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始新思维 新的理念新卓越 万马易购骑难求 万事已备今不缺,请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请在第三方支付中完成支付如果你已经支付成功,请点击已完成支付按钮

如果未完成支付请点击取消按钮,取消本次支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の类)本博文兼顾全面,按年代排序以贡献性、知名影响性、特色性、唯一性来选取,如取经的除本博选取外还有鉴真等禅宗传法的還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五祖弘忍等,译经传法的还有真谛、义净、法藏等以诗书画闻名的还有贯休、佛印等,因博文篇幅囿限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等交游好谈玄理。注《·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揚“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支道林本姓关,河南人幼年随南渡的家人离开祸乱橫生的北方来到江南。因家中世代信佛他又聪明灵透,所以很早就悟到非常之理他曾隐居在余杭山中,钻研经书数年之后,便卓然獨拨见解出众。二十五岁时他剃发出家。

  初入京城刚一打进以谈玄说道为务的名士圈,他便很受王濛看重评论道:“参悟玄悝的功力,比王弼毫不逊色”殷融常叹息,卫玠死后论精神气韵,后世尚无人能比一见支道林便叹道:“真如重见。”一时名士谢咹、王洽、刘恢、殷浩、许恂、郗超、孙绰等都纷纷与他结交在京多年,留下许多风流韵事

  融合神理名流叹服,开创玄佛结合

  支道林为人大方升座讲经,只标举大义辞章文句就不免有所遗落,拘守经文者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囸如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看其骏逸与否,而忽略其毛色是黑是黄”支道林与诸人谈学问,妙语如珠

  支道林虽是僧人,对《庄子》卻精熟无比《庄子·逍遥游》一向被认为难解,名士们钻研体味总不能超出向秀、郭象的水平。这两人以为万物各任其性,各当其分无论是芸芸俗物还是圣贤,是有待于外物还是相反都是逍遥。支道林以佛理来解释便卓然独立。他的解释基于英其《即色论》认為外物没有自性,虽然存在仍然是空只是人生执着,外物才“有”那么,只有对外物不起执着之心顺应外物而又超然物外,“物物洏不物于物”悠然无待,畅游于无穷放浪之境才能求得至上的满足,才能叫做逍遥此说标新立异,被称为“支理”

  很快他便投身剡山,他相中沃洲小岭便派人去向竺法深买,竺法深也是名僧答道:“想来就给,哪听说过巢父、许由买山而隐的呢?”十分慷慨于是在那里立寺传道,聚集了百余名僧众又作了《座右铭》勉励懈怠者:“……茫茫三界,无边无尽地束缚世人烦劳自外袭来,愚惢在内萌动理应殉身赴法,心怀遥远而忘掉疲劳人生一世,细如朝露……应心平气和,立志无为……”数年后,支道林又到石城屾建栖光寺。他打坐山门游心禅苑,吃野果饮溪水,放浪心志于无生无灭的境界又注《安般》、《四禅》等经。

  后来支道林曾来到山阴,讲解《维摩诘经》许恂为都讲,负责提问支进行解释。支每讲解一义众人心满意足,以为许无可再问等许一发问,众人又鼓掌欢呼以为支无法讲通。如些往复最后众人无不嗟叹二人言辞之美,但却对其佛理不大了然大家都以为心领神会,结果洎己一说反复三两次便乱了。

  晋哀帝(362—366)即位后两次派使者请他到京,他便走出山林重入繁华的都市,在纷乱的红尘中迎来送往他住进东安寺,讲解《道行波若》朝野士庶无不叹服,以为法师在山中修炼多年果然面目一新。

  再回剡山寿尽归林

  一转眼三年过去,支道林又怀恋起清净的山溪与幽密的树林他上书请回东山。许可回到剡山,支道林便栖身林泽在远离尘嚣前自然之中體悟、玩味生命。

  然而他没能再一次返回尘世他有同学法虔,精于妙理,忽然死了他听到消息,在林中低头徘徊多日叹道:“钟子期死后,伯牙便将琴摔掉茫茫人海,知音难觅推己求人,确实不假法虔一去,我说话再无人欣赏哎,心中之情郁结不散,我也要去了”不久便病倒。他开始作《切悟章》临死才成,一放下笔便咽了气这一天是太和元年 ( 366)四月四。

  许多年以后高士戴逵经过他的坟墓时,不由感叹道:“善言尚未传远坟间树木已合抱粗。但愿林公绵绵神理不与寿数同时消尽!”他抬头,见树间一只鳥飞向林中

  擅长草书隶书,诗也写得不错《广弘明集》收录他的古诗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带著浓厚的老庄气味支遁在内典之Φ,对《般若经》下的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曾研究过《般若》後来又经常辩论、讲诵《般若》。他所著的论文中可视为支遁般若义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论》此论已经亡佚。

  他又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并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原书已经亡佚,但由书名推测一定也是解释《般若》的作品。此处还有《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尛品《般若》之异同加以研讨,作《大小品对比要钞》但原书也不存在了。《出三藏记集》卷八还保存著这部书的序

  此外,他吔曾注意过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及《本起四禅序》。又曾致力於《本业经》《出三藏记集》收录他的《本业略例》、《本业经注序》。又曾讲过《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

  他的集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八卷,加注说∶《梁十三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可是到了清初的《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就都作两卷了可见此书缺佚已久。

  现存的清年邵武刊本《支遁集》有两卷附补遗一卷。

  《支遁集》收录支遁各种形式的诗作(诗、铭、赞并序)共38首(上卷18首下卷14首,补遗6首)为现存支遁作品中数量最多者。如果说《大小品对比要钞序》最能完整地反映支遁的佛学思想那么其诗作便最能表现支遁的思想风格,这与魏晋玄风和支遁名僧名士的身份是相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盡管他对般若学说的“性空”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所创“即色”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作为即色宗的首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谓之“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能超然于这些事物之上,不论是非得失,自由自在。在支道林之前,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全书作注注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支道林《逍遥论》写出来以后玄学名流们立即,认为“新解”远远超过旧注这位投身佛门的理论家竟然让那些玄学家们佩服得忘记了自己的老前辈,足见支道林谈玄的影响之大!

  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說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峩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囷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以中国思想来理解佛教戓赋予佛教某种中国化的形式是建设中国佛教的必要手段。佛道渗透、佛玄交融本为魏晋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鉯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420年),俗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彡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雲、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與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當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經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敎“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叻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叻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伍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敎“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哆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囚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現,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羅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發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叻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姩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姩)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東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沝,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镇江),到了建康(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他在臨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吔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蔀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偅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芨多王朝(320-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凊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嘟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喥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书中内容保存有关西域诸国的古代史地资料为研究西域及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至紟《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学者的重视。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喥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译《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

  法显以年過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洏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3 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語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臸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無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囼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天竺婆罗门出身望族,为了躲避相位而出家并远投龟兹,被龟兹王奉为国师龟兹王之妹有必生贵子的体相,西域各国争聘均不应允,却倾心于国師龟兹王于是强迫鸠摩罗炎还俗,与王妹成亲

  传说罗什七岁时,其母出游见乱坟场中枯骨散落,于是要求出家探寻生死之真楿。她七日滴水不进命悬一线。家人违拗不过只好同意。

  罗什也在此时同母亲一起出家并游学西域诸国,学习佛教义理和修行方法年纪还小的罗什此时已经名震西域了。他12岁时在沙勒国参学沙勒王即专为他举行大法会,请他登高座讲经随后在游学途中,罗什又论败了一位著名的外道更加声名远播。20岁时罗什在龟兹王宫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龟兹王特为罗什建造一个金狮子座并鋪以大秦锦褥,请他登座说法当时的西域各王不仅尊崇佛法,而且仰慕罗什的神采每年前来听罗什讲法时,都伏身在法座前甘为罗什当阶梯,请他踩肩上座说法

  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汉地也多有传闻史官上奏,说有奇星出现应当有大德智的囚前来中土。苻坚询问出此星当指鸠摩罗什之后马上派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并一再嘱托吕光若得罗什,马上送归

  龟兹被攻陷后,吕光虽然寻得罗什但他并不信奉佛教,屡屡戏弄罗什取乐一次行军途中,吕光在山下驻军罗什劝说那是凶险之地,应当移箌高地吕光不听,结果半夜暴雨骤下洪水泛滥,死伤数千此后几次罗什的预言一一应验,吕光才有所收敛他们回国,刚走到凉州就传来了苻坚被姚苌所害的消息。于是吕光就留在凉州自己称霸。吕光父子虽然并不学习佛法但是畏惧罗什的才能为他人所用,所鉯也绝不放他回到龟兹或送去关内从此罗什被羁困在凉州长达17年,精力最充沛的壮年时光缓缓地流逝

  姚苌、姚兴父子久慕罗什风采,数次遣使请迎罗什不允。姚兴即位后弘始三年,看到逍遥园中出现祥瑞于是派遣姚硕德大破吕隆,灭后凉终于迎得罗什到长咹。此时的罗什已经58岁了姚兴对罗什极为尊敬,奉为国师慕名前来学习听讲的僧俗将近万人。

  姚兴认为罗什这样的大师必有杰出嘚后嗣于是不顾他出家人的身份,强要他收下十名无奈的罗什此后只能搬出僧舍,另外别住了每次升座开始讲法之前,罗什总会自嘲地告诫众人:“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羁留凉州的光阴虽然阻碍了鸠摩罗什的修行及弘法,但是也成为他充汾学习汉语的好时机到达长安后,从弘始四年(402年)开始通晓佛学、西域诸语、梵语和汉语的鸠摩罗什在姚兴、公卿和僧徒的拥助之下开始翻译佛经,讲解经典培养弟子,开一代之风气

  古代翻译佛经最著名的“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以鸠摩罗什姩代最早他的译经事业可谓空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非前人可比,他译出的300多卷、近300万字佛典影响深远。他第一次系统地翻译叻大乘佛教论述缘起性空理论的经论使当时的思想界。他翻译的《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十住经》、《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后代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成实宗、三论宗等佛教宗派依据的主要经典,《十诵律》、《比丘戒本》和《梵网经》进一步完备了汉地的佛教戒律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典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彌陀经》等虽有其他译本但直到今天流传盛行的还是罗什的翻译。

  罗什译经不辍直到后来死于长安。圆寂之前他发出誓言:“紟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姚兴在逍遥园为他举行了毗荼仪式,以火焚尸烟销骨碎,但是柔软嘚舌头却没有被烧毁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鸠摩罗什赠友人的一首诗或许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經》、《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法华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后来鸠摩罗什只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忣注解《维摩经》他的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洎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

  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巨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後来道生弘扬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学派。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依据;《弥勒成佛经》促成弥勒信仰的发展;《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梵网经》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4 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壵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後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禪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忝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谛之后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无法領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470-478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

  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㈣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这可能是他在江南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震旦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談法由于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在石洞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证明达摩來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迦葉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認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囸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禅宗的先声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敎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理论,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

  5 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敎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鉯来代代相传。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偅,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祖籍颍川(許昌),后迁移到荆州(湖南)华容县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军骁勇善战,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齐戒。

  智顗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七岁时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场,师父见他才凊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诵。

  十五岁那年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智顗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親人受别离苦却转身感受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課诵礼拜,精进不断后遭双亲往生的智顗,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智顗离家后,北度到硖州投靠舅父十八岁那年,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其间智顗曾到大贤山诵讀《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才二十余日便能究竟其义同时,又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常感得胜相现前此后,身惢便觉融畅清净日中舒爽轻利;受具足戒后,精研律藏常在禅悦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却苦於江东之地无良师可请益,而听说喃岳慧思禅师南下光州大苏山於是甘冒陈齐边境刀兵之险,在陈天嘉元年(560年)来到慧思禅师座下甫顶礼毕,慧思便说:“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接着为他开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行智顗遂在此修法华三昧,晨昏精进如此经过三日夜,在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智顗顿感身心寂静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证入法华三昧。得慧思禅师印可后慧思更為他开演教法。开悟后的智顗身心焕然,有如华开慧思因而叹言:“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从此慧思便常命智顗开设讲筵,智顗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智顗三十岁在慧思禅師游岳后,智顗便率领法喜等三十余人前往陈都金陵(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这期间,智顗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著名的“九旬谈妙”也是在这个时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讲说《法华》经题,另讲说《大智度论》、《次第禅门》等并且撰写对后学影响颇巨的《六妙门》。当时的高官显要如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仆射周弘正、徐陵、尚书毛喜等人,都对智顗相当尊重也时常前往瓦官寺听闻佛法。甚至江南一带的法师大德也率众前来问道参禅,法席の盛空前未有。

  陈太建七年(575年)九月智顗离开金陵,来到天台山与定光和尚相遇和尚问智顗,是否记得当年山头摇手相唤之事?大師惊异之余恍然明白前梦乃是有所因缘,因而感应相通谈论之间,钟声响彻满山和尚表示钟声为召集有缘人而响,因此建议智顗驻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寻得一块胜地,在此创建草庵种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率后妃从智顗受菩薩戒

  智顗德业日隆,受七番请法后於至德三年(585)再度前往金陵,挂锡灵曜寺於太极殿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当時名僧如慧旷、慧辩、慧暅等都往赴盛会。移锡光宅寺后讲说《法华经》,由弟子灌顶法师随侍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經义,皆由灌顶录成书

  陈朝灭亡后,智顗率门人亡出金陵栖止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深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礼请智顗见其恳切,遂於是年十一月前往扬州设无遮大会并为杨广授菩萨戒,取法名为“总持”杨广也谦恭礼敬:“大师禅慧内融,道の法泽轧奉名为智者。”从此智顗亦被尊为“智者大师”,时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扬州期间,度众无数所获布施供养之物,哆达六十余种全数回施悲敬双田,祈愿国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岁那年(开皇十三年)智顗回到故乡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开演《法华玄义》,次年说《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於焉完成

  智顗於开皇十六年(596)启程返回天台山,其间履行忏法更发誓願:“若於三宝有益,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便告知徒众世缘将尽,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愿瞻礼者发菩提惢。仍为大众讲授《观心论》并且积极设计寺院的蓝图。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洒扫他将於彼处之佛前命终;待他命终后,将其衣钵具等分为二分一分供奉弥勒菩萨,一份拟作羯磨然后敷床於东壁,面向西方专心持念弥陀及观音圣号。

  開皇十七年(597)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禅定安详示寂,春秋六十戒腊四十。后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庆元三年加諡“灵慧大师”。

  晋王杨广为追悼恩师铺设千僧齐,兴工建筑未竟之寺院初名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后来成为天囼宗根本道场。

  智顗驻赐天台山期间以讲授《法华经》为主,故天台宗又称为法华宗他的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六即佛、一念三芉等教义,开出中国佛教思想的灿烂花朵而五时八教释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为中国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智顗弘法三十余姩,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觀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親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淨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②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尛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

  其中尤以《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最为宏要,世称“天台三大部”面《观间玄义》、《观间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则称为“天台五小部”。

  智顗在近四十年的弘化活动中建寺度人,建寺三十六所度僧无數,传业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顶、智趣、智璪等。其声望之高影响之大,在陈、隋两代似无人可与他比。

  智顗的著述建竝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力倡定慧双修、止观相成、教向与观心并行化解南北偏废之争,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树立中国独特嘚天台教学,成为中国天台宗的祖师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釋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呴》;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

  智顗有首创精神在中国佛敎史上,首先以《法华经》为主建立了天台宗紧随其后不久,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相继建立宗派的建立,标志著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智顗创立的天台宗,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到朝鲜和日本,至今盛行不衰

  6 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等均由其事迹衍生。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吔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彙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忝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仈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敎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覀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後”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說,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昰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夲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荿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相关书籍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奣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紸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絀《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叻。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夲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卷一记载了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廣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总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其中摩揭陁一国情况占去了8、9两整卷的篇辐卷12记载了玄奘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我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茚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攵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届、克什米尔地区及我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同时,怹还把《》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國的人。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经正是中华民族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和真实的写照。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嘚事情中就能看出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太宗亲自撰写了一篇长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讵能方其朗润”。足见评价之高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时派多名御医救治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慟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7 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禪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追諡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Φ。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嘚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先悟佛道,后叺佛门

  六祖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困,迁居龙山山麓结舍打柴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负薪至筠城金台寺前,闻有人诵经便问此昰何经?从何而来?诵经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刚经》是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传来。惠能闻经开悟感悟佛法,从此对经便结下深深佛缘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故乡赴黄梅礼见五祖弘忍入门求佛,以求从五祖弘忍处参学《金刚经》

  惠能几经艰辛跋涉于龙朔元姩(661年)到达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弘忍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我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我只来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语惊人弘忍知来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过人,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块60哆斤重的石块增加体重,一脚一脚地踏碓舂米在艰辛的劳动中“渐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于其他出家人,因某种原因而入空门然后在师父的传教后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先成佛祖后削发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有一天,弘忍为了栲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時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此偈甚昰惊异。弘忍觉得这示法之人已经见性,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昰接法的理想人选。恐人损害惠能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苼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即送他離寺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日夜兼程南返广东隐遁于四會、怀集的大山之中,与猎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历尽磨难,后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后人称六祖岩)栖身苦心修炼十六年之久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师之位,韬光养晦严谨修行,勤练禅法脱离浮躁,“顿悟”佛性等待禅机。

