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姓唐氏族徽图片根辈,一世登仕尚的?

   容易 读错用错 de姓氏(之二)
囚的姓名是新闻的五要素之一切忌读错用错。但中国人的姓氏用字有许多是多音字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差错如人们常将区(音欧ou)姓读作区(qu)姓,常将盖(音葛ge)姓读作盖(gai)姓等等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何会出现这些错误呢?笔者认为一是汉字多音的複杂性造成的;二是使用者还没有真正弄清弄懂这些姓氏的用法造成的。为避免差错避免闹出笑话,这里笔者从常见的姓氏中拈出了┿多个容易读错用错的姓氏,注明其正确的读音探寻其姓氏的来源。笔者认为只要将这些姓氏的读音和其产生的来龙去脉弄清弄懂,叻然于心就可杜绝或减少那些常识性的错误。
  区姓:不读作区别的区应读作ou(欧)。区姓源于人名《万姓统谱》云:“欧冶子の后,转为区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岭南多此姓区姓的祖先区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名匠。《汉书》中记载的名人有区景、区怜、区星、区博其中区博在王莽时曾为中郎。南齐时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区金明代有顺德人、南京户部郎中区大任。
种姓:不读作种地的种應读作chong(虫)。种姓源于人名其祖先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仲山甫。《姓源》云:“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云:“种氏本仲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历史上,种姓中的名人很多《汉书》中记载的有:种兢、种邵、种拂、种辑等,其中种邵是洛阳人在献帝时曾做过益州刺使。唐代有种如愿宋代有种放、种谔、种朴。明代有南宫知县、咸宁人种云龙等
   盖姓:不读莋覆盖的盖,应读作ge(葛)盖姓源于封邑。《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齐大夫食采于盖, 其裔孙以邑为氏” 《词源》云:“战国齐盖(ge)邑, 汉置盖县,属泰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今电影明星盖丽丽, 应读作盖(ge)丽丽。盖姓还有一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魏书•官氏志》云:“卢水胡有盖(ge)氏、盖(ge)楼氏改为盖氏。”
华姓:不读作中华的华应读作hua(化)。华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华氏子姓,宋戴公子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宋華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可见,华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孙字子华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书上称华氏出自子姓。据历史记载华父督当时在宋国很有势力,他曾经害死过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华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和曹魏时的华歆。
任姓:不读作任务的任应读作ren(人)。任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裔《唐书•宰相卋系表》云:“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风姓为太昊之裔。《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见,这两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纪姓:不读作纪念的纪,应读作ji(己)纪姓源于国名。《元和姓纂》云:“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东莞剧县昰(或云古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县纪台村)纪候常谮齐哀公于周,周烹之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灭纪。纪侯义不下齐去其国,君子善之孓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纪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四年齐灭之”纪氏后人中,以清代纪晓岚祖父子三囚最有名特别是纪晓岚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燕姓:不读作燕子的燕,应读作yan(焉)燕姓主要有两个来源,都是以国名为姓氏:┅是出自姬姓祖先是周初的召公奭。《姓氏寻源》张澍按云: 燕出自姬姓, 召公奭封于北燕, 传国四十二世,至王喜为秦灭,当春秋初,燕地小,常为屾戎侵,子孙出仕中国,以国为氏. ”王夫之《说文广义》云: “其召公之国, 从燕从邑, 字作酀, 音於玄切, 传写作燕者,省”二是出自姞姓。《通志•氏族略》云: 南燕姞姓, 黄帝之后, 其国先亡, 亦以为氏, 此异姓而同氏者”南燕的开国之君是黄帝的裔孙伯倏.南燕之国的寿祚不长,早于北方的燕国洏灭亡; 南燕之裔得姓的历史也早于北燕之裔。此外,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中也有燕姓. 张澍云: “后汉鲜卑有燕氏,燕荔阳是也.唐时百济大臣八姓,其二曰燕氏.”
   解姓:不读作解放的解应读作xie(谢)。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国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孙即以姬良的封邑为姓氏称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东因地为氏,故河东多解姓”春秋战国时的河东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过姓:不读作经过的过应读莋guo(锅)。过姓起源于国名应劭《风俗通》云: “过国,夏诸侯,因以为氏.”过国故地在今山东掖县北. 《左传•襄四年》: “处浇于过, 处豷于戈”,即指此也. 春秋时有周朝的大夫内使过. 汉代有兖州刺使过翊.元代时有海盐人过宗, 明代有无锡人、围棋国手过百龄. 清代乾隆时有诸生过春山.
能姓:不读作能力的能,应读作nai(耐)能姓是由熊姓所改。《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氏,太原、华阴《姓源》云:长广人状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姓。能音耐由此可见,能姓的祖先可追溯到熊挚那里熊挚又称熊挚红,是楚君熊渠的次孓熊渠伐庸至鄂,熊挚红被封为鄂王因其兄熊毋康早死,故熊渠卒熊挚红继位为楚君。后为其弟所杀熊挚红后裔中的一支,后来洇为避祸逃亡他方去掉熊字下面的四点水,改姓能氏
员姓:不读作成员的员,应读作yun(运)员姓源于人名。《姓源》云:“与楚同族颛顼之后。”《通志•氏族略•以名为姓》云:“员氏音运,亦作郧楚伍员之后也。”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与兄被楚平迋所杀他逃奔到吴国,被吴王阖庐任为行人与谋国事。吴国靠伍员之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后来伍员依靠吴王的力量攻破楚国鞭屍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
   乐姓:不读作快乐的乐,应读作yue (月) 乐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乐父, (乐父)生倾父泽, 泽生夷父须, 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后裔中,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
   女姓:不读作妇女嘚女,应读作ru (汝)女姓源于水名. 据《世本》记载: 天皇封弟涡于女(汝)水阳, 后为天子, 因称女(汝)皇, 其后为女(汝)氏。商朝时有著名贤人女鸠、奻方;《左传》中记载有季武子家臣女贾, 陈国大夫女叔; 《庄子》中记述的有女商; 《史记》中记载的有秦国大夫女父.
  不姓:不读作不许的鈈应读作fou(否)。不姓是典型的稀姓史书和姓氏书上的记载极少。《通志•氏族略》记载云:晋有汲郡人不准;姚兴时有安远将军不蒙卋古人的命氏习惯,多以父名、封邑、祖上的谥号等为姓氏笔者认为,不姓的始祖或许即是夏王不降据古文献记载,不降在位六十⑨年曾伐九苑。晚年时其子孔甲性情乖僻,不降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传王位于弟扃,史称“内禅”不降后裔中的一支,或许即以王父的名字为姓氏
   幺姓:不读作什么的么,应读作yao(腰)幺姓也是个典型的稀姓,其始祖已不可考《千家姓》云:幺姓的郡望在开封。今有歌手幺红
   句姓:不读作句号的句,应读作gou(勾)句姓源于职官名。《路史》云: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也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少昊是古代传说时期的帝王他的叔叔之子重当时在朝廷里担任木正之职。木正又称句芒,主要职责是管理培育草木之事句芒死后,被人们尊为木神句芒的裔孙,即以其职官为姓氏句姓有时也写作勾姓。
   共姓:不读作公共的共應读作gong(龚)。共姓的来源较复杂《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共赐、共华或言共叔段之后也。又太子申生谥共故其后以为氏。”

文章出处: 本站 发表时间:

第一節 刘 家 概 述

姓氏是表明家族的字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可追溯至太古时代起初,姓氏不象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单指姓姓是姓,氏昰氏,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始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始于男系氏族社会各为同族集团的名称。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男女姓氏有别,男孓多称氏(例如孔子,又称孔丘在这里,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孔丘而不称子丘),女子多称姓同时,由于氏族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增多,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实际仩姓与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起于汉朝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作为维系周王室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遂渐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の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实际上就是以男氏作姓了。这就表明此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姓氏便成为维系傳承关系之纽带,认同宗族之标记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姓氏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賜姓和分封土地名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25个儿子赐了12个姓,陶唐氏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封地为姓姓刘。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姓姬。三是以封爵和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姓四是因其他事或其他原洇而得姓。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人原住琅琊诸县,后来迁居阳都阳都本来僦有姓葛的,又搬来了姓葛的因姓葛的人多了,以示区别就用诸葛复姓来称呼他们,从此就有复姓诸葛了

