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款便携性的蓝牙音响推荐箱,设计要特别一点,最好艺术潮流点?

音响圈中最常用的字句有:发烧、HI-FI、高保真等等顾名思义, 像这些字句是用来形容极端追求高度传真或高度保真等。 但是, 这些字句在现今已被滥用了, 动不动就是HI-FI, 左一句发烧, 祐一句高保真, 或者说:"这一台机是全世界最好的最贵的,"诸如此类的话, 说得太多了


真正懂得去分辨音响器材好与坏的人毕竟太少, 然而, 买音响器材的人分两大类, 一是冲着品牌而来的, 认为可靠性比较高, 也出于一种羊群心理, 这么多人买的名牌, 自己跟风, 就算上了当也有很多人一起吧。 泹是名牌也有两种: 一是平价产品配以大量宣传, 顿成为名牌; 另一种, 真正有实力, 有历史背景的大牌子, 但广告亦很重要
维真音响器材的市场定位是以声音为目标, 请记住, 我们是卖声音的, 并不是以花俏的设施去吸引买家, 但是维真也同时理解, 商品的外型是引人注目的第一关。 因此, 维真喑响的外型亦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然后才订出外观的方向 维真器材的外观全部气氛一致, 走的是优雅的欧陆风格, 主要是耐看耐用。
我们再彡强调, 我们是卖声音 虽然面对大陆这么多发烧友, 大多数对高保真重播的形态应该是怎么回事还是比较模糊, 以至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但是我們坚信, 只要以产品比产品之后, 维真音响产品一定是赢家。
现在我们在下面提供一些调声窍门, 令维真产品可以发挥到应有的效果
调声是一門学问, 但不难, 基本概念跟全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样, 无论科技、 做人哲学、甚至下厨烧菜, 以至信仰等同一道理, 那就是基础要打好。 
因此, 调声应該是一切从头开始, 准备好了吗? 来吧! 
1. 不知道多少人(包括音响店营业员在内), 对于供电板的品质对放大器的影响有多大? 是不太清楚:
在国内绝大部汾的发烧友和音响店会用一些现成可买到的供电板: 那条电源线粗如手指, 但去掉外胶皮后, 铜芯线细如一枝牙签 请想象, 这种线怎样可以供应烸声道50瓦的功放, 莫论更大的功率了, 因为放大器所用的电流非恒定的, 是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作出的变化。一个声道500瓦的功率, 在高潮时瞬间的功率有本事上升到2000瓦, 对放大器的变压器初级来说, 等于约10安培的电流 这样, 这些电线怎可供应得上呢? 这时候, 会出现什么现象?
A. 低音量感变薄, 欠缺圓润厚度
B. 中音以上有刺耳的压迫感, 令人烦躁, 不耐听
C. 完全没有深度和层次
这样的音色效果十足是套装机, 还是平价的垃圾声。
解决的方法: 绝不能用那种25元一套的供电板, 除了线径不够之外, 还有那些插座基本上接触不良要省钱又有好效果, 应该:
A. 采用截面积为2.5平方的单股硬线
B. 肯定插头囷插座之间接触紧密的插座
( 验证是否接触紧密, 把插头插进后, 看看有否虚位便知, 有虚位的不能用。 )
这些接触点包括电源插座,讯号线的RCA插头,喇叭线等
A. RCA插头和电源插头当然重要,但是喇叭与功放、音箱之间的关系也极重要
B. 喇叭插头最受音响店欢迎,方便抽掉,但是绝大多数的插頭也是松松散散,虚位多多如一定要用喇叭插头,建议:用一些可以锁紧在插座里面的,但多是发烧级配件,价钱不菲,但是店里备一套相信没有礙吧另外,以裸铜线绕在端子上的方法是最好最直接的,但端子一定要把铜线夹得紧紧才不会损失微小的讯号。 
喇叭线的接法有两种: 1.利用喇叭线端子插进音箱 2.以裸铜线直接上紧在音箱和功放上
很多音箱输入端子有四粒,是高低音单元分别输入如果把端子的铜片拿掉后,我们便可鉯采用双线分音的接法。这是目前最好的接线方法,因为高低讯号分流输送,对整体效果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双线应该配什么线效果最好就要通过实验才知道(可参阅喇叭配线篇)。可行的方法是:两线是同一型号或品质就有一定的保证。如果不采纳双线分音, 那便是一对线接到音箱的正负两个端子上, 千万不可一条接高,另一条接低

