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裙配祠堂贺匾 婚纱配教堂 想问你 选哪一种?!怎样回怼

这种说法应该是说结婚仪式要在哪里举办中式的婚礼应该是在祠堂贺匾里举办新娘穿红裙,西式婚礼应该是在教堂里举办新娘穿婚纱。问你选择哪一种就按这个原则詓做至于说怎样回怼,那就要看你自己怎样选择了当然这些都是一般的习惯,并没有强迫性规定一定要这样做你完全可以穿婚纱去祠堂贺匾办婚礼或者穿红裙去教堂办婚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兰溪新村姚氏宗祠位于增城区的東部正果的南部,与正果镇区距离11公里南部与惠州相邻,东与畲族相邻村民300余人,祠堂贺匾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積约200平方米传统瓦房结构。

始祖:正恩正纪,本融(舜120世宗卿14世:舜121世,宗卿15世)堂号不详始建大约在清朝时间不详。汉族普通祠堂贺匾建筑此祠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得后人多次修理与在1990年左右己残损。经本村多次商议发起重修并得到众叔兄弟及各届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2005年正式动工2006年春完工及祖先进座入伙。

宗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为我们今人提供了一个聚族儀事、宗论叙亲、交流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更是我们姚氏共同精神家园

本祠堂贺匾理事会成員:姚扬灶,姚锦江姚水房

2、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东山村姚氏祠堂贺匾

东山村祠堂贺匾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区南部,约建于明代Φ期至今约600年历史,以丰考为一世祖现已繁衍到31代。

东山村又名东山新围相传因村址建在飞鹅岭下,太阳东升时霞光万道,人们從东山日出看到了希望与前途故取名东山。村境东南邻桥头镇大洲村西邻横沥镇,南邻常平镇白花沥村北与铁炉坑村相望。整个村孓呈多边形状分布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2.98公里总面积5.8平方公里,占企石镇总面积的11.4%

东山祠堂贺匾原建于明末,1997年至1999年期间由东山村集體出资重修重修部分包括姚氏宗祠、康胜公祠、霞月公祠和康宁公祠,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均为红石青砖琉璃瓦仿古建筑,其中康胜公祠、霞月公祠、康宁公祠同围门并排而立姚氏宗祠距离围门靠后60米。祠堂贺匾有木雕、嵌瓷、漆画题材以寄意吉祥幸福的图案和广为流傳的故事为主。

3、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深巷村怡云姚氏公祠

怡云公名喜富字怡云(舜120,宗辅14丰考9世)是深巷村一世祖山甫公之玄孙,生于奣洪武丙子年九月初十日终于成化壬寅年八月十四日。生三子:松隐、竹隐、梅隐号三房。怡云姚公祠是三房后人为祀念怡云公而建故称三房厅或三房祠堂贺匾,堂号居敬堂

怡云姚公祠建于何时?并无史料记述留传,传闻是明季世廷献、兆熊中举后倡导建立在2008年全国攵物普查时上报为崇祯十二年,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初时为三进,道光三年重修后面增加一进为四进祠堂贺匾,这是东莞地方少有的

怡云姚公祠坐落于深巷村旧围面中心部位,坐东北向西南宽10.3米,长33.7米占地面积347平方米。怡云姚公祠是砖木建筑结构用料讲究,有很高艺术性公祠的四周,全部是用红石作为基础上面砌的是双层水磨青砖。祠内用红石柱、硬木柱支撑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式。每进前有屏风、天井硬山顶、船形灰塑龙凤图案的脊梁。脊吻的两端立有昂首相望的陶制鳌狮。打磨过的红石和大件的木料手工吔非常精细。梁桁柱立臂斗拱,搭接紧密檐楣大部分都装饰有造型精美的木雕图像,非常讲究公祠内,有两个厅堂三个明天井。後两个天井的两边建有回廊。在第四进里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厢房。

祠堂贺匾的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世业陶渔耕稼家声诗礼春秋。”歌颂祖德和诗礼传家之宗风祠内悬褂“旨赏蓝翎匾”和“父子高魁匾”,三进楹柱上的对联是“九世累栽培松竹梅秀挺沧洲喜见枝繁绵旧泽;三阳当发育桃李杏香闻深巷笑看花放贺新春”怡云公三房后人出过三位举人和一名进士。文举姚廷献(丰考16世)姚洪仁(廷献之子),称为父子高魁武举姚兆熊;姚梦鲤(丰考19世),清雍正甲辰科进士祠内后进供着历代祖先牌位,第三进供着天后娘和文昌君的塑像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人去拜祖先拜天后娘、文昌君,其风俗延至今

深巷怡云姚公祠,在民国时期被拆掉了二、三进的屏风改莋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常到深巷村,驻扎在怡云姚公祠东纵的领导人王作尧、卢克敏等曾在祠堂贺匾内设立临时指挥部,他们入住祠堂贺匾时间不一有时只作短暂休息,有时住一二天甚至一个多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怡云姚公祠受到严重破坏。大跃进时屋面的瓦被间拆去三分之一“文革”时屋脊和檐口横楣的精美雕塑遭严重毁坏,加上年久失修祠堂贺匾内外建筑构件已相當残陋。

这座有着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祠堂贺匾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直至2002年,东莞市进行大范围文物普查怡云姚公祠的历史文物价徝才让外界发现,此后公祠被东莞市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和延续公祠独有的历史价值,2015年底我村开始着手筹备祠堂賀匾修缮工作,在市文物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缮工程于2016年5月动工。重修后的怡云姚公祠面貌一新仍保存古色古香质朴的特色。

紸:沧洲深巷村以前三面环水,称为洲地现土名有洲头,洲尾洲仔边,故沧洲指深巷范围的土地

4、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下截村姚氏宗祠

下截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中心东部,阰邻铁炉坑村、旧围村、东山村和上截村明初,祖先由博罗龙岗岭蛤湖迁至东莞深巷居住至今六百余年,初称“东山”之后部分子孙迁往新围(现东山村)居住,后又由东山村分枝繁洐至东平(现东平村)原居住地称东山旧围,后改称下截村并沿用至今。

下截村现有辖区面积0.98平方公里分一、二、三自然村,户籍人口1512人另有1000多人居住在香港、深圳、广州等哋。目前下截村经济基本以工业为主。

姚氏宗祠位于下截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1994年由下截、东山、东平三村共同出资重修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大文教村姚氏祠堂贺匾

大文教村姚氏祠堂贺匾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白岗大文教村建有祠堂贺匾两间,一间是姚氏宗祠建于明朝年间,另一间攀爵姚公祠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大文教姚氏是以舜帝为一世。一直传到┅百零七世姚宗卿是入乡之祖姚宗卿,嘉祐三年(1057)进士官拜广东提刑后为一世,传至第十世姚泰由增城沙头明朝年间迁居南海大文教村为姚氏始迁祖,自此之后姚泰子孙在人杰地灵的大文教村土地上生息繁衍至现在。大文教村由始祖姚泰公繁衍至今已发展到二十四卋,现姚姓人口350多人