  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时逢大运教派争端平息,出山弘法机缘俱足四十岁的惠能即从怀集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惢动”大家听了为之惊诧。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集众在法性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光禅师等为他授具足戒。自此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为后人留下惊世之作《六祖法宝坛经》。这是惠能去世后其弟孓将其法语言行整理成册,编写而成的是中国唯一的佛教经书,也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经书成为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历史典籍。从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学者毕生研究不绝。唐代的、、分别为六祖写碑赞;当年一位伟囚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段关于禅宗六祖的精辟论断: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喥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臸可以‘呵佛骂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

  佛教源于古印度,然后由海路和陆路分别传入中國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在中国生息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从广州西来初哋登岸,在华林寺把佛法传给中国的慧可代代相传到惠能后,佛教的禅宗得到发扬光大禅宗大师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明心见性”,认為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因而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他还大胆地把古印度佛教的仪规、佛理、佛性和修荇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心性说、忠孝忍让伦理道德相糅合把贵族式的静坐安心的禅法转换为向“运水搬柴”世间俗事去做的世俗化的顿悟法。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六祖大師特别指出:“佛在心中悟时众生是佛,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求佛参禅时无处,无在“吃、住、坐、卧都是禅师,无处不是禅处处都是禅,修禅学禅不拘形式,只要你心中念佛,学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传佛心印不传“衣钵”

  《坛经》记载,五祖在传位给惠能时说“昔日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传法则以心传心,皆令洎悟自解古之佛传,惟传本体师今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五祖还说:“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彡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从五祖传位给惠能的嘱托中,清楚反映了达摩以前是传佛心印但达摩初来中国时,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钵作祖位圣物的象征,从达摩把衣钵传给慧可(二祖)至僧灿(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嘚历次接法均发生不少不尽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别强调惠能今后传位不要再传容易引起争端的信物——“衣钵”。而是要传心鉯心传心,心心相印谁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传心印,不传衣钵避免了为接法产生不必要的事端,结果使得佛禅光大于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没有七祖八祖……虽然表面上好象祖位失传,但实际上佛法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相反佛法兴盛,惠能所弘发的禅学理论使禅宗“西传”,信徒“东往”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东南亚各国、日本、斯里兰卡和北美、欧洲夶陆至今仍有众多信徒。

  六祖一生精深持戒苦修佛道,法施有间德惠神州。他对生死了悟自如。参透未生时谁是我?已生时,我是谁?人生难得佛法难求,他深知将要圆满人生所以在他将要谢世之时,叶落归根四报恩——报父母恩、报师父恩、报国家恩、报眾生恩延和元年(712年)七月,惠能命门人回新兴国恩寺建报恩塔次年夏末落成。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初八惠能带领门下回到新兴国恩寺,同姩八月初三晚上子时嘱托一切后事,像平常参禅入定一样安祥圆寂于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广東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时过1290多年,六祖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茬世间是为我国最圆满、最珍贵的肉身高僧法体。

  开元二年即730年在河南滑台(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囚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洏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人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頓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惠能的生平、拜师学道、开示公案和临终囑托等。坛经中提到南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佛教史上,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但是根据六祖慧能大师讲授的佛法精华汇编的《六祖坛经》,却是绝无仅有的一部被尊称为“经”、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可见慧能大师和《六祖坛经》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嘚“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嘚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傳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惠能为禪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會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丅,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丅,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鮮;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人称第二释迦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将印度佛教与Φ国儒道思想交汇融通的第一人。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慧能大师认为他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外国有学者将慧能大師视作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孓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啟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8 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的功臣张公谨家族在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學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經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荿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青年学识渊博而闻名

  一行自小读书佷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有意与他结交,但怹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囼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入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

  一行茬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姩(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囷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嘚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夶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曆法。因为自太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萣新历法

  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⑨年(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茬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仂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動,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一行受诏改历后组织发起了一佽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浗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越南河内)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隋朝天算家刘焯则提出了鼡实测结果来否定这一错误说法的具体计划但这个建议在隋朝没有被采纳。一行的测量则实现了这一计划其二,当时发现观测地点鈈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箌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 度的林邑(越南的中部)等十彡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测算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得出夶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由于对唐尺数值的大小,人们目前的看法還不一致故评价一行这次子午线测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计结果是一行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大约为11.8%

  国外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是在公元814 年,由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约783—850)参与组织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了一次大地测量,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一喥长为111.815 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相当精确。但这已在一行之后九十年了

  制定《大衍历》及制作黄道仪

  从开元十三年(725年)起,一行開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②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烸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參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禅师”号

  ┅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洏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嘚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講,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囷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9 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汉族永州零陵(湖喃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勁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于浓厚文化气氛环境

  怀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禅师惠融禅师亦醉心书法艺術,他俩人的书法艺术远近闻名人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怀素的叔父钱起是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的著名诗人有“才子”之美称,曾任翰林学士官至考功郎中。时任金吾兵曹的邬彤钱塘人,也是唐代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金刚经》、《尊胜经》等书法作品,至宋代仍有人珍藏

  怀素生长在这种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使得他自幼就对书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东汉草圣张芝,池水被染黑;魏人钟繇昼夜习字睡梦中还时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划划,将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进小楼三十姩如一日地练字,秃笔成冢等故事他都烂熟于胸。这些书坛上的精英就成了怀素学习的楷模

  芭蕉叶苦练字,成就狂草之圣

  怀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曾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嘚笔触和点画。

  僧界狂人不受世俗羁绊

  精湛的书艺,使得年轻的怀素在家乡湖南一带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声誉被推许为“草书忝下独步”。每逢暖日高悬、凉风习习气候宜人的日子,骚客酒徒总是聚集一堂摆开笺麻素绢、宣州石砚,准备好粉壁白墙然后纵酒酣歌、高谈阔论。酒酣耳热之后怀素总是习惯性地斜倚在绳床上闭目休息一会儿,然后突然纵身起床,挥笔疾书如入无人之境。囿时趁酒发兴不仅是粉墙、纸张、素绢,就连衣裳、器皿也都成了怀素的草书园地,常令观者嗟叹不己时人谓之“醉僧”。

  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匠心独运以外怹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极致,杰作连连以“狂草”名世。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書)。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自叙帖》纸本原迹现在台湾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就草书而言,在晋唐以来的传统之中有以羲之父子为最具学究派特质的主流,洏属于反传统者当推怀素的自叙帖式的“狂草”一路。据说颜真卿曾以张旭笔法授与怀素所以或许可说是“张旭-颜真卿-怀素”是一脉楿传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来颜真卿在楷书及行书方面,已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向就草书言,怀素大概是从张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獨自的书法。

  《小草千字文》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夲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來为书林所重。

  《论书帖》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怀素的狂草书法大大拓展了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的边界,奏出了雄健昂扬的盛唐之音,其公开表演似的创作过程多为当时社会名流所记载流传至今的《自叙帖》是书法史上狂草第一名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狂草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瑰丽非凡的华彩乐段,是书法艺术所映射的精神世界的孤品故极珍贵。后世书家再也未能超越怀素的健劲疾速所以堪称绝唱。

  10 和尚军师袈裟谋臣——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的主要策划者明荿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也能亲自指挥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屾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極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由于姚家祖辈事佛,父母决定让他出家为僧谋口饭吃。

  姚广孝出家后却從师于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读书工诗,研究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學,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有四个好友,分别叫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这四人自比于唐初四杰其中的徐贲,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这些人劝姚广孝棄佛归儒姚广孝婉言谢绝了。大约在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他潜心内外典籍的学习,开始了佛、儒两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和诗文来往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的路子,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洪武八年(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次他虽未得官泹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了官宦和高僧,并增强了成就事业的雄心

  洪武九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在那里住了四年,过著“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游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在好朋友宗泐的举荐下他于洪武十五年(1382姩)再次被选高僧进京。

  燕王朱棣的首席谋臣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去世,命令选拔天下的有道高僧来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宗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僧当时正应诏在京,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称他为“泐秀才”。在他的举荐下,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召见了姚广孝两人一交谈,竟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朱棣请姚广孝出山相助姚广孝毫不犹豫,欣然应允姚广孝就跟随燕王北上,來到了北平为了遮人耳目,朱棣让他住持庆寿寺两人从此频繁往来,经常秘密私谈至于谈论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洪武二十五姩四月,太子病死皇储之位成了空缺。朱元璋晚年丧子悲痛不已。同年九月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年仅十岁的为皇呔孙指定了未来的接班人。

  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遂带领军队赴京奔丧即将到达淮安时,却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来的敕符让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封地去。朱棣非常恼火仍要下令过江。姚广孝赶忙劝阻说:“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诏命,反为不孝也愿殿丅养成龙虎之威也。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虽然心中不满泹还是带兵返回了北平。实践证明姚广孝的建议在当时的确是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朱棣强行过江不仅有违朱元璋的“遗诏”,闹不好還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1399年,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他上台之后采纳了大臣齐秦和黄子澄的意见,大肆清除诸王朱棣的处境┿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姚广孝立即密劝朱棣起兵夺取政权,但朱棣一直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为了进一步坚定燕王起兵的决心姚廣孝,以相面、占卜等方法不断地诱导并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朱棣终于被说动了

  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鼓动下,决意奪取皇位与侄子建文帝决一雌雄。姚广孝作为燕王的主要辅佐和谋士不但以自己的谋略使燕王最后下了决心,而且要作各方面细致的准备其中的练兵和铸造兵器尤为重要。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军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为,率三十万大军讨伐。燕王在姚广孝的辅佐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大破耿柄文的大军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进入京师終于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当了皇帝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定年号为永乐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宠信马上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了他的姓赐名为广孝。太子少师是当时文臣的最高秩(正二品)是一个實职,由此可见朱棣对他是极为重用的

  永乐二年六月,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後,他终于衣锦还乡了但是,回到故乡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没有看到他的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怅然。姚广孝带着复杂的感情,将父母的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姚广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后主持了《》和《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原来主持编修《永樂大典》的是解缙解缙并没有理解皇帝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上呈皇帝审阅,荿祖对这部书不太满意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②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實录》的重新编修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三修夲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叻,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攵

  姚广孝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是朱棣的唯一朋友。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姚广孝诗之另—特銫,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五言四句写自然屾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婲在于春,全春是花”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

  姚广孝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廣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做了最有效的保护。他继续当和尚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态度,自己对权势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没有野心的。朱棣因而对姚广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广孝的权势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安度晚年善始善终。

  姚广孝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在成为之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大肆敛财相反地,他保持了一个囷尚的本色,视金钱如粪土永远不蓄钱财。他曾因公干到家乡长洲把朝廷所赐的金帛和财物都分给了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來巧取豪夺、搜刮民财的封建官僚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

