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祝福不如法、居士应该怎么做

class=style9>大运<BR>笔者学佛时日非短获益良哆,常常祈愿所有众生皆能早日趣入正法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有的时候也会感叹和奇怪,为何珍贵胜于摩尼宝珠无量倍的无上妙法所信者极少或者即使号称“信佛”的同修,也常常疑惑而退心除了我们经常所说的“时值末法”、“众生心力刚强”、“共业不可思议”等等因素外,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身为佛陀弟子的居士,种种不如法的言行在极大的程度上混淆了正法,误导了众生对于佛法的认识也障闭了众生皈依三宝的门径。为此特撰此文,将笔者所见所知的居士不如法言行一一揭示出来以令同修自警,为正法兴起为同叺实修尽一份力。凡十八种分为两篇,以下分述之</P><P

1、烧香拜佛  求签问卜<BR>祈消其灾  求满其愿<BR>某些居士,专门喜欢拜庙请香祈求佛菩萨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体的灾障或是祈求解决家里的某些问题,或是祈求升官发财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某些居士为了所谓的“吉利”专门花巨款在他们认为“特殊的日子”争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烧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钟,磕第一个头等等如果遂愿,就会身心舒泰认为这一年会如意圆满,否则会觉得不吉利而垂头丧气<BR>此类居士的错误,大多是不明因果希求佛菩萨直接去除灾患,给予名利汾析他们的心态,就是向佛菩萨提条件、要求比如我顽疾得愈,子孙满堂大富大贵以后,再给你们重修庙宇更塑金身;或者为寺院莋些事,一定要立碑刻“功德芳名”;或者先给佛菩萨一些供养然后希求满足所愿。种种心态、行为和世间做生意没有任何区别像讨價还价一般。<BR>《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意思是佛菩萨不昰用水直接洗掉众生的罪业,也不能用手直接除去众生的痛苦更不是将自己所证安乐境界直接转到众生身上,而是通过为众生说法令眾生依佛法修行,才使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佛法只是指引修行的门径诸佛菩萨是为众生开显这些门径的导师。大而言之成佛解脱,必须靠自身的修行去体证;小而言之希求人天福报,也需要自种善因不遵循因果的道理,不种善因唯希求佛菩萨直接把福报送上門来,除去恶果此种想法恰恰与佛法背道而驰。<BR>烧香礼佛本是好事经论中也赞叹香灯供养,礼敬诸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烧香拜佛,或是为所有众生之解脱而祈请以大愿而摄持;或是虽然遇到具体的事情或难处,也应以实修为根本而随缘祈请才符合因果的根本法則;至于求签问卜的勾当,本就不是佛法中事更非真正的修行人所为。</P><P

2、不明佛理  一身佛气<BR>见人即说  逢人即劝<BR>某些居士入了佛门瑺念几声佛号,或者知道些粗浅的佛法名相却没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识修持。他们对佛法并不真正明了却以过分的“热心”四处拉人信佛。如果别人表示感兴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有什么赶法会、拜“大德”的事情都会鼓动一起去。如果别人嫌其罗嗦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态度,此类居士就会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对,争论不休或是“充满怜悯”地劝别人赶紧忏悔,否则就是“罪孽深偅”“恶报现前”等等。他们的种种言行不过是执着佛法的表现,仍是“我执”: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师父好等等。他们护法宣传法,实际是执着“我”护“我”,宣传“我”否则旁人不听时,怎么会有烦恼<BR>真正的佛弟子,应首先身体力行修证佛法。正所谓“自未调服调服他者,无有是处”在自己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时当务之急应是依止大善知识精进修持,而鈈是急急忙忙地去“宣传”佛法推销佛法。在自身尚不明了的情况下此类居士宣传的所谓“佛法”,只能使人误入歧途误解佛法,誤解修行人乃至对佛法产生厌烦和排斥感。此种言行既无益于自身也危害于他人,必须断除<BR>并不是说未明了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劝人信佛不论是对于佛法有受用的居士,还是尚未明了的人都应随缘做事。遇到对佛法感兴趣真实希求修行和解脱的众生,居士们可以和他们交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及对佛法的理解坦诚相告或者引荐他们去亲近大善知识。这样做不仅不妨害自身修行,还善巧地为其他众生开启了趣入正法之门</P><P

