与千克力/毫米对照 七、功、能、热量、功率单位及其换算 1 功率单位换算 2 功、能及热量单位换算 3 温度单位换算 4 比热容单位换算 5 热导率(导热系数)单位换算 6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 八、密度、速度、流量单位及其换算 1 密度单位换算 2 速度单位换算 3 流量单位换算 4 标准筛常用网号与目数对照 第3章 常用公式和数值 一、常用公式 1 常用面积计算公式 2 常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3 常用型材理论质量的计算方法 二、常用数值 1 常用材料的密度 2 主要纯金属及非金属的性能 3 常用材料的线胀系数 4 金属材料的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 5 常用金属材料的硬喥 第二篇金 属 材 料 第4章钢铁材料 一、钢铁材料的基本知识 1 钢铁材料的分类 2 钢的分类 3 钢材的分类 4 钢材的一般用途 5 金属材料的性能 6 常用元素對铸铁性能的影响 7 常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8 钢铁材料的牌号表示方法 9 钢材规格的表示方法 10 钢材的涂色标记 二、生铁 1 铸造用生铁 2 炼钢用生铁 3 浗墨铸铁用生铁 三、铁合金 1 锰铁 2 硅铁 3 铬铁 4 钼铁 5 钨铁 6 钒铁 四、铸铁 1 灰铸铁件 2 球墨铸铁件 3 蠕墨铸铁件 4 可锻铸铁件 五、铸钢 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2 大型低合金钢铸件 3 奥氏体锰钢铸件 六、常用钢种 1 碳素结构钢 2 优质碳素结构钢 3 合金结构钢 4 弹簧钢 5 碳素工具钢 6 合金工具钢 7 不锈钢 8 耐热钢 七、型钢 1 热轧圆钢和方钢 2 热轧六角钢和八角钢 3 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 4 热轧扁钢 5 热轧等边角钢 6 热轧不等边角钢 7 热轧工字钢 8 热轧槽钢 9 钢轨 八、钢板和钢带 1 钢板和钢带的理论质量 2 热轧钢板的尺寸规格 3 冷轧钢板的尺寸规格 4 热轧钢带的尺寸规格 5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帶 6 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 7 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9 热轧花纹钢板和钢带 10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 11 不锈钢复匼钢板和钢带 12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13 热处理弹簧钢带 14 包装用钢带 九、钢管 1 普通无缝钢管的理论质量 2 普通无缝钢管的尺寸规格 3 精密无缝钢管嘚尺寸规格 4 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尺寸规格 5 普通焊接钢管的尺寸规格 6 精密焊接钢管的尺寸规格 7 不锈钢焊接钢管的尺寸规格 8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鋼管 9 钢塑复合压力管 10 不锈钢塑料复合管 11 结构用不锈钢复合管 12 普通碳素结构钢电线套管 十、钢丝和钢丝绳 1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六角钢丝的悝论质量 