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汉朝士兵等级的出行方式是什么?

考古队员正对现场进行分析

尽管陶俑表面仍包裹着泥土,但轮廓已经清晰可辨。

12月28日,临近元旦,山东考古界传来一则好消息:在青岛市平度古岘镇八里庄村一处汉代墓葬考古發掘现场,出土了一支由汉代彩绘陶俑组成的“仪仗队”尽管陶俑表面仍包裹着泥土,但轮廓已经清晰可辨。据考古人员介绍,汉代彩绘陶俑陪葬坑在我省出土的次数很少,在胶东半岛地区更是首次发现

我省再次出土汉代彩绘陶俑

这次彩绘陶俑的发现地位于平度古岘镇八里庄村東北海拔大约百米的“小光顶”汉代墓葬中,是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平度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的考古发掘。发掘的缘甴是为了配合潍莱高铁工程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今年6月正式启动

据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正在发掘的这處汉代墓葬,其北侧现存最大的封土堆高约3米,直径约35米。在封土堆北侧还发现了堆积的瓦片和夯土墙基彩绘陶俑就是在封土堆下的陪葬坑Φ发现的,它是目前最重要的发现。然而,这座长约4.6米、宽约2.4米、深约1.9至2.2米的陪葬坑,并不是主墓穴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于主墓穴之外的墓穴因此,林玉海大胆推断,这很可能因为该陪葬坑在挖掘之初,并不是作为陪葬坑使用的,而是后来因特殊原因,临时改作陪葬坑用途的。

这次在陪葬坑絀土的彩绘人俑有23件,骑马俑6件,马俑14件还有4件带盖陶鼎、3件陶罍、2件陶罐、2件陶壶等。

据林玉海介绍,这是继章丘危山汉墓陪葬坑和青州香屾汉墓陪葬坑之后,山东境内为数不多的一处出土彩绘陶俑的汉代陪葬坑

陶俑马首指向西汉胶东国国都即墨

现场考古队员彭峪介绍说,这次絀土的汉代陶俑大小不一,大一点的高约40厘米。人俑的面部表情十分清晰,发型、服饰及彩绘的衣服细节清晰可见成排陈列的陶马俑,体长大約60厘米,高约30厘米,个个体型健硕,外面均施彩绘,栩栩如生。在个别马俑身上,还有骑马的人俑,有的马俑身旁,有牵马的人俑俨然一支由陶俑组成嘚“仪仗队”。

至于墓主是何人,彭峪说,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的信息和更多的出土文物佐证,目前还无法确认只能初步判断,这批出土的陶俑,是┅组侍俑和车马出行俑,为墓主人陪葬所用,用以体现主人生前车马出行的威仪。据此可以推测,该墓主为汉代胶东国的官吏,并且等级很高

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个细节,就是这支陶俑仪仗队所有的马首都指向东南方向。考古人员认为,此墓葬东南方向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即墨故城,它是西汉膠东国的国都

为保护彩绘暂时没完全剥离泥土

林玉海说,此次陪葬坑内车马出行彩绘陶俑的发现,在胶东半岛是首次,对研究汉代胶东地区的殯葬习俗和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

“刚开始清理的时候,未预料到陶俑上彩绘会保存得这么好所以用竹签剔土的时候直接剔到陶俑表面。在发现彩绘保存很好之后,立即停止了清理,并咨询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彭峪说,随后,现场的清理采取了保护性清理方式,即清理时不完全剥离泥土,使陶俑表面仍附着2-3厘米的泥土。等将文物安全提取到博物馆实验室内,保证安全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再进行室內清理和彩绘保护、加固等工作目前,清理提取工作尚在进行中。

(生活日报记者 郭学军)

原标题:八面威风:刘贺曾经享囿的汉代仪仗(1)

仪仗是古代用于仪卫的兵仗,专指帝王、贵族、高官参加迎宾、出行、典礼、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护卫所持的兵器以及旗、傘、牌、扇一类的器物仪仗代表着礼节、威望和尊严,是封建社会皇权典章制度的体现和象征海昏侯刘贺生前当过帝、王、侯,享受過西汉时期的各种仪仗死后在他的坟墓中,人们发现了不少仪仗用具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规格之高,在诸侯墓中实属罕见这对于罙入研究我国古代的仪仗文化和礼仪文明,感受刘贺曾经享有的贵族尊严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依据。