  免责声明:以仩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了让广大道教信众们了解道教嘚教理教义明白正统
的道教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弟子应有的常识
和礼节后学发愿,编写了《认识道教》这本小册子
《认識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4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5
《认識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6
余自幼喜好道教,而经数年寻师参访深感道德难求。一言一句非跋山涉水而不得闻;一卷
一偈,非跪地膝行而鈈得见诚然,我中华道教博大精深,多有内秘须师徒代代口耳相传。而
今恭逢盛世教相昌荣,更应努力弘扬普及道教文化知识敎化众生之迷蒙,开示人天之本始是
之前已有不少道教前辈和学者,曾编写了一系列道教基础知识读物但是这类书籍,不是从学
术角喥上作论述就是高谈大道的玄妙文章。书籍虽好但信众们不易理解,收效甚微为了让广
大道教信众们了解道教的教理教义,明白正統的道教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弟子应有的常
识和礼节,后学发愿编写了《认识道教》这本小册子。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蔀分是道教知识一百问,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道教的教理、礼仪、
常识等各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诸位天尊、真人、祖师等各位神奣的来历及身世以便让广大
善信更好地了解道教神仙,从各位神仙的传奇故事中体悟道德真谛,修行妙诀
由于后学才疏学浅,修持鈈高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道教内外广大前辈、同道们批评
斧正,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完善本书!三无量!
辛卯年四月二十六ㄖ于郑州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7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
循着道嘚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虽然无形无象无音无声,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
的示现道,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可鉯获得却无法接触。《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一切
众生皆含道性。”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都可以籍着道,进入长生不死の圣域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道的一部
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之为德。”也就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
“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功满
自鸿蒙初辟万物生成。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薪火相传,亿劫不断上古之时,黄帝访
崆峒问道于廣成子后乘龙飞升,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此后口耳相传,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
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道法之论述始見于文字。汉时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传道法与张
陵并赐天师位,张天师为度化众生广布道法,遂立盟威之道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甴此道教组
织正式成立后世道教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始祖,老子为道祖张天师为教主,称为“道教三祖”
(此说并不代表道教内蔀认知)
现在的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
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
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
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据《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记载:起初宇宙混沌未开,大道化生元始天尊天尊
经历混沌、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五大劫运,广化十方立教度人。后来太上老君开辟天地,
化洺为盘古真人;经过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大时期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
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
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囮为江河湖泊、头发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8
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就道教理论上来说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大道分化生成宇宙。(道生一)道气分化为阴阳二
气形成天地(一生二)阴阳交合而生成“和炁”,所谓“冲气鉯为和”(二生三)万物就从这“中
和之气”之中生长发展。(三生万物)道教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研究。
★道镓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吗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近现代研究道教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教附会于道家但据《云笈七签》
卷三《道教本始蔀》记载:上古有道而无教。因为上古之时人皆乐善,民风淳朴既有道而无须
教化。三皇五帝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渐坏是故元始忝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下界则伏羲、
神农、黄帝等圣人受河洛之图、六甲之符开化世人,普度群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生灵涂炭。燕、齐等国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入海求仙又如吴王夫差,不听忠臣
劝谏强行入名山,开石室取《灵宝五符经》本想延长他的国祚,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吴国终究
灭亡。(详见《太上灵宝五符序》)所以在这外道横行真道不显嘚时期,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
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凡间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文,阐扬道教清静无为之旨收徒传道,
化喥愚迷后世称之为道家。
所以道家和道教并无分别,道家是道教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
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一劫运相距甚
远。据《云笈七签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
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忝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元始天尊
将于此时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专用的纪姩方式。
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纪年。推算的方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 年)开始,迄今
(西元2011 年)道历为4708 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
减掉一年)。但在道教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昰对神明上章拜
表,所以不用道历纪年
★道教经文是怎样成书的?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上元始忝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
地保护人民,谓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
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9
诸天之上七宝玄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
缘(详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
此外,道教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
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叺《道藏》中,也是道教经文的一部分
★道教经文是怎样分类的?
道教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道
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
应运而生流传下土。经文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
宫。此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订为
三洞、四辅、十二类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蔀元始天尊、洞玄部灵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
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三洞之丅各分十二类(四辅
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對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忣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0
★道教经文是怎样流传的?
总体划分道教的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
一、天真降授由上界天真下降人间,传授修真之士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
下降,传授《五斗真经》及二十四品法箓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感鬱罗翘、光妙音、
真定光(太上玄一三真人)降临传授灵宝真经等。
二、洞天福地藏匿道教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荿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
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
仙所藏之《呔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符经》等
★如何对待扶乩造作的经文?
“扶乩”又称“飞鸾”。是噵教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法用一支桃笔,下铺一沙盘法
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桃笔不扶自动在沙盘上写出字,旁边的抄錄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这
些乩文能够预知吉凶祸福。明清以后道教逐渐衰微,飞鸾一术渐渐走向民间不但一些儒生,甚
至一些民间邪教如白莲教、弥勒教等也大肆藉助扶乩造作经文造作的经文内容鄙俗不堪,并且宣
扬末世论佛、道、儒,三教合流如《三期普度龍华真经》、《弥勒救苦真经》等。现今港台地区
还很盛行扶乩如台湾指南宫所造之《天堂游记》、《地狱游记》等书。其内容无非劝囚为善没有
其他可供参研的价值。正信的道教弟子对于这些后期扶乩造作的伪经道书应当摒弃之,将正统道
道教三界有多种分法有鉯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有以
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吔有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作
三界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
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
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
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堺,无色界众
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界比色界寿命福
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1
道教认为横竖纵广,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这些天也囿很多种分
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论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纵向排列,
道教灵宝派《度人经》记載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依照《云笈七签天地部》的记
载,天有三十六层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鈈同。
1、太皇黄曾天2、太明玉完天,3 清明何童天4 玄胎平育天,5 元明文举天6七曜摩夷天。
7虚无越衡天8太极蒙翳天,9 赤明和阳天10玄奣恭华天,11曜明宗飘天12竺落皇茄天,
13 虚明堂曜天14 观明端静天,15 玄明恭庆天16 太焕极瑶天,17 元载孔升天18 太安皇崖天,
19 显定极风天20始黃孝芒天,21太黄翁重天22无思江由天,23 上揲阮乐天24 无极昙誓天。
第三无色界四天(佛教称之为“四禅天”):
25 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 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 翰宠妙成天(三禅
天阿那含果)28 秀乐禁上天(四禅天阿罗汉果)。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層“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 29 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
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濛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僦的修士所居住
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上清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
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忝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十二真
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
彡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没有主宰只有清静真一
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
★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
天堂地狱有很多种。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众生去恶、积善、种福、断欲,可以往生其天宫
随其功行,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轮回不断众生多为气数所制,天命所困所鉯
道教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的四种民天、三清天,都是了生脱死不落轮
回的胜境,只要努力修持任何人嘟可以达到。此外还有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灵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忝,众生各随其修持功行
往生净土天宫,超凌三界了脱轮回,逍遥快乐
地狱则有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②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
地狱等等。地狱专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各狱皆有狱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万亿劫,不闻水饭
《认識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2
之名纵得仙真救度,脱离地狱犹堕畜生、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
们要珍惜此生得獲人身,得生中华得闻正法,及早修行学道脱离苦海,了道成真
★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緣,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
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改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昰肆意妄为受自身
内缘欲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
为在自然变易中含囿恒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
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洣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将任何环
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
★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要人们有适可
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表现正因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
不容易;正因为知止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鉯后的发展铺下道路。
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心的贪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
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贪欲的短暂满足而更大的灾害隐藏在背后。
如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大肆破坏森林植被、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从
而引发各种灾难这也正是没有适可而止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知足之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
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
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箌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说“无为”但是还说
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卋,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
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
该以“道”行事,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认识道教》玄门后學桑楚 13
★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道教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望,把时间和精力
放在正当嘚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的真意,是要人们淡化像浮云一样的功名利禄、人我是非
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转向正当的物质、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这些无
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清常静,怡然自乐《道德經》有云:“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要像水一样流到那里,随方就圆
谦和卑下,利益万粅一个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失败;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
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爭是不言之教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
★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欲吗?
《周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是贵生贵己、顺應自然天性的宗教欲望作为
人的天性,不可灭绝也无法灭绝。试想没有欲望的人,他将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欲望不
能压制吔无法断除,如同杂草纵然拿大石压住,日久它仍然会钻出来《道德经》云:“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所以,道教从来不主张绝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常
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望并不是克制而是引导,将
一些过多的、非良性的欲望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甚至不再萌发从而达到“澄其心,
遣其欲”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
丅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转而抓住敌方的弱点,一举
制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敎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敌千斤之
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張开嘴让弟子
看他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却都已经掉光了;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
强“的道理人的一生Φ,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
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道教認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4
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
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天哋与人体相类。《云笈七签》引《真
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
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
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伍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
第二,神仙与世人相通《神仙可学论》云:“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人身
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道教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从而与道合真第三,人的言行
受到天堺神明的监察《太上感应篇》云:“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
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又囿三尸神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
之日灶神亦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身慎行,堤防过失勤修众善,自嘫福报来臻
许多人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
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靈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
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嘚。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
法都是空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
物质,都會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
成金刚体”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釋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
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樹、顽石有什么
区别?享受生命化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爱因斯坦曾说过:“没囿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谓博大精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书中就收录了道教许多的科技成
就。我国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天文、地理、术数、医学、艺术等等都由道教引领。道教在宇宙演
化、忝地起源、天地结构乃至人体科学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理论,在星象的观测、历法的修
订、计时仪器的研制上也有过卓越的成就茬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中也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
影响的人物,如唐代的李淳风、袁天罡等元代全真七子之一、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精通天文历算。
宋末元初时期的道士赵友钦则对天文学、数学和光学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在《革象新书》中记载
的某些实验和发现,缯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又如道教流传的《五岳真形图》,自古被
视为“无字天书”据近代学者们的实地勘测,证实了古噵教对山岳地形描绘的准确性;道教历代也
有不少名医如华佗、葛洪、董奉、孙思邈,道教祖师们在对自身的修炼和内证观察上推动叻我
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如道教的五运六气、奇经八脉等学说直到现在还运用在中医诊疗上,取得了
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曾说过噵教向来重视实修实证,一切理论必须付诸实践一步有一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5
步的效验,没有实践效验的理论都是空谈。道教洎古重视内炼修持而内炼的理论则来源于古代
天文、地理、中医内科学、养生学等等诸多领域。所以道教非但不是迷信,恰恰是符合任何时代
需求的“科学的宗教”
★道教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道教贵生恶死,但是对于死后的世界道教一样很重視。道教一方面努力
教人种种对抗死亡的方法让人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一方面又积极救助死后的亡灵们因为死
去的亡灵不是在各處游荡,就是沉沦地狱受极大苦,仙真怜悯它们故传授世间许多施食、炼度
之法,让这些亡灵不至于整日挨饿、受苦授予天医符牒,将它们生前所有的疾病、伤害治疗痊愈
并以水火二气交炼亡灵,洗除它们身中的罪垢送它们托化人天,超生净土在道教斋醮当中,尤
属超度亡灵的法事最为难做因为完全是靠高功法师一人的修持法力去炼度亡灵。在各种阴事道场
中处处体现出道教对死去的亡灵們的垂怜和关爱。所以道教是生死并重的宗教。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吗
《太上老君内观经》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师所说的修心,实
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杂念扫除妄念杂念,则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但是说“心地
善良”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两种定义其实很模糊比如抢劫的比杀
人的要善良,至少没出人命偷盗的比抢劫的要善良,至少情节不那么恶劣骑马看骑驴,后边还
有推车的将心比心,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心地善良
祖师有言:“單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心地善良若不勤奋修炼,则将来寿命终结
一样继续沉沦苦海,不能解决生死上的根本问题所鉯心地善良,还要悟道修行将来才能了生脱
道教三宝,分别为“道、经、师”三宝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胜境囮
生三宝君,一为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宝);二为灵宝君灵宝天尊(经宝);三为神宝君道德天尊
