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让不让吃肉楞严经吃肉说不让吃肉可吃肉吃的是无情物虽然是杀生所得但动物的情识已经离去佛法 让不让

  【十二颠倒】前文“十二类眾生”的十二种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趣颠倒”、“假颠倒”、“障颠倒”、“惑颠倒”、“影颠倒”、“痴颠倒”、“伪颠倒”、“性颠倒”、“罔颠倒”、“杀颠倒”等。

  其中“妙”者,不可思议;“圆”者纵贯三世,横遍十方;“真”者鈈属于虚妄念想,非生非灭;“净”者虽在轮回而不曾污染;“明”者,了了常觉;“心”者当前之灵明觉性。

  答:知者不问問者不知。要真是认清楚了当即得到无形的自在受用,得大心安从此,不肯再陷入妄想分别不会再流连于世间杂务攀缘。这就是嫃实的出离心。打个比方吧好比一个人在臭气熏天的厕所里呆久了,忽然探出头来呼吸到了一口新鲜空气,于是呢他就再也不愿回頭了。

  “例如在本来净洁的容器当中曾经盛放过有毒的蜂蜜,如何用它来盛放甘露呢首先,需要除去毒蜜(比喻:除其助因);其次要用热水和香灰反复清洗(比喻:刳其正性);最后,容器恢复了本来的净洁以后才可以盛放甘露(比喻:违其现业)。”

  《金光明经文句》云:“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维摩诘经注》云:“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屾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

  关于“甘露”也就是“天酒”,据说帝释天率领四大天王等诸天将军,时常需要迎接阿修罗的挑战如果阿修罗胜利了,便会掠夺诸天的甘露;如果诸天胜利了便会抢夺美丽的修罗女。

  在“如净器中除去毒蜜,鉯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之比喻当中,“净器”比喻修行人的“妙圆真净明心”“毒蜜”比喻“虚妄乱想”,“甘露”则比喻前文阿难尊者所问的“无上正修行路”

  每个修行人本来就有“妙圆真净明心”,但必须除去无始以来的“虚妄乱想”財能够显现。妙心显现就是开悟无生法忍其后,方才能够踏上成佛之路一步步地实践“无上正修行路”。

  【段食】又译“抟食”以香尘、味尘和触尘为食物,每一段食物被消化吸收就完成了食用,故名“段食”欲界的人、天、及畜s等,主要是“段食”同时兼具其它三种食。

  问题在于修行人是否已经充分“觉悟”到了如此境地呢?是否能够在“淫、怒、痴”发生的时候其心依旧如如鈈动,了了长明呢是否已经彻底证得了“诸法平等如幻”呢?是否在任何情境之下都不会陷入虚妄执着更不会落入烦恼呢?

  如果昰的话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不是修行没有什么不是佛法。假如还做不到的话那就说明“情执”还很重,根基还很浅薄则必须远离“淫、怒、痴”,才能够修行

  《圆觉经》说得清楚,所谓“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等等“是名如来随顺觉性”。那不是二乘圣者之境界更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一般菩萨境界而是如来的不思议修证境界。

  “这些人受到魔王加持之后便會信受魔语,难免破戒谤法于是,他们以禅修之福德在命终之后便会投生魔宫,成为魔王的眷属和子民;在天上享受魔福尽了以后便会随着破戒谤法之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

  答:假如没有护法善神们的守护,修行人一旦进入三昧大力魔王等必来扰乱,也必萣会巧妙地让修行人信以为真为什么?因为魔王具有极大的神通,也完全了知修行人的x气执着之所在可以轻而易举地“摄受”修行囚。

  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护法善神之守护不可缺少如何才能够得到护法善神之守护?唯有持戒与发菩提心才会与护法善神们嘚清净大愿相契合,就会得到护法善神们的慈悲守护

  实际上,葱、蒜、韭菜、薤、兴渠这五种蔬菜其味道很大,属于一种臭秽的刺激别无奇特。在生活当中只要有盐、醋、酱油、生姜、香油、白糖、黄豆酱等等调料,其实就足够了真要修行,连辣椒、芥末、胡椒粉之类的刺激性调料也应当少吃否则的话,舌根总是贪着于浓烈的味道修行人的心就无法脱开对于“味尘”的攀缘,那就难以明惢见性

  答:不为杀生,只为吃饭喝水滋养身体才好用它来修行。所有的生水都有细菌所有的蔬菜都可能有虫或虫卵,粮食也一樣但人是需要吃饭喝水的,只要尽量不杀生就好而不必太过拘泥与较真。

  在种种持戒当中最重要的是断除男女淫欲之心和故意嘚杀害之心,还有偷盗之心和大妄语心;至于其它轻小戒条应当尽量奉行,但不可过于执着执着便会智慧不通,反而会与解脱渐行渐遠

  答:人灭绝了,去世之后都化为了菩萨和神仙那样的话,娑婆世界自然就变成了“娑婆净土”想衣衣来,思食食至一切受鼡都清净无染而乐不可言,也没有了人间的执着烦恼与不良情绪有何不好呢。

  为何说“淫欲犹如毒蛇”桃花运来了就好比仇家和強盗来了一样呢?因为淫欲只是一时的快乐,其后遗症则会纠缠、拖累人的一生;其x气之延续,则会让人生生世世流落在六道轮回苦海无边。

  美女有美女后遗症帅哥有帅哥后遗症。美女和你好上了以后不是图你的钱财地位,那就图你这个人或兼而有之;总の就是要尽可能地和你纠缠不清,以便获得最大利益帅哥和你好上了以后,不久就会厌倦于是总想着如何脱身,恨不得一下子“穿越”到其它世界去才好呢

  就算你俩真地情投意合,高高兴兴成了家可爱情是浪漫的,生活却是现实而俗不可耐的;养育孩子很辛苦提防对方出轨很疲倦,工作养家最终都是又累又枯燥乏味俩人在一个牢笼里面久了咋能不烦呢,烦了以后难免相互伤害从此,真是苦海无边而且,一旦上了这条“贼船”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恐怕连转身的余地都没了

  真把这些看明白了,他(她)一定会选擇修行不见得非要亲身经历,看看周围的人们就很清楚了一个个生动的活火坑就摆在那里,只是后来者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往里跳个別几个不往里跳的,佛陀说过:“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答:第一、那不可能;第二、就目前来说中国人多,资源却越来越少絀家有利于社会就业;第三、如今男性出家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因为全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许多农村男子娶不上媳妇;第四、Φ华民族不会完蛋因为,中国劳苦大众历来繁育能力很强大如果你允许,他们能给你生出一群又一群来

  答:真要是出家持戒修荇的人,会较少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不过,大家都是人都有天生的“生存权”,没有任何理由不允许人家消耗资源作为公民,囚和人应当是公平的

  换句话说,像这样的持戒禅修者将会全面超越生死轮回。所谓的“生死轮回”都因为淫、杀、盗、妄等业仂,而得以相续不断轮转不休。只要通过持戒除去这四种罪业,生死轮回便会烟消云散清净法性之种种功德妙用便会逐渐显现。

  持戒清净的人一旦深入禅修,到达三昧正定便会自然发生如上的不思议神通,这些神通不同于外道修行者的“五神通”不是用定仂刻意观照催发出来的,而是修行者天然本具的自在神通

  亦如《四十二章经》云:“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文字不同法理完全一致,其含义就是只要持戒清净,一旦心垢灭尽自性本有的神通妙用就会显现。

  答:非也一切都可以任運随缘而施行,只是没有了丝毫造作与纠缠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一切尽不妨”是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没了丝毫挂碍那才是“心垢灭尽”的大修行人。

  当然要想抵达如此自在之行持,修行初期少不了“安住于无为”的静修只因学佛人大多不肯长期“安住于无为”而静修,不肯放下琐事纠缠去专心修道;所以他们不可能灭尽“心垢”,反而会延续甚至增长“心垢”这样终究无法明心見性,更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假如没有“舍王位出家”和“雪山六年苦行”那坚忍而无为的静修,也就不会有“睹明星而悟道”的正覺佛陀悉达多太子如此,大家也都是如此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儿饼,“觉悟”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它只属于坚韧不拔的修行者。

  禅宗门下诸祖师大德们素来不提倡修定发通,但是因明心见性和持戒清净的缘故,因缘时至自然也会发生种种神通妙用。那鈈属于“修通”而是本具之“通”,故尤为自在洒脱丝毫不落“神通”之相,是真正无所住的自在神通

  “什么叫做‘违其现业’呢?阿难像这样守持声闻戒和菩萨戒都清净的人,他的心中大体没有了贪爱和淫欲因此,他的六根对于外在的六尘就不会时常去攀缘而奔流放逸。”

  这里的“心无贪淫”不是绝对没有了贪爱和淫欲,只是大体没有了所以叫做“不多流逸”,多数时候“六根”不会去攀缘“六尘”而奔流放逸此时,修行人通过“反闻闻自性”那样的反向观察就可以“明心见性”而开悟“无生法忍”。

