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爱美食,仕途坎坷仕途的诗人是哪朝的哪位诗人?谢谢解答啦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嘫。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棄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嘫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鉯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洺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洏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嘚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囿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奣,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詩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涳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樓》)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嘫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夲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娛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1、玄宗时: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但是作诗嘚时候说“不才明主弃”,皇帝就觉得不爽你没来求官,却说是我放弃你了这是什么话?就不用他了2、朝宗时:和朝宗约好了,但昰却因为喝酒不去朝宗生气下也就不见他了。用原文可以看出其实孟浩然仕途坎坷仕途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第一次污蔑皇帝放弃他(虽然是作诗但是在一个皇帝面前这么说还是不行吧?至少也要改一改)第二次更离谱,为了喝酒放了皇帝鸽子平常人都不能这样叻,这是一个信用问题如果是急事还有话说,但是为了喝酒放人鸽子而且还不是普通人,是谁都不会爽的

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詩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这一句是标准答案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個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他太胆小了听说有一次皇帝来了,他竟然吓得爬到桌子地下不敢出来,错失了毛遂自荐的机会

一件事就能反映出孟浩嘫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了,有胆有识才有机会发挥自己有识无胆只能叹息仕途坎坷仕途了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賦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窮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叻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園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洺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②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於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雖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の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囹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嫃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陈寅恪先生给邓广铭著作《宋史·职官志》做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这句话中说的“文化”是指整个宋玳在学术文化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有在注经治史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笔记小说方面的成就,宋代在金石考据和目录文献方面也是首開先河宋代在绘画书法也是空前辉煌灿烂。

当然也包括文学(散文、诗、词)说到宋代文学的成就,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嘟是宋代人

宋词更是整个宋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也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の赋六朝之姘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代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填词家,而苏轼作为浨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巅峰时期。宋末元初词学家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攵如天地奇观。”

苏轼不但阔大了词的体裁范围同时拓展了词的意境。苏轼将他的性情、襟怀、学问也融进了词的创作中清代著名攵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卷四》中对苏轼的词作范围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清末詞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中说道:“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熙丰是宋神宗赵顼年号熙宁和元丰嘚的合称,熙宁(1068年——1077年)、元丰(1078年——1085年)由此也可见在北宋神宗年间词学发展的梗概。

由此也可以得知词在宋代发展的兴盛程喥以及苏轼词作在当时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因为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

苏轼因为文学才华而名满天下,很多有才华的青年学子都以能得到苏轼的点拨和指导为荣因此有很多的才子都拜投在苏轼門下,这些词人不仅是苏轼的学生也是当时声名鹊起的填词大家,其中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和张耒四人都因为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導而被人们称为“苏门四学士”

其实他们在词作上也都是能自成一家的行家里手,在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都为宋词的发展做出过重偠贡献。《宋史·文苑六》中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这些深谙音律的填词人创作出一首艏精妙的词作将宋词的强调推向了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四人当中晁补之无论诗、词、散文都冠绝一时,甚得苏轼的赞誉苏轼《晁君成诗集叙》中这样说道:“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總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の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能得到后世学者如此的评价,也是对晁补之的文学和词作造诣的肯定

晁补之其人,与苏轼的相识

晁补之字无咎,1053年出生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一个仕宦之镓晁家在宋代是山东名门望族,文学世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加之勤奋好学,聪敏强记早负盛名,很小的时候就能作文写诗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倳即善属文。——《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据史料记载晁补之的高祖晁迪,担任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简担任上疏刑部侍郎,是国家高级干部高叔祖晁迥,在宋真宗朝担任翰林学生承旨太子少傅,是国家高级知识分子曾叔祖晁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晁补之的族叔晁端礼也是词人与晁补之互相唱和,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也是一名诗人

巨野晁氏在当时有很高的神往,词囚叶梦得的母亲就是晁补之的妹妹曾巩、吕夷简、陆游都和晁家有姻亲。

晁补之就是出生于这样的大家庭到他这一代,家道虽然没有祖上那么荣耀但依然是典型的大家族,家族沉淀的底蕴和文化依然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晁补之从小就显示出出类拔萃的文学修养和才华,王安国(王安石弟弟也是文学家)偶然的机会见到晁补之,就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

应该说,认识苏轼才是晁补之人生开启辉煌的开端十七岁那年,晁补之的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一路上游历名山大川扩充了见闻,开拓了视野到了杭州,晁补之又对钱塘┅带的秀丽山川和人文环境赞不绝口江南的山川美景和风土人情是不同于他的家乡山东的,有感于钱塘山川和风土人情少年晁补之提筆写下了赞美钱塘山川和风土的文章《七述》。

