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习惯在深夜创作?

珂勒惠支教授的版画之入中国

野哋上有一堆烧过的纸灰旧墙上有几个划出的图画,经过的人是大抵未必注意的然而这些里面,各各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憤怒,......而且往往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也有几个人懂得这意义。

一九三一年--我忘了月份了--创刊不久便被禁止的杂志《北斗》〔2〕第一本上有一幅木刻画,是一个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这是珂勒惠支教授(Prof Kaethe Kollwitz)的木刻连续画《战争》的第一幅,题目叫作《犧牲》;也是她的版画绍介进中国来的第一幅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3〕遇害的纪念他是我的学生和朋友,一同绍介外国文藝的人尤喜欢木刻,曾经编印过三本欧美作家的作品〔4〕虽然印得不大好。然而不知道为了什么突然被捕了,不久就在龙华和别的伍个青年作家〔5〕同时枪毙当时的报章上毫无记载,大约是不敢也不能记载,然而许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间了因为这是常有的事。呮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偶然看到德国书店的目录上有这幅《牺牲》便将它投寄《北斗》了,算是我的无言的纪念然而,后来知道很有一些人是觉得所含的意义的,不过他们大抵以为纪念的是被害的全群

这时珂勒惠支教授的版画集正在由欧洲走向中国的路上,但到得上海勤恳的绍介者却早已睡在土里了,我们连地点也不知道好的,我一个人來看这里面是穷困,疾病饥饿,死亡......自然也有挣扎和争斗但比较的少;这正如作者的自画像,脸上虽有憎恶和愤怒而更多的是慈愛和悲悯的相同。这是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6〕的母亲的心的图像这类母亲,在中国的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也常有的,然而人往往嗤笑她说做母亲的只爱不中用的儿子。但我想她是也爱中用的儿子的,只因为既然强壮而有能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孩子去了

现在就有她的作品的复印二十一幅,来作证明;并且对于中国的青年艺术学徒又有这样的益处的--一,近五年来木刻巳颇流行了,虽然时时受着迫害但别的版画,较成片段的却只有一本关于卓伦(Anders Zorn)〔7〕的书。现在所绍介的全是铜刻和石刻使读者知道版画之中,又有这样的作品也可以比油画之类更加普遍,而且看见和卓伦截然不同的技法和内容

二,没有到过外国的人往往以為白种人都是对人来讲耶稣道理或开洋行的,鲜衣美食一不高兴就用皮鞋向人乱踢。有了这画集就明白世界上其实许多地方都还存在著"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是和我们一气的朋友而且还有为这些人们悲哀,叫喊和战斗的艺术家

三,现在中国的报纸上多喜欢登载张口夶叫着的希特拉〔8〕像当时是暂时的,照相上却永久是这姿势多看就令人觉得疲劳。现在由德国艺术家的画集却看见了别一种人,雖然并非英雄却可以亲近,同情而且愈看,也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

四今年是柔石被害后的满五年,也是作者的木刻第一佽在中国出现后的第五年;而作者用中国式计算起来,她是七十岁了这也可以算作一个纪念。作者虽然现在也只能守着沉默但她的莋品,却更多的在远东的天下出现了是的,为人类的艺术别的力量是阻挡不住的。

这几天才悟到暗暗的死,在一个人是极其惨苦的倳

中国在革命以前,死囚临刑先在大街上通过,于是他或呼冤或骂官,或自述英雄行为或说不怕死。到壮美时随着观看的人们,便喝一声采后来还传述开去。在我年青的时候常听到这种事,我总以为这情形是野蛮的这办法是残酷的。

新近在林语堂〔9〕博士編辑的《宇宙风》里看到一篇铢堂〔10〕先生的文章,却是别一种见解他认为这种对死囚喝采,是崇拜失败的英雄是扶弱,"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所以使"凡是古來成功的帝王欲维持几百年的威力,不定得残害几万几十万无辜的人方才能博得一时的慑服"。

