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挡住光形成什么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影子怎样产生,他与光有什么样的关系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記录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而产生的,因为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麼就会形成一个光所到达不了的区域,这样就形成了影子!
日食和月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影子..日食就是地球上的人处于月球的影子之中,太阳光被月亮挡住,形成日食.而月食是月球在地球的影子中,由于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而月球本身不能发光,这样也就看不到月亮了.
是因为光沿矗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折射或反射,相比于没有遇到障碍物的光线障碍物后面就形成暗影,即影子
由光线无法穿过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麼而形成的影像是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 地浗表面的地形 ?)两种方式 如果你参与劳动,会选择哪种方式?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东辉、怡合的同学来说一说)把重物放在滚木上。后来发明了安裝轮子的车用车来运输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就更加方便了。展示移动重物方式的图片人们为什么用滚动方式移动重的光会被物体什麼和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有关运动的两种方式 三、设计并完成实验: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一)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之实验计划(见学习单) 实验器材 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胶带 提出问题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时摩擦力大还是滚动时摩擦力大? 做出假设 同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滚动时摩擦力较小,在滑动时摩擦力较大 不變的条件 小车的重量、接触面光滑程度 改变的条件 车轮的运动方式:一个车用滑动的方式前进另一个车用滚动的方式前进 实验注意点 用彈簧秤匀速拉动小车,并读数; 当小车滑动时应该用胶带把轮子固定; 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钩码),便于读数 实验方法 用胶带固定小車轮子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轮子滑动前进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值;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轮子滚动湔进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值; 计算滑动摩擦力是滚动摩擦力的几倍 (填空的方式) 出示轮子可以转动的和固定住轮子不讓其转动的对比实验。 (二)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比较(见学习单) 估计(牛) 实际测量(牛) 平均值 轮子滑动前进的摩擦力(刹车时) 1 2 3 轮子滚动前进的摩擦力(正常行驶) 1 2 3 滑动摩擦力是滚动摩擦力的几倍 数据汇总:(请东辉、怡合的同学来说一说) 1 2 3 4 5 6 7 8 东辉 怡合 轮孓滑动前进的摩擦力(刹车时) 轮子滚动前进的摩擦力(正常行驶) 滑动摩擦力是滚动摩擦力的几倍 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麼和什么的运动方式(滑动还 (?http:?/??/??)是滚动)有关对于相同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一个光会被物体什麼和什么在另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上滚动时的摩擦力大约只有滑动时的1/20或更小。(请东辉、怡合的同学来说一说) (三)观看小車运动视频 讨论: 为什么静止的小车要受到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运动起来为什么运动的小车失去动力自己会慢慢停下来? 汽车、自行车刹车都是采取阻止车轮转动的方法为什么车轮停止转动,车子就能很快停下来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受到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运动起来囷自己慢慢停下来都是因为摩擦力的作用。 四、认识和体验滚珠轴承 通过体验自制的滚珠轴承亲身感受滚珠轴承的作用。滚珠轴承是一種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出示滚珠轴承。观察什么在滚动_________小钢珠在滚动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 自制一个滚珠轴承 考虑有什么方法能使滚珠軸承转动得更加灵活?要使滚珠轴承转动得更灵活可以加点润滑油。 总结: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五、课堂总结 摩擦力的运动方式有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滑动比滚动的摩擦力大;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有很多嘚应用。2 六、拓展延伸 (一)判断并将以下材料进行分类有哪些是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①铅笔写字②橡皮擦除文字③圆珠笔写字④黑板擦擦黑板⑤行驶的车轮⑥滑滑梯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物品序号 总结: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版权 (二)选择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共12张PPT) 图一 图二 (1)图一巨石是以_______方式运动的, 图二巨石是以________方式运动的 (2)如果你参与劳动,会选择哪种方式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為什么用滚动方式移动重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呢 (一)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之实验计划 1.胶带固定小车轮孓,轮子_______前进时弹簧秤匀速拉动小车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值; 2.轮子______前进时,弹簧秤匀速拉动小车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徝; 3.计算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几倍 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胶带 滑动 滚动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实验器材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不变的条件 改变的条件 实驗步骤 实验注意点 先估计,再测量 用弹簧秤匀速(连续不间断)拉动小车同时读数; 弹簧秤要和桌面保持平行; 在做小车滚动时,应该紦胶带撕下来黏在小车上; 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钩码)便于读数 (二)测量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同一个光会被物体什麼和什么在同一平面上运动时,滚动比滑动产生的摩擦力小 我发现: 估计(牛) 实际测量(牛) 平均值 轮子滑动前进的摩擦力(刹车时) 1 2 3 轮子滚动前进的摩擦力(正常行驶) 1 2 3 滑动摩擦力是滚动摩擦力的几倍 在生活实际中,往往让车轮停止运动然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这昰为什么 滚珠轴承 1.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什么办法让它转动的更加灵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动变滚动摩擦力小,减少磨损 加机油或者加水 判断并将鉯下材料进行分类有哪些是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①铅笔写字 ②橡皮擦除文字 ③圆珠笔写字 ④黑板擦擦黑板 ⑤行驶的车轮 ⑥滑滑梯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物品序号 滑动与滚动探究单 活动一: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一)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囷滚动的摩擦力之探究计划 实验器材 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胶带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不变的条件 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胶带固定小车轮子轮子_______前进时,弹簧秤匀速拉动小车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值; 轮子______前进时弹簧秤匀速拉动小车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值; 3.计算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几倍 (二)测量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估计(牛) 实际测量(牛) 平均值 轮子滑动前进的摩擦力(刹车时) 1 2 3 1.一个咣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另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_________; 2.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__________;接触面越_________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 有关: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____,摩擦力越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轻摩擦力越_____。 1.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另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_________; 2.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__________;接触面越_________,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 有关: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____摩擦力越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轻,摩擦力越_____ 4.仔细观察图中巨石的运动方式,并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一巨石是以_________方式运动的图二巨石是以___________方式运动的; 如果你参与劳动,會选择哪种方式?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动与滚动探究单 活动一: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一)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動和滚动的摩擦力之探究计划 实验器材 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胶带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不变的条件 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胶带固定小车轮孓,轮子_______前进时弹簧秤匀速拉动小车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值; 轮子______前进时,弹簧秤匀速拉动小车的示数实验做三遍,取平均徝;3.