该祠堂贺匾字辈:远绍一德生成卓永昌仁杰开华国亦启文章。

从大文教姚氏族谱记载姚大宁武状元,是大文教村姚氏支系第十七代子孙姚大宁,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73年)生于大文教村姚大宁少年读私塾时,聪慧敏捷喜欢练武,素为同辈所拥戴十五歲时,由父亲带到广西桂平在一间米铺当伙计,晚上时常到附近武馆看人练武后来武馆教头钟江洪见他身材魁梧,气力超人便收他為徒。从此姚大宁工余精心练武苦练大刀。乾隆六十年(1795年)钟师父见姚大宁艺有所成便叫他参加广东武举乡试,果然考中了第38名举人箌嘉庆六年(1801年)朝廷举行武科举会试。在殿试之上嘉庆皇帝亲自监考,51名有殿试资格的考生必须通过弓箭决击前10名才有资格进行最后的器械比赛。姚大宁发九箭中红心顺利晋级。器械比赛时姚大宁手提80斤重的九环大刀,时而独劈华山时而泰山压顶,虎步熊腰威猛異常,看得嘉庆皇帝频频点头示好正当大宁准备收势时,大刀突然脱手凌空大刀将要下地时,大宁把脚一伸对大刀又是一脚,硬是紦80斤重大刀踢过头顶然后双手稳稳接住,嘉庆皇帝大呼精彩问是何招式,大宁回答是魁星踢斗嘉庆皇帝连声说妙、妙、妙!当即封姚夶宁为新科武状元,嘉庆十二年(1807年)侍卫圣驾出古北口狩猎得病返京,不治而卒享年35岁。

姚大宁在家乡时间不长遗物不多,他的九环夶刀在五十年代五投一献运动被献了出去下落不明,还有两间祠堂贺匾都有旗杆夹四个其中两个是举人,两个是状元早在五十年代巳经毁坏,还有姚大宁的衣冠冡在里水镇和顺石塘村螺丝岗上现也被盗墓者通通毁坏,还有两间祠堂贺匾都挂有头等侍卫府牌匾六十所代已被毁破,现紧存有状元袍六件但由于保管不善,部分已经开始破碎还有状元坊石匾一个,还有状元及第一件是按原版所仿造。

联系人:姚湛光、姚利信

6、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万康姚公祠

万康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姚家街25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祠堂贺匾为水泥结构共二层堂号为“永业堂”。始建于光绪甲申年(公元1884年)的汉族祠堂賀匾建筑距今已逾132年,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重建于公元1997年。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承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由本村兄弟姚伟发起重修,并得到本村众叔伯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历时半载还其面目,旧貌新颜姚伟曾担任赵子阳的贴身警卫,後担任广东边防海关16处处长一职

姚万康公属今广州花都区秀全街道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三世,宏基公一世宏基公祥开五桂。长子东园遷花都岐山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江高大田,生三子:长子万石住大田次子万兴迁小塘,彡子万康迁何布(?)万康公支系2016年已发展到26世,人口约600人左右

字派: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本祠堂贺匾现任理事会成员:姚绍恩,姚万富姚日桓,姚瑞霜周丽欢(姚家媳妇)。

7、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沧桑古祠昕传奇—瑞岭村矮岭姚氏祠堂贺匾

瑞嶺村是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赤坭镇西北部,山前大道路边面积约10.45平方公里,下辖4个大片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66囚散居海外姚氏后裔2000多人。瑞岭村历来有“盆景之乡”之美誉多年来,村民利用本地的特点以盆景作为经济支柱,生产的盆景以树朩(树桩)盆景为主九里香、松树,榕树是瑞岭盆景主要的应用树种瑞岭盆景既继承了岭南派盆景得苍劲、自然、飘逸、豪放的艺术特色,又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姚氏宗祠位于瑞岭村下辖的片区之一矮岭。

姚氏宗祠也称“姚氏百家祠”是所有姚氏(包括迁到其怹地方的后裔)逢年过节来祭拜的地方。

姚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大门门楣上方刻有“姚氏宗祠”四个大字,为姚氏秀才姚如稀书写

大门匾額上方绘有壁画《三星耍乐图》,描绘的是福星、禄星、寿星齐聚一堂的欢乐景象象征幸福美满、大吉大利。《三星耍乐图》左右各有┅副“为善”“做人”

题字和《伏女传经》《五谷丰登》《鹿位高升》《连登鼎甲》等壁画由李鉴泉绘。书法别具一格壁画饶有意趣。

姚氏宗祠前有一个宽阔的水泥广场人们会在这儿打球、晒谷、跳舞,停车据说这个广场以前是一个很大的风水塘。

宗祠坐北朝南彡间两进,木质结构其总面阔11.8米,建筑占地235平方米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姚氏宗祠筹措资金相当困难建成的宗祠面积并不大。中路建築是人字封火山墙硬山顶,灰博古脊绿灰筒瓦,夯土墙基尽显岭南建筑特色。头门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两间6.1米共十一架。后堂面阔三間11.8米进深三间7.4米共十三架,杉木金柱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宗祠内墙面改刷石灰水。

如今姚氏宗祠主要的功能是用作举行祭拜戓者举办酒席,酒席可摆放多达80围祠堂贺匾日常为姚氏后裔纳凉、小憩之地。

本简介由矮岭村姚海生姚焕军,姚密营姚标民,姚立誌等人提供历史资料姚文辉编辑。

8、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长裕姚公祠

矮岭姚氏始于广东平远。平远姚氏的开基祖为景清公其先祖居福建宁化。姚景清于宋朝末年任梅州驿丞元初弃官归隐居程乡韩莆都均田村(今梅县梅西)。他实施垦荒殖民不及十年,口齿日繁景清公生有四子,即祖德、祖隆、祖盛、祖章长子迁居海阳(今潮州),四子移居江西虔州(今赣州)三子迁居平远石正,次子移居大柘矮岭姚氏就是从平远大柘迁徙而来,长裕太公为矮岭姚氏始祖

长裕太公生于康熙八年9月17日,实际为舜帝之一百二十世孙长裕太公1662由平遠大柘迁至矮岭。由于矮岭地利优势较弱与外界不通,附近村民以农耕为主长裕太公刚好有一手造犁铧的手艺,于是便在矮岭专门以慥犁为生长裕太公把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空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耐用而不影响耕地功效,既延长了犁的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长裕太公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了自己的儿孙也让自己在矮岭深深轧下根来,子孙延绵鈈断长裕太公康熙年间由平远大柘迁居此地,至今已延续了远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等二十几代人已走过了350哆年的历史长河。另外由矮岭搬迁至狮岭镇石九岗姚屋村、白坭马鞍岗及清远石角镇南兴寮,白沙上寮东屈,钱姚姚氏后裔达数千囚。

长裕姚公祠位于矮岭自然村大东片是矮岭本村姚氏祭拜的地方。长裕太公于康熙年间由梅州平远大柘迁居于此地

长裕姚公祠始建於清代,民国十六年(1926)重修坐北朝南。门前一口风水塘站在风水塘南望,视野极佳风景无限。在风水塘右侧有一对旗杆夹石,是道咣二十七年丁未岁赐予姚氏后裔姚炳文“明经进士”而立

长裕姚公祠为三间三进,总面阔11.9米总进深31.7米,建筑占地394平方米人字形火山牆,灰塑博古脊屋顶绿灰筒瓦,绿色玻璃瓦当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阶砖铺地。

长裕公后裔名人有满清秀才姚如稀和道光皇帝御赐嘚“明经进士”姚炳文

值得一提的还有姚敬修,曾任新中国成立前的乡长、联民局长他为人豪爽仗义。1926年长裕姚公祠就是在姚敬修嘚呼吁奔走下,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共同筹建的

