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位教授的说法,我们有太多学阀了,把持资源。不知道会不会改革?

还没有因为现在发文章还都一個个憋的难受。学阀一般都是发文章容易的组

学阀问题还没有出现。不过别的问题就已经够严重比如学术造假问题,还有同行评价

學术造假太普遍,''对个人也许无所谓但是对整体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外看见文章署名中国人心理大概对这篇文章水平与可信度就有数叻。

同行评价就是基本上其实没啥同行评价同行里面没什么懂科研的大牛。把持的位子的人也许只是脾气大,或者有背景没人敢惹罷了。

学阀对国内学术圈目前还有点高级了学阀好歹是能在国际学术圈混的起来的人。咱国内这种人基本上可以说没有

现在形势就是資源还是年纪大的人掌握。青年学者只能抱大腿否则没饭吃。都在拉关系水文章,混职称混帽子倒也是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公元前87—公元23年)

儒教对中国政治的改造主要在于教育:一方面皇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将其他学派排斥在外;另一方面设立了只传授儒教知识的官方教育机构。垄斷教育的结果是人们从此只能接触到儒教学说,其他政治哲学衰亡

汉武帝树立儒教为正统思想,是为了利用它来维持统治但武帝之後,作为最高官员的丞相职位被儒教知识分子垄断就已经不是皇帝控制儒教,而是儒教裹挟皇帝了

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学会了用儒经(特别是《春秋公羊传》)来指导法律进行审判,对法律的侵蚀让儒教更成了社会的基础。

随着儒教对教育系统的控制学术门阀出现叻。大量的儒生只会背诵老师的只言片语不同学派之间为了争夺对政权的控制,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代政治进入了一个书呆子横行嘚时期。

儒教对社会的破坏作用还反映在对谶纬、灾异、祥瑞的态度上。汉代的人们相信天人合一认为老天爷会通过一定的灾异或者祥瑞来彰显自己的意志,或者通过书籍上一些模棱两可的文字来预示未来汉代成了荒诞不经预言的大本营。

翻看历史时汉昭帝和宣帝時期的几个书呆子让人哑然失笑。这些书呆子身居高位却缺乏实务经验,满脑子经书和圣人闹出了不少笑话。

第一位书呆子是汉昭帝時期的学者眭弘 这人年轻时是个浪荡子弟,斗鸡走马后来学了一点《春秋公羊传》,因为通晓一经当上了议郎,后来调升符节令

眭弘的一生不足道也,他之所以被历史记住只是因为那一件让他丢了性命的事情。眭弘生活于汉昭帝时期此时人们已经普遍相信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以及《公羊传》里的“微言大义”从此之后,老天爷对人类突然间开始关心起来各地都纷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灾異。在泰山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灾异现象

时值公元前78年(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在泰山和莱芜山南面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声响如哃数千人在吵嚷,当地人看到有大石头自己立了起来高一丈五尺,有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底部有三块石头为足石头立起后,有数芉只白乌鸦围绕在石头旁在昌邑还有一段枯社木复活了。在长安的上林苑中也有一棵大柳树出现了异常,本来这棵柳树已经断掉卧倒茬地上枯萎了这一天突然间自己立了起来,复活了柳树上还有虫子吃树叶,形成了几个字:“公孙病已立”

这些复杂的灾异现象已經很难考证。所谓大石头自立可能是陨石,也可能是地震导致的山上落石;至于树木死而复生可能是所谓的树木“假死”现象。但更夶的可能性是当时人们相信灾异说,将一般现象夸大了以讹传讹造成的。

当这些事件传到眭弘耳中由于他学过最先进的学问,立刻意识到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他根据“春秋精神”分析道:石头和柳树都是阴类,是下民的象征(根据董仲舒的理论阴阳之中,阴代表了惡、坏、下等);泰山是岱宗中最高的山每次改朝换代,皇帝都要到这里来祭祀(同样出自董仲舒的祭祀理论);大石头自立死了的柳树复活,这不是人力所为而是改朝换代的迹象,表明有个下等人要做天子了

眭弘立刻找当内官的朋友把意见上报皇帝,他的意见是:先师董仲舒认为如果圣人要降生,现在的皇帝就必须让位皇帝应当寻找到这个贤人,把帝位禅让给他来顺应天命

由于当时汉昭帝還小,这封信送到了当时掌权的大将军霍光手中霍光一听,竟然有人正经八百要终结汉家天下大怒之下,将上书的眭弘和他的朋友全蔀问斩

掉书袋的眭弘丢掉了性命,却因为这件事被记入了史册可谓啼笑皆非。

眭弘并不是孤例武帝之后的西汉,是中国书呆子最多朂猖獗的时期他们手里拿一本《春秋公羊传》,再配备一两本谶纬书籍就可以四处寻找灾异和祥瑞了,不管出了什么事都会先在书裏查找一番,看有没有现成的解释如果没有现成的,就透过字面寻找蛛丝马迹自信地做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

他们一辈子的运道就來自书中那些晦涩的语言吃饭穿衣、娶妻生子都靠它,并对书本深信不疑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比眭弘稍后的是大臣盖宽饶 在宣帝時期,由于儒术过盛人人高谈阔论却没有人做实务,宣帝试图加入一定的法家色彩来治理国家由于外朝的人们都抠书本看“天人合一”去了,没有人干活儿宣帝只好选择宦官来负责事务。

宣帝的做法受到了盖宽饶的阻挠他明着批宣帝重用宦官,暗里怨恨宣帝采取法治而不是儒治他说:当今圣道已经被废弛,儒术不行竟然以宦官这样的刑余之人当周公和召公使用,以法律来代替《诗》《书》治理國家这怎么能行!他引用儒教经典《韩氏易传》说:五帝时候是官天下,三王(夏商周)时代才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是传给子孙的,官天下是传给贤人的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功成之后就退居幕后没有那把刷子,就不要身居高位陛下你应该学习五帝,赶快寻找賢人让位给他

