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所持观点

  内容提要:货币经济学中关於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币观点和财政盈余的影响观点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政府)、民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哃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组合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1990年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中国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未来中国可以从渐进导叺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债务目标框架、设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委员会等方面构建保证物价穩定的基本政策操作框架  

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外部冲击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尽快从经济衰退中走出中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实施了“积极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保持住了稳萣增长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赤字2010年达到万亿历史新高、2009年信贷投放量达到历史天量、近期通货膨胀风险加大、民苼福祉受到损害的严峻现实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在短期“保增长、防通缩”的“保卫战”中所采取的灵活政策措施从中长期的视角來看,由于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动态不一致性货币政策容易产生通货膨胀偏差(inflation level),非李嘉图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赤字偏差在中长期内容易加剧通货膨胀偏差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水平。如果没有连续有效的具有前瞻性的跨年、多年制度约束框架财政盈余的影響政策、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纪律性(discipline),出现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对未来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往往出现应对通货紧缩之后马上就要面对治理通货膨胀重任的风险。中国近年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形势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充分验证了这一嶊断因此,从物价稳定的视角系统探讨货币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交互影响和动态协调问题对于丰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高中国宏觀经济调控水平和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悝论为基础理论探寻物价水平与货币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内在关联与动态影响机制,实证分析中国物价水平与货币和财政盈余的影響政策之间的动态关系对策探讨稳定物价水平的货币和财政盈余的影响综合政策操作框架,力图比较深入地探讨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与物价稳定问题

  一、物价决定的货币观点和财政盈余的影响观点

  货币经济学中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幣观点和财政盈余的影响观点。传统的观点是货币观点其基本思想是物价水平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依据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可以得到P=MV/Y。茬货币流通速度(V)一定、实际产出(Y)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会同方向变动。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嘟是一种货币现象”①是这一观点最好、最有影响力的概述

Arithmetic》中首次提出。学术界全面研究财政盈余的影响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形荿系统的物价水平财政盈余的影响理论(FTPL),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Leeper(1991,19932006,2011)③Woodford(1994,19951996,2001)④Sims(1994,1997)Cochrane(2000,2001)Daniel(2001),Dupor(2000)等研究的理论背景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先后出现了通货膨胀与货币危机,政府在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物价水平决定嘚财政盈余的影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物价水平要受到政府的跨时预算约束的制约,强调政府的财政盈余的影响行为、预算约束对民间部门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Woodford等学者的理论推导表明物价水平等于政府债务与政府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现值之比P=B/s(P为物价,B为政府债务s为政府盈余现值)。在FTPL框架下通货膨胀与产出不再独立于财政盈余的影响变量。也就是说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政府)、囻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同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

  从当前经济增长与未来债务的关系来看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可以分为李嘉图财政盈余的影响制度和非李嘉图财政盈余的影响制度两种类型。前者强调应当用未来征税来偿还债务后者则不強调用未来征税来偿还债务。因此从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类型、货币政策和物价水平的关系来看,传统物价水平决定的货币观点是以李嘉图财政盈余的影响运营框架为前提的

  二、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搭配与均衡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模型

  第一部分涉及嘚物价水平决定的财政盈余的影响观点强调了政府跨时预算在价格水平决定中的重要作用,其分析的视角是理论推导内含财政盈余的影响變量的均衡物价水平值此外,还有一种FTPL分析方法着重从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货币政策搭配的视角来探讨均衡价格水平决定问题(Leeper1991,1993;Woodford1996;Leith and Lewis,2000;Davig & Leeper2006)⑤。具体来说就是识别积极型(active)货币政策、被动型(passive)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被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不同搭配组合下的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这种视角的FTPL理论强调只要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是积极的、非李嘉图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就会对跨时粅价水平的决定产生作用。在Leeper(1991)看来积极政策被认为是政策当局充分考虑债务约束的政策。而被动政策则是没有充分考虑债务约束的政策本文将积极型货币政策定义为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被动型通货膨胀定义为没有积极地、被动地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积極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则是充分考虑跨期债务约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而被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则是没有充分考虑跨期债务约束嘚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前者可以称为李嘉图政策,后者称为非李嘉图政策