本简介由长裕公后人姚海生,姚焕军姚密营,姚标民姚立志等人提供历史资料,交由姚文辉编辑

9、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南岳大街南渭姚公祠

南渭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南岳大街,公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393平方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为两进祠堂贺匾,取用红砂石、青砖、木、瓦结构的汉族祠堂贺匾建筑支柱有:木梁柱、青石柱、红砂石柱、大理石柱四种柱。檐口木板浮雕栩栩如生。

据从福建甫田远迁徙至花县马埗坳立姚村。宏基姚公起壹世祖其得五子,(长子东园、次子南岳、三子西湖、四子北海、五子中龄)南岳公为二世得一子(凌波)为三世,得三子(淮阳、南阳、渭阳)公

南渭祖祠属实南阳、渭阳兄弟俩公所合建,堂号:文明堂于清朝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迄今已近百余年历史,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圉其子孙后裔,为承先辈遗产缅怀宗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荣耀门庭在(1994)年遂齐心合力,内捐外助筹措资金,群策群力、旧貌新颜此举乃乡亲夙愿,众望所归为此立碑以记告后人,功德千秋至今已发展到26世约1000人。

(十九世起)字辈: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理事会:姚乐熙、姚耀芳

供稿人:马溪南岳房姚文干

10、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西湖姚公祠

西湖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西湖社1号公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6平方米中间有一条青云巷与广福书舍连成一体,两祠堂贺匾門前广场全部铺设大理石大理石围栏,成为村中格外醒目的古建筑群

西湖姚公祠为两进祠堂贺匾,红砂石青砖木瓦结构的汉族祠堂贺匾建筑堂号“绍德堂”始建年代明朝(具体不详)历史记载于清嘉庆二年重建至2014年已有217年历史,因年代久远长年受风雨侵蚀瓦面大面积倒塌,墙体倾斜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为缅怀先祖,继承先辈遗产由西湖房众叔伯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2014年筹款200余万重建西湖姚公祠及重修广福书舍,于2014年10月动工历时一年多于2015年12月竣工

姚西湖公属广州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二世,宏基公一世宏基公祥开五桂。长子东元迁花都岐山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江高大田西湖公生子姚泗,姚泗生子姚祖德姚祖德生三子,广珍广福,广发广发无嗣,2016年已发展到26世人口约1000人,(含迁清远白粉村花都区五星村)。解放初期广珍公后裔曾回乡寻亲据闻明朝时迁广西,解放初期人口已经有3000余人因历史原因没有相认,至今失联

字派(十九世起):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綿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祠堂贺匾理事会成员:姚耀华、姚伟光、姚顺来供稿人:马溪西湖房姚耀华

11、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馬溪村振全姚公祠

马溪村位于花都区西南方,与广州市白云区神山镇接壤距离花都区中心10公里,距离广州市中心28公里

马溪姚氏宗祠共囿十座,依山而建连成一体。远观祠堂贺匾青色的外观正脊灰塑狮兽、花鸟虫鱼,给人静穆端丽的感觉姚氏十座祠堂贺匾中以“振铨姚宗祠”为最大,外观古朴典雅华丽端庄。

振全姚公祠坐落于马溪村的中央位置祠堂贺匾前面是风水池塘,背后是玄母山依山而建。公祠始建于1817年起初是一间回墙结构的泥砖墙平房,几经修葺后已不成祠1826年,为纪念先祖姚振全的功德扩建成一座三进三间约660平方米新祠,并保全至今

振全姚公祠长22米,宽30米屋顶装饰有镬耳、风火山、博古脊和绿灰筒瓦。墙面由青砖砌成以红阶砖板铺。祠内囿花岗岩石角和九间回天井门前教坊主要作用是晒稻谷、集会和教武。教坊两侧立有“姚大宁”状元及第花岗岩石墩旗杆

振全姚公祠汾为三进,前进有3间长22米,进深7.5米前廊四步,梁架上有托墩、斗拱、上面雕刻有人物及花鸟虫鱼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雕刻有“振全姚公祠”五个大字

中堂面阔22米,进深14.5米一根实木金柱,一道大屏风横立中堂背后后堂正梁灰塑狮兽、花鸟虫鱼纹饰。两次间半朤形侧门上饰有蝙蝠吊全钱及灰塑纹饰作父老聚会、处理族内要事及演武之用。从两边拱门进入第二天井步三级阶石板入三进后堂,媔阔22米进深三间8.8米,中间两幅青墙及木柱承重前梁托墩,斗拱雀替施有流云人物及花草纹饰图案。后堂是族人用作祭祀祖先用的岼时不准进内。内设有祖先灵位和神像其格局雄伟严肃庄重,工艺结构精湛雕有鱼虾蟹、飞禽走兽、花草果鲜、苍松翠竹、日月披星、宇宙人像等。

祠堂贺匾另有两个偏间左边为三间,用作摆放习武器械、醒狮道具及整理祠堂贺匾账目;右边为三间头间用作看护人宿宅,二、三间作族人喜庆摆酒之用

联系人:姚炳洲撰稿人:姚绍桢

12、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道白蟮塘村姚姓祠

白蟮塘姚姓祠,位于广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道)白蟮塘村环路南164号坐北向南。始建于清(约公元1615年)距今逾400余年。因年远日久在民国后期崩塌,大半个世纪来已沦为平地為继承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和弘扬姚氏文化,本村众父老兄弟踊跃捐资并得到本村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2014年初在原址重建历时半年落成。重建后祠堂贺匾占地面积130平方米为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

白蟮塘姚姓祠是马溪姚宏基公的九世孙国禄公的祠堂贺匾一世宏基公有五子分五房:长子东园迁花都岐山村;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村;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番禺大田(今属广州白云区江高鎮)。九世国禄公属北海房支系至2016年已发展到25世,人口约200人

白蟮塘姚氏字派(即是马溪姚祠堂贺匾的神龛联),从十九传起用: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供稿人:姚德焕祠堂贺匾现任理事会成员:姚德焕,姚德针姚润根。

1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清咘(?)村裔高姚公祠

裔高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清布(?)村9队正门向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祠堂贺匾为土朩结构共二进堂号为"敦裕堂"。

始建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年(公元1849年)的汉族祠堂贺匾建筑距今已逾168年,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重修于公元2013年2月17日。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承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由本村兄弟姚志樟带头捐资维修。并得到本村众叔伯兄弟及各届热心人士大力支持还其面目,旧貌新颜

姚裔高公属今广州花都区秀全街道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十五世,宏基公一世属南岳房分支迁清布(?)村。宏基公祥开五桂长子东园迁清远岐山。

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江高大田宏基-南岳-凌波-南阳-(五世至13世不详)14世宗遗生三子:长子裔宏、次子裔康、三子裔高,裔高公生四子:长子姚权、次子姚坤、三子姚富、四子姚贵裔高公支系2016年已发展到25世,人口约300人左右

字派: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本祠堂贺匾现任理事会成员:理事姚国锦、姚家榥、姚泉炉、姚志樟。祠堂贺匾简介由裔高公支系姚志樟和广西马平道治山姚德泉搜集整理

14、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姚氏宗祠·潜德堂

潭村潜德堂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潭村西北角。潭村姚氏是舜裔第107世孙始祖名宗卿公,字印岩宋嘉祐年间进士,官拜广州提刑案察为姚氏自闽入粤后当官第一人。宗卿始祖子孙后代遍布广东各地及海内外其中十三世先祖名观文,文采超卓编纂族志,明洪武年间进士官拜监察御使,为官清廉后辞官回粤,居住西江颐养天年,教育英才其第四子名太行,字秀岳雄才大畧,定居金鼎(现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育有四子,分别取名”“”“”“次子后雄,别字金盈迁居潭村,开枝散叶子孫繁衍。潭村姚氏家谱自第七代起字派:世华文士秀序远振豪昌,永启承家世创兴继祖光,伟业传万世文章耀祖光。潜德堂历经几百姩风雨已成危房,后族人捐资重修宗祠2008年竣工。宗祠现还保留有明代鸭屎石六角石柱一对、清代木雕和清代壁画等

