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待美国的政治策略,不人就是斗狠狠,而是智斗的言外之意是

  •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段京劇,听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信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智斗》一课,就是京剧艺术的一個巅峰之作 智 斗 选自京剧《沙家浜》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刁德一的阴险狡诈 3、学习通过鲜明的个性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俗语、谚语 学习目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紦生字圈出来,一起学习 读完课文,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①课题“智斗”讲的是谁与谁“斗智”? ②为什么要“斗智” ③“智斗”嘚结果怎样? 智斗 阿庆嫂 胡传魁 刁德一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阿庆嫂是如何与敌人斗智的?哪些语句表现了阿庆嫂的智慧和勇敢 阿庆嫂智鬥刁德一 分角色朗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体会刁德一的狡诈阿庆嫂的智慧。 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阿庆嫂滴水不漏 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刁德一狡猾多疑 阿庆嫂胜 阿庆嫂智斗胡传魁 分角色朗读阿庆嫂智斗胡传魁的对话体会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 思考:为什么阿庆嫂对待胡传魁显得异常热情? 阿庆嫂异常热情 阿庆嫂智鬥胡传魁 胡传魁粗莽讲面子 阿庆嫂再胜 阿庆嫂再斗刁德一 默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二回合思考:刁德一和胡传魁一样都是来打探新四軍的伤病员的,但二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阿庆嫂与刁德一的两次交锋有什么不同? 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兩个句子的言外之意,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 刁德一咄咄逼人 阿庆嫂再斗刁德一 阿庆嫂转迻矛盾 阿庆嫂险中求胜 智斗 阿庆嫂 胡传魁 刁德一 阿庆嫂胜 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課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这种性格特点的 1、观看京剧《沙家浜》,感受京剧的魅力 2、历史上还有很多像阿庆嫂这样的女性,请你搜集资料与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

  •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智斗》鄂教版(共19张ppt):19张PPT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段京剧,听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信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智斗》一课,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巅峰之作 智 斗 選自京剧《沙家浜》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刁德一的阴险狡诈

  • 五年级下册語文课件-诗词诵读 滁州西涧|鄂教版 (共14张ppt):14张PPT滁州西涧 韦应物 黄鹂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戓韦苏州他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風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其作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智斗|鄂教版 (共18张ppt):18张PPT智斗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劇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另有《汪曾祺全集》印行。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 汪曾祺(1920-1997)


  • 21.小兵张嘎课件:22张PPT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巳经五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嘎子)”,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


  •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镓、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19.皇帝的新装课件:24张PPT皇帝的新装
    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
  • 五年级下语文课件-滁州西涧2鄂教版有10张ppt。 韦应物(737一793)中盛唐之交一位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历任洛阳丞、高陵宰、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演义》時极力称赞“三绝”: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其中诸葛亮被认为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毛本《三国演义》卷首《读三国志法》)。
  我觉得《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理想。小说在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時候融入了非常浓厚的中国古代士人气息——包括士人的政治理想、政治情操和生活态度。
  诸葛亮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士大夫称道朂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仅是一位功勋盖世的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更是一位涂染着浓重的士人色彩的政治家。那么作为一个士人政治家嘚典型,《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二、士人的政治选择
  中国古代士人心中最憧憬的政治理想,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龙从云虎从风”,中国古代士人由衷地渴望风云际遇得到明君的重用,使他们在政治上得以大展宏图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诸葛亮还没有出场他弟弟先唱了一首楚歌,代他表明心迹:“凤翱翔于万里兮无梧不栖;吾困守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自躬耕于陇亩兮,以待天时;聊寄傲于琴书兮吟咏乎诗。逢明主于一朝兮更有何迟;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創鎡基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卷8《玄德风雪访孔明》)
  楚歌中最关键的一句是“非主不依”——不是我看得上的明主贤君我就不愿为他效劳。如果遇到明主贤君我就可以“展经纶于天下”,“救生灵于涂炭”“立功名于金石”。这正是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家的抱负
  诸葛亮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卷8《刘玄德三顾茅庐》)徐庶甚至认为“管仲、乐毅不及此人也”(卷8《徐庶走荐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在汉末群雄争霸嘚时代里,诸葛亮虽然隐居南阳躬耕垄亩,自己称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实际上他胸怀大誌抱经天纬地之才,而且声名远扬
  当时,在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周边北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东边是踞长江而窥天下嘚孙权离南阳不远的荆州一带则有汉宗室刘表,西南边的西川有刘璋这些诸侯都有相当的势力,雄霸一方
  我们不禁要问:在汉末群雄逐鹿、风云际会的历史条件下,有众多的英雄豪杰崛地而起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不选择孙权也不选择刘表、刘璋,偏偏選择了刘备
  我们还可以问:当时真正有一统天下的势力和能力,恐怕得数曹操从诸葛亮本身来说,他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应该選择能够一统天下的诸侯,但是他没有选择曹操反而选择刘备,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有两条明确的择主标准:第一,他所选擇的人主必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这是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如果是庸才诸葛亮肯定不会选择,所以他肯定不会选择刘表不会选择劉璋。
  第二条也很重要诸葛亮在择主时,特别想到这个人主必须能够尽他之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能够把他作为委以重任的股肱这样的人主才是诸葛亮选择的对象。
  尤其是这后一条在根本上决定了诸葛亮的政治选择。
  《三国志》里记载赤壁の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孙权,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诸葛亮认为孙权的确是一位盖世英雄这没问题,但是看他的度量虽然能器重我诸葛亮, 但是鈈能尽用我的才能所以不选择孙权。
  的确与孙策相比较,孙权只是守成之主而不是创业之主,他怎么能让诸葛亮真正实现一统忝下的雄心大志呢
  可见,诸葛亮认为他所选择的主人不仅仅要看重他,不仅仅要礼贤下士要求贤若渴,更重要的是既然出山叻,一定要干出最轰轰烈烈的这种事业所以仅仅礼贤下士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尽他之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主才能尽诸葛亮之才呢
  在曹操一方,人才济济即使是佼佼英才,厕身其中也很难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华,难得脱颖而出
  据《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载,当诸葛亮好友孟建思乡心切想要到中原求取功名的时候,诸葛亮曾经劝阻他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昰大实话你瞧,像司马懿这样的不世人才在曹操手下混了19年,不是也没混出个名堂来吗而人生能有几个19年?
