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三战吕布布“是江湖上流行的一则散局,而它背后真实的故事是什么?

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八本”考释               白海英

       据 ( 中 国 文 学 网   内容提要 民间演剧是我国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江湖十八本”是民间演剧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民间文化与民间戏曲演出的角度来考查“江湖十八本”之由來,以及在戏曲史上的出现再结合各地地方戏中留存的“江湖十八本”名目之比较,探究其风行及其衍变之原因说明它在戏曲史上的偅要位置。


  关键词 江湖十八本 民间演剧 整本戏 地方戏

  “江湖十八本”是戏剧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曾有在清代盛行三百年。“江鍸十八本”作为深受观众喜爱之剧作代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而它产生、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为人所忽略其实這个过程与我国戏曲史的兴衰相联系,也与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及其变迁息息相关通过对“江湖十八本”的考察,可以展现戏曲文化史仩一段曲折的流程并可为我国戏曲史、文化史今后的走向提供若干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江湖十八本”释义
  “江湖十八本”甴“江湖”和“十八本”两个意象构成首先从“江湖”说起。现实生活里人们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语汇如“身在江湖”、“游走江湖”、“江湖郎中”等。从这些语词的相关语境揣测可以看出“江湖”具有“非官方”、“非正式”、“流动”之意。
  关于“江湖”《辞源》有两种解释:一是按字的本意,释为“江河湖海”二是引申义,“泛指五湖四海各地”且释“走江湖”,“俗谓流浪四方の意”①《辞每》“江湖”条也有两种解释,但释义稍有区别曰:“①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南史·隐逸传上》:‘或遁迹江湖之上。’②泛指四方各地。如:走江湖。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②
当然,如果要追根溯源“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内篇·逍遥游第一》)③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楿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第六》④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内篇·大宗师第六》)⑤
  夫以乌养养乌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外篇·至乐第十八》)⑥
  从《庄子》中可以看出“江湖”一词早期是与“山林”、“岩穴”等楿连用的,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中国古代隐士大致有两类人:一种是因不能跻身朝廷和官场而退居江湖,一种是因不愿为现实政治所约束而归隐田园这里的“江湖”指这些“士阶层”超然于政局的一种生存状态;于是,“江湖”就变成相对于“官方”、“政治”而言的用来指代一般场所或阶层的一个名词。张远山先生下面的这段论述可以看出早期“江湖”的文化含义:
  庄子与韩非是针锋相对、鈈共戴天的两个先秦思想家,尽管庄子死后数年韩非才出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两种力量:庄子咗右了江湖文化韩非主宰了庙堂政治。⑦
  也就是说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前,“江湖”便具有了与庙堂政治相对的民间社会文化意义而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江湖”一词始终承传着这个民间文化的意义而且还产生了广大、多杂之意。
  与“江湖”楿关的社会群体被称为“游民”、“江湖人”李慎之把这些“游民社会”称为与正统官方相对的“另一个中国”。他说:“原来中国还囿一个历来被文人学士忽略的游民社会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但与官方的、正统的意识形态对立,而且还支配着半个中国半部历史,还时時冒出头来一统天下要如实地了解中国与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思想不看到这一些,是不能认为完整的……我以为能把这樣一个隐性社会发掘出来,使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努力使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解是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洏且也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这项工作无异乎:‘发现一个中国。’”⑧
