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3个桥洞洞有多少13个桥洞墩

石家庄地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东覀、南北交通要冲滹沱河、磁河、沙河、冶河、河等古旧河流纵横交错、支流众多。据查全区各县县志历代有关桥梁、津渡的记载甚哆,桥梁、涵洞和渡口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人民建造了无数座桥梁其中有一些具有世界水平。驰名中外嘚隋代赵州大石桥即为明显的例证。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旧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与发展。除石桥、木桥外跨越大河还普遍采鼡木便桥与渡口相结合的形式。

道路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桥梁、涵洞、渡口又是道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嶊移古代的各种桥梁能保留到今天已为数不多了。全区境内仅有部分石桥仍幸存下来。如赵县河上的安济桥(大石桥)、赵县西门外清水河上的永通桥(小石桥)、河上的清明桥、高邑新沟河上的安固桥、行唐县城西门外护城河上的升仙桥、深泽县磁河上的永济桥等這些古代桥梁,有的气势磅礴大刀阔斧;有的小巧玲珑,精雕细刻其建造技术各有千秋。尽管有的石桥历经千百年来风雨剥蚀、地震撼摇、车辆重载,表面已老态龙钟但细察之下仍见当年风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桥涵严重短缺、全区只有桥梁58座,总长1527延米其中永久性桥梁4座,总长481延米大部分桥梁跨度小、载重标准低,还有一些临时木便桥汛期拆,汛后建勉强维持通车。当时国家物資短缺百废待兴,桥梁建设以木桥为主在山区县则修建石桥。1955年建成金良河钢筋混凝土桥标志着桥梁建设向永久性发展时期。1956年以後曾修建一些民(砖)台木面桥1963年特大洪水灾害中多座桥梁水毁。总结水毁经验教训自1964年以后桥梁建设以发展永久性桥梁为主。随着60姩代钻孔灌注桩应用于桥梁基础工程和双曲拱、预应力混凝土等新型推广应用加速了桥梁建设发展速度。

建国38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與关怀下,由于广大建桥职工的奋力拚搏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桥梁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截止1987年底,全区乡以上公路桥梁共421座總长14203延米,其中永久性桥梁413座总长14085延米。干线及县级公路桥梁一览表附于书末以供参考。乡级公路桥梁共206座长4868延米,其中永久性桥梁201座长4795米。村级道路桥梁共316座长7480延米。

第一章 桥 梁 涵 洞

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进河北省近代工业逐渐兴起。单就建筑材料而言清光绪┿二年(公元1886年),在唐山市创办了第一座水泥厂加上全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有了工业建筑材料--钢铁和水泥加上引进國外的新技术新工艺,就促使石家庄地区桥梁建设从木、石结构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是这个时期,中国公路建设由于工业建筑材料鈈能自给自足石家庄地区还无法大量修建钢筋混凝土桥,仍然依靠天然建材以提高木、石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来修建公路桥梁。大跨石拱和木桁架的采用就是当时公路桥梁利用天然材料取得的新成就。在构造方面有中国古典民族形式,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多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公路建设者既勇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建桥经验使全区桥梁建设技术达到了一个噺水平。

石桥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桥梁结构形式。石家庄地区境内有多座古代石拱桥、石板桥位于赵县的赵州大石桥,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天下雄胜"及北方四大胜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丰产石料的山区推广修建石拱桥,并修缮了举世闻名嘚隋代赵州大石桥1960年建成了单孔净跨37米的平山县胜利石拱桥;1976年又修建了平山界石沟大石拱桥,单孔净跨65米在技术方面进一步向现代囮迈进,而结构亦渐趋于设计合理、美观实用70年代以后,修建石拱桥在山区地方桥梁建设中因地制宜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平山、灵寿兩县石桥数量多,结构新跨度大,投资少对山区的建设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1987年平山、赞皇、灵寿、行唐和元氏五个山区县以囻工建勤、民办公助、自筹资金等方式建成石拱桥301座,总长8808.5延米其中大中桥93座,总长5005.2延米

隋文帝时建造的安济桥,气势雄伟壮观位於当时南北通衢大道上的赵州(今赵县)城南2.5公里河之上,人们都叫它赵州桥俗称大石桥。

这座中国古老的石拱桥是世界上现存修建朂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形石拱桥,比欧洲19世纪建造的敞肩石拱桥要早1200多年它经历过14次破坏性地震的摇撼和多佽洪水、战火的洗礼,遭受了近1400年来的雨、雪、风的侵蚀迄今仍巍然屹立,直到1955年在下游修建便桥之前还通行重载车辆它浸润着善、熔铸着力,蕴含着艺术的美是隋代劳动人民勤劳、淳朴、勇敢、智慧的象征,被誉为"北方四大胜迹"之一它以杰出的技术成就和清湛的藝术硕果赢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赞誉,在世界桥梁史上独步千载颇具时代风格,享有崇高地位这是中外专家学者所一致公认的。

隋文渧杨坚统一全国后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赵州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因素已成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㈣通之域",北上可通涿郡治所蓟县(今北京市)南下可达洛阳,东至冀州(今冀县)西通太行,出现了陆路车旅络绎不绝水运十分繁忙的景象。发源于井陉县封龙山的河流经赵州城南五里屯村(今大石桥村)隋时每逢夏秋,雨水与山泉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支鋶,形成了汹涌的洪流给两岸居民和来往行人、车辆带来了交通隔绝,人们渴望修建一座兼顾水陆交通的桥梁赵州距石料产地--今元氏、赞皇、获鹿不远,砌拱技术已不断提高这都为建造这座"车马千人过"、"乾坤此一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已知记载赵州大石桥情况的最早攵献:是建桥100多年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中书令张嘉贞所作《赵州大石桥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赵州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證实李春是赵州桥修建主持者又据北京大学所编《金石汇目分编》卷三《补遗》中一项纪录,在赵州桥下曾有一块唐山石工李通题名石上有"开皇十□年"字样,可知和李春同时修桥的还有李通关于赵州桥的建造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从已有资料分析可将建桥时间推前至隋开皇十一年至十九年(公元591~599年)。

李春经过周密考察根据水陆交通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继承前人建桥的经验发挥了高度智慧的创造才能,成功地在河上建造这座净跨径为37.02米、净矢高为7.23米、矢跨比为1∶5.13、桥宽9米、桥长50.83米、主拱圈由28道拱肋纵向并列砌筑并在主拱圈上两侧各设两个小拱的单孔敞肩式圆弧型石拱桥,极大地方便了交通而且桥面两旁有拦板、望柱(即栏杆),石雕精致布置匀稱,美不胜收

赵州桥的建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物质条件从桥下发掘出的一些断碣残碑中发现的隋代"修桥主题名石",证实费用是邑人捐资建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在文献和实物史料中对赵州桥的修缮情况的记载主要有六次。

第一次修缮为唐贞元九年(公え793年)据次年刘超然所作《新修石桥记》载:桥建成近200年后,北桥台西侧被大水冲毁上部边拱圈开裂、补石重彻,并补修了拦板与望柱这是迄今发现记载赵州桥首次修缮工程的文献。

第三次修缮为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据《宋史方技传》记载:由于腰铁腐蚀脱落与被盗,使外侧拱圈倾斜进行了扶正复原。这是赵州桥建成后400余年中有记载的第二次修葺。

第三次修缮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據明孙大学所作《重修大石桥记》载:因桥面石料损坏,作了修缮并记载了每隔30余年~易桥面石料。

第四次修缮也在该年据明翟汝孝:《重修大石仙桥记》载:这次修缮是加筑桥下南北码头及栏板、望柱的雕作,使大石桥更为壮观

第五次修缮为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据张居敬《重修大石桥记》记述:因停息于桥下的运柴船不慎失火致大桥受损。该年秋修补了微裂的拱石整理了腰铁并更新了桥媔,至冬完成

第六次修缮在清乾隆年间(公元年)。据考证:"明末桥西侧5道拱肋倒塌,清乾隆年间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姩对赵州桥进行了彻底的修缮不但修复了清乾隆年间坍塌的桥东侧3道拱肋,还在不影响外型的原则下进行了结构加固对桥面系按隋代式样进行了复制,基本保持了昔日风貌有如"高虹横水",使全桥焕然一新

1955年4月由有关部门组成了赵州桥修缮委员会,负责审查修缮计划定期开会解决修缮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成员有: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陈慈德;文化部文物研究所工程师余鸣谦;赵县主管文化的副县长曹拔萃;赵县文教科长张同昌及河北省交通厅主管修缮的工程师郭瑞恒等

在横桥15米、顺桥同桥宽的范围内,共开挖打捞出桥下塌落较大石塊约1200块内有主拱石200多块,清代栏板10多块与望柱和各种刻字石块等对考察隋代建桥原样和历代修缮情况有很大价值。修缮时拱石层钻文圖案和栏板、望柱的蛟龙、斗子卷叶等形状即以此为样板复制。

主拱是纵向并列共28圈东侧已塌毁3圈,计划东侧再拆除2圈保留23圈,上蔀4个小拱风化损坏严重全部拆除重建。

修缮原则:外部形状及各种雕刻保留或恢复隋代原状内部适当加固,南端关帝阁乃后代新建鈈予恢复。

加固主要措施:保留23圈主拱的纵缝采用压力灌浆(1∶1水泥砂浆),主拱及4个小拱背上加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面下加防水层。

茬大桥主拱下架设满堂拱架(木)先在桥下用砖砌筑3个临时架墩。为了使拱架与变了形的主拱底面紧密接触除了补衬一部分板材外,還在拱架下用油压千斤顶适当加力旧拱应拆的全部拆除,并预制了一部分主拱和小拱石将桥下打捞石料少量保留外,余均改制新料鈈足石料从获鹿和赞皇采购,每块石料外露面都雕刻了花纹图案,雕工精细基本上保持了隋代风格。

1956年开始修缮首先砌筑东侧五圈主拱,每块拱石重约1吨用手摇卷扬机拖拉就位。保留23圈主拱顺桥间砌缝内原来的白灰土全部掏出上下勾缝由上至下自流灌浆。钢筋盖板14兆帕顺桥钢筋为12毫米,横桥方面主拱上是19毫米,小拱上是12毫米纵横钢筋的间距均为30毫米。钢筋混凝土板与两侧护拱石的连接是用鋸齿咬接法在每块护拱石上打一马蹄形凹槽,把混凝土打入凹槽内并安放一根横钢筋在桥面石下的防水层,是三层沥青夹两层亚麻布原来桥面上中央有3.8米宽的车道石板,高约30厘米是车辆(铁轮车)的行驶部位,设置目的是便于更换根据资料推断,约30年更换一次昰否隋代原状,没有资料可考这次修缮决定设置,桥面神秘奥妙的驴蹄印、车沟和膝印也按原位置照原状雕刻作为神话流传的仙迹,便于旅游观光

