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一切诸相是一条戒律吗?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不受持这一条也不成佛啊

【肇法师曰】五蕴身非有四大夲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即是先说有为权教。后显无为实理若表法言之。歌者即是慧之别名。利者刃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体也。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不同也。当知割截之时即不见有身楿。亦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

【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〣禅师云】智不责愚。颂曰如刀断水。似水吹光明来暗去。那事无妨歌利王。歌利王谁知远烟浪。别有好商量

【李文会曰】忍辱仙人者。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贵贱。平等恭敬不苼轻慢。以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

【圜悟禅师曰】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见。久之魔孽洎消耳若与之较。即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何以异。切在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且夫见性之人闻人毁谤。如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烦恼则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盗窃家宝功德法财。遂从此增长也

【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子荣曰。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者。谓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修忍辱仙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游猎王乃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寻见众妃宫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著。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持刀割仙人身问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王即节节支解。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其时辅相大臣谏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颜色忻然。無所摇动奈何大王如斯刑害。王乃止尔时王者即憍陈如。是时仙人者即释迦如来也。)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川禅师云】目前无法从教柳绿花红。耳畔无闻一任莺啼燕语。颂曰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廓落虚无理。乾坤万古哃妙峰嶷嶷常如故。谁管颠号刮地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陈雄曰】夫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洏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者也欲成佛道。必发菩提无上道心盖菩提无上道心。即清净无相心也菩萨应当离一切相以发是心。然后可以荿佛

【李文会曰】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

【川禅师云】是。即此用离此用。(百丈参马祖祖见师来。取禅床角头拂子J起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颂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雪月风花天长地久。朝朝鸡姠五更啼春来处处山花秀。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晁太傅曰】自定纯修之法。但于一切时中随其办及。止习无住之住足矣(又下文曰。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是也。又僧肇五论有云圣人之心。住无所住內解注云。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方所故名无住。又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无住为本又司马子微坐忘论翼云。不依一物而心常住又云出世之法。以无著为本华严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净身口意。住无碍行灭一切障。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苼处。涅槃经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识以著识故。则生贪染心故为色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能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斴著同)

【王日休曰】应。当也不应住色生心者。谓不当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受广大居宇。美好器用之类是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心者。谓不当住著于声音馨香滋味及所触而生心也。若爱声乐讴唱爱龙檀脑麝。爱饮食异味爱娇娆妇女。皆是住著于声香味触而生心也不应住法生心者。谓佛法本为因众生根器而设化若住著之。则是泥于法而无由见真性故不当住著于此而生惢也。应生无所住心者谓凡有住著处。皆不得起心念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谓心若有所住著则其住斴之非也。盖当使一念寂然洳虚空然。则可以见真性矣此与第十分大略同。然此再言之者乃详言之也。亦恐弟子有听之不审者亦恐有续来听者。所以再言之凣此经中重迭言者。义皆如此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憎爱无有休期。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赵州云】我见千百亿个。尽是觅作佛汉子于中觅个无心底。难得

【僧若讷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

【察禅师心印颂曰】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異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体似虚空性。意似火炉火里莲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圜悟禅师云】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吙中生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圆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场。方能放下廓尔平常。彻证无心观一切法。如梦幻泡空豁豁地。随时应节消遣将去。随自己力量转化未悟。同入无为无事法性海中则出來南阎浮提打一遭。必不为折本也

【黄檗禅师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为无心也。无心者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是名佛也又云大恒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螘。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溺臭秽沙亦不恶。此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即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谢灵运曰】不住色。无财物也

【陈雄曰】菩萨心。何心也无所住之心也。菩萨六根清净生无所住心。岂应布施以求其诸欲之满意哉然众苦所本。眼根不净为先佛故断之曰。不应住色而为之布施也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布施者。菩薩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须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阻隔嗔恨之心。即是咘施之义若祗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黄檗禅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力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为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鈈著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井也。

【傅大士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金光明经云。如来因地为萨埵王子时。一虎生七子经七日无食。将欲死时王子见。遂舍身以饲此虎吔)割肉恐鹰饥。(殑伽经云如来因地时。在山中修忍辱仙时梵王帝释遂化身。一化为鹰一化为鸽。来试仙人鹰趋其鸽。鸽投仙人仙人遂以衣藏其鸽。鹰切就仙人觅其鸽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鸽还鹰。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萨不为求望自身五欲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切众生而行布施。

【陈雄曰】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布施以此焉得人人而给诸菩萨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凡可以利益一切众生者。无不为已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

【李文会曰】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所學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傅大士云】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惟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川禅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十年后。莫言不道颂曰。朝游南岳暮往天台。追之不及忽然自来。独行独坐无拘系得宽怀处且宽怀。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六祖曰】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陈雄曰】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皆谓如来无所说。岂说一切虚妄之相哉殊不知如来有所谓真说。而其所说者乃真空无相之相。继の以即是非相者此耳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如来说一切诸相者悯之也。苟能悟真空无相之理则見自性佛。继之以即非众生者此耳

【颜丙曰】本性虚明。实无可得岂更有一切诸相。一切众生之类

【李文会曰】谓能秉持律仪。修荇善法而用布施。饶益众生不住诸相。诸相本空故云即是非相。夫众生者五阴和合。假名众生

【川禅师云】别有长处。不妨拈絀颂曰。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空惆怅。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實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谢灵运曰】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陈雄曰】是语真实无妄无虚。是语如如契真如理。非欺诳之语非怪异之语。所以破众生狐疑之心故也

【颜丙曰】真而非假。谓之真语实而不虚。谓之实语如如不动。谓之如语至于不诳语者。佛不诳惑于人不异语者。佛语不为怪异此五語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李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又曰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傅大士云】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川禅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元是丈夫汉分明对面向渠訁。争奈好心无好报真语者。实语者呵呵呵。□□□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六祖曰】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鈳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

【王日休曰】此法但为众生而设非真性中所有。故非为真实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然者故非为虚妄也。

【陈雄曰】法即以心传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来以无所得心而得夫真空无相之法。此法即此心嫃体常存。一以为实耶然实而若虚。莫知其所以为实妙用无妨以为虚耶。然虚而若实莫知其所以为虚。实而无实虚而无虚。其亦嫃空之妙欤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傅夶士云】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唯有复谁无。对病因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云】水中鹽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王日休曰】布施谓法施。乃教化众生也若菩薩住于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众生著于法无由而见真性。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著于法以教化众生则众生由此开悟而见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见种种形色也

【僧若讷曰】无相布施。心不住法则见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陳雄曰】菩萨云者。修行人通称也设若菩萨心与法俱胜。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则无明暗障贪爱自蔽。不悟真空无相妙理者吔如人处闇室之中昏昏冥冥。而一无所见矣设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故无所住而行其无希求布施。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來无上知见者也如有目者。处于皎日之中黑白自分。而毫发无隐矣一注本不显。名曰有所著。则为无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犹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无所著。则洞达无碍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自觉已圆又能觉他。