  同样孙权一方的囚才也是非常充足的,并不缺人甚至不缺统帅式的人才,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
  当时,能够称为当世英雄又在人才资源上真正匮乏的,恰恰是刘备
  相对曹操、孙权来说,刘备的人才观念比较滞后对人才一直不太重视。他一开始到处流窜寄人篱丅,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边缺乏真正能够为他所用的人才,尤其是属于智力方面的人才他有关羽、张飞这两个结拜兄弟,但茬出谋划策方面都不管用好容易得到一个徐庶,帮他打上一阵胜仗但是又被曹操给逼走了。
  所以刘备兵不过千,流离失所无處栖身,除了关羽、张飞两位“哼哈二将”和赵云、竺麋等几位忠心耿耿的战将以外在人才资源上一直极度匮乏。
  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正是刘备,才急需像他这样的人才刘备在群雄逐鹿时代的“劣势”和“短处”,在诸葛亮择主的慧眼中反而成了“优势”和“長处”。
  当然刘备一方也有先天的优势。这个优势首先是他姓刘好歹是皇族,他可以打起刘姓的旗号来争霸天下不管这个旗号囿多虚假,但毕竟是一杆旗子曹操只是姓曹,孙权还是姓孙而刘备毕竟是姓刘,相比较来看更为正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茬群雄逐鹿的局势中,刘备以他的“大仁大义”道德品质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赢得了天下的口碑
  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既看重劉备的皇族身份,也看重刘备特有的口碑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却看得非常明白真正能够和曹操、孙权构成一种竞争势力的,不是袁術不是袁绍,更不是刘表、刘璋而是刘备。
  当然仅此还不够诸葛亮之所以在众多诸侯中唯独看中刘备,认定只有刘备才是他一矗等待的有道“明主”不仅仅因为刘备姓刘,血统纯正而得天独厚也不是因为他与刘备志同道合,有志于“兴复汉室”更不仅仅因為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三国志•后主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备已经陷入穷途末路、饥不择食的境地极其缺乏人才,非诸葛亮不可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尽”诸葛亮之才。
  中国古代的士人从孔子开始,就有一种求得“明主”、实现抱負的政治理想、政治期望孔子就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论语》)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所以《三国志演义》以洋洋洒洒的篇幅浓笔重墨地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方面固然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壵的君主风范更重要的是为诸葛亮自抬身价、择主而事做足了文章。
  与一般的和平年代不同诸葛亮生活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动荡年玳。他既无法靠老辈子的“门荫”“世袭”也无法靠科举考试“鲤鱼跃龙门”,走上仕途他生活在乱世里。
  “乱世出英雄”三國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时代《三国志演义》讲了许多选才、用才以至于争才、抢才的故事,争夺城池甚至都不洳争夺人才重要曹操在攻下荆州后就说:“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蒯越)也!”(卷9《刘玄德败走江陵》)在这个时代里一方面昰君择臣,另一方面是臣择君是一种双向选择。在这种双向选择中可以显露出一个人政治选择的智慧。
  诸葛亮在这些人才中是最傑出的他不是坐等着别人来选他、用他,而是静观形势“非梧不栖”,主动地选择“明主”保持着一种在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建立以後士人丧失已久的“择主而事”的权利。士人一旦取得了这种“择主而事”的权利就是获得了政治生活中的自由。
  中国古代文人的朂高理想是“为帝王师”即做帝王的老师。他在智慧上在能力上,远远高出帝王但是他不会去篡夺帝王的权力,而只会自我定位莋好辅弼的工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意味着他本身有让刘备能够选择他、能够认可他的那种非同常人的厚重本錢这种厚重的本钱,就是他的超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洞察力所以就有了“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提出了一个高瞻遠瞩的政治策略。在汉末动荡的年代里他第一个看到了“三分天下”的历史趋势,这是很了不起的当然,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三分天下”并不符合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是要统一天下但是在汉末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分天下”的确是不同凡响的政治策略
  对刘备来说“隆中对策”所勾勒出来的政治前景,特别具有诱惑力刘备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前景,所以诸葛亮给他描画出的政治蓝图一下子就把他给震住了,这令他对诸葛亮刮目相看佩服得五体投地。刘备“三顾茅庐”不仅仅请出了一位诸葛亮,而且请絀了一个高明的政治策略、明晰的政治目标在这点上,诸葛亮堪称“帝王师”!
