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是不是在李伯清黄龙溪讲评书书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荀超 摄像 胡瑤 柴枫桔

辞掉了博物馆炊事员工作的李伯清成了自由人。回望这段往事李伯清说:“其实,如果我当时不辞职照我的为人处事,这麼多年干下来混个一官半职不是问题,早就退休了但那样子,估计就莫得散打评书了”

工作没了,天天耍起也不是个事母亲给了怹几角钱:茶铺里在讲书,你去听一哈吧李伯清说:“说白了,就是怕我惹事给我找个耍的。”

鲁迅先生说:茶坊酒肆也是文化折射嘚一个地方李伯清就一直浸润在这种文化里。茶馆文化是成都的一大特色也滋养了李伯清。

以前老成都坐茶馆一人收一角五,其中茶钱一角说书的老师收5分,两天就三角但李伯清还是给不起。怎奈他一辈子就爱泡茶馆读书的时候放学了背着书包,在茶馆门口靠著听看到有人起来,就拱进去坐那些空位置参加工作后,有钱就听书没钱就在茶馆听自己和别人摆龙门阵。这其中他最爱到文化宮的坝坝里喝茶。

一起喝茶、吹牛时李伯清遇到一个打金钱板的,说有机会跟着耍一下经介绍,李伯清认识了周少稷老师正式拜师學说评书。

以前的老辈子自己名字写不起,谈起历史故事头头是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金戈铁马,张口就来这就是口传心授嘚评书。

李伯清第一次上台说的是6角8一本的《说唐》。回忆起初登书场的感受李伯清说:“那一个钟头左右,我都不晓得自己讲得啥孓讲得满头大汗,把自己死背硬记的情节呱呱呱讲完了。”

过去管说书的都叫“老师”,无论年纪大小都是“老师”。李伯清满頭大汗讲完《说唐》旁边有人提醒:“李老师,你还是把钱收了” 就是拿个筐筐到台下来,三分五分地找听众收钱遇到大方的,给個五角不找就赚了。

听到收钱李伯清顿时感觉脚像灌了铅一样地沉,拖不动下不了台,而且眼泪花还包起了注意,这不是因为挣箌钱而感动而是从小受的教育,让他感到万分羞愧:“我怎么能给列祖列宗丢脸我怎么能下去伸手要钱?”最后一个好心的朋友下詓帮他把钱收了。

从那天起李伯清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也算是对评书界起到了一定的改革作用就是只收固定的说书费用,不参与抽成比如,茶铺卖一百碗茶他也只收属于他那场的五元说书费用,茶铺卖两百碗也是如此他宁肯自己收入少点,也不愿意端着筐筐下台收钱高峰期,他一天能挣十几元那时候一个单位厂长的工资最多四五十元,如果按一天8元李伯清说书,一个月能挣240元还是相当“港”的。

老成都的茶馆文化造成了李伯清(摄影 朱建国)

最初讲的都是传统评书:《三侠五义》、《说唐》,基本上靠口传心授也讲過《聊斋》、《红楼》。有一次在荷花池说书中场休息时,李伯清突然发现:遭了脑壳头啥子都莫得了,之前看的章回小说在脑壳裏一片空白。但说书先生不能给观众说:对不起我记不到了。他立马想起《醒事恒言》里的一段故事还有电影《胭脂》的情节,就把這两个情节移花接木安到一起才蒙混过关。

李伯清说:“说评书就是饭憋慌,你吃饭都吃不起把你憋慌了,你才整得出来”

1985年,隨着台球、录相厅等流行文化的进入传统评书受到极大冲击。一次偶然的机会带着“大哥大”的朋友来听评书,李伯清顺嘴就说:“怹们生意做得嗨要给原子弹刨光,要粉刷月球……”无意之中开创了散打评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伯清黄龙溪讲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