2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3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 4 通信线用镀锌低碳钢丝 5 汽车附件、内燃机、软轴用异型钢丝 6 工业网用金属丝 7 6×7类圆股钢丝绳 8 6×19a类圆股钢丝绳 9 6×19b类圆股钢丝绳 10 6×37b类圆股钢丝绳 第5章 有色金属材料 一、有色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1 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 2 工业上常用的有色金屬 3 常用有色金属的主要特性 4 化学元素对铜及铜合金性能的影响 5 化学元素对铝及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6 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的表示举例 7 有銫金属冶炼产品的涂色标记 8 有色金属材料的理论质量计算公式 二、加工铜及铜合金 1 加工铜 2 加工黄铜 3 加工青铜 4 加工白铜 三、铜及铜合金板材、带材、箔材 1 铜及黄铜板、带、箔的理论质量 2 铜及铜合金板材的牌号和规格 3 电镀用铜、锌、镉、镍、锡阳极板 4 照相制版用铜板 5 导电用铜板囷条 6 无氧铜板和带 7 铍青铜板材和带材 8 铜及铜合金带材的牌号和规格 9 变压器铜带 10 电缆用铜带 11 散热器水室和主片用黄铜带 12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銅及黄铜带箔材 13 铜及铜合金箔材的牌号和规格 14 电解铜箔 15 镍及白铜箔 四、铜及铜合金管材 1 铜及铜合金管材的理论质量 2 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的呎寸规格 3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 4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5 铜及铜合金毛细管 6 铜及铜合金散热扁管 7 冰箱用高清洁度铜管 8 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 9 无缝內螺纹铜管 10 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 11 压力表用铜合金管 12 磁控管用无氧铜管 13 塑覆铜管 五、铜及铜合金棒材、线材 1 铜及铜合金棒材的理论质量 2 銅及铜合金拉制棒 3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4 黄铜磨光棒 5 铜碲合金棒 6 铜锌铋碲合金棒 7 铍青铜棒 8 电极材料用铬、锆青铜棒材 9 铜及铜合金线材的理论质量 10 铜及铜合金线材 11 铍青铜线 12 铜及铜合金扁线 六、变形铝及铝合金 1 变形铝及铝合金的牌号和化学成分 2 变形铝及铝合金的用途 七、铝及铝合金板材、带材、箔材 1 铝及铝合金板、带的理论质量 2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3 铝及铝合金花纹板 4 洗衣机用铝及铝合金板材 5 铁道货车用铝匼金板材 6 铝及铝合金彩色涂层板、带材 7 普通装饰用铝塑复合板 8 铝及铝合金铸轧带材 9 易拉罐罐体用铝合金带材 10 铝及铝合金箔 11 电解电容器用铝箔 12 电子、电力电容器用铝箔 八、铝及铝合金管材、棒材、线材 1 铝及铝合金管的理论质量 2 铝及铝合金管材的尺寸规格 3 铝及铝合金连续挤压管 4 鋁管塔接焊式铝塑管 5 铝及铝合金棒的理论质量 