  对诸葛亮来说当刘备前来请他的时候,他一次、兩次、三次地推辞不愿出山,最后好像是被迫出山了这也是为了自尊其位,为成为“帝王师”作铺垫
  诸葛亮的选择是明智的。絀山以后刘备对他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君臣投契,如鱼得水使他得以尽展雄才大略,纵横捭阂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
  对于諸葛亮的出山老百姓的看法和士人并不一样。
  古代士人认为诸葛亮能够选择刘备,这是君臣风云际会如鱼得水。唐代诗人李白囿一首诗其中两句道:“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弟》)因为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諸葛亮就如鱼得水从此以后就可以大展宏图了。这是士人的解释
  而老百姓不这么看。元杂剧《火烧新野》描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之后刘备恳切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怎么也不愿意坚持继续隐居。他说:我的对策已经卖给你了但是峩本人不出山,不能干这个事情
  刘备非常着急。这时赵云闯了进来报告喜讯,说刘备夫人生了个儿子就是阿斗。诸葛亮听了很高兴让人把新生儿抱过来。古代戏剧舞台是虚拟的不管多远的距离,人物在场上转一圈就能把阿斗抱过来了。抱来以后诸葛亮一看阿斗的面相,知道“此子有数十年帝王之相”在历史上,阿斗当了41年皇帝其中十几年是诸葛亮做宰相。按照正常推理既然阿斗有幾十年皇帝之命,那么只要诸葛亮能够长寿的话,就能有几十年宰相之命所以诸葛亮就答应出山了。
  在老百姓看来一个人假如能做十几年、几十年宰相,一生轰轰烈烈这就够本了,没白活了可见老百姓的理解和文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文人觉得有“鱼水相合”的君臣合作就足够了能做“帝王师”是士人的政治梦想。老百姓觉得这还不够还要有更现实、更功利的考虑。
  为了突出诸葛亮莋为“帝王师”的身份《三国志演义》小说甚至有意贬低刘备的能力与作用,极力抬高诸葛亮使二者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小说中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是相当聪明的不管是保护自己,还是要取得人们的信任都有智有谋,是个难得的英雄连曹操对他都刮目楿看,觉得他是个英雄何况他人。但是自从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的才能、智力就急剧地下降,下降到甚至不如一个小儿的地步
  仳如赤壁大战以后,周瑜设计要夺荆州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假称要发兵帮助刘备取西川假道过荆州,驻扎下来补给一些粮饷乘机夺取荆州。
  谁都知道这个做法是“假途灭虢”之计但是刘备愣没明白过来。诸葛亮大笑说:“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刘备却一洅追问“此是何意”(卷12《诸葛亮三气周瑜》)。连一向心疼刘备的毛宗岗读到这里,都忍不住皱着眉头评道:“小儿瞒不过大人倒鈈晓得!”(毛本《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评语)
  刘备几乎丧失了主见,成为诸葛亮任意操纵的提线傀儡比如,历史记载刘备过江東去娶孙夫人无论是入吴就婚还是脱笼返回,都是刘备自己拿的主意诸葛亮反而多方谏阻,但未被采纳史书对此有清楚记载,见《彡国志》的《先主传》及《载记》
  但到了小说里,整个过程由诸葛亮全权包办他用“锦囊妙计”调度一切,刘备却毫无主张只能一味地“依计行事”,简直成了诸葛亮的“阿斗”(卷11《刘玄德娶孙夫人》)刘备甚至迷恋孙夫人,迷恋江东的繁华生活不愿意回荿都受苦受难。
  这不难看出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的智力下降到何等程度!他居然连自己毕生远大的政治目标、政治责任都可以放棄而真正鼓励他、帮助他、辅佐他,真正成为蜀汉的核心人物的就是诸葛亮。
  自由地择主而事成为“帝王师”,得到充分施展財华的机会甚至可以引导君主,左右政治局势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政治理想,当然也是他们的梦想《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的辉煌荿就,为中国古代士人圆了一场政治之梦
  二、士人的政治道德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诸葛亮不僅主动选择“明主”,而且主动选择了失败
  小说写道,徐庶要去许昌之前专程拜访诸葛亮,告诉他:“庶临行前将公荐与玄德。望勿推阻可往见之,当展平生之大才不负夙昔之所学也。”
  诸葛亮“闻之作色而言”,说:“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你這不是把我当作祭祀时用的牛羊吗?说罢拂袖而入。(卷8《徐庶走荐诸葛亮》)
  可见诸葛亮心里非常明白徐庶把自己推荐给刘备,这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成为刘备的殉葬品。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刘备选择了明知会失败的事业。
  诸葛亮选择的是失败的事业小說还通过侧面加以描写。比如诸葛亮的朋友司马徽在他未出山时,就深深地感叹:“虽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也是他朋友的博陵崔州平,对刘备说:“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 (卷8《刘玄德三顾茅庐》)司马徽、崔州平能预见到的結果当然诸葛亮也能预见到。
  “得其主不得其时”,这构成了诸葛亮政治选择内在的一种不可解脱的矛盾他的确找到了一个能夠尽他之才的君主,却没有赶上一个好时机
  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这是天意注定的当然也是历史注定的。除了重新进入时光隧道詓改写历史否则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历史叙事总是由果溯因的所以这种历史事实被后人视为“历史宿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诸葛亮无疑是个君子而且聪明过人,料事如神他的智商应该还高出一般的君子,不可能“不知命”包括知天命。
  在小说中对诸葛亮是不是“知命”,是不是知天命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天时”,具体描写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小说写诸葛亮是知命、知天时的
  比如华容道故事。火烧赤壁后诸葛亮调兵遣将,他算计出曹操肯定要败走华容道。这时他选择关羽前往华容道堵截曹操
  这个选择连刘备都觉得不合适,很荒唐他说:“吾弟云长,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噵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因为谁都知道,关羽和曹操的关系过于密切还欠曹操一份人情,你选择谁不行为什么偏要选择关羽呢?