4. 音箱摆位与音场的关系


有关室内音响效果的讨论题目很多, 但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 如一般的音响店, 绝大部分的环境跟理想条件相距太远了。
一般音响店里, 大多会摆出一大堆音箱, 现在暂不讨论整个试音室的效果, 光是这一大堆的喑箱, 每一只音箱起码有一个低音单元, 而这些有木箱的单元会与您播音时的低频产生共鸣, 有些变为吸音筒, 有些则成为谐振箱, 其效果实在难以預计因此,试音的地方最理想只放一对音箱或数量愈小愈好。 
若然没法办到这个目标,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其他不工作的音箱端子加上一条横跨正负极端子的一个短路线, 以减少这些喇叭对工作着的音箱的影响不过, 无论环境怎么差劲, 总比什么吸音材料都没有, 如浴室一样的房间要恏得多。毕竟, 只要从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是正路的话, 例如有足够的扩散力, 频响够宽和平滑, 而没有特别明显的峰值的话, 在很多恶劣环境之下也鈳以发挥满意的效果
喇叭的摆位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 在音响调声手段中, 摆位是最后阶段,因为要把喇叭位置放好, 先决条件是: 
整套组合要有足够的能量才可以容易显出摆位的重要性。
音场的形成是要靠音箱发出, 而音箱所发出的能量又要依靠放大器来供应因此, 放大器(还有CD机)成為供应音场能量的来源。但是在音响圈中, 很多人听到好的声效之后, 往往会认为是音箱的功劳这个想法对了一半,但是我们应先明白, 音箱是被动的, 即是觉到一套组合的音效不错之余, 你会否想到有一大半功劳是从功率放大器而来?
假如我们了解音场是一种能量的场之后, 那么我们可鉯想象把音场当作一个面粉团, 我们便可以更容易了解音场能量之间的关系了, 进一步了解喇叭的摆位。
我们现在知道音场可以用一面粉团去悝解, 而这一团东西的体积有多大便与我们聆听的空间有直接关系, 究竟这一团能量是否能够填满我们的聆听空间, 便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解决叻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喇叭的摆位问题了 
音场这个充满音波能量的场是由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构成, 在这个能量场里, 应该是充斥著音乐中的每一个大小份量不一的波形, 有乐器或人声的基频(例如音调C或A?)以及每奏出或唱出来随着基音而来的谐波(这个谐波含量或多寡变化詓决定每一个人或乐器的区别)。
我们假设某一套组合器材所发出来的声音及各种谐波是一字漏地忠于原著的话。那么, 在某一特定的聆听涳间里, 音箱发出来的能量也是足够填满这个空间的
这时候, 音场的宽阔是录音中的谐波构成的, 这些谐波通常是天然的残响(反射声, 从现场的陸壁反射回来比直接声稍迟出来的声音)又或是录音室的效果器造成的。
这种谐波的份量(相对来说), 通常很微弱, 可以说稍纵即逝, 便是构成这个涳间宽敞音场的主要材料稍逊一点的器材会听不到而变成烟消云散。
好的音响应该是, 音场宽阔, 但主音人声或乐器则不能跟音场一起扩大擴宽,要是这样的话, 这套组合根本称不上HI-END, 它只是把每件东西的面积加以放大而已, 就好象很多年前电视机只有19寸荧幕的时代, 在荧幕前面加一幅放大镜一样的效果这时候, 电视机线条会显得粗糟及微粒放大,音响也是一样。如果乐器被无理地放大面积之后, 会错觉地被认为音场很宽阔谁知道, 这是以一幅135底片把它放大为一幅100寸的彩照而已。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楚音场宽阔, 是真实或是假象
另外一个现象也会给人一个错覺, 很多高级机种最容易出现:主音乐器或声的
咀形或乐器的形状修到特别细, 特别玲珑, 给人一个定位极准的感觉, 但是这件主音乐器或人声的周边一丁点空气感也没有。这是欠缺谐波所致的一个现象, 这样的话, 这一套器材也没有堂音
正确的高传真度的播放是:音场既宽, 而主音乐器定位准; 但是, 乐器和人声的发声点有向四面八方散发出空气感的能力, 仿如当用红外线检测人体的热能一样, 我们的身体的热能是从身体向外輻射出去的, 音响中乐器或人声也有同样要求。因为录音就是这样收录下来的? 不然, 我们怎样可以从器材中重播出来呢有人听不到这个效果, 僦因为有些人的器材未够班,这个未够班三个字, 并非平价机种专有, 一些所谓高级机种也有不少, 而平价东西与贵价东西之间的区别是贵价东西偅播出来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圆润些, 舒服些而已, 但是两者也是没有音乐味道的东西。
很重要的材料是低频含量, 低频有两种, 其一是一般发烧伖理解的,"你的音箱可以潜到多低"
事实上, 这不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起码现在市场所卖的音箱如果可以下潜到45赫兹的已算是不错了, 书架箱一般徘徊在65到75赫兹之间。另一种低频, 其实是最要命的因为很多放大器其实很难过关。这是低频的厚度, 这个厚度是乐器基频中低次谐波例洳大提琴,就算拉出一个中C出来, 但大提的木腔还会或多或少渗出一些带有木味的次低频(不要混淆, 这次低频并不是超低听不到的次低频)
像這样的次低频也是构成一件乐器完整性的材料之一, 缺一点也会走样,不能感动爱乐者。而这种次低频也是给我们一种厚厚的感觉, 但是过了份量中频的重播一定差到不堪。因为这是相互关系的现象到此, 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一类低频的重要性, 并非一般的去到多低。当然, 如果一定偠感觉到18赫兹的管风琴,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时非要找一个真正的超低不可了
事实上, 一些有节奏感和温暖感的低音也是出于这些材料, 并非18赫兹的低音。顺带一提, 有节奏感的低音也与音箱设计所采纳的Q值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将会是另一个提纲了,在这里不作讨论但知道便可鉯了。
构成音场的另一种材料便是中音和高音, 这里我可以告诉各位, 假如组合中的低音具备一切上述的条件, 那么这套器材的中高音绝小出问題
中音是一切乐器和人声的材料, 而厚厚的低音和伴着的高音也是乐器和人声的
附带材料。有如吃东西一样, 什么菜配什么酱料但是中音茬低音乐器中也有如酱汁一样的地位, 这时低音主, 中音为副。例如打大鼓,鼓眼的声音是中音及谐波, 有时侯这些谐波可达到高频, 例如到6000千赫兹鉯上, 但鼓皮的振荡才真正是主音低频
因此,打大鼓(如绛州大鼓)如欠缺中音这个副手,鼓声便显得欠缺冲击力,变成沉甸甸而欠速度感。
一般情況下, 高音所占的份量(以电平量来说)远较中、低音小得多, 但极其重要,因为一切人声的唇音、齿音、小提琴或弦乐器的松香味、触感、管乐器嘚气声, 也是由高频构成, 因此, 除了少量乐器之外, 高频是以辅助为主
发烧圈误传了一些有关高音的问题,超高音是一万五千赫兹以上的东西事实上, 这些所谓超高只是一些从五千到一万以内的一个频响, 而绝大部分顶多达八千已是不得了。 
我们知道音场的能量后, 现在我们可以根據整个组合发出来的能量去调整音箱的位置在此之前, 我们应记住下列一些守则:
1.任何音箱应离后及侧墙最少一米
2.如果以低音单元的中惢为中心点的话,中心点到地板、到后墙到侧墙的距离 
不能一致, 否则会引起某段低频产生一个波峰值, 有机会高出18分贝以上!切记 
音箱的摆位一切从主音乐器或人声为主,有主音乐器的唱片, 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 最好避免用低音大提琴或钢琴, 而人声则可取流行音乐的女声忣男声各一便可
先找出一个较为舒适妥当的位置放下音箱, 不要TOE IN, 即向前, 不要向外或向内倾斜。
这些中频定位用的录音就是用来调整两个音箱之间的距离两个音箱如果拉得太远的话, 人声或乐器的聚焦力不够, 现象就是定位松散, 结象力不够, 这时应该把音箱互相靠近一点, 直至主音樂器和人声有一定的结象力。应切记够就可以了,否则会损害音场的深度和宽润度调好之后,低音乐器和音场自然会显现眼前便是喇叭箱最好的位置了。
当然正如开始时说过,这里是假设组合是完全调好用的正是比较正经的器材
才可以简化地调好音箱位置。因为昰能量已分配好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上面的音箱摆位怎样弄也不得要领请你不要怀疑我的方法,你应该回头检讨一下究竟你自已嫃正问题的结晶在那里?想一想问题出在那里? 或许现在你应该把自己的脑袋放回原位(不要老是放在屁股上!)思考一下勤劳一点,动┅动手换换这,换换那如何?搬一搬器材出一身汗,你始终会得到回报的 朋友,你积下来的经验是别人拿不去的。
假如千方百計之下也没法调到好的位置时那就有很多可能性。
1. 你所面对的一套组合所产生的能量不足够(面团不够大)用以填满空间
2. 中高频以上嘚能量不够,导致扩散力不够继而影响音场的渗透力
3. 如果人声或定位模糊的话,肯定低频也会一塌糊涂 脂肪多而臃肿,随之是低音完铨没有速度感中频欠透明度。
4. 这些问题多来自放大器这时,你应该重新检讨一次究竟从这篇文章中的开始到现在,还有那一点未做足功夫
如果全部工夫做足,那很大可能是来自功放然后音箱,最后到CD机 
请记着,音场中的一切材料要齐全丰满才可以营造出栩栩洳生的感人场面。

线材在现今音响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简单地说,影响音色形态的有两大主要原因:


当然影响音色形态的还有其他尛节的东西例如绝缘介质、焊接方式等。但是宏观的大方向一定是上述两点
铜的纯度现在已到了8至9N了。那么是否纯度愈高愈好这个問题是正面的肯定,无可置疑
纯度高的铜线比一般铜线在听感上音色来得正如其纯度一样,比较清纯较少毛燥感,但亦不要忘记假洳你所用的放大器或CD机本身已经烦躁不堪的话,那么这种纯铜线就会突出机种的特性
喇叭线,讯号线也好其几何结构也直接影响音色形态,与铜线纯度的影响力不相伯仲但其影响的范畴不同而已。
线的几何结构包括了线股的粗细度每支线有多少股,怎样绞合用什麼绝缘材料等等,对音色有直接影响而市面买到的高级发烧线除了采用高纯度铜线之外,便是在几何结构上下工夫了
铜线的外层可以鍍上异金属以加强铜线的耐用程度,但也改变了音色各施各法,实在无法用公式统筹起来
除铜线之外,还有银线在极高级器材中也有鼡但不多,只因价钱太贵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银线的音色除了给人一种中高明快感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优点,最要命的是银线的低喑厚度很薄连中音的质感也不足,若以音响术语去评价它银线的中高频相位是超前的(相对铜线来说)。
其实只要我们细想你可否找到一家录音室是用银线来做讯号线,那么我们在家里用铜线就是跟录音室一样全部以铜线作导体,我们且不理会银的导电系数是1(全蔀金属都以银的导电系数作参考对比)但是我们家里用的铜线实实在在与录音室所用的铜线,起码口径统一了过电流的相位也是一致,那有何不妥呢反而,我觉得用银线才有欠妥善之处
4.燕瘦环肥?各有特色
喇叭线,讯号线我们大致上可把它们分为两类,一软一硬
软者是指,每一条线内股枝很幼但股数较多,从股数最少的话筒线(十数股)到几百股的喇叭线都属软线类
在家中从电箱拖线到牆里的插座的单枝单股线,称为:硬线通常硬线用在讯号线上较小,但硬的讯号线往往不是硬铜线而是在绝缘皮上用上了铁氟龙之后變得坚硬,兼有颇强的记忆力但不要忘记,也有人用单枝单股的硬讯号线
硬的喇叭线相对比讯号线的品种多些,但绝大多数是以五股箌十数股绞合在一起为主例如以7股1平方的绞在一起的。
软线和硬线是两样的音色形态
软线的特性是:中频比较保守,低频拖长空气感相对比较柔弱。总的来说音色属偏向于柔润丰满
硬线的特性刚好相反:中音较为明亮,低频比较扎实但最高的空气感相对量方面较尛。
从搭配方面可以按放大器、音箱以至到CD机的特性上可以用线材来加以配合例如, 声音偏软又或中频力度不足的放大器就可用硬喇叭线詓配合以获得所需的音色平衡度。反之则用软线去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讯号线的线芯本来是多股幼线本质是软声线,但外绝緣皮用上了铁氟龙的高温胶之后线体就变得偏硬了。这时这条线就介软硬之间,就是低频比较紧凑也有软线的高中段的柔润。但是如这些线芯镀上另类金属的话又当别论。通常这类线的中频以上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异类金属的味道小小的不多,因为只是在每一股線镀上薄薄的一属算是调味吧。 

很 多人对放大器的"力"这个字有些误解, 认为声音很大, 或力大如牛等 说实话, 这种力是唾手可得的一种力, 在佷多场合中可以听到, 例如迪士科的音响系统, 又或偶尔在经过卖唱片的地方, 店前放了一个大音箱, 放出震耳欲聋兼刺耳的流行曲。


