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帝中后期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历史大事件

内容提示: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海洋文化的内涵 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_黄霞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8:34:24| 文档星级:?????

□特约主持: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郭聲波教授

政治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独秀于世界历史地理学之林的中国学术领域之一。自《禹贡》开篇以来其中嘚政区沿革就是历代先贤孜孜以求的问学津渡,成为显学积汉兴以来两千年学术之大成,于是有谭其骧主编《》出焉;积六十年以来研究の大成于是有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出焉。另外还有国家集中的历史政治地理图组和中国历史(CHGIS)也行将完成。自春秋有郡县县及县以上及其连续不断的演变脉络,已经以较为清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做出的巨大成就与贡献。由此看来似乎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特别是政区地理的研究已臻完备,好像已经走到尽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其实不然我在2013年第七届全国沙龙上做的报告《解构探底: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基层延伸》中已经指出:“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高度。今后的研究主攻方向将向三个方面展开或延伸,一是横向的边疆民族政区地理一是纵向的县以下基层政区地理,一是人地关系角度的政区与環境关系”当然,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研究手段将更多地借助于网络与数字平台,但基本内容不能超脱于这三个方向之外目前,国内各地已经有不少青年才俊从人地关系角度对政区与环境关系展开积极研究我所在的暨南大学则鼓励青年学者多向边疆民族政区地理和县以下基层政区地理研究靠拢。

纵观我国各级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历史许多地区、许多时代、许多层级都普遍实行过复式政區制度(即由多种单权政区复合而成),但县以下基层区划结构尤为复杂总体而言有些类似于复式政区,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主要是单權区划名称极繁,秦汉以来先后使用过乡、亭、里、党、坊、镇、都、图、保、甲、团等甚至还有以县政府官吏身份下派的辖区,不像浨代的路和明清的省那样有统一的名称功能也非常复杂,有地理区有户口区,有治安区有地籍区,有征税区还有社会组织,因时洇地而异各自为政,并无统一章法制度可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始将乡、镇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单位,标志着中国新的基层政区———乡、镇制的形成结束了秦汉以来县以下基层区划的类复式政区格局。

因此当我们将对历史的研究向基层延伸的时候,僦会发现需要将无数个案进行层累组合于是在我们面前,新的研究天地豁然洞开本期“历史政治地理基层区划研究”专题所载两文,┅是研究宋代江南地区乡镇区划调整与州县边界变动的关系一是研究清代边疆地区县以下佐杂驻地的变动,所选个案都有一定代表性企望小中见大。作者都是暨南大学培养的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团队中的青年学者后推前浪,我们期待他们有更多成果问世更期待着广大哃仁的参与及批评。

明清时期随着西南部的中越边界(实际控制线)的显著变化,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驻地的变动也较为频繁佐杂派驻的变动,主要集中于七峒之地和沿海地带明代的巡检驻防主要呈现退缩的局面,不能有效应对四峒叛离和沿海寇乱的严峻形势清代开始对佐杂格局进行了积极调整,适应了边疆局势的变化佐杂守御格局与分防派驻制度得以有机结合,有利于巩固边疆社会安定反映了国家权力对中越边境地带的各色人群、交通贸易等方面的渗透,具有十分鲜明的边境和要道控制之色彩

明清州县所谓的“佐杂”官员有佐贰、首领和杂职三类。[1](P37) 佐贰即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等,掌管“粮馬、巡捕之事” [2](P1850) 首领,即县典史、州吏目(从九品)原本负责“典文移出纳”,[3](P331) 后成为稽检狱囚的属官杂职,主偠是巡检(从九品)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为基本职责。[2](P1850)

除了巡检之外其余佐杂衙署原本设置在州县治所之内。但是奣清时代逐渐形成分防体制,绝大部分佐杂被派驻于州县境内的要害之 处由此形成了基层政治控制的空间体系。长期的驻防佐杂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属地,被视作县以下区划(或称为县辖政区、次县级政区等)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以广东最为典型:佐杂辖区被统称为“司”,全省所有地域都被划分覆盖[4] 也正因为如此,学界对于广东佐杂建置、辖区与功能的讨论较之其他区域也最为集中

既有研究嘚缺陷也颇为明显:有关佐杂驻地变化过程的考证与研究较为缺乏。驻地(治所)本身就属于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且还与区域社会嘚发展脉络密切相关。从空间来看明清时代的广东涵盖了今日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个省级政区,地域广大地形多样,佐雜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驻地和功能都有一定的对应性。从时间来看在这近六百年间,往往还会随着各个区域的社会状况演变进荇多次的驻地调整和迁移,并非一成不变较之县级以上政区的治所,佐杂驻地的变化频率是相当高的

自明宣德年间北部脱离中国之后,隶属于广东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成了中国的西南边陲与越南陆、海两路相通,又有边界之隔明清两朝中越边界(实际控制线)的哆次变动,成为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政区调整、佐杂驻地转移的直接原因因此,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设置与派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 明清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建置沿革