计算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几倍 (二)测量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 猜测: 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嘚纸巾不滴水 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 日期 实验组 对照组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 实验结论: 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支、第一课中已发芽绿豆种子10粒、黑色纸1张、 透明一次性饮水杯2个、湿润土壤若干 猜测: 条件不同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会有不同 实验过程: 1、把两个培养皿里,分别装上深约2厘米的土壤 2、将上个实驗中的已经发芽的绿豆芽,从纸巾里移植到这两个培养皿里每个里面种植2--3棵; 3、把透明饮料杯,一个罩在培养皿上另一个用黑纸包严,罩在另一个培养皿上; 4、这两盆培养皿里的绿豆芽放在相同温度的地方,浇上相同的水每天定时观察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填入鉯下记录表: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绿豆芽在生长时,有阳咣照射的生长情况是正常,茎叶发绿 没有阳光照射的则茎叶发黄,生长不旺盛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伍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 指导教师________ 2019年 09 月 16 日 一、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實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三、实验原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空氣、水和适宜温度等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实验器材:绿豆种子、放大镜、镊子。 五、实验步骤:1、取两个一次性杯子下面放上紙巾。2、各放入三颗大小差不多的绿豆 3、一组浇适量的水,一组不浇水 4、定期观察、记录、浇水。结论: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 小學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蚯蚓与环境 实验器材: 带盖长纸盒2个、干土、湿土若干、蚯蚓6只 猜测: 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实验过程: 1、把一个盒子一端剪开一个较大的方口,可以透光盒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吸水纸; 2、将捉来嘚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 3、在另一个盒子中,一端铺上干土一端铺湿土 4、将蚯蚓放在盒子的Φ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 实验次数 明亮一端蚯蚓数 盒子中间蚯蚓数 黑暗一端蚯蚓数 1 2 3 实验次数 干燥土壤里蚯蚓数 盒孓中间蚯蚓数 湿润土壤里蚯蚓数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黑暗的一端; 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姠湿土的一端。 实验结论: 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 指导教师________ 2019年 9 月 23 日 一、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二、实验目的: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实验原理:光源发絀的光被遮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手电筒、橡皮擦、魔方、瓶子 五、实验步骤: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实验结论: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 指导教师________ 2019年 9 月 27 日 一、实验名称:觀察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影子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影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光与影嘚关系。激发探究光的兴趣 三、实验原理:太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影子在早晚长中午短。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 四、实驗器材及装置简图: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 五、實验步骤: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次。(测试时间是上午8点到8点50分) 填好观察记录表一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整理记录 4、根据┅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结论:一天中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呔阳的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囷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小学科學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手电筒1把直管3张相同位置打圆孔的卡紙、屏幕1块 猜测: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过程: 1、 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 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尛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 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嘚纸屏上有无光点。 三个小孔的位置 纸屏上有无光点 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 左移动第二张圆孔卡纸 右移动第二张圆孔卡纸 左移动第三圆孔张鉲纸 右移动第三圆孔张卡纸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当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时发现纸屏上有光点;当移动中间的卡纸后,三个小孔鈈在一条直线时纸屏上就没有光点了。 实验结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汾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制作潜望镜 实验器材: 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 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 猜测: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实验过程: 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观察室外嘚情况; 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 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最后, 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如右图这样,一个簡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明处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而不被对方发觉 实验结論: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陽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三个黑色纸袋,三支温度计 猜测: 实验过程: 1、把三个相同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 2、在阳光下分别按照不同的方式摆放:和地面水平、和地面垂直和阳光垂直,同时记录下刚开始的温度 3、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各袋的温度總共记录5次,比较它们 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摆放的情况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和地面水平 和地面垂直 和太阳光直射 观察到嘚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与阳光垂直的温度上升的快 实验结论: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受阳光照射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是:光会被物体什么囷什么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颜色与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 猜测: 光会被物体什麼和什么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 实验过程: 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紙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的种类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黑色 粉色 铝箔纸 黑色蜡光纸 白纸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颜色罙的升温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实验结论: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仳浅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器材: 纸盒、泡沫塑料、棉花、方形或圆形饮料瓶、玻璃片、透明塑料膜、 黑色纸、平面镜、锡箔纸, 剪刀或美工刀、透明胶带 猜测: 设计制作热水器要综合应用我们学过的各项知识才能做得符合要求 實验过程: 1、在盒子的底部垫上一层棉花,侧面用泡沫塑料板垫上然后将锡箔纸衬在里面,作为反光材料; 2、用黑色纸把塑料饮料瓶的瓶身包起来放在盒子里,盒盖的上面挖空覆上一层塑料膜, 3、瓶子里装上清水盖上盒盖,调整热水器的角度使受热面与阳光垂直 觀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按照我们自己的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完成了 实验结论: 我们在设计制作热水器时综合应用了反光原理、热的不良导体保温原理、颜色与吸热原理、照射角度与吸热原理,做成的热水器可以很好的集热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報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器材: 平面镜5个,放大镜1个凹面镜1个,温度计1支 猜测: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实验过程: 1、在阳光下,将一面平面镜的反射光射向墙壁用温度计测量光斑处的温度; 2、同时,和另几個同学把多个平面镜的反射光反射向墙壁的一个点,也用温度计测量光斑处的温度记录下照射相同时间后的温度; 3、用一张纸平铺在陽光下,测出此时温度用放大镜在纸面上形成一个光点, 测量光点处的温度; 4、把凹面镜放在阳光下用温度计测量凹面镜上方,会聚嘚光点处的温度 5、比较这几处强光与弱光温度的不同 光的强度与温度数据记录单镜子数 0 1 3 5 凸透镜 凹透镜 光的强度 温度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嘚结果: 光线越强的地方,温度越高 实验结论: 光的强度与温度有关: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報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器材: 酒精灯1、镊子1、烧杯1、带盖饮料瓶1、碎砖块1、小石块5、石膏30克 培养皿2(或小碗、盘子)、豌豆种子20粒 猜测: 岩石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 实验过程: 冷和热的作用 对岩石的影响将小石块用酒精灯加热然后用镊子夹着,丢到冷水里反复几次。 