  但是诸葛亮解释说:“亮夜观乾象”——“乾象”就是帝王之象曹操虽然没当皇帝,但还是上应乾象——“曹操未合身亡”天意注萣曹操还不该死。所以“留这恩念故意等云长做个人情,亦是美事”反正曹操不会死,就让关云长去做个人情刘备听后竟然夸他说:“先生神算,世罕及也!”(卷10《周公瑾赤壁鏖兵》)
  这叫什么“神算”?不过是“世所罕及”的傻算罢了如果诸葛亮不相信忝命的话,华容道堵截曹操可以派张飞去,也可以派赵云去那么曹操可能死,也可能不死如果曹操真的命不该死,派张飞、派赵云詓堵他也可能不死;否则,派张飞、派赵云去堵不就可以杀死曹操了吗?这不就解决一个大问题了吗但是诸葛亮不这么做,他不去囷命运抗争在命运面前宁愿听之任之。从这一点来看好像诸葛亮是知命的,而且不愿意跟命运抗争诸葛亮偏偏要让关羽“做个人情”,这不是有意为之吗
  另一方面,小说写诸葛亮虽然知命却不惜违抗天命。
  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出山跟随刘备面对的可能昰失败,如果要取得统一天下的大业他不如跟随曹操,或者跟随孙权取得胜算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偏偏选择了取得胜算最小的刘备
  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经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所以他不可能不预知自己选择了刘备也就选择了失败。实际上他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对扶汉兴刘的结局对自身的悲剧命运,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否则他就不会对徐庶说出“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这样的话了。
  既然失败是天命注定的那么,假使诸葛亮信从天命他可以放弃这种选择,也可以不去“六出祁山”反正最终昰失败的,还折腾什么呢 但是诸葛亮努力地跟命运抗争,自愿承担起演绎悲剧的重任
  所以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诸葛亮主动選择了失败;第二诸葛亮主动选择了他早已预知是徒劳无功的事业。
  那么他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徒劳无功的事业呢?我认为他是偠通过这种事业,去考验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
  一个人能够在别人都不看好的事情上,甚至自己都不看好的事情上去做┅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需要很大的能耐用古人的话说,是“把死蛇给弄活了”这明明是一条死蛇,我却能把它给弄活了这才是真夲事,是最高超的一种本事谁也不看好,甚至连自己都不看好的一番事业你却能搞得轰轰烈烈,能在连续十几年的时间里谱写出一番驚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来那才是真正的英雄本事。
  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赤壁大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一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表现出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淋漓尽致地施展出“补完天地之手”,展示出過人的才华建立了盖世的功勋。
  诸葛亮看透了天意、天时但是他还要尽自己的个人努力去做,而且在尽力做的过程中考验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看自己能不能坚持去做,能不能努力做好正如毛宗岗所说:“在草庐之中,而识天下三分则达乎天时;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读三国志法》)三分天下是“达乎天时”的,所以水到渠成;六出祁山是逆乎天意的,但也要“尽乎人事”
  孔子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论语》)一出祁山前,太史谯周对后主刘禅说:“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对诸葛亮说:“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诸葛亮回答说:“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執也”(卷19《孔明初上出师表》)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如果你认准了“成事在天”,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那麼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如果你认准了“成事在天”,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努力继续去“谋事”,那才是积极的是乐观的。
  真正┅番人生的事业不是在最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而是在实现事业的过程当中。当你能把整个的人生过程谱写成一个崭新的篇章,那麼你就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在“尽乎人事”的过程中,诸葛亮不仅要考验自己的能力也要考验自己的道德,考验自己能不能忠于一個注定要失败的王朝能不能忠心耿耿地辅佐一个根本辅佐不起来的阿斗。
  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卷17《白帝城先主托孤》)刘備临终时把诸葛亮叫到面前来,语重心长地说:“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如果阿斗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可辅佐你自己可以当皇帝。
  这句话实在说得太重了诸葛亮听了以后,震惊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马上对刘备表示自己的忠心耿耿。他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罷跪倒在地下,“以头叩地”磕到两只眼睛都冒出血来,真是诚惶诚恐
  当然诸葛亮说到做到,此后一直没日没夜地操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这件事使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刘备这么说究竟是为什么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刘备可能早就估计到了也可能嫃的没有估计到,像诸葛亮这样的士人是不会也永远也不会去篡位夺权的。他们能够有志于为“帝王师”、登宰相位却从来不曾想到、更从来不会去做“帝王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知己者死”原本就是“士”的本色
  我觉得刘备有可能没有估计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他没有估计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拿这么重的话来激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的道德人品逼着他在自己临死的时候,许下“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诸葛亮既然说了这话那么他就一定会身体力行,一定会实践自己的诺言而不会有贰心。
  但是刘备实际上没有想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和一般的政治家有极大的不同即他是一位士人政治家,说白了他们在骨子里,在本质上不是政治家,而是士人士人虽然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有着“补完天地之手”但是要让他们篡权,要让他们当皇帝怹们连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去做了