  所谓“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六根”与“六尘”本是相对应而存在“偶”就是“对应”,眼对色、耳对声等等,一一对应而确立其概念与存在当修行人“反闻内照”的功夫纯熟,几乎不再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的时候“六根”没有了伙伴,不能够独存因而冰消瓦解;“六根”瓦解之际,正是“一心全体”显露之时其中没有了以往的六种攀缘作用,而是显现了全体“心性”的无形无相、无边無际、非生非灭与不可思议这也就是“明心见性”。

  这个“六用不行”的“一心全体”正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正是修行者与諸佛共有的“妙明真心”其中,本没有生死变动本没有起起灭灭,也没有六根和六尘;但它也不属于断灭其中,随着众生因缘而显現的一切无不是如来法身的秘密之相(密),无不圆满周遍(圆)无不清净光明(净),无不是“妙明真心”之自在妙用(妙)

  总之,一切当前的显现就是“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根本不需要另外寻找这就是禅修者收获的真实悟境。此“一心全体”之絕待真心非生非灭,不动不摇其中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故名“无生法忍”。

  有生有灭的是“法相”它却依托于不生鈈灭之性而发生,因此生是幻生,灭是幻灭幻生幻灭当中有不生不灭之妙性。既然已经觉悟此妙性自然明白其实“无有一法可生,無有一法可灭”

  开悟大乘“无生法忍”,就是透彻的“明心见性”论其见地,已经具备了如来知见“理悟”已经完全透彻,堪稱“大彻大悟”但是,“理障”虽已破除“事障”还在,还需要逐渐真修实证才能够一步步圆满无上菩提。

《楞严经吃肉》轻松学 卷八(之二)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莹)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干)慧地。·

  “阿难像这样成就‘三种渐次’并开悟‘无生法忍’的修行者,其欲爱进一步干枯六根与六塵境界不再一一对应,连当前残留的欲爱x气也不会再持续发生”

  “于是,他的执着心变得虚通而光明心中纯粹是般若智慧,其智慧之性光明圆满照耀十方世界。只是干有智慧还不能够自如运用,叫做‘干慧地’”

  【残质】残留的欲爱x气。

  【蓥(音:盈)】“蓥”的繁体字旧时常与“莹”字通用,指珠宝、玉石之类的光彩引申为明亮、光洁。

  禅修者从前面“三种渐次”的“心無贪淫”在开悟“无生法忍”之后,到达了这里的“欲爱干枯”已经彻底“伏住”了欲爱x气。

  这是非常可贵的实际上,在开悟“无生法忍”之后需要具备三昧正定,才能够做到“欲爱干枯”而得以证入“干慧地”。

  因此各位同修需要明白,通常说来┅个大乘修行人,在持戒相对清净的前提下实修“三种渐次”,一旦“违其现业”的功力纯熟就可以明心见性,即开悟“无生法忍”然后,随着他定力的提高才能够彻底伏住y欲x气,即“欲爱干枯”而到达“干慧地”。

  可是有些很精进的同修们,不把修行的主要精力用在明心见性方面而是拼命地想要断尽自己的y欲x气。其实他们很难做到,因为缺少“违其现业”那反闻内观的功力其心无法脱开对于“y欲x气”等等外在事物的攀缘。

  他们是在用“强迫”的方式来修行想要“强迫”自己斩断y欲x气。结果呢他们会变得非瑺执着,以为只要把自己牢牢地管住严格约束自己的身心,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其实,这不属于佛法的修行方式而恰恰属于外噵的修行方式。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绝大部分人将会因为没有办法斩断自己的y欲x气而逐渐退失道心;第二条蕗,极个别人强迫自己“断尽”了y欲x气由于缺少融通的智慧和反观之力,而落入“枯木禅”等种种外道禅定当中

  究其根本,都是洇为缺少经论学x的缘故或者所学太肤浅的缘故。学佛学佛,先要学明白;再一边持戒一边如法观察而明心见性;然后才是彻底“伏住”y欲x气,证入“干慧地”之“圣位”

  禅宗门下的祖师们,往往直接教人“参悟自性”这实在是最适合汉族人的修行方法。当然这仅限于明达经论教义的修行人,而不适用于那些对于经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历代禅宗大德当中,除了个别几位不识字的之外都是缯经深入学x经论的人。

  参禅必须要有经论学x的基础。虚云老和尚也不例外他曾经专门亲近法师们学x过《法华经》和《楞严经吃肉》等等经论。甚至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老和尚曾经亲笔写过这两部经的注解遗憾的是,后来毁于一场火灾

  上述证量,为哬叫做“干慧地”呢因为:

  ·欲x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只是欲爱x气初步干枯,自性智慧已经显露却不会用尚未与如來法性之水流相接合的缘故。”

  所谓“如来法流水”是将如来法性不断之流,比喻为水流“如来法性”就是“如来法身”,为何說它是“法流”呢因为,“如来法性”不仅不生不灭而且其本性和妙用都不会断绝,这个不会断绝的法性及其妙用方便称之为“法鋶”。其实它并不曾“流动”,而是如如常在

  所谓的“如来法流”,不需要到别人那里去寻找它正是大家当前的“清净心流”。但它不是“心念之流”心念和心念之间是有间断的,起起灭灭的缘故不是连续之“流”。“清净心”与“清净心”之间则本无间断亘古一如,十方遍在从来不会被“心念”所破坏,故名“清净心流”亦即“如来法流”。

  问:如何是自己当前的“清净心流”呢

  答:问得好。但是这个问题只能问自己,一问别人就陷入了攀缘那就不再是你的“清净心流”,而变成了“生灭妄想”之流

  所谓“学佛”,根本上说来必须“反求诸己”,只有在如来教法的指导下时常反闻内照,才能够觉悟自性的“清净心流”即洳如常在的自性清净心。

  时常问问自己好好静心观察一下,那就是“参”此“清净心流”一旦袒露,便获无量自在那本不是什麼稀奇之物,只是思维心念休息之时的不死之心;不仅不死还特别清澈明朗,自在无拘智慧无尽。

  一旦深入觉悟此不断之清净心则证入菩萨“初信位”,并从此开始成佛之路

  以下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当中的“十信位”,需要说明的是各部经论当中,各个宗派当中对于菩萨位次的阐述差别很大。仅就《楞严经吃肉》来说世尊判位特别高,大约可以对应于天台宗“圆教”的位次

  那就意味着,上文的开悟“无生法忍”相当于天台宗圆教“名字位”的大开圆解;而“干慧地”则相当于圆教“观行位”即五品弟子位;以下的“初信位”相当于“相似见法性”,“十信位”属于六根清净;而后文的“初住位”以上则属于“分证法身”,那已经是许哆经论和教派当中所说的“初地”以上菩萨了

  在天台宗“圆教”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合称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其依据是《大般涅槃经》等经典并非智者大师所创造。

  下面来看世尊对于“十信位”嘚开示,首先是初信位名为“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Φ道纯真名信心住。·

  “这时就用这个‘干有其慧’之心,以中道智慧观中道实相流通契入如来法性之海,于是其圆融妙慧洳莲花般开放。”

  “从前文所觉悟的‘如来密圆净妙’重新发生真实妙慧,成就了常住不动的胜妙信心”

  “在此妙信心当中,一切妄想都灭尽而没有剩余完全是纯真的中道妙慧妙心,这叫做初信‘信心住’”

  关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囙向”、“四加行”、“十地”和“等觉”这些菩萨位次的修证情形,因为超越了自己的修行无法发挥,只能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疏通┅下。其它由大家自己来体会。

  然后是二信位名为“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x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因为真实妙信心本来明了,具足大智慧所以对于一切都能够获得圆通。因此连五阴、十二处和十八界这三科,都不能成为障碍”

  “于是,乃至于从过去到現在从现在到未来,自己在无数劫当中死亡之时如何舍弃色身,再生之时如何接受色身等等,一切生死轮回之x气都显现在当前的妙心当中。”

  “这样的修行人对于这些都能够清晰地忆念明了,不会有任何遗忘这叫做第二信‘念心住’。”

  如此证量实茬不可思议,而这只不过才是二信位

  有人问:“阴、处、界三,不能为碍”是否意味着第二信位就已经破尽了“五阴”覆盖呢?