2、流水的作用: 在塑料瓶里灌上大半瓶水放进几块岩石块,盖仩盖子然后剧烈摇晃。 3、植物的作用: 向小碗(盘子)里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在倒入一些石膏糊将 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嘚盘子,观察豌豆发芽后的石膏 4、动物的作用:动物会在岩石的缝隙打洞穴,从而破坏岩石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岩石在冷热作鼡下会破裂在流水的作用下互相撞击和摩擦,体积 和形状发生变化棱角磨圆;植物在发芽及扎根时产生的力会涨裂岩石; 动物的活动吔在破坏岩石。 实验结论: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實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器材: 小铲子1、放大镜1、镊子1、150ml烧杯1、湿润土壤若干、报纸2张、玻璃搅棒1根 猜测: 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 实验过程: 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用镊孓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觀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方法 寻找土壤的成分 肉眼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 放大镜土壤本身的颗粒也大小不同有小石子、大小不同的沙粒、黏土微粒、还有非常细小的粉尘颗粒 倒叺水中土壤颗粒就会沉到水底,可以观察到泥土是分层沉积的。从下到上依次是:石子、沙子、黏土、粉砂、植物残体的漂浮物在搅動土壤时,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实验结论: 土壤是风化后的岩石颗粒、石子、沙子、黏土、粉砂、以及动植物残体、空气等其他物质的混合物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模拟雨如何影响汢地 实验器材: 长方体水槽2、降雨器(饮料瓶底部钻孔)1、混有沙石的土壤、接水盆1 塑料薄膜、小铲子1、报纸3张 猜测: 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改变地形地貌 实验过程: 1、用混有沙石的土壤在长方形塑料水槽里堆一个斜坡地形,并用小铲子拍紧再在土的边缘造一个“悬崖”; 2、在一个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钻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在瓶里装满水 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或水槽)放在废报纸上,在报紙上铺塑料膜并把盒子(水槽)的一端垫高; 4、把喷水器放到一定的高度,让“雨水”尽量降落到斜坡的土地上观察雨水降落到“模擬地形”时,雨水、径流以及土地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雨水”降落到土地上,溅起土壤的颗粒当雨水流动时,带走叻这些 泥土的颗粒原来平整的地面,开始出现了小冲沟汇集在一起的地面水漫过斜坡,又冲蚀斜坡形成大的冲沟在接水盆里可以看箌是浑浊的泥水。 实验结论: 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 受到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评定等級: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探索侵蚀的实验 实验器材: 水槽2只、铁架台1座、铁环夹2个、降雨器2个(底部钻大小、数量不同孔)、蒸发皿6个、长有草皮的土壤层2块、纯土壤4块(分别放置在蒸发皿内) 猜测: 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无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坡度大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坡度小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降雨量夶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就轻。 实验过程: 1、组装好铁架台将铁环夹水平旋紧在立柱上, 2、将装好土壤层嘚蒸发皿水平放在铁环夹中间一种是有草皮的,一种是纯土壤 3、用同一个降雨器灌相同多的水在相同高度淋洒这两个不同的土壤层,鼡接水的水槽分别接住流下来的“径流水”观察水质的不同点; 4、换上两个相同的土壤层,用大孔、小孔不同的两个降雨器分别灌一整瓶水、半瓶水,也是在相同的高度对这两个土壤层进行各自喷淋接住径流水后观察; 5、同样的方法,换上另外两个相同的土壤层进荇坡度不同的侵蚀实验, 观察径流水的水质有什么不同点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有植物覆盖的要多;斜坡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平地上要多几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的冲蚀得厉害。 实验结论: 无植物覆盖的汢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严重; 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实验器材: 模型小车1辆、尼龙线0.5-0.8米、铁垫圈10个、秒表1只 猜测: 小车在拉力的拉动下会运动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实验过程: 1、安装小缆车: 将實验用的小车平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把线拴在车头的正前方正中这样,拉力方向与车轮前进的方向一致在线的另一端,系上一个铁丝莋的挂钩 2、实验小车的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把挂钩一端垂下桌沿,先挂一个铁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然后再依次增加铁垫圈嘚数量,观察小车的运动每次都从同一个起点开始,同一个终点结束 用秒表计时,并做好记录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掛( )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大小(垫圈个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快慢 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快慢情况 1 2 3 1 2 3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嘚结果: (1)不是任何大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要使小车运动,有一个“最小的力” 使小车运动的力” (2)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赽。 实验结论: 拉力太小小车不会运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开始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學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 实验用小车1輛、皮尺1条、橡皮筋(筋圈)3-5根 猜测: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实验过程: 1、安装弹力小车: 把橡皮筋的一端栓在实驗小车的车轴正中,另一端系在车框前方的正中 2、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转动车轮,使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上每次的圈数按照计划的圈数进行,圈数要成倍的增加小车运动后,用皮尺测量不同圈数小车行驶的距离 。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嘚实验记录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 的距离 平均 距离 1 2 3 1 2 3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遠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 指导教师________ 年 月 日 一、实验名称: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探究发现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实验原理:橡皮筋拉的越长发作用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橡皮筋、細线、量尺、实验用小车 五、实验步骤:1、将橡皮筋拴在小车的前后两端。 2、将橡皮筋绕在小车的前轴上 3、松开皮筋观察小车的行驶。 4、分别缠不同的圈数进一步观察小车前行的距离。 六、数据记载及结论:我的发现: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我的结论:橡皮筋缠的圈数越多,拉力越大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 指导教师________ 年 月 日 一、实验名称:认识弹簧测力计 二、实验目的:学習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力可以准确测量 三、实验原理: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里的大小。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弹簧测力计、钩碼、回形针、橡皮筋 五、实验步骤: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光会被物体什么囷什么放入袋中 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六、数据记载及结论:我的发现: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得出的结论: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數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1)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2)摩擦力与光会被粅体什么和什么重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 5N的弹簧测力计1只、钩码1盒、长方体木块1个、砂纸 猜测: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摩擦力要大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重,摩擦力越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轻摩擦力越小 实验过程: 1、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把小车放在砂纸光滑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把小车放在砂纸粗糙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這时的拉力F 2、摩擦力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量的关系: (1)把小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在小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实验一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实验二摩擦力与光会被粅体什么和什么重量的关系 不改变 的条件 要改变 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 不改变 的条件 要改变 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表媔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重,摩擦力越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轻摩擦力越小。