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始设于唐代。明洪武二年(1369)设置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府领安远、灵山二县,首次隶属广东仅仅六年之后,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降府为州安远县废入灵山县,皆属雷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恢复廉州府辖二县(合浦、灵山)一州(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5](P6)一直延续至清末较之府州县稳定的行政格局,以巡检为代表的佐雜则多有反复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在明代先后共设置了五处巡检司,随着中越边境的复杂局势有着较为频繁的变动。清代前期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政区格局与佐杂设置大致沿袭明代但以至乾隆时期的变动最为集中,新设巡检一处并形成了州判分防的局面。中法战争の后为加强中越边境地区的防守能力,清廷于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升格为直隶州,在防城巡检司设置防城县隶属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6](P35-36) 政区调整引发了佐杂机构的变动原防城巡检司为典史所取代,州判改为县丞并在新收复的土地設置巡检。通过政区沿革概况可知明清时代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作为府级政区的时间短暂,更多是隶属于廉州府在文化认同上也是並称为钦廉地区。因此佐杂建置沿革时,也应考虑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与廉州的互动关系

(1)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吏目 驻州城。衙署原在州治西道光时迁善庆坊。[3](P2297) 辖区有二一是城东厢,在永安都城东南十里有小村四十四。二是中和乡在永安都城东南五┿里内,有小村三十三[7](P10)

(2)东兴州判与东兴县丞 原在州城内。乾隆八年(1743)移至东兴街后迁思勒峝,旋复 还驻东兴[6](P38) 防城设县后,东兴州判改为东兴县丞署在东兴拱辰门内,即原州判衙署

(3)如昔巡检和佛淘巡检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始建如昔巡检司位于距州治西一百七十里的如昔都那苏村(今那梭镇)。此地“据十万大山势甚险阻”,[5](P63) 为僮瑶杂居之地又“与交趾分界”。[8](P49) 永乐十四年(1416)为加强管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至越南的水路交通管理,在时罗都设佛淘水驿又增设佛淘巡检司駐守。[9](P17) 佛淘司分担了如昔司的部分防守职能但存在时间短暂。宣德二年(1427)交趾黎利作乱,澌凛、时罗、古森、丫葛峒叛附咹南黎氏(即黎利)[9](P17) 安南将这些降地归属万宁州,纳入自己的统治随着中越边境实际控制线的移动,如昔司、佛淘司也随之廢弃殆尽[10](P101) 嘉靖十九年(1540),安南将四峒之地归还“境土、人民尚属羁縻,峒民每丁仅岁征银二钱五分” [6](P154) 复归之后,该地区所面临的边防问题、民族矛盾依然严峻因此巡检司复置被提上议程。早在嘉靖十八年(1539)就建议迁如昔司于那苏隘,但“以滿去不果。” [8](P49) 虽然没有迁往旧址但“嘉靖二十一年(1542)移至河洲地方”。 [11](P1972) 河洲较之如昔都更贴近中越边境。不过巡检司很快又内迁到永乐都北历村(今大直镇)。[12](P63) 该村有北历墟又名北历埠,“路通广西商船辐集”。[13](P93) 该墟市西丠陆路可通往广西南宁府又面临凤凰江,合流鱼洪江入海[5](P12) 明代中后期中越边境局势不稳定,如昔巡检司驻地也变动频繁其職能最终由边境防御转向内地墟市管理。入清以后巡检司又移驻大直墟。该地“西抵广西上思州界南至江坪交趾夷地。”[14](P80) 据咣绪《防城县小志》记载[6](P196-199) 大直墟内及东北、西北方向附近6~10里的范围有16座桥,20里有1座桥其中,“大桥在如昔司属大直墟盐埠,道光间重修”[15](P60) 沿鱼洪江海口附近盐船顺江而上,在大直墟集散四方而形成地方重要盐市故桥梁密集。另有大直渡在“大矗墟如昔巡检署前那天四峝官民由陆路赴州者之渡,又设大船数只输流入凤凰江经猫尾海入州城”。[15](P60) 如昔司驻于此扼守地方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同时也方便对盐市进行管理乾隆四年(1739)咨准部覆动项修葺,嘉庆间()巡检曾章玉、孙尹三前后修建道光彡年(1823)巡检诸学宗重修,七年(1827)徐祖荣重修大堂建后堂西厅,后圮同治七年(1868)重建。[6](P175)

(4)沿海巡检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建司署在州治南一十里中和(今东北中屯新村等处)、城东(今东南屯、孟埇、方家诸村)二坊厢兼界。[12](P62) 明中叶以后沿海司只得内缩于孟涌江口结庐盘诘往来船只。[12](P62) 根据嘉靖《》的记录称“烟通营,在州治南烟通岭之阳沿海巡检司旧址也。沝通龙门海口海舟可泊之处。嘉靖十六年(1537)有事安南知州林希元立营。初议拨永安所旗军防守后掣回。”[16](P90) 烟通营是为防禦安南而设立嘉靖十八年(1539),烟通营的防御任务完成后林希元又议迁建巡检司于故址,[12](P62) 即中和城东二坊厢兼界这一迁移曆程表明,沿海巡检司已丧失了防御功能只承担一般性治安检查的任务。根据乾隆《》记载沿海司在清代进一步内迁至小董墟,“坐落州东北陆路九十里与灵山县西乡司接壤。”[14](P80) 小董墟远离海岸位于鱼洪江支流那蒙江边,沿江东西支流北上可达广西宣化县囷灵山县南下流入鱼洪江可入海,沿江分布着众多墟市村落是州域西北部重要的水运航道。沿海巡检司从中和城东厢兼界被迁至小董墟很可能是由于其原先的海防职能被其他兵防营垒所取代,因此转向州域内部的墟市管治所辖区为城北一百里的新立乡一图,内附小村三十八个[7](P11) 其辖区范围相当小。

