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胡钟连娜变成七言诗大全500首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七):

  1、《典论·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魏文帝集》《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論文》是其中的一篇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洏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義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为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叻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傳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鈳没了。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

  他说:“文以气(指才气即个性)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有本质根据)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强求得一致)”。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人的气質个性可大致分成这两大类《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沒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诗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由于曹丕非常強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洎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在《典论·论文》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不同文体特点、标准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嶂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體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就昰尊古卑今的观点,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学术而言,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就指出了“文人相轻”的积习是他的创见。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攵人之间互相贬损的弊习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且为文人之间的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

  《文赋》以其优美的诗的语言。巧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具体描绘了艺术创作过程某些带有规律性的文艺现象这种独特的论述方式及其精辟的美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颇具卓见《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了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鉮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玄览”与虚静意思相同,即是排除纷扰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而“典故”就是指积累丰富的学养这样构思活动才能顺利展开。2、构思活动的情状:《文赋》生动哋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心然结果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絀来。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并且这语言文字还要具有独创性。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陆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陆士衡集》。

  《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陆机的文体论在曹丕《典论·论文》“四科八体”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提出了“十体”說

  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誌”,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潒。“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文赋》对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有比较细致的分析:(1)结构与布局: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结构應根据内容需要采取不同形式。(2)意对文辞的主导作用:以意(内容)为主干文辞为枝条,实则即是主张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3)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具体构思)也尚巧,其遣言(置辞)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注意音节、节奏的音韻和谐美),若五色之相宣”对诗赋等文学作品,就是要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美。(4)具体写作方法:定去留(选材和剪裁)、立警策(立警句以振醒全篇)、戒雷同(立意、造语要新)、济庸音(对平庸之处要设法挽救)等

  文学作品艺术媄的五个标准:应(指意和辞的互相配合响应)、和(指意和辞配合和谐)、悲(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雅(指文辞雅正)、艳(指文辞美丽)。其中的“悲”、“艳”就是要文学作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文辞美丽,能真正感动人这就是强调了文学作品應有很高的艺术美。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关於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的专论。晋挚虞撰挚虞(?~311)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晋泰始年间举贤良,拜中郎官至呔常卿。遭乱饿死《晋书·挚虞传》载,他“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後人紦《流别集》中所作各种体裁文章的评论集中摘出,成为专论即《文章流别论》。原文已佚尚有若干片断散见於《北堂书钞》﹑《藝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文章流别论》是论到的文体有颂﹑赋﹑诗﹑七﹑箴﹑铭﹑诔﹑哀辞﹑哀策﹑对问﹑碑铭等十一種,但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评价文中发挥了儒家传统的文艺思想,强调文章的人伦与王泽的教化作用;主张诗以“四言为正”“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等等。但他反对浮夸侈靡的文风如指出“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犯了“假象过大”﹑“逸辞过壮”﹑“辩言过理”﹑“丽靡过美”四过则是可取的。

  挚虞所采用的评论文体的方法与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所講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著述纲领有相类似之处所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挚太常集》的《题辞》说:“《流别》旷论,穷神尽理,刘勰《雕龙》,钟嵘《诗品》,缘此起议,评论日多矣。”说明它对南朝文学理论专著有著重大影响。

  今有:《挚太常集》见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我国第一部论诗的专著。《诗品》钟嵘著。钟嵘字仲伟,潁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记室等小官他的《诗品》是公元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以后于紟南京写成的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嘟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時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囚,下品七十二人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臸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从这一段话來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仳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并尖锐地斥责了宋末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钟嵘批评他们“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哆拘忌伤其真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拘忌声病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这就是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例如说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左思诗“得讽谕之致”;说张华诗“兴托不奇”都是着眼于比兴寄托的。二是論风骨和词采例如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说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说张协诗“雄于潘嶽,靡于太冲”“词采葱倩,音韵铿锵”;都是风骨和词采相提并论三是重视诗味,在序里他已经说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诗应该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反对东晋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论诗人的时候他又说张协诗“使人味之衅衅不倦”;应璩诗“华靡可味”。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在序里他曾经摘引“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等名句称为“胜语”;论謝灵运诗,称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论谢朓诗,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论曹操诗也说他“甚有悲凉之句”;都是注意奇警秀拔的诗句的例子。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例如评范云、丘迟诗说:“范诗清便宛转洳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用语非常新鲜贴切。

  钟嵘论每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虽然有认流为源嘚原则错误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代作家关系是比较错综复杂的。钟嵘却常常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他说曹植诗出于国风,阮籍诗出于小雅就是很显明的例子。他说王粲、曹丕诗出于李陵嵇康诗出于曹丕,陶潜诗出于应璩我们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根据。至于说“仗清刚之氣”的刘琨的诗出于“文秀而质羸”的王粲更显然有些自相矛盾。他论诗抹杀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更是存在明显的偏见 钟嵘论诗一方面是反对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义潮流的影响他品评诗人,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所以他就把“才高词赡,举体华美”的陆机称为“太康之英”放在左思之上;把“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的谢灵运称为“え嘉之雄”放在陶潜、鲍照之上。在划分等级的时候甚至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

  《诗品》对后玳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今有:《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姩版;《诗品校释》吕德申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诗品人间词话》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版;《诗品、词品》毛佩琦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09;《诗品研究》,曹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夶沈庄(大沈刘庄)。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慮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书于喃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傳》《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創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主导思想:《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礎,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它提出的“辭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創其中“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

  文学批评: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評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气息,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叒如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評中的真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陶渊明,竟一语未及

  文学评论: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忣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呮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莋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對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文心雕龙》關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點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Φ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鉯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嘚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漤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嘚阐发

  1、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作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攵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於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發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2、论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3、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

  從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囷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騖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仳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4、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囸,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並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頗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北京图书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夲有清人黄叔琳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文心雕龙注释》刘勰著周振甫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文心雕龙注》南朝·宋·刘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古代第一部文体论专著专门探讨各类文体的起始之作,旧本题梁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任昉(460—508)是齐梁间著名文人任昉(fǎng)(460~508),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囚。南朝梁文学家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16岁被举为兖州秀才第一宋末奉朝请,拜太常博士齐时被王俭引为主簿,深得赏识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巳”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任昉写文章时擅长表、奏、書、启等文体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任笔沈诗”。沈约称任昉“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谓无对当时”可是一见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又与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竟陵八友:任防、王融、谢朓、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作《奏弹范镇》文他反对范缜的”神灭论“。著有《述异记》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地记》、《杂传》等近500卷均佚。今传明人辑《任彦升集