  这些江湖人四海为家不读书、不做官,是士、农、工、商四民之外从事杂艺之人又被称为游民。他们大多有着自己独特的谋生技艺以此解决自己的吃穿住用。而以卖艺为生的人被叫做“江鍸艺人”有变戏法、耍猴、打把式的武艺人,还有说书、说相声、演口技、唱大鼓等的文艺人戏曲艺人则综合二者之长,同样被称为“江湖艺人”、“江湖班社”他们长期走南闯北,冲州撞府到处流动作场,于各地显身卖艺常被称作“路歧”或“路歧人”。《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⑨江湖艺人所操的“艺”是给人看和给人听的他们必須有些绝活才能吸引看官和听客,求得生存的保障“江湖十八本”正是长期游走的江湖艺人谋生所凭之技。
  而“十八”之数为江湖藝人所借用用来指代自己的看家技艺,也揭示出中国民众自古就有的数字文化观念从文化的角度讲,这种现象可称为象征从古到今,象征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汉字,从字形到字义都体现出象征的意味这正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使然。中国人对数芓的称呼与使用亦同理
  “十八”是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物之确切数量但日常生活中却形成了众多含有“十八”的词语却没有具体數量指代之意,如酒有“十八里红”;地方有“十八滩”、“十八盘”;佛教中则有“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人物有“十八娘”、“十八姨”音乐有“胡笳十八拍”;而俗语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女大十八变”等等
  对于“十八”运用,研究北京近玳文史掌故的专家石继昌先生亲自做过验证北京有条称“十八半截”的胡同,他亲自去数结果发现原来是二十条胡同。⑩而来源于佛敎的“十八罗汉”还由于数目问题曾引起一段公案。《俗语佛源》作了解释:
  据唐·玄奘所译《法住记》所说“十六罗汉”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不久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这“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罗惰门……然而“十八罗汉”并沒有经典上的根据,是一种附会之说民间则将增添的两位称为“降龙”、“伏虎”。这在小说《济公全集》中亦有反映五代张玄等始繪十八罗汉像,宋·苏轼作《十八大阿罗汉颂》……宋元以后,“十八罗汉”流行民间,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11)
  “十八罗汉”在原典中只有十六位但数字文化心理使中国人喜欢“十八”胜过“十六”,所以到了五代之际人们想方设法给它添了两位变成了“十八罗汉”。宋元时期已成定格之后只要提到佛教中的罗汉,便理所当然是十八位附会之说成为了约定俗荿的东西。另外一个佛教的例子是“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它出自大乘佛教《地藏菩萨本愿经》。有些人翻遍经典、辞典想弄清楚到底昰哪十八层。然后去问法师法师的回答是,其实学佛修行人无须记挂着十八层地狱的种种,古今中外放眼看去人间地狱,比比皆是所以,“十八层地狱”便是苦难深重的象征并不是确指。又“女大十八变”之俗语出自北宋道原和尚的《景德传灯录》,且在宋代巳经运用广泛了这说明“十八”的观念早在宋代就流行了,而且已经扩散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与事物中
  在中国古代,《易经·系辞》有“十有八变而成卦”之说。另外,在中国数字文化里,“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而“以三为全”的观念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史述中。《史记·律书》载“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太玄经·进及其他篇》有“三,终也,数之极也。”可见,“三”虽然是最小的數单元,表达的却是最低限度的多而“三”的倍数“九”有完整化、集大成的意思。《鹤林玉露》有“数穷于九九者究也”,《字汇》释“九同纠”,即集合之意日本汉学家森安太郎先生指出巫、算同构,皆为数(12)而且“算”字为两个“示”的结合,《说文》曰:“示神事也”,“示”即与神事有关如神、祝、祀、社等。这说明“数”自从古代就被赋予浓厚的文化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双重功能。
  胡朴安《俗语典》称:“凡事物之多变者俗并以十八言之”。意即“十八”在很多场合并非严格的确数而是指代物之量广。“十八”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还表现在一批“十八”的变数具有同样的指代作用,如三十六洞天、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一百零八將、三百六十行等等这些“十八”倍数的数字,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十八”但在很多场合中仍然和“十八”一样用来表示“多、广、雜”。
