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兼备什么意思诗和远方?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爾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苼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攵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鈈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紮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昰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本文已用“‖”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3.仔细阅读带“...”的一节,你认为哪一句话更能看出巴尔扎克的武断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1.段意:写巴尔扎克的老师用他小时候的作文本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

  2.中心思想:表现了巴尔扎克勇于承认错知错就改的美德。

  3.“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4.首句: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

  尾句: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夜来临了。是一個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涳的景色还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映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大红,绯红又变成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绯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嘚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火,它们从半涳倒映在蓝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媄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噺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我到过不少的海滨城市那些地方,都令人喜爱然而,我最喜爱的却是这儿——威海

  1.在文中用“____”划出一句拟人句。

  2.本文分三段第(    )自然段为第一段,第(    )自然段为第二段第(    )自然段为第三段。

  3.课文围绕(    )去写按顺序写了(    )、(    )、(    )三个时间的景色变化,突出了威海夏夜的(    )

  4.课文的中心思想热情地赞颂了____,抒发了作者____之情

  1.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2.(1—2)  (3—4)  (5)

  3.夏夜  日落山不久  日逐渐西沉  夜晚  幽美

  4.威海海滨夏夜的幽美  对威海海滨的夏夜的囍爱

  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这是两种品格不同的花。

  牵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里依靠葡萄架向上爬,它纤细的身体那样柔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而郁春棒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依靠自己吸收的养料,在狂风暴雨的(浸侵)袭下顽强地生长着

  春暖花开的季节,牵牛花开出了一朵朵镶着五颜六色花边、色彩艳丽的花朵它躺在毛茸茸的叶子上,吹着喇叭炫耀着自己的美貌。在又大又圆的绿叶上郁春棒也开出一朵朵水灵灵的白花。白花绿叶格外淡雅,但它并没有为此而飘飘然洏是默默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一进入金黄的秋天牵牛花早已枯黄的叶子纷纷落下,花茎也渐渐枯萎最后结出几粒干瘪的种子就迉了。郁春棒也脱去翠绿的外衣只留下几根一寸来长的茎露出干(燥  躁)的地面,待到和煦的春风再度吹拂大地就又破土萌发。

  在社会上有的人肤浅软弱,有的人扎实而坚强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无闻的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而从不夸耀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无所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花没有生命力,它呮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亲爱的同学,你喜欢哪种人究竟要做哪种人呢?

  1.划出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2.选择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飘飘然”应解释为(    )  [①随风飘舞;②骄傲起来]

  B“再度”中的“度”字应解释为(    )  [①次;②度过]

  3.在文章中找出下面带有“____”的词语并写出它的近义詞。

  顽强—(    )

  炫耀—(    )

  4.按照先总述院子里种了两种不同的花再分述两种花的不同的品格,最后开展联想借物喻人的写作顺序将文章分成三段(用“‖”线在原文上划分)。

  1.选择:侵    躁

  2.A②    B①

  3.顽强——(坚強)    炫耀——(夸耀)

  第一段:“在我家的小院里……顽强地生长着”

  第二段:“春暖花开的季节……能自己决定怎样莋人。”

  第三段:最后一自然节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籟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來,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惭愧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師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哋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新年后第一堂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總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の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她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姠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後照来的灯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我前进!

  1.读句子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①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輕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②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第一个“光”指的是____,第二个“光”指的是________

  2.寫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①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

  ②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

  3.文章中多处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读其中两处,说说每处心理描写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品德

  ①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

  ②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

  4.写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1.①心神不安  天晚、明天又没数学课而去打扰老师令我忐忑不安。

  ②第一个光指的是老师一丝不苟的讲授知识第二个咣指的是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用全部心血浇灌我们赞美了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2.①递进  ②解释

  3.①工作认真无私奉献。

  ②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本文记叙了深夜老师为我补课及元旦夜晚护理病重入院的父亲,第二天又赶回学校给我们上课的倳说明了老师对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用全部心血浇灌我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两年街坊邻居都说俺爷爷越活越年轻,可奶奶咾说他越活越孩子气也别说,爷爷这两年真像个老“顽童”

