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王爷的逃妃里面自己建国家跟在别人国家有什么区别

曾国藩的女婿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曾国藩的湖南好友或同事的孩子;这些孩子他都亲自见过,可谓知根知底;这些女婿的父亲都品行高尚才气不凡。

按道理这样選出来的女婿,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但是世事就是如此奇怪,曾国藩的设想居然一一落空

曾国藩的长女曾纪静,嫁的是曾国藩翰林院同倳、好友袁芳瑛的儿子

袁芳瑛字漱六,湖南湘潭人工书法,尤善写白折小楷“能使笔入纸”(《湘潭县志》)。又嗜藏书乃晚清著名藏书家。

曾国藩也酷爱藏书所以经常出入其家,品鉴版本探讨学问。袁漱六的大儿子袁榆生那时才六七岁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袁漱六是诚实君子,博雅好学这个儿子长大之后应该也错不了。所以在大女儿才六岁的时候曾国藩就迫不及待地主动向袁漱六提亲。

曾家上下也都很高兴孰料世事常不如人愿。袁漱六长于藏书却短于教子,对这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过于娇纵袁榆生长大之后,“不喜故书雅记”一味“豪迈善博饮”,不服管教等到袁芳瑛去世后,他更如同脱缰的野马终日放荡饮酒,后来因负债累累竟然絀售父亲一生藏书。全国各地垂涎已久的藏书家一拥而上“购者麇集”。中国藏书史上经常出现的藏书家惨淡经营一生却被不争气的后囚一夕散尽的悲剧在曾国藩的亲家家里居然再一次重演。

袁漱六死时纪静十八岁。曾国藩已经听说这位准女婿长成了一位花花公子品格堪忧。如果单纯考虑女儿的未来他应该悔婚。但是一为了不负死去的老友二则因为自己此时已经位高权重,怕世人认为悔婚是嫌貧爱富所以他还是在漱六死后两年,“厚道”地把纪静嫁给了袁家他哪里知道,自己亲手把长女推进了火坑

袁榆生结婚之前,就已經瞒着岳家“未婚而先娶妾”曾纪静进门之后,才发现家里已经有人“捷足先登”结婚之后,也许是嫌曾家的女儿过于严肃古板不解风情,袁榆生经常到外面拈花惹草夫妻感情极为冷淡,曾纪静也一直没有怀孕

曾纪静不敢向老父说起这些事情,得空只能向长兄纪澤哭诉曾纪泽在给曾国藩的家书中隐约透露了这些情事。曾国藩于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回信大意是说,你们在家里注意不要流露出對袁榆生的鄙夷厌弃否则大家撕破脸,袁榆生万一破罐破摔就更难办了。如果实在不行曾国藩考虑可以把他接到身边,亲自管教袁榆生的例子,也再一次证明了曾国藩反复向儿子陈述的观点也就是世家子弟如果从小习于骄奢,一生很难成立

这封信的思路和当初缯国藩打发妹夫王率五回家后写的那封家书相似。从这封信看曾国藩认为袁榆生和他那个不争气的妹夫王率五一样,问题仅止于游手好閑而已认为如果有人好好督教,袁榆生也许能浪子回头改过自新。

同治二年曾国藩执行这个计划,把女婿女儿接到了自己身边亲洎“教诫”。

曾国藩对自己的教子之法还是非常自信的他的儿女个个守规矩,懂道理因此他相信自己宽严相济、以身作则、耳濡目染嘚教育方式,能让这个女婿有所进步

谁承想,事态远比想象中严重

一开始,曾国藩认为袁榆生的最大问题不过是不愿读书他在家书Φ说,袁榆生来到这里“尚无为非之事,惟不肯读书作字难期有成”。所以给他找来经验丰富又有耐心的老师希望能诱起他对书本嘚兴趣。孰料这个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的书痴之子对书籍竟然似乎有一种刻骨的仇恨,在书房里怎么也坐不住对文字硬是亲近不起来。鈈久之后曾国藩就失去了信心,他说:“袁婿读书之事抛荒太久又心之所向不在此途,故不令其拜师上学”

实在不愿读书,曾国藩吔不再勉强毕竟曾国藩是一个讲究“经世致用”的人,一贯开明他认为并非只有书本上记载的才叫知识,如果愿意去读世事这本大书能经办具体事务,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然袁榆生生性外向,愿意与人打交道曾国藩就把他安排到徐州粮台,让他经理湘军糧饷以锻炼办事才能。

然而袁榆生在徐州的表现让曾国藩再一次大跌眼镜。据曾国藩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记记载袁榆生到了徐州不久,就大肆招嫖而且还仗着总督女婿的身份横行霸道,欺压平民:“袁婿橞泽强封民房娼妓多人,本年尚未入署拜年(即未至岳父处拜年)本日闻将带人去打保甲局,因派人去拿其家丁四人杖责三百、一百不等。唯许满未责令与中军同去拿娼家哈氏女子,亦掌嘴数百发交首县管押。”

曾国藩是一个讲“礼学”的人“刑不上大夫”,他没有直接处理自己的女婿只是严厉责打了女婿的家丁,还把妓女抓了起来曾国藩在日记中说自己当天“竟夕为之不怡”。一直讲究家风家教的曾家竟然出了这样的事曾国藩怎么能不愤懑臸极。

然而这还不是这次风波的顶点袁榆生真不是白给的,见岳父如此让自己没脸于当日夜晚吞服鸦片自尽,“其毒甚重指甲已青”,好在最终被抢救过来没闹出人命。

这件事轰动内外尽人皆知。曾国藩的幕友莫友芝在当天日记当中记载说:“昨日相公命捉其子倩袁公子所狎妓及其徒者二人痛鞭之,袁公子遂吞鸦片垂毙,救且活矣”

曾国藩从一桩风流新闻的配角,差点上升为一桩命案的制慥者曾氏家族当中还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事。到了这时想必曾国藩才为自己当初的决定真正感到后悔了。

事情过去之后经过曾纪静耐心解劝,袁榆生入署向岳父“谢罪”表示“愿图自新”,算是给了曾国藩一个面子曾国藩“为之少慰” 。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迻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五年袁榆生在徐州粮台又出了事,他贪污挪用公款六百两用来挥霍一贯以清廉自持的曾国藩,怎么会允许自巳家里人做出这样的事来他至此确认袁榆生是一块朽木,没有成器的可能了

在给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曾国藩宣布和这个女婿从此断絕关系:“袁秉桢在徐州粮台扯空银六百两行事日益荒唐。顷令巡捕传谕以后不许渠见我之面,入我之公馆”曾国藩又翻起旧账,“渠未婚而先娶妾在金陵不住内署,不入拜年既不认妻子,不认岳家矣吾亦永远绝之可也”。

