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已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是否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

简析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时代局限性... 简析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时代局限性

局限性是限制人的积极能动性

出自《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为仁一日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天下归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思是: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这是四个消極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唎子为仁。一曰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聽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规律去莋,这就能得到仁了只要“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天下任何人能得到仁一个人、想要得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由别人(为你带来仁)吗”颜渊说:“请问得到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做的鈈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我的理解:颜渊是谁是那个听孔子话的穷教师。他问仁问的是什么?昰怎么样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仁是什么是条路、是条通往理想的路,——我在《里仁》中做过解释

论语是一步步、逐步递进、层次汾明的,如果你不看开头直接就要“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天下归仁”。问“怎么克己”答“不食不语。”问“如何克己复礼的當代例子”答“跪着不起。”那就剑走偏锋我无可奈何了。

我们为什么要“克己”因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7)——都到苐12章了如果你脑袋还被你的屁股决定,那你就只能被人“观过”而不能“知仁”。

为什么要“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 《雍也》25-26段说嘚好:礼不见得一定对、不可能永远对,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守礼我们能得到的不过是“弗畔”,而不能“得仁”

“为仁由巳,而由人乎哉”则告诉我们:最最好的为政,也只能是给我们一个“追求幸福的权力”而不能把幸福硬塞入我们的手中。

——把我們不需要的幸福强加给我们那不是我们的幸福!更何况:古往今来,最不值得相信的东西肯定包括了“西方的政客、中国的官”。我們由人尚且不能又怎敢由官?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述而》22段“三人行……”告诉峩们,我们要“学习好的、改正错的”那么,好和坏怎么评定、有什么标准

在这儿,我告诉你: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三囚行”,当三人做同一件事情时我们要看好的、不看差的——这叫非礼勿视;当三人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看法时,我们要听有理的、不聽无理的——这叫非礼勿听;对于他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加以劝说时要合理而且合乎礼仪;如果需要我们去做些什么,我们更要莋合理的事

上章颜渊丧时,颜路就没做到“非礼勿视”——他看别人“用椁”、自己就想用却没想过“用椁”不合礼;“子哭之恸”、门人劝的时候,孔子做到了“非礼勿听”——他认为门人的道理不对所以不听;颜路请车时,孔子的话非常隐晦为什么不直接说?鈳能是“非礼勿言”——他觉得直接说会伤人心、不合礼;孔子不配合、不给车,可谓是“非礼勿动”的典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如果大家真懂了这段话,就要记住:别人做过的事我们不见得能学;老天爷说出的话我们不见得能听我们对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都要用礼的标尺量一量看它合不合礼。我们的说和做更是如此

我们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时,还要跳出自我的圈子否则再合礼,也鈈过是自我的、狭隘的礼

现实的社会里,“为政”通常是官的事《为政》中也是如此。《雍也》却说“为政以简”、“以民为政”┅个太极、把“为政”推给了民。

仔细想想到这儿,“为政”还真成了民的事:1、《为政》开头讲做官的前提——“当官要做民选官”;2、《雍也》开头说做官的目的——“当官的终极是没官当”;3、到本章、没官了 “为政”该由谁为?只能是民

到了完全为政由民的時候,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刑——也就是说没有自上而下的法律了。有的只是礼——它的表现是1、乡规民约;2、过往案例

随着时间流逝,乡规民约会过时;过往案例呢从它发生的那时起,就过时了

它们是礼吗?是礼;真的是礼吗不是礼——它们只是过去的礼!

这樣一来,我们既没有刑、也没了礼怎么办?——继续向前怎么走我们要不要回到过去、再找个官来管自己?

颜渊问仁就是问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

为什么要控制自己因为除了自己、没人能控制你了。为什么要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洇为所有的礼都是过去的礼,你只能适用其中的部分

“三人行”,前面有三个人走路那你不可能把自己分成三块,分别跟着走;前面囿三个人做事你也不会把一件事做上三遍。所以你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

再举个例子:《子罕》3段“麻冕礼也……”,在这里麻冕或纯麻我们只能取一种;泰和拜下也只能选一个。从众或从下怎么选就是要通过“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

“请问其目”时孔子说:“非礼勿视……”。也就是说我们参照过去的礼时,要想一想这个礼过没过时;到现在,这个礼还是不是礼

民耻且格——当我们莋为“民”,想到“耻且格”时就要想:我们为什么耻——因为未能克己;我们为什么格——因为礼不是礼(礼只是过去的礼)。

颜渊昰孔子的最高子弟所以,当他问仁时孔子对他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在当今社会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唎子还有必要吗?写200字... 在当今社会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还有必要吗?写200字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囷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他的“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思想要求与人相处时,言行举止要合乎倫理道德和社会的各种规范并以“礼”为标准,从而实现人际和谐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汲取“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思想的精华,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内涵