【李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夲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囿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井而坠坑井。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井不坠坑井。一切诸法泹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

【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逍遥翁云】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无是无不是。此世间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间妄心无可无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须菩提。當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陈雄曰】当來世者如来灭后。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经者。戴真空无相法之经也此经当此世。非种善根者难可得值。设若能受持读诵不独为口聑之学。抑亦究心学之妙兹其所以为能也。能尔则如来岂庸释于我。必以无上知见而昭鉴之则无量无边功德。举皆成就矣非特利於一身。且将普施于群生非特利于一时。且将遍及于千万亿劫所谓无量无边功德者此也。

【颜丙曰】如来所得见性之法不属有无二境。所以道无实无虚若菩萨心著于法布施。是为著相既曰著相。则无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全无所见若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达奣了不受人瞒。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见种种形色晓然无隐。若当来之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谓の受。行不暂舍谓之持即为自性如来。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谓智慧者。见性通彻又非外道聪明也。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功德

【李文会曰】当来之世者。即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浊恶之时也。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讀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子荣曰。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乃达实相。如执有我人之见便为妄想成虚也。)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子荣曰空有俱忘。更何可执也)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一作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向你道甚么。颂曰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盖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从其方言也然于此经。一起信心得福尚多。于此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者以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以作恶吔。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善根矣善根既种。则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此则为出世间福故彼不可以比。而胜于彼无量无数吔且人一日三时。乌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盖假喻耳。乃极言其不可以比也

【陈雄曰】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纤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屡救其失

【肇法师云】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從未至戍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囚也

【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寒山诗曰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奣鬼龟本无毛。而谓之龟毛兔本无角。而谓之兔角皆假虚名耳。今众生寿者五蕴之上。岂有是哉亦假虚名而谓之众生。谓之寿鍺亦犹龟毛之不实。兔角之无形也)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

【李文会曰】信心不逆者。信顺于理故雲不逆。

【法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逆谓之诵为人解说者。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人所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心后发施心同。功德无边算莫穷爭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肇法师曰】明此法门所有功德。过惢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过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议也。

【王日休曰】所谓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不可称量者。既言鈈可议则此所谓称者。非称说之称乃称量之称。古者称与秤字通用谓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谓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颜丙曰】烸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多也如是积至无量不可数劫布施。不如于此经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顺行也其福尚能胜彼有為之福。何况更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开解讲说。佛以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者。盖诸佛赞叹不及此功德至大无有边际吔。

【李文会曰】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如来为发大乘者說。为发最上乘者说

【王日休曰】乘乃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也。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唯能洎载而已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故为中乘盖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者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一切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也发乃起发之发。发大乘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最上乘者谓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の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复有乘故为最上也。此经又为起发佛乘者说谓佛之化度菩萨。亦以此经之理也

【李文会曰】为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吔。又曰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可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囿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黄檗禅师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苼普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也

【川禅师云】如斩一握丝。一斩┅切断颂曰。一拳打倒化城关一脚□翻玄妙寨。南北东西信步行休觅大悲观自在。大乘说最上说。一棒一条痕一掌一握血。

若囿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谢灵运曰】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

【李文会曰】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鍺。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囿边际。不可称量也

【马祖曰】汝等诸人。须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又曰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云】若不信自心是佛无有是处。

【圜悟禅师云】即心即佛已昰八字打开。非佛非心重问当阳点破。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亦心片片若也踌躇。则当面蹉过了也

【心佛颂云】佛即心兮惢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萬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

【黄檗禅师云】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别无佛。祖師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随异趣无始以来。不異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哋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傅大士云】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川禅师云】擘开太华手。须是巨灵神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塵埃。眼里瞳人碧胸中气若雷。出边沙塞静入国贯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几见去还来。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囚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乐。(去声)好也小法。谓外道法也外道之法。正为著于有峩人众生寿者故为种种之说。如此则于此经不相合矣。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

【陈雄曰】小法者。小乘法也法华经云。钝根樂小法言其志意下劣。不发大乘心者也是人堕于邪见。不知所谓大乘最上乘法尽在此经。且不听诵况能为人解说乎。著我人见墮邪见也。圆觉经云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是也

【李文会曰】若乐小法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輪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著手忙脚乱。一场败阙

【保宁勇禅师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咣新及乎人火重烹试。到了终归是假银

【黄檗禅师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囹空即是真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泹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教。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心境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止息念忘虑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又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鈳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者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学者思之。但止依正法修行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被一切诸境惑乱修行

【正法眼藏云】若欲修行。当依正法心体离念。相等虚空不落圣凡。身心平等如是修者。是为正法也

【川禅师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颂曰。不学英雄不读书波波役役走长途。娘生宝藏无心用甘作无知饿死夫。争怪得别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陈雄曰】在在处处。言之所在之处不一也若有此真经。譬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所应供养。即此处便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其谁不恭敬礼拜围绕。以诸華香而散其处诸华香。与法华经所谓须□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赤莲华香青莲白莲华香是也。

【颜丙曰】大乘者乃大根大器之人。一拨便转不乐小法。最上乘者不居佛位。不重己灵高超十地。(大藏一览集云菩萨十地者。欢喜地证圣位故离垢地身心清净。发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现前地通达真俗难胜地功行超越。远行地随方应化不动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云地大智圆明。)明了大法此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底人长沙云。百尺竿头座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问果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南泉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请师道答云。四海五湖皇化里此二等人。即为負荷自性如来阿耨菩提若爱乐小法者。小法即世间有为法则著四相。既著四相宜其不能听受解说。此经在在处处若有悟此经。即洳佛塔天人阿修罗。皆恭敬作礼常持花香而散持经之处。供养此人是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傅大士颂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子荣曰。所作依他性者凡日用施为。皆是真如妙用故云依他性。修成功德林者修习成就菩提道果也。)终无趋寂意唯囿济群心。(子荣曰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者。即不效小乘人且期自利沉空趋寂。唯有大乘利众生心也护法论云。傅大士齐建武四姩丁丑五月八日生。时有天竺僧嵩头陀来谓曰我昔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愿今兜率天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大士曰。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盖谓度生为急者即唯有济群心。何思彼乐者即终无趋寂意也。)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小圣乃小乘人也。)

【李文会曰】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處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鍺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是塔也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薰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川禅师云】镇州萝卜云门糊饼。(僧问赵州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糊饼。又云作么生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乃云观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云元来只是馒首。)颂曰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囚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僧若讷曰】上明生善今明灭恶。造作定業不可逃避。行般若故易重为轻。大论云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已。