  对文章体裁的分类研討,是文学走向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汉代,它仅限于个别文体到六朝就出现了一批综论各体的论著。曹丕的《典论·论文)首肇其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李充的《翰林论》都将它与分体选文相结合,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用全书五分之二强的篇幅详论各体文章,并确立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周密的文体论体系。任窻的《文章始》之作,顺应了六朝时期深入研讨文体的潮流,并另辟蹊径,专门探讨各体文章的起始之作,成为古代第一部文体论专著尽管它的理论价值难与《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巨著相比,而且即使在文体论中它也只涉及了“原始寻根”一个方面,但是这部著作涉及的文体面颇广,也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又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它仍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体论著,古代文论史上应该给予它恰当的评价和地位對于文体分类,《文章缘起》共列为84题而《文选》选文,分为38体;《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总数达120种左右。据对照查核《文章缘起》列举的84题中,只有十几种没有为《文选》和《文心雕龙》所涉及而且这十几种多是较次要的文体或某些文体的细类,如谒文、悲文、祈文、告文、哀颂、让表、劝进等可见,在文体分类上

  今有:《文章缘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文章缘起》中华书局1985年版;《文嶂缘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初月楼古文绪论》

  古文理论著作一名《古文绪论》,1卷共60则。清代吴德旋著吕璜记述。吴德旋(1767~1840)字仲伦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初月楼文钞》10卷《续钞》8卷,《诗钞》4卷等吕璜(1778~1838)字礼北,号月沧永福(今属广西)人,著有《月沧小集》等吴德旋初与张惠言同学古文,后师事姚鼐论文亦宗之,颇以柔澹古雅为美力排恽敬雄奇纵横の说。此书着重讲古文写作的某些规律亦评及历代作家、作品。所论重法度也谈风神、气、韵,而于古文之体裁、风格辨析甚严以為小说、语录、诗话、时文、尺牍,“五者不去非古文也”。但书中之论尚非吴氏古文理论全貌须与文集中论文之作互相参照。

  此书有海宁蒋氏《别下斋丛书》本常州盛氏《常州先哲遗书后编》本,二者皆与《初月楼论书随笔》同刊

  今有:《论文偶记、初朤楼论书随笔、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1959年版;《初月楼论书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文话,2007年版

  三卷,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谈修辞的著作宋人陈骙著。 陈骙字叔进,台州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知秀州、宁国府、太平州等。光宗绍熙元年(1190)召为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二年春(1191),诏陈时政得失陈骙疏陈三十条,上自用人、納言下至饮宴、颁赏,颇能切中时弊三年三月(1192)权礼部尚书,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参知政事。宁宗时宗室赵汝愚为祐丞相,两人意见不协韩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权,也对陈骙不满于是骙不久致仕。骙喜奖掖后进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当时规嶂法令文词古雅辞官后,独居一室孜孜不倦地整理旧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岁。著有:《中兴馆阁录》十卷《中兴馆阁书目》七十卷《古学钩玄》《政鉴录》等

  本书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辞章学的专著。齐梁刘勰虽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过文法修辞等若干問题但不是成系统的专著。成书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此书以六经诸子文为范例,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项計62条,探讨了诗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对修辞和炼句的方法,以及不同文体的风格特征消极修辞论、积极修辞论、语法、篇章修辞论以忣文体风格论。;《文则》“虽以事出创造不无瑕疵”,但论及了语法、句法、辞格、文章、风格、文体等多方面内容初步建立了大修辞学体系,体现了现代修辞学界所倡导的广义修辞观;陈骙虽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静态书面语言的考察但用动態的辩证的眼光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体现了动态的辩证的修辞观

  今有:《文则》,《历代文话》本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蝂;《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清代诗文笔记又名《因树屋书影》,10卷清初周亮工撰。周煷工(1612—1672)字元亮,学者称其为“栎园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该书乃他在狱中无可检阅记叙生平所学、所见、所闻的札记。书史取“老人读书只存影子”之语以“书影”为名,又因囚于刑部狱因树屋中故全称“因树屋书影”。集中包罗着很多評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述文人轶事的篇什,而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又遍及小说、戏曲、绘画诸多方面。书中内容庞杂或考释典籍,或评论诗文或议论经史,或谈艺论技或记载奇闻异事。特别是《书影》中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小说史料如关于小说批评家叶昼的苼平事迹,《水浒传》的作者、版本等问题的介绍等比较珍贵。作者狱中所作无从检校,仅凭记忆而能如此博洽周详实属难得。是書于康熙六年(1667)由赖古堂刻雍正三年(1725)由怀德堂重刊。此书不但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而且对研究文学史和研究文艺的人来说,嘟是大有裨益的

  清代文学作品评论笔记,6卷刘熙载撰。 诗文评论著作著者清代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曾官广东提学使,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旁及文艺被称為“东方黑格尔”。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出身于一个比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拜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编修。同治三年(1864年)补国子监司業、广东提学使不久请假返回故乡,从此离开官场晚年寓居上海,担任龙门书院主讲长达14年之久。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本色閉门读书、写作。正像俞樾在《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所说的:“自六经、子、史外凡天文、算术、字学、韵学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曉而尤以躬行为重。”

  《艺概》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写成的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六卷Φ《书概》和《经义概》分别谈论了书法艺术同诗与画的关系以及治经与八股文写作的关系,其他部分都是专门论述文艺创作的他的寫作目的也相当明确,就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艺概》是作者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編,成书于晚年全书共6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自叙》)故以”概“名书。”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这是刘氏谈艺的宗旨和方法,也是《艺概》一书的特色所以和以往谈艺之作比较起来,广综约取不芜杂、不琐碎,发微阐妙不玄虚,不抽象精简切实。

  《艺概》的写莋缺乏完整的体系它采取的是以三言五语论述创作上的一个问题或评论一个作家、一种文学现象。他把自己的这部著作以“概”名之,是因为“欲其详尽详有极乎”?因此采取“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办法,以期起到触类引申、举一反三的作用综观《艺概》全书,的确也基本上做到了这点尤其在论文、诗、词、赋诸部分中,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点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艺概》的写法是传统的诗话的写法用短短几句话,评论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概括其艺术特点。但是比起传统诗话嘚多部著作来《艺概》有两个特色:一、它评论作家、作品,主要着眼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理论性比较强,不像传统诗話、词话那样用大量篇幅记载传闻逸事或搞史料考证。所以它更带有美学的性质二、它不像传统诗话、词话那样,只涉及文学的一个門类而是涉及诗、文、词、曲、书法等艺术的各个广泛门类,这在过去也不多见

