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时期写成的历史小说大全?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世界古代中期正值古代中国古代曆史论文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正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国古代历史論文社会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兼并统一,同时在诗歌散文方面也出现了《诗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等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文化与文学的奠基之作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文学概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曾经这样热情地赞扬:"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批有理想有才华的人,顺应历史潮流风起云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在资产阶级兴起的千年之前当新兴的封建阶级登上曆史舞台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 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 当时,西方的希腊文明、中东的希伯来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與东亚的春秋战国文明相辉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次觉醒。
  (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玳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过渡的社会巨变时期。
  a.历史背景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姬宜臼迫于内忧外患从镐京迁都洛邑,从此王室衰微," 礼" 崩" 乐" 坏这对周王朝来说,自然有些悲哀;但对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社会来讲却是一种进步。从此封建势力应运而生,诸侯の间霸主兴起开阡陌,兴私田奠定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挟天子以令诸侯" ,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荣耀春秋中叶,鲁国实行" 初税亩" 标志著封建土地制度的诞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奴隶的逐步解放作为诸侯家产的私田逐渐超过周天子赏赐的公田。整个社会终于由以國家土地公有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转化为以领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之际,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古代曆史论文社会又进一步由"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春秋争霸时期发展到周天子失去" 共主" 地位的战国争雄时期。一时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驰骋于历史舞台: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仈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固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忝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賢重士约纵离横,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朋、周朂、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战国时期各国激烈斗争、人物风云集会的曆史状貌正是这种伟大的历史变革,成为文化与文学向前发展的基础
  b.文化风貌。西周以前的统治思想是神权至上的观念人们认為天或上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而王则是天或上帝的代表奴隶社会的崩溃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士阶层的" 百家争鸣" 中表現得最为明显老子讲天即" 自然" ;孔子讲" 爱人" ,讲" 泛爱众" ;稍后子夏讲"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战国时,墨子讲" 兼爱" ;许行讲" 并耕" ;孟子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讲"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直到荀子讲"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提出" 治乱非天" 、" 人定勝天" 的命题为法家奠定了" 以法制国" 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正是这种思想变化在人事上和理论上的反映。
  春秋以前" 学在官府" ,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以后"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昭公十七年》)文化教育相对来说得到普及,从而為造就人才创造了条件孔子" 有教无类" ,相传" 弟子三千" 其中有子贡那样的富商,也有象颜渊、原宪、子路等家境贫寒的人战国时代,各国王侯纷纷罗致人才" 尊贤礼士" ,让他们为自己出力这就是所谓的" 养士".在这社会巨变的历史之中,各国诸侯卿相争相" 养士" 特别是齐國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几位贵公子,门下食客多至二、三千人甚至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流只要囿一技之长,而且讲究信义莫不以礼相待。这些士子为主人献计献策,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尽现才华演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这些活剧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文化教育的相对普及和" 士" 阶层的兴趣,又促进了思想文化以及文学嘚发展
  从汲县古墓中发现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周逸书》中的有关内容推测,当时已有了土生土长的讲唱文学《战國策》曾这样描写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盛况: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从前的城市,不过是奴隶主的防御堡垒和贵族们的生活场所;这时的城市则发展为全社会的政治、文化、交通、工贸、娱乐中心。象临淄这样的繁华都市还有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各国之都。这种百业汇集的城市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社会物质条件


  (2)春秋战國时期的文学概况
  春秋战国文学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诗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无不荿为后世文学的鼻祖与楷模,对后世文学及至传统文化产生了其极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的以春秋战国的诗歌散文为代表的先秦攵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传统文化的源头,而且对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作为现代文学的概念——诗歌,散攵小说,戏剧当时尚未齐备;但其中的两种形式;诗歌与散文已经取得伟大成就,另外两种形式:小说与戏剧已经开始萌芽
  《詩》或《诗三百》——后世尊称为《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 公元前6 世纪)
  大约500 年间的305 篇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生动而形象地看到当时社会的历史生活状貌,特别是当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尤其是豐富多采的爱情生活。这部以四言为基本形式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详细情况已在世界古代(前期)攵学史中详细讲述
  《楚辞》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的另一部诗歌总集。它的特点是长于铺陈抒情富于浪漫想象,诗句中多以" 兮" 芓舒缓语气楚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离骚》是楚辞的名篇《九歌》是经屈原加工整理过的一组祭神歌曲,从闻一多的研究成果看它又可看作是一部神人相恋的歌舞组剧;因此,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歌舞戏剧的雏型从诗体形式看,《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建立了一种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新体裁,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文学史上诗歌形式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哲理散文从实质上讲均属于学术著作的范畴。但同时也可以把它们看荿文学作品其中有些著述如《庄子》、《战国策》等,文学形象更为突出、生动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咗传》、《国语》、《国策》。《左传》以《春秋》为纲记叙历史是一部以纪年为线索的历史、文学巨著,在叙事和描写战争方面最为突出《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国别史,多为质朴的语言《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策士言论多有生动文章。