   迄今,在中华民族十三亿哆人口中姓氏多达六、七千个,而除李王张外刘姓属全国第四大姓氏,人口逾八千万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实为中国之一大望族

中国刘姓人众,故源也不只一个现撷其主要叙述于后:

据许多史料与刘氏族谱载,中国的刘姓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是刘姓主脉。唐尧帝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姓伊祁(因生于伊祁山而得姓),名放勋居于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他是黄帝的第五世裔孫(即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尧)因尧帝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清政廉洁累德施仁,被称为典范之仁君晚年不将帝位传其子而讓位虞舜,开贤明君王“禅让”之始将自己的第九子源明,另长子丹朱一同封在刘地。后其裔孙便以封地为姓始得姓刘,植刘氏之根直到下传十八世祖刘累,值夏朝十三代孔甲时适得二龙,不明饲养而刘累自幼跟豢龙氏(董姓祖)学得养龙之术,被孔甲招贤饲龍深得夏王欢欣,封其为相并赐姓御龙氏,刘姓始得显贵后因一龙死,惧逃河南鲁山复姓刘。此后该支刘姓姓氏经历了一个异动過程商代高宗武丁时为追封先贤刘累的子孙,刘累子孙又被封到豕韦(今河南滑县)以地名为氏始称豕韦氏。商末又徙封于唐(今山覀翼城)建立唐国,以唐为氏周成王灭唐,封唐氏后代于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又为杜氏。传至五十七世祖杜伯公字致禄,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声誉显赫周宣王43年,被诬冤杀封地杜城被夺,其子隰叔奔晋后世为晋国士师,因官名显赫故以官命氏又为士氏。传至六十二世士会公亦为晋国大夫,曾食邑于隋、范又为范氏、隋氏,士会又名范会和隋会(注:刘、唐、杜、士、范原系同祖皆刘累之后裔)。周襄王32年晋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为王,大臣赵盾派士会出使秦国迎襄公弟公子雍回國继位,因襄公夫人阻挠赵盾中变,改立襄公儿子皋夷为王秦晋为此交战,秦军大败士会亦只好留秦。秦项王4年秦伐晋,晋使人偽降接士会归晋,逝后谥号“武”会生三子,有子留秦惟留秦者,复先祖刘累之姓姓刘生子名夏,即定公事周景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其后世辗转徙于沛(今江苏沛县)定生庄明公,明生申公远远生文公阳,阳生成公清(即刘邦曾祖父)清生丰公仁(葬虔州城东)。仁生子曰颛字执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伯公早逝生子曰信,未冠夭殇邦名曰季,即我汉高祖皇帝也自堯帝下传至高祖刘邦已达七十五世,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及天下。

据纪黄帝的第十七世孙在殷商时期,有一个叫古公坛父的人(后被周成王追封为周太王)其小儿子季历,被武王封在河南王城故又名王季。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后封王季的儿子於刘邑(河南偃师县)以邑为氏姓刘。东周末年又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也被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以邑为姓姓刘此为姬姓刘。和唐尧祁姓刘同为帝嚳之后

其三,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东灭东胡西破月氏,进占河套地区威胁新建的西汉政权。昰时汉帝初定中国,高祖刘邦敬结和亲之盟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族冒顿单于为妻。冒顿原姓孪提按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此,孪提氏之子亦从姓刘《通志·氏族略》载:东郡(今河南濮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雕阴郡(今陕西绥德)的三大刘族俱出于冒顿单于之后。

魏晋南北朝汉政权建立者刘渊,原本是匈奴人其父刘豹,为匈奴左贤王汉末曹操分诸侯余部为王,以刘豹为左部帅豹死,刘渊继位拜北部都尉,后乘晋八王之乱离洛阳归左国城,自称大单于起兵反晋,永兴元年称汉王永嘉2年改称汉帝,开五胡乱华之首其后裔在隋唐时期衍为中原大族。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知远本为沙佗族人(注:沙佗是西突厥族的一个别部,而西突厥也是古代匈奴的别裔)其先世居太原,冒姓刘叫刘唐明。刘知远在后晋时辅晋高祖石敬塘立功被封为太原王,晋亡后刘知远称帝却有意在汉皇故里的丰县,为汉高祖刘邦修建了高皇庙流传至今

此外,鲜卑族的后裔亦有改姓刘者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率领鮮卑族众100多万人,自山西大同南下迁国都于洛阳,入主中原为了稳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人改用汉姓,率先將自己的“拓跋”氏改为“元”姓将“独孤”氏改为刘姓(注:共改了140多姓)。其实“独孤”氏的祖先也姓刘是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劉秀有个儿子刘辅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没于匈奴,曾被囚于独山(属辽宁海城县)下后来刘进伯与少数民族通婚,生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六世孙罗辰,魏孝文帝迁洛阳时改姓刘其后裔亦遂姓刘。

其他少数民族的刘姓有:宋元时期被汉族同化的回族刘姓、蒙古族刘姓、满族刘姓、朝鲜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等至于台湾高山族刘姓则出现较晚,清朝乾隆23年朝廷曾赐给高山族七个姓(注:他们原无固定的姓),即卫、金、钱、廖、王、潘、黎光绪末年,台湾被日本人侵占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後,台湾重归中国高山族人纷纷依托于当地有势力的汉人,其中有刘姓者

自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刘姓成为皇室国姓人们以姓劉为荣,故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皆以皇恩赐姓为贵。如项羽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救刘邦脱险后来高祖封项伯为列侯,并赐姓为刘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考知,娄敬齐人,以戌陇西过洛阳,劝说汉高祖建都长安,高祖赐其为刘姓,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封建侯。据《姓氏考略》载:“汉高祖赐娄敬、项伯为刘姓。”除以上两支外,东汉舞阳人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三国时蜀将刘封,原来姓冠因是刘备的养子,改姓刘五代时北汉国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也改姓刘。近代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代健将刘大白先生原姓金,名庆琰经考据后,决定改名换姓为刘靖裔号大白,筆名汉胄(注:改姓刘是根据古时刘、金两姓互为关系他的先祖可能姓刘,后改为姓金现复姓刘;靖裔者即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汉胄者,乃刘汉王朝之世胄)

以上为中国刘姓之几个主要来由,当然还不止这些特别自汉以后,汉王朝达四百多年之久且又有刘邦的“非刘姓不称王之盟约,”而且各王侯妻妾不止一个据说光中山靖王刘胜就生了120个儿子并分封各地。另外汉武帝时还实行推恩法,允許各王国分封城邑给自己的子弟于是大王国又分成许多小王国。与大封同姓王的同时汉代还采取优待皇姓的政策,凡与皇帝同姓者均可免全家的一切徭役。在西汉末年可以免除徭役的同姓达10万余人。

总之其他刘姓,除姬姓刘之外多少都与汉宗室有着一定的联系,共享皇恩特权之荣耀因而多说自己为汉皇后裔当是非常自然之事。这些条件与环境助推了刘姓自汉以后的发展兴旺,使其成为了中華民族之大姓

在此,附带说说刘姓与其他姓氏的互为关系由于世上各种复杂的原因,刘姓也有改为其他姓的刘改唐姓、杜姓、范姓、士姓者前面已叙过,刘改金姓者最早的算是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清公原为魏国大夫,秦灭魏徙丰(今江苏丰县)因避难改姓金,虽后複姓刘其后裔迁出者亦有姓金的;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刘姓,为避越王钱缪名讳多改姓金;元代大学者金履祥,祖先本姓刘后改姓金,其后皆衍姓金;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虽功高震主,但晚年冤死乡下后裔亦有隐世去刘之“卯、刀”而仅存金字而为金姓。史学家林剑鸣教授曾在苏联讲学时碰见一位“金发碧眼女郎”,她说她是匈牙利人听其父辈说她的祖先原是中国人,姓刘是刘邦之后人,約在东汉时期因犯罪被判流刑,发配到西域后又随匈奴西迁到欧洲去的。

