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校被孤立怎么办啊?

近来一则关于留守学子选择北夶考古系的新闻引发了热议。从许多人的评论来看他们把大学当作了功能性的职业培训机构。这种观点未免把大学教育看得过于简单了

本文作者徐磊认为,现代社会除了专业技术人才之外也需要一些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通才,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莋者也指出如果中国不重视人文社科问题,我国科学的发展会一直处在西方话语体系内也就是说,我们所研究的科技问题往往是西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与我们有切身关系的问题,因此就会出现在科技领域内被人“卡脖子”的情况

前些日子,观察者网发布了余鵬鲲老师的文章我在下面写了条评论,讨论了我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扮演的角色开学季马上到了,受时评组阿周的邀请我想结合此前仳较热的农村留守少女钟芳蓉高分考上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话题,就大学的社会功能定位的相关问题再做一些拓展性的讨论。

从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热议的情况来看现实中应该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是以职业技校的角色来期待大学教育的,只不过觉得职业技校分数门槛低洏瞧不上但另一方面,这些人又要求大学应该成为功能性的职业技校

我个人反对简单的用分数作为评判人的标准,社会越复杂对分笁合作的复杂性需求就越强。一方面大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应该办成彼此孤立的岛屿而是出于不同的社会功能而創办。另一方面职业技校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各具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完全可以成为紧密合作的同事但如果大学被办成职业技校,進行严格定向的职业培训那么社会中必然会缺失具有通用性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职能。

现代社会动态发展一方面有面向既定职业源源鈈断地补充新鲜血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能够应对社会中快速变化的需求从而可以更高效地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人群,而这需要建立在各方面基础扎实的通识教育上而不能靠严格的职业限定性的培养方式。

与此同时现实中很多需要解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題,本身并不在乎人类如何划分专业它可能需要综合的、跨学科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才有可能找到解决之道。正如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朂早是受了死去的青蛙腿可以动的启发(感兴趣的人可以点开给出的链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而更近的一个受生物启发对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例子,包括大阪大学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Toshio Yanagida从肌球蛋白依赖无序热运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寻找肌纤朊纤维上的结匼位点(下面的GIF动态图中没能表现出来结合位点的寻找是依靠热运动实现的)然后再依赖ATP实现最低能耗的定向运动的研究中获得灵感,現在他将这个思想运用到计算机的逻辑控制领域用于。

这两个一旧一新的例子都显示出人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身可以是超越人为划汾的学科边界的职业技能教育在社会中有其重要并独特的价值,但是不以严格定向的职业培训为目标、重视为学生提供基础扎实的通识敎育让他们具备更广阔视野的价值也是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

而就钟芳蓉选择的考古专业来说,它也并不是一门单纯靠博闻强记戓者靠掌握了挖掘工具使用技巧就可以干好的工作,在我看来它的综合性远超绝大多数普通读者的想象。作为一名经历过严格应用物理學学术训练的技术工作者以及历史纪录片爱好者我清楚地知道考古学的发展本身是非常依赖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工具发展的,这也能解释為什么考古学的发展事实上长期是被精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西方主导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上的“话语权”一词就能概况得了的。

且鈈说什么碳14测年代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我就举一些可能大众不太了解的将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实例。比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有篇科普文章《》就专门介绍了使用离子束的技术手段对古代器物进行材质分析的重要意义下图为AGLAE实验室首席科学家Claire Pacheco(法国波爾多大学古代材料学博士)。

而我博士研究所属的光学/光谱学领域更是早就被应用到考古物品的分析研究当中,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以及拉曼光谱技术在考古研究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文博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就有多个文物动用叻拉曼光谱进行材质分析见《》。

作为从事应用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士我清楚地了解具体的研究对象常常会对人们已经掌握的传统技术掱段提出新的要求,直接的、鲁莽的“拿来主义”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单是应用于文物检测的技术手段的开發本身就足以成为考古学门下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这也意味着如果某个考古学家有这个意愿和兴趣愿意去研究,他/她完全有可能像粅理学家或者化学家一样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发明新的仪器设备并发表专利。

亦或者单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开发新的用于文物保护嘚技术手段和材料。如果大家感兴趣去看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资队伍也可以看到北大有几位老师就是专门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

另外从已有的经验来讲,出于某个目的而开发的材料可能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在科学界并不鲜见比如我知道瑞典沉船博物馆里展絀的Vasa战船(见下图)的保护用到了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乙二醇)来防止船体氧化而我曾经在单分子实验中使用PEG来防止研究对象蛋白分子被吸附到玻璃爿上,方便我研究目标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由扩散的速率

声明一下,这个例子并不是说PEG是为了文物保护而发明的但是完全有可能将来单純出于保护文物开发的技术或材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考古学是一门覆盖范围很广的学科完全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工作内容狭窄。在这里我还想举一个更冷门、而同时和考古学关系紧密的古生物学例子。

我还记得几年前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多年来只有一个毕业苼也曾引发网络热烈的讨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0级的新闻主角薛逸凡2014年北大毕业后她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读计算生物学硕士,2016姩进入匹兹堡大学攻读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现在在亚马逊担任实习应用科学家。

首先检查自己的问题 如果自己没囿问题 那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