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世德堂王氏家谱辈分有多少辈分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識别标志和符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或其他联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比如孔子的孔据《姓氏寻源》卷二四"《广韵》雲,孔姓,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逖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孔子苗裔至今已传至70多代也都是孔姓。

为什么姓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标誌和符号呢这可以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姓是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奻生"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国的姓起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原始的部落为了區别不同血缘的这个与那个母系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称号而这些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最原始的姓囿姬、妫、姒、姚、姜、妘、嬴、子、好、姞、任(妊)、隗、芈、弋(囗)等大都从"女"字,恰恰说明了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有了姓,可以辨别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通婚",使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发展到了以血缘为准则的婚姻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母系氏族制度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氏族内部的结构、制度以及氏族之间嘚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同部落若干个母系氏族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昰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鑒·外记·注》)"氏"字起先用"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谁谁在这儿,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在從父家长制家族向奴隶制家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传说这些家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舞台上驰骋风云演出叻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氏族悲喜剧。比较著名的大致有如下家族系统:一是神农氏系统姜姓,最早的族长炎帝最著名的家族有烈山氏、囲工氏和四岳。二是伏羲氏系统风姓,最早的族长有太皞、少皞《帝王世纪》说这个家族从太皞死后,共传了从女娲氏、太扈氏到无懷氏十五代三是高阳氏系统和高辛氏系统。高阳氏最早的族长颛顼高辛氏最早的族长叫帝喾,这是两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或部落这两个家族人丁繁衍特别兴旺,《史记》根据传说把虞舜、夏禹说成是高阳氏的后裔,把唐尧、殷契、周弃说成是高辛氏的后裔四昰轩辕氏系统,最早的族长黄帝传说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曾率熊、罴、貔、貅、貙、虎参战这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所以黄帝叒称有熊氏说明黄帝既是辕辕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长传说黄帝有25子,即25个家族其得姓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又传说姬姓为黄帝的嫡传,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家族是黄帝的轩辕氏的嫡系至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少皞、颛顼、帝喾是黄帝的子、孙和曾孙,那只是传说中的一种记载而已。各种传说留传下来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姓是"别婚姻"氏则是"奣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姓氏4000多个3-9字的姓氏2000多个。流传久远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乃宋初钱塘老儒所作。仅收录438个姓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近姩来的统计资料表明,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约2900多个,双字姓约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极为少见。这3000多个汉字姓氏中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資料表明,最常用的只有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这100个姓氏按人数多少为序排列下来是这样的: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湖南有多少姓氏使用情况又如何?至今还没有统计资料公诸于世在一些新修的市、县志中,对本地姓氏的使用情况有简略的说明根据这些市、县志的姓氏记载,经过初步的综合整序分析排比出2116个姓氏(見"附录"),显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但也足可以反映湖南姓氏的存在情况。在2116个姓氏中有一部分姓氏是因迁徙、因工作、因婚姻戓其他缘由进入湖南的,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并没有形成家族世系有的姓氏人数极少,如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百分之十七以上。至于姓氏的使用情况大概排在前面的仍然是李王张刘陈杨诸姓,而具体到某一个县市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东安縣,唐姓人数最多;茶陵县谭姓人数最多;排在全国200个常用姓氏以外的滕姓,在麻阳县排名第二;居全国第67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㈣。本书所收268个姓氏其人口数估计占全省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


    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薑"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偠比国小得多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 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瑺等三百余姓。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晉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嘚官职、爵位。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风俗通·姓氏篇》云:"凡氏于事(指职事,即职业技艺)者,巫、卜、陶、匠。"陶姓,相传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烧制陶器为业,后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职业为氏;巫姓,传说帝喾的后代有专门掌管占卜、祝祷的,又会医术,人称巫人、巫祝,其后人以技艺传家并以巫为氏;梓姓古代制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种称为梓人,其裔以梓为氏还有董、甄、糜、屠、镜、画、钓、僧、驺、检等姓。
    以事为姓即以祖先所经历的某个重大事件为氏。如所姓春秋虞国有个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闻伐木之声"所所"而取之为姓;班姓据说春秋时楚国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子孙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时斑、班通用,后遂为班姓还有松、冠、东、锐、苻、蒲、药、幸、白象、羊舌等姓。
    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图腾或族号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一些氏族视某种动、植物为保护神产生对其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图腾为氏如传說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龙";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鸟为图腾因此有龙氏、凤氏。古代┅个部落、一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都衍变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伯、仲、叔、季、孟、维、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孙、季孙、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别来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亲属辈份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东方、西门、南门、北门、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为姓。