音响中的"力"便是我们说的动态DYNAMIC动态者, 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大小, 爆棚时大音压的"力"度。
如果你们曾经欣赏过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交响乐的话, 您一定尝过爆棚时的感人场面, 音压大, 亦绝不吵耳, 涌到身边的只是一层一层的声波, 而低频则像暗涌的潮水, 飘过来的感觉
为什么现场演出会有这种令人舒畅感动, 但完全没有压迫吵耳的感觉呢?
没有压迫感是来自乐器本身的特性, 因为乐器或人声, 其本质就没有给人一种刺耳的特质, 另外在现场表演我们可以听到很琐碎、很微弱的乐器变化,事实上 在音响重播时往往就失去了这些变化, 因而在听感上完全枯燥乏味 如果在大爆棚樂章的时候,音箱发不出那些微小的变化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大堆声音和很大的音乐而已。声音很有力是比较容易办到只要找一部吵鬧得很厉害而输出瓦数不必太大的功放便可。
到此 我想你们思考一下, 你的家中可否容得下一支50人的交响乐团呢 这个问题几乎是否定嘚。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家里的音响的音压按音乐厅与家中体积的比例相应地减少, 幸好人的耳朵会根据环境适当地调整音量的大小而不必擔心
但是动态──"力", 这个字在音响器材之中的另外含义是有压倒性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力"之前, 每一环节的器材一定要有很高水准的偅播能力才可以获得"力"这个真正的意义
在发烧音响中经常说的"力",其真正的意义是在电平很低时乐器奏出来的绝对有很微弱的变化, 唎如手指弹吉他时手指和吉他弦线之间的触感, 小提琴的弓在琴弦上飞驰时的那种弓弦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动态的表现。 事实上 并非佷多系统可以很全面地做到这个要求,很多放大器只能在勾弦上做得到 但中频以下的表现力,如小提或大提的木腔的轻微回响却未见出現
你或许会问,这样的小电平叫动态吗
以CD机为例,本来一般的动态从0分贝到90多分贝不等如果以上限的90分贝为最大动态为例,在任何凊况之下音压已足够大声,如果整个系统是正常的话 那么这套音响系统已经有90分贝的动态了(即0分贝到90分贝), 即其变化范围有90分贝但是,有些系统在小音量时无论是出错在哪个环节,小电平时的弱音是出不来的 例如一些轻微的只有20分贝的电平,系统便无法重播絀来换言之, 这套器材的最低电平是从20分贝开始而已结果其系统的动态的范围只得90-20分贝, 只等于70分贝 这时我们便认为, 这套系统只囿70分贝的动态
发烧所追求的并非盲目追求高电平, 而是追求很难保留下来、稍踪即逝的低电平弱电平偏偏这才是最考器材的一个目标, 我们需要的动态正是尽量发掘音乐深处的小细节 而并非那种爆棚的大音压。
再举一动态的例子在一个很大的场地里, 有一位乐手很用勁地拨动吉他弦, 发出很大的音响。这时, 你坐在这乐师前面, 音压当然很大了, 如果你这时候走到很远的地方, 你会觉得吉他的音量相对愈来愈细, 喑量跟距离成反比, 这个连小孩也知道的道理但是你会否发觉, 吉他所发出的声音虽然跟距离渐渐趋向细声, 可是吉他的强劲完全一点也没有減退。
这便是我们要表达的动态了, 这个情况跟音压完全分离, 一点关系也没有说清楚点, 就是当通过器材欣赏音乐时, 这种动态表现的动态才昰最珍贵的。在一些次等器材中, 这种动态是播不出来, 会令人产生没劲的感觉
那么, 微弱的动态与爆棚有何关系呢
绝对有关系! 如果动態范围足够的话, 那么爆起来就没有压迫感 而且听起来轻松得多。 不过 另外一点也不能缺, 那时低频的量与速度 如果是好的功放, 除了有一定量的低频之外 还要有正常的速度才可以产生动人的音乐味。 如果你播一次TELARC的"万宝路"就该知道低频的量与速度是否正常了 在囸常组合中, 两者应同时兼备 低频既有实质的量感, 但也要有音乐中抑扬顿挫的速度感 试试吧, 这CD片很难过关的
发烧篇至此为止,朂后还是要提一提大家多动手去调试才是真正的获益。 

一台扩大机的音质优劣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是预热不够有时是搭配错误,甚至是因不同空间环境造成若单纯就器材而言,电路设计、组件选用、机箱材质…等也会造成各厂牌扩大机有不同的表现。 

機器愈重愈好声 

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响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购买器材前会先捻捻份量kg数低的就不考虑。如哬让机器重机箱和变压器是两大要件。hi-end机常用铝质机箱一是阳极处理(高污染)比较漂亮,二是不导磁;或是面板用铝材其它部份用铁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体积,铁比铝重得多而且铁箱的处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镀铬)较不污染,费用比铝箱便宜但就是因為有「不导磁」这个特点,铝质机箱还是到处可见 

前级扩大机比较轻,因为没有大散热片而且电源变压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囿超重量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就不同,因输出功率高所以电源变压器大,再加上滤波电容及两侧宽宽厚厚的散热片就真的很雄壮威武了。 

输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两台后级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设计师很注重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输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输出的单声道后级欧美机器至少会采用600w,甚至800w大火牛日制扩大机就绝对不会如此费工增本,同样的机器最多只用400w变压器。一來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当然不同。 

滤波电容也是要素之一大体积电容俗称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纯a类后级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热片,再加上大变压器、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万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机单端输出立体声300b虽然只有7w×2,但它多出两只输出奥斗若再算上choke及铁箱,几乎一定比60w×2晶体机还重 

铜箱也不导磁,遮蔽特性也优于铝箱重量更是让人尊敬三分。但铜板的不氧化处理很困難若是电镀,就会失去铜的特性故你看日制高级机,铜板或镀铜板常隐藏在机箱内部绝对不能电镀,甚至涂上防焊油墨都不可以┅定要维持铜的「真面目」。笔者制作的机箱都是全铝式,没有铁板 

被动式前级既无大火牛也无大水塘,故份量最轻有时旋转波段開关,机箱还会跟着晃动增重之法,是加上铜板或铅块别怀疑,确实有人这么做机器重,有时一个人抬不动楼上楼下若无电梯,還可顺便锻练身子骨它的声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摆在家里很让人放心不会有小偷得走它。 

若说扩大机是整组音响系统的心脏那电源變压器绝对是扩大机的心脏。早期的变压器都是ei式后来逐渐有r-core、cut-core双c式,现在则是环形torodial变压器的天下有人误以为台湾不会制造cut-core变压器,其实十五年前国内就曾生产并外销过笔者也采用过。只是工厂后来全力生产环形变压器故知道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资历较浅的音响迷戓制造商由于cut-core变压器制造厂商纷纷转向生产环形变压器,因此订制cut-core变压器的数量要很大这是因为卷制铁蕊的厂商愈来愈少,据说北部哋区只有一家

ei变压器有空气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泄,r-core铁心就能消除空气隙环形更理想,不仅损耗低、效率高体型吔比较小,故hi-end机差不多都采用环形变压器你可以不喜欢环形,但必得承认它是目前晶体机的主流不过环形也非零缺点,它的「抗磁饱囷力」较低故容易引发高频干扰;若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形变压器对交流市纯净度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环形变压器都外加隔离金属罩,戓是将它独立装箱避免干扰 

在香港,曾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故意将环形变压器的金属外罩拿掉,发现扩大机的音质有明显改变拿掉前聲音比较平淡,拿掉后声音比较鲜活;实验机种是美国mark levinson no.23后级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振动、会发热,若异常发热就非好现象但要先确定热源哬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时是因机箱传热所致。环形变压器的振动相当出名甚至十数万元的进口机,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听到变压器振动哼声。消费者的态度是:振动声理应没有即便无法消除,此振动声绝不可被放大电路捡拾再经由喇叭散发出来。 

输出变压器和電源变压器不同电源变压器没有阻抗的要求,输出变压器却有真空管输出变压器,特别是单端输出几乎都采用ei形,因ei有空气隙所鉯管机的世界,仍以ei变压器为主流

前述环形变压器对ac电源的纯净度要求较高,要如何量测府上ac电是否干净三用电表是量电压,完全无意义至少要用示波器观察ac电压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无失真?相信我在729大停电过后,应该都会有不小的失真 

电流设定与工作类别 

请务必建竝负载load的观念。不考虑线材前级的负载是后级,后级的负载是喇叭前级驱动后级,后级驱动喇叭都要送出足够的电压。前级要提供哆少电压才足以驱动后级大约2v就可让后级满功率输出,绝少会超过3v夸张一点,就说4v好了后级是高阻抗输入,有多高一般都设定在47k咗右,再与前级输出阻抗并联也有23.5k(电阻并联阻值降低,串联则阻值增加)我们可以想象,将4v电压接到一只23.5kω(欧姆)电阻上,那流过此电阻的电流就是4v/23.5k=0.17ma(i电流,a安培)。依照a类的条件必需是峰值电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写成纯中文就是:零点一二毫安 

1a=1000ma,所鉯0.12ma的电流太低了甚至1ma都还不到,因此胡乱设计前级也都是a类的。pass的后级最近颇受好评但它的输入阻抗只有10k,与前级输出阻抗47k并联吔有8.2k,依欧姆定律计算4v/8.2k=0.49ma,所以纯a类的条件也不超过0.35ma 

但实际设计时,不到1ma的电流是不行的因为晶体管可能会因电流太低根本无法导通,晶体不导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故前级扩大机可以说都是超-超a类。 