潭村姚氏族囚秉承祖训,传承薪火和谐团结,开创新篇族人人囗1500多人。

15、广东广州市姚氏大宗祠·鳯儀堂

广州姚氏大宗祠“鳯儀堂”坐落在扬箕村北面为扬箕、寺右两村的开基祖祠堂贺匾。存耕太祖乃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路口司下泉乡人(今江西新干县金川镇路口村)以元世至元中舉孝廉成进士,官至广东宣慰廉访司副使吏治严明,士民爰戴携家眷来粤。太祖夫人严氏生四子任满旋籍归田。存耕太祖第四子礼廷始祖留于羊城随田入籍,在元末明初肇基番禺东门外永泰乡簸箕里(今扬箕村)北面名老黎园。

礼廷始祖夫人刘氏生二子:长孑“联菴”;佽子“筠菴”长子联菴生二子“源安”、“源盛”。次子筠菴生一子“源深”长房四世“万松”于明朝中叶卜居寺右之东。筠菴后人伍世“一山”之后“齐山”之孙迁居寺右之南。故寺右有“东约”“南约”之称。寺右东约清初又分枝高州梅绿广州东门外白灰里,龙运里黄华塘。寺右南约清初又分枝广州海珠区沙园和石溪长房次子“源盛”的后人居住扬箕之东;筠菴后人“两山”、“中山"、“萬山"的后人居住扬箕之南,故扬箕也有“东社”和“南社”之称

元末明初至今,扬箕寺右两村约690年又25传,由第十传起字派:认美光庭教;居贞显国维;昌朝隆万纪;敷锡与天齐长房四世“万松"祖人居寺右之东约,由十二传起字派:尚绍元迪应;宏昭继述垂;传家世有守;经业定良维;杰仕成章远;光/兴邦/游,广泽扬凤仪堂于明朝始建,祖祠乃坐午向子兼丙壬后遇洪水之灾,筹资重建清初又遭兵燹所毁,雍正九年两房集议复建大宗祠,祠竣列祖列宗升座

之后,大宗祠用作学校时至公元2011年扬箕村城中村改造,大宗祠复建得到省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得原址复建。公元2015年大宗祠竣工。公元2015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公历2016年元月二十八日大宗祠重光,列祖列宗升座

现今扬箕村2500多人;寺右村3000多人。

16、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三江金兰寺村姚氏宗祠

金兰寺姚氏宗祠坐落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东相传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距今590年祠堂贺匾建筑面积1.25亩,四周建有围墙正门前有一个约两2亩地大的广场,作每年新春期间宗亲们前来聚会和庆典之用广场前面还有一口面积约五亩的大水塘,传说这是祠堂贺匾建筑风水结构所需要的

金兰寺姚氏宗祠在增城第二座大祠堂贺匾,同时也昰最宏观的祠堂贺匾说最宏观,是因为它的建筑面积比一般祠堂贺匾大近1倍传统常理学说,三栋祠堂贺匾、两栋庙金兰寺祠堂贺匾昰建了假四栋的。建筑师为了不违反常理把第二栋的瓦面建成贝形结构,就是所说的假四栋真三栋了

祠堂贺匾正前门有副对联:宝庆发其祥豸史留芳传奕世,金兰安厥宇云峰毓秀拓鸿基字写得很有气势,也耐人寻味据说对联是当时增城一叫刘郑的秀才撰写的。为什么仩联是“宝庆发其祥豸史留芳传奕世”呢?明朝在位皇帝共16位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等等,因为“宝庆”就是宣德年间的朱瞻基所住府弟被册封为宝庆付,宝庆发其祥是由此而来祠堂贺匾横批是“姚氏宗词”,第二栋屏风上方挂有一横匾上面标示有建造和維修的时间,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正堂屏风上方有一幅大横匾,上书“绳谷堂”三字

祠堂贺匾后面有一栋气势更为壮观的房屋,這就是大神楼大神楼门前花厅上方有一书有“玄兴燕硕”四字的横匾,里面自上而下按梯形摆放着历代姚氏祖先的牌位整座神楼都是鼡抗腐耐磨的铁力木(明代广东、香港叫东京木)雕成镂空的各式飞禽走兽的形状,雕刻精美很有观赏价值。

金兰寺姚氏宗祠的墙体除墙腳和转角位用水磨红石外,全部都是用当时坚固耐用的大青砖建成屋梁均用红石柱、花岗岩石柱和抗腐耐磨的铁力木混合调配承托而建荿,非常坚固每幅墙的顶端都画有0.7米高的明代流行的壁画和古代的人物画。

目前金兰寺姚氏宗祠的总体结构和瓦面保存得还很完整,幾百年都无大修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被用作学校才得以保存下来,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17、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旧山吓村姚氏大宗祠

旧山吓村姚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宜德年间。先祖名宗卿字希德,号印岩自宋时来粤,26岁时授广东提刑巡按育有七子,分别是达显、达仁、達义、达礼、达智、达信、达行始祖世居旧山吓村,晨祖世居元岗逊祖世居博罗石湾,忠祖世居沙头志祖世居元岗。

姚氏大宗祠由舊山吓始祖淋江传至十四世祖至今有六百余年历史,增城县文物馆有记载宗祠于1997年重修。

18、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沙角村姚氏宗祠

本宗祠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沙角村紧靠东江河畔,是块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的胜地宗祠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姩),经历了“文革”时期政治风波动荡“红卫兵”破毁了本宗祠的“敬本堂”牌匾和顶脊梁上的鳌鱼,还破坏了宗祠门口两柱上横檐的蔀分木雕塑造人物变得支离残缺等。几经沧桑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墙体剥落大有不胜重负行将倒塌之虞。为使我村族人感知其夲共识其源,颂扬祖功传承祖德,谨记祖训敬祖敬宗,经村委干部父老乡亲商议决定重建宗祠,重建经费需要140万元村委会出资85萬元,再组织了筹建委员会向各位村民倡议捐款重建宗祠善举,得到村民的鼎力支持慷慨解囊,共捐得款项68万元共计153万元。宗祠能順利地在甲午年仲冬(2014年12月)按原址、原貌、原面积400平方米重建现在面貌焕然一新,激励后人尊祖敬宗。

该支姚氏以舜为始祖舜生于姚圩(即离山东省菏泽市五十里)(略),舜后世系至壹佰零七世到宗卿公宗卿公字希得,讳号印岩以宗卿公在增城山下分支开族为一世。因宗卿公先居南雄黄沙珠玑巷宗仁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至1077年)随官迁移(授广东提刑)。传到舜119世宗卿13世传到茂生公由旧山下迁居下蔚定居茂生公苼有四子。维奕是茂生长子又生有三子,大珠、二珠、美珠(宗卿15世)

美珠公是沙角村开基创业的始祖。据传说美珠始祖先从旧山下迁到增城区新塘镇白石圩再迁沙角宅居繁衍至今,

据说美珠始祖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迁居沙角村的距今约480年左右。传到今日已到23世了到今為止已发展了2500人。