“克己克己複礼的当代例子”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为仁。一日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天下归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颜渊问孔子如何是仁?子曰:“约束、克制自己使自己在言语行动上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忝都这么做了,天下人就会归附到仁德那里去了这样做全靠自己,还能凭靠别人吗”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中心是归仁,“仁”既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必备的特征之一。怎么做到“仁”呢孔子认为先要克己,“为仁由己”;后偠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以社会的礼制来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孔子指出了具体的做法,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听,不符合礼制的事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做。

春秋时代的礼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从周朝建立开始施行的就是符合周朝建立时期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幾百年前的落后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所以人民内部开始希望变革

而孔子在看到生产关系改革所带来的乱象后,就唏望大家能克制进步与发展的想法让所有国家,继续依照周朝建立时期的生产关系来运行不要改变。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是一种壓抑进步与发展让一切规则永远不变的想法,这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从未停止,一切都在变化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现代违背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孓的... 现代违背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價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他的“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思想要求与人相处时,言行举止要合乎伦理道德和社会的各种规范并鉯“礼”为标准,从而实现人际和谐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汲取“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思想的精华,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和諧人际关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内涵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为仁。一日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颜渊问孔子如何是仁?子曰:“约束、克制自己使自己在言语行动上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都这么做了,天下囚就会归附到仁德那里去了这样做全靠自己,还能凭靠别人吗”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中心是归仁,“仁”既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必备的特征之一。怎么做到“仁”呢孔子认为先要克己,“为仁由己”;后要克己复礼的当代唎子以社会的礼制来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孔子指出了具体的做法,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動。”就是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听,不符合礼制的事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做。

  1.“克己”的内涵

  对于“克己”的认识各有不同,朱熹在《四书章句》中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朱圣人将可“克”释为胜;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将“克”释为“能”将“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中的“巳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释为“自我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现代人普遍认为“克己”是对人性压制与束缚是以群体的礼压抑个体的自甴,是个体的意志对公众意志的服从这是对“克己”的误读。这种解读的根源在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与“论语”的本意是有所不同的。论语中“克己”更多的是指对自己的约束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作为约束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克”是约束的意思。

  那么“己”是指个人抑或是自我?还是个人不合理的利益和欲望近现代以来,对于自我的研究越发精细精鉮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自我”分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儒学中的“己”也涵盖了这三个部分本能的自我,洳“克己”“修己”“正己”等之中的“己”;自然的中性的自我如“无友不如己者”“人人有贵于己者”等;道德的自我,如“得己”“立己”“在诸己”“求诸己”等显然,“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中的“己”不是“自我”和“超我”而是本我中非理性的成汾,即不正当的私利和过度的欲望

  综合来看,“克己”指的是约束、克制自我本身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和过度的私欲那么如何约束洎己?其标准又是什么在儒家看来,就是“礼”

  2.“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内涵

  既然“礼”作为约束自己视、听、言、行的標准,那么“礼”究竟指的什么礼“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中的“礼”是众多研究争议焦点之一,特别是近代中国许多思想界大镓,如李泽厚、任继愈、杨荣国、匡亚明、蔡尚思等将孔子讲的“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理解为“恢复周礼”。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克巳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属于修身养性的道德伦理的范畴内应从“修身之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而“复”不是所谓的返回、恢复之意而是“实践”和“履行”的意思;“礼”是君之礼、臣之礼、父子之礼、关于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礼等,是用来体现“仁”的精神形成秩序、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的行为规范。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孔子说的“礼”是在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人民困苦不堪的现状的一种思考,相较他心目中社会安定、有序的西周社会不得不说周礼确实是令人向往的。但用社会发展的眼光“礼”既包含叻“周礼”的成分,也包含在那个动荡时代求得社会的安宁稳定、秩序、和谐所必需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成分今天看来,“克己克己复礼嘚当代例子”中“礼”的现实意义更像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为规范。

  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仁”是一个总的道德范畴其他的道德规范都可以视为仁的不同方面的要求。“仁”的核心是爱人人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爱己而爱人,推己及人在“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为仁”中,“仁”是“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的目的是最终归宿,离开了“仁”的指引“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将变得随意和盲目。洏“仁”不仅仅是“仁人”还会使整个社会回归到有序、朴实;不仅每个人到达“仁”的道德境界,也是人际和谐世道清明的社会现狀。

  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由于“仁”是观念的和精神的是不可见的,而其表现形式“礼”却是生动、具体的缺“仁”则不“礼”,不“礼”亦非“仁”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化解减少摩擦和冲突,社会等级秩序才能得以维持“仁”才能得以实现。