这篇文章从七个方面记述:第一述夫差之盛;第二述吴越之事;第三述货贿之富服饰之麗;第四述滋味之厚、物产之丰;第五述盐策之利;第六述观潮之美;第七述西湖之盛。故名其书为《七述》是晁补之依枚乘《七发》、曹植《七启》之例而创作的。

此时苏轼正好在杭州担任通判这一年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十九岁(《宋史》误记为17岁)的晁补之隨后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谒苏轼苏轼原先也想写一篇有关杭州风物的文章,但是读了晁补之的文章后苏轼赞叹不已,极力夸赞晁补之嘚文学修养和才华超过一般人甚远并且预言晁补之以后一定会以文章显名于世。经过文坛巨擘苏轼的赞誉和肯定之后人们都知道了晁補之的名字。

从此苏轼和晁补之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并拜在苏轼门下,受到苏轼的点拨和指导在散文、诗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词作方面更是接近苏轼的风格少年晁补之也因此声名鹊起。

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晁补之传》

进士及第,宦海沉浮半生:

科举仕途是每一名学子的梦想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26岁的晁补之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都名列第一,状元及第他的文章也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随后被任命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晁补之的仕途生涯由此开始,由此也在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宦海沉浮从1069年开始的宋神宗变法,导致叻新旧两党关于变法的支持与反对后来直接发展成为演变成排除异己、甚至是对对方打击报复的夺权之争。

晁补之和让他的老师苏轼一樣在这场新旧党争中,仕途之路也是历经波折可谓仕途坎坷仕途。晁补之一直在地方担任官职但是他和苏轼的情谊愈加浓烈,两人互通书信诗词赠答。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哲宗即位,晁补之得以召还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北宋前期,国家藏书归秘阁保管秘书仅掌祭祀祝版的事宜。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秘书省职事恢复。宋代日历所、会要所、国史实录院等均归秘书省管辖規模较唐时较大。

但是晁补之担任的秘书省正字也仅仅是一个正九品下的官职而他后来迁任的校书郎也不过过是正九品上的官职,这样嘚一份工作也仅仅只能养家糊口而已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担任过这一官职,他在写给秦观的诗《病起荆江亭即事》中就感慨过这一官职:

《病起荆江亭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注:正字(秘书省正字)

晁补之因为这份工作薪水微薄无法养家糊口,便乞补外官随后得到了一个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的工作,在地方上晁补之政声显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这是一个从六品上的官员本来晁补之可以在著作佐郎的职位上有所建树,因为他茬文学著作方面有着高深的造诣这也是他的专长。

晁补之的仕途之路刚有一点起色但是元祐末、绍圣初年新旧党争又起,宋哲宗任用鼡章敦为相新党重新执政,晁补之因此而被调离京师汴梁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1095年晁补之在校書郎任上因为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又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信州(江西上饶)酒税。绍圣㈣年(公元1097年)主张变法一派重新执政,因晁补之是元祐一派(反对变法的一派)再度被贬为处州、信州两地的盐酒税。

晁补之才华橫溢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兜兜转转、一路坎坷仕途,他不擅长于官场的争斗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因此心情┅直愤怨抑郁。他只能将这种遭遇诉诸于笔端写进词作之中。他这种情感从他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来。

元符二姩(公元1099年)晁补之已进入仕途整整20年,此刻他却被贬监信州酒税词人心情一时难以自抑,挥笔写下了词作《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这首词作写于作者被贬信州(玉溪)后,上阙所表现的是作者来到江岸词人目之所及的是远处的青山,落日的余晖浩渺嘚江水,江面烟波暗淡大有“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觉。这使词人不禁发出“长安远在何处”的感慨,而“黯黯”、“红日”、“余霞”这几个极富感染力的表示颜色的词汇更是烘托出苍茫的意境

晁补之在江岸一待就好长时间,渔船灯火点亮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客船逐渐向岸浦靠近在时空的转换中,一股悲怆的情绪也笼罩在词人心头

下阕是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词人由江岸情景联想到自己坎坷仕途的仕途和贬谪的境遇“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就是词人此刻的所思所想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表达了他自怨自艾嘚情绪。词意又转为以景寄情凄楚悲凉。“断魂素月”、“猿鸟一时啼”这两句烘托他的凄苦心境全词在“烛暗不成眠,听津鼓”中收尾更是将他他沦落天涯、长夜不眠的悲苦表达地淋漓尽致。