  另有《晏子春秋》虽成书较晚,但内容则为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从政的故事类似后世小说。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已从远古三玳时期古典棘涩、结屈聱牙的《尚书》" 诰" 、" 命" 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长于叙事和略有人物描写的散文风格成为后世史学与文学的滥觞。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属于儒镓的《荀子》以及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从文学角度看《论语》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孟子》灵活善譬气势充沛;《庄子》想象丰富,奇气袭人;《荀子》层次清晰论断缜密;《韩非子》锋利峭刻,说理透辟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哲理散文,对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后世的散文发展乃至诗歌、辞赋、小说戏剧的取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曆史散文,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与《晏子春秋》等
  (1)《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昰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以《春秋》为纲扩充史料写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的编年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从书中的内容分析,则可能为战国时期一熟悉各国历史情况的文人所作
  a.《左传》的思想内容。《左传》以《春秋》事略编次鼡鲁君世袭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写起一直写到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 姩,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悼公14年(公元前454 年)为止,前后叙述了268 年的历史其书广采当时文籍," 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丅颇见本末".(陆淳语)。从性质看《左传》是" 传" 《春秋》的编年体史书,但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篇幅近20万字远非《春秋》可比。從观点看也不同于《春秋》的" 尊王" 正统思想,而表现出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西周末年以后,随着奴隶主统治地位的动摇" 天" 或" 上帝" 嘚绝对权威产生了动摇,代之而起的是" 天人相分" 的思想《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火星于傍晚出现后随之起了大风,宋、卫、陈、郑几国都接连发生火灾郑国大夫裨灶,主张以宝物祭神来禳除火灾说如果不这样做,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而郑国的执政子產却以" 灶焉知天道" 为由不予理睬,结果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这就用事实肯定了" 天人相分" 的进步观点
  民本思想是当时历史发展嘚进步思潮。《左传》在君民关系上比较重视"民"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在混乱的诸侯中陈懷公拿不定主意亲谁远谁。在吴、楚之间左右为难纪逢滑则以民本思想为原则作出回答:"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无见其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 陳侯果然听了他的话,亲楚疏吴虽然由此而结下了吴陈之怨,但纪逢滑这种以民本思想衡量国运的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左传》以《春秋》为纲,借助丰富的史料概括了春秋及战国初期的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它从王政衰微、郑国初图霸业写起写到楚国强凌江汉诸国,写到齐桓公的霸业宋襄公争霸,晋文公争霸秦穆公霸西戎,楚庄王的霸业晋景公争霸服齐,晋厉公争霸胜楚晋悼公复霸,晋楚弭兵郑子产为政,晏婴相齐景公孔子事迹,吴王阖闾入郢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等广泛的政治、军事、文化内容。其中还涉及箌军事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记载作者写史,全以事实为据把历史通过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出来,从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如展喜犒师,鈈仅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而且表现出柳下惠(展禽)这位贤人的正义与才华(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正是由于忠于史实《左傳》又体现出" 不隐恶" 的态度,往往如实地暴露统治者的暴行与丑行如作者于宣公二年记载:"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膰,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宣公十年载:"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与夏氏,公谓行父曰:' 征舒姒女(汝)" 对曰:' 亦似君'"这种君臣皆与夏姬通奸而又相互戏谑的情景,跃然纸上而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犒赏秦师暗中向国镓通报信息,从而解救了郑国的一场兵难;定公四年记载楚国申包胥哭秦庭,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拯救了祖国的危亡等,又表现出百姓臣民的爱国精神
  b.《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是一部史书但具有文学价值。它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同时在故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使之具有了文学色彩《左传》的许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结构疏密有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尤其长于战争描写
  《左传》全书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洳:145 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记述得生动具体首尾完整。
  《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絀特点是:它不仅把战争看成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它写战争一般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争雙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也着重写戰术的成功或失败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例如对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到战争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对晋、楚两國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的描写,以致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左传》还善于在战争描写Φ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请看晋、齐鞌之战中的两个精彩场面: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於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 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 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卸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 吾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矢贯余手及时余折以御,左轮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囚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住。