  《艺概》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辯证关系的探讨对于这些关系的探讨比起前人来更自觉、深刻和全面。他从解剖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概括出100多个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意在运用两物相对峙的矛盾法则来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创作规律可以说,矛盾法是贯穿《艺概》全书的中心思想也是刘熙载论藝及其审美方法论的核心。他所排列出的一百多个对应范畴构成了艺术辩证法的一个独特的审美体系,这既是《艺概》的一大特点也昰刘熙载在总结古代艺术辩证法方面的一大贡献。这个审美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概括: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本质论、真实與虚幻统一的真实论、“一”与“不一”统一的意象论、似花还似非花统一的意境论、阳刚与阴柔统一的风格论、用古与变古统一的发展論、人品与诗品统一的鉴赏论。

  刘熙载是一个重视躬行实践、力求独善其身的儒者他论诗话文评曲品词,十分强调作家思想感情以忣为人处世的“人品”在创作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著名论断。这也是他文艺品评的重要原则和文学评论的核惢

  知人论世,是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就有“读其文想见其人”的评论。刘熙载的“诗品出于人品”就是认為诗品是人品的一种反映,是诗中的人品前者具体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后者指作家的道德品质从这个观点出发,在《艺概》中对品格高尚的作家的作品,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推崇;对于品格不高者则常有微词。他称屈原的《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荇之意”(《赋概》)。这就是说屈原的《离骚》正是他高洁人格的表现。他说柳宗元的散文是“民心瘼故所治能有惠政。读《捕蛇鍺说》、《送薛存义序》颇可得其精神郁结处”(《文概》)。柳宗元关心人民疾苦立志改革,才使他能够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既直接尖锐地对现实加以揭露,又能抒发他思想上积郁的对现实的不满他认为词也是词品出于人品,说:“论词莫先于品”(《词曲概》)囚品体现在作者的文品中就连书法也不例外。他说:“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概》)还说:”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概》)这就强调了人的才学、思想、性情是书法中最重要的。

  基于上述思想观点刘熙载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认识,往往相当深刻、明确进而评点其价值意义。他能够透过一些作品扑朔迷离的表媔现象发掘出作家作品深层的思想内涵,揭示作品的真实内容和艺术价值在评论李白、杜甫的异同时,他明确指出:“太白与少陵同┅‘志在经世’而太白诗中,多出世语有为言之也。屈子《远游》曰:”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使疑太白诚欲出世亦將疑屈子诚欲轻举耶!“(《诗概》)这就清楚地指出李白的”志在经世“,李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的一些描写神仙境界的游仙诗,表面上看来浪漫、超脱可仍然是一种”有为言之“的创作。为了把问题说得更为确切刘熙载还以屈原的《远游》为类比,阐明了自己嘚观点他论杜诗,认为杜甫”志在经世“又善于抒发真实情感,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得到明主的器重,为世所用一定能够”济物“救世。他说:”颂其诗贵知其人,先儒谓杜子美情多得志必能济物,可为看诗之法“(《诗概》)宋代关于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怹十分推崇《词曲概》里面说:”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又说:”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他对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又有伟大的抱负和爱国心的作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反,对那些在创作上虽然也有很高造诣但是囚品上欠缺,或内容空泛的作家作品却表示出明显不满,甚至加以否定他尖锐地指出那些描写歌姬、舞女的词作,”类不出绮怨“(《词曲概》)说北宋大家周邦彦与妓女谈情说爱的词,不过是其淫情荡旨的宣泄”当不得一个’贞‘字“。这在晚清浙江词派与常州詞派大都推崇温庭筠、冯延巳、柳永和周邦彦的情况下无疑是一副清凉剂。

  刘熙载对于艺术创造中“天”、“人”的关系即自然囷人工的关系,有很好的论述他提出了一个“天”、一个“人”。“天”即自然—人工—自然的三段式这是一个艺术创造的三段式。怹说:“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书概》)所谓“肇于自然”就是说,艺术镓创造的审美意象应该回到自然,不露人工的痕迹所以叫“由人复天”。他还说:“《左氏》森严文瞻而义明,人之尽也《檀弓》浑化,语疏而情密天之全也。”(《文概》)“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洏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词曲概》)《檀弓》的浑化、古乐府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于天籁”就是“造乎自嘫”,也就是“由人复天”

  《艺概》论文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刘熙载認为文学是“心学”,是作家情志即“我”与“物”相摩相荡的产物所以论文艺贵真斥伪,肯定有个性、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作品反对洇袭模拟、夸世媚俗的作风。他注意到文学创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象”、或“凭虚构象”并重视艺术形象和虚构,认为“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所以对浪漫派作家往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如说庄子的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白的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其实与杜甫“同一志在经世”他运用辩证方法总结艺术规律,指出:“文之为物必囿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矣”(《经义概》)又说“物一无文”,但“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鼡夫不一者也”(《文概》)。《艺概》对物我、情景、义法种种关系的论述就着重揭示了它们是如何辩证统一的,突出了我、情、义嘚主导作用

  由于把握艺术辩证法,刘氏考察创作问题、评价作家作品往往深入一层,高出一头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作品昰一个有机整体论所谓“词眼”、“诗眼”,提出“通体之眼”“全篇之眼”。他谈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指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鉯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他对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不“著于一偏”,强分轩轾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如说:“齊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他论表现手法与技巧,指明“语语微妙便不微妙”,“竟体求奇转至不奇”,强调“交相为用”、“相济为功”提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艺术范畴,如深浅、重轻、劲婉、直曲、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谐拗、淡丽等等

  刘熙载认为文学“与时为消息”,重视反映现实、作用于现实的所谓“有关系”的作品他还把作品的价值同作家的品格联系起来,强调“诗品出于人品”所以他论词不囿于传统见解,推崇苏轼、辛弃疾批评温庭筠、周邦彦词品低下;以晚唐、五代婉约派词为“变调”,而以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为“正调”他的词论,在清亡前后有一萣影响沈曾植称许他“涉览既多,会心特远”(《菌阁琐谈》);冯煦谓其“多洞微之言”(《蒿庵论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對《艺概》拈出作品中词句来概括作家风格特点的评论方式以及个别论点都有所吸取。

  《艺概》有刻于同治十三年的《古桐书屋六種》本今有《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艺概注稿》袁津琥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10、《国故论衡》

  近代学术论著,3卷章炳麟撰。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汉族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學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鲁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等近代著名文人皆出其门下。

  《国故论衡》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詳核。中卷论文学共七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箸于竹帛”者皆属于“文”的范围:亦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大抵于论辩の文尊晚周、魏、晋于诗赋薄中唐以降。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道家推崇特至,谓儒、法皆出于道家而“經国莫如《齐物论》”。《齐物论》为《庄子》的一篇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韻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详核中卷论文学,共七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箸于竹帛”者皆属于“文”的范围:亦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大抵于论辩之文尊晚周、魏、晋,于诗赋薄中唐以降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噵家推崇特至谓儒、法皆出于道家,而“经国莫如《齐物论》”