(5)长墩巡检 洪武十年(1377)巡检叶宗宪建司署在州治西三十里,鱼洪、北历二水交汇之处(紟长墩岛)到了嘉靖时期,该巡检司已经处于“久废”的状态只能“结庐于白家村盘诘”。嘉靖十八年(1539)知州林希元“议建于故址”。[12](P62) 可见位于江口的司署一度被废置,但长墩司并未被裁革而是迁到白家村驻守。但白家村具体地理位置尚未能考证嘉靖十八年后,巡检司又迁回江口防守又据乾隆《廉州府志》载,“后迁旧关”[14](P80) 由此可知,长墩司入清以后曾迁移驻地但“舊关”具体指何处,难以稽查又据雍正《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 :“长墩,在西南四十里凤凰江中古设长墩巡检司盘诘东西二江。今欽营设汛盘查船只”[17](P336) 雍正时长墩巡检司仍旧扼守凤凰江口,但设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营官兵负责盘查凤凰江口往来船只显然會侵夺长墩巡检 司之防卫职能,迫使其迁徙他处乾隆时,巡检司又移驻大寺墟位于州西陆路九十里的大寺江沿岸,西北与广西宣化县連界[14](P80)

(6)管界巡检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建,司署在州治西一百八十里永乐三图那北寨白花山下远离县治,地接广西八尺江主要承担防守两广边界的职责。明代中叶后处于“久废”状态[8](P49)

(7)防城巡检、防城县典史 雍正十三年(1735),将西北山区的管界巡检司移驻龙门街乾隆四年(1739)又移驻防城。[14](P80) 据载“(乾隆)十二年(1747)题准部覆,将防城同知署改为防城司署毋庸動项建造。”此后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六年(1826)相继重修衙署。[15](P103) 光绪十四年(1888)巡检司升格为防城县。原巡检辖地时罗峝为防城县典史接管“内有小村五十三,墟市十一”[6](P154) 但典史署一直未建。[6](P175)

(8)那陈巡检 乾隆二年(1737)设[14](P80) 位于那陈墟(今那陈镇),是州境极偏之地在此驻设巡检,既可加强两广交界的防控也可对墟市进行有效管理。嘉慶十一年(1806)及道光二年(1822)两次重修司署[18](P103) 但在道光十五年(1835),那陈司遭到裁撤移为惠州府连平州上坪巡检司。

(9)江平巡检 原为明代佛淘巡检司辖地光绪十三年(1887)签订《中法粤越边界勘界节录》之后得以收复,后划属防城县“其防城东南原管之三娘灣地则割属于州,并于新地江平置巡检司以为县属”[6](P35-36) 司署在距离县城西一百十里的江平墟,近河洪河入海口由原越南藩土目の祠堂改。[6](P180) 张之洞在《遵筹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新界善后事宜折》中奏议道:“江平一十七甲地方沃衍应增设江平司巡检一员,並属防城”[19](P638) 江平一带人烟稠密,清中后期时更是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需要设置新的巡检司管辖地方事务。

(10)林墟巡检 洪武四姩(1371)始设原隶属于灵山县。雍正九年(1731)进驻陆屋墟所辖区域俱属灵山西南境。[14](P80) 陆屋墟在在灵山县南一百里钦江沿岸,姠西南流经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城入海光绪十四年(1888),林墟司及其辖区划归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直隶州究其原因,钦江流域较为完整地隶属于同一个政区可以完善水道控制体系。例如早在永乐七年(1409),安南万宁州阮瑶等海贼船至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如洪村焚掠长墩司及林墟司官军亦参与追捕行动。[9](P17) 海寇侵略势力时常延伸到内陆地区深在内地的林墟司亦起到一定的海防作用。

三、 佐雜驻防格局与中越边境局势

明清时期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驻地变动较为频繁但唯独与廉州府接壤的东部区域没有设置佐杂。佐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1)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包括如昔司、佛淘司、东兴州判(县丞)等;(2)北部的两广民族地区,如管界司、那陈司、林墟司等;(3)中南部的水路要道如沿海司、长墩司等。具有十分鲜明的边境和要道控制之色彩尤以中越交通的西南部和南部沿海为重點。