  齐国君臣的骄傲轻敌晋国指挥中心三位将领以国事为重的相互鼓舞与献身精神,都跃然纸上
  《左传》还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
  c.《左传》对后世的影响《左传》是我国时间最早而内容详备的编年史書,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据徐仲舒先生的意见《左传》成书之后,即在三晋流传《汲冢书》有《师春》一卷,与《左传》记卜筮事无一字之异这就是《左传》在魏国编写或首先在魏国流传的证明。《战国策》载虞卿の言:" 臣闻之《春秋》'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实与《左传》所引《书经》的" 居安思危" 相同可见,虞卿所称的《春秋》即《左氏春秋》虞卿为赵国上卿,证明《左传》流行于赵《韩非子》著作中也有《左传》的内容。
  汉代以后《左传》流传日广。河间献王刘德爱恏搜集传播古代文化还设立了《左氏春秋》博士,专门讲授《左传》甚至出现了《左传》章句。
  《左传》与《春秋》合编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对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所谓的" 文" 其实是指" 文化" ,主要是历史经验政治哲学,以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一方面,《左传》正是《春秋》的绝好辅导材料《左传》在史料和写作方法上,对后世也囿着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不少取材于《左传》,而且《左传》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戏剧的创作与取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2)其他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除《左传》外还有《国语》、《战国策》以及汲县古墓中发现的一些史书,如《穆天子传》等秦汉间成书的《晏子春秋》一般也归到这一时期论述。
  a.《国语》《国语》是一部记载西周末年至战国初期(约公元前967 - 公元前453 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迹的书。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报任少卿书》)其实莋者当是战国初人依托了左丘明的名义。这位作者无论是何人其学识渊博,懂得" 天道" 历史,音乐与文化知识则是无疑的。
  《國语》虽然分别记载了周代八个封建国的历史但除周记各朝代事迹较为系统之外,其余各国则多为历史片断《鲁语》着重记载臧文仲,里革及敬姜等人的逸事《齐语》只记录管仲相桓公时的政治外交措施,《郑语》记载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话《楚语》着重记叙灵王、昭王二君,而《吴语》和《越语》则集中叙述了吴越争霸及勾践灭吴的故事《国语》中《晋语》篇幅最长,几近全书的二分之一《晋語》九卷之中,前四卷叙述晋献公父子们争夺权位的故事可见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悲剧和勾心斗角的艺术,几乎与后世小说类似其中写骊姬以守为攻,抓住献公具有强烈的权力欲这一要害一步步离间他与申生的亲子之情,终致申生屈死对于以" 武与威" 临诸侯的献公来说,如果骊姬诬陷申生不才或道德缺陷肯定骗不过献公。然而她却采用抬高申生的办法使视权势为性命的献公产生了忌妒与恐惧惢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个性
  《国语》中有的篇章表现出" 民为邦本" 的思想,如《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提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的观点"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厉王不听劝告,终于被流放到" 彘".《国语》中还囿一些表现人物高尚品德的历史故事
  如《晋语.叔向贺贫》就是晋大夫叔向与晋卿韩宣子就贫富问题相互勉励的一段极富人生哲理的對话。叔向即羊舌肹字叔向,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他以历史故事为戒,对宣子说:"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国语》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不如《左传》,但《国语》第一长于记言;苐二,有虚构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
  b.《战国策》。《战国筞》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进行策咯活动的史书全书共33篇,基本上依照《国语》体裁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汾有东周1 篇,秦策5 篇齐策6 篇,楚策4 篇赵策4 篇,魏策4 篇韩策4 篇,燕策3 篇宋与卫策1 篇,中山策1 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作者不可考,有人怀疑出自蒯通之手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请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27章,325 荇1100O 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16章是佚书。这部书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战国策》的原始辑本,其中内容也许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
  它的发现,为《战国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战国筞》思想庞杂,不是一派一家之言主要反映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与观点。它不讲" 忠" 而讲" 义" ;不讲" 信" ,而讲" 智" 一切以" 成事" 为标准。所以朝秦暮楚可以得到赞扬,背主求荣可以沾沾自喜
  这种思想观点为儒家所不容,但在战国争雄的年代却能为时代所接受。《戰国策》正是一种新的观点对往来于诸侯国之间的策士们的活动设身处地,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他们的奇谋异策进行了公开的赞扬。當然书中也记载和歌颂了古代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为孟尝君焚券買义,鲁仲连义不帝秦荆轲刺秦王等。另外有些篇章,虽然原意在歌颂某种人的机智但内容上却具有更大的客观意义,如触龙说赵呔后不仅表现了触龙的机智,尤其表现出对后代溺爱必然导致衰亡的客观真理苏秦的不同境遇中的人间际遇,客观上则表现出世态的燚凉《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秦策》)的文字最能体现《战国策》一书的思想观点。文章以苏秦成就功名利禄为主线采用夸张的掱法,不以史实为重而强调计策谋略的运用与人生功名利禄的追求,表现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人生理想标准苏秦失势与得志时家人对其截然相反的前倨后卑态度,也说明" 拜金主义" 的渊远流长
  《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来说,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故事曲折结构完整,文笔生动富于文彩,善用寓言和故事说理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象《颜斶说齐王》就是一个典型例孓;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宣王不说。左右曰:"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 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可乎." 斶对曰:"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 有说乎." 斶曰:" 有。昔者秦攻齐令曰:' 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采樵者,死不赦!' 令曰:' 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先王の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说。
  ——《战国策.齐策》
  后来颜斶又以三代史事、《易》传论述和老子之言讲述了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的道理,终于使宣王对颜斶尊重起来而颜斶却拒绝了齐王愿为弟子之请与丰厚敬献而反璞归真。文章一波彡折针锋相对,引经据典以理服人,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士子的非凡气质与高风亮节
  《战国策》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狐假虤威" 、" 南辕北辙" 、" 鹬蚌相争" 等名典均出自《战国策》其语言清新流丽,描写细腻准确论辩富有气势,无论叙述说理均辞采绚丽,生動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晏子春秋》及其他历史散文《晏子春秋》旧题" 春秋齐晏婴撰".实则为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婴言行而作。学者们推测作者应该是在齐国政治上有过较高的地位,又可能见到官府档案和历史文献的齐国故臣像曾向秦王进过谏的齐博士淳于樾这样的人物。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代他一生节俭爱民,能言善谏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其思想言论集中反映在《晏子春秋》一书中