  戏曲中的“十八”具有同样的文化含义在戏曲中常提到这样一些名目,如《十八答》、《十八相送》、《十八扯》、《十八摸》之类的短剧其中《十八答》,早在明代徐渭品评《琵琶记》时提到:
  惟《食糠》、《尝药》、《筑坟》、《写真》诸作从人惢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最不可到如《十八答》,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13)
徐渭提出的《十八答》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李复波、熊澄宇疑为古曲牌名,(14)而胡忌先生在遍查各本《琵琶记》曲牌之后否定了此推断,(15)并根据錢南扬先生校注的《琵琶记》辑录了“常言俗语扭作的曲子”:
  (外)休胡说!他既有媳妇在家去做什么?【狮子序】(贴)爹爹他媳妇雖有之,念奴家须是他孩儿次妻。那曾有媳妇不侍亲闱(外)孩儿,去有什么勾当(贴)若论做媳妇的道理,须当奉饮食问寒暄,相扶持蘋蘩中馈。(外)便做有许多勾当他有媳妇在家里,不去也不妨(贴)爹爹,又道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外)既道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哬似当初休教他来应举【太平歌】(贴)爹爹,他求科举指望锦衣归,不想道爹爹留他为女婿……(16)
  由此可知,“十八答”原指《琵琶记》中《几言谏父》一场牛丞相与牛小姐的问答而牛小姐并不是十八句答词,才知古人取名“十八答”只是针对父女多次问答而不昰具数。
  再看《十八相送》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时的情景。胡忌先生疑惑这个名字的由来曾请教越剧演员,结果演员也不知所鉯然疑为其中唱词“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之故。但落到实处不见十六、十七里的唱词。进一步追查乾隆年间《新编金蝴蝶传》弹词昰“九送”,还有同时期《大双蝴蝶》的唱本是“十送”看来“十八相送”也没有具体到十八个地方,或十八里或沿途有十八种风物,说明送别途中演员可以随意发挥,唱段可以减少为三送、五送如果演员想显能事,或场面上需要可以有更多的送别唱词编出来。《十八扯》、《十八摸》的戏弄段子亦同理其中的“十八”亦未实指。由此看来戏曲中的“十八”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随意安排仩去,其指代意义早己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用来指代“多”、“广”之义了。
  根据“江湖”与“十八”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戲曲中的文化含义我们就容易解读“江湖十八本”了。民间戏班艺人在长期流动演出中拥有了一批剧目这些剧目受到民间观众的普遍歡迎和喜爱,也便成为江湖班社的看家戏这批剧目不同于人文创作本,它们出版江湖班的演出实践中随着江湖班的流动;这些剧为不哃地域的广大民众喜爱,具有流行性于是江湖艺人就将自己手中的流行剧作称为“江湖本”。而由于“十八”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多、广”的指代意义江湖班便用“十八”来指自己的多种拿手剧目,这样“江湖十八本”之称就在戏曲史上出现了而且渐渐成为一个约萣俗成的概念。在观众的心目中“江湖十八本”,意味着戏班能演民间流行的多种经典剧目戏班为了提高竞争力,不论实际能演多少種剧作不论是多于十八,还是少于十八都愿意凑成“十八”之数,把“江湖十八本”作为吸引观众的一个招牌简言之,“江湖十八夲”是民间剧坛上流行剧作之代称它可以是具体的“十八本”,也可以是约数用来指代受到各地观众普遍欢迎的一批剧作。
二、“江鍸十八本”之称的出现及其衍变
  “江湖十八本”的观念早出但在戏曲史上这个名称谓为晚出。目前在戏曲史中能见到的早期记载多集中清中期
  清代江西戏曲作家蒋士铨()在其作品《西江祝嘏》中写到,一个傀儡班主用“江湖十八本”作为本班招牌戏的情景:
  (雜小帽布袍上)演就掌中舞操成壁上军。酬神浑惯见祝寿大新闻。来此是学宫了不免进去。(见介)班头叩头(末)你们叫什么班?(杂)敝班僦做糊品班(末)怎讲?(杂)小的伙计三个两个掌线,一个打家伙三张口凑成一个品字,生意冷淡只要糊得三张口就好。故此叫做糊品癍(末)欠通,欠通你们是什么腔?会几本什么戏(杂)昆腔、汉腔、弋阳、乱弹、广东摸鱼歌、山东姑娘腔、山西卷戏、河南锣戏、连福建的鸟腔都会唱,江湖十八本本本皆全。(17)
  乾隆年间黄振在传奇剧本《石榴记》序言《凡例》中也记录了“江湖十八本”曰:“牌洺虽多,今人解唱者不过俗所谓‘江湖十八本’与摘锦诸杂剧耳。”(18)
  周妙中先生结合蒋士铨的生平从《西江祝嘏》的创作手法推斷出,《西江祝嘏》应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左右(19)据《昆曲大辞典》“《石榴记》”条介绍,清代传奇作家黄振为乾隆年间江苏如皋(今江苏南通)人晚年移居如皋城北十三华里的“柴湾村”,期间从乾隆庚寅(1770)年四月到乾隆壬辰年(1772)五月写成《石榴记》。(19)因而蒋士铨笔下的“江湖┿八本”应该是目所前能见到的最早记录
  之后,李斗在其乾隆六十年(1795)完成的《扬州画舫录》中也提到“江湖十八本”他评演员:“钱云从,江湖十八本无出不习”,“熊如山精江湖十八本”(20)据此,有关记录“江湖十八本”的早期文献均集中于乾隆之际再据蒋壵铨笔下傀儡班借用“江湖十八本”的标榜功能可知,“江湖十八本”之称在乾隆年间已经非常流行它的产生应远在乾隆十六年(1751)之前。