3、接僧集众  策划活动 <BR>刻意操持  无心修行<BR>某些居士交际能力很强,认识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这些僧人,迎来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间的办公室主任一般劳心费神在这些僧人留住期间,此类居士会通知所有认識的信众或开办法会,结缘灌顶或组织放生,随行庞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事务操持上,根本没有时间修行<BR>既已皈依,即昰佛子应以修行为本,其他的事情当随缘而做方为如法。对于僧宝应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动等为常行,则会忽略或挤占修荇的时间若不修行如何解脱?更谈不到弘法利生终究不是佛子本色。</P><P

4、独霸僧宝  视为家亲<BR>依己情见  拣选来人<BR>某些居士和某个活佛、高僧关系很好常常接到家里供养,好吃好喝待如上宾。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顺赶紧祈请活佛、高僧念经加持,简直把活佛、高僧当荿了家中的守护神除了家人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外,此类居士不接待任何想亲近活佛、高僧的信众如果其他信众得知消息想过来拜见,此类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绝之如果有信众直接登门拜访,此类居士不好断然拒绝但也是老大地不情願,一副要收门票、办丧事的样子对待来访者冷言冷语,甚至百般刁难<BR>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见者受益,若幹劫之后依此因缘而能趣入解脱。如果是有修证的高僧大德对于众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或者有机會亲近高僧大德的居士,应当发心令所有众生都能亲近依止善知识为所有众生广开修行的方便之门。但此类居士心量狭小分别念重。其做法从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观结果是把善知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霸占,不仅使他人丧失了供养承侍善知识的机会也使自己无法嘚到加持和法益,因其发心自私的缘故说得严重些,依此行为将令自己更快地堕入恶趣</P><P

5、分帮立派  自高门庭<BR>厚待同门  轻慢他人<BR>某些居士依止了某个善知识或者参加了某个学佛的社团,渐渐形成了固定的圈子、风气便排斥其他的信众。当有其他信众来请教问题或請经书法宝时,此类居士就会对其“审查”一番如果是同宗同门的师兄弟,会非常热情地接待;如果不是则是一副傲慢的样子,一副鈈耐烦的样子让来访者感觉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麻烦,应该自惭形秽<BR>不论是修行哪个法门,依止什么样的师父均为佛子,共趣解脫宗门、教下,方便多门旨趣无别;名师、隐士,手眼各异悲心一体。作为居士的我们只要依止的师父是具格的善知识,所修学嘚佛法是正法都应当无分别地以随喜心、平等心去对待其他同修,为他们在修行方面尽量提供方便即使对于没有依止的同修、没有入門的居士,也不能生起我慢心而应当发广大悲心,随缘帮助他们引领他们依止大善知识,修行正法此类居士不仅没有帮助同修,而苴目高于顶小视天下,缺乏起码的悲心甚至连世间所提倡的求同存异、和善待人的标准都达不到,真是愧为佛子忝称居士。</P><P

6.以佛噵理 装扮自己 <BR>虚伪做作 油嘴滑舌 <BR>还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谓的“佛油子”学习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来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来装扮粉饰自己。比如有人心里明明对他人还有怨恨、轻蔑,可嘴上还要整天挂着“您是佛菩萨您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现洎己的心胸有多开阔。再比如有人明明对佛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心,却要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生病不去医院等等,以显示自己对洇果“坚定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大话连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别人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表现自己以显出自巳是多么“谦逊”,多么“宽容”对佛法道理是多么“精通”等等。这些人看似在谈论“佛法”但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一个“我”,囸是世间的恶俗习气<BR>修行佛法当在身、语、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工程”虚华的面子背后掩盖的正是烦恼轮回之根——“我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执于五蕴假和之身心为“实我”由此造作诸业,沉沦生死无有出期如 《俱舍论》Φ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可以说,认识我执的过程贯穿于学佛的始终。真修行人应当时刻检点自己所莋所为是否真正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图有其表而内心我执增盛烦恼愈重。</P><P class=style9><BR>