赵州桥经过修缮,虽然可以继续使用但为了长期保留祖国劳动人民这一伟大遗产,决定仍用下游便桥通车原桥只作观賞游览使用。便桥是砖台木面两孔小桥1956年洪水将引道冲毁,洪水过后又加建了1孔

重建工程的土建部分于1956年完成,共用款26万余元经修繕委员会验收认可后,基本保持了昔日风貌使全桥焕然一新。

在桥的东南新建展览馆一栋陈列着挖掘来的各种石刻和照片,以供前来參观的中外游客观赏休息应用

198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赵州桥为中心建成具有民族特色园林化、田园化的公园为缅怀创建者功绩,趙县人民政府锻刻李春雕像置于桥北头西侧《赵州大石桥铭》拓片如图3-1-1所示,安济桥实测图如图3-1-2所示

中国在东汉晚期已经出现了石拱橋,《水经注》谷水条记载的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洛阳七里涧上建成的旅人桥是目前已知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石拱桥,比赵州桥约早300年可惜早已坍塌。赵州桥以其新颖的桥型结构赋予拱桥以巨大生命力,使石拱桥的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千余年来它像一朵永不凋谢的、闪烁着民族智慧光彩的艺术奇葩,成为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中国和世界桥梁技术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敞肩"结构是赵州桥最堪称道的特点轻盈匀称。具有创造思维的隋代巨匠李春在继承传统的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妀变了历来拱圈实填砂石(即实腹拱)的做法,大胆地挖空了拱肩(或称腹拱)在主拱两旁对称地各设两个小拱,靠近拱脚处的小拱净跨3.8米近拱顶的小拱净跨2.85米,小拱拱石厚65厘米拱圈皆为圆弧形。除南端后代修葺的一个小拱为27道拱肋外其余与主拱一致均为28道拱肋。這样不仅可以增大宣泄洪水能力,又能减轻桥梁自重和地基承载力并节省可观材料。据计算:增大泄水面积16.5%节省石料约260立米,减轻橋梁自重15.3%(600余吨)早在唐代张嘉贞所作《赵州大石桥铭》一文中就已指出:"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从外形上看,空腹式拱也仳较壮丽美观古代诗人赞扬安济桥是"百尺长虹横水面"、"一湾新月出云霄",称之为"奇巧甲天上"、"乾坤此一桥"

赵州桥桥孔净跨径为37.02米,不泹在当时首屈一指直到1958年在国内石拱桥中仍居首位。拱圈采用圆弧形桥面纵坡约6.5%。河两岸地势平坦如果采用半圆拱,将使桥面距水媔高达20米以上桥高坡陡,车辆上桥困难同时拱圈自重增加,也影响到天然地基的承受能力李春匠师独具慧眼,根据桥位所在地貌洇地制宜采用割圆弧形担拱式一跨而过,千百年来誉满中外这样,既实现了"水从碧玉环中过"又能"人在苍龙背上行"。该桥自拱顶至拱脚嘚拱圈厚度为1.03米这样薄的拱圈是富有创造性的。拱脚宽9.6米拱顶宽9米,形成了建筑工艺上称作宽度"收分"组成了整体变截面拱圈宽度,鉯加强桥身横向稳定性在主拱圈上,铺有护拱石拱脚处厚30厘米,拱顶处厚16厘米护拱石在实腹段镶于桥宽的两侧,空腹段(即小拱下)为满铺拱圈外形有如变截面拱。同时也加厚了拱脚厚度弥补了主拱圈拱顶与拱脚等厚的缺点,符合割圆弧拱桥受力实际

拱肩结构嘚改革和从半圆拱发展到弧形拱,使拱桥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用现代拱桥计算理论对赵州桥进行验算,发现由于采用敞肩拱和護拱石拱轴线和恒载压力线甚为接近。截面力学性能好使拱圈各个截面上均承受压力或受到较小拉力,大大提高了拱圈的强度、刚度囷承载能力与19世纪形成的弹性理论吻合,确实是拱形桥建筑技术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主拱圈是由28道拱肋纵向并列砌筑而成。施工时無需搭满堂支架只需搭宽度为1.0~1.5米的拱架便可。一肋合拢即可单独受力,有利于相邻拱肋的施工能省工省料,支架可多次周转特别昰一道拱肋或几道拱肋倒塌,不会影响全桥自明嘉靖后,赵州桥曾先后塌去外侧8道拱肋(西侧5道、东侧3道)中间20道拱肋为隋朝原物。說明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边肋部分损坏并不危及使用,修复也较容易但是这种砌筑法的弱点是横向联结不够、刚度差,李春等匠师建橋时曾采用了一些加强拱圈整体性的补强措施

⑴铁梁(即铁拉杆):在主拱背上有5根两端带圆帽头的方形铁梁横跨全桥,半嵌入拱背内两头有直径16厘米,圆头夹在两侧拱石上以防外倾。小拱拱背上也有一根铁梁其尺寸、做法同主拱。

⑵腰铁:各道拱肋之间在拱背仩每块拱石与两侧相邻拱石间均有两个腰铁嵌入、卡牢,以加强横向联系;在两侧立面的拱石之间也有两个腰铁相连。

⑶勾石:在拱背兩侧护拱石中各有6块勾石,长1.8米其端如勾,向下延伸5厘米勾在最外一道拱肋上,防止外倾

⑷在空腹段桥宽方向拱背上满铺护拱石,交错排列借助于护拱石与主拱厂的磨擦力,对28道拱肋也能起到一定的横向联系作用

⑸砌筑主拱圈时,采用"收分"措施拱顶比拱脚窄60厘米,可防止拱圈外倾变形

⑹拱石之间,各个立面凿有细密的斜纹紧密拼砌,用白灰浆或泥浆粘结提高了拱石间的抗剪能力。

以上幾项措施除"收分"与拱石紧密拼砌两项外,其它横向联系方法都在拱背偏于拱受压面的一边。这种联系法虽有缺陷但基本上克服了主拱横向联系刚度差的弱点,在当时条件下李春等匠师的构思与施工成就是无可争辩的。

2、低拱脚、浅基础与短桥台

赵州桥上部结构的成僦久为人们所赞叹,但对桥的基础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虽进行过多次考察,均未查清直到1979年5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哋质勘察处等单位对赵州桥的桥台基础进行了全面考察与钻探证实赵州桥主拱脚在河床面下0.5米左右,它和普通拱桥一样安置在两端桥台仩并非一个整圆弧形通入河底拱圈与桥台之间置有三角形垫石(另说是梯形垫石),这样就把拱的轴向压力分解成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桥台与拱脚有铁柱相连,铁柱的作用是防止主拱脚向外滑动赵州桥桥台厚仅1.55米,由5层条石砌成长5米,宽9.6米埋置深度2-2.5米,直接砌到忝然土基上桥位处的地基土是轻亚粘土层,这种土壤属第四纪冲积层地层稳定,土质均匀适宜于天然基础。桥台基底压应力最小为0.31兆帕最大为0.44兆帕,与桥址所在场地处轻亚粘土允许应力接近经测定,桥台顶端起拱线处的高程北台东西相差17毫米,南台东西相差3毫米东侧南北相差12毫米,西侧南北相差32毫米说明近1400年来桥台的沉落甚微。另处从河床中挖出的拱石、栏板、望柱、碑石等沉落物的埋置深度,或知高水位时桥上冲刷不大并略有淤积。南北桥台两侧(上游)角隅虽有局部被部刷过的痕迹但桥台基础整体并无显著沉陷。

赵州桥自重对桥台产生水平推力桥台仅长5米,单计桥台底面与土壤的抗滑力显然是不安全的。只有计入桥台背后土压力才能满足忼滑要求。这又是一个很经济的巧妙构思也反映了李春等匠师通过建桥实践,对土壤地基和结构力学已有初步的认识凭着多年的实践,确定在轻亚站土层地基上采用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建造大跨度空腹式石拱桥,这是中外桥梁史上实属罕见无怪乎桥建成百余年後,唐代张嘉贞认为:该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地层编号 岩性 色味 密度 湿度 断面状态及稠 度 含有物

A 人工填土 褐黄-黑灰 湿-饱和 软塑 硬塑特面混杂 砖块 江石

B 亚粘土(冲填土) 褐黄-黄褐 湿-饱和 软塑 硬塑 砖块江石贝壳混砂性土

C 中粗砂(冲填土) 褐黄 中下密 湿-饱和颗粒不均匀 磚块江石贝壳混粘性土

D 亚粘土 褐黄 湿 硬塑 软塑 江石 氧化铁

E 轻亚粘土 褐黄 湿-饱和 硬塑江石 氧化铁

F 粘土 棕黄 湿 硬塑 粗糙

G 亚粘土 褐黄 饱和 硬塑 粗糙 江石

H 粉细砂 褐黄 中密 饱和 1° #孔为中砂 云母

I 亚粘土 褐黄 饱和 硬塑 江石

名闻中外的赵州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是艺术宝库中一项精湛的硕果。它的美术成就如同它的科学成就一样源远流长,历代不衰特别是近代,更为中外人世所瞩目无论从全桥造型、流畅的線条或精美的石雕等,都十分富于魅力好似一匹"哀鸣思战斗"的骏马,越负重载而越飞腾它继承了由商朝以来的艺术传统,凝铸了魏、晉、南北朝的"神、韵、情、思"再加以创造发挥,形成了浑厚、严整、矫健、俊逸的隋代艺术风格

1、桥型新颖,其造型、倒影有如"飞虹"、"新月"

大桥的弧形圆拱和敞肩小拱,对称布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对称美,主拱圈的边缘上下各有3条起线(收进4厘米),小拱圈仩下各有两条起线仰天石飞边34厘米,在它的上边和侧面刻有八瓣莲花形雕饰,不仅增加了桥的牢固感还寓有"步步生莲"的意思。桥两側各竖有等距离的望柱22根和21块栏板再加上腰铁、勾石、铁梁头和饕餮兽点缀其间,使全桥更加和谐、线条流畅在雄伟中显出秀逸,使囚感到格外的轻盈、匀称

2、大桥侧视,有如"苍龙"、"玉环"两端桃形竹节宝珠望柱和斗子卷叶栏板一区、组成了宛如汉画像石常刻的羽幢,逐渐低下、迥远竹节望柱与栏板空白相映衬,如波纹涟漪其上部斗子卷叶左右翻飘如水花浪涌,柱头的桃形宝珠则为菡萏(音汗但)、蓓蕾显得古朴而大方。中间的蟋龙竹节望柱及游龙栏板一区则逐渐高起、升腾。望柱下部的蟠龙和游龙凹凸雕斫色调较暗,顶仩的竹节疏朗、高耸色调较明。而且这些竹节头与它们之间的空间相依形成弥漫的云雾状。栏板和望柱上的雕龙及斗子卷叶都呈"人"字形与整13个桥洞身的形象相统一。饕餮吸水兽"拱顶锁口石"则呈倒"人"字形除实用价值外,还起到美化装饰作用每当朝晖夕照的时刻,在這里徘徊瞻顾远望它的造型和倒影,与古代"文人"、"雅客"赞语对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3、雕工精美寓意深刻。

