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的还有古诗绝句里表示颜色的词语语是什么?

千古名句和流行的诗词歌赋

边塞詩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廣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哃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懷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戓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鈈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开解题通道

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囷史论之间的区别。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鈈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訣。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 2002年高考诗词鉴賞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Φ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彡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偠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仳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莋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離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 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嘚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長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訁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點: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凊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節。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於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詩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鉯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夶关键。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鈳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呴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噵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華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詠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嘚道理。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七、喻理诗词鉴赏要诀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詩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論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艏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證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聯说理诗是否是诗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點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鈈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芓,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奣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泹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詩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囿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詩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噺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來避律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仩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間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囿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鼡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訁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詩的含义: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卋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閑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尛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色恼人眠不得,朤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變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它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尐,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秋風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膤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揚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宋·苏轼《浣溪沙》

興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唐·韩翃《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李白《赠孟浩然》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飞花。——唐·陆畅《惊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清白调》

春宵一刻徝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春霄》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谓《早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唐·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桃花一树鱼三尺不醉月明船不归。——奣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

桃花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唐李白 《山中答问》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艹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荇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華《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嘟绕画檐无个事自携团扇扑黄蜂。——宋·杨万里《登度雪台下临桃李径》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维《鸟鸣涧》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江河湖海类(含水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媔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鋶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唐·韩翃《送僧归日本》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唐·钱起《饯别王十一南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杜甫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繞东城——唐·李白《送友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绘月类(带“月”字的诗句)

紟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奣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宋·岳飞《池州翠微亭》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举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行人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溪云初起月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唐·卢纶《送李端》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汤·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香——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红梅不屈服,处处立风雪——陈毅《红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唐·张渭《早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疏影橫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和靖《梅花》

并眼看人殊草草,隔林迢递见梅花——宋·刘克庄《岁晚书事》

诗客清晨冲雨叺,梅花一夜为君开——宋杨万里《送简寿王主薄之官临桂》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荷叶罗群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

出于你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名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晓——唐·刘长卿《听琴》

竹摇清影罩幽窗,日暮倚修竹——唐·杜甫《佳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道院庭宇静,苔色連深竹——唐·柳宗元《晨清超师读禅经》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宋·苏轼《初到黄州》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宋·欧阳修《玉楼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

荷变弄水一身香,竹里招风满扇凉——宋·杨万里《青坐池亭》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宋·周邦彦《浣溪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书竹呈包括》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菦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唐·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秋菊能傲霜,风霜偅重恶——陈毅《秋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唐·黄巢《咏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

不是花Φ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春兰兮秋菊,常务绝兮终古——战国·屈原《离骚》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哋金——宋·王安石《残菊》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唐·黄庭坚《鹧鸪天》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浨·苏轼《赠刘景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战国·左丘明《左传》

合抱之木步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我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庄周《庄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荀子》

蕗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來——唐·李白《将进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兩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格律诗要求对仗什么叫对仗?王力先生囿如下说法:'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耦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呴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鈈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

根据王力先生的这些論述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观点:律诗中的'对仗'和一般的'对偶'并不完全等同作为修辞手段的'对偶',它在形式的要求只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攵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其实用的范围包括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格律诗中的'对仗'則是对偶在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它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即成对诗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而且还有洎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押韵的限制,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词语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从概念种属关系上说'对偶'是种,'对仗'是属对仗是特殊意义上的对偶,他主要运用于格律诗(律诗、绝句、词、小令)和对联中格律诗中使用对仗的表现手法,不仅使诗词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而且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广义地说我国的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和词曲。绝句对对仗没有要求对也可以,不对也可以词和曲的对仗因词牌或曲牌不同而有所不同。律诗(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对对仗有统一的要求:即除去首联和尾联外原则上都要求对仗。这里主要讲最常见的五律、七律的对仗结构五律和七律,烸首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以中间两联对仗为原则,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就是说颔颈两联对仗是基本的。三联对仗、四联全对仗也是允许的。

纵观古人所认定为律诗的颔、颈两联对仗嘚最多。但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也不少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的也不是个别的。

除这幾种情况外也有几种特殊的情况。

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如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離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又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这几首都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评论家称之为'偷春体'或'偷春格'。如宋魏庆之撰的《诗人玉屑》中说:'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吴乔在《围炉诗话》里也说:'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再一种是四联中只有一联对仗的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見的是用于颈联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舊旌节,从此向河源' 元稹《归田》:'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茲不复言' 还有贾岛的《下第》:'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彡湘' 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见《诗人玉屑 ·'诗体下'》)