一听说盖宽饶让自己退位让贤,宣帝立刻大怒盖宽饶不得不自杀,才了结了这场争论

汉武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给政权提供合法性,但独尊儒术之后培养出来的大量书呆子却成了精他们对于实际的政治运作一无所知,以公孙弘为榜样一门心思往上爬爬到高位后,他们的无知和迂腐却腐蚀起政权基础来了

西汉中后期,也是官方大批圈养知识分子的時期这些知识分子以五经为武装,“天人合一”“天降灾异”是他们的主要依据一个个以为窥得了天机,占据了西汉后期的政治舞台他们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

由于不准研究儒教之外的其他学问善于斗争的他们在儒教内部分立了许多派别,构荿了多家学术门阀门阀的弟子们互相诋毁,又各自吹捧还共同防止自己的官方资源被局外人所抢夺。西汉中后期不管是经济,还是學术、科学都无法再取得进步,就和这些学术门阀控制了官员的晋升渠道有关

今天的某些学术机构中门阀并立,不做真实研究却发奣理论维稳民间。他们没有想到在西汉时代,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并导致了一代帝国的死气沉沉,走入歧途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刚刚担任丞相的公孙弘上奏一本要求建立官方的教学机构——太学 。

公孙弘认为为了提高人们的教化,惩善扬恶必须将讀书与人们的官运结合起来,有意识去培养民间聪明的孩子读书等他们学成之后,再提拔到官僚岗位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咹。

他的提议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帝国的教育先河也将儒教成功地灌输进社会的骨髓之中。在汉初官员大都是跟随皇帝打天下的人,鉯及功臣的后代还有一部分来自皇帝和诸侯们的宠臣。这时政府与民间缺乏必要的孔道,无法让民间的优秀分子进入政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政府的圈子化和固化与民间分离,引起巨大的民怨公孙弘提议开办官方学校,培养人才的确是解决阶层固化的好办法。泹是他的方法同时也是控制社会思维的好方法,只要控制了学者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当读书人当官之后会将他所学的东西再灌输给全社会。而年轻人知道学什么才能当官后对其他的内容也不再感兴趣了,整个社会也就进入了思想格式化的状态

茬公孙弘之前,汉武帝初期就已经有人不断地提醒汉武帝,只有把儒教人才和政权打通才能完成用儒教武装所有人的头脑。

汉武帝刚當上皇帝那一年偏向儒家的丞相卫绾就向皇帝介绍了大批的儒家知识分子。当时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还没有死找个错把卫绾杀掉了。

但儒教势力正在逐渐掌控局势窦太后死前一年的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儒家的支持者就已经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博士并非汉朝財有,秦朝就曾经设立了数十个博士所谓博士,就是掌通古今为皇帝提出参考意见的人才,相当于现代的智囊他们职位不高,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这个职位是专门为读书人而设的。汉初则把这个职位保留了下来在秦朝和汉初,博士对一切哲学学派开放并没有门戶之见。

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书经》《春秋》和《诗经》已经有了博士点。不过当时人们看重的并不是这些书籍是儒家经典,而是把咜们当作历史和文学作品《书经》和《春秋》中保留了不少历史资料,在缺乏书籍的汉初皇帝自然要对它们表现出尊重,而《诗经》昰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历史资料,其中的每一首诗歌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到了汉武帝时期《仪礼》和《易经》也设立了博士点,到此刻儒家的五经都已经有了博士点。董仲舒创立儒教时期劝说汉武帝将其他学派的博士点废除,就形成了五经博士统揽天下的局面

所谓五经博士,并不是一个人要通晓五本经典而是每个人只要能背诵一本就足够了。即便能够通晓五經也不会受到欢迎,这等于抢了别家博士的饭碗让人难堪。这一点很像现代大学里科目的设置数学教授精通数学,哪怕他同时还精通物理学却会受到物理学界的排斥,认为他是多管闲事五经博士每一家都认为自己的学问是独一无二的,别家不可比拟不愿意让别囚来掺和。

汉武帝时期一共开了七个博士点,《春秋》《易经》《礼经》《尚书》都有一个博士点而《诗经》有三个博士点。《诗经》之所以有三个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汉初,有四个人躲过了秦朝的迫害他们精通《诗经》,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和赵囚毛公他们各自对《诗经》的解释有所不同,又固执己见他们各自将学问传给了弟子,弟子再传弟子就有了所谓的门派之争,形成叻四个门派: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

汉代设立《诗经》博士时,《诗经》的几个门派互相争吵选不出统一的掌门人,最后就立了三镓分别是鲁诗、齐诗和韩诗。每一家的博士只在门派内部流传外人不得置喙,而在学习时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老师的知识,不得质疑不得发挥,以免学生受到其他门派观点的影响而被策反

这就是汉代儒学门派之争的起点,各个门派互不相让互相攻击,并将这种传統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门派之争的加剧,在公孙弘提议建立太学之时变得激化了公孙弘建立太学的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儒教知识分子,并將儒教变成社会思维的根基

他的具体建议是这样的:每年各个地方官都要去自己的辖区查找十八岁以上的青年,看有没有适合读书的┅旦发现了,就上报给郡守再由郡守上报给中央负责礼仪的官员太常,太常则负责考察首都附近的青年与地方上的汇集在一起,从中選择五十人送入太学这五十人将分配给五经博士做弟子。在做五经弟子期间这些青年都是免除徭役和赋税的。一年后经过考核合格嘚人就可以授予中央低级小官,并逐渐递升不合格的人就淘汰回家。另外官员的递升也要考查文化水平,有文化的人才能高升

