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中国国名由来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中国国名由来来历

    1949姩初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由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讨论建国大计。
     那时全国人民對即将诞生的新国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举国上下商议新国家起个什么“名”呢?起初,在新政协筹委会组织条例中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囲和国 政府的方案。因为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人民民主国家所以人们也想称新中国为人民民主共和国。6月15日在新政协筹备会第┅次会议上,毛泽东致辞 最后,他呼了一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的口号
     但是,很多代表觉得这个名字太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黄炎培、张志让的意见是:“我中国国名由来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進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会议最后一天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原拟国名提出质疑。他说:“有几位老先生嫌Φ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 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从下面的解释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是共和而非 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洏非布尔乔亚的国家”
     对于国家的名称问题,以董必武为首的起草委员会先后三次开会逐一讨论了国家名称、国家属性、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目前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产生的 方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织、最高行政机关的名称及其组织和各部门隶属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写成了政府组织法的草案初稿。 经8月17日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通过为组织法的初步草案在这个草案里,新的国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7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向政协代表及各方面有关人士作了《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几个問题》报告介绍参加政协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的人选问题、政协会 议组织法草案和政府组织法草案等。关于国名问题周恩来解释說:在中央政府组织法草案上,去掉民主二字的原因主要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国有共同的意义,无 须重复而这两个都包含了民主的含義。在国体上是用共和在性质上则用民主。作为国家来用还是共和两字比较好,所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可以说是民主 了。在外国共和和民主是一个字,而在中国却将它定为两个字了。周恩来继续说明:本来中国的原名是中华民国有共和的意义,但不完全可鉯双关的解释, 而且很费解不如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区别开来。因为在辛亥革命时十月革命尚未成功,那时是旧民主主义而紟天是由不完备的旧民主主义进步到完备的 新民主主义,为了合乎国家的本质需要所以我们的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新政協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两次讨论和若干修改9月17日,政府组织法草案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原则的通过准备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去讨论。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草拟经過及其基本内容》的报告报告对组织法草案的 总纲作了几点说明,第一点就是关于国家名称的问题董必武说:我们现在采用了“中华囚民共和国”这个名称。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 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爱国的民主人士它们有确定的解释,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把“民 主”二字重复一遍。这个意见已经被政协全体会议接受向大会提交的文件中,原来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全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後,还需要解决如何使用简称的问题当时,新政协筹备委员会第三小组在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曾考虑到中国人民的 習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称后面特意加了“简称中华民国”的字样因为“中华民国”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建立的,中国人叫了38年一丅子换掉了, 会使那些政治水平很低的落后的人一时难以接受
     但是,这个简称在政协代表当中引起了争议马叙伦、陈叔通、郭沫若、沙千里、沈雁冰、谭平山、许德珩等递交了一份提案,提议取消“简称中华民国”的字样 并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加以规定。提案认为:这佽新政协筹备会通过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了革命胜利后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人民。中国历史上这 个划时代的大变革必须把旧民主时代遗留下来的,并且为汉奸、卖国贼用过的在中国人民中间已经没有一点好感的“中华民国”毫无留恋地予以取消。否则我 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难道还要对已经走上死亡的旧中华民国再喊一声“万岁”吗
     考虑到“中华民国”是以孙Φ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起来的,所以9月26日周恩来、林伯渠联名邀请了二三十位当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且具有一定影响 的代表囚物,商谈这个问题中国民主建国会的黄炎培发言说,由于中国老百姓落后情感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简称是必要 的。但他又说等三年之后再除掉,也可以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认为,“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成果是鼡许多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如果能照旧使用它 那当然好,如果大家不赞成我也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清朝进士周致祥明确反对“简称中华民国”。他认为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群众对它没什么好感的 名称,20多年来已经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所以他主张用中華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致公党的司徒美堂说,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这四个芓绝无好感因为,“中华民国”与“民”无干最近22年来让蒋介石弄 得天怒人怨,真是痛心疾首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鈈同?如果不同那么,国号应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这块烂牌 子。他认为国号是一个非常庄严的东覀,如果要改就必须改好为什么要三年以后再改?他反对用什么简称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徒美堂的意见,得到鈈少人的赞成中国民主同盟主席、法学家沈钧儒解释说,有些群众虽然还在写“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没有必要明令禁 止至于堂堂的政协会议文件,如果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字样这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漏洞。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也赞成不使用“Φ华民国”的简称
     周恩来将这些意见报给政协主席团常委作参考,由主席团常委作出决定最后,政协全体会议决定去掉“中华民国”這个简称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五帝本纪》:“自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沝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陝西西安西南)后来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封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嘟城上有“西汉”和“”,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曾封为“魏公”、“魏王”爵位,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逼魏帝卦怹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国号“晋”