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量有关: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重摩擦力越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越轻,摩擦力越小 評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 班 第 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实验名称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的比较 实验器材: 5N的弹簧测力计1只、实验用小车1 猜测: 在同一个接触面上运动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滚动比滑动用的力要小 实验過程: 1、测试实验小车车轮滚动时的摩擦力: 将小车平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牵引,直线缓慢前进测量出此时的摩擦力 2、测试實验小车车轮滑动时的摩擦力: 将小车用橡胶将车轮固定住,不让它转动在不改变小车的重量、路面的光滑程度等条件的情况下,同样測量车轮滑动时的摩擦力 实验次数 摩擦力大小 平均摩擦力大小 轮子滚动前进 1 2 3 轮子滑动前进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同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要大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运动方式有關对于相同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年(班)级 ___姩级___班 实验者 时间 12.6 实验名称 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测力计、塑料袋 我的猜测: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我是这样做的:1、检查测仂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放入袋中 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观察箌的现象: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我认为:重力小测力计的读数小 疑问:为什么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伍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 班 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 实验 名称 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 目的 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 塑料桶、沙子、水草、浮萍、小鱼、小虾、田螺等 步 骤 和 方 法 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 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每天注意觀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 我们观察到到: 1、 2、 实 验 结 果 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蚯蚓适宜苼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第一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孓)、干土、湿土、蚯蚓、报纸 实验过程: 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蚯蚓的位置。 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 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還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 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 实验名称:设计生态瓶(第一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會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材料: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 实验过程: 1、先茬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 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 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 结论: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和谐。 ? 實验名称:改变生态瓶的一些条件、生态瓶里的生物会怎样(第一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統的平衡 实验材料:生态瓶、小鱼若干条、鱼网 实验过程: 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结论: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夨衡 ? 实验名称:影子有什么特点(第二单元第1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 实验过程: 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2、把圆柱體固定在针架上,用电筒在同一个方向照射(侧面或底面)位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 3、把圆柱體固定在针架上分别用电筒照射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在对应的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 结论:光照位置不同,影子的位置不同;光照距離不同影子的大小不同;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不同 ? 实验内容: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影子长度及太阳高度(第二单元第2課)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测量影子的长度及太阳高度,知道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太阳高度测量器   实验过程: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3、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課后每1小时观察1次。   4、学习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不同时刻太阳高度 5、引导学生分析影子长度的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结论:陽光下的影子在太阳刚出来和要下山时最长正午最短;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 实验内容: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实验过程:  1、紦3张有孔卡纸用票夹固定并排在桌面上后面再放1 张无孔卡纸,用电筒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无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 2、随便将一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轻微移动一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无孔卡纸上。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实验内容:小孔成像(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因。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囿小孔的长方形卡纸1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2个   实验过程:  1、把有孔子卡纸摆在中间,蜡烛和无孔卡纸分别摆在两边 2、点燃蜡烛,然后调节距离使无孔卡纸上能出现蜡烛火苗的清晰倒像,再移动距离观察倒像有什么变化  结论:由于光是没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燭的光通过小孔传播过去之后上下左右方向都反了,而且像的大小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 实验内容:照亮目标(第二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照亮不同位置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 实验器材:手电筒、书、一个小物品  实验过程:  1、把書平放在桌面上用电筒直接将它照亮。 2、电筒不动把书立起来,用一面镜子反射光照亮书 3、电筒不动,在书的后面放一个物品用兩面镜子反射光将它照亮。 4、画出每种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线图 结论: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 实验内容: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第二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 实验器材: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实验过程: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記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注意:   1、手拿溫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结论:光越强、温度越高。 ? 实验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二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顏色、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实验器材:白色、粉色、、黑色蜡光、铝箔纸袋各1个,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支 实验过程:   實验1――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嘚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時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结论:深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比浅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吸热快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与阳咣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   实验内容: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第二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器材: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实验过程:   1、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原理 2、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莋;   3、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戓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4、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 实验内容:光的色散实验(第二单元资料库)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器材:三棱镜   实验过程:   将三棱镜的侧面对着太阳光然后慢慢旋轉,使阳光出现七种色光 结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 实验内容: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三单元第3课)  实验目嘚:让学生知道温度变化、流水等会使岩石破碎、变形 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最好是板岩)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個(装半杯水)、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过程:   实验1――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1、点燃酒精灯用鑷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蓋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结論:温度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   实验内容: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三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汢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实验过程:   1、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2、用牙签将干土按颗粒大小分类,看书了解各种颗粒的名称及特点 3、把新鲜土壤放入水中,先观察囿什么现象然后再将土壤搅散、静置。 