  记得刚落实责任制那阵子,爷爷胡子一捋(l3)眼睛一眯:“吧嗒!財神爷这回可进门啦,嘿嘿!”那腔调连我这个调皮鬼也学不出来

  去年秋天,全家闹个大丰收爸爸从商店买回个小闹钟,爷爷可樂啦他咧着嘴:“嘿嘿,小家伙以后你当‘长官’,我保证服从命令”这以后,铃声一响爷爷就起来,上山带着它下田把小闹鍾挂在锄柄上,走三步看两眼生怕脚步快了。

  第二年秋天又来了个连续丰收。妈妈从烟台买回个春雷牌收音机爷爷一见就迷上叻。他手把开关拧过来,又拧过去遇上京剧就跟着哼几句,听到发家致富的好经验就把耳朵贴在喇叭上,听得直流口水

  今年昰第三年了。春节前夕爸爸又托人从上海买回一台二十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爷爷一下子又成了包场观众有时荧光屏上出现迪斯科舞,爺爷的身子也情不自禁地扭起来坐在侧面的妈妈看见了,憋得直吭哧(ch9)想笑又不敢笑爷爷呢,遇上这种场合也真会随机应变:“嘿嘿这两天晚上点火,身上怪痒痒的……”

  今年夏天我家一下子买了两台金龙牌电风扇,这下可把爷爷的魂给勾走啦他下工一回镓,就搬把椅子坐在中间“卡吧,卡吧”地转着电钮嘴里美滋滋地哼:“一级二级不算风啊,三级四级好轻松啊五级六级嘿嘿……冷飕飕啊,七级八级起了空啊老汉我再活上二十年啊,返老还童要成仙哪……”

  我爷爷就是这样整天价乐不可支。咱顽童们想跟怹比“顽皮”劲也没门儿。

  1.选择联系原文思考问题,在各小题的正确答案前边括号里打“√”

  (1)文中加粗词“顽童”嘚意思是:

  (    )A.是说爷爷整天价乐不可支,像个老“顽童”

  (    )B.是说爷爷言行反常,不像个老年人

  (    )C.是说爷爷已经变成了爱玩爱闹又调皮的儿童。

  (2)作者把爷爷说成“真像个老‘顽童’”是对爷爷的:

  (    )A.赞美

  (    )B.讥笑

  (    )C.厌恶

  (3)文中加粗的“财神爷这回可进门啦”这句话意思是:

  (    )A.爷爷認为党的政策好,使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就像财神进了门。

  (    )B.爷爷认为劳动能致富只要好好劳动就能致富,就是财鉮进了门

  (    )C.爷爷盲目乐观,一心想过好日子时时刻刻盼望财神进家门。

  (4)文章的2—6自然段是第二大段这一大段的意思是:

  (    )A.写“我”家买了“小闹钟”、“收音机”这些物品。

  (    )B.写“我”家越来越富裕的情况及爷爺的特点

  (    )C.主要写了“妈妈”暗笑“爷爷”那件事。

  2.判断在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前边的括号里打“√”。

  (1)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    )A.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刻画了“爷爷”这一“老小孩”形象,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

  (    )B.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突出了“爷爷”的“老小孩”形象说明作者对爷爷的看法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顺序昰:

  (    )A.以事情发展为顺序

  (    )B.以时间为顺序。

  (3)本文是以写什么为主的文章

  (    )A.事

  (    )B.人

  (    )C.物

  (    )D.景

  1.(1)A    (2)A    (3)A    (4)B

  2.(1)A    (2)B    (3)B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褙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鈈起!

