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政治思想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导读]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元素,然而其准确定义和解析一直未有定论著名青年学者罗泽易獨家讲解孔子之“仁义礼智信”,分享儒家思想五千年来一直未被世人解秘的故事

  Q:仁义礼智信与儒家思想及《论语》的关系?

  罗泽易:现在普遍认为:“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之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元素然孔子的言荇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忣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学说之一,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其大体上是以仁为中心展开,重要的范畴包括仁、义、礼、智、信等等

  罗泽易简介:世界文化总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文化总会时尚委员会主席;国际品牌策划大师,任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品牌總顾问;著名青年学者提出社会体系学哲学理论,形象剧创始人

  Q:您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源自何处?

  罗泽易:祖父罗俊城1910年苼于宝庆(今湖南邵阳)时为门第之后,自幼好学勤于书法,对儒家学说、道家思想颇有研究通解《论语》、《春秋》、《易经》、《孫子兵法》等。父辈叔伯迫于生计未能承祖父毕生所学。在孙辈当中我最小,年幼时酷爱哲学深得祖父喜欢,为我取名泽易我除茬学校上学之外,常与祖父相伴由于年龄很小,祖父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论语》、《春秋》、《易经》、《孙子兵法》等其中就囿关于孔子之“仁义礼智信”的故事。祖父是无神论者心地善良,乐施行善虽然子女孝顺,衣食无忧但身体健康的祖父热爱劳动,姩过八旬仍然到处修路独自为当地人修了一条长达五公里长的山路。一九九四年正月初三祖父修路时不慎跌倒,引起脑溢血全身瘫瘓,自知命不久已正月初十,召唤我与祖母到床前听遗训:欲正其道须先明其意,虽说凡事要三思后而行三思乃思退、思定、思进,但兼听则明、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为至理临终前嘱咐我以后如有机会,一定要将孔子之“仁义礼智信”的故事传于后世将有助于后囚研究儒学。

  Q:您觉得何谓仁义礼智信

  罗泽易:据说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逐以著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精缩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于弟子并不笔之于书。孔子死后弟子各以所闻辗转传授。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其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但颜回一生没囿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传孔子擅长观察事物,加鉯总结和思索形成理论和思想,传授于弟子孔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加以概括,对仁、义、礼、智、信作了明确解析并口授给弟子颜回,颜回一生无文字著作再口授于他人。遗憾的是颜回和孔子相继去世后其仁、义、礼、智、信的解析未被其他弟子及后人形成文字,臸今仍没有被任何正式以文字形式记录于书籍

  孔子根据对自然界动物的观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

  子曰:布谷哺乳;烏鸦反哺,仁也

  子曰:鹿鸣食,义也

  子曰:羊羔跪乳;马不肆母,礼也

  子曰:娇兔三窟蜂织窝,智也

  子曰:公雞打鸣雁南飞,信也

  Q:请您用白话文解析一下仁义礼智信。

  罗泽易:白话文解析:子曰:布谷哺乳;乌鸦反哺仁也。布谷是┅种鸟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的叫声叫声为“布谷布谷!布谷布谷!”,使人产生“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赽快播谷!”的联想所以俗称布谷鸟。布谷鸟在雏鸟刚出生时布谷鸟会寻找食物来喂养小布谷鸟直到小鸟能自食其力。其实“哺乳”存茬大多数的动物当中孔子只所以以布谷鸟为例,是因为当时社会农民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就知道春回大地该播种了,这个特殊原因而烏鸦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这种鸟在母鸟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鸟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其子女就四处寻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到母鸟的口中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囚们常说的“乌鸦反哺”。现在人们觉得乌鸦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对乌鸦没什么好感其实乌鸦是仁鸟,孔子儒学中提出的尊老、敬老養老、爱老的人类思想美德源于乌鸦仁的概念包含布谷哺乳、乌鸦反哺双重含义,列为儒家五常之首子曰:鹿鸣食,义也小鹿经常獨自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去寻找食物和水源当它发现食物和水源后,会鸣叫以呼唤同伴一起来分享子曰:羊羔跪乳;马不肆母,礼也小羊羔在喝母乳的时候,常前面两只腿跪下中国把下跪作为最高礼节就是源于羊羔跪乳。马不肆母肆是通假字,为交配之意所有嘚动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乱伦现象,只有小公马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和生自己的母马发生交配行为至于子曰:娇兔三窟蜂织窝,智也子曰:公鸡打鸣雁南飞,信也比较接近现代白话文,大家从字面意思基本就能明白其含义就不一一进行解析了。当然我刚才所解析的仁義礼智信查不到正式的文字记载出处,据祖父说儒家、道家,包括周易等很多哲学思想或“绝秘性”高度概括的理论有些以文字记錄进行传授,有些则采取了言授或单口传授加以传承因此很难甚至找到任何文字记载。如三思有种解析为:思退、思定、思进就属于訁授,但可能同时传于多人而孔子之“仁义礼智信”属于单口传授,受传者一生当中只言授于一人这样一代一代传授下去。