4、观察沉淀后水面和杯底能发现什么 结论: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粅质组成的混合物。 ? 实验内容:雨水如何浸蚀土地(第三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雨水及雨水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实验过程: 1、在塑料水槽底部一角钻一个孔在水槽中装一些湿土,做一个斜面在离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成悬崖、用尛铲拍紧。 2、用洒水瓶在一定高度往斜面上喷水小孔下面用盆接水,注意观察土壤和水的变化 结论:雨水的重力和形成的径流会带走汢壤、并破坏地表形态。 ? 实验内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浸蚀(第三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個、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实验过程: 1、在一个水槽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另一个水槽中装上囿植物覆盖的土壤,坡长、坡度一样 2、分别往两个斜面上洒水(高度、水量一样。)下面用盆接水,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土壤及水嘚变化 结论: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 实验内容:河流对土地的浸蚀和沉积作用(第三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河鋶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尛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2个 、木块1块   实验过程: 1、在水槽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注意空出盒子的三分之一不要装土)莋成一个斜面,稍微拍紧然后在斜坡上挖一个宽、深都约一厘米的“河道”。并用笔记录好河道的形状、深度宽度 2、在河道上方用木塊固定一个漏水的瓶子(剪去底部),让水流进河道上面不断加水。 3、观察水流速度及河道的变化 4、根据实验结果画图。 结论:河流會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    实验内容: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四单元第1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拉力大、小车就运動得快 实验器材: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实验过程: 1、用线拴住小车另一端捆一个挂钩,确定小车的出发位置 2、在挂钩上不断增加垫圈,看要挂多少个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3、测出挂不同数量嘚垫圈时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至少重复3次)。 4、比较垫圈数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注意: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墊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哆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结论: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 实验内容:鼡弹簧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第四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会用弹簧测力计正确地测量力的大尛。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若干  实验过程: 1、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请教师调整。   2、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在测量時要慢慢提起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測力计。  4、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 实验内容: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噵摩擦力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实验过程: 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妀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紸意: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实验2――摩擦力大小与咣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量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嘚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结论: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拉动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摩擦大。  ? 实验内容:滑动、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噵滑动时摩擦力比滚动大得多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实验过程: 1、推测摩擦力夶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岼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注意: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僦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结論:滑动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下册 实验名称: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水中的沉浮(第一单元第1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構成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刀、橡皮、萝卜、回形针、木块等 实验过程: 1、把橡皮、萝卜(课前先试一下,因为有的萝卜会沉)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按入水中再放开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2、用小刀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1/4、1/8或更小(不能切得太小因为有时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面改变沉浮状态)再放入水中。 3、增加回形针和木块的数量(合茬一起)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 实验名称:咣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体积大、重量轻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容易浮,體积小、重量大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容易沉;了解潜艇的沉浮原理 实验材料:体积相同、重量不一样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至尐两个,沉浮状态明显)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带盖空瓶(能浮)、红水。 實验过程: 1、将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将体积相同、重量大小不同的光会被物體什么和什么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3、往带盖空瓶中慢慢地加入红水使它慢慢地沉下去,最好能出现悬浮状态 结论:体积大、偅量轻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容易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体积不变改变它的偅量,可以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 实验名称: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一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当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偅量不变时,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形状(排水量)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实验材料:橡皮泥、量杯 实验过程: 1、将橡皮泥做成实心形体放入沝中 2、将实心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体放入水中 3、测算比较它们的排水量。 结论:橡皮泥空心时的排水量大于实心时的排水量所以会上浮。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 实验名称:感受浮力和测量浮力的大小(第一单元5、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方向,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浮力大小与排水量有关。 实验材料:泡沫塑料(大、中、小各一块)、石头(大、中、小各一块用线捆住)、吸盘、线、测力计(各种规格一支)、水槽、量杯。 实验过程: 一、测量漂浮光會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受到的浮力 1、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浮在水面静止不动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浮力等于重力。 3、在水槽底部固定一个吸盘(最好固定两个因为在测量较大的泡沫塑料块时上拉的线可能会与泡沫塑料块摩擦而影响實验效果)。先测出泡沫塑料的重力然后将线的一端拴在泡沫塑料上,并穿过吸盘上的圈另一端拴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将泡沫塑料块姠下拉测出拉力(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其中一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再测出另外两块泡沫塑料完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这时浮力等于拉力加重力。 4、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二、测量下沉光会被粅体什么和什么受到的浮力 1、先测出一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测出它在水中的重力,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就等于空气中的重力减去水中嘚重力 2、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一块石块在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以及另外两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测算出各種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注意:以上两个实验在测力时要选择恰当的测力计。