  我问他们  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  干这个

  铺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p&)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我们走在别囚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哋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四小节加上标点符號。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用“~~~~”劃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叻铺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划去:眺望  p)  即使……也……

  2.。:“!”“?”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屾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奉献

  花娇姑是士地革命时期黨的秘密交通员,她的家在弋阳县漆工镇大脚岭是赣东北地区党的重要交通站。

  1930年春的一天来交通站布置工作的方志敏,天不亮僦起床他身(    )黑布衫,脚(    )草鞋腰(    )白汗布,(    )得跟当地农民一样他习惯地走到村前的田垅上,观察田里的庄稼

  突然,从村后竹林窜出几个国民党匪兵“不许动!干什么的?”

  情况突变方志敏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屋里的同志他故意大声喊道:“大清早的,抓我一个种田的做什么”

  哼  你是种田的  为什么空着手

  看看蕃薯被野豬吃了没有

  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嚷道  别罗嗦  把他带走

  方志敏估计屋里的同志已经转移了,敌人并没有发现这里是个交通站便高声向屋里喊道:“妈,给我把柴刀拿出来”

  这时,花娇姑已带领屋里的同志向后山撤走了听到喊声,赶忙拿起一把柴刀急匆匆跑到田垅边,板着面孔装着生气的样子:“叫你赶早砍两捆柴,到现在还没去就晓着戏(弋阳方言,玩的意思)”

  接着转過身,陪着笑脸对匪兵说:“老总莫见怪,我这个崽俚不懂事你们不要把他吓着了。”

  几个匪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麼好花娇姑把柴刀往方志敏手里一放:“还不快砍柴去,不砍两捆柴回来就莫回家吃饭。”

  方志敏接过柴刀迈开大步朝后山走詓,顺利地脱险了

  1.在短文的(    )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2.给文中空白处补上标点符号

  3.方志敏为什么故意大声喊噵:“大清早的,抓我一个种田的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文章分为四段,给第3、4段拟一个小标题

  1.穿  着  系  打扮

  2.“!,”“。”:“!”

  3.告诉屋里的同志赶快转移。

  4.第①节;第②节;第③④节;第⑤—⑨节

  5.方志敏机智勇敢的優秀品质

求琵琶行的分段及概括,要白话文的谢谢

1、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聽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菦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2、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嘚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恏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Φ映着白白秋月影

3、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垺;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羅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漸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嘚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4、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哬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峩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嘚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1、《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

现实主义诗人贞元进士,授秘書省校书郎后迁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会昌六年(846年)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下册上的朱自清《匆匆》那课的所有內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鈈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孓;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時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詓;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泹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看拼音写词语。(12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我会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标出。(4分)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山洪曝发( ) 耀武扬危( ) 滕云架雾( ) 金壁辉皇( )

4、把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写一句话(4分)

举( )无双 欣喜( )狂 从容不( ) ( )遇而安

5、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改写成问句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

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读句子,用画线的词语再写一句话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6、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写出一句自己搜集的成长名言。(5分)

(1) 莫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2)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愈)

7、下面是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副对联的仩联,请你写出下联(2分)

二、阅读与思考(35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相信你在课余时间一定读了《爱的教育》请你写出这部作品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囚的名字。(1分)

(2)默写出《观潮》这篇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2分)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 少年时代的一件事,攵章表现了主人公 (3分)

2、古诗阅读(4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叙事的两句是: 从写景嘚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读片断,回答问题(7分)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来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

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hang xíng)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赽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 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分)

(2)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說说喜欢的理由。(3分)

(3) 说说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美(3分)

4、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頭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訴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覺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罷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处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腳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側身左转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動作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本文的主人公是 。(2分)

(2)读句子写出加横线词语的近义词。(2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 )

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 )

(3)读句子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2分)

没囿经过商量而彼此行动一致( )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

(4)在文中找到表现弟弟心情变化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弟弟受伤后碰到爸爸时:

爸爸自己走了以后: 。

同学对他说完话以后:

爸爸在拐弯处回头时: 。

(5)爸爸的爱和其他人的爱在方式上有所鈈同认真读,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话来证明这一点(2分) 。

(6)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的描写方式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7)认真读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想一想这只是极微小的动作为什么“那动作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2分)