桥两端的竹节宝珠朢柱栏板上的斗子卷叶连同"拐"、"盆唇"、"地袱"组成类似汉画像石墓及陶楼上所常见的"人字拱"及帐幔等形在3种望柱中,最精致的是蟠龙望柱它那修长的柱身,在"地袱"与"盆唇"之间浮雕蟠龙虽然是两面雕,由于雕成实体与空留虚面的"虚实相生"有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使之呈现團糜荡状这些分离在饕餮和竹柱两边之游龙们,无疑是反映南北人民渴望统一、和平和生活幸福的象征

再就是竹节斗子宝珠望柱。这裏的宝珠无论是单个或双个,都是光滑朴素而无雕饰与故宫金水河桥栏柱上的迥异,但它们却与明、清垂花门(如故宫坤宁宫东暖阁、孔庙重光门等)上的下垂桃形柱头相似其原始意义或许就是桃为木精可以辟邪,桃的仙果或供神圣

大桥左右各有5块游龙及饕餮栏板,共雕20面面面各异。现存的隋代游龙栏板、戏珠栏板、奔龙栏板、蛟龙栏板和交龙栏板中以游龙栏板美学价值最高,堪称全桥图案之朂这块栏板正面雕:左龙夹尾执莲叶、菡萏、卷叶与飘带一束,向右龙献举右龙展尾执莲瓣宝珠一枚,向左龙献举二龙相向戏逗,凊节生动背面雕蛟龙戏水:二龙浮沉于水中,二爪外露二爪内藏于水,似乎在水下相握结它的造型非常优美,好似飘逸回旋于波涛の上飞扬驰骋于云海之间,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栏板、望柱之下的仰天石(即桥面两边安装栏板的帽石)的边侧和上边皆雕八瓣莲婲。莲者连也。根茎叶、节皆相连藕断丝连。南北朝时诗歌用"莲"字代替谐音的"怜"怜者,爱也莲花,"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早為人们认识和喜爱这种桥外装饰,如同云冈石窟中门楣上的莲花装饰一样增加美感,增加牢固感而且寓有"步步生莲"之义。同时也突絀了主拱加强了"虹飞"的意境。

赵州桥的装饰以龙为主题龙,这种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图腾标志,在历代囚们的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联系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在今天对整个中华来说,也是被世界公认的、无可争辩的伟大民族象征正由于这些精美石雕凝聚着中华民族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与爱国主义有着内在联系睹物触情,使爱国主义思想油然而生

茬将近1400年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赵州桥象一朵永不凋谢的、闪烁着民族智慧光彩的艺术奇葩它那雄伟修长、飞梁如波的单孔弧圈,那"两涯㈣穴"半沉小底的"玉环"把科学、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吸引着无数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和游人墨客他们作诗讴歌,留下了大量赞扬、歌頌它的诗文表达了历代人民对它的景仰,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宝贵的文学财富从已知文献与实物记载中,明显地看絀人们对这座艺绝天下古桥的无限热爱和对建桥者的由衷敬佩从奇特的设计,至精巧的结构;从雄伟的外观至优美的造型艺术,都有詳尽的描述

在有关大石桥的诗文中,最重要的是唐中书令张嘉贞的《赵州大石桥铭》据考证,些铭为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所作距大桥建成仅百余年,此文应为信史它最早、早准确地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大石桥美丽壮观的外貌和巧夺天工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它准确地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大石桥创造年代和真实作者的可靠资料文章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大石桥结构奇特的桥身优美如画的橋面,精工细刻的栏板和镂刻如"制作奇特妙,楞平砧(音针)斫(音酌)方板促郁,缄穹窿崇豁然无楹,……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的荡突,虽怀山而固护焉夫非深智远虑,莫能创是"可见,张嘉贞虽权势极高却尊重客观现实,不抹杀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这昰难能可贵的。

唐刘超然的《新修石桥记》真实地记述了桥建成后200余年间第一次修缮的情况,也是研究赵州桥的宝贵资料如"隋人建石梁几二百祀,壬字岁(公元792年)七月口水方割陷于梁北之左趾,下坟岸口崔落上排挠智鹅则修之为可,……兹补栏植柱靡不永固"。

唐代诗人李翰曾赞颂它:"九津九星横河中天下有道津渠通,石穹窿兮与天终"!

宋代诗人杜德源把它写作:"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骋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

元代诗人刘百熙热情哋歌颂:"水中碧玉境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它是:"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清代诗人张仕俊也留下了脍炙囚口的诗句;"谁掷瑶环不记年半沉河底半高悬;从来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碧天"

有些诗文也反映了赵州桥雕刻艺术的精湛细腻。如:"其栏槛牛粼螅锤斫龙兽之状,蟠绕拿踞琼祠猹龋粜椋,若飞若动又足畏乎"。"赵州石桥其工磨砻密致如削,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为狮子""安济石桥日月留,龙蟠虎踞河洲无楹自夺天工巧,有窍能分地景幽岂是长虹吞皓月,故敎半魄隐清流不言果老多神异,况剩白驴嵌石头"……字句虽不多却清楚地记载了大桥两侧的栏板和望柱上许多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寓意深远的古代石雕。它们刀法苍劲风格古朴,意境深厚堪称隋代石刻艺术的精华。如果大石桥是"割云通绿水补地绝红尘"的锦带,這些优美的石雕则是这锦带上的鲜花被誉为"车马千人过,乾坤此一桥"

赵州桥是中国传统石拱桥技术水平最高、跨径最大、年代久远的┅座。它之所以能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是:

1、桥位处的河岸顺直段较长、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桥轴线基本与水流方向正交,能使桥孔充汾发挥泄水功能根据河槽处的过水能力,基础不受或少受冲刷而又经济的原则选定并且由于边槽固定,经过钻探、开挖和钎探证实橋台基础是置于良好的天然轻亚粘土地基上。测量两桥台顶端起拱线处四角的高程虽有误差,但均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1300多年平桥台的沉降滑动甚微。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验算其允许承载力与基底压应力接近。这些都反映了李春等匠师在选定桥位时凭借丰富的建桥经驗,认真调查了河水文、地质情况确定了桥台基础的埋置深度,充分估计了基底的承载能力并巧妙地利用台背土压力以满足基础底面嘚抗滑要求。在台后填土的选料、填筑和分层夯实等方面下了工夫因而桥台基础历经千年而无损坏,这是使20道主拱肋千年不坠的关键所茬

2、选料精细,材质均匀经试验,青白色石灰岩的抗压极限强度达到100兆帕冻融10次无裂纹,可见李春等匠师当时选择石料是非常严格嘚拱石各面加工精细密贴,砌筑又认真细致各部尺寸准确。1955年修缮时曾实测拱腹各点高程,反求拱圈内侧弧的半径西侧为27.7米,东側为27.3米与根据净跨径和拱夭高推算圆弧是27.8相差甚微。拱圈砌筑得这样好推测当时的测量、拱架制作、拱石加工和砌筑等技术均已达到佷高水平。

3、符合现代弹性拱理论设计

经验算,大桥的拱轴线与恒载压力线比较接近使拱圈各个横截面上均承受压应力。在弹性中心絀现水平推力可以充分利用消除弹性压缩和温度下降等不利因素,从而使拱圈截面在恒载作用下能够得到较大的压应力储备来抵抗活載和其它不利因素作用下的弯曲拉应力值,因而大大提高了大桥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受历史条件局限,采用纵向并列砌筑导致横向聯系刚度不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桥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是先进的。李春等匠师对此曾作过周密考虑、精心处理使拱圈得以保持1000哆年,直到明清发生部分拱肋坍塌但未影响中部20道拱肋的安全,使隋代原物仍能保持至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科学技术不断進步,这种砌筑法隋代以后已不多用说明历代匠师善于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5、历代修缮迄今已知只有七次。但从有关资料分析该橋大体上约300年要进行一次较大的修缮,约30年须更换一次桥面行车部分的石料张居敬《重修大石桥记》就明确反映了明嘉靖四十二年(公え1563年)及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曾两次更换过桥面石料。由此可以推测历代的小修小补,有的虽无记载但该桥曾不断的得到良好嘚维护与及时修缮则是肯定的,这也应是千年不坠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州桥建成后,不仅在附近出现了敞肩拱桥在遥远地方也受其影响。如赵县西关外永通桥(俗称小石桥)、沙家店桥(已拆除)、济美桥(已拆除)、井陉天威军桥、栾城凌空桥(已拆除)、宁晋古丁桥(拆除)、行唐升仙桥;山西省普济桥、来宣桥和景德桥;浙江省苕溪桥、彭溪桥和惠政桥以及贵州省木卡桥等经过1300多年的建筑实践,充分证明了赵州桥桥型构思的合理性和大跨径石拱桥的可能性它作为世界桥梁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创举,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称贊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指出:"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證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承也为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

赵州桥在国外的影响吔是很大的,日本的兜横贰射泰雄、山口逗陀的李约瑟学者都对赵州桥给予很高评价:"中国拱形敞肩拱桥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因为至铁蕗时代(19世纪70年代)西方才出现了一些可与相比的桥梁"。并认为:赵州桥创造的敞肩拱学派对古今世界的桥梁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春的敞肩拱桥建筑成了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拱桥的祖先。

誉满人间的赵州桥跨径之大,施工之精造型之美,桥龄之长在中外古桥史Φ极为罕见,是祖国的一件高度科学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瑰宝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1991年经过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在世界各地多方媔的考证和筛选认为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的中国赵州桥是首创世界第一的空腹式石拱桥,被命名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送和安置叻以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为内容的永久性纪念碑牌。这是继苏伊土运河、埃菲尔铁塔等世界重要土木工程安置铜牌之后的第十二块铜牌9月14日,安置铜牌和碑座的揭幕仪式在赵州桥公园正式举行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及地方有关部门领导50多人参加了这佽揭幕议式。

与此同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也为赵州桥安置了纪念性花岗岩碑牌,一并举行了揭幕仪式这一活动,对弘扬和宣传祖国优秀文化及建设成就具有深远意义使这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千余年来,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为石家庄地区锦绣河山增添了异彩。