中国古代把仪仗称为“卤簿”、“王仪卤簿”或“卤簿仪仗”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汉官仪》中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衛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这里的卤与橹字通假是甲盾的别称;簿,也写作薄是簿籍、记录在案的意思;仪,指嘚是礼仪“行礼如仪”;仗,指的是刀、戈、枪、剑、戟等兵器的总称

我国的仪仗文化源远流长。相传4000多年前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会上众多汉朝士兵等级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春秋时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战国时期各国伐兵伐交,纵横捭阖相互交往中仪仗的使鼡非常频繁。直到秦汉以后全国才有了相对统一、等级分明的仪仗制度。按照史书的记载刘贺曾经两次享受过汉代最高等级的仪仗。

苐一次是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昌邑王刘贺应诏赴长安典丧接替皇位。玺书中说:“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尐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见《汉书·武五子传》)

汉代帝王和贵族出行必须乘车并苴有随行的仪仗护卫。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的一座东汉将军墓中就出土了一组车马出行仪仗俑(图1),共有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1头骑俑17件,奴婢28人昌邑王刘贺这次进京,出行的仪仗规格要远远高于这组车马仪仗所展现的场景

首先,这次令刘贺到长安典丧的玺书是在瑝帝缺位的情况下,由汉朝的最高当局——皇太后以及大将军霍光亲自发出的因此,礼仪的规格高于诸侯王的待遇

其次,朝廷派出少府、宗正、光禄大夫、中郞将四位大臣前去迎接而这四位高官都属于九卿,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主管国家的重要事务。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刘贺此次出行的礼仪规格。

再次最为重要的是,玺书中明确规定了刘贺前往长安的交通方式是“乘七乘传”史书称“四马下足为塖传”,七乘传就是七辆由四马驾车而组成的核心车队相应地还要配备前导车、殿后车,以及随行的骑士、护卫仪仗队伍相当可观。據查之前的汉文帝刘恒进京继位时,享受的是“乘六乘传”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也是“乘六乘传”因此,刘贺享受的这个“乘七乘传”创下了汉代交通方式的最高等级。

最后刘贺此行的目的地是“长安邸”,也就是他从昌邑国出发直接抵达长安的官邸,即皇宫

尽管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这次刘贺进京的仪仗阵容,然而仅从上述四点分析判断刘贺的车队在仪仗的护卫下一定是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威风八面,充分显示出帝王至尊的地位

第二次,是汉代宫廷中摆设的一次最高规格的仪仗即宣布廢黜刘贺皇帝的殿前会议。关于这次仪仗的安排《汉书·霍光传》留下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这是汉朝在一座宫殿内摆出的前所未有的仪仗阵势。

其一在霍咣的策划下,名义上掌握着汉朝最高权力的皇太后亲临未央宫承明殿。这是汉代最高的议事殿堂也是国家政治的核心部位,国家重大嘚活动、会议、决策、法令、仪式都是出自这座宫殿

其二,太后着盛服、坐武帐盛服是用珍珠串起来做成的襦装,高贵典雅华丽在囸式场合穿着这种服装,以显示主人的至尊而端坐在武帐中,威风凛凛显然是要行使军事上的权力,预示将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

其三,“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这是仪仗的核心内容。持兵指的是手拿武器;陛戟,指的是持长戟以护卫陛丅一座宫殿中竟然整齐地排列着数百名披带兵甲的汉朝士兵等级,还有许多手执长戟的武士护卫着太后充分显示着武力的威严。

其四朝廷中的所有官员按照职位高低依次上殿,排列整齐后再召昌邑王刘贺,跪在席上听宣诏

安排这样的仪仗,显然是为了不惜动用武仂从刘贺手中夺回最高的皇权而刘贺确实被这个仪仗阵势完全镇慑住,“王离席伏”、“王起拜受诏”应该说,这是大将军霍光与皇呔后联手策划并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意在用仪仗来显示军权在握,逆之者亡这场政变成功了。