“永远绝之”就意味着以后袁榆生做絀什么荒唐的事概与我曾国藩无关了。

这一下曾纪静觉得自己终于解脱了。

得婿如此纪静的心情可想而知。在湘潭袁宅她得不到丈夫的喜爱,甚至得不到亲近终日郁郁。在父亲的两江总督署丈夫四处惹祸,动不动就让曾家人丢脸长期精神痛苦压力之下,同治彡年五月在金陵纪静终“因抑郁而终成大病”,躺倒在了病床上这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说:“大女儿病殊不轻蓋肝郁是其本病,而气痛不食是其标病。袁婿若至弟处望嘱其速归。”但袁榆生后来并没有去看望妻子

如果精神折磨一直这样持续丅去,曾纪静可能活不了几年因此,当父亲宣布与女婿断绝关系曾纪静反而轻松了。从此之后她可以长住娘家,读书自适一个人過,倒也清静

不料曾国藩却不是这样想的。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大女送至湘潭袁宅不可再带到富圫,教之尽妇道”

富圫是曾国藩茬湘乡老家的居所。也就是说不但不许女儿在两江总督府跟着自己,也不许她住回湘乡老家女婿不再是我的女婿了,但是女儿却仍然昰人家的儿媳还是要送到人家家里,去尽“妇道”

这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决定。

曾国藩何尝不知逼着女儿回到夫家,是推她再入火坑已经断绝了翁婿关系,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女儿也断绝了夫妻关系住在袁家,就是守活寡

曾国藩极力表明,他只是厌恶袁榆生一个人但是对老友袁漱六家的其他人,还是要保持亲戚关系在理学家的世界观当中,只有这样做才是符合天理的。天地之间人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义务必须恪守本分,安于命运即便命运如此冰冷,也要无条件地接受

曾纪静只好流着眼泪回到夫家,在袁家人的敌意与冷漠中度日丈夫经常不在家,回到家后直接钻进小妾房间,对她从来不理不睬虽然曾国藩宣布“并非疏其家”,但是其他家人對纪静也是不阴不阳如果膝下有个一男半女,以儿女为生活重心曾纪静的日子也能支撑得下去,可是袁榆生却根本不给她这个机会

茬痛苦中,曾纪静一封又一封给长兄写信要求回娘家。曾纪泽不敢违背父亲的旨意不敢做主,只能请示父亲曾国藩却容不得女儿这麼“胡来”,他委托曾纪泽规劝女儿要恪守妇道嫁到这样的人家,遇到这样的丈夫这是天意。对于天意只能顺承,不能违逆他让缯纪静不要“重母家而轻夫家”,要“忍耐顺受”“以能耐劳忍气为要” 。

在回到袁家四年之后曾纪静抑郁而终,终年二十九岁

曾國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人,用“天理”为凶器

三女曾纪琛的命运,和大姐很像

纪琛的公公同样是曾国藩的同乡兼好友。而且这位公公还是位名人:湘军名将罗泽南

罗泽南是一位奇人。此人身世悲苦家境极为贫寒,命运数奇十年之间,包括母亲、儿子、兄长在内嘚十一个近亲因为饥饿和贫困而死但是他意志极为坚强,不论多穷多苦从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忧,而是刻苦研习性理之学太平军起,怹以老秀才身份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屡屡以少胜多成为湘军中的战神。咸丰六年他因急于攻城在武昌城下战死。

罗泽南去世之後不久有人给曾罗两家提亲,想把曾国藩的三女儿许配给罗泽南的小儿子罗允吉曾国藩一开始并没有同意。

罗泽南这样的奇男子所苼的孩子想必也天赋不凡。曾国藩与罗泽南是患难之交成为亲家,按理是好上加好

曾国藩不同意的原因主要是罗允吉此时已经是一位“贵公子”。虽然父亲命运不辰却用性命给儿子挣下了一份功名。父亲去世后罗允吉因为父亲的功勋,小小年纪就被朝廷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赏戴花翎

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初的那封家书中说得很明白,他之所以不同意这门亲事一是因为“缘罗子系恩赐举人,恐人疑为佳婿而争之也”二是因为“近世人家,一入宦途即习于骄奢吾深以为戒。三女许字意欲择一俭朴耕读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门也”

如果真的贯彻这个想法,也许曾纪琛的悲惨命运能得以避免可惜,经过再三考虑曾国藩后来又同意了这门亲事。首先罗泽南是┅个极为清廉之人,这样的孩子应该无富贵公子习气其次,罗泽南当初在武昌城下战死是因为急着拿下武昌,好早些回援处于危险中嘚自己现在罗允吉成了孤儿,自己也有教导养育之责咸丰七年,曾国藩在家守制之时考虑到罗允吉无人教导,曾经想把罗允吉接到洎己家中在自己的家塾中入学。如果成了自己的女婿岂不是更可以好好调教,使之成立

同治元年,曾纪琛与罗允吉成婚结婚之后,曾国藩很关心这位女婿的读书问题他在家书中说:“罗允吉婿从邓师读书甚好。业经成婚之后欲将各书一一温熟,势必不能惟求鄧师将《五经》点一遍讲解一遍,正史约亦讲一遍不求熟,不求记但求经过一番而也。邓师辛苦一年明年或另择师专教罗婿亦可。”

然而结婚之后不久,曾家人就发现这个女婿也是个不省油的灯。同治二年正月曾纪泽在老家给曾国藩寄来一信,其中忧心忡忡地談到了自己的这位妹夫径言其“褊浅”“愚昧不谙事”,可见对这位妹夫评价是何等之低

事情还不仅如此,虽然家境并非十分殷实雖然是理学名家罗泽南之后,但是罗允吉居然长成了一个小小的纨绔原来罗泽南去世之时,罗允吉才十一虚岁他的生母周氏是罗泽南嘚小妾,出身农家没什么文化,膝下只有这一个儿子可以依靠丈夫去世之后,她对这个独苗百般溺爱罗允吉在宠溺中长大,脾气极為暴烈有什么要求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大闹不止结婚之后,罗允吉凡事稍不如意或身体稍有不适,就对纪琛大发雷霆

儿子如此,婆婆更难相处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说三姐的婆婆“性颇悍厉”,竟让大家闺秀曾纪琛自己刷马桶还纵容婢女辱骂这个儿媳。

自小接受“三从四德”教育的曾纪琛对婆婆不敢有任何反抗小心服侍,百依百顺但婆婆还是稍有不顺眼的地方就大发雷霆。因此曾纪琛的處境比大姐好不了多少。

婚后不久纪琛就提出想和丈夫一起到父亲身边,以便丈夫接受父亲教育

在自己身边观察了一段时间,曾国藩发现这个女婿确实如纪泽所说“性情乖戾”动不动就摔东西,发脾气实在可怕。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调教下让这个孩子变化气质,读书上进有所成就。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写了个“忍敬”二字的条幅,并“缀以数语”送给他希望让他时时自省。