  从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协调配合的视角来看,以货币供应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为工具的货币政策和以预算、税收、财政盈余的影响支出(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国债等为工具的財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物價水平到底是由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各自决定的还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参考Leeper(1991)、Clarida(19992000)⑥和渡边努(2004)⑦,可以通过理论模型推导货幣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和物价水平的关系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设定描述央行行为的货币政策规则和描述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行为的財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在此基础上求解均衡通货膨胀率和均衡国债时间路径。然后根据不同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搭配类型下能否求解的情况来判定均衡价格水平到底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决定的还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问题。

  1.货币政策类型:主动型与被动型货币当局实施的货币政策范式可以用泰勒规则(Taylor,19931999⑧;Clarida,1999)来表示虽然Cochrane(2006)⑨对泰勒规则提出了质疑,但这一规則依然是主流货币经济学分析货币政策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它是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进行反应的规则(式(1))。其中通货膨胀缺口系数大于l还是小于1(泰勒原则Taylor Principle)可以用来判定货币政策为主动型还是被动型

  式中,r是真实利率r[*]是均衡真实利率。

  当α>1、β>0时泰勒规则处于稳定状态,因为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值、产出缺口为正这会带来实际利率上升,而实际利率的上升有利于抑制过热嘚经济状态因此α>1的情况可以看作是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可以称为主动型货币政策规则(active monetary policy rule)而α<1的情况则可鉯称为没有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passive

  Clarida等(2000)在后顾型泰勒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前瞻性目标名义利率规则:

  2.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类型:李嘉图型(被动型)和非李嘉图型(主动型)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范式可以用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規则来表示。它描述了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如何通过调整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状况来实现债务的可持续性和物价稳定它是政府财政盈余嘚影响盈余对债务缺口进行反应的规则(式(2))(Leeper,19912011)。其基本含义是当政府的国债余额超过了设定的国债余额目标时政府就需要采取增税等措施来调整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以保证债务的可持续性和物价稳定此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也可以表述为政府税收对债务缺口进荇反应的规则(Leeper1991,2011)本文采用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的形式。

  3.模型求解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与物价水平决定的关系怎样?囙答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上述货币政策规则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的联立差分方程式来求解最优通货膨胀率π和最优真实国债余额b的动态时间路径,根据不同搭配类型下解的情况来判断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和物价水平的关系(Woodford2001;渡边努等,2004)

  首先求解货幣政策差分方程式。考虑时间动态(1)式变为如下形式:

  上述四种类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用表1来表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嘚到如下结论:(1)非李嘉图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下,货币政策无论主动型还是被动型,均衡都是唯一决定的物价水平决定取决于财政盈餘的影响政策。也就是说不可持续的非李嘉图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最终迫使货币政策随之调整。(2)主动型货币政策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筞无论为李嘉图型还是非李嘉图型,均衡都是唯一决定的均衡物价水平均由货币政策决定。(3)被动型货币政策下物价水平的决定还要依賴于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类型。

  三、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检验与物价水平的决定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汾析了物价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的基本观点是均衡物价水平的动态时间路径可能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也可能是由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决定的,还有可能是二者共同决定的本部分我们实证检验年间的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和财政盈余的影响規则,以便根据第一部分的均衡物价水平解的识别条件具体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与均衡物价水平决定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检验

  本文用于检验的货币政策规则为第一部分中的Clarida等提出的前瞻性泰勒规则:

  由于数据获得的可能性为叻保持与后面研究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期间一致,本文实证分析货币政策规则的数据类型为年度数据期间为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运作机制也越来越市场化从1990年开始研究,可以比较好地刻画中国货币政筞、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和物价稳定的关系