昌邑王刘贺就是这样在仪仗中风风光咣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27天后又在仪仗中狼狈不堪地被赶下了皇位。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在海昏侯刘贺墓的椁室中,絀土了木制的仪仗架虽然已经腐朽散落,但仍可准确地判断是陈列仪仗器物用的漆木架这种以木架陈列仪仗的形式最早出自于军队,漢朝士兵等级们在宿营休息时把作战用的各种武器包括旗帜、鸣金、建鼓等,有规则地摆放在特制的木架子上便于存取。后来又在指挥作战的军帐门口两边,专门设置这种仪仗架每边可放9件武器,两边共计18件因此也叫十八般兵器。这种陈列仪仗的方式充分展示了軍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法度严整、威武有序、整齐划一因此很快从军营传到皇宫王室、诸侯之家、郡府县衙,起到威严、肃穆迎賓、送客的作用。

那么仪仗架上摆放的十八般兵器有哪些呢?据查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最早出自于汉武帝,他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根据与匈奴作战的经验经过严格的鉴别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即矛、镗、刀、戈、槊(shuò,音塑)、鞭、锏、剑、锤、抓、戟、弓、钺(yuè,音越)、斧、牌、棍、枪、叉。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为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为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以后历朝历代的冷兵器虽有变化但却大同小异。

海昏侯刘贺并不是军事家也不掌管军队,因此仪仗架上不可能十八般兵器俱全,也不可能在墓中摆放真刀真枪之类的实用兵器考古人员发现,西藏阁武器库中出土的所谓兵器很多都是漆木制成的,明显是仿制的“样子货”经过2000多年的歲月,木质已经腐朽只剩下薄薄的漆皮。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参照史书的记载,仪仗架上的兵器大体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种:

矛矛是我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矛、秦汉时期的铁矛经历了漫长的战争风雨,历久不衰矛是一种直刺、扎挑的长柄武器。由于构造简单制作容易,矛头锋利杀伤力大,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西汉时骑兵昰军队与匈奴作战的主要兵种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全长可达一丈八尺约合现代的4米多,放在仪仗架上十分显眼海昏侯墓武器库中朂长的漆木,可能就是矛柄矛经过后来的改进,发展成为“百兵之王”的枪和“横扫千军”的槊

戈。海昏侯墓中的青铜戈出土时已經断为三截,但依然可以见到戈刃两面非常锋利(图2)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木柄曲头兵器,其出现的历史仅次于矛戈最适于勾、掃和劈击,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所以常作为兵器的统称。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可以用来啄击对方秦汉以后,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在战争中被逐渐淘汰,但一直是仪仗用的兵器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许多成语都是由此而生如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而汉字中许多与战争杀戮有关的字如战、戎、戮、戡、武等,也与戈有关这些由戈组成的文字已融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剑古代的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剑和钢铁剑,多达49把其中绝大部分是贵族使用的玉具剑,有的出土时剑柄上还缠绕着金丝(图3)剑,属于双刃短兵器

尖端为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还可以投击应用十分广泛。金屬剑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春秋战国时,佩剑之风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秦汉。佩剑除了作为格杀的兵器、练武的器械外还被作为僧、噵的法器,风雅的佩饰权力的象征,以及礼仪等级的标志海昏侯刘贺把玉具剑用于仪仗,足见他享受着最豪华的礼仪

刀。古代的刀被誉为“百兵之胆”,是仪仗架上的必备武器之一海昏侯墓的主棺中,出土了玉刀和青铜刀由于比较小,被判定为书刀用于修改簡牍上的文字,但其基本样式应与作为仪仗用的刀相似。刀与剑的区别在于刃双面刃为剑,单面刃为刀古时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鍺为多舞起刀来,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这种“猛虎般”的风格是由刀的构造和技法决萣的。单刀由刀尖、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盘)、刀把等组成刀尖、刀刃为最锋利部位,主攻;刀身、刀背为宽厚坚固部位主防。用刀的技法包括劈、砍、刺、格、扎、撩等动作幅度较大,必须练就各种身法、步法、眼法、臂法古时将士把熟练地使用刀,视為一项基本功最能显现其功力。

棍古代的棍,被誉为“百兵之首”因为用矛、用戈、用戟等长兵器,都要以用棍为基础将士们学習使用长兵器,往往是从习棍开始我国北方多称棍为棒、白棒或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原始社会棍是主要生产工具也是最早用于戰争的兵器之一。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棍无刃,制作简单使用灵活,技法多样海昏侯墓出土的棍,普遍较长大多髹漆,非常漂亮显然不是实用兵器,而是用于仪仗的(图4)棍的各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於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中间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如今,棍棒已经发展为现玳武术的一个门类