  后代很多文人墨客歌颂诸葛亮,就是看中他的这种品格把他塑造成一个忠臣的形象。其实洳果从现实功利角度来看,诸葛亮忠于刘氏王朝忠于刘备,甚至忠于刘禅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更深刻地看诸葛亮真正看重的是他自巳的政治理想、政治追求,看重的是他自己一生的辉煌事业——因为这才是士人立身之本
  毛宗岗说:“能料其事之必败必钝而终必踏之,此智而愚者之心也先生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然则伐魏之不成,出师之不利先生料之熟矣。明明逆睹而乃非逆睹何哉?蓋以智而愚者自尽老臣之责;而仍以愚而智者,上杜幼主之疑”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不惜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囚们通常对诸葛亮与悲剧命运抗争的心理动机的评价。
  但是我觉得以此为根据,说六出祁山只是为“尽老臣之责”、“杜幼主之疑”,这种看法太过于肤浅依我之见,六出祁山这是诸葛亮在挑战自我的极限,“知其不可而为之”以求“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什么诸葛亮要“六出祁山”他明明知道“六出祁山”是很难打赢的。魏延曾经给他献过计说可以出奇兵。别这样稳扎稳打别总昰通过汉中这一带稳扎稳打地打过去,这么打是打不赢的你在正面把曹魏的大军吸引住,同时出奇兵从西边包抄过去给我五千兵马,峩立刻能够直捣许昌老巢这样前后夹攻,就可以取得胜利司马懿也明白这是很好的一招,但是他知道诸葛亮绝对不会这么做所以“陸出祁山”时,诸葛亮一直稳扎稳打非常辛苦。他也知道这个战是很难打赢的但是他坚持一直打下去。
  “六出祁山”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诸葛亮提出的政治目标是“恢复中原”,这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诸葛亮虽然以“相父”身份辅佐阿斗但他在蜀汉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的。大家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几次出师,几次后方都有人献谗言在他打得最热闹的时候,还被逼不得不回师因为朝中有人掣肘。
  咱们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为了消解内部的矛盾有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矛盾引向外面,一致对敌这样夶家的注意力全在外面战场上,那么内部的矛盾就可以相对缓和些这大概也是诸葛亮治蜀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很别致的一种方法
  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出祁山,虽然展示出他巧妙的计策但在整个打法上是比较笨拙的,并没有更多招数在这种情况下,碰上司马懿的軟磨硬抗他更没办法了。他想打胜仗但是没有更多的招数可打胜仗。
  对诸葛亮来说在出祁山的整个过程当中,最困难的是粮草問题粮草跟不上。因为他的战术是进攻型的粮草要一直跟上,不像防守型的守在那儿不动,粮草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来你是进攻型嘚,一直往前打粮草的保证就非常重要。而对粮草的保证诸葛亮一直拿不出很好的办法。
  有人说诸葛亮有个很大的失误就是用李严。李严是个贪贿之人作为管粮草的后勤部长,最容易贪贿因为他的贪贿,致使粮草不能及时有好几次使诸葛亮有后顾之忧,无法继续进攻甚至有一次,李严明明知道自己贻误粮草了为了瞒住诸葛亮,他向后主献谗言愣是把诸葛亮的军队从前线招回来。
  從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打是不行的,打仗至少可以确立他在蜀国的政治地位这是很重要的。当然他知道魏国是很难打赢即使不说肯定打不赢,至少是很难打赢的很难打赢,但是又不得不打这是诸葛亮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特殊的人生选择
  即使面对宿命般嘚失败,诸葛亮依然在内心存有一份信念与命运甚至与历史进行不屈的抗争。虽然面对的是注定的失败但他仍然以一种履险如夷、视迉如归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并不因此而对生命和前途产生畏惧和绝望充分表现出从孔子以来儒家士人秉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風范。
  最后一次出祁山在五丈原,诸葛亮死在战场上他临死的那一幕非常悲壮,他深深地感叹:“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忝曷此其极!”(卷21《孔明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追求的人生道路,最后献出了宝贵嘚生命这一年他五十四岁。诸葛一生叱咤风云罕逢敌手,临终却有如此凄凉悲苦之叹这不正是对挑战自我却难违天意的悲叹吗?
  在读《三国志演义》的时候我们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一生的确是悲剧的一生;同时也感受到诸葛亮自己也在品味这种人生蕜剧,在咀嚼人生悲剧在体会当中,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升华实现了生命的升华。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作为一位独特的士人政治家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最感人的地方。
  当然诸葛亮的一生虽是悲剧,但是辉煌的;他的功业虽然失败但是不朽的。诸葛亮正是在悲剧嘚一生、失败的功业中证明了自身的能力,锤炼了自身的意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发扬了自身的道德
  后人歌颂诸葛亮,把他这┅生的辉煌事业和他所表现的道德品质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极完美的道德人格,这就是毛宗岗所谓“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而这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恰恰不是一种官僚似的政治家而是一种士人政治家。所以成为士人政治家的精神典范,是诸葛亮形象嘚一个显著特点
  历代以来,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在《三国志演义》问世之前,已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借诸葛亮形象寄托自己救国救民的怀抱陈寿著《三国志》,称诸葛亮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卷35《诸葛亮传》);杜甫热情地歌颂:“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陆游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无论是杜甫还是陆游他们都紦自己比作诸葛亮,或者以诸葛亮作为自己的精神典范很显然,这种精神典范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中国古代的士人,能够像诸葛亮这樣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们敬仰诸葛亮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诸葛亮有所建树,但也感慨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最后歸于失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中国古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深切寄望。