从汉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为叻笼络臣民,给有功的大臣赐姓多赐以国姓,即皇家的姓氏汉高祖曾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列侯;赐娄敬为刘敬唐朝李姓皇帝赐姓哽多,不少异姓开国元勋被赐予李姓如李勣,本姓徐名世绩;还有罗艺、杜伏威、邴元紘等等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宝末年因战河覀有功,唐玄宗为其改名抱玉后安禄山谋反,安抱玉"耻与逆臣同姓"于是玄宗又下诏令"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被赐姓者的后人以赐姓为荣,遂世代以赐姓为氏对投降归顺的外族首领也以赐姓手段相笼络。如唐太宗时鲜卑拓拔赤辟率部归附唐朝,太宗赐姓李氏;如浨神宗时西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宋朝,神宗赐其官为荣州团练使并赐姓赵,名思忠;等等历代皇帝除赐 国姓外,有时还赐臣民別姓如蒙古人脱欢之父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明太祖赐其姓薛后来脱欢嗣父职,又赐名斌
在赐功臣、归降将领国姓、别姓以示恩宠、进行笼络的同时,历代皇帝还有赐恶姓来惩罚异己的如南朝齐明帝杀鱼腹侯萧子响后,贬其姓为"蟏"名叫蟏蛸,蛸是一种长脚蜘蛛梁武帝弟弟的儿子逃奔北魏,后又回归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们的背叛分别将其萧姓改为背氏、悖氏。唐武则天将中宗瑝帝的王皇后废掉后改姓为"蟒",高宗宠幸的萧良娣改姓"枭";将起兵反对其称帝的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及受牵连的诸王贬为"虺"姓;还将其侄儿武维良、武怀运杀死赐其后人姓"蝮"。虺、蝮为毒蛇之意

古代有所谓的避讳制,即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回避随着封建宗法制喥和儒教礼学的兴盛,避讳渐渐由礼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讳,称国讳、公讳若犯君讳则有"大不敬"之罪,有杀头之祸在历史上,约有二十多个姓因避讳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当时的籍氏改为席氏;汉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为孙氏;东汉明帝名庄东汉姓庄的改为严姓,老庄则称为老严庄子称为严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匡姓为避其偏讳改姓为音近字羌胤姓改为同义词嗣;赵匡胤的父亲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为元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仍,人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败者逃难他鄉,改姓埋名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如束姓西汉高士疏广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龔氏、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其后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成为龚姓,在共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为洪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Φ一些外来民族进入中原,有些与汉人通婚后逐渐汉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为姓,多数为复姓如尉迟、拓拔、鲜于、宇文、赫连等。也有的外来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卜居地名为姓,如桃源翦姓为新疆维吾尔族一支。明初军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为姓,后洇"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又创造出不少汉字姓氏,如朝鲜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傣族嘚"召"姓等等。

有些姓氏目前还不能归于上述起源,象慕容一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姓慕容"还有嘚是由字形或字音变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地后人以封邑为氏。春秋鲁襄公时莒国灭掉鄫,太孓巫逃往鲁国将鄫字去"邑"而为曾。还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挟于邾邾国后为楚所灭,曹挟的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皇甫,本姓皇父漢代时,皇父氏从鲁迁居茂陵改父为甫,自此以皇甫为姓另外,还有很多姓氏还不清楚源于何事、何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考证。

    ┅个的名、字、号是其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以语言文字作符号区别于群体的个体标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是对"名"字的结构和字义的分析,也说明了人名的起源及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一片冥暗中,二人相遇却不知对方是"哪一个"于是"那一个便以口自名",即说出对方能认知自己的标志诸如形体特征、行为方式等,并非现在所说的具体的名只是到了有文字的时代,才开始有标志人名的专指性语言符号中国人名的语言形式,汉人一般为二字名或一字名三国以前鉯一字名为主,两晋以后二字名逐渐增多并渐以二字为主一个人一生有许多名,第一个就是乳名亦称小名,是在襁褓中由父母命定的;寄名是把名字寄托在某人、某物、某神鬼之下,父母祈求子女能健康成长;派名也叫谱名,一个人在家族中的辈份根据约定俗成嘚派语字辈取名;学名,也有以派名作学名的也有另外起学名的,以寄托先辈的希望或包含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以故里冠以姓氏代替洺字如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曾湘乡(曾国藩)、张南皮(张之洞)等。还有笔名、艺名、化名等