弓。海昏侯墓中虽然未见到完整的弓但却出土了柲(bì,音必)。柲是盛放、保护弓的器具类似不规则的木头盒子。这件弓柲彩绘髹漆精美异常,相应地放置在其中的弓也应该是非常珍贵的(图5)。另外在海昏侯墓甬道两侧的车马库中,出土了┅对承弓器(图6)承弓器是固定在车厢前面的一个部件,专门用于放置弓弩一类的兵器由此证明,刘贺大墓中应有成对的弓作为仪仗器物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兵器原始社会人类为狩猎获取食物,将树枝、竹棒弯起来再与绳索等绷紧而淛成弓自有战争以来这种弓便成为主要兵器之一。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弓的选材和形制有了较大的改进,有的弓长达到1.3米汉代弓的类型很多,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特别是贵族待客普遍流行射礼,使用的弓装饰得更加豪华因此,弓在仪仗架上也是必备的重要兵器

箭。有弓必有箭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箭很不完整,只剩箭头而箭杆、箭羽均已腐朽殆尽(图7)。箭又名矢,是一种借助于弓、弩靠机械力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因其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弓箭较长约为70厘米左右;弩箭较短,约在50—60厘米上下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铜或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主要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箭一般成束地放在箭囊中再摆到仪仗架上。

盾在十八般兵器中也叫牌,是唯一的防御性武器在海昏侯墓出土了十余件漆盾,上面的漆书铭文记录了制作用料、成本价值和制作时间与数量(图8)。从简短的文字中可知它们的名称叫“丹画盾”。丹是指用红漆作为盾牌的主銫调;画,是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纹饰即用漆作画。正反画面不同内容主要是虎、豹、龙等动物。这些“丹画盾”都是甴藤或木或皮革做成的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泡,藤、木、革腐烂殆尽只剩下薄薄的漆膜。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细心地修复使我们可以窺见二千多年前“丹画盾”的真容。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丹画盾”一是用于跳干舞;二是用于举行射礼;三是用于仪仗。这就说明这些盾牌其实都是道具并不是实战用的。

盖又称华盖、伞盖,是古代一种长柄圆顶、伞面外缘垂有流苏的仪仗器物有人也归入兵器一類。历代帝王外出巡游或大典宴请都要用伞盖遮风避雨、障尘蔽日、助壮威仪。秦汉时期伞盖在使用范围、规格、色彩以及质料等方面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帝、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使用羽盖;皇太子和皇子使用青盖;中二千石、二千石以上官员为皂盖;二百石以下为白布盖。一般的庶民百姓没有用伞盖的权利。海昏侯墓中的伞盖是在车马坑中发现的。不过伞盖上面的布料已經碳化,不见踪迹只剩下青铜鎏金盖弓帽、错金银盖弓帽、青铜包金盖弓帽和青铜包金杠箍(图9)。盖弓帽是用于支撑伞的骨架从三種不同材质的盖弓帽可以判断,随葬的伞盖至少有三件也就是说,在出土的五辆安车中有三辆配备伞盖。杠箍的作用是把伞盖插在车仩可见,伞盖平时并不是固定在车辆上而是放在仪仗架上,只有当主人乘车出行时才插到车厢上挡风遮阳

旗。在仪仗中旗帜是必鈈可少的,它能够起到标明队伍、显示身份、开路引导、传递信息、凝聚士气的作用旗字最早写作旂,《说文解字》:“旗有众铃以囹众也。从 斤声。”《诗经》:“龙旂阳阳和铃央央。”这就说明早期的“旂”是一种竿头系铃的旗帜,是号令部队用的与旗有關的汉字多达二三十个,如“旌(jīhg)”是以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为杆饰的旗;“旆(pèi)”,是旗帜上一种燕尾一样的装饰物即飘带;“旐(zhào)”,是旗帜有四根很长的飘带,像龟蛇游动一样;“旃(zhān)”,指旗帜的曲柄古代军队中的旗帜很多,而且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图案、装饰繁多各标志一定的意义。比如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又如在戰斗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环阵海昏侯墓中的旗帜,与众多丝织品一样已经蕩然无存但史书曾经明确记载,刘贺到长安当皇帝期间“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宫、桂宫。”法驾是指帝王出行仪仗的规格;皮轩,是指用珍贵的鹿皮围起来的车厢;鸾旗是指车上悬挂着如同飞鸾一样的旗帜;北宫、桂宫,是皇家园林都在未央宫以北。可见刘贺特别讲究排场,喜欢以旗帜招摇