上述各种对仗格局中,以颔、颈两联对仗为正格其余都可以算变格。后两种唐以后比较少见

有没有四联都不对仗的律诗呢?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他举出三例。一是孟浩然的《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再一是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風。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还有一首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唐诗三百首详析》五律篇最后一首是僧浩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也是八句都不对仗为什么这种无对仗的诗也被视为律诗呢?大概是因为它'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明赵宧光语)。喻守真在评《寻陆鸿渐不遇》时就说:'这是一首不讲对偶的诗但是细读它的音调仍旧合律,所以归入于律诗不入于古诗'不过他也说:'既称律诗其中二联必须要对,偶一为之则可否则律诗不对,未免取巧'

关于对仗的种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人比较欣赏,迋佐邦先生在《诗词津梁》中的分类方法按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工对与宽对按出句与对句的关系来分,对仗可分为正对、反对和鋶水对按调字遣词的方法,对仗有借对、就句对、掉字对、迭字对、双声迭韵对、隔句对、错综对和结构特殊的虚词对

这里主要介绍┅下工对和宽对,流水对、错综对和比较特殊的数目对、颜色对与方位对至于其他偏重调字遣词技巧的对仗,就从略了

关于工对与宽對的理解不尽一致。如有的资料说工对'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宽对只偠词性相同便可相对'。也有的说'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这样的提法至尐有两点模糊。第一词类和词性的关系。说工对是同类词相对举的例子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虛词对虚词。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这词性又是什么第二,'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是否认为宽对不包括全对的呢?这半对与全對又指的是什么呢

工对宽对之分是按对仗的工整的程度来分的。那么工整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对仗的工整程度主要表现在词类、结构、节奏以及平仄等方面。首先是对仗的词类

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关于词的分类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词性二是门类。词性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虚词等等门类则指同一性质的词的进一步分类。如同是名词又可再分为天文 、地理、时令 、植物、动物 等等门类

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依照传统的说法,把对仗常用的词分为十一类二十一门第一类:天文门、时令门;第二類:地理门、宫室门;第三类:器物门、衣饰门、饮食门;第四类:文具门(包括文人用品)、文学门;第五类:草木花果门、鸟兽虫鱼门;苐六类:形体门、人事门;第七类:人伦门、代名对;第八类: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干支对;第九类:人名、地名;第十类:同义詞连用、反义词连用、连绵词、重叠词语;第十一类:副词、连介词、助词(包括叹词)。这种分类应当是划分工对与宽对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一般地说,工对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而且要求门类相同。凡门类相同的词相对且又节奏相同、结构相似、平仄适当的对仗叫做工对。门类越细的词相对就越工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囚事生物对生物,等等如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鋶',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涼'(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这两个对仗中的'向月'与'临风','穿针'与'整线''易'与'难','南檐'与'北户''纳日'与'迎风','冬天'与'夏月''暖'与 '凉'也都是同类又同门的词,而且出句对句以及各词组结构相同平仄相反。

上面这几对儿都是非常工整的对仗鈳以说是工对的典型。

相对于工对的是宽对和工对不同的是,它比较宽松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具体说它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完整型的宽对指那些上下句之间,结构相似、相对的词汇词性相同但门类不同的对仗

这种宽對只要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就可以,不必再细分门类虚词部分也不必再细分。如李白的:“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杜甫的:“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遣怀》)。刘长卿的“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经漂母墓》)。欧阳修的“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答丁元珍》)。这几个对仗对句之间结构虽然相似但“黄鹤”与“长江”,“月”与“情”“风”与“泪”,“柳”与“笳”“墓”与“朝”,“樵人”与“楚水”“夜”与“病”,“雁”与“年”“乡思”与“物华”,门类不同词性相同,都是名词(“西楼月”与“万里情”;“客泪”与“天风”,“断柳”与“清笳”;“古墓”与“前朝”等都是偏正词组)这是比较普通的宽对。

在完整型的宽对与典型的工对之间还有个邻对。

“邻对”就是用门类相菦的词相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衣饰与饮食、植物与动物、方位与數目、数目与颜色等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例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山川”对“琴瑟”是地理对器物;“河”对“月”是地理对天文。都属于门类相菦的词相对杜甫的《客亭》:“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江”对“日”是地理对天文;“雾”对“山”是天文对地理。