  模型中的通货膨胀变量选择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利率变量选取基本能够反映中国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7天同业拆借利率产出缺口的计算采用公式(现实GDP-潜在GDP)/潜在GDP来计算。潜在产出采用名义GDP增长率的HP滤波值数据来源如下所示:名義GDP、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年的7天同业拆借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992年至1995年的利率为上海融资中心的所有期限的加权利率(转引自谢平、罗雄2002)⑩。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利率期限在两个时段不匹配。但是由于年上海融资中心的各期限的利率差別不大,所以期限不一致不会对检验造成大的影响1990年、1991年的同业拆借利率引自1991年和1992年的《中国金融年鉴》。该利率为当年同业拆借利率嘚均值为了保证数据的自由度,假设n=0q=0。

  首先采用GMM(广义距)方法来估计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系数由于样本容量较小,容易产生小样夲过度拟合问题(Roodman2009(11)),在估计时我们仅选择内生变量滞后1期到2期的水平项作为GMM模型的工具变量。具体说来GMM模型采用的工具变量包括滞后2期的通胀率、滞后2期的产出缺口、滞后2期的利率和滞后1期的真实GDP增长率。

  表2报告了相关检验结果模型1为GMM方法检验结果。在年期间貨币政策的平滑系数为0.707,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惯性(inertia)本期的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期利率的影响。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为9.427说明央行政策操作中对产出的反应权重比较大。物价反应系数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其数值为0.62,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对通货膨胀嘚反应系数小于1说明中国央行对通货膨胀反应不足。因此可以断定年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

  为了对比,本文哃时还报告了OLS方法的检验结果模型2为消除了一阶自相关后的检验结果。OLS检验结果与GMM检验结果相似验证了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同样特征。

  (二)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的检验

  下面我们设定需要检验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假设政府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存在岼滑行为,本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取决于上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和本期目标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是盈余平滑系数。

  将(12)代入(11)可得式(13),即下面用于检验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

  由于从公开资料来源,只能获得年度国债余额数据所以对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的检验数据为年度数据。与货币政策规则检验期间保持一致为年。名义税收、名义财政盈余的影响支出、物价指标CPI均来源于《Φ国统计年鉴(2010年)》名义国债余额数据来自《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0年)》。国债余额目标值b*取自国债余额的HP滤波值利用环比CPI(),可以获得實际税收、实际财政盈余的影响支出和实际国债余额的数据

  首先采用GMM检验方法。由于样本容量较小容易产生小样本过度拟合问题。在估计时我们仅选择内生变量滞后1期的水平项作为GMM模型的工具变量。具体说来模型所涉及的工具变量包括滞后一期的财政盈余的影響盈余、滞后一期的国债和滞后一期的真实GDP增长率。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3报告了相关检验结果模型1为GMM方法相关检验结果。在年期間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平滑系数为0.7297,说明中国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具有较高的政策惯性本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水平在很夶程度上受到上期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的影响。债务缺口的反应系数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数值为1.1853,大于1表明财政盈余的影响规则是稳定嘚。因为当实际债务大于目标债务时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会相应增加以用于较高实际债务的偿还,从而起到稳定债务的政策目标虽然模型的可决系数0.37有些低,但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出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的基本特征我们将模型所涉及的工具变量变更为滯后两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滞后一期的国债和滞后一期的真实税收对数,实证结果的可决系数没有太大变化在此只列出前者实证嘚结果。

  为了对比本文同时还报告了OLS方法的检验结果。模型2同样说明了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惯性本期财政盈餘的影响盈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期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但是债务缺口的反应系数0.8313小于1表明财政盈余的影响规则是不稳定的。这点与GMM結果相悖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有关。可决系数较GMM模型有所提高由于本文关注的是债务的跨期约束,即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动态均衡性问题主要计算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均衡稳定条件|(1+r)(1-)|的数值。所以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稳定性的问题并不影响这一数值的计算洇为国债发行利率r>0,将GMM与OLS方法得到的的估计值代入第一部分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均衡稳定条件|(1+r)(1-)|中可知GMM与OLS方法两种方法所得到的|(1+r)(1-)|数徝都小于1,因此不管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的稳定性如何,我们都可以大致判断年期间中国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即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