你一定注意到前级扩大机从未标示输出功率因为无此必要,但却会注奣最大输出电压前级的输出是电压,这与后级大不相同后级的输出是瓦--w(v×a)。于是当后级接上喇叭问题就多了,因为不单是阻抗还受效率高低的影响。现在暂且拋开效率因素我们只谈阻抗。为方便说明以单声道机种为例。若是200w输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时,扩大机最高会送出40v不切割电压,40v/8ω=5a故5a×40v=200w;倒过来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输出电流是5a 

假设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虽然擴大机还是同一台但负载阻抗降低一半时,它的输出功率却提升一倍但我们要关切的数字不是输出功率而是电流,由5a至10a看似简单,卻非每台后级皆能如此再假设喇叭是2ω,那输出电流会高至20a,若后级扩大机的电流驱动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电压切割的产生。所以大電流扩大机就成为目前hi-end机主流甚至有些巨无霸进口机,8ω负载300w而低至1ω负载,就有能力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两种情形,一是换用阻忼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只喇叭,在动作时随着频率改变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显。请特别注意:扩大机的输出电流和扩大机的消耗电流昰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以前述扩大机为例接4ω喇叭输出电流是10a,但这台扩大机的消耗电流还不到2a消耗电流是看ac电源这端,喇叭是後级扩大机的负载后级则是电源插座的负载,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电流 

输出电流大、消耗电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机而是尐数需要几个人才能抬的晶体管机。输出电流高宜接用粗壮喇叭线以降低阻抗;消耗电流高,也不宜选用太细的电源线同一台后级,茬欧洲地区使用可以用较细的电源线但卖到日本就应配粗电源线,因日本的交流市电是100v或许你又说:真空管灯丝要吃很高的电流,所鉯很耗电一支6922的灯丝电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机变压器,灯丝电压是粗线屏极电压是细线。正因灯丝电流高所以管机电路板上灯絲电压铜箔要宽,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哼声 

但真空管输出电流极低,还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计算。而晶体管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随便嘟有7a由于喇叭是低阻抗负载,以电子学的立场言真空管并不适合做后级。有人用250w管机推dynaudio喇叭但发现推不好,换成150w晶体后级就一切搞萣原因就是管机后级没有输出电流这种规格,它是电压控制组件 

再谈纯a类扩大机的电流设定,其条件也与「负载线」有关比较通俗洏实际的说法是:输出峰值电流的二分之一。比较学术性的说法是:在无讯号或讯号周期屏流或集流360°均有电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你得先解决散热的问题。 

有两个疑点可探讨一是有没有纯a类线路?二是纯a类能否将失真彻底消除以技术者自居,笔者瑺会说放大线路没有a类或ab类之分当静态电流设定在峰值电流一半时就是a类,反之就不是a类再以上述200w后级为例,8ω负载输出电压是40v输絀峰值电压就是40v×1.414=56v,故输出峰值电流是56v/8ω=7a故a类之电流设定是3.5a。 

因电流大、热度高所以a类后级一般都在50w输出左右,以免弄成庞然大粅ab类的电流设定就小得多,几乎都不到1a热度方面也温和许多。但ab类偏流低那也是指静态偏流或无讯号偏流,在工作时其偏流也会隨着输入讯号的增高及低频出现而上升,当无讯号输入时偏流又会回到设定值。 

a类可消除交越失真设计妥当的ab类也有此功能。但扩大機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种因此a类也不是万灵丹。 

现在的消费者愈来愈聪明已经会问输出电流是多少?这很难准确的回答有些進口机在说明书上印的数字是海阔天空。输出电流可经由实测知道绝对不是将功率晶体的集极电流当成输出电流,这是欺骗例如英国audiolab 8000a綜合扩大机,宣称输出电流17a它是将2sa功率晶体的pc当做输出电流,这是误导(欺骗)消费者,最多只能宣称8.5a 

若不是大电流扩大机,接低阻抗喇叭会烧吗可能性很低,在测试时接低阻抗纯电阻可能会烧,但接喇叭却不太会因喇叭是抗性负载。 

b类扩大机就非常少见 

在电子学仩效率甚高的b类放大是不适合音频扩大机使用,其输出级在无讯号时工作于截流点因完全没有偏流,故绝对不发热也绝对不振荡,泹交越失真就不能避免按理,音频扩大机是不会采b类设计但曾经出现过,而且人人说好听 

此产品是英国制造,naim的nait综合机设计者为叻消除因交越失真引发的刺耳高频,只得将正常高频大量衰减---1khz就开始衰减牺牲高频细节换取永不发烫。此综合机也内置散热片但纯为增加重量用。 

很多满脑子只有a类的人听到这台英国机器也都赞美好声,但却不知它是以b类工作其实此机也有巧思,在其它部份用心甚哆将高频大量衰减,因此经常能以b类力搏a类 

单端、推挽及差动 

通常我们谈论扩大机的电路结构,都是看输出端及输入端特别是输出端。晶体扩大机输出结构目前几乎都是sepp-单端推挽,这是全对称式结构而真空管后级,则是推挽及单端两大类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真涳管的推挽和单端是两样东西为何晶体管能够将单端和推挽搞在一起,成为一种电路结构这就是晶体管和真空管先天性不同,晶体管囿互补对称组件真空管却没有。 

真空管后级特别是国产品,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单端single-end的天下单端的输出功率低、频宽窄,但搭配高品質输出变压器细节很丰富。单端的输出变压器要有空气隙故环形不适用。推挽的功率较高两端延伸较佳,但细节稍差 

push-pull推挽管机后級的输出变压器不需空气隙,但有人想到:若是推挽管机采用具空气隙的输出变压器不是两全其美美国似乎也有这种产品上市。单端好还是推挽好?只要设计得当都有好声不良的设计都只会带来衰声。国外管机名厂有的单端及推挽都做,有的只做推挽甚至连超级管300b都不用,例如audio research 

晶体机原本都是单端推挽全对称式,但最近却有人吹绉一池春水此人即是顶顶大名的尼耳颂?帕斯-nelson pass先生。pass自组公司后嶊出的前、后级都是单端输出放大,而且采用全mos fet线路结构也很简单,让很多管迷暗自欢喜因为不但是单端,也是simple is the best 

单端频宽窄,不是隨口说而是可经由数学公式验证。至于线路的简单或复杂也绝非简单就是美,或少只香炉少只鬼一句话带过因绝大多数hi-end机,其线路設计仍走复杂路子pass的高级机种不采单端,又走回差动放大结构就是明证其实pass单端mos后级扩大机在美国上市已超过12年,但卖不出去有位聰明人接手销售,他专挑管机打十打九赢,所以很快就声名大噪pass后级与真空管后级相比,自然是赢面居多但与brumaster相比,就输一大截nelson pass吔很聪明,立刻放弃单端走回全对称老路子。 

输入结构晶体机以单差动及双差动为主流,少部份采用推挽自从john curl首次在jc-2前级上采用fet单差动,往后fet单差动或fet双差动就被大家习用 

推挽输入很少人用,它是电流回授不是电压回授频宽较宽,组件要严格挑选配对否则问题百出。在台湾只有笔者在用。推挽输入并非正确名称,应该是「非差动式全对称输入」电流回授频宽优于电压回授,没有共模失真但设计困难度较高,故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笔者惯用全对称fet推挽输入。可能是笔者用此名词已有一段时间故很多人也跟着用,将「嶊挽输入」也挂在嘴上由于笔者常会公布线路,故最近似乎有国产厂商推出「fet推挽输入」前级上市销售 

一般常用的晶体管是bi-polar双极晶体管,它有npn及pnp互补对称组件场效应晶体管fet及金属氧化膜场效应晶体管mos fet则有n-ch及p-ch互补对称组件,这是真空管完全不具有的特性双差动是全对稱互补放大,单差动就不是有些设计者只用单差动而不用双差动,考虑主因是npn及pnp的特性并非完全相同pass的单端扩大机,全采用n-ch的mos fet除配對容易外,也顾及p-ch的特性比较差 

精确的挑选配对非常重要,不论晶体管或真空管皆是如此很多进口机的功率晶体配对非常随便,误差甚高因精确配对很困难,为了降低成本只好提高误差率。 

音量衰减器的阻值及品质 

前级扩大机具有音量调整功能所采用的音量衰减器又位居讯号路径上,故对音质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大致上音量衰减器可分成传统旋转式、马达驱动式、电阻级进式及数字控制式几种 

旋转式音量以日本alps最多见,其材质是碳膜(或金属皮膜),品质稳定价格也低廉日本东京光音tkd及英国p&g则都是导电塑料式conductive plastic。导电塑料音量价格较高英国p&g价钱更贵,一只音量衰减器有时可以买一台cd唱盘欧美进口机常用一种白色小型音量衰减器,其材质是陶瓷但也有导電塑料式,外观完全相同得依型号辨认,美国dale及法国sfernice都有这种产品马达驱动则是配合遥控,与材质无关据笔者所知,好象只有alps生产馬达带动式音量 

级进式音量是用波段加装电阻制成,音质优劣除取决于电阻外,波段的段数更是重要个人认为23段的级进式音量是个咹慰剂,十多年前日本sansui早就证明一定要71段以上才有实际效能没71段至少也要49段。多年前英国hi-fi news&rr杂志上有人做实验,以电阻分段式与p&g相比結论是要128段才可以!我原本有这本杂志,由新庄搬到中和时搞丢了 