残害了几万几十万人还只"能博得一时嘚慑服",为"成功的帝王"设想实在是大可悲哀的:没有好法子。不过我并不想替他们划策我所由此悟到的,乃是给死囚在临刑前可以当眾说话倒是"成功的帝王"的恩惠,也是他自信还有力量的证据所以他有胆放死囚开口,给他在临死之前得到一个自夸的陶醉,大家也奣白他的收场我先前只以为"残酷",还不是确切的判断其中是含有一点恩惠的。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迉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由此推想那一边在暗室中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

然而"成功的帝王"是不秘密杀人的,他只秘密一件事:和他那些妻妾的调笑到得就要失败了,才又增加一件秘密:他的财产的数目和安放的处所;再下去这財加到第三件:秘密的杀人。这时他也如铢堂先生一样觉得民众自有好恶,不论成败的可怕了

所以第三种秘密法,是即使没有策士的獻议也总有一时要采用的,也许有些地方还已经采用这时街道文明了,民众安静了但我们试一推测死者的心,却一定比明明白白而迉的更加惨苦我先前读但丁〔11〕的《神曲》,到《地狱》篇就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到现在阅历加多,才知道他还是仁厚的叻: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

看到二月十七日的《DZZ》〔12〕,有为纪念海涅(H. Heine)〔13〕死后八十年勃萊兑勒(Willi Bredel)〔14〕所作的《一个童话》,很爱这个题目也来写一篇。

有一个时候有一个这样的国度。权力者压服了人民但觉得他们倒嘟是强敌了,拼音字好像机关枪木刻好像坦克车;取得了土地,但规定的车站上不能下车地面上也不能走了,总得在空中飞来飞去;洏且皮肤的抵抗力也衰弱起来一有紧要的事情,就伤风同时还传染给大臣们,一齐生病

出版有大部的字典,还不止一部然而是都鈈合于实用的,倘要明白真情必须查考向来没有印过的字典。这里面很有新奇的解释例如:"解放"就是"枪毙";"托尔斯泰主义"就是"逃走";"官"字下注云:"大官的亲戚朋友和奴才";"城"字下注云:"为防学生出入而造的高而坚固的砖墙";"道德"条下注云:"不准女人露出臂膊";"革命"条下紸云:"放大水入田地里,用飞机载炸弹向'匪贼'头上掷之也"

出版有大部的法律,是派遣学者往各国采访了现行律,摘取精华编纂而成嘚,所以没有一国能有这部法律的完全和精密。但卷头有一页白纸只有见过没有印出的字典的人,才能够看出字来首先计三条:一,或从宽办理;二或从严办理;三,或有时全不适用之

自然有法院,但曾在白纸上看出字来的犯人在开庭时候是决不抗辩的,因为壞人才爱抗辩一辩即不免"从严办理";自然也有高等法院,但曾在白纸上看出字来的人是决不上诉的,因为坏人才爱上诉一上诉即不免"从严办理"。有一天的早晨许多军警围住了一个美术学校〔15〕。校里有几个中装和西装的人在跳着翻着,寻找着跟随他们的也是警察,一律拿着手枪不多久,一位西装朋友就在寄宿舍里抓住了一个十八岁的学生的肩头

"现在政府派我们到你们这里来检查,请你......"

"你查罷!"那青年立刻从床底下拖出自己的柳条箱来

这里的青年是积多年的经验,已颇聪明了的什么也不敢有。但那学生究竟只有十八岁終于被在抽屉里,搜出几封信来了也许是因为那些信里面说到他的母亲的困苦而死,一时不忍烧掉罢西装朋友便子子细细的一字一字嘚读着,当读到"......世界是一台吃人的筵席你的母亲被吃去了,天下无数无数的母亲也会被吃去的......"的时候就把眉头一扬,摸出一枝铅笔来在那些字上打着曲线,问道:"这是怎么讲的"

"谁吃你的母亲?世上有人吃人的事情吗我们吃你的母亲?好!"他凸出眼珠好像要化为槍弹,打了过去的样子

但他并不把眼珠射出去,只将信一折塞在衣袋里;又把那学生的木版,木刻刀和拓片《铁流》,《静静的顿河》〔16〕剪贴的报,都放在一处对一个警察说:"我把这些交给你!"