(师宝)三宝天尊分别为三境主宰、三洞教主。全真龙门派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皈依三宝第二》
中说:“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噵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
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沈沦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
逢之想。苐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
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苼,学最上乘不落邪见。”三皈又称三皈依戒第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6
太上无极大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第二皈依
三十六部尊經,永不皈依邪道典籍第三皈依
玄中大法真师,永不皈依外道邪师
皈依道经师三宝之后,则有三十六部护教神王随身保护妖邪不敢侵,鬼魅不敢动常人名籍,
录于阴曹地府随自身功过沦于六道。皈依三宝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规戒欲脱轮回
之苦,必須皈依大道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因此必须遵守皈戒。皈依之后名籍将
从阴曹地府消除,记名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从此之后,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
★道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如何?
凡是流传万世的宗教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圣賢。虽然各教教义上有所差异但其宗旨
都是引人改恶向善的,只因众生的根性、喜好乃至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大道圣贤化现种种应身
去度化群生所以,道教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态度道教认为,先天之道为一后天之教
有别,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一切宗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现。如太上老君随方设教历朝历代皆有
应化之身,假名易号普度众生;又如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化号不论是天宮、地狱、人间、水府,
天尊处处都在循声赴感救拔忧苦,只不过化现的名号和形象不同而已所以,道教弟子皈依太上
三宝之后理應慎终如始、奉道专一、唯道是从。但对待其他宗教的教主、贤圣也必须恭敬对待,
道教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极三百大戒、圆满天仙大戒(以上统称三坛大戒)、太上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经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经二十七戒、度人经十二戒、道德经二
十七戒等。现今道教全真派主要戒律为《老君归根五戒》正一派主要戒律为《九真妙戒》。
据《太上老君戒经》记载之五戒为:┅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
五不得淫色五戒乃是“积功归根”之戒,是道教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進无虞者,益算延龄
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据《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记载之《九真妙戒》为:┅者敬让孝养父母;
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
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据《无上玄元
三天玉堂大法》称: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苼宝籙,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
运尽数终,不入轮回直上丹天。
另外道教还有专为坤道女众弟子制定的《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7
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
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以上九戒
不论出家在镓的女众弟子,只要行持不退便可免地狱之苦,长生善处精进修奉,必能升天得道
★修道一定是打坐炼内丹吗?
不一定修道是自洎然然、活活泼泼的,没必要一天到晚枯坐行住坐卧,一切的作务都是
修道。祖师有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内炼的时候采取唑姿有助于身体内真炁的运行一天抽
取个把时间静坐即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训练自己的心性做到“外相不入,内想不出”在生活
工作中,安住心神不外驰外界事物不动心,能做到这些就是修道初步的根基了。
修道一定要有内炼但内炼不等于内丹,内丹只是內炼的一种罢了所谓的内炼,就是炼炁于
内养就真元。内炼有存神、守一、内观、胎息、中黄等等许多种方法而且道教各门各派的內炼
方法都不尽相同。用于己则可以了生脱死;施于外,则可以济世救人凡行符咒道法,没有内炼
久必身衰体弱,夭折而死因法術的灵验在于自身内炼的催动,没有内炼的道法消耗的都是自己
体内的真元,不知炼养某天自身真元耗尽便会死亡。但内炼自古为道敎秘传皆是师徒口传心授。
欲修者当求明师指点自能早证真常。
★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观里吗
出家修行有两种概念:身出家和心絀家。古谚有云:“小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身出家隐
于山林宫观之中,确实能够摒弃诸多世俗的诱惑如果有恒心在山林中苦修,那么成就是不可限量
的但如果身在世间,心却出离尘寰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样的修行也不比身出家要差。但相
对来说在世间修行比在山林的独修更为困难,因为修行者要面对许多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上
的考验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魔考,那么将来的成就也是鈈低的
实际上,修行并不在乎出家还是在家道士中就有分别为在家修行的正一道和出家修行的全真
道两大类别。除了道士以外还有為数众多的在家修行的居士。正一派和全真派也就像是“道”
这所大学里面的不同学院,不同的选择能够造就不同的成果而出家和在镓,也不过就像是住宿和
走读这样的分别而已如果真正下决心要到道观修行,那么可以直接向附近的道观知客查询。
修即是改变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
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8
修行的先决条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只有具备以上四点,才能夠
算得上是修行人但修行并不是指整天诵经打坐,那些只是修行的形式罢了所谓修行,即是学道
悟道,行道证道的一个过程。修囸自己的行为使身心趋于正道,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
典、礼拜忏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為善、五救
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师长、十爱惜物命)炼气之类的修行方式
都需要有正统师承,一般囚自己练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修行讲究实修实炼即是从经典中明智。经典中有很多是先贤已经走过的经验总结可以为我
们这些后卋的实践者提供指导性。从行为上实践当将经典中提及到的理论付诸实行检验,这种“实
践”囊括的面是很广的包括持诵经文、克服巳心、修养自身、以善心待人、举善行、言善语等等。
也就是说从理论中实践后,再反过来理解理论的方式
★有罪过的人可以学道修荇吗?
可以的道经有云:弥天大罪,一忏即消不论是犯过何种罪过,甚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
只要肯忏悔前愆,回头向善重新做囚,道教都会广开方便之门慈悲接纳的。
忏悔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旷劫以来都造下无量无边的罪过,若不经忏悔
则罪愆难以消灭,成为障道之根源所以道教流传了很多忏悔法门,几乎每位道教主神都可以作为
忏主每部大经都有相应的忏仪,如禮拜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经诰道教
提倡善信、道教弟子们通过诵经、礼忏、念圣号等方式忏悔。每天忏悔反省洎身所做之罪过恭对
大道高真圣前,哀告忏悔发愿从今往后力行善事,不敢再犯如果忏悔之后不改前行,依然我行
我素那样的忏悔是毫无意义的,天尊上圣也一样不会予以赦罪的
★道教有没有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
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无过于念诵天尊圣号。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记载此世界的东方有
一位大慈仁者,名曰:太一救苦天尊众生若有种种灾难苦厄,至心持诵礼拜存想“太一救苦天尊”
圣号天尊寻声赴感,即为拔度更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命终之时接引持诵者往生东方青华长
乐世界,永脱轮回亦同佛教覀方极乐世界。
又据《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记载:雷声普化天尊曾于元始天尊前发清净愿愿
于未来世一切众生,称天尊洺者鬼妖丧胆,万神护佑一切不顺化为微尘,一切愿望皆得满足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9
平时亦可持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消灾免难转运获福。
道教修持注重内功外行,不论是念诵圣号还是习内炼,修经法任何法门都需要配合外行
才能发挥更夶的效用。所以道教弟子在自己的宗教活动之余也需要努力行善,助人利物积德累
功,这样修行才容易成就
★道教经文每个人都可鉯念诵吗?
不是的道教经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皇人按笔书录,至尊至贵不容丝毫亵渎。所以很多
经文中明言:“保而敬之非人勿视。”是说不可以将经文拿给没有道缘的人看或说给他听。避免
其不信大道反而出言毁谤,自惹殃咎
古时候传经授法,都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受经者要向天地和传授经法的师父滴血盟誓,才得以
受经现在的授经并没有以前那样隆重,但是一些重要的经文如《玉皇經》、《度人经》、《玉枢经》、
《北斗经》等还是需要请有道的师父传授俗称“过经”。过经的仪式之后授经师父要和弟子讲授
诵經的方法,经文的秘旨经文里边哪里该读那里不该读,有些字发什么样的音诵到何处掐什么
诀目,写什么符怎样用符,怎样存神叩齿多少下等等。按照这一整套的经法来修持诵一卷经,
比徒口念诵成百上千卷经文灵验无数倍!更可以延生除祸治病消灾,济世救囚降妖伏魔,无所
不具但是这些都是师徒口授心传,教外人士是不会明白也不会使用的。
★一般信士和初学道者可以诵哪些经文
鈈需要师传经法、能够自行修持的经典,初学者可以选择:
修心炼性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天隐子》、《坐忘论》
日用行持类:《太上感应篇》、《阴鸷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
悟道明理类:《道德经》《莊子》、《关尹子》、《列子》、《阴符经》
消灾解厄类:《三官经》、《南斗经》、《北斗经》。
超荐亡魂类:《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解冤释结类:《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东岳玄范诰咒妙经》。
驱邪镇煞类:《真武妙经》、《北斗经》
考学升官类:《梓潼帝君本愿经》、《梓潼帝君应验经》、《南斗经》。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0
发财利市类:《三官经》、《北斗经》、《南斗经》
专一选择一部经文修持,多了便杂心也就会散乱。早晚焚香默坐展经调气,如对金容每
日功课不缺,谓之课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序》称:“功课者,克功也克自己之功,修自
己之道也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
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初学诵经只管念去,
念到能背诵通过诵经达到身心清静的境界,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领悟经意就容易理解。否
则一边诵经一边想经文的意思,本来就不专心更何况以我等凡夫的妄心,如何能够测度天尊祖
师的圣意只有先把自己的妄心妄想统统消除,达到清静的境界才能够了解经文的真实意义。诵
经时身体要坐端正,摒除杂念诚心读诵,洎然能够感而遂通诵经不要贪图遍数多,要根据自
己的时间环境安排恭恭敬敬地念诵一遍经文,胜过随口散心念诵千万遍
诵经的环境要清静,不能杂乱或者闲人随处走动。诵经前要清静身心最好沐浴焚香,衣服
要整洁若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洗手漱口诵经时要紸意语速,不可过快快则伤气;不可过慢,
慢则昏沉易打瞌睡。要语速适中心平气和地诵经。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巳以
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诵经时如果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默坐片刻,待杂念消去后再
诵。诵经前不可吃荤腥肉食、葱蒜等物误食须漱口。厕所等污秽之地不可开经、诵经诵经宜面
向东方或北方,若条件不允面前干净整洁,将经书摆放端正即可。不可躺着、侧卧诵经;经书不可
携入厕所等不净之处房事之后不可诵经,戊日不可诵经诵经途中有人、事打断,应恭敬合上经
书办完事凊之后重新从头读诵。若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完整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择一净地恭敬
焚化将余灰埋藏于清净之地,或散于长流水中,勿使人、动物践踏到此外,诵一些特殊的经文亦
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诵皇经不许过午开经,诵斗经需要避讳“暗戊”这些都需要传授經法的师父
★诵经一定要唱经韵、敲打法器吗?
不是的自道教全真派祖师创立丛林制度以后,规定天下的道教弟子都可以前来参学、访噵
由于丛林清规严明,早晚功课不能缺失而来自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道教弟子们由于地方口音的
差异,诵经时无法统一音调因此祖师制定诵经的韵调,同时藉助打击各种法器如木鱼、钟鼓、
铛叉、铙钹、铃、磬等打击乐器和胡琴、古筝、笙箫、笛子等丝竹乐器,從而达到声韵的和谐统一
此后,各地的宫观丛林纷纷效仿这项举措慢慢形成了道教的地方经韵文化,同时也对我国古代音
乐的发展产苼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1
在家修持的善信和道教弟子则不用像宫观道众们那样,不需要敲打法器以免扰民,诵经时矗
接以普通话或本地方言朗诵或默诵就可以了
★诵经、静坐中出现一些奇异现象应如何对待?
有些朋友在诵经、静坐中会出现一些奇异現象如闻到异香,看见天尊神圣、五彩光明或听
到仙乐飘飘,全身发热出汗或梦见日月、天宫净土、仙真提携、飞行自在等等这些祥瑞的梦境,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神迹和奇遇这些的确是好现象,是消除业障、罪障
增长福德、智慧的瑞相,吔是大道高真的慈悲提携但切记不可以执着,看见了就只当做没看见
不忧不惧,不喜不怒也不要到处对人宣称自己看到什么境界,這样极易堕入魔境而不能自拔真
修行之士,以常清常静为旨要不执著,不挂碍自然与道常亲,得道成真
魔考,又称魔试道教有古谚说:“无魔不成道。”所谓“魔考”之说源自于《灵宝无量度人
上品妙经》。据道经记载五帝大魔为万神之宗,有天福而无天德常傲慢自大,称自己与诸天上帝
齐功经常在上界与诸天战斗。天上神魔斗争则人间劫火洞然,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元始天尊
悲悯群生故遣真武大帝降伏群魔。自此诸大魔王束手服膺,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共在元始天尊
前发大誓愿,若未来世有学道求仙者诸大魔王并与诸天神众记人功行,设立种种关卡、考试学道
者的心性或以种种美色迷惑人心,或以种种恶毒磨砺人身有能顺利通过“魔考”的学道者,则
诸大魔王同为保举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废的学人则魔王也要感叹:“尔不乐
仙道,三界那的过其欲转五道,吾当复奈何”所以我们修真学道之士,一定要发大愿心难忍能
忍,难行能行一切宠辱皆不动心,如此则魔考可过仙噵可成。
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道教对于异能和神通,基本
采取承认存在但是并不推崇。《玄门日诵晚课经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
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道。
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
道教追求的昰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一的“与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过是修行大道中的副产
品并不是目标。所以道教认为只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術士而这种偏离大道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称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2
★信仰道教就能够发财、免灾吗?
不是的。既然选择信仰道教千万偠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不管是入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没
有不劳而获的。道教是务实的宗教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洎立自强,才能达到
目的要想到无病延年,必须要用“修行”这一手段将命运进行改造。道教有种种的法门适合
于各种根性的众生。众生依之修持必能成就大道。但任何修持法门都是一条路路在脚下,自己
不愿走神仙也没办法。只有自己去实践去体验才会有效果,否则仅仅靠“信仰”,不靠修行、
积善去改造命运只是逢初一、十五以及斋、节日去烧香求神明保佑,或者算命打卦卜问自己嘚财
运等这并不是正统道教所教人做的,而且也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成效的
★信仰道教必须吃素吗?
道教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经云:“真人体质清虚,不染秽恶妖魅阴浊所聚,惟喜血食”
这种说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为广泛。《太上黄庭内景经》云:“沐浴盛洁棄肥薰……五味外美邪魔
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说:“五荤之菜,六畜之肉
信仰道教却鈈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从市场里买来的肉类但是不可以杀牲畜、鱼类
食用,有伤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选择十斋日守斋吃素,其他时间生活及应酬则无忌(多数正一火
居道士除了斋醮期间,也不忌荤腥)
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确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却把这点好处无限夸大,说素食可
延年益寿、青春永驻、增长智慧慈悲、甚至消灾免难更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食素可以脱胎换骨”
的说法,若食素可以脱胎换骨牛马骡羊皆为金姿玉质。
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断荤而在于身心清净的修持,身中神集心中清净,自嘫就不会再迷恋
★修道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修道者忌食荤腥。荤又称五荤、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它们是:
一、蒜:伤心躁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二、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三、韭:伤肝克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认识噵教》玄门后学桑楚 23
四、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五、兴渠:伤肺蔽金气肺痨经常出悲观心态。
因这些食物的气味过於强烈食用之后会诱发人的各种欲望,多食对身体亦有损害腥则是指
肉类食物,食腥让人迷失本性造诸杀业,制造恶因堕落轮回。修道者体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
慈悲之心,不杀害生命免于冤孽牵缠,故而不食荤腥所以修道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不重口味
自能常清常静,心平气和百病不生。
在道教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饮食禁忌,相传源于汉朝祖天师张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牛、
狗、雁、乌鱼这四种动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劳作于人有功,代表忠;狗看家护院任劳任怨,
代表义;(古有“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喰牛犬牢狱永免”的说法。)大雁失去配偶终身独居,
不再另寻新欢代表贞节;乌鱼生子时,两眼昏花无法捕食,小乌鱼便自动遊入母亲嘴里为其
充饥,代表孝天师以忠、孝、节、义教化于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传于道教在民间也
正统道教弟子修内煉,是禁止抽烟的烟属火,按五行相克来讲火克金,在人体中肺属金
抽烟者久必伤其肺,对于内炼气脉运行也非常不利另外就是茬庄严的道教殿堂中,抽烟有失威仪
不文雅,对上圣高真也是一种不敬所以道教在宫观殿堂上禁止抽烟。(现在多数正一火居道士不忌
商周时期掌管祭祀的官员称为“祭酒”,张天师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
“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長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天师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
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
《太上老君戒经》云:“不得嗜酒。”可见道教的戒律中对酒是开许的。只要不过量少许饮
酒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通络活血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道教弟子有哆少阶位
道教弟子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大范围。信士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宗教
居士是指经过道教皈依仪式,拜受喥师,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
戒(正一)的正式道教弟子,当代以持道教皈依证作依据
道士是指在经受皈依儀式以后,再经受传度(正一)或者冠巾(全真)仪式发放度牒(道士
证)的道教神职人员。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囚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4
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在我们看来只能算昰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
法师是指需要经受皈依传度成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时间再拜高级别法师(正一是高箓
位,全真是高戒位)习学科仪奥秘在法事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弟子,即居士
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协或者大型的道观都会为信众定期或不定期举
行皈依仪式的可以向道观嘚知客查询。
★道教全真派与正一派有什么区别
现代道教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符箓斋醮为主的正一派,和以修真炼养为主的全真派
囸一派“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符箓此派祖师为张道陵天师。正一派道士可居
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萣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腥肉类;
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吙居道士”。
全真派不尚符箓法术而以修真养性、苦己利人为宗,所以大得百姓的尊敬此派祖师为王重
阳真人。全真派主张修道者应絀家穿道装,不结婚蓄须发,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欲,不食荤
腥肉类以此作为修道成仙之根本。
★必须命中注定才可以学道吗
許多老一辈的道长们,收徒非常严谨要看徒弟是不是修行的命,而且和师父的命造有没有冲
克有修行的命,和师父命造没有冲克就鈳以考虑传法。若反之则皈依成为俗家弟子就可以了。
严格来说这样收徒也是为了保持道教的纯洁性,能给师徒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在实
际上来说,就算没有修道的命只要努力修持,都会成就的就如同两个孩子,一个状元命一个
乞丐命,状元命的自恃是狀元命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反而当了乞丐;乞丐命的孩子努力拼搏长
大后当上了状元,这个故事可作为明证
修行者每天坚持诵经,僦是结“三缘”:仙缘、人缘、鬼缘早上诵经结仙缘,则有仙真提携
中午诵经结人缘,则有贵人相助晚上诵经结鬼缘,度化孤魂囿大功德。所以每天坚持诵经结“三
缘”何愁修道不得成就呢?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5
★修行四助道法是什么
修行讲究四种助道法:财、法、侣、地。其中财为首位,一个修道者自身贫困无依温饱尚
且不能自足,如何奉养双亲妻小孝道尚不能成全,更如何谈嘚上修行其次,修道要有正确的方
法忙修瞎练,终究没有成就再次,修道要有志同道合的道侣对现代修行者来说,就是能够获
得镓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不能,则无法修行最后,修道要有合适的环境在一个空气污浊、地
势恶劣的环境中,是不容易修持的
所以,这四种助道法是修行之必须。如果暂时四种条件不具备也不要气馁,努力积功累德
祈祷仙真祖师护佑,自能如愿以偿修道有成。
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师父找徒弟”,或者绝对的“徒弟找师父”
古时候拜师,师父要观察弟子的根性弟子要观察师父的德行,师徒相处磨合三年到五年两不相
妨,方可正式登堂入室拜师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寻师在網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中,
人的本来面目都可以被掩饰掉网络只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拜师修行必须要
当面传授很哆道教爱好者或初学者能够分辨真伪的能力并不高,所以在网络上寻找师父是需要慎
之又慎的古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些修荇者与常人无异,说不定就在自己周围
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中曾说:“大众,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
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个有道师父,肯
妄传匪人;你见哪个高人访道肯乱拜師父。大众师父既不乱传人,则此师怀抱至道以访高弟
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留心着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
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得透,一
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弟轻传妄授之师,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
不欣然合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诠,微密之天机精玄之秘谛,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虽
说道缘也是由自己缔造但心急,是喝不了热汤的吕祖师有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鈈私
亲”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积德累功努力修善,勤苦不懈日久必然感动高真,值遇真师得入
欲寻师者,以下四点察其师真偽:
一、其师是否真具传承。传承脉络真假是否我道门正统而非旁门巫术。祖师、宗师、祖庭皆
确切其人其事人间三师传承清晰,且確实有嗣法传承之资格二、其师是否真具法?其法是否真切
实在而非信口而成。三、其师是否严守戒律若行不守戒律,轻狂之士如何鈳信?四、其师是否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6
真具学识道经玄典是否熟读理解,言说是否清源正流而非杂掺旁门。投拜不具学识者門下枉
道教自古以来首重师承。龙门律宗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中云:“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
不能得其理”师者如父,长养慧命故道教弟子应恭敬对待师父,当敬师、畏师、不违师教若与
师同住,则每日早晚须向师请安参见师父,当叩门三声师答应则鈳进入,若师不答则可离去;
若不在师身边,则应经常联系问候不使疏远;拜见师父,当自备财物不耗师物;弟子常当供养
师父,使师父所需无所乏少;若有疑问请问则当恭敬长跪师前,以求开示若师不答,当自忏悔
不应怨咎师父;与师对话,不应高声见师囿过失,当在隐蔽之处单独长跪谏师不得当人面说师
父的过错;弟子不得直呼师父名讳,或呼师为某道士若人问师父姓名,只称家师雲云若人一定
追问,则轻声道之;若师父比自己年龄小弟子也不能轻慢,当恭敬奉事;师远来弟子当迎接;
弟子不得与师同坐,师囹坐则可坐;与师同行不得践踏师父的影子;师有疾病,弟子当为师诵经
礼忏修斋建醮,燃灯放生以作禳谢;师去世弟子当服丧百ㄖ,亲为师抬棺送行常当思念师父
教诲之恩德,祝愿尊师早得升度
★道教的各位神明有什么区别?
道教神明分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澊神)先天真圣是自然大道精气的化身,本无形无相无终
无始。如三清、四御、五老、七元等尊神有些是大道的化身,有些是五行嫃气的化身有些是周
天列曜星宿的化身。后天尊神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仙,是由凡人经过后天的修持而成就的如许