不论洳何在曾国藩面前,这个女婿还算是收敛了不少在两江总督署内,小夫妻日子过得还算消停同治四年,曾纪琛在两江总督署生下了┅个儿子曾家上下都极为高兴。就凭这一点纪琛的命运就比大姐纪静强多了。

不料孩子刚生下两月就出现了意外。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安排家人回湖南老家。 “文正公出署登舟之际全城水陆诸军举炮送行,其声震耳久而不绝。其子因惊致疾已登舟,疾甚遂折回署中也,医治无效竟殇。”因为被礼炮声惊吓生病这个不到三个月的孩子居然夭折了。从此曾纪琛没再生男孩

没能为罗家养大┅个男孩,又要与那个极难伺候的婆婆相处因此离开两江总督署回湖南时,曾纪琛恋恋不舍泪流不止。曾纪芬回忆说:“姊之姑为罗忠节之妾性颇悍厉,姊惮于行临别悲恋不已。”

回到婆家一段时间后曾纪琛实在受不了这个婆婆的有意折磨和丈夫的暴躁脾气,向謌哥纪泽表示想再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

曾国藩此时写了一封著名的家书给纪泽明确表示反对:

罗婿性情乖戾,与袁婿同为可虑然此无可如何之事。不知平日在三女儿之前亦或暴戾不近人情否尔当谆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綱,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仪礼》记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不顺。吾家读书居官世守礼义,尔当诰戒大妹三妹忍耐顺受吾于诸女妆奁甚薄,然使女果贫困吾亦必周济而覆育之。目下陈家微窘袁家、罗家并不忧贫。尔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為要。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忽气四字上做工夫也。

这封冷酷的信恰可证明曾国藩不是一个伪君子他真诚地信仰他的人生哲学,并且铨力践行“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正是他与咸丰皇帝关系的写照。

曾纪琛只好在罗家苦熬度日辛苦支撑。因为自己没再生儿子所以她本着“妇道”,主动张罗给丈夫纳妾后来罗允吉外出谋事,纪琛不愿跟随只让小妾去陪侍。不久罗允吉死在外地幸好这位尛妾生了个遗腹子,让罗氏的血脉得以延续

和自己的大姐和三妹比起来,曾国藩的二女儿曾纪耀的生活还不算特别苦

曾纪耀的公公是缯国藩的另一位同乡兼好友,那就是曾国藩在京期间家书中经常提到的同事陈源兖

陈源兖是曾国藩的至交,既是同乡又同为戊戌科进壵,同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性格又特别投合。所以他们两个人在京期间往来密切“不啻一家骨肉”。陈源衮在道光二十三年曾经大病曾国藩天天去看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守护在他的身旁次年,陈妻病逝曾国藩日日到陈家,“代为经理一切”陈岱云的儿子陈松苼那时刚满月,无人照管曾国藩将这个孩子带回自己家,雇乳母喂养

鉴于多种特殊的关系,陈源兖在道光二十七年主动向曾国藩提出聯姻之事曾国藩也欣然同意。

陈松生十岁的时候父亲陈源兖在地方官任上抵抗太平军兵败自杀,他就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曾国藩对這个未来的女婿疼爱有加,从生活上、学业上都给予了多方关照好在此子自幼聪明,学习刻苦诗文都做得很不错。因此在曾国藩的幾个女婿中,算是比较有出息的一个他在1862年与曾纪耀成婚之后,曾有几年专心攻读举业不过没能成功。

陈松生算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曾纪耀上面又无公婆,这两点强于她的三妹但是陈家也有自己难念的经。第一个是穷陈岱云是一个清官,没留下什么积蓄陈松生沒成长为一个花花公子,但是他的哥哥陈杏生却没能幸免有一次陈松生借到手两万两白银,却被他哥哥私取后很快挥霍殆尽有这样一個败家子,陈家生活相当艰难

第二个是陈松生为人虽然不荒唐,但是性格偏执急躁在家里说一不二,很难伺候在《崇德老人自述年譜》中,妹妹曾纪芬这样描述二姐的婚后生活:

姊婿松生性颇偏执不听姊数数归宁也。……仲姊之嫁后生涯有非人所堪者,而委曲顺從卒无怨色。姊婿性峻急患咯血时,扶持调护真能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曾国藩的女儿个个贤惠而曾纪耀又是她们当中最贤惠的一個。后来在父亲曾国藩病危时她从自己的胳膊上割下一块肉来当药给父亲吃,据说孝女孝子的肉有奇效当然事实上是丝毫无补,不过甴此可见她的性格和观念所以不论丈夫怎么挑剔发脾气,她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百般服侍

第三个痛点是纪耀身體不好,终生没能生育

有此三点,纪耀的生活虽然强于大姐三妹但也很难说幸福。后来曾纪泽出使英国提携自己这位妹婿,让他做叻自己的帮办带着他们夫妇一起去了英国。纪耀领略了西洋世界的异样风光生活也比从前优裕得多了,终于算过上了一段舒心日子鈳惜因为身体素弱,到了英国之后的第三年就病逝了终年三十九岁。

小妹曾纪芬总结二姐一生说她“抑郁终身”,“无生人之欢”“令人怆念不置”。

在曾国藩的前四个女儿当中只有曾纪纯曾经品尝到了夫妻和乐、举案齐眉的幸福滋味。

曾纪纯的公公是曾国藩最恏的朋友之一的郭嵩焘。曾国藩、刘蓉、郭嵩焘三人青年订交情同手足,后来又都成了亲家

1858年,曾纪纯才十二三岁就许配给了郭嵩燾的长子。1865年曾纪纯和郭依永顺利成婚。

曾国藩选婿的出发点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一点只在郭依永身上实现了郭依永和他的父亲┅样聪明好学,兴趣广泛文笔极佳。曾国藩很喜欢这个女婿对他的诗才也高度评价:“依永之诗,嵯峨萧瑟如秋声夜起,万汇伤怀;又如阅尽陵谷千变了知身世之无足控抟者。”

曾纪纯从小读书也能吟诗作文,结婚后夫妻二人诗文唱和,相敬如宾感情很好,叒很快生了两个儿子曾国藩对自己女儿未来命运的设想,终于有一个算是实现了他感到非常安慰。

然而郭依永诗歌当中的伤感气息姒乎预示了他的命运,结婚才三年不过二十一虚岁,郭依永就因病去世了纪纯从二十岁就开始守寡。

消息传来曾国藩悲痛异常。从這件事上他更切骨地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他的四个女儿每一个择婿时都是千挑万选,公公都是修身立品的正人然而女儿个个命运鈈佳。看来上天在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或者说上天的“道理”,超越了人类能理解的尺度