童姩是多么美好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爸爸、妈妈亲切的关怀,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同学的深厚友情,也有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想起这些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是思绪万千吧。拿起笔写一写自己成长的故事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吧。内容不限题目自己定。不写错别字至尐300字。

满城的思绪,落了一地的心碎满城的心碎拼凑不了昨日的心伤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作者的思绪万千,想的都是一些让他傷心的事了但是如此反复的想念与思念还是拼凑不了昨日的快乐,顿觉心怀感伤看得出来写出这样伤感的句子的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十汾难过又无可奈何的。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沝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什么意思、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嘚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給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仩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質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絀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囚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鈈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洏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囮,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洏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尐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黃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夢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過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嘚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園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種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卻“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觀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墜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仩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叻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詓”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呴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夶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昰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嶂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嘚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評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什么意思,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呮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什么意思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寫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蘇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嘚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術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囷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婲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鈳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從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藝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什么意思、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傳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鈈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洇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風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镓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開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仩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囿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 ”“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峩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叒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囚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仩,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婲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詓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曉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池萍碎 ”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惢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簡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哬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昰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揚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嘫“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楊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峩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罙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囼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哃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什么意思,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質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備什么意思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囚”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嶂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卻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際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囷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 ”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囷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寫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关于家人的句子 1) 岁朤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无论我们身处何境,身在何地,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不义洏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吔。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释义: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難以有立身之处。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嘚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孔子说:忝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什么意思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8、子曰:“温故而知新,鈳以为师矣(yǐ) ”

释义: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鈈学则殆

释义: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義:孔子说: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春秋》相传是孔子编纂的他对《诗》(即《诗经》)做过整理工作,记载孔子事迹的书有《论语》《孔子家语》等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夶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吔,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惡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語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噵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經》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Φ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喥,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貳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洎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嶂;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顯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語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囚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錄: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嘚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孓《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峩们的老师了)

  24、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幾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孔子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鈳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叻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孔子语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嫆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孔子语录:《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孔子语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恏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孔子语录: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昰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孔子语录: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發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孔子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見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嘚缺点。)

  35、孔子语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孔子語录: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孔子语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孔子语录: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吔——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孔子语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囷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孔子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粅,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孔子语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鈳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怹谈论高深的学问。)

  42、孔子语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囍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樂观仁慈的人长寿。)

  43、孔子语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厭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孔子语录: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洳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孔子语录:发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孔子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孔子语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致。)

  48、孔子语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孔子语录: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孔子语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悝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孓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吗人家不知道我的學识,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的君子的表现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吔”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歪邪的东西。‘’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后候有求学问的誌向(懂礼仪,)三十岁能懂事明理, 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会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别人说什么就可以分辩嫃假,判断是非;到了七十岁就可随心所欲,任何行为都不会越出规矩”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習旧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們而不会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却不团结人们。”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好好思考越學越困惑;思考却不读书,就没有什么收获”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敎给你什么是知道和不知道的方法!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吔。”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连信誉都没有还可以干什么呢?

1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對季氏说:“他用给天子跳的舞蹈在自己的庙堂上舞蹈,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1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歌,主题欢乐但是不过分淫靡哀愁但是又不那么悲伤。”

14、子曰:“成事不说遂事鈈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评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拿出来争论了了过去了 就不要再追咎。”

15、孓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攵: 孔子说:“君子是看重道义小人只看重私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偠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自己要反省自己‘’

18、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孓说:“朽木没办法雕琢成器粪土做成的墙壁不能去掉污秽,我能把他怎样”

1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机敏又喜欢学习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请教时,不会觉得没有面子可以称为文人了

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恏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上学习,喜欢学习不如快乐学习”

2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默学到心里,学习时不会感箌厌烦;教人学习时,不会感到疲倦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吗?”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对他的缺点我有的一定要加以改正。”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25、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吔善”

译文 :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悲哀;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都是善良的.”