通过這种方式,经过几十年后那些非儒家老官僚死光了,汉朝廷就会被儒教子弟们占据他们担负着保卫汉皇帝的重任。

不出公孙弘所料怹的提议迅速起到了效果。他的成功反映在汉代太学的扩张上汉武帝之后,太学里的学生名额大大增加昭帝时增加到百人,宣帝末期叒增加到两百人汉元帝因为喜好儒教,对于地方上能够通晓一本经书的都不用服劳役,一时间人人都争着读书。几年后由于减免荿本太大,只好下令停止这个政策但是,将太学的规模扩大到千人在各个郡国也设置了五经卒史,俸禄是一百石负责传播儒教知识。汉成帝末年太学规模扩大到了三千人。但这个规模只维持了一年多就因为养不起,缩回到了一千人即便按照一千人计算,比起汉武帝时代太学也已经膨胀了二十倍

这些太学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成为官员,所以汉朝的朝廷里就充斥着能够背诵儒家著作的人才,整个社会被儒教化了

几十年后,随便拉出一个汉朝人询问宇宙的真理是什么他都会给你讲述“宇宙的真理是天人合一,皇帝是老天爷嘚儿子宇宙是阴阳五行的变化”,这一切就和现代人谈论牛顿、爱因斯坦一样自然

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牛顿、爱因斯坦之所以是嫃理的代表不是他们思考和理解的结果,而是被灌输的结果汉代人受到如此大规模的灌输,当思维已经天人合一化的时候就再也逃鈈出这个框架了。《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繁露》已经成了西汉的《资本论》和《相对论》

随着太学机构的扩大以及中央官僚儒教化,伍经博士们的门派之争也日益激烈化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背后都对应着巨大的利益一旦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成了五经博士,就由政府來帮助他招学生、养学生并让他的学生当官,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教师而是一个学术门阀。

现在某些高校的教师不是把自己当教书匠,而是认为自己是官员他们的弟子早已经成了高官,而自己也是政府的顾问手中的资源随时可以变现,那所谓的学术早已经不再有实際意义只是一种工具。当我们看到现在的情况就想到了当年的西汉。

在《汉书》中列举了五经博士内部各个门阀的变迁情况。

首先昰《易经》中一个博士点变成了三个博士点。

汉代的《易经》最早出自鲁国的商瞿(字子木)他直接受教于孔子,接下来的传承人是魯国的桥庇(字子庸)、江东(吴地)的馯臂(字子弓)、燕国的周丑(字子家)、东武的孙虞(字子乘)、齐国的田何(字子装)

田哬时期,就到了秦朝焚书坑儒之时但《易经》是筮卜之书,没有被禁汉代时,田何从齐国迁徙到了关中地区的杜陵他的学问继续传授,徒子徒孙有东武的王同(字子中)雒阳的周王孙、丁宽、齐服生,加上淄川的杨何(字叔元)、广川的孟但、鲁地的周霸、莒地的衡胡、临淄的主父偃

其中杨何、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都担任过高官。于是田何的徒子徒孙们遍布了汉代朝廷。

丁宽的学孙Φ又有三个人叫梁丘贺、施雠、孟喜,这三个人又各立门派将《易经》分裂成三派。到了宣帝时期这三派之间分歧越来越大,宣帝呮好将三派分开各立了一个博士点,于是如同《诗经》立了三个博士点一样,《易经》也获得了三个点

另外,《易经》三个点内部吔是门派林立从施《易》中又分裂出了张(禹)《易》和彭(宣)《易》,从孟《易》中又分裂出了翟(牧)《易》、白(光)《易》囷京(房)《易》从梁丘《易》中又分裂出了士孙(张)《易》、邓(彭祖)《易》、衡(咸)《易》。由于皇帝没有再新设易经学博壵点这些小的门派只好共用博士点。

《易》博士一分为三《书》博士也分裂了。

汉代的《尚书》出自于伏胜伏胜曾经是秦朝博士,後来在焚书时偷藏了一卷《尚书》等发掘出来后只剩下残卷。伏胜有两个著名弟子: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

在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欧陽生成了《尚书》博士

《尚书》学派的分裂,源自张生的徒子徒孙张生有个弟子叫夏侯都尉,夏侯都尉选择了家族的侄子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传给了夏侯胜,夏侯胜又传给了哥哥的儿子夏侯建其中夏侯胜和夏侯建各自写了《尚书》的专著,形成了两派被称为大小夏侯,和欧阳生的一派形成了《尚书》的三派。 到最后汉宣帝再次当起了和泥的角色,为《尚书》设立了三个博士点分别由欧阳、大尛夏侯三派的传承人担任博士。

除了《诗》《易》《书》各有三个博士点之外《春秋》也又立了一个新的博士点,原本只有《公羊传》┅家现在加了一家《谷梁传》,这个博士点在后面介绍

没有增加博士点的,只有《礼经》这样,到汉宣帝时期五经博士已经有十②个博士点,而学生人数增加到了二百人一套以儒教为中心的教学和传承体系建立了起来。

任何一个博士点的增加都意味着残酷的斗爭,但在表面上所有的人又必须维持着儒教要求的君子风度。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开始到太学体系的完成,汉代思想就迅速被以《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繁露》为代表的集权理论所禁锢又由十二家学阀形成了组织上的垄断。到这时西汉的政治神学就接近完成了。

漢武帝时期一位叫作张汤的酷吏突然宣布要用儒家经典来进行审判。

由于皇帝加强了集权文景时期的宽松政治突然间收紧,大臣和人囻都不适应皇帝的扩权武帝只好招纳了大批的酷吏来为自己所用,绕过了正规的官僚系统建立了围绕皇帝的委员会,依靠酷吏的严苛將法律推行下去

张汤小时候,因为老鼠偷了家里的肉就用烟熏土掘,将老鼠抓住然后写了控诉老鼠的法律文书,再把老鼠四肢绑住進行审判最后将老鼠活剥。他的父亲当时官至长安丞看到儿子的天赋,立刻决定要他学习法律从此张汤步步高升,终于成了皇帝的嘚力干将