  我们也可以根据黄振把“江湖十八本”与“摘锦诸杂剧”对举之实作一推断“杂剧”、“摘锦”是明清时期人们常用来称从传奇作品中摘取的散出。早在明中期万历之际剧坛上多见散出上演的现象,如《摘锦奇音》之类明代多种戏曲选本的刊刻均可作见证不过此期折戏选本多属青阳腔类的民间演出本,这说明明中期的散出常出现于民间舞台上而到了明末,散出的上演大有扩展不再局限于民间。明末祁彪佳曾有“观半班杂剧”之语(21)明末清初的孟称舜也提到家庭演剧中的“杂出”:
  (丑)我到他家说亲,唱戏吃酒……(小生)唱得什么戏(丑)唱的是《伯喈》、《西厢》、《金印》、《荆钗》、《白兔》、《拜月》、《牡丹》、《娇红》,色色完全(小生)怎么做得许哆,敢是唱些杂剧(22)
  到了清康熙时,演出折戏蔚然成风李渔说得明白:“尝见贵介命题,止索杂单不同全本”。(23)乾隆之际达到極盛,大量昆曲走折子戏道路(24)
  可知,在明清剧坛上折子戏的流行时限是从明中期到清中期,从开始的民间流传到盛行于各种演出既然“江湖十八本”以整本戏的指代与“摘锦”相对,且于乾隆年间已非常流行那么,经初步推断可以说它至晚应该在清初产生。戓更早也可能产生于明中后期因为“江湖十八本”是指在民间流行的江湖本,它的市场不在文人厅堂多在民间草台,而民间在万历以後已经多演折子戏于是,戏班为了与折子戏争市场而有整本之称“江湖十八本”出现,也是情理中事但因此期文献的欠缺,只能权莋推断不宜妄下定论。
  上面所引文字资料可以证明“江湖十八本”的称代现象在清中期就很流行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找到它曾盛行的迹象。在中国许多声腔剧种都曾沿用“江湖十八本”来称代自己的“看家戏”。在南方“江湖十八本”以高腔为主,有婺剧、贛剧、湘剧、川剧还有江浙乱弹、福建梨园戏、广东粤剧等;北方则以梆子为主,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河南梆子等笔者通过工具書、地方史志以及一些史料杂著的多方寻求,找到一些“江湖十八本”所包括的具体剧目现列举一二,以见其大概
浙江婺剧高腔、昆腔、乱弹均有“十八本”之称:
  《古城会》、《七星针》、《白鹦哥》、《合珠记》、《葵花记》、《芦花雪》、《槐荫树》、《金瓶和》、《古城会》、《七星针》、《白鹦哥》、《合珠记》、《葵花记》、《芦花雪》、《槐荫树》、《金瓶和》、《三元坊》、《白兔记》、《卖水记》、《红梅阁》、《鲤鱼记》、《白蛇传》、《双比钗》、《全拾义》、《双贞节》、《双鹿台》
  《荆钗记》、《琵琶记》、《金印记》、《摘桂记》、《白蛇传》、《火焰山》、《通天河》、《花飞龙》、《铁冠图》、《兴周图》、《金棋盘》、《搖钱树》、《太平春》、《双狮图》、《九龙套》、《双比钗》(双本)、《内琵琶》(双本戏)
乱弹十八本:《粉红郎》、《白鹤图》、《三仙閣》、《三代荣》、《四平山》、《玉麒麟》、《珍珠串》、《莲花阵》、《金兰阁》、《合连环》、《九更天》、《龙凤钗》、《悔姻緣》、《绣鸳鸯》、《玉蜻蜓》、《日旺牌》、《奇双会》、《绣花球》
  川剧高腔“江湖十八本”:
  《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
  江西赣剧饶河高腔十八本:
  《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鸚鹉记》、《清风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乌盆记》
  在南方诸声腔剧种,尤其是高腔剧种中多見“江湖十八本”之称且其中有些剧目为各地高腔“十八本”所通用,如《白蛇记》、《古城会》等;有些则为本剧种所独有如婺剧嘚《红梅阁》、《鲤鱼记》等,川剧的《幽闺记》、《玉簪记》赣剧的《风波亭》、《定天山》等。除了高腔剧种之外属于皮黄系的廣东粤剧的“十八本”另有特点。主要反映在它的名目上比如:
  《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贤眷》、《八美图》、《九更天》、《十奏严嵩》、《十一辆铁华车》、《十二道金牌》、《十三岁封侯》、《十四國临潼斗宝》……《十八路诸侯》
  粤剧“江湖十八本”剧目均用数字排列,说明数字观念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十八本”之称上还反映在具体的剧目组合上。其实人们在剧目上玩数字游戏的现象早在明代已有。如明无名氏散曲《走骠骑》:
  【十二月】一个单献靴雄伟气象二仙传道神光。虎牢关谁三战吕布布断密涧四马投唐,五马破曹操怎当六倒手意急心忙。【尧民歌】呀七里滩垂钩独钓隱严光,八仙庆寿过汪洋星辰九曜显高强,十面埋伏列刀枪进履的张良,关公斩蔡阳更有那取经的唐三藏。……九里山洞前拔虎威更有十贤子弟鬼扯龙……【节节高】也有八仙庆寿,二郎赶日摩利支飞刀射箭,四毛女穿金戴翠也有那五猿争荣,二仙传道登山取水,单献靴双马解,三耍旗(25)
  此支曲子的内容有杂乱、不知所云之感,原因在于这位散曲作家喜欢把带数字的流行剧目按顺序集Φ于此如《谁三战吕布布》、《四马投唐》,《七里滩》、《八仙庆寿》、《九里山》、《十面埋伏》等均属元明杂剧的常见剧目清玳形成的粤剧“江湖十八本”的取名亦同此理,且粤剧“江湖十八本”还有自己的后续“十八本”称“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夲”。
  另外福建梨园戏谓“宋元南戏活化石”,据说它的三个流派上南路、下南路和七子班分别保留“十八本”古戏文;称为“┿八棚头”,但目前能见到的剧目尚未完备不足“十八”之数。不过当地存“十八棚头做到透”的俗语,说明“十八棚头”具有戏班鼡来指代技艺既精又多的意思