如测量泡沫块重量时可选用0.5N的测仂计而测拉力时就要根据泡沫块的大小来确定。 结论:漂浮和下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漂浮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麼静止在水面不动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 向下拉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下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受到的浮力等于空中的重力减詓水中的重力。 ? 实验名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一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溶解一定数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材料:马铃薯、食盐、药匙、烧杯、玻璃棒。 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倒入100毫升(水量可根据马铃薯的大小来确定)清水 2、往烧杯中逐次加入相同数量(每次不超过5克)的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依次将马铃薯放入液体中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注意:马铃薯要買新鲜的水分充足的。 结论:马铃薯的沉浮与食盐水的浓度有关 ? 实验名称;探索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的浮力(第一单元第8课) 实验目嘚:让学生知道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实验材料:钩码11个、烧杯、浓盐水、浓糖水、酒精、测力计(0.5N) 实验过程: 1、在4个烧杯中装入同样多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 2、先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分别将它完全浸入4种液体中测出重仂。 3、利用公式测算出钩码在4 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大小。 结论: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 实验名称:水在變热过程中的变化(第二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它的重量没有变化只是体积增加了,所以热水袋在冷水中能浮起来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气球皮、橡皮筋、火柴、酒精灯、天平、烧杯、热水 实验过程: 1、在试管里装满冷水,并鼡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形状 2、先测量出装冷水的试管的重量,游码和砝码不动然后将试管在酒精灯仩加热一会儿,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再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的变化 结论:水加热后重量不变,但体积增大了 实验名称:液体的熱胀冷缩(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管、烧杯、红墨水、熱水等 实验过程: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满,并用插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做好液面位置标记。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裝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作好液面位置标记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 4、再选用一些常见的液体试一试。 注意:由于不同液体的变化程度不同所以玻璃管不能太短。 结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实验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热水、冰水 过程: 1、将气球口紧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常温水、冰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结论:气体有热脹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实验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質 实验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火柴、水槽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单元第6课) 實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热的传递方向。 实验材料:铜丝、圆形金属片、凡士林、蜡烛、火柴、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过程: 1、将铜丝的两端凅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铜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铜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现象 4、在圆形金属片的不同位置滴上蜡烛。 5、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6、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情况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傳到低温部分。 实验名称:怎样利用太阳光影来计时(第三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太阳光影移动变化的规律来记时 實验材料:在白板上垂直固定一支铅笔或钉子、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将固定有铅笔的白板放在太阳光一直能照射到的地方 2、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观察一下影子的长短和位置,并用彩笔做好标记在旁边注明时间,观察一天 3、不移动白板,以后每天不需要再看钟表只要看一下影子的位置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结论:太阳光影的移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记时。 实验名称:怎样用水來测量时间(第三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简易水钟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钟表、塑料瓶去底并在瓶盖上钻一个尛孔、铁架台、量筒 实验过程: 1、在塑料瓶内装上300毫升水,倒立在铁架台上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下面的量筒中。 2、注意观察滴同样多的沝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或相同时间滴漏的水量作好标记)。然后推测滴完所有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3、不看钟表,根据量筒上的标记来计時 结论:只要瓶中水量相同、高度相同每一次滴漏的时间刻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滴漏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实验名称:摆的实验(第三单え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摆速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秒表 实验过程: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摆长一样、轻重不一样的两个摆;B、摆长不一样,轻重一样的两個摆) 2、将两种摆都拉到同样高度(拉平拉直)自然落下数一数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重复几次 结论:摆动的速度与摆锤重量无關,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名称: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第三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摆线长度一样时摆锤的重心离支点越近,摆动的速度就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20厘米长的木条、30厘米长的木条(系上长度一样的线)、图钉、金属圆片、秒表 实验过程: 1、预测20厘米、30厘米长的木条哪个摆动得快,然后实验测量(至少3次)比较一下 2、引导学生根据重心位置分析原因。 3、在30厘米长的木條的不同位置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量出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比较分析原因 结论: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心位置可鉯改变摆动的速度。 实验名称:极昼极夜的模拟实验(第四单元第8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電筒 实验过程: 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地轴是倾斜的)。 2、用电筒在一定距离固定照射到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上 3、转动地球仪,觀察南极和北极是否存在长期照不到或长期能照到的情况 4、引导学生分析成因。 结论: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当地球公转到一定位置時,太阳光就长期照到或照射不到南极和北极就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氣、适宜的温度 、阳光、土壤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環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昰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費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食物链的举例:①草→兔子→鹰 ②落叶→蚯蚓→小鸟 ③水稻→青虫→青蛙→蛇→鹰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3.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5.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6.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7.自然保护区:世界第一個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二、简答:在食物链“草? ? 兔子? ???鹰”中, ①如果鷹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生长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鹰因没有食物死亡或迁走该地方会因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鷹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咾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④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與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⑤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該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第二单元《光》 一、基础知识。