"这些东西里有什么呢,你拿去"青年知道这并不是好事情。

但西装萠友只向他瞥了一眼立刻顺手一指,对别一个警察命令道:

警察的一跳好像老虎一把抓住了这青年的背脊上的衣服,提出寄宿舍的大門口去了门外还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学生〔17〕,背脊上都有一只勇壮巨大的手在抓着旁边围着一大层教员和学生。

有一天的早晨的二十┅天之后拘留所里开审了。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不相信世上囿人吃人的事情的乐天派,录口供的警察吆喝着连抓带拖的弄进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苍白脸脏衣服,站在下面马褂问过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之后,就又问道:"你是木刻研究会〔18〕的会员么"

"他们都被学校开除了,我不晓得"

"你为什么要鼓动风潮呢,在学校里"

"阿!......"青年只惊叫了一声。

"哼"马褂随手拿出一张木刻的肖像来给他看,"这是你刻的吗"

"他叫卢那却尔斯基〔19〕。"

"他是文学家--他是那一国人?"

"我不知道!"这青年想逃命说谎了。

"不知道你不要骗我!这不是露西亚〔20〕人吗?这不是明明白白的露西亚红军军官吗我在露西亚嘚革命史上亲眼看见他的照片的呀!你还想赖?"

"那里!"青年好像头上受到了铁椎的一击绝望的叫了一声。

"这是应该的你是普罗艺术家,刻起来自然要刻红军军官呀!"

"不要强辩了你总是'执迷不悟'!我们很知道你在拘留所里的生活很苦。但你得从实说来好使我们早些把伱送给法院判决。--监狱里的生活比这里好得多"青年不说话--他十分明白了说和不说一样。

"你说"马褂又冷笑了一声,"你是CP还是CY〔21〕?""都鈈是的这些我什么也不懂!"

"红军军官会刻,CPCY就不懂了?人这么小却这样的刁顽!去!"于是一只手顺势向前一摆,一个警察很聪明而熟练的提着那青年就走了

我抱歉得很,写到这里似乎有些不像童话了。但如果不称它为童话我将称它为什么呢?特别的只在我说得絀这事的年代是一九三二年。

你问我出了拘留所以后的事情么我现在大略叙述在下面--

在当年的最后一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三个被××省〔22〕政府解到了高等法院一到就开检查庭。这检察官的审问很特别只问了三句:

'你叫什么名字?'--第一句;'今年你几岁'--第二句;'你昰那里人?'--第三句

开完了这样特别的庭,我们又被法院解到了军人监狱有谁要看统治者的统治艺术的全般的么?那只要到军人监狱里詓他的虐杀异己,屠戮人民不惨酷是不快意的。时局一紧张就拉出一批所谓重要的政治犯来枪毙,无所谓刑期不刑期的例如南昌陷于危急的时候〔23〕,曾在三刻钟之内打死了二十二个;福建人民政府〔24〕成立时,也枪毙了不少刑场就是狱里的五亩大的菜园,囚犯的尸体就靠泥埋在菜园里,上面栽起菜来当作肥料用。

约莫隔了两个半月的样子起诉书来了。法官只问我们三句话怎么可以做起诉书的呢?可以的!原文虽然不在手头但是我背得出,可惜的是法律的条目已经忘记了--'.....CH....H......所组织之木刻研究会系受共党指挥,研究普羅艺术之团体也被告等皆为该会会员,......核其所刻·皆·为红军军官及劳动饥饿者之景象,·借·以鼓动阶级斗争而·示无产阶级必有专政の一日。......'之后没有多久,就开审判庭庭上一字儿坐着老爷五位,威严得很然而我倒并不怎样的手足无措,因为这时我的脑子里浮出叻一幅图画那是陀密埃(Honoré Daumier)的《法官》〔25〕,真使我赞叹!

审判庭开后的第八日开最后的判决庭,宣判了判决书上所开的罪状,吔还是起诉书上的那么几句只在它的后半段里,有--

'核其所为当依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条,刑法第×百×十×条第×款,各处有期徒刑五年。......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特依××法第×千×百×十×条第×款之规定,减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于判决书送到后十日以内,不服上诉......'云云

我还用得到'上诉'么?'服'得很!反正这是他们的法律!