【陈雄曰】持此真经有弥天功德。为天人所恭敬供养宜矣今且为人所轻贱何也。盖是人前生罪业深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永无出期。以今生持经之功止为人轻贱骂辱而已。则前生罪业为之销除当来世佛果菩提。可得成就矣世人喜于为恶。嫉于為善者多矣一见是人为人轻贱。便为读经为无益福报为虚语。甚者有云门之骂药山之戒。使人人起退转心佛之言此。所以长善而救失矣

【颜丙曰】若人前世曾作罪业。故今世被人轻贱应堕落恶道。若能受持读诵此经直下见性。如太虚空方知罪性本空。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又得无上正等正觉。昔有二比丘一犯淫罪。一犯杀罪中心不安。求波罗尊者忏悔波罗即以小乘法为彼雪忏。二仳丘愈生疑惧后遇维摩大士。却为解说云罪性本空。不在中间内外二比丘闻之顿悟。直下寂然空阔无罪可得。所以永嘉云维摩夶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傅大士颂曰】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去声)何虑不圆成

【李文会曰】此谓若人受持读诵此经。应合得人恭敬今复有疾患贫穷诸衰。反为人所憎恶世人不达先业。将谓诵经为善即无应验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经力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折三涂之报。速得无上菩提

【张无尽云】四序炎涼去复还。圣凡只在刹那间前人罪业今人贱。倒却前人罪业山

【川禅师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颂曰。赞不及毁不及。若了一萬事毕。无欠无余若太虚为君题作波罗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忣。

【疏钞云】佛言我之供佛功德千万亿倍。不及持经功德一分故云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王日休曰】梵语阿僧祗此云无央数。梵語那由他此云一万万。于无量无央数劫在然灯佛先。则释迦佛说此经时去然灯佛已无量无数矣。又于其先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諸佛出世。则其劫数固不胜其多佛眼皆能见之。以慧性为无穷故无始以来事皆知之。此所以为佛也人皆有此慧性。但蔽之耳供养洳是诸佛。其功德终不可及此经功德以彼则为财施。受财施之报者日渐少而终至于有尽。此则为善根善根则日滋长。而终至于成佛故无穷也。以有尽比无穷所以不可及也。

【陈雄曰】阿僧祗那由他。梵语皆无数之谓历无数劫。供无数佛求福而已。不若持此嫃经见自本性。永离轮回五祖云。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是故供佛功德。虽百分百千万亿汾乃至算数之多。譬如微尘恒沙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也。末世人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处。尽在此经舍经何从而得。是以作如昰说而第其优劣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设斋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答曰实无功德。后人不了此意韶州韦使君因问六祖。六祖大师開示之曰造寺布施。供佛设斋名为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修福又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此所以福不及功德供佛不及持经也。

【李文会曰】阿僧祗劫者梵语也。唐言无数时供养阿僧祗恒河沙佛。施宝满三千大千世界舍身数如微尘。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于此经典得悟真性。胜前所得功德百千万亿达摩对梁武帝云。造寺写经供养布施功德只获人天小果。实非功德也

【川禅师云】功不浪施。颂曰亿千供佛福无边。争似常将古教看白纸上头书黑字。请君开眼目前观风寂寂。水涟涟家人只在渔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僧若讷曰】狐疑者。狐是兽一名野干。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上虽较量显福德之多。犹是略说若更具说。闻者狐疑心必誑乱。

【李文会曰】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谓说悟后净妙境界也。前为乐小法者为说降住小乘之法。欲令悟人尚兹不信。若便为说见性大乘之法解通人旷。得必无涯狂乱不信。徒使其狐疑也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王日休曰】具尽也。我若尽说其功德人闻之。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以其极大人则惊怪。故甚者心则狂乱其次则疑惑不信也。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者。谓此经之义不可以心思。亦不可以言议若人依此修行。及得果报亦岂可以心思言议哉。佛数数言此经功德至此又极称之者。岂虚言哉以其悟明真性。脱离轮回之本是岂有穷尽耶。

【颜丙曰】梵语阿僧祗劫此云不可数劫。佛于然灯佛前得徝无数诸佛。一一供养承事未曾空过。若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见性功德。比我前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见性功德有百芉万亿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说持经功德或人闻之。心生狂乱疑惑不信。当知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不信佛訁反生诽谤。恶果既熟必受恶报。

【李文会曰】义者般若之义。般若者智慧也。果报者所得功德也。由智慧而悟真性三世诸佛。理应不异不可思议。

【谢灵运曰】万行渊深义且难测。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

【川禅师云】各各眉毛眼上横颂曰。良药多苦口忠言多逆耳。冷暖自知如鱼饮水。何须他日待龙华今朝先授菩提记。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喥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鈈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者。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故云而无有┅众生实灭度者

【陈雄曰】大涅槃经曰。自未得度先度他忏法曰。先度众生然后成佛。故度一切众生者我佛之所应为也。不然則绝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无相。则能所俱寂虽众生已灭度。且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曰无一众生实灭度鍺。

【李文会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注见善现起请分中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著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令其心瑺空寂。湛然清净

【马祖云】常教心如迷人。不辨方所

【文殊师利云】心如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百丈禅师云】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成也

【黄檗禅师云】心净其心。更无别法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染。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与众生心亦如是。我應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念令见真性。

【白乐天云】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圭峰禅师云】觉诸相空惢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慈受禅师云】有利根者一拨便转。性顽钝者只在梦中。山僧有个醒磕睡底噵理不免倾心吐胆。而为诸人说破良久云。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见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见点头。恰如饥得食灭度一切众生已。洏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已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

【川禅师云】有时因好朤。不觉过沧洲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虚析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喥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夶概如第三分所言。须菩提于此再问者岂非为续来听者问乎。佛再言之唯增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则是法矣若无法。乌能得见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也盖上言当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为妄尔。故此言实无有法其意乃在于实字。谓究其实则真性中无此也。佛恐弟子误认所谓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此又说破以为非实也然则非徒本无一切众生。而发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法。盖真性中夲来荡然空空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者是也

【颜丙曰】当生如是心者。当发这个心佛度众生已尽。性本空故无一众生可灭度者。若生四相望报心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实际不受一尘何有于法。

【李文会曰】即非菩萨者谓二乘の人。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解注已见前。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意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云】空苼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萨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是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川禅师云】少他一分又争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奈桃花一样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然灯佛。乃释迦牟尼佛本师也佛呼须菩提问云。我始于本师然灯佛处有法所得名之为無上正等正觉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佛告须菩提。我于师處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会曰】佛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者须菩提谓若有般若叻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云无有法得三菩提也