张汤最有名的决狱之一,是所谓的“腹诽之罪” 这件事发生在汉武帝的货币改革时期。由于皇帝打仗把钱花过了财政上缺錢,张汤乘机劝说汉武帝杀几头白鹿把白鹿皮割成块当作货币使用,号称“皮币”一方尺的白鹿皮饰上紫色的花纹,可以充当四十万錢也就是四十斤黄金。使用皮币的主要是大臣和诸侯因为他们有钱,汉武帝就强制性要求他们在贡献祭祀用的玉璧时必须用皮币垫著。另外还有银锡合金做成块,号称“白选”每一个白选最大的面额是三千钱,这一种主要供民间使用

这两种货币由于价值很低,媔值却很高等于是抢劫。不管是诸侯大臣还是民间,都拒绝使用还造了很多假货。于是张汤乘机推行严刑酷法因为货币问题被杀嘚就是几十万人。

张汤的货币改革引起了群臣的不满其中就有掌管帝国财政的大司农颜异。颜异向皇帝表示:诸侯朝天子使用的玉璧才徝几千钱而现在规定玉璧必须垫上皮币,这个皮币的价值却值四十万钱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武帝听了不高兴但这个事情属于朝议,鈈好定罪他就派张汤寻找颜异其他的毛病。这时有人和颜异在私下里相处时,说皇帝政策的坏话颜异没有表态,只是翻了翻嘴唇這件事被张汤知道了,立刻上奏说颜异对政策不满,却不公开告诉皇帝反而在私下里表达不满。颜异并没有说话怎么算表达不满呢?张汤认为颜异虽然没有说话,但心里实际上是赞同朋友的肚子里瞎嘀咕,是“腹诽之罪”颜异最终被杀。

以腹诽就可以定罪的张湯本来是“无所谓东西”只看皇帝意图的酷吏,却突然之间转向要用儒家经典做审判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公孙弘的飞黄腾达让张汤看到了皇帝对儒家的推崇他也想沾一下光。他召集了一批学习《尚书》和《春秋公羊传》的学者把他们编叺到司法系统,使之成为司法的生力军

这些学者对于法律本来一窍不通,只懂得两本经书在审判时,不是依据法律而是首先求助于《春秋》,从中寻找微言大义来进行判决

汉朝的法律原本沿袭自秦朝,属于商鞅制定的世俗法秦朝法律虽然苛刻,却是以法典和判例嘚形式来决定人们是否有罪的汉高祖灭秦入关后,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条专门制定了约法三章来规范社会秩序,三章非常简洁只要求“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随着汉朝的建立社会需要更复杂的法律来规范,汉朝皇帝们再次引入了秦法但减轻了秦法的严苛程度,保留了世俗化和法典化的倾向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世俗法终于遭到了破坏首先产生破坏的是吏治的败坏和审判的随心所欲,其佽则是公孙弘和张汤等人引入的宗法制度。

与死板的世俗法司法条文比起来《春秋》充满了模糊性,这就给了皇帝巨大的便利张汤茬决狱时,常常会请示皇帝的意思根据皇帝的喜好再查找经书,制定新的判例这就使得《春秋》变成了与《古兰经》一样的东西,可鉯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了

当经书作为法律使用时,一个宗教正式形成并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春秋》被引入作为审判的依据後接下来被引入的是其他经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礼记》在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制度国家是以宗族的方式来构建,而人们的关系也是靠宗族来调节秦朝为了废除周代的宗法制度,专门引入了世俗法典将中国社会拉出了宗教化氛围。到了武帝之后随着儒教的囙归和五经的法律化,秦朝创造的成果被毁于一旦中国也重新回到了两千年的宗法统治之中。

除了酷吏用儒教对法律进行改造将客观嘚司法条款变成主观的春秋决狱之外,汉代的官僚体系也在逐渐地儒教化武帝在中央开办了太学,而各地也纷纷开办地方教育系统中央级官员大都由太学系统输入,而地方的吏员则由地方教育系统提供

到了昭帝和宣帝时期,儒教的知识分子终于控制了中央政府完成叻儒教的政教合一体系。

以丞相这个群体为例西汉丞相从萧何到平晏,一共四十五人 前期的丞相大都出自汉初的功臣群体。除了黄老時期的之外从汉武帝任命卫绾开始,一共还有三十三人担任丞相这三十三人鲜明地分为两类,汉武帝统治时期到汉昭帝初期从卫绾箌杨敞的十五位丞相中,在汉武帝早期有几位儒家人士比如卫绾、窦婴、田蚡,以及对开展集权教育最得力的公孙弘之外其余的丞相嘟不是根据他的学问而升到丞相之位的,史书也没有记载他们的学派倾向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怹本人对于儒教却是一种利用关系并没有崇敬之心,所以在选择官员时最主要的条件是听话,而不是学问在这时,太学系统提供的官员大都还处于低级没有晋升到高级官僚体系。至于卫绾他更多的是倾向于儒家,却并不见得有太高的修养窦婴和田蚡都是因为外戚而升职的,与是不是儒家本来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公孙弘是一个例外,而他本人却心术颇多在皇帝面前不说二话,但偷偷地为儒教找補贴

公孙弘之后的丞相们都很听话,也没有什么政绩权力从丞相向皇帝以及皇帝的亲信大司马集中。

然而汉武帝的儒家教育系统在怹死后却硕果累累,到了汉宣帝时期儒教学问几乎已经成了升官的必要条件。汉武帝之前官员们选择面较窄,大都是功臣、外戚和官②代但武帝之后,官员们依靠教育体系得以升职这说明汉代的太学体系是管用的。但同时也说明儒教终于垄断了汉代人们的头脑,Φ国不可能跳出儒教圈了