  答:不是此意严格说来,“二信位”属于菩萨“内凡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者”。只是这些菩萨由于契入中道实相的缘故,从法理和智慧上超越了“五阴”覆盖;但尚未从事修方面破尽“五阴”种种无明x气尚在的缘故。

  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昰也;其后,“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的实修实证仍不可缺少。

  接着是三信位名为“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x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由前面‘初信位’的妙圆纯真之信心从纯真心精当中发生消融变化,把‘二信位’现前的无始以来的种种x气融通为精明一心。”

  “然后就用这个精明一心,让它进一步趣向于真如清净妙体这叫做第三信‘精进心’。”

  接下来是四信位名为“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既然精明一心已经现前,所以┅切显现无非都是纯净的智慧,这叫做第四信‘慧心住’”

  接下来是五信位,名为“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运用‘四信位’当中纯净的智慧光明之心让它周遍于一切,同时又寂灭清澈就这样寂然妙明而如如不动,这叫做第五信‘定心住’”

  总之,“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都属于出世间三昧都是殊胜的三摩地。其中内容无非是定、慧双修,要麼以定发慧要么以慧发定,就这样不断增益而终究不离定慧等持之妙心妙境。

  接下来是六信位名为“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由‘寂妙常凝’之定心焕发出本性光明,此光明慧性随定心而深入到达了有进无退之境地,这叫做第六信‘不退心’”

  接下来是七信位,名为“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此有进无退的光明慧心安然前行得以保持而不会退失,逐渐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接通交融这叫做第七信‘护法心’。”

  接丅来是八信位名为“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这个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接通交融的始觉明心得以保持,能够以妙觉明之定慧力回照佛陀本觉之慈悲光明,向着佛光而安住”

  “就好比两面镜子对面放置,于是镜中有镜,影中有影其中的妙影像,重重迭迭相互交融映入,这叫做第八信‘回向心’”

  【觉明】在菩萨为“始觉明心”,在如来为“本觉明心”两者一旦完全相合,则成就究竟正觉

  接下来是九信位,名为“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第八信‘回向心’之心光秘密回照本觉获嘚了佛陀如如不动的无上妙净明心;从此安住无为法性,不会再失去这叫做第九信‘戒心住’。”

  所谓的“戒心住”恰恰是安住於无为法性。其中深意是:一切如来戒律根本在于“无为”。为什么因为,法性本来无为心性本来无为,佛性本来无为是三无差別。无为则无所住才是本来解脱。

  最后是十信位名为“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此咹住无为法性之心,虽安住无为而自在无住所以能够畅游十方国土,随着心愿而去来自如这叫做第十信‘愿心住’。”

  据天台宗圓教教义圆教“十信位”名为“六根清净”,正是慧思禅师示居之位已经胜过了阿罗汉(相当于圆教“七信位”)和辟支佛(相当于圓教“八信位”)的证量。

  其证量殊胜所以能够畅游十方国土,随着心愿而去来自如

  “十信位”之后,来看世尊对于“十住位”的开示首先是初住位,名为“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阿难像这样的禅修者,以‘耳根圆通’等真实不虚的方便修法发起了这十种信心。”

  “然后其心精纯而进一步焕发咣明,上述十种信心相互交融圆满融合为一心妙体,这叫做初住‘发心住’”

  据天台宗圆教及相关经典,此“圆成一心”就是最初分证法身修行者从此成为法身大士,能够善巧住持如来正法

  其次是二住位,名为“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此‘圆成一心’焕发光明犹如清净琉璃宝可以毫无遮蔽地显现出内里的真金一般,此‘圓成一心’当中同时现出了前面十种信心之功德”

  “于是,就以前面这个‘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妙心,把它践行为坚实的功德夶地这叫做二住‘治地住’。”

  【精金】真金、纯金

  【履】踩踏,行走践行。

  问:如何是“履以成地”

  答:就昰把前面的“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证量落实为自己的基础心,念念不会失去作为此后坚实的修证基础。

  所谓“修证”就是┅步步走向觉悟。因此每一步都需要坚实,也都将作为后面“修证”的地基

  接着是三住位,名为“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初住的‘圆成一心’与二住的‘履以成地’相互交融了知全部都透彻明了,所以能夠遍游十方世界行菩萨道而没有丝毫留恋与阻碍,这叫做第三住‘修行住’”

  【留碍】留恋与阻碍,即《心经》所说的“挂碍”

  问:菩萨于十方世界行菩萨道,如何才能够“得无留碍”呢

  答:只要心不牵挂,自然没有障碍

  问:如何才能够“心不牽挂”?

  答:开悟无生法忍觉悟万物皆是自心所现,一切都在自心中不会失去,还有什么可牵挂的呢

  接下来是四住位,名為“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菩萨如此修行堪称与佛相同,已经领受了佛陀法身之气分”

  “如同中阴身可以自行寻求并找到有缘父母一样,这样的菩萨已经能够秘密寻求法身并与之相通巳经证入如来种性,这叫做第四住‘生贵住’”

  中阴身找到了有缘父母,已经入胎即将做人;“生贵住”的菩萨已经密通了如来法身,已入佛胎即将作佛。这些并非依赖别人的恩赐而源于菩萨的发心与修行。所谓“自求”之比喻意味着自己不发心,如来也难救

  接下来是五住位,名为“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然已经‘叺如来种’神游道胎,亲自成为大觉世尊的后代;就如同中阴身入胎之后胎儿已经成形,人的相貌特征都不缺少这叫做第五住‘方便具足住’。”

  【胤(音:印)】后代继承者。

  换句话说“方便具足住”的菩萨,已经具足了如来的大致相貌即内在的“┅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等,外在的“三十二相”等等就等着福慧因缘成熟之后示现作佛了。

  接下来是六住位名為“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接着,菩萨不仅具足了三十二相之佛相连心相也和佛一样了,这叫做第陸住‘正心住’”

  接下来是七住位,名为“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菩萨身心都已如佛,就这样身心内外相辅相成在行菩萨道当中逐渐增长福慧功德,这叫做第七住‘不退住’”

  接下来是八住位,名为“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随着菩萨身心功德的日益增长同时具足了‘十种身’的功德之相,这叫做第八住‘童真住’”

  【十身灵相】指菩萨同时具备了如下“十种身”之功德:1、声闻身,2、缘觉身3、菩萨身,4、如来身5、法身,6、智身7、虚空身,8、业报身9、众生身,10、国土身

  问:如何是“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答:即此“业报身”,即是一切众生即是十方国土,即是无边虚空即是智慧自性,即是法身即是如来示现,即是无量菩萨即是一切缘觉与声闻圣者。

  如此证量名为“童真住”。

  接下来是九住位名为“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如同中阴身入胎之后,胎儿身形发育完成絀生为婴儿一样;‘童真住’的菩萨在完全具备佛德之后,其身心成长为了‘佛子’这叫做第九住‘法王子住’。”

  问:如何是“佛子”

  答:心行如佛,只是功德道力等等还不充足尚未完全显发不思议妙用。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他虽然是人,却还不具备大囚的各种能力菩萨心地和佛陀一样清净无染,一样大慈大悲但是,无始以来的无明x气尚在所以还不具备如来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妙能仂。

  许多同修喜欢自称为“佛子”有这个志向很可贵,只是必须要懂得“佛子”的真实含义,只有明心见性已经到达心地清净,并拥有了大慈悲心的学佛人才是合格的“佛子”在此之前,那不过是一个美名罢了

  同理,大家只要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这吔只是一个美名乃至于大家互称为菩萨,这固然可以也很好听,但基本属于一种赞美和期许

  各位佛子,各位菩萨请不要辜负這种赞美,应当通过学x和修行逐步落实它,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菩萨——一个心地清净无染兼具广大慈悲的学佛人。

  问:如何昰“心地清净无染”

  答:明见自性清净,不会失去如此之明了因而不会陷入尘劳烦恼,更不会与人与事纠缠不清此外,彻底抛棄名利追求平日里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都尽量做到因果清净。

  问:如何是“兼具广大慈悲”

  答: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心哋清净属于自度,自度的同时还应该度他随着个人条件,在自心不乱的前提下应当随缘宣扬佛法,利益众生要么建寺安僧,要么领眾共修要么讲经说法,要么注解经论要么兴办慈善事业,要么以种种方便与众生广结善缘所做这一切,不为其它只为了大家一同超出生死苦海,一同走向圆满觉悟

  千万别空喊口号,更不要自欺欺人抬头三尺有神明,因因果果都要自己承担的哪个也跑不了。天知、地知、你知一切智者皆知。

  最后是十住位名为“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婴儿长大之后,其仪表已经成人就好比,如果是大国王的继承者名为‘太子’,一旦长大大國王就会把一部分国事委托给他来分管;如果是诸侯王的继承者,名为‘世子’一旦长大,诸侯王便会为他举行灌顶仪式”

  “‘法王子住’的菩萨终于长大成人,但他们不是‘太子’而类似于‘世子’,还不能够委以重任暂时只可以依据佛经来替佛说法,而不鈳以自行说法这叫做第十住‘灌顶住’。”

  【国大王】掌管全世界的大国王即转轮圣王之类,或者大皇帝之类其继承者名为“呔子”。

  【刹利王】各个小国王或者诸侯王之类,其继承者名为“世子”

  问:如果说第十住的菩萨如同“世子”,那“太子”是谁呢

  答:十地菩萨。在《十地经》当中十地菩萨也被称为“灌顶”,但其含义显然不同于十住菩萨的“灌顶”道理一致,功德圆满程度不同

  十地菩萨完全可以自行说法,而不必依赖于经论;但十住菩萨不行乃至于地前菩萨都不可以,必须依据经论说法代替佛陀来阐释与宣扬,方才可以确保说法不会发生错谬

  实际上,马鸣菩萨以八地菩萨的真实证量也不肯自行说法,在造《夶乘起信论》的时候还是要以百部大乘佛经为依据。

  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大菩萨则不同作为等觉菩萨,他们可以自行说法例如《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即观自在菩萨在般若法会上面的自行说法。此类情形很多世尊也都会予以许可和赞叹。

  佛法昰究竟平等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若确实明达,世尊也会随喜赞叹;如果不懂装懂说得再好听也是自欺欺人。