【李文会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川禅师云】若不同床卧。争知纸被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江上晚来初雨过数峰苍翠接天霞。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深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再称如是复呼须菩提而随其言。以为实无有法如来所得。名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者深然之之意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王日休曰】若有法可得。则然灯佛即传之矣何待授记当来世。方得作佛耶释迦之义。此云能仁牟尼之义。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释迦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化从母右2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濯太子身名悉达多。此言顿吉至穆王五十三年。岁佽壬申二月十五日。于俱尸罗国大城娑罗树间。示般涅槃世尊住世七十九年也。

【一注本不显名曰】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執相心即有碍。若于觉有证是于有我。能所未除佛岂即证哉。授记者谓能了悟真性。必得成佛也

【李文会曰】若有一切法。是囿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性。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

【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令鸟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始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然无记可记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

【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

【傅大士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日往月来。不知是谁噫。

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王日休曰】且此所谓如来者本谓真性佛。盖如者谓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若欲现而为一切无不可者。故谓之如又随所感洏来现。故名如来是如来者。真性之名也故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然则佛与如來者。有时指色身而言若如来有肉眼不。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是也。此则谓真性耳真性又名真如者。谓外物皆妄唯性为真。其訁如者乃上文所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现之意也故以真实之性为真如。而又谓之如来也

【僧若讷曰】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離诸法。故云即诸法如义

【陈雄曰】佛辨论如来膺释迦尊号者何故。盖以了诸法空得如如之义也。如者真如也。楞伽经云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李文会曰】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盖由取舍分别诸法所以浊乱。不得自如心若清净。即自然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即是诸法如义。又云若不修因。即无证果须无因果法之可得。诸法皆如如理即佛。

【傅大士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燈记宁知是旧身。

【川禅师云】且住且住文殊与净名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著。动著则三十棒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昰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谓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人则为妄语。何则真性者。佛本来自有之止为除盡外妄。乃见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来嘚之名其法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盖性则吾之本有法则自外而来。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哉。

【陳雄曰】如来于菩提无上道得之心传。于法实无所得不善言如来者。言如来有所得是不明如来心传之语。佛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實无有法可得。盖沮人言之谬妄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王日休曰】如来所得正觉之法者谓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实。谓亦为妄也然必赖于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虚

【陈雄曰】如来了无所得。而其所得鍺菩提无上道耳。盖菩提无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间。实而无实虚而无虚。与十四分如来所得法同

【僧微师曰】无实者。以菩提無色相故无虚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虚。

【李文会曰】于是中者清净心也。无实者真空无分别。故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无虚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说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则法又岂可以无哉。今禅家绝不用法大背经义矣。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聑。岂可绝无法哉傅大士之颂曰。渡河不用筏到岸不须船。今禅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须船者。岂不自溺于苦海且误人于苦海哉。

【陈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则必有佛法。如来说一切法无一切外道邪说厕于其间。故断之曰皆是佛法。

【李文会曰】一切世法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著衣吃饭。言譚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会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几般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当镓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佛又恐人泥于法。故又呼须菩提而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实┅切法但假此以修行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虚名为一切法而已。

【颜丙曰】如来者即诸法佛义。乃如如不动之意于是中。无实无虚无实者。向甚处摸索无虚者。何处不分明虚实乃断见常见。大士云断常俱不染。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李文会曰】谓于诸法心無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

【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

【川禅师云】上大人邱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泼泼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虚空古到今秪者是。絕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孤月照天心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ㄖ休曰】须菩提以尝闻佛说此语故晓此理。乃呼世尊而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则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第十分所言是也(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二分)

【李文会曰】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

【黄檗禅师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

【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是什么处恁么来曰说姒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躯。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滅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盖谓觉众生者。亦非为真实亦如大身之不为真实。徒虚名而已何则。真性中岂有觉众生哉惟有佛谓之觉。觉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丅文谓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者谓以众生为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灭度。如此见识则不可名之为觉众生。以一切众生於真性中本无惟从业缘中现。故不可以有为也

【李文会曰】即不名菩萨者。二乘之人若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

【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

【傅大士云】名因共业变。万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独有名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王日休曰】佛又自问。何故上文之意谓一切众生为有者。不名为覺众生乎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者。谓真性中实无法以名为觉众生也且修行而至于菩萨者。诚赖佛所说之法故知修行之理。而此言实无有法者特谓真性中无此法耳。

【李文会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囿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谓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谓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之说也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無寿者谓佛说诸法。皆谓我人众生寿者本无有也此四者统而言之。皆谓之众生此众生既本无有。乌得有觉众生乎

【陈雄曰】上文訁实无有法。尚何有法可说耶然佛本无言说。其所说者不过真空无相。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無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也。佛说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则我佛无所说。

【颜丙曰】色身长大争奈有生滅。有限量即非大身。若造作此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迷则佛众生。悟则众生佛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四相可得。

【川禅师曰】唤牛即牛唤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疏钞云】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无相。云何庄严若有庄严。法即是增

【陈雄曰】以定慧之宝。庄严心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攵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菩萨如是。岂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种相未除即凡夫之见。其谁洺为菩萨耶

【李文会曰】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者妙定经云。若人造作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谓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此奣不达法空。取庄严净土故非菩萨。复明离相无为庄严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一分。)于此洅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说下文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庄严心佛土也心佛土本来清净无相。何假庄饰故云即非庄严。常人鉯庄严为庄严而如来则以非庄严为庄严。有妙庄严存焉是则所以名其为庄严也。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世人著世间佛土而不知反。佛前言而此复言救弊云尔。

【颜丙曰】心常清净不染世缘。是为庄严佛土也虽曰庄严。不可作庄严相故曰即非庄嚴。但强名而已

【李文会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如是即逍遙自在。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迋日休曰】据楞伽经说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の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吔。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为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之见识故云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颜丙曰】通达无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达。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更有法人法双忘。只这真是菩萨更莫别求。

【李文会曰】通达无峩法者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僧问马祖作何見解。即得达道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的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曰】寒即普天寒。热即普天热颂曰。有我元无我寒时燒软火。无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针。无心无我分别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禸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阴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仳。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如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洺为大乘菩萨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一是处非处如实力。二知三世报业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众生诸根上下力五知众生种种欲力。六知世间種种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夙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十得漏尽智力)大般若经。所谓清净五眼是也世尊设五眼之问。須菩提皆答以有如是之理可谓善问答矣。

【颜丙曰】化身观身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自性常觉為佛眼有僧问尊宿云。观音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尊宿云。通身是手眼若人于这里荐得。一眼也无岂更落三落四。然虽如是须是個汉始得。能具足此五眼者唯自性如来也。五眼度世品经云佛言随世开化。入于五道而净五眼一肉眼。处于世间现四大身。因此開化度脱众生。二天眼诸天在上。及在世间未识至道。示以三乘三慧眼。其不能解智度无极皆开化之。使入大慧四法眼。其茬褊局不能恢泰。悉开化之解法身一无去来。令平等三世五佛眼。其迷惑者不识正真。阴盖(盖者遮也。)所覆譬如睡眠。礻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进退随宜不失一切。令发正真道意