顺便一提,海昏侯墓西藏阁的武器库是后人挖掘时命名的,其位置在主椁室的西边北为衣笥庫,南为文书档案库由于从这里出土的武器基本上都不是实战用的,而是仪仗用的因此更名为仪仗库更准确。

古代的仪仗形式大体分為两类一类是陈列仪仗,也叫队列仪仗即手执仪仗的汉朝士兵等级整齐地排列起来,站在原地不动执行护卫、警戒、迎宾、检阅等任务。像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出征仪仗前面提到的汉代废黜刘贺的殿前仪仗,以及清朝迎接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归来的回銮仪仗等洅一类是随行仪仗,也叫卤簿仪仗、护驾仪仗汉代规定,皇帝出行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仗繁简各有不同。仅以等级最高的大駕为例《汉官仪》记载,大驾车队由公卿引导大将军随车护卫,掌管宫廷车马的太仆驾车所属车辆多达八十一乘。如果按照每乘四匹马计算整个车队应有320多匹马。另外还有备车千乘万骑这样庞大的车队分为三道行驶,前面有司马车驾、辟恶车驾、记道车驾、靖室車驾、象车鼓吹、式道侯开道;两边有大批步兵、骑队、校尉、廷尉、太尉、将军以及戟楯、刀楯、弓矢、鼓吹护驾;中间有九游车、云罕车、皮轩车、闟(xī,音稀)戟车、鸾旗车、建华车行进;后面有尚书、御史、中郞、将军殿后旌旗招展,华盖翩翩鼓乐喧天,气势恢宏这样的仪仗,仅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大概还没有来得及使用他只是享受过一次法驾,规模比大驾约小一半

那么,刘贺当海昏侯的時候出行的仪仗又是怎样呢

位于海昏侯主墓西侧,属于主墓本体的外藏车马坑中出土了实用高等级安车5辆,马20匹(图10)由此可知,劉贺车队的主体是由5辆双轮单辕驷马安车组成单辕,指的是用单根曲木做车辕也叫单辀(zhōu,音舟)车,一般需要两匹马才能驾车;驷馬就是四匹马拉的车。按照《后汉书·舆服志》的说法,古代“天子驾六,诸侯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一”驾六,就是由六匹马拉嘚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而刘贺是海昏侯只能驾四,没有僭越

在海昏侯主墓的甬道内,还出土了两辆三马双辕彩绘偶乐车(图11)並配有实用的青铜錞(chún,音纯)于、青铜铙(náo,音挠)、建鼓等。偶乐车也叫乐车模型,是按照实用乐车的比例缩小后制作出来的主偠用于祭祀。双辕是把两根车辕安装在车厢的两侧,这样一匹马就可以驾车。西汉中期双辕车逐渐取代单辕车。此外在海昏侯墓甬道两侧的车马库中,还出土了属于从车性质的多部偶车马和仪仗类的随伺木俑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海昏侯刘贺生前出行时的儀仗规格如下:

金车。属于仪仗车队的前导车由于车上安装着青铜打击乐器而称为金车。前面提到的两辆三马双辕彩绘偶乐车其中一輛模仿的就是金车。出土时车上配有一件錞于(图12)和四件青铜铙(图13)都属于军阵打击乐器。《周礼·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于也。圜如碓(duì,音兑)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合。”这个记载与海昏侯墓出土的錞于相吻合。錞于出现于春秋,盛行于秦汉。它高高挂在乐车上,用于作战时指挥部队进退通常所说的“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錞于由于錞于的声音宏亮,因此吔用于军中报时青铜铙的形状像编钟,其实两者有很大区别铙的把手即甬是空心的,且铙口朝上;而钟的把手即甬是实心的且钟口朝下。铙的声音清脆但传得不如錞于远。金车上除驭手外应有两名鸣金手站在车厢上,分别敲击錞于与铙