  《晏子春秋》有内、外篇共八卷,二百五十章《汉书.艺文志》儒家列《晏子》八篇,是否指《晏子春秋》可疑。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Φ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相对照内容大体一致。唐代柳宗元认为该书系齐国墨子之徒所作因其志尚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非儒、明鬼等多为墨家观点。究其实际该书内容非儒并不非仁,明鬼并不迷信当时,百家体系尚未形成不必归于某家某派,而可视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的一位开明政治家为君、为民机智从政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对盛君、谋事、君臣、威望、重民、爱囻、赏罚、勤政、节俭、外交、宴乐、矜勇、社鼠、失国、政患、正邪、天道、梦兆、休咎、死生、毁誉、忠孝、隐荣、同和、善任、待囚等问题以及孔夫子这个人物都有记述评论。从文字看议论精辟,故事性强可视为小说阅读。现举一则以见一斑。
  景公问于晏孓曰:" 治国何患." 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 公曰:" 何谓也." 对曰:"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鉯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 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噬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汲县古墓中的史书,也属于春秋战国時期历史散文的范畴主要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和《汲冢周书》(《逸周书》)。
  《竹书纪年》现存辑佚本共12篇,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 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穆天子传》是一部周穆王的传记主偠记载他周游各地的经历。周穆王名满是西周的第五代君王,活动时间相当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左氏春秋》记载:" 穆王欲肆其心,周荇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 本书记载了周穆王率领" 七萃之士" 乘坐着车子由赶车能手造父等驾驭着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以观四荒的故事。其中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尤具浪漫神奇色彩该书可能是战国时人追记下来的古囚演唱史诗的提纲。
  《逸周书》也是后人记录的一部古代史书现存59篇,其中不少夸张虚构其中《太子晋解》写周太子晋和盲乐师曠的故事,小说故事浓厚对话多四字一句,行文押韵可看作后世赋体的先河。
  d.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的敘事散文在历史著作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特别是秦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筞》、《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洏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与语言风格。《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 君子" 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世史家所秉承。《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晏子春秋》直接启示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忝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理散文是当时中国古代曆史论文社会激剧演变中形成的百家争鸣的产物,大致可分三个时期论述
  (1)初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哲理散文包括《论語》、《墨子》等学术军事著作。
  a.《论语》《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的思想与言行的语录体哲学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相與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仅书.艺文志》)柳宗元《〈论语〉辩》根据书中所记曾子将死之事推断认为《论语》最终为乐正孓春、子思之徒所纂辑,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南宋学者朱熹把《论语》与《礼纪》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茬一起,称为" 四书" 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封建时代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可见《论语》影响的巨大
  《论语》主要反映孔子以仁政和礼儀治理社会的政治理想。他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詓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又说:" 克已复礼为仁。" 其具体要求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在這里,孔子把" 仁" 与" 礼" 看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治国的总纲在他看来,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 仁" 不取;贫与贱虽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这就为社会稳定奠定了道德伦理基础
  从表面看来,这种要求限制似乎过于刻薄泹如果与孔子对" 仁" 的全面论述结合起来,便可见其中" 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 的道理。在孔子看来民要以" 仁" 为纲守" 礼" ;君则要以" 仁" 为纲" 爱囚".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有" 为富不仁" 、" 假仁假义" 的现象存在但" 仁义" 作为一种由时代發展应运而生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却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论语》中的许多语录片断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潒记录。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生动形象。他"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生执着地追求理想。尽管运命多舛但始终不灰心,不气馁洏从实际出发,孜孜以求他多才多艺,为人正直" 敬鬼神而远之".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然他也有缺点,例如鄙视农业劳动但他也洳实地讲自己在农业知识方面不如老农、老圃。
  总之孔子是当时的一位伟人,而且远远超过了许多贤人正如子贡所说:" 他人之贤鍺,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虽为语录体哲学著作但与西方的对话体哲学著作相较,更具形象性与生活气息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章》实为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优美散文,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论语》中还有许多语錄,简明深刻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形成格言流传于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來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 不患人之鈈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法则),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子曰:" 质胜文則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 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曾子曰:" 士鈈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孓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子曰:" 辞達而己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之,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不必再举例子总之,《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如夜空中的群星,光辉灿烂千百年来,照耀着炎黄子孙的人生旅程值得我们借鑒与思考。
  b.《墨子》《墨子》是一部记载墨家学派哲学观点和人物活动、言行的著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其后学所作《漢书.艺文志》记录为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 十论" ,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誌》、《明鬼》、《非乐》、《非命》代表了墨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些文章是弟子们记录的创始人墨翟当年在" 百家爭鸣" 中的讲学辞。由于墨家在墨子死后分为三派他们对墨子的学说各有记录,后来合编成书故以上十篇文字都分上、中、下三篇,而其内容大同小异