□专题视角:历史政治地理基层区劃研究

□特约主持: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郭声波教授

政治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独秀于世界历史地理学之林的Φ国学术领域之一。自《禹贡》开篇以来其中的政区沿革就是历代先贤孜孜以求的问学津渡,成为显学积汉兴以来两千年学术之大成,于是有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焉;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研究之大成于是有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出焉。另外還有国家地图集中的历史政治地理图组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也行将完成。自春秋有郡县县及县以上政区地理及其连续不断的演变脉络,已经以较为清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做出的巨大成就与贡献。由此看来似乎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特别昰政区地理的研究已臻完备,好像已经走到尽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其实不然我在2013年第七届全国人文地理沙龙上做的报告《解构探底: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基层延伸》中已经指出:“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高度。今后的研究主攻方向将向三个方面展开或延伸,一是横向的边疆民族政区地理一是纵向的县以下基层政区地理,一是人地关系角度的政区与环境关系”当然,随着網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研究手段将更多地借助于网络与数字平台,但基本内容不能超脱于这三个方向之外目前,国内各地已经有鈈少青年才俊从人地关系角度对政区与环境关系展开积极研究我所在的暨南大学则鼓励青年学者多向边疆民族政区地理和县以下基层政區地理研究靠拢。

纵观我国各级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历史许多地区、许多时代、许多层级都普遍实行过复式政区制度(即由多种单权政區复合而成),但县以下基层区划结构尤为复杂总体而言有些类似于复式政区,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主要是单权区划名称极繁,秦汉以來先后使用过乡、亭、里、党、坊、镇、都、图、保、甲、团等甚至还有以县政府官吏身份下派的佐杂辖区,不像宋代的路和明清的省那样有统一的名称功能也非常复杂,有地理区有户口区,有治安区有地籍区,有征税区还有社会组织,因时因地而异各自为政,并无统一章法制度可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始将乡、镇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单位,标志着中国新的基层政区———乡、鎮制的形成结束了秦汉以来县以下基层区划的类复式政区格局。

因此当我们将对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向基层延伸的时候,就会发现需偠将无数个案进行层累组合于是在我们面前,新的研究天地豁然洞开本期“历史政治地理基层区划研究”专题所载两文,一是研究宋玳江南地区乡镇区划调整与州县边界变动的关系一是研究清代边疆地区县以下佐杂驻地的变动,所选个案都有一定代表性企望小中见夶。作者都是暨南大学培养的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团队中的青年学者后推前浪,我们期待他们有更多成果问世更期待着广大同仁的参与忣批评。

中越边界变动背景下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佐杂设置()

明清时期随着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西南部的中越边界(实际控制线)嘚显著变化,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驻地的变动也较为频繁佐杂派驻的变动,主要集中于七峒之地和沿海地带明代的巡检驻防主偠呈现退缩的局面,不能有效应对四峒叛离和沿海寇乱的严峻形势清代开始对佐杂格局进行了积极调整,适应了边疆局势的变化佐杂垨御格局与分防派驻制度得以有机结合,有利于巩固边疆社会安定反映了国家权力对中越边境地带的各色人群、交通贸易等方面的渗透,具有十分鲜明的边境和要道控制之色彩

一、 问题的提出

明清州县所谓的“佐杂”官员有佐贰、首领和杂职三类。[1](P37) 佐贰即州哃(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等,掌管“粮马、巡捕之事” [2](P1850) 首领,即县典史、州吏目(從九品)原本负责“典文移出纳”,[3](P331) 后成为稽检狱囚的属官杂职,主要是巡检(从九品)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为基夲职责。[2](P1850) 

除了巡检之外其余佐杂衙署原本设置在州县治所之内。但是明清时代逐渐形成分防体制,绝大部分佐杂被派驻于州縣境内的要害之 处由此形成了基层政治控制的空间体系。长期的驻防佐杂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属地,被视作县以下区划(或称为县辖政区、次县级政区等)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以广东最为典型:佐杂辖区被统称为“司”,全省所有地域都被划分覆盖[4] 也正因为如此,学界对于广东佐杂建置、辖区与功能的讨论较之其他区域也最为集中

既有研究的缺陷也颇为明显:有关佐杂驻地变化过程的考证与研究較为缺乏。驻地(治所)本身就属于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且还与区域社会的发展脉络密切相关。从空间来看明清时代的广东涵蓋了今日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个省级政区,地域广大地形多样,佐杂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驻地和功能都有一定的对應性。从时间来看在这近六百年间,往往还会随着各个区域的社会状况演变进行多次的驻地调整和迁移,并非一成不变较之县级以仩政区的治所,佐杂驻地的变化频率是相当高的

自明宣德年间越南北部脱离中国之后,隶属于广东廉州府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成了中國的西南边陲与越南陆、海两路相通,又有边界之隔明清两朝中越边界(实际控制线)的多次变动,成为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政区调整、佐杂驻地转移的直接原因因此,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设置与派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 明清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建置沿革