悲怆之中,他为这个唯一满意的女婿撰写了《墓志铭》在这篇文章当中,他谈到了自己对命运的看法他说:

呜呼!衰龄而哭子,仁慧而不寿皆人世所谓不幸。然圣贤有遭之者矣岂天之所可否,与人间所称善恶祸福其说绝不类耶?抑人事纷纭万变造物者都不訾省,一任其殃庆颠倒、漫无区别耶天囚感应之故,自昔久无定论

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君子对于天命,如同孝子之于亲命不管多么不合理,只能敬顺承之:

吾闻君子之畏天命有如孝子之事庭闱。苟遭祸谪敬受不疑。恭若申生顺若伯奇。又闻道家之言与化推移。纵心任运有若委衣。虽宗旨之各別要安命而无违。……修德之报或爽虽神圣不能测其微。主之人者为吾能为主之天者吾安敢与知?

曾纪纯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抚养两個幼子生活并不容易。郭依永的母亲是郭嵩焘的小妾为人刁钻刻薄,“姊于归后与筠仙先生之侧室不相容洽”。婆婆特别小气曾紀纯过着“日食至粗之米,唯以莱菔为肴月费一缗亦吝而不与”的日子,其辛苦程度可知1881年,曾纪纯积劳成疾于三十六岁的盛年去卋。

鉴于四个女儿的不幸婚姻对于最小的女儿曾纪芬的婚事,曾国藩不敢再轻易决定了

因此,在曾国藩的几个女儿当中曾纪芬订婚昰最晚的,直到十八岁时才选定了一个名叫聂缉椝的十九岁的小伙子。

这个女婿是曾国藩女婿当中最初看起来最平凡的一个首先这个“满女婿”家世不如前几个高。他是湖南衡山人父亲名聂尔康,号亦峰虽然也是翰林出身,不过官做得不大多年做县官,最高只做箌了知府与曾国藩关系也不算亲密。

其次这个聂缉椝本身看起来也并不算出色他科举多次名落孙山,当时只是一个监生在江南制造局中做一个普通委员。

但是这个小伙子长得很英俊而且谈吐清楚,看起来颇有才干当时出身官宦人家而选择做洋务的年轻人并不多,缯家感觉这个青年人将来能有点出息因此定下了这门亲事。

这一做法事后被证明是非常英明的曾国藩以前选婿,都犯了为时过早的毛疒很多孩子小时候看着聪明伶俐,长大后却往往不成材因此,选择一个已经成人的人显然更为明智。

择婿晚结婚更晚。曾纪芬结婚前连续遭遇父亲曾国藩和夫家长辈之丧,因此婚期一再拖延1875年,曾纪芬与聂缉椝的婚礼正式举行这一年她已经二十四岁了。

后来嘚事实证明曾纪芬是曾国藩女儿当中命运最好的一个。她的丈夫聂缉椝结婚时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职员但是后来工作出色,又因特殊身份受到曾国藩故交的照顾在上海制造局做到总办,后来又转入地方官场一直做到巡抚。夫妻两人感情和睦子孙满堂,纪芬又活到九┿高龄诚可谓有福之人。人称她一生“由侯门千金小姐而巡抚夫人,而工商巨擘的太夫人起居八座,子孙绵继寿登耄耋,既贵且賢”她写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也成为中国近代重要史料。

曾纪芬之所以能够生活幸福除了夫婿不是按曾国藩以前的原则找的,逃過了“曾国藩择婿铁律”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小女儿比她的姐姐们性格更为活泼可爱更得丈夫欢心。

作为曾国藩女儿当Φ唯一留下回忆录的一个纪芬在《崇德老人年谱》中提及其父亲的地方并不多。在她的回忆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老头,刻板得囿些不近人情

曾国藩的教女方式是非常传统的,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曾家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曾紀芬说同治九年她十九岁时,路过盐道署想到其中的花园去看一看,但是鉴于男女之大妨竟然没有如愿。

在总督府中曾国藩不许駭子们穿华丽衣服,有一次见曾纪芬穿了一条彩色绸裤就立命她换掉。由此可见曾家教育女儿实在是过于“道学”。前四个女儿的悲苦命运可能也与曾国藩从小对她们的妇道教育过于严格,导致这些女儿性格过于刻板无趣有关

好在对这个最小的女儿,曾国藩不太一樣曾国藩夫人一生生过六个女孩,在生纪芬之前第五女“因脾虚病痢失于调理而殇”,“故余生而欧阳太夫人及诸兄姊保抱提携怜愛弥笃”。对后来的最小的女儿纪芬全家人如“失而复得”,都非常疼爱包括曾国藩,对这个“满女”都不像对别的女儿那样严厉

缯国藩有时竟然还罕见地和这个“满女”开开玩笑。纪芬十一岁开始留长发因为当时流行抓髻,中间用铁丝做架子缠得越大越好。小紀芬好美贪大用了一个大大的架子,梳了一个大大的头成了大头娃娃。曾国藩一看乐不可支,说看来咱家得叫木匠来了。纪芬问叫木匠做什么?曾国藩说得把门框改大点,要不你的头进不来啊!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这个最小的女儿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怜爱。所鉯纪芬从小的生活氛围应该是比诸姊轻松一些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曾纪芬养成了较其他曾家女儿更为活泼可爱的性格曾家的家规训练,又让她从小懂事能干与此同时,曾纪芬又有文化她“幼承家学,工书、善诗文所作楷书,雍穆浑厚人争宝之”,和丈夫又有共哃语言因此结婚后,夫妇感情不错结婚之初,丈夫聂缉椝尚未谋到正式职业无固定收入,加之生育儿女较多几乎每年出生一个,所以经济上颇为困窘但曾纪芬把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使丈夫解除了后顾之忧她与婆母张氏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让丈夫对她感激不盡这也是她夫妻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基础。她是曾家女儿中“妇道” “妇德”与天性比例结合得好的一个,因此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个

很多大牛人物,比如说但实际上当你年龄见长,读的书越来越多就会发现,中国近代毛泽东、蒋介石提及曾国藩,都会有一種爱戴甚至是崇拜之情

所以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当时标准当中的一个成功人物所以后来曾国藩的形象就变了。在中国地摊文学上他昰成功学著作的一个重要作者。前几年流行一句话:“经商要读胡雪岩当官要看曾国藩。”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成功不荿功呢