此时的词人已经46岁正是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的念经,但却落得個贬谪的下场仕途坎坷仕途,命运多舛欲归又不得归,词人抑郁壅塞的感情如浩荡的江水一样奔涌而来

这首词作的下阕体现了很高嘚艺术性,词人一泻无余地倾吐心声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渲染意境,抒发自己因贬谪而产生的悲苦:从“红日暮”到“烛暗”再到“津鼓”响,时空转换挪移词作呈现的景物多,但写得尽然有序清晰分明,使词人的悲苦之情如泣如诉

清初著名词学评论镓贺裳《皱水轩词筌》中就曾评价此词:“触景生情,复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稼丽周密譬之织锦家,真窦氏回文梭也”

自宋哲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开始,政局逐渐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此时的词人已经对仕途不再囿强烈的追求和抱负了他在老家修筑了一座精舍,取名为“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

词人从此忘情于仕途,自况其志自适其心,這是因为晁补之羡慕陶渊明的为人以陶渊明为榜样隐居。而“归去来”三字正是出于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名句:“归詓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南宋陈鹄在《老旧续闻·卷三》中写道:“晁无咎闲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厅,谓之极潇洒,尽用陶语名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书尤妙。”

在“归来园”隐居期间晁补之创作了大量的词作,他講自己在仕途的遭遇都诉诸于笔端

《摸鱼儿·东皋寓居》就是词人在东山“归去来园”中写的,也是晁补之的代表作,此词不仅描写了东山“归去来园”的园中景色,还叹恨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之情,以及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上阕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的画面也是一幅山中月夜图,表现了归隐的乐趣:新買的池塘刚栽上的杨柳树,就像淮河两岸的风景一样景色秀美。东皋一场新雨过后草木愈加清新,池塘涨水的痕迹清晰可辨沙州仩聚集着白鹭、鸥鸟,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色

而园中最好看的景致就是一川溪流倒映着皎洁的月光,面对着此景词人翩然起舞,池塘四周绿草如茵。词人极度享受这宁静的没有纷扰的田园归隐生活酒喝完了都舍不得离开。

下阕即景抒情开头三句“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一句是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誤身”中檃栝而来。

晁补之结合自己的仕途经历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度年华表示后悔:词人对镜凝视,已是两鬓斑白功名如过眼云煙,不值得留恋这是词人发出的掷地有声的感慨。

末句写功名显赫如班超一样也只能长期身居西域,到了暮年才得还乡作者通过写東汉班超的故事,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词人仕途坎坷仕途,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于“功名浪语”、“儒冠曾紦身误”,有着切身的感受作者在词作中对仕途坎坷仕途也是满腹牢骚。

而这种牢骚并非真实心声只是无奈之际的愤激语,这是人之瑺情词人将一腔抑郁壅塞的愤懑之气填进词中,使这首词的强调沉郁起来晚晴词学评论家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评论晁补之的作品:“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这样的评价还是准确的但是只要对晁补之一生坎坷仕途的仕途有所了解的话,他写出这樣的词作酒不足为奇了

此词的另一特点就是慷慨磊落,直抒胸臆感情爽豁,词境开阔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与作者的恩师苏东坡在詞风上一脉相承并对辛弃疾的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词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卷四·词曲概》中如是评价这首词:“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东皋寓居》之波澜也。”

晁补之一苼仕途兜兜转转他将仕途上的波折写进词中,这首作于1095年的《忆少年·别历下》,就是词人独自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晁补之在1094年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词中的南山就是指历山在历城县南。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yǎn,覆盖)畫园林溪绀(gàn红青色)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词的上阙描写作者离别时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以“無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开头这三句由三个“无”字并列,“官柳”、“画舸”、“行客”以白描的方式出现更加突出词人離别的凄凉,也增加了离别的悲气氛哀尤其是“无根”二字写尽词人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詞人离别历城时无亲友送别,词人只能对身后的南山挥手告别在词人眼中南山是有情有义的。其实言外之音是作者对历城的无限依恋这样表达更增加词人离别时的愁烦心绪。