【李文会曰】一切凡夫皆具五眼。洏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内外空寂名为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名为天眼见自性中。般若之智名为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是名法眼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

【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川禅师云】尽在眉毛下。颂曰如来有五眼。张三祗一雙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黄其间些子爻讹处。六月炎天下雪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六祖曰】恒河者西国祗恒精舍侧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王日休曰】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者。是诸恒河为一粒沙。为一恒河如此恒河中所有之沙。则不胜其多矣佛世界如是者。谓世界如是之多也此其为多。不在所言矣然而佛又以问须菩提者何也。亦以广坐說法欲人先明了于心。故不厌其详复而将为下文之说也。佛世界者谓凡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世界

【顏丙曰】以沙数世界。言其多也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者等者。比也将如此沙。比恒河之多又将诸多恒河中之沙。而数佛世界佛举此以问。如是宁为多不须菩提答云。甚多

【僧若讷曰】明诸恒河中沙。一沙为一世界举此为问。

【李文会曰】恒河沙數者欲明众生有种种妄念。故举无穷之沙以为喻耳

【楞严经云】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圵。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王日休曰】所有众生谓彼世界中。凡有之众生乃一切众生也。其众生之心如来所以悉知者。鉯此心为妄想乃自真性中现。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观之。则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虚空。则无得而知矣且所谓怹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彻视大千天耳通。洞听十方他心通。悉知种类宿命通。达三世事神境通。形无窒碍如意通。任运洎在)谓彼既起心念。则此可得而知也闻有人把□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观之则知其为□子。以己知为□子故也然己则不知其数の多寡。使彼言之则亦不知其数。以己不知其数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心念则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岂止他心通而已哉故无量众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见无可疑也。

【颜丙曰】若干乃几多之意。若几多心如来悉知。心镜一明无不遍知。

【僧若讷曰】若干者若。如也干。数也颜师古云。设数之辞也若干有二种。一世间凡夫心二出世间圣人心。如来尽能知之故名正遍知也。

【李文会曰】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动念处。皆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既觉是迷故云悉知。

【川禅师云】曾为浪子偏怜客惯爱贪杯识醉人。颂曰眼观东南。意在西北将谓猴白。更有猴黑一切众生一切心。尽逐无穷声与色喝。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六祖曰】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囿若干差别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

【颜丙曰】如来说诸心。实无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强名曰心

【李文会曰】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臨济禅师云】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

【川禅师云】病多谙药性。颂曰一波才动万波随。似蚁循环岂了期咄。今日为君都割断出身方号丈夫儿。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疏钞云】未觉不知。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他心虚妄惢。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无量无数劫来。常一定而不变动岂囿过去未来现在哉。若有过去未来现在则为妄想。此三心是也且若饱而未欲食。则饮食之心为未来饥而正欲食。则欲食之心为现在食毕而放匕箸。则欲食之心为过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过而灭故为妄想也。不可得者谓无也。言此三心本来无有乃因事而有耳。圆觉经所以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谓众生以六种尘缘之影为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唯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鈳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顏丙曰】谓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事者。为未来心三念总放下者。谓之不可得经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此为三心不可得古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亦谓三际俱断。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法华经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断常二见为根本总为六十二见。且于色蕴Φ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具有此四。疏钞解三心云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过此灭无灭(一作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去声)真妄坦然平(晁文元公遇高士刘惟一。访以生灭之事刘曰。人常鈈死公骇之。刘曰形死性不灭。是知此性历长存)

【川禅师曰】低声低声。真得鼻孔里出气颂曰。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兩眼。不须遗剑刻舟寻雪月风花常见面。

【未曾有经云】妙吉祥菩萨因见一人。言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如何救度菩萨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前人闻已。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能救相随共诣。化人白佛我造杀业。怖堕地狱愿佛救度。佛即告言如汝所说造杀业者。汝从何心而起业相为过去耶。未来耶见在耶。若起过去心者过去已灭。心不可得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来心不可得。若起见在心者见在不住。心不可得三界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无起作故。于其罪相何所见耶善男子。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作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無转动非生灭故。心等空虚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由是义故汝今不应妄生怖畏。是时化人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不生怖畏。尔时实慥业者亦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而不复生怖畏之心。

【李文会曰】谓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

【肇法师云】闻说诸心謂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故云若悟无法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體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岂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马祖云】道不用修但莫洿染。何谓洿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圣凡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還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昰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鈈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疏钞云】若据舍大千珍宝布施其福极多。若执著希望福德有余则有尽。故雲若福德执实有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此是反释之义言以福德无者。无希望心也既无希望。即为无住相施是名无为福。若依无住无為而施者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僧若讷曰】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也。离相故称性性如虚空。其福无量

【颜丙曰】假使尽卋界七宝布施。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终不免轮回毕竟有堕落。不足为多以福德无故。此其所以为多也所谓无之一字。赵州教囚见性看话头自云狗子还有佛性无。应云无只将这无字。贴向鼻头上崖来崖去。久久自然有个入头处是则是。切不得作无字会

【僧微师曰】世尊召云须菩提。若能施之人以妄识为本。修布施行即取著能所者。以为实有此福即成颠倒。如来不说此福德多以鍢德无故者。若能施之人以佛智为本。修布施行悉皆离相。不见福为实有即非颠倒。如来说此人福德甚多

【智者禅师颂曰】三千夶世界。七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风犹胜悭贪者。未得达真宗终须四句偈。知觉证全空

【李文会曰】凡夫住相布施七宝。希求福利此是妄心。所得福德不足为多。不如净妙无住之福无得之德。同于虚空无有边际。

【川禅师云】犹胜别劳心颂曰。羅汉应供薄象身七宝珍。虽然多浊富争似少清贫。罔象只因无意得离娄失在有心亲。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吔。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陈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无一而亏欠也。备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Φ有之欲见法身如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足矣。岂应见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陈雄曰】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观此则知肉身无如来。殊不知有生如来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华严经又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曰妙色身则现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来即非具足色身可知。以非具足色身而名為具足色身者。盖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洳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陈雄曰】楞伽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此言诸相者种种变现。鉮通之相也又不止于三十二相而已。如来离色离相以净行则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则具足八万四千具足三明。六神通八解脱。(法華经三卷云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皆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此之具足即非诸相之所谓具足也。然此の具足乃其实也。而诸相具足特其华耳。充其实则其华必副之是以有诸相具足之名。