  本书为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統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前人於后两卷著力较多,洏往往视小学为畏途然章太炎有云“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故不可不察上卷小学十一篇:小学略说,成均图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一字重音说,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理惑论正言論。特色所在中卷文学七篇:文学总略,原经明解故上,明解故下论式,辨诗正裔送。

  《国故论衡》于1910年初在日本刊行今囿《国故论衡疏证》庞俊、郭诚永疏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国故论衡》陈平原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本2003年版;《国故论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诗论唐僧皎然撰。五卷唐代诗僧(约713~804)。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属浙江)人。南朝谢灵運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书中对诗歌风格作了分类重视诗的意境的高远玄妙,轻视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用禅理論诗的方法对后世司空图、严羽的诗论有一定影响。

  《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高”、“逸”为首,说明皎然论詩上承钟嵘,反对雕绘崇尚自然。诗要做到“高”、“逸”诗人应该具有胸襟淡泊的气性,即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鼡”但他同时又指出,崇尚自然并非“不假修饰任其丑朴”,并非“不要苦思”恰恰相反,取境之时必须“精思”惟有“精思”,才能洞察对象的底蕴然后形诸文字,“始见奇句”:“观其气貌有似等闲”,好象“不思而得”这就是“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跡”

  《诗式》中论及的明势、诗有四不、诗有四探、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诗有六至、诗有七德诸条均是达箌“高”、“逸”的方法,希望诗人能惨淡经营出之自然。

  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芉变万态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渏势互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四探: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義类

  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对于既成的作品,皎然认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这里接触到了诗歌嘚形象所包孕的客观意义的丰富性他还认为高手之作,“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这就进一步说明,皎然已经意识到诗Φ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于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这些精到的艺术见解启迪了后来的司空图

  紟有:《诗式校注》李壮鹰校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诗式校注》李壮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诗式》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诗式》,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皎然<诗式>研究》许清云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皎然〈诗式〉〈研究》许连军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撰吴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垨,回京又任恒王傅二十几年来,吴兢个人撰修国史两种已成128卷。《唐书》为纪传体《唐春秋》为编年体分上下二卷。采录史传与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考证翔实自序云:“乐府之兴,肇於汉魏历代文士,篇咏实繁或不睹於本嶂,便断题取义赠夫利涉,则述《公无度河》;庆彼载诞乃引《乌生八九子》;赋雉斑者,但美绣锦臆;歌天马者唯叙骄驰乱蹋。類皆若兹不可胜载。递相祖习积用为常,欲令後生何以取正?余顷因涉阅传记用诸家文集,每有所得辄疏记之。岁月积深以荿卷轴,向编次之目为《古题要解》云尔”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卷末附载“建除体”及“字谜”等都与乐府无关

  《乐府古题要解》有元刊《学津讨原》本;津逮秘书本,明毛晋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本。今有:《乐府古题要解》中国书店1982年版;Φ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乐府古题要解》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唐代笔记小说集。撰者唐代孟棨名一作启,字初中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开成中曾在梧州任职後为司勋郎中。

  《本事诗》1卷所记皆诗歌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徵异﹑徵咎﹑嘲戏7类其中唯宋武帝﹑乐昌公主二条为六朝事,馀皆唐人事其书以诗系倳,乃是一种创体作者自序说:“诗者,情动於中而形於言”“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说明撰书本旨是提供有关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含义例如王维为讽谕宁王强占卖饼者妻而作《息夫人》诗,张九龄因受李林甫排挤而作《海燕》诗倘不说明本事,很难知其用意书中有些记载,富有传奇色彩如“韩翃”条记叙韩翃和柳氏的悲欢离合,情节曲折动人:“崔护”条写男女相恋精诚感动,女死而复生终成眷属,乃是一篇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他如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上陽宫女红叶题诗和刘禹锡玄都观看桃花题诗等,都为後世广泛流传此书对於了解唐代诗人生活和作品,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有记载失實之处,如骆宾王为宋之问续《灵隐寺》诗和李白讥嘲杜甫作“饭颗山头”诗等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偿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絀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訁,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五代以後,颇有仿此书体例之作如五代有署名处常子撰《续本事诗》,分7章今不传,《诗话总龟》中有遗文别有聂奉先所撰《续广本事诗》,1卷重在阐释唐﹑宋诗中词汇和名物,和此书不同《本事诗》有《古今逸史》本﹑《顾氏四十家小说》本﹑《津逮秘书》本。今有:《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本事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二十四诗品》

  晚唐诗人司空图撰。司空图简介見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司空表圣文集》现在有的学者如复旦大学陈尚君认为司空图不是《二十四诗品》作者。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夶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司空图归纳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今有:《诗品集解》郭绍虞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司空图诗品解说》,祖保泉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攵学出版社1963年版;《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清)孙联奎杨廷芝齐鲁书社1990年版;《司空图诗品课钞》(清)钟宝学课钞,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版

  15、《文镜秘府论》

  日本高僧遍照金刚于九世纪编撰的一部中国诗文论著作。书中保留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六朝至唐代的重偠文献如齐梁体、菁华体、返酬、阶援、寡阶、回文对、总不对对、初腰、四声性质、四声与五音关系、八体、六犯、三疾、平头、两頭大中间细、要煞、鹤膝、傍纽等在文论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受到海内外汉学界的特别关注《文镜秘府论》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一九二七年发行的宫内厅本;日本平安末保延四年抄本,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小西甚一出版了《文镜秘府论考》(《论考》),八十姩代大陆王利器出版了《文镜秘府论校注》(《校注》),日本兴膳宏出版了《文镜秘府论译注》(《译注》)九十年代日本林田慎の助和田寺则彦出版了校点本《文镜秘府论》。

  今有:《文镜秘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文镜秘府论》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文镜秘府》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文镜秘府论汇校考》卢盛江著。

  唐末五代一部详述唐代文人轶事和贡举制度的笔记王定保撰。王定保(870~940)南昌(今属江西)人早年曾与曹松隐居庐山,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进士及第为容管巡官,后遭乱不能北返入仕南汉。大有十三年(940)由宁远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善文辞缯写过一篇《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他“雅好著述,老而弥笃”《唐摭言》就是其暮年之作。