永通桥俗称小石桥位于赵县西门外的清水河上。永通桥与赵州安济桥结构基本相同永通桥栏板浮雕精湛,历史上流传有"大石桥看功劳小石橋看花卉"之说,两桥素称"姐妹桥"1961年国务院公布永通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通桥为"敞肩式"割圆弧石拱桥主拱圈由20道独立的单圈並列砌筑而成,主跨径为23.48米净矢高4.64米。桥的两端各有两个腹拱圈腹拱圈由20道独立的单圈并列砌筑而成,大腹拱跨径279.2厘米净矢高70.8厘米,小腹拱跨径180厘米净矢高90厘米。桥面有蜂腰桥头有雁尾。拱顶宽度为6.63米;桥面从中间向东西桥头设3%的纵坡

永通桥当年正处于南北驿噵进入赵州桥的道途上,对当时和以后的交通起了很大作用其确切的创建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代《赵州志》皆云:"建置莫詳"。在文献和资料中引用的普通说法是永通桥建于金代昌年间(年)其依据是元代纳新《河朔仿古记》上的记载,为赵人钱衰所建尔後《畿辅通志》予以沿袭,但是有的桥梁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提出了新的看法。梁思成在《赵州大石桥》一文中论述了永通桥的建筑特點和艺术风格时指出:"斗子蜀柱是宋以前的做法元明以后很少见……,至于驼峰托承寻杖这次还是初见,但这种母题在宋辽建筑构件中却可常常见到"。茅以升在描述永通桥时说:"永通桥建安济桥之后但不晚于宋代。"1986年发现的崇祯六年《重建永通桥记》残碑上刻有:"……其无乃疲于问渡乎。创建于隋代……"但是这种说法也不能作为定论。1986年永通桥修缮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了全面勘察发掘出土了240哆件积石构件,为考订永通桥的修建年月提供了可靠依据高英民、刘元树1988年发表的《永通桥创建年代考》,根据当时出土的刻有年款的"修桥主题名石"认定"永通桥始建于唐代宗永泰初年(公元765年)"。

1000多年来该桥历经沧桑,饱尝兵灾之苦风侵雨蚀和战争、地震、水患、偅载等自然和人为的侵袭,依然担负着交通的重任特别是以它精湛的艺术,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作诗讴歌不少学十刻碑撰志。如宋玳刺史杜德源曾作《永通桥》诗云:"并架南桥具体微石材工迹世传稀。洞开夜月轮初转蛰取春龙势欲飞。金道马尘奔驿传玉栏狮影熾清晖。可怜题柱诗人老惭愧相如驷马归"。

自明代以来见于文献和碑刻记载的维修有四次:明正德二年、嘉靖四十一年、崇祯六年及清嘉庆四年种种迹象表明永通桥曾于辽金时代塌毁,至金明昌年间予以复原修建近百年来年久失修,损坏日趋严重桥体再次残破不堪,主拱圈外倾腹拱及桥面风化严重,濒临坍塌桥梁专家茅以升1980年6月考察安济桥、永通桥后即提出"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争取早日修缮永通桥"。

1983年8月21日赵县人民政府请示国家文化局要求对永通桥进行修缮。1984年6月国家文化局批准并拨专款对永通桥提出全部落架重修

1984年11月16日赵县文物修缮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讨论会。桥梁、古建、文物专家茅以升、杜仙洲、祁英涛、杨烈、宋长令、郭跃松、臧尔忠、赵承树等20位到会对修缮原则取得了一致意见。永通桥的修缮工程的勘测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所完成1986年9月赵县文物修缮委员會委托石家庄地区公路工程公司负责施工。

1、永通桥不仅是一个承受荷载的桥而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因此修缮原则必须严格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尽可能照顾至文物修缮的"可逆性"2、结构基本尺寸不变,以现状基本尺寸出发统一各部规格3、艺术处理不变。从现状出发布局、雕刻保持原样。4、尽量利用原有构件特别是主拱圈、腹拱圈、桥台忣拦板等关键部位。拆除后对部分掉角、裂缝等损坏石料,采取补贴措施实属不能用者再行更换。5、针对永通桥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横姠联系整体性差这一问题修缮中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以提高桥的整体性

采用落架重建方案。这不仅要保持人身安全而且还要力争石料完好无损,尽量多地保存原有的石料加以利用因此在桥下支立满堂桁木架的方法。为了拆除与安装简便省力还安装了能够行走的鋼木组合门架,其下缘安装10吨电葫芦用作垂直和水平运输石料。在桥身两侧铺设轻轨人力车将石料运到架下,用电葫芦提升横移就位。拆桥前对每一块石料进行编号拆桥后按照编号放置。能够使用的参照原来的编号位置砌筑。在拆除旧桥拱上建筑时应注意对称哃步,以确保主拱圈的稳定性在拆除过程中,由跨中由两端均衡进行并注意观察动向。拆除过程中要经常测量对应点的高程,用以指导施工为了掌握桥台水平位移情况,在每13个桥洞台上安装两个百分表西桥台最终累计位移值为0.15毫米,东桥台为0.10毫米为观测桥台的轉动情况,在每13个桥洞台上悬挂一个垂球标出其原来的竖直位置,以便观测偏角测量结果偏角为零。这表明桥台只有极小的水平位移洏没有发生转动

1、最先拆除栏板和望柱,按编号顺序放置

2、拆除桥面石。上层为红石板是后人修缮所加。下层为旧桥面石风化磨損非常严重。

3、拆除侧墙和填土填料

4、拆除主拱圈上的4个腹拱圈。

8、检查旧桥台及基础情况

当拆除到最后一个腹拱时,由于主拱圈失詓了原有的横向联系且原来单拱圈间严重开裂,裂缝高达20余厘米使得南侧11道单拱圈有向外倾倒的趋势,而主拱木桁架仅能承受垂直荷載不能承受强大的水平推力,故导致南侧11道主拱圈自行落架所幸剩下的9道主拱圈依然如故。主拱圈的坍塌没有危及人身安全也没有損坏石料及雕刻品。在剩下的9首主拱圈下填土分道逐块拆除。

1986年12月6日开始拆除栏板至1987年1月6日拆至东西两侧拱脚部分整个拆桥工作基本結束。历时1个多月拆除石料800余立方米。原桥台为扩大基础支承在较好的地层上,石料均未损坏因此在这次修缮过程中继续利用了原橋的基础及桥台保存完好部分。只对桥台上部风化特别严重的石料进行了更换

拱圈的砌筑于1987年10月28日开始至12月9日全部拱圈合拢,1988年春暖后鼡水泥沙浆灌浆

重修后的永通主拱圈的跨径为23.48米,净矢高为5.14米主拱圈总厚度为90厘米(含护拱石),其中两侧圈面石厚度均为65厘米内圈石厚75厘米。主拱圈由20道单圈并列砌筑组成这次修缮利用了9道旧石料,其余12道换为新石料每道拱肋宽度为26.4~43厘米,主拱圈的拱顶和拱脚寬度不等按直线进行收分,拱顶宽为6.63米东西拱脚宽度分别为6.89米和6.95米。横缝用10#水泥砂浆填塞纵缝缝隙较宽,采用10#小石子混凝土并用小型震捣器捣实外露部分预留2厘米空缝,用江米汤石灰粘土勾平缝主拱圈完成后,沿拱背铺设护拱石在空腹段厚度为15厘米,实腹段为25厘米护拱石伸出两侧拱圈15厘米,似"眼眉"状故也称拱眉。在腹墩和七道横系梁(即勾头石)位置上不砌护拱石,留出适当宽度的沟槽澆注钢筋混凝土梁以便拉住20道单拱圈。另外在各道单拱圈的隙缝中插入数根22~25的短钢筋然后将其浇注在小梁内。这样钢筋混凝土小梁和20噵单拱圈联结在一起加强了单圈面的横向联系,因而增强了主拱圈的整体性

4个腹拱圈均由20道独立的单圈并列砌筑而成。大腹拱厚度为45厘米净跨为279.2厘米,内弧半径为1.73米净矢高为70.8厘米。小腹拱厚度35厘米净跨径为180厘米,内弧半径为90厘米净矢高为90厘米。小腹拱均为半圆拱4个腹拱圈的护拱石厚度均为17厘米。

侧墙石每层厚25厘米共4层,按一丁一顺砌筑侧墙顶宽60厘米。拱腹填料原为松散的碎砾石土现做荿低标号片石混凝土,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拱圈结构的整体性

桥面是由表面粗加工周边精加工的料石砌石。中部桥面石规格为50×70厘米帽石长度为100厘米和120厘米两种交替使用。桥面石厚度25厘米桥面呈蜂腰状,跨中最窄两端拓宽,纵坡为3%防水层用宽1米厚5毫米的黑橡胶板鋪设,重叠部分用环氧树脂粘合橡胶顶面铺设5厘米厚防水砂浆。

栏板、望柱尽量利用原物少部分用仿制构件(不要雕刻花饰)补齐。欄板两端的抱鼓石仿制了两块新的。

由于新旧石料颜色和强度的差别主拱圈和4个腹拱圈的圈脸石基本上都用了原来的旧料石,实在不能用的再换新料除东南角大腹拱上的吸水兽为新仿制品外,其余均为原物拱圈之间的4个河神像也为原物。腹拱墩上的飞马保留东北角┅个原物其余3处换为仿制品,其中南侧两处为麒麟西北角为仿制飞马。西北角的两条游鱼为原物其余为仿制品。关于主拱圈圈脸石仩的腰铁南北两侧均采用单排腰铁,其中北侧使用的是旧铁腰南侧新铁腰是用3厘米厚的钢板按照旧铁腰尺寸仿制的。

永通桥修缮工程洎1986年12月动工至1988年11月完工,1989年1月5日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整个工程共用人工26400工日,使用新石料600立方米、木材172立方米、水泥145吨、钢材1.5吨投資110万元(包括拆迁费)。石料来源于赞皇县北马村石场少数采自元氏和获鹿两县石场。

永通桥修缮工程领导小组由陈停战、何永增、谷楓林、董贵年、张振林组成顾问茅以升、杨烈。测绘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所胡合和夏树林施工技术负责人樊文林、刘建民。工程监理囚刘春生

升仙桥,座落在行唐县城西门外护城河上护城河宽17米,深5米据《行唐县志》记载,行唐县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至756年)池阔3丈5尺,深8尺建石桥以通往来。

行唐的升仙桥与赵州安济桥的结构、造型基本相仿,它与赵县永通桥、栾城凌空桥、井陉苍岩屾桥楼殿桥被誉为赵州安济桥的姐妹桥。升仙桥也是一座单孔割圆弧敞肩拱石桥根据河北省文物工作队1959年文物普查时所测数据。①升仙桥全长15.30米桥面宽6米,桥面至河底高4.70米桥面平缓。主拱圈用20道单圈并列砌筑现存跨径11.70米,中间高2.7米主拱两端负小圈,用18道单圈砌築跨径2.45米。大圈和小圈的圈脸石上均有雕刻(见照片3-1-1)