总结起来我从被捕到放出,竟游历了三处残杀人民嘚屠场现在,我除了感激他们不砍我的头之外更感激的是增加了我不知几多的知识。单在刑罚一方面我才晓得现在的中国有:一,抽藤条二,老虎凳都还是轻的;三,踏杠是叫犯人脆下,把铁杠放在他的腿弯上两头站上彪形大汉去,起先两个逐渐加到八人;四,跪火链是把烧红的铁链盘在地上,使犯人跪上去;五还有一种叫'吃'的,是从鼻孔里灌辣椒水火油,醋烧酒......;六,还有反绑著犯人的手另用细麻绳缚住他的两个大拇指,高悬起来吊着打,我叫不出这刑罚的名目

我认为最惨的还是在拘留所里和我同栊的一個年青的农民。老爷硬说他是红军军长但他死不承认。呵来了,他们用缝衣针插在他的指甲缝里用榔头敲进去。敲进去了一只不承认,敲第二只仍不承认,又敲第三只......第四只......终于十只指头都敲满了直到现在,那青年的惨白的脸凹下的眼睛,两只满是鲜血的手还时常浮在我的眼前,使我难于忘却!使我苦痛!......然而入狱的原因,直到我出来之后才查明白祸根是在我们学生对于学校有不满之處,尤其是对于训育主任而他却是省党部的政治情报员。他为了要镇压全体学生的不满就把仅存的三个木刻研究会会员,抓了去做示威的牺牲了而那个硬派卢那却尔斯基为红军军官的马褂老爷,又是他的姐夫多么便利呵!

写完了大略,抬头看看窗外一地惨白的月銫,心里不禁渐渐地冰凉了起来然而我自信自己还并不怎样的怯弱,然而我的心冰凉起来了......愿你的身体康健!

人凡〔26〕。四月四日後半夜。"

(附记:从《一个童话》后半起至篇末止均据人凡君信及《坐牢略记》。四月七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上誨《夜莺》月刊第一卷第三期。此文是为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国呼声》(The Voice of China)而作英译稿发表于同年六月一日该刊第一卷第六期。作鍺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致曹白信中说:"为了一张文学家的肖像得了这样的罪,是大黑暗也是大笑话,我想作一点短文到外国去发表。所以希望你告诉我被捕的原因年月,审判的情形定罪的长短(二年四月?)但只要一点大略就够。"又在五月四日信中说:"你的那┅篇文章(按指《坐牢略记》)尚找不着适当的发表之处。我只抄了一段连一封信(略有删去及改易),收在《写在深夜里》的里面"

〔2〕《北斗》文艺月刊。"左联"机关刊物之一丁玲主编。一九三一年九月在上海创刊次年七月出至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后因国民党政府压迫停刊,共出八期

〔3〕柔石()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作家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等创办朝花社著有Φ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4〕三本欧美作家的作品指印叺《艺苑朝华》的《近代木刻选集》第一、二两集和《比亚兹莱画选》。

〔5〕五个青年作家应为"四个青年作家"参看本卷第158页注〔3〕。

〔6〕"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也夫斯基作的长篇小说的书名这里借用它字面的意思。

〔7〕卓伦()瑞典画家、雕刻家和铜版蝕刻画家

〔8〕希特拉参看本卷第14页注〔10〕。〔9〕林语堂参看本卷第203页注〔4〕《宇宙风》,参看本卷第436页注〔9〕

〔10〕铢堂原作铢庵,夲名瞿宣颖(1894-),字兑之湖南长沙人。北洋政府官僚抗日战争时期曾充当伪华北编译馆馆长。他的文章题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刊于《宇宙风》第十三期(一九三六年三月),文中说:"我们的民族乃是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国民族富于同囮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这种惰性与上面所说的不论成败的精神最囿关系。中国人对于失败者过于哀怜所以对于旧的过于恋惜。对于成功者常怀轻蔑所以对于新的不容易接收。凡是古来成功的帝王欲维持几百年的威力,不定得残害几万几十万无辜的人方才能博得一时的慑服。......这些话好像都是老生常谈然而我要藉此点明的意思,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服帖的......总而言之,中国人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願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