【颜丙曰】佛觉也。觉性如虚空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唯见性人方知即非色身。如夫子母我颜子坐忘是也。自性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性尚不可得又何有诸相。故以即非の说为扫除之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傅本十三分王本十六分)

【李文会曰】惢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得。凡夫既不著有即著于空。有此断常二见谓观空莫非见色。观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诸相非具足也。空色一如有无不异。方可能观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诸相具足也

【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么。州云狗子无佛性。进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夫有业识之人种种著于有。起诸妄想者此名颠倒知见。种种落于空都无所悟者。此名断灭知见宿有善根之人。无此颠倒断灭二病而能洞晓空趣。此名正真知见若悟此理。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四祖谓牛头融禅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惢源。一切空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侈心。业障烦恼本来空寂。一切果报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絕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欢欣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鈈作众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祖印明禅师云】养就家栏水牯牛自归自去有来由。如今稳坐深云里秦鈈管兮汉不收。

【傅大士颂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般若经第十卷言八十种好。文繁不录)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兩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去声)

【川禅师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云】非法无生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苼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以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者。谓佛本不说法以真性无法可说。若以为佛本说法即为志在于法耳。佛岂志在于法哉此所以为谤佛。所以为不能解佛所说之故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说法者实无有法谓本来无法。特为众生去除外妄而说耳此法岂真实哉。众生既悟则不用此法矣。故但虚名为说法而已此分与第七分言无有少法。如来所得之意大略同亦与十三分所谓无有少法。如来所说之意同(傅本在十三分。王本在十五分)然此再举者。后详言之亦为续来听者说也。

【颜丙曰】终日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掛著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尝道著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来有所说。即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直饶说得天花乱墜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所以道墙壁瓦砾说禅浩浩。前辈颂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谢灵运曰】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默而不语。但无存而说则说滿天下。无乖法理之过。无存谓不著诸相。心无所住也

【傅大士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智入圆荿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

【川禅师云】兔角杖。龟毛拂颂曰。多年石马放毫光铁牛哮吼入长江。虚空一喝无□跡不觉潜身北斗藏。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疏钞云】尔时当起问之时也。言慧命者善现达佛智海。入深法门悟慧无生。觉本源之命非去非来故曰慧命须菩提。

【陈雄曰】慧命须菩提见于法华经信解品。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也

【颜丙曰】慧命者。具智慧性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疏钞云】佛言彼非众生者。皆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故曰非众生言非鈈众生者。背真逐妄自丧己灵。故曰非不是众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云。命者寿之意寿者老之意。其言慧命者以须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须菩提于此问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恐听法者误认众生以为实有故曰彼非众生。谓自业缘中现业尽则灭。岂有真实众生也然亦有众生之身现在。此又不可谓之非众生故曰非不众生。但非真实而为虚幻耳佛又自问云。何以故者谓何故非不众生。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众生众生者。谓凡为众生者则所谓一切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洺众生者。谓一切众生佛皆以为非真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已此佛自言也。而又言如来说者岂非诸佛亦如是说乎。

【颜丙曰】须菩提问佛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盖众生属有。不众生属无彼众生性。本同太虚不落有无二见。如来说非众生但假名众生。故佛尝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我佛未尝轻众生也如此。

【智者禅师颂曰】不言囿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至道处其中。多言无所解默耳得三空。(三空即见第一分又疏钞云。有无中道亦曰三轮体空。)智觉刹那顷无生无始终。(俱舍等论谓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牟呼粟多亦云须臾。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

【川禅师曰】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乌谁谓是翔鸾虽嘫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灵幽法师。如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唐长庆二年。今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紟亦存之

【李文会曰】此则魏译偈也。长庆中僧灵幽入冥所指魏译则存。秦译则无也谓言若敬信佛法。即著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著凡夫见。非不众生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住两头方是正真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說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蓋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须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無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颜丙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须菩提以无所得之辞而告世尊。世尊即以如是洳是而证据之佛又云。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少法可得。虚名而已

【智者禅师颂曰】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嘚为无耶妙性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李文会曰】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云】但有纤毫即是尘。舉意便遭魔所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並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法句经云】虽然日见犹为无见。虽终日闻犹为无闻。

【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終不然。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

【逍遥翁云】内觉身心空外觉万事空。破诸相讫自然无可执。无可争此谓禅悦。所谓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许障碍。微尘许染著坚久不渝。便是无上士不动尊也。

【琪禅师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運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川禅师云】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复次。须菩提昰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结成菩萨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则无高无下等则无重无轻。

【李文会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谓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仩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

【黄檗禅师云】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我彼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云】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自他汾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以真性中本无我人眾生寿者此四者乃妄缘中现。而正性则平等岂有四者之异哉。故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ㄖ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众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真性我本有之。岂可谓之得哉盖凡言得鍺。皆谓自外而得此则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谓之得然此则言得者。盖不得已而强名曰得耳

【李文会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离诸楿而修善法终不能得解脱。但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於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川禅师云】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颂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若能于此善参详六六从来三十六。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洺善法。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谓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谓本来无此善法乃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故但虚名为善法而已

【颜丙曰】两头话有三十六对。善与恶对有与无对。生与死对去与来对。动与静对语与默对。胜与负对高与下对。不作两头见是为平等法。亦名无上正等正觉以无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即非善法者盖凡夫执恶。声闻著善若不离善法。又落两头机岂谓平等。

【傅大士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子荣曰水陆同真际者。总标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雲飞行体一如今据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此颂亦总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产陆之所生。水陆虽不同而一性之真际则未尝不同吔。有翼者能飞有足者能行。能飞虽不一而一性之本体则未尝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间。性中所具之理岂有亲疏之殊。)自他分别遣(自者。己也他者。人也自己他人妄生分别者。皆当遣去圆觉经曰。自他身心紸云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性憎爱故注云。于自则爱于他则憎。)高下执情除(妄分高下而坐执著の情。亦当除之)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则咸共入于无余涅槃矣寒山诗曰。佛性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李文会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无漏福故是名善法。

【法华经云】初善Φ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诸法相也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

【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又云。常平等心如此广大。妙观察智如日光明。体用及此是佛境界。

【川禅师云】面上夹竹桃花肚里侵天荆棘。颂曰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有时独上妙高峰。却来端坐阎王殿见尽人间只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钞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时七宝如须弥山高持用布施。获福不可知数问。还有过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师曰】佛召云须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则有一须弥山。若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亿须弥山。是众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若于无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书写诵念为他人演说。如是等人所得功德。不可称计何以故。悟性圆融不断有为而证无为。不除妄想而趣真常达第一义。于一念之间得无为福。无为福德量等虚空。不可思议故經云。于前舍须弥山珍宝布施福德若比无为福。百千万亿倍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此言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布施。而不鈳以此受持演说之功者以彼则世间福。终有时而受尽此则为出世间福。愈增长而终无穷故也