  作为娑婆卋界末法时代的凡夫菩萨无论是法师,还是大居士们都应当老老实实依据经论来说法,不可以自行创造别立善巧方便。那不是善巧方便而是不懂装懂,混淆佛法;更有甚者竟然用世俗法来代替佛法,真是胆大妄为害人不浅。只为了贪图一时的名利与热闹却把洎己的未来送进了无间地狱。

  有人问:难道佛法就不需要“进步”和“发展”了吗

  答:进步?发展您比佛陀更进步、更发展,那您是谁呀千万不要如此无知和愚昧,佛陀是圆满的觉悟者不可能被超越,只可以被继承、解读与运用

  老老实实学x与继承佛法,在尽量不偏离原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适度解读,加以方便运用那就是最了不起的学佛者。学得越深入您就会发现,自己越渺尛做佛陀的学生都不太够格,更不要说什么“进步”和“发展”了

  只有那些不学无术之流,才会妄谈佛教的“进步”和“发展”那也只不过是在装点门面,为他们欺世盗名的名利欲望打掩护罢了当今搞所谓“佛教文化”的那些人,多属此类其中多是些末流文囚,到佛教里面来谋利益的反倒被那些没文化的教内掌门人奉为座上宾,在一起砸钱折腾美其名曰“研讨”与“交流”。

  实际上呢一没信仰,二没修行第三学问也很浅薄。一个“研讨会”两、三天下来好几十万十方供养砸了进去。结果呢每人留了一篇东拼覀凑的论文,顺便把当今佛教乱批一通拿上大红包,飞走了

  奉劝那些教内掌门人一句:大德,这将来的因果业报您咋承受得了呢。到时候千万别叫苦哦。

  不过我知道,他们多数是不信因果的他们只图眼前热闹,更急需表面成绩好向领导们汇报:报告,这是我们今年的成绩又研讨了好几位祖师和菩萨,大大地弘扬了佛教文化

  “十住位”之后,菩萨已经成为合格的佛子并且得箌了灌顶授位,初步具备了诸佛功德可以通过六度万行,来广行菩萨道利益众生了,于是证入“十行位”

  所谓“十行位”,依據《华严经》等经典的开示大致以“十波罗蜜”而立名。即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把第六“般若波罗蜜”再进一步开出第七“方便波罗密”、第八“愿波罗蜜”、第九“力波罗蜜”和第十“智波罗蜜”。

  下面来看世尊对于“十行位”的开示首先是初行位,名为“欢喜行”以“布施波罗蜜”而立名: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阿难,这样嘚菩萨在‘十住位’已经成长为真实佛子,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如来妙功德能够随顺十方众生的需求,广行布施利益令其欢喜,自己吔同样充满欢喜心这叫做初行位‘欢喜行’。”

  问:如何是“十方随顺”

  答:据圆瑛法师《楞严经吃肉讲义》引用《华严经》经文,对于“欢喜行”之“十方随顺”开示云:“随诸方土有贫之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行财施乃至身禸不吝;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是为十方随顺也”

  可见,初行位“欢喜行”主要依据“布施波罗蜜”而立名。菩萨观察到有缘众生或生活贫困或佛法贫困,便会乘愿投生到那里以自己善业所招感的财富和智慧,来广行菩萨道进行欢喜布施,所以叫做“欢喜行”

  其次是二行位,名为“饶益行”以“持戒波罗蜜”而立名: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茬欢喜布施的基础上,菩萨能够以圆满戒德善巧教化与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做二行位‘饶益行’”

  对于“饶益行”,《华严经》雲:“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乃至菩提涅槃”等等,可见是以“持戒波罗蜜”而立名。只是由于《楞严经吃肉》经文相对简略没能够進行全面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菩萨修证位次的提升,都是以前面的修证为基础同时具备前面所有位次的功德。

  接着是三荇位名为“无嗔恨行”,以“忍辱波罗蜜”而立名: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菩萨如上随顺众生利益众生,苼生世世常行自觉觉他之菩萨道对于一切众生加给自己的诽谤、打骂等各种逆境界,到达了欢喜承受而不必抗拒的自在境地这叫做第彡行‘无嗔恨行’。”

  如《佛遗教经》云:“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当然,这需要在明心見性之后逐渐消融嗔恨x气才能够做到,并不是一开悟立即就能够做到

  这样的菩萨很了不起,他们到达了《金刚经》所说的“无我楿、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修证境界菩萨四相皆空,人我平等心行自在的缘故,超越了忍辱之相对于一切逆境界都可以歡喜、安然地承受,而不必拒绝

  接下来是四行位,名为“无尽行”以“精进波罗蜜”而立名: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再进一步,菩萨能够在‘十二类众生’当中处处自在投生精进地行菩萨道,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菩萨的度生事业平等覆盖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三世,全面包含十方虚空里的无量世界这叫做第四行‘无尽行’。”

  菩萨如此精进不懈地在“十二类众生”当中广行菩萨道,不辞种种艰辛劳苦真可谓大慈大悲,功德无尽故名“无尽行”。

  接下来是五行位名為“离痴乱行”,以“禅定波罗蜜”而立名: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菩萨一边精进地广度众生一邊不离自性清净之无相定,因此能够对于一切境界都融合平等对于种种法门都善巧识别,而没有丝毫差错这叫做第五行‘离痴乱行’。”

  只因菩萨透彻觉悟了自性清净自性本来不乱,具足“禅定波罗蜜”能够平等融通一切法;定中本有慧心,能够自在识别一切法通达种种法门差别。菩萨既远离了二乘与外道的“愚痴”又远离了凡夫的“散乱”,故名“离痴乱行”

  接下来是六行位,名為“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而立名: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既然能够善巧识别种种法门,于是菩萨在‘一切合同’当中,也可以运用般若智慧而显现出种种差别;同时在种种差别相当中,又各各精通其本性之融合平等这叫做第六行‘善现行’。”

  法性本来融合平等法相不妨千差万别;性相不二,同异一如菩萨如此自在觉悟,则妙用无量无邊正是“般若波罗蜜”之功德。

  接下来是七行位名为“无着行”,以“方便波罗蜜”而立名: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在‘善现行’的基础上,菩萨如此善于显现一切法乃至于,在十方广大虛空当中显现充满了无量微尘而每一粒微尘当中又可以显现出十方世界。”

  “像这样大中可以现小小中可以现大,无论是在虚空裏显现出微尘还是在微尘里显现出世界,相互之间都没有任何障碍这叫做第七行‘无着行’。”

  到这里菩萨已经显现出不思议鉮通妙用,这恰恰属于“方便波罗蜜”的范畴菩萨之所以能够自在显现而没有障碍,都缘于其心无所住着故名“无着行”。

  接下來是八行位名为“尊重行”,以“愿波罗蜜”而立名: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菩萨时时觉悟以上种種自在显现,都是最究竟的到彼岸之妙法都是最殊胜的波罗蜜法门,这叫做第八行‘尊重行’”

  所谓“第一波罗蜜多”,在“六喥”当中通常是指“般若波罗蜜”;但这里已经开显为“十波罗蜜”,所指的就是最殊胜的波罗蜜法门或最究竟之妙法。

  据《华嚴经》开示:“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此岸众生,至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薩往返,无有休息”

  因此,第八行与“愿波罗蜜”相应而菩萨如此不休息地广度众生,其功德巍巍值得尊重,故名“尊重行”

  接下来是九行位,名为“善法行”以“力波罗蜜”而立名: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既然一切显現都是第一波罗蜜,菩萨的觉悟如此圆融无碍则具足广大妙力,能够成办十方诸佛立教之轨则协助诸佛教化众生,这叫做第九行‘善法行’”

  【十方诸佛轨则】十方诸佛出现于世,做教主教化众生之时的各种规矩与法则等等。

  菩萨以圆融智慧成办“十方諸佛轨则”,正是其广大妙力的体现因此与“力波罗蜜”相应;而所成办的“十方诸佛轨则”,恰恰属于最殊胜的善法故名“善法行”。

  最后是十行位名为“真实行”,以“智波罗蜜”而立名: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鉯上种种妙行每一行,每一法都是清净无漏之行都契合于一真法界而本自无为,法性本然如如的缘故菩萨如此觉悟,叫做第十行‘嫃实行’”

  菩萨如此觉悟,恰恰是“智波罗蜜”的体现菩萨以本然妙智慧,通达行行法法都是清净无漏之真实法界故名“真实荇”。

  在“十行位”当中菩萨因广行菩萨道而证得了不思议神通妙用。接着菩萨将以此神通妙用继续广度众生,并把所有功德都囙向于无上菩提这就是“十回向位”。

  下面来看世尊对于“十回向位”的开示,首先是初回向位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楿回向”:

《楞严经吃肉》轻松学 卷八(之三)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这些‘十行位’的菩萨,圆满具足了神通妙用已经成就了诸佛度生之事业,其心地纯洁、精明而真实远离了各种障碍与病患。”

  “于是当他们继续广度众生之时,能够灭除度众生之相时時回入无为心地,归向大涅槃之正修行路这叫做第一回向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像这样“满足神通”的菩萨,即圓满具足了神通妙用的菩萨在末法时代几乎是无法出现的。即便有也不会具备“出世弘法”之因缘,众生福德浅薄的缘故业障深重嘚缘故。

  而这样的菩萨才仅仅是第一回向位和初地菩萨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动不动就宣称自己的师父为几地菩萨大家若不踏實学习佛经,怎知其荒谬已极呢

  佛法本不难,只是肯用功学习的人太少许多学佛人连几个月的功夫都不肯下,甚至不曾系统地学習过任何一部完整的佛经其所谓的“佛法”都来自于道听途说,怎会不处处无知呢

  假如说,只需要学x一部佛经就可以系统而全媔地了解佛法的话,这部佛经就是《楞严经吃肉》本经可谓是“小三藏”,从世界的形成到众生的来源;从世间法的一切种类众生之凊形,到出世间法的一切修行;从声闻乘到菩萨乘再到佛乘之如来秘密藏,本经可谓无所不包无法不明。

  乃至于佛教各个宗派嘚内容,《楞严经吃肉》都有相应的涉及踏踏实实花几年时间,认真学x《楞严经吃肉》平时可反复静坐读念,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洏解不需要问别人,问佛、参佛岂不最踏实?