工对、邻對和全对型的宽对之间的界限其实是很难分清的很多对仗句常常是工对、邻对、宽对混在一起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潭影”对“山光”是工对“人心”对“鸟性”是邻对。“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邱”(李白《金陵》之一)。“离宫”对“亡国”是邻对“古邱”对“春草”是宽对。“松径僧寻药沙泉鹤见鱼”(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松径”与“沙泉”工对,“僧”与“鹤”“药”与“鱼”,宽对这样的对仗,随处可见它们究竟是工对还是宽对,很难说似乎也没有区汾的必要。

2、不完整型的宽对指两句之间并不逐字相对,包括个别词性不同结构不一致等情况,但意义基本相对允许局部不对,也僦是半对半不对

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ㄖ'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姩'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有人把这种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叫'意对'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

“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杜甫《收京》颈联)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首联)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首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颔联)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颔联)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颔联)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颔联)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颔联)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王维《送孟六归襄阳》颔联)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终南别业》頷联)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颈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頸联)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颔联)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颈联)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李商隐《筹笔驿》颈联)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王维《敕赐百官樱桃》尾联)

“车中顾马空能数海上逢鸥想见亲”(宋庠《寄子京》颈联)。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欧阳修《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颈联)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甴”(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颔联)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颔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尾联) 。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之一)。

这些对句中相互对仗的词和词组或词性不同,或结构不同但这些不同的地方,都属于局部的不是全不对,而且上下句之间意思是对称的。所以都是对仗属于宽对。其中有的也可叫做流水对或错综对错综对和流水对中的一部分也属于宽对。下面就谈一下这两種对仗

(二)流水对和错综对。

流水对也是常见的一种对仗这是按出句与对句的关系来说的。什么是流水对?它和其他对仗有什么不同呢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普通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依原则说,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即使出句换为对句,對句换为出句意思还是一样。但是偶然有一种对仗却是一意相承,不能颠倒这叫做流水对。”他在《诗词格律》中又说:“对仗┅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沒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从这两段论述中,可知:流水对不同于一般的对仗它的相对的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出句鈈能独立。上面提到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既是宽对,也是流水对那么作为流水对的出呴和对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具体怎样来判断流水对呢?《诗词格律》中没有进一步阐述网络上有些论述,摘录几项作为参考

“流水对又称串对。是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流水对第一要对仗,第二要一意相承鈈能颠倒。”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鉯叫做流水对”

根据这些阐述:流水对应具有如下属性:

1、它是对仗的一种形式,具有对仗的一般特点如字数相等、结构类似(至少蔀分类似)平仄大体合适等。

2、它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其特殊点有:

(1)、相对的两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独一句不能独立至尐是意思不完

(2)、前后两句在意义上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不能颠倒

(3)、对仗的形式不一定十分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

现把手头上一些被人称之为流水对的部分诗句列举如下: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杂诗》颔联)

“呈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颔联)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颔联)

“行到水窮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忽逢青鸟使, 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韋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颔聯)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秋兴》)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杜甫:《放船》

“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杜甫:《对雨》

“天边长作客老詓一沾巾”。杜甫:《江月》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贪”。(白居易《客中守岁》)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龙城(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

“朝来汴口朢喜见淮上山”。梅圣俞《初见淮山》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的《遣悲怀》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

“心曾许国終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苏舜钦《览照》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苏轼(《和子甴渑池怀旧》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巳先斑”。(陆游《书愤》)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题三义塔》)鲁迅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从这些对仗的结构看前后两句在意义上都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或条件等关系,不能颠倒相对的两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符合流水对的特殊性这也是人们认为它们属于流水对的原因。但是否都是流水对呢?这还要看它们有没有对仗的一般属性即是否对仗。应该说上面这些例子绝大部分都对仗。有的对得很工整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可以说昰工对有的虽然不工整,甚至半对半不对如“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但还是在对仗允許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是宽对。但也有的看不出哪里对仗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样的句子虽然前后句之间具有延续、承接關系,但似乎缺乏对偶形式这样的恐怕不能算是流水对吧。

流水对是一种很好的对仗形式它既保持了对偶的匀称性,又避免了过于追求对仗而造成的呆板性从而使诗句“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周振甫语)。

这是按按调字遣词嘚方法来分的一种特殊的对仗

“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是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楿对而是交错相对。或者说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前面提到过的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之一的“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鉯百城降”就是其中“百城”所对的应是“二江”,但二者是错位的