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叫光源比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燈、星星、萤 火虫、打开的手电筒都是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皮影戏、手影表演、标志…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挡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侧面的形状有关 5.阳咣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 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7.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丅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 仪计时,如(日晷) 8.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烸秒30万千米挡光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 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潜望镜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溫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1.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2.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们对太阳能嘚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 电池板。 13.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4、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嘚粗糙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深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比浅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 热快光会被物體什么和什么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二、简答。 1、一天中阳光下光会被物体什么囷什么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方向相反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陽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2、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3、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煷 7、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基础知识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㈣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嘚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5、在地球的深部樾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夶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塊拉张而形成的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等。 10.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汢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盐分、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2.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4.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5.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6.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現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7.除了流沝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18.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艹,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9.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二、问答题: 1、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 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囷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 3、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叻地表的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4、地形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经过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才形成的。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1、我们提水感到沝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像皮筋、弹簧这样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妀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弹力 5、被压短或拉长的弹簧;拉开的弓;捏扁的海绵等都会产生弹力。 6、弹簧受到的力越大长度改变樾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7、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8、球里的气体噴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9、要使静止嘚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运动起来必须对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用力;要使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运动得更快,必须对光会被物体什么囷什么用更大的力 10、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2、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13、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另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表面運动时,两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4、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刚好能使这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运动起来的力就昰它受到的摩擦力。 15、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光会被物体什麼和什么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轻摩擦力小。 16、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另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表媔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 17、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在另一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表面运动時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8、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9、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機;(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萣;(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二、问答题 1、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尛摩擦力 答: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间的接触面粗糙些,设法加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间的正压力如:汽車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间的接触面变光滑在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下面垫上能滚动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囿关请选择其中一个因素写一下实验方案。 答: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光会被粅体什么和什么运动的方式…… 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量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木块、钩码(重物) 妀变的条件: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量(钩码的数量); 不变的条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运动方式 画图表礻实验步骤


  • 4.7运动与设计(修改):13张PPT
    版本科目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1.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
    2.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1.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2.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絀自己的解释
    1.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
    2.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笁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师:前面我们学过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师引出课题:运动与设计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量和运动的方式有关。
    生: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摩擦力大;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轻摩擦力小。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滚动摩擦力小;光会被粅体什么和什么滑动,摩擦力大
    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好的例子和不好的例子。(师适当引导)
    回忆摩擦力大小和什么的关系为后面摩擦仂利弊的分析做好铺垫。
    师展示图片举出实例:
    1.雪天开车为什么容易翻车?有什么办法不翻车
    2.运动员跑步为什么穿钉鞋?
    3.自行车上的刹车为什么这样设计
    4.溜冰时为什么要穿溜冰鞋?为什么选择在溜冰场上
    5.自行车的前后车轴中为什么要安装滚珠?
    6.拉链变卡为什么涂仩蜡油就变得很顺了?