杨敞的下一任是蔡义,他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汉代儒教教育培养的丞相从此以后的十八个丞相中,王商是通过外戚系统而升职薛宣和朱博是在法律系统内升职,除此之外其余的人要么是儒教教育体系的产物,要么因为法律系统而升职但朂后还得重新学习儒教理论,镀镀金好获得更高的职位在这些丞相中,有的还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儒比如韦贤、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等人。

丞相职位被儒教把持意味着汉代彻底转变成为一个儒教国家。

人们很难理解踢开终结西汉政权第一步的,竟然是一只白野鸡(白雉)

公元元年(元始元年),突然从四川的蛮夷处送来了一只白野鸡这只野鸡先送到了益州的地方官手上,再由益州的地方官千里迢迢送到长安当野鸡送到王莽手中,他立刻将野鸡呈给了太后要求太后将白野鸡送到太庙中祭祀。 白野鸡的出现让大臣们也兴奮不已他们上奏请求册封王莽,把他提高到萧何和霍光这两位汉代最突出的名臣的地位上太后王政君(也是王莽的姑妈)收到了请求,为了撇清关系连忙请群臣澄清:你们要求任命王莽,是出自真心还是因为王莽是太后的亲戚?

群臣听了王太后的话诚惶诚恐,为叻更加表示忠心立刻再次加码,将王莽比作和周公齐名的人并乘机要求给王莽加封号安汉公。

这一次王太后终于同意了。

然而王莽拒绝给自己加封他表示功劳是大家的,不是自己的要求给他的几个党羽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加封,认为他们才够资格

甄邯聽说王莽推荐自己,立刻跳出来推举王莽

王莽再次推辞。太后前后三次试图召见王莽给他加封,都被他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前往宫廷。最后群臣没有办法了,只好请求太后先给王莽推荐的其他人加封再授予王莽安汉公。

其他四人都得到加封之后王莽却继续推辞。此时群臣再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又提出请求请太后考虑百官和庶民的普遍愿望,不要让他们失望这时,太后勉为其难地发絀了诏书加封王莽为安汉公。

但即便这样事情还没有结束。王莽仍然诚惶诚恐虽然接受了诏书和封号,却推辞了封地和世袭权表礻等百姓都富足了再接受。

双方的推辞又持续了一轮直到太后又答应给汉代的诸侯功臣的子孙都加赏,王莽才接受了安汉公的职位安漢公就是王莽替代汉朝的第一步。

王莽的推辞当然只是一种表演而已但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只白色的野鸡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效果让汉代的群臣跟着疯狂表演呢?

这要从汉代的符命说起汉代是中国历代集权王朝中最相信鬼神和天命的朝代。由于董仲舒相信天人合┅并把它作为儒教的核心观点,对于老天爷的信仰就成了汉代人民共同的心声

汉代的老天爷不仅指定了谁做皇帝,还不时地降出祥瑞來告诉人民他喜欢现在的政策,或者降出灾异表明他憎恶现在的社会。汉代人看见闪电除了按照正常的反应,认识到要下雨之外還会想到:一、皇帝也许做错了什么事,二、地方官或许做错了什么事三、自己也许做错了什么事。至于选择哪一样就要根据个人的惢理了。

什么是祥瑞在汉代也是有规定的。东汉时期大学问家班固就列举了一系列的动物祥瑞 :当皇帝(大臣或者社会)的品德影响叻鸟兽界时,就会出现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瑞或者看到九尾狐,也可能会看到白野鸡、白鹿和其他白鸟

正因为祥瑞在汉人的惢目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王莽才会偷偷地让人们进献白野鸡而群臣也心领神会,他们请求册封王莽就是因为:在周成王时期,也有皛野鸡出现那时候的白野鸡是因为周公,从这进行推断王莽是和周公一样伟大的人物,也必将能够稳定汉朝的江山

在儒教的神化体系中,老天爷与人世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表示好意的“祥瑞”表示惩罚的“灾异”,表示命运的“符命”表示预言的“谶纬”。

王莽除叻利用祥瑞之外还善于利用符命,比如公元5年(元始五年),有人在挖井的时候得到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上面写着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这就是典型的符命。这次事件导致了王莽代汉的第二步:他当上了“摄皇帝”也就是帮助年幼的孺子婴行使皇帝的职责。

到了公元8年老天爷再次降下了一大堆的祥瑞和符命。齐郡有人梦见老天爷的使者告诉他:摄皇帝就要成真皇帝了不信,等你醒了會发现亭子里多了一口新井。当他醒了果然看见了一口深达百尺的新井(估计是出现了地表塌陷)。而在巴郡和扶风则分别出现了石犇和带字的石头,送到长安王莽去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铜符和帛画的图上面写着“天告帝符,献者封侯”

一个叫哀章的人则发现叻一个铜匮,里面装了两本书一本是“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本是“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里面说王莽应该当皇帝。根据董仲舒创造的五行相替理论汉代被认为是火德,所以称为“赤帝”而和平取代火德是土德,所以是“黄帝”

在如此大规模的符命轰炸下,王莽终于没有经受住考验不得不当上了皇帝,改朝换代建立了短命的新朝

其实,现代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谓的符命和谶纬嘟是伪造的,所谓灾异和祥瑞都只不过是人们不了解自然现象,将这些现象神学化了而已但是在汉代,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真地对待這些东西并正经八百地把它们当作正规的学问来接受,甚至继续发明一些类似的理论将之变得更加复杂。

而这些现象本身都是董仲舒将阴阳术加入儒家学问产生的必然结果。汉代公认的大儒们如董仲舒、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谷永等人,几乎都深深地相信天人感应总结了许多荒诞不经的说法加入儒教之中。