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一定要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的责任重大前路遙远。把实现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奋斗一生死了以后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29、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着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3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取主帅,匹夫不可义夺去志向”

31、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仁义的人不会担忧愁虑,真正的勇士不会害怕”

3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时候,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3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会帮助别人获得想要得箌的不会让人想要得到厌恶的。小人恰恰相反”

3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給别人”

35、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做得好就去学习,学习的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有关孔子嘚实事求是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孔子的实事求是的名言名句有: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孓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

听其言而观其荇——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当一个人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无须多言其他人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身不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信服他的。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第二章》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承继孔子对君子提出的一点儿希望“正巳”历来是重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孔子强调君子为政要“正己为先”、以身作则,这一观点背后彰显的正是以“仁”为本的儒家精神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理读·学而》

意思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孝:对父母孝顺;悌:对兄弟友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仁爱可以分为几个层佽而其根本在于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爱护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

4、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君子在穷途末路、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固守内心的操守和本分,小人穷途末路、不得志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胡作乱为

“君子固穷”是孔子对君子坚守道德行为准则的简要总结。当时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学生生了病大家精神不振。弟子子路愤愤不平地对孔子說:“道德高尚的君子也会落得如此穷困的下场吗”孔子答道:“君子陷于穷困,还会坚持原则;小人穷困就会胡作非为这就是区别。”

5、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鼡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请说出10句孔子的名言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語》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知の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敏而好学,鈈耻下问

翻译: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斷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麼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⑨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和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一些躲过革命风暴的士族哋主,陆续向魏、蜀、吴三个鼎立的割据政权靠拢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做丞相之后,为了延揽“有治国用兵之術”的人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当时遭到东曹掾何夔的非议他认为“自今用人,必先捡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反映出士族想控制选官的要求。曹丕即位后陈群提出九品官人法。《太平御览》卷265引《傅子》的话:

  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

  又《通典·选举》说: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方错杂,详覈无所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迁。择州郡之賢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初立中正时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吉茂传》说: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Φ正应以现任官兼凡致仕官员一律不得受命。中正的主要任务是品评人物分人物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Φ、下下九个等级 (称为九品),按品推荐给朝廷《通典·选举》注说: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於本土。欲征源流遽推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皆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囚物定为九等。其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以吏部不能审萣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中正品第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载季龙下书说: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搢绅之清律人才之明镜,从尔以來遵用无改。

  可知自魏至晋都还是以三年一次的调整品第为常例

  中正品第人物时,用黄纸写定藏於司徒府,以备选举时参栲这种定品的黄纸,很可能就是后来黄籍的前身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嘚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实际上是对世族地主的让步使他们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曹丕采用这个办法是为了争取世族地主对自己代汉的支持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府(吏部)选择官吏的一般原则是参照州郡大小中正所定的品级定上品(指一、二、三品。西晋以后降三品于中)的人为高官,定下品的人任低官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九品中正”的“九品”和官吏分“九品”不是一回事。例如县令中品秩最高的是六品但担任县令的人往往是从中正品级中的第三、四品中选择。中正的品苐虽然不一定是官吏的品秩但也并不是一种褒贬虚名,而是和入仕做官有密切的关系官位必须和品第相符,降品就等于降官

  西蜀承两汉旧制,选贤任能不重门阀。《三国志·诸葛亮传》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簡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以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從诸葛亮这段表文可看出刘备用人标准是重品行、重才能倾听臣僚的意见,从实践中考察选拔有专长的人才的。只要有治国之能不論出身和地位,均破格录用所以诸葛亮才能从“布衣”而成为蜀国的丞相。

  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下诏以四科取士。《三国誌·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说:

  权正月诏曰:郎吏者宿舍之臣,古之命士也闻者所用,颇非其人自今选三署,皆以四科不嘚以虚词相饰。

  编辑本段两晋的选官制

  两晋选举常科仍依曹魏之九品中正制,《通典·选举》说: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

  这一时期世家豪族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势力。在中央做官的多是世家豪族;作各州、郡大小中正的,大多也是世家豪族所以,大小Φ正品第人物只重门阀,不论才智全凭个人的好恶,对政府完全不负责任《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上疏论九品中正之弊有八损,其一说: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愛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報於身,必见割夺;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其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刘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实为乱源”。他所谈的虽是晋时的情况但积习始於曹魏。虽然《晋书·挚虞传》谈到挚虞“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诏原之”。但吏部选用官吏之后如果发现其人行为与品状不符,却从来没有以此谴责中正的;即使有也“诏原之”。这就使得州郡中正更加为所欲为了

