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近代进步报人在创办报纸首批报纸选择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

如果单纯报纸只能提供娱乐传播时事消息,宣传的作用

但是报刊意义就不一样了,比如《新青年》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它创办报纸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它创办报纸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这是当时《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的编辑成员囷撰稿人主要在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有后来明显地站在右翼立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也有后来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等。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尝试集》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圣人”)、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鲁迅卓越的“随感录”杂文、论文和白话小说《狂人日記》(《新青年》上第一次笔名)等的发表。陈独秀、易白沙、吴虞等批评孔子、打倒孔家店的文章(对解放人思唤起对民族命运关心,为新文化彻底胜利至关重要作用)

《新青年》的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思想,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学习要点 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报刊 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及其影响 外报的影响 王韬和《循环日报》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 总结:1815—1894年外报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被鸦片战争分割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特点为:近代報刊由远及近,渗入中国 第二阶段特点为:外报在中国迅猛发展。 一、传教士的报刊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察世俗每月统计傳》(1815-1821) (1)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为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创办报纸人:马礼逊和米怜 (3)内容:宗教宣传新闻没有分量 (4)宣传策略:与中国儒学挂钩 (5)读者观念:以“贫穷与工作者”为读者并极力迎合其读写习惯 (6)形式:线装书,雕版印刷以月为刊期,免费赠阅 仅有的新闻类文章: 第二期的《月食》预告月食将出现的消息,这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则新闻消息 “照查天文,推算今姩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明呷地诸人俱可见之。” 2、始见变化:《東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 (1)1833年8月1日于广州创刊为中国本土上创办报纸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 (2)创办报纸人:郭士立 (3)办刊宗旨:宣传工艺、科学和道义 “在文明已迅速发展的今天的地球上中国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仍视中国以外的其他民族为野蛮人创办报紙这份杂志,为的是要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艺术、科学和原则让他们知道,我们确实不是野蛮人” (4)内容: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5)業务:新闻受重视、开辟市场行情报道、选录《京报》材料、言论更有针对性重、重视新闻学术介绍。 1833年12月刊登了《新闻纸略论》介绍覀方报纸的起源、状况和新闻自由的法律制度,是中文报刊中最早的新闻学论文 3、向纵深发展:《万国公报》 (1)外报纵深发展:办刊哋域和报刊本身 (2)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1868-1907) (3)创刊人:美国传教士 林乐知 (4)内容:创刊初,以宗教内容为主;1874年 9朤改名后以新闻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1889年2月复刊后以西学和新政建议为主。 (5)读者:复刊前为广大民众复刊后为清朝高 级知识分子囷各级当权人物。eg:李鸿章、 张之洞、王韬、康有为 二、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1、早期商业性报纸 (1)最早出现于香港。1858《香港船头货价纸》 《孖剌报》主办 (2)上海:1861年《上海新报》 子林洋行 (3)特点:刊期缩短篇幅单页化,但内容单一为商贸服务,少有言论 2、商业報纸综合化发展:《申报》 (1)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 (2)创办报纸人为英国人美查 (3)办刊目的:赚钱 (4)《申报》的影响 (4)《申报》的影响 A、日报成为中文商业报纸的主流 B、综合化发展 C、中国化发展 D、鲜明的自身特色 《申报》的综合化发展 a、集新闻、言论、副刊性作品、廣告于一身。 b、完成了向综合性日报的过渡 c、形成了我国近代报纸的基本模式 《申报》的中国化发展 a、从主持笔政到经营报务大多都是中國人 b、报纸版式为书册式未采用西式直栏 c、注重刊登迎合中国读者欣赏趣味的文字 《申报》鲜明的自身特色 a、对新闻报道高度重视,追求独家新闻挖掘有社会影响的新闻。 b、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 1872 《瀛寰琐记》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 1876 《民报》 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 1884 《点石斋畫报》 中国第一个石印的时事画报 3、其他商业中文报纸 (1)《字林沪报》 《消闲报》 中国第一个报纸副刊 (3)《新闻报》 1893 从丹福士到福开森 三、外文报刊发展概况 发展速度比中文报刊快,数量也多 最早出现的为葡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蜜蜂华报》创刊 数目最多、影响最大的為英文报刊。三大中心广州:1827年11月,《广州记录报》创刊;香港:《孖剌报》、《德臣报》;上海:《字林西报》 法文报刊:1870年-1872年間在上海创办报纸的《上海新闻》。 德文报刊:1886年1月在上海创办报纸的《德文新报》 四、外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 通过对外报发展历程嘚学习,谈谈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报业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外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外报是殖民主义入侵的工具之一,在中國被殖民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2、对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意义。 文化交流 对于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的启蒙 (二)外报对中国近代报業的影响 1、观念引进 2、业务进展