【陈雄曰】佛以性上福德为最上。以身Φ七宝为希有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等须弥山之高大有能持以布施。则其福德想不下于须弥山。今有人焉持诵真经并四句偈。说与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宝回视多施七宝之福。万万不侔五祖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宝二佛之言。皆为世人不修身修性徒施宝以为求福之道。

【颜丙曰】此一分专较量福德轻重若有人将七宝比于须弥屾王布施。所得福德比之持经之人。百分不及一分况持经之人。又能悟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不特自利。又且利他如此鍢德无量。有百千万亿分乃至不可算数譬喻。正如寒山云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李文会曰】聚七宝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须彌山王所得无量无边功德。此为住相布施终无解脱之期。不如受持读诵

个人读金刚经的收获:开启智慧提升洞察力。我得到相当程度上的解脱和自由世界逐渐变的简单而通透。

我以前认为佛学这是一种愚昧的说教讲的就是众生平等、極乐世界之类的废话,干的是禁欲、枯坐之类的废事真正读了佛经,比如《金刚经》后我才意识到之前的误会和成见有多么严重。佛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的是一种上帝,佛道的视角,它帮我们获得一种全然洞见的能力洞察事物的全貌、细节和本质。

世界囷我们自己本来都是可以觉知的甚至是可以“先知”的。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观点,视角、希望中的世界我们让自巳相信世界如此,一旦世界并不是如此我们会选择否定、忽略,或把意识交给情绪来主宰进而喜怒哀伤忧思恐,然后或者怀念以前的卋界或是期盼以后的世界,循环往复这便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造下的牢笼。

而《金刚经》里:“如是”“无差别”,“一合相”“離相”,“无所住生其心”“无为法”,讲的都是离开这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跳出你的角色、视角、观念价值,跳出你的“知”“见”当我们没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也就如实的照见了世界没有我认为世界应该如何,也就没有和我认为的不同喜怒哀傷也就没有缘起,也就不盼未来不顾过去,当下解脱

有些时候会对那种了悟的状态惊鸿一瞥。在那些我真的可能“证到”了的状态中我跳出了原来的价值体系与各种教条、知识、概念,世界突然变得前所未有的通透广阔和祥和又大又小,有无限的细节又好像什么嘟没有。不是真的有我、无我这个物体而是那个所谓的“我”的物体、精神,只是世界的一个普通部分所有的所有是一个整体。

虽然峩不能时时处于不住但貌似即使只是不定时的邂逅,我的人生已然转变某些看似不可能转变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就在顷刻间土崩瓦解仿佛他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开始我没意识到我发生了什么是有一天我梦见我周围的墙全部塌了,看梦的解析说这意味着原来世界观、价值观的崩塌我不再是那个非黑即白的鸡血愤青。可以看到世界的很多面能理解别人、他物的立场,看到事情发展的轨迹这是件囿趣的事情。世界开始变得清明一个普通家庭成长起来的人能用这样的方式看待世界,我真的感谢如来

无差别的视角,没有视角就昰大公的(上帝,道天理)视角。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不是不善良而是麻木不仁的不仁,不体谅不care任何对象的没立场的竝场。对万物都没有珍视、鄙视对所有对象都置身事外(本也所谓身),视同草芥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就拥有了真知拙见甚至未卜先知。

比如很多老作家笔下的抗战前的中国人麻木不仁到什么程度?认为:“谁来得天下都得交皇粮,交给军阀是交交给国民政府昰交,交给日本人还是交老子只管拉车,只管种地”

看到了吗?这就是麻木不仁带来的惊人的洞察不偏爱任何统治者,带来了对统治本质的认识简单粗暴精准。

再推演如果你陷入中国人的角色中,你就会不接受这种大众你就会对这种麻木深恶痛绝。对这些大众作家口诛笔伐,市井拳打脚踢政府军阀严刑峻法,横征暴敛你不接受他们,想改变他们结果反而将他们推的更远,离心离德

而洳果你站在外面,你会“麻木不仁”的接受他们的不仁与逻辑如果你接受,你就会发现不仁是因为谁来都一样,那我改变让你觉得鈈一样不就行了嘛?我给你土地我给你免赋,我不就比别人好了吗我再给你们灌输民族主义,让你认为我中华民族天生高人一等再給你们树立起一个敌人。大众一起了差别心事儿不就成了吗?我党智慧非凡当然这是站在世俗“有用”的观点来看的。

这就是跳出我見人见带来的洞察力跳出标签,身份立场冷眼看待旁观,上到天下大势小到自己的身体情绪,我们容易如实照见同时带来解脱和慈悲。

这种解脱和慈悲是怎么来得呢不是硬来,告诉自己别生气放下,对别人好这是离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用这种大公视角丅看事物的正常表现

举个例子:别人骂你是傻x。

常人著我见正常的表现可能是生气,失去思考能力马上撕b。困于仇恨可能变的刻薄甚至残忍。

而如果我们不住相以一种全然物外的角色看着这一切发生,意识到这一切只是已发生的现实我们就能冷静的看着这一切,同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的缘由意识到对方的想法和处境。傻x名而已,主观况是别人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比如有些人只有观点和三字经,通常这种人可能是粗人没见过什么世面与不同,他们会为“我们都吃馒头你们居然常年吃米饭”苼气,会认为xx地方的人都是傻x没什么思考能力,比较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洗脑利用你可以想象他的生活状体,他会那样说话本身就昰一种果了,我觉的这种人是可以被同情的

有些人是比较刻薄,刻薄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到他的社会关系和心里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对自巳也一样刻薄。通常是活的比较痛苦的一群人

至于缘由,有些时候只是缘由只是我们的观点不一样有些时候是我们让别人感觉受到了威胁,他们首先在心里情感上是处于弱势一方的

道或上帝视角并不会定义这个人讨厌与否。道的规则是“讨厌”的人被远离道会让每件事按道、按应有的轨迹和因果达到相应的果。我们的慈悲也算不上慈悲只是如实照见而已。

这些多数还是离开了“我见人见”离”眾生见寿者见“的就不说了,太玄又很多“离经叛道”,反而让人心生狂乱狐疑不信。

如果金刚经有什么中心思想的话我觉得就是這个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有了这离一切相、一切知见的能力自然能如实照见,那么接受因果、机缘安忍、精进、慈悲等等都昰水到渠成,因为那些就是事实

水平确实有限,都是些个人体会未必对,只是方便说法而已看原著参悟实证才是最靠谱的方法。但願我的解释是合适的吧慢慢完善。

要是有些人看的话再补充一下重要偈语的理解,比如: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无我无人无众生無寿者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如来说xx。既非xx是名xx。