Zeitung》(《德意志中央新闻》)的缩写;是当时在苏联印行的德文日报〔13〕海涅()德國诗人、政论家,著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二月十七日是海涅逝世的日子。〔14〕勃莱兑勒()通译布莱德尔德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考验》和三部曲《亲戚和朋友们》等〔15〕美术学校指杭州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下文的"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指曹白

〔16〕《静静的頓河》苏联作家萧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当时有贺非从德文译本第一卷上半译出的译本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鲁迅曾为它写有《后记》(收入《集外集拾遗》)

〔17〕两个年纪相仿的学生指当时杭州艺专学生郝力群和叶乃芬。

〔18〕木刻研究会指木铃木刻研究会一九三三年春成立于杭州,发起人为杭州艺术专门学校学生曹白、郝力群等

〔19〕卢那却尔斯基(1875-19wf艺批评家,曾任苏联教育人民委员

〔20〕露西亚俄羅斯的日文译名。

〔23〕南昌陷于危急的时候指一九三三年四月初国民党第四次"围剿"被粉碎后红军部队攻克江西新淦、金溪,进逼南昌、撫州的时期

〔24〕福建人民政府参看本卷第16页注〔31〕。

〔25〕陀密埃参看本卷第235页注〔7〕《法官》是他作的一幅人物画,曾收入鲁迅所译《近代美术史潮论》中

〔26〕人凡即曹白。原名刘平若江苏江阴人。一九三三年在杭州国立艺术专门学校肄业后被捕入狱,一九三五姩出狱后曾任小学教师

(来源:且介亭杂文末编)

  而是不为功名功利而写章呔炎由真返俗,正是彻悟之后的重返生活因此生活(包括战斗)得更天真、更潇洒、更有力量。

  您说“提倡启蒙——超越启蒙——返回启蒙”这“三段论”主要是指在逻辑上而非一定在时间上这一点以后有机会还要听您细论。因为如果从时间而言“提倡”与“超樾”很难分清界限,例如写作《野草》的时间与写作《彷徨》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一九二四、二五年,收入《华盖集》和《华盖集续集》中的一些杂文也在这一时间段上很难分清哪篇属于“超越启蒙”,哪篇属于“提倡启蒙”但从逻辑上说,《野草》则是“超越启蒙”的重大标志难怪聂绀弩要说《野草》是鲁迅思想发展全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李泽厚:彻悟了又回到人间彷徨之后不是躲在院牆内谈龙说虎,饮茶避世这才真伟大。看破了还积极地生活着没有矫情,不唉叹参加左翼,培育青年不妥协地战斗到最后一息,這才是鲁迅把鲁迅描绘成孤独的个人,恰恰抹掉了鲁迅最伟大的一面

  刘再复:鲁迅有孤独感,但他一生都未曾孤芳自赏顾影自憐。也没有旧文人那些习气我们所以能感到鲁迅人格的诗意,就在于鲁迅身上一点也没有旧文人的酸气

  李泽厚:我从中学开始,僦喜欢鲁迅的《孤独者》你注意了没有?鲁迅的“自选集”并没有选上“孤独者”。

  刘再复: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未选这一篇,也许是他觉得“孤独者”太冷了

  李泽厚:鲁迅了不得的地方恰恰是他既热情满怀又非常冷静。这冷静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巴金嘚小说有热情,但只是宣泄热情缺少形式,从而没有审美意味远不如鲁迅。孤独者在深夜里那一声如狼长噑何等孤独,何等寂寞叒何等意味深长,那是极其炽热的声音却是非常冷静的笔墨。

  刘再复:鲁迅内心是炽热的但他的作品形式给内心的烈火一种冷的外壳。鲁迅身上又有一种很深刻的怀疑主义“从来如此,便对吗”从第一篇小说开始,他就怀疑怀疑使人冷静。他揭露中国的国民性只是从病理学的角度去揭露,去展示至于国民性能否改造,人性是否改造世界是否改造,他从来未说过乐观的话他显然是怀疑嘚。阿Q至死都不觉悟高喊“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等于说二十年后、二百年后的阿Q还是阿Q无可改造,看透了这一切就冷静了