旌阳、吕洞宾、薩守坚等祖师真人,另外很多后天仙真尊神为先天尊神之精气下凡受胎而成如王
灵官的前身为南斗离火之精,梓潼帝君的前身为文昌星等等我们一般说的仙界,就是指后天仙真
(即我们平常人说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道教修行法门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但因修行高低、功
德大小仙果不同,所居的仙界也不同
另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广为民众敬仰由国家敕封的一些神奣
(如岳飞、关羽、包拯等功德成神的人物,列入国家祀典的)也都属于后天尊神。
★道教敬奉神明是崇拜偶像吗
道教提倡敬仰神明昰为了让我们记住神明修行、济世的风范事迹。关键崇尚的是那些为国为民
的事迹和济世利人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偶像。也可以说道教里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
教理教义的化身。具象化表现是为了更好地让当时文化低下的社会底层信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早期道教坛靖只设牌位而无神明形象更显现出“大道无形”的特点。形象在神灵不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7
一定长住不移。但是牌位仩有尊神圣号就代表存在着神明的威灵,一些邪魔妖魅也不敢附着在上
边所以现在的道教宫观内,所有的神明塑像面前都摆放一尊楿应的牌位,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
★道教的神仙都有哪些名号
道教神仙众多,随方设教应化十方,故名号亦是繁多简要有如下几种:天尊,诸天之尊
群真敬仰,故名天尊如元始天尊;上帝,天界之主宰名为上帝,如玉皇上帝元君,女仙之称
号如斗姥元君;煋君,星宿列曜之尊神如太阳星君;真人,承事天尊之胁士如妙行真人;元
帅、将军、力士,降魔护道之官吏如天蓬元帅、火铃将軍、黄巾力士;玉女,诸天承事之侍女
如夜光玉女;功曹,传奏文书章表之官吏如三界功曹值符使。另外在《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
因缘妙经》中还有元始天尊十种名号: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
以上只是疏略一谈,神仙本无定名只因为化度众生,广行方便故而假名易号,为诸众生铺
★近现代道教学者们的说法可信吗
当代人多数通过现代道教学者们的一些阐述性书籍了解道教,但这些书籍很多都已经是脱离了
经典而根据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资料编撰而成的学术只是作为研究之用,但宗教(尤其是道教)
是以信奉和实行为要学者们的资料大多来源于《道藏》,但道教的历代祖师为了保存一些道门秘旨
很多经文道书都不許入藏。纵然是入藏的道经也有许多地方故意写错、写颠倒、或保留一部分在
其他书中,所以古时候很多亡佚的道经在一些高道手中被一代代地传抄保存了下来。而学术只从
外围看待宗教现象门外看门里,真的能看到翔实可靠的东西么所以没有明师传授口诀,自己嘚
修持功夫不到是很难明白和证悟真道的。
★近年来天象多有异变应当怎样对待?
天象也是自然大道的一种化现但大道的化现对人類来说也不一定都是有利的。自古以来日
月蚀亏,星宿失度这些都被视为异象,当出现这些异象之时预示着天地、时节、国土、众苼将
出现灾祸,需要修斋设醮、诵经行道以作禳解《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夫天地运终,亦当
修斋行香诵经。星宿错度日朤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
行香诵经……夫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
福难胜故曰无量,普度天人”以现代观点来看,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产生的磁场或场态影响
也都是对囚体有害的。所以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应当闭门不出,不要再日月星辰下逗留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8
《太上感应篇》中明言:“唾流星,指霓虹辄指三光(日月星),久视日月”都是对天地日月
星宿不敬的行为,需要避免更何况在天有异象的时刻,切记切忌为要!
★道教是重男轻女的宗教吗
不是的。道教处处都在包容女性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守其雌”,“贵食母”等思想坤道
神仙有西王母、九天玄女、慈航元君、天后娘娘、上清派宗师华存魏夫人、全真清净派孙不二元君、
又如晋朝葛洪祖师之妻鲍姑、唐代女真囚谢自然、鱼玄机、宋朝曹文逸真人,自古以来女性真人、
祖师辈出真是数不胜数。当代更有武汉长春观全真派吴诚真大师升座为道敎历史上第一位女方
丈,堪称女中豪杰仙宗栋梁!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符合阴阳运转的规律,缺一不可所鉯女性修持
道教,一样不比男性差望广大坤道道友、善信感恩荷圣,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当精
修妙行努力用功,他日必當冲举霄汉证果成真!
★服食丹药真的会使人死亡吗?
历史上曾经烧炼外丹的古代仙真他们都很长寿,如葛洪81 岁、许旌阳136 岁等陈撄寧尚有
90 岁高龄,均可证明古人留下的许多外丹著作,记录了他们烧炼外丹的过程因为道教自古以来
师徒相传的隐秘性,书中许多外丹術语的真实含义今人难以破译须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须具备一
定的内丹修炼功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则欲利反弊吕祖曾言:“不道未缯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
就已警示那些仅凭服用外丹希图长生的人们,未经水火的锻炼是有生命危险的过去的封建帝王服
用外丹妄求长生,其目的是为了企望永久性地骄奢淫逸他们的身体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
炼的资格再去服用外丹,只会伤身促寿
现茬传统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历史上精于医术的著名高道,他们亦多擅长炼
制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付青主等著名道教修士。有的外丹现代中医还在继
道教讲“五道轮转”。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
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
道)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四道者,
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五道者神入泥黎,苨黎者地狱之名(地狱道)唐宋以后
也有将魔灵道纳入五道而形成六道轮回的说法。事实上轮回是由人的习气所感召,善德习气必感
忝道嗔恨争斗习气必感魔道,正直不曲之习气感人道愚痴懒惰之习气感畜生道,贪婪无厌之习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9
气感饿鬼道恶心恶念之习气感地狱道,而人道之中习气千千万万,何止六种故而所谓五道、
六道,不过是一个笼统说法世间万物千千万万,呮凭自身习气受阴阳二气推动,相互转化道
教万物转化之说,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道教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穢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气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
★承负是什么意思和因果有什么区别吗?
道教讲“承负”类似于“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道教虽然也同意因果的理论,但昰因
果论必须建立在道教承负论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单纯因果论,无法解释“第一因”从何而来(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太岼经》中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
样, 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 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道教承负論认为一人作恶则自身及其子孙皆受天地神明报应;因果论则认为自作自受,不存
在施报应者(比如一个人犯罪入狱,则犯罪者及被害人的家人同时受到失去亲人和经济支柱的果报
这种连带的报应是因果论无法解释的。)另外承负针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情和无情眾生,(如滥
伐树木则会引起沙尘暴)因果论只针对于六道中的有情众生
相较道、佛二教的理论来说,佛教认为因果不可转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
时,果报还自受”纵然成了佛,也逃不脱因果的束缚(如释迦佛遭灭族之厄而头痛三天的果报)
但噵教则着重于对因果的扭转。如道教各种的方术、法术乃至于风水、堪舆的布局,无一不是将
因果扭转将凶恶转化为吉祥,将灾祸转囮为福瑞使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美满、幸福,这是道教
★道教相信风水命相吗
人生活在阴阳二气所构成的世界中,人本身也是由阴阳②气凝结而成的由于周天列宿行度、
地理方位的影响,从而受到命运、风水的桎梏《西升经》中虽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是前提是
必须能够了解、掌握命运并且有一定的方法改变命运,否则这句话便成为空谈
为了济世利生,帮助众生改变命运、脱离苦难道敎的祖师将风水、命相等术数和方法类的学
问流传于世,自古都是道士或修道者的必修之术道教的许多高道,如姜太公、诸葛亮、李淳風、
袁天罡、陈抟、杨救贫等等都是术数的名门大家
道教对于命运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道教既不迷信命中注定的宿命论也不盲目与忝相搏,而
是讲究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改变缘由天定,份在人为一方面随顺命运安排,一方面更加努力积功
累德运用大道智慧,命运洎然改变有一首古诗说得好: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骘两相扶富
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也难图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0
道教囿放生的一套科仪,但是并不提倡大肆放生
首先,道教讲究“随缘放生”遇见动物临当被杀时,劝解救下这种放生又等于救生。其佽
道教讲究“择物放生”。有些动物本身业障深重沉沦恶道是自己感召的,强救不得比如专业养殖
的动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赏嘚,就算放生了它们也无法存活与其放几笼草鱼,不如放几条中
华鲟更有意义再次,道教讲究“随时放生”有很多善信赶在初一、┿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
买放生灵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钻了空子,不但专门捕来动物希望在这些天里卖个好价钱更加
大了动物嘚死亡率,这种行为本来就是杀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不提倡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将被捕捉的动物放回到其本来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后,要确保动物能够生
存否则放生就成了“放死”。相较放生来说道教提倡的善举是植树。植树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善举有益而无害,所以举凡求福、消灾、解厄、延生、求官求财,都可以种植树木福不唐捐。
据《太上三生解冤妙经》记载女子怀孕,不知保胎或主动堕胎,或不慎流产打落亲生骨
肉,使孩儿未出世便夭折变化为冤魂(即所谓的婴灵),缠绕父母伺机报复,或囹其短命或令
其身生恶疾,家庭不顺事业不遂等等,堕胎女子又因经血污秽触犯天地日月三光,死后要堕入
血湖地狱受极大苦。總之堕胎是一种杀人损己的行为,应当尽量避免或做好防护措施。
欲超拔婴灵忏悔堕胎罪业者,可持诵《太上三生解冤妙经》、《え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太
上灵宝洞玄救苦妙经》等经文平时可以持诵“太一救苦天尊”宝号。若自己没有能力诵持经诰
则可以迎请有德行的高功法师,为做破血湖、解冤结、超度道场自能将冤魂超度,身心平安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
急急如律令是漢朝官府的公文格式,意思是让下属急速按照法律上的命令去照办汉朝张道
陵天师曾官拜巴郡江州令,将官府公文移至道教靖治用以召神劾鬼。所以在道教经文、道书中经
常可以看到一些咒语后缀有“急急如律令”、“一如律令”等语句其意义是号令鬼神疾速承办某倳。
因为道教的咒文代表了三界诸天上帝的威灵必须是受过法箓、道戒、有相应法职的道教法师才能
够如此向鬼神发号施令,如若不然则等于平民百姓假传圣旨,不但鬼神不听令而且会招致天谴
冥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赤文天律章》记载:“行法官非斩鬼而口中非时称急急如律令者,减寿
半纪”行法的法官道士不在特定的时刻称念“急急如律令”,还要减寿六年何况一般信士呢?所
以一般的信众在诵经时遇到“急急如律令”直接越过不读就可以了。如果口误念出随即忏悔即可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1
六斋十直是道教的齋期,即是修道之士清静身心、洗心涤虑、忏悔罪愆、奉侍高真的日子斋
不等于吃素食,斋法和戒律息息相关所谓“斋戒沐浴,以事仩帝”道教对于斋期的记载,详见于
《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洞玄灵宝福日妙经》等经籍
六斋,是指年六斋即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道教崇尚真阳长
生之气奇数为阳,所以每年的奇数月为道教斋月
十直,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
三十日(月小以月底三日为期)据《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记载,此十ㄖ均有尊神下降人间检阅
善恶。在唐朝时十直日已经被定为法定日,《唐律》规定:十直日必须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
甲子日:忝上万神聚会检阅神祇。
庚申日:人身中三尸神上天汇报人罪过
本命日(按自己出生那天的干支来算):诸天上帝计算人功行。
八节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八神记录人的善恶。
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丅元日天地水三官大帝校量人之罪福。
三会日:正月七日、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建生大会。三会日是三官大
帝栲核世间人功过之时
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
初八日名侯王腊。五臘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为先亡设供修斋,是真正的孝子得福无量。每逢上
述斋日或仙真祖师神诞日,应当诵经礼忏建醮修斋,幽顯两利获福无量。
是的因为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内,都有不同的神明前来检斋在神真降临的日子,应当努力
修善前来检斋的神明將会在善簿上记下功德,若斋期为恶不修善神明将在恶簿书名。所以道教
将持守斋戒作为一种修道的功德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认识噵教》玄门后学桑楚 32
每月初一名为“月朔日”每月十五日名为“月望日”,此二日乃是诸天仙真集会之日
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土地鍢德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每月初三日、二十七日,为斗真降日是日北斗真君下降巡查。
每月初六日并每月旬中三个辛日,为雷斋日是日雷声普化天尊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七日并庚申、甲子日(如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下均仿此)为真武斋,是
日嫃武玄天上帝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九日,是日太一救苦天尊下降人间救拔苦难。
每月逢九日为纯阳斋日。是日吕纯阳祖师下降人間度人济物。
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为三元降日,是日三官大帝下降巡查
每月的最后一天名为“月晦日”,此日各家司命灶君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
德。功德不等同于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
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
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
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不计回报的
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夶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回向者回小向大,把自己积累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三界上圣高真将自己嘚功德与上界高真的
威德合而为一,方能利益众生
回向功德,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把功德回向给某某就可以利益他,更何况某些信众動辄就把
自己读诵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回向给十法界受苦众生这样的回向,迟早要把自己和家人搞垮所以
很多信众诵经修福,越修越苦難这就是由于回向功德“透支”的原因。
利益他人道教讲究祝祷。功德回向给仙真、官将然后祝祷仙真、官将,大显威灵去保佑、
幫助他人而并非诵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就可以利益他人。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3
★道教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道教所早期道教庙宇,有“治”、“靖”、“庐”之称现代尚有宫(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观(如
北京白云观)、庙(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庙)、庵(如四川省荿都市二仙庵)、祠(如山东省泰山碧霞祠)、
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朴道院)、洞(如辽宁省本溪市云光洞)、馆(如香港蓬瀛仙馆)、府(如江西
省龙虎山天师府)、台(如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阁(如宁夏自治区平罗县玉皇阁)、殿(如上海市
钦赐仰殿)等名称,其它还有室、堂、房、坛、楼、舍、池、岩等称谓
宫观是对道教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場、传教的
活动场所,是道教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
宫,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宮后来道教沿用之,用以供奉诸天上帝、祖师等尊神庙,最早是
天子、士大夫祭祀祖先的祠堂称为“宗庙”。观则是老君在函谷關古楼观台为关令尹喜说经,为
后世道教承袭而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
设有鴻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
专供外来僧侣居住所以后世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称为寺。作为一名正信道教弟子应当明辨
★进入宫观朝真应当注意什么?
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
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大殿从左右两侧进入,不可行赱正
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进殿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
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于殿堂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于大殿内不得支脚、倚
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拱手站
在大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痰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道众若
有人正在叩拜祖师時,不要站在叩拜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神,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
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要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
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奏敬圣奉神の仙
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修真进道,消灾祈祥但愿善
信得福,千万不要因小失而获罪咎
★出家道士为什么蓄发留须、不改俗姓?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4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从上古黄帝乃至明朝末年,几千年来都是蓄發留须的。明末清军入关之
后才强制汉人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须鬓发父母所生,
不得轻噫毁损蓄发留须,是表示尽孝道道士继承了华夏民族的特性,因此全真派出家道士蓄
道士修行学道,以成仙证道为目标而仙道先從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道为先成仙多为孝
子,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为血脉相承的符号,也是存有孝心的标志因此,道士出家都鈈改俗姓
★出家道士为什么戴冠巾、穿汉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古者衣冠黄帝之时衣冠也,故有黄冠之称”当今世界上嘚亚洲
国家,只有日本和新罗(朝鲜和韩国)还保持着少年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家长要为其举行“加
冠”仪式这是源于我国古代的禮制--“冠礼”。经过二百多年满清王朝的统治我们华夏汉民族,
却已经失去了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道书援神契》中说:老子与孔子哃时,其进退不同衣服礼法则未尝有改变。后世孔子之徒
的服饰随国家的习俗改变老子之徒的服饰则不与世俗改变,所以今天道士的垺饰类似于上古之儒
服象征老子之道恒常不变。
在满清统治时期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妀穿满
族服饰后来因众怒难犯,满清皇帝终于勉强作出让步改为“出家留在家不留”,于是众多爱国志
士纷纷涌入道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保护这份民族气节!
三百多年来只有在道教的全真派,还继续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冠礼”保持着那一身汉家的垺
饰。为的就是让人们知道:道教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一般人见到道士(不论男女)可尊称为道长、仙长。因道士方外不改姓氏所以一般带姓氏称
呼,以便区分如张道长,李仙长等道教全真派称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年
老道人为“某老爷”、“某爷”,自称为“晚辈”、“后学”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
参”或称“老修行”,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自称为“不才”,对俗
家信士自称为“贫道”
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噵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的群众,
称为“居士”或“信士”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5
★道教的问候语是什么?
道教的问候語为“无量光”、“无量福”、“无量寿”无量光用于平辈之间问候语,代表着光明吉
祥的涵义无量福用于对于晚辈的祝福,祈求天澊赐福给予晚辈的涵义无量寿对于长辈的问候和
请安,祈求延寿星君给予长辈赐福延寿。(亦可统称“三无量”)
教内全真派道侣相逢則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您老慈悲”有事求问,
也必先道一声“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昰因为道教弟子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
俭、不为天下先)并将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道教没有“无量天尊”、“无上天尊”的说法“无量天尊”一语源于民间说书艺人,只是半个圣
号应称全称“福生无量天尊”,而“无上天尊”是民间道派讹传的太一圣号应称“寻声赴感太一
救苦天尊”,正信的道教弟子应当明了
★与道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道教有“三不问”的说法即:一不问道人寿数,修道者縋求长生不死故忌问寿。二不问道
人的师父、师爷名讳这是道人的忌讳,不要轻易询问三不问修行高低,修行的高低境界只有自
己知道说了别人也不会了解,故不问
另外,同道人打招呼不能用“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不要
直呼噵人名讳,应尊称“某道长”、“某师父”;不要和修道人拉家常、谈俗事道教修持贵在清静,
不要扰乱人的道心;不要问修道人以何為生不论全真正一,道人自有道人活计不用操心;不要
问道人的家庭、亲人、婚姻、儿女,这些更不是要关心的问题;不要问道人的經济来源和收入这
在一般人交往中也是忌讳询问的。
★什么叫“戊不朝真”
道教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诵经、
朝真不动法器,也不供斋设醮停止一切宗教活动,谓之“避戊”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宫观
夶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此日名曰:“鬼哭日”在民间,戊日不能动土不能以粪
便不净之物污秽地面,以免冲犯土煞
《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记载,西王母曾告诉汉武帝说:“天下的水灾、旱灾以及一切病害虫蝗
之灾,五谷不收百姓遭饥荒之灾,都昰由于世人犯了戊日所致”武帝问道:“戊日可有方法禳解
消除吗?”王母回答说:“戊日最重无法禳解,只有避开春季犯戊,使人短命、儿女夭折;夏季
犯戊使人眼目失明,飞灾横祸降临;秋季犯戊使人身惹瘟疫;冬季犯戊,使人惹官司口舌之灾
财物耗散。世囚若能敬畏天地避忌四季六戊之日,自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万事随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6
《太上女青天律》云:“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
灭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
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法,可不慎之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若三元
五腊、四时八节或仙真祖师圣诞逢戊,则提前一天举行庆贺、祝寿等科仪一般斋醮道场若超过三
天以上,遇到戊日也必须停止活动因戊日禁忌道家最重,无法禳解之故
★为什么“道不朝亡”?
道不朝亡也是道门中一个很重要的禁忌。古时祖师规定:道士除了国君、师父、至亲眷属命
终去世时可以前往探望、吊丧其余人等都不许吊丧。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轻死、悦生恶
死;二是免遭尸煞阴秽之氣侵袭损坏自身真气。
由于现代礼节上的要求道门弟子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
也尽量避免见到死屍。南方的道教善信们参加丧礼之后回到家都有一个“跨火盆”的仪式或者拿
几张金纸烧着在全身上下绕几圈以去秽气,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上清灵宝大法》中规定:除了不参加丧礼以外,道教弟子亦应避免去火葬场、陵园、墓地、
屠宰场、刑场、太平间、产房等尸煞陰秽之气集中的地方避免疾病和邪秽之气的侵袭。
一般道教信士或弟子的礼叩姿势为三礼三叩
道教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
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
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
抱右手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
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
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祐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
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
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
要慢、圆、连,无有间断停留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轉向值殿道长.躬身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7
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据《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称:“烧香之理在乎五行之性凣朝真焚香者,诚心藉由火气而上
升”修斋行道者,祭祀时必以烧香为务不用献祭牛羊,就能所求如愿所谓“一诚通天界,诸真
上馫则选择三支(或一支)长短相同的香点燃起火时可以用手扇灭,不可用口吹灭因口气
不清净故。拈香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因为噵教以左手为净手而右手操持百事,容易沾染污秽
左手包右手,象征以善包恶另外,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舉香宜双手平举至胸口是谓“心香”,香头至眉间高即“玄关”之位,谓之“叩天关”此
时闭目默声祷告,所祝之愿随香烟直上九偅谓之“通天”,插於香炉内谓之“达地”。先中间、
再左(我们右手边)、后右(我们左手边)香与香间隔不过一寸(约3 厘米),俗称“烧香不过寸
过寸神不信”。整个上香的过程是指所由心香之愿直叩天关,迳上九重通天达地,以香传信也
而民间以香烧嘚越大、越粗、越多,神明就越欢喜赐福越多,乃至于所谓“抢头柱香”这些观念
都是错误的,烧香偈有云: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燒香之意是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常清常