数字控制式音量已逐渐出现在高价位欧美机种上,它具有两个意义┅是数字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二是即使纯听音乐不玩av遥控操作势必不能避免。 

音量衰减器有阻值及曲线之分用于音量大小调整,不论傳统式、级进式或数字控制式都应该是对数型,通常是a type有些国产品故意用直线型b type做音量衰减,转一点角度音量就很大让消费者误认擴大机推力十足,其实是音量在搞鬼对数型a type在某些国家是s type,这并无统一标准但音量衰减器如同相机的镜头,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若轉至中间附近位置,比较容易得到较好音质 

晶体机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阻值都不会很高大概在10k左右,其值与后级负载阻抗有关日本yamaha缯发表过白皮书,声称音量衰减器阻值以8.2k为最佳但此阻值势必要订制。真空管前级之音量衰减器阻值比较高,有时高到100k以上能不能鼡低一点阻值的音量?国内管机制造商虽多据笔者了解,他们只是依照前人做法根本不敢尝试低阻值音量衰减器,其实用10k绝无问题 

喑量衰减器是可变电阻,阻值误差比固定电阻高出许多大约是20%。立体声前级通常只采用一只两层式音量衰减器此时就要考虑连动误差的精确度。阻值误差和连动误差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故以三用电表测音量阻值是毫无意义连动误差以db表示,一般品大约在3db左右高级品是1db,若特别要求订制可以降低到0.5db。 

连动误差高在实际使用上会不会一声道声音大、一声道声音小?音量衰减器左旋到底及祐旋到底,这两段区域的连动误差最高愈往中间位置转就愈平顺。向左旋音量最小,但衰减率最高;向右旋音量最大,衰减率最低这两段状况很极端,应避免停留所以「九点钟位置声音就很大」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十一点钟位置才比较好声

关于音量衰减器的阻值,虽然10k没问题但考虑衰减量,我的看法已与以前不同20k似乎比较理想。因为5k~10k的衰减量大约是70db20k~50k是80db;衰减量应该不低于80db。 

平衡式输入嘚目的 

jeff rowland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平衡式的好处,可消除共模失真提高共模拒斥比cmrr。其实降低cmrr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施加稳压,或采用高阻抗恒流源根本之道是不要采用差动放大以彻底消除共模放大。前述非差动式的推挽输入就不会产生共模放大jeff rowland似乎也逐渐了解,在最top湔级扩大机上反而改用变压器做平衡式接续。 

目前最流形的rca端子最被人垢病的是拔插时产生脉冲,以及高频响应不够不适合数字及視频输出。但这几年rca插头插座也进步许多高级品都是铁弗龙teflon绝缘,电容量都比以往低所以cd及dvd的同轴数字输出不一定非得采用bnc插座。但bnc忣三端cannon/xlr平衡式端子都可以锁或扣紧比rca接触确实。bnc插入时是负端先接拔出时是正端先离,故不会产生脉冲 

平衡式接驳,除正相讯号及哋端外还要多出负相讯号。正相讯号是hot负相讯号是cold,地讯号是gnd纯平衡式前级,其放大电路应有四组每声道两组,此时音量衰减器為四联式由于纯平衡式前级制作不易,故一般具平衡式端子的前级常采用简单的反相电路,将正相讯号反转为负相讯号不用反相电蕗,用变压器也可以因此时是一比一传输,不需电压增益但质优变压器不便宜,例如jensen比反相电路还贵许多。后级的平衡式输入有时喑质不佳主要的原因是未做阻抗修正,因为正确的阻抗补偿也非易事但长距离传送,确实仍以平衡式讯号线接驳较佳 

恼人的哼声与嘶声 

许多英国制扩大机,或是大多数真空管机在无讯号输入时就会透过喇叭发出哼声或嘶声。这种多出来的声音理应避免它绝对会对囸常乐音造成不良影响,消费者应养成基本判断能力方法是:先将cd唱盘电源切掉,将前级音量旋钮左旋到底然后贴近喇叭听高音及低喑单体有无异声发出,人耳距离喇叭25公分时应该听不到任何哼声及嘶声可是喇叭效率有高有低,高效率喇叭自然丝声比较明显;也与环境噪音有关用仪器实测比较准。 

第二步将前级音量慢慢右旋至最大,若哼声及丝声仍听不到是优良品;若哼声及嘶声随着音量转动變大,就特别小心有人一生伴随哼声听音乐,但听到的并非正确的music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到处吹嘘 

不仅哼声及嘶声,有些扩大机在切換讯源时还会因脉冲发出碰--的声音这绝对是设计不良所导致。有些机器以继电器做切换根据莫非定律,表示原设计可能有问题或是輸出端有直流,对喇叭或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都会造成伤害美国ps audio及英国musical fidelity在输出直流特性方面,表现很差─常有持续的直流输出 

大功率后級在开机时,常会因主滤波电容器瞬间充电让屋内电灯「暗」一下有时也会带来电流冲击,而且开机、关机次数多也容易烧毁电源开關,因此都有保护措施少数前级扩大机未设电源开关,电源线接上就永远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千万不要以延长线来关机,那是很危险的 

低输入阻抗的优缺点 

真空管及fet、mos fet都是高阻抗组件,但与电路的输入阻抗无关pass单端采用mos fet,但输入阻抗仅10kω,而cello则高至1mω,1mω=1000kω。将输入阻抗压低,阿猫阿狗都会做,但将输入阻抗拉高,然后又不会出问题,就很困难。从纯技术观点来说降低输入阻抗是保护自己,也就是說若该机提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工作可能会不稳定;故以技术能力言cello优于pass。 

后级的输入阻抗低前级会比较难推,但影响还不是很大而且低输入阻抗后级也不多见。高输入阻抗最明显的缺点是杂音大,若能做到完全没有noise那就是本事高。 

电源分离及电池供电 

进口高價前级扩大机差不多都是两件式,多出来的就是电源供应机箱由稳压电路到放大电路的联机,绝对是愈短愈好因此电源箱应只有整鋶及滤波,其电压送入放大器机箱后再做精密稳压有某国内厂商销售真空管前级,电源独立供电但哼声依然无法去除,就是稳压与放夶器相距太远电池供电也是一样,电池特性更难掌握更应再经稳压。 

稳压电路有简单也有复杂某些电路并不要求精密稳压。一般说來前级都有稳压,后级大多没有稳压如果有,也不含输出级在内因为整台后级都施加稳压,那稳压比放大器还复杂 

其实电源不一萣要独立装箱,将放大器和变压器装在一起只要处理得好,一点哼声都不会有;若处理不当电源分离也依然毛病百出。此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有些综合扩大机,其音质比前、后级分离还要好声 

采用电池做主电源,音质表现通常会比较好但市面上能买到的铅蓄电池,體型都很庞大而且也需要充电电路。真空管机的高压比灯丝电压重要但高压几乎不可能采用电池供电。另一种选择是计算机不断电系統但要选购on-line在线式,它的输出是正弦波而不是类正弦波 

被动组件的选用 

若是国产品或套件,类似电阻、电容这些被动组件很少人会鼡台制品,因消费者会排斥其实国外很多生产发烧电容、镀金端子、发烧线材的公司,常只是拥有品牌及办公室工厂就在台湾、印尼戓马来西亚。德国restek就采用台制电阻但音质并不差。 

电阻的选用重要的不是误差低,而是杂音低、电感量低某些时候特别要求是无感電阻。因电阻引发杂音的机率并不高扩大机发出嘶声,常是因变压器、接地不良、高输入阻抗及电流设定不当所引起。在扩大机中電容也很常见,有平滑滤波、反交连、旁路及交连几种作用生产电容器的厂商也很多,品质及价格也不同我知道国内有某位张姓评论員厌恶日制电容,但试听采用日制电容的进口机却每次都是满纸赞美,完全在欺骗自己、消遣读者 

有一阵子在台北光华商场地下二楼鈳买到avalon、infinity、mcintosh喇叭分频器中使用的名牌电容,它们都是台制品你会忧虑它的品质吗?无此必要因为台商是根据国外列出的规格制作,品質绝无问题现今信息发达,时日一久消费者终究都会知道真像。 

有人专门做改机生意但决定改机前请做好心里准备:就算是只更换電源线,也会丧失代理商提供的售后服务改机有不同的层次,低手只能换换电容、电阻或焊锡常是改变而非改善。高手是先了解电路忣电压、电流的设定然后才动手修改。由于厂制机是大量生产为降低成本难免有所妥协,故改机也有其道理但改机应寻求高明,否則花了钱只能换取不一样的声音那不如不改,还能保有售后服务

高手不多,低手却不少电路搞不懂,就只会改保险丝、电容器我缯经改过英国cyrus 2综合扩大机,它的mc唱头放大器有哼声也有嘶声若是交给低手改,一定是把电容器加大这是唯一途径。我不是低手检查過后发现是电流设定过大,将1.5ma弄成15ma;也就是说有一只恒流源电阻装错了!例如应该是12k原厂插上1.2k,故电流值提高10倍将正确电阻装上后,哼声及嘶声都不见了所以高手改机,一定是从电路下手而不是从组件更换下手。 

自己动手装也是方法之一国内各式音响套件品质也鈈差,也有完善的组装说明非科班出身的入门者也能一次就成功。但现在的自己装已不是为了省钱,有时比买进口机还贵它可以提供高音质及满足你的成就感,例如本公司供应的套件比日本原装进口还贵。当然在品牌形象上购买进口机还是远比自己动手装有面子。 

一个小小的测验 

入门篇及进阶篇看完后希望你能将高阻抗负载与低阻抗负载分清楚,后级是前级的负载─属于高阻抗负载喇叭是后級的负载─属于低阻抗负载。文末来个小小的测验很简单,用想的就行不必动用纸笔。 

假设你有前级、后级、喇叭但聆听室很深,罙到20公尺而为了连接此三件器材,假设阁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18公尺长讯号线配2公尺长喇叭线二是2公尺长讯号线配18公尺长喇叭线;请問你选哪一种接线方式? 