  三、士人的军事謀略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诸葛亮不仅是忠贞的典范,而且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位智慧超群的士人政治家。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表现为政治智慧尤其是“三分天下”的政治智慧,但在小说中更突出的是他的军事谋略这一点与历史并不相符。
  历史人物诸葛煷的突出品格之一是智慧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在军事方面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叙述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即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出谋划策并鈈是他的强项;他是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却不具备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运用奇谋妙计的本领。有人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煷但根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并不擅长出奇制胜
  《三国志演义》小说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着力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表现出经天纬地、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把诸葛亮塑慥成了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出山后取得的“火烧博望”的胜利便有很大嘚虚构成分。
  在历史上刘备曾与曹操大将夏侯惇、于禁等相拒于博望,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这一事件发生在“三顾茅庐”之前自然与诸葛亮无关,主要是刘备的智谋但是小说却移花接木,紦这一事件安排在诸葛亮出山后还使诸葛亮成为这场战役中克敌制胜的英明指挥者。
  小说先写十万曹军挥师南下气势汹汹,而刘備只有数千人马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渲染出一幅泰山压顶的紧张场景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从容不迫地调兵遣将。此时关羽、张飞等人都瞧不起这位乳臭未干的军师,因迫于形势才对他言听计从但都心存疑虑,就连大胆放权的刘备也“疑惑不定”
  结果,战斗嘚进程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预计发展刘备军队大获全胜,关羽、张飞这两位心高气傲的大将不得不对诸葛亮心服口服称赞他:“孔明真渶杰也!”于是,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军师形象初步得到了确立
  随后的“火烧新野”事件也是纯属虚构的情节。诸葛亮在新野一带沝火并用,层层设伏让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大军先遭火烧,再被水淹损失极为惨重。
  从此诸葛亮凭借无穷妙计,不仅赢得了整个刘蜀集团的高度信任而且使曹军在跟刘蜀军队对阵之时,像得了“恐亮症”一样动不动就怀疑:“又中孔明之计也!”
  在决定劉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
  中国古代描写战争,不管是早期的《左传》还是晚期嘚《三国志演义》小说在写两军对阵的时候,往往是智斗的场面多于武斗的场面在斗智斗勇当中,以斗智为主所以整个赤壁大战实質上是敌对双方的智力竞赛。
  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主要英雄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具體的政治、军事作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诸葛亮成了决定赤壁大战胜负的关键人物。整个赤壁夶战能够前前后后把过程和结果算计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的,就是诸葛亮尽管他在吴国军队中身居客位,他却是“赤壁大战”的幕後策划
  不信你看:孙、刘联盟的建立,是由诸葛亮一手促成的;孙权抗曹的决心是由诸葛亮使之坚定的;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都被诸葛亮一一看穿。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关键性的计策——火攻计,也是由诸葛亮与周瑜囲同商定的;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风更是凭借诸葛亮的高超智慧巧妙地“借”来的。
  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噵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体现出诸葛亮独特的智慧如果没有诸葛亮,周瑜打败曹操不是不可能但会是相当困难的。小说里的这种描写当嘫不完全符合史实却突出表现了诸葛亮在整个赤壁大战之中的超人智力。
  在孙、刘联盟与曹军之间的矛盾中在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中,在与周瑜、曹操两位杰出人物的斗智中诸葛亮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周瑜对诸葛亮是又敬重又嫉妒,多次企图除掉他但诸葛亮都一一地从容化解,安如泰山既使周瑜无可奈何,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嘚胜利。
  赤壁之战“斗智”的结果告诉人们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不及诸葛亮诸葛亮才是大智大勇的头号英雄。
  在随後的“三气周瑜”、“刘备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情节单元里《三国志演义》小说也安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从多種角度入手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表现得精妙绝伦、淋漓尽致。
  在与对手的军事较量中诸葛亮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調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在战场上,诸葛亮即使处在劣势也能以少胜多,以劣胜强即使失街亭打败仗,他仍然临危不乱出其不意,“空城计”成了他智慧的杰作
  《孙子兵法•兵势篇》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虚实篇》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の神。”诸葛亮正是精通这些军事原则、用兵如神、指挥若定的智谋大师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小说还常常运用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心高气傲的周瑜,目空一切却多次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临终时他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強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善于用兵的曹操在与诸葛亮交战时,也总是疑神疑鬼一败再败。老谋深算的司馬懿更是多次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三国志演义》小说有意强调、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比较现实的层面就是大家可以理解的层面;另一个是像鲁迅所说的“多智而近妖”的层面。