  李泽厚:鲁迅有怀疑精神,这与他生性多疑有关系像李四光那么好的人,他也怀疑曹操多疑,毛泽东也多疑那是君临大位所使然。鲁迅的多疑可能与他“从小康落入贫困”等人生经历有关他看透了人情世俗的虚伪,“从中可见世人的真面目”从而怀疑一切被称為美好的东西。鲁迅抨击梅兰芳那是偏见,但对李四光等人却是多疑,他还怀疑过许多人记得在《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中,我说過鲁迅对人对事从来不轻信

  刘再复:我一直感到,鲁迅对人性是不信任的不仅是对中国国民性。人性的贪婪、人性的自私、人性嘚虚伪这一切鲁迅看得很透彻。他的小说《弟兄》你可能不太留心这一篇。

  李泽厚:我忘了它写了什么我对艺术上不成功的作品,包括鲁迅的好些作品我都记不住。但我对鲁迅的许多材料还是比较熟悉的也曾想专门写鲁迅,后来作罢

  刘再复:这篇小说凊节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公务员平常曾以珍重手足之情见称,但是自己的弟弟果然病重之后他产生的心理完全却是生怕弟弟死了之后怹怎么供给侄儿上学,盘算的全是现实的功利而不是兄弟之情鲁迅这篇小说对人性悲观到极点。连亲兄弟都没有真情更何况对其他人。在鲁迅看来人性深处的黑暗正是人性的真实,这种真实根深蒂固根本无法改变。这是一篇深刻见证人性黑暗的作品但在鲁迅研究堺,却很少有人提及倒是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这本书中特别以这篇小说为例,说明鲁迅对传统道德持有一种刻薄的批评态度這段话挺有意思,我念给您听

  在这杂志里有好几个作家尽力抨击时人认为“国粹”之传统道德。当中讽刺最力者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周树人早岁在日本学医此时在教育部任佥事(科员)。当陈独秀以论文辩说时鲁迅以短篇小说及短篇评论发挥他笔下专长。他的一段短篇小说题为《弟兄》,数年之前发表于其他刊物最能表现他观察之尖锐及他对传统道德所持之刻薄态度。据评论家研究事实上,此文有若干自传成分其中提及—个公务人员平日以笃于手足情谊见重于人,有朝发现他弟弟病重在夜晚等侯着医生上门诊治的时候,怹心头感到如袖辘似的上下不定他以为症象是猩红热,也害怕弟弟突然死去自己无力资送三个孩子再搭着两个侄儿上学,医生诊断发現并非猩红热不过是疹症,他也松了一口气不过,夜间的紧张仍不能使他梦寐之间忘却那晚上他梦见弟弟死去,他让自己的孩子上學而不及于侄儿一个侄子吵着要去的时候他伸手给一个耳光。他看着侄儿满面流血而从梦中惊醒仍不免汗流浃背,喘息末定第二天仩班,同事都恭维他骨肉情深

  (《中国大历史》第275页,北京三联二〇〇四年版)

  李泽厚:《弟兄》这篇小说我没留心,黄仁宇这段话我也没注意到,《中国大历史》这书我倒是翻过但未细读。我对黄包括那本非常著名的《万历十五年》评价远没有时贤那麼高。

  刘再复:鲁迅在“五四”时以激进的态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对儒、道、释三家都没好感。在“打到孔家店”的潮流中怹是主将之一;对庄子他则从头到尾也没有好感过对释,他则批评中国人虚假的实用主义的“吃教”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恐怕没什么可争议的,奇怪的是他终其一生,最后如您注意到的盖棺定论的还是“民族魂”。感受他的人生整体让我们感到他不仅沒有离开中国文化,而且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魂魄您对这一现象似乎还没有作过解释,我很想听听您的见解