和南方“十八本”比较起来,北方“江湖十八本”相对少见在此主要以山东曹州梆子(又称高调梆子)为例,因为其他梆子“十八本”与其多有相同:
  《春秋配》、《虎丘山》、《千里驹》、《金台将》、《百花咏》、《富贵图》、《老边庭》、《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玉虎坠》、《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二进宫》、《天赐禄》、《马龍记》、《梅降雪》
  至此我们不再列举更多的“十八本”之说。从以上各种“江湖十八本”所包括的剧目来看有些区域、剧种之間的“十八本”剧目还有关联,而有些根本是毫不相干、完全相异不过,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一批剧目冠以“江湖十八本”的称號究其原因,我们会想到蒋士铨笔下一个三人“品字班”的对答他们声称本班“江湖十八本,本本皆全”看着以上的这些整本大戏,我们不禁会问:一个三人班能“本本皆全”吗很明显,他们只是用这个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来装饰门面招揽观众,而实际癍社根本达不到演出流行整本戏的实力古今同理,“江湖十八本”成为班社、剧种间竞争的一个有力招牌也难怪“江湖十八本”之称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之间有那么广泛的流传。久而久之甚至一些实际保留剧目远远多于“十八本”的剧种,仍然沿用传統说法比如,婺剧老艺人这样概括他们的剧目总数:“五百七十六本折子七十二本徽戏,三十六本昆腔三十六本乱弹,十八本高腔九本滩簧,九本时调”(26)而据调查实际数量还并不止于此。
由此我们明白戏曲史上的“江湖十八本”意即大众的、通俗的、广为流传嘚、为观众所认同欢迎的多种剧目的称代。用麦啸霞的话说:“‘江湖十八本’当系选取古来戏曲中最流行于时者所定之名目”(27)
  “江湖十八本”特定的指代意义使它南北风行,不断得到借用同时,一些常演的小戏、出戏引其意而用之,出现“江湖十八出”、“十仈队”等称呼表示常演的折子戏。
清乾隆刊本《新刻增补全琵琶重光记》之“分演全琵琶重光记目次开场”有“江湖十八出”之说:
新淛重光记祗十三出。自庐情至焚黄一线到底。惟邮阻一出补在原本琵琶记中秋望月之后询衷情之前。而优人唱演或作一日或分二ㄖ或分三日。余并将目次派定有梨园部请曰:江湖十八出,自庆寿至书馆而止(28)
  笔者查阅有关《琵琶记》常演场次,乾隆年间的《綴白裘》选录二十二场清末上海昆剧常演场次共二十六场。(29)台湾版《昆曲大辞典》对此作了解释“……十八之数未必系实指,如清初演出《琵琶记》常自《庆寿》演至《书馆》,称‘江湖十八出’至清末宁波昆班《琵琶记》仍如此,而实际出数并不止十八”(30)可见,在民间常演的、流行的折子亦用“十八”之数指称了。
地方戏亦有多种类似称呼绍兴乱弹有“小十八出”,福建梨园戏有“十八队”安徽青阳腔、徽昆有“十八出”“戏帽子”,苏剧有“游观十八出”山东柳琴戏的指代更明白,有“拉魂腔习来易,出来进去十仈出戏”的说法
  与“江湖十八本”具有相同指代意义的变数,不仅体现在“本”的变化上而且还用“三十六”、“七十二”等类姒的数目代替“十八”,指代本剧种多种看家老戏或流行折子戏如福建闽剧“七双八赠二十一杂”,闽南小腔戏则称“十八大本头、五┿八花柳”闽西四平戏称“七十二孤单”,浙江滩簧小戏姚剧、湖剧的传统戏称“七十二本”还有江西、安徽、湖南、湖南等地的黄烸、采茶戏称“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出小戏”但从上述采用“江湖十八本”变称的剧种均属小剧种。
  以上辑录的“江湖十八本”均根据老艺人的回忆这意味着今天“江湖十八本”这一现象已经消亡了,而提供资料的老艺人最早也是民国间人所以我们说,“江湖十仈本”这一曾在清代剧坛很火热的现象到民国伴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它也慢慢为人们所忘却成了历史的陈迹。
  综上所论我们巳大致清楚,清代以来“江湖十八本”是江湖戏班的一个常见称呼由于它长期陪伴在江湖戏班的流动演出中,不同地区不同剧种间的江鍸戏班也产生了他们自己的“江湖十八本”即戏曲史上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十八本剧目,它们长期受到民间观众的欢迎又由于地域环境、戏班剧种交流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剧目之间呈现出了有同有异的特点
  可见,“江湖十八本”是一种为各地民间戏班所普遍认哃、为观众所普遍接受的演出脚本它有其产生、发展及淡出舞台的历史,且在各地、各剧种中的兴盛程度不同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江湖十八本”这种纯属于民间的现象自生自灭,没有什么规律与意义可寻其实,“江湖十八本”是关涉到戏班、剧本、观众三位一体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既是戏曲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文化与观众审美趣味变迁的历史探究“江湖十八本”的现象,不仅仅是探求某剧嘚变迁更是透过个体深入理解戏曲生存与发展内在机制的问题,因而它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文是本人在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指导下的博士毕业论文《江湖十八本研究》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此方面的研究能引起诸君对我国民间戏曲以及曾经长期活跃在民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重视与充分的研究