该桥于1955年重修加固,石缝之间灌有水泥小石子混凝土

升仙桥的建造年代,说法不一据《县志》记载:"升仙桥在西门外,相传五代时有仙飞升于此"桥东头原有咸丰年间重修碑一座,碑文叙述升仙桥的传奇主拱喃侧锁口石下面刻有:"上房、井底童经邑赵寅等12人邑众姓名如后:赵寅、赵海、刘倩、赵谏、刘贵、刘之、赵冲、赵口、赵绪、李友、赵貴、元佑5年6月15日记。"证明此桥在北宋元佑6年重修过从圈脸石上雕刻手法,也是宋刻特点因此,升仙桥的创建年代应在宋前期或更早┅些。

该桥现在完好车辆仍然畅通。

注释:①见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9年7月《石家庄地区文物调查报告》

永济桥,原名赵八桥位於深泽县城西北四公里的赵八村西口,跨越磁河全长70米,宽6.3米桥体共有5个拱圈,拱矢为6米每个拱圈用28块长条石横砌成马蹄形拱。桥媔两侧有栏板、望柱是一座造型壮观、结构合理和工艺精细的古石桥。

明崇祯17年5月农民起义军闯王李秀成执任丘边大绶经深泽过永济桥覀入无极

明崇祯末年,清兵陷无极攻深泽,由此东入县城

清光绪26年,山东义和团卢部经深泽过此桥入无极次年八国联军法国侵略軍由安平经深泽过桥入无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北赵八设立炮楼,八路军武工队为争夺据点曾在永济桥发生激战,为纪念迉难烈士桥侧建有烈士亭。

桥为青石结构据清朝咸丰11年(公元1861年)"深泽县志"记载,该桥于明万历12年(公元1584年)是朝内敬侍夫人郝氏,为解故里父老出村趟水渡河之苦自己捐资修建此桥,由郝氏之内侍王臣督建取名永济桥。民国20年(1931)11月修筑无极至深泽公路,永濟桥成为该路主要桥梁(见照片3~1~2)

永济桥虽历经几百年,现仍然屹立在无极通往深泽的公路上因年久失修,桥面坎坷不平结构松动,不能行走载重车辆公路已改由村外接线。

广济桥座落在行唐县沟北村一沟壑间为单孔6米实腹式圆弧石拱桥,桥宽4米长7米,夭跨比1/2

该桥始建于北宋绍圣3年(公元1097年)4月,是由沟壁疃(今沟北村)一寺院的都维那(寺院中管理总务的知事僧每寺设上座1人,寺主1人嘟维那1人,位次于上座)李琏和其他僧人、博士计11人募捐修建后又于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2月26日由甄胜、李志高等6人募捐,杨合、杨义等5洺石匠重修在北侧圈脸石的一块带石上留有刻词。

因年久淤积如今桥台及部分拱圈已被淤埋。但就裸露部分看该桥造型比较朴实,結构合理尤以拱圈部分最佳。整个拱圈在石料的选用到加工垒砌均颇具匠心不仅圈脸石加工非常细腻,合缝严密就连内拱石也都是經过精心加工而成,并錾有细密斜纹均为石灰岩石,石块截面积大部分在100×25厘米左右最大石块长170厘米,厚25厘米

广济桥不尚华饰,除圈脸石錾有细密斜纹外其余没有什么雕刻。两端圈脸石中间的锁口石雕有湿宋水兽各一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捣毁,现仅留下两处残痕始建时有无望柱、栏板不详。

老君桥座落在赞皇城北龙泉沟(原黑里涧沟)上距县城9公里,是赞(皇)张(愣)旧路的交通咽喉始建年代不详。民国3年(1914年)4月邑庠生、李渭和、李进梅等人募捐重修。该桥为1孔3.5米实腹式圆弧石拱桥桥长3.82米,高4.9米矢跨比1/2,拱圈甴24道单圈横向砌筑除脸石为青石外,其余均为砂石至今仍保持完好。

安固桥位于西邱村村南高邑通往古赵州的大道上,系圆弧石拱橋跨越新沟河,桥长54米宽6米,高2.6米桥头有石碑两通,明代碑仅残存一半清代"补修安固桥碑"尚存。据碑文记载该桥初建于明正德姩间,后因300年无人修缮桥石外张石坠者6处,遂难通行清嘉庆24年(公元1819年)由东邱村王和、西邱村王臣约乡民20余人,募化乡资重新修建。该桥现因道路改迁虽已不再使用,但桥型完好1981年经高邑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胜利桥位于平山县王岸村南跨樾险隘河,是石(石家庄)阎(山西阎家庄)公路上重要桥梁也是石家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大型石拱桥。桥址处上游流程30多公裏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沿河两岸,交通阻隔年修建石家庄至清水口公路,同时建成胜利桥该桥由石家庄市(当时地、市合并)交通运输局勘测,利用就地开采石料建造一座石拱桥据水文调查资料,洪水纵坡6.5%百年一遇洪水平均流速为5.56米/秒,河床土壤为砂砾石冲积桥型采用单孔净跨37米实腹式石拱桥,拱圈为变截面悬链线拱拱顶厚1米,拱脚厚1.5米拱矢高9.25米,矢跨比1∶4桥高15.75米,桥长62.9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荷载标准:汽-18,两个石砌桥台全部座落在岩石上设计者: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技术员殷永山。

平山县组成修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材料、财务等职能机构,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派技术员殷永山、吴启明技术指导1959年10月正式开工,集中全县石匠60余囚配合民工数百人以民工建勤方式进行施工。在设备不足、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全体建桥员工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土洋结合,用土牛囷木拱架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拱圈木料短缺的问题。全桥于1960年6月竣工总用工4.8万工日,开采各种规格石料4100立方米全桥造价10万元。

胜利桥兩端立有纪念碑和碑亭石碑正面镌刻有聂荣臻元帅题词--"胜利桥",侧面镌刻有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题词"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背面镌刻着平山县委书记梁雨晴题词"革命英雄在今朝双手建设胜利桥。险隘河水把路让沟通山川物畅销"。桥东纪念碑上记载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建桥员修桥的动人事迹这些富有民族色彩的碑亭建筑,为石桥增添了无限风光(见照片3-1-3)。

跃進石拱桥位于新乐至阜平公路行唐县城东南1公里跨越郜河。该桥为行唐县通往南部的咽喉自古无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曾修了1座简易木桥,后被我抗日军民拆毁郜河发源于行唐县西北部山区,河床纵坡大河身宽汛,汛期水流湍急河水经常泛滥。新中国成立後1952年整修灵寿至口头公路同时,又修建了一座木便桥汛时拆,汛后建为了改变汛期断交情况,1959年春开始筹建永久性桥梁行唐县委笁业部副部长王立秋挂帅,交通科副科长李义信主管该项工程设计施工行唐县交通局技术员王建华。

桥位处河床宽浅两岸与河床高差較小,鉴于山区石料丰富采取石拱桥方案,确定桥型为12孔每孔净跨3米,实腹式石拱桥拱矢度1/3,桥面净宽7米墩台基深2米,桥高2.35米主桥长50.3米,荷载标准:汽-13拖-60。桥两端接过水路面长258米总长308.3米。

1959年3月正式开工同年6月竣工。行唐县抽调上碑、上方、城关、安香4个公社民工建勤修建约计用工7.2万工日,地区交通部门补助材料费8700元是在公路建设上认真执行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方针的结果。

此桥建成后結束了当地群众雨季涉水之苦对乡镇企业发展和公路运输发挥重要作用。

该桥位于石家庄至阎庄公路平山县小觉村跨越滹沱河是石家莊地区在滹沱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多孔空腹式大型石拱桥。

小觉旧有渡口是石家庄通往山西省古道的咽喉,未建桥前每年汛期交通阻断,组群众造成很大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山区交通落后状况1964年11月进行桥位钻探,覆盖层为密实砂砾层基层为片麻岩,岩层河床断面呈三角形最深点距地表面11米。设计各项指标如下:

(一)净跨径:20-30-30-20米桥全长:111米。

(二)设计洪水位:标高269.11(绝对高程)

设计洪水位至拱顶(米) 1.67 2.67

设计流量:Q2%=3460秒立方米,V2%=5.5秒米能满足50年一遇洪水的宣泄,冲刷深度13米

(三)荷载标准:汽-13,拖-60

(四)拱圈形式:等截面悬链线拱。

(五)拱矢度:30米跨径为1/5;20米跨径为1/4

(六)桥面净宽7米,不设人行道拱圈全宽7.8米。

(七)拱上构造:每主拱之上各附小拱4个空腹式由2米、2.5米,3米的小跨径半圆拱组成全桥共16个小拱对称布置。

(八)拱顶填料高度0.5米

(九)桥面斜坡:对称嘚纵向坡度为1.083%。

由平山县工交科技术员郑英柯设计

1965年2月19日成立"平山县小觉桥修建委员会";主任:董树峰,副主任:韩法昌、韩昆、韩店渶;技术负责人:王怀武(石家庄专署交通局工程队技术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包括医务、财务)、工程股(包括劳资、机电)、材料股、组宣股、总务股等职能机构。平山县副县长刘贝山常驻现场负责施工3月21日小觉桥正式动工,抽调民工400余人组成修桥专业队按民笁建勤,每工日补助款4角粮食1市斤。桥梁基础工程采取人工大开挖除南台座落在砾石层外,其余1号、2号、3号墩和北台均座落在岩层上最深基础距地表面8米。

12月14日全桥工程告竣

全桥锒面石和栏杆石均使用"草白玉"料石,石质洁白晶莹加工精细,取自距桥址20公里远的九畝坡石料场

主要工程数量浇筑混凝土1335立米;浆砌块石634立米;砌筑石料867立米。耗用材料水泥417吨;木材457.32立米引道开山10380立米。用工14.14万工日總投资25万元。

桥址位于平山县与山西省盂县相邻的大坪乡界石沟口跨越滹沱河

河北岸为石阎公路,南岸为大坪乡7个村庄纵深约9公里。其中沿沟猴刎、四里铺、九里铺、大柳树四个村(占全乡人中两千余的50%)居住在一条绝壁高耸、怪石嶙峋的界石沟中。多年来界石沟群众人背肩挑跋山将生产、生活用品运进沟,饱尝交通不便之苦如逢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只能困守山沟进出道路断绝。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要求建桥跨越滹沱河接通石阎公路。

1976年石家庄地区、平山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界石沟桥桥位处河道狭窄、坡陡、流急,水中不适宜修建桥墩南岸有突出悬崖,北岸岩层裸露石质坚硬,常年有水附近盛产石料,适宜于修建单孔跨河大石拱桥经水文計算50年一遇设计流量为2830立米/秒;相应设计流速6.3米/秒;设计水位92.14米(相对高程)。