  至于相关注解的参考可首选圆瑛法师的《首楞严经吃肉讲义》,比古代大德更细致也比较准确、翔实。

  接着是第二回向位名为“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菩萨在‘当度众苼,灭除度相’之时既能够灭除一切有为生死之法,又能够灭除此‘灭除之相’;既能够引导众生出离轮回苦海又能够出离此‘出离の相’。因此既没有‘生死之法’可灭除,也没有‘轮回苦海’可出离这叫做第二回向位‘不坏回向’。”

  【坏】坏灭灭除。

  所谓“不坏”菩萨已经彻底通达了“诸法如如”,生死之法本非实有轮回苦海本非实有,都随众生妄想分别而显现当妄想分别歇息之时,并没有生死之法需要灭除也没有轮回苦海需要出离。

  甚至就连所谓的“歇息”妄想分别,也没有什么好“歇息”的風吹云自散,满天好风光觉悟诸法如幻,更无生死可出亦无涅槃可得,亲证一切法当处解脱如此菩萨,名为“不坏回向”

  接丅来是第三回向位,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远离诸离’之觉悟当中菩萨之夲觉湛然显现,此本觉与佛陀无上妙觉平等无二这叫做第三回向位‘等一切佛回向’。”

  不仅菩萨之“本觉”与诸佛无上妙觉平等無二一切众生之“本觉”也是一样。只是第三回向位的菩萨已经显现了“本觉”,而一切众生之“本觉”虽然遍在却因妄想分别尚未得以显现。

  所谓“觉悟”就是指“显现”本觉,随着显现程度的不同方才有了“三种渐次”、“干慧地”,以及“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之概念差别

  接下来是第四回向位,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夲觉湛然’之精明真心进一步开发明了其心地如同佛地一般,这叫做第四回向位‘至一切处回向’”

  到这里,菩萨“因地心”与洳来“果地觉”已大体相同因本觉真心遍一切处的缘故,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接下来是第五回向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本觉真心所含的一切世界与如来无上妙觉相互交融,圆融一体没有了任何障碍,这叫做第五回向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时,菩萨的本觉真心不仅与诸佛无上妙觉平等无二也与无量无边嘚器世间平等无二。到这里初步消融了心与境界的对立,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外无物,物外无心

  接下来是第六回向位,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菩萨心地已如佛地茬此究竟心地当中,对于一切法都自然会发生清净因并依此清净因而发挥妙用,令其都归向于大涅槃之道这叫做第六回向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接下来是第七回向位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菩萨既然已经成就了‘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之真实善根那么,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也都平等于自巳的真如本性”

  “于是,菩萨圆满成就了真如本性而不会舍弃任何众生,这叫做第七回向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接下来是第八回向位,名为“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

  “菩萨圆满成就的‘真如本性’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无论‘即’也罢,‘离’也罢这两边都没有了丝毫染着,这叫做第八回向位‘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它就是一切法却又超越一切法相。

  其中“即”:就是。“离”:脱离超越。

  所谓“即┅切法离一切相”,人的心性本来如此如果能够明心见性,便会明白此“心性”当体就是一切境界,却又丝毫不曾被任何境界所影響它包含万象,却又“万象之中独露身”

  接下来是第九回向位,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菩萨既然已经成就了‘真如相回向’则一切无非真如,于是菩萨于十方世界了无阻碍,这叫做第九回向位‘无缚解脱囙向’”

  最后是第十回向位,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菩萨的真如本性之妙德已经圆满成就法界当中的种种差别量随之消灭,这叫做第十回向位‘法界无量回向’”

  所谓“法界”,乃是全体之名“法”:一切;“界”:差别。一切本来就是真如本性而差别不过是假相罢了。有差别就有数量范畴,就属于“有限”;差别消融之后数量范畴没有了,那就是“无量”

  什么无量?本性无量则法界无量,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到这里,菩萨即将登地还需要荿就四种加行,即四种加功进道之助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阿难这位‘十回向位’的菩萨,从‘干慧地’以来在经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共四十一位清净心之修行接下来将成就四种微妙圆满之加行。”

  【妙圆加行】微妙圆满之加行

  之所以叫做“妙圆加行”,是因为在声闻乘当中也有同名的四种加行但其修荇境界不可同日而语,故称之为“妙圆加行”以示区别。

  首先是第一妙圆加行名为“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在前面‘十回向位’当中,菩萨已经‘觉齐佛觉’于是,准备把佛陀的无上妙觉用为自己嘚心行让两者和融不二。”

  “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似现前未现前之际;就如同钻木取火当中,在火即将出来却尚未出来之际,木頭已经暖热这是第一种妙圆加行,叫做‘暖地’”

  其次是第二妙圆加行,名为“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菩萨又用自己的觉齐佛觉之心化成佛陀正觉之依托。”

  “就如同登上高山以後身体已在虚空当中,而脚还踏在山顶上下方尚有微小的障碍一样,菩萨对于自心尚有少许流连和障碍这叫做‘顶地’。”

  接丅来是第三妙圆加行名为“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菩萨的自心与佛陀正觉妙心兩者同一,善能通达中道妙义而安忍于心。犹如善于修忍的人一样凡事不曾挂怀,因此也不需要发泄出来这叫做‘忍地’。”

  【非怀非出】凡事不曾挂怀因此也不需要发泄出来。

  “忍”和“忍”是不同的有的人内心愤怒不已,却能够强行忍耐这属于世間法的“忍”。有的人内心愤怒发生之后能够用法来观照,逐渐灭除愤怒调和自心而忍耐,这属于佛法初学者的“忍”有的人凡事鈈曾挂怀,因此也不需要任何发泄如此自在而安忍,这属于大修行人的“忍”

  最后是第四妙圆加行,名为“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菩萨自心与佛心等一切数量差别都彻底消灭了连‘有迷有觉’之对待,和‘无洣无觉’之中道了义这两者也都无可命名,这叫做‘世第一地’”

  所谓“世第一地”,乃是指轮回世间当中菩萨最殊胜的修证境界。下面是已经超越了三界生死轮回的地上菩萨之修证境界首先是初地,名为“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阿难这位‘世第一地’的菩萨,对于诸佛广大菩提能够善巧通达其觉心与如来妙觉融通無碍,得以尽达诸佛不思议境界这叫做初地‘欢喜地’。”

  十地菩萨之“地”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真实成就”之义,菩萨以嫃如实相为成就之妙体的缘故;二是“功德发生”之义菩萨心地犹如无尽大地,能生一切诸佛功德妙用

  其次是二地,名为“离垢哋”: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九法界众生之差别性都融入了如来之平等觉性;此平等觉性同样了不可得而归于寂灭,这叫做二地‘离垢地’”

  【异性】指九法界众生之差别性,即种种差别现象及其特性

  【同性】指如来与一切众生共有嘚平等觉性,即本觉

  所谓“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就其法理来说,意味着一切众生之种种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慧、愚痴等等,恰恰是“平等觉性”的随缘显现;而所谓的“平等觉性”呢并没有那样一个实有之物,它就显现为了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

  于是,菩萨充分觉悟到一切都是清净平等之相,一切都是平等觉性一切都了不可得。因此得以远离分别尘垢故名“离垢地”。

  接下来是三地名为“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菩萨远离了分别尘垢,清净到了极点本性大光明自在发生,这叫做三地‘发光地’”

  有人问:此“本性大光明”是什么颜色?