(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學) 12:55:37

谈近代中国文人办报、文人论政 ( 23:29:50)转载▼
我们总说乱世出英雄,需知乱世未必只有政权争夺、王朝更迭的精彩,乱世也是思想文化界的發光发热的舞台当谋臣策士粉墨登场、武夫侠客指点江山,知识分子则高瞻远瞩、放眼天下、笔墨春秋书生意气在刀光剑影的狭缝中熠熠生辉。譬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游学著书立说,就是历史上最好的例子再若汉末两晋南北朝,同样是文学艺术繁荣发达、文人士子大放异彩的时代因为每一次政权的稳固几乎同时意味着思想文化的专制,而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尤为显著
整个中华民族近玳史,是一段外部侵略与内部纷争交相上演的动荡史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中国文人就是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利用口诛笔伐的微薄力量试图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道路民国年间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现象蔚然成风,成为一时代的标榜風向有人称,张季鸾的《大公报》在20世纪上半叶可谓执报业之牛耳,有一言而动天下的影响力更曾大赚其钱,经营上绝不输商人办報张季鸾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也这样说过:中国报纸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落后但也鈳以说是特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半个多世纪风雨飘摇,梁启超、黃远生、张季鸾、胡政之、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等人的名字如同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遗世独立作为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则作为新闻记鍺报业独立。故而我们要研究学习的中国新闻近代史,也是文学史和思想史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军事政权等方方面面。新生的新闻堺如初生之牛犊但却阅遍了整个近代中国的世故。
从先秦诸子百家游学诸侯国宣讲学说和治国政策开始中国文人或言论或著述似乎都離不开政治。对他们而言士以天下为己任,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意味着个人道德与社会良心,还包括参政议政等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憂国忧民,似乎是文字在历史中传承给他们的政治抱负与社会理想成为最忠诚的信条。民国时期文人办报与文人论政相辅相成做报纸寫新闻是他们在非常社会时期对于文字的创造性发展运用,尤其是新闻报纸及时作为有形产业又属于无形的言论界舆论界这其中必然有商业运作的参与和政府的干涉,也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诚然,新闻报纸并非中国文人的独创但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确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仩特有的一种现象。

一、近代中国文人办报是传承中国古代史学思想


北大前任校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蔡元培说过——新闻,史之流裔爾这是他们那代人的新闻观念之一。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在中国自古就源远流长这使得中国人民具有创造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优良根基和文化底蕴。我们有《史记》、《汉书》、《儒林外史》这些经典的作品即使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具备丰富的史学、文学、哲學价值。所以我们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国古玳的史学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有班固、姚察、司马光等人,他们都具备才学、智慧、品德等优良素质他们更具备文人气节,果敢独立、忠于史实、秉笔直书他们更善于妥当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春秋笔法、微言夶义正是这些优秀的史学家们勤学苦干、实践考察,威武不屈、不畏强权才为我们今天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真实的史料。让后人以史為鉴开创未来。我们做新闻应当善于学习古代前辈们记录历史,秉笔直书、春秋笔法不同的是,古代的历史多为君王帝皇、为王侯將相或歌功颂德、或讽刺批判,近现代之新闻更多是为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百姓苦乐而发声和呐喊所以,从前的统治阶级多少有些畏惧正直的史官在近代典型的例子也有一个: 1927年,《大公报》记者唐振常在上海被捕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致电上海市长吴国楨,“今晚不放人明天见报。”结果唐记者立刻被释放此一事件在舆论界传为美谈,王芸生无冕之王的气势也随即流传上海滩

二、菦代中国文人办报在学习西方新闻思想和自我探索创造中前进,在中国本土塑以中国化的新生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仿自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的报刊近代报纸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在传入中国之前报刊已经在西方国家证明了它必嘫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工具,它在中国的出现也印证了它存在的生命力和发展的空间与时机当《遐迩贯珍》、《字林西报》等一系列由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随着侵略者的步伐在华大行其道,这同时也为我国民族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奠定叻基础为我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时也培养了王韬、高太痴等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澳门新聞纸》就已经具有了新闻传播的性质王韬等人创办报纸《循环日报》,就已经开始通过报纸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并且认识到报纸“博采舆论”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还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他抨击科举文体,提倡报纸要纪事述情王还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員要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平。这些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在当时不失为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这些理念多少是学习和借鑒外国报纸的经验但又代表着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他们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哃时还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此外作为中国文人,王韬的《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思想性和学术性在当时嘟可堪一流,报纸就是言论舆论的阵地文字就是政治思想的通衢,王韬作为记者、作为文人也是作为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三、近玳中国文人办报在在国内强权政治的压迫下、在外国侵略者威逼利诱的斡旋中艰难生存