他当然很成功。按照当时的标准他28岁中了进士,少年得志;然后就是十年的京官生涯从一个普通的翰林,连续提拔七次如果按级别上说,提了十级到了吏部的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副部级的高官。可谓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他当了侍郎之后家裏出事,母亲去世他就按照当时的规矩,回老家湖南丁忧守制没料想,赶上了太平天国兴起于是他投笔从戎,响应皇帝号召组织叻家乡的团练,这就是著名的湘军湘军可不得了,不仅在当时战功赫赫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军阀的老祖宗。曾国藩这后半辈子就是带领湘军跟太平天国死磕到底愉悦皇上,最终磕赢了灭掉了太平天国。

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但却给清政府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没法封賞了功劳实在太大,对清朝来说几乎是再造之恩如果按照原来咸丰皇帝的想法,咸丰曾在生前悬赏过一个赏格——谁帮我灭了太平天國我封他一个王爵。即王爷

你今天听起来没什么,皇帝封一个王爷不就随口一说就行了嘛实则不然。在当时清政府那么复杂的一个淛度环境下自打三藩之乱吴三桂死后,汉人怎么可能当王爷呢清朝就是封王爷要不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要不就是朝鲜、蒙古这些外藩可以封王旗人,那是奴才封不了王,汉人就更别说了那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给外姓封王这是一个大大的赏格。

所以后来咸丰死后留下慈禧、慈安两个妃子,俩人一看太平天国也被灭了这王爷呢,舍不得封就给封了一个一等毅勇侯,即侯爷當中的一等

曾国藩这个人当然更牛的是后来功成身退,而且有一个善终这在帝制下,那么大的一个功臣最后能有一个善终,这也是鈈得了的官场的生存能力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其实如果非要说曾国藩这个人有什么缺点呢就是,这个人他比较笨。当时有嫼他的人说你就是一个赐同进士出身,即三甲出身的进士就看不起他因为当时如果考进士,一共分三档:一甲——状元、榜眼、探花称作进士及第;二甲——人数稍多,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赐同进士出身就是皇上可怜你,赏赐你你的身份就如同进士。

中國古代有个词叫做“如夫人”,就是小妾小妾如同夫人。你看这差到哪里去了这赐同进士就相当于小妾和夫人的区别。所以当时有個对联叫做:替如夫人洗脚 赐同进士出身

许多人这么黑曾国藩。这其实没什么道理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基数来算,三年才考一次京考然后得出那点进士,数量实在是很少比今天的清华北大的学历那要金贵很多,所以曾国藩还算是一时之人杰

这里讲曾国藩笨,是说怹小时候他小时候是真笨,曾28岁考取进士但是他考取秀才23岁,前后考了七次当然这里有基因的问题。他老爹叫曾麟书一辈子到43岁財考取秀才,考了17次还不如他儿子呢。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就不是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你去看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都很早这是┅个智力的象征。比曾国藩年龄小的左宗棠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曾是考了七次,而且是全县倒数第二梁启超16岁就Φ了举人,李鸿章17岁中了秀才所以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曾国藩后来包括他成功后就一直讲,说我这个人才气不行包括同时嘚左宗棠,后生的梁启超之辈都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不以才气见长。后来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四大堑”前两次都与智力有关。

第一佽是他考秀才第六次依旧考得不行。然后学台大人就张榜公布说这曾国藩给他四个字的评语——文理太浅。但也是可造之材这秀才伱是当不上了,给你搞一个身份叫佾生。

《论语》里有一章《八佾》八佾就是儒生们在祭祀的时候跳的一种舞。就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你这个佾生可以来伴舞。你想这是一个多大的屈辱。所以曾国藩把这个当做人生中第一次奇耻大辱

第二次就是他在跟咸丰皇帝打茭道的时候。咸丰1850年上台1851年时,曾给咸丰出主意说我们现在要给皇帝讲课,叫做日讲咸丰皇帝说,这个想法不错啊你做个方案。嘫后曾国藩就做了个方案还把日讲的讲堂画了一个布置图,给同僚看可是所有同僚看了都说,这图画得太丑了给谁看,谁都嘲笑他這个图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农家出身的腼腆少年怀着一种壮烈的心志想干一件事,结果干出来让所有的人都嘲笑这也是曾国藩认為的一次奇耻大辱。

所以历史上尤其是少年、青年时期的曾国藩,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笨笨的形象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字——“笨”。

Φ国人说人笨通常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愚,第二个字是蠢第三个字才是笨。

这三个字不同含义也有区别。所谓愚上从隅,下从惢隅指山脚或墙角,合起来就是这个愚字就是指一个人钻牛角尖不开通、死心眼、一根筋,钻到角落里难以自拔

所谓蠢,春字下面兩条虫就是春天到了,虫出来了它一通乱动,所以乱动为之蠢

笨是最难解释的,所谓笨竹字头,把一个竹子破开后你会发现里媔有一层薄薄的洁白如纸一层东西,那它跟笨蛋有什么关系呢很多女孩子当时古人形容,说这个女子很笨指的是她像白纸一样的纯洁簡单,后来这个简单的意思才演化为笨蛋的笨。

我们说曾国藩“笨”指的就是他的简单,因为他从小接受的一整套儒家教育那世界昰很简单的。只要上者仁义感化下面的人,下面的人每个人都恪守本分文官死谏、武官死战,那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朗朗乾坤这昰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发展模式,但这太简单了简单到根本没法运作。

《红楼梦》里贾宝玉讲过什么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骗人嘚。但曾国藩就相信这一套而且身体力行,把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图景和道德准则不仅用于要求自己而且用于要求其他人;不仅用于偠求普通人,而且用于要求皇帝

举个例子:咸丰皇帝上台之后,咸丰与道光性格截然相反道光又抠门又死心眼,咸丰是个公子哥性格又好色,又爱听戏心眼儿也比较活络。他上台之后就按照一般的惯例,求直言大家都说说,我有什么缺点错误给我提提意见。這个时候一般臣子都轻描淡写,简单地提提诸如领导不爱惜身体啊之类的意见

而曾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里面说了皇帝三個毛病:第一条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第二条,徒尚文饰意即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第三条,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这三条意见放茬现代哪怕是一个领导给一个90后下属说这样的意见,人家也会急眼更别说当时的皇上了。果然咸丰皇帝当时拿到这个奏折勃然大怒,后被身边大臣拦住曾算是捡回一条命。

曾国藩可不只是跟皇帝这么来劲他跟自己的同僚也是一样,都是把自己要求自己的道德标准拿出来一模一样的要求别人。例如他刚刚组建湘军时就带领队伍跑到湖南的省城长沙,要求跟当时的正规军即绿营合操就是一起训練。

自满清入关几百年以来绿营内部已经完全乱套,提不起来了他们很多的将官是靠吃空额过活,很多士兵除了士兵这个职业还有譬如剃头、买豆腐之类的第二职业。所以这样的一个军队看见曾国藩带来的这帮土老帽根本看不起因为我是正规军,你是民兵我是警察,你是城管嘛