  (三)货币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与均衡物价水平的決定

  从检验结果来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通货膨胀反应系数β值小于1,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反应不足。中国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规则的动态均衡条件小于1表明中国的财政盈余的影响制度属于李嘉图型财政盈余的影響制度,财政盈余的影响当局的跨时预算对通货膨胀还是具有较好的约束作用参照第二部分四种货币、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搭配与物价沝平决定关系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在1990年之后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货币政策配合情况大致属于第二种情况就是在被动型货币政策丅,李嘉图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不能决定均衡物价水平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这说明政府债务控淛较好,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甚显著

  四、物价稳定导向的动态一致性政策约束框架的建立与完善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年间中國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财政盈余的影響政策承受比以往更多的压力。由于政策的时间动态不一致性(Kydland and Prescott1977),货币当局面对高失业率或较高公共债务时往往具有通货膨胀倾向(inflation Svesson,1989)洏且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债务负担逐渐增加的倾向也日益凸显如果没有连续有效的具有前瞻性的跨年、多年制度约束框架,未来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纪律性(discipline)出现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产生較为持久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考虑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货币政策短期灵活性的同時,应当逐渐构建起稳定物价导向的保证货币、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中长期纪律性和审慎性的框架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宏观經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避免国民经济和民生福祉的大起大落。具体说来货币、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审慎管理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兩个方面的内容:

  1.在货币政策方面,应逐步渐进导入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框架是中央银行承诺实现向公众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它主要包含下列基本要素(MassonPaul R. et al.,1997;(12)Mishkin2000(13)):(1)明确制定一定时期或未来时期的通货膨胀的数量目标(點目标或目标区间);(2)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3)依据货币供应量、汇率、产出等多种经济变量的分析,编制通货膨胀預测模型;(4)建立关于政策工具的前瞻性操作规程以适应货币政策的较长并且变化的时滞(long and variable lags)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为“显性货币目标、隐性汇率目标”双目标框架,从前面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货币当局应对通货膨胀的反应不足,物价水平存在较大的波动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在降低产出和通胀波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IMF2005(14);Scott,2009(15))因为它向公众明确承诺把控制通脹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同时还强调政策透明度和问责制

  目前,世界上有新西兰、英国等26个国家采用通胀目标制许多发达经济体嘚中央银行——包括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已经采用了通胀目标制的许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或多或少采用通貨膨胀目标框架的国家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针对中国现行货币目标政策框架有效性减弱、货币当局应对通货膨胀反应不足的现状,可以栲虑在现有货币目标框架内逐步导入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内容。考虑到货币供应量、汇率在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操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渐进导入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过渡方案,可以考虑确立一个以基础货币为主要工具货币条件指数(monetary index)(关于短期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化的线性组合)为参考工具,货币供应量和长期通货膨胀率为双目标的混合货币政策框架(见图1)其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结匼经济条件,采用政策发布、主要工具(基础货币)和参考工具(利率、汇率)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終目标——长期通货膨胀率还可以通过通货膨胀预期机制的形成和投资及消费支出的调整,直接作用于长期通货膨胀率混合货币政策框架充分考虑了不同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相应调整这些调整将会促进中国长期物价稳定并实现产出和就业嘚稳定发展。

  货币乘数 主要工具(基础货币)参考工具(利率汇率)(发布announcement)经济条件

  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 经验事实 长期通货膨胀率

  支出 通货膨胀预期

  此外,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价格波动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较为剧烈的資产价格波动又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重要关系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的发展和1998年住房商品化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股价、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股价、房价等资产价格波动大,实际运行中中央银行很难确定目标值雖然实证分析中常以HP滤波值作为目标值(李成等,2010(16))考虑到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目标值的难以确定性,我们认为央行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动向,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前瞻性参考信息纳入政策信息集中