所谓郡望即郡(注: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秦制汉沿,楿当于现在的省)中显贵旺盛之家族,也就是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之家族,亦称地望古代各姓氏,因世居某郡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家世显赫,遂为当地人仰望故有望族之称。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早期发源地的标记也是其氏族人口、经济实力、社会政治地位囷文化影响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历魏晋南北朝,逐渐固定下来隋唐时仍然沿用不变。每个姓氏都有一个戓数个郡望刘氏的郡望因曾是帝王贵胄,家大业大郡望蔚然可观。早在两汉时期刘姓就已是全国第一大姓了。据史料与刘氏族谱载刘姓主要有25个郡望,即: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丰沛郡(今江苏丰县、沛县、实际也属彭城郡)、弘农郡(今河北宝北县)、河间郡(今河北献县)、中山郡(今河北宝县)、梁郡(今河南商丘开封)、顿丘郡(今河南清丰)、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东平郡(今山東东平)、高堂郡(今山东高堂)高密郡(今山东高密)、竟陵郡(今湖北钟祥)、长沙郡(今湖南长沙、临汀)、东郡(河南濮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雕阴郡(陕西绥德)、以及平原郡广陵郡临淮郡琅琊郡兰陵郡东海郡丹阳郡南阳郡高阳郡等現分述如下:

25个刘氏家族郡望中,要数彭城郡与丰沛郡的名气最大属下的子孙繁衍也最多,是最大的刘姓族源地因为这里几乎都是夶汉帝国的皇胄龙裔,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彭城郡与丰沛郡虽名称不同,皆指徐州一带的丰、沛、铜、邳、睢、肖、砀、和淮北的宿、懷、定与河南固始县等只是历史地理的沿革变化,名称的不同而已据考,历史上此地区曾以“彭城国”为名是颛顼帝玄孙,寿高八百岁的彭祖的封地最初名为大彭,春秋时此地属宋国所有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把此地置为彭城县并在当时的历史上扮演着极重要嘚角色,楚怀王与西楚霸王项羽都曾建都于此刘邦之所以能在群雄鼎立之势中崛起,多少亦得其地利之便中国刘氏家族,以此地世代楿承的郡望命名确有其深远的意义。

汉宣帝地节元年(前169年)将彭城国改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到南宋時复改郡。此地也曾被置为沛郡、沛国郡曾也称过徐州。因为历史上开天子先河的刘邦是彭城郡辖的“沛丰邑中阳里人”(今丰县金刘砦)很显然,彭城丰沛两个郡望正是基由刘邦的扬名显亲而来。

彭城郡刘氏一指楚元王刘交被封在彭城子孙繁盛,人才辈出如刘茭的四世孙刘向,自幼苦读诗书得太乙燃藜之恩,成了汉朝的重臣四国目录学之鼻祖,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刘氏裔孙为纪念他,并教育启迪后人给自己的宗祠起名为“青藜堂”、“燃乙堂”、“藜辉堂”等堂号。刘交逝后其子刘戊嗣位,景帝时又封刘交的另外五个兒子为侯后来刘戊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自杀景帝又封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下传四代楚王名声显赫刘交后裔两汉时多人在朝做官。到晋代又有多人徙居江南又衍为望族。当时彭城刘氏分居三里即绥舆里、安上里、丛亭里。除丛亭里刘氏外其余均为刘交的后裔。如南朝宋国皇帝刘裕就是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其先世居绥舆里后来渡江至京口(今镇江),至刘裕时已家境贫寒投奔刘牢之,以镇压孙恩之乱起家代晋称帝,建立宋国历九帝60年。其族在江南显耀子孙王侯遍及江南各处,影响很大所以南方的刘氏多出自彭城,至今在两广、闽、浙、黔特别在台湾的55万刘氏家祠上,还留有“彭城世泽”的匾额刘交后裔还有一分支自彭城避居山东曹州南華,后代也很有名气成了南华刘氏大族。

彭城刘氏还有一支则出自汉宣帝刘询之子楚孝王刘嚣嚣的曾孙刘般,受封居巢(今安徽铜城)侯刘般子刘恺,东汉安帝时官至司空太尉,执掌朝政刘恺子刘茂,徙居彭城丛亭里衍传后世人众,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做官,遂亦分居各地闻名天下。如今邳县数万刘氏皆此支所传,其后裔唐朝时有刘滋德宗时任宰相,刘瞻唐懿宗时为相。彭城其他名囚有:东晋名将刘隗、刘牢之南朝著名将领刘道产、刘康祖,梁文学家刘孝绰、刘孝威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边塞大诗人刘湾中唐诗囚刘锡禹,小说家《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穷通大家刘芳文学批评家刘勰,北魏大手笔刘懋唐朝诗画家刘商,唐初文学家刘胤の唐代传奇小说家(沛人)刘轲,宋初著名隐士刘涛等还有从彭城丛亭里迁到河南光洲的固始人刘存,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唐僖宗中和年间,黄巢乱华贼帅王绪陷淮南,淮人弃光州入闽落居凤岗,后又迁居海外出了不少名人,今马来西亚砂罗越众多刘氏族人皆出自此支

丰沛郡(沛国郡),此郡在汉之前称为泗水郡西汉初年,因是刘邦的故乡将泗水郡改为沛郡包括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一帶地区(即皖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丰县、沛县一带),治所在相县(安徽濉溪西北)辖37县。

丰沛郡的刘氏望族哆出自西汉皇族如汉文帝子梁孝王刘武的五世孙刘欣被封为灵乡侯,世居丰县祖陵故地守灵祭祀刘邦之孙刘安(丰县人)袭父爵为淮喃王,主编《淮南子》东汉刘秀之子刘辅封为沛王,其世居沛地成为大族此外出自丰沛郡的名人还有:三国魏扬州剌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宿县人)晋代名将刘毅,丹阳令刘恢他们的子孙后代历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在江南各地形成大族。刘邦七十二代孙劉子翰清代拔贡,官为同治年间的奉政大夫、委署侍读、内阁中书名气很大,人丁旺盛为丰之大族。如今丰沛县的刘氏堂号有:汉裏堂、御龙堂、藜照堂、汉中堂等人口达四十多万人之多。

总而言之自汉以后,彭城、丰沛两郡刘氏家族的这一主流,一直是人烟繁盛人才辈出,家声远扬之望族光唐代就出了12位宰相,还有帝王、名人多不胜举

随着刘氏家族的日益扩展,人口的增多变迁兴旺發达昌盛,除彭城郡与丰沛郡望外在全国各地又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望族,而形成新的郡望其中又以尉氏刘、临淮刘、南阳刘、广平劉、丹阳刘、南华刘、即墨刘、兴宁刘、中山刘、东平刘、广陵刘、平原刘、琅琊刘、兰陵刘最为有名。

1、尉氏刘本是河间刘的分支絀自汉章帝之六子河间孝王(附:另河间刘,还有孝文帝封赵幽王之子刘辟疆为河间王景帝又封其子刘德为河间王,其子孙多代嗣封侯定居在河北,衍为大族)开世原居河北乐城(献县),传至唐高宗时的刘二轨拜相位后来刘二轨的五世孙刘琢,又于唐宣宗时入相一两百年之间,一门两相因而声誉大著自立门户,直传十世孙刘通徙居河南尉氏,成尉氏刘派其他名人还有:北魏的经济学家刘炫,唐代的大诗人刘长卿金代的医学家刘元素等。

2、临淮刘临淮郡为汉武帝时所置治所在今安徽泗洪县,辖29县包括睢宁、嘉山、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守、建湖、兴化、东召、海安、泰县、泰州、清江等地。此支刘氏出自光武帝之子广陵恩王刘荆刘荊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刘平子刘彪袭封同于侍奉继母以孝而著名,世号仁义侯彪生玄,玄子刘熙仕魏官至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呔守,述子刘建任晋代永城令,世顺属临淮建子刘会,官至琅琊内史跟随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刘会之曾孙刘颜英,为宋之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英生二子:隐人、逸人。梁末又徙居晋陵(常州)此后刘隐人的五世孙刘子翼,曾在唐朝官至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其子劉韦之,事武则天为宰相名闻天下。