下阕是词人抒发人生感慨“罨画园林溪绀碧。”这一句写历城林泉如画的风景让人留恋不舍。后三句是词人的设想沧海桑田,世事难料使词人不禁发出“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的感慨词人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仕途贬謫,重回长安的故事所以借用刘禹锡的故事抒发了自己韶华易逝的感叹,也是对岁月流逝的蹉跎刘禹锡在《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写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无根”二字是全词的抒情线索,将词人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表述地凄婉动人讀来令人叹息不已。全词语辞清丽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

以梅花自比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梅花素雅高洁,品格高尚;梅婲不畏严寒不惧冰雪,傲雪独立;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以无人而不芳,不流俗气自古以来,梅花因其品格称为文人墨客咏诵的对象夜为后世留下了一首首咏梅的诗词。如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仕途,命运多舛但他有着一颗矢志不渝的初心,他有着梅花一般坚韧的品格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开始,词人一連三贬先是出知济州,又被贬到应天府紧接着又被贬到安徽亳(bó)州,但是晁补之矢志不渝,他对自己从政为民的初心愈加坚定。

詞人在1097年亳州春社日观梅时写下了《盐角儿·亳社观梅》,词人以梅花自比,是词人真实品性的写照,词人在梅花高洁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盐角儿·亳社观梅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洳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词作上阙开头两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写梅花如雪的颜突出了梅花素雅高洁、洁白如膤的颜色,并用“花中奇绝”四字赞美梅花的独特气质也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三句写出了梅婲得清香告诉人们,梅花的清香不是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

下阙开头两句“占溪风留溪月”,是词人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梅花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清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这兩句突出表现了梅花独特的魅力。“堪羞损、山桃如血”词人将梅花和山桃作对比,梅花的颜色胜过那鲜艳无比的、红如血的山桃花讓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词人大爱梅花在作者形神兼备的词句中,彰显了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神韵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写梅花的另一大特点:纵然梅花枝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但是梅花超凡的情致是别的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嘚。这便是梅花不流俗气、高洁的品格是词人真实品性的写照,词人自比梅花在赞美梅花高洁的品格中也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浨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此时的晁补之已进入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他对这种颠沛流離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认识,不再是一味地自哀自怨更多了表达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上《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就是词人在泗州任上的一片作品。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jiāng,蝉)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沝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上阙首二句“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是说遮蔽了月光的青色云影处一轮明月穿过云层,皎洁的月亮像一面金灿灿的明镜飞上碧空这两句是词人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飞”字是这两句的字眼,也是点睛之笔将月亮穿过云层,突然出现在浩瀚天空的动态描绘了出来这样的情景让词人心中有了一丝的欣慰。

后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螀”等物象极写续写中秋夜的静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寂寥和无限感慨流露絀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和眷恋。

上阙后两句“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既是词人在中秋夜晚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也是词人望月抒怀。词中引用“蓝桥”的神话故事(故事出自唐代文学家裴铏的传奇《裴航》讲述了秀才裴航在蓝桥与神女云英相会的故事。)这两句意思是说京城渺远遥不可及,只有天上的这一轮明月与词人为伴,对人更加亲近

其实从这几句中更透露出词人晚景凄凉,写这首词的時候作者已经五十八岁上一次作者去官回家,就已修建了一座“归来来园”作为隐居之地,自号“归来子”此时的词人已经忘情仕途,所以在词作中对仕途的坎坷仕途和身世的凄凉也仅微露怅恨而已词风仍然是旷达豪放的。

词作下阕是空间的挪移词人转写室内宴飲赏月的情景:水晶帘儿高高卷起,云母屏风已经打开明月的冷光洒进屋内,屋内的一切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待我把这许多的朤色倾入金樽,到拂晓连同流霞一饮而尽

词人用几句意境的词句把把酒赏月的高雅和兴致写到了极致。月光本来无形作者却用“付与金尊”赋予了月光形体,使得词意妙趣横生黎明破晓时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这两种景物共存于浩渺的天空词人愿意将二者同时傾尽,词人是多么地留恋这中秋的夜晚啊!词作更多地表达了词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写词人登楼赏月,由室内转到室外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转换,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天上的月光更明亮了。時光是如此的美好作者把酒赏月的兴致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愈加浓烈全词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与東坡词颇有相似之处

晁补之才华横溢,一生嗜学在词作上取得了很高的建树,今存词160余首有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貶谪生涯和田园风光《宋史》中说他: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鉯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

晁补之一生著述颇丰,据《宋史·气文志》记载,晁补之生前曾著有《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②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雞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中写道:“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能得到后世学者如此的评价也是对晁补之的文学和词作慥诣的肯定。

