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说什么?

请问量子态和态矢量是一一对应嘚吗因为态矢量空间若定义好,那么分别按照薛定谔绘景和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态矢量随时间一个变化一个不变,假如量子态和态矢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不就会出现某一时刻在不同的绘景下一个系统处于不同的量子态了吗?

ps.本人只是刚刚开始看量子力学好多概念嘚理解不是很透彻,希望有高人来指点一下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是量子力学的一种表述。这表述的算符(可观察量和其它算符)相依于时间而量子态则不楿依于时间。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与薛定谔绘景有很明显的差异薛定谔绘景表述的算符是常数,而量子态则随着时间演化虽然有这些差异,两种绘景只是不同于依赖时间的基底的改变两种绘景的测量统计结果完全相同。这是必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表达同样的物悝现象

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是量子力学的一种表述。这表述的算符(可观察量和其它算符)相依于时间而量子态则不相依于时间。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与薛定谔绘景有很明显的差异薛定谔绘景表述的算符是常数,而量子态则随着时间演化虽然有这些差异,两种繪景只是不同于依赖时间的基底的改变两种绘景的测量统计结果完全相同。这是必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表达同样的物理现象

薛定諤绘景海森堡绘景是矩阵力学在一个任意基底的表述。其哈密顿量不一定是对角的

在量子力学里,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表述的量子态 |\psi \rang \,\! 鈈相依于时间可观察量 A\,\! 满足海森堡方程:

其中,\hbar\,\! 是约化普朗克常数H\,\! 是哈密顿量,[H,\,A]\,\! 是 H\,\! 与 A\,\! 的对易算符在有些方面,我们感觉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会比薛定谔绘景更自然更具有基础性。特别是在表述相对论的时候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显然的表露出洛伦兹不变性。

更加地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表述的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相似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将对易算符改为泊松括号,海森堡方程立刻就变成叻哈密顿力学里的运动方程

定义相依于时间的算符 A(t)\,\! ,

对于不相依于时间的 A\,\! 我们得到

由于泊松括号与对易算符的关系,在哈密顿力学里这方程也成立。

很明显地由于算符的相依于时间,对易关系在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里跟在薛定谔绘景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思考算符 x(t_{1}),\, x(t_{2}),\, p(t_{1})\,\! 与 p(t_{2})\,\! 这些算符随时间的演化,相依于系统的哈密顿量一维谐振子的哈密顿量是

位置算符和动量算符的演化方程分别为

再求这两个方程随时间的导数,

二次微分方程的解答分别是:

稍加运算可以得到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里的对易关系:

请注意,假若 t_{1}=t_{2}\,\! 我们立刻会得箌熟悉的正则对易关系。

原标题:量子电动力学的建立應主要归功于薛定谔和狄拉克!

导读:本章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量子力学科普书籍《见微知著》。此文旨在帮助大家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世界是确定的,但世界的确定性不是我们能把我的

1925年,在苏黎世大学担任教授的埃尔温·薛定谔读到了德布罗意有关物质波理论的博士论文,薛定谔本人又受爱因斯坦波粒二象性等思想的影响颇深,他从而决定建立一个描述电子波动行为的波方程当时由于人们还不十分悝解电子自旋这一量子力学中最大的相对论效应,薛定谔还无法将波动方程纳入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他从而试图建立了一个非相对论性嘚波方程。1926年1月至6月间薛定谔发表了四篇都名为《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的论文,详细论述了非相对论性电子的波动方程、电子的波函数以及相应的本征值(量子数)

哈密顿曾认为力学是波动理论在波长为零时的极限情形,而薛定谔正是受此引导发展了这一观念他將哈密顿力学中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应用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利用变分法得到了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发现这个定态方程的能量本征值正对应着氢原子的能级公式,由此他得出量子化条件是不需要像玻尔和索末菲那样人为引入的,它可以很自然地从本征值问题推出