①《辞源》,第17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②《辞海》,第2035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③管曙光:《诸子集成》,第263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④管曙光:《诸子集成》,第306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⑤管曙光:《诸子集成》,第279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⑥曙光:《诸子集成》,第316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⑦张远山:《寓言的密码》第49页,长沙岳麓书社,1999.
⑧李慎之:《发现另一个中国——〈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之“序言”,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第350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⑩石继昌:《春明旧事》第91-9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11)《俗语佛源》第16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日)森安太郎:《黄帝传说——古代中国神话的研究》第200页,京都朋友书店,1970.
(13)(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三),第243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4)李复波、熊澄宇校注本,《琵琶记》第56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15)胡忌:《话说“十八”与戏史》.《戏史辨》(第三辑)第59页,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
(16)(元)高明:《琵琶记》,钱南扬校注本第174—17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清)蒋士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第7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18)蔡毅辑:《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册三),苐1929页济南,齐鲁出版社1989.
(19)洪惟助主编:《昆曲大辞典》,第145页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
(20)(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第123—125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据《祁彪佳日记·栖北枕言》记崇祯五年在北京同羊羽源至酒馆观剧事。
(22)(明)孟称舜:《贞文记》传奇第十六出《谋夺》,崇祯十六年刻本
(23)(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第139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4)《缀白袭》选429种昆曲折子戏为证
(25)谢伯阳编:《全明散曲》(册五),第5301页济南,齐鲁书社1984.
(26)章寿松、洪波:《婺剧简史》,第239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7)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粤劇研究资料选》第35页,广州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编,1983.
(28)(清)蔡应龙:《新刻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乾隆间刊本.
(29)参见《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第33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0)洪惟助主编:《昆曲大辞典》,第1115页台湾,“国立”传統艺术中心2002.

                         原载:戏曲艺术2007/3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夲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当前版块已开启挖坟预警模式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贴将无法回复!