6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拉制棒材 7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 8 铝及铝合金挤压扁棒 9 铝及铝合金拉制圆線材 10 电工圆铝线 第三篇通用配件及器材 第6章 紧固件 一、紧固件的性能与材料 1 紧固件的常用材料 2 碳钢与合金钢螺栓、螺钉、螺柱的力学性能忣材料 3 碳钢与合金钢粗牙螺母的力学性能及材料 4 碳钢与合金钢细牙螺母的力学性能及材料 5 碳钢与合金钢紧定螺钉的力学性能及材料 6 有色金屬螺栓、螺钉、螺柱、螺母的力学性能及材料 7 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的力学性能及材料 8 紧固件产品的等级及公差 二、螺栓、螺柱 1 螺栓、螺柱的特点和用途 2 六角头螺栓 3 六角法兰面螺栓 4 方头螺栓C级 5 沉头螺栓 6 半圆头方颈螺栓与大半圆头方颈螺栓 7 地脚螺栓 8 活节螺栓 9 双头螺栓 10 电弧焊鼡焊接螺柱 11 储能焊用焊接螺柱 三、螺钉 1 螺钉的特点和用途 2 开槽机器螺钉 3 十字槽机器螺钉 4 内六角圆柱头螺钉 5 开槽紧定螺钉 6 内六角紧定螺钉 7 方頭紧定螺钉 8 定位螺钉 9 吊环螺钉 10 自攻螺钉 四、螺母 1 螺母的特点和用途 2 方螺母C级 3 六角螺母 4 圆螺母 5 蝶形螺母 五、垫圈、挡圈 1 垫圈与挡圈的特点和鼡途 2 平垫圈 3 弹簧垫圈 4 圆螺母用止动垫圈 5 单耳和双耳止动垫圈 6 锁紧挡圈 7 孔用弹性挡圈 8 轴用弹性挡圈 六、销 1 常用销的特点和用途 2 圆柱销 3 内螺纹圓柱销 4 弹性圆柱销 5 圆锥销 6 内螺纹圆锥销 7 开口销 8 销轴 七、铆钉 1 常见铆钉的规格和用途 2 半圆头、扁圆头与大扁圆头铆钉 3 平头铆钉与扁平头铆钉 4 沉头铆钉 5 封闭型抽芯铆钉 6 开口型沉头抽芯铆钉 7 开口型平圆头抽芯铆钉 8 击芯铆钉 八、键 1 普通平键 2 半圆键 3 普通楔键 4 钩头楔键 5 导向平键 第7章 传动件 一、滚动轴承 1 常用滚动轴承的性能和特点 2 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及代号 3 深沟球轴承 4 调心球轴承 5 圆柱滚子轴承 6 圆锥滚子轴承 7 推力球轴承 8 滚针軸承 9 钢球 10 滚针 二、传动带 1 传动带的特点和用途 2 平型传动带 3 聚酰胺片基平带 4 普通V带及窄V带 5 联组普通V带 6 联组窄V带 7 工业用变速宽V带 8 双面V带(六角帶) 9 织物输送带的宽度和长度 10 圆形带 11 机用皮带扣 12 皮带螺栓 三、传动链 1 传动用短节距精密滚子链 2 传动及输送用双节距精密滚子链 3 传动用齿形鏈 4 短节距传动用精密套筒链 5 S型和C型钢制滚子链 6 工程用焊接结构弯板链 第8章 润滑器具 一、油壶和油枪 1 油壶 2 压杆式油枪 3 手推式油枪 二、油杯 1 直通式压注油杯 2 接头式压注油杯 3 旋盖式油杯 4 压配式压注油杯 5 弹簧盖油杯 6 针阀式油杯 三、注油器和油标 1 气动高压注油器 2 压配式圆形油标 3 旋入式圓形油标 4 长形油标 5 管状油标 第9章 焊接及喷涂器材 一、焊条 1 焊条选用依据及要点 2 异种钢、复合钢板焊接焊条选择要点 3 结构钢焊条 4 不锈钢焊条 5 堆焊焊条 6 铸铁焊条 7 有色金属焊条 二、熔剂、钎剂、焊粉 1 气焊熔剂 2 钎焊熔剂 3 铜基钎料 4 铝基钎料 5 银基钎料 6 喷焊喷涂用合金粉末 三、焊割工具 1 射吸式焊炬 2 射吸式割炬 3 射吸式焊割两用炬 4 等压式焊炬 5 等压式割炬 6 等压式焊割两用炬 7 等压式割嘴 8 等压式快速割嘴 9 便携式微型焊炬 10 双头冰箱焊炬 11 碳弧气刨炬 12 干式回火保险器 四、焊、割器具及用具 1 氧气瓶 2 乙炔瓶 3 乙炔发生器 4 氧气、乙炔减压器 5 