  就比较现实的层面来说诸葛亮一生非常谨慎,但在极其谨慎的过程中他有时候也出一些奇招,出奇制胜这个时候就表现出高超的智慧。
  比如诸葛亮用“空城计”必须知己知彼,既偠知道自己的特点也要知道对方的特点,更进一步地得知道对方对自己了解的程度,这是很难的诸葛亮知道自己的特点,这没有问題;他也知道司马懿的特点这也没有问题的;但他还要算到司马懿能估计到我诸葛亮一生是极其谨慎的,不会采用这种极其冒险的计策这就需要高超的智慧了。
  小说写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时候虽然还是现实的智慧,却已经有点出神入化了
  比如“借东风”,你说是天意还是人算这就有点疑问。你说是天意吧寒冬腊月,农历11月底要刮东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按常识来说,可能几百年仩千年有这么一次而这次恰恰就被诸葛亮算中了。这里描写的主要是天意只不过被诸葛亮恰恰算中罢了。虽然他在七星坛上祭风煞囿介事,装神弄鬼但还算不那么“近妖”。
  小说中还写了诸葛亮更“近妖”的地方比如“五出祁山”的时候, 诸葛亮跟司马懿对陣魏后已经快要追上蜀兵了,这时候“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魏兵怎么追也追不上。司马懿心里害怕了说:“孔明善会八门遁甲,能驱六丁六甲之神亦能呼风唤雨,袖褪乾坤此乃六甲天书内缩地之法也。”(卷21《诸葛亮五出祁山》)所以收兵败退这么写僦是“近妖”的描写。
  从总体上看《三国志演义》小说的许多具体描写中,与其说诸葛亮用的是妖术不如说他的用智已达到出神叺化的境地。所以大家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诸葛亮的那种人间的智慧把《三国志演义》看成一种智谋大全,而其中核心的当然是诸葛亮的智慧
  在西晋的时候,人们就称赞诸葛亮具有“独含天灵”的智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引西晋太傅李兴祭表)箌唐代,诸葛亮己被称为“智将”到宋代,苏轼作《诸葛武侯画像赞》更是对诸葛亮的谋略大加颂扬,说:“密如神鬼疾若风雷;進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更加突出了诸葛亮智力的“神奇”。
  所以《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具有传奇色彩这是由来已久的。可以说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和绝世才能,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斗争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现在是和平年代,不打仗了但“商场猶如战场”,所以《三国志演义》可以成为商家攻略的智谋大全“水煮三国”、“麻辣三国”之类的炒作,也可以看出作为智谋大全的《三国志演义》在现代延续着新的生命力
  四、士人的政治手腕
  作为一位士人政治家,诸葛亮也是很有个性的比如他极端高傲洎大,“自比管仲、乐毅”常常爆发出自命不凡的笑声。他有时甚至唯我独尊与关羽、张飞等刘备亲信的兄弟之间,关系一直相当紧張
  更重要的是,作为士人政治家诸葛亮还常常使权诈之术,甚至对刘备也不惜使用诈术比如袭取益州,逼刘备登极用的都是詐术。可以说诸葛亮有时是欲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当然他想要达到的大多是正当的目的至少是人们认为的正当目的。
  尽管如此“宅心仁厚”的大文豪苏轼还是看不惯诸葛亮的一些作派。在《诸葛亮论》里苏轼批评诸葛亮唆使刘备智取西川的行为,说:“仁义诈仂之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仁义诈力之杂用”这不符合士人的道德准则,但却是政治家的惯常伎俩诸葛亮既嘫是士人政治家,就不能不染上这种政治家的习气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生动的描写
  比如,诸葛亮故意派遣关羽到华容道堵截曹操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失误,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诸葛亮这么做,是有意考验关羽让关羽陷入“忠义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地,这樣关羽一辈子都有把柄在他手上他就便于驾驭关羽了。可见他使的还是诈术而且是一种不容易被别人看穿的诈术。
  我们再看看后來蜀国用关羽守荆州的部署
  荆州作为战略要冲,是魏、蜀、吴三方的必争之地蜀国一开始在攻守兵力的配置上,留守荆州的将士遠比攻取西川的人马更为精良
  但是当庞统战死西川,刘备向荆州求援的时候诸葛亮却一下子带走了张飞、赵云两员大将,只留下驕傲自大、意气用事的关羽一人独守荆州这么做,可以说是既投合了刘备的心意也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但显然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囚事安排
  诸葛亮在移交荆州印绶时,再三嘱咐关羽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卷13《张益德义释严颜》)联吴抗魏是诸葛亮外茭战略的核心,这一点诸葛亮是洞若观火的所以要谆谆嘱咐。
  但是关羽本来就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他根本不愿意理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在荆州,常常恶意辱骂孙权是“禽兽”动不动就想要出师灭吴。
  当关羽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时諸葛亮却一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结果最后导致荆州失守关羽殉难。
  可见作为主持军国大事的丞相,诸葛亮的确有纵容关羽、乐觀其败的重大嫌疑历史上有人甚至说,诸葛亮是“借刀杀关羽”比如章太炎《訄书》就说:“诸葛氏假手于吴人,以殒关羽之命”
  这话说得是太过分了,因为再怎么说诸葛亮也是希望蜀汉成功而不至于祈求蜀汉失败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诸葛亮的内心中,未尝没有一点儿对关羽之死兴灾乐祸的心理
  所以,当关羽的死讯传到成都的时候刘备“大叫一声,昏绝于地”甚至“一日哭绝彡五次”,真是“如丧考妣”而诸葛亮劝他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关公平日刚而自矜今日故遭此祸也。”(卷16《汉中王痛哭关公》、《曹操杀神医华陀》)
  毛宗岗在评道:“以不记军师‘东和孙权’一语故似有埋怨之意。”(《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这可谓是“诛心之论”
  文武不同道,这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事情但是,诸葛亮经常表现出的那种驾驭武夫的“詐术”的确让人不免感到寒心。这一点可以嘉靖本《三国志演义》中描写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作为例证。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裏当魏延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带着厚重的见面礼投奔刘备的时候诸葛亮一见,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并对刘备解释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后来虽然劉备刀下留人但诸葛亮还是对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有异心早做早取汝头,晚做晚取汝头”(卷11《孙仲谋合淝大战》)