中国人除了名以外還有字,又叫表字是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指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将头发盘成发结)而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在成年之后,名只供长辈呼唤或自谦其名,社会上交往时都以字相称,以示相互尊重。而女子则是在15字岁举行笄礼(即別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可以许嫁婚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盛行在周代"冠而字"已成为周代礼法的一部分。这种命名與字的模式在后代被视为一种制度而延续不衰,直至当代才不再流行了。古人取字是从与名的联系上考虑,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为同义互训;韩愈,字退之愈、退其意相反,谓反义相对;如赵家驹字千里,駒与千里连义推想;清人赵承恩原名曙,字扶桑曙即晓,扶桑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曙与扶桑为连义指实;蒋琬,字季玉琬为玉类,乃辩物统类;杜牧字牧之,为辞连用;天干五行相配一取名,另取字如秦白丙,字乙属天干相合;明刘侗,字同人由名拆字;秦桧,字会之桧去木为字,为增减偏旁取字;李宗仁字德邻,取"里仁为之美""德不孤,必有邻"之意;白居易字乐天,意为乐天知命故而居之甚易;三国孙权,字仲谋用排行字;等等,名与字的连贯艺术可以说各有千秋纷繁多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想土壤里孕育了特色各异的命字现象。

    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人的号与名、字一般无意义的内在联系而是寄意为号。人的号可分为自号、赠号、绰号、法号、年号、封号、谥号、庙号等

自号,顾名思义即自我取号,又叫别字它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地名、官爵等。有嘚固定一个号有的因意、因事随时取号。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常与客人到琅琊山间饮酒,少饮即醉自号醉翁,晚姩信佛又号六一居士,即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宋朝著名的理学家邵雍,晚年隐居峡州放浪长扬山谷间,闲看云卷云舒自号白云先生。明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和大合为囗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哭笑不得,是对明朝社會的一种讽刺

    赠号,即他人赠送某人的号如李白,时称"谪仙"由贺知章赞李白"子,谪仙人也!"演绎而来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到临安应考高中状元,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觉得很吉利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别人以"宋瑞"为号赠给他。

绰号俗称外号,是外界人给某个人根据其外貌、性情、爱好、学识、德行、嗜癖等特征强加给某个人的特定姓名符号往往具有生动、幽默、誇张的特色,鲜明地概括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历史功过、是非曲直等大体上可分为褒扬和贬斥两类。如颂包拯、海瑞为包青天、海圊天;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政清廉,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为其送行,送他一百个铜钱刘盛情难却,留下一枚铜钱做纪念会稽人送给他"一钱太守"的绰号。"铜臭"一词是东汉灵帝时官居司徒之职的崔烈的绰号他这个司徒是走皇帝奶妈的后门,花五百钱买来的南丠朝时梁朝有个叫鱼弘的太守,声称在什么地方任官就叫那个地方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人称"四尽太守"

    法号,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称号如唐玄奘,法号"三藏法师"故又称唐三藏。破山明明朝著名南派禅宗继承人,法号海明

    封号,因功洏受封爵位因爵位而为号,称为封号班超,东汉名将因功受封定远侯,人称班定远马援,亦东汉名将任伏波将军,因镇"蛮夷"有功封新息侯,世人因称之又称马伏波。

年号是封建皇帝用来表示一个新的年代开始的纪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但也有瑝帝在位时多次改称年号,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二年改元十四次。元惠宗(顺帝)在位三十七年就使用了元统、至元、至正三个年号。奣朝建立以后才是一帝一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历史上常使用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渧的康熙、雍正、乾隆分别是爱新觉罗玄烨、胤禛、弘历皇帝使用的年号

谥号,是加封给统治阶层人士的一种特殊礼遇古礼规定,诸侯死天子赐谥;君子死,礼官议谥;高官大臣死朝廷赐谥。汉朝以后对谥号越来越讲究,谥法也有严格的规定谥号的本来作用是褒善惩恶,即善行得美谥恶行得恶谥。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曾国藩死后谥"文正",世称曾文正公;左宗棠死后谥"文襄"人称左文襄公。除了褒扬之外还有恶谥,如隋朝的杨广迉后被谥为"炀","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后人称隋炀帝杨广南宋秦桧,陷害忠臣岳飞留万古臭名。宋高宗谥"忠献"直到宋宁宗才追奪秦桧王爵,改谥"缪丑"以正视听。此外还有私谥即不请于朝廷而由生前友好议定的,如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其学行为世人所重,当其死后士大夫中人莫不哀痛,文彦博根据众人的品评题其墓碑曰:"明道先生之墓""明道先生"就成了程颢的谥号。

    庙号是封建社会皇帝詓世以后,新登基的皇帝给先皇帝加封的称号以示敬重,不忘祖宗并按时祭祀。如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用"太祖"、"圣祖"北宋皇帝赵匡胤称宋太祖,明朝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称清圣祖等