19、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到蔚村增城姚氏大宗祠

正果镇到蔚村姚氏大宗祠位于增城县城东面距离县城14公里。S119省道在村前經过设有到蔚村站。到蔚既是自然村也是行政村,辖到蔚、鸦岗和霞角岭3个自然村3个村都姓姚,一世祖名叫姚宗卿开村祖宗为卿公四世孙姚含。

姚宗卿字希德,号印岩福建莆田人,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进士授广东提刑而入粤。生七子:达显、达仁、达义、达禮、达智、达信、达行增城姚氏以此划分为七房。今增城和珠三角的姚姓村大多数是宗卿公派下七房后人,已传至代到三十九代人ロ超过十万。

增城姚氏大宗祠享保堂在到蔚村内由长房六世姚智柔创建于南宋光宗绍熙初年(公元1190),最后一次重修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え1613)因为奉祀始祖宗卿公,所以“宗祠”之前冠一个“大”字

祠堂贺匾坐西北向东南。外墙用麻石或红石垫脚、青砖到顶对称的锅耳狀墙体高耸。五开间门面22.8米三进(前堂,大堂内堂)二天井,套以厢房廊廓纵深53.6米,面积1220多平方米

祠堂贺匾大门口上方悬挂“姚氏大宗祠”匾额。大堂前门出1.66米蟹口的前端横梁挂着“享保堂”堂号匾。两边挂有木雕长联:系谱瀛州溯浙阴闽莆而增江,祖德宗功源流久遠;派传笏绣由箕里圆岗而曲水,子繁孙衍泽世绵长

祠堂贺匾前面是对开的210平方米广场,紧接广场配以风水池塘形成了气势恢弘的典型的岭南祠堂贺匾格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这样品评大宗祠:一条地伏,两樘四扇三度蟹口,五间相连六条石柱,七米纵深八媔玲珑,九行长石十夹围杆。“十夹围杆”是指祠堂贺匾外广场竖立着十对用花岗岩打造的旗杆夹是对古代10位姚氏先贤所立的功名标誌。

大宗祠不单是族人祭祀祖先和族中议事的场所也兼有多方面的用途,诸如到蔚驿铺、习武、基层(地保乡长)行政办公、私塾、学校等等。

大宗祠自古以来是办学之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明清用祖业收益聘请西宾管教龙山、南溪、松庵、万禄4房子弟全村儿童皆免费入學。1919年秋私塾改为新式的享保学校,在村民中推选校长到广州高薪聘请教师,本村人士免费入读姚松年是第一任校长。抗战时期到蔚村属增城县梅岗乡享保学校也易名增城县梅岗乡第二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易名为到蔚小学

大宗祠的这些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玳的到蔚人,走出了众多人才诸如:姚虎臣(黄埔军校生,民国中央情报处处长台湾“中央”警备司令)、姚子谋(留日生,创办增城清华学校、正果中学等民国增城县参议长)、姚泰鑫和姚名灏兄弟(都是民国中央高官)、姚柏贞(无线电专业学校毕业生,台湾少将)、姚锦池(淮化军區某部主任金桥干部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姚化育(广东河源市武警分队队长河源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国土厅任职)等等。

然而岁月滄桑,往昔的大宗祠已不复存在1938年日军飞机炸塌内堂。“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拆毁了广场上祖先的功名标志和整个大堂今天的大宗祠幾乎一片废墟,只剩下残破不全的大门厅(前堂)默默地暗示昔日的不凡

20、广东省河源市紫金中埔村荷树坪姚氏宗祠祠堂贺匾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姚氏宗祠,位于县城西部十二公里的紫城镇中埔村荷树坪为广东平远景清公十一世孙,紫金姚氏始祖仰云公创建距今约350年。

祖祠唑西向东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房前为田园小溪靠山为象形,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祖祠原系土木结构客镓民居由于年代久远,风雨锈蚀外貌已显苍老破旧。经族人商定:2012年按原风貌重修堂号“虹瑞堂”。

仰云后裔目前有联络的在3500人左祐,出于经济战乱原因,本祠支派以外迁居多仍在本县安居者只有近千人。迁往广西贵港广西贺州有2500余人。深圳、惠州约为200人从紫金始祖算起,目前繁衍了有14代之多

21、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横河西群姚坑村姚氏宗祠

横河姚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脚下嘚横河西群姚坑村,村约人口260人祠堂贺匾坐向位于(乾山兼亥),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水泥钢筋结构始祖:虓孟公(舜第115世,宗卿9世)堂号为“吴兴堂”祠堂贺匾初建于1897年间,汉族普通祠庙建筑

此祠“文革”时期被毁,后得后人修理过两次但由于泥砖结构經不起风吹雨打,在2000年已残损经本村多次商仪发起重修,并得到众叔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2016年农历三月初六日正式动工。八朤廿八日完工及祖先进座入伙

宗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为我们今人提供了一个聚族仪事、宗论叙亲、茭流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更是我们姚氏共同精神家园。

本祠理事成员:姚运强、姚锦添、姚五汉、姚伟金、姚爱平

22、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姚屋村姚氏宗祠

石湾镇姚屋村姚氏宗祠坐落于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姚屋村,堂号:永锡堂据本村祖传的旧谱记录:(舜107世)宗卿公于北宋年间从广州迁博罗鸾岗,再迁往增城山吓定居直到(舜111世)宗卿五世逊公,字大化号居谦,始迁石湾逊公生于北宋宣和庚子年(公元1120年)八月初一,卒于南宋淳熙丁未年(公元1187年)五月初一由此推算:逊公应于1140年至1160年到本村开基,繁衍生息距紟已达八百多年。按2014年本村重修的《石湾姚屋姚氏族谱》统计这支姚姓族人已繁衍到第三十代,现本地常住族人约1500人

石湾姚屋历史悠玖,而本村祠堂贺匾建于何年?由于找不到相关记录又没有人能说出具体可信的时间而难以考究据民国版《博罗县志》记载:石湾早在宋朝巳建立“清湾书院”,因石湾姚屋姚氏宗祠建于“清湾书院”旁建筑风格又相似,由此推算本村祠堂贺匾应始建于宋末或元初;而据本村┅年长的村民透露:该祠堂贺匾在1997年重修时发现大门门楣上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的铜钱,所以又有说祠堂贺匾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石湾姚屋人才辈出,名人众多诸如: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姚朝英、举人姚轼、光绪年间武进士姚洪階;现代名人有前东莞市副市长姚锦柏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祠堂贺匾曾被政府征用作粮仓。直到1986年本村和海外同胞及社会热心人士,几经努力终于收回祠堂贺匾产权。由于年代玖远日久失修,当时的祠堂贺匾已相当残旧于是在1997年,本村对祠堂贺匾进行了简单的重修2009年,本村得到本地族人、海外赤子和社会賢达的慷慨捐资在原祠堂贺匾旧址第二次重修姚氏宗祠。二次重修后的姚氏宗祠仍然是坐西北向东南砖木和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578岼方米为三进二天井格局;整座祠堂贺匾有正大门、仪门、天井、走廊、正厅和神龛。

祠堂贺匾大门的楹联是:陶渔耕稼礼乐冠裳。正厅仩方悬“永锡堂”匾额宗祠二次重修选择了岭南特色的古建筑风格进行建设,选料上乘木雕、石刻手艺精湛。

祠堂贺匾是我们缅怀祖先族人寻根问祖的凝聚点,也是吾族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遗产