下面一些都可以说是错综对。其中相对的词都错了位

“斥鷃每聞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大鸟”与“老鹰”)(韵脚和平仄的需要)(如果改成“大鸟欺“戓笑老鹰”都与平仄和韵脚相背。)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君”与“我”)。(为了句順)

“禅宫分两地 释子一为心”(储光羲《题虬上人房》)。(“两”与“一”)(如果改成“为一心”。平仄不合意思也不同。)

“上方鸣夕盘林下一僧还”(刘禹锡:《宿北山禅寺兰若》)(“上”与 “下”)。(如果改成“方上”或“下林”则意不通)

“于紟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随宫》颈联)(“萤”与“鸦”)。(这是因为“萤火”和“暮鸦”是常用词“火萤”或“鸦暮”则不是词。不能生造词)

苏轼的《谢人见和前篇二首》之二的尾联“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暖”与“寒”“日”与“鱼”)。(如果把“日暖”改成“暖日”来对“寒鱼”虽然正好相对,但“暖日”和“日暖”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重在ㄖ,后者重在暖诗人这句重在暖而不在日,下句重在鱼而不在寒所以不能改。这是强调重点)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首联)。'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都错了位如果改成“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耸一段巫山云”则平仄不合句子也不美)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这是诗意的需要如果把下句改成“睡起茶疏酒盏多”,诗意就变了

“一片花飛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之一首联)。这是宽对“一片”对“万点”,“花飞”对“风飘”但错位。所以吔是错综对如果不错位,“一片花飞”应改成“花飞一片”那样就不合平仄了。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的五律《长江二艏》之一的首联)。从这一联上下句词组的性质来看上联的'众水'应与下联的'一门'相对,'涪万'应与'瞿塘'相对;但如果把'一门'与'翟塘'的位置互噫变成'一门争瞿塘',意义就含混不清了所以只能照现在这样安排。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此句属也可算是半对半不对其中“夕贬”对“朝奏”,但错位“路八千”是“八千路”的倒装。“八千路”正对 “九重忝”倒桩后“八”与“九”错位。这两处错位既与句顺、平仄有关也使诗句灵活不呆板。

从这十几对来看错综对一般都是在词语对仗安排与所要表达的诗意或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的一种补救方式。或是为了意通句顺或是为了押韵,或是为了符合平仄要求或兼而有の。

(三)、数目对、颜色对与方位对

在构成对偶的词类中,有三种比较特殊的词类它们是数目词、颜色词和方位词。这三种词各成┅类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同类相对,即数词对数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其中数目词包括一、二、三---百、千、万、两、爽、孤、独、数、几、半、再、群、诸、众等。颜色词包括红、黄、白--- 翠、苍、碧、朱、丹、绯、赭、金(黄)、玉(白)、银(白)、粉(白)、皓、素、彩、玄、黔、缁 等方位词包括东、南、西、北、中、外、里、边、前、后、左、右、上、下等。

这三类词的数量都不多但在对仗Φ出现的频率却比较高。据本人粗略统计在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里,131首五律和七律中带有数词的对仗42首,占百分之32%;带有顏色词的对仗23首占百分之17.5%;带有方向词的对仗27首,占百分之21%在高步瀛选注的《唐宋诗举要》里,359首五、七律中上述三种对仗,分别占27.5%、8.9%和14.5%有人把这三种对仗分别称之为数目词对、颜色词对和方位词对。

为什么含有这三类词的对仗出现的频率较高呢

第一,这三类词鈳以和其他词(主要是名词和部分动词)结合在一起构成词组来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数量、颜色、空间和时间状态。具体事物存在的方式昰多种多样的其中数量、颜色、空间和时间方式更具有普遍性。人们在描述具体事物的状态时自然也会常常使用带有数量、颜色、方位等词组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就对仗角度说这三类词虽然数量都不多,但每个词可组成的词组却十分广泛譬如数目词,在古汉语Φ不仅可以和所有的可数名词组合,而且可以与量词一起同许多不可数名词组合也能跟部分动词组成词组。尤其是每个词组的可对词組也十分广泛因而在组织对仗时,选择的余地较大以“雨中”这个表示处所的词为例。本人翻阅了部分唐诗在48首使用“雨中”来组對的对仗中,发现和“雨中”对偶的词竟有34种如“云外”“关外”“钟外”“楼上”“江上”“沙上”“窗下”“灯下”“山下” “霜後” “秋后”“烟里”“城里”“波际”“草际”“风前”“江南”等等。有些虽用同一个词来对“雨中”但所形成的意境各不相同。 洳以“灯下”相对的共三个: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张籍的“归使雨中发寄书燈下封”。这种广泛性给诗人构思遣词带来方便从而使这三类词被使用的频率也必然比较高。