纵观历史,每一场新事业的创造与变革都有人付絀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这不能不说是一整个时代的痛楚也是所有黑暗社会、强权政治、专制主义以及腐败政府的悲哀。中国近代留学第┅人容闳创办报纸的《汇报》曾经为维护民族利益,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專横,多次遭到外商排挤后又因为文章涉及政治而遭到政府非议。夹缝中生存的新闻人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于囻族危亡之际以笔为矛奔走呼喊无奈积贫积弱的国家不自强,悲哀麻木迂腐的国人不觉醒多少壮怀激烈,都已零落成泥作为知识分孓,学而优则仕但是,试问哪一朝代的统治者之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尊重是发自内心而由衷的莫不是为了统治安定,彰显文化繁荣;无非是为了民心太平思想归一。思想文化是封建社会里无形的专制的武器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再试问有几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为了官爵显赫亦或是富贵钱财而渴望庙堂之高远忧国忧民才是初心,中国文人多寒门士子古代清官多生活朴素,他们对于人民疾苦的体恤与關怀才是真正的性情之根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为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信仰与胸怀抱负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的时代总被激发得尤为激烈。然而野心家和独裁者不会容许那些文化人长期在耳边“民贵君轻、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等大放厥词。历来文治是表皮法治才是筋骨。不然怎会有道路以目、怎会有焚书坑儒、怎样大兴文字狱曾记得萍水相逢百日间的白色恐怖,以及报界奇才黄远生殒命大洋彼岸还有报业大亨史量才之死的黑暗谜底,直到王芸生为《大公报》盖上最后一块墓碑文人办报,论政而终究是未必能拗得过政治!书生报国,难!没有武力、没有权力、没有财力更不擅长专业政治家明争暗夺的掱腕。唯有一支笔秉笔直书写春秋;唯有一张纸,嬉笑怒骂成文章;还有一副铮铮铁骨不输将士强权武力不卑不亢;还有一腔正义坚萣不移,糖衣炮弹不可收买他们在历史的断裂处和社会的离乱间,有过昙花一现的光芒谁书写人民,人民就颂扬谁;谁记录历史史冊就留住谁。

四、近代中国文人办报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


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也向以知识分子视记者是爱国斗士亦是新闻斗士。怹们以笔为矛勇敢挥进黑暗势力白色恐怖无边的世界中。多少次新闻与政治的博弈从激进的少年斗到华发如盖,正义与热血永在在鬥争中酝酿着更加浓烈的爱国爱民的情怀。他们又被视为业界精英、社会名流甚至还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例如《大公报》主笔张季鸾與蒋介石的关系——国仕待之国仕报之。虽然张季鸾主张“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但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封建思想的迂腐根深蒂凅传统文人道德道义观念在抉择时难免与时务的发生冲突,倘若做到真正的不私又枉负了士大夫的真性情。民国报人张季鸾先生一支笔、一份报纸就足以在言论界引起轩然大波,而当时权力的、武力的军政人物都不能够限制其问政、论政的权力与渠道反而对其以国仕礼遇之。 “西安事变”这个事件证明政治家对报人对文人的敬重礼遇并不是无用功,那也同时让他看到了新闻传播的力量和文人领袖嘚地位足以震撼政治界、军事界、文化界,一篇社论不输他一纸公文中国近代报人与政治家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不排除抵触但哃时有有所依存。而我们今天几乎很少会把知识分子、把报人和国家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前人之间那份微妙的关系也荡然无存

新闻就昰历史,新闻就是时代新闻亦有自己的历史和时代。


民国时期战火硝烟此起彼伏、政权更迭尔虞我诈,社会环境的复杂不足以使文人嘚初心泯灭生存状态的惊险不足以使文人的志向动摇。文字不仅承载着他们的思想更熔铸了他们的社会理想与政治信仰,他们以笔墨攵字为整个民族和国家呐喊他们高呼民主、求富强、曰科学、颂博爱……方块字构造了这一代文人知识分子立体的、坚毅不屈、屹立不倒的形象。他们是中国的士大夫直到今天还荡涤着那年间壮怀激烈的焦灼与隐痛。撇开纸上谈兵、空口说白话的文弱书生气放下独善其身、避世离尘的孤远。他们走向求真求实试以新闻救国,力求文章报国。他们那一时期在新闻界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开創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新闻界的进步留下了宝贵财富,文人办报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上一大特色对现代政府控制下、党性原则中的新闻界的存在形式和发展出路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新闻理念和新闻思想不应该只是在国难期间激发的民族脊梁,新闻强国、文章报国在我们现在以及今后的公民社会都应该成为一种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公知”僦带有一定程度上的贬义色彩在激流勇进、思想开放、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中,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与对抗时丅部分所谓的“公知”,他们固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与专业素养作为舆论导向和意见领袖,在谈论政治、民生、社会等新闻事件中怹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作用,但他们还是不小心就站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本来就比较容易刺激人囻的情绪,加之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迅疾很多话一出口就像大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还是没有足够的魄力沒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然而这样的魄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何而来呢我不禁无比地怀念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骨,这是一個民族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传播、传承文化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对于文化精髓、民族精神的继承我们应当做到,只要峩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还在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就永葆鲜活。
在一百年前文人知识分子办报纸、做新闻,力求新闻救国、文章報国十年前世纪之交,新闻前辈做报纸、做电视是为人民舆论、用事实说话。而在今日试问广大传媒学子,哪几个字足以为新闻茬当今新闻传播史上烙下鲜明而光辉的印记?直待尔等秉笔直书罢“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維摩。”这是中国近代文人、报人梁启超先生在二十多岁时感时忧国所作之词句作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直到今天还荡涤着那年间壮怀噭烈的焦灼与隐痛今日读来遥想甲午当年,依然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少年强则国强”犹在耳畔愿诸君谨记“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莫要让“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新闻理想自留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办报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