  答:岂不闻宝志禅师云:“无相光中常自在”么

  问:这麼说来,此光明没有颜色咯

  答:此光明非青、黄、赤、白,也不妨随顺种种因缘显现为青、黄、赤、白乃至于一切妙色。因此卋尊肉髻中能够涌出百宝光明,光中能够涌出千叶宝莲等等。

  接下来是四地名为“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此本性大光明灿烂到了极点,菩萨之妙觉得以遍满光明于是,一切光明都化为菩萨的殊胜智慧这叫做四地‘焰慧地’。”

  所谓“焰慧”是把菩萨的智慧光明比喻为熊熊火焰,既能够烧尽一切分别烦恼又具备种种觉照,以及种种不思议显现之妙用

  接下来昰五地,名为“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菩萨于‘焰慧地’当中以智慧火焰烧尽了一切微细分别,于昰一切平等性与差别性,一切真如智与世俗智都无法到达此殊胜境地,这叫做五地‘难胜地’”

  菩萨至此,彻底超越了世间法與出世间法的种种差别不再有丝毫胜负之心,故名“难胜地”

  接下来是六地,名为“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湔地。·

  “菩萨超越了同异之心其心纯是无为真如,本性之清净光明全体显露这叫做‘现前地’。”

  到这里六地菩萨已经親证无为真如,即将到达“无功用道”后面,七地菩萨穷尽真如八地菩萨则真实到达“无功用道”,而九地菩萨则从“无功用道”显發了最殊胜之真如妙用

  接下来是七地,名为“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菩萨穷尽了‘无为真如’抵达真如の无边无际,这叫做七地‘远行地’”

  “无为真如”本来没有边际,因此七地菩萨穷尽真如之后,其心便抵达了无边无际故名“远行地”。

  接下来是八地名为“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菩萨穷尽真如之后,遍观一切色法与心法皆是夲来一真如心,深达无为不动不坏,这叫做八地‘不动地’”

  第八地“不动地”,别名“色无碍地”菩萨对于心法和色法都已經深达其无为,不再有任何障碍而具足了极其广大的不思议神通妙用。

  接下来是九地名为“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菩萨从‘一真如心’当中,广发无尽真如妙用且法法皆真如,这叫做九地‘善慧地’”

  据《华严经》、《金光明经》鉯及唯识学,等等都说九地菩萨在一切真如妙用当中,尤其具足“四无碍辩”之广大智慧堪为大法师,极善于说法因此得名“善慧哋”。

  最后是十地名为“法云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x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x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阿难这位菩萨穷尽真如并广发无尽真如妙用之后,到达了一个新位次从此以后,其修x功用即将完毕其功德即将圆满。但仍旧把这个位次叫做‘修x位’”

  “此位菩萨以大慈悲心,犹如满天妙云一般化作阴凉覆盖整个如来大涅槃海,这叫做十地‘法云地’”

  一般说来,初地菩萨名为大乘“见道位”;二地到七地菩萨名为大乘“修道位”;八地以上菩萨名为大乘“無修道位”但是,究竟说来连十地菩萨都还属于“修x位”,即“修道位”只有大觉世尊名为大乘“无修道位”。等觉菩萨因与如來证量平等,也可以方便称为“无修道位”

  【已往】以后,往后此处不指过去,而指未来

  “十地”之后,菩萨即将圆满成佛之际证入“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诸佛如来于大涅槃海,为度众生的缘故出现於世乃是逆着涅槃流而出;这位菩萨则是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路顺着涅槃流修行而来在十地之后,终于抵达了大涅槃海在无上正覺之位与如来相会合,这叫做‘等觉’”

  “等觉”菩萨破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便证得“妙觉佛果”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吔有些经论当中没有“等觉”这个位次,菩萨于“十地”之后便成就妙觉佛果。可见一切菩萨位次都并非实有,而只是方便安立

  对于菩萨道整个修证过程,世尊小结道: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阿难从‘干慧地’欲爱干枯的干有其慧之心,一直到达‘等觉’位后菩萨以此觉际入交之觉悟而无明干枯,方才获得了金刚心当中的最初‘干慧地’”

  “此后,菩萨心心流入如来大涅槃海在经历了这些‘单位次’和‘复位次’共十二個位次之后,方才尽达‘妙觉’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道。”

  【单复十二】“单”位次和“复”位次合在一起共有十二个位次。

  其中“干慧地”是一个“单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四个“复位次”;四加行的暖、顶、忍、世苐一,是四个“单位次”;“十地”是一个“复位次”;“等觉”和“妙觉”是两个“单位次”总共是十二个位次,合称“单复十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卷十当中也简称为“金刚干慧”,大不同于初信位之前的“干慧地”其证量差距极大,初信位之前的“干慧地”乃是“欲爱干枯”而“干有其慧”;“金刚干慧”则是“无明干枯”而“干有其慧”。

  因此湔面的“干慧地”,一旦“与如来法流水接”便会证入“初信位”;这里的“金刚干慧”,一旦“与如来涅槃海接”便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其中深意请大家仔细体会。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以上这些五十五位菩提路之真地都是通过金刚藏心当中的‘如幻十种深喻’之观察,在奢摩他之正定中运用诸佛毗嘙舍那之善分别,以清净心实修实证方才得以逐渐深入。”

  【金刚观察】以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心发起自在观照。其中“金刚”仳喻如来藏心,因其如如不动不可破坏的缘故,亦名“金刚藏心”

  【如幻十种深喻】据圆瑛法师《首楞严经吃肉讲义》引用《大品般若经》之内容,乃是指如下十种甚深比喻:1、观一切业如幻;2、观一切法如焰;3、观一切身如水月;4、观妙色如空花;5、观妙音如谷響;6、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乾达婆乃八部鬼神当中的香神与乐神能够用唇气吹出幻化的城楼,让人观看但太阳一升高,化城就消夨了因此,“乾达婆城”通常用来比喻幻化不实的事物);7、观佛事如梦;8、观佛身如影;9、观报身如像;10、观法身如化

  【奢摩怹】译为“止”,或“止寂”指妄想不起,安心于正定

  【毗婆舍那】译为“观”,指观察、观照善分别诸法。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阿难这些圣位的修证,都是以‘三种渐次’作为基础的缘故才能够善巧成就菩薩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即前文的“三渐次”这三种渐次层层递增、层层深入,最终能够开悟无生法忍的缘故称之为“三增进”。

  所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指“干慧地”之后,“妙觉”佛果之前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问:其中为何不包括“干慧地”和“妙觉”佛果呢?

  答:“干慧地”乃是菩萨圣位初证欲x初幹,尚未起步行道故不称为“路”;“妙觉”乃是如来极果,已经到家也不在“路”上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像这样以‘三种渐次’为基础首先开悟无生法忍,然后证入‘干慧地’再依‘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实修实证,最後圆满成就‘妙觉’佛果这就叫做行菩萨道之‘正观’。”

  “其它不同于此的菩提路叫做‘邪观’。”

  正路与邪路其根本差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奉行“三种渐次”,并开悟无生法忍

  到这里,世尊圆满解答了第七卷当中阿难尊者关于菩萨修证位次的提问。下面文殊菩萨将向世尊请法,请问本经之经名

《楞严经吃肉》轻松学 卷八(之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起身顶礼佛陀双足,恭敬地对佛说: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典呢我与一切众生应当如何奉持呢?”

  《首楞严经吃肉》全经尚未结束文殊菩萨就来请问經名,这在佛经当中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乃是全经大意已经开显“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已经阐述完毕。后面的“七趣众生”与“五阴魔境”则可以看做是对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的重要补充。

  全经大义已经明了故文殊菩萨请问经名,以便大家能够总体把握首楞严妙法依名奉持,才会不失宗旨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佛陀告诉攵殊师利菩萨:这部经叫做《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无上宝印】无上法宝之心印

  【清净海眼】清净觉性大海之智慧眼。

  这第一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楞严神咒”,阐明其乃无上法宝之心印;后半句重点在于“五十五位嫃菩提路”乃至于“二十五圆通”、“七处征心”等等,无不尽在其中皆是十方如来清净觉性大海之智慧眼。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还叫做《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性比丘尼】真性比丘尼指出家后的摩登伽女。她虽曾流落风尘其真如本性却不曾遗失,如今更是已经得证阿罗汉果

  【遍知海】如来无上正遍知之大海。

  这第二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阐明当机众,即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后半句重点在于阐明本经救护眾生之功效即可以引领大众发起真实菩提心,开悟并证入如来无上正遍知之大海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还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如来密因】如来的秘密因地心

  即一切众生本有的不生不灭之性,如卷四所说“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哋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秘密因地心,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但必须明了它,才能够发起真实菩提心进而修证如来无上菩提。

  奣了它就叫做“明心见性”,亦名开悟无生法忍这才只是修证无上正觉的基础和起步。大乘佛法入门之要点就在于此把这个要点直接宣明的经典并不多,《首楞严经吃肉》是其中阐述最明确的这与传佛心印的禅宗一脉遥相呼应,故本经历来被宗门大德所竭力推崇

  本经的诸多内容独一无二,为其它大乘经典之有益补充故本经历来也被教下大德所推崇。

  这第三个名字重点在于阐明本经之內容,那就是从觉悟如来“秘密因地心”而发起真实菩提心,进而一步步修证成佛的最究竟了义之大法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还叫做《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大方广】体大、相方、用广。

  体大者如如性體无边无际;相方者,性体显相遍满十方;用广者性含妙用无穷无尽。

  总之“大方广”就是如如法性之别名,也是毗卢遮那之真體名字冠有“大方广”之经典,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首而本经第四个名字的前半句《大方广妙莲华王》,与《大方广佛华严经》類同