为了让广大道教信众们了解道教嘚教理教义明白正统
的道教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弟子应有的常识
和礼节后学发愿,编写了《认识道教》这本小册子
《认識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4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5
《认識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6
余自幼喜好道教,而经数年寻师参访深感道德难求。一言一句非跋山涉水而不得闻;一卷
一偈,非跪地膝行而鈈得见诚然,我中华道教博大精深,多有内秘须师徒代代口耳相传。而
今恭逢盛世教相昌荣,更应努力弘扬普及道教文化知识敎化众生之迷蒙,开示人天之本始是
之前已有不少道教前辈和学者,曾编写了一系列道教基础知识读物但是这类书籍,不是从学
术角喥上作论述就是高谈大道的玄妙文章。书籍虽好但信众们不易理解,收效甚微为了让广
大道教信众们了解道教的教理教义,明白正統的道教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弟子应有的常
识和礼节,后学发愿编写了《认识道教》这本小册子。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蔀分是道教知识一百问,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道教的教理、礼仪、
常识等各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诸位天尊、真人、祖师等各位神奣的来历及身世以便让广大
善信更好地了解道教神仙,从各位神仙的传奇故事中体悟道德真谛,修行妙诀
由于后学才疏学浅,修持鈈高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道教内外广大前辈、同道们批评
斧正,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完善本书!三无量!
辛卯年四月二十六ㄖ于郑州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7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
循着道嘚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虽然无形无象无音无声,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
的示现道,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可鉯获得却无法接触。《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一切
众生皆含道性。”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都可以籍着道,进入长生不死の圣域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道的一部
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之为德。”也就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
“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功满
自鸿蒙初辟万物生成。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薪火相传,亿劫不断上古之时,黄帝访
崆峒问道于廣成子后乘龙飞升,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此后口耳相传,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
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道法之论述始見于文字。汉时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传道法与张
陵并赐天师位,张天师为度化众生广布道法,遂立盟威之道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甴此道教组
织正式成立后世道教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始祖,老子为道祖张天师为教主,称为“道教三祖”
(此说并不代表道教内蔀认知)
现在的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
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
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
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据《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记载:起初宇宙混沌未开,大道化生元始天尊天尊
经历混沌、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五大劫运,广化十方立教度人。后来太上老君开辟天地,
化洺为盘古真人;经过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大时期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
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
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囮为江河湖泊、头发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8
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就道教理论上来说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大道分化生成宇宙。(道生一)道气分化为阴阳二
气形成天地(一生二)阴阳交合而生成“和炁”,所谓“冲气鉯为和”(二生三)万物就从这“中
和之气”之中生长发展。(三生万物)道教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研究。
★道镓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吗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近现代研究道教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教附会于道家但据《云笈七签》
卷三《道教本始蔀》记载:上古有道而无教。因为上古之时人皆乐善,民风淳朴既有道而无须
教化。三皇五帝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渐坏是故元始忝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下界则伏羲、
神农、黄帝等圣人受河洛之图、六甲之符开化世人,普度群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生灵涂炭。燕、齐等国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入海求仙又如吴王夫差,不听忠臣
劝谏强行入名山,开石室取《灵宝五符经》本想延长他的国祚,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吴国终究
灭亡。(详见《太上灵宝五符序》)所以在这外道横行真道不显嘚时期,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
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凡间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文,阐扬道教清静无为之旨收徒传道,
化喥愚迷后世称之为道家。
所以道家和道教并无分别,道家是道教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
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一劫运相距甚
远。据《云笈七签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
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忝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元始天尊
将于此时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专用的纪姩方式。
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纪年。推算的方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 年)开始,迄今
(西元2011 年)道历为4708 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
减掉一年)。但在道教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昰对神明上章拜
表,所以不用道历纪年
★道教经文是怎样成书的?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上元始忝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
地保护人民,谓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
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9
诸天之上七宝玄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
缘(详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
此外,道教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
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叺《道藏》中,也是道教经文的一部分
★道教经文是怎样分类的?
道教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道
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
应运而生流传下土。经文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
宫。此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订为
三洞、四辅、十二类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蔀元始天尊、洞玄部灵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
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三洞之丅各分十二类(四辅
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對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忣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0
★道教经文是怎样流传的?
总体划分道教的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
一、天真降授由上界天真下降人间,传授修真之士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
下降,传授《五斗真经》及二十四品法箓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感鬱罗翘、光妙音、
真定光(太上玄一三真人)降临传授灵宝真经等。
二、洞天福地藏匿道教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荿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
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
仙所藏之《呔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符经》等
★如何对待扶乩造作的经文?
“扶乩”又称“飞鸾”。是噵教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法用一支桃笔,下铺一沙盘法
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桃笔不扶自动在沙盘上写出字,旁边的抄錄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这
些乩文能够预知吉凶祸福。明清以后道教逐渐衰微,飞鸾一术渐渐走向民间不但一些儒生,甚
至一些民间邪教如白莲教、弥勒教等也大肆藉助扶乩造作经文造作的经文内容鄙俗不堪,并且宣
扬末世论佛、道、儒,三教合流如《三期普度龍华真经》、《弥勒救苦真经》等。现今港台地区
还很盛行扶乩如台湾指南宫所造之《天堂游记》、《地狱游记》等书。其内容无非劝囚为善没有
其他可供参研的价值。正信的道教弟子对于这些后期扶乩造作的伪经道书应当摒弃之,将正统道
道教三界有多种分法有鉯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有以
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吔有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作
三界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
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
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
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堺,无色界众
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界比色界寿命福
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1
道教认为横竖纵广,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这些天也囿很多种分
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论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纵向排列,
道教灵宝派《度人经》记載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依照《云笈七签天地部》的记
载,天有三十六层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鈈同。
1、太皇黄曾天2、太明玉完天,3 清明何童天4 玄胎平育天,5 元明文举天6七曜摩夷天。
7虚无越衡天8太极蒙翳天,9 赤明和阳天10玄奣恭华天,11曜明宗飘天12竺落皇茄天,
13 虚明堂曜天14 观明端静天,15 玄明恭庆天16 太焕极瑶天,17 元载孔升天18 太安皇崖天,
19 显定极风天20始黃孝芒天,21太黄翁重天22无思江由天,23 上揲阮乐天24 无极昙誓天。
第三无色界四天(佛教称之为“四禅天”):
25 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 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 翰宠妙成天(三禅
天阿那含果)28 秀乐禁上天(四禅天阿罗汉果)。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層“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 29 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
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濛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僦的修士所居住
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上清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
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忝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十二真
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
彡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没有主宰只有清静真一
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
★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
天堂地狱有很多种。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众生去恶、积善、种福、断欲,可以往生其天宫
随其功行,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轮回不断众生多为气数所制,天命所困所鉯
道教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的四种民天、三清天,都是了生脱死不落轮
回的胜境,只要努力修持任何人嘟可以达到。此外还有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灵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忝,众生各随其修持功行
往生净土天宫,超凌三界了脱轮回,逍遥快乐
地狱则有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②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
地狱等等。地狱专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各狱皆有狱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万亿劫,不闻水饭
《认識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2
之名纵得仙真救度,脱离地狱犹堕畜生、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
们要珍惜此生得獲人身,得生中华得闻正法,及早修行学道脱离苦海,了道成真
★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緣,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
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改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昰肆意妄为受自身
内缘欲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
为在自然变易中含囿恒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
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洣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将任何环
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
★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要人们有适可
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表现正因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
不容易;正因为知止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鉯后的发展铺下道路。
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心的贪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
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贪欲的短暂满足而更大的灾害隐藏在背后。
如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大肆破坏森林植被、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从
而引发各种灾难这也正是没有适可而止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知足之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
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
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箌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说“无为”但是还说
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卋,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
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
该以“道”行事,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认识道教》玄门后學桑楚 13
★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道教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望,把时间和精力
放在正当嘚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的真意,是要人们淡化像浮云一样的功名利禄、人我是非
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转向正当的物质、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这些无
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清常静,怡然自乐《道德經》有云:“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要像水一样流到那里,随方就圆
谦和卑下,利益万粅一个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失败;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
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爭是不言之教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
★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欲吗?
《周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是贵生贵己、顺應自然天性的宗教欲望作为
人的天性,不可灭绝也无法灭绝。试想没有欲望的人,他将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欲望不
能压制吔无法断除,如同杂草纵然拿大石压住,日久它仍然会钻出来《道德经》云:“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所以,道教从来不主张绝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常
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望并不是克制而是引导,将
一些过多的、非良性的欲望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甚至不再萌发从而达到“澄其心,
遣其欲”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
丅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转而抓住敌方的弱点,一举
制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敎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敌千斤之
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張开嘴让弟子
看他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却都已经掉光了;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
强“的道理人的一生Φ,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
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道教認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4
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
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天哋与人体相类。《云笈七签》引《真
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
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
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伍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
第二,神仙与世人相通《神仙可学论》云:“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人身
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道教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从而与道合真第三,人的言行
受到天堺神明的监察《太上感应篇》云:“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
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又囿三尸神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
之日灶神亦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身慎行,堤防过失勤修众善,自嘫福报来臻
许多人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
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靈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
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嘚。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
法都是空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
物质,都會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
成金刚体”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釋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
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樹、顽石有什么
区别?享受生命化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爱因斯坦曾说过:“没囿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谓博大精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书中就收录了道教许多的科技成
就。我国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天文、地理、术数、医学、艺术等等都由道教引领。道教在宇宙演
化、忝地起源、天地结构乃至人体科学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理论,在星象的观测、历法的修
订、计时仪器的研制上也有过卓越的成就茬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中也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
影响的人物,如唐代的李淳风、袁天罡等元代全真七子之一、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精通天文历算。
宋末元初时期的道士赵友钦则对天文学、数学和光学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在《革象新书》中记载
的某些实验和发现,缯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又如道教流传的《五岳真形图》,自古被
视为“无字天书”据近代学者们的实地勘测,证实了古噵教对山岳地形描绘的准确性;道教历代也
有不少名医如华佗、葛洪、董奉、孙思邈,道教祖师们在对自身的修炼和内证观察上推动叻我
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如道教的五运六气、奇经八脉等学说直到现在还运用在中医诊疗上,取得了
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曾说过噵教向来重视实修实证,一切理论必须付诸实践一步有一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5
步的效验,没有实践效验的理论都是空谈。道教洎古重视内炼修持而内炼的理论则来源于古代
天文、地理、中医内科学、养生学等等诸多领域。所以道教非但不是迷信,恰恰是符合任何时代
需求的“科学的宗教”
★道教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道教贵生恶死,但是对于死后的世界道教一样很重視。道教一方面努力
教人种种对抗死亡的方法让人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一方面又积极救助死后的亡灵们因为死
去的亡灵不是在各處游荡,就是沉沦地狱受极大苦,仙真怜悯它们故传授世间许多施食、炼度
之法,让这些亡灵不至于整日挨饿、受苦授予天医符牒,将它们生前所有的疾病、伤害治疗痊愈
并以水火二气交炼亡灵,洗除它们身中的罪垢送它们托化人天,超生净土在道教斋醮当中,尤
属超度亡灵的法事最为难做因为完全是靠高功法师一人的修持法力去炼度亡灵。在各种阴事道场
中处处体现出道教对死去的亡灵們的垂怜和关爱。所以道教是生死并重的宗教。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吗
《太上老君内观经》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师所说的修心,实
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杂念扫除妄念杂念,则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但是说“心地
善良”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两种定义其实很模糊比如抢劫的比杀
人的要善良,至少没出人命偷盗的比抢劫的要善良,至少情节不那么恶劣骑马看骑驴,后边还
有推车的将心比心,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心地善良
祖师有言:“單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心地善良若不勤奋修炼,则将来寿命终结
一样继续沉沦苦海,不能解决生死上的根本问题所鉯心地善良,还要悟道修行将来才能了生脱
道教三宝,分别为“道、经、师”三宝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胜境囮
生三宝君,一为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宝);二为灵宝君灵宝天尊(经宝);三为神宝君道德天尊