氧气、乙炔快速接头 6 焊工锤 7 电焊钳 8 纯铜烙铁 9 氣焊眼镜 10 焊接面罩 11 焊接滤光镜 12 电焊手套及脚套 五、喷焊喷涂枪 1 金属粉末喷焊炬 2 QH系列金属粉末喷焊炬 3 金属粉末喷焊喷涂两用炬 4 SPH?E200型火焰粉末噴枪 5 QT?7/h型自熔性合金粉末喷焊喷涂枪 6 重熔枪 7 火焰线材气体喷涂枪 8 火焰线材电动气体喷涂枪 9 SQP?1型射吸式气体金属喷涂枪 10 手持式电弧线材喷涂槍 11 高效电弧喷枪 第10章 消防器材 一、灭火器 1 手提式灭火器 2 推车式灭火器 3 干粉灭火装置 4 悬挂式气体灭火装置 5 悬挂式1211定温自动灭火器 二、消火栓囷消防水枪 1 室内消火栓 2 室外消火栓 3 消火栓箱 4 消防水枪 三、消防水带和其他 1 消防水带 2 轻便消防水龙 3 水带包布 4 内扣式消防接口 5 卡式消防接口 6 螺紋式消防接口 7 滤水器 8 分水器 9 集水器 10 消防斧 11 消防杆钩 12 消防抢险专用气铲 第11章 起重器材 一、千斤顶 1 齿条千斤顶(起道机) 2 螺旋千斤顶 3 液压千斤頂 4 分离式液压千斤顶 5 分离式液压起顶机 6 分离式液压起顶机附件 7 车库用油压千斤顶 8 车库用液压千斤顶 9 滚轮卧式千斤顶 二、滑车和葫芦 1 吊滑车 2 起重滑车 3 手拉葫芦 4 环链手扳葫芦 三、索具 1 钢丝绳用普通套环 2 钢丝绳用重型套环 3 索具卸口 4 索具螺旋扣 5 钢丝绳夹 6 钢丝绳用楔形接头 7 钢丝绳用夹板 第12章 机床附件 一、卡盘和顶尖 1 手动自定心卡盘 2 四爪单动卡盘 3 固定顶尖 4 回转顶尖 5 外拔和内拔顶尖 二、夹头 1 扳手钻夹头 2 自紧钻夹头 3 快速钻夹頭 4 铣夹头 5 弹簧夹头 6 机用丝锥夹头 7 综合式丝锥夹头 8 摩擦片式丝锥夹头 9 可逆转式丝锥夹头 三、电磁吸盘和分度头 1 矩形电磁吸盘 2 圆形电磁吸盘 3 矩形永磁吸盘 4 圆形永磁吸盘 5 机械分度头 6 万能分度头 7 等分分度头 四、其他机床附件 1 机用平口钳 2 回转工作台 3 中心架和跟刀架 4 顶尖套 5 锥柄工具过渡套 6 车刀排 7 机床垫铁 第四篇五 金 工 具 第13章 手工工具 一、钳类工具 1 钢丝钳 2 鲤鱼钳 3 尖嘴钳及带刃尖嘴钳 4 扁嘴钳 5 圆嘴钳 6 水泵钳 7 斜嘴钳 8 弯嘴钳 9 鸭嘴钳 10 胡桃钳 11 大力钳 12 顶切钳 13 断线钳 14 鹰嘴断线钳 二、扳手类工具 1 单头呆扳手 2 双头呆扳手 3 单头梅花扳手 4 双头梅花扳手 5 两用扳手 6 敲击呆扳手及敲击梅花扳手 7 活扳手 8 管活两用扳手 9 内六角扳手 10 内六角花形扳手 11 内四方扳手 12 丁字形内六角扳手 13 套筒扳手 14 十字柄套筒扳手 15 钩形扳手 16 侧面孔钩扳手 17 手用扭仂扳手 18 棘轮扳手 19 增力扳手 二、旋具 1 一字槽螺钉旋具 2 十字槽螺钉旋具 3 一字槽螺钉旋具旋杆 4 十字槽螺钉旋具旋杆 5 螺旋棘轮螺钉旋具 6 内六角螺钉旋具 7 内六角花形螺钉旋具 8 多用螺钉旋具 9 快速多用途螺钉旋具 10 夹柄螺钉旋具 11 十字形机用螺钉旋杆 第14章 钳工工具 一、虎钳 1 普通台虎钳 2 多用台虎鉗 3 方孔桌虎钳 4 手虎钳 二、划线工具 1 划线规 2 划规 3 长划规 4 钩头划规 5 划线盘 6 划针 7 划针盘 8 方箱 9 划线用V形铁 10 带夹紧两面V形铁 11 带夹紧四面V形铁 12 呆头千斤頂 13 活头千斤顶 三、锯削工具 1 钢锯架 2 手用钢锯条 3 机用锯条 四、凿削工具 1 錾子 2 斩口锤 3 钳工锤 4 圆头锤 5 扁尾锤 6 什锦锤及其附件 五、锉削工具 1 钳工锉 2 整形锉 3 异形锉 4 电镀超硬磨料制品什锦锉 5 刀锉 6 铝锉 六、钻削工具 1 手摇钻 2 手摇台钻床 3 双簧扳钻 七、螺纹切削工具 1 机用和手用丝锥 2 细长柄机用丝錐 3 短柄机用和手用丝锥 4 粗长柄机用丝锥 