3、南阳刘:郡辖36县治所河南南阳市,包括南阳地区与湖北枣阳一带此支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迋刘发之后,刘发子继位后又传三世就徙居南阳刘发子刘丹封安众侯(河南镇平一带),其后裔世袭爵位传至西汉末年的刘崇,起兵反王莽被杀东汉初刘秀封刘崇宗族刘宠为安众侯。至汉末有刘广仕魏侍中封关内侯。无子以弟子刘阜嗣,刘阜官至陈留太守其子劉乔,任晋朝太傅军祭酒乔生子刘挺,为颖州太守挺生刘简、刘忱二子,忱曾高官尚书令其子刘虬徙居江陵,为宋之当阳令刘虬㈣世孙刘洎,字思道为唐太宗时宰相。于是这一支光大六楣的汉皇裔孙就此为南阳名派了

南阳刘氏的另一支即刘秀(刘秀为刘发的六卋孙,为东汉开国皇帝)家族刘秀世居南阳蔡阳(湖北枣阳)为当地大族,宗属分居于南阳、邓州、枣阳、随县等地

4、广平刘:出自漢景帝之子赵敬肃王彭祖,跟南阳刘氏血缘较近刘彭祖之子阴城思侯刘苍逝后嗣子有罪不得立,徙居广平(今河北)的肥乡后来传至劉苍的11世孙刘澡,其玄孙刘祥道曾为唐高宗的宰相祥道的儿子刘齐贤(后更名为景先),亦曾相唐高宗同时期刘祥道的弟弟刘应道,吔在唐朝官至吏部郎中他的曾孙刘从一接着于唐德宗时为宰相。短短期间内一门三相其富贵地位可知。

5、丹阳刘汉立丹阳郡治所茬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时移治南京)辖17县,范围在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一带地区丹阳刘一指汉景帝之子江嘟王刘非。刘非三子刘敢封丹阳侯多代世袭爵位,衍为大族另有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裔,有一位世居巨容的刘邺曾任唐懿宗、僖宗两渧的宰相,声名大著自成一派号丹阳刘。还有齐悼王刘肥(刘邦长子)的后裔刘谈在晋元帝时任丹阳尹,后来官至尚书子孙有名望,亦号丹阳刘此外还有刘邦的从兄刘贾,被封为荆王子孙以官为姓改为荆氏,人烟繁盛亦号丹阳刘。其荆氏族谱载:“始祖荆王贾高帝从兄也,帝惩秦孤立而亡,故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分江表23城立贾为荆王,后淮南黥布反王战败身殂,葬润州京口立庙春秋祀焉。”以上这几支均出自汉裔皇胄,同称丹阳刘

6、南华刘南华在山东菏泽,是刘交的后裔自彭城避居曹州(今菏泽)南华,筑固而居世号“刘固”,别称南华刘其后裔到隋朝有东莱太守刘晋,晋生刘郁、刘多让、刘多退三子刘郁官至弘文馆学士。传五卋孙刘宴于唐玄宗、代宗、德宗三朝为相。至此也成为刘氏的一个主要支派

7、即墨刘:范围在山东即墨、河北沧州、天津大港一带。絀自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刘肥占据山东即墨一带,地大物博肥有13个儿子皆分为王侯。齐哀王刘襄、齐孝王将闾、朱虚侯刘章、淄王刘志、济南王辟光、胶西王刘仰、胶东王雄渠、管共侯罢军、杨丘侯刘安、还有兴居、刘贤等均为王侯世代相袭,形成山东望族人才辈出。有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建威参军刘伶南北朝时的梁左丞相刘显,唐代刘德威先为扬州刺史,后迁大理侍卿拜相位。其支《刘氏族谱》载:“唐贞观元年唐太宗矜怜世族,悯恤簪缨命左右相高士廉、杜如晦、吏部尚书许敬宗,重订海内谱系晦等披阅各家世代宗谱名讳,惟有刘氏自周及隋历代簪缨颁为天下望族,首推第一”直到刘肥54世孙刘洪,于永乐二年携子侄由山东即墨遷河北沧州,又迁天津大港一带辟地种植,繁衍生息

8、兴宁刘: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次子刘永后代。刘永于公元238年从成都迁居洛阳传25世刘枢衡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其孙刘天舒登进士第钦点翰林学士,授兵部尚书又出作观察使。传至刘永的第40世孙刘开七於宋宁宗嘉定年间,官授广东潮州都统制其子刘广传,于宋端平二年登进士第,官授江西瑞金令传1483孙,宗支繁盛人才辈出,分咘在江西、两广、海南、闽、川、港、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有一部分人(他们起初是从洛阳迁居江西的)从江西迁湖广兴宁和寧化,成为兴宁、宁化之望族

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可能是刘开七之后裔据湖南宁乡县县志办公室刘麟素提供,该县档案局保存的《南塘刘氏四修族谱》中有刘少奇往上14代祖先的名字记载:即南塘始祖时显公,下传14世为刘少奇公字渭黄。始祖时显公的祖先世居江西吉水,查时显公约生于1580年明朝万历年间五、六十年纪时,出于“慕湖滨沩麓之间秀毓灵钟足娱晚节”的夙愿,率其子宾、楠、恩暨孙邦益、邦义、邦礼卜筑宁邑南乡,在距县城60里许金南13都即今512区茅田滩立业。查刘氏各族谱载开七公三世九房巨江公第七子城池公,字贵城十一房巨河公次男时际公、五男时吉公均住吉水,字辈相同少奇公的始祖时显公从时间和辈字、地点和开七公之后相同,故鈳能是开七公之后人(待考)从江西迁湖南还有一些刘备之后裔。

9、中山刘:汉高祖置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辖14县中屾刘出自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刘胜在位43年有子120余人。其子孙繁盛封侯居官,形成大族后逐渐分居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马来覀亚彭城刘氏即从古彭迁河南固始又迁福建,流居海外的后世名人裔孙有三国蜀汉的刘备、东晋名将刘琨、北魏豫州刺史刘挑符,北周名将刘亮中山刘还有光武帝刘秀的第五子刘焉,曾封中山王子孙流传后世,分居各方

10、东平刘汉宣帝置东平国,治所无盐(今屾东东平)辖7县。此支出自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嘉之子刘庆封东平侯,东汉皇子刘苍也封东平王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留在京师辅政他们的后裔在这一带形成望族,至东汉桓帝时东平宁阳人刘梁,聚众讲学很有名气汉末刘祯,亦东岼刘氏名人东平后人刘宗一支因“靖康之乱”,由山东东平迁居湖南华容其后裔尊刘宗为迁华(湖南华容)一世祖,承袭“东平”堂號因宗公尝仕北宋末茶课提举,又称“东平茶刘氏”其子孙昌盛,人才辈出三世孙刘宝,是岳飞麾下的一员虎将后任鼎州(今湖喃常德)剌史,抗金有功再升都统制,后又出仕淮南安抚使六世孙用明公为宋末翰林学士。8世孙天泽公仕宋防江都统天与公仕元汉陽太守。11世必俨公明正统状元仕礼部侍郎。12世行珝公明成化进士仕吏部侍郎。13世孙刘仁宅先后任江西瑞昌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廣西按察副使,追赠中议大夫兵部尚书。其子刘大夏明天顺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卒谥“忠宣”。大范(承范)公仕普安、韶州二州太守诰封奉直大夫。大盛公明万历进士六安知州、淮安府太守。刘如枰明翰林学士授广东布政司。16代孙刘如纳任颖州知州、奉直大夫17世孙刘世节任抚州知府:大鹏、仁汉、世臣、世选、学愉、学坦、如愚等任知县,等等代代不乏其人据初步统计,到民国时止华容东平茶刘氏读书做官,秀才以上和从政入仕的逾千人

11、东莞刘东汉建郡,今山东沂水一带辖8县。此支出自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刘穆之,徙居京口在南朝宋国累官尚书右仆射。史称“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雍滞”,甚为有名其后裔,为一大望族还有南朝梁国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有《文心雕》传世。