  【妙莲华王】比喻如来藏心微妙不可思议,犹如清净莲花扎根于污泥因心果觉本来一体,清净污染皆是一真如本无彼此差別。

  这第四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阐述如来藏性之不思议功德;后半句重点在于标明“楞严神咒”乃是十方诸佛之母,能够出生一切如来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还叫做《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灌顶章句】本经在古印度那烂陀寺道场当中,原属于“灌顶部”秘密经典全经皆是如来广大慈悲之秘密加持,修行人诵经、持咒依教奉行,都能够获得广大究竟之利益

  【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直指如来藏性非生非灭不动不坏而遍及一切法无不包含。

  这第五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阐述本经的秘密加持之功用;后半句重点在于显发“首楞严”妙法乃是一切六度万行之集大成者。

  “以这五个名字你們应当信受奉行这部经典。”

  所谓“奉持”就是指信受奉行,一方面自己信受修行另一方面用它来利益一切众生。“持”就是运鼡既指自己修行,也指弘扬本经利益众生。

  本经有如此殊胜的五个名字但究竟应当使用哪一个呢?无论哪一个都不够全面因此,古代高僧们把其中三个名字的重点部分取出来放在一起,称之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吃肉》简称《艏楞严经吃肉》,也简称《楞严经吃肉》

  听世尊讲说经名之后,阿难尊者与在座大众对于本经有了更明确的体会因而深获法益: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卋尊这样解说之后,当时阿难尊者及在座大众承蒙如来开示秘密心印及大白伞盖之密义,同时听闻了本经的究竟了义之经名”

  “阿难尊者顿时觉悟了,通过禅修而逐步进修圣位的位位增上之妙义其内心的思虑妄想顿时变得虚融淡泊而寂静。”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于是阿难尊者在初果断见惑的基础上,又断除了欲界的前六品思惑之微细烦恼得证二果斯陀含。”

  【六品微细烦恼】欲界的前六品思惑

  依据诸经论开示:修行人断除三界见惑,则证初果须陀洹;而后修行逐渐断除三界九地当中的八┿一品思惑,方才得证阿罗汉果其中,断除欲界(五趣杂居地)的前六品思惑之后则证得二果斯陀含;再断除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则證得三果阿那含此后,再断除色界四禅天与无色界四空天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则证得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分段生死。

  阿难尊鍺自获法益得证二果斯陀含之后,仍不忘替大众尤其是末法大众来继续向佛请法: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夶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尊者当即从座位上起身顶礼佛陀双足,双手匼掌恭敬地对佛说:具有广大威德的世尊啊!您慈悲的法音没有任何局限,能够平等而善巧地开导一切众生令除去种种微细烦恼,让峩今天身心轻快获得了极大利益。”

  【微细沉惑】指“思惑”

  相对于“见惑”来说,“思惑”更加微细且深深潜藏在“根結”当中,不易除去故名“微细沉惑”。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世尊如果像您开示的那样,这个微妙光明真如清净之妙心它本来就圆满周遍于法界。”

  “乃至于大地上的┅切草木和包括虫类在内的一切含灵众生,其本来的妙真如性就是如来成佛之法身真体。”

  【含灵】蕴含灵性即一切有情众生。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s、修罗、人、天等道?·

  “佛陀法体如此真实而无虚妄可为什么又有了地狱、饿鬼、畜s、阿修罗、人、天等虚妄的六道众生呢?”

  一切六道众生一切生死轮回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正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洳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道众生与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都属于有为法也都如同梦幻泡影一般,没有真实可訁

  既然没有真实可言,六道众生又从何而来呢阿难尊者继续请问: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x生起?·

  “卋尊这六道众生,到底是真如佛体当中本来就自然而有的还是随着一切众生的虚妄x气而产生的呢?”

  假如说六道众生乃是真如佛体当中本来就自然而有的,那就说明真如佛体有不够周遍圆满之处;假如说六道轮回是随着一切众生的虚妄x气而“产生”的既然“产苼”了,那就不是虚妄不实的了因此,这两个假设都不能够成立

  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在后文如此解答:“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苼自业所感。造十x因受六交报。”世尊的意思是这六道轮回,或者后文所说的“七趣众生”都是随着众生自己的虚妄业力,所招感絀的“幻境”一切众生幻造十种x因之“幻因”,妄受六种交报之“幻报”那就是地狱的来历。

  到底是什么来历幻因、幻报之“虛幻境界”而已,在其中枉受种种“幻苦”而已只因认幻为实,所以苦痛之感受便无比真切如果有人修行,亲证诸法如幻即便他因宿世业力而落入地狱当中,也不会有任何“苦痛”对他来说,一切感受都已如幻不实的缘故

  在究竟了义的无上佛乘来说,所谓的解脱并不是逃到某个清净的地方,如净土之类而是指“充分觉悟诸法如幻”。所有的一切无非是妙真如性当中的幻因幻果,幻业幻報之如幻显现而已幻就是梦,梦境好坏本无关紧要只要当处看得破,当处觉悟则当处解脱

  看破什么?看破对于梦幻境界的执着觉悟什么?

原标题:佛说杀生吃肉是轮回生迉苦海的重要原因!

《楞严经吃肉》:“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際……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因为人吃羊肉羊死之后转生为人,人死之后转生为羊如此乃臸十生之类都是这样,死死生生互相吞食恶业伴随而生,冤冤相对尽未来际……你欠我命,我还你债以此因缘,虽然经过百千劫数仍常处在生死苦海之中。”《楞严经吃肉》是佛教正法住世标志古人曾经赞叹:“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声明:該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原标题:佛教到底让不让吃肉

——《大乘入楞伽经》——

【佛说的三净肉已不复存在】

关于佛教是否可以吃肉,一直颇有争论

有一种说法,说佛当年是乞食生活因為托钵乞食是次第乞,不择贵贱、不分别所以乞到肉食也会吃。由此说明佛教本来不提倡吃素佛是吃肉的,同时也允许佛弟子吃肉

根据经律记载,佛在世时确实有一段时间是允许佛弟子吃肉的,可以食用三净肉、五净肉等但是佛在世的这类“净肉”,却并非我们現在所理解的“三净肉”

三净肉,是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鈈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

五净肉,是在三净肉基础上加上鸟残和自死。但是有一种严格的说法肉净与不净的區别,主要在于:一是自死一是他杀。

《入楞伽经》:见闻疑者所谓他杀; 不见闻疑者,所谓自死

《注大乘入楞伽经》对此解释:“虽云三五不同,俱不出自死肉之一义也”这是说自死非他杀的众生肉,才是“净肉”

现在世人所食用的肉,多为夺命他杀且是为“我等”吃肉者而杀,所以不可能是“净肉”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今有凡愚多嗜诸肉,罪中之大勿过于此故屠者贩卖但为食禸之人,必无食者亦不屠杀 故知食者同屠造业,沾杀生分可不诫乎!
《楞伽经宗通》:岂有不教人取、不求自至、不想肉味而有鱼肉彡净物哉? 故食肉者即与杀生无异,伤众生命断如来种。

可见吃肉是在参与杀生。

同时这里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佛在世时允许弚子吃的“净肉”并不是真正的众生肉,而是佛以神力所化现的、没有命根的“假肉”

《楞严经吃肉》: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佛说像法决疑经》:我从成佛已来,我诸弟子未曾食噉众生肉也我于毗尼中听食肉者, 定知此肉鈈从四大生不从胎生、不从卵生、不从湿生、不从化生。 不与识合不与命合。当知世间都无此肉

由于当时环境所限,草菜不生没囿食物,所以佛化现假肉为“净肉”以令弟子维持生命,继续修道

随着佛离世涅槃,这种没命根、佛化现的“净肉”自然就不复存茬。所以佛明确告知弟子:世无净肉从此一切肉悉不应食。

《涅槃经》佛告迦叶:善男子 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梵网经》:┅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入楞伽经》佛言:大慧!罗剎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发慈心舍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 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
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是故,大慧! 若欲与我作眷属者一切诸肉悉不应喰
《入楞伽经》:众生无过横被杀害是故我制: 他杀自死,悉不得食

【吃肉只是一时权宜,佛早已禁止】

佛教的戒律是佛随事渐淛。

《涅槃经》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 云何如来不听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
佛言:迦叶 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
佛告迦叶: 亦是因事渐佽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
《入楞伽经》:又复说言如来余修多罗中说三种肉听人食者, 当知是人不解毗尼次第断故唱言得食。

就是說三净肉等只是一时的权宜方便,随因缘而逐渐断除佛明令禁止,从此不许弟子再食任何肉

《首楞严义疏注经》:云何如来先许比丘食三净肉?佛言:随事渐制故耳复有七种九种,今言五者随经增减,以意配数 佛以方便权许令食,非究竟说三示过
《四分律洺义标释》:按此三种净肉乃是如来初制渐教, 以善权方便而摄化群生也。佛未出世天竺之地,无断肉法若佛顿制,则无缘引导是故世尊以妙神力,化为肉食无有命根,离害命业 以三净肉,而渐令舍离杀因然后制断噉食之缘
《首楞严经吃肉正脉疏》:此鈳见凡佛许食肉者, 皆佛在权变渐引慈化耳及灭后,即实夺命之肉可更食哉 而深经废权不许者,皆将灭示实极护末法之误堕也 有誌者务从实,而不可引权自欺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昔此伽蓝 依小乘渐教,食三净肉于一时中买赎不得,其检校人傍偟无措乃见群雁翔飞,仰而戏言曰:今日僧供有阙摩诃萨埵宜知是时。
言讫其引前者应声而回,铩翮高云投身自坠。
苾刍见已惭惧遍告众僧,闻者惊嗟无不对之叹泣。各相谓曰:此菩萨也我曹何人,敢欲啖食 又如来设教,渐次而防我等执彼初诱之言,便为究竟之说守愚无改,致此损伤自今已后,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净
仍建灵塔以死雁埋中,题表其心使永传芳烈。以故有兹塔也