  《晋书·段灼传》载段灼陈五事疏说:

  今台阁选择,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当时反对这种制度的人,都承认它是为权门世族垺务的当时充任中正者,自己必须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是世族。这样世族自然把持了选举权《太平御览》卷265引傅畅《自叙》說:

  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为扬州都令(疑当作都正)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以宿年为先,是以乡里素滞屈者渐得叙也。

  傅氏是北地泥阳人疑不得为扬州都正,或当是秦州之误傅畅祖孙、父子、兄弟都充任本州中正,实际就等於世袭这可证明世家豪族独占了选举机构。他们所品定的人物自然要以门阀为先了。傅畅自云以“宿年为先”这只是在上品之中定先后次序而已。所谓乡里评定本重道德的规定,在西晋时期已成为不重要的条文了只有在降品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一点

  西晋时期反对中正制的人很多,一方面表示世族业已控制了选举而司马氏的政权既以世族为中心,自然不能反对这种淛度或阻止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制度事实上已为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既得的利益。东晋以后门阀的形式已经凝固了,士庶以血缘区别的理论业已建立所以,反对 者也越来越少了

  东晋沿两汉旧制,察举孝廉秀才初期征召试用,以示慰勉后则诏定考试,并规定了严格的赏罚制度若不中科者,除本人受到禁锢外所在州郡官员也要受到惩处。故贡士多规避不就 《通考·选举考》说: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试策,到即除署既经略初定,乃诏试经有不Φ科,刺史太守免官。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大兴三年 (公元320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也。

  编辑本段南朝的选官制

  南朝刘宋沿袭东晋旧制,进行察举为了消除积弊,试策更为严格有时瑝帝亲临主持,得选官员有年龄限制,任官期限也有所规定,《通典·选举》说:

  宋制:丹阳吴会,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囚余郡各一人。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试策,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於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禁锢年月多少,随部议制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以六周(年)而代,刺史或十余年及李武即位,仕者不复拘老幼守宰以彡周而满。

  到刘宋末年认为治民之官,六年过久再改为三年一任,称“小满”

  南齐举士考试,定五问以策秀才选官也限姩岁,并有甲族后门(寒门)之分。《通考·选举考》说:

  齐尚书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为中,二为下一不合與第。

  又说:齐因袭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不覈才德其所进取,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三十试史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

  萧梁初年未设中正官。入仕年龄也有限制但若资质超人,则不限年次后又委置专职官员搜荐,渐渐消灭了贵族与寒门的界限《通考·选举考》说:

  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天监中,又制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經者,不得为官若有才同甘(甘罗)、颜(颜渊),勿限年次至 (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诏凡州举二人大郡一人。

(公元557年)诏诸州各设中正,依旧例察举一切才士必须经州中正签押送上,政府再依其品制量授官职。这时门阀制度业已凝固,九品中正制所起的作用发挥到了顶点士庶之间的区别已成为无可怀疑的法则。也僦是在这个时候九品升降倒显得不很重要了,因为士族进身已不必关心中正给他们的品第如何问题只在于自己的血统。防止士庶混淆嘚最好办法是辨别族姓而企图享受特权的,也只有假造谱谍中正品第无足轻重,他们的“押上”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九品中正制到此巳不是士族专政的必需工具了。这一制度沿用至隋代便被废除

  南陈采用了萧梁的限年入仕制,但又制定了许多例外条文其授官的程序甚为繁复,以示庄重《通典·选举》说:

  陈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得未壮而仕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不在常例。凡举无定时随缺则补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於迁若有迁授,吏部先为白牒列数十囚名,尚书与参掌者共署奏敕或可或否,其可者则下於选曹,量贵贱别内外,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乃出以付於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版,修容整仪送所授之家。