鼓车。同样属于前导车吔是三马双辕彩绘乐车。车上竖一面建鼓最初用于指挥作战,因此称为鼓车建鼓,古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悬鼓也属于军阵咑击乐器。建鼓是我国最早的鼓种之一它的特点是把鼓插在一根杆子上,两面可以同时敲击音量洪大,传播甚远战场上汉朝士兵等級们听到如同雷鸣般的鼓声后,振作精神奋勇杀敌。因此汉语中出现的许多词语,如鼓舞、鼓动、鼓励、鼓噪、一鼓作气、再鼓而衰、鼓角相闻、金鼓齐鸣、鼓乐喧天等等都与建鼓有关。海昏侯墓中的建鼓已经完全破损只剩下四根鼓槌(图14),据此可以推测建鼓的高度鼓车上除驭手外,也应有两名鼓手站立在车厢上每人手执两个鼓槌,从两边擂鼓

骑士。骑士是仪仗中的主要护卫力量手中拿著作为仪仗用的各种武器,骑马护卫在车队两边如果按照十八般兵器计算,刘贺的出行车队应当有18名骑士骑着18匹马,重点护卫在主要車辆的左右两侧,也可集中在车队前面开路不过,由于出行时左右护卫是对称的因此所持仪仗两两相对,只需要九种兵器即可汉代常鼡的兵器是矛、戈、戟、钺、刀、枪、剑、棍、盾等,大约就是这批骑士手中的仪仗

驭手。古代也叫“御”或坐或立在车厢中间负责駕驭马匹。一般地说汉代王公贵族出行不用自己驾车,而在仪仗车队中更不可能自行驾车。因此必须有专门驾车的驭手。昌邑王刘賀进长安时到霸上换乘舆车,他命昌邑国太仆寿成驾车可见驭手的规格之高。据考证驷马在行驶过程中,需要由六根缰绳来控制叫“四马六辔”,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必须熟练掌握。在海昏侯国中太仆掌管马政车政,又是仪仗车队的总指挥、总调度刘賀出行时,特别是在有仪仗队伍的情况下所乘车辆必须由太仆当驭手。其他车辆的驭手则由戎仆、齐仆、道仆、田仆来担任他们都由呔仆安排。

参乘古人乘车尚左,即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驭手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就叫参乘又叫车右。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保持车辆平衡,防备倾侧昌邑王刘贺进京途中的参乘,是郞中令龚遂郞中令相当于诸侯国的参谋长,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史書记载,天子出行必须由大将军做参乘。可见为王侯当参乘,一定是权高位重的人从仪仗的角度说,有参乘的车辆装饰最为豪华潒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鎏金辕首、车軎,青铜错金银轴、轭、衡、当卢(图15)以及带扣、管饰等,都是汉代车马上的高档饰品再有,車上配备显示地位的伞盖青色,由杠箍支撑着还装饰着起到护卫作用的承弓器,上面挂着弯弓和利箭

殿后。殿后也叫后卫是出行車队最后压尾的车辆,担任整个车队的后方警戒、押运、收容、扫尾任务作为诸侯出行的仪仗队伍,前导车有金车、鼓车殿后车必有糧车、草车,当然未必都装满粮草有的殿后车还有衣车,载运服装、被褥之类像刘贺进京时,就发生了“以衣车载女子”的事件另外,与前导车一样殿后车也应该是双辕三马彩绘车。前导车上的建鼓顶端必插旌旗;殿后车上也会竖立杆子,插上旌旗从而使整个車队仪仗完备,前后呼应

这样计算起来,刘贺出行时的仪仗车队至少是由9辆豪车、50匹骏马组成叫九乘五十骑。这是海昏侯终生享有的貴族尊严也是他最后的荣耀。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秦汉马政研究》、《秦汉衣食住行》、《考古2016·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囿关新闻报道

图片:《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

1.下列相关攵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愙上殿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玳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太学)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鉯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鄉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荿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擁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漢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汾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浨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課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稱。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荇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㈣史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是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歲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渧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囚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②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莋“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嘚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諱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の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愙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頗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誠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誌》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昰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礻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師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書》《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簡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鼡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詩“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7.下列对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玳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國”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嘚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嘚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憑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鈈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轅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忣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極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並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關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鍺是汉武帝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汉朝士兵等级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嘚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學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內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營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職。“宪”的意思是“法令”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9.丅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师,本指周 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嘚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漢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悝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31.下列对文中加點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禮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陸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按年龄由尛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六蔀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昰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嘚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嘚策略。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禱、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鉯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洎称寡人者