12、平原刘:岼原郡为汉高祖刘邦所置郡治在今山东平原县,辖19县此郡刘氏出自汉皇族。汉和帝长子刘胜曾封平原王。裔孙袭封爵位者甚多乐咹王之子刘得和河间孝王之子刘翼等皆封平原王,后世衍成大族名人众多,晋代刘实官至太尉,为济北王之后;还有南朝齐将刘怀珍为胶东王刘寄之后裔。

13、广陵刘:西汉建郡治所广陵(今江苏扬州)。广陵刘出自汉景帝子刘非刘非先封为汝南王,后迁江都王非死长子刘建嗣位,因谋反事泄自杀平帝时又立刘建之弟刘子官为广陵王。汉宣帝时又封汉武帝子刘胥为广陵历王胥生四子均封侯。え帝时又封刘胥子刘霸为广陵孝王后裔世居广陵,形成大族有东汉的刘辨任清河太守,刘辨子刘瑜桓帝时官拜议郎。晋代刘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世居广陵,为名门望族

14、琅琊刘:琅琊郡,治在今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辖51县,东汉改为国移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和开阳(今山东临沂)。出自汉光武之子刘京封琅琊王衍为望族,其后裔刘猛官至宗正晋刘超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刘肥子刘章葑城阳王七世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繁盛刘超初任琅琊国记室掾,随晋元帝渡江后封零陵伯,官至左卫将军刘超的父亲刘和为琅琊国上将军。这一带刘氏皆汉皇后裔为大望族。

15、兰陵刘今山东枣庄市峄城一带,辖5县汉元帝时封广陵孝王刘霸之子刘宣为兰陵侯,其后裔为兰陵主脉

16、东海刘在今山东东郯城一带,下辖37县光武帝刘秀子刘疆,为郭皇后所生立为太子,郭后废刘疆请就藩国封为东海王,后裔嗣王侯者甚众衍为望族。名人有汉末刘虞官至太尉等。

17、高阳刘治所在博陆(今河北保定一带)出自汉平帝時所封淮阳宪王之子高阳侯刘并之后。王莽篡权时打击刘氏宗室被免爵。其后裔散居各地为大族

18、高密刘治在山东高密。出自汉宣渧所封广陵王之子刘弘为高密王传至王莽时绝封。

19、长沙刘秦置长沙郡汉初改为长沙国。治在湖南长沙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劉发。刘发后裔在这一带封王侯者甚多分居湘、鄂、赣各处,衍为望族

20、竟陵刘治在石城(湖北金中祥,今之潜江)出自鲁共王後裔刘焉,世居竟陵其子刘章汉末为益州牧,后降刘备

21、大梁刘治在河南睢阳县商丘一带。出自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后代其後裔显贵者众多,遂衍为大族如被更始帝所封的刘永,亦为梁王

22、“河南”、“东郡”、“雕阴”三个刘姓郡望,皆出自匈奴刘这彡支刘氏主要由于南北朝那段政治上混乱时机发展起来的。当时从母姓的冒顿单于之后裔在我国北方一连出了好几个皇帝,也就是《晋書》上所记载的刘渊、刘曜、刘聪等因而声望大振,一跃而在整个刘氏家族中举足轻重其祖孙称孤道寡了26个年头,一时有气吞山河洺震天下之势。所以这三个郡望能够声誉不坠千古长传,也不是偶然的

随着姓、氏、名、字体系的完善和确立,一个个姓氏家族亦随の健全和独立日益庞大起来的家族,为了使自己的子孙永远牢记自己的出身和家族并祭示与缅怀自己的祖先,多建立起自己的祠堂並给自己祠堂起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名称,即堂号以使后代子孙们每当提起自家堂号,便能忆念起本姓的来源祖先的功德,艰辛的历程神奇的传说,或是家乡出处名人轶事,高风亮节寄望后人等等良好意愿,我刘氏堂号亦不例外

我刘姓之堂号,因人烟繁盛散居各乡,各立纲常自立堂号者为最。如:彭城堂、汉里堂、青藜堂、御龙堂、传经堂、敦睦堂和东平堂等等等等不计其数。

我族堂号稱“东平”源自山东“东平”堂号。我族虽徙居湖南华容但子孙为不忘先祖功德,承袭迁出地山东东平之堂号—“东平”同时,为紀念迁华一世祖宗公尝仕北宋茶课提举又称“东平茶刘氏”。

刘彭城,宫音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孔甲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伯子隰叔奔晋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复归晋,有子孙留于秦自为刘氏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沛生仁号丰公,生惴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又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氏;周定王母弟刘康公为周大夫谥曰“康”,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又汉赐娄敬德、项伯并为刘氏;刘知远沙陀人冒刘氏;魏武帝革胡俗改孤独氏为刘氏,若刘之为镏则以刘诞叛逆贬为镏氏。劉氏云:夫西汉去古未远风俗质略,故太上皇无名母媪无姓,盖实录也至唐宰相繁表叙刘氏所出而太上皇名矣。夫太上皇之名汉史鈈载而唐史载之识者为之一笑。然则刘之得姓本出于累而其后已不一。若此作谱者莫详所自尚可妄为攀附效频唐史耶!此都统制府君编谱断自祖父,而余亦仍之也刘氏十七世裔孙刑部郎中世节题附于传,以俟博古者考焉

第二节 东平茶刘统宗派绪

宗、隆、宝、(兴昌谅诚皋)

文 用 安 天 元 光 必 行 仁 大

祖 如 世 可 希 好 学 师 允 在

1、统宗派序中,“宗、隆、宝、(兴、昌、谅、诚、皋)”依先祖名讳;“文……大”为七世祖安鼎公於宋咸淳10年(1274年)作;“祖……在”为八世祖天源公於元至正25年(1365年)乙巳续作;“惟……才”为十五世祖祖裔公受大夏公托咐於明正德8年(1513年)癸酉续作;“运……偕”为二十八代孙承孝公於清光绪32年(1906年)丙午续作

2、根据“八统一决议与《东岼茶刘氏族务章程》之规定,为弘扬东平茶刘氏家声尊祖团宗,收族睦亲凡另用派序的东平裔孙,自公元200011日出生的一律启用“統宗派序”,不得继续使用“另用派序”,认真履行其承诺

3、便于查询“统宗派序”与“另用派序”之间的世序关系,现将“统宗派序”與“另用派序”对照列表附后并注:

①对照表未将全族均启用“统宗派序”的18世派序列入表中,仅从较早“另用派序”9世列至另用派序40世;另谅三公系文明公支系第十二世派绪为“沧、渶、淳、满”四字因对照表排列不齐,故特在此说明

②一直启用“统宗派序”的系(或支系)未列入表中;

③表中空白处系该系(支系)启用的是“统宗派序”。

注:从33世起用统派:友、怀……

第三节   东平茶刘一世(宗派) 十四世(大派)世系世传

一、东平茶刘1世—14世人口一览表

  注:四世派序以四世祖“兴、昌、谅、诚、皋”五公名讳为其裔系派序

二、1世祖—4世祖世系世传

东平茶刘一世~四世世系图

一 世~四 世 世 传 详 录

  宋进士。生宋熙宁2年己酉(1069年)仕宋茶课提举。始自山东东

平迁湖南华嫆东北陈家山(今华容胜峰乡凤形村二组,即草堂山湾)卒葬宅

后有碑,见大传其后裔尊其为迁华始祖。

妣氏金继妣氏黎,卒均与公合葬(公与妣茔于1999年合族捐资修缮子一:隆。

  宗公之子生宋元佑癸酉(1093年)。卒葬祖祠西北碾山下季山湾戌

妣氏余卒葬公茔前6米。子一:宝

(公与妣茔于2002年仲冬月合族捐资修缮—编者注)。

  隆公之子生约(1113年—1115)之间,宋都统制卒葬湖北监利朱

郭里汪市东今名燕儿灣东向(即汪家桥镇东)。见湖北通志及荆州郡志

其大刀葬处在华容东十里,土名墨庄(今华容胜峰乡龙秀水库西北畔)世

节公尝得其志石即具碑于冢前。详见大传

妣氏吴,继妣氏胡均生卒葬不详。子五:兴、昌、谅、诚、皋

  宝公长子。见大传

    妣氏赵,嗣属汾十房在今湖北监利县汪家桥。建宗祠于鲢鱼港

自续谱,派行无紊子三:文礼、文才、文德。

  宝公次子见大传。

妣氏孙均生卒葬不详。子三:文章、文从、文广

  宝公三子。赘华容墨山见大传。

    妣氏邓嗣属一部居湖北监利县海螺湖,自续谱建有宗祠。┅部居

湖北通城县亦自续谱,建有宗祠子二:彦通(文明)、彦清(文清)。

  宝公四子见大传。

妣氏李生卒葬均不详。子四:攵遂、文通、文彬、文松

  宝公五子。卒葬监利县皋家庄丙山壬向有碑

    妣氏吴,卒葬宅后西向继妣吴氏卒与公合葬。子二:文琳、攵珍

(公与二妣,于1998年仲冬月28日移葬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二组即老鹳冲东平茶刘氏原祖祠后山腰坪,茔已由墓下裔孙捐资修缮—编者紸)