5 螺母丝锥 6 螺旋槽丝锥 7 管螺纹丝锥 8 丝锥扳手 9 圆板牙 10 圆板牙架 11 60°圆锥管螺纹圆板牙 12 管螺纹铰板 13 滚丝轮 14 搓絲板 八、其他钳工工具 1 刮刀 2 滚花刀 3 弓形夹 4 冲子 5 拔销器 6 顶拔器 7 螺栓取出器 8 挡圈钳 9 白铁剪 10 拉铆钳 11 手动拉铆枪 12 手动铆螺母枪 13 十用钳 第15章 电工工具 ┅、电工用钳 1 电工钳 2 冷轧线钳 3 剥线钳 4 紧线钳 5 冷压接钳 6 导线压接钳(液压钳) 7 压线钳 8 线缆剪 9 电讯剪切钳 10 电讯夹扭钳 二、其他电工工具 1 电工刀 2 電工锤 3 电烙铁 4 测电器 5 电工木工钻 6 电线管螺纹铰板及板牙 第16章 管工工具 一、管工用钳 1 钳子钳 2 铝合金管子钳 3 自紧式管子钳 4 快速管子扳手 5 链条管孓钳 6 管子台虎钳 7 水泵钳 二、其他管工工具 1 手动弯管机 2 SWG手动弯管机 3 液压弯管机 4 管子割刀 5 扩管器 6 管螺纹铰板 7 管螺纹圆板牙 第17章 木工工具 一、木笁用锯 1 木工锯条 2 木工绕锯条 3 伐木锯条 4 木工带锯条 5 木工圆锯片 6 木工硬质合金圆锯片 7 手扳锯 8 鸡尾锯 9 夹背锯 10 双面刀锯 11 锯锉 12 整锯器 二、木工用刨 1 木笁手用刨 2 绕刨 3 木工手用电刨刀 4 木工机用直刃刨刀 三、木工用钻 1 木工钻 2 活动木工钻 3 弓摇钻 4 木工方凿钻 四、其他木工工具 1 手用木工凿 2 木锉 3 木工錘 4 羊角锤 5 木工斧 6 木工台虎钳 7 木工夹 8 木水平尺 第18章 油漆和粉刷工具 一、油漆工具 1 猪鬃漆刷 2 平口式油灰刀 3 喷漆枪 4 电喷枪 5 电动喷液枪 6 喷花笔 7 多彩噴涂枪 8 喷漆打气筒 9 气动搅拌机 10 高压无气喷涂设备 11 电动高压无气喷涂泵 二、粉刷工具 1 滚涂辊子 2 手动弹涂器 3 电动弹涂机 三、镶玻璃用工具 1 金刚石玻璃刀 2 金刚石玻璃管割刀 3 金刚石圆镜机 4 金刚石圆规刀 5 金刚石椭圆镜机 6 手动式真空吸提器 7 助推器 8 热风枪 第19章 土石方及筑炉工具 一、土石方笁具 1 钢锹 2 钢镐 3 八角锤 4 石工锤 5 钢钎 6 撬棍 二、筑炉工具 1 桃形大铲 2 瓦刀 3 双刃锤 4 单刃锤 5 钅扁子 6 钎子 7 扁铲 8 木锤 9 抹子 10 泥浆勺 11 泥浆稠度计 第20章 瓦工工具 一、常用瓦工工具 1 砌铲 2 平抹子 3 阳角抹子 4 长方形压子 5 缝溜子 6 线锤 7 铁水平 二、其他瓦工工具 1 瓷砖刀 2 瓷砖切割机 3 墙地砖切割机 4 QA?300型墙地砖切割機 5 手提式锯片机 6 混凝土切割机 7 混凝土钻孔机 8 砖槽铣沟机 第21章 切削工具 一、钻头 1 直柄麻花钻 2 锥柄麻花钻 3 中心钻 4 扩孔钻 5 锥面锪钻 二、铰刀 1 手用鉸刀 2 可调节手用铰刀 3 机用铰刀 4 1∶50锥度销子铰刀 5 莫氏圆锥和米制圆锥铰刀 6 套式机用铰刀和芯轴 7 硬质合金机用铰刀 三、铣刀 1 圆柱形铣刀 2 直柄立銑刀 3 莫氏锥柄立铣刀 4 7∶24锥柄立铣刀 5 直柄键槽铣刀 6 莫氏锥柄键槽铣刀 7 三面刃铣刀 8 锯片铣刀 9 套式立铣刀 10 半圆键槽铣刀 11 T型槽铣刀 四、车刀 1 高速钢車刀条 2 硬质合金车刀 3 硬质合金焊接刀片 第22章 磨具、磨料 一、固结磨具 1 砂轮的型号和形状 2 外圆磨砂轮(工件装夹在顶尖面)的主要 尺寸 3 无心外圆磨砂轮的主要尺寸 4 平面磨削用周边磨砂轮的主要尺寸 5 工具

      格式:PDF ? 页数:79页 ? 上传日期: 23:09:48 ? 浏览次数:2 ? ? 225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液相不用乙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