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少年时期是什么样的状况

少年时代的高野五十六家境十分貧困戊辰战争结束后,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废除了武士阶层的封建特权和食禄制度。武士们过去长期不从事生产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大多数武士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家境贫寒。高野家在明治维新前俸禄是120石在长岡镇算得上中上家庭。戊辰战争中高野家2死3伤,财产付之一炬家境一下子败落了。战争结束后仅仅依靠政府发放的金禄公债勉强生活。偏偏是祸不单行高野五十六的大哥高野让主持的农场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让不得不用全部家产赔偿其女高野京子被迫放弃学業,到东京帝国大学医院当了一名护士生活在这样一个破败的土族家庭中,高野五十六从幼年就开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照看菜园、打扫庭院,以至和大人一起参加捕鱼

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21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薦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書,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後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Φ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學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成为著名史学家,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惡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學,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万斯同晚年时候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口授的方式编史而由他口授,温睿临操笔的《南疆逸史》也因为没有刊印而逃过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八日,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半山腰身边的藏书被钱名世占有。刘坊写有《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同的去世,象征《明史》编纂第一个阶段结束其后经过数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过世,已有三十餘年经学家杨椿认为:“《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