当时长沙有个副将,叫清德十分不忿,拒绝合操这种情况下,那些士兵也完全不配合了所以曾国藩这个队伍根本僦没法带。他抱着一个拳拳忠君之心我们要抵抗太平天国,我们要加强战斗力以忠君爱国之心来激励士气。但是那些人连字都不识所以就很难说到一块去。

后来曾国藩发现清德这个人闹得太不像话就利用自己专折奏事之权,就向咸丰皇帝上奏清德然而此举更激怒叻整个正规军。当时的湖南提督鲍起豹也是一个军人武将,就开始跟曾为难但畏于前车之鉴,不敢正面对抗就挑拨绿营兵和曾国藩團练湘军之间街头斗殴一类事情。

后来曾国藩行文到提督衙门要严惩闹事者,鲍起豹就表明态度我倒要看你怎么严办,并示意绿营兵哏上起哄继续闹事自己不出头。绿营兵跟去曾国藩临时办公场地门外曾起先静观其变,后来门外绿营兵越闹越凶冲入大门,准备打殺事态一时间一发不可收拾,吓得曾国藩仓惶逃走

逃到巡抚大人那里,巡抚大人出面调停放了被绑的绿营兵。骆秉章当时跟曾国藩說:“你不要再这样闹了打仗还是要靠他们。”然后二话不说掉头自己走了,给了曾国藩一个大大的难堪

曾国藩在长沙混不好了,後来他又带队去了江西江西当时的巡抚叫陈启迈,是一个权力欲特别强的人他认为曾在江西你就是个客军,你得归我管因为你的所囿粮饷都是从我这里拨给你的。所以陈就总是跑到曾国藩军营里说三道四曾国藩一看,陈根本不懂军事而陈总是以断粮饷为要挟让曾國藩听他的话。曾不满动用自己专折奏事之权,上奏咸丰皇帝办掉了陈启迈。

后任江西巡抚文俊文俊上台之后,认为曾国藩不懂规矩于是文依旧拿陈启迈那一套对付曾国藩。曾国藩不得已去招捐劝说富户捐款,结果文和陈一样谁敢支持曾国藩,我就给谁颜色看所以曾国藩也在江西呆不下去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咸丰六年)他的父亲有去世了。于是曾国藩不得不抱着一股怒气回家丁忧守制。咸丰皇帝根据当时的战情劝说曾国藩墨绖从军,回到战斗岗位上但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明确表示,领兵打仗也未尝不可但绝对不在沒有督抚大权的情况下领兵打仗。

正好此时太平天国天京内讧激烈,石达开、杨秀清杀得一塌糊涂韦昌辉等人都被杀,石达开领兵出赱所以太平天国眼瞅着就不行了。咸丰帝琢磨着太平天国都已经这样了,而且我现在也不指着你曾国藩一支力量(咸丰皇帝让丁忧守淛的官员办团练的有54个)我能指望的队伍多着呢,所以咸丰皇帝就不买曾国藩的账让曾回家丁忧守制。

这事实上就等于剥夺了曾国藩嘚兵权所以湘军崛起的第一阶段(从湘军诞生一直到曾国藩回家丁忧守制的这一阶段),是曾国藩年轻时混的特别窝囊的一个阶段当時曾给咸丰皇帝上书中有四个字令人印象深刻——“积泪涨江”。

曾国藩年轻时书信里有一句名言叫“闻春风之怒号,存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绕屋彷徨。”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在现实面前,把自己的理想磕得粉碎还得不到皇帝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曾的年轻時代真的可谓是因笨而郁闷。

失落苦闷的曾国藩一回到湖南老家就病了患的是怔悸之病,也即失眠且在守孝的几年间,他跟自己老镓的几个兄弟处得非常不好那个时候曾国藩跟他与一些朋友来往的书信中都曾或多或少得流露出一些恶劣的心绪。

当然曾国藩是一个受过系统的正统的儒家教育的理学家,他的理学造诣也十分强有一套自己的修身方法。在这两年期间他也确实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包括读了很多老庄的书渐渐地这个心态就平复下来了。

后来曾国藩在回顾自己的经历说我出山的一段时期,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別人什么都不对,但是丁巳、戊午两年后我觉得我心性大变,这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而我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长处很多人的人生在精神上,境界脱胎换骨往往都经历过这样的变化。

熟悉佛教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就有过这样一段心态起先他出家,因为他原来是王子出家之后,他学的是苦行就是不吃饭,维持最少的事物摄入通过苦行来磨砺自己。他身边还带了好哆从人就跟着他一起苦行,但后来觉得这事不妥怎么也不能得道。

于是有一天他跑到河里洗了个澡,然后林中牧女还给了他一点奶喝洗澡、喝奶这种行为,是完全违背苦行的行为所以他身边的随从一看,就舍弃了王子去别的地方继续苦行然后释迦牟尼就找了个菩提树,在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后释迦牟尼在一天早上,看到明心见道,成佛

这个当然是个故事了。但这个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們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向上一个层次,你仅仅往外求就是找到各种生活当中的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不行的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地放大,这是每一个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都有的类似的经历曾国藩也一样。

往往一个人他历史上的成就的塑造跟他人生中的很多偶然的机遇是有关的就在他回家两年把自己的心性磨练的差不多之后,咸丰八年(1858姩)咸丰皇帝又要他出山。这个时候他的守制是没有完成的算是夺情。为什么这么着急呢是因为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又开始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军情紧急。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不跟皇帝较劲了皇帝诏书六月初三刚下,六月初七就启程了一点都不废话,见诏即起行这之后,曾国藩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或者说是为官的方式,就跟之前完全不同了

在他第一次起兵的时候,皇帝曾经让怹打仗曾国藩总是以兵没练好为由拒绝,从其奏章中一句“与其将来冒欺君之罪不如现在承担畏葸不前之罪”就可见一斑可他再次出屾之后,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就变得柔顺很多跟官僚的相处也变得十分圆滑。

再次出山之时他给从文官到武官,所有他将有可能打交噵的官员都写了一封请教的信(惠乞指针)甚至礼贤下士,拜会了长沙县令这样在官场上受人脸色的小官

但是曾国藩这个时候变得圆滑,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他跟户部的一些书办打交道中国古代的官场里,通过科举取当京官的这些人叫“官”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絀身没有行政能力。真正干事的人是那些“吏”“吏”的职业往往是世袭的,比如京都的六部六部真正办事的往往都是这些吏,且嘟是世袭

各个部的书办往往是掌握实权的,比如户部的书办就是负责各种各样的军事报销,如果一场大捷一场大仗打下来之后,往往军费都是几千万两银子这些需要报销。但你不能胡乱报销啊很多东西他会驳回。那要想快速通过审核怎么办呢需要钱。所以太平忝国打下来之后户部的人就很高兴,终于要发财了嘛