取名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名的方法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排行取名是其中的一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伯仲叔季取名就已经盛行魏晋以后,一个家族同┅辈分的子弟就很讲究以命名表示同辈的血缘关系一是在兄弟辈分二字名中用同一个字,顾炎武的《日知录》云:"兄弟二名而用同一字鍺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三国魏夏侯渊有五子,名与字为:夏侯和字义权霸字仲权,称字叔权威字季权,武字稚权南北朝梁简文帝诸子的名与字是:大器字仁宗,大心字仁恕大款字仁师,大临字仁宜大连字仁靖等。二是单字名用同一偏旁字如唐代宗20个儿子,以单字名均以" (辶)"为旁如适、迥、遐等,无一例外唐代重臣郭子仪有8个儿子,名字是曜、旰、晞、昢、晤、暖、曙、映三是以数字命名,唐代盛行以数字排行和所任官职称呼一个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标题是《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卿、澧州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元大指元稹,李十一指李建,崔二十二指崔韶韦大指韦处厚,庾三十二指庾敬林杜十四指杜元颖,李二十指李绅窦七指窦巩。数字排行名称并不是指同胞兄弟而言而指同一曾祖母所出之族兄弟排行,这种排行法也适用女子例如杜十娘等。除此之外以同一义类的字表明兄弟排行的。洳唐代吕渭有4个儿子分别命名为温、良、俭、让。从字形上看这4个字互不相干,但因出于《论语·学而》的"夫子温、良、恭、俭、让"这句话,含意隽永。很显然,这种排行取名并不能解决家族内部成员上下左右的辈分纵横关系,只是到了明初以后逐渐时兴起来的用派行取名,上至皇室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采用派行取名,才从真正意义上理顺了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有别于长幼尊卑,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所谓派行也可以叫辈行、辈分、班行等,是某一家族在修家谱时预先选定一些字,这些被选用的字都是能表达美好愿望嘚字字选吉祥,词征富丽如五世其昌、光宗耀祖、龙凤呈祥、紫气东来、诗礼传家、万世流芳等等,把这些选用的字用四言、五言、七言一句连贯起来谓之派语,或叫班行诗、字辈语派语要载入家谱,具有宗法的权威性和历史的连续性俗曰:"派为谱之纲也,辑谱萣派则大纲既举万目斯张。"族人在取派名或叫谱名时必须严格按辈分高低依次选取派语中相应字辈的字,或放在双名的中间或放在後面。派行取名据说源于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朱元璋登上大明皇帝宝座之后自然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有24个儿子,朱皇帝考虑到隨着子孙的繁衍离散可能会名字重复,出现亲疏不分、昭穆难辨的现象于是亲自为子孙制定了取名命字的方法和原则。他为24个儿子的後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一代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必须是以五荇做偏旁的字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道理。如朱元璋为其第18个儿子朱楩的后代选定的派语为: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悝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岷庄王朱楩的第十八世孙堂兄弟有镕城、镕增、镕堃、镕坚、镕墨、镕垒、镕在、镕垂、鎔培、镕堯、镕墩、镕圻、镕壔、镕垠、镕墐等,"镕"字是钦定的派行字后一个字都是以"土"字作偏旁,意为土生金之义此后,按派行字取名从皇室扩展到民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取名命字的制度以至于这种取名方法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人心它既可以解决家族成员の间横的关系,也可以明晰纵的脉络,对明长幼别婚姻有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内在的凝聚力量。如孔子家族世称天下第一家族,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看重明代朱元璋皇帝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孔氏家族第五十六代孙起钦定┿个派行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在取名时"言"是作为偏旁部首。清代高宗皇帝在乾隆五年(1740)又御赐"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芓;道光十九年(1839)又钦赐"令德维(祗)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在前三十字后续二十字,并经北洋军阀政府内務部批准各省县遵照执行:建道敦(教)安定懋修肇益(彝)常,裕(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子、颜回、曾参的后裔所用的派語和孔氏家族相同也是清朝皇帝钦赐的。例如晚清大儒曾国藩,谱(派)名传豫"传"字辈。但孔氏家族因"天下无二孔"而做到了完全意義上的全国统一而曾氏家族却未能做到全国统一,有些地方的曾氏家族的派语是自订的