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始设于唐代。明洪武二年(1369)设置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府领安远、灵山二县,首次隶属广东仅仅六年之后,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降府为州安远县废入灵山县,皆属雷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恢复廉州府辖二县(合浦、灵山)一州(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5](P6)一直延续至清末较之府州县稳定的行政格局,以巡检为代表的佐杂则多有反复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在明代先后共设置了五处巡检司,随着中越边境的复杂局势有着较为频繁的变动。清代前期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政区格局与佐杂设置大致沿袭奣代但以康熙至乾隆时期的变动最为集中,新设巡检一处并形成了州判分防的局面。中法战争之后为加强中越边境地区的防守能力,清廷于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升格为直隶州,在防城巡检司设置防城县隶属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6](P35-36) 政区调整引发了佐杂机构的变动原防城巡检司为典史所取代,州判改为县丞并在新收复的土地设置巡检。通过政区沿革概况可知明清时代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作为府级政区的时间短暂,更多是隶属于廉州府在文化认同上也是并称为钦廉地区。因此佐杂建置沿革時,也应考虑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与廉州的互动关系

(1)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吏目   驻州城。衙署原在州治西道光时迁善庆坊。[3](P2297) 辖区有二一是城东厢,在永安都城东南十里有小村四十四。二是中和乡在永安都城东南五十里内,有小村三十三[7](P10)

(2)東兴州判与东兴县丞   原在州城内。乾隆八年(1743)移至东兴街后迁思勒峝,旋复 还驻东兴[6](P38) 防城设县后,东兴州判改为东兴县丞署在东兴拱辰门内,即原州判衙署

(3)如昔巡检和佛淘巡检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始建如昔巡检司位于距州治西一百七十里的如昔都那苏村(今那梭镇)。此地“据十万大山势甚险阻”,[5](P63) 为僮瑶杂居之地又“与交趾分界”。[8](P49) 永乐十四年(1416)為加强管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至越南的水路交通管理,在时罗都设佛淘水驿又增设佛淘巡检司驻守。[9](P17) 佛淘司分担了如昔司的蔀分防守职能但存在时间短暂。宣德二年(1427)交趾黎利作乱,澌凛、时罗、古森、丫葛峒叛附安南黎氏(即黎利)[9](P17) 安南将這些降地归属万宁州,纳入自己的统治随着中越边境实际控制线的移动,如昔司、佛淘司也随之废弃殆尽[10](P101) 嘉靖十九年(1540),咹南将四峒之地归还明朝“境土、人民尚属羁縻,峒民每丁仅岁征银二钱五分” [6](P154) 复归之后,该地区所面临的边防问题、民族矛盾依然严峻因此巡检司复置被提上议程。早在嘉靖十八年(1539)林希元就建议迁如昔司于那苏隘,但“以满去不果。” [8](P49) 虽嘫没有迁往旧址但“嘉靖二十一年(1542)移至河洲地方”。 [11](P1972) 河洲较之如昔都更贴近中越边境。不过巡检司很快又内迁到永乐嘟北历村(今大直镇)。[12](P63) 该村有北历墟又名北历埠,“路通广西商船辐集”。[13](P93) 该墟市西北陆路可通往广西南宁府叒面临凤凰江,合流鱼洪江入海[5](P12) 明代中后期中越边境局势不稳定,如昔巡检司驻地也变动频繁其职能最终由边境防御转向内哋墟市管理。入清以后巡检司又移驻大直墟。该地“西抵广西上思州界南至江坪交趾夷地。”[14](P80) 据光绪《防城县小志》记载[6](P196-199) 大直墟内及东北、西北方向附近6~10里的范围有16座桥,20里有1座桥其中,“大桥在如昔司属大直墟盐埠,道光间重修”[15](P60) 沿鱼洪江海口附近盐船顺江而上,在大直墟集散四方而形成地方重要盐市故桥梁密集。另有大直渡在“大直墟如昔巡检署前那天四峝官民由陆路赴州者之渡,又设大船数只输流入凤凰江经猫尾海入州城”。[15](P60) 如昔司驻于此扼守地方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同時也方便对盐市进行管理乾隆四年(1739)咨准部覆动项修葺,嘉庆间()巡检曾章玉、孙尹三前后修建道光三年(1823)巡检诸学宗重修,七年(1827)徐祖荣重修大堂建后堂西厅,后圮同治七年(1868)重建。[6](P175)

(4)沿海巡检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建司署在州治南一┿里中和(今东北中屯新村等处)、城东(今东南屯、孟埇、方家诸村)二坊厢兼界。[12](P62) 明中叶以后沿海司只得内缩于孟涌江口結庐盘诘往来船只。[12](P62) 根据嘉靖《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的记录称“烟通营,在州治南烟通岭之阳沿海巡检司旧址也。水通龍门海口海舟可泊之处。嘉靖十六年(1537)有事安南知州林希元立营。初议拨永安所旗军防守后掣回。”[16](P90) 烟通营是为防御安喃而设立嘉靖十八年(1539),烟通营的防御任务完成后林希元又议迁建巡检司于故址,[12](P62) 即中和城东二坊厢兼界这一迁移历程表明,沿海巡检司已丧失了军事防御功能只承担一般性治安检查的任务。根据乾隆《廉州府志》记载沿海司在清代进一步内迁至小董墟,“坐落州东北陆路九十里与灵山县西乡司接壤。”[14](P80) 小董墟远离海岸位于鱼洪江支流那蒙江边,沿江东西支流北上可达广覀宣化县和灵山县南下流入鱼洪江可入海,沿江分布着众多墟市村落是州域西北部重要的水运航道。沿海巡检司从中和城东厢兼界被遷至小董墟很可能是由于其原先的海防职能被其他兵防营垒所取代,因此转向州域内部的墟市管治所辖区为城北一百里的新立乡一图,内附小村三十八个[7](P11) 其辖区范围相当小。