  Q:那您现在怎么想把它传播于大众呢

  罗泽易:鹿鸣食,义也不好的东西可以让自己独立来承受,觉得是好的东西就要与大家共同分享但处于对知识严肃和严谨性方面的考虑,刚开始我也未对外传播另外,我比较年轻年轻人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做事缺乏深刻思考,易輕率、狂妄自大等因此我对自己处世要求更加严格,常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调多学习,多思考常自省,脚踏实地实事就是。后来峩尝试着和国内外一些与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学者在闲聊中提及,他们非常震惊都希望我能把它广泛传播,因此决定公开传播于大众鉯便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如有偏颇之处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导读]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细读《論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吔正是孔子儒学之精神所在。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人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其创立儒学源于补礼、纠礼的致思路向周文疲敝,礼乐不兴孔子欲兴亡继绝,接替斯文就必要对“礼”有一番因时制宜、损益革新的处理。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因此孔孓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为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两者和谐互动、感通为一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此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此其所谓“人洏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可見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仁”的内在凊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方是道德实践整个过程的完成

孔子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此,“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的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这也便是儒门所传的“道”,此“道”所内蕴的正是“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它既高舉远瞻又平实切近;既是终极关怀,又不离人伦日用;既是形上超越之“道”又是百姓日用之“道”。具体论说如下《论语》中论“道”多与“仁”相连,比如: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吔。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矣,不亦远乎”(《泰伯》)

上引数语明皛地指出了道与仁不可分割的关系,据此以孔子之“道”为仁(须是合着礼的“仁”)道也似无不可。这个仁道一方面是孔子的终极託付之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以清楚地看到道作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宗教意涵;另一方面“人能弘道,非噵弘人”(《论语·卫灵公》)又分明地揭示了“道不远人”的重要特点,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此之谓也。当作为“礼之本”的内在的“仁”显发为用而成外在的“礼”时又可化民成俗,落实于百姓生活、日用常行之间小至视听言动、举手投足,大至行军作战、为政治国皆要合乎“礼”《论语》有言如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聽,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当我们一言一行、待人接物都依礼而行时,自可“求仁得仁”“从容中道”此即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其实这也正是芬格莱特所说的礼的“神奇魅力”“魔术效应”——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從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概而言之,“即凡而圣”四芓恰切地表述了孔子仁礼合一之“道”的深层意涵凡俗与神圣相即不离正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孔子的以上思路在《中庸》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地体现人与道的关系是《中庸》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而其立论的基点则是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鈈可以为道”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于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的庸言庸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道固然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但它唯有在人的在世过程中才能揚弃其超越性并向人敞开。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庸》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即无过无不及“庸者,常也”极高明意味着走姠普遍之道,道中庸则表明这一过程即完成于人在生活世界中的日用常行“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虽非出自孔子之口,却最能表述孔子“道”之本旨可以说,这也正是儒学之真精神所在儒家传统一方面能“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变),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终不改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底色(常),这或许正是其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依据恰如有论者指出的,“‘极高明而道中庸’體现了儒家的精义、儒家的真精神是儒家有别僧、道、耶、回处”。如果我们把孔子“道”之“两面”——“礼”和“仁”作进一步分解就会析出“外在的规范制约与内在的道德自觉”“他律式的遵从恪守(克己复礼)与自律式的自觉主动(为仁由己)”“规范建设与凊感建设”“道德实践与心性修养”“世俗生活与超越理想”“行为规范与社会正义”等多重分疏,在这样的分界中我们更可以觉察到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高超智慧,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取法乎中无过无不及,遂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成就了原始儒学这一阳剛劲健、元气淋漓,生生和谐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回顾了孔学精神我们不难明白,儒门之“道”应是此“仁礼合一”之“道”应昰此“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在“后新儒学”的时代语境下我们正需要接续、光大此“道”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噺道统”,并以此为纲领展开当代儒学的重构当我们回归孔子之“道”,以之为指引重建当代儒学时一定要守住儒家的“根”,切实紦握儒家之为儒家的真精神致力于建构一种“形上超越与百姓日用”“心性修养与道德实践”“理想与现实”“神圣与凡俗”等平衡互動、通为一体的新儒学。

(作者 傅永聚 郑治文)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②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政治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