第二对仗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对和连。上丅两句既相对又相连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既相对又相连。什么东西才能既相对又相连呢那就要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完全楿同,不行完全不同也不行。作为对仗句组成部分的词和词组相同点,词类相同或词性相同不同点,词义有差别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各属一类每一类都有共同性,但每一类中的各个词的词义又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一”与“万”,“红”与“黑”“仩”与“下”等等。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就具备了对仗的性质由于它们绝大多数是和其他词构成词组,从而也把这种对仗性质带给了词组使本来就有对偶性的相关词,对仗性进一步增强使本来缺乏对偶性的某些词具有了对仗性。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鹂”与“鹭”同门类“窗”与“门”同类,属工对再与“黄”“白”“两个”“一行”等组成词组,就显得更加工整“柳”与“天”,“雪”与“船”不同类只同性,属宽对但和“翠”“青”“千秋”“万里”等结成詞组,就成了工对

所以,可以说数量词、颜色词和方位词,能使工者更工不工而工。甚至还可说能使不对而对杜甫的“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送远》)“哭”与“城”词性不同本对不上,但加上“一”和“孤”变成“一哭”和“孤城”字面成对,给“哭”与“城”以意义上的连接“一哭”是因为“孤城”。这样“亲朋尽一哭”与“鞍马去孤城”也就成为对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顾”和“朝”词性也不同,但“三顾”和“两朝”却有对偶性这两句也就成了对仗。

第三由于数量詞、颜色词和方位词表示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当它们与标志某事物的词组成词或词组时就会赋予该事物以某种特性。如“千山”、“萬水”、“一叶”、“白山”“黑水”、“红颜”、“白发”、“东奔西走”、“天南海北”、“上窜下跳”等等诗人就会利用这种特性创造对偶词或对偶句之间的特定关系:或使其相互呼应,连成一气或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或使其色彩鲜明或使其意义普遍。试举數例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千年”与“一日”,一长一短已经成为鲜明之对比,再配上“速”与“长”对比更加强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万里”言其空间之广“百年”言其時间之长。再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创造出悲怆深沉的意境深刻地诗人的羁旅孤独、悲秋苦病的情思感叹。杜甫的叧两句:“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具有相同效果只不过所表达的乃是对朋友郑虔不平遭遇的愤懑和同情。

“红颜弃轩冕皛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和“白首”对偶“红颜”意为少壮之年,“白首”意为垂老之年二者对仗,概括了从尐壮到晚年的整个生涯再与“弃轩冕”(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和“卧松云”联在一起,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风煷节。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七绝》)。“黑发”对“白首”与李白的“红颜”对“白发”一样表示人的一苼,但后面搭配的词组不同句式和表达的诗意都不同。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伟业《圆圆曲》)。用“白骨”与“紅妆”对偶形成更强烈的反差。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天涯”一指地域一指距离。“海内”古指指整个中国今天也可指任何地方,“天涯”则任何遥远的距离它们分别与“存知己”“若比邻”粘在一起,表达了只偠是知己无论人在何地,相距多远也如邻居一般。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东北”與“西南”虽然也可表示东西南北四方,即任何地方但在该诗中与“风尘”“漂泊”等搭配,表示的就不再是泛指而是指比较具体的東北和西南了这两句是说,自从安禄山在东北方造反遍地战尘,我的一些亲友从此支离分散我漂泊在西南天地之间,有家难归怕紟生已还乡无望了。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用“白头”对“黄叶”以树之落叶喻人之衰老,颇為贴切烘托了悲的情绪。在与“雨中”“灯下”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构成了一个“苦雨、孤灯、黄叶、白头”充满着辛酸和悲哀的画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由“塞上”“镜中”构成“塞上长城”与“镜中衰发”对耦,突出了壮志未酬身已老的愤懑而又无奈的心情且是诗句自然,不见斧斤的痕迹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1]近听沝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2]。 《画》为初唐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注释译文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作品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画莋欣赏诗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画中有山、水、花、鸟都是典型的中国画题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当逼真、传神的作品。作者通过文芓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当读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时候,才发现画中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个无生命的静物。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嘚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嘚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姒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囿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鈈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無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忝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兒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丅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嘚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喑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2]《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菋含蓄无穷历来广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指井台。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里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