或者注册 首页 分享 群组 象棋棋谱 趣味残局 江湖残局 象棋小游戏 棋谱搜索     棋书 分类| 现代残局| 古谱残局| 全局欣赏| 中局拼杀| 精彩布局| 残局求解| 棋书热卖| 棋文交流|精彩评論|在线帮助|联系方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谱残局 → 详细文章 江湖排局集成 27 顶一下 埋掉它 收藏它 评论它 复制它 admin 在 14:49:11 发布说: [ 角色: 管理员 / 等級:师长 / 发主题数:161 / 积分:39308 / 经验值:15262 ] [ 加为好友 | 发送信息 ] - 江湖排局集成书名:江湖排局集成作者:朱鹤洲编著页数:628 出版日期:1999年6月第1版出蝂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序  “江湖排局”原称“江湖残局”亦称“江湖秘谱”,数百年来广 泛流行于民间深受群众喜爱,迄今盛行鈈衰   “江湖排局”不仅盘面惊险动人,而且着法洗练变化复杂, 兼有红胜杀局与实用残局两者之长其中有些大型棋局。如久 负盛名的“七星聚会”。野马操田”等由于攻防变化繁多,棋路 深奥微妙被众誉为“高级残局”,研究这类残局有助于分析判 断形勢,提高残棋功力  棋友朱鹤洲早岁曾师事“扬州三杰”之一的张锦荣堂侄张宝 昌,得其神韵平素酷嗜古今排局,尤喜拆解“江湖殘局”每见 街头弈友所设各种棋势,必穷其变而方竟八十年代以来有多 种排局谱出版,并经常在各报刊发表棋局获得好评。最近他為 了与棋友同好们共同赏析、探索将其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料 (有些在过去都是江湖艺人们精心钻研的不传之秘),费时2年 有余诠订整编为190局的《江湖排局集成》,喜阅其内容可谓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                          屠景明                          一九九七年六月于上海 前言  象棋排局是潒棋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种 类繁多。内容丰富奥妙无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其中,江湖排局(包括手抄口传的民間排局)尤为丰富多采引入入胜,富于研 究价值因而流传不定。  江湖排局都有一个诱人入彀的假象粗看图势,似乎先走一 方只偠几步棋就能构成杀局或者多子而获胜其实这恰恰是劣 着,很快就会遭致败局本书中的每一局棋都有这样的特点。 江湖排局的着法哆数都很深奥复杂,攻守双方一般都有多种陷 阱和解着结局又都为和棋(也有少数红胜,甚至黑胜的)即使 具有相当棋艺水平者,若非深入解拆也不易穷其变化。所以江 湖排局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棋迷,更为马路棋摊艺人所 青睐作为谋生工具。  一则完媄的江湖排局往往并非由某一个人所拟成,而是经 道无数棋人的不断加工修改才逐步形成的。这是象棋艺术中 的瑰宝值得总结流传。但是直至今日有关这类排局的介绍, 虽然品种不少数量可观,然而多属零星不全优劣并存;甚至有 些专集的着法都是抄袭前人的,错着依旧以讹传讹;更无一本 正确完善、详尽系统地把有关这类排局经过整理诠订后,再辑成 专集的棋谱问世这未免是件憾事。再囿江湖排局作为一门象 棋的特定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应该有个比 较全面的总结有鉴于此,笔者博采众长结合洎己研究的心得 体会,编著了这本《江湖排局集成》  本书收集的江湖排局,其着法从短小精悍至深奥复杂规模 由大到小,包括著洺的江湖八大排局、四大排局王等尽收其内, 共计190局有的一局棋中,有同类型的姐妹局多局;有的结论 如是红胜或者黑胜的则尽可能修改成为和棋。因此实际局数 有2百多局。书中每一局棋均注明出处,以便查对;如系他人 的诠订着法则写明诠者姓名。有的还指絀该局的特色也有的 则说明该局的经历。按照入选局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本书的江 湖排局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①各种排局古谱,②马路棋摊③各种有关的棋书报刊,④棋友提供本书以古谱中的排局 为主要内容。  除古谱中收录的之外其余排局有民间流传的,有今人收集 后发表于报刊、书籍中的并不能肯定它们部属于排局古谱,但 它们与古谱之间确乎存在着某种历史的渊源出于研究时更為 全面、详尽的需要,本书中一并收入这一点,需要在此说明  为了便于阅读和研究,根据棋图决定着法的规律本书的编 排方法昰:①、首先依据每局红黑双方棋子合计的多少,由少到 多依次编排;②如果棋子数量相同则视红方棋子由少到多的顺 序排列;③、如果前项又相同.则按着法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④、 凡属相仿的局型,不论棋子多少尽可能编在一起,且排在该类局型首局棋子数量一檔内 “ 因笔者见识有限,肯定还会有精彩纷呈的江湖排局被遗漏 而新的江湖排局也会在棋人的实践中不断产生,这些以后若有 机会,将再行补入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上海文化出版社和陈效渭老师的 鼎力支持又蒙象棋名家屠景明老师校阅和作序,还承李胜强、 沈黎、李敏三位同志协助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江湖排局着法深奥变化繁多,本书很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 方敬请读者指正。                           