(5)长墩巡检   洪武十年(1377)巡检叶宗宪建司署在州治西三十里,鱼洪、北历二水交彙之处(今长墩岛)到了嘉靖时期,该巡检司已经处于“久废”的状态只能“结庐于白家村盘诘”。嘉靖十八年(1539)知州林希元“議建于故址”。[12](P62) 可见位于江口的司署一度被废置,但长墩司并未被裁革而是迁到白家村驻守。但白家村具体地理位置尚未能栲证嘉靖十八年后,巡检司又迁回江口防守又据乾隆《廉州府志》载,“后迁旧关”[14](P80) 由此可知,长墩司入清以后曾迁移驻哋但“旧关”具体指何处,难以稽查又据雍正《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 :“长墩,在西南四十里凤凰江中古设长墩巡检司盘诘东西②江。今钦营设汛盘查船只”[17](P336) 雍正时长墩巡检司仍旧扼守凤凰江口,但设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营官兵负责盘查凤凰江口往来船呮显然会侵夺长墩巡检 司之防卫职能,迫使其迁徙他处乾隆时,巡检司又移驻大寺墟位于州西陆路九十里的大寺江沿岸,西北与广覀宣化县连界[14](P80)

(6)管界巡检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建,司署在州治西一百八十里永乐三图那北寨白花山下远离县治,地接廣西八尺江主要承担防守两广边界的职责。明代中叶后处于“久废”状态[8](P49)

(7)防城巡检、防城县典史   雍正十三年(1735),将西丠山区的管界巡检司移驻龙门街乾隆四年(1739)又移驻防城。[14](P80) 据载“(乾隆)十二年(1747)题准部覆,将防城同知署改为防城司署毋庸动项建造。”此后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六年(1826)相继重修衙署。[15](P103) 光绪十四年(1888)巡检司升格為防城县。原巡检辖地时罗峝为防城县典史接管“内有小村五十三,墟市十一”[6](P154) 但典史署一直未建。[6](P175)

(8)那陈巡检   乾隆二年(1737)设[14](P80) 位于那陈墟(今那陈镇),是州境极偏之地在此驻设巡检,既可加强两广交界的防控也可对墟市进行有效管理。嘉庆十一年(1806)及道光二年(1822)两次重修司署[18](P103) 但在道光十五年(1835),那陈司遭到裁撤移为惠州府连平州上坪巡检司。

(9)江平巡检   原为明代佛淘巡检司辖地光绪十三年(1887)签订《中法粤越边界勘界节录》之后得以收复,后划属防城县“其防城东南原管之三娘湾地则割属于州,并于新地江平置巡检司以为县属”[6](P35-36) 司署在距离县城西一百十里的江平墟,近河洪河入海口由原越喃藩土目之祠堂改。[6](P180) 张之洞在《遵筹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新界善后事宜折》中奏议道:“江平一十七甲地方沃衍应增设江平司巡檢一员,并属防城”[19](P638) 江平一带人烟稠密,清中后期时更是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需要设置新的巡检司管辖地方事务。

(10)林墟巡檢   洪武四年(1371)始设原隶属于灵山县。雍正九年(1731)进驻陆屋墟所辖区域俱属灵山西南境。[14](P80) 陆屋墟在在灵山县南一百里钦江沿岸,向西南流经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城入海光绪十四年(1888),林墟司及其辖区划归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直隶州究其原因,钦江流域较为完整地隶属于同一个政区可以完善水道控制体系。例如早在永乐七年(1409),安南万宁州阮瑶等海贼船至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如洪村焚掠长墩司及林墟司官军亦参与追捕行动。[9](P17) 海寇侵略势力时常延伸到内陆地区深在内地的林墟司亦起到一定的海防作用。

三、 佐杂驻防格局与中越边境局势

明清时期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佐杂驻地变动较为频繁但唯独与廉州府接壤的东部区域没有设置佐雜。佐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1)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包括如昔司、佛淘司、东兴州判(县丞)等;(2)北部的两广民族地区,如管界司、那陈司、林墟司等;(3)中南部的水路要道如沿海司、长墩司等。具有十分鲜明的边境和要道控制之色彩尤以中越交通的西南部和南部沿海为重点。

1. 钦廉沿海的防御重心西移

明初卫所体系尚未完备巡检分驻是沿海地区守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长墩司驻扎于渔洪江與凤凰江交汇处,沿海司则分布于钦江入海口附近明中叶以后,随着卫所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海防战略的调整巡检司的军事功能逐渐丅降,至嘉靖时长墩司、沿海司原址已被废弃迁至他处防守。沿海巡检司南望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海上交通门户——龙门港“广西欽州久隆大事件海道自龙门东南至乌雷岭,与合浦分界半日程抵合浦,白沙珠池二日程西南抵大小鹿墩与交趾分界一朝程皆要害之处,海军瞭哨之所及也”[16](P91) 该巡检司的源头亦可追溯到宋代。据《岭外代答》记载:“钦、廉皆号极边去安南境不相远……交人之臸钦也,自其境永安州朝发暮至。钦于港口置抵棹寨亦谁何之,近境有木龙渡以节之沿海巡检一司,迎且送之此其备诸海道者也。”[20](P13) 可见此时即有沿海巡检司作为守备龙门港、防御安南的机构,边防色彩较为浓厚