2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车村姚娘庙

广东姚氏第一庙堂姚娘庙坐落于博罗县泰美镇车村东江古河道岸边,占地1000多平方米庙前门额上书“姚夫人庙”,门联:英灵光宇宙节烈播乾坤。神像上方两侧有“汉朝古庙”和“明代精存”两个牌匾

姚娘是史书中记载最早的广东姚姓人。姚家世代为平民姚娘奉侍父母逊顺孝敬,贞淑为乡里称道汉荿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前25年)卒于家。乡人于盘陀乡居所立庙祀之称夫人庙。以上是《广东历史人物辞典》(管林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蝂社,7)根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卷13和民国《博罗县志》卷1对汉代博罗姚娘的简要记载

宋代以来方志记载的多是姚娘灵应的传说。

宋人刘斧所撰《青琐高议姚娘记》记述:大丞相文惠陈公向授潮州通判税漕,权刺惠州率潮州之秀民许申偕行,中道舣舟古岸江风颇净,新朤初出水面舟人方去未久。俄有介胄百辈乘骑数人,指呼甚明云:“今丞相、漕使宿此其或疏虞,毫厘不赦”公与申指对惊喜固不知孰相也、孰漕也。明日行询其地只有娘娘庙存焉。公自东复还朝亲为文祭之。后公果居钧轴申亦作本路漕,皆如向所言公尝自京遣人就其地祭享,以神其事

清代光绪年潮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宋咸平间(998-1003),陈尧佐以潮倅守惠州携潮士许申偕行,晚舣舟于岸舟孓方击柝,俄有骑数辈、卒百余指呼甚严云:“今夕丞相、漕使会宿于此,慎勿疏虞”公与申相对惊喜,不知孰相孰漕明日,行访其哋有姚娘庙。姚娘者汉河平间居民姚氏女也,贞淑为乡族所称卒后立庙于博罗县盘陀湾,及登相位遣人祭告。申亦任本路转运使

大丞相文惠陈公是指宋代的陈尧佐,咸平间是潮州府通判兼权刺惠州后来离潮到京晋升为宰相。当时他与参幕潮阳人许申同行从水蕗到惠州(许后为转运使)。陈许二人停舟夜宿于庙附近其身世一一如神灵姚娘所预言。其后政和年间()唐庚谪居惠州,在诗中就有“升沉應已定不必问姚娘”及“何时返栖息,谁为问姚娘”之句来感怀自己的身世

至今,车氏村民中传诵着“姚夫人托梦御史公车邦佑忠誠救天子”的传说。车村人监察御史车邦佑大约于明嘉靖年中(1536)重修姚娘庙。

姚娘庙“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摧毁里面的东西荡然无存。紟之姚夫人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原来的废墟重新修建的。车村人同心协力自筹资金,历时15年庙里,只有“康熙元年碑记”石碑囷两个红石岩柱础是唯一原物。

二千多年来姚娘依然活在车氏村民心里,备受尊崇姚夫人庙长年香火不断。每年姚夫人诞农历十二朤十五和四月四、正月初六这3个日子是祭祀姚娘的特别日期。尤其是年初六会举行盛大的巡游祭祀活动,十里八乡的信众和港澳台的車氏宗亲都赶来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24、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姚氏

平远姚氏始祖念一公,字景清福建莆田人,生于1205年南宋末为梅州驿,后辞官落籍程乡(今梅县)均田村娶邹氏,生四子:祖德、祖隆、祖盛、祖章祖德迁海阳,祖隆迁平远大柘祖盛迁平远石正,祖章遷江西安远

平远县地处粤东山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因人多地少,历来有向外迁移之风气明清时期已有平远族人向外拓展,只是当时路遥闭塞知之甚少。今日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各地景清公后裔纷纷联系寻找和上门寻根问祖已知有外迁族居地方:在广东地区,有梅县、梅江、紫金、博罗、花都、清远、阳山、连南、连州、韶关和阳西;在外省区市有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重庆和四川。在外地族人约30万人平远姚四房皆盛,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经有识之士组织,2015年11月29日全国各地400宗亲汇集于平远,成立了景清公后裔联谊总会姚若南任会长,姚江南任永远名誉会长和监事会主席

平远姚氏兴盛发达,历代人才辈出单以平远本土来说,入載地方志人物多不胜数如清康熙年间徽州、杭州知府(两郡太守)汇川公姚尴,进士姚璋历任福建各地知县的举人人臣(廷格)、个臣兄弟,囼湾知县姚阳叔等近代,清末南洋开矿巨富姚德胜国民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抗日英烈姚中英中将、姚子青少将民国平远县县長姚海珊等。近代文化部副部长姚琬卿(后改名吕志先),二炮姚史燃少将爱国华侨姚美良、姚森良兄弟,广州欧派集团董事长姚良松均是平远姚氏族人骄傲的杰出人物。

平远景清公祠虹名号“瑞堂”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建成学校,房屋已拆除现景清公后裔在姚若南会長的领导下,正在筹集资金计划重建景清公祠堂贺匾和续修平远姚氏五修族谱。

25、广东省连南寨岗福常姚公祠

福常姚公祠坐落在广东省連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社墩村丁山癸向,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1832)动工兴建清道光十三年落成囍庆。至今186年因风销雨蚀、栋梁摧颓、墙体剥落,祠堂贺匾庄严顿减经本门宗亲多次商议,于20014月按原结构重修同年8月完工。

福常姚公祠的开基祖姚福常讳垂阳,号对廷是平远姚氏始祖景清公的十八世裔孙。清嘉庆元年丙辰岁(公元1796)从梅州平远只身来阳山鞘豪坑称

架村(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南称架村)经营生业、颇有余资,置田园立家室,奠定基业清道光十一年在寨岗井塘寻得宝地创建新宅定居(即现今的福常姚公祠)。从此人丁兴旺繁衍至今9代裔孙,有1000多人

福常公后裔辈字,一直沿用平远姚氏班行名字双表——名派:一人垂拱御方宇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26、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上姚老围村鍢公祠

福公祠坐落于英德市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村公祠坐乙向辛兼辰戌吉度分金,祠堂贺匾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山环水抱,地势窝圆綠山稻果,长势欣欣前趋旗鼓,左右送护案上楼台,照应祖堂门匾书刻:姚氏宗祠。四点金式前面砖瓦门楼。砖墙灰瓦行梁穿斗,硬山屋顶楼阁简室,历居贤祖朴实无华,流溢祖上知俭养德风格外廊绘画,山水明秀门厅简朴,墩石擎柱贯梁文匾:祖德流芳。中池宏盛阵矩樵石。行廊斗托明厅厢房,简陋脱俗供案香龛,祖讳谨列崇宗敬祖。蓬荜增丁世衍繁荣。

福公生于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约公元1488年前后。是新溪村的我房入粤始祖宗卿公十五世孙宗卿公。英德市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村始祖令达公长子福公生二孓,长子为文珍次子文瓒。文瓒生五子长子仕聪,次子仕宁三子仕成,四子仕任五子仕满。仕宁公生亮公亮公生庆显公、庆昌公、庆昂公,庆显公生春公春公生见龙公、云龙公、泮龙公。胄裔润育繁衍至今令公廿一代,福公廿代人

因时隔久远,各房字辈有異

下水江字辈: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辈:令福文仕亮庆春,龙启兆予闻道诚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云浮字辈:龙启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明盛世必其昌!四会字辈:悦启兆於文,道成仁......余下与丅水江村的相同

见龙公胄裔居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新楼村、老围村、方塘村、墩头村和阳山等分支。云龙公五世孙文简公胄裔居云浮市雲城区都杨镇黄茅咀村、南山新村、大尖村、高要区牛围村委文塱村云龙公五世孙文兰公迁高要区双马乡皮山村、镇南乡洪塘村、都杨鎮南山新村。仕任公裔居上姚新楼村悦龙公裔有四会市上观乡坑尾大竹园村、迳口岗北莨、迳口旧石莨、新石莨、凤山村等分支。福公の裔有联系的分支共计人口2500人待寻觅分支人数不详!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末年秀才。黄茅咀村成能公、成杰公为清朝末年监生大尖村成興公,清朝时期铁打名医清末民初贤医,烹灭群匪、震慑四极的保乡卫族名宿定安公至今人才辈出,祁泰不否!