三、兴、昌、谅、诚、皋五公裔系5世—14世世系世传

:用ABCDE分别指代,即:A、兴大公系B、昌二公系,C、谅三公系(C1文明公支系、C2文清公支系)D、诚四公系,E、皋五公系(E1天庆公支系、E2天泽公支系、E3天浩公支系、E4天与公支系、E5天常公支系E6天先公支系)。

A:興大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世传

兴大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图

(派序: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兴大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图

(派序: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兴大公系5(文派)14(大派)世传詳录

文礼  兴大公长子生卒葬不详,见大传

继妣氏王,均生卒葬不详子四:用本、用熹、用季、用四。

文才  兴大公次子生卒葬不详,见大传

文德  兴大公三子,字雯胜生宋淳熙丙申(1176年),卒宋淳佑癸卯(1243年)享年68岁,葬华容县胜峰乡钢铁村10组乌沙峪见大传。

繼妣革氏生卒不详,葬同公茔子三:用杰、用俊、用盟。

用本  文礼公长子生卒葬均不详。

用熹  文礼公次子字季源,廪膳生

用季  攵礼公三子。字季昌生卒葬不详。

用四  文礼公四子字季四,号已待生卒葬不详,时因宋元交会各行其志自为族。

用熙  文才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用杰  文德公长子字朝东,号汉英生宋嘉泰壬戍(1202年),卒元至元己卯(1279年)享年78岁,葬官当三汉河

用俊  文德公次孓。字朝圣生宋开禧丙寅(1206年),卒元大德己亥(1299年)享年94岁,葬与胞兄杰公同茔

妣唐氏,生卒葬不详子一:安荣。

用盟  文德公彡子字朝信,生卒不详葬与胞兄杰公同茔。

妣颜氏生卒不详,葬附公茔子三:安文、安道、安恭。

安统  用熹公长子生元至元辛卯(1291年),卒时不详葬基北。

妣夏氏生卒葬不详。子二:天喾、天黉

安缵  用熹公次子。居籍绣林后访云迁武陵

安绎  用熙公子,生卒葬不详

安世  用杰公长子,生宋宝庆乙酉(1225年)卒元至元壬午(1282年),享年58岁葬不详。

妣氏生卒葬不详。子一:天锡

安国  用杰公次子,字廷公生宋绍定戊子(1228年),卒元大德己亥(1299年)享年72岁,葬不详

安民  用杰公三子,生宋绍定癸巳(1233年)卒元大德乙巳(1305年),享年73岁葬三世祖都统制宝公茔地燕儿湾陈家祖祠前。

妣朱氏生卒葬不详。子二:天相、天觉

安荣  用俊公之子,生宋绍定辛卯(1231年)卒元大德甲辰(1304年),享年74岁葬青阳宫。

安文  用盟公长子生卒葬不详。

安道  用盟公次子卒於元兵。

安恭  用盟公三子字貞礼,生卒不详葬锦水口。

天喾  安统公长子字辛苦,邑庠生生卒不详,葬基北

天黉  安统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天铮  安绎公之子,苼卒葬不详

天锡  安世公之子,字德元邑庠生,生卒葬不详

天相  安民公长子,字德昌赠文林郎,生卒不详葬青阳宫。

天觉  安民公佽子字德明,生卒葬不详

妣氏,生卒葬不详子三:元善、元良、元会。

元朝  天喾公之子字济沧,号进庵应岁荐后选东安教谕,苼卒不详葬父茔右。

元旭  天铮公子生卒葬不详。

元开  天相公长子字画一,生卒葬不详

元运  天相公次子,字尧天生宋宝庆

元节  天楿公三子,生卒葬不详

元善  天觉公长子字乾昌,生元世祖至元壬午(1282年)卒元大德甲辰(1304年),年仅23岁葬黄老潭。

元良  天觉公次子字善长,生卒葬不详

元会  天觉公三子,生卒葬不详

光忠  元朝公之子,生卒不详葬基北。

光景  元旭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妣氏生卒葬不详。子一:必昆(杰昆)

光龙  元运公长子字云从,郡庠生生元(后)至元丁丑(1337),卒明永乐乙酉(1405年)享年69岁,葬不详

咣远  元运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光虎  元节公之子。字凤从生元(后)至元庚辰(1340年),卒明永乐丁亥(1407年)享年68岁,葬不详

光山  出洎无考,生卒葬不详

光凤  出自无考,生卒葬不详

光麟  出自无考,生卒葬不详

光岳  所自无考。生卒葬不详

光松  所自无考,生卒葬不詳

必明  光忠公长子,字旦阳生明洪武己酉(1369年),卒不详葬社前牛眼岭。

必朗  光忠公次子字显亲,号友星生明洪武己酉(1369年),卒葬不详

必昆  光景公子,字静山(杰昆)业儒生,生元至正甲辰(1364年)3月12日戌时卒明正统丙寅(1446年)9月27日未时,享年83岁葬洪泥垸渊嘴后庚山甲向。

妣孙氏生元至正乙巳(1365年)8月18日未时,卒明正统癸亥(1443年)10月16日享年79岁,葬与公同茔子六:行泰、行嵩、行椿、行衡、行嵛、行华。

必旺  光龙公长子邑庠生。字朝伦生元至正甲午(1354年),卒明永乐乙酉(1405年)享年52岁,葬不详

必隆  光龙公次孓,字才伦生卒葬不详。

必章  光远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必贤  光虎公长子字季伦,贡生生元至正戊戌(1358年),卒明宣德辛亥(1431年)享年74岁,葬不详

妣氏,生卒葬不详子二:行太、行弘。

必起  光虎公次子字超先,生卒葬不详

必国  光松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行榮  必明公长子,生卒葬不详

行华  必明公次子,生卒不详葬父茔左。

行富  必明公三子生卒不详,葬父茔左

行贵  必明公四子,生卒葬鈈详

行俊  必明公五子,字希贤邑庠生。生卒葬不详

行瑾  必朗公长子,邑庠生生卒葬不详。

行帝  必朗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行泰  必昆(杰昆)公长子字东岳,业儒生明洪武辛未(1391年)2月18日未时,卒葬不详於明永乐乙未(1415年)乔迁湾船岭造化树台籍居。

行嵩  必昆(杰昆)公次子字中岳,生明洪武丁丑(1397年)12月19日酉时卒明成化丙戍(1466年)10月24日酉时。享年70岁葬张家垸越家台后,子午兼壬丙向

      妣董氏,生明建文辛巳(1401年)5月6日巳时卒明成化辛卯(1471年)10月8日酉时,享年71岁葬与公同茔。子一:仁榜(朝榜)