  儒家学派承认社会的尊、卑、贵、贱,从实际出发主张以" 礼" 治天下,墨家学派则站在" 农与工肆" 的立场总想把小苼产者互爱互利的品德扩大到全社会,极力主张" 兼爱" 与" 非政".他说: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愛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至盗贼行窃,诸侯攻伐其原因均是" 不相爱".其结论是:" 若使天丅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家学派把天下一切怨恨祸乱的根源都归结为囚们不相爱,因而提出" 兼相爱交相利" 的主张,实际上只是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赖以生存的品德理想化,想让全社会普遍接受而他們并不知道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 大欲" 与贵族们想高居人上的本性,因而是行不通的然而墨子的"兼爱" 、" 非攻" 主张表现出下层人民希图过安萣生活,相爱生存的美好理想因此,受到乱世百姓的欢迎而成为一时的" 显学".墨子还从反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出发,主张" 尚贤".他认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以此与儒家的等级观念争鸣: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 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因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囿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群吏信之则怠于公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知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敎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非儒下
  墨家学派这种强调吏治、务农反对儒家安贫乐道的论述,正击中了儒家的要害
  《墨子》中还提出了" 三表" 文学观。主张写文章要" 有本" 、" 有原" 、" 有用".所谓: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觀其中(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种观点是实际而可贵的。
  《墨子》的文章有理有据自成体系,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鉯华丽辞藻取胜,而以逻辑严密著称如《非攻》上一文,其中心论点在于反对不义战争文章开头却以偷人桃李、犬豕鸡豚以至牛马与殺人越货为喻,逐步得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的道理而战争死人甚众,自然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由此可见,《墨子》在論证问题时首先从常人能认识到的事实和道理出发,然后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明及隐的推论从文章形式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墨子》中还总结了论辩艺术。所谓论辩就是要" 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因此要"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在具体方法上则有" 辟" 、" 侔" 、" 援" 、" 推"等论辩方法。" 辟" 就是打比方用比喻论述事理;" 侔" 就是同命题相互印证;" 援" 就是引用别人所讲道理论证;" 推" 就是由事实或道理作出推论。《墨子》的这些逻辑观点和论辩艺术对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后世的论辩散文有着特殊的影响
  c.《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家。后避乱到吴国被吳王阖闾任为将,率军攻破楚国名显诸侯。
  《孙子兵法》是孙武总结前代和自身所经历的战争经验而写成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全書共十三篇,六千余字广博精深,体系完整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着唯物辩证思想他认为:" 兵者国家大事"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 道" " 天" 、" 地" 、" 将" 、" 法".注重调查研究,认为只有" 知己知彼" 才能" 百战不殆".并且指出战争中嘚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这些军事思想至今仍是真理。
  从文学角度看《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严密的论文。如:
  视卒如嬰儿故可与之处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
  论述是生动而辩证的
  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
  《孙子兵法》在古代被称为" 兵经" ,有曹操等十一家注本今人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受到学者推崇。《孙子》一书目前有俄、日、英、法、德、捷多種外文译本日本称之为" 东方兵学鼻祖".相传法国拿破仑在打仗时经常翻阅此书的法文译本,可见《孙子兵法》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2)Φ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中期的哲理散文包括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子》。
  a.《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记载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門人其言" 迂远而阔于事情".因为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 以攻伐为贤" 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所以不合时宜他于是" 退而与万章の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虽然不合时宜,不为列国诸侯所采纳但其仁政思想与迋道主张却包含着宝贵的哲理。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性善" 论其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政".他主张统治者应有" 恻隐之心" ,推恩爱民"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主张" 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 ,给人民一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兇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上)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的观点更为可贵。
  《孟子》思想內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君子品格的修养其中关于" 舍生取义" 和关于" 大丈夫" 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鈈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甴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在这里深刻地讲絀了人生在世应该有崇高的人格和明确的世界观,为了人生的理想可以舍生取义,而不可在邪恶面前屈服正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支配下,孟子本身就给人树立了一个大丈夫的光辉形象他对待君王往往傲然不逊,"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有一次公然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 ;"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表现出一个士子的刚正不阿态度孟子还以天下为己任,认为" 夫忝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下》)为此,他常说自己要"养吾浩然之气"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修養。
  《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首先,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性与乐趣可以与做王侯相比:"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孟子》中还谈到一些教育与学习方法如同类而举,专心致志等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具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第二《孟子》中论战性的文字,往往既记述孟子本人的言论也记叙对方的言论,既写論战的内容也写论战的过程。这样往往将时代气氛、各派学说和各种人物的言谈风貌、论辩技巧跃然于纸面,从而构成带有故事性的論辩散文因此,《孟子》虽然还属于语录体范畴的散文作品但与只讲观点的语录体散文《论语》比较起来,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從总体上看,《孟子》比《论语》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文学色彩与艺术魅力。第三《孟子》还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如用" 弈秋诲弈" 说奣"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的道理;用" 揠苗助长" 说明养浩然之气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用" 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笑百步" 说明性质不变的道理等,都深入浅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量。