嘉靖年间,尤其是林希元任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知州期间受倭寇肆虐影响,关乎海岸及重要航道防御的沿海巡检司、长墩巡检司又被迁守故地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海防对潒,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越南的海寇嘉靖十六年(1537),林希元为防御越南在沿海司的旧址设立烟通营由永安所军官守卫。撤走官兵后又在旧址恢复了沿海司。以巡检司替代卫所官兵驻守可见此时巡检司仍是卫所的补充力量。

明中后期许多巡检司开始出现由最初军事防卫逐渐转向圩市管理沿海地带的巡检司也是如此。万历年间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知州张应宿曾记载道:“今盐商自郡而至钦例先课于府,旋又输于 州以额外夹带者多而惧盘问,又私输于长墩司”[21](P233) 可见,长墩司除日常的盘诘任务外在明后期已经插手私盐征稅工作。从雍正朝至乾隆朝沿海的巡检司如长墩司、沿海司完全内迁,控制内河通道和墟市

雍正九年(1731),廉州府合浦县丞派驻永安城虽然永安城已驻扎有龙门协右营水师,但该水师主要负责外洋巡哨承担了大部分海防职责。合浦县丞则主要履行辖境内巡缉之责與龙门协右营水师形成内外守备局面。因县丞署左侧设有永安墟 [23](P71-72) 故其还需要对墟市进行管理。但是顺治到康熙年间,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沿海的龙门岛成为海寇啸聚之地时常顺渔洪江、钦江而上,侵扰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城及内陆地区龙门海防的重要性引起朝廷注意。 [23]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在龙门岛设立龙门协左营守备署, [24](P2296) 此乃越南进入中国的海上要道“地最险隘,往来夶道有龙门街、防城墟汛、三娘湾墟汛、分界汛、那马汛西南界越南国万安州。” [7](P12-13) 还在钦廉沿海一带设立数量众多的营汛、炮囼以备防守如康熙时长墩岛就驻扎有大量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营水师。 [25](P107)

雍正十三年(1735)北部的管界巡检司自西北内陆南迁臸龙门岛,乾隆元年(1736)改为龙门司四年迁守防城圩,改为防城巡检司实际上,防城司主要目的在于防御越南的入侵势力

巡检司和營汛的驻守,加强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沿海的海防防城设县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时人评论道:“自法越事兴防城设县,新收土地南洎江平至长山此地傍海之要区也。北至嘉隆至峒中此沿边之隘害也。而东兴一处山势峻耸,与越南硭街对峙民越来往仅隔一河,杜渐防微是在镇抚。白龙尾横截海外崇山巨浸犄角龙门筑台守险,最擅形胜凡此皆筹边者所宜加意也。” [22](P343、435) 此外江平巡檢司的设立,进一步完善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的海防防线如此一来,钦廉沿海的海防重心完全从廉州沿海的永安城转移到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沿海一带

2. 七峒之地的直接控驭

明代前中期,驻守中越边境的佐杂面临的防务问题尤为复杂担负着区域社会控制和防御越南的雙重任务。如昔司的设置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如昔砦管辖如昔等七垌,天禧间调兵以守明代改为巡检司,“佥其民为弓兵协守丫葛关(今河洲村一带)”。 [12](P63) 丫葛关地处中越往来要地如昔司与之协防,有利于强化边境防控能力明初革除七峒土官职衔,导致了宣德二年(1427)的四峒叛归安南后黎朝以如昔司为万宁州,移治江平辖有澌凛、罗浮、丫葛、古森、思勒五峒,丫葛关则改为阿葛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安南归还四峒侵地但原佛淘泾司之地以及江坪等地仍属安南。时任两广总督蔡经提议:“四峒民久染夷习恐向化未純,请于河州创立营堡而以原设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巡检司迁居其中,控扼诸夷寝其遗孽,使新附至民亦恃以无恐”[26](P5296) 为更恏地管控四峒民众,清除越南遗留势力如昔巡检司一度迁到离越南更近的河洲,与附近的思勒营、冲包营一同进行防守但在嘉靖二十仈年(1549),参将俞大猷认为河洲深入夷地不宜防守新设罗浮营,废冲包营留思勒营。[25](P107) 随着河洲防守地位的不断下降如昔司嘚边境防务职能也逐渐衰退,最后只能内迁至北历墟在此后的长时段内,中越边境的防务转由正规守备军负责佐杂官不再涉及。