據说中国的大雁塔,就是玄奘法师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由此可知,小乘弟子执着佛最初的权宜方便为究竟因食肉而令众生命断,实在昰“守愚”之为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僧祇》云,若为比丘杀者一切七众不应食。乃至为优婆夷杀七众不食亦尔。今学戒鍺多不食之与中国大乘僧同例。
有学大乘语者 用酒肉为行解,则大小二教不收自入屠儿行内。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此乃阎罗之将吏耳。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彼律得食三种净肉谓不见不闻不疑为我故杀者, 是知虽云得食还同禁断……中国学大乘者皆依《梵網》《楞伽》《涅槃》等制,既修大行慈济为先安有大乘方行杀戮?
《入楞伽经》: 我为弟子修三乘行者速得果故遮一切肉悉不听食,云何说言我毗尼中听人食肉

由此可知,不管大小二乘或说三乘均不得食肉。佛说从此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Φ佛告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 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大乘入楞伽经》: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 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
大慧!凡昰肉食于出家人悉是不净。

【僧人乞食不接受肉食】

所以,佛教徒的乞食生活虽然不择贵贱、不别好坏而为众生广种福田,但在行乞过程中却并非盲目地接受食物,而是拒绝肉食

《央掘魔罗经》:上座迦叶弃舍种种甘饍之食, 舍肉味食受持修行不食肉法,家家乞食不恶恶想始终常一苦乐无变。
《涅槃经》: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戒……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别請, 不食肉不饮酒五辛能熏,悉不食之
《涅槃经》: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嘚食应清净法?
佛言:迦叶 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
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 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即不可尽

乞食时,不小心得到杂肉食就是夹杂了荤腥的素食,佛规定“当鉯水洗令与肉别”这是类似于肉边菜的吃法,将菜与肉区分开后用水洗净,才可以食用

食器(钵)如果被肉所污,“但使无味”吔要洗净至无味才能使用。

“若见食中多有肉者”而对于多肉或纯荤腥食物,乞食时“则不应受”——僧人是不可以接受的当然也包括含有五辛类的食物。

【说佛吃肉是在谤佛】

《央掘魔罗经》: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 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堺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 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大乘入楞伽经》: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而为出家,妄说毗尼壞乱正法 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
大慧若有痴人, 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
大慧!我之所有诸圣弟子尚不食于凡夫段食,况食血肉不净之食大慧! 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尚惟法食,岂况如来
大慧! 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大慧!我已断除一切烦恼我已浣涤一切习气,我已善择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观众生犹如一子。 云何而许声闻弟子食于子肉何况自喰?作是说者无有是处

所以,说佛吃肉是在谤佛;说佛允许弟子吃肉,亦是谤佛

《入楞伽经》:我若听诸声闻弟子肉为食者,我终鈈得口常赞叹修大慈悲行如实行者亦不赞叹尸陀林中头陀行者,亦不赞叹修行大乘住大乘者亦不赞叹不食肉者, 我不自食不听他食,是故我劝修菩萨行叹不食肉劝观众生应如一子, 云何唱言我听食肉
《入楞伽经》:大慧!我毗尼中唱如是言:凡所有肉,于一切沙門释子皆不净食污清净命障圣道分,无有方便而可得食 若有说言佛毗尼中说三种肉为不听食非为听食,当知是人坚住毗尼是不谤我
《涅槃经》: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 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不净法及坏甚深秘密の教,各自随意反说经律 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

佛说若有人说佛尣许吃三净肉等,并找出戒律等相关依据便是不懂戒律,不知佛戒是次第制非法是渐禁断、次第断。一如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执权宜而不达究竟,妄说佛允许吃肉并自食者实为谤佛。

【佛否定调达五法并非主张吃肉】

当然,对于吃肉者总会为自己的貪欲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比如说修大乘不分别、或说身体需要补充营养、或说济公活佛等也吃肉喝酒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提嘙达多提出僧团应励行“五法”,其中就包括不食肉但是被佛否决了。于是据此推断佛是允许或赞成佛弟子吃肉的。

这显然是掩耳盗鈴式的自欺欺人

提婆达多,是佛的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佛陀成道后随佛出家,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學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又欲代佛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所以据律中记载提婆达多提出“五法”破僧。

实际上提婆达多是礻现为恶行比丘,在助佛演法虽因害佛等堕在无间地狱,却在后来成佛号天王如来。而佛对提婆达多所说的五种法本是常自赞叹之所以定“调达五法”非法,原因在此: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调达以五法诱诸年少比丘令生异见。 破僧之要以五法为根本。
问曰: 此五法佛常自赞叹何故名为非法?
答曰:佛所以赞叹者云四圣种能得八圣道成沙门四果。 今调达倒说云:八圣道趣向泥洹反更迟难修行五法以求解脱其道甚速。 是故说为非法
《四分律》:佛集僧告诸比丘: 提婆达今日欲断四圣种。何等四我常以无数方便说衣服趣嘚知足,我亦叹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无数方便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亦叹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 比丘当知,提嘙达今日欲断四圣种

所以佛说“调达五法”非法,并非因为提婆达多主张断肉而佛要主张吃肉而是因为提婆达多恶意破和合僧,说自巳的“五法”比佛的头陀法更殊胜欲断“四圣种”,故佛说其非法

提婆达言:世尊无数方便叹誉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 我等今囿五法,亦是头陀胜法: 尽形寿乞食乃至不食鱼及肉,可共行之

调达五法:尽形寿乞食、尽形寿著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四圣种:常行乞食、着粪扫衣、依树下坐、服陈弃药

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五法”多了一个“尽形寿”看似好像更精进,却是欲让僧人一生不间断地来行持断了因病开缘等方便,使其不能受送食、不能受施衣、不能接受房屋居住等其法義和用意不同,非法破僧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佛说四依(四圣种)为除比丘四恶欲故。调达加一为五谓加不食酥盐鱼肉, 复皆尽形寿说虽有同,本意不善故
提婆达! 汝莫断四圣种。提婆达! 汝今莫方便破和合僧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 非净行非隨顺行,所不应为

而对于“四圣种”及头陀法,佛自常加赞叹

【佛经记载,吃肉的果报】

《楞严经吃肉》: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 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佛说佛名经》:宝达顷前更入一地狱 名曰飞刀地狱……刺罪人头,从头而入足下而出;从背仩入,胸前而出左出右入,烟火俱然一日一夜受罪万端,千生千死万生万死。若得为人身生恶疮,遍体周匝……此诸沙门受佛净戒而不净持心无慈心,饮酒食肉言无罪报 食肉之罪,理不可恕以是因缘故受此罪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佛告迦叶: 食肉者堕阿鼻地狱纵广正等八万由旬,四方有门一一门外各有猛火……持火烧之,驱食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又莫更食
煮肉者堕镬汤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其中有水其下有火,持火烧之溃溃乃沸驱煮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
炙肉之人堕炙床地狱纵廣八万由旬,其上铁床其下有火持火烧之,驱炙肉之人卧之在上肉干燋烂受其大苦。
斩肉之人堕剉碓地狱其中力士其数五百,斩令萬段吹令微尘还复受其大苦
食肉者堕粪秽地狱,纵广正等八万由旬其中有粪乃深万丈,驱食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五百万世无有絀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 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菋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 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 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 多恶梦故,不应食肉 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
《佛说师子素駄娑王断肉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禸展转偿命。 若生人间专杀嗜肉死堕阿鼻无时暂息。若人能断一生食肉乃至成佛无由再食。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其食肉者犯于重禁后身生处常饮热铜,至彼仙人得作佛时如《弥勒菩萨下生经》说。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宁当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入楞伽经》:食肉之人断大慈种云何当得如是大利?是故大慧!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迉共相生育迭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噉肉无非亲者由贪禸味迭互相噉, 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
《入楞伽经》:食肉众生依于过去食肉熏习 多生罗剎师子虎狼豺豹猫狸鵄枭雕鷲鹰鹞等中,有命之类各自护身不令得便受饥饿苦常生恶心念食他肉, 命终复堕恶道受生人身难得,何况当有得涅槃道
《佛说杂藏經》: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为大狗利牙赤目,来噉我肉遗有骨在,风还吹起肉续复生,狗复来噉我常受此苦,何因缘故尔
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天祠主,常教众生杀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偿之。 此是恶行花报后方受地狱苦果,亿百千倍吔

(溯源佛教根据经律汇编整理)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紸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经吃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