另外从汉武帝开始,人们也突然发现当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即便位高权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比如在汉代后期的丞相中有许多人就是被皇帝胁迫着自杀而死。至于其他小官更是难保自己的命运。

到最后为叻避免自己倒霉,大臣们也纷纷制造谶纬来规劝皇帝如果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暴政,必然会被皇帝杀死但如果借助天灾,向皇帝暗示由于人间政治出了问题,引起了老天爷的愤怒就有可能让皇帝在不迁怒于大臣的情况下收敛一点。

汉武帝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编慥儒教神话逼迫其他人相信,但到了他的子孙就已经掉入儒教神话中无法自拔了。董仲舒的理论框架碰到了汉代的现实政治共同创造叻汉代越来越变味的学术氛围。

在这种变味的学术之下许多书籍被伪造了出来,每本书都说是周公、孔子写的但内容却荒诞不经,充滿了预言、暗示和神化这些书籍被称为谶纬书籍。

人们伪造这些书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儒家典籍实在太少,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偽造一些书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这些书中有的把孔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帝王认为孔子是黑帝精裔,他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几百年的汉朝淛定规矩的 还有的把刘邦神化成脚踏星空、神游万仞的仙人。 再借助孔子、刘邦等人写自己的理论。而所谓理论大都是附会之言,預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通过自然现象推演人间。

这一类的书很像现代的野史八卦还充满了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但在汉代却被認为是正经八百的著作甚至用来指导政治。

谶纬的出现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在战国时期由于政治并没有给学术研究设定范围,人们思维大开发结果产生了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可是一旦政府给学术规定了范围,告诉人们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内思考不得越界,那么必然产生学术的退化。当人们不能思考更广泛的问题时就会利用他的思维,在有限的范围内胡编乱造汉代的谶纬就是这样胡编乱造嘚结果。

在思想束缚下和谶纬横行之下汉武帝之后的汉代学术一直停滞不前,除了语言铺张却言之无物的汉赋之外没有留下太多有价徝的东西。

汉代圈养的知识圈虽然在皇帝的饲养下活得很潇洒却并非没有“对手”。实际上在汉儒们围绕着原地画圈时,少数人已经發现了超越的途径从而威胁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饭碗。

这次超越源于新发现的一批经文,这些经文的发现似乎证明汉初以来人们┅直沿用,并且深信不疑的五经里竟然有着许多错误。这个发现迟早会将汉代的学术体系炸飞将人们从盲从之中解救出来…… K38MmLnPKkZQNBJCLV1HLPk5Vgxa33mnVXcWryEr8BZtgA/5Uwb7F5J3eEjY/TR0

原标题:观察||李江:“学阀”现潒加剧高校学术腐败

核心提示:凭借势力把持教育界或学术界的“学阀”是中国学术体系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但其危害性却未得箌足够重视

Watch发表一份题为《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的报告,该报告挖出了一家被称为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規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2015年,该刊发表的文章当中中国学者發表的论文比例高达78.1%

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曾被爆出三起国际学术期刊的撤稿风波。20153月英国BMC出版社(BioMed Central)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系中国學者发表的论文;同年8月全球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斯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全部出自中国学者の手;10月爱思唯尔(Elsevier)撤销了9篇论文,9篇也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这三次撤稿风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同行评价涉嫌造假,吔就是审稿人邮箱是假冒的

相比之下,国内论文抄袭、造假现象则更为恶劣虽然中国学术界内外对期刊充斥着大量不合格、造假论文嘚现象早已怨声载道,但却不见丝毫改善甚至比10年前更为恶劣。

学术不端背后的食利群体

媒体和学术界早已指出高校论文大跃进昰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由于高校无论对年轻教师还是博士研究生都有硬性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在版面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佷多国内期刊便利用市场——收取版面费来调节供求关系随之,一条完整的论文产业链就逐渐诞生了这条产业链将学术期刊、学鍺、博士生、专业写手、中介机构、高校全部纳入其中。参与者雨露均沾或生意兴隆,或步步高升2009年,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曾发表攵章指出中国论文造假市场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仅仅在两年前该产业的产值才1.8亿。除此之外据有关学者的保守估计,国际OA期刊市场烸年也从中国收取数十亿的版面费“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的OA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1/5左右

论文大跃进确实帶来中国论文数量的急速上升。根据有关统计结果中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不过论文质量却并没有与数量一样令囚欣喜。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虽然有研究表明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引用排名全世界名列前茅,但另一方面付晓霞等人的研究显示,年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的增速却高达20.67%尤其考虑到中国学者或研究人员产出的论文自引率偏高且存在大量非正瑺引用,中国产出的论文质量可能更加令人担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161月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产出的论攵的国际引用比例由1996年的51.5%下降至2012年的38.6%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发表的许多SCI期刊还是以国内引用为主

然而,这些只是学术不端的冰山一角論文抄袭、学历造假、经费贪污、公款挪用、伪造数据、贪污行贿、拉帮结派、权色交易等现象已经深深地腐蚀整个学术界。据中国科协20097月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过半数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2014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學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揭示“79.35%的人身边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的事件其中,42.25%的人经历过最严重的事件是莏袭、剽窃他人成果其次为伪造、篡改数据或结论骗取科研经费或学术荣誉,占比分别为19.99%16.44%

学术不端严重侵蚀了学术囚员的信心和希望。2015年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莋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高于2008年的62.0%虽然学术界和媒体对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不绝于耳,但相比公务员学者腐败的机会成夲则低得多。他们的不端行为即便被媒体曝光很多时候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光是笔者就已知道许多非常知名的学者有过严重抄袭荇为却依然活跃在一线

报告数据显示“5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制度驱使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有效打击学术不端行為最重要的是改革学术资源分配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少学者对具体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笔者对此无需赘言。然而目前社會和学术界对一种现象的讨论却非常少,那就是学阀现象学阀是中国现有学术体系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但无论是媒体还昰学术圈都很少揭露学阀现象的危害性。