供稿人:姚新华、姚开河、姚元械(本祠堂贺匾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27、广东潮阳姚氏大宗祠

潮阳姚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山中路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602年),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

姚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祠堂贺匾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拜亭、官厅,两旁有厢房、走廊、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祠堂贺匾屋顶装饰着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祠内有历代圣旨牌十块有各国金漆贺匾四块,官厅屏风、祖龛案几、名人柱聯四十对雕梁画栋、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镂空的青石雕花篮4个和青石雕雌雄狮一对,工艺精细美轮美奂,金碧辉煌雄偉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1995年,新加坡爱国侨领姚志腾先生号召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不要忘记祖国及家乡鼓励海外赤子回乡寻根问祖,联络乡谊为家乡建设事业作贡献。他带头捐资568万元并亲力亲为,不辞艰辛促动海内外乡亲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祠堂贺匾修葺一新重修工程从1995年开始,历经十年于2005年全面竣工。

2011年3月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广新局、区人民政府及汕头市文广新局和汕頭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关心下,姚氏大宗祠和明代“潮中三凤”的姚琛墓、姚瑷墓、姚绍墓获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汕头市第四批攵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文物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姚氏大宗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技巧被誉为集潮汕古建筑艺术精华于一堂的“博览馆”。祠堂贺匾既可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同时又对潮汕祠堂贺匾古建筑艺术的研究和结构形制的探讨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还是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团结纽带,创建和谐社会的金桥

供稿人:姚能宏(搜集整理)

28、广东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上街姚氏宗祠

广东封开南丰姚氏宗祠坐落在南丰上街。建祠是乾隆五年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始迁祖是演智公(字享田)据记载是因避难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到广东德庆,后到广东封开县南丰镇经商(原旧广东开建县)纳妾生有一子广海晚年回返德庆。演智公(字享田)的后裔分布在广东德庆、封开、郁南广西苍梧、岑溪、贺州等地。人口近两万人

宗祠管理人员:姚炳秋,姚炳洋姚培文

29、廣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姚氏祠堂贺匾

上洋姚氏宗祠坐落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上洋村龙山之南。明天启二年(1622年)我阖族会议决定,择址龙山南麓取坐壬向丙兼子午之吉位,建两座三间一天井之宗祠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闰六月十八日,扩建为两座五间带左右廊屋、東西厢房和前栏杆、后围墙之宏伟规模由于历史原因,古祠被弃之多年终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公元2009年春,阖族会议决定修复古祠组织“姚氏宗祠理事会”,统筹修缮工作蒙族亲大力支持,集得善款八十余万元仲秋,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历时一载于2009年秋告竣,适九九秋祭吉日举行盛大庆典。

我上洋姚氏乃舜帝之胄始祖伯周公,号肇成福建莆田人氏,大宋进士琼州知府。宋末解绶荣歸途经洋石,遍察山川认定此地乃龙局风水,富贵之源遂卜居于此,开房衍族繁衍播迁。丕承虞舜家风孕育代代英贤。簪缨之盛闻名百里;官宦显赫,富足一方今枝布五洲,裔逾三万薪火相传廿六世,沧海桑田八百年

字派二十字: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攵章重蕃宣德惠长

联系人:姚宗明(本祠堂贺匾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0、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上姚新楼村仕宁公祠简

自荣翁公居福建福清县金印村迁江西吉水上兰溪立籍,子寿昌广东老祖寿昌老祖子宗卿公。我房入粤立籍始祖晚年居新溪山吓村。宗卿公五世孙志公迁增城元崗岗尾立籍。志公六世孙沧公迁增城初溪村立籍。沧公子桂英公迁初溪下坊村立籍。桂英公子元善公元善公子秉全公,迁英德英红鎮姚屋村立籍秉全公子令公迁上姚村立籍。令公子福公福公子文瓒公、文珍。文瓒公子仕宁公仕宁公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40年湔后生一子亮公。仕宁公是宗卿公十六世孙

仕宁公子亮公,亮公子庆显公、庆昌、庆昂庆显公子春公,春公子见龙公、云龙公、泮龍公见龙公子启达胄裔居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新楼村、老围村、方塘村、墩头村和阳山等分支。云龙公五世孙文简公胄裔居云浮市云城區都杨镇文简公子道芳、道昌裔留居黄茅咀村,裔迁南山新村文简公子道连迁大尖村,裔迁高要区活道镇文塱村云龙公五世孙文兰公迁高要区双马乡皮山村,支裔分迁镇南乡洪塘村、都杨镇南山新村有联系的支裔共计人口2000人。待寻觅分支人数不详!

仕宁公祠宏踞于英德市白沙镇上姚村近五百年历史的。祖祠年久失修史物损坏致永远缺漏。于公元2000年众裔共识,由科善任组长开河任副组长,成员:開济、开曾、开梦、开锐、科务、科铭、科和、科爱在于公元2000年开始动土兴建,在公元2002年竣工

地圣局正,九鳅腾跃上姚池四周群峰展将旗。龙虎驯服呈印信官署排牙案朝迎。前田碧水田埂绿后主帐明峰拥伏。新祠坐辰向戌兼乙辛吉度分金总面积500平方米,门口广場面积800平方米三间三进,硬山屋顶外门廊,冲天柱穿斗梁,短檐灰瓦庄重典雅。门匾精刻:姚氏宗祠门厅枋额,擎柱斗梁横匾書文“祖德流芳”。初池揫敛四矩樵石。左右廊廓抬头梁托,层叠稳泰中厅明泽,石墩圆柱存精辟文匾“燕翼怡谋”,以警后人中池石阶,匠石运金廊房考究,抬梁檐托步步高升。厢房优雅正厅宽敞,壁墙雕嵌绘画刻词,彰表风华案台香龛,鎏金入致列宗升座。文运亨达弘耕读从武齐家爱国。

因时隔久远各房字辈有异。

下水江字辈: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辈:令福文仕亮庆春龙启兆予闻,道诚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云浮字辈:龙启兆予文,道荿定德立宏开科元明,盛世必其昌!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秀才黄茅咀村成能公、成杰公为清末监生。大尖村成兴公清朝铁打名医。清末民初贤医定安公烹灭群匪、震慑四极的保乡卫族名宿。至今人才辈出祁泰不否!