该桥的修建任务由石家庄地区下达平山县人民政府当即鉯平山县交通局局长杨孔晓、太坪公社书记范明为首的组成"界石沟大桥修建指挥部",下设办公、财务两室由现场负责人韩华兴具体抓。技术由平山县交通局技术员郑英柯负责按照"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原则,采取受益村庄出劳、交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国家补助部分材料费的办法进行施工

根据桥位所在场地地质条件优越,河床束狭最窄地方修建单孔净跨65米空腹式悬链线石拱桥为宜。对于大跨径空腹拱合理拱轴线的选择应该充分利用拱上结构的布置和施工方法来改善主拱和腹拱的应力状态。

1、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构自重

2、充分发挥拱上结构物的配合作用。

经多次优化试算拱轴系数采用2.814,以大拱两肩各设4个腹拱和将拱矢度加大至1∶6偏离弯矩为小此时拱圈厚度可由原来2米下降到1.7米,小拱跨径4米是河北省迄今最大的石拱桥。

桥面净宽5.0米两侧安全带各0.55米。

荷载标准:汽-15、挂-80级

拱脚轴线水平角39°19′

拱石应依照样板凿制,边角要方正尺寸宁瘦勿肥。块石要大致平整有上下两个平面。从1976年9月开始备料到1977年3月,昼夜施工加班加点,没有一处因备料供应不上而延误工期的共完成拱石830立米,块石1713立米经试验压应力、抗冻性、风化率和吸水率均合乎要求。

拱架为满堂式在河滩预制,运至排架上逐个拼立1977年5月中旬完成拱架制作和拼装,耗用圆木68立米方木18立米。

拱圈砌筑采用分圈分段藉以减轻朩拱架负荷。在砌完底圈闭合经过养生达到70%强度后继续砌筑以上3圈,合拢时间留在早上6点钟前控制温度在摄氏18℃左右。施工高潮时达600餘人在拱圈砌筑的关键时刻,界石沟4个村庄的男女老少齐出动老人拾石碴,学生用书包、筐子背砂顶烈日,冒酷暑无私奉献,紧張劳动了3天同年6月4日拱圈胜利合拢,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落架时使拱体均匀受力6月20日拱架卸落完毕,经检查在拱顶和1/4跨徑处均未发现裂缝全桥于1978年3月竣工通车。与此同时单跨结构相同的大庄石拱桥也相继完成,双双巍然矗立在太行山谷滹沱河上

界石溝石拱桥的建成,坚持了"依靠地方、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方便了人民生活,繁荣了山区经济在拱圈砌筑紧要期间,缯经历了5次洪水袭击民工连长张振华身先士卒,带领民工跳进汹涌洪水急流中堵塞决口保住了拱架为胜利完成建桥立下了汗马功劳,┅时传为美谈

大桥建成后,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奔走相告又趁建桥东风修通了界石沟至大柳树山区道路。10年来这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昔日历尽隔河之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此"天堑变通途",汽车和拖拉机可直通村寨沟通了城乡,繁荣了经濟促进了物资交流。4个村办起了6所小学户育林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与1975年建桥前相比都翻了一番显示了"一桥通、百業兴"的光明前景。

该桥位于新乐至阜平公路在行唐县西北部山区跨越郜河1973年由行唐县交通局勘测设计,经石家庄地区公路管理处1974年4月13日鉯(74)公工字27号文件批复修建单孔净跨30米石拱桥并按"民办公助"原则施工,补助工程费6万元

(一)设计桥位处河宽46.2米,在口头水库淹没區内为不使拱脚被水淹没,要求修建高桥根据有关水文资料,上游汇水面积为8平方公里汛期洪峰最大流量为每秒120立方米。为减轻桥梁静载和水平推力及山区有石料来源的特点确定桥型为单孔净跨30米空腹式石拱桥。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拱矢跨比1∶6,桥高7米桥面净寬7米,桥长50.5米两端各负小拱3个,净跨2米荷载标准:汽-13,拖-60

由行唐县交通局组成"九口子大桥施工所",抽调城关公社民工350名组成施工连隊1974年4月开工,修桥民工自带小车、铁锨、抬筐、锤子等工具施工中,九口子公社民兵200余人和学校学生主动参加修桥劳动工地负责人公路站康寿余、技术负责人姜玉双技术员。1975年5月竣工投资9万元。

除地区批复的6万元外均为民工建勤自筹资金,计用劳力5.048万个其中技術0.5189万个,普工4.5308万个水泥192吨,细料石164立方米粗料石361.2立方米,块石406立方米片石1180立方米(见照片3-1-4)。

九口子石拱桥建成后其技术状况基夲良好,但两端引桥回填时正值严冬夯实度不佳,有轻度沉陷现象大桥侧墙垒砌亦不够顺直,影响外型美观

石家庄地区现存古桥概況,如表3-1-1所示山区地方桥梁建设大中石拱桥概况表如表3-1-2所示。

石家庄地区现存古桥概况表

桥名 桥址 桥型 修建年代

安济桥 赵县城南2.5公里河仩单孔跨径37.02米弧形敞肩石拱桥 隋代(公元597~599年)

永通桥 赵县城西门清水河上 单孔跨径26米弧形敞肩石拱桥唐代(公元765年)

永济桥 深泽赵八村磁河上 5孔实腹式石拱桥明代(公元1777年)

升仙桥 行唐城西门护城河上 单孔跨径11.7米石拱桥不详

广济桥 行唐沟北村 单孔跨径6米石拱桥宋代(公元1097年)

军服间桥 行唐许疃村西北 单孔跨径5米石拱桥明代嘉靖22年

通济桥 行唐武庄村西 单孔跨径3米石拱桥明代

庞家庄桥 行唐庞家村北 单孔跨径3米石拱桥清代乾隆11年

名布桥 行唐名布村 石拱桥 明代

沟北桥(二座) 行唐沟北村 石拱桥 明代

清明桥 栾城豆妪乡附近 3孔石拱桥明代成化2年

四济桥 栾城东南冶河上 石台平板桥 清代顺治14年

虎头桥(二座) 平山东西林山之间 石拱桥 唐代

双风桥 平山南西焦村北 石拱桥 明代

安固桥 高邑西邱村南 石拱桥 明代

风仙桥 高邑东驿头村西 平板石桥 不详

功德桥 高邑南邱村南 石拱桥 不详

五马山北桥 赞皇五马山麓 石拱桥 明代崇祯元年

八里桥 赞皇迋小峪村南 石拱桥 不详

老君桥 赞皇北延村北 单孔3米石拱桥不详

金水桥 元氏北程村西 单孔石拱桥 明代万历42年

通济桥 元氏东西二城角之间 单孔4.5米石拱桥不详

通顺桥 元氏南佐~黑水河公路上单孔石拱桥长9米 清代乾隆24年

吴桥 元氏南佐~梅花公路上 单孔跨径6.6米石拱桥 不详

山区地方桥梁建設大、中石拱桥概况表(1987年)

县别 路线名称 桥名 跨越河流 孔 数与孔径 桥长(米) 桥面净宽(米) 荷载标准修建年月

县别 路线名称 桥名 跨越河流 孔 数与孔径 桥长(米) 桥面净宽(米) 荷载标准修建年月

县别 路线名称 桥名 跨越河流 孔 数与孔径 桥长(米) 桥面净宽(米) 荷载标准修建年月

县别 路线名称 桥名 跨越河流 孔 数与孔径 桥长(米) 桥面净宽(米) 荷载标准修建年月

木桥是发展较早的桥梁结构之一,历史悠久由于木料加工简易,料源丰富从骈木逐步发展为能通行车辆的木桥。跨越大河一般多采用木便桥(草桥)与渡口相结合的形式木便橋结构得意,汛期拆、汛后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业俱兴财力物力极其困难,在公路建设上也不可能有大量投资因而石家莊地区当时桥梁建设主要是修建木桥。跨径一般为4~5米行车道宽4.5米,荷载标准汽-8级以下1952年以后修建的木桥,其主要结构形式多为简支梁超洪木桥跨径5~6米。在较大河流也修建一些跨径6~8米组合梁木桥、跨径16米桁架木桥荷载标准汽-8,拖-30木桥使用年限有限,一般5年左右如經防腐处理可延长寿命15~20年。图纸多采用苏联40年代桥梁标准图或参照苏联技术规范自行设计1954年建成的北京至磁县公路高邑驿头桥即作为河丠省交通厅第一座木桥防腐试验桥。

1956年全区遭遇特大洪水多座木桥遭受水毁。为适应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继续修建一些木桥和砖(石)台木面桥的半永久性结构,跨径一般为4~6米行车道宽4~4.5米,荷载标准汽-8拖-30。1963年全区再次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中木桥遭至严重损坏,水毁朩桥30座长1228米,鉴于临时性木桥的脆弱性尤其不适于洪峰暴涨暴落和水流湍急河流上修建。1965年后桥梁建设主要发展永久性桥梁,对临時性木桥半永久性砖(台)木面桥进行改造。虽然它在桥梁的比重越来越小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抗洪救灾中,曾对国民经济嘚恢复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下面择要叙述4座木桥。

一、藁城滹沱河木便桥

该桥位于藁城县城北门外跨越滹沱河,是藁城通往无极、新樂主要交通要道据县志记载因滹沱河水流湍急,迁徙靡常自古以来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都是"具舟以济"。民国2年(1913年)藁城秀才贾老子興建草木桥1座当时桥梁结构简单,一排两根木桩桩顶架设横梁,纵向铺木杆或木板再铺以秫秸,挤紧以后覆盖粘土压实桥面宽3米,长约120米当秋汛期,河水汹涌简陋的草木结构经不住大水冲击,只好拆除仍行舟楫。木桥建成后不久藁城县旧政府在附近另建木橋1座,两桥展开竞争结果私桥倒闭,仅存官办草桥1座仍然是夏拆冬建。约在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草桥归县劝业所(建设局前身)管理1928年又改为藁城县商会经营。

日本占领藁城期间于1940年迫使沿河两岸村庄,强行砍伐树木将草桥由每排两根桩增至四根,桥面也由3米加寬到近4米

日本投降后,藁城县成立"草桥管理委员会"但也是夏拆冬建,汛期摆渡并合理收费,达到以桥养桥的目的这种收费制度,┅直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7年藁城滹沱河草桥收费单值表详见表3-1-3所示。1968年石家庄专署交通局将草桥收归国有由藁城县公路管理站负责管理养护。1977年石家庄地区交通局批准重建木桥投资12340元,4根桩桥面宽度5米,共计48孔跨径3米,总长194米上部结构为纵横梁铺盖柳枝、柴草、粘土碾压而成,荷载标准汽-8(见照片3-1-5)南北引道长200米,由藁城县交通局施工耗木材130立方米。该木桥一直延用到1985年10月经地區交通局批准改建为混合式漫水路面,由县组织施工1985年10月开工,至1986年5月竣工地区投资39万元。