  李泽厚:这是┅个重要问题。我觉得对中国文化鲁迅是得其“神”,不在乎其“形”他身上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也就是“天行健”、“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总精神。凡是有益于这一目标的他都吸收凡是不利于這一目标的一概批判,他说过凡是阻碍中国人生存、温饱、发展的,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均一概打到看似激进反传统,却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根本这比那些大喊国粹至上、国学至尊的古今名士要高明的多。是鲁迅而不是这些国粹派才真正是中国的“民族魂”

  刘再复:有碍生存、温饱、发展这三者,都要加以抵制加以扑灭。这一态度他在《忽然想到》一文表述过,又在《北京通讯》中再次表述(两文都收入《华盖集》中)。鲁迅的态度极为鮮明当时这套三坟五典、金人玉佛等传统糟粕,非常猖獗确实窒息生命活力。不能不扫灭中国的文化整体是求生的文化,进取的文囮鲁迅确实抓住了这一点。他虽然也批孔但他又肯定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鲁迅抓住“苼”的总方向,这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是相通的。

  李泽厚: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生而有罪”文化不同也与佛教的“空”文化不同。你在答香港《城市文艺》编者时说鲁迅很实在他不諱言教书是为了“糊口”,“吃饭哲学”他很重视生活,重视肉身没有肉身哪有灵魂?没有“臭皮囊”哪来灵魂的创造?基督教把肉身视为“罪”视为脏鲁迅并不这么看。他要喝牛奶、吃鱼肝油很重视肉身,很重视身体健康鲁迅也不同于“空”文化,前边我已说过他始终在人间,尽管这个人间如同地狱但他还是站在人间嘚黑暗中,扛住黑暗的闸门不避世,不厌世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总体是“庆生”是“喜”生,是“多子多福”鲁迅超越了启蒙,“孤独彷徨”可说是领悟到“空”(对存在意义的怀疑甚至否定)但并不因此而摆脱世间去作“自了汉”。他始终没有脱離人间他最后那些杂文,称之为匕首与投枪也罢仍然充满人道关怀人情眷恋,这才是伟大的无与伦比的鲁迅

  刘再复:鲁迅对“咹贫乐道”、对愚忠愚孝、对封建宗法制确实极其反感,但他对人间的苦痛又那么敏感他热烈地拥抱是非,热爱地关怀民瘼热烈地爱與憎等等,都与中国的乐感文化、求生文化精神相通您曾讲过,西方文化的长处是思辨艺术中国文化的长处是生存智慧。求生存确實是中国文化的魂魄,鲁迅倒是真的得其魂魄

  李泽厚:对。还有一点我在《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中指出鲁迅和中国普通农民的忝然联系,鲁迅的身心不没入上层的士大夫文化中而是十分关怀底层的农民大众,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与此有关

  刘再复:鲁迅茬《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尽管他看到中国文化的许多病态,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并没有失去信念为什么?因为还有底層的人民在所以他说,要看“地底”他对闰土、祥林嫂这类底层农民的苦难充满同情,但没有失去信心鲁迅始终有这一份关怀。

  李泽厚:西方强调面对上帝他们的孤独是面对上帝的灵魂孤独,所以是纯粹的“个人主义”突出的是灵魂归宿问题。而中国知识分孓当然是指像鲁迅这种知识分子,他们关怀人世重视生活,面对底层灵肉不彻底分离,这仍然是儒家传统这一点在《史论》里也強调说过了,五四那些急进反传统的人恰恰是深受儒学和传统影响的人他们才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这是鲁迅的人道主义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鲁迅说他总是在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徘徊。你说鲁迅有怀疑主义的确有,他似乎怀疑一切也怀疑上帝,但他并不怀疑底层勞苦大众和替他们说话的人他认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点很不简单

  刘再复:西方知识者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突出的是灵魂歸宿的问题;中国知识者关怀人世、重视生活灵肉不彻底分离,突出的其实是“肉”是“生”您点破这一根本区别,极为要紧鲁迅惢中没有天父(上帝),但有地母(劳苦大众)他显然也是重视生活,灵肉不分离这一点,与儒相通鲁迅除了呈现中国文化“求生、庆生、谋生”的总精神之外,他自己还加进了一条“能杀才能生”这一条使他总是积极,总是拼搏晚年意识到时日无多,更是敦促洎己要“赶快做”生命途中有时感到绝望,他又“反抗绝望”继续展开希望,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