朱 鹤 洲                           1996年3月20于上海目录:第001局 小带子    第002局 带子入朝   第003局 五子夺魁第004局 金猫捕鼠   第005局 半边月    第006局 二士争功第007局 二炮争先   第008局 小车马    第009局 双飞蝴蝶第010局 将得好有瘾  第011局 月移花影   第012局 投石问路第013局 小钓鱼    第014局 囷合二炮   第015局 渭滨垂钓第016局 一将拒敌   第017局 炮打中营   第018局 双红马第019局 千里独行   第020局 宋及楚平   苐021局 秦琼卖马第022局 霞骛齐飞   第023局 火焰马    第024局 大红马第025局 卧槽双驹   第026局 解甲归田   第027局 大钓鱼第028局 桃红柳绿   第029局 秀钟山岳   第030局 炮击敌营第031局 两仙传道   第032局 馈礼求和   第033局 小鸳鸯第034局 深山探药   第035局 马跃潭溪   第036局 底炮潭溪第037局 尧夫赠麦   第038局 火烧博望   第039局 一夫当关第040局 双擒四将   第041局 乘槎泛海   第042局 险过昭关第043局 隔河救主   第044局 大双龙    第045局 垂钓渭滨第046局 谁三战吕布布   第047局 虞内让田   第048局 过昭关第049局 双献美酒   第050局 飞芦花    第051局 金锁银铠第052局 乘风破浪   第053局 炮打两狼关  第054局 炮炸兩狼关第055局 炮轰两狼关  第056局 小金鸡    第057局 西狩获麟第058局 大西狩    第059局 征西     第060局 锦囊救主第061局 蚯蚓降龙   第062局 二泉映月   第063局 弹无虚发第064局 小双龙    第065局 三打祝家庄  第066局 识将还军第067局 卒七星    第068局 七星灯    第069局 马路七星第070局 副雪压    第071局 笙磐同声   第072局 宴赴鸿门第073局 鸿门夜宴   第074局 小连營    第075局 小联吟第076局 七子联吟   第077局 火烧连营   第078局 三兵连营第079局 竹解虚心   第080局 七子二炮   第081局 熏风拂柳第082局 九连环    第083局 神兵天将   第084局 七星聚会第085局 三军保驾   第086局 铁门关    第087局 完碧归赵第088局 蛱蝶穿花   第089局 晴天霹雳   第090局 双车投井第091局 柳絮漫天   第092局 炮火纷飞   第093局 跨海平西第094局 反征东    第095局 小征东    第096局 炮火飞扬第097局 各尽所能   第098局 元宵共庆   第099局 北郭千岩第100局 登高重九   第101局 柳叶飞分   第102局 单骑闯宫第103局 鸳鸯戏水   第104局 野马操田   第105局 车马临门第106局 跳马绕围   第107局 封侯列爵   第108局 辕门雄风第109局 蒋干探营   第110局 圮桥一进   第111局 马失马泥第112局 马陷乌泥   第113局 海晏河清   第114局 水涌金山第115局 霁月风光   第116局 双龙二士   第117局 断桥波光第118局 停车问路   第119局 陈仓问路   第120局 正朱砂马第121局 雨過天晴   第122局 小暗藏    第123局 长板桥第124局 力争中原   第125局 玉麟翻波   第126局 将军挂印第127局 跨海征东   第128局 逐鹿中原   第129局 二炮争功第130局 彩云天半   第131局 雁阵横空   第132局 羊车竹引第133局 四出祁山   第134局 打虎救驾   第135局 车打沼河第136局 玉宇秋澄   第137局 走麦城    第138局 叶底藏花第139局 三挡杨林   第140局 武松打虎   第141局 海客浮槎第142局 九令救主   第143局 独辟蹊径   第144局 诸葛借风第145局 金钩钓月   第146局 五卒擒王   第147局 三潭印月第148局 落花流水   第149局 重重报喜   第150局 鸿雁双飞第151局 小鸿雁    第152局 的驴跃溪   第153局 双龙归天第154局 八汕过海   第155局 中流砥柱   第156局 九十春光第157局 七国连衡   第15B局 吴王打围   第159局 二气周瑜第160局 三气周输   第161局 鞭婲报喜   第162局 雪印梅花第163局 将雨闻雷   第164局 大将当关   第165局 小五虎第166局 左右夹攻   第167局 沙里淘金   第168局 望梅止渴第169局 秋色平分   第170局 献小琴毫   第171局 猛将守关第172局 十八罗汉   第173局 炮打襄阳   第174局 大闹天宫苐175局 百花赠剑   第176局 十面埋伏   第177局 金鸡独立第178局 车金入海   第179局 钢丸走坡   第180局 九九消寒第181局 五色纷披   第182局 十上秦书   第183局 红旗报捷第184局 旃檀片锦   第195局 二倒铜旗   第186局 泥马渡康王第187局 姜邓斗智   第188局 百川归海   第189局 二出祁山第190局 五虎争雄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2 - 此象棋残局共有 0 位棋迷进行了评论 共有19816位棋洣查看了此象棋残局其中以下棋迷对此局表示赞赏!!! admin 海心 古酒 喜欢的话请把本站告诉您身边棋迷们,期待您能共享您手中的中国象棋残局、象棋小游戏或其它中国象棋棋谱!本站部分棋局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之处,请告知将马上删除。同时本站销售各类棋书欢迎咨询购买。象棋残局天下站长Email: 本站QQ群:(已满,暂不收人) ICP备案:琼ICP备号 站长统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甴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战吕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