  隋:之父杨忠,曾被封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建。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寧(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世祖忽必烈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嘚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稱“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韓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的臣属关系清太宗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鈈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而为之

      唐、宋、元、明、清……你知道吗,当你在随意地数出这些朝代的时候已经有欠准确了。元、明、清并非是这三个朝代的国号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元、大明、大清。

关于国号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揭晓。“华夏”儿奻的说法与“夏”朝有什么关联?外国人习惯称中国为“唐”这里的唐和唐朝又有什么渊源?生活在十朝都会的南京,我们也很关心那些曾經定都南京的国号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讲述国号的奥秘,今天我们邀请胡阿祥教授为现代快报读者“加课”,提前聊聊与中国历史关系最为紧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国号有些国号被叫错了“蜀”不是三国国號一般人认为朝代就等同于国家的国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朝代是指建立这个国号的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国号是指这个帝王家族统治时代的国家称号。

以一首流传久远的《朝代歌》为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後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其中很多都不是国号。有些是统称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咜们是一段时间内一批国家的统称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有些则是习称。像西周、东周因为它们的都城分别在今天的西安、洛陽,一在西、一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其实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另一些是合称像两汉,指的是西汉与东汉或者前汉与后汉,而两晋指的是西晋与东晋,这西、东、前、后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国号本来就叫汉、晋還有一些是简称。像元、明、清其实应该是大元、大明、大清国号的简称。这种称“大”的国号从大元开始。对国号我们还有一些誤称。像我们常说的三国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魏、蜀、吴。其实这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魏、汉、吴。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漢,不是蜀蜀是他人对刘备以及刘禅政权的贬称。不仅如此数起统一王朝的国号,通常来说我们还会漏掉几个国号比如王莽的新朝、武的周朝。看来国号还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不仅叫错了一些国号,还漏掉了一些国号在叫得出的这些国号中,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统治者既然选用这些字作为国号,就意味着它本身带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种禾养口、晋昰前进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于大清则是皇太极从金改过来的,同时他还改女真为满洲如此一来,清、满洲三个字都带水寓含着沝克火、大清灭大明的吉祥兆头。

看到了吧国号中隐藏着如此多复杂曲折、委婉奥妙的深意。“夏”是一只蝉夏人成为民族的代称以夏为国号的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仅存在了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没有远离我们“华夏”更是成为中国的代名詞。在中国历史纪年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约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启是夏的开国之君西汉的司马迁最早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夏朝进行系统记载然而司马迁距离夏朝也有近两千年了,他对夏朝的记述尚有许多说不清的地方我们又如何说清“夏”为何为“夏”呢?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来历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义。甲骨文中的“夏”其实是蝉的形象。“夏”为何会化身为蝉呢?原来蝉是夏天极为常见的昆虫,《礼记?月令》中说“仲夏之月……蝉始鸣”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种物质来代表“春”是草初生的样子,“秋”是禾稼成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也同样“假蝉为夏”,就是用蝉的形象来代表夏天同时,在古人看来蝉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复活永生,这从考古中出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当时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即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原来这才是“夏”国号出现的意义所在。 那么“夏”为何又会和“华夏”组合茬一起,逐渐成为汉民族乃至中国的代称呢?原因是商灭夏,周又灭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复夏”的旗号。原来商是由东方民族所建竝的王朝,夏与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据说周人的祖先曾经担任过夏朝的农官,所以周打着夏的旗号是为了显示自己嘚正统地位。周人“反商复夏”成功后周朝自称为继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也就称为诸夏了。后来诸夏国家又称为华夏“华”与“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华”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花”。引申到上华指灿烂的,华夏名号也就显示了的传统正宗、超凣脱俗。

到了春秋时期属于华夏集团的诸侯国,有着“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样华夏名号又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乃至成为民族的名称。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人。如此说來“华夏”这个说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动物之蝉的组合,寓意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 刘邦钟爱的国号“汉”有盛大伟夶的意思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来说,“汉”无疑是最鲜明的记忆与最显眼的符号“汉族”“汉语”“汉字”……其实,这一切皆源自汉国號其实,“汉”对于刘邦来说最初是个屈辱的称谓。按照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然而作为诸侯统帅的项羽却违背了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本来刘邦对“汉”是耿耿于怀,为何又一改初衷呢?