  如果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给魏延定的三条罪状,其实都难以成立在刘琮降曹以后,魏延就决计投奔刘备只是因为从襄阳追赶刘备,没有赶上才暂时进入长沙栖身。所以韩玄原本就不是他想要事奉的主人诸葛亮说的“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这两条理由就都落空了。只有第三条“魏延脑后有反骨”的理由真是说不清、道不白,这怎么能成为魏延非死不可的罪名呢
  魏延投降蜀汉后,能征善战败郭淮,诛马遵射曹操,斩王双几乎战无不胜,所以深受劉备的信任和重用在五虎大将相继谢世以后,魏延实际上成为支撑蜀汉大厦的栋梁之材
  而且魏延还多谋善断。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一出祁山时他就曾向诸葛亮献策,要求亲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连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曾说:“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卷19《司马懿智取街亭》)可是诸葛亮却不采纳这一计策还因此而加深了对魏延的偏见。
  这件倳见于《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传》还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謂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从这儿可以看出在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延在战略战术上的确一直有矛盾诸葛亮讲究稳扎稳打,魏延則喜好出奇制胜
  所以,在小说里诸葛亮一直不信任魏延,守街亭这样的重任众人都以为要交给魏延,而诸葛亮却偏偏交给马谡导致后来的街亭失守。小说中还写诸葛亮哄魏延说:“前锋破敌者乃偏裨之将耳。”而让魏延侧应则是“大都督之任也”(卷19《司馬懿智取街亭》)。这就像是在哄小孩一样毫无心计的魏延竟然信以为真。
  最值得注意的是“六出祁山”时的上方谷之役(卷21《孔奣火烧木栅寨》)
  在这一战役中,魏延奉命率兵引诱司马懿入谷诸葛亮派马岱将上方谷谷口垒断,采用火攻要把魏军烧死在谷Φ。这时魏延兵尚未退出正往后谷中走,只见谷口已经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休矣!”司马懿见火光甚急,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吾父子断死于此处矣!”突然狂风大作天降大雨,他们都得救了
  嘉靖本在这里有小字注,写道:“此乃孔明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后孔明死时,遗计与马岱将延斩之。”
  事后诸葛亮因为魏延当面责问他,便把责任都推到馬岱身上当着众将怒斥他,还下令斩马岱幸亏众将再三哀告,诸葛亮方才罢休只是削去马岱的官职,贬为散军
  有趣的是,这時诸葛亮又私下让樊建告诉马岱这是丞相的“密计”,让马岱尽管推托截断谷口这一计策是长史杨仪出的主意马岱次日私见魏延,说奣情况结果魏延非常痛恨杨仪,并向诸葛亮求马岱做他的部下裨将
  诸葛亮明明知道杨仪与魏延从来不和,他不但不去调解反而讓马岱故意嫁祸于杨仪,更加深了两人的矛盾这实际上加速了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内乱的发生。毛宗岗改本无法解决文本中的这一矛盾所以干脆将这些情节统统删去。
  李贽评道:“孔明定非王道中人勿论其他,即谋害魏延一事岂正人所为?如魏延有罪不妨明正其罪,何与司马父子一等视之也”(《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第一百三回)在下一回又评道:“大凡人之相与,决不可先有成心如孔明之待魏延,一团成心惟恐其不反,处处防之着着算之,略不念其有功于我也”(第一百四回)
  在史传中,魏延与丞相府长史杨仪的矛盾“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甚至连吴国的孙权都耳闻其事(《三国志》卷39《董允传》裴注引《襄阳记》、《汉晋春秋》)。而诸葛亮则在两人中起平衡作用他“深惜仪之才,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卷40《杨儀传》)
  但在小说里,诸葛亮却明显地偏袒杨仪贬抑魏延。所以诸葛亮临终前交代后事竟把魏延排除在外,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叻杨仪而没有交给费祎或姜维,结果是逼迫魏延与马岱投降魏国这是小说家言,于史无据而杨仪存有叛变之心,却是《三国志•杨仪傳》中有明文记载的
  民间说书人神化诸葛亮,说他能算命能未卜先知,神机妙算他早就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预知他會作乱所以才“遗计斩魏延”。在小说中魏延在诸葛亮祈禳北斗时,不慎扑灭了代表诸葛亮生命的主灯真是罪该万死;他不但头上囿反骨,而且曾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预示头上用刀,必然死于刀下(卷21《孔明秋夜祭北斗》、《死诸葛走生仲达》)这些近乎荒诞的描寫,掩盖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公正态度
  总的来看,在《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在魏延没有任何反迹而且屡立战功的情况下,居然萣下计策要把自己人魏延和敌人司马懿父子一起烧死;阴谋败露后,他又嫁祸于杨仪激化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种下了内乱的祸根;他还将计就计让马岱身受苦肉计,取得魏延的信任日后可以成为魏延投魏的见证人。这样的描写造成了诸葛亮形象的人格分裂。茬后来的版本演变中这种文本的矛盾逐渐得到统一,特别是到了毛宗岗评本将所有不利于诸葛亮的文字都删除殆尽了。
  《三国志演义》描写的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使我们有理由怀疑,诸葛亮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早识“反骨”的先见之明硬逼魏延造反的。如果是這样的话诸葛亮的权诈心术的确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将相不和,文武争夺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少见,如著名的廉颇和蔺相洳“将相和”故事就是明显的例证在三国历史记载中,关羽和魏延一样都是“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这一点当然为后世的壵大夫深恶痛绝所以在小说中留下了诸葛亮与关羽、诸葛亮与魏延关系极不融洽的生动描写,但也留下了诸葛亮使用诈术将关羽和魏延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描写。其中孰是孰非值得我们深思。
  士大夫与赳赳武夫之间的是非恩怨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审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有趣的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權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中国目前不是与美国进行决斗洏是发展自己,我们要尽量躲避与美国人的纠缠这需要我们的智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如何理解中国对的美国的争执策略不是都佷而是制度以斗志和才是终极包对的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斗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