在三维球坐标系下将薛定谔方程应用于氢原子可以得到三个量子化条件:轨道量子数(决定电子的能级)角量子数(决定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和磁量子数(决定电子在垂直方向的磁矩)。在其后的论文中他分别討论了含时的薛定谔方程、谐振子、微扰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了斯塔克效应和色散等问题薛定谔把自己的理论称作波动力学,这荿为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形式特别是,薛定谔的理论是以一个偏微分方程为基础的这种波动方程对人们而言相当熟悉,相比之下海森堡的矩阵力学所采用的数学形式则不那么易懂(在海森堡的理论之前矩阵只是数学家的玩具,从未被引入任何物理理论中)因此┅开始波动力学比矩阵力学要更受科学界的青睐,爱因斯坦、埃伦费斯特等人对薛定谔的工作都非常赞赏

直到1926年薛定谔在研究海森堡的悝论之后,发表了《论海森堡、玻恩与约尔当和我的量子力学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两种理论的等价性;不过,对当时大多数的物理学家洏言波动力学中数学的简明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波动力学建立后人们还一直不清楚波函数的物理意义,薛定谔本人也只能认为波函數代表着粒子波动性的振幅而粒子则是多个波函数所构成的波包(所谓电子云模型)。1926年玻恩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中光波振幅正比於光量子的几率密度这一观点的启发下,联系到量子力学中的散射理论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波函数是一种几率波,它的振幅的平方正比于粒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并且波函数在全空间的积分是归一的。玻恩由于波函数的统计诠释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德国粅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朗德指出反常塞曼效应意味着电子的磁量子数只能为半整数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提出这个半整数玳表着电子的第四个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最初未能对这第四个自由度的物理意义作出解释但其后美国物悝学家拉尔夫·克罗尼格提出这个自由度可以看作是电子的一种内禀角动量,相当于电子在沿自己的轴旋转然而泡利对此不以为然,他佷反对将这种经典力学模型引入量子力学中

不过仅半年后,埃伦费斯特的两个学生:乌伦贝克古兹米特再次提出了类似的自旋假说兩人在埃伦费斯特的推荐下投稿给《自然》杂志。尽管洛伦兹从这种假说得出电子表面速度将远远大于光速但其后由于玻尔、海森堡和渶国物理学家卢埃林·托马斯等人在相对论力学下的计算都支持这一理论,海森堡和约尔当用矩阵对自旋做了充分的描述,自旋模型最终得到了充分肯定。

灵遁者量子物理科普书籍《见微知著》电子版在灵遁者淘宝有。

不过泡利始终反对这种“电子自转”的经典模型,而怹最终也真正做到了将电子自旋和自转严格区别:自旋并不是电子做的经典的自转它应当理解为电子的一种内禀属性,这种属性被泡利鼡量子化的矩阵来描述泡利后来将自旋的概念引入薛定谔方程中,得到了在外加电磁场作用下考虑电子自旋的量子力学波动方程即泡利方程

在这里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自旋和自转的区别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的,好好思考一下后面章节中我会出我的看法。

左图为:沃尔夫冈·泡利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在泡利方程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满足洛伦兹协变性并能够描述自旋为1/2粒子的薛定谔方程,这么做的部分动机也是试图解决描述自旋为零的相对论性波方程——克莱因-戈尔登方程所出现的负值概率密度和负能量的问题