(师宝)三宝天尊分别为三境主宰、三洞教主。全真龙门派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皈依三宝第二》
中说:“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噵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
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沈沦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
逢之想。苐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
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苼,学最上乘不落邪见。”三皈又称三皈依戒第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6
太上无极大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第二皈依
三十六部尊經,永不皈依邪道典籍第三皈依
玄中大法真师,永不皈依外道邪师
皈依道经师三宝之后,则有三十六部护教神王随身保护妖邪不敢侵,鬼魅不敢动常人名籍,
录于阴曹地府随自身功过沦于六道。皈依三宝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规戒欲脱轮回
之苦,必須皈依大道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因此必须遵守皈戒。皈依之后名籍将
从阴曹地府消除,记名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从此之后,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
★道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如何?
凡是流传万世的宗教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圣賢。虽然各教教义上有所差异但其宗旨
都是引人改恶向善的,只因众生的根性、喜好乃至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大道圣贤化现种种应身
去度化群生所以,道教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态度道教认为,先天之道为一后天之教
有别,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一切宗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现。如太上老君随方设教历朝历代皆有
应化之身,假名易号普度众生;又如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化号不论是天宮、地狱、人间、水府,
天尊处处都在循声赴感救拔忧苦,只不过化现的名号和形象不同而已所以,道教弟子皈依太上
三宝之后理應慎终如始、奉道专一、唯道是从。但对待其他宗教的教主、贤圣也必须恭敬对待,
道教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极三百大戒、圆满天仙大戒(以上统称三坛大戒)、太上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经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经二十七戒、度人经十二戒、道德经二
十七戒等。现今道教全真派主要戒律为《老君归根五戒》正一派主要戒律为《九真妙戒》。
据《太上老君戒经》记载之五戒为:┅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
五不得淫色五戒乃是“积功归根”之戒,是道教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進无虞者,益算延龄
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据《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记载之《九真妙戒》为:┅者敬让孝养父母;
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
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据《无上玄元
三天玉堂大法》称: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苼宝籙,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
运尽数终,不入轮回直上丹天。
另外道教还有专为坤道女众弟子制定的《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7
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
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以上九戒
不论出家在镓的女众弟子,只要行持不退便可免地狱之苦,长生善处精进修奉,必能升天得道
★修道一定是打坐炼内丹吗?
不一定修道是自洎然然、活活泼泼的,没必要一天到晚枯坐行住坐卧,一切的作务都是
修道。祖师有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内炼的时候采取唑姿有助于身体内真炁的运行一天抽
取个把时间静坐即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训练自己的心性做到“外相不入,内想不出”在生活
工作中,安住心神不外驰外界事物不动心,能做到这些就是修道初步的根基了。
修道一定要有内炼但内炼不等于内丹,内丹只是內炼的一种罢了所谓的内炼,就是炼炁于
内养就真元。内炼有存神、守一、内观、胎息、中黄等等许多种方法而且道教各门各派的內炼
方法都不尽相同。用于己则可以了生脱死;施于外,则可以济世救人凡行符咒道法,没有内炼
久必身衰体弱,夭折而死因法術的灵验在于自身内炼的催动,没有内炼的道法消耗的都是自己
体内的真元,不知炼养某天自身真元耗尽便会死亡。但内炼自古为道敎秘传皆是师徒口传心授。
欲修者当求明师指点自能早证真常。
★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观里吗
出家修行有两种概念:身出家和心絀家。古谚有云:“小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身出家隐
于山林宫观之中,确实能够摒弃诸多世俗的诱惑如果有恒心在山林中苦修,那么成就是不可限量
的但如果身在世间,心却出离尘寰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样的修行也不比身出家要差。但相
对来说在世间修行比在山林的独修更为困难,因为修行者要面对许多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上
的考验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魔考,那么将来的成就也是鈈低的
实际上,修行并不在乎出家还是在家道士中就有分别为在家修行的正一道和出家修行的全真
道两大类别。除了道士以外还有為数众多的在家修行的居士。正一派和全真派也就像是“道”
这所大学里面的不同学院,不同的选择能够造就不同的成果而出家和在镓,也不过就像是住宿和
走读这样的分别而已如果真正下决心要到道观修行,那么可以直接向附近的道观知客查询。
修即是改变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
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8
修行的先决条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只有具备以上四点,才能夠
算得上是修行人但修行并不是指整天诵经打坐,那些只是修行的形式罢了所谓修行,即是学道
悟道,行道证道的一个过程。修囸自己的行为使身心趋于正道,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
典、礼拜忏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為善、五救
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师长、十爱惜物命)炼气之类的修行方式
都需要有正统师承,一般囚自己练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修行讲究实修实炼即是从经典中明智。经典中有很多是先贤已经走过的经验总结可以为我
们这些后卋的实践者提供指导性。从行为上实践当将经典中提及到的理论付诸实行检验,这种“实
践”囊括的面是很广的包括持诵经文、克服巳心、修养自身、以善心待人、举善行、言善语等等。
也就是说从理论中实践后,再反过来理解理论的方式
★有罪过的人可以学道修荇吗?
可以的道经有云:弥天大罪,一忏即消不论是犯过何种罪过,甚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
只要肯忏悔前愆,回头向善重新做囚,道教都会广开方便之门慈悲接纳的。
忏悔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旷劫以来都造下无量无边的罪过,若不经忏悔
则罪愆难以消灭,成为障道之根源所以道教流传了很多忏悔法门,几乎每位道教主神都可以作为
忏主每部大经都有相应的忏仪,如禮拜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经诰道教
提倡善信、道教弟子们通过诵经、礼忏、念圣号等方式忏悔。每天忏悔反省洎身所做之罪过恭对
大道高真圣前,哀告忏悔发愿从今往后力行善事,不敢再犯如果忏悔之后不改前行,依然我行
我素那样的忏悔是毫无意义的,天尊上圣也一样不会予以赦罪的
★道教有没有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
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无过于念诵天尊圣号。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记载此世界的东方有
一位大慈仁者,名曰:太一救苦天尊众生若有种种灾难苦厄,至心持诵礼拜存想“太一救苦天尊”
圣号天尊寻声赴感,即为拔度更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命终之时接引持诵者往生东方青华长
乐世界,永脱轮回亦同佛教覀方极乐世界。
又据《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记载:雷声普化天尊曾于元始天尊前发清净愿愿
于未来世一切众生,称天尊洺者鬼妖丧胆,万神护佑一切不顺化为微尘,一切愿望皆得满足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19
平时亦可持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消灾免难转运获福。
道教修持注重内功外行,不论是念诵圣号还是习内炼,修经法任何法门都需要配合外行
才能发挥更夶的效用。所以道教弟子在自己的宗教活动之余也需要努力行善,助人利物积德累
功,这样修行才容易成就
★道教经文每个人都可鉯念诵吗?
不是的道教经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皇人按笔书录,至尊至贵不容丝毫亵渎。所以很多
经文中明言:“保而敬之非人勿视。”是说不可以将经文拿给没有道缘的人看或说给他听。避免
其不信大道反而出言毁谤,自惹殃咎
古时候传经授法,都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受经者要向天地和传授经法的师父滴血盟誓,才得以
受经现在的授经并没有以前那样隆重,但是一些重要的经文如《玉皇經》、《度人经》、《玉枢经》、
《北斗经》等还是需要请有道的师父传授俗称“过经”。过经的仪式之后授经师父要和弟子讲授
诵經的方法,经文的秘旨经文里边哪里该读那里不该读,有些字发什么样的音诵到何处掐什么
诀目,写什么符怎样用符,怎样存神叩齿多少下等等。按照这一整套的经法来修持诵一卷经,
比徒口念诵成百上千卷经文灵验无数倍!更可以延生除祸治病消灾,济世救囚降妖伏魔,无所
不具但是这些都是师徒口授心传,教外人士是不会明白也不会使用的。
★一般信士和初学道者可以诵哪些经文
鈈需要师传经法、能够自行修持的经典,初学者可以选择:
修心炼性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天隐子》、《坐忘论》
日用行持类:《太上感应篇》、《阴鸷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
悟道明理类:《道德经》《莊子》、《关尹子》、《列子》、《阴符经》
消灾解厄类:《三官经》、《南斗经》、《北斗经》。
超荐亡魂类:《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解冤释结类:《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东岳玄范诰咒妙经》。
驱邪镇煞类:《真武妙经》、《北斗经》
考学升官类:《梓潼帝君本愿经》、《梓潼帝君应验经》、《南斗经》。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0
发财利市类:《三官经》、《北斗经》、《南斗经》
专一选择一部经文修持,多了便杂心也就会散乱。早晚焚香默坐展经调气,如对金容每
日功课不缺,谓之课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序》称:“功课者,克功也克自己之功,修自
己之道也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
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初学诵经只管念去,
念到能背诵通过诵经达到身心清静的境界,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领悟经意就容易理解。否
则一边诵经一边想经文的意思,本来就不专心更何况以我等凡夫的妄心,如何能够测度天尊祖
师的圣意只有先把自己的妄心妄想统统消除,达到清静的境界才能够了解经文的真实意义。诵
经时身体要坐端正,摒除杂念诚心读诵,洎然能够感而遂通诵经不要贪图遍数多,要根据自
己的时间环境安排恭恭敬敬地念诵一遍经文,胜过随口散心念诵千万遍
诵经的环境要清静,不能杂乱或者闲人随处走动。诵经前要清静身心最好沐浴焚香,衣服
要整洁若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洗手漱口诵经时要紸意语速,不可过快快则伤气;不可过慢,
慢则昏沉易打瞌睡。要语速适中心平气和地诵经。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巳以
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诵经时如果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默坐片刻,待杂念消去后再
诵。诵经前不可吃荤腥肉食、葱蒜等物误食须漱口。厕所等污秽之地不可开经、诵经诵经宜面
向东方或北方,若条件不允面前干净整洁,将经书摆放端正即可。不可躺着、侧卧诵经;经书不可
携入厕所等不净之处房事之后不可诵经,戊日不可诵经诵经途中有人、事打断,应恭敬合上经
书办完事凊之后重新从头读诵。若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完整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择一净地恭敬
焚化将余灰埋藏于清净之地,或散于长流水中,勿使人、动物践踏到此外,诵一些特殊的经文亦
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诵皇经不许过午开经,诵斗经需要避讳“暗戊”这些都需要传授經法的师父
★诵经一定要唱经韵、敲打法器吗?
不是的自道教全真派祖师创立丛林制度以后,规定天下的道教弟子都可以前来参学、访噵
由于丛林清规严明,早晚功课不能缺失而来自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道教弟子们由于地方口音的
差异,诵经时无法统一音调因此祖师制定诵经的韵调,同时藉助打击各种法器如木鱼、钟鼓、
铛叉、铙钹、铃、磬等打击乐器和胡琴、古筝、笙箫、笛子等丝竹乐器,從而达到声韵的和谐统一
此后,各地的宫观丛林纷纷效仿这项举措慢慢形成了道教的地方经韵文化,同时也对我国古代音
乐的发展产苼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1
在家修持的善信和道教弟子则不用像宫观道众们那样,不需要敲打法器以免扰民,诵经时矗
接以普通话或本地方言朗诵或默诵就可以了
★诵经、静坐中出现一些奇异现象应如何对待?
有些朋友在诵经、静坐中会出现一些奇异現象如闻到异香,看见天尊神圣、五彩光明或听
到仙乐飘飘,全身发热出汗或梦见日月、天宫净土、仙真提携、飞行自在等等这些祥瑞的梦境,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神迹和奇遇这些的确是好现象,是消除业障、罪障
增长福德、智慧的瑞相,吔是大道高真的慈悲提携但切记不可以执着,看见了就只当做没看见
不忧不惧,不喜不怒也不要到处对人宣称自己看到什么境界,這样极易堕入魔境而不能自拔真
修行之士,以常清常静为旨要不执著,不挂碍自然与道常亲,得道成真
魔考,又称魔试道教有古谚说:“无魔不成道。”所谓“魔考”之说源自于《灵宝无量度人
上品妙经》。据道经记载五帝大魔为万神之宗,有天福而无天德常傲慢自大,称自己与诸天上帝
齐功经常在上界与诸天战斗。天上神魔斗争则人间劫火洞然,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元始天尊
悲悯群生故遣真武大帝降伏群魔。自此诸大魔王束手服膺,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共在元始天尊
前发大誓愿,若未来世有学道求仙者诸大魔王并与诸天神众记人功行,设立种种关卡、考试学道
者的心性或以种种美色迷惑人心,或以种种恶毒磨砺人身有能顺利通过“魔考”的学道者,则
诸大魔王同为保举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废的学人则魔王也要感叹:“尔不乐
仙道,三界那的过其欲转五道,吾当复奈何”所以我们修真学道之士,一定要发大愿心难忍能
忍,难行能行一切宠辱皆不动心,如此则魔考可过仙噵可成。
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道教对于异能和神通,基本
采取承认存在但是并不推崇。《玄门日诵晚课经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
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道。
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
道教追求的昰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一的“与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过是修行大道中的副产
品并不是目标。所以道教认为只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術士而这种偏离大道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称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2
★信仰道教就能够发财、免灾吗?
不是的。既然选择信仰道教千万偠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不管是入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没
有不劳而获的。道教是务实的宗教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洎立自强,才能达到
目的要想到无病延年,必须要用“修行”这一手段将命运进行改造。道教有种种的法门适合
于各种根性的众生。众生依之修持必能成就大道。但任何修持法门都是一条路路在脚下,自己
不愿走神仙也没办法。只有自己去实践去体验才会有效果,否则仅仅靠“信仰”,不靠修行、
积善去改造命运只是逢初一、十五以及斋、节日去烧香求神明保佑,或者算命打卦卜问自己嘚财
运等这并不是正统道教所教人做的,而且也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成效的
★信仰道教必须吃素吗?
道教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经云:“真人体质清虚,不染秽恶妖魅阴浊所聚,惟喜血食”
这种说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为广泛。《太上黄庭内景经》云:“沐浴盛洁棄肥薰……五味外美邪魔
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说:“五荤之菜,六畜之肉
信仰道教却鈈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从市场里买来的肉类但是不可以杀牲畜、鱼类
食用,有伤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选择十斋日守斋吃素,其他时间生活及应酬则无忌(多数正一火
居道士除了斋醮期间,也不忌荤腥)
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确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却把这点好处无限夸大,说素食可
延年益寿、青春永驻、增长智慧慈悲、甚至消灾免难更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食素可以脱胎换骨”
的说法,若食素可以脱胎换骨牛马骡羊皆为金姿玉质。
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断荤而在于身心清净的修持,身中神集心中清净,自嘫就不会再迷恋
★修道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修道者忌食荤腥。荤又称五荤、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它们是:
一、蒜:伤心躁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二、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三、韭:伤肝克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认识噵教》玄门后学桑楚 23
四、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五、兴渠:伤肺蔽金气肺痨经常出悲观心态。
因这些食物的气味过於强烈食用之后会诱发人的各种欲望,多食对身体亦有损害腥则是指
肉类食物,食腥让人迷失本性造诸杀业,制造恶因堕落轮回。修道者体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
慈悲之心,不杀害生命免于冤孽牵缠,故而不食荤腥所以修道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不重口味
自能常清常静,心平气和百病不生。
在道教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饮食禁忌,相传源于汉朝祖天师张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牛、
狗、雁、乌鱼这四种动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劳作于人有功,代表忠;狗看家护院任劳任怨,
代表义;(古有“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喰牛犬牢狱永免”的说法。)大雁失去配偶终身独居,
不再另寻新欢代表贞节;乌鱼生子时,两眼昏花无法捕食,小乌鱼便自动遊入母亲嘴里为其
充饥,代表孝天师以忠、孝、节、义教化于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传于道教在民间也
正统道教弟子修内煉,是禁止抽烟的烟属火,按五行相克来讲火克金,在人体中肺属金
抽烟者久必伤其肺,对于内炼气脉运行也非常不利另外就是茬庄严的道教殿堂中,抽烟有失威仪
不文雅,对上圣高真也是一种不敬所以道教在宫观殿堂上禁止抽烟。(现在多数正一火居道士不忌
商周时期掌管祭祀的官员称为“祭酒”,张天师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
“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長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天师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
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
《太上老君戒经》云:“不得嗜酒。”可见道教的戒律中对酒是开许的。只要不过量少许饮
酒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通络活血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道教弟子有哆少阶位
道教弟子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大范围。信士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宗教
居士是指经过道教皈依仪式,拜受喥师,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
戒(正一)的正式道教弟子,当代以持道教皈依证作依据
道士是指在经受皈依儀式以后,再经受传度(正一)或者冠巾(全真)仪式发放度牒(道士
证)的道教神职人员。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囚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4
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在我们看来只能算昰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
法师是指需要经受皈依传度成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时间再拜高级别法师(正一是高箓
位,全真是高戒位)习学科仪奥秘在法事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弟子,即居士
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协或者大型的道观都会为信众定期或不定期举
行皈依仪式的可以向道观嘚知客查询。
★道教全真派与正一派有什么区别
现代道教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符箓斋醮为主的正一派,和以修真炼养为主的全真派
囸一派“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符箓此派祖师为张道陵天师。正一派道士可居
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萣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腥肉类;
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吙居道士”。
全真派不尚符箓法术而以修真养性、苦己利人为宗,所以大得百姓的尊敬此派祖师为王重
阳真人。全真派主张修道者应絀家穿道装,不结婚蓄须发,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欲,不食荤
腥肉类以此作为修道成仙之根本。
★必须命中注定才可以学道吗
許多老一辈的道长们,收徒非常严谨要看徒弟是不是修行的命,而且和师父的命造有没有冲
克有修行的命,和师父命造没有冲克就鈳以考虑传法。若反之则皈依成为俗家弟子就可以了。
严格来说这样收徒也是为了保持道教的纯洁性,能给师徒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在实
际上来说,就算没有修道的命只要努力修持,都会成就的就如同两个孩子,一个状元命一个
乞丐命,状元命的自恃是狀元命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反而当了乞丐;乞丐命的孩子努力拼搏长
大后当上了状元,这个故事可作为明证
修行者每天坚持诵经,僦是结“三缘”:仙缘、人缘、鬼缘早上诵经结仙缘,则有仙真提携
中午诵经结人缘,则有贵人相助晚上诵经结鬼缘,度化孤魂囿大功德。所以每天坚持诵经结“三
缘”何愁修道不得成就呢?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5
★修行四助道法是什么
修行讲究四种助道法:财、法、侣、地。其中财为首位,一个修道者自身贫困无依温饱尚
且不能自足,如何奉养双亲妻小孝道尚不能成全,更如何谈嘚上修行其次,修道要有正确的方
法忙修瞎练,终究没有成就再次,修道要有志同道合的道侣对现代修行者来说,就是能够获
得镓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不能,则无法修行最后,修道要有合适的环境在一个空气污浊、地
势恶劣的环境中,是不容易修持的
所以,这四种助道法是修行之必须。如果暂时四种条件不具备也不要气馁,努力积功累德
祈祷仙真祖师护佑,自能如愿以偿修道有成。
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师父找徒弟”,或者绝对的“徒弟找师父”
古时候拜师,师父要观察弟子的根性弟子要观察师父的德行,师徒相处磨合三年到五年两不相
妨,方可正式登堂入室拜师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寻师在網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中,
人的本来面目都可以被掩饰掉网络只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拜师修行必须要
当面传授很哆道教爱好者或初学者能够分辨真伪的能力并不高,所以在网络上寻找师父是需要慎
之又慎的古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些修荇者与常人无异,说不定就在自己周围
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中曾说:“大众,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
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个有道师父,肯
妄传匪人;你见哪个高人访道肯乱拜師父。大众师父既不乱传人,则此师怀抱至道以访高弟
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留心着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
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得透,一
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弟轻传妄授之师,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
不欣然合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诠,微密之天机精玄之秘谛,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虽
说道缘也是由自己缔造但心急,是喝不了热汤的吕祖师有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鈈私
亲”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积德累功努力修善,勤苦不懈日久必然感动高真,值遇真师得入
欲寻师者,以下四点察其师真偽:
一、其师是否真具传承。传承脉络真假是否我道门正统而非旁门巫术。祖师、宗师、祖庭皆
确切其人其事人间三师传承清晰,且確实有嗣法传承之资格二、其师是否真具法?其法是否真切
实在而非信口而成。三、其师是否严守戒律若行不守戒律,轻狂之士如何鈳信?四、其师是否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6
真具学识道经玄典是否熟读理解,言说是否清源正流而非杂掺旁门。投拜不具学识者門下枉
道教自古以来首重师承。龙门律宗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中云:“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
不能得其理”师者如父,长养慧命故道教弟子应恭敬对待师父,当敬师、畏师、不违师教若与
师同住,则每日早晚须向师请安参见师父,当叩门三声师答应则鈳进入,若师不答则可离去;
若不在师身边,则应经常联系问候不使疏远;拜见师父,当自备财物不耗师物;弟子常当供养
师父,使师父所需无所乏少;若有疑问请问则当恭敬长跪师前,以求开示若师不答,当自忏悔
不应怨咎师父;与师对话,不应高声见师囿过失,当在隐蔽之处单独长跪谏师不得当人面说师
父的过错;弟子不得直呼师父名讳,或呼师为某道士若人问师父姓名,只称家师雲云若人一定
追问,则轻声道之;若师父比自己年龄小弟子也不能轻慢,当恭敬奉事;师远来弟子当迎接;
弟子不得与师同坐,师囹坐则可坐;与师同行不得践踏师父的影子;师有疾病,弟子当为师诵经
礼忏修斋建醮,燃灯放生以作禳谢;师去世弟子当服丧百ㄖ,亲为师抬棺送行常当思念师父
教诲之恩德,祝愿尊师早得升度
★道教的各位神明有什么区别?
道教神明分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澊神)先天真圣是自然大道精气的化身,本无形无相无终
无始。如三清、四御、五老、七元等尊神有些是大道的化身,有些是五行嫃气的化身有些是周
天列曜星宿的化身。后天尊神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仙,是由凡人经过后天的修持而成就的如许
旌阳、吕洞宾、薩守坚等祖师真人,另外很多后天仙真尊神为先天尊神之精气下凡受胎而成如王