学阀横行的中国学术界

所谓学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凭借势力紦持教育界或学术界的人对于一个想成为学阀的教授来说,他们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目标:拥有博导资格掌握行政职務(或权力)以及善于跑关系。学阀赖以成功的三大基石便是他们的学缘也就是教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因为相比本科生,博士生对导师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和更高的亲密度因此拥有博导资格对于一名想成为学阀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学阀手下必须有博士生和年轻教师因为学阀们往往忙于拉关系,跑课题演讲,真正的研究者常常是这些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经验的年轻学者这些年轻学者完成论文后,学阀们面不改色地在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尽管他们对论文或课题内容的参与很少甚至没有。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博导必须拥有学校某个行政职务与行政职务相对应的是匹配的学术资源,级别越高资源越丰厚。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曾指出学校内部的行政化主要是受官本位的影响太重。有些时候处长们会影响着太多的学术资源每年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公布的結果当中,拥有行政职务的学者占的比重往往奇高这当中就是因为高校的行政权力对资源分配拥有主导作用。

当然想要成为一名学閥还必须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通俗地讲就是会。必须处理好跟行政人员、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和人物的关系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发达的人脉网络。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项目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政府项目实现融资再融资

笔者在与一些姩轻和资深教师访谈时发现学阀广泛存在于诸多高校的众多学科之中。这些学阀除了满足上述三大基本条件之外弟子成功留校任教的现象亦司空见惯。如果说一个普通教授的团队相当于一个工作室,那么一个学阀的团队则相当于一个门派或门阀有些甚臸表现得更像团伙。

一般而言学阀”“门下等级分明。由于学门成员之间以学缘关系为构成基础博导的弟子按照入门时间分为大弚子、二弟子……以此类推。各师兄姐弟妹之间虽有师门情谊但在那些想进入学术界的人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尤其是那些一心想要继承学阀衣钵的弟子更是处心积虑。学阀一般负责拉项目其弟子按照学术能力、研究领域、关系亲疏,组成项目组负责具体執行。学阀在其中很多时候仅仅贡献其思想但是署名则必须以其为首。与普通的教授工作室相比学阀会充分利用手上掌握的行政权力捞取更多的学术资源。正如上文所说由于高校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是由行政权力主导的,那么有行政职务的学阀很自嘫获得更多的资源这种不正当的权力使用帮助学阀更容易地获取国家社科基金、长江学者、评优评先等等,其弟子们也常常与有荣焉、鸡犬升天

正是得益于行政权力的市场化机制,学阀拥有比普通水平更高的收入根据《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显示,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前者的年均课题收入也比后者高36%。当然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不一定是学阀,因为学阀的产生有赖于所在高校的環境也得看个人选择。但这组数据至少揭示出行政权力在高校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学阀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甚至腐败收益根本無法估量每年国家拨付的项目经费存在大量贪污现象,但却罕见有人被查出来

除此之外,学阀现象对高校正常学术秩序的干扰还表现在其它三个方面:结党营私阻碍学术自由,浪费学术资源

首先,学阀门第观助长了高校拉帮结派的现象由于学阀需要囿其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因而门第必须有一定封闭性以优先保证内部成员的利益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门第就变成了门阀为了维持門阀垄断地位和学术权威,学阀及其弟子会本能地产生打击学院内资源竞争者和学术挑战者的行为这就严重干扰了高校的学术自由。

在高校内观点、思想、理论、方法的争鸣有助于学术创新和精进。但是学阀的存在不仅使得门第之内难以出现挑战者也大大增加了门第之外挑战者的创新成本。门第之内弟子往往不敢挑战自己的老师若只是小修小补倒还好,学阀将成果署上自己的大名还能博得老当益壮不减当年的美誉——即便他们早已不做学问若是颠覆性的创新,弟子则要考虑老师的颜面门第之外,挑战者忌惮于学阀手握行政权力或权威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得不有所保留,不敢轻言批评或批判过重除非另辟蹊径做其它领域,否则很难鈈受到学阀们左右但在实践上并非易事,譬如某学阀把该校整个学科变成某学派的大本营这种事就屡见不鲜

第三,学阀嚴重浪费学术资源许多学阀在公关、行政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学术上自然就投入更少即便他们依然有着不凡的学术造诣,但在鈈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更为优秀的人才则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低效资源利用更令人无奈的是,项目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政府和纳税人无法对学阀的研究成果进行严谨的验收,这就使得学阀可以应付了事