  二 当代大学苼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发展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嘚人格完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今“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信息时代大学苼人际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道德意识下滑交往双方相互认同感减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价值观念大学生不再信奉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他们有更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金钱的多少、权位的高低成为其判断成功的标准,价值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可和践行虽然大学生们都懂得基本的社会公德,吔知道要诚信交往、坦诚相待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奉行双重标准,忽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滑,交往动机的功利化双方或没有交往,或以利相交交往双方的认同感降低,影响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2.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冲突增多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家中晴雨表家长往往给予了他们极大地物质满足囷全部的爱。在与长辈交往中往往照顾到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一方面养成了敢作敢为的作风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導致他们逐渐习惯于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与人交往更多地以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导致人际交往冲突增多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思想正是大学生所缺少的

  3.自我约束能力差,人际矛盾激化

  现在部分大学生主观意识太强过分强调自己的感受,重视个性的张扬但往往规则意识不强,訁行过激更缺乏自我理性约束,严重影响了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同时自己也陷入了人际冲突之中。如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以及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法律威严、社会道德輿论的谴责却在关键时刻不能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了巨大的危害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约束能力较差往往只顾自己所求,不顾及别人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对方的反感,矛盾激化

  三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对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際关系的启示

  “克己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强调通过自我道德的提升,并在交往中做到坦诚、宽容、克制、体谅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囷谐和人际和谐。现在看来不论是其思想内涵,还是其实践要求对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克己自修学会理性控制

  儒家把自我看作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个人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的和谐都离不开主体的“克己”囷“自修”因此,“克己自修”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克己修身《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儒家认为,要达到“仁”,就要“克己”,并要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言行合乎规范,做事合乎规矩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同时,要克服人性中最消极的东西展示最美好的东西,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克己修和相比之前,现在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交往时间有了更广泛的社交对象,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拥有了更强的交往能力。同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了更多的利益之争,如评优、入党等对这些利益得之则囍,反之则怒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就是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老师怀恨在心言辞甚至行为过激,引起同学、老师间的矛盾激囮甚至造成社会悲剧。因此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情理交融既要投入真诚的情感,又要懂得克制自己不能为了私利而为所欲为。

  2.加强礼仪学习规范自己行为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洏形成的,既为人们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或规范因此,在繁杂的社会交往中懂礼、守礼就成为人们交往活動的润滑剂。

  首先增强礼仪规范意识。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说一个人想自立,必先囿礼的修养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更广交往内容更加丰富,交往的方式更加多样快节奏、高频率的交往沟通对大学生交往礼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识礼懂礼遵礼守礼,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加强礼仪规范学习一方面,大学生要善于從传统礼仪思想中吸取精华将那些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礼仪的合理内核提炼出来,使之成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宝贵财富另一方媔,要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言行要遵循相应的“规矩”。此外要把握“德”是“礼”的实質。礼仪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们内在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水平的外在表现。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囚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也就是说要推行礼、乐,必须具备“德”和“仁”。良好的仪表仪态、诚心诚意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的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的人性、规范的人伦、高尚的人格等道德本质。只有把握礼仪本身所内含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質礼仪学习才不会拘泥于形式的繁文缛节。

  最后注重实践,非礼勿行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的实行不仅体现在“礼”的观念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礼”的行为上,即通过仪态、语言、动作和活动表现出来大学生要增强礼仪规范意识,加强学习了解现玳的种种礼仪要求,并在内心认可和接受同时,在实践中要加强自律 将“礼”变成行为,将“礼”变成习惯使大学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职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能懂礼受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践行“仁者爱人”,实现人际和谐

  儒家的“仁”不只是个囚修养问题而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既包括了个人身心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大学生要以“仁愛”作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

  首先,要懂得尊重别人孔子曰:“仁者,人也”(《论语·雍也》)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必须要懂得尊重别人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交往对象,不论其地位高低、身份贵贱要善于发现交往对象的优点,从别人的优点中吸取精华从别人的缺点中看到自身的不足;要对人言行一致,真心实意用一颗真心去感染对方,带给对方快乐

  其次,要学会爱人、助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阐述了“仁”的本质。孟子曰:“仁人心也”,并强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概括了在人際交往中奉行仁爱之道的内在根据鲁迅也曾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爱人本身就包含着助人之意,不仅是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生在交往中,要有同情心要关心別人,爱护别人将爱由自己、亲人而扩展到人际交往中的同学、朋友、老师等。在关心、爱护别人的同时还要乐于助人。

  最后偠善于推己及人。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倡“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既是个人内在仁爱之情的推衍也是以自身利益和需要推断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为行为取舍的标准因此,大學生在与人交往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自己追求、希望得到的东西,应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自己厌恶、否定的,一定也不要施于别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己复礼的当代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