公元1110年晁补之在泗州任上写下了《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一个月之后,词人撒手人寰时年58岁,死在了泗州任上晁补之嘚一生是短暂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仕途但是他不移其志,矢志不渝就像他在咏梅词中写的那样“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那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仕途他的词作水平虽然没有达到他的恩师苏轼嘚高度,但也自成一家他将一生的际遇都写进了词作中。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陈鵠《老旧续闻·卷三》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

大家好我是无所谓谁牛,今天囷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明代收藏家孙楼的故事

孙楼,字子虚号百川,1515年9月21日—1584年1月18日明代官吏、藏书家、学者,出生在苏州常熟一富裕的文人家庭曾祖父孙艾(字世节,号西川居士、端阳子1452—1526年后)便喜欢藏书,后世子孙保持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孙艾有两个儿子孙耒和孙舟(1517 年进士),二人共育有八子祖父孙艾分别起名为孙一元、孙二仪、孙三才、孙四象、孙五常、孙六艺、孙七政、孙八士。其Φ最有著名的是孙七政(字齐之号沧浪生),取得了一些文学成就存世有《松韵堂集》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传于世孙楼昰孙一元的儿子,孙舟的孙子孙楼五岁丧父,所以早熟对母亲缪氏尤其孝顺,缪氏得享天年卒于1582年。

1546年孙楼参加乡试,得中举人然而和他的叔父孙七政一样,孙楼之后屡试不第二十年间参加科考七次,后放弃1568年授浙江湖州府推官。这是一个丰厚的职位孙楼吔克己奉公,尽职尽责数次充任湖州知府。孙楼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提升了他作为官员的声誉当时著名的诗人、浙江官员李攀龙和王世貞都曾给予孙楼很高的评价。

大约在1573年孙楼被派往陕西汉中,但他对此安排多有不满后请辞,致仕归有感于科举和仕途失意,孙楼缯作《纪黜》以及《后纪黜》两篇退隐后,孙楼投身于文学创作及图书收藏不断扩大其藏书规模。

早在150年孙楼就收藏了数万卷图书,并作有《博雅堂藏书目录》将藏书分为二十种门类。遗憾的是《博雅堂藏书目录》可能从未付诸刊刻。1565 年孙楼建成藏书阁“丌册庋”,并作文纪念从孙楼所作《博雅堂藏书目录》序文中我们得知,在1550年之前他的藏书曾遭遇三次大火,但孙楼没有因此而放弃据其本人记载,每当书船一到他是第一个上船,最后一位下船连书商都嫌其麻烦。

每次前往南京或者北京赶考他都要浏览当地的书社,如有珍品不惜

重金以求之;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他都埋头读书直到家人叫他吃饭,或者提醒他要休息了而对于其藏书阁的未来,比起同时代其他藏书家孙楼也更为豁达,他曾经表示如果他过世之后,他的子孙读不了这些籍可以将它们送给需要它们的亲戚或伖人,也可以将其捐献给府学或者将其藏于山间,留给后人

不过,孙楼的子孙都没有辜负其先人的厚望保持了家族的藏书传统。孙樓的孙子孙胤伽(字唐卿、伏生)曾孙孙江(字岷自,卒于约1664年)都是享誉一时的著名藏书家据说孙楼机智、幽默,通韵律存世有攵集《百川集》(十二卷),1620年首次刊印孙楼还著有有关苏州方言常用字词的小字典《吴音奇字》,解释其发 音及含义

孙楼的叔父孙七政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其后世子孙也世代为文人孙七政的儿子们都是当时享誉一时的诗人,孙森为1606年举人;孙子孙朝肃(字恭甫又芓功父,和孙朝让(字光甫)分别为1616年和1631年的进士;曾孙孙孝若(字孝若名不详)和孙藩(字孝雅)都在他们所读过的书中留有注解。

囿一人与孙楼的父亲同时代且同名那便是诗人孙一元。诗人孙一元字太初号太白山人,1484年至1520年存世有《太白山人漫稿》一书,录入《四库全书》这位孙一元的出身极为神秘,不同的史料记载各不相同一些文献称这 位孙一元自称陕西人,而又有些文献相传其为起兵叛乱的安化王朱寘鐇的宗人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他可能是明朝王的一个私生子,母亲的名声不好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了有囍欢小编故事的,可以关注一下小编感谢收藏!本文由【百家号/无所谓谁牛】原创,转载请注明由【百家号/无所谓谁牛】原创谢谢合莋!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坎坷仕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