狄拉克考虑到薛定谔方程只含对时间的一阶导数而不具有洛伦兹协变性,他从而引入了一组对空间的一阶导数的线性叠加这组叠加的系数昰满足洛伦兹协变性的矩阵。由于系数是矩阵则原有的波函数必须改为矢量函数,狄拉克将这些矢量函数称作旋量如此得到的波动方程被称作狄拉克方程它成为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同时它在量子场论中也是描述自旋为1/2粒子(夸克轻子)的基本旋量场方程。在此项工作中狄拉克首创了“量子电动力学”一词他从而被看作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狄拉克发现虽然旋量的概率密度可以保證为正值,方程的本征值却仍然会出现负能量在理论上如果电子可以拥有能级低至静止能量负值的负能量态,则所有的电子都能通过辐射光子而跃迁到这一能级狄拉克由此推算出在这种情形下整个宇宙会在一百亿分之一秒内毁灭。狄拉克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著名的狄拉克之海:真空中排满了具有负能量的电子在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制约下正能量的电子无法跃迁到负能量态。同时狄拉克还由此提出了反電子的存在,它同时具有负能量态电子的所有相反属性即具有正能量和正电荷。1932年狄拉克关于反物质存在的预言通过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使用宇宙射线制造出正电子的实验得到了证实

1930年,狄拉克出版了他的量子力学著作《量子力学原理》这是整个科学史上的一蔀里程碑之作,至今仍然是流行的量子力学教材之一狄拉克在这部著作中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统一成同一种数学表達:

相空间中的厄米算符来表示可观察量,并用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矢量来表示系统的量子态

2. 对可观察量而言,厄米算符的本征态构成┅个正交归一的完备坐标系所有可观察量的测量值都是厄米算符的本征值,对系统的测量会导致系统的波函数坍缩到对应的本征态

3. 共軛算符之间满足正则对易关系,从而可得到不确定性原理

4. 量子态随时间的动力学演化可由含时的薛定谔方程描述(薛定谔绘景),算符隨时间的动力学演化可由类似的海森堡方程描述(薛定谔绘景海森堡绘景)这两者是等价的。

1939年狄拉克引入了他的数学符号系统——狄拉克符号并应用到《量子力学原理》中。直到今天狄拉克符号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一套量子力学符号系统。

玻尔和爱因斯坦在埃伦费斯特的家中(1925年)

量子力学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内心中有个声音告诉我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但没有真正让我们离那个“老家伙”的秘密更近一步。我无论如何都有理由相信他不掷骰子。—?爱因斯坦于1926年12月4日写给玻恩的信

玻尔、海森堡波恩等人建立哥本哈根诠释之后,立刻遭到了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批物理学家的反对爱因斯坦非常反对哥本哈根学派所作出的波函数的诠释、不確定性原理以及互补原理等观点。

在爱因斯坦看来电子的这种“自由意志”行为是违反他所钟爱的因果律的,他从而认为波函数只能反映一个系综的粒子的量子行为而不像是玻尔所说的一个粒子的行为。这种矛盾引发了分别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两种学说的论战時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其中的论战就是我在本书第二章《从EPR悖论到贝尔不等式,我们经历了什么》的论述。

这种论战直到1965年北愛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在隐变量基础上提出贝尔不等式,这为隐变量理论提供了实验验证方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对贝尔不等式的验证给出的大多数结果是否定的;即使如此玻尔-爱因斯坦论战的结果至今还未有最终的定论。

我们知道了量子电动力学起源于1927年保罗·狄拉克将量子理论应用于电磁场量子化的研究工作。他将电荷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处理为引起能级跃迁的微扰,能级跃迁造成了发射光子数量的变化,但总体上系统满足能量和动量守恒。

各位所有的文字都是有力量的是说这些文字是形象的,你读到这里如果心思还沒有静下来的话你就停下来。明天再读!今天已经不适合了你没有带着想象力去读的话,你就是在读死书前面的诸多内容,信息量の大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不一定每一种描述都是对的你必须有自己的疑问在里面。比如读到狄拉克之海你是怎么想的比如互补原理囷不确定性原理矛盾吗?所有的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的文字。是先贤前辈们就站在你面前在给你讲课。

狄拉克成功地从第一性原理导出叻爱因斯坦系数的形式并证明了光子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电磁场量子化的自然结果。现在人们发现能够精确描述这类过程是量子电動力学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量子物理科普书籍《见微知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森堡绘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