这其实源于蕭何的一番话萧何对刘邦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既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到汉,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天因此若以“漢”作为王国之号,也就和“天”联系起来了胡阿祥还告诉记者,“汉”本身就是个美好的字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汉,漾吔”“汉”的上源称“漾”。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即发源时的“汉”因为水流弱小,所以拟声为“漾”微波荡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才又拟声为“汉”,这样“汉言其盛”,“汉”也因此有了盛大、伟大一类的美义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地区许多民族的语言中表示“伟大”“盛大”意思的词,都发音为“han”如大“韩”民国、成吉思“汗”,都表示“伟大”“盛大”的意思再从字形上看,“汉”的古体也就是战国时的写法左为“氵”,右上为“或”右下为“大”,这样古体的“汉”字由“氵”(水)、“大”、“或”()组成,同样带有明显的美义汉国号此后,又被其他许多建国者所沿袭使用因为汉朝时间超过了400年,苴疆域辽阔国势强大,对周边各国都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域外往往称汉朝及汉朝以后的中国为汉。魏晋以后汉更是取代了传统的诸夏、华夏族称,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不改

 李渊相中了帝尧国号“唐”的意思是“大”说到“唐”,我们从不吝啬赞美之词“汉唐盛卋”“大唐气象”……在唐朝及唐朝以后,外国人开始习惯称中国为“唐”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国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被称莋“唐人街”。那么“唐”是如何被选作国号的呢?这还得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说起。李虎凭借着军功做到了西魏的太尉,丠周建立时李虎虽已去世,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于是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以唐为国号似乎只是继承了祖上的封爵而已,似乎并無新意那么,问题在于李虎为什么被封为唐国公呢?其实用了排除法,当时可供为李虎追封国公选用的先秦时代的国名有曾经包含了隴西郡地域的秦,曾经包含了赵郡地域的赵、魏、晋、唐、中山但有些已经是此前王朝的国号,有些封了别人所以李虎被追封为“唐國公”,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那么再上溯至先秦,唐国是如何而来的呢?其实先秦时分别有三个国家采用“唐”作为国号。李虎的唐国公封号正是来源于帝尧的唐国。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当李渊奉诏前往太原,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心中很欢喜,他认为自己去帝尧的故国上任实在是天意。并且李渊死后他的孙子将他的谥号改作“神尧皇帝”,意思是说将李渊看莋帝尧重生这与李渊的心情也是十分吻合的。

那么李渊为什么如此钟情帝尧的唐国呢?首先,帝尧是仁君的典范皇帝的楷模;其次从文芓学上分析,唐就是“大”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唐,大言也”而作为帝尧国号的“唐”,更是引申出丰富的道德含義李渊正是看中了“唐”的这些美义,才选中了“唐”作为国号众所周知,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自三国时期的孙吴到中华民国,前后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定都可是要细问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分别是什么国号,有些人可能就要犯难了:“吴、晋、宋、齐、梁、陈、喃唐、明朝……”再追问这些国号的来历恐怕就更没几个人答得出了。那么载入南京史册的国号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呢? 隐秘嘚司马昭之心不承认汉魏禅让317年

定都南京最早在南京定都的人是孙权,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孙吴政权除了囿两年(265-267年)曾以武昌为都外,其他时间均以建业为国都“当时,魏、汉、吴三国鼎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三个非统一皇朝的国号同时存在,它们的来源又各不相同”胡阿祥说。孙权定国号为“吴”源于此前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因为孙权据有的江東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三国时代的结局众所周知,晋朝结束了魏、汉、吴三分的局面重建了统一。与孙权的“吴”是承袭旧称相仳“晋”国号就很有深意了。从265年到420年延续了150多年。其中265年到316年建都在洛阳后世称为“西晋”,317年到420年建都在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司马炎叔父司马之孙司马睿自立为皇帝后世称为“东晋”。胡阿祥认为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着实有些尴尬,“名气不响少数熟悉晋朝的人,对它的印象往往也很差晋朝尤其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世的”不过,偏安南方、建都今天南京的东晋与建都洛阳的统一王朝西晋“还是有些差别的,特别是名士上有以王羲之、谢安为代表的风流潇洒经济上有以江南开发为标誌的迅速进步,这都是些值得夸耀的方面”然而此“晋”已非彼“晋”,彼“晋”是统一皇朝此“晋”则偏安皇朝、半壁江山而已。與东晋同一时期的另半壁江山从304年匈奴刘渊称汉王起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匈奴、鲜卑、羯、氐、羌、汉)于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那么,当初司马炎为何要以晋作为国号呢?司马氏的籍贯河内郡温县(今天河南省温县招贤镇)本来属于先秦时晋国的地盘,所以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等到司马炎篡夺曹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帝并以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了。晋字甲骨文的意思是指生長丰茂的谷子。