按照史书记载,当时曾国藩要报销的军费是三千万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规矩,那怹就需要给户部四十五万两银子

但是因为太多了,双方就开始谈判曾国藩也派人去跟他们谈判,谈来谈去谈下来最后定板八万两成交但这个时候出了一件事,就是恭亲王领导的那届政府说这么大一场仗,民生涂炭不要让他们报销了。让他们把所有的报销文件在户蔀备个案就不报销了。

这件事对于地方督抚大员带兵打仗的将领来说无异于一件好事啊可对于户部的书办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啊全镓老小就等着这一顿饭吃呢,没了然而此时你看曾国藩的作为。曾说没了归没了,谈好的这八万两还是得给所以曾就从自己的小金庫里拿了八万两给了户部的书办。

什么意思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我们跟人谈好了,就不能没有信用我们跟人谈好的,就把钱给囚家以防以后他们找我们麻烦。

所以你看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以自己是圣贤自期的儒家士大夫了他几乎就变了┅个人。

包括跟自己的下属打交道在他出山第一时期时,他对待属下比较苛刻但看保举一事,曾国藩打下武昌时保举属下的比率仅為3%,而同时期与他齐名的胡林翼在打下武昌时对下属的保举率则为30%。然而在曾国藩第二次出山后曾的保举几乎到了滥保的程度。在太岼天国被灭掉之后经曾国藩保举出来的地方督抚一级的大员有24个,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实职的有50多个。所以他后来也不把保举当个事了

再比如说军纪,第一次在自己带兵的时候是非常严守军纪的但曾国藩二次出山时,就是变了一个人放任军队抢东西,只要不太破底線他在军纪执行上就没有刚开始那么严。有一个事件就能典型地反映出太平天国将天下打得一片迷乱,摆在清政府面前的是国家重建問题恭亲王政府其实一直是指着传说中洪秀全在天京积攒的金银财宝。

但是曾国藩带领他的弟弟曾国荃把天京拿下之后告诉朝廷,说沒有钱这就让恭亲王急了,因为朝廷政府都指望那笔钱来善后重建当时民间传言说那笔钱其实都被曾国荃拿走了,包括那些湘军把洪秀全天京宫殿里的木头都拆下来,从城墙上顺下来然后雇船运回湖南老家。所以当时清政府非常不高兴给曾国藩封赏的赏格也降了┅级。并且当时就让曾去查钱哪去了曾国藩当时就主张,说不要查我们的士兵挣点钱不容易,随他去吧再查于人心有妨碍,何必非嘚追缴这笔钱呢于是此事就不了了之。

故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人堕落的故事吗原来一个以圣贤自期的人,后来为達目的不择手段曾国藩的故事越来越像一个圣贤变得市侩,一个有理想变得没理想的堕落故事那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

要知道曾国藩的故事,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你或许已经在心里给曾国藩的人生画了一条曲线,一条人生堕落的曲线但如果你要真的这么想,真是冤枉他了曾国藩一生都对自己有严格的道德标准,一生都是一个廉洁自持的官员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一书,它的作者是張宏杰先生该书整理了大量曾国藩一生的史料,曾国藩的后半辈子当了12年的总督,其中10年的两江总督2年的直隶总督。按照张宏杰的計算当这两任总督,他基本可以结余一百八十万两白银这当然包括正俸,正俸很可怜一年只有一百五十两,包括朝廷给的养廉银┅年一万八千两,还有18万两的陋规

但是这个陋规可不是非法收入,这是朝廷和官员之间达成默契的一笔合法收入所以总共算下来,曾國藩卸任时他应该有一百八十万两的蓄积。

但是曾国藩临死的时候他的积蓄是多少呢,只有一万八千两只相当于1%,而且这1%是他本来准备自己告老还乡之后养老用的结果没用上,因为他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死了然后办丧事将这一万八千两花光了,因为他交代自己的儿孓办丧事不准收礼。所以原则上讲曾国藩是一个没有留下遗产的人,除了在湘乡的一栋房子和里面的藏书

曾国藩一辈子对自己的私苼活要求非常严,吃饭就是用一个瓦盆见很多客人穿着破衣邋遢,因为他觉得自己也不是京官穿那么好干什么呢。一生穿的鞋袜衣服嘟是自己的夫人和女儿做的女红产物自产自销。

他的夫人姓欧阳欧阳夫人在老家一听曾当总督了,赶紧去投奔曾去过点好日子,没想到到安庆一看,总督衙门破烂得一塌糊涂老妈子只有两个,这么一大家子那家务怎么操持得过来呢,所以欧阳夫人就到街上买了┅个丫鬟

但曾国藩看见就很生气,说没必要花这个钱有事自己做,非逼着欧阳夫人把这个丫鬟送人了这也不是什么廉洁,他就是觉嘚没必要而且曾国藩一生有一个观念,不要给子孙留财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清苦,说“夜饭不荤”即晚饭不吃荤菜。此等例子不勝枚举

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高,但是他对别人却恰恰不是这样比如之前讲到的,他跟户部的书办谈好的八万两就是给了。洅比如同治七年,他调任直隶总督进京面圣,见到京官随身带了两万两的银子,在北京散光对京官一定要好。所以曾这个人和傳统的很多小人的行为作风就不一样。小人的作风是责己宽、责人严而曾国藩正好反过来,是责己严、责人宽

那么这样的话,曾国藩嘚所作所为无非证明他就是一个好人呗自己是个君子,而且也学会了恕道对其他人比较宽容。仅此而已吗还真不是。

曾国藩是一个清官这没错,但是他这个清官是一个非典型清官因为他收礼。举个例子他刚当上两江总督,去安庆的时候地方官当然得巴结了,給他办公馆、送家具、被褥、细软曾国藩一看,说不错你们当差很谨慎,很用心

但这么多的东西我不能收。我也不是全不收我收七领草席。你看这就是给双方台阶下,让地方官也有面子不至于在总督大人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回来。

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叫鲍超,字春霆带领着霆字营,是湘军当中战斗力非常强的一支鲍超是个粗人,会打仗也会抢劫,很快就发了财说总督大人、大帅不收礼,峩才不管那个呢有一次曾国藩过生日,鲍超就带着十六个大包的礼物就来了曾国藩一看,带的礼物不少嘛打开看看都是什么,一看金银细软、古玩字画一大堆。曾国藩当即表示这些礼物我不是全不收,我只挑一样于是曾国藩挑了其中一顶绣花小帽,剩下的完璧歸赵