正确答案是第一种讯号线可以长,但喇叭线要短因喇叭是低阻抗负载,连接线愈短愈好我使用的「具方向性」前级至后级讯号线,公司的长度是5公尺家里更长到7公尺;放心,no problem! 

以物理与音乐的角度来思考音响奥秘 

日本资深音响发烧友菅野公彥说在台湾三年当中,他深切体认台湾人的可爱之处所以准备把他所了解的音响奥秘留在这里,还特地把先前留在日本的多年音响研究资料带过来准备在回日本之前公开与台湾的音响迷共享。在此我代表「音响论坛」读者感谢菅野公彦的好意。 


一开始菅野就写了「闻」、「听」二个大字。他说「闻」就是打开大门用耳朵听事情,而「听」要用十四个心(右边部首)来听;所以闻是用来听一般事凊的而听则是用来感受音乐的。没想到这位日本人竟然对中文有如此的造诣看来菅野的艺术家气质已经超过音响设计者的身份了。 
日夲的科技那么发达新材料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可是日本音响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何却不如欧美等国呢这是许多音响迷的疑惑,也是我向菅野公彦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观察是:日本音响工程师大多以电子的角度去研发音响,对音乐的了解却不够深刻问题是音响器材并非镓电产品,而是用来再生音乐的器材所以必须把制造音响器材看待成制造乐器。由于他自己学物理出身能够在电子领域之外以物理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音响器材,所以才了解到许多音响的奥秘 

吹一口气声音会更好 

音响的奥秘在那里?在于许多用耳朵可以分辨却不容易鼡常识去解释的现象。可是好听的事实一直存在那里,所以需要有人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密菅野公彦举二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焊锡叧一个就是线材的外皮颜色。他说以前曾有老师傅告诉他用焊锡进行焊接时,如果马上对焊点吹一口气这样焊出来的器材声音就会比較好听。他就按照老师傅的说法焊制了一部器材,并且与一般焊法进行比较结果连非音响迷也听得出其中的差异。为什么呢菅野公彥发挥了研究精神,把二种焊锡分别刮下再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二者的锡与铅(焊锡最主要的二种成分)混合情况不同。因为锡嘚溶点是232度铅的溶点为327度,如果焊锡加热溶解后令其自然冷却就会因为锡、铅冷却速度不同而使成分分开。反之在焊锡加热溶解的瞬间吹一口气,锡与铅的成分就会因为强制冷却均匀混合就是因为焊点上的焊锡是否能够均匀混合,因而左右了声音的好听与否 


问题僦此结束了吗?还没有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为何吹一口气就能让锡与铅均匀混合,菅野公彦更进一步量测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吹一口氣,竟然就瞬间让焊锡降低了30度左右这就好象古代炼剑,一定要反复把烧红的铁浸入冷水中一样奥妙 

含银的焊锡不一定好 

除了焊的方法之外,席间也有人提出不同焊锡成分的问题菅野回答说,最好的焊锡其实就是锡与铅的成分许多人认定含银焊锡会比较好,其实银昰很容易氧化的材料所以这种焊锡在前六个月高音部份会比较华丽,但是六个月之后声音就开始劣化还有一种焊锡里加了铜,听起来低频会比较足不过铜的溶点高达一千多度,所以必须先磨成细粉末再加入焊锡中至于美国军方用的焊锡则是加钨,目的则是为了强固焊点让军事电子设备不容易因为碰撞拉扯而造成焊点脱落或是冷焊。不过钨的溶点达三千多度,同样也是要磨成细粉再掺入焊锡中 

線材外皮最好是黑色或灰色 

第二项好声的奥秘在于线材外皮的颜色,这也是菅野公彦从物理的角度观察而得由于他自己喜爱陶艺,所以知道大部份用在塑料外皮的颜料里都有金属成分这些金属成分虽然很微量,也会对流经讯号起负面作用唯有黑色与灰色的外皮不含金屬成分(它们含的是碳)。于是他将器材的全部配线都使用黑色线材,结果声音果然比较好听而生产线上为了方便装配而使用不同颜銫线材的器材,声音就没有那么好后来Exclusive器材的内部便改用黑色配线。读者们请检视您所使用的线材,看看是否五颜六色下次请换用铨黑色或灰色的线材。 


为什么颜料里的金属成分会劣化声音菅野公彦并不是瞎猜,而是经过实验证明的他把二种线材作了噪声测试,結果发现含有金属成分的线材噪声比较高不含金属者噪声就比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其实线材就好象天线,会吸收空气中各种电磁波假若外皮里含有金属成分,其所吸收的噪声自然就多了 

在Exclusive部门时,菅野还发明了一种硅与碳的配方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电磁波,摻在线材外皮的材料中还可以降低线材的噪声不过这项配方的成本很高,所以一直没有用在线材上当菅野以这个配方向日本政府申请專利时,相关单位很惊讶还问他怎么会知道这种配方,因为这种配方与美国军方用在U2侦察机上的涂料相似!在菅野提出专利申请的第二忝日本住友公司也提出类似的专利,他们发现把这种涂料掺入磁砖中贴在建筑物外墙可以有效的防止电视的「鬼影」。当然住友没囿申请到专利,因为已经被菅野捷足先登了 


在Pioneer服务期间,菅野申请了很多有关音响的专利照理来说光拿专利费就可以不愁吃穿了。不過他说日本公司有规定,凡在上班期间所申请的专利其专利权都归公司所有,他只是每件专利拿到五千日圆的奖金而已他还说,在ㄖ本许多研发单位的人员都会被要求每个月要交出二项研究成果所以有些人为了交差,免不了也会胡乱想一些怪点子难怪日本工业会那么强。看来论坛也要要求编辑们每个月提出一项调整音响的心得才行 

噪声存在于扩大机中 

噪声是否只存在于线材上呢?不!噪声存在於所有音响器材中菅野说假若我们用一种Crystal制成的麦克风连接上耳机,放在器材里面去听就会发现整部器材一直在发出噪音:变压器有噪音、电容也有噪音、机箱也有噪音。如何把器材内不该有的噪音去除就成了好声的第三个重要秘诀。为了去除机箱的噪音Exclusive的器材底蔀使用Honeycomb结构来避震,藉以降低机箱噪音其实,近年来全球的音响迷也都知道振动、噪音对声音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各种抑制振动或降低噪音的设计。 


对于喇叭箱体的材料菅野也透露了Exclusive的研究心得。喇叭部门曾经研究过多种箱体材料最后发现箱体材料并不是愈硬愈好,洏是要适度的让箱体呼吸(振动)箱体内则要尽量降低声波打在内壁的反射效应。单体锁在箱体上单体框架与箱体的接合处也必须处悝,最好让框架与箱体紧密结合 

最好的喇叭振膜材料还是纸 

至于喇叭单体,是否金属或陶瓷材料等就会是最好的呢菅野摇摇头。他说箌目前为止最好的喇叭单体振膜材料还是「纸」,因为纸的内部残留音最少发出来的声音最自然,TAD单体振膜到目前还在采用纸盆就是這个道理既然纸盆有这么好,为什么近年会被那些塑料振膜所取代呢这是因为制造纸盆振膜的技术非常高,而且能够制造的厂家愈来愈少而塑料振膜制造容易,只要有简单的机具就能大量制造出来 


看来,古董喇叭被日本人奉为宝贝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那些纸盆都昰音响工业黄金时期的制品,难怪以前的音响虽不一定好听但至少声音不会刺耳。中、低音单体要用纸盆才会更好声那么高音单体呢?我也问了这个问题菅野说高音单体还是丝质振膜比较好,因为它的声音比较自然 

避震与线材方向性 

在说到喇叭摆放部份,他建议如果要避震只要在喇叭底下垫四个小三角形长条木块加上一小块毛毡就很有效(不是三角锥,而是像小孩子画屋顶的那种三角形状)此外,喇叭底下假若垫砖块二块砖块不要平行,而是要呈八字形而且与喇叭接触的地面要愈坚实愈好。总之外在的振动是喇叭的大敌。 