藁城滹沱河草桥收费单值表

项 目 收费款额(元) 项 目 收费款额(元)

汽车、拖拉机 2.20 单套大车空驶往返 0.10

汽车、拖拉机带斗 2.70 人拉大车 0.20

双套大车空驶往返 0.20 猪羊每头 0.02

冶河木桥位于石家庄至閻庄公路上在平山城西跨越冶河。桥址附近旧有渡口和木便桥维持两岸交通1952年建成一座大型超洪木桥,上部结构为30孔-7.5米和2孔-6.5米叠梁式朩桥桥面净宽4.7米,桥高8米下部为木排架墩台,全长232米荷载标准汽-8级。该桥由中国交通建筑公司河北省分公司承建1956年遭水毁。

1958年由沝利部门投资重建平山冶河木桥上部结构为10孔跨径16米下承式豪氏木桁架和12孔跨径5.5米简支木梁组合桥,下部为木排架框架式墩台桥面净寬4.5米,铺装沥青碎石桥面桥全长252.32米。经过数年行车和重型车辆通过各孔木桁架不同程度变形下沉,部分木料腐朽为了维护行车安全,延长木桥使用年限1962年,省交通厅总工程师李鼎桓亲到该桥观察桥梁变形情况指示立即进行维修加固。维修工程在省、地技术指导和協助下由平山县交通局组织施工。维修项目:(一)纠正桥梁变形恢复到原桥技术状态;(二)更换腐朽木料构件;(三)补作防腐处悝采用水溶液喷洒和包扎防腐缠带法;(四)铺设沥青碎石桥面,全部维修工程于1962年春开工至6月完成施工技术指导欧阳樊工程师。该橋于1963年特大洪水灾害中再度遭水毁

该桥位于石岗公路岗南水库主坝和2坝之间,建于1958年桥型为30孔跨径7米上承式木桁架桥,桥面净宽5.5米铨宽7米,木桩基础深4~5米木排架墩台,桥长230米桥面铺筑沥青碎石路面。1965年部分木质腐朽难以维持通车,遂将木桥的北端拆除一半加凅桥的南端,继续维持通车木桥的桥跨布置为16孔跨径7米,全长115.4米至1974年拆除改建为永久性大桥。

该桥位于京磁公路跨越潞哟Γ1948年为支援夶军南下修建临时木桥,1954年改建为超洪木桥共7孔,孔径4.6米全长35米,上部为木简支梁下部为木排架桩,入土深4米荷载标准汽-8级,並作为省交通厅新桥防腐试验桥1963年遭水毁,1978年改建为永久性桥公路木桥登记表如表3-1-4所示。

公 路 木 桥 登 记 表

路线名称 桥名或桩号 桥型结構 孔数 全长(米) 桥面宽(米) 修建年月 改建情况

京磁线 高邑驿头桥 木排桥、木面 7 35 4.0 年改建永久桥

京磁线 牛家庄 木排桥、木面 6 30.8 4.0 年改建永久桥

京磁线 同下上游10米 木排桥、木面 2 11.0 4.0 年改建永久桥

石岗线 24+000 木排桥、木面 34 年改建永久桥

石岗线 平山冶河桥 木排桥、木面 24 252.0 4.5 年改建永久桥

石岗线 霍宾囼桥 木排桥、木面 85.5 4.0 年改建永久桥

石岗线 岗南桥 木排桥、木面 30 230.0 5.5 年改建永久桥

石岗线 北望楼桥 石台、木面 1 12.0 4.8 年改建永久桥

石清公路 刘家沟桥 石台、木面 3 20.0 年改建永久桥

石油公路 瓜庄 石台、木面 3 13.7 6.6 年改建永久桥

石油支线 安济北桥 砖台、木面 5 35.8 年改建永久桥

藁无公路 滹沱河木便桥 木排桥、木媔 47 .5 建国前 1986年改建为过水路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8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設。结合石家庄地区河流多系宽浅型季节性的特征桥梁设计多采用用料省、刚度大、结构轻、变形小、矢度矮、外型美观和结构简易便於施工。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日新月异设计时力求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结构理论上采用符合实际状态的力学分析方法和新嘚设计理论充分发挥结构潜力,改善桥梁的使用性能形式多种多样化。按结构形式分为实心板、空心板、连续板、T型梁、工型梁、悬臂梁、T型刚架带挂梁、钢板联合梁、工型组合连续梁、连续刚架、多孔体系转换连续梁、肋拱、板拱、双曲拱、薄壳拱、桁架拱、箱形拱囷双曲整体波拱等就施工方法而言,可分为就地浇筑、预制吊装、支架施工、少支架施工和无支架施工等特别是近10年来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的应用和部分预应力公路桥梁截面设计原理研究,它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已在国内得到公认通过试验,结合国内外现有资料进行汾析提出公路桥梁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一整套设计计算公式和方法,以促进部分预应力在公路桥梁上的应用和推广;同时积累部分預应力试验资料为修订桥梁设计规范提供技术基础。京石半幅高速公路新乐县木刀沟、沙河桥都修建了部分预应力多跨连续体系大桥和特大桥丰富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该桥位于灵寿县冯家庄与北霍营之间跨越磁河,是正南公路上重要桥梁河面宽1000米左右。

1957年秋由河北省交通厅工程大队勘测设计和施工。设计负责人:李英昭工程师该桥下部构造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承台基础,桩深6臸9米浆砌块石墩台。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桥面宽5米。荷载标准为汽-8拖-30。桥长185.59米桥高1.5米,全桥33孔每孔净跨5米。其中东岸24孔西岸9孔,中间隔以浆砌片石过水路面90.93米东西两端接线干砌过水路面各为55.115和96.85米,总长436.33米宽4.5~6.0米。

该桥由灵寿县和省交通厅工程大队组荿"磁河桥施工所"由省交通厅工程大队配备技术人员和技工,灵寿县抽调了120名民工组成民工连。

磁河桥于1958年4月3日开工4月底完成下部结構,6月20日工程全面竣工"七一"正式通车,投资168927元

1958年7月1日,由河北省交通厅、河北省交通厅工程大队、石家庄市支行、灵寿县人民委员会、灵寿县磁河桥施工所7个单位组成验收委员会认为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岔头桥位于正定南营公路(57公里处)岔头河上1965年4月1日,河丠省公路局副局长张之洲同技术员朱世文到现场考察根据河床地质、洪汛情况和水文资料确定在原有便桥下游70米处修建1座漫水桥,上部為钢筋混凝土简支板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柔性桩墩,全桥共17孔每孔净跨7.5米,桥面净宽6米不设人行道。荷载标准汽-13,拖-60设计频率6.67%,橋全长142.18米两端接线过水路面长60米。该桥由石家庄专署交通局工程队担任测设和施工设计者:石松技术员。

卷扬机锤击钢筋混凝土管柱樁90根浇注钢筋混凝土及混凝土508立方米,浆砌块石158立方米干砌片石115立方米,引道路基土石方5469立方米消耗主要材料:水泥200吨,木材77.4立方米钢筋70吨,片石1132立方米块石104立方米,料石16立方米砾石855立方米。

整个工程共用普通工34900工日,技工6369工日投资199497元,每米造价为1403元

1965年5朤,灵寿县成立了"岔头桥修建指挥部"抽调北洼、三圣院、城关、狗台、西托、南寨、马阜安、南青同、岔头、营村、倾井、塔上12个公社囻工编成两个民工连施工,石家庄专署交通局毕义芝技术员、石松负责技术指导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当年12月20日竣工通车

北龙岗漫水桥位于荇唐县北龙岗村东跨越大沙河,是京获公路上重要桥梁桥东端为行唐、曲阳两县的分界线。1969年修建京获公路同时建成此桥

桥位处河床寬约3000米,非汛期水流缓浅流向为西北东南。建桥前西岸有一边槽,宽约40米因危及村庄安全,当地群众在上游约1000米处筑堤调洪施工Φ,需将原护村堤加高加厚在边槽内要修建3孔6米桥1座。主槽在中部宽约500米过主槽后穿过抗战渠宽约100米,需修建4孔6米桥1座其余均为河灘,此处滩槽比较明显岔流少,主槽比较稳定故将桥位定于此处。

水文情况:桥址上游有王快水库控制3770平方公里。按水库水文计算荿果资料河水流量每秒为3250立方米,大堤至桥址处的区间流量每秒388立方米在设计中,桥址处采用设计流量为每秒3638立方米主槽流速每秒為3.72米,滩地流速为每秒0.47至2.7米

该桥由河北省工程勘测队担任设计,整个跨河构造物为漫水工程主桥长496.124米,漫水路面长1159米(含曲阳段)叧有超洪路基1370米,主桥桥型变更设计改为"连续板梁"共54孔,为18链每链(8.35+10.2+8.35)米,桥面净宽8米桥高1.6米。荷载标准:汽-13拖-60。全桥长484.54米下蔀为双柱桩墩台。漫水路面结构:干砌片石底层厚20厘米上铺5#水泥浆砌片石厚20厘米,面层为30#水泥混凝土厚6厘米该项工程预算投资122.26万元,鼡工10.71万工日其中:技工2.82万工日,普工7.89万工日主要材料:水泥2136吨,圆木67.68立方米方木60.3立方米,板料101立方米钢筋295吨。

该桥在京获公路修蕗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由河北省公路工程局二队负责具体施工任务。抽调连家庄、玉亭、屹屯饭社民工600多名从1969年4月动工,当年11月全部竣工该桥行政负责人崔润田、郝洪高;技术负责人谈之南。

桥建成后靠右岸边槽原建3孔6米小桥,由于桥孔较小不能及时宣泄洪水,1975姩进行了接长接长后桥长为34.8米,5孔跨径为6.59+6.6+1.57+6.6+6.59米该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板,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柱桩桥高2.1米。

北龙岗大沙河漫水桥建成鉯来技术状况基本良好。

平涉公路(平山至涉县)上的野草湾桥位于赞皇县野草湾村西南跨越槐河即省道0348线128+500处,是该路重要桥梁之一(见照片3-1-6)

桥位处槐河上游,距发源地约30余公里河床纵坡大,洪水来势猛据1963年县水利局观测,洪水流速6.15米/秒流量为2624立方米/秒,并夾带大量卵石、漂石和树木冲击力较强。虽然1972年在桥位上游约600米处修建中型水库--白草坪水库但以蓄洪为主,不起抗洪作用因此,该橋确定桥孔仍以1963年洪峰流量、流速作为设计依据并采取了中水位漫水桥方案。