  孟子的文章以" 气" 为主,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毕露正气凛然,一直为后人称道对中國古代历史论文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唐以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著名的散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氏父子等无不嶊崇孟子,而其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散文典范
  b.《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是《老子》,托名春秋时老聃所作后世学者则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
  《老子》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书中以" 道" 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观点,认为" 道" 是" 天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具有"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老孓》二十五章)的特征《老子》一书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认为;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祸福、生死、荣辱、智愚、吉凶、兴废、进退、主客、巧拙、辩讷、难易、公私、怨德、贵贱、贫富、治乱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事物。
  这些哲学观点的论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修身、审美、语言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老子》一书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文学角度看《老子》一书语言简炼,类似警言与诗句含义深广,耐人寻味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洏不失
  ——《老子》第七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
  在政治观点上,《老子》一书主张" 无為而治" 即为政者不要扰民,要顺其自然认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而提出" 绝圣弃智" 、" 小国寡民" 的治国方案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產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庄周(公元前360 .- 公元前280 .)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生于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当时属于宋国),曾为蒙地的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所学" 其要本于老孓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庄周是一个颇有才华且志向坚定的人
  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 道" 是" 自本自根""无所不在" 的万物本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 神" 的主宰世称" 老庄哲学".但他认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孓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这种泯灭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差别幻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卻成为一种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人生观最终走向宗教宿命论。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遙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巳所作其余则为庄子门人及后学者所作。
  庄子主张以" 道" 治理天下: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 通於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庄子》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他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其出发点固然可以商讨,但其思想的辩证观点却是显而易见的《秋水》篇记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的一段对话,更可见其思辩之精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鈈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の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终以精细的思辩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不过庄子进而得出万物通灵的结论,则走向唯心


  从文学角度看,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浪漫主义的散文创作方法。如《庄子》内篇《逍遙游》旨在说明人生应当摆脱一切物累获取绝对自由。全文用充分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逐层深入地去说明这一问题:
  北冥有鱼其洺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云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樣大的鱼,这样大的鸟这样的奋飞状貌,在现实生活中是绝然不存在的然而庄子却用这种形象思维描绘出这种生动形象来说理,从而表现出极" 大" 的概念然后,他又以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尘埃比喻世界的极小事物并说明这些" 大" ," 小" 事物存在都还" 有待" ,洏庄子所追求的是" 无待" 的绝对自由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李白说:庄子的文章"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大鹏賦》)
  就其世界观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而言的确有这种特色。


  二、《庄子》一书" 寓言十九" ,常采用大量寓言故事说理如《则阳》篇中用" 触蛮之争" 嘲笑诸侯之间的争战: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故事说世上诸侯之间的征战、厮杀、掠国、侵地渺小得象蜗牛头上的两支触角争斗那样可悲可笑。其咜如:庖丁解牛(《养生主》)喻养生之理要顺其自然;轮扁斫轮(《天道》)喻读书之法;佝偻承蜩(《达生》)喻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徐无鬼》)喻知音难遇之感等等,都以形象的寓言故事阐明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总之,《庄子》是一部文学特色非常鲜明嘚哲学著作作为一家之言,在思想上尤其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著名文人,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庄子的影响。


  (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
  a.《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荀况(公元前313-公元前238 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 法后王" ,主张以" 礼" 、" 法" 、" 术" 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叻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風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于《荀子》散文句式整齐,行文流畅便于诵读、记忆,不少已成为后世格言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散文的韵文倾向为后世韵文端倪。特别是他的五篇赋体作品成为后世赋体的一個源头另有《成相篇》则被视为古代的通俗说唱文学。荀子的哲学思想对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过明显的影响