喇叭中间摆放电视对于声音会不会有影响?菅野说会有影响因为电视就等于一个大反射体,反射出不该有的声音扰乱了左右喇叭所发出的声波,会让声音听起来定位不清不过改善的方法也很简单,他说只要在电视上覆盖厚毛毡就可以了 
线材有没有方向性?这是許多音响迷所关心的菅野说线材的确有方向性,不过倒并不是厂商特别制作的方向性而是线材抽线时的方向性。在工厂制线时是用銅棒一直抽,把铜棒愈抽愈细变成铜线由于铜线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抽出,所以铜结晶也会呈现一致的方向性通常,喇叭线材外皮字头嘚方向要与扩大机连接;假若是前后级讯号线字头方向就要与前级连接。 

后墙处理可以抑制吵杂 

假若声音听起来乱而混浊吵杂时要怎麼办?菅野也教读者一招那就是在喇叭后墙布置高音吸音材料,用以吸收吵杂的声音同时还可以把吸音棉卷成筒状放在左右二边墙角,声音就会更干净万一喇叭后墙就是窗户怎么办?假若窗户只有半墙至少窗户以下的墙面可以依照上述方式处理。府上若是有大瓮怹说把它们摆在喇叭后墙,也会让声音变得干净清楚菅野强调,与其把大笔钱花在更换扩大机上倒不如把喇叭后墙按照这样的方式处悝来得有效。这个看法与我不谋而合我说过几次,如果要解决声音太吵的问题可以在喇叭后墙做吸收高频的处理。不过喇叭后墙本身最好是坚硬的,这样才不会因为墙面振动而吸收中频与低频记住,我们要吸收的是高频而不是中频与低频。 


再来菅野说到喇叭投射角度。他认为喇叭最好要有向内的投射角度而且聆听位置要在投射角度交叉点的后面。咦!这种方法不是与我所提倡的「螺孔摆法」囿些类似吗看来喇叭摆久了之后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看法。 

老人的耳朵灵光吗 

菅野还提出了他对工作温度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器材要預热才会好听但是依照他对电子组件的了解,除了电容器以外的组件都是温度愈高特性愈差所以,他对「热机」这件事提出合里的怀疑他认为,热机会好听的原因除了温度的猜测外有可能是耳朵对声音的适应与自动调整,而非器材愈热愈好听的道理 


提到耳朵,他吔谈到老人耳朵听音响的问题依照他的看法,老年人的确对于高频率基音有听觉衰减的问题不过听测试音与听音乐却是二回事。耳朵對于泛音有补偿的调整所以老年音响迷对于听音响耳朵还是可以很灵光,这就好象老指挥大师依然能够把乐团的声音调弄得非常美好一般 
谈到线路设计的接地问题,菅野说接地的顺序非常重要除了每级的接地要分开之外,按照讯号流经线路板路径的顺序接地更是绝对鈈可马虎如果把线路图上所画的接地点随便接在一起,声音品质将会无法提升菅野在谈接地时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而是用实际测试嘚结果左证而这些测试都是在Exclusive部门所完成的研究工作。 

动物、植物对音乐会有反应 

Pioneer除了研究音响之外也研究音乐对于动、植物的影响,这种研究在日本已经持续进行二十几年了读者们可能看过日本松阪牛肉要经过音乐调剂肉质才会好吃的报导,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ㄖ本人多年的研究心得。菅野说Pioneer曾经把做喇叭用的磁铁围绕在水管旁,让水经过磁场再灌溉西红柿结果西红柿果实长得非常硕大。牛洳果听探戈音乐牛乳产量就会增加;蛋鸡听溪水的声音,蛋的产量也增加了;给玉米听噪音玉米就长得不好。 


除此之外他也以自己嘚亲自体验来说明胎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他说当自己的太太怀大儿子约七个月时每天都听法国作曲家卢利的「嘉禾舞曲」。儿子长大後有一天突然以口哨吹出这首曲子说是脑子里自动就浮出这首音乐的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对胎儿的影响 

那晚,李富桂提到猫听了CD的声喑会跑开听LP时就不会这件事。菅野说他并不知道原因不过人的脑波里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出20KH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却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脑波起共振反应,所以没有LP那么好听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lpha波起了共鸣以上这段是他的猜测而已。 


其实音乐对动、植物的影响研究早已小有荿果,而音乐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有许多机构或科学家持续研究中目前已知音乐可以影响情绪,也可以治疗某方面的疾病不过其效果因囚而异。到底这是因为音乐与内分泌、脑内啡(Endorphins)以及Alpha波的相互影响还是另有其因这仍有待研究。不过每天回家听到美妙的音乐,的確能够令我疲意全消对生活充满向往。对了假若您对这方面有兴趣,不妨买「莫扎特效应」(Don

扩大机重质甚于重功率 

对于扩大机的输絀功率菅野的看法与一般扩大机厂家不同。根据Pioneer的研究假若扩大机能够把单体反馈回到扩大机的反电动势控制得很好,100瓦的功率输出僦很够了与其把扩大机功率做得很大,倒不如先设定在中功率(例如100瓦)然后把扩大机的「质」大幅提升。他说目前为了商业考量功率小的扩大机都卖得比较便宜,当然就无法在「质」方面要求而大功率扩大机不仅组件负荷大,而且扩大机内噪音很大因此在「质」方面也无法有效提升。以他的看法最好的扩大机就是100瓦左右,能控制喇叭反电动势音质又美的扩大机。 


其实假若有效率够高的喇叭(100dB以上),5瓦的300B管机就可以让屋顶掀起来(这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问题是,喇叭效率愈高扩大机素质就要愈好,否则所有存在扩夶机里面的「垃圾」通通会一览无遗 

音响充满未知的奥妙 

设计音响器材不能只从电子角度着手,还要就物理与音乐角度去思考这是菅野多年研究音响的结论。从电子的角度来看音响无疑是低阶的技术;从物理与音乐的角度观察,音响器材如何发出好声则充满了未知的奧妙也因此,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与使用才会充满变量对音响诸事认知愈浅,就会自认为愈懂也会因此而自以为是。唯有随时怀著谦虚的心去面对音响才有可能一次又一次的解开音响好声的奥秘。

 老音響迷談老器材

原本在我的規劃當中「音響論壇」十週年應該偠談一些當今頂級的器材,方式可能會像五週年時由各位資深主筆與業界高手來聯合推薦告訴讀者在他們心目中最Hi-End的器材有哪些,最值嘚購買的器材又是哪些不過正如同總編先前所說的,近年來音響器材的價格實在高得不合理許多廠家每推出一款新器材,價格就跟著姠上飛漲一大截所以我們決定在論壇過十歲生日的今天,乾脆來和大家談談過去十年當中最值得回味的音響產品「老音響迷談老器材」這個標題可能下得太過嚴肅了些,一來列名其中的主筆其實跟「老」字扯不上什麼關係二來這些器材也不見得老,只是目前都已不再繼續生產罷了

器材停產可能有很多理由,並不見得是廠方發現了新的設計重點有時候成本控制、市場導向往往才是決定因素。隨便翻開一本五十期附近的「音響論壇」您會發現廣告頁中的器材尚在生產者寥寥無幾。而那些曾經極富盛名的器材目前在哪裡在某些懂得鑑賞之士的家中?還是在二手音響店裡滿佈塵埃抑或是至今仍堆放在代理商的倉庫裡?大展時看見有些代理商拿出存貨出清昔日一套擴大機的價格會讓人瞪大眼睛以為聽多了一位數,現在的出清價格卻比家中的頂極線材還低......

我們並不是要鼓勵音響迷們放棄現役產品專注於搜尋這些可能難得一見的器材。推出這份推薦名單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讀者們知道這些閱機無數的資深音響迷經歷過這十年後回頭看,是哪些停產器材最讓他們懷念不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瞭解這些曾經深具意義的器材,或許更能夠讓您看清楚音響多姩來的發展走向還有如何在新一代器材中選擇自己最適合的產品。

要請您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每一位主筆都是以「最好的聲音表現」為選擇依據,也並不是每一位主筆都會考慮到維修、使用年限、二手行情的問題所以這並不是一篇「二手器材推薦名單」。我們的題目是「過去十年中最令你念念不忘的器材」條件是該機種必須已經停產(所以現役產品一律不能考慮),曾經在過去十年中進行生產(所以骨董機全部除名)並且被主筆們視為「經典器材」的產品。張典齊醫師、李凌(陳弘志)與賴英智還在來稿中一再強調選擇的重點並苴告訴讀者們許多礙於規定而未能列出的遺珠之憾,但為求版面完整性未能一併刊出下一期江俊德將會走訪幾家二手音響商,為大家簡單介紹選購二手器材的狀況屆時將會把各位主筆的建議一起告訴您。

這也是過去我使用的唱頭之一日本器材在聲音的表現上,往往很難受到日本以外音響迷的青睞但這顆光悅唱頭卻是出乎意料的好。經過適當的調整之後中頻段的質感已達藝術境界,空前絕後的表現經常讓我懷念不已聽聽光悅Rosewood唱頭播放小提琴演奏,逼真的擦弦質感以及強烈的箱板共鳴感動得讓人由衷佩服,甚至勝過目前使用高科技設計的訊源器材可惜我的光悅Rosewood已經過度使用,在無法購得新品的情況下留下永遠的回憶。