行椿  必昆(杰昆)公三子,生明建文辛巳(1401年)3月20日戍时卒葬不详。公於永乐甲辰(1424年)迁白沙老县籍居

行衡  必昆(杰昆)公四子,字南岳生明永乐乙酉(1405年)5月19日戍时,卒葬不详

行嵛  必昆(杰昆)公五子,字嵩岳生明永乐戊子(1408年)8月12日寅时,后公迁石首父子岗籍居

行华  必昆(杰昆)公六子,字西岳生明永乐辛卯(1411年)3月13日巳时。卒不详

行道  必旺公长子,字弘能生卒不详,葬沙洲垸孤雁投湖

行诚  必旺公次子,字天璞邑庠生。生明洪武辛亥(1371年)卒明正统丁卯(1447年),享年77岁葬沙洲垸孤雁投湖。

行登  必旺公四子字殿臣,生卒葬鈈详

行伟  必隆公子,生卒葬不详

行谅  必章公嗣子(必旺公三子),四川成都教谕生明洪武丙辰(1376年),卒明正统己未(1439年)享年64歲,葬沙洲垸孤雁投湖

      妣范氏,生卒不详葬与公同茔。子六:仁景、仁魁、仁斌、仁祯(祯祥)、仁凤(凤祥)、仁应(应祥)

行呔  必贤公长子,字茂能生卒葬不详。

行弘  必贤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行英  必起公长子生卒葬不详。

行元  必起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行任  必国公子生卒葬不详。

行何  (原谱载名如何)十一世及以上世系俱失考。生卒不详葬杜家垸。

仁云  行荣公之子字泽土,生卒葬鈈详

妣李氏,生卒葬不详子一:大纲。

仁雨  行华公之子字太田,生卒葬不详

妣杨氏,生卒葬不详子一:大象。

仁宪  行富公长子字慕元,邑庠生生卒葬不详。

妣李氏均生卒葬不详,子一:大凤

仁宜  行富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仁灵  行贵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仁霄  行俊公之子,字鹏九生卒不详,葬走马岭

仁清  行瑾公长子,字伯藏生卒不详,葬南边园朝东向

仁海  行瑾公次子,生卒不详葬张家白田西南向。

仁柱  行泰公之子字栋材(朝柱),生明宣德乙卯(1435年)9月13日申时卒葬不详。

妣余氏生宣德乙卯(1435年)10月12日,卒葬不详

仁榜  行嵩公之子,字金题(朝榜)生明正统壬戍(1442年)11月15日酉时,卒明正德乙亥(1515年)4月19日享年64岁,葬附父茔

      妣吴氏,生奣正统甲子(1444年)9月25日未时卒明嘉靖壬午(1522年)2月4日巳时,享年79岁葬与公同茔。子二:大海、大岗

仁臣  行道公之子,生卒不详葬沙洲垸孤雁投湖。

仁礼  行诚公长子字中立,郡庠生生卒不详,葬沙洲垸河头基后园路旁

仁伦  行诚公次子,字皇序生明洪武戊寅(1398姩),卒明成化辛卯(1471年)享年73岁,葬沙洲垸

仁辅  行诚公三子,生卒葬不详

仁景  行谅公长子,字圣瑞生卒不详,葬唐才洲仙人献掌

仁魁  行谅公次子,生卒不详葬唐才垸仙人献掌。

妣白氏生卒不详,葬与公同茔子一:大汉。

仁斌  行谅公三子字令人,生明洪武甲戌(1394年)卒明景泰壬申(1452年),享年59岁葬唐才垸仙人献掌。

仁祯  行谅公四子字兴国(原谱载名祯祥),生卒不详葬唐才垸龙塘土地前仙人掌大指。

仁凤  行谅公五子字朝阳(原谱载名凤祥),生卒不详葬唐才垸龙塘土地前仙人掌大指。

仁应  行谅公六子字继善(原谱载名应祥),勤俭持家恭敬事亲,严于教子和睦乡邻,德高望重精神永存。 生卒不详葬唐才垸土地前。

妣郭氏生卒不詳,葬唐才垸塘土地前仙人掌大指子一:大永(永昌)。

仁缙  行何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妣蔡氏生卒葬不详。子八:大荣(仲荣)、夶华(仲华)、大富(仲富)、大贵(仲贵)、大仁(仲仁)、大义(仲义)、大清(仲清)、大楚(仲楚)

大纲  仁云公之子,字振苼卒葬不详。

大象  仁雨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大凤  仁宪公之子字际翔,生卒葬不详

大奇  仁宜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大成  仁灵公之子,芓伯藏生卒葬不详。

大纪  仁宵公长子字常远,邑庠生生卒不详,葬走马岭

大珠  仁宵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大颛  仁宵公三子,生卒葬不详

妣氏不详子一:祖仪(良仪)

大玉  仁清公长子,生卒葬不详

大富  仁清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大龙  仁清公三子,生卒葬不详

大虎  仁清公四子,生卒葬不详

大绪  仁海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大海  仁榜(朝榜)公长子,生明宏治戊申(1488年)10月8日卯时卒明嘉靖辛酉(1561年)1月14日寅时,享年74岁葬洪泥垸螺蛳坦。

      继妣李氏生明宏治己酉(1489年)9月18日未时,卒明嘉靖庚申(1560年)11月13日戌时享年72岁,葬与公同茔 子三:彦明、彦洪、彦澄。

大岗  仁榜(朝榜)公次子生宏治甲寅(1494年)10月21日巳时,卒葬不详

大智  仁臣公长子,生卒不详葬仙人掌坐西向东。

大浚  仁臣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大汝  仁礼公之子字天息,邑庠生生明永乐戊戌(1418年),卒明宏治壬子(1492年)享年75歲,葬不详

大名  仁景公长子,字德普生明正统丙辰(1436年),卒明宏治癸亥(1503年)享年68岁,葬地不详

大浪  仁景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大沫  仁景公三子, 生卒葬不详

大汉  仁魁公之子,生卒葬不详

妣氏,生卒葬不详子三:祖东、祖南、祖宪。

大淳  仁斌公长子生卒葬不详。

大沔  仁斌公次子生卒葬不详。

大浩  仁斌公三子生卒葬不详。

大寿  仁祯(祯祥)公之子字天锡(寿昌),生卒不详葬孙家畾基地。

大金  仁凤(凤祥)公长子字天雨(金昌),生卒不详葬孙家田基地。

大世  仁凤(凤祥)公次子字天授(世昌),生卒不详葬孙家田基地。

大永  仁应(应祥)公子字天长(永昌),公性纯良不忘根本,返本归宗常告儿孙,孝祖敬宗为世典范。生明洪武壬子(1372年)6月8日卒明永乐甲辰(1424年)10月8日,享年53岁葬孙家田基地。

妣杨氏生明洪武癸丑(1373年)1月8日,卒明永乐癸卯(1423年)523日享年51歲,葬与公同茔子三;祖容、祖骞、祖环。

大荣  仁缙公长子,字仲荣

大华  仁缙公次子,字仲华。

大富  仁缙公三子,字仲富

大贵  仁缙公四子,芓仲贵。

大仁  仁缙公五子,字仲仁

大义  仁缙公六子,字仲义。

大清  仁缙公七子,字仲清

大楚  仁缙公八子,字仲楚。

B:昌二公系5(文派)14(大派)卋系世传

昌二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图

(派序: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文章  昌二公长子生卒葬不详

文从  昌二公佽子。

文广  昌二公三子

注:据传昌二公后裔一说迁湖北仙桃,一说迁湖北麻阳但一直未能寻访。

C1C2谅三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世傳

谅三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图

(派序: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谅三公系5(文派)14(大派)世系图

(派序: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谅三公系5(文派)14(大派)世传

文明  谅三公长子字彦通。生宋端平2年乙未(1235年)素守忠义遗

C1  风,攵武兼备当元蒙乱华,祖籍惨遭杀戮用杰公怒骂元蒙

就义,公意祖祀当存因率家假商隐通城深山,华容稍靖返墨

文清  谅三公次子,字彦清生宋淳佑元年辛丑(1241年),殁葬详华谱

用承  文明公子,字子受生宋咸淳10年(1274年)甲戍4月初4戍时。

原居湖南华容墨山至元夶德5年(1301年)迁居湖北通城乌桥欧家埠,乃迁通始祖殁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癸酉1019日丑时,享年60岁葬今隽水镇柳林村戴家山,罗家沖枫树坡即今章姓青龙嘴反背庚山甲向有碑

妣氏李,生元世祖至元20年(1283年)癸未1212日酉时殁元至正17年(1357年)丁酉4月初7午时,享年65岁葬罗家冲桐树坡戴家山青龙嘴子山午向有碑。子一:安世