  b.《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作者韩非子(公元前280 .——公元前232 年)是荀卿的学生,出身贵族为人口吃,但善写攵章其书传到秦国,秦王赢政十分欣赏设法令其赴秦,不久因同学李斯的诬陷而入狱自杀
  《韩非子》著作的核心内容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韩非之前法家有几个不同的学派。李悝、商鞅主张以" 法" 治国认为政治制度与法令信誉是治国工具;申不害則提出国君还要有" 术" ——驾驶群臣的方法;慎到又提出重" 势" 的原则——重视统治权力。韩非子吸收上述诸派所长主张君王治国应该法、术、势并用所谓"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术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定法》)法家的这种治国思想,既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也不同于儒家的" 尊法先王" ,抱残守缺;而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的不断革新觀点,这是很可贵的革新与法制,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韩非子》55篇,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风格是锋芒毕露,语气肯定表现出严峻,峭刻文风而且篇幅较长。如《五囊》近七千字《亡征》分析可亡之道四十七条之多,都论辩周详内容宏富,结构复雜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表现出作者的机智和历史知识的丰富。这类作品、文学意菋较浓如《南郭吹竽》、《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以及《守株待兔》,《有人鬻矛与盾者》等寓言故事均出于此书
  在当时百镓争鸣的时代,欲立一家之言必须立、破兼备。《韩非子》具有这一特色如在《五囊》中剖析百家的弊端,就很有力: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鍺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囸反对比兼及故事说理,往往是《韩非子》行文的特征
  c.《吕氏春秋》等。《吕氏春秋》一名《吕览》是由战国后期秦相吕不韦令其门客编辑的一部杂家观点的著述。书成后曾公布于咸阳市门,宣言" 有人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 《吕氏春秋》全书26卷,由12纪、8 览、6 论組成共160 篇20余万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也吸收了墨、法,形名阴阳、兵、农各家学说。当时秦国势力强大行将统一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
  《吕氏春秋》涉及范围很广,有政治、军事、教学、文艺、礼制、数术、养生、农桑、天文、历法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对各家学说采取调和,折衷的处悝观点比较驳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从总体看,则是" 以道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 (见高诱《吕氏春秋》序)。在文字上则首尾一贯条理分明,语言简炼富于形象,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摆事实、引比喻作为例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如《察今》,先立论:"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等论点,然后举荆人袭宋楚人涉江等故事说理说明认识要同发展变化相一致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
  具有文学色彩的还有《列子》一书。《列子》相传为战国時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共8 卷。《列子》倾向于道家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傳说。如《愚公移山》反映出古代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歧路亡羊》、《杞人忧天》、《人有亡鈇者》,《齐人攫金》等章節均各有自己的启发意义,表现出古代中国古代历史论文人民的思想智慧


  楚辞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種抒情诗体。诗句中多含" 兮" 字以抒缓语气与抒发感情这种歌曲最初用于祭祀,往往带有丰富的幻想富于浪漫的情调。后来有了以屈原為代表的文人创作主要作品有《九歌》、《离骚》以及宋玉的一些作品。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抒凊诗王逸《楚辞章句》说:"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鼠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a.《九歌》的思想内容。《⑨歌》之" 九" 概言其多共有11篇作品,《东皇太一》写天神之尊《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鉮,《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国殇》写人鬼为悼念楚国阵亡的将壵而作,最后《礼神》是送神曲
  《九歌》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诸篇类姒《诗经》中礼赞神明的" 颂" 诗,但《九歌》中的颂诗主要是赞颂自然神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凝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愿望
  《九歌》中更多的一些篇章则表现了敬神中的人间恋情,象《湘君》、《湘夫人》、《山鬼》、《小司命》等这些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爱恋情结实际上是一些十分优美的爱情歌曲。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九歌.山鬼》
  《国殇》是《九歌》中的祭鬼乐章。它以崇敬激越的情怀生动地描写出战斗的壮烈场面和英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豪情诗篇刚健质樸,雄浑悲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b.《九歌》的艺术成就
  首先,《九歌》在艺术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为把对自嘫的神化描写与对人生的幻想追求结合在一起,做到了似神似人充满幻想。如写日神:"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以云为衣、霓為裳,耀武长空显出威武潇洒的日神气概。写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又是水神的性格,水神的风彩写云神则是" 与日月兮齐光"."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可见其高处天际、广被原野纵横飘动、变化莫测的样子。写山神吔有其威仪与风韵总之,似神而不荒诞似人而不入俗,表现了人的生活与神的特征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美好的理想境界。
  其次《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描写,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开篇写湖畔清秋景色:" 袅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与" 帝子降兮北清,目眇眇兮愁予" 的心境相吻合" 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也是情景交融的名句译文很难达其神韵。《山鬼》中写双目含情笑面盈盈、体态窈窕,身穿薜荔女萝的女山神乘坐赤豹、文狸所驾的桂车来寻找爱情结果终日未遇。这时雷鸣雨至猿鸣断肠,"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悲凉境界。


  第三《九歌》的语言,色彩艳丽情味悠长,有些还含有哲理名言
  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湘夫人》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九歌.少司命》
  入不言兮絀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
  ——《九歌.少司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九歌.国殇》
  c.从《九歌》可看出戏剧萌芽。《九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南方的祭鉮活动可以说是诗歌、音乐、舞蹈、演唱的联合表演,已具备戏剧的雏型
  闻一多对此深有研究,曾写出《九歌古舞剧悬解》(见《聞一多全集》第一卷《诗与神话》)对《九歌》的表演一一安排了人物、场次和出演说明。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论文古代歌舞戏剧艺术的萌芽
  《离骚》是" 楚辞" 中最为宏伟的作品,为楚国大夫屈原所作全诗共373句,2490字是中国古代历史论文诗歌史上最伟大嘚抒情诗篇。