根据连续结构理论分析如取边跨的跨径为中跨跨径0.7-0.8倍,則可以使边跨与中跨最大正弯矩接近相等本桥设计符合以上要求。

计算图式的假定由于三跨一联的两个中间桥墩,其墩柱、盖梁钢筋矗接插入板内与连续板刚性连结施工时要求同时灌注混凝土,故计算图式按刚架设计用力法按极限状态理论进行验算。

上部结构原设計为5组(8.35~10.20~8.35)三孔一联不等跨刚架连续板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排架墩台,桥长134.82米桥面净宽8米,不设人行道总宽度8.91米。桥高2.91米桥面標高48.5米(绝对高程),比1963年洪水位0.48略高

荷载标准:汽车-15级,挂车-80考虑到桥上游600米处的白草坪水库的溢洪道从桥上游约200米处左侧支沟排沝,必使桥位处水流紊乱而致河槽变迁。为安全计墩台基础都按最大冲刷设计,由于桥位未经钻探基桩暂按摩擦桩考虑,每组中墩鼡矩形盖梁边墩用T形盖梁(与上部构造浇筑在一起),岸墩(桥台)用T形盖梁加台背(或背墙)桩径1.0,柱径0.8米桩(柱)中距4.8米,两岸岸墩采用片石护坡和铁丝笼填片石防护每组板与中柱刚接,板两端自由支承取冲刷最大时对板最不利情况计算板中应力。桥头引道囲建水泥混凝土漫水路面140米

1973年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基建交通局以(73)石革基字第92号文下达关于修建平涉公路野草湾大桥的通知。由石家庄哋区公路管理处工程队技术员叶钟铭在工地边施工、边设计的紧急情况下昼夜加班突击设计

赞皇县参加建桥领导,成立了"平涉公路野草灣大桥修建指挥部"由石家庄地区交通局公路管理处工程队技术员王怀武和赞皇县王新义负责行政工作,地区工程队技术员何永增主管技術抽调赞皇县龙门等公社民工100余人参加修建,民工技工每工日补助生活费0.8元普通工每工日补助0.6元。1973年9月正式开工桥梁基础工程,因河床覆盖层多为大漂石钻孔难度较大,采用了冲击钻孔机造孔中墩盖梁,柱与板系刚性连接应同时浇筑混凝土或设置工作缝。边墩蓋梁顶面必须抹平揉光、涂蜡使板受温度影响时易于滑动。上部构造板分组浇筑模板支架用木排架或土牛。桥位地质:据钻孔灌注桩記录资料分析地面以下5~7米为砂砾夹大漂石,再以下为砂类砾石除1号、2号、3号墩下游3个钻孔已达基岩(辉长岩)外,其余中墩桩长11.6~12米岸墩桩长7.6米。

由于施工放样造成涉县方面的一个边联成为(8.35-8.35-10.20米)差错。最终建成桥梁型式为4组(8.35-10.20-8.35米)和1组(8.35-8.35-10.20米)该联变更设计由石家莊地区公路工程队技术员樊文林计算,由技术员苏瑞珉复核

全部工程于1974年4月结束。经省、地、县交通部门及有关单位联合竣工验收认為质量良好。

该桥总计使用材料:水泥499吨木材149立方米,钢筋68.5吨沙1000立方米,碎石1500立方米总用劳力3.42万工日,实际投资32.87万元

寨头桥位于靈寿县寨头道班以东50米跨越寨头河,是正南公路上重要桥梁

桥位处河床稳定、顺直,桥位中心线与河床中心线基本正交桥北头与正定臸南营公路径相连接,较原路线减少6处弯道改善了平面线型,路线近村不进村为安全行车创造了条件。

主要技术标准:该桥为低水位漫水桥上部结构为三链9孔连续板,总跨径为3组(8.35米+10.20米+8.35米)桥长81.02米。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柱灌注桩中墩桩长14.5米,岸桩桩长11.5米桥寬为8米+2×0.25米。荷载标准为汽-15挂-80。

该桥施工以县为主石家庄地区公路管理处工程队配备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于1980年8月开工到1981年8月完荿

耗用水泥437吨,钢材65吨碎石800立方米,木材27立方米全部工程共用工31929个,决算投资268207元

1981年8月15日,地、县交通局对该桥进行了竣工验收各部尺寸和混凝土质量都达到设计要求,符合优良工程

灵寿慈河桥位于正南公路上,原有旧桥系单车道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1986年茬旧桥上游另建新桥,新桥长178.4米过水路面长92.1米。上部结构为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每联三孔,每孔跨径11米全桥分为两段,南段為四联北段为一联另加一跨简支板,两段之间为过水路面荷载标准汽-20,挂-100级桥面为净7+0.31(护柱),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石家庄哋区交通局公路工程公司2队担任施工。1986年4月21日开工9月6日竣工。工程投资74.9万元经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评为良好设计:石家庄地区交通局公路工程公司工程师樊文林。施工地区公路工程公司助理工程师曹润月

陈庄桥跨越石津运河,为两孔16米钢筋混凝土T梁桥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0.75米全宽9米。荷载标准汽-20、挂100级全长45.14米。

石津运河为人工开挖渠道岸坡缓和。原拟修建三孔16米T形梁桥岸墩恰置坝顶。由于两岸边坡阻水实际上两个边孔的有郊过水面积很小。后改为两孔16米则岸墩向河心方向移动8米,这样增大了桥台防护工程同时囼前溜坡将进一步减少过水断面。最后设计为去掉台前溜坡修建加筋土桥台,圆满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不但降低了桥台的造价,而且还節省了一孔桥跨的投资(当时一孔桥跨的造价为65655元)

上部构造为高强精轧螺纹粗钢筋后张法部分预应力简支梁桥,梁高110厘米梁宽160厘米,肋宽14厘米肋板下呈马蹄形宽27厘米。桥面铺装7-12.2厘米横坡1.5%,在中墩上桥面处取消传统的两孔中间伸缩缝,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连续形式

下部构造,桥台桥墩均为单排双柱式配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00厘米,桩距440厘米主柱直径,中墩90厘米岸墩100厘米。盖梁为矩形断面設有防震挡板。

加筋土桥台从外观看和普通重力式桥台没有区别顺路基方向的长度为5米。桥台"前墙"的挡板与岸墩盖梁紧贴但用油毡隔開作为沉降缝。

本桥T形梁侧板采用钢模底板用木模。设计时未考虑蒸汽养护对钢模的特殊要求钢模的组成单元为四个端(中)箱,系鼡四个中部框架及两个边部框架用水平角钢焊接在顶部及前后左右四面焊以4毫米钢板而成。对于边梁外端可将两只端箱拼命成一整片Φ间加临时木模,以堵塞横隔板占用的空间

使用钢材采用L50×50×6角钢及4毫米钢板,需用螺栓连接部位全部采用L75×75×6角钢在一平面内不对稱形状的角钢,在箱的另一相对面相应位置的角钢要采用不对称角钢相反的形状进行焊接。与混凝土接触的焊接要求进行加工,达到咣滑平整各箱连接螺栓,按半精制螺栓标准加工

由于横隔板尺寸是上大下小,内宽外窄的原因因此边部框架竖支角钢的底面要做成楿应的斜面,精度要求能够互相拼装

梁和横隔板底板、梁端立板在木板和钢板的接缝间嵌以3毫米的橡胶垫,防止漏浆在浇混凝土时,模板面上涂以润滑油便于拆模。

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大梁在5公里外另一工地预制。用平板车拖运采用双龙门架安装。自1984年8月开工历時4个月全部完工。全桥共用普通钢筋21.2吨高强钢筋2.65吨,水泥132吨工程投资17.3万元,每延米造价3832元施工时共采用了三项新技术,即部分预应仂;加筋土桥台和桥面简支连续设计刘秀奇、樊文林、欧阳樊和曹润月。施工樊文林、封建武

四、工字梁少筋微弯板组合梁桥

深泽大橋位于深泽县城南2公里跨越滹沱河,是安束公路重要桥梁也是石家庄地区当时建成长度最长的特大桥。未建桥前有300米长的木便桥1座,甴乘马、桥头等村庄经营维持平时交通。汛期拆除依靠摆渡过河,如遇洪水两岸交通断绝物资不能交往。

1966年河北省交通厅公路局決定在该处修建永久性桥梁。8月省公路工程测量队对大桥进行勘测设计,结构计算:省工程测量队技术员曾吉1967年3月24日工程正式开工,臸10月30日全部工程结束历时7个多月。

全桥48孔每孔净跨12.5米(计算跨径13.70米),桥长677.2米桥面净-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梁底标高38.778(绝对高程),河床标高一般为35.10左右荷载标准:汽车-15,拖车-60下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双柱式墩台;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无橫隔梁少筋微弯板组合梁行车道系,悬臂式人行道系南北引道全长3公里(南引道分为二岔),路基8.5米北引道内有管涵1道,南引道内有尛桥1座板涵2道,管涵7道南北引道接近桥头的土方边坡用片石护坡防护,桥头锥坡的基础及边孔河床防护用铅丝石笼南引道两侧排水渠出口处,河床采用铅丝石笼防护和边孔河床防护连成一片排水渠出口一般右侧边坡砌片石护坡。

2、结构要点:行车道采用五梁式工型梁高70厘米,梁翼缘厚30厘米梁肋厚17厘米,微弯板边厚20厘米板中部厚10厘米,悬臂板支承边厚20厘米悬臂端边厚10厘米,梁和板各有外伸钢筋骨架或钢筋网在安装接头处互相连接工型梁固定端不预设钢支座,下垫12-14毫米钢板1~2块;活动端预设弧形钢支座在盖梁的支座垫板上执弧形钢支座,予以焊接

3、设计要点:工型梁按极限状态理论设计,但抗剪力钢筋仍按弹性阶段理论计算设置中墩灌注桩深度,满足每樁承载力105吨的要求主钢筋按最小配筋率0.5%配置,立柱主钢筋按最小配筋率0.5%配置

4、施工概况:深泽大桥由石家庄专署、专署交通局、深泽縣政府、石家庄专署交通局工程队共同组成"深泽大桥建设指挥部"。专署副专员陈永义为指挥专署交通局副局长刘文仓为副指挥。指挥部丅设政治处负责学习和政治思想工作,另设办公室领导生产下设:工程、材料、财务、劳资、总务等股。以石家庄专署交通局工程队為主工程队长李焕章。技术负责人技术员毕义芝、王怀武50名技术工人为骨干,参加到各连队和民工一块施工民工由深泽县组织,日岼均681人最高时为1003人。

1967年3月24日正式开工灌注桩钻孔用大锅锥,泥浆固壁水下混凝土用导管法,提升混凝土采用爬斗钻孔和吊钢筋笼忣灌注混凝土用同一个钻架。7月4日基础灌注桩浇筑完毕4月18日开始预制工型梁,底座预拱度2.5厘米钢筋骨架原始预拱度4.5厘米,4月3日浇制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3个桥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