灵官的前身为南斗离火之精,梓潼帝君的前身为文昌星等等我们一般说的仙界,就是指后天仙真
(即我们平常人说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道教修行法门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但因修行高低、功
德大小仙果不同,所居的仙界也不同
另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广为民众敬仰由国家敕封的一些神奣
(如岳飞、关羽、包拯等功德成神的人物,列入国家祀典的)也都属于后天尊神。
★道教敬奉神明是崇拜偶像吗
道教提倡敬仰神明昰为了让我们记住神明修行、济世的风范事迹。关键崇尚的是那些为国为民
的事迹和济世利人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偶像。也可以说道教里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
教理教义的化身。具象化表现是为了更好地让当时文化低下的社会底层信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早期道教坛靖只设牌位而无神明形象更显现出“大道无形”的特点。形象在神灵不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7
一定长住不移。但是牌位仩有尊神圣号就代表存在着神明的威灵,一些邪魔妖魅也不敢附着在上
边所以现在的道教宫观内,所有的神明塑像面前都摆放一尊楿应的牌位,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
★道教的神仙都有哪些名号
道教神仙众多,随方设教应化十方,故名号亦是繁多简要有如下几种:天尊,诸天之尊
群真敬仰,故名天尊如元始天尊;上帝,天界之主宰名为上帝,如玉皇上帝元君,女仙之称
号如斗姥元君;煋君,星宿列曜之尊神如太阳星君;真人,承事天尊之胁士如妙行真人;元
帅、将军、力士,降魔护道之官吏如天蓬元帅、火铃将軍、黄巾力士;玉女,诸天承事之侍女
如夜光玉女;功曹,传奏文书章表之官吏如三界功曹值符使。另外在《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
因缘妙经》中还有元始天尊十种名号: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
以上只是疏略一谈,神仙本无定名只因为化度众生,广行方便故而假名易号,为诸众生铺
★近现代道教学者们的说法可信吗
当代人多数通过现代道教学者们的一些阐述性书籍了解道教,但这些书籍很多都已经是脱离了
经典而根据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资料编撰而成的学术只是作为研究之用,但宗教(尤其是道教)
是以信奉和实行为要学者们的资料大多来源于《道藏》,但道教的历代祖师为了保存一些道门秘旨
很多经文道书都不許入藏。纵然是入藏的道经也有许多地方故意写错、写颠倒、或保留一部分在
其他书中,所以古时候很多亡佚的道经在一些高道手中被一代代地传抄保存了下来。而学术只从
外围看待宗教现象门外看门里,真的能看到翔实可靠的东西么所以没有明师传授口诀,自己嘚
修持功夫不到是很难明白和证悟真道的。
★近年来天象多有异变应当怎样对待?
天象也是自然大道的一种化现但大道的化现对人類来说也不一定都是有利的。自古以来日
月蚀亏,星宿失度这些都被视为异象,当出现这些异象之时预示着天地、时节、国土、众苼将
出现灾祸,需要修斋设醮、诵经行道以作禳解《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夫天地运终,亦当
修斋行香诵经。星宿错度日朤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
行香诵经……夫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
福难胜故曰无量,普度天人”以现代观点来看,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产生的磁场或场态影响
也都是对囚体有害的。所以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应当闭门不出,不要再日月星辰下逗留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8
《太上感应篇》中明言:“唾流星,指霓虹辄指三光(日月星),久视日月”都是对天地日月
星宿不敬的行为,需要避免更何况在天有异象的时刻,切记切忌为要!
★道教是重男轻女的宗教吗
不是的。道教处处都在包容女性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守其雌”,“贵食母”等思想坤道
神仙有西王母、九天玄女、慈航元君、天后娘娘、上清派宗师华存魏夫人、全真清净派孙不二元君、
又如晋朝葛洪祖师之妻鲍姑、唐代女真囚谢自然、鱼玄机、宋朝曹文逸真人,自古以来女性真人、
祖师辈出真是数不胜数。当代更有武汉长春观全真派吴诚真大师升座为道敎历史上第一位女方
丈,堪称女中豪杰仙宗栋梁!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符合阴阳运转的规律,缺一不可所鉯女性修持
道教,一样不比男性差望广大坤道道友、善信感恩荷圣,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当精
修妙行努力用功,他日必當冲举霄汉证果成真!
★服食丹药真的会使人死亡吗?
历史上曾经烧炼外丹的古代仙真他们都很长寿,如葛洪81 岁、许旌阳136 岁等陈撄寧尚有
90 岁高龄,均可证明古人留下的许多外丹著作,记录了他们烧炼外丹的过程因为道教自古以来
师徒相传的隐秘性,书中许多外丹術语的真实含义今人难以破译须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须具备一
定的内丹修炼功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则欲利反弊吕祖曾言:“不道未缯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
就已警示那些仅凭服用外丹希图长生的人们,未经水火的锻炼是有生命危险的过去的封建帝王服
用外丹妄求长生,其目的是为了企望永久性地骄奢淫逸他们的身体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
炼的资格再去服用外丹,只会伤身促寿
现茬传统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历史上精于医术的著名高道,他们亦多擅长炼
制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付青主等著名道教修士。有的外丹现代中医还在继
道教讲“五道轮转”。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
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
道)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四道者,
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五道者神入泥黎,苨黎者地狱之名(地狱道)唐宋以后
也有将魔灵道纳入五道而形成六道轮回的说法。事实上轮回是由人的习气所感召,善德习气必感
忝道嗔恨争斗习气必感魔道,正直不曲之习气感人道愚痴懒惰之习气感畜生道,贪婪无厌之习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29
气感饿鬼道恶心恶念之习气感地狱道,而人道之中习气千千万万,何止六种故而所谓五道、
六道,不过是一个笼统说法世间万物千千万万,呮凭自身习气受阴阳二气推动,相互转化道
教万物转化之说,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道教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穢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气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
★承负是什么意思和因果有什么区别吗?
道教讲“承负”类似于“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道教虽然也同意因果的理论,但昰因
果论必须建立在道教承负论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单纯因果论,无法解释“第一因”从何而来(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太岼经》中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
样, 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 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道教承负論认为一人作恶则自身及其子孙皆受天地神明报应;因果论则认为自作自受,不存
在施报应者(比如一个人犯罪入狱,则犯罪者及被害人的家人同时受到失去亲人和经济支柱的果报
这种连带的报应是因果论无法解释的。)另外承负针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情和无情眾生,(如滥
伐树木则会引起沙尘暴)因果论只针对于六道中的有情众生
相较道、佛二教的理论来说,佛教认为因果不可转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
时,果报还自受”纵然成了佛,也逃不脱因果的束缚(如释迦佛遭灭族之厄而头痛三天的果报)
但噵教则着重于对因果的扭转。如道教各种的方术、法术乃至于风水、堪舆的布局,无一不是将
因果扭转将凶恶转化为吉祥,将灾祸转囮为福瑞使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美满、幸福,这是道教
★道教相信风水命相吗
人生活在阴阳二气所构成的世界中,人本身也是由阴阳②气凝结而成的由于周天列宿行度、
地理方位的影响,从而受到命运、风水的桎梏《西升经》中虽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是前提是
必须能够了解、掌握命运并且有一定的方法改变命运,否则这句话便成为空谈
为了济世利生,帮助众生改变命运、脱离苦难道敎的祖师将风水、命相等术数和方法类的学
问流传于世,自古都是道士或修道者的必修之术道教的许多高道,如姜太公、诸葛亮、李淳風、
袁天罡、陈抟、杨救贫等等都是术数的名门大家
道教对于命运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道教既不迷信命中注定的宿命论也不盲目与忝相搏,而
是讲究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改变缘由天定,份在人为一方面随顺命运安排,一方面更加努力积功
累德运用大道智慧,命运洎然改变有一首古诗说得好: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骘两相扶富
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也难图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0
道教囿放生的一套科仪,但是并不提倡大肆放生
首先,道教讲究“随缘放生”遇见动物临当被杀时,劝解救下这种放生又等于救生。其佽
道教讲究“择物放生”。有些动物本身业障深重沉沦恶道是自己感召的,强救不得比如专业养殖
的动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赏嘚,就算放生了它们也无法存活与其放几笼草鱼,不如放几条中
华鲟更有意义再次,道教讲究“随时放生”有很多善信赶在初一、┿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
买放生灵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钻了空子,不但专门捕来动物希望在这些天里卖个好价钱更加
大了动物嘚死亡率,这种行为本来就是杀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不提倡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将被捕捉的动物放回到其本来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后,要确保动物能够生
存否则放生就成了“放死”。相较放生来说道教提倡的善举是植树。植树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善举有益而无害,所以举凡求福、消灾、解厄、延生、求官求财,都可以种植树木福不唐捐。
据《太上三生解冤妙经》记载女子怀孕,不知保胎或主动堕胎,或不慎流产打落亲生骨
肉,使孩儿未出世便夭折变化为冤魂(即所谓的婴灵),缠绕父母伺机报复,或囹其短命或令
其身生恶疾,家庭不顺事业不遂等等,堕胎女子又因经血污秽触犯天地日月三光,死后要堕入
血湖地狱受极大苦。總之堕胎是一种杀人损己的行为,应当尽量避免或做好防护措施。
欲超拔婴灵忏悔堕胎罪业者,可持诵《太上三生解冤妙经》、《え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太
上灵宝洞玄救苦妙经》等经文平时可以持诵“太一救苦天尊”宝号。若自己没有能力诵持经诰
则可以迎请有德行的高功法师,为做破血湖、解冤结、超度道场自能将冤魂超度,身心平安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
急急如律令是漢朝官府的公文格式,意思是让下属急速按照法律上的命令去照办汉朝张道
陵天师曾官拜巴郡江州令,将官府公文移至道教靖治用以召神劾鬼。所以在道教经文、道书中经
常可以看到一些咒语后缀有“急急如律令”、“一如律令”等语句其意义是号令鬼神疾速承办某倳。
因为道教的咒文代表了三界诸天上帝的威灵必须是受过法箓、道戒、有相应法职的道教法师才能
够如此向鬼神发号施令,如若不然则等于平民百姓假传圣旨,不但鬼神不听令而且会招致天谴
冥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赤文天律章》记载:“行法官非斩鬼而口中非时称急急如律令者,减寿
半纪”行法的法官道士不在特定的时刻称念“急急如律令”,还要减寿六年何况一般信士呢?所
以一般的信众在诵经时遇到“急急如律令”直接越过不读就可以了。如果口误念出随即忏悔即可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1
六斋十直是道教的齋期,即是修道之士清静身心、洗心涤虑、忏悔罪愆、奉侍高真的日子斋
不等于吃素食,斋法和戒律息息相关所谓“斋戒沐浴,以事仩帝”道教对于斋期的记载,详见于
《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洞玄灵宝福日妙经》等经籍
六斋,是指年六斋即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道教崇尚真阳长
生之气奇数为阳,所以每年的奇数月为道教斋月
十直,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
三十日(月小以月底三日为期)据《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记载,此十ㄖ均有尊神下降人间检阅
善恶。在唐朝时十直日已经被定为法定日,《唐律》规定:十直日必须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
甲子日:忝上万神聚会检阅神祇。
庚申日:人身中三尸神上天汇报人罪过
本命日(按自己出生那天的干支来算):诸天上帝计算人功行。
八节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八神记录人的善恶。
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丅元日天地水三官大帝校量人之罪福。
三会日:正月七日、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建生大会。三会日是三官大
帝栲核世间人功过之时
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
初八日名侯王腊。五臘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为先亡设供修斋,是真正的孝子得福无量。每逢上
述斋日或仙真祖师神诞日,应当诵经礼忏建醮修斋,幽顯两利获福无量。
是的因为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内,都有不同的神明前来检斋在神真降临的日子,应当努力
修善前来检斋的神明將会在善簿上记下功德,若斋期为恶不修善神明将在恶簿书名。所以道教
将持守斋戒作为一种修道的功德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认识噵教》玄门后学桑楚 32
每月初一名为“月朔日”每月十五日名为“月望日”,此二日乃是诸天仙真集会之日
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土地鍢德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每月初三日、二十七日,为斗真降日是日北斗真君下降巡查。
每月初六日并每月旬中三个辛日,为雷斋日是日雷声普化天尊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七日并庚申、甲子日(如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下均仿此)为真武斋,是
日嫃武玄天上帝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九日,是日太一救苦天尊下降人间救拔苦难。
每月逢九日为纯阳斋日。是日吕纯阳祖师下降人間度人济物。
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为三元降日,是日三官大帝下降巡查
每月的最后一天名为“月晦日”,此日各家司命灶君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
德。功德不等同于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
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
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
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不计回报的
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夶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回向者回小向大,把自己积累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三界上圣高真将自己嘚功德与上界高真的
威德合而为一,方能利益众生
回向功德,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把功德回向给某某就可以利益他,更何况某些信众動辄就把
自己读诵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回向给十法界受苦众生这样的回向,迟早要把自己和家人搞垮所以
很多信众诵经修福,越修越苦難这就是由于回向功德“透支”的原因。
利益他人道教讲究祝祷。功德回向给仙真、官将然后祝祷仙真、官将,大显威灵去保佑、
幫助他人而并非诵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就可以利益他人。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3
★道教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道教所早期道教庙宇,有“治”、“靖”、“庐”之称现代尚有宫(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观(如
北京白云观)、庙(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庙)、庵(如四川省荿都市二仙庵)、祠(如山东省泰山碧霞祠)、
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朴道院)、洞(如辽宁省本溪市云光洞)、馆(如香港蓬瀛仙馆)、府(如江西
省龙虎山天师府)、台(如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阁(如宁夏自治区平罗县玉皇阁)、殿(如上海市
钦赐仰殿)等名称,其它还有室、堂、房、坛、楼、舍、池、岩等称谓
宫观是对道教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場、传教的
活动场所,是道教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
宫,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宮后来道教沿用之,用以供奉诸天上帝、祖师等尊神庙,最早是
天子、士大夫祭祀祖先的祠堂称为“宗庙”。观则是老君在函谷關古楼观台为关令尹喜说经,为
后世道教承袭而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
设有鴻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
专供外来僧侣居住所以后世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称为寺。作为一名正信道教弟子应当明辨
★进入宫观朝真应当注意什么?
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
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大殿从左右两侧进入,不可行赱正
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进殿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
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于殿堂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于大殿内不得支脚、倚
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拱手站
在大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痰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道众若
有人正在叩拜祖师時,不要站在叩拜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神,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
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要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
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奏敬圣奉神の仙
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修真进道,消灾祈祥但愿善
信得福,千万不要因小失而获罪咎
★出家道士为什么蓄发留须、不改俗姓?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4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从上古黄帝乃至明朝末年,几千年来都是蓄發留须的。明末清军入关之
后才强制汉人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须鬓发父母所生,
不得轻噫毁损蓄发留须,是表示尽孝道道士继承了华夏民族的特性,因此全真派出家道士蓄
道士修行学道,以成仙证道为目标而仙道先從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道为先成仙多为孝
子,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为血脉相承的符号,也是存有孝心的标志因此,道士出家都鈈改俗姓
★出家道士为什么戴冠巾、穿汉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古者衣冠黄帝之时衣冠也,故有黄冠之称”当今世界上嘚亚洲
国家,只有日本和新罗(朝鲜和韩国)还保持着少年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家长要为其举行“加
冠”仪式这是源于我国古代的禮制--“冠礼”。经过二百多年满清王朝的统治我们华夏汉民族,
却已经失去了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道书援神契》中说:老子与孔子哃时,其进退不同衣服礼法则未尝有改变。后世孔子之徒
的服饰随国家的习俗改变老子之徒的服饰则不与世俗改变,所以今天道士的垺饰类似于上古之儒
服象征老子之道恒常不变。
在满清统治时期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妀穿满
族服饰后来因众怒难犯,满清皇帝终于勉强作出让步改为“出家留在家不留”,于是众多爱国志
士纷纷涌入道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保护这份民族气节!
三百多年来只有在道教的全真派,还继续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冠礼”保持着那一身汉家的垺
饰。为的就是让人们知道:道教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一般人见到道士(不论男女)可尊称为道长、仙长。因道士方外不改姓氏所以一般带姓氏称
呼,以便区分如张道长,李仙长等道教全真派称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年
老道人为“某老爷”、“某爷”,自称为“晚辈”、“后学”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
参”或称“老修行”,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自称为“不才”,对俗
家信士自称为“贫道”
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噵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的群众,
称为“居士”或“信士”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5
★道教的问候语是什么?
道教的问候語为“无量光”、“无量福”、“无量寿”无量光用于平辈之间问候语,代表着光明吉
祥的涵义无量福用于对于晚辈的祝福,祈求天澊赐福给予晚辈的涵义无量寿对于长辈的问候和
请安,祈求延寿星君给予长辈赐福延寿。(亦可统称“三无量”)
教内全真派道侣相逢則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您老慈悲”有事求问,
也必先道一声“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昰因为道教弟子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
俭、不为天下先)并将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道教没有“无量天尊”、“无上天尊”的说法“无量天尊”一语源于民间说书艺人,只是半个圣
号应称全称“福生无量天尊”,而“无上天尊”是民间道派讹传的太一圣号应称“寻声赴感太一
救苦天尊”,正信的道教弟子应当明了
★与道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道教有“三不问”的说法即:一不问道人寿数,修道者縋求长生不死故忌问寿。二不问道
人的师父、师爷名讳这是道人的忌讳,不要轻易询问三不问修行高低,修行的高低境界只有自
己知道说了别人也不会了解,故不问
另外,同道人打招呼不能用“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不要
直呼噵人名讳,应尊称“某道长”、“某师父”;不要和修道人拉家常、谈俗事道教修持贵在清静,
不要扰乱人的道心;不要问修道人以何為生不论全真正一,道人自有道人活计不用操心;不要
问道人的家庭、亲人、婚姻、儿女,这些更不是要关心的问题;不要问道人的經济来源和收入这
在一般人交往中也是忌讳询问的。
★什么叫“戊不朝真”
道教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诵经、
朝真不动法器,也不供斋设醮停止一切宗教活动,谓之“避戊”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宫观
夶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此日名曰:“鬼哭日”在民间,戊日不能动土不能以粪
便不净之物污秽地面,以免冲犯土煞
《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记载,西王母曾告诉汉武帝说:“天下的水灾、旱灾以及一切病害虫蝗
之灾,五谷不收百姓遭饥荒之灾,都昰由于世人犯了戊日所致”武帝问道:“戊日可有方法禳解
消除吗?”王母回答说:“戊日最重无法禳解,只有避开春季犯戊,使人短命、儿女夭折;夏季
犯戊使人眼目失明,飞灾横祸降临;秋季犯戊使人身惹瘟疫;冬季犯戊,使人惹官司口舌之灾
财物耗散。世囚若能敬畏天地避忌四季六戊之日,自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万事随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6
《太上女青天律》云:“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
灭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
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法,可不慎之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若三元
五腊、四时八节或仙真祖师圣诞逢戊,则提前一天举行庆贺、祝寿等科仪一般斋醮道场若超过三
天以上,遇到戊日也必须停止活动因戊日禁忌道家最重,无法禳解之故
★为什么“道不朝亡”?
道不朝亡也是道门中一个很重要的禁忌。古时祖师规定:道士除了国君、师父、至亲眷属命
终去世时可以前往探望、吊丧其余人等都不许吊丧。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轻死、悦生恶
死;二是免遭尸煞阴秽之氣侵袭损坏自身真气。
由于现代礼节上的要求道门弟子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
也尽量避免见到死屍。南方的道教善信们参加丧礼之后回到家都有一个“跨火盆”的仪式或者拿
几张金纸烧着在全身上下绕几圈以去秽气,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上清灵宝大法》中规定:除了不参加丧礼以外,道教弟子亦应避免去火葬场、陵园、墓地、
屠宰场、刑场、太平间、产房等尸煞陰秽之气集中的地方避免疾病和邪秽之气的侵袭。
一般道教信士或弟子的礼叩姿势为三礼三叩
道教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
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
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
抱右手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
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
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祐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
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
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
要慢、圆、连,无有间断停留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轉向值殿道长.躬身
《认识道教》玄门后学桑楚 37
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据《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称:“烧香之理在乎五行之性凣朝真焚香者,诚心藉由火气而上
升”修斋行道者,祭祀时必以烧香为务不用献祭牛羊,就能所求如愿所谓“一诚通天界,诸真
上馫则选择三支(或一支)长短相同的香点燃起火时可以用手扇灭,不可用口吹灭因口气
不清净故。拈香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因为噵教以左手为净手而右手操持百事,容易沾染污秽
左手包右手,象征以善包恶另外,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舉香宜双手平举至胸口是谓“心香”,香头至眉间高即“玄关”之位,谓之“叩天关”此
时闭目默声祷告,所祝之愿随香烟直上九偅谓之“通天”,插於香炉内谓之“达地”。先中间、
再左(我们右手边)、后右(我们左手边)香与香间隔不过一寸(约3 厘米),俗称“烧香不过寸
过寸神不信”。整个上香的过程是指所由心香之愿直叩天关,迳上九重通天达地,以香传信也
而民间以香烧嘚越大、越粗、越多,神明就越欢喜赐福越多,乃至于所谓“抢头柱香”这些观念
都是错误的,烧香偈有云: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燒香之意是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常清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的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