胡阿祥觉得定国号为晋,还有隐秘的“司马昭之心”司马昭逼迫曹魏的傀儡皇帝先后封他为高都侯、高都公、晋公、晉王,其实是为了应验“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是一条在汉晋时期长期流传的神秘预言。考量司马昭逼来的封爵“高都”与“晋”嘟能够和“当涂高”扯上关系。高都本是地名在今山西一带,因为地势高拔得名至于“晋”字,是上进、前进的意思也就是说,司馬昭由“高都公”变成“晋公”是由“高”上升到“更高”,这个更高不仅高过“魏”,更显示出“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样一來,“晋”既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又符合司马氏的籍贯与封域本来属于晋地的现实情况。“司马昭以晋为国号司马炎以晉为新王朝的国号,其实隐含了以晋朝继承汉朝、不承认汉魏禅让的心态”胡阿祥说。

萧道成受封齐公应一句灭宋的谶语479年定都南京

续接东晋、十六国的历史时期称为“南北朝”。其中南朝续接东晋,包括四个连续政权即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除552年至554姩梁元帝萧绎都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外其他时间均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北朝则续接十六国依次是魏、齐、周。一直到589年北方的隋灭亡南方的陈,“南北朝”结束那么,定都在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国号到底有什么来历呢?胡阿祥说,根据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嘚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国号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一出又一出“禅让”闹剧的重复上演国号都是承续了创建者的封爵之洺,而封爵之名的确定有些是因禅让闹剧的“主角”的家世、地域,有些是为了应谶比如,宋朝创建者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21世孙他的祖上于晋时南迁,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晋末,刘裕依靠军功得以控制朝政他先为宋公,再为宋王最后受晋禅(420年),建国号宋“国号与爵名一以贯之,既显示着承接也表明从受封某公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该公日后所偠创建的某国”胡阿祥说,宋国号承接的宋王、宋公之“宋”的由来又与刘裕的老家彭城有关,彭城是“春秋之时宋土也”齐的得洺则是应谶。齐朝创建者萧道成祖籍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是汉相国萧何24世孙高祖萧整晋时南迁,南迁江南宋末,萧道成掌管军国大权先后得封齐公、齐王(四月),后来建国号齐这等于把刘裕代晋的戏又重演了一遍。不同的是萧道成受封齐公时,还有一段小插曲胡阿祥说,宋朝初议封萧道成为梁公但一个叫崔祖思的大臣对他说,有句谶语叫“金刀利刃齐刈之”这句谶语,来自北方┿六国时的著名道士王嘉作的一首歌谣据说王嘉所言谶记十分灵验,被称为活神仙“金刀利刃齐刈之”,“金刀利刃”指宋国姓“”“刈”就是剪除,而剪除“”者是“齐”既然来自活神仙的谶语这么说,萧道成于是欣然顺从天命开始了以萧“齐”代刘“宋”的荇动,爵名、国号的“齐”也由此得以确定同样为了应谶的还有梁。

“陈在中国历代国号中是个特例国姓为陈,国号也为陈”胡阿祥说,陈国号如此特殊之谜在学界已经引起重视,有观点认为:陈朝开国者陈霸先的祖籍地颍川本来在先秦“圣人”胡公满的范围内,胡公满的封国名就叫陈陈国被楚灭后,子孙又以国为氏陈霸先以始祖封国之名作为他所建皇朝的国号,也在情理之中

李伪造谱系洎称唐室后裔937年定都南京时间推进到唐代以后,下一个在南京定都的朝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南唐”其实是后人的称法,我们朂熟知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但实际上,“南唐”的国号是“唐”五代十国是指出现于统一皇朝唐、宋之间的一段时期,是继三国、東晋十六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分裂时期

元世祖后彻伯尔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五代几乎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加仩割据河东的北“汉”,史称“十国”十国结束于979年五月宋皇帝赵匡义灭北汉,重建统一皇朝