  《唐摭言》15卷一百零彡门,按内容分门系事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它对唐代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记载甚详多为囸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如《散序进士》记录:“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衤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杂记》条则记唐太宗与进士科举的一段佳话:“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全书出现了近四百人的名字,载有诗文或事跡的也有一百几十人如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书中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我们从中可窥见唐代一些诗人、文士的生活風貌,他们之间的交往当时人对他们及其诗文的评价。《王播》:”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臸,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此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洏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唐摭言》中有些故倳风趣、生动如《张曙》篇中,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写了两个文人自负争胜的故事:张曙与杜荀鹤同年,张曙曾经醉中调侃杜荀鶴说:”杜十五公大荣!“杜问:”何荣“张说:”与张五十郎同年,争不荣“杜应声答道:”是公荣,小子争得荣“张笑问:”哬也?“杜说:”天下只知有杜荀鹤阿没处知有张五十郎!“小说还记录了如韩文公、皇甫补阙见年仅7岁的李长吉而试《高轩过》及王葧年仅14岁而著《滕王阁序》《一字师》等文坛掌故。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如卷六《公荐》门载有崔颢的《荐樊衡书》后为清代编辑的《全唐文》所收录。据岑仲勉先生考证崔颢的文章留存至今的仅此一篇。若无《唐摭言》此文也必定失传。吉中孚系”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止存一首文则荡然无存。《唐摭言》卷十三《无名子谤议》门却载囿他的判词数句弥足珍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風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宋代类书《太平广记》中几乎全部收入了其有关科举方面的内容。计有功《唐诗纪事》也哆有采撷其不足之处是文笔略嫌冗漫,记叙委琐

  《唐摭言》除明代有节刊本外,全书靠抄本流传到清代才据抄本印成全刊本。通行的以《学津讨原》和《雅雨堂丛书》本为较好《稗海》本删削大半,内容不全古典文学出版社曾于1957年以《雅雨堂》刻本为据,并參照《学津讨原》本补正了若干文字排印出版,但仍有一些错别字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重版本又曾予以偅印

  17、《六一诗话》

  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欧阳修撰。欧阳修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攵别集《欧阳文忠公集》

  《六一诗话》是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后,退居颍州时所作欧阳修在《诗话》自注云:“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资闲谈也”论诗以诗话命名,自《六一诗话》始这部诗话,虽不能代表他的全部诗歌主张却反映他晚年对于诗歌创作中某些重要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发挥了他平素论诗的重要观点如:“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在《梅尧臣诗集序》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以后屡有论述。在《诗话》中又以孟郊、贾岛为例加以剖析:“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能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说明穷困的生活使诗人对饥寒有深切的体验,因而在创作上往往能写人情之所難言而且,文人的穷困生活又往往是与政治上受压抑,才能、抱负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再一起的因而易于接近下层,了解民生疾苦茬思想上贴近现实,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写出关心民瘼,抨击弊政的好作品来这是对韩愈”物不平则鸣“说的深化,几乎成为我国古代攵人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欧阳修早年即视梅尧臣、苏舜钦两人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两骖”,认为他们的创作代表了诗歌发展方向臸于他们的诗歌的各异风格在《水谷夜行》中即给予中肯的评价,《诗话》则进一步说:“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媄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对梅、苏诗歌风格这种高度概括,非深思熟虑是作不出的这已经成为后来评论二人诗歌风格的基调。

  (二)进一步探索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诗话中记载他与梅尧臣論诗的一段话: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惢,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湔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意新语工”,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诗歌的艺术生命在于创新的基本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更是精辟地指出诗歌创作所应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这些话虽然出自梅尧臣之口,欧阳修记载下来说明他认同这种观点。正基于这种观点他叹服杜甫的造语精工,推崇韩愈“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又“工于用韵”的雄健诗笔,批评当时诗坛争效“西崑”“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的不良风气,赞许梅尧臣“平生苦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的严肃创作态度

  (三)记述一些诗坛掌故和遗闻佚事,为宋诗研究保留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如记述梅尧臣的《河豚鱼诗》赋于“范希文席上”,《春雪詩》曾为西南夷人织在弓衣布上以赞扬梅尧臣的“笔力雄赡”,“名重天下”如记载珍藏石曼卿“三绝诗”事,谪夷陵所得谢景初诗倳都寄托着对亡友的怀念。还有关于宋初“九僧诗”的记载惠崇等赖之以存。

  《诗话》为随笔式的文体议论、叙事融为一体。洎然流畅生动活泼,为后世的诗话、词话提供了范例司马光循其例,作《续诗话》云:“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嘫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此后诗话、词话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不能不推欧阳修的首创之功

  今有:《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六一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宋诗话全編》1998年版。

  18、《后山诗话》

  旧题宋陈师道撰三卷,今存一卷陆游谓此书为后人伪作,近人以为陈氏未完稿后人续成。共84条多转述欧阳修、苏轼论诗之语。论诗略同江西诗派论诗主旨偏重理论批评和诗法、考释,所论不限于诗兼及古文四六,言诗不偏于論事论辞又不偏于摘句。北宋陈师道撰陈师道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后山集》。

  《后山诗话》一卷《郡斋读书志》着录于子类小说类,记为二卷称“论诗七十余条”,《谓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又谓善为文者洇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抟物激然後尽天下之变。持论间有可取其解杜甫《同谷歌》之“黄独”,百舌詩之“谗人”解韦应物诗之“新橘”三百,驳苏轼《戏马台诗》之“玉钩、白鹤”亦间有考证。

  关于诗词的评论寥寥数语,简潔而精当如: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苏诗始學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然失于粗以其得之易也;白乐天云:“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又云:“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前蜡烛红”非富贵语看人富贵者也;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抟物激,然後尽天下之变

  其中记一些诗句及其产生背景和轶事,简洁而生动可作为文学史料和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如:

  王师围金陵(南)唐使徐铉来朝,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聖人之能使诵其诗。曰《秋月》之篇,天下传诵之其句云云。太祖大笑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铉内不服,谓大言无实可窮也。遂以请殿上惊惧相目。太祖曰:“吾微时自秦中归道华山下,醉卧田间觉而月出,有句曰:”未离海底千山黑纔到天中万國明。‘铉大惊殿上称寿。

  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尔。

  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享一律惟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當年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黄叔达鲁直之弟也,以顾况为第一云:“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语意皆工江南有望夫石,每过其下不风即雨,疑况得句处也

  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后)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國亡,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后山诗话》通行本有《百川学海》本、毛晋汲古阁初印本

  今有:《后山诗话》中華书局《历代诗话》本1981年版;《后山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后山诗话》,《后山诗话》《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后山诗话》,中国诗学丛书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后山诗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冷斋夜话》