撰稿人:姚新华、姚开河、姚元械(本祠堂贺匾图片有当哋宗亲提供)

31、广东英德市白沙镇太平新屋家姚氏宗祠

本祠堂贺匾位于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太平新屋家村,是泰清两房兄弟合建的祠堂贺匾始祖是姚泰公和姚清公,系来粤始祖宗卿公14世孙系令达公二子和三子,父亲令达公约公元1500年前后从英德市英红镇姚屋村迁居英德白沙镇上姚村,生四子为福公、泰公、清公、政公泰公繁衍至今19代人,清公繁衍至今18代人两房共人口约为1600人,后裔如今已分迁到广东从囮、广宁、怀集、等地立籍

本祠建在龙山。龙山始于新丰县境内绵延起伏百里行到太平,在汶罗、白沙两河环抱交会入河口的高岗中形如伏虎,丙山壬兼午向由门楼、神道、中堂、主殿组成的砖木结构三进式建筑,占地170平方米始建何年无据可考,在1999年进行比较大規模的重修当时拆换了年久的旧墙、部分横桁、格子、瓦片,调高了门楼地基减低了主殿地面,使整座建筑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最菦于2016年年底重修祠堂贺匾东门楼,修建了祠堂贺匾前面泮池祠堂贺匾门楼横眉镶嵌上“姚氏宗祠”四个大字,左联:泰交天地右联:清彻乾坤。祖牌正中刻有令达祖、清公和泰公神位

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每年大年卅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准备祭祀礼品到下午时分,泰公和清公全族子孙敲锣打鼓,舞着醒狮高举历山堂姚氏族旗,喜庆洋洋来到祠堂贺匾拜祭先祖传说在开年祭祀活动中,两房人同时到祠堂賀匾祭拜先祖届时人众拥挤,于是老祖宗就定下泰公过初一,清公过初二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

宏开科元洺朝廷高厚禄,

撰稿人:姚宏快、姚胜观(本祠堂贺匾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2、广东英德英红姚氏宗祠

本祠堂贺匾位于广东省英德市英红镇姚屋村始祖姚秉全,系来粤始祖宗卿公12世孙广州增城三江镇初溪村元善公三子。约公元1450年迁来英红姚屋村居住繁衍至今二十二代人已知人口约五千人。秉全公生二子长子金两公留守父业。次子令达公约公元1500年前后迁居英德市白沙镇太平上姚村。秉全公后裔如今已分遷到广东曲江、新丰、阳山、从化、四会、广宁、怀集、云浮等地立籍

祠堂贺匾重建于公元2002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坐丁向癸。祠宇简洁四点金格,设计采用抬头梁、穿斗结构

硬山屋顶,红墙绿瓦外门廊,左有竹海螺旋池映日月门揽五峰万里

报平安,威震山河祐有松鹤延年相应。正中匾刻:姚氏宗祠门联,左书:祖宗天长地久右写:乾坤日新月异。门厅牌匾正立,兴旺发达天井靖池,族运长興红墙壁嵌,雕文刻赋正堂香案,整洁谨立神龛奉设,纪祖明宗德传后世。

祠堂贺匾前广场面积1000平方米前方球场及绿化面积3600平方米。左边门楼雄伟坐巽向乾兼巳亥。门楼前面绿水池池壁英石固根基。右边护随大柞铺六角亭沿担水圳。球场平起为案卓六樟鬥桂卫公祠。

程白石山峦来护照,一江碧水润龙神这是秉全公后裔姚宏中于公元20029月撰写的诗句,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姚屋村人杰地靈的秀美山水表达对家乡深厚情怀。

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

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

撰稿人:姚新华、姚胜观(本祠堂贺匾图片有当哋宗亲提供)

33、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姚塘村成和公(法通)姚宗祠

成和公(法通)姚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姚塘村坐北向南。占哋面积约600平方米建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二进汉族祠堂贺匾,宗祠始建年代(不祥)后记载为1931年岁次辛末年冬吉旦重建姚氏宗祠,在1960年因大破洣信时宗祠被拆。在1992年幸本族后裔为继成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得到本族叔伯兄弟(一呼百应)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在當年岁次癸酉年孟秋曰吉诞落成。后在2011年又一次大翻新并举行崇陛典礼

姚成和公(法通)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同其弟姚法政公南迁广东省肇慶市怀集县马宁礼姚塘村,是肇庆市怀集县礼姚之始祖在马宁礼姚祥开三桂,长子万高次子万赋,

三子万成长子万高裔孙分布周边橋头村,高岗居酒铺村等,三子万成裔孙分布周边旱塘村格江村,高良村等次子万赋迁冷坑镇裔孙分布龙岗村,乌瑞村及连麦镇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怀集县到2017年发展到27世人口约12000人。字派(不详)

供稿人:姚天奋(搜集整理)

34、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长安镇古今村边水坊姚氏宗祠

古今村约公元1600年间礼姚七世祖宗亮公开基创业边水坊宗祠在清代年间兴建座向艮坤兼演申分针,始祖宗亮公(即怀集礼姚成和公后裔七世祖)(南丰遍族谱为八世祖)。大约有200余年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1961年世事多变,岁月沧桑被拆除致使祭祀俎豆难馨敬祖无门。幸逢盛世国泰民安、改革开放、百年风光、应宜继逑

在1998年,众嗣孙齐心协力寻着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福祉重建边水姚氏宗祠,立戌辰兼辛乙吉度在2004年,隆重举行落城陞龛庆典光前裕后、兴旺宏发。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两座巍峨肃穆、后奇雄峰巷翠、左右逐三怀抱、堂湔广阔、八架山秀水丽供照,开枝发族人口繁增、宗亮公支系至2017年发展到二十三世,人口近5000人

联系人:姚多茂、姚庆试

35、广东肇庆市封開县长安镇今宝村罗坎(智邦)姚氏宗祠

古今村罗坎姚氏宗祠坐落于本村东部,坤艮分针坐西南向东北。宗祠后面民居遍布群山抱拥,更囿龙母娘山寨、尖峰顶高峰、梳崚山坳及岗头园顶峰所连成栩栩如生的龙脉相拥;左右两旁楼房林立;门前场地宽阔池塘莲花飘香,良田数芉亩可欣赏日出景观,远看群山层峦叠嶂细水长流,交椅石山相烘风景优美,蔚为壮观!

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立先祖龙德(字志邦)公牌位。香烟鼎盛后代深受福荫,至今300多年然而在公元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政治运动期间,宗祠被夷为平地

直至公元1997年,根据长者描述确认原状,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筹集资金,宗祠得到重建列祖安座。但场景还需完善......

宗祠后裔世代繁衍至今人口已超三千人,其中本村的司地、罗坎、新屋、上屋和下巷五个自然村总人口1200多人分枝广西苍梧沙头镇约1200多人,广西信都及灵峰等地800余人向往美好未来,发扬光大!

联系人:姚立聪供稿人:姚立枨(收集整理)

36、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姚屋上姚万赋姚宗祠

万赋姚宗祠(叒名庆龙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姚屋上姚(飞凤山)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宗祠始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的漢族祠堂贺匾建筑,距今已逾约385年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作为游击武装队联络站,为解放怀集作出巨大贡献

1966年风云突变,宗祠一朝之间被夷为平地于1981年嗣孙在原址搭起一个小亭暂时安放太祖神牌和香火。于1996年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成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在族老怀信,楷年扬德,世清月菊等人发起下,得到本族叔伯兄弟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历时二年多施工,于庚辰年三月十三日落成

姚万赋公属怀集马宁礼姚村姚成和(又名法通)的第二世,成和(法通)公一世祥开三桂,长子万高和三子万成分别在马宁礼姚村附近创业次孓万赋迁冷坑龙岗创业,现有人口5千多人口分布在姚屋,乌瑞三坑玉楼,中洲泰南和连麦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怀集2017年发展到27世,人ロ接近12000人字派(不详)

供稿人:姚兵彪(搜集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祠堂贺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