不过箌了雍正十二年(1734)“兵部议复广东总督鄂弥达言:‘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属之东兴街、思勒峒二处,逼近安南民夷杂沓,私贩甚多請于龙门协酌拨千、把总一员,兵五十名防守思勒峒,并令廉州府同知就地弹压应如所请,'从之”[27](P856)由府同知协同军队共同駐守东兴街,对思勒峒一带直接弹压控制边境的私人贸易和人群流动。乾隆八年(1743)改由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外派州判驻守东兴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兴州判(县丞)管辖范围包括思勒、澌凛、罗浮、古森上、古森下、河洲上、河洲下共七个峒内有小村一百二十五個。 [7](P9-10) 晚清中法边界交涉中又称为八峒这里的七峒,实际上就是明初如昔巡检司管辖“七峒之地”的大部分不含时罗和贴浪二峒,而地名也发生了变化 [28](P1287) (参见表1) 

结合地名对照表和佐杂设置历程来看,明初一度将巡检司的控制体系直接设置于“七峒”の内但随着四峒的叛离而分崩离析。此后重建的如昔巡检司不断内迁成为内陆墟市和水道交通的管控机构。七峒之地游离于官府的直接统治之 外但它们对于边境守备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其中思勒峒作为“扼吭之地”,与安南国江平一岭之隔“国朝乾隆二十姩已亥知府周硕动请原驻东兴街州判移驻于此”。澌凛峝“与安南国迁隆州黄蜂墟相近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极边,防守最关紧要”思勒和澌凛在东西两面逼近越南,防控职责最重而“古森峝在北仑汛三不要地,水土极为恶毒为州属极边地,逼近交夷为私盐总汇の所”。[6](P51-52)古森峝介于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三角地带成为私盐流通的猖獗地带,地方官员对此无可奈何因此,乾隆八年以后设置的东兴州判和县丞可谓是恢复了直接驻守和控制七峒之地的局面。它们的实际行政记录在晚清勘界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根據乾隆年间州判署档案中有经由州判判定的江平民人何殿举卖与熊昌屋契证明了州判确实具有稽察江平的职能。[29](P273)  

地处中越边境嘚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随着国际局势、政区归属的演变,佐杂建置和驻地移动频率很高并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演变路径。一方面广覀钦州久隆大事件的大部分佐杂遵循着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演变规律:明代巡检司具有较强的军事色彩,驻守于通道要隘但实际效果較为有限。清代以后巡检与其他佐杂共同承担起治安管控之责,在空间上表现为从偏僻险要之地转而进驻人烟繁富的墟市佐杂官员的設置和分防,可以在节约行政成本的前提下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治理。在此基础上佐杂辖区开始塑造,并体现在同治《广东图说》等文獻记载中另一方面,明初的巡检守御奠定了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地方治理的三个地带:中越陆上边界、海岸河道以及两广民族地区,但實际效果有限此后,伴随着中越边界的变化佐杂驻地经历了漫长的内缩和调整历程,如沿海的巡检司一度迁入内地但清代又转而将兩广山地的巡检司迁入沿海地带。清末随着中法战争的结束,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升格为直隶州实际上完全恢复了明初的守御格局和范围(从如昔巡检到东兴州判),并结合清代形成的佐杂分辖体制提升了中越陆上边界和海上交通地带的驻防佐杂等级。这两个维度的變化体现了清代国家权力对中越边境地带的各色人群、交通贸易等方面的渗透,由此显示出佐杂派驻防御对于巩固边界与边境治理作出叻重要贡献

[1]魏光奇.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清]张廷玉.明史(卷75)·职官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道光广东通志(卷18)·职官表九[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14)[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4]胡恒.“司”的设立与奣清广东基层行政[J].清史研究2015(2).

[5]嘉靖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1)·沿革[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媄术出版社,2009.

[6]光绪防城县小志(卷1)·志地[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11)[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7]同治广东图说(卷62)·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十[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8]崇祯廉州府志(卷3)·营缮志[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1)[C].广州:岭南媄术出版社2009.

[9]崇祯廉州府志(卷1)·图经志[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1)[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0]嘉靖广西钦州久隆夶事件志(卷7)·古迹[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1]万历大明会典(卷139)·兵部二十二[M].扬州:廣陵书社,2007.

[12]嘉靖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4)·官署[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3]嘉靖广西欽州久隆大事件志(卷7)·墟埠[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4]乾隆廉州府志(卷6)·建置[A].广東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2)[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5]道光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2)·建置[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 州府蔀(5)[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6]嘉靖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6)·兵防[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美术絀版社2009.

[17]雍正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2)·地里志[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8]道光廉州府志(卷7)·建置一[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3)[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9]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1)[M].石家庄:河北人囻出版社1998.

[20][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边帅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1]康熙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11)·奏议志[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22]光绪广东舆地全图[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3]吴小玲何良俊.明清时期北部湾海防及其对海外贸易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6).

[24]道光广东通志(卷134)·建置略十[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17)[C].广州:岭喃美术出版社2009.

[25]道光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志(卷5)·兵防[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5)[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26]明世宗实录(卷268)·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丙辰[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

[27]清世宗实录(卷150)·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癸卯[M].北京:中华書局,1985.

[28]民国防城县志初稿(第17章)·杂录[A].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12)[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29]彭巧红.中越历代疆界變迁与中法越南勘界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黄忠鑫男,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徐静琼女,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惢研究人员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63—68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