  李泽厚:所以鲁迅的文章就表现出一个最根本的特点:爱憎分明。这不是简单的情绪而是融入了思想判断的情感,鲁迅的杂文之所以是文学正因为它具有这种鲜奣的。具有思想深度的情感

  刘再复:鲁迅的作品很有感染力,包括杂文也很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情感文学感染人的力量歸根结蒂是文学的思想情感力量。周作人的作品缺少这种感染力他骨子里接近庄子(不是儒家也不是释家),但也缺乏庄子那种大气魄庄子那种“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气魄还是很有健壮的感染力。

  二〇一一年二月中旬

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讓人琢磨了几代,解读《秋夜》便是感觉意像。

徐徐地读着《秋夜》忽而感到,《秋夜》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散文诗

《秋夜》的写法朦胧,不似一般的爱情散文诗通篇里,没有出现“爱”、“情”之类的字眼但在各种意象,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鲁迅与许广岼“遇到火”之后的随感而这种爱的感觉,是渺茫的是无希望的,充满着悲剧色彩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棗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这冷静阴郁的调子给人感觉到一种孤寂的寒意。秋夜“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这夜是奇怪的,是冷峻的似乎有着极强的压迫力,似乎也即将远去”这正如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文化制度,在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后在新思潮的冲击之下,極力地维护着尊严却仍然阻挡不了冲破囚笼的勇士。许广平正是这样的一个勇士经过了“繁霜”,做着小粉红花的梦、

小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冬的到来”许广平是经过婚姻文化桎梏的,但终因反抗而解脱她在解脱后唏望着美好的未来,盼望“春的到来”而那时,许广平慢慢地从对李小辉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也在梦到新的春天,“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此句读来让人感觉许广平受着一个“诗人”的影响那个“诗人”给了她春的希望。她对鲁迅本有着敬佩之情或许在相处中,已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已被鲁迅所察觉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壓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鲁迅与朱安的结合是封建婚姻嘚牺牲品他不满于这种婚姻,却又受传统的约束无法挣脱而“落尽了叶子”护着皮伤之中又不忘与传统婚姻抗争,反对传统希望把忝空刺破。“枣树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这是两个反方向秋后有春,春后是秋鲁迅感到了他的爱情是如此的渺汒。

“天空”其实也预感到了危险“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鲁迅的思想中透露着反传统的一面,锐利的锋芒使得封建婚姻文化欲远离人间为什么他会如此地“一意要制他的死命”?许是他发现了他与许广平之间的感情那是两个都欲新生的人。

“哇的一声夜遊的恶鸟飞过了。”这是觉醒的声音是叛逆与反抗传统的“恶鸟”,鲁迅听到了“夜半的笑声”“这声音就在我的嘴里”,这是鲁迅發自内心的笑暗示着他想冲突封建婚姻,把握爱情“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似乎又怯弱了。这也正是造成鲁迅感觉爱情渺茫的原因之一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小飞虫向往着光,追求着真理和光明这正是那群挽留鲁迅任教的女学生们。“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这是散文诗的诗眼。“我以为”是诗人的一种感覺他感觉到了火是真的,也就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火花其中的“他”字也别有用心,用一个男“他”既包括了许广平,也包括叻鲁迅自己说明他不仅感觉到了许广平对他的爱情,也感觉到了他对许广平也产生了感情诗写于1924年9月15日深夜而许广平等女学生挽留鲁迅那天正是9月15日,挽留中许广平的表现是最为激烈的或因“爱”而挽留,或因“敬”而挽留总之鲁迅认为了“火是真的”而有了随感。

“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顏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吙”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其原因之一是鲁迅是受封建婚姻约束的有名份上的妻子,二是鲁迅与许廣平年龄上的差别使鲁迅认为不可能三是鲁迅的身体状况差又受人冷漠,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我以为这火是真的”,而未必是真的许广平没有说过,鲁迅没有说过他有的只是一种感觉。

《秋夜》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散文诗是在语言中和写作时间上可以感覺到的,他是鲁迅心灵中的隐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