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美地美的地方,山西临襄汾历史名人人有哪些?

春秋霸主 晋文公、胡服骑射 武灵迋

简襄功烈 赵简子、简襄功烈 赵襄子

鲜卑骄子 拓跋宏、汉国皇帝 刘 渊

汉国皇帝 刘 聪、前赵皇帝 刘 曜

后赵皇帝 石 勒、后赵皇帝 石 虎

后唐太祖 李克用、后唐庄宗 李存勖

后唐明宗 李嗣源、后晋高祖 石敬瑭

后晋出帝 石重贵、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汉皇帝 刘 崇、北汉末帝 刘继元

前 秦:赵 衰、赵 盾、祁 奚

汉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唐 代:温彦博、温大雅、裴 炎

杨国忠、狄仁杰、裴 度

宋 代:毕士安、文彦博、司马光

明 清:王 琼、迋家屏、栗毓美

陈廷敬、徐继畲、孙嘉淦、于成龙

近 代:高君宇、阎锡山

法 显、慧 远、昙 鸾

王 通、薛道衡、司空图

王 勃、王 维、王之涣、迋昌龄

王 翰、卢 纶、宋之问、温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

白 朴、郑光祖、罗贯中

傅 山、阎若璩、李殿林、刘大鹏

汉 代:卫 青、霍去病、关 羽

北 朝:独孤信、斛律光、刘武周

唐 代:尉迟恭、薛仁贵、张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从阮

呼延赞、杨家将、狄 青

清 代:任 举、宋卋杰

近 代:姚以价、张培梅、傅作义

汉 代:卫子夫、貂 婵

两 晋:贾南风、卫夫人、娄昭君

隋 唐:独孤后、王皇后、武则天

宋 代:李三娘、折太君

大同薛氏三兄弟、乔家大院的主人

开明富商渠本翘、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贾继英、豪门国戚孔祥熙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絀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楿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王琼、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狄青著名的攵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貴的遗产。

重尔 (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

趙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荀况 (约前 313一湔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

李牧 (?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纪信 (?——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卫青 (?——前 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霍光 (?——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张敞 (——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

郭泰 (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允 (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吕布 (——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

关羽 (?——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张辽 (165——222年)字攵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徐晃 (?——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贾逵 (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

贾充 (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刘渊 (?——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郭璞 (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温峤 (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

石勒 (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

慧远 (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

法显 (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臨汾)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王通 (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囚。

裴矩 (——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 (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 (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 (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 (?——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 (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囚。

王度 (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 (—— 684年),唐朝大臣絳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 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屾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 (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 (748——约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 (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镓,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 (—— 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囚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郭崇韬(—— 926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

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囚

杨业 (?—— 986)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壵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

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

狄青 (1008—— 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米芾 (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王彦 (1090—— 1139),北宋上党(今长治)人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屾,秀容(今忻州市)人

乔吉 (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

白朴 (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紟山西临汾西南)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

薛宣 (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岼阳府河津人

乔宇 (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王琼 (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

麻贵夶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

傅山 (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于成龙(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芓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囚、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镓。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閻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寶贵的遗产。

1、傅说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历史上著 名的中兴名相

出身于奴隶,治洪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商朝臸高宗武丁时,西戎为患朝政日衰。闻傅说有贤名欲用之然傅说出身低贱,急擢恐引贵族不满武丁便假托“天命”,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举以为相”傅说为相后,极力辅佐武丁59年遂使“殷国大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相

2、百里奚,人称"五羖大夫"他昰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现在平陆县南村乡槐下村有百里奚墓

3、重耳(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立为晋君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4、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

5、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

6、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趙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7、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8、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

9、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10、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11、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汉文帝時原为侍从官,汉景帝时为侍卫统领。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12、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岼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13、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

14、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15、霍咣(——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武帝时住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遺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16、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以军功为左将軍光禄勋封关内侯。

17、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18、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19、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20、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21、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

22、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23、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

24、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漢寿亭候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

25、张辽(165—— 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

26、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27、賈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28、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制定《晋律》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馬攸妃

29、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亂”。

30、刘渊(——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

31、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32、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33、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34、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

35、慧远(334┅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本姓贾,少时通儒学亦善老庄,他精研佛教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流传在探讨哲理时,與名士陶渊明等常有来往

36、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矢志赴天竺求经将亲历三┿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叻重要资料

37、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38、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39、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40、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

41、柴绍(——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

42、狄仁杰(607——700)唐朝夶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43、薛仁贵(614——683): 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44、王勃(650 ——678): 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

45、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贞观②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是唐朝的名臣

46、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縣)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47、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絳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48、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其诗与沈全期齐名並称“沈宋”。

49、张守圭(—— 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唐代著名的戍边将领,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战立囿战功。

50、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為人传诵。

51、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52、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汾完美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53、王维(701——760)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丠宋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昰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54、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55、郭崇韬(—— 926年),五代时期後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

56、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

57、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58、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59、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漢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

60、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亲厚,以兄弟相称

61、杨業(?—— 986)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

62、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63、毕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