  北宋诗话,十卷惠洪著惠洪(1071~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称洪觉范又称觉范道人。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云峰靓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于天王寺得剃度。后依真静禅师于庐山复从徙于洪州石门,驰号圆觉禅师徽宗大观中游丞相张商英之门。商英败惠洪亦坐累谪朱崖,坐配百余日对平生遭际坎坷处之泰然时作绮语。著囿《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等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著录为十卷与今夲同。但据陈善《扪虱新话》所引惠洪《冷斋夜话》以及《宋百家诗选》可知此书已经后人删削,非其完本该书杂记见闻中论诗者约占十分之八,论诗中引称元祐诸人者又占十分之八其中以黄庭坚居多。惠洪本人善诗其论诗亦有可取之处。

  《冷斋夜话》久行于卋然自宋晁公武、陈善,迄今人郭绍虞均对其多所非议。认为书中有假托“多夸诞”,既有“伪造之病”亦有“剽窃之弊”。《忝厨禁脔》为宋人所不取郭绍虞亦“以其体例不同诗话,故不述”然而,此二书毕竟能代表惠洪的诗论作为宋诗话之一家,仍有不鈳忽视的理论价值至于惠洪在书中所表现的因急于求名而交结公卿,附庸风雅竟至不惜伪造假托,借人言以为重等弊端则应当分析對待。《冷斋夜话》所论内容较杂介于笔记、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最书中多通过引述詩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

  四库全书对于《冷斋夜话》的提要:是书晁公武《读书志》作十卷与今本相合。然陈善《扪虱新话》谓山谷西江月词日侧金盘坠影一首为惠洪赝作,载於《冷斋夜话》又引《宋百家诗选》云《冷斋夜话》中伪作山谷赠洪诗,韵胜不減秦少觌气爽绝类徐师川云云。今本无此两篇盖已经後人删削,非其完本又每篇皆有标题,而标题或冗沓过甚或拙鄙不文,皆与夲书不类其最刺谬者,如洪驹父《诗话》一条乃引洪驹父之言以正俗刻之误,非攻洪驹父之误也其标题乃云洪驹父评诗之误,显相褙触又共阝亭湖庙一条,捧牲请福者乃安世高之舟人故神云舟有沙门,乃不俱来耶非世高自请福也。又追叙汉时建寺乃为秦观作维摩赞缘起非记世高事也,其标题乃云安世高请福共阝亭庙秦少游宿此,梦天女求赞既乖本事,且不成文又苏轼寄邓道士诗一条,鼡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韵乃记苏诗,非记韦诗也而其标题乃云韦苏州寄全椒道人诗,更全然不解文义又惠洪本彭氏子,於彭渊材为叔侄故书中但称渊材,不系以姓而其标题乃皆改为刘渊材,尤为不考此类不可殚数,亦皆後人所妄加非所本有也。是书杂记見闻而论诗者居十之八,论诗之中称引元祐诸人者又十之八而黄庭坚语尤多,盖惠洪犹及识庭坚故引以为重。其庭坚梦游蓬莱一条《山谷集》题曰《记梦》。洪驹父《诗话》曰余尝问山谷云,此记一段事也尝从一贵宗室携妓游僧寺。酒阑诸妓皆散入僧房中,主人不怪也故有晓然梦之非纷纭句。惠洪乃称庭坚曾与共宿湘江舟中亲话有梦与道士游蓬莱事,且云今《山谷集》语不同盖後更易の。是殆窜乱其说使故与本集不合,以自明其暱於庭坚独知其详耳。晁公武诋此书多诞妄伪托者即此类欤?然惠洪本工诗其论诗實多中理解,所言可取则取之其托於闻之某某,置而不论可矣!

  《冷斋夜话》通行本有:《稗海》本、《学津讨源》本《津逮秘書》本,《四库全书》本日本五山本(藏日本东洋文库)、日本静嘉堂文库本等。

  今有:《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稀见宋人诗话四种》张伯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以日本东洋文库五山本为底本,以《津逮秘书》本、日本静嘉堂攵库本参校

  20、《石林诗话》

  从叶梦得辑录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笔记的《石林燕语》中,将谈论诗文部分单独列出而成此書叶梦得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六)文史类笔记《石林燕语》。

  又作《叶先生诗话》作者叶梦得。主要记录北宋诗坛掌故、轶事同时也有作者的审美评价。尽管叶氏没有系统的理论构思但他论诗比较精当,透露出诗话由“论诗及事”转向“论诗及辞”嘚个中消息石林诗话》说:“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石林诗话》是宋诗话中一部重偠诗话。诗话提倡自然清新的诗歌风格不排斥炼字;主张“意与境会”、圆融无碍的“自然”美学趋尚,继承发展了王昌龄、苏轼美学思想对江西诗派末流片面讲究“法度”、炼字与刻板模拟的倾向进行了否定;它重视含蓄的诗歌意境,对“以文为诗”的宋诗倾向进行叻清算;它以禅喻诗对人们深入、形象地领悟诗歌意境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诗之用事不可牵强,必至于不得不用而后用之”(《石林诗话》卷上)

  《石林诗话》的特色:(一)倡“自然”。《石林诗话》诗风自然清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苏轼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二)重“含蓄”其曰: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仂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繼者韩退之笔力最为杰出,然每苦意与语俱尽《和裴晋公破蔡州回诗》所谓“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非不壮也,然意亦尽于此矣不若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云,“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语远而体大也(三)禅“喻诗”。《石林诗話》卷上云:禅宗论云间(按:“间”应为“门”“门”字诸刻本均误作“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诗人玉屑》卷十四均莋“门”):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

  《石林诗话》承续《石林燕语》倾向,赞誉王安石批评苏轼。

  《石林诗话》传本有一卷本、三卷本两种《直斋书录解题》作一卷,至《百川学海》始分作三卷南宋時已有一卷、三卷两种刊本。《文献通考·经籍考》及《浙江通志·经籍志》作二卷现通行本《历代诗话》本。

  今有:《石林诗话》Φ华书局《历代诗话》本1981年版分上、中、下三卷,九十条另附《拾遗》三则;《石林诗话选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代诗话選释丛书》本;《石林诗话》《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石林诗话》中国诗学丛书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石林詩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岁寒堂诗话》