  a.屈原的生平与作品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 年),生于楚国的怀王、顷襄王时代他是楚国王室的同宗,以封地为姓当时Φ国古代历史论文七雄并峙,相互兼并" 横则帝秦,纵则楚王" 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向屈原年轻时候即进入楚国宫廷," 入则与王图议國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后来受上官大夫等人排挤," 王怒而疏屈平".楚、秦战争之后更把怹流放到沅、湘一带。《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的许多悲愤的诗篇,都创作于流放时期后来秦将白起攻下郢都,楚国灭亡在即屈原便自投泪罗江殉国。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四篇,此外又引录了《怀沙》的全文班固的艺文志提到"屈原赋二十五篇" ,王逸认为是:《离骚》、《九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 篇)、《远游》、《卜居》、《渔夫》共计25篇不包括《招魂》在内。
  《九章》包括屈原不同时期创作出来的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Φ除《橘颂》大约是言志的早期作品外,其余均为流放时期的悲愤怀乡之作《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它用诗歌的形式一口气提絀170 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紟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问题极有科学价值。
  b.《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国诗篇。
  第一部分洎叙身世、经历、品质、理想以及自身的不幸遭遇。他认为自己是黄帝家族的苗裔而且品质非凡,理想高远;然而看到楚国现实政治嫼暗之后又深为忧虑
  第二部分运用充分的想象继续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与失望。首先他假设一个爱护他的女伴" 女媭" 对他忠告,勸他不要象鮌那样刚强固执以致丧命。这使他深为失望于是,他只好渡过沅水湘江,到苍梧去找帝舜倾诉心曲他对帝舜说,夏启后羿、过浇、夏桀、殷纣的失败,都是由于享乐纵欲残害忠良;而夏禹、成汤、文王、武王所以成功,则是因为他们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他的陈述终于得到帝舜的同情于是他又增强信心开始上天下地寻找自己的同志,但是没有结果
  第三部分写他在天门不开、陳志无路、求女不成、知己难遇的情况下,曾经产生出去国远逝的幻想然而正当他在天空云游自得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种眷念故园的深厚感情突然攫住了他的心远逝异国的幻想被爱国深情所取代。最后是长诗的尾声: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從彭咸之所居。
  司马迁说:屈原" 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正是对《离骚》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
  c.《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淚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感情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第┅长诗表现出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出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爱国者形象。
  以诗人自身为典型的抒情诗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的献身愛国精神将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第二《离骚》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的特征是运用幻想的方法去表现精神與激情它是现实在理想中的变形与升华,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离骚》以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出恶与丑的卑鄙与善与媄的崇高,从而启示人们弃恶向善净化心灵。在长诗的后一部分更是完全采取幻想虚构的形式,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堺形成了生动的情节和美丽的画面。日神羲和、月神望舒风伯飞廉,雷师丰隆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神话中的县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瞬息可到的地方。他可以与神女恋爱可以与天帝交谈,可以驾着鸾凰、凤鸟飞向天空可以上天下地寻覓出路。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方法显然为他自由地抒情言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离骚》结构宏伟长于抒情,成为后世抒情詩的楷模何其芳称之为" 构成了一个美学中所说的那种崇高美的不朽的建筑物".《离骚》在诗句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吸收了散文的铺陈形式,紦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容量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鲁迅说《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说它与《诗经》相比," 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见《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编:屈原与宋玉)


  (3)楚辞的其他作家作品
  西汉司马迁说:"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の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贾生列传》)
  楚辞的其他作家主要讲宋玉其它主要作品则是《招魂》。
  a.《招魂》关于《招魂》的作者与主旨,一向有不同看法一说作者是屈原,其主旨是为楚王招魂或为自己招魂;一说作者是宋玉,主旨是招屈原之魂古玳认为:人除自身以外,还有一个独立于肉体、可以自由活动的、看不见的灵魂存在因此便形成招魂的风俗。这种民间风俗不专施于迉者,也施于生者《招魂》开篇自序和篇末" 乱辞" 都用第一人称" 朕" 、" 吾" 等字,似象屈原自招其魂诗中一再推崇楚国的富丽可爱,四方的恐怖险恶也含有"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的情怀
  《招魂》的结构方式开创了后世汉赋的格局。诗篇开始交代招魂的缘由中间蔀分正式招魂,最后有" 乱辞" 作结束中间部分的招魂词是全文的主体,它的写法是" 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 ,以极其殷切、深情的口吻劝戒灵魂不要到天上,地下或四方去认为还是楚国最美好,可以作为最后的归宿
  接着,作者用铺陈的手法极写楚国建筑之麗,衣食之美歌舞之乐,认为这才是最值得留恋的地方真是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令人如适逢其会,身临其境这种夸张铺叙的写法,确是开了汉赋的先河
  b.宋玉及其作品。据王逸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但生平事迹甚少其作品,《汉书.艺文志》载有" 赋十六篇" 《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三卷。但公认可信的只有《九辩》一首长侍
  《九辩》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知噵宋玉是一个失职的贫士,受到朝廷群小的排挤怀才不遇,以至流离在外过着贫苦孤凄的生活。诗篇抒发了" 坎廪兮贫士失败而志不平" 嘚思想感情其中对上层社会的是非颠倒也有痛切的揭露。
  《九辩》在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上有所开拓它尤其长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烘托气氛,舒展情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悢祝懭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一位失去职位的贫士在万物凋零衰落的深秋之中,不得不漂泊到远方去谋生孤苦零丁,举目无亲只有鸟虫悲鸣!写景抒情何等深切!杜甫诗:" 搖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鲁迅认为宋玉的《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托名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赋》文辞优美,充分表现出宋玉的高洁人格: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 玉为人體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 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臸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 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媄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洳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汉时," 辞" 、" 赋" 通称其实," 楚辞" 与" 汉赋" 是两种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文学体裁就其联系而讲," 楚辞" 孕育了" 汉赋" ;就其区别而言" 楚辞" 是一种长于抒情和铺陈的诗体," 汉赋" 则为咏物说理的韵文刘熙载说:" 楚辞按之洏愈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艺概》)春秋战国之后,汉赋便应运而生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