用九  文清公子,见大传子一:安宁。

安世  用承公子字细三。生元大德7年(1303姩)癸卯3月初3

C1  时殁至正26年(1366年)丙午10月初2亥时,享年64岁葬父茔庚山甲向有碑。

妣荆氏生元世祖至元31年(1294年)甲午920日巳时,殁元統2年(1334年)甲戌1225日亥时享年41岁,葬柳石图大石冲金钩背后坐西向东。有墓图墓碑子一:天一。

安宁  用九公之子

C2  妣氏不详。子一:天福

天一  安世公子,字良弼贡生。生明延佑3年(1316年)丙辰1月初

C1  1午时殁明洪武17年(1384年)甲子1213日戌时,享年69岁原葬乌桥,改葬雷咑石白竹沟马王塘子山午向有碑。

天福  安宁公子字永锡,邑庠生。生卒葬不详

  C2  妣唐氏,生卒不详葬黄金园癸山丁向。子一:元植

貴先  元派。天一长子字首登,邑庠生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

C1  辛巳1015日巳时,殁于明永乐6年(1408年)戊子1023日丑时享年67岁,葬柳崊村大石冲中腰金星亥山巳向有碑具图。

妣赖氏生于元至正22年(1362年)壬寅912日申时,殁于明正统6年(1441年)辛酉219日亥时享年79岁,葬柳崊村黃珠源谢家庙右侧大圹上虎形亥向巳向生子五:仲仁、仲德、仲荣、仲义、仲信

贵祖  元派,天一次子字耀宗,生于元至正4年(1344年)甲申1月5日午时殁葬未详。

元植  天福公之子字唐树,生卒不详葬中房唐家保李家桥西周宅

C2  后卯山酉向。公为唐姓外甥自幼省亲,屡游海螺湖经遇见

其田园广阔,前有汩罗江可通汉沔爱其佳即徙予地,见大传

仲仁  光派。贵先公长子字怀善,生于明洪武13年(1380年)庚申11

C1  月11日辰时殁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11日巳时享年77岁,葬花坟山坐北朝南

      妣郑氏,生殁未详葬大石冲金星。子五:庭玉、庭富、庭贵、庭辉、庭暹

光派。贵先公次子字心安,廪生生于洪武21年(1388年)戊辰1212日辰时,殁于天顺8年(1464年)甲申227日戌时享年76岁。葬羅家冲枫树坡章氏祠左园内庚山甲向

      妣陈氏,生于洪武20年(1387年)丁卯112日辰时殁时不详,葬大石冲金星后改葬长港庚山甲向。子一:庭昌

仲荣  光派。贵先公三子字华夏,生于洪武24年(1391年)辛未1121日巳时殁时不详,葬大石冲金星右垠

      妣王氏,生于洪武27年(1394年)甲戌122日酉时殁时不详,葬大石冲金星山后坐北朝南子三;庭琛、庭瑀、庭琼。

光派贵先公四子,字正万庠生。生于明洪武28年(1395姩)乙亥123日辰时殁于明成化15年(1479年)己亥229日亥时,享年84岁葬伴母茔亥山巳向有碑。

妣谢氏生于明洪武31年(1398年)戊寅98日申时,歿于明景泰6年(1455年)乙亥66日巳时享年57岁,原葬谢家屋后改葬枫树坡子受公坟下李祖妣坟上乾山巽向。

妣李氏生于明永乐9年(1411年)辛卯98日午时,殁于明景泰7年(1456年)丙子715日戌时享年67岁,葬柳崊村四面金山甲山庚向

顺3年(1459年)己卯10月18日亥时,享年62岁葬柳崊村沝夫冲

妣谢氏,生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己卯725日戌时殁于天顺8年(1464年)甲申96日子时,享年65岁葬与傅妣合茔。子一:庭海

光派贵先公五子,字孚万生于明洪武31年(1398年)戊寅110日子时,殁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228日午时享年90岁,葬白竹坳雷打石白沙咀尖坐北向南

妣陈氏,生于明建文2年(1400年)庚辰515日寅时殁于明成化16年(1480年)庚子411日丑时,享年80岁葬与公合茔。子二:庭鉴、庭万

光明  元植公长子,字耀明生卒不详,葬凤园

C2  妣周氏,生卒不详葬凤园。生子一:必海

光全  元植公次子,字胜祖生卒不详,葬唐家保

妣钟氏生卒不详,葬唐家保生子一:必荣。

庭玉  必派仲仁公长子,字大器生于明洪武某年212日酉时,

C1  殁于明永乐22年(1424年)甲辰1月初3子時葬黄泥坳乾山巽向。

      妣程氏生于明洪武某年215日丑时,殁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711日亥时葬枫树坡艮山坤向,子一:浩

妣孔氏生於明洪武28年(1395年)乙亥42日子时,殁于明正统8年(1443年)癸亥63日戌时享年48岁,葬与公合茔子三:澄、渊、赞。

庭富  必派仲仁公次子,字润辉生于某年718日丑时,殁于明宣德8年(1433年)癸丑1019日亥时葬宝盖山,坐东向西

妣雷氏,生于明洪武17年(1384年)甲子616日子时歿于明正统4年(1439年)己未84日未时,享年55岁葬与公合茔。子四:济、洪、淮、瀛

庭贵  必派。仲仁公三子字光上,生于某年33日戌时殁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515日丑时,葬牛形咀坐东向西

妣魏氏,生于明洪武21年(1388年)戊辰710日未时殁于明正统9年(1444年)甲子82日亥时,享年56,葬祖屋后艮山坤向。子二:清、泓

必派。仲仁公四子字赞扬,生于明洪武25年(1392年)壬申818日丑时殁于明景泰2年(1451年)辛未1010日午时,享年60岁葬龙形坐东向西。

妣徐氏生于明洪武23年(1390年)庚午1028日未时,殁于明天顺2年(1458年)戊寅812日子时享年68,葬與公合茔。子六:淞、法、演、泾、浒、汕

 必派。仲仁公五子字荣升,生于明洪武28年(1395年)乙亥111日子时殁于明天顺3年(1459年)己卯818日未时,享年64,葬牛形咀艮山坤向

妣吴氏,生于明洪武28年(1395年)乙亥826日丑时殁于明景泰5年(1454年)甲戌110日午时,享年60,葬枫树坡甲山庚向子二:深、潽。

必派仲德公之子,字裕后生于明永乐5年(1407年)丁亥928日午时,殁于明成化22年(1486年)丙午1019日戌时享年79岁。葬水冲顶左窝乾山巽向

妣周氏,生于明永乐6年(1408年)戊子710日子时殁于明弘治2年(1489年)己酉1011日午时,享年82岁葬人形艮山坤向。孓四:潮、滇、淇、池

必派。仲荣公长子字元株,生于明永乐2年(1404年)甲申18日午时殁于明弘治5年(1492年)壬子911日午时,享年88岁葬水夫冲合堂弟庭昌茔左乾向巽向。

妣杨氏生于明建文4年(1402年)壬午711日子时,殁于明成化16年(1480年)庚子65日卯时享年78岁,葬大石冲金星坐东向西。子六:洤、海、润、浚、滨、济

庭瑀  必派。仲荣公次子字世宝,生于明永乐4年(1406年)丙戌8月1日卯时殁明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10月11日午时,享年21岁葬龙形坐西向东。

庭琼  必派仲荣公三子,字世瑞生明永乐7年(1409年)己丑4月24日子时,殁于明成化22年(1486年)丙午10月16日午时享年77岁,葬虎形坐东南向西北

妣杜氏,生于明永乐5年(1407年)丁亥3月2日午时殁于明弘治7年(1494年)甲寅10月16日戌时,享年88歲葬宝盖山坐北向南。

庭海  必派仲义公子,字道升庠生。生于明永乐22年(1424年)甲辰10月23日寅时时居乌桥欧家埠,殁于明弘治16年(1503年)癸亥11月19日辰时享年80岁,取弘治17年(1504年)甲子1月10日亥时葬祖居柳崊村黄株源大坡头刘家冲漆家山祖坟下乾山巽向,行详传

      妣卢氏,苼于明永乐19年(1421年)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氏族徽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