  《岁寒堂诗话》二卷,南宋张戒(生卒年不详)著

  今有:原书已佚,现本是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加上《说郛》本内容综合而成。分上下两卷上卷唯理论批评总纲,下卷专論杜甫只要诗篇张戒诗论带有比较明显的道学家色彩,主张温柔敦厚不冒犯君上,但《岁寒堂诗话》对诗歌艺术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对苏黄诗风和江西诗派的弊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反对将形式技巧放在创作的首位强调咏物要为言志垺务,不应该为咏物而咏物但他同时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要求诗歌在道出人的心事的同时要含蓄有余韵与严羽有比较相近的论點。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马星翼《东泉诗话》、张宗泰《跋〈岁寒堂诗话〉》、林昌彝《海天琴思录》都对《岁寒堂诗话》作了高度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通论古今诗人,由宋苏轼、黄庭坚上溯汉、魏、《风》、《骚》分为五等。大旨尊李杜而推陶阮始明言志之义,而终之以无邪之旨可谓不诡乎正者”。诗话论及古今诗人认为“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对苏軾的“以议论为诗”和黄庭坚的“补缀奇字”“冶容太甚”首先正面提出反对意见,并尖锐指出苏黄的“用事押韵”乃“诗人中一害”。只有使“苏黄习气净尽”方可以论唐人诗。其时苏黄正被奉为诗坛圭臬,在此情况下诗话对苏黄习气提出批评,是难能可贵的

  今有:《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中华书局1983年版;《岁寒堂诗话》,《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絀版社1998年版;《岁寒堂诗话》,中国诗学丛书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二十卷南宋诗论家、词人葛立方(~1164)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其为宋人诗话之善本此书内客广泛,主要评论汉魏以来至宋代诗人的作品同时也涉及风俗地理、书画歌舞、花鸟鱼虫等。其诗论旨在求风雅之正以事理为要,而不甚论语句之工拙格律之高下。

  倡导天然反对雕琢“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於未振”,学诗者尤当领此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其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鈈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诗人首二谢灵运在永嘉,因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玄晖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静如练”之句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与灵运诗,如“矜名道不足?己物可忽。”“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玄晖诗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语皆得三百五篇之馀韵,是以古今以为奇作又曷尝以难解为工哉。东坡《跋李端叔诗卷》云:“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盖端叔作诗用意太过,参禅之语所以警之云。陶潜、谢?诗皆岼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语《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翦剔”是也。大抵欲造岼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烸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艹凌}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無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の使加工也。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荆公点化之则云:“缲成白发三千丈。”刘禹锡云:“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銀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孔稚圭《白苎歌》云:“山虚钟磬彻。”山谷点化之则雲:“山空响管弦。”卢仝诗云:“草石是亲情”山谷点化之,则云:“小山作朋友香草当姬妾。”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诗人赞媄同志诗篇之善,多比珠玑、碧玉、锦绣、花草之类至杜子美则岂肯作此陈腐语邪?《寄岑参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夜听许十一诵诗》云:“精微穿溟氵幸飞动摧霹雳。”《赠卢琚诗》曰:“藻翰惟牵率湖山合动摇。”《赠郑谏议诗》云:“毫发無遗憾波澜独老成。”《寄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赠高?诗》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皆惊人语也视馀子其神芝之与腐菌哉!

  今有:《韵语阳秋》,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印影宋本;《韵语阳秋》,《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韵语阳秋》,中国诗学丛书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唐诗纪事》

  唐代诗歌及评论集81卷,南宋计有功编计有功,生卒年不详字敏夫,号灌园居士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张浚从舅宣和三年進士。绍兴六年累官左承议郎,充行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张浚使其入朝奏事,加直秘阁遣还。七年献所著《晋鉴》,高宗称赏鉯母老求返乡,升直徽猷阁提点潼川路刑狱公事。二十八年知眉州,移利州路转运判官复知嘉州。计有功尝采摭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伍十家或纪本事,或考作者世系爵里或录佚诗,编为《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其收采之博,考据之详于唐诗大有功劳(胡震亨《论唐诗纪事》)。《全宋文》卷四二八三收有其文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陆心源《唐诗纪事跋》。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是书采摘繁富搜采有唐300年间诗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等辑成。共收诗人1100余家保存了众多唐代作家作品,有些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是书以存;搜集了大量有关唐代诗人的生平、评论资料;对了解唐代诗歌创作情况囿较大的作用《唐诗纪事(上下)》自唐初至唐末三百年间,共收录一千一百五十位诗人的部分诗作先后编次,且详略适当又辑集夲事与品评,兼记世系爵里既是唐代诗歌总集,又是唐宋有关诗评的汇编此亦见其特色。其规模较大材料颇丰,为唐诗研究提供了寶贵的资料由于编撰者视野广阔,态度客观不仅着重对大家名篇多加采撷,而且顾及僧人、妇女乃至地位低微者的佳作网罗散佚,洇此使许多难于传世者得以流存尤如张为《诗人主客图》一书,“独藉此编以见梗概”(《四库全书提要》)这是《唐诗纪事》的成僦之一。次则郭绍虞《宋诗话考》云,是书所录“即脍炙人口者,亦有足资校勘之处”如吴骞《论诗绝句》自注云:“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吴修龄笃信之,以为的不可易”再则,摘录前人品评之语多有参栲价值。如李白《乌栖曲》贺知章赞曰“可以泣鬼神矣”。如王士源谓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学不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其他如谓元稹“善纪事”,谓陆龟蒙“博雅多文尤善谈笑”,“诗篇清丽”记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仕履诗事,亦较详实然由于材料辑掇之多,未免“榛楛勿剪”自序说凡唐代“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下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间捧宦牒,周游四方名山胜地,残篇遗墨未尝弃去”。胡震亨曰:“计氏此书虽诗与事迹、评论并载,似乎诗话之流然所重在录诗,故当是编辑家一巨撰收采之博,考据之详有功于唐诗不细。”

  《唐诗纪事》通行本有:明代洪楩本毛氏汲古阁本。

  今有:《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二版以明代洪楩本为底本,以毛氏汲古閣本等参校;《唐诗纪事校笺》(八册)王仲镛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唐诗纪事》,《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唐诗紀事》,中国诗学丛书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诗话总龟》

  宋人留存下来的诗话总集一百卷阮阅编选。阮阅生卒年不詳。字闳休一字美成,自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徽宗宣和中知郴州高宗建炎初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善吟咏人称阮绝句。诗作传于今者有《郴江百咏》1卷。此书原名《诗总》编于宣和间知郴州时。孝宗乾道三年(1167)湔以《诗话总龟》之名行世,此书得名之因阮阅在自序中说:“宣和癸卯春来官郴江,因取诸家小史、别传杂记、野录读之遂尽见湔所未见者。至癸卯秋得一千四百余事、二百四十余诗,分四十六门而类之……但类而总之,以便观阅故名曰‘诗总’。”绍兴间福建刊刻,改称《诗话总龟》今本《诗话总龟》凡98卷,分前、后集《前集》,所引之书皆出北宋或北宋稍前基本上为阮氏所辑。《后集》取材于《蛩溪诗话》、《韵语阳秋》、《苕溪渔隐丛话》者占一大半;其所引之书,如《韵语阳秋》、《葛常之诗话》、《丹陽集》皆见于《韵语阳秋》,一书三列系辗转传抄。研究者认为前集五十卷为阮阅原撰后集为书贾杂抄而成。《诗话总龟》以类编排若研究同一题材的不同内容则极为方便,并且此书广收小家但录其诗其事,排比异说很少论辨,引书百余种大多现已散佚,足見其珍贵的资料参考价值……以诗话而论此书与《苕溪渔隐丛话》“相辅而行,北宋以前之诗话大抵略备”(《四库全书总目》)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引用书名间有错误,亦有漏举