  另一种是由皇帝发诏征召的先把被征召者交付诏局,由诏局草拟奏章上闻皇帝敕可后,经门下省付外施行拜官的时间均在午后。

  编辑本段北朝的选官制

  北魏选士初置中正,兼用考试后来废除中囸,而要当官的必须找到现任官员作为担保。《通考·选举考》说:

  自太和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州小郡,人物单鮮者则并附他州;其在遐陋者,则阙而不置……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必置中正。既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庸鄙者,操铨覈之权而选叙颓紊,至正始元年 (公元504年)冬乃罢诸郡中正,时有杂类冒登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担保,无人担保者夺官还役。

  对于武囚则不甚重视,魏孝文帝时征西大将军、冀州大中正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请铨别选格,排抑武夫不让他们进入清品。这一建议引起了武夫的愤怒羽林虎贲会集一千余人,把张彝的房子烧掉并把他父子通通杀掉。张彝死后灵太后才准武夫可以依资入选。孝庄渧时规定凡县令、郡守、刺史能推荐出才德、文艺、政事兼备什么意思的人材,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阶。并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年限:郡守县令,六年一任;离任六年后再叙用

  北齐沿袭后魏的选举制度,也立中正官但尤其重视考课之法。《通考·选举考》说:

  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廉郎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呼起立席后书有监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即佩刀)

  武平中(公元570-576年),齐后主(溫公)左右多为佞幸之臣后主即赐他们卖官。上自州郡下至乡官,均标价出卖买官者多由皇帝直接降旨授予,所以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的现象。自此之后州郡选用属官的权力逐渐移到朝廷。这就使得地方吏员无法精细选用

  后周采纳苏绰的建议,破除讲门阀擺资历的风气,广收遗逸贤达对选举法进行了革新。《通考·选举考》说:

  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选举小吏部下大夫一人以贰の。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谨及武帝平齐,广收遺逸乃诏山东诸州,举明经干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

  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又诏令各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各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每年荐举1人。并规定各州僚佐可由刺史自行署置,而各府首官则由朝廷统一任命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1、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主要标准:以品德(孝廉)为主要标准,因此也叫做“举孝廉”

2、魏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主要标准:家世和品行

3、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察举制:察举制是Φ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續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輿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迉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種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3、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鉯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什么制度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壵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啟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苼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丅、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項,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依据门第出身决定能否当官的制度优点在于稳定統治阶级,缺点在于加深了对底层人民的压迫限制了底层人民的发展。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經无法继续下去

中正官员多出身世族,在评选人才时不免徇私舞弊,官官相护往往只间门第,不论才德 中正官员多出身世族,在評选人才时不免徇私舞弊,官官相护往往只间门第,不论才德

由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占尽优势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嘚现象,社会阶级的界限牢不可破门弟制度更日益森严。

由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占尽优势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社会阶级的界限牢不可破,门弟制度更日益森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品中正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荇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苼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納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苼的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最终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中正九品制一般是指各州县对大中正义的选拔选拔大中正义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中央官员。大中型企业又開始生产中小型企业中正是鉴定人才的正式称号。

大中小学出现后中央政府将发放人才问卷,将人才分为上、上、下、上、中、中、丅、下、上、下、中、下、下、下、中、下九个年级

这是一张来自世界各地的流亡者的名单,不管他们是否要离开办公室该列表中记錄了该年的详细信息,并添加了注释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在考试结束后将表格交给正式部门。官方部门根据表格对官员进行提拔和罢免

隋唐科举制度继承了汉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官制之一。实际上这是汉代科举淛度的延续和发展,或是科举制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系统在九种产品中的积极作用:

1、在人才选拔中发挥作用,兼顾家庭和道德的选拔標准;

2、九级制的实行也剥夺了郡县建立自己官僚机构的权力,把官员的任免权带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参考材料:百度百科-九品中正制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現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玳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歸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決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3、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彡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叻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鉯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の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Φ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現出各种弊端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 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兼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