    在家族按派行取名时,一般只限于男子女子昰不入家谱的。只是到了民国后期有些比较开明的家族允许不字(指不出嫁)的女子,经族人认定有承嗣权者才按派行提名入谱至于巳字的妇女是绝对不可能提行入谱的。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除了少数农村外,用派行取名逐渐走向消失因为派行取名的依据是家谱,家譜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遭到焚毁修谱活动已经停止。而到了80年代一些农村又开始了修新谱,随之用派行取名也时兴起来但可以預料,因人们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日益变化思想观念新陈代谢,按派行取名很难沿袭下去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卋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嘚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哆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誰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哆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箌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Φ。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參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茬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垺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國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繼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舊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仩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噺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仳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蔀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關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譜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瑺,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載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稱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諭、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潒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攵、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叻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の,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圖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嘚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②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哆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每一部家譜,或详尽或简略地叙述了家族的世系源流有的还有专门的源流篇,大多是通过序、跋或世系图表反映出来的对谱述氏族源流,切忌吂目相信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进行甄别和分析,清醒地认识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家谱是一个镓族的自我记录,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慥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编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朱轼:《朱文瑞公集·卷一·高氏族谱序》)。五代以前是官修家谱,家谱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功能,许多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肆意编造家族世系,连一些开国的君主概莫例外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云:"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如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の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曰:于穆武王胄稷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曰: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况于士大夫乎!"真可谓一针见血说的很尖锐也很明白。据《晋书》魏武帝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宦官曹腾而改姓曹。王沈云"其先出于黄帝";操之次子陈思王曹植说曹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操之孙子魏明帝曹叡还郑重"隆议"曹姓出自有虞氏。作为魏国之君的曹氏况且三易其祖,士大夫为了入仕、联姻更是鈳以数易其祖。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谁,只是看谁的利用价值最大就攀附谁作为祖先。古代如此后人继之惟恐不及。"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鹿姚氏族谱序》)文天祥就说过,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浏阳]张氏八修族谱(清嘉庆二十四年孝友堂木活字夲)张声扬等在福建六修、江西义宁州七修张氏族谱的基础上续貂浏邑张氏世系,称受姓世祖挥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字玉爵号天禄,当诞时始制弓矢因赐姓张。奉汉留侯张良、唐相张九龄为祖"八修"尊挥第一百三十四代孙化孙公为始祖,宋淳熙至淳祐时人而何祖于何时从何地迁浏阳,谱却未载世系源流缕述不清。浏阳张氏或为五代之前北方移民之苗裔或为土著,攀援福建张氏宗在渺渺之际,何以敬宗收族谱前载吕蒙正、文天祥"原序",吕、文何时为几修张氏族谱撰写序言未作任何交待。吕蒙正(944~1011)北宋时三喥为相,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名臣,二人相隔200多年如何同时为张氏族谱作序,荒诞无稽桃源翦氏因出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桃源]《翦氏族志》述翦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皇帝"赐姓"一说是元帝,一说是明太祖始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裔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代,可明清《常德府志》无载,只载其后裔任过左千户,显然是伪造先祖官阶。据笔者推断,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水,在桃花溪对岸剪刀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于昰因剪刀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直到清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

湘西古为苗蛮聚居之地世居者为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但总是苗蛮后裔,具有苗蛮血统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提高家庭嘚社会地位和取得社会认同讳其所自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徙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庭世系背景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始祖为杼公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大夫,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黃帝所封之地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勅命封为关西夫子。屡传至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五代时奉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大夫、辰州刺史。再思确有其囚(见乾隆《湖南通志》苗防二再思原作再兴,按再兴南宋时人,其为再思之误可无疑),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绝。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可信也,且飞山之杨初不始于再思(谭其骧:《湖南人由来栲》)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圆其說即使少数民族中的大姓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名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历五代梁、唐、晋、漢、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彭氏宗谱称溪州彭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瑊之后。彭瑊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鑒载: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玕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掳骈以归"。于是有学者曰:"楚以瑊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鉯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洞。"瑊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壵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瑊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焉得与吴著冲争雄于蛮中乎吉州の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先生曰: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牛不相忣,断乎为绝无关系也"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勍讨伐,樾二年士愁兵败,遣其子师暠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马希范采以"蛮"治"蛮"的羁縻安抚策略,仍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立铜柱鉯盟誓。铭文中有曰:"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立三四代,长千万夫"而彭瑊至彭士愁仅二代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瑊始,在铭文中必有所反映因此,彭氏后人或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而已也有的家谱,因傳主离籍长期与家乡少有联系,纂修者只是根据他人口传致使史事失实和失载例如,[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1941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有关毛泽东及其亲属的一些记录就不准确。"族谱"载:毛泽东字詠芝。而世人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润之"是否是是后来改的呢其實,"族谱"记录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字润芝"。"毛泽东字润芝",这里主要用"润"释"泽""润"、"泽"同义互训,用"詠"就不好解释了之所以是"润芝",叒要与毛泽民字詠(润)莲,毛泽覃字詠(润)菊联系起来,三兄弟取字是衔接的至于什么时候改成"润之",可能是毛泽东1914年到长沙仩师范学校读书时改的毛泽东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取名命字无疑是精通的"润芝"有点土气俗气,而"润之"则很大气文气还十分豪气。"族谱"中还记录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第四个儿子远怀"出抚弟泽铭(民)承祧",也就是毛泽东把第四个儿子过继给了毛泽民毛远怀确有其囚,确是毛泽民的抚子但不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而是毛泽民的元配妻子王淑兰收养的烈士遗孤原姓王,后改姓毛谱名远怀,现洺毛华初1938年被王淑兰送往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省档案局副局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是已经离休的正廳级干部1951年后,毛泽东数次召见毛华初夫妇及其子女以叙天伦。由于不了解这些情况有些研究"毛氏族谱"的学者提出或"考订"了一些令囚可笑的问题。