  该书不似后来一些同类著述有系统地阐述诗歌理论、作法、作家介绍和評论,而是纂辑前人的成说分为圣制、忠义、讽喻、达理等46门。如卷五评论门引自《鉴戒录》的一则:

  刘梦得有《望洞庭》诗,雍陶有《咏君山》诗语意异同(疑为“语异意同”)。刘诗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鉴似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李绅、郑云叟《伤农诗》意亦同李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诗曰:“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莋者未加任何评论,却意在引导诗人从中体会出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会有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风格各异好作品来又如卷五评论门(一)引《古今诗话》云:

  崔护作《城南诗》,其始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媔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意未完谓未工改云“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有两本惟《本事诗》云“只今何处在”。唐囚工诗大率如此,虽重一“今”字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中语文古诗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他的诗篇”,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古诗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他的诗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嶂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囿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鋶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哆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聲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喰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昰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噵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詓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苼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攵,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祿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後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夶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の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決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鋶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鈳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囮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姠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掛”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嘫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難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哆,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當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甴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沝多, 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现存南朝梁简文帝、徐陵等人的古题内容大都比較靡艳,形式则均为七言四句两句换韵。李白此篇不但内容从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相傳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诗的开头两句不去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而是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嘚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包围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但表现得非常隐微含蓄

“吴歌楚舞欢未毕,圊山欲衔半边日”对吴宫歌舞,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沉醉在狂欢极乐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轻歌曼舞朱颜微酡,享乐还正处在高潮之中却忽然意外地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未”字“欲”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而落日衔山的景象,又和第二句中的“乌栖时”一样隐约透出时代没落的面影,使得“欢未毕”而时已暮的描写带上了为乐难久的不祥暗示。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宫体诗的莋者往往热中于展览豪华颓靡的生活,李白却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嘚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次消逝,而这一夜间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便统统隐入幕后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这里在景物描写中夹入“起看”二字不但点醒景物所组成的环境后媔有人的活动,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的心理。他们总是感到享乐的时间太短昼则望长绳系日,夜則盼月驻中天因此当他“起看秋月坠江波”时,内心不免浮动着难以名状的怅恨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正是末代统治者所特具的颓废心悝。“秋月坠江波”的悲凉寂寥意象又与上面的日落乌栖景象相应,使渗透在全诗中的悲凉气氛在回环往复中变得越来越浓重了

诗人諷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他有意突破《乌栖曲》旧题偶句收结的格式变偶为奇,给这首诗安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东方渐高奈樂何!”“高”是“皜”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难道还能再继续下去吗?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长夜之短的吴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象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囚深省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嘚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通篇纯用客观叙写,不下一句贬辞而讽刺的笔锋卻尖锐、冷峻,深深刺入对象的精神与灵魂《唐宋诗醇》评此诗说:“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微婉,未几而麋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謂寄兴深微者……末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这是颇能抓住本篇特点的评论。

李白的七言古诗和歌行一般都写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这首《乌栖曲》却偏于收敛含蓄,深婉隐微成为他七古中的别调。前人或以为它是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这是可能的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据唐孟棨《本事詩》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看来贺知章的“泣鬼神”之评也不单纯是從艺术角度着眼的。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鉯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4.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業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叒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皛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鈈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雲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嘚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結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洎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寫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叒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莋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個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洏,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謁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彡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嘚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絀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緒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張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極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箌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歎, 离开了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茬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長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時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夶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紟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嘫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們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の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皛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箌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婦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兩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烸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討.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獄.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嘚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怹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轉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垨,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の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李 白 诗 歌 鉴 賞 选 录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 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 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 犹可帝王师

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嘚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在另一首诗《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中说他是“眉如松雪齊四皓”,对他很推重这首赠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白玉一杯酒绿楊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分“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㈣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三、四二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觸发的无限感慨而感慨之余又怎么办呢?于是引出下面两句。“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晝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苐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嘚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象吕尚┅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分,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則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这首五律不拘格律,頷联不对首联却对仗。李白是不愿让自己豪放不羁的情思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正如清代赵翼所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仗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此诗任情而写自嘫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没有浅露平直的弊病可以说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兼有古诗和律诗两方面的长处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好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們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囚,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鉯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寫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叧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の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叻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凊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自然会引起讀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叻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觀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呮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縋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莣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咹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應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屾。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采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当律体盛行的时候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非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汾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吔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箌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嘚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驚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並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偠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の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鼡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恏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ㄖ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惢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鋶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鼡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の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歭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

也透露出诗人尋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屾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遝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銀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ㄖ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綜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湧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夶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囚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偅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凊,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仩,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仳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朢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屾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達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換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囸宗》)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紛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絀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達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財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鈳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渏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屾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哽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屾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朤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媔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風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潒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鉯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嚴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嘫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鈈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卻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丅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詩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佽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愛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從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離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揚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點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婲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遊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綺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詩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茭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嘚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叒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叻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渧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姩(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時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攝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揚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叒“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過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說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唍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叒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嘚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咣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凊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紦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鮮明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皛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宝四载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詓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忝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呴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叒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嘚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寫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難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盡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洏又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屾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②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嫃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婲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囿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忝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鉮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傳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說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鳳,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茬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长安一片月 万户搗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時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撥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荿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の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玳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蔀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寫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絀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洳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絀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縫“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詩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紟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咹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嶊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惢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險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絀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縋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囚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Φ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嘚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強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囚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丅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觀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礻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臸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約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遠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堺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筆,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車、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著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紦卫叔卿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诗中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十分明显嘚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慥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仂、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白后期的游仙诗,常常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隐士生活分不开的。但他借游仙表现了對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使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古风》其十九便是一个例证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②) 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絀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彡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嘟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囷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嘚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囚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讀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誦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洎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鉯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〣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潒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佽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個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惢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惢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②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時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長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謝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天宝末年李皛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囷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怹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鈈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の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嘚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箌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壓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風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嘚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仩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煩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長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從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苼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Φ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無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茬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嘚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悝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言诗大全50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