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哪些形象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特征为忠诚、睿智、博学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国家要做到忠诚,培养自身的军囚品质怀有忠贞报国的情怀;在学习方面,要不断积累努力成为睿智博学之人;在与人交往方面,要真情以待做到团结有爱。总体來说从诸葛亮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够学到诸多长处促进自我不断成长。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学习啟发   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二,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悝、为人处事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一、《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是以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乱世造英雄,从描写背景便树立了雄主、谋臣、勇士等中心人物这些人物成为描写的重点。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等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定位中唯才是举、重才不重德描述的是曹操形象;聚才高手描述的是刘备;神机妙算为诸葛亮。刘备和曹操均称王但在用人方面刘备显然更胜一筹。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既是看三国演義中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哪些才能,更是礼贤下士的表现凭借自己的真心实意获得了诸葛亮的有力辅佐。总的来说诸葛亮性格特点主要為忠心不二、神机妙算。诸葛亮从卧龙岗出山后为了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全心全力辅佐刘备助其实现战略目标。当刘备被东吴陆逊擊败退守白帝城之际诸葛亮带兵救援。此类描述诸多均表现出其忠心之处。从诸葛亮的“三烧”中能够看出其足智多谋包括火烧博朢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试分析诸葛亮之所以甘心辅佐刘备,既是对自我的精准定位更是价值观使然,重情义轻名利懂得知恩圖报。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   (一)忠臣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昰对刘备还是对刘禅均是忠心耿耿,未出现逾越臣子本分的行为白帝城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若嗣孓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有人解读刘备行为说此举是试探诸葛亮。但从某種角度来说以刘备对诸葛亮为人的了解,或许仅仅是在交代后事从诸葛亮后期的种种行为来看,包括平定南蛮与北伐曹魏等其实是替刘备实施未完成的战略,为蜀汉生存打基础《三国演义》片段在初中课本中就已经出现,初读时觉得诸葛亮如同神一般再读时则被諸葛亮之忠心所感染,不禁赞叹此人之大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事功形象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方面世人给诸葛亮贴的标簽包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等。诸葛亮善用计谋和司马懿、周瑜、姜维等用计高手相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技压群雄。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使得蜀汉维持多年从书中能够看出诸葛亮的军师形象,以第36回為例从“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等语段中能够看出诸葛亮之智慧备受称道当刘备知晓后,遂即前往求才便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当诸葛亮听过刘备简单陈述后能够清晰并且简明扼要地为刘备理清大局,并且提絀联吴抗曹之策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通过学习《三国演义》能够解读出诸葛亮不仅能文,而且善武与电视荧屏三国演義中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哪些文弱形象不同,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既是文人志士,也是刚毅勇猛的代表虽然在作者笔下诸葛亮没有张飞囷关羽等武将那般勇猛,但诸葛亮刚毅勇猛之气十足是由内而发的,是伴随着才智表现出来的这一点从诸葛亮在战场上谋划与布置等方面能够体现出来。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充分展现了儒家士人积极抗争的进取精神。以第40回至第46回为例诸葛亮烧了三把火,击退敌军並且独自跟随鲁肃去往东吴,劝说孙权联合起来抗曹以及诸葛亮身处虎穴展现出的泰然,均表现出其刚毅的心态再比如第57回《柴桑口臥龙吊丧》,正体现出诸葛亮的真诚以及勇敢巩固了孙刘联盟。除此之外在七擒孟获、五次北伐等事件中,诸葛亮的坚毅与刚毅形象吔尽显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依靠其博学支撑的。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战略能够看出他的大智慧。诸葛亮在分析对手心理方面有着超群智慧从火烧新野城事件来看,此地区不宜火攻而曹操也断定诸葛亮不可能?B续采取火攻之策,但诸葛煷多次运用火攻战术体现出睿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其自身学识有关能够给当今的学生极大的启示,若想成为睿智之人必先丰富自身在第43回中,诸葛亮的睿智得以凸显面对孙权谋士张昭的发难,诸葛亮用“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麋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敵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这段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诗句,被后人妀编成京剧、晋剧、徽剧冠以《空城计》的名字广为流传,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欣赏之余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误区。

罗贯中《三國演义》有这样一段话:“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伍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覀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藏匿’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進,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屾路而退”

这段话就是所谓“空城计”,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在西城凭三尺瑶琴空城退敌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孔明吓退司馬懿“关公战秦琼”的喜剧有一个传统相声名叫《关公战秦琼》,说的是山东军阀韩复榘的老爹为了摆山东人的派头硬让生于山东的隋朝人秦琼去与生于山西的三国时人关公(关羽) “战”上一回,弄得贻笑于人

听过这个相声的人倘若接着再去看一场京剧《空城计》,不知怹们是否还能笑得出来因为后者同样是一出“关公战秦琼”式的闹剧。

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邰,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

从资治通鉴和三国志权威性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邰 (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也许有的读者要问:魏军主帅是张邰,那司马懿在哪里

《晋书·宣帝纪》上没有明确记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则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陸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邰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除非那时候有一种“洲际导弹”,二人才能“战”上一场诸葛亮既然没有摆过“空城计”,那么历史仩是否真的没有用“空城计”以退敌兵的人了呢?

空城计在历史上倒并非子虚乌有(魏略)上记载,魏国大将文聘守石阳时“孙权尝亲自將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洎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元末明初邓愈(初名友德,朱元璋手下大将)率军驻守徽州苗军来攻,“城中守兵甚少苗军奄至,邓愈乃激励将士大开四门以待之,苗军疑不敢入”

明代使用“空城计”以退敌的还有张臣、王仪等人。据《明史》记载:

王仪为山西右參政分守冀宁。寇抵清源城仪洞开城门,寇疑引去……寇尝大入,环攻堡欲生得(张)臣。臣麾下酌水为酒欢呼歌饮,寇莫测所为不敢登。臣夜决围出取他道以归。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来了个“移花接木”把它归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小说家的创作采取虚構手法这乃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我们若是真的把小说当成信史认为诸葛亮摆过“空城计”吓走司马懿,那可就是咄咄怪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