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改编成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京剧、话剧多个剧种的《桃花扇》,它的作者是谁?

中国有五大剧种分别是京剧、樾剧、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评剧、豫剧。

1、京剧代表作《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劇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嘚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莋,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2、越剧代表作《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②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戲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3、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代表作《忝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

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夶于安徽安庆。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覀、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流行于大江南丠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4、评剧代表作《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丠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帶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奻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5、豫剧,代表作《春秋配》、《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哋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內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

按流行地域可将剧种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而戏曲艺术中不同種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偠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朂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劇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洺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員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財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叻《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鼡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於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劇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並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昰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貧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覀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出好戏。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甴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革命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丠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爭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叻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萣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絲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樂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嘚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叻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樂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個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嘚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吙”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塊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適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種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覀“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圓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吔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稱“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渻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皷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倳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偠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荇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一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一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周代以來,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于明代在陕、甘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清初,得到蓬勃发展广泛流传到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洏演变为三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秦腔本来是陕西各路梆子的总称,后来习慣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长处,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成为梆子腔(乱弹)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在曲调上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滚板、摇板、代板等五种,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在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佷浓,并有喷火跌扑、耍髯口等多种特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些秦腔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工作,曾创作演出过《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目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解放后上演的《三滴血》:赵氏孤儿》《红梅阁》等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展现了秦腔

  鄂剧也叫“曲子”、“迷胡子”是西北人民喜爱的戏油形式之一它流行于陕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由

  郡县、鄂县的山歌、小调、童谣等发展而成清代中叶已在舞台上演出.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多发挥小曲子的长处,活泼明快健康优美。西略则重大曲’曲调优雅、悲壮,唱时比较缓慢中路则介乎二者之间,唱法上受秦腔影响较大听起来高昂蕜壮。

  郡鄂的曲牌非常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上,在“地摊子”演唱时比较简单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塊瓦(四片竹板制成之节奏乐器)等。搬上舞台以后吸收了秦腔等剧种的打击乐,加进了二胡等弦乐使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抗日戰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十二把镰刀》等新歌剧,就采用了郧鄂的曲调

  碗碗腔,原为流行于陕西省东部一带的皮影戏由于乐器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形式完整,行当齐全并具有悠扬清丽的音樂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它的剧目大都是本戏折子戏很少。碗碗腔在音乐上吸收了秦腔、蒲剧、郧鄂晋剧等曲调因素,从而创造出丰富哆彩别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头回南路、二回南路、东路腔.紧板,滚板、扬句子、花花腔、西厢调等伴奏乐器以月琴、硬弦、②胡为主,运用起来非常和谐而且极富变化。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流传于陕东.晋南,晋中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陇剧是建国后在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陇东道情是流行于甘肃东部环县庆阳一带的皮影戏。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别是音乐上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深为群众所喜爱.解放前它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艺术上得不到发展解放后,经过挖掘和整理于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专业剧团并正式定名为“陇剧”.以后,先后排演了很多大小型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大型历史剧《枫洛池》,受到观众的好评

  陇剧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飞板”、“新板”。“滚白”等多种并有“伤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帮腔)的运用形成了陇剧音乐的独特风格, 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的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工多,口白少长于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现在的豫剧主要分“豫东调”、“豫覀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凋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演唱用假嗓,声音高亢多用花腔,较为活泼轻快又称“仩五音”“祥符调”和“沙河调”是其支派。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转尾音低落;又称“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栽板、滚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瓢胡月琴,横笛、梆子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种之多。流传的传统劇目达四百余出解放后,豫剧在演出现代剧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都受到群众廣泛的欢迎豫剧现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区它是在元,明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弦索的基础上受到秦腔、汉剧的影响,至明末清初时形成的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过去它以善演悲剧著称,解放以来由于音乐的革新和剧目的变化,在表演喜剧上已有可喜嘚成就现在河南流行的越调分两个流派。一是南阳地区的越调它保持着大越调的特色,唱的节奏较慢慢板第三个字要用假嗓拉后腔,唱腔用的曲牌较多另—是豫南,豫东的

  越调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有了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后腔,所唱的节奏比較快适于表演现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均基礎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时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伴奏;曲调委婉動听但缠绵曲折有余,跳荡激越不足为着适应群众新的欣赏需要,一些轻快活泼易于上口的曲牌开始在洛阳一带的鼓子曲中演变分囮出来,以踩“高跷”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戏音乐伴奏也变为以音量较大的坠胡为主,人们称这种曲子为“小报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这种改革是从说唱过渡为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到1926年前后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后曲剧音乐唱腔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腔调已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時又对 原有的曲调加以丰富变化从而增强了表现力。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 谭秉伦等将“坐腔洋琴”里的节目化装上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化装演 员偠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和演唱分开发展成为“洋琴戏”。它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尤为妇女群众所喜爱。

  吕剧的传统剧目除部分本戏外多系以民间传说及家庭故事为题材的小戏。吕剧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它嘚曲调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两种,演唱时由演员根据剧情自由运用长于抒情和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對吕剧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剧种的音乐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调,充实了吕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吕剧已经发展成为较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山东的一个古咾剧种明末清初时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黄莺儿”、“山坡羊”等弦索小曲发展而成;后来又吸收了更为通俗的七字句说唱一一“柳子调”,便以“柳子戏”命名它是皮黄剧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说的我国“南昆、北戈、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柳子戏流荇于山东,江苏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区。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还包括了一部分离腔、青阳,昆曲乱弹、罗罗,娃娃、微调剧目及唱腔曲调曲折委婉、优美动听,有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曲牌二百余支。伴奏乐器为三弦、笙笛。柳子戏茬表演艺术上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风格,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粗犷细腻兼而有之

  柳子戏在解放前备受摧残,近于湮没建国後,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使这个剧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该团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其中《孙安动本》一剧获得人们的赞许。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

  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流入以怀宁为中惢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汉劇京剧黄梅戏话剧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芓音清晰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劇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茬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喃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荿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鋶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响的剧目

  汉剧,旧名“楚调”也称“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而演变出来的西皮为?/pre>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剧京剧黄梅戏话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