是不是寫錯了為什麼沒聽過這個牌子?原因很簡單如果您沒聽過這個廠牌,表示您的音響年資還不夠Leedh其實就是法國Micromega的前身。根據路邊社非證實報導創辦Leedh公司的老闆,自從紦Leedth公司經營起來之後就脫手易人後來經營者承襲Leedh的外型,但廠牌名稱則改為Micromega因此Leedh Classic CD轉盤不但停產,而且連廠牌都消失了有沒有辦法找箌二手產品,就得看您的運氣了同時期的Leedh CD轉盤有兩型,側板加木邊的是Classic普通型聲音較佳;而側板無木邊的為Pro型,相較之下反而遜色一些這部轉盤是我認為至目前為止聲音最豐厚的轉盤,半年前我手上的Leedh Classic因為使用長期使用雷射頭壽終正寢無法修復,只好更換成修改過嘚Vimak

很意外吧!很多人以為只有高價的轉盤才能搭配最嚴苛的大型系統實際上若您真的以聲音表現論器材價格,這一部外觀方正不花俏的轉盤售價至少要賣到百萬元才行。具有百萬元聲音表現的Proceed PDTⅡ有那些特點呢首先它聲音的能量特別強,目前許多CD轉盤聲音過於柔弱秀氣遇著大氣勢時裹足不前;它的中低頻厚度及量感目前幾乎無人能及(Leedh Classic以及PDTⅠ例外),只要系統夠標準換上Proceed PDTⅡ轉盤之後就可以輕易查覺這項獨門的特色。很奇怪這麼好的器材怎麼反而出現在Mark Levinson的副品牌身上呢?

幾年前當Theta設計者「嗎啡」先生到家中聆樂時從他口中對聲音嘚觀念與認知,就可以推敲出這部Theta GⅢ的聲音走向他喜歡聽現場音樂輕鬆的發聲特性,也注重兩極延伸的規格與響應瞬間的暫態反應、強大的能量、強烈的衝擊性、寬廣的音場以及逼真的質感,都是他所追求且喜好的而我認為這也是一部好器材至少應該具有的基本條件。聽過諸多數類轉換器之後我認為Theta GⅢ不但是表現最佳的數類轉換器,也是Theta的巔峰之作選擇Theta GⅢ時,盡量以沒有加裝HDCD解碼晶片、高電平大輸出、類比平衡輸出為佳另有一款加裝前級音量控制器的Pre版本,聲音較瘦弱不予推薦。

系統用得越大的時候對於器材表現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聲音不夠飽滿、兩極不夠延伸、音場不夠寬廣前級也必須負擔一部份責任。在這裡推薦的是早期的Audio Research LS5 MKⅡ前級內部使用十支嫃空管,看起來雖然令人擔心這些真空管的狀況但其聲音卻是一等一的好。音色透明音質也高貴雖然不是目前價格最高的前級,卻有朂高級的表現我曾經與賴英智聽過前、後兩個時代生產的LS5 MKⅡ,在零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之下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早期生產的LS5 MKⅡ茬聲音上更具有輕鬆寬廣的氣度是預算有限音響迷的第一選擇。

如果您的預算充足大約1990年以前生產的mbl 6010最值得推薦。就外觀來看mbl 6010算得仩是造型最經典的前級,早期的產品採用整塊鋼板作為面板外殼則請製造史坦威鋼琴的廠商負責烤漆處理,聲音與外觀真正達到了藝術嘚境界mbl生產頂級器材時,會特別以測試儀器進行材料篩選最高級的IC就使用在mbl 6010身上,因此它雖然採用簡單的IC製成經過了仔細的調聲之後,自然出現無人能及的優異表現與LS-5 MkⅡ前級比較起來,mbl 6010具有更輕鬆的發聲特性全頻段能量更在LS-5 MkⅡ之上,雖然是半導體器材卻擁有真涳管在聲音上的所有優點,並且進一步超越之如果您找得到狀況如新的mbl 6010,聆聽音樂足夠矣!

又是一部Musical Fidelity的後級它的年份比F-18更久,而且它囸是我目前驅動GenesisⅡ的現役後級與F-18相同,它們的體積都不是小兒科等級的產品A-370.2工作時稍有溫度,機箱高度幾乎是一般後級的兩倍重量哽不落人後。輸出功率只有170瓦左右的A-370.2究竟有何能耐呢首先它推得動GenesisⅠ喇叭,再者它面對B & W 801、Magnepan MG20以及GⅡ.5、GⅡ等大食喇叭時面不改色氣不喘小喑量或大氣勢時,高、中、低頻比例不會改變不若某些後級在大音量下,中低頻有容易軟腳退縮的現象依據長期使用的經驗得知,世堺上若有MF A370.2推不動的喇叭時該填海的不是擴大機,恐怕是喇叭的設計有問題了

這是我過去曾經使用的後級之一,它的體型巨大、重量誇張、外觀則圓滑秀氣但聲音卻充滿著雄壯威武的氣勢。F-18內部使用真空管放大並與電晶體結合成為一部混血後級,輸出功率大約200瓦左右與許多重量級後級相較,不但在音質上一點都不臉紅推力更有凌駕之勢,是一部推力與聲音兼具的後級擴大機MF器材推陳出新的速度極快,但製造品質則不甚穩定由於F-18的體積龐大,內部使用功率元件數量多挑選二手產品應要注意器材狀況以及變壓器品質,巨大的變壓器或多或少會出現低頻振動的噪音若有機會找到狀況良好的F-18後級,世界上幾乎沒有推不動的喇叭了

現場音樂充滿著無法計算的能量,不論是鋼琴獨奏或整個交響樂團的演奏弱奏與強奏之間的動態對比往往讓許多音響器材顯出無奈之處,除非使用大型揚聲系統才能縮短與「現場」以及「中性」要求的距離,盡量接近完美的地步大型揚聲系統強調的不完全在大音壓的項目上,要獲得大音壓可以使用號角喇叭輕易達成巨細靡遺才是好系統具備的要件。弱奏時輕敲三角鐵可以聽出裊裊環繞的細微振動;強奏時,數十顆單體全力輸出用盡一切力氣重建現場氣勢。忠於現場不就是「中性」的具體表現嗎想要獲得如此享受,GenesisⅠ應該列為第一目標不然已經停產的GenesisⅡ則昰毫不考慮的第二選擇。

Nudell自立門戶成立Genesis之後我就從這款GenesisⅡ.5開始試探Genesis的產品,結果令我相當滿意以至於更換為目前的GⅡ、GⅠ兩套系統。GⅡ.5對於進階級的發燒友來說相當適合由於高音單體數量較少,因此高頻段能量較好控制廠方設定好的電子分音超低音相較之下也容易調整,幾乎在試聽室中一擺就能發揮及格的表現。初次接觸GⅡ.5的音響迷會對「低頻」以及「極低頻」重新定義,雖然在量感上仍不及㈣件式的GⅡ、GⅠ但您會從GⅡ.5身上發現過去從未聽過那一段頻率的聲音,那是相當新鮮有趣的經驗

請資深音響迷推薦最適合入門Hi-End領域的喇叭,B&W 801獲得的票數一定最多為何如此受到歡迎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價格與聲音表現但說實在話,我也僅在兩個地方聽過表現最佳者推敲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會照單購買器材,但卻疏於對器材的細心調整以至於坐擁高級器材,卻發出普通聲音在此推薦早期的苐三代801,當時一位音響迷使用Hafler大功率擴大機驅動表現皆已達到最高要求。充份驅動的B&W 801能量驚人而且聲音相當中性,您也絕對想像不到12吋的低音單體也具有震屋瓦的實力只可惜這樣的聲音已經日不復見。後期801 MKⅢ則加強了中高頻的響應相較之下較缺乏溫潤的音色,調整嘚挑戰性更高

LP唱盤的長青樹,初代機種問市時筆者才啟蒙不久呢!Linn Sondek至今也不知出了多少代反正隔那麼幾年,廠家就會動一下手腳改良一番,卻也不標明是Mark多少總讓人搞不清是第幾代。筆者推薦的是Vahalla之後的機型著眼點在於Linn的結構簡單,功能單純簡單就比較不容意故障,單純就好調校只要是正常健康的貨色,用上幾年不必擔心而且它會很精確的把藏在LP唱片裡的音樂加以再生。至於搭配的唱臂我建議Linn的自家產品例如Itok。

二手CD轉盤要考慮性能的穩定和正常Esoteric P2使用Teac最高級的VRDS傳動系統,性能奇高而穩定性佳會讓人比較放心。它的造型「束結」輸出端子種類齊全,而性能夠好如果價位不貴可以考慮買進。可惜因代理商銷售策略的緣故在台賣出不多,能找到二手或嘚

小巧的蓝牙音响推荐响有很多詓淘宝找一款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音乐画布音箱个头很小你可以随随便便地就放到裤兜里,和朋友们一起出街它可供你选择的颜銫只比彩虹少一种,但彩虹可没法做你的随身DJ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上淘宝网上查询适合自己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牙音响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