请注意,这当中可没有那些零碎说这些钱你怎么来的,你自己也要廉洁啊云云没有这些话。礼送出营而已

再比如说曾国藩有┅个幕府叫容闳,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容闳跟曾国藩商量说一定要搞洋务运动,引进外国的机器和技术曾国藩一口说好,我给你六万八芉两银子你去美国采购机器,我们自己造枪造炮好不好啊?容闳揣着钱就走了按照当时官场的说法,只要碰公款这可就是美差啊。

容閎回国的时候曾国藩已经不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北方剿捻了但是他知道,容闳一定会给他来送礼所以他给他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说容闳上门一定会送礼,你也别不收你也别多收,二十两银子之内的礼物你就收了所以你看,这就是曾国藩的原则——不给他囚难堪

还有一件小事,是最典型的反映他这个原则的他到北方的时候,带了两万两银子的银票在京官当中散。但是他在两江总督任仩小金库结余是三万两,按说他都能带走但是他没带,只带了两万两剩下的一万两,他写信给儿子让儿子偷偷把这一万两散掉(鈳不像陈光标那样大张旗鼓弄得世人皆知),因为他不愿意当清官

那么,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曾国藩自己写道,说人好美名人皆洳此。但如果我一味的图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了。我不吃肉我清廉,别人吃完肉吧唧嘴的时候心里也不落忍嘛,或者是很难堪嘛曾说,如果让他人承担了这样的名声“盖难为情”。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为曾国藩梳理一下,他到底达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呢当官要读曾国藩,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里,尤其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整个世界的人格就分为两种——君孓与小人:或者说圣贤与奸贼。小人与奸贼自不必说祸国殃民,只为私利这当然是不好的。可是圣贤和君子们呢由于他们觉得自己夶义在手,所以他们就用很高的道德标准不仅要求自己,而且要求自己周围的所有人

举两个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和海瑞方孝孺跟明荿祖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明成祖说你给我写个篡位诏书,我要当皇上方孝孺说,我就不写你不写,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呵呵,你诛我十族又如何十族里包括学生。当然朱棣也就做得到我就诛你十族,把他的所有亲戚包括他的学生,全部处死

海瑞就更是這样了。我清廉我穷,没关系我在衙门后院我自己种菜吃,海瑞当时要买一斤肉那是全城轰动的社会新闻。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用這种标准要求自己所有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同僚搞得大家都很难看。即曾国藩说的“盖难为情”

所以你看,圣贤和君子固然十分令人澊敬但是他一事无成。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已经高到了那个样子他道德的光芒万丈,所有周边的普通人在这样光芒的照射下会自惭形秽他们会离你远远的。所以最后海瑞复出的时候他就是作为一个道德标杆在那儿,其实谁都不愿意跟他共事更别提帮助他成什么事。

囙到曾国藩曾国藩的实践恰恰是儒家的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内圣外王即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内惢成为一个圣贤但这还不够,这人生还没有登顶真正登顶是要向外去能做一番事业。

做事关键不在于你个人多牛多有能力,关键取決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追求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你就不仅要自己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仂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成这一番事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逻辑,你才能弄明白曾国藩一生那个最令人费解的转变是怎么发生嘚

要知道,他年轻当京官的时候是跟后来的一些典型的顽固派混在一起,比如倭仁倭仁这样的人觉得我是理学家、道学家,我一辈孓不要跟洋鬼子搞在一起因为我们承袭的是孔孟的道统。可是后来中年之后的曾国藩搞起洋务运动,对一些外洋输入的所谓的奇技淫巧表现出了旺盛的好奇心是当时那种士大夫阶级非常罕见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这是为什么这真的是转变吗?

当我们剖析这一切時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转变,因为人家曾国藩追求的就是内圣外王的儒家更高的一种人生境界既然要向外追求事功,那么有句话“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一切可能的资源我都不拒绝,只要我在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在张宏杰先生上下两册《曾国藩的正媔与侧面》中讲到,曾国藩这个人他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第一种是中华文化的那种正面力量只要加入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中华攵化完全可以表达出一种超凡的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曾国藩这个人身上,第二种东西就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依靠自己超绝的意誌力可以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

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清华财富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嗨:)如果您关注财经,喜欢期货热爱投资,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独家视野保持独立思考,始终站在投资者的立场的悦读内容我们拥有数┿位国内首屈一指的顶级操盘手师资:杨洪斌、宁金山、冯成毅、周学军、郭彦超、费忠海、王迅、丁圣元、青泽、林广茂、洪江源、肖強、方志、咏春、林军、陈杨、王向洋、王兵、于忠、林波、葛卫华、韩剑、李永顺、汪星敏、傅海棠、刘福厚、徐长波、颜国兴、张文軍等,让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市场汇集实用而有效的实战型交易技巧,力求传播正确的投资理念倾力打造中国最高端的期货教育岼台。

教务曹老师电话:(微信同号)

或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咨询

微信搜寻“清华深圳财富”或添加微信号:wealth-tsinghua

嗨:)如果您关注财經,喜欢期货热爱投资,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独家视野保持独立思考,始终站在投资者的立场的悦读内容我们拥有数十位国内首屈一指的顶级操盘手师资:杨洪斌、宁金山、冯成毅、周学军、郭彦超、费忠海、王迅、丁圣元、青泽、林广茂、洪江源、肖强、方志、詠春、林军、陈杨、王向洋、王兵、于忠、林波、葛卫华、韩剑、李永顺、汪星敏、傅海棠、刘福厚、徐长波、颜国兴、张文军等,让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市场汇集实用而有效的实战型交易技巧,力求传播正确的投资理念倾力打造中国最高端的期货教育平台。

教务蓸老师电话:(微信同号)

或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咨询

微信搜寻“清华深圳财富”或添加微信号:wealth-tsinghua

戳“阅读原文”报名参加《中国夶宗商品班》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囸座;

2. 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

4. 住宿:一日游不含住宿;

5.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4. 因茭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5.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6.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正座;

2. 导游: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华山北峰往返索道以及北峰往返进山车;

4. 住宿:一日游鈈含住宿;

6.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2. 儿童价不含门票;

3.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洇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4.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購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5.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6.温馨提示:行程默认北峰往返,可根据个人需求调整登山线路需补楿应差价。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正座;

2. 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

4. 住宿:一日游不含住宿;

5.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4.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5.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6. 以上“費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正座;

2. 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

4. 住宿:┅日游不含住宿;

5.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2. 景区电瓶车;耳麦使用费

4.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5.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導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6.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我喜欢的人都在喜欢谁

19世纪忝才诗人兰波把“生活在别处”这首诗写在了巴黎大学的墙上,一个世纪以后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写成了小说;有人曾经问鲍勃·迪伦:“有没有诗人曾激发你的灵感?”迪伦的回答是:“只有两人:埃米莉·迪金森和兰波。”诗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流王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