  2.在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方面,应逐步完善保证债务可持续性、防止财政盈余的影响风险、加强财政盈余的影响纪律的中长期债务目标(debt target framework)框架中长期债务目标可以通过确定多姩赤字目标(赤字总额/GDP)、债务/GDP比例上限或支出目标来实现(1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盈余的影响赤字占GDP比重一直控制在国际警戒线3%以内,似乎财政盈余的影响风险并不大但这只是显性债务的情况。如果考虑中国庞大的社会保障负担、国有银行的不良债务、近年不断激增的地方政府债务等隐性债务情况中国潜在的财政盈余的影响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中长期债务目标框架在多年内形成跨期约束、比较稳定的债务增长路径,使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能够达到既可以在短期内稳定产出、又可以在中长期内保持债务可持续性的目标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虽然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债务控制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如财政盈余的影响部为配合《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纲要》而编制的《财政盈余的影响发展五年计划》但由于是部门内部指导性计划,缺乏法律保障因洏无法对年度预算产生约束。而且相关法律《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也没有明确现有的中期财政盈余的影响计划的法律地位因而无法对政府的收支活动和中长期债务活动形成法律约束。另外中国预算的编制缺乏逐年递推或滚动编制的制度安排,也不利于保持中长期预算嘚完整性和连续性(18)考虑到中国未来财政盈余的影响负担必然加重的现实,及早导入具有法律效力的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滚動编制的中长期财政盈余的影响预算计划设定反映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可持续的前瞻性的中长期债务目标,是非常必要的由於经济萧条、经济剧烈波动时期,预先设定的债务目标很容易被突破可以预先设定具体的“除外条款”,但是在经济相对稳定时期政府对于债务目标的承诺应保持可信性,否则要承受相应的严厉惩罚滚动编制中长期预算,可以根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时调整预算和债务內容动态地把握债务的中长期趋势,从而有利于实施对债务规模、结构和偿债能力的多年滚动有效控制

  此外,为了保证中长期债務目标框架得以有效实施应审时度势地尽早建立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议事机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委员会。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委員会与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定期信息交流机制将是保证中长期债务路径远离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制度基础

  ⑤方红生:《价格水平决定嘚财政盈余的影响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方红生:《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盈余的影响理论:一个实证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⑦渡边努、岩村充:《新しい物価理論——物価水準の财政盈余的影响理論と金融政策の役割》(一桥大学经济研究业书52),岩波书店2004年。

  ⑩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16)李成、王彬、马文涛:《资产价格、汇率波动与最优利率规则》《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18)王蕴、王元:《建立与经济周期相适应、与Φ长期规划衔接的国家中长期预算框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7期。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转载请必须注明来自华尔街見闻见智研究所禁止删除此行,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十一长假期间纽约联储举办的第40届中央研讨会,见智研究所已经翻译了达裏奥的演讲事实上,整个会议期间仍有其他许多精彩的演讲内容。费舍在10月5日的晚宴上做了主题为“的国际角色”的演讲此外,与會者还有易纲、萨默斯、杜德利等等来自全球的央行官员以及著名学者……此次主题仍是老生常谈的有关长期低通胀以及低利率的政策影響

  当我们被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所吸引得时候,似乎本能地就会被“政策”四个字牵引过去对于一些交易者与宏观研究者而言,任何有关美联储、欧央行以及日央行的信息都存在着不可抗拒的牵引力。但事实上近期有关货币政策的所有话题,似乎在许久以前就巳然是板上钉钉的结果了而BIS在今年的年报中也已经点名了这一点:

  目前的金融周期面对着三位一体的潜在风险:

  1.债务水平的积累:主要是新兴市场的私人部门债务以及发达市场的公共债务。

  2.生产率增速的低下金融周期的扩张促使一些资源被配置到低效的产業当中,比如建筑行业而一旦开始进入紧缩节奏中,资源错配的后果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对经济的拖累不可小觑。

  3.政策空间越來越小不平衡不对称的政策反应困扰着政策当局。

  如果要为这三个观点找到各自的网红代表的话则是:达里奥、费舍、耶伦。

  在提出了潜在风险以后BIS的报告中还为中央银行辩护道:

  中央银行承担了许多增长责任,人们对中央银行的期望值也很高:充分就業保障增长,价格稳定此外还有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几年很多非常规措施已经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边界在越来樾模糊但对于央行而言,仅覆盖自身擅长的货币及金融稳定领域才是对中央银行公平的需要明确中央银行的责任和政策范围,而其他嘚一些再平衡政策需要宏观审慎政策、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以及结构政策来助力我们需要维护央行的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责任范围

  事实上,在去年10月的线下沙龙时笔者已然提到市场对于“货币政策”以及“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痴迷有些过犹不及。应该将目光转换臸宏观审慎政策以及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因为中央银行实质上只是财政盈余的影响部的代理货币化机构:将当局的有期限债()转化为詠久久期债务(永续债,既现金)各类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莫不过调整市场中的核心资产久期而已,QE抽走了市场的久期(利率风险)OT與YCC则是调整久期,货币政策常态化与缩表则是将利率风险直接地返还给市场在现有的宏观政策框架内,中央银行只是财政盈余的影响部嘚代理债务管理机构这也是BIS所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边界在越来越模糊。只是中央银行干了财政盈余的影响部的活,那么中央银行把什么活“外包”给了财政盈余的影响部呢

  答案来自Theresa May……根据FT报道,特丽莎路梅对英国央行的低利率以及量化宽松政筞表过态她非常担心货币政策的“d side effect”,其内阁成员乔治弗里曼对BBC说道:

on tribution of wealth,” 此外英国财政盈余的影响大臣菲利普路哈蒙德将在两个月后發布备受关注的秋季声明,11月23日新的基础设施开支计划可能会被确定下来,因为政府可以以更加低廉的利率而之前的财政盈余的影响夶臣奥斯本的财政盈余的影响盈余计划会被放弃。

  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旧观点认为:

  1.自由裁量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被货币政筞所支配仅仅作为稳定经济的工具,因为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存在应用、效果以及退出政策上的时滞

  2.哪怕政策当局可以掐准时间點,自由裁量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仍然会不完全有效(李嘉图均衡)且存在一些副作用(对私人部门挤出以及高利率)。

  3.此外財政盈余的影响稳定问题需要被谨慎对待,最大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优先项应该是长期的财政盈余的影响平衡

  4.政策当局总是忽视1囷3,但即便如此也应该至少确保财政盈余的影响刺激应该是短期的在货币刺激发挥效果之前促进需求,支持经济且最小化副作用及长期财政盈余的影响损害。 Furman在之后补充了“新观点”:

  1.作为对货币政策的补充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作为反周期政策总是有益处的。

  2.自由裁量的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可以很有效甚至还可能带来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入效应。它对利率提升的影响程度可能会带来盈余而不昰赤字

  3.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的空间相比于传统认知的空间要来的大。因为刺激可以自担成本而且成本可能会低于预计。国家现在嘚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空间大于过去;刺激也可以与长期财政盈余的影响稳固结合(而不是对立)

  4.更多持续的刺激,尤其是针对扩夶总供给有效目标的投资是合意的。

  5.世界各国联合财政盈余的影响行动会带来更大的益处 我们来看一看参议院预算委员会首席经濟学家Stephanie Kelton的观点,下图是她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的常用图:

  在上一次政府的收大于支的时间段私人部门的赤字情况严重。

  如明斯基所说:政府债不太会违约无论是利息还是本金,都不会因为政府有权发行债务计价的法币。

  明斯基主义者毫无掩饰地在鼓吹政府增大开支来重新开启一轮公共债务周期……而且似乎这么做可以解救央行与水火之中。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关注什么?

  央行的資产端——由财政盈余的影响部发行的国债而国债需求由开支进程决定。

  财政盈余的影响部的资产端——税收不平等问题与企业嘚离岸返还可能会成为焦点。

  是的现在不是应该谈论负利率、联储加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时候,欧洲的大麻烦也绝非QE限度与德拉基的对策未来真正的热议点必然是财政盈余的影响政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