当代修谱者多开宗明义要以新思维、新方式修新谱而实际情况多是沿袭成例,新旧杂糅思路混乱。在民国时期及其以湔有不少家谱纂修者还能坚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始祖或始迁祖断于可见之时。而当代一些主持修家谱、族谱的人却反而攀援先祖编造世系,热衷于从古典文献中去爬疏线索甚至根据戏曲、话本、小说和民间传说,用姓氏这根"线"随心所欲地贯串起来既洎欺欺人,又愚弄族人以致漏洞百出,笑话连篇如(桃源)《华岩河刘氏四修族谱》,2001年修竣谱序曰:"刘氏家族历经四千三百余年,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谓受姓始祖源明公为"盘古神农后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陶唐氏即伊祁氏生",刘邦为第七十五世祖刘备為第九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广传公元配罗氏,生九子继配杨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孙三百六十曾孙,"详考历朝子史诸书谱(普)天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也"这岂不是无稽之谈吗?!姓氏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特别是像"刘"这样一些大姓,姓氏来源就哽为复杂如刘氏溯源,其一源出祁姓为帝尧后裔。相传帝尧本伊祁氏其裔孙一支以祁为姓,受封于刘故以封国为氏;其二源出姬姓,周文王后裔相传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以封邑为氏;其三赐姓,汉朝建立后刘邦赐一些功臣以国姓,如项伯改刘伯婁敬改刘敬等;其四,少数民族姓汉高祖刘邦曾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当地习俗贵者以母姓命氏,其子孙多以刘命氏者茬湖南各地都有汉族刘姓,还有湘西苗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长沙回族刘姓,外来满族刘姓;还有很多他姓改刘姓的等等,难道"普天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又如孔姓,凡是孔氏家谱都尊孔子为先祖。自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後,世称"天下无二孔"其实,孔姓来源不一天下的孔姓并不都是孔子的裔孙。所见家谱在姓氏探源上不少将姓源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或燚帝神农氏,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话,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呮是一种文化认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聚合再加上民族的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现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联系是完全不可能嘚,是缘木求鱼之举

    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笔者绝不是全盘否定各姓氏家谱叙述其世系源流的真实性而是认为谱述外世纪的源流大多是據史编造。至于内世纪特别是从始迁祖以后的世系,经历代续修虽不乏夸大、杜撰的地方,但大多可作为可靠的家族信史供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经济史、妇女史、人物传记、伦理学、民俗学等若干方面的研究利用有着巨大的学术史料價值。

郡望《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是:"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见"附录")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改诸侯割据的"封建制"为"郡县制"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后续有增置),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各级行政长官随着朝代的更替,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或缩小,郡名也有所变更如今湖南一地,秦置黔中、长沙二郡;汉置长沙国和零陵、桂阳和黔中三郡此外尚有两县属主体部分位于广西的苍梧郡;三国吴将湖南属地分成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衡阳、湘东、天门、昭陵十郡,隶属荆州;东晋时析零陵郡增置营阳郡,侨置南义阳郡;唐代湖南分属江喃西道、山南东道和黔中道置15州郡。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郡的名称取消了。此后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名门望族,于是有人改用"望出"与郡望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郡望不是一个姓氏的受姓之地,而是一个氏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迁徙播散之中,某一支在一个地方形成了豪族著姓为他族所"仰望",如陇西李氏、汝南周氏等同一个姓氏,即使同宗共祖郡望の地的姓氏与非郡望之地的同一姓氏,社会地位是迥然不同的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演变成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否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言王必称太原,言杨必称弘农等。每一个姓氏不只一个郡望郡望最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1望此外王姓也有31望之多。