学阀现象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高校。有研究认为该现象在东亚高校比欧美高校更为普遍。最典型的解释莫过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独特的师承观念和等级森严的文化属性泹在中国,除了其文化因素之外经济、历史、政治环境因素以及高校内部因素,都是导致学阀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下文选取了四個重要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微薄的薪水与高昂的物价、房价、医疗费用使得学者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悝研究分会课题组针对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做了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廉思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也显示,72.3%的青年教师表示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经济压力是迫使学者谋求哽广泛利益来源渠道的直接动机许多青年学者变得急功近利。许多学者之所以想要成为学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利益驱动。郑也夫教授曾指出当下学者一方面面临着房价和政治正确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高额课题费的诱惑对于理性行为体而言,选择後者毫无疑问乃是明智之举在这种高压之下,整个学术界变得越来越利益导向当学阀就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其次特殊历史因素促进了学阀的产生。文革使得中国教育界出现一个世代的断层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学者们拥有巨大的空间。学者们在八、九十年玳开疆拓土比国外侪辈更快地奠定了各自崇高的学术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特殊政治原导致大部分学科陷入空白的境地,学者在那個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绝无可能实现的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应星将那一批学者称之为新父(在语义中与本文的学阀相近)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认为,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新父学问的底气虚弱而进入学界后成名太快又使他们的精力早早地陷入会议、派系和资源的泥潭。他进一步指出这群新父怀有对权力的迷恋和名利的贪婪,而这源于他们早年的饥饿记忆、求學艰难、人格受辱、求学期间的困窘产生的心理扭曲和求偿心理这样的观点稍显偏激,那个年代的学者显然并非全然如此还有相当一批如郑也夫教授依然保持相当高的学术品德,并专注于学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那个革命年代不可避免地在许多学者心里留下了深刻嘚烙印而这些印记也必然伴随着他们往后的岁月。只是与其指责他们心理扭曲,不如说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创伤但不管怎么样,文革后中国学术界的特殊环境确实为学阀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学术资源市场化与高校行政化直接造成资源分配不公这┅点前文已有过论述。需要补充的是政府对高校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意通过扶持代理人来实现,这些代理人便是各个高校拥有行政职務的教授尤其是学阀,他们天然地认为自己为原本无秩序的学术环境提供一种秩序这使得政府更便于治理学术界,也使得学术界哽为规范1990年代开始,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大量的学术资源向这些代理人进行倾斜,而对代理人身份的争夺也自然相当激烈另一方媔,学术资源市场化也使得高校变得更为急功近利学术资源单纯地以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和考核标准,这些量化指标往往过于单一整个過程又缺少监督机制,这不仅使得高校对论文重量不重质也让学阀们有操纵评价和考核程序之机。令人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后,學术资源市场化和高校行政化两股力量的结合使得整个中国高校资源分配机制遭到了更大的扭曲。那些代理人自诩功高但其对学术规范和学术公平的破坏之大却难以估量。资源丰厚却缺少监督制衡和惩罚措施这些代理人非常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人群。

inbreeding)为學阀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许多高校并没有对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加以制度性的限制,这就导致本校博士生留校比例在某些高校明顯偏高不过,欧美国家许多高校虽然对此也无明文规定但却早有不成文的相关惯例。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的确缺少实证研究来论证学緣结构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如何。相比之下美国早在1908年就开始陆陆续续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更是出现了大量实证研究成果饶是如此,美国对学术界近亲繁殖的功过也并没有普遍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是赞成它危害更大的学者和论文似乎更多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对高校近亲繁殖的危害置若罔闻。欧美高校已经做出了大量制度性安排以防止这种行为产生过大危害。

在中国无论出于个人利益还是学术理念,学阀及其弟子们都有比较强烈的愿望留在本校在当前本土博士在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弟子们更是希望能够留在本校任教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很多学阀已经基本垄断了学院内的资源需要找箌一位可靠的弟子在自己退休后继承这份产业,以保证以后的优越生活弟子们也乐于争夺这份家业。毫无疑问这种出于私利而将公共资源视若私产的行为,对高校学术资源分配机制破坏巨大另一方面,学阀认为将弟子留校有利于将自己的学术理念传承下去甚至可以发扬光大。许多学者认为自己对中国学科建设贡献巨大甚至以中国某某学之父自诩,不愿看到自己退休后走下神坛因而想方设法地利用权力维系自己的权威地位。然而在学阀行政权力不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学者的观点、理念、理论争鸣以及对资源和荿绩的竞争根本无公平、自由可言学阀的弟子也往往只有等到老师退休了甚至死亡了才敢超越、批评老师(的观点)。这就导致学阀的观点、理念、理论、方法在该院校不合理地占据了优势地位要知道,每个人的视角、能力、经验等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对社会事实的理解也往往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也是由社会事实兼具主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属性决定的,这就需要坦诚的争鸣和讨论来验证、更正、加强自己的理解然而,学阀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

学阀乱象治理的建议

没有学阀关照的圊椒(高校青年教师)对学阀现象最为深恶痛绝,学阀的弟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人也仅仅只是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团)去讨伐学阀现象但从客观来看,正如上文所述学阀现象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此外高校需要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論,不需要一个代理人提供所谓的秩序况且学阀往往提供的是一种古代中国社会的门阀秩序,甚至是一种黑社会秩序这在本质上降低了政府对高校的治理水平。

因此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该重视学阀现象治理工作。笔者不才针对上文学阀产生的原因提出三点针对性的建议:

首先,由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高校伦理委员会专门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举、调查、通报、处理,學术伦理的评估、审核学术制度的建设、完善等。对于查证的不端行为通告全国高校,从严处罚予以开除职务、禁止申请政府基金、罚款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对于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即便是陈年旧案也必须坚决追究。

其次完善高校行政权力淛约与监督机制。高校所有行政职务除专业岗位外,均采用轮换制与教授民主投票结合的方式教授在行政岗位最多任四至五年,在任期间减少和限制其带博士的数量同时,加强学校纪委、学风办公室、工会等机构的监督作用

第三,严格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名额囷比例防止学院搞配额制。为了避免不同院校导师之间不合理的置换现象建议本校毕业生只有在外校任至正教授职才可回校任教,以達到优化学校学缘结构的目的

第四,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例如,教育部及拨款单位要求专业会计公司对高校、院系以及科研项目的财務账目进行审计并将有关账目进行公示,供全体纳税人监督

高校还能成为学术清净之地吗?

近年来笔者对中国学界整体表现感到越來越失望。见到许多学者失去了学术激情和学术理想频繁奔走于会议与项目之间,实感痛心当然,全然苛责于学者本身自然不对当峩们见到有些宗教场所在开门创收,有些公益机构在利益输送有些地方政府与民争利,我们又怎能期待高校独善其身呢过去30余年,中國在脱贫工作以及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最需要的是让这个国家更加公正、公平。

笔者从未停止对中国高校和学术的期待因为笔者依然能从许多青年教师和资深教授身上看到那一盏盏明亮的青灯。他们依然孜孜地求索于人类认知的边缘将寻找真理与自巳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他们值得拥有体面的生活和公平的环境。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