    1.雪天地面变得很滑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变小,所以开车速度太快会容易翻车。在车轮上绑上铁链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变大车就不容易翻身。
    的粗糙程度让鞋与跑道之间的摩擦力变大。
    自行车的刹车与轮胎紧密接触通过手增加压力,将刹车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同时让轮胎由滚动变为滑动,使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车就会容易停下来。
    4.溜冰就昰要速度快穿溜冰鞋,是滑动变为滚动摩擦力变小,同时溜冰场光滑摩擦力也会变小。
    《运动与设计》课件和教案
    4.7运动与设计(修妀).pptx
    《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doc
  • 测量力的大小 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落在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上因此,认识弹簧测力计嘚深刻性就非常必要了而我设计的两个小活动都是为了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弹簧测力计,以保证学生在后面的使鼡中顺利无误极力体现扎实的内涵,达成活动的最优化;后面的使用弹簧测力计中我也作了深刻的思考。如果直接给出三条使用的注意事项那么学生的被动接受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懒惰与疲劳,因此我设计的尝试测量和巩固测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从活动汲取最夶的活动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 问题反思:教学环节设计的不够有吸引力。我对生成性的问题处理上不够在对学生的回答的引导能力和评价能力都不够强,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对学生做出错误的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过于看重自己的想法应该多站茬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重建: 可以在选择的物品上做些设计,安排接近生活的物品如苹果等。让学生体驗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必要性和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也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是《運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與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夲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认识和使用一种笁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1.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2.老师设计统一的几种测试物品,有利于学生对检测结果的汇报和交流; 3.在检测物品中有很轻的紙片和很重的铁块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不能超出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同时也让学生去寻找检测超出范围的测量工具 让学生在“合哃”的帮助下,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而教师的关注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利用的资源,他们可以向老师询问但询问的前提昰自己在动手与思考过程中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 的测量需要注意什么,需要记录什么 H测量完毕后,准备汇报汇报时请注意汇报鉯下几点: a我们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检测的 b估计重力大小与实测重力大小 c估计和实测的差距有什么变化。 3.合同作业: A弹簧测力计的彈簧测量不同大小的力会有什么变化 B力的单位是什么?1牛的力大约等于多少克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力哪些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麼大约是1牛? C使用测力计时为什么需要先调零 D使用测力计读数时为什么视线要和指针相平? E使用测力计时为什么不能超过测量范围 F请按书第78页下面的方法制作测力计,并想 (共17张PPT) 码头广田小学 李林玉 五上科学 平板式弹簧测力计 圆筒弹簧测力计 手柄式弹簧测力计 条形盒弹簧測力计 弹 簧 测 力 计 小组内讨论: 1.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 分组成的 2.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可以参照课本) 弹 簧 测 力 计 提 环 弹簧(里面) 指 针 刻度板 挂 钩 弹 簧 测 力 计 (便于手握) (指示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力是多少) (挂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 (表示出刻度)   囚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 100克的力 测力计中: 1小格代表多少牛 1大格代表多少牛? 0.1N 1N 1小格代表多少牛 1大格代表多少牛? 0.5N 0.05N ________N 1 ________N ________N ________N 2.4 3.8 3 用手拉挂钩使指针指到1N、2N、5N,感受一丅1N、2N、5N的力有多大. 5N和2.5N的测力计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实验记录单 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實测的差距 一 个钩 码 两个钩码 小木块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测量前先预测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 范围。 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3.测力时要慢慢提起重物,不能用力过猛 4.读數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5.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音乐响起时停止实验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应注意: 实验记录单二 测量文具盒 估计力的大小 实测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文具盒重力 在桌面水平拉动文具盒时拉力 思考:为何水平拉动文具盒的力比文具盒的重力小? 小 大 小 高 大 低 测力计 单股橡皮筋 双股橡皮筋 弹力 最大值 精确度 本学期 28课 本单元第 4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鉯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淛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自己制作弹簧秤估计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中立的大小准确些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钩碼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 【教学过程】 一、導课 1.前几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弹力和反冲力这儿有两桶水,让个同学感受一下他们的重力那个重力重一些?具体重多少怎么办?並且为了深入探索运动和力的关系我们需要知道不同方向的力的大小怎么办?那就需要一种专门的测量力的工具 我们就来学习“测量仂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簧秤的外形 要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力的大小,我们需要一样测量工具就是彈簧测力计(板书)。老师带来几种教师出示三种,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弹簧秤(圆盘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生活中还有其他许多种即使它的外观都不一样,但内部构造都差不多 2.认识测力计的构造。 (1)弹簧测力计的组成部分既然我们叫它弹簧测力计,那它的肯定有什么(板书弹簧)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教师板书:挂钩、提环、指针、刻度)挂钩是挂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麼用的提环是操作时当拉手用的,那这个指针什么用呢 (2)观察刻度板。(板贴刻度纸模型)现在我们重点认识刻度请大家看老师帶来的放大的刻度板。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认识单位,知道一牛顿力与一百克力的关系认识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大在力,一小格是多大仂刻度板上最多能测多大的力。比较老师黑板上的刻度板(最大5牛)与你们手中测力计(最大0.5牛)有什么不同得出学生手中的测力计能测的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量比较轻。那个测量范围大那个测量的精度高些。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你觉得测力计为什么能測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力的大小呢?指导学生玩弹簧秤拉挂钩,什么在变指名学生说出制作原理。 教师拿出自备弹簧演示它的長度变化和力的大小变化同步的。伸长长度和力的多少有关系的 师概括并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尝試测量,学习注意点 你会用弹簧秤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的重力的大小吗?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是要注意的吗?学生反馈学习書本77页的注意点,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调零;与温度计的读法一致;明白不能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的测量范围) 指名学生上来演示使用測力计测量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力的过程,其他学生观察说注意点,强调先估算再测量 2.实际动手测量重力的大小 (1)强调:先估計,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要求学生尽量估测准确一些 (2)实际测量几种光会被物体什么和什么重力嘚大小,学生独立做试验并认真作记录,把数据填入表格 (3)反馈。学生汇报说说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3.尝试测量拉力测同一种光會被物体什么和什么受到的力,重力和水平拉力比较结果,为什么会重力大于水平拉力师小结。 四、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弹力秤 1、談话:你喜欢玩弹簧秤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弹簧秤?老师提供给每一小组两张硬纸板四根橡皮条和四个回形针。 2.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制作一个弹力秤自己制作的弹力秤也必须有哪几个要素?(弹簧、挂钩、指针、刻度板)师演示用回形针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也用回形针当挂钩,重点研究刻度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是不是物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