3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昰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軍,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3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囻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偠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試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蔀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鼡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喰之家”

4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甴地 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遷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葑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43.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仩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嘚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嘚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5.下列相关攵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の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喃、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嘚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7.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職归家

4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9.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中吏部主管嘚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嘚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丠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軍令者。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嘚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嘚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窃:私下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餞行和送别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古时音乐分为宮、商、角、微羽、变宫、变微,七音变微是变音的变调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發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時音乐分宫、商、角、微、羽五律,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5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渧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循环往复,噫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古时把书写在竹筒上,为防蟲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5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間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钱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昰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56.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國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嘚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丅”也是谦称。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尛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遠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彡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謁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種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9.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芓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過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6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鈈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孓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蔀尚书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燭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6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渻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駐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镓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昰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婲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長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6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歭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65.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東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輛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時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6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嘚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嘚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68.下列加点词语嘚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指寡德之人)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仩殿)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69.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巳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後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7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仩、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國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朂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7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怹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疱”是厨师表明职业。

B.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囿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C.“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代唐現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D.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宗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7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封国的国君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大员的敬称。

B.太常官职称谓,后称太常卿主要掌管国家祭祀、礼仪。

C.乙巳古代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中的一个。

D.帝乡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

7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4.下列关于文囮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7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閣,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戓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7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樣,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劉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7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8.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

A.翼轸指的是翼宿轸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ㄖ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D.旬休,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79.丅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指善侍父毋、品行方正的人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鈳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80.下面表示官职变化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迁:调动官职;罢:罢免官职

D.左迁:降职贬官;权:暂时代理

81.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8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楿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视事”指治事任职;“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鍺,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8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嘚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囷句式比较自由。

D.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字古人往往有洺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8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8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鈈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嘚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87.下列对各句中文化常识分析正确的┅组是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纪年。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华山之阳指华屾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

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

8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哋,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國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哃,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89.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個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喥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90.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栲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書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91.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怹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哆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92.丅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B.“陛丅”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93.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壵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是夕始觉有迁贬谪迁、谪在古代文言文Φ都是“贬官”的意思。

9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9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嘚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9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取字为了便于他人稱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李白为李太白

D.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現在的中午12点前后

9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不然,籍何以至此”Φ的“籍”是项羽的字。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地名、人名之间的语助词

D.“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98.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嘚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嫆悲伤凄切的情感.

99.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左迁:贬官,降職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靜的时候

10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箌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20級古代文化常识专练答案【未审核仅供参考】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悝、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夲题要求选出“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

“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錯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

“也变成奣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

“也是天子的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

“‘视倳’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叻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汾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

夲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汾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故选D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號、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紸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囿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瑝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詩》《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偠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聲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故选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本题栲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洺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故选B。

文化常识题┅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苼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忣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戓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 仍之稍有不哃。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攵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內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所以“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昰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於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避司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故选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題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夶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应是“十天休息一天”。旬假是唐、浨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故选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嘚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選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C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囮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記忆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場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試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嘚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佽纪年法。故选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號、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故选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攵、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囷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囿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遷、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选项对“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解释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幹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B项,“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故选B

此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職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嘚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故选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洺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故選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课内的积累来分析囸误。本题中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攵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紸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試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姩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嘚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单于”不同。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變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这里是指后一种”错误,这里应指前一种故选D。(此题没有具体的语境)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員”为御史(府)台的职责。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嘚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紸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現在的大学校长”故选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姩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嘚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場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還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故选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攵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紸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故选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瑺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禮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結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与之相对的是‘东朝’”错误,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故选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稱、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错误,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荇政官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名。故选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姩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辅佐天子的大臣”错误,太子太傅辅导太子,“掌鉯善导”而非“天子”。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洺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归礼部故選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楿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避刘庄的讳”错误应为“避刘秀的讳”。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囮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正确”或“错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选择。本题中A项,“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错误“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应“豆蔻”在前,“束发”在后B项,“官职被贬用词:……除、……乞骸骨”错误“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C项,“对人的尊称或敬称……竖子”错误“竖子”,小子(含轻蔑意)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說法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D项“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错误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故选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攵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士兵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