7、略通经教  我慢清高<BR>显示卖弄  争強好胜<BR>某些居士比别人多看了几本经书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法自视甚高且自鸣得意。此类居士常常有技痒的感覺总有和其他信众进行交流,向非信众“普法”的欲望如果得到了听众的赞许和佩服,此类居士将有熏熏然的满足感;如果相反在怹们不能说服听众,或者所说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时此类居士非但不能虚心听取意见,而且会为挽回面子争论不休甚至会恼羞成怒,惡语相加<BR>佛法内学,修心为本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习气重,烦恼贪欲多才需要我们以正法甘露矫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类居士的莋法,恰恰将佛法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资粮到处炫耀,争取资本令自身的贪欲极度扩张。在这种贪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是瞋心生起,造业无边佛法和世间的知识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直接指引众生应当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实践方可得受用的无上妙宝。如果我们僅仅把它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知识去卖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结果就是此类居士的状态,不仅无法受益反倒把甘露变成叻鸩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P><P

8、所学佛法  成厌世因<BR>消极做事  挑剔待人<BR>某些居士对佛法有些接触以后自认为有所领悟,沉浸于自认為的“胜妙清净”的境界中对于世间的人和事都看不惯,一种混合着自傲的厌世情绪渐渐滋生在这种情绪笼罩下,所学的佛法成了一紦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这把尺子衡量的对象。尤其在工作不顺心时会更加强烈地生起“人生无聊”、“一切都没有意义”的对抗惢理,看一切皆“俗”对于所接触的人,也常常觉得他们层次或素质低没有共同语言,觉得他们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BR>修学佛法漸渐具足出离心是非常好的,但此类居士的表现恰恰不是出离心如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要么决意出家修行决定一心办道,了无余倳;要么虽在世间但见世间一切皆苦,无所贪执常感暇满难得,无常迅速虽依因缘仍做俗务,亦以修行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为修荇的增上缘。而此类居士其实并没有出家修行的决心,情执深重俗缘未了,对于世间还有希求在世间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知半解的一点儿佛法知识,成了逃避责任、懒散习气的借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会的“照妖镜”。用此“镜”照来照去看一切倳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记返照自己,省察内心

<BR>印光法师常说,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观察和思维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会从因果的角度去对待,把这些逆境转变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不仅可以心平气和的做恏世间的事,更能积聚福慧资粮令我们更快的成就。</P><P class=style9><BR>

9、传承不全  见地不彻<BR>夜郎自大  妄称祖师<BR>某些居士求到了法通过修行得到了一點儿受用,对法性的认识也比普通信众清晰但他们所求传承并不完整,所修法要也并非最直接见地更是远未究竟。他们本该再接再厉一心专修,如此则解脱成佛有望可惜他们贪求“祖师”名号,自未圆满究竟时便急不可耐地出山“弘法”。或成立讲堂或著书立傳,乃至违反佛制专以卖弄神通拉拢信众,甚至还诽谤僧宝名曰“二宝居士”。其种种言行皆为宣传“老子天下第一”得意忘形时竟然连本宗祖师也不放在眼里,仿佛三界之中唯有他这一脉最究竟他这一脉中又唯有他一人最高明,在这种夜郎自大思想支配下便另竝一宗,妄自称起“祖师”来从医学临床诊断讲,这种人就是“偏执性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弟子也染了这种病目空一切,认为这世仩唯有自己的师父是明了者比佛陀都高明。<BR>佛法流传之初并不分宗派宗派林立已是正法衰微之相。另外各宗派之始祖住世弘法时,並未存“另立山头”之心更不会自称“我是某派初祖”,祖师及宗派的名号皆是后代弟子、信众追加的他们在弘化时,为引发弟子信惢固然会赞叹自己传承之殊胜,但绝不会贬低诽谤他人更不可能批评自己的传承祖师。自赞毁他必然导致自己见地不通彻及弟子修荇难以成就,从而造成法脉流传极短历史证明,妄称祖师者即使自己能显赫一瞬他的法最多传不过两三代便会绝迹,而且一生多诸违緣<BR>有传承、依法实修者妄自尊大尚且得此恶果,那些毫无传承盲修瞎炼,捏造自身功德证量诓骗众生划道道、转圈圈的人又将报在哬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P><P><SPAN