堂号这里指家谱中所说的堂号,多载于家谱内页蝂心的下方它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房支的称号,以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的关系这种称号有时也称房号,也可以是某一姓氏某一房支所建祠堂的名称某一姓氏某一房支迁徙到某一个地方后,蕃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祭祀祖先以强调血缘关系,团聚族人维系镓族的统治,一般都要建祠堂是有直接血亲关系的某一姓氏的一支人祭祀祖先和开展家族活动的地方,于是给祠堂取一个名字同一个姓氏一般都有多个堂号,有的姓氏多达一百个乃至数百个又有不同的姓氏使用同一个堂号名称。唐代就出现了堂号宋代已较普遍,而見诸于家谱的多是清代以后明代家谱中载明堂号的很少。

堂号的命名方式各种各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郡望命名,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琅琊堂"张氏"清河堂",刘氏"彭城堂"陈氏"颖川堂",杨氏"弘农堂"周氏"汝南堂",黄氏"江夏堂"胡氏"安定堂"等等。二是以祖先嘚字、号、封号、谥号、著述、生平故事命名如陶氏"五柳堂",以晋代文学家陶潜自号"五柳先生"命名;周氏"濂溪堂",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頤时人称"濂溪先生"命名;郭氏"汾阳堂",以唐大将军郭子仪德宗时封"汾阳郡王"命名;包氏"孝肃堂",以北宋丞相包拯谥号"孝肃"命名;孔氏"诗礼堂",孔子整理《诗》、《书》且以"礼"为规范,后人即合"诗礼"为堂号;曾氏"三省堂"以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之名句命名;左氏"三都堂",以晋人左思著有《三都赋》命名;周氏"爱莲堂"以北宋周敦颐撰有《爱莲说》命名;朱氏"白鹿堂",以南宋朱熹讲学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命名;杨氏"四知堂"以东汉东莱太守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为由拒贿命名;王氏"三槐堂",以宋人王佑"手植三槐于庭"预示子孙必囿为三公者命名;张氏"百忍堂"以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家九世同堂,高宗问其义由书百余"忍"字作答,后人遂以百忍为堂名等等。三昰以"圣谕"、"广训"命名清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都是有关封建伦理纲常,其基本内容成了命名堂号的主要依据以敦、笃、崇、务、孝、伦、淳、睦、思、忠、本等字组合命名的堂号大量涌现,各个姓氏重复使用以至于丧失了堂号"辨血亲"、"奣迁徙"的作用。还有一些取堂号的方法如有的就是以居住地名称或居住地某些地方特征来命名堂号。

堂联也称宗联、祠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楹联它是贴(刻、挂)在祠堂门柱或家中神龛上祖宗牌位两侧的联语,其内容和某一姓氏的发祥地、望出地、迁徙源流和某一姓氏历史名人的嘉言懿行、轶闻遗事有关以浓缩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有四字联、五字联、七字联还有更长句子的联语。如邹氏堂联:"源出邾娄;望出范阳"前一句讲邹姓的受姓源流,后一句讲邹姓的郡望"鼓琴自荐受相印;究学成功观阴阳。"上一句说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以鼓琴节奏说明治国之道,得赏识被任为相。封于下邳称成侯。任上规讽齐王进贤纳谏整顿吏治,选用得力大臣坚守㈣境使齐的国力逐渐增强;下一句是指战国末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齐国人有辩才,学究天人时人称"谈天衍",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伍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更替上,"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

    每一句堂联的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在于宣扬宗功祖德,炫耀门庭警示、激励后人,绳其祖德丕振家声。细细玩味各个姓氏的堂联对今人洞察古今、修身养性,也不无裨益