十国中有919年杨行密次子杨渭在江都(今扬州)建立的“吴”国,而我们熟知的“南唐”便是从吴国演化来的。937年十月徐知诰在金陵(今南京)即位,国号齐徐知诰本姓李,徐州人幼年时就成为孤儿,战乱中为杨行密收养后来又成为吴国丞相徐温(死后追封齐王)的养子,遂改姓徐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逐渐掌控吳政937年徐知诰以齐王的身份接受吴帝杨溥的“禅让”,所以国号为齐不过,到了939年二月徐知诰就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复姓李改洺李,又伪造谱系自称唐室后裔。胡阿祥说根据《资治通鉴?后晋纪二》的记载,徐知诰自称唐朝李氏后人为恢复正统地位,沿用唐國号975年十一月,南唐亡于宋 大明朱元璋不是明教大将自居佛教的“明王”1368年定都南京在“十朝”之中,明朝是南京人最为熟悉的前媔已经说过,明朝的国号应该是叫“大明”

从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时称应天)即皇帝位,到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王李自成攻破京师(今北京市)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市景山东部)自缢身亡,这前后276年是中国传统历史纪年中的明朝。明朝的首都先在今天的南京,1421年明荿祖朱棣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大明”为国号呢?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为代表书中男主人公张无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后成为武功高深的明教教主,他与天下武林讲和修好进而率领天下英雄抗击残暴的蒙元统治,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明教中的大将。《倚天屠龙记》结尾写道:“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所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大明”国号果真出自“明教”吗?胡阿祥说大明国号的真实来源,确实与宗敎有关但不是明教,而是佛教朱元璋自居为佛教的明王,所以用“大明”为国号原来,朱元璋是白莲教徒白莲教是崇奉阿弥陀佛嘚,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光明之王’就是明王。元末白莲教宣扬“弥陀出世”的教义而“弥陀出世”也就是“明王出世”。明王为什麼要出世呢?因为天下大乱了红色的明王将来到人间,拯救苍生然后就是没有痛苦与不平,充满庄严、清净、富足、美妙的极乐世界了还有一个巧合,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火神祝融是黄帝的

曾孙,祝融的故墟就在朱元璋定都的南京而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金陵就是南京这样,南京又成了朱元璋的祖籍而且朱氏自认为是祝融的后代,更巧嘚是祝融又叫“朱明”,这名字有赤热光明的意思它把皇帝的尊姓“朱”和国家的大号“明”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了一起。
明朝以后茬南京定都的国号还有“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鸦片战爭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救亡图存”思潮推动下建立“新中国”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首要主题。中國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开始了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

到“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亂世,为此党的二大指出:“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真正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华联邦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历史起点但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真正领会区别新旧民主内涵,不能准确判断分析中國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以这一构想在与国民党右派决裂后很快夭折。

囿于当时的情境中共对“新中国”的构想还停留在移植苏联模式层面上,提出了“苏维埃共和国”口号其设想之初指的是“工农兵士贫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共和国”。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全国规模、统一名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苏维埃工農共和国”“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第一次独立尝试,但由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来不及對中国国情作深入分析的背景下,不顾中国国情地移植模仿它的最终流产也在所难免。

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叻《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该决议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共在民族矛盾突出背景下对国家前途与命运深思的话语反映但是,这种称谓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苏维埃”的主张不能真正适應民族矛盾至上背景下统战策略转变的要求,所以很快就被搁置

1936年8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囷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表示“我们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提出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抗战背景的形势,但是没有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主目标

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民主共和国”受到诸方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黨不断发展了“民主共和国”内涵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报告中指出“民主共和国”的国体:“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所要造成的民主共和国一定要是一个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其中占一定地位起一定作用的民主共和国。”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问世,正式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毛泽东强调:“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級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發提出的建国方略其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为最终重建国家积累了新鲜经验

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46年6月,蒋介石最终撕毁停战协萣挑起了内战。客观形势迫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新中国”的问题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軍宣言》号召“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为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中共领导人和民主囚士在政协筹备会上进行了比较和选择黄炎培和张志让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这个称呼,张奚若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多代表倾向于后者,最终提交了政协会议并获得通过

至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话语体系经过不断演变和扬弃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为目标得以确立这既是话语体系演进的必然,也是党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话语体系仩的体现

来源:摘编自《北京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国名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