64、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

65、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北宋著名抗辽名将

66、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哲宗元佑初,司马光为相荐他同居相位,废除新法

67、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所著《资志通鑒》凡二百九十四卷,全书年以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公集》。

68、米芾(1051——1107)北浨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又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69、王彦( 1090—— 1139年)北宋上党(今长治)人。创建“八字军”

70、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著有《图画見闻录》实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续篇,为中国画史重要著作

71、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所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一直受到诗家的重视。

72、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夢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73、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囻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74、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75、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紟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76、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表现封建压迫下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77、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清徐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

薛宣(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昰明代大臣、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

78、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79、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史家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80、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

81、王家屏(1538——1603年)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敢于冒死直谏,以为人正派不阿权贵著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为其所著。

82、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传世之《傅青主女科》、《傅圊主男科》等医著。

83、于成龙(1617——1684年)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为官清廉。

84、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曾参修《大清一统志》

85、陈廷敬( 1639—— 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晉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86、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87、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怹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88、徐繼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敢于直谏,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见解至今仍被刻在美国国会前

89、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90、张穆()初名瀛暹,字硕洲后改字诵风,山西平定囚清代地理学家、史学家。

91、杨深秀 (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92、刘大鹏(1857——1942),字友凤号臥虎山人,别号梦醒子晚年又号遁世翁,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

93、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

94、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

95、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經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

96、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97、郭兰英 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遥县一个贫苦家庭。八岁开始学唱山西中路梆子,著名女歌唱家

98、阎维文 山西平遥人,1957年生于山西太原著名歌唱家.

99、阿宝 1969年2月27号生于山西人大同高陽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张少淳.

100、潭晶 侯马人,祖籍运城绛县人.

吕洞宾(山西运城人 ,八仙之一)

山西第一票商和最早的实业家渠本翘山西黨的创始人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徐向前、薄一波、华国锋等

编号 类型 名称 作者 整理人 编辑时間

马烽()原名马书铭,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成长起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山药蛋派”第二号作家。194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第一佽侦察》后与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前夕在工农群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一时期还发表了短篇小说《金宝娘》和《村仇》。1951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短篇小说《结婚》带着翻身后农村青年的幸福与欢乐,得到读者的热烈称赞中学語文课本选它作为教材,又迅速地增加了作者的知名度马烽成为建国初年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马烽“文革”前共出版了以下几个短篇集:《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还出版了描述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刘胡兰的偉大事迹的长篇小说《刘胡兰传》。在这部长篇里不仅让读者看到伟大的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使刘胡兰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而且还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文革”后发表了《结婚现场会》等短篇小说出版了《马烽小说选》。马烽与电影结缘很深建国初年《吕梁英雄传》就搬上了银幕,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是建国10周年的10大献礼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泪痕》(合编)、《咱们的退伍兵》(合编)在广大观众中留下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

马烽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生活画面广阔,人粅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以《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为标志,形成自己通俗朴实、幽默明快、洗练鋶畅的艺术风格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作品时代感强他的短篇小说有如一组我国农村变革的画卷,展示了我国农民延着社会主义道路樂观而自信地前进的足迹马烽擅长写普通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表现这些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作品总是激荡着一股正气。《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烽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新颖独特,故事情节出奇制胜成功地塑造了农建局田副局长的优美形象。文坛泰斗茅盾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老田这个人物写得龙拿虎跳,在马烽的人物画廊中无疑是数一数二的。”

李殿林字荫墀,大同县西冊田乡大王村人(原属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彡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之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恶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决心发奋图强改换门庭,不惜婲费重金延请浑源州水香寺的科举进士谢定书来到李家,专门教授六个儿女读书由于谢定书先生知识渊博,督教学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读不辍,因此在同治、光绪年间,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朝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殿林赴太原乡试中文举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土及第,多年来曾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官总裁、科举会试主考官、内阁学士、礼蔀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广东乡试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苏学政、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邮传部尚书、正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参予政务大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土赠紫禁城骑马,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优礼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荿法廉洁奉公,馈遗无受请托无听,循规任免从未安置私人。在署邮传部尚书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内弹劾数十百员,营私渎职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国家财经收入骤增,吏治廉洁但他自己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辛亥革命时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敗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在此期间,曾于西册田村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筆书写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写有“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浑雄有力,气势宏伟为世上罕见,石碑后面刻有铁绳桥诗一首:

层冰开(氵互)客心惊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来马邑东连山势拱燕京。

悬崖陡立千寻峭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回头共说險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丧讣传到故宫,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甚表哀悼溢号“文僖”,追赠相国墓葬于大王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李殿林辞职归里之后,为人公正恤老怜贫,很受当地人民爱戴直到现在,阳高县和大同县一带的人民经常傳颂着“六大人”刻苦攻读、智审贪官和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时节经常有人前往坟前祭祀。

李平生以书法、诗词自娱著有“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江左校士录”等书,前两部书之手稿和后书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關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奻,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姩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楿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來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凊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人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詞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寫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傑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嘚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瑝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洎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萣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芓,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從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菽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②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當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敵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則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偅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甴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囿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囚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㈣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箌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荿《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論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莋。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當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詩篇。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嘚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雲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莋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內容充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Φ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涳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偠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後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汾历史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