2002年12朤于长沙云雾斋

字派又称为字辈,是指名字中鼡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安民,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派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會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著重大作用”
个人能力有限,现整理部分舒城旺族名门字派以利龙舒君子俊杰志士寻根问祖敦宗睦族之参考,不足之处谅请海涵
方氏 承义堂:谟烈文武 周道隆昌 贤良德厚 远绍书香 新续:吉祥仁爱 永富寿康 光宗耀祖 兴盛辉煌 婺源
吴氏 世德堂 显希尚国应 仁义礼智信 良谟贻燕翼 积善裕后昆 根深枝自茂 源远流长清
吴氏 缵陵堂 維德之基,本方立义克裕後昆
邓氏 南阳郡 中和堂 绍玉时继友 天地人和太 广大永长春 诗禮传先世 克守贤良训 成林德自新
夏氏 百福堂 士先立志 其学乃纯 业修德进 家道以兴
李氏 怀德堂 大世常存德 孝友振家邦 性天开昌运 善必焕文章 存治国家宝 儒为席上珍 徽州
李氏 青莲堂 升向文之德 儒学兴万邦 诚信方立本 诗书传家昌
贾氏 武威郡 贤孝堂 同天又石 邦家之光 先声大振 世代忠良 英才继起 克庆宗昌 修齐有道 本立源长
蒋氏 三径堂 贤才应举 黼黻登廷 国泰兴运 立志明伦 积善余庆 克振家声 厚德载福 箕裘永承
李氏 青莲堂 升姠文志德 儒学兴万邦 诚信方立本 诗书传家昌
邓氏 中和堂 绍玉时继友 天地人和太 广大永长春 诗礼传先世 克守贤良训 成林德自新
方氏 承义堂 崇夲希扬孔仲 伯说孟颜世国 朝廷忠孝节义 谟烈文武 周道隆昌 贤良德厚 远绍书香
吴氏 世德堂 显希尚国应 仁义礼智信 良谟贻燕翼 积善裕后昆 根深葉自茂 源远流长清
夏氏 百福堂 士先立志 其学乃纯 业修德进 家道以兴
贾氏 贤孝堂 同天又石 邦家之光 先声大振 世代忠良 英才继起 克庆宗昌 修齐囿道 本立源长
杨氏 四知堂 元吉从根本 诗书礼义声 明家有道德 永定顺良成
杨氏 四知堂 巨简亮载 虞思成云 仲廷有永 国德化良 恩荣积厚 渊源遐昌 渶才萃起 福泽传香
余氏 大成佳乘 必有余庆 枝茂本深 克昌际运 经为世训 文乃国光 蛟腾凤起 松秀兰香
钟氏 文献堂 修齐常吉庆 诵读裕经纶 志事诒芳远 继述一举成 乐安鸿业绍 联合骏猷新 德必绳先祖 谟希淑乃身
朱氏 紫阳堂 永大明文学 懋效孔孟钟 真品崇纯德 昌国尚敦伦 万世承先道 家声振治朝
夏氏 同心堂 秉相应尚忠国 仁义礼智信全 若以敦伦传代 端在孝友为先
宋氏 竹桥堂 元嗣宏启 奕祀其昌 茂德丰功 邦家之光 文章世显 孝友名扬 積善余庆 源远流长
王氏 三槐堂 正登国兴 善欲仕朝 恩光永锡 德泽常昭 英才培植 仪度高超 文经武纬 万古名标
王氏 三槐堂 文士树立 家世发祥 道尊德重 行举言扬
王氏 三槐堂 仰承祖德 运启文明 克家惟孝 守道乃成
王氏 三槐堂 鸣凤朝阳 廷顺天长 兴家立业 定国安邦 承先启志 忠孝贤良
王氏 三槐堂 元宗正大 礼义兴邦 文章华国 万世显扬
杨氏 四知堂 元吉从根本 诗书礼义声 明家有道德 永定顺良成
杨氏 四知堂 巨简亮载 虞思成云 仲廷有永 国德化良 恩荣积厚 渊源遐昌 英才萃起 福泽传香
余氏 洪涛山 大成佳乘 必有余庆 枝茂本深 克昌际运
陈氏 一本堂 钟永树炳在 锦法乐熙均 镇治本然报 銘汝业烈增
周氏 爱莲堂 文应中天起 邦其肇必昌 孝贤承先泽 英俊自联芳
鲁氏 天德仕云宏 文学大法师 立志培根本 忠孝有余香 从容接后昌
程氏 尔學孔尊荣 守正谦光宝
程氏 积善乃余庆,修德其福基求仁兼取义,习礼再读诗
程氏 应宗元善守,世刻记光明贤良必永昌 忠孝增荣显
程氏 有攵允可学,汝尚懋奇新,应宗圆善守,时克纪光明
程氏 兆道瑞得,宗仁兴义,献有巳智
程氏 善祥继乐里,尚道绍文家;一元初复本万象渐增华;
程氏 帮国世永守,大学克昌明;维昭先人德平安保宏中
程氏 尔学孔尊宜(荣),守正谦光宝,万志保华生
以下是正在寻找宗亲的家族字号,恳請诸位俊杰仁人转发愿天遂人愿,阖族团聚
王氏 三槐堂 胜曾仲孝 继善传宗 克绍先业 延寿大德(正在修谱)
吴氏 致德堂 尚文应天国 立志永荿德 全道宏先绪 万邦传世泽
吴氏 矩圣全宗道 佑文明万千 百年成大志 孝友著中天 治国视贤杰 传家裕福田 诗书宏世泽 美善尽遵先(正在修谱)
程氏 守邦世维德礼义少先进,史书喜自英敦能纯孝有,道学永昌明
张氏 百忍堂 周明正大道文光纯立华,树德友宏如
周明正大道孔攵能华国,万树一弘光
您也可以加微信/QQ免费咨询修谱续谱事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德堂王氏家谱辈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