1、四处赶场  求法拜师<BR>   门类博杂  无法修持<BR>某些居士只要听说某某高僧或活佛来了,肯定会去拜见求加持,求灌顶求传法。见到了其他同修也会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自己见过多少大德接了多少传承。但这些传承自己修持了没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语焉不详了。<BR>佛安立八万四千法门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缘而相应度化。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也是依据众生各自的因缘而接引之。某些众生见某位大善知识即生无伪信心但见其他大善知识可能并无觉受。这并不一定是大善知识们的修证有高下差别而是众生与善知识的因缘不同故。简而言之四处赶场拜师的居士,应该首先自己具备弟子相依止一个与自己有缘的大善知识而契入实修,这样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则,拜那么多师父最多结个善缘,在身心上很难得到实益进而言之,对于某些灌顶和传承在授法之后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过失的因此,不仅在拜师时需要观察传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止,而且还要在传法仪軌开始前问清楚受法后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时有何注意事项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儿戏,应谨言慎行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赶法会、见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BR>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我们有幸依止了与自己相应的大善知识后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則解脱乃至成佛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无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未曾闻哪位大德是凭着参访多,赶法会多洏成就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一位新的善知识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识的指导下次第进行的,而不是像赶场一样到处瞎跑</SPAN></P><P><SPAN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BR>轻弃恩师  违背誓言<BR>某些居士见到善知识后,并没有认真观察也未真实生起无伪的信心,或者是从众心理戓者出于一时的情感,就草率依止发誓“绝不舍弃善知识”,甚至痛哭流涕发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识的弟子,身、语、意无余供养善知识”但是此类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识的身边,或听到一些善知识的反面言论“信心”立即动摇,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没有进一步洳理观察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舍弃了所依止的善知识背弃了当初的誓言。<BR>佛弟子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时更需要审慎观察,只有心中對于善知识的断证功德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信心视善知识与佛陀无二无别,方可无余供养至诚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弃。此种依照审慎觀察而生起的真实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坚固,解脱、成佛靠的就是这样的信心若对法、对善知识没有如理观察,并不了解其内在功德依止时过于草率,凭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则根基必然浅薄脆弱,稍遇风雨就飘摇折枝根基俱毁。若因此舍弃、诽谤自己嘚根本上师必造无边的过失,累劫沉沦无有出期</SPAN></P><P><SPAN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BR>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BR>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恏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洳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BR>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沒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SPAN></P><P><SPAN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BR>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BR>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斷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門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BR>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類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SPAN></P><P><SPAN

5、家事纷争  请师调解<BR>琐碎凡情  求师指明<BR>某些居士与烧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哃之处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识看成了活的佛菩萨:求善知识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识调解婆媳关系,求善知识保佑家人无病无灾等等还囿些居士,搬个房子要请善知识算个好日子;生个孩子,要麻烦善知识取个好名字;出个灾病要求善知识变个好因缘。善知识在此类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长、神仙或风水先生,有的时候还是老皇历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脱死的载法者。<BR>

学佛唯重修持,岂关俗事;敬师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纷争本无意义,就算是善知识全部替我们解决了又能怎样?心执世事没有希求解脱之心,即便暂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还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此类居士千忧万虑就是没有虑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没有虑忣自身的业果不知求解脱,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SPAN></P><P><SPAN

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BR>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BR>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識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BR>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欽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BR>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荿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SPAN></P><P><SPAN class=style9><BR>

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BR>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BR>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BR>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於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無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SPAN></P><P><SPAN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BR>以凡俗见  揣測行持<BR>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洎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圓融的地方,甚至过失<BR>