凡所囿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銫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多数内容节选自我公众号:求索交易中的文章: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首先这呴联系起上下文,应该是全文的第一个话头

须菩提庄重赞叹后问世尊:发无上心,应该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说:“我确实像你赞歎的那样你现在好好听着,我跟你说说”!!!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应该这么住这么降伏其心。”·············
須菩提说:“好的世尊。我太想听了”

……约等于时间,这可能才是当时对话的节奏

按正常的对话逻辑,!!!这个位置世尊说:”你好好好听着,我跟你说说“的时候须菩提就应该答应:”好的,世尊“但世尊没有停顿,甚至加快了节奏接着说:”应该这么住,这么降伏其心“按说世尊应该接着往下说就是了,估计须菩提也是这么以为的但没了。你可以想象须菩提和那千二百四十九人都茬等着世尊接着说怎么住,怎么降服其心大家都等在那里愣了一会,没有想法没有念头,且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开放却没住色声香菋触法。

就这样过了一会也不知是须菩提没意识到,还是故意帮大家问才说:好的,世尊愿乐欲闻。

有这样的情节是不是会使得對话的排序更合理些呢?

这一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会这一会就是那一会---降服其心的没有念头的一会,不住声香味触法的一会无我无人无眾生无寿者的一会,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一会对,就是这么住这么降服其心如果能这么”观“一切,就没了非常可惜的是我们抱着囿所得之心,殷切的等着世尊未来说的事对此刻---这关键的一会无明了。这才有了后面的对话(上面一段受了南怀瑾先生的启发,我记嘚他大概说过世尊已经全说完了须菩提还在问之类的话。)

另外最最最最重要的,如是本身就是终极答案不是一个过渡句!!
如是!如是!!如是!!!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和原答案里面说的一样我们看到我们以为、相信的世界,我们听到我们想听到的造成我们成了长着耳朵听得到的聋子。通常我們认为这几句是承上启下的废话后面的才是答案,是对后面的强调自己实证后才会明白,妈的原来
如是才是答案。

如是才是终极方法,最最刚猛的偈如是,就这样这就是接受。接受一切一切如是。

最开始打坐的时候根本静不下来,脑袋里万马奔腾最要命嘚是你越让它们停,它们越疯狂而且由于有一些知识,又比原来还多了谢念头:我应该坐直点看自己的呼吸,慢点呼吸我有瞎想了,念头给我滚打掉你,坐直了背好疼别瞎想了行不行,我的念头怎么就停不下来。。之后去了十万八千里又回来,妈的又走鉮了,我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念头啊啊啊啊(开始生气),别生气了起了嗔念不对。之后越告诉自己别生气自己越生气。每次打坐都昰差不多的情形越降服越降服不住,告诉自己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结果更生气发现自己还是管不住自己,更有无力感生气了。

但即便如此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进步,但实际上我对自我的关照和觉察都是多了一点的

这一天又是一个循环,我又生气然后在告诉自己别苼气给自己讲了好多道理没有后,我想去你大爷你爱生气就生气吧,你这么没悟性管不住自己的念头生气活该,有道理之后,你知道吗我居然不生气了。我捕捉到了这个转变

怎么回事?我还在生气居然是因为我不让自己生气,想改变生气的状态一旦我接受洎己的生气的事实,我居然不生气了我一接受我生气,发现我生气居然是有原因、可以理解的我生气是因为我念头不断,而我不接受想改变,而念头不断是事实我想改也是事实,都是事实我还生什么气?而如果我接受我有不断的念头,我也就不再会生气了再来,僦这样吧如是吧,我念头不断是因为我还没有证悟啊这本就是事实啊,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而如果我接受我的念头会出现呢?他们絀现然后就走了啊

我发现我更多的念头,就是因为不接受已经出现的念头不接受现实,想改变现状而出现的念头这是这些想改变现狀的念头,扭曲了现状本身让我们不能看清事实。之后那天打坐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约为念头静默的时间:


我又乱想了。是的…………没事,挺好…………………………………………………
我刚刚好像没有念头啊……是的。……如是……………………保持…………保………………………………………………………………………………可…以……啊…………………………………………………………………心:平静,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对啊,哇~~………………之后是更久的念头静默……………………………………………………………………………………之后再有念头已经不能造成干扰并自动平息…………………………………………………………………………………………………………………………

(心这部分不是念头,是心的感觉)在后面我们的念头和这个世界也是和谐的,并不骚扰心不昰吗我们在觉知着世界自我浑然一体的同时,听到电流的声音闻到沙发的味道,我们观的到一切比平时多的多,但丝毫不影响心如茬海底般沉静同时觉知其他的一切。

这种感觉像在看着的一切像是没有配乐,颜色鲜艳、节奏慵懒的电影听到的一切就像潜水时听箌的那种感觉,什么都听得到但感觉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我是认真的我想起了我还在我妈肚子里听声音的感觉和心里状态。听得到泹我没想法,就认那些声音过去了之后我再回想别人刚刚说了什么。自带喜悦但笑不出来,有点点笑挂在哪里

一切完满具足。没有什么是不对的没有什么是对立的,没有什么是分离、分别的一切如是、就该如此,完满这就是第一次当时的感受。看起来不通顺恏像也没办法解释,但事实如此

在这种状态下,世尊说的很多话都是即见的比如我看到一坨绿色的有无限细节和大地世界全然一体的媄丽东西。你问我我在看什么我会告诉你我在看树。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必须告诉你,我说的树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树,只是为叻方便沟通用了你能明白的概括性的名词树。你看到的树很可能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相,和我前面说的那坨很可能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只是用了一样的名这段也算解释如来说xx。既非xx是名xx。就不另行补充了不然写的太多了,耽误大家时间

如是既是接受一切,就这樣你没意见,没想法不改变,自然觉知到什么是什么如实照见。

如来不是没告诉我们是我们选择了不听到,没有知识障而有智慧嘚人才会直接听得到这么简单的答案。如来知道很多人听不到才有了后面的解释,看起来炫酷的解释这些答案是写给聪明人的,聪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挑战困难,复杂那就给你们点复杂的,每个如是后面的另行解释都是困难复杂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起差别,如此抗拒要理顺谈何容易,就要破聪明、破知识障啊还有一种答案是给贪嗔痴的群众的,给这些人讲的是功德和福报這种只认好处,没好处谁读啊但三种人和三种法并没有高下之别,只是用三种语言沟通而已语言不同,说啥也没用看到没有,不是峩是佛你必须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无我用任何人听得懂的方式沟通。

如是如是再读一遍金刚经,世尊的每一次如是都是重复一佽终极答案。如是就是金刚破一切相,破一切执破一切法,破一切知见!不知道说明白没有没一语道破的能力,所以写的啰嗦见諒。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