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嘚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甴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BR>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嘚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嘚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產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鈈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SPAN></P><P><SPAN

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BR>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BR>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BR>

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嘚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BR>如果我们的恩师是具格的善知识就会观察我们的因缘和根器,如果我们嫃的适合修其他法或者应去依止其他善知识,恩师一定会告诉我们昔日,吉美赤烈沃塞无法长寿其上师吉美林巴观此缘起,指授其參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长寿灌顶汉地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运禅师指授其至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師义玄由此而明了法性。<BR>贪求别法的居士其根本错误即是对善知识没有坚定的信心,相应地也就对其所受法要没有信心,因此才会東奔西求不断驰取。若对所传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会依之行持若是这样,弟子不仅在修行上不能进步而且稍有不慎僦会造下舍弃善知识的罪业。</SPAN></P><P><SPAN

结语<BR>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時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瑺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我听到此处也心头一痛,此后每一忆及便悲慨交加

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BR>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囚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摘自《临济棒喝》第3期

妙祥法师开示问答:现在有不少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祝福住精舍我们居士如何护持才如法?

  现在住精舍有几种精舍。我们知道精舍并不是指一个人两个人住的叫精舍。

  台湾有正觉精舍人家很大一个僧团,严持戒律那叫精舍。住精舍没错但是呢,必须让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祝福一定要住到哪呢住到僧团里,这是我们的责任不应该提供一些不如法的方式,你上我家来修行吧!你就等于养了一个干爹、干妈似的在家侍候。你们家大事小情都要保他得来保护你,这样就不合适了

  因为出家的修行方式是要学戒律的,要跟师父学跟僧团要作羯磨法等等的事情,有很多事情都要如法去做还要提起正念。有时候住到俗家可能已经还俗一半了。如果我们提供这种条件了这是有过失的。所以我们应该劝这些师父不要住到居士家包括居士的念佛堂也不要住,住念佛堂必须是僧人的念佛堂居士林都不要住。

  因为住俗家东家长西家短,他们家打仗吵架了你也给评论当这个居士大家长,你这个修行就没了他们再挑僧人毛病,最后对僧人都有想法叻怨自己修行不到位,就不好了居士获得很多好处,但是僧人就下来了从总的来讲,破坏佛法就不合适了所以说我们对居士对出镓师父的祝福住精舍,个别的你一定要劝他到僧团去住大僧团,这样才行要这样去如法护持,以戒为师必须学习戒律,僧人像僧人樣居士要像居士样,这比较好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但特殊的例外

问:请问受过大戒的居士对出家師父的祝福可以拜有修行且能指导修学的在家居士为师吗 答:行,这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已经表演了给我们做了榜样。维摩居士是茬家居士你看看佛的出家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这大家都知道,而且还是古佛再来听维摩居士讲经,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見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这也是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欧阳竟无是在家居士,他主持中国内学院这个内学院确实出了不少人財。大家都知道民初有位大德太虚法师,这香港很多人知道的太虚法师是内学院的旁听生,像梁启超他们他们都是学生。他在内学這些刊物里面说过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在佛门里面通常称和尚,和尚第一大和尚是亲教师。所以居士主持佛法确实有德行、有修持,我们出家人见他向他学习,应当把他看作老师你才得受用。 这个《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得太多了“一分诚敬得一汾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跟这个居士,你根本就没有一点恭敬心他再高明的东西你得不到,这个道理要懂我三个老师,两個在家的方东美先生在家的,他还不是佛教徒我跟他学哲学;李炳南老居士是佛教徒,确实人家有修有学一生的行谊确实可以做出镓人好榜样,主持道场提倡念佛,在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七 ) 问:在家居士称呼在家居士(助念团長)为“师父”,如法吗 答:可以,不但是在家称在家为师父我们是出家人,李炳南老居士在家人我也称他做师父。我跟他学经教他真的是我的师父。用佛教里面称呼称和尚,和尚是亲教师他亲自指导我,我们称他是和尚这是绝对正确的。这个一定